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泉州郑成功墓中文导游词
泉州郑成功墓中文导游词
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导游,常常需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泉州郑成功墓中文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去参观郑成功墓。
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624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千里浜。在日本渡过七个春秋,1630年间随从其叔芝燕等回国,住安平(晋江市安海镇)郑府。郑成功自幼聪明敏捷,八岁能通读四书五经,十岁能写入股文,文章过人,词藻华丽典雅,十一、二岁,兼习春秋左传,孙吴兵法,并能舞剑学射。十五岁的禀生,二十一岁攻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气字轩昂,才华横溢,获得师长称赞:“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明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武双全,问之日“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对日:“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是咸称“国姓爷”。
郑成功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和大规模开发台湾。永历十五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甘三日,率军三万余人,大部份是泉州人,把荷兰侵略者从我国宝岛台湾赶走。郑成功实现了他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的远大抱负。当时曾赋诗一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菇苦间关不忍离。“收复台湾以后,他走访四社,了解民情及社会情况,在那荒凉的`台湾岛上,实行“寓兵于农”之法,屯垦开荒,“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来以耕”。那时,台湾新辟土地环境十分恶劣,瘴疬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数十丈巨蟒为患,开荒任务非常艰巨,郑成功都新率官兵,积极开发,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紧巩固台湾海防,坚守阵地,免于荷兰侵略者“复仇”,重占台湾。郑成功率军披荆斩棘,流血流汗,艰苦创举。由于十年征战,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农历五月初八病逝台湾,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台湾的台南州仔尾。历经三十多年,其孙郑克塽降清后,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5月22日卯时迁柩归葬于南安县,拊葬于康店村的郑氏祖莹,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当时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日:“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同时迁葬于祖莹乐斋公内还有其父郑芝龙,其母和其妻墓氏,迁墓后重立墓碑。
929年,郑陵被盗,即时抢救石质墓志铭两块,一为郑经1674年回乡修祖坟时所立的(橄榄山墓志)。另一是迁葬时郑克塽之《郑氏归墓祖文墓志》。郑成功灵柩用棺廓两层,里面一层油漆朱红鲜先泽,棺内布满水银,骨骼完好,取出将盔一项,龙袍一件,腰围玉带镶玉十七块,靴鞋各一双,还有头发等珍贵一级文物,由南安石井郑成功纪念馆收藏。
郑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构筑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岗石雕砌成,墓碑高75厘米,长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质华表一对,相距15米,高14米,呈八角形,径52厘米,顶端雕一座狮,保存完好。墓前两侧还有石板旗杆夹九对,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个字。目前,扩大保护范围,建筑陵园大围墙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筑墓道和专线公道,绿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环境宽敞,风景优美,为海内外游览和祭拜“国姓爷”的好地方。
参观了郑成功墓,想必大家会有一番感慨和联想吧。
第二篇:福建泉州郑成功墓导游词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去参观郑成功墓。
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624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千里浜。在日本渡过七个春秋,1630年间随从其叔芝燕等回国,住安平(晋江市安海镇)郑府。郑成功自幼聪明敏捷,八岁能通读四书五经,十岁能写入股文,文章过人,词藻华丽典雅,十一、二岁,兼习春秋左传,孙吴兵法,并能舞剑学射。十五岁的禀生,二十一岁攻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气字轩昂,才华横溢,获得师长称赞:“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明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武双全,问之日“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对日:“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是咸称“国姓爷”。
郑成功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和大规模开发台湾。永历十五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甘三日,率军三万余人,大部份是泉州人,把荷兰侵略者从我国宝岛台湾赶走。郑成功实现了他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的远大抱负。当时曾赋诗一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菇苦间关不忍离。“收复台湾以后,他走访四社,了解民情及社会情况,在那荒凉的台湾岛上,实行“寓兵于农”之法,屯垦开荒,“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来以耕”。那时,台湾新辟土地环境十分恶劣,瘴疬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数十丈巨蟒为患,开荒任务非常艰巨,郑成功都新率官兵,积极开发,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紧巩固台湾海防,坚守阵地,免于荷兰侵略者“复仇”,重占台湾。郑成功率军披荆斩棘,流血流汗,艰苦创举。由于十年征战,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农历五月初八病逝台湾,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台湾的台南州仔尾。历经三十多年,其孙郑克塽降清后,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5月22日卯时迁柩归葬于南安县,拊葬于康店村的郑氏祖莹,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当时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日:“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同时迁葬于祖莹乐斋公内还有其父郑芝龙,其母和其妻墓氏,迁墓后重立墓碑。
1929年,郑陵被盗,即时抢救石质墓志铭两块,一为郑经1674年回乡修祖坟时所立的(橄榄山墓志)。另一是迁葬时郑克塽之《郑氏归墓祖文墓志》。郑成功灵柩用棺廓两层,里面一层油漆朱红鲜先泽,棺内布满水银,骨骼完好,取出将盔一项,龙袍一件,腰围玉带镶玉十七块,靴鞋各一双,还有头发等珍贵一级文物,由南安石井郑成功纪念馆收藏。
郑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构筑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岗石雕砌成,墓碑高75厘米,长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质华表一对,相距15米,高14米,呈八角形,径52厘米,顶端雕一座狮,保存完好。墓前两侧还有石板旗杆夹九对,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个字。目前,扩大保护范围,建筑陵园大围墙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筑墓道和专线公道,绿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环境宽敞,风景优美,为海内外游览和祭拜“国姓爷”的好地方。
参观了郑成功墓,想必大家会有一番感慨和联想吧。
第三篇:福建福建泉州郑成功墓导游词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去参观郑成功墓。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成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
户市千里浜。在日本渡过七个春秋,1630年间随从其叔芝燕等回国,住安平(晋
江市安海镇)郑府。郑成功自幼聪明敏捷,八岁能通读四书五经,十岁能写入股
文,文章过人,词藻华丽典雅,十一、二岁,兼习春秋左传,孙吴兵法,并能舞
剑学射。十五岁的禀生,二十一岁攻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气字轩昂,才华横溢,获得师长称赞:“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明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武双全,问之日“江山危矣,你
何从我乎?”对日:“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
