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故居导游词(推荐五篇)

时间:2021-07-31 07:0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萧红故居导游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萧红故居导游词》。

第一篇:萧红故居导游词

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时常需要用到导游词,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1

故居为传统的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间。院内展有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另有一座2米高的萧红塑像。从中不仅可以探索萧红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而且还可以领略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是学习、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场所。萧红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20年),1920年5月,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出生在这里,并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0年,萧红离家出走,成为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她一生中写作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共计100多万字,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萧红故居坐落在松花江北的呼兰河畔,距离哈尔滨市28公里,是北方乡村的典型建筑。萧红是30年代中国著名女作家,以反映中国北方民俗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驰名中外文坛。可从哈尔滨火车站对面的车站乘开往呼兰的长途汽车。

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2

萧红故居坐落在松花江北的呼兰河畔,距离哈尔滨市28公里,是北方乡村的典型建筑。萧红是30年代中国著名女作家,以反映中国北方民俗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驰名中外文坛。

萧红故居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20年5月,中国30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出生在这里,并渡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1920年,萧红离家出走,成为30年代著名左翼女作家,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她一生中写作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共计100多万字,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故居为传统的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共有房舍30间。院内展有萧红及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萧红生前的照片,中外名人留影、题词、诗作、信函等,另有一座2米高的萧红塑像。从中不仅可以探索萧红的成长环境和生活轨迹,而且还可以领略30年代北方人民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是学习、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场所。

萧红故居是很典型的北方乡村建筑。萧红故居保留着满族民居建筑的风格,在结构上是五檩五鸠,软山、明柁、半明柱。在门窗上,窗户采用上下对开,带有盘肠子花格图案,中间镶嵌一块玻璃,四周裱糊北方特有的窗户纸。中间的房门,采用了“苏州门”,顾名思义,是江南水乡的产物,可以看到华夏文化的融合。而房间后门是北方传统的板门。室内是北方人生活的火炕。

萧红故居满族民居的另一特点也在萧红故居的老宅上体现出来,就是与正房平行的烟囱,青砖砌成,由4节搭建,高7米,与屋内火炕相通。相通部分俗称为烟囱桥子。

如今,萧红故居陈列室就设在正房里。堂屋中间摆设着一个砂盘模型,再现了故居的原始形态。东屋两间陈列萧红祖母用过的部分物品;西屋两间作为展室,墙上展示着萧红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参观萧红故居的留影和与萧红共同战斗过的老作家萧军、端木蕻良、舒群、塞克、罗烽、白朗等人的墨宝。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后花园西侧有碾房一座。

萧红故居以它北方民居的`新貌和不断充实的文化史实展示它的魅力。从1986年6月11日开放以来,萧红故居已接待了100多万中外游人,这里已成为哈尔滨进行文化交流的文明窗口,国内外旅游者的文化圣地。

萧红故居导游词3篇3

去萧红故居,常常为了寻找那份漂泊人生的苍凉与孤独,还有舔抚伤口时片刻安宁的美丽。这孤陋的小院子,从前的“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遍体伤痕的小主人,告别人生时曾悲壮宣言“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如杜鹃啼血,曾使多少人读得泪流满面。

从前,萧红走出这风雨故园,去寻找她美丽的精神家园,而今天竟成了无数人心中如烟如雾的故园。

作为女人和作家,萧红痛苦地分裂了自己。她以女性身躯负担了旧时代中国妇女所负担的,来自社会、民族、家庭与男人的一切苦难与屈辱。作为父亲的女儿,她被革除祖籍赶出家门。为了寻找自己心中的精神家园,她带着英勇的抗争和美妙的希冀,走出呼兰河边的封建之家。在男人世界作为妻子她成了丈夫的城堡中的囚徒。在上海,因萧军另有所爱“常用拳头打她”,心碎的萧红一年之中曾三次出走夫门。为了寻找她的精神家园,她又不得不忍辱回到他的身边。与萧军分手,在某君身上她看到了新的温暖与疼爱。作了新妇同时也破灭了她甜美的憧憬。为了寻找她心中的精神家园,她忍受着新夫的讥讽与轻藐,为他做饭、抄稿子。在日军轰炸下的香港,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萧红竟久久看不见他的影子。作为母亲,她曾两次流产,永远破灭了为人之母的渴望。作为女人,她完完全全地失败了。她满是伤痛的身心,苦苦希求着,等待着人生的早晨。

