专题:四年级上册语文21课
-
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珍珠鸟》教案
文 化 管 理 内 涵 发 展 科 研 兴 校 《21、珍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分析“我”与“珍珠鸟”建立相互信赖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大全五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1课《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体会到文中的自然美与人性美,并从中受到
-
四年级上册第21课《搭石》
四年级上册第21课《搭石》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有感
-
四年级下册21课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檐”“饰”等5个生字。会写“棚”“饰”“冠”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搭石》教学设计
21.《搭石》 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
-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搭石》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搭石》教学设计 高坝镇同益小学 祁 晓 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
-
四年级上册语文
5、我给江主席献花 课文紧紧扣住“献花”来实际情况,可以分为献花前、献花时、献花后三个部分。通过记叙“我”随着欢迎人群在启德机场等待江主席一行的到来,并给江主席献花的
-
语文四年级上册
语文四年级上册:《火烧云》教案 一、教材分析 《火烧云》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过后夕阳西下时,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
-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小测
三年级语文第21课小测
姓名成绩一、 我会拼。
duàn kāiqīng chǔgūdúfānchuán
二、多音字组词。
xiāngkōnghǎo 相空好
xiàng(kònghào断楚孤帆继禁 狐凡 四写近 -
四年级下册语文,21课,乡下人家,导学案
科目:语文课型:新授年级:四年级下时间:2012.4.25 《21 乡下人家》讲学稿(师生共用) 学习目标: 1、我要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1课 风筝》
第21课风筝 学习目标: 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愚公移山》精品教案语文版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本文深刻的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积累文言词汇,尝试和练习辨析词的古今意义,学习文言文中一词多义
-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 一、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班级人数为x人,x名学生能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邱xx和易xx2名学生自控能力差,需要老师的督促。学
-
四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
四年级寒假作业单 可爱的孩子们: 一个学期的学校生活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愉快的寒假生活就要开始了。寒假中,希望你们能合理安排好每天的生活,既要认真按时完成每天的作业,又要积极
-
四年级上册语文听力材料
听力材料: 第一单元美丽的田野 田野是多么美丽啊! 早晨,田野像仙境似的。一来到田野,举目远眺,使你心旷神怡,蒙蒙的云雾,还带着湿润润的露水,这样的环境你会不由自主地说:“真凉爽啊!
-
语文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老师,您好!》赞美了教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
-
四年级语文上册多音字
第二单元: 多音多义字: 累 ( ) ( ) 禁 ( ) ( ) 尽 ( ) ( ) 调 ( ) ( ) 背 ( ) ( ) 乐 ( ) ( ) 少 ( ) ( ) 好 ( ) ( ) 倒 ( ) ( ) 差 ( ) ( ) ( ) 参 ( )丧 ( )难 ( )强 ( )形似字: 伫( )贮( 坳( )黝( 操( )躁( 辫( )瓣( 莹( )萤( 遥( )谣( 慨( )概(近
-
四年级语文上册日积月累
四年级语文上册日积月累 摘录 2009-01-04 15:43:29 阅读1270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这学期的课文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有被称为 的钱塘江大潮,有气魄雄伟,在古建筑史上被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