是咸称“国姓爷”。郑成功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和大规
是泉州人,把荷兰侵略者从我国宝岛台湾赶走。郑成功实现了他收复台湾和开发
台湾的远大抱负。当时曾赋诗一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横尚
有三千客,菇苦间关不忍离。“收复台湾以后,他走访四社,了解民情及社会情
况,在那荒凉的台湾岛上,实行“寓兵于农”之法,屯垦开荒,“农隙则训以武
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来以耕”。那时,台湾新辟土地环境十分恶劣,瘴疬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数十丈巨蟒为患,开荒任务非
常艰巨,郑成功都新率官兵,积极开发,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紧巩固台湾海防,坚守阵地,免于荷兰侵略者“复仇”,重占台湾。郑成功率军披荆斩棘,流血流
汗,艰苦创举。由于十年征战,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
年)农历五月初八病逝台湾,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台湾的台南州仔尾。历经三
葬于南安县,拊葬于康店村的郑氏祖莹,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当时
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日:“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
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
同时迁葬于祖莹乐斋公内还有其父郑芝龙,其母和其妻墓氏,迁墓后重立墓碑。
年回乡修祖坟时所立的(橄榄山墓志)。另一是迁葬时郑克塽之《郑氏归墓祖文
墓志》。郑成功灵柩用棺廓两层,里面一层油漆朱红鲜先泽,棺内布满水银,骨
骼完好,取出将盔一项,龙袍一件,腰围玉带镶玉十七块,靴鞋各一双,还有头
发等珍贵一级文物,由南安石井郑成功纪念馆收藏。郑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构筑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岗石雕
砌成,墓碑高75厘米,长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保存完好。墓前两侧还有石板旗杆夹九对,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
元”五个字。目前,扩大保护范围,建筑陵园大围墙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筑墓道
和专线公道,绿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环境宽敞,风景优美,为海内外游览和
祭拜“国姓爷”的好地方。参观了郑成功墓,想必大家会有一番感慨和联想吧。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四篇:福建泉州郑成功墓导游词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去参观郑成功墓。
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武双全,问之日“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对日:“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是咸称“国姓爷”。
参观了郑成功墓,想必大家会有一番感慨和联想吧。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福建省泉州开元寺中文导游词
福建省泉州开元寺中文导游词
福建省泉州开元寺中文导游词1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左右,呈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形态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
东、西塔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公元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
原是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公元1238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后由法权法师,天锡法师继造,前后经才完工。
东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
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各层塔心柱上的八个转角处均架有石梁,搭连于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顶柱的护斗出华拱,层层托出,缩小石梁跨度。
石梁与粱托如同斧凿,榫眼接合,使塔心与塔壁的应力连结相依形成一体,大大加强了塔身的牢固性。
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岗岩,以纵横交错的方法叠砌,计算精确,筑工缜密。
稳固的.基础,配置着符合力学原理的坚实塔心,使这座重达一万多吨的建筑物,虽经历700多年风霜雨露而巍然不动。
公元16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
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
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
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铜铎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
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共计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
东塔已于入选全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福建省泉州开元寺中文导游词2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泉州开元寺。开元寺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它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曾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为“兴教寺”、“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鲤城区西街,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这堵象征性的屏障一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泉州开元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福建省“十佳”风景区,或许大家想知道,开元寺何以能够闻名海内外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慢慢领略、细细品味吧。
眼前这座别致的建筑就是开元寺的山门,也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修建的。大家先请看这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石柱上还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分坐在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有人谑称它们为“哼哈二将”。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而我们所在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佛教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中国落地开花,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
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是个“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增添了开元寺静寂、庄严的气氛。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贔屃。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座大雄宝殿。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这块巨匾写有“桑莲法界”四个魏碑风格的大亨,以应桑开白莲之说。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产丝绸。这片地原是大财主黄守恭的桑树园,后来捐给匡护大师建寺。关于这件事,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一天,黄守恭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说等桑树开白莲花后就献地结缘。几天后,满园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无边佛法所感动,果然把这片桑树园捐献出来。其实,黄守恭本为乐善好施之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神奇的传说却为泉州人民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因而开元寺也得了“桑莲法界”的美称。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遗物。大殿通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迦叶以及观音、势至、韦驮、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右参政、按察使曾樱与总兵郑芝龙重修开元寺紫云大殿时,将其中木柱全部换成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