她漂泊着,寻找着,终没得到。以至她痛苦地呼喊:人生到底为什么才有这漫长的夜啊?

在文学之乡,她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她以自己独特的人生体味,独有的天资、悟性,8年的颠沛流亡中,写出了百万字的作品。她以《生死场》、《呼兰河传》、《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完成了她捧给文坛虹霁清新的壮丽日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鲁迅先生曾对斯诺坦言,说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她在文学的精神家园里获得了辉煌,摆脱了当日文坛上公式化概念化的浅白的“对生活的反映”的模式,为自己找到了思维与文体,以及语言自由。

萧红的研究家们,一般都走进了“题材决定论”的误区,认为她的后期作品,没能写出“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的侵略”,认为萧红“现实的创作源泉已经枯竭”。其实,在左翼作家中,萧红比当时的一些人更为深刻。她从没忘记铁蹄下故乡土地伤痛。她独特的思想在于把民族的灾难与封建的愚昧视为同一历史时空的悲剧。战争的硝烟没有遮蔽她对失去生气、落后衰败的民族精神的思考。她以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与体验,机敏地抓住了“家”这一战争中,人类情感最易震撼的领地。而《呼兰河传》回答的正是民族灾难的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也正是如此,一部《呼兰河传》,“孤篇盖关东”,北方边城流丽的风俗与人情,使得今天的东北作家没一人能超越它的情境。

走出萧红故居,常常觉得在这里失落了什么,也常常对自己说:去寻找你的精神家园吧!

第二篇:故居参观感受萧红

故居参观感受萧红

参观完萧红纪念馆和故居,闲暇时间自己又观看了电影《萧红》,一口气又读了她的代表作《呼兰河转》,感受着一代才女的点点滴滴!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她的一生是短暂,也是悲情和无奈的。她有着与李清照、张爱玲一样的感情经历,不同的是她在极端痛苦与坎坷之中有着更加悲苦的生活经历。在民族灾难的大背景下,她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终究在风华正茂的第31个春秋输给了命运。临死前她曾经在纸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如果说经历是一笔财富,那么萧红贫困的生活和坎坷的情感历程赋予她创作的动力,可敬的是她并没有把她的不幸经历过多地在作品中表现。她的作品多取材于家乡,以其敏锐纤细的艺术感受力,朴实细腻的笔调,写出当时东北乡村小镇的闭塞与荒凉,塑造的人物鲜活可爱,风格明丽凄婉,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譬如萧红的《生死场》,写东北农村人民在沉滞闭塞生活中的挣扎,以及日本侵占东北后他们的苦难与走向斗争。在写这部作品时,是萧红感情最幸福的时光,萧红经常和萧军去参加左翼作家的沙龙,参加抗日剧的排练,深感作家的使命就是揭露时弊,唤醒国民。电影《萧红》中提及,鲁迅在给作品写序时赞扬它“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东北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从而奠定了她抗日作家的地位。

茅盾曾说,与她在“情调”、“思想”上的缺失相对应的,是她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当然,这也不是纯艺术的技巧化的成功,而是一种源于作者短促生命和凄美个性的悲剧性的成功。由此说明真正艺术的成功还在于生命的投入与付出。

萧红对爱的人就犹如她对作品:是生命的投入与付出!她的凄美个性、人生阅历与掩饰不住的才情吸引了每一位靠近她的人。这也就无怪乎每个走近她的男人,都会爱上她,哪怕她贫病交加,哪怕她身怀六甲!

