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
-
一年级上册认字表
一年级上册认字表
班级语文人口手足耳目和好两个青山水田石头土豆 风光天下火山日月风云下雨电子不对歌曲绿叶木头 禾苗小米竹林瓜果开花大豆西方飞了公子白云金鱼 吐气广大 -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物体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认物体(一)认物体
教学目标:
通过搭、分、看、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识别这些物体。
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 -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位置(左右)教案 苏教版
认位置(左右)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一册第12页的例题,第12-13页的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 能按
-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认位置(合集5篇)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认位置 教学内容:国标版第一册数学第9页、第10页 教材简析: 在学生认识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教学左右的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学生上课的情境图,让学
-
认图识图实习报告(精选5篇)
认图识图实习报告
一、认识实习目的
通过老师讲解和自己看图来了解建筑的结构图和施工图,从而认识和了解建筑材料的品种、性质、规格和用途等。
二、认识基本要求
1、做好实 -
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认位置
教学要求: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2、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
-
一年级数学上册“玩积木、认图形”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玩积木、认图形”教学设计 下载地址:一年级数学上册“玩积木、认图形”教学设计.doc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
-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1
第四单元:认位置 教学内容 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
-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数和认数》教案北师大版(合集)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数和认数》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和认数情况。(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分类的含义,初步掌握分类的方法。 (三)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学校
-
一年级上册《 认位置 (左右)》教案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 认位置 (左右)》教案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认位置》教案苏教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题,第12~13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在学生认识上下、前后位置
-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同步练习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位置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成绩:________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一、填空题
-
一年级数学上册 认数0 1教案 北京版[定稿]
认数0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0”的两种含义:没有的含义和起点的含义。 2. 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 3. 培养学生想象、合作、探究能力及认真
-
一年级上册必认400字组词表
一年级上册必认400字组词表 bà bà ba lǎo bà mā mā ma mā mī 爸(爸 爸)(老 爸) 妈(妈 妈)(妈 咪) wǒ wǒ men wǒ liǎ 我(我 们)(我 俩) dà dà rãn dà xiǎo mǐ fàn 大(
-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认一认3》
教学 认一认3教学设计 ——红星路小学(国际部) 赵坤明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日月星光云电风雨”8个汉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创设识字情境,在快乐的学习中自主识字,图字结合,初步
-
一年级上册《认一认5》学案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认一认》学案苏教版 题 认一认教时 二时 教学目的要求图形对照,认识16个常用汉字。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记住16个汉字的读音。 教 学 过 程一、
-
2016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认一认字表
2016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认一认字表 认一认字表 rén kǒu shǒu zú shã yá ěr mù jīn mù shuǐ huǒ 人 口 手 足 舌 牙 耳 目 金 木 水 火 shān shí tián tǔ chï
-
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认位置教学设计 苏教版1
认位置 1.在具体场景里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 2.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位置。 3.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1.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
-
2009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总结
2009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 教学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本学期,本人任教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由于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每个儿童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