萧红,厚情薄命的一生……

第三篇:鲁迅故居导游词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

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

hǎixī

第四篇:毛泽东故居导游词

毛泽东故居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毛泽东故居游览。毛泽东故居在韶山,但“韶山”二字从何而来?„韶‟又是什么意思?让我为大家解释一下:相传舜南巡时,面对青山绿水,绮丽风光,命侍从奏九章韶乐于此。自此以后,人们把舜帝演奏过《韶乐》的这个地方叫取名韶山。“韶”便是虞舜时的宫廷乐名。

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是一个狭长山谷,过去居住着600多户人家。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栋古朴的农舍叫“上屋场”,1893年12月26日,太阳初升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早在1961年3月,国务院就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国重要的革命纪念地之一。“韶山山水溢清气,故居钟灵毓伟人”。独特地政治优势和优美的自然风光,使故居成为世人瞻仰的革命圣地。自建国以来,毛泽东同志故居共接待中外客人近4000万,其中包括100多位我国党和国家的领导人、14位外国国家元首、30多位外国政府首脑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

故居的前面是荷花塘和南岸塘。毛泽东同志一生酷爱游泳,南岸塘就是他少时“习武练艺”的最好地方。1963年11月,郭沫若参观韶山时,曾指着这口塘感叹地说:“毛主席是少时游池塘,老年游长江啊!”

我们来看毛泽东同志故居。这是一栋坐南朝北、土木结构的典型南方农舍,它门临绿水,背依青山,成凹字型结构,这里老百姓称为„一担柴‟。当年这里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13间小青瓦房为毛泽东家,西边四间茅草屋为邻居家,中间堂屋为两家共用,总计占地面积56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470余平方米。

1878 年毛泽东的曾祖父毛祖人买下上屋场东边的五间茅草屋,1888年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携儿子毛顺生、儿媳妇文氏迁居于此。后来毛家几代人历经几十年将故居改建和扩建军,到1918年建军成现状,但房子建成仅一年多,毛泽东的母亲、父亲相继去世。毛泽东在父母去世后又将弟妹带出去参加革命,故居由当地农民居住。1929年国民党政府没收了这栋房子,将它出租给农民,年深日久,房子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坏,部分家具遗失。解放后,人民政府收回了房子,并对它进行了修缮,基本上恢复了原貌。大家今天看到的房子是按1918年的原状恢复的。这个时候是毛泽东家经济状况最好的时期,当时家里拥有这13间半瓦房和22亩田土。但是身为毛家长子的毛泽东并未继承父业,而走出韶山,登上了中国政治的大舞台,由一个农民的儿子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大门顶端挂着的“毛泽东同志故居”金字红木匾,是邓小平同志1983年4月2日亲笔题写的。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堂参观。这里是堂屋,前面提到的两家共用的堂屋指的就是这一间。它在南方是摆酒席、宴请客人的地方,这里的方桌和板凳都是原物,这是神龛,是供奉神佛、祖宗用的。

穿过堂屋这扇小门往后走,我们便来到了“退堂屋”。这个大锅是煮猪潲用的。右边的脚盆是用来洗澡和洗衣服的。毛泽东小时候经常在此帮助父母劳动,用水桶挑水。这个大水桶是原物。这是南方农舍一般都有的天窗,它用来通风、透气、采光,天窗下有暗沟,用来排水。

接下来,我们参观厨房。请看这个炉灶,过去农家的灶多用泥砖、三合土等砌成,用不了几年就得重作。故居复原陈列时,根据这里老人的回忆复制了这口灶。1959年,毛泽东回来时,饶有兴趣地观看锅灶,故居工作人员随即问:“主席,您有这口灶像不像原来的样子?”毛泽东点点头说:“这个东西没有,是现代的。”于是后来工作人员把围子撤了。

这里是火堂。南方农家没有专门的取暖。遇上很冷的天气,这上面有个挂钩,俗称炉膛钩,用来挂壶烧水的,过去农家没有热水瓶,客人来了,马上打过来水烧起来。当然这里也可挂吊锅,用来煮饭,冬天全家围坐一团边吃边聊,那可是热气腾腾的呢!1921 年春,毛泽东在筹建共产党的过程中,回到韶山。当时他的父母已经去世。2月15日是毛泽东母亲的生日,那天晚上,他邀弟弟,弟妹及妹妹围炉烤火、拉家常。弟弟毛泽民一口气讲到这里这几年遭受到的灾难,毛泽东说,这些不只是我们一家发生的事,天下大多数人都这样,就叫国乱民不得安生,所以我们要舍小家为大家,出去做一些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工作。在毛泽东谆谆教导下,全家人相继离开家乡走上革命道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又总是教育自己的亲人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到最危险的岗位上去战斗,一家先后有六位亲人英勇献身,毛泽东的家庭成为革命家庭。关于这部分内容,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有专题陈列,欢迎参观。1991年,江总书记在此参观,了解这些情况后说:“这个地方很有意义。”

请看下一间横屋。这里通常是一家人用餐的地方,但在这里也发生过不同寻常的故事。1925年毛泽东回乡开展农民运动时,经常在这里召集一些父老乡亲,以下棋、打牌作掩护,召开各种小型会议,向农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1927年1月,毛泽东回湖南考察农民运动,再一次来到韶山。他在这里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骨干开调查会,了解韶山农运情况,并对农运作了重要指示,他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重要著作,其中一部分资料就是在这儿收集的。这张桌子和这里的凳子是当时使用的原物。1月9日毛泽东离开韶山去湘乡考察,当时乡亲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并询问他何时再返乡。毛泽东眼望蓝天,沉思片刻,深情地对乡亲们说:“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需要几十年时间,再搞30年革命,反动派不打倒,革命不成功,我毛润之就不回韶山”。果然,当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再返故乡时,离开这里已整整三十二年了!

毛泽东父母卧室。189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诞生在这里。这是毛泽东同志父母的遗照。毛泽东同志的父亲顺生生于1870年 10月,是一位非常勤劳节俭、精明能干的农民,青年时期因负债过多而外出当兵多年。回乡后,一边务农,一边做些猪、米等小生意攒积钱财。后来,他购置田地,扩建房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夙愿。1920年他因患急性伤寒病去世,享年50岁。父亲的勤劳节俭和善于持家理财为早年毛泽东外出读书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毛泽东母亲生于1867年,她是一位勤劳善良、聪明贤惠的农家妇女。她性情温和,富有爱心,经常接济周围贫困的乡亲。父母亲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对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影响很大。1959年毛泽东看到母亲这张照片时说:“我还是挺像我母亲的。”他凝视良久,然后又说:“要是现在就好了,要是现在就死不了。”大家看到的这张陈旧木床是原物。

这里是毛泽东的卧室。墙上的照片是毛泽东和母亲及两个弟弟1919年春在长沙的合影。当时毛泽东同志在长沙工作,小弟毛泽覃在长沙读书。因母亲病重,大弟毛泽民送母亲去长沙治病,所以他们母子四人才有机会留下这唯一的一张合影,毛泽东的母亲就是这年10月去世的。这张珍贵的照片由于毛泽东外婆家的珍藏而幸存下来。

这里是毛泽东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当年,毛泽东晚上读书就是用的这盏小油灯。毛泽东天资聪颖,又酷爱读书,夏天的晚上蚊子多,他就在床边放一张条凳,凳上放一盏灯,人躲到蚊帐里面,将头伸到帐子外看书。冬天,他常常躺在被子里读书到深夜。甚至在他13岁至15岁停学在家劳动的时候,他也往往白天下在劳动,晚上读书读得很晚。有时为了不让父母为他担心,便用被子蒙上窗户,躲在房子里刻苦攻读。在看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后,毛泽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怎么这些书里写的英雄都是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从来没有描写过拿锄头劳动的农民呢?他苦苦思索了两年,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些写书的人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他们是不会去写农民的,毛泽东很为农民不能上书而打抱不平。后来,他读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一书,这本书提出了一系列救国救民的主张,毛泽东极为赞同,并且燃起了复学的愿望。

毛泽东卧室上面是一个小阁楼。1925年毛泽东回来开展农民运动,在楼上开过秘密会议。在实际斗争中,毛泽东培养的积极分子毛新枚、李耿侯、钟志申、庞叔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6月,毛泽东在这楼上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建立了中共韶山支部,由毛神福轩担任第一任支部书记。这五位同志后来为革命英勇献身。

请继续往前参观。这是毛泽东家放农具的地方。毛泽东六岁开始参加劳动。13岁到15岁,因家里缺乏劳动力,他便休学在家从事农业劳动。毛泽东正式当过两年农民呢。这里放的水车石磨等都有是他当年用过的原物。这间小屋是碓屋,这里有加工大米用的推、碓和风车。1959年,毛泽东在这里亲自为罗瑞卿等表演如何使用碓,他说,他原来就做过这种劳动,这是一种较繁重的活。这是谷仓。最兴旺时,毛泽东每年最多能打粮食80担,除自家用去30余担外,粮食还有剩余。这里是牛栏。这是柴屋。毛泽东小时候常常帮助家里放牛、割草、打柴。

这间是毛泽东小弟弟毛泽覃的卧室。毛泽覃生于 1905年,13岁就跟随哥哥毛泽东到长沙读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政治和军事工作。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江西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曾任红军独立师师长。1935年4月,在瑞金东部的一次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9岁。1983年邓小平同志来到故居参观,当他看到与自己在江西同命运共患难的战友的遗像时,久久凝视着,深情地赞叹道:“毛泽覃是个好同志!”

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毛泽民的卧室。毛泽东的大弟弟毛泽民生于1895年。1921年春,毛泽东回家教育亲人干革命,重点是做毛泽东的工作。因为毛泽民当时已成家。但毛泽东教育他,为能只看到自己这个小家,应该看到大家,想发、到大多数人的痛苦。毛泽民在兄长的耐心教育下,毅然舍弃小家,走上了革命道路。1922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后他一直从事党的财经和后勤工作。1931年在江西,他担任过临时中央政府国家银行行长,长征到达陕北后,担任过边区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后来,他去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先后担任新疆省财政厅和民政厅厅长。1943年被新疆军冷藏盛世才杀害,时年47岁。1991年江总书记参观到这里深情地说:“毛主席一家很了不起,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确,除了毛泽民、毛泽覃,主席一家还有四位亲人先后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毛泽东故居室内参观完全了,请大家到屋后参观。这时是毛泽东小时候劳动过地的地方。毛泽东从小热爱劳动人民,同情穷苦大众。有一年秋收时节,父亲毛顺生在这块坪上晒满了谷子。中午时分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农民们都忙着收拾自家的谷子。毛泽东看到邻居毛四阿婆一个人抢收谷子有困难,马上跑到她的晒谷坪帮她收完谷子,然后才回到这里抢收自家的谷子。可是,自家的谷子早已被雨淋湿,还被雨水冲走不少。父亲回来后很气愤。他向父亲解释说,人家很苦,还要交租,损失一点不得了,我们家里,自然不要紧些。大家从这普通的晒谷坪上可以体会到毛泽东同志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的风范和气度。

坪下面是毛泽东家的稻田。小时候,毛泽东常在田里帮助插秧、除草、扮禾、他对这片土地非常熟悉,直到1959年,他还指着这片稻田告诉同人员说:这片田,下面的好些,产量高些,上面的差些。希望毛泽东的参观、访问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忆。

第五篇:鲁迅故居导游词

鲁迅故居导游词

导游内容:鲁迅故居一百草园一三味书屋一鲁迅祖居一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一咸亨酒店

各位游客,欢迎你们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绍兴是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人杰地灵,群星灿烂,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就是其中一个杰出的代表。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他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13岁时,祖父因科场贿赂案下狱,父亲周伯宜因此一病不起,从此家道中落,饱受世态炎凉。鲁迅18岁那年,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后去南京、日本学习。1909年夏回国后,先后在杭州、绍兴、北京、厦门、广州和上海等地从事教学工作和文学创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享年56岁。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代,而且还进行了他初期的教学实践、文学创作和社会革命活动。故乡的生活经历不仅对他的思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今天我们要踏着这位伟人的足迹,寻访他的故园。

现在我们来到鲁迅先生的出生地——鲁迅故居。鲁迅故居位于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西首。周家新台门是周家多年聚族而居的地方。它建于清嘉庆年间,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座屋宇连同后面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已拆除重建,但鲁迅故居的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所以今天我们能有幸看到这原汁原味的鲁迅故居。

这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系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家人出入的地方。

这间普通的泥地平屋是鲁迅家当年用来安放交通工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绍兴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因此在一般家庭中都备有水上的交通工具,那两支高大的橹是大船上所用,而那两支小的是乌篷船上用的桨。轿子是陆上交通工具,其中轿杠系鲁迅家原物。从右侧门进去,穿过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在绍兴俗称天井,这里原来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鲁迅小时候夏天经常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猫是老虎的师父”、“水漫金山”等故事,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后来,他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章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穿过桂花明堂,便来到鲁迅的卧室。1909年夏,鲁迅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从杭州回到故乡,先后在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这间卧室是当时他在绍任教期间的卧室兼书房。鲁迅常常在这里备课、写作到深夜。他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在这里写成。卧室里陈列着的铁梨木床是当年的原物。

穿过石板天井,迎面就是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拾阶而上,东首前半间是当年鲁迅家吃饭、会客的主要活动场所,绍兴俗称“小堂前”。鲁迅在绍任教时期,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客厅的右上角那张皮躺椅是鲁迅父亲用过的。当年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舞弊案发后,鲁迅的父亲被革去秀才身份,此后就一蹶不振,郁郁寡欢,借酒消愁,以至病魔缠身后被庸医所误,年仅36岁就去世。从此鲁迅家也就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经历了这一系列的家庭变故,少年鲁迅饱受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丑恶,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与客厅一板之隔是鲁迅母亲的房间。南边那张八脚大床是鲁迅的母亲——鲁瑞睡过的原物。东边这张小床是当年鲁迅的弟弟周建人睡过的床。

靠窗桌子上陈列着的是鲁迅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物品。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性格和善而坚毅,以自修达到能够看书的文化水平。鲁迅对他的母亲很佩服,曾经说过:“我的母亲如果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要成为女英雄呢。”鲁瑞确实是一个很不平凡的母亲,她培养的三个儿子被现代文坛称为“周氏三杰”。

小堂前的西边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这位继祖母性情开朗,讲话幽默风趣,经常给侄孙辈讲故事、猜谜语,鲁迅对这位继祖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与鲁瑞卧室相隔一天井,就是鲁迅家烧菜做饭的灶间,也就是厨房。在厨房正前方的这座绍兴旧时大户人家所用的“三眼大灶”,是根据当事人回忆复原的,灶壁上绘有祈福避邪的图画和文字。北面墙上的菜罩是当年鲁迅家的“忙月”章福庆亲手制作的原物。章福庆有时将儿子运水带来帮忙,并与鲁迅结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鲁迅和运水第一次见面就在这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就是这个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1921年,鲁迅在创作小说《故乡》时,把运水作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后面这三间是鲁迅家存放稻谷、农具的地方,右边这间是章福庆的住所,中间是通向百草园的过道。

各位来宾,现在我们看到这个园子就是著名的“百草园”,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是一个普通的菜园,是当时新台门内十几户人家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在百草园内嬉戏玩耍,夏天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在泥墙根一带捉蟋蟀。冬天就在雪地上捕鸟。对于百草园,鲁迅曾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著名的散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文中他无限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百草园就是鲁迅当年笔下的景致。鲁迅12岁时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不得不与他的蟋蟀们、覆盆子和木莲们告别,去全城最严厉的私塾读书。下面让我们告别这里的一切,跟随鲁迅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鲁迅故居出来,东行数百步,往南走过一座石板桥,从一扇黑漆竹丝门进去,就到了鲁迅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很有名的私塾,它坐东朝西,原是寿家书房,鲁迅12岁开始到这儿读书,五年多的学习生涯,使他受益匪浅,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为日后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书屋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的匾额,两边柱子上有一副抱对:“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都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写。何为“三味”,根据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回忆:

xīhǎi“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其中醯醢是调味品。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和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当时私塾的教学,老师是坐在中间的这张方桌边上的高背椅子上,两旁的椅子则是供来宾歇坐。学生的课桌是自备的,所以看上去参差不一。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和椅子是当年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当年鲁迅在桌子右下角亲手刻下的“早”字。关于这个“早”字,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鲁迅因家中有事,上学迟到了,受到先生的严厉批评,他为了提醒自己,就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和告诫自己今后不可再迟到。

三味书屋的老师名叫寿镜吾,这是他的画像。鲁迅评价他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老先生品行端正,性格耿直,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的为人和治学态度给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对鲁迅产生很大的影响。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子,园内种有两株桂花和一株腊梅,当年鲁迅和小伙伴常在这一方小天地里玩抓蟋蟀、找脱壳的蝉蜕,看蚂蚁背苍蝇等游戏。请来宾们随我穿过马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组颇具规模的清代建筑群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典型台门建筑群,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乾隆十九年(1754年),周氏第八代世祖周绍鹏因家业发展的需要,举家迁址于覆盆桥,营造这座台门大院,成为颇具规模的封建士大夫住宅。鲁迅祖居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台门主体建筑有台门斗、大厅、香火堂、后楼共四进。东首有坐东朝西的厢楼九间,西首有坐西朝东的厢楼七间,堂屋之间均有明堂和廊屋贯通。现由“鲁迅祖居复原陈列”和“绍兴民俗陈列”两部分组成。现在请各位先随我参观“鲁迅祖居复原陈列”。这沿街第一进俗称“台门斗”,建有头门、仪门。头门就是这六扇黑漆竹丝大门,俗称“竹丝台门”。接着便是仪门,左右各有耳房,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自右而左书着“翰林”两个字,左右还有泥金小楷的上下款,上款:“巡抚浙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水陆各镇兼管两浙盐政杨昌浚为”,下款:“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立”。这位钦点翰林的周福清便是鲁迅的祖父。这对周氏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荣耀,因而在周氏聚族的三个台门斗里都挂起完全相同的“翰林”匾。第二进为厅堂,绍兴俗称“大堂前”,是周氏族人举行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的公共活动场所。大厅是三开间的一个通间,正中上方挂着一块长方形白底黑字的“德寿堂”大匾,这是周氏老台门的堂名。大厅两旁的左右柱子上有一抱对: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大厅北面隔一天井是第三进,俗称“香火堂前”。是祭祀祖宗和处理丧事之用,原堂前正中上方有神龛,存放周氏历代祖先牌位。香火堂左右各有一间,左边为客厅、餐室,右边为佛堂、客房。香火堂北面再隔一个方形的石板天井是第四进。俗称“座楼”,是周家的主要生活住宅区。座楼中间一问小堂前一般作为平时会客、祭祖用。

各位来宾,我们已参观完整个中轴线部分,现在请大家参观西侧厢。西侧厢自南而北依次是厨房和佣人房间。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东侧厢。东厢花厅是大书房,是台门子弟启蒙读书的地方。其陈列与三味书屋不同。书房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志伊学颜”匾额,“伊”指以才著称的商汤宰相伊尹,“颜”指以德著称的孔子弟子颜回。这是教育台门弟子要立志高远,学习认真。墙上挂有一盏灯笼,灯笼上有“文星高照”四个字,灯笼外倒挂着一株葱,灯笼里点一支状元蜡烛,以示弟子聪明之意。周家老台门是周氏的祖宅,所以当时周氏有重大喜庆活动和祭祖都在老台门的大厅举行,鲁迅在绍兴时期,遇到节庆或祖先忌日,必去老台门行礼。鲁迅最后一次到老台门是1919年举家北迁之时。“鲁迅祖居复原陈列”的参观到此结束。

下面去参观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陈列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门楣上方“绍兴鲁迅纪念馆”七个鎏金大字为郭沫若所题。进入大门迎面是一座汉白玉鲁迅胸像。序厅左右墙上各挂有鲁迅手迹。我们的参观是从左边开始。整个陈列以鲁迅的思想发展为主线,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鲁迅少年时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情况;第二部分是鲁迅青少年时代在南京、日本、杭州、绍兴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与积极投身反清革命斗争的事迹;第三部分是辛亥革命后,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继续探索革命的新路,最后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大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第四部分是鲁迅在上海辉煌的十年;第五部分介绍了鲁迅逝世后,人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纪念他、学习他。

各位来宾,绍兴还有许多与鲁迅有关的人文景观,离鲁迅故居不远有一家因鲁迅的名篇《孔乙己》而名扬四海的百年老店——咸亨酒店,各位如有兴趣不妨去“拜访”一下孔乙己,品一品绍兴酒,嚼一嚼茴香豆,领略鲁迅笔下的绍兴风情。

下载萧红故居导游词(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萧红故居导游词(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鲁迅故居导游词[★]

    篇一:鲁迅故居导游词 鲁迅故居 导游内容:鲁迅故居一百草园一三味书屋一鲁迅祖居一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一咸亨酒店 鲁迅一生有1/3以上的时间是在绍兴度过,他不仅在故乡度过了......

    周恩来故居导游词

    周恩来故居 位于在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楚州区城中心,东临驸马巷,南临局巷,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都是曲折的三进院。整个建筑皆是青砖、灰瓦、木质结构的平房,具有着明清时期......

    戴笠故居导游词

    戴笠故居解说词 解说内容:概况——展厅(一)——展厅(二)——秘宅——展厅(三)——展厅(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来到保安乡戴笠故居考察指导。 【概况】 保安是民国时期军统局长戴笠......

    刘少奇故居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辛苦了。欢迎大家来到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已故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的故居。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山青水秀、幽静宜人的小山村名叫炭子冲。1898年11月24......

    叶剑英故居导游词

    叶剑英故居导游词 欢迎各位朋友来到叶剑英纪念园,我是你们的导游郑雪,接下来就让我带领大家进行游玩。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景区门前的广场上,这四周是的围墙是仿造客家建筑夯......

    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毛主席故居导游词 毛主席故居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是毛主席故居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篇一:毛主席故居导游词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毛泽东故居游览。毛泽东故居在韶山......

    徐霞客故居导游词

    花盆里不能成材,人不也是这样吗?好男儿志在四方。后来在母亲的支持下游历名山大川。 现在我们出了故居,对门就是仰圣园,是江阴市政府为了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而建造的。2001......

    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是王羲之故居的导游xxx,今天就有我带领大家参观王羲之故居。来到王羲之的故居,当然要对王羲之有所了解。下面呢,我就跟大家介绍一下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