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河骆驼场历史博物馆解说词
我是莫河骆驼场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莫河!这里是柴达木的东大门,是进入青海腹地、进藏的必经之地。既然来到青海,就要对青海的发展历史有所了解,才不枉来青海一趟。莫河,有山有水有森林,被誉为海西州的小江南、茶卡地区的后花园,特别是夏天竟然没有一只蚊子,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莫河骆驼场历史博物馆凝聚着柴达木精神的根和魂,接下来大家随着我的讲解回顾柴达木的历史: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解放前叫做“莫河骆驼选育场”,马步芳的一个骑兵营驻扎在这里,当时有1千多峰骆驼,主要作用是把茶卡盐湖的大青盐往西宁等地运输。1949年青海解放后,这片土地由中央政府接管,直到1955年莫河骆驼场建场时重新利用这片土地。
那么莫河骆驼场1955年建场之前是做什么的呢?它的前身是1953年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的“西藏运输总队”。当时为什么要成立“西藏运输总队”呢?是因为驻守拉萨的解放军部队和政府工作人员有3万人,每天需要粮食4万5千斤。这么多人坚守到1953年的时候,粮食严重短缺,每人每天只有4两伙食,而且存粮不够4个月。同时西藏的高层反动势力还恶意的哄抬物价,想把解放军困死在拉萨。当时物价高到一个什么水准呢?8斤牛粪1块袁大头,1斤食盐需要8块袁大头,1斤面粉需要1斤银子呐!形势危急,意味着好不容易解放的西藏快守不住了,西藏向北京告急。中央命令西北军政委员会紧急成立了“西藏运输总队”,其实是2万8千峰骆驼组成的一个骆驼运输队。
“西藏运输总队”前后历时15个月时间,总共给西藏运粮400万斤,大大缓解了西藏的粮食供应紧张局面,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骆驼死伤过于惨重。据当时官方统计,全中国总共也就20万峰骆驼,但是因为进藏,把强壮的、驯化好可以运输粮食的骆驼几乎消耗殆尽了。所以我们“西藏运输总队”的政委慕生忠就给彭德怀司令员打报告,就说:即便是全中国的骆驼死光我也无法保障西藏的后续粮食供给,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周恩来总理、邓小平副总理的批准,修建青藏公路提上了日程。
那么青藏公路具体是谁来修建的呢?就是莫河骆驼场的1200名老驼工,随同慕生忠政委的24名干部,用了7个月零4天,贯通了青藏公路。从1954年5月11日动工,到1954年12月15日贯通青藏公路,并于1954年12月25日在拉萨举办了盛大的康藏青藏公路开通典礼,随后1955年初,完成历史使命的“西藏运输总队”解散了。“西藏运输总队”政委慕生忠同志带领部分驼工在格尔木组建了“青藏公路管理局”,具体负责青藏公路沿线的公路管护工作;“西藏运输总队”的副总队长张子林同志带领剩余的驼工和残留的7千余峰骆驼,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国营驼场——莫河骆驼场。当然当时不叫“莫河骆驼场”,而是叫“国营青海省柴达木骆驼场”,属于青海省直管企业,一直到1979年才移交给海西州,归海西州农牧局管理,近两年因为体制改革,现在归属海西州国资委管理。
当时全中国强壮的骆驼几乎全部死光,源于在1953年“西藏运输总队”运粮进藏之前还有两次进藏历史。
第一次是1951年5月23日,随着《十七条协议》(即《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署,意味西藏和平解放了。根据协议解放军必须进驻西藏,全国分四路进藏。青海这一路进藏部队是十八军独立支队,司令员是范明将军,政委是慕生忠将军,这也是慕生忠同志第一次进藏。当时护送这只部队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就有莫河骆驼场的老驼工拉着青海骆驼进藏的。
第二次是1951年年底十世**要返回西藏,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习仲勋同志专程从西安赶到西宁,他是代表毛主席、代表党中央给十世**送行的。护送十世**进藏的又是莫河骆驼场的老驼工拉着青海骆驼进藏的。
总之,进藏有三次。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三次进藏中,我们的莫河老驼工和青海骆驼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建立了多大的历史功勋。
第一次进藏:十八军独立支队进藏,当时组织了强大的后勤保障队伍,由565名干部战士、577名驼工、1130匹马、1700匹驮骡、1300峰骆驼、7000头牦牛组成了驼骡大队、牦牛大队。庞大的运输队伍驮着大量的粮秣军需物资,浩浩荡荡,于1951年8月上旬随军进藏。路上,历经千辛万苦,12月1日到达拉萨。2800多匹骡马死得只剩400多匹,1300峰骆驼还剩800多峰,牦牛适应高寒能力强,路上有损失有补充,还保持7000多头。其中到黄河源沼泽区时,当天陷进沼泽牺牲了20多名驼工和战士,数百匹驼马再也没能走出沼泽区;吃毒草死掉了1千多匹骡马。死伤惨烈是因为走得南线,一会儿看进藏线路图,进藏有三条线路。南线最大的特点是横贯三江(青海是三江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水流量大、沼泽区一片连着一片。
第二次进藏:十世**进藏,护送进藏的又是莫河老驼工拉着青海骆驼于1952年1月中旬开拔,跋涉1502公里,于1952年4月28日抵达拉萨。共七个中队,一万多峰骆驼,返回后,只剩下二百九十多峰骆驼。在返回时,走的北路,在翻越唐古拉山时,一天时间就损失了一千多峰骆驼。光是搬开死在小道上的骆驼,就得花去许多人力。在翻越昆仑山进入一个峡谷时,埋伏在山顶的哈萨克土匪个个手持刀枪,猛然向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人冲来,他们口中发出我们听不懂的声音,显得十分凶残。最后,他们抢走了我们的三百峰比较强壮的骆驼,六百多人的全部口粮也被抢得一干二净。一路走回来四十五天的时间,口中没有进过一粒粮食。为了充饥,只能靠每天吃死骆驼肉来维持生命。
第三次进藏就是“西藏运输总队”运粮援藏了,这是一个正规编制单位,每一位驼工、每一峰骆驼都登记造册。2万8千峰骆驼,死掉了1万5千峰。换算下来,相当于每运进西藏5袋面粉就要牺牲1峰骆驼;莫河的老驼工们每向前走500米,身后就要躺1峰骆驼的尸体。
1954年5月11日,1200名莫河老驼工跟随慕生忠政委修筑青藏公路,于当年12月25日在拉萨举行了盛大的“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典礼”后,1955年初成立了莫河骆驼场。1955年恰逢国家一个大的政策机遇——柴达木盆地进行大规模的勘探开发。涌入柴达木盆地的100多个勘探队、上万名勘探人员突然面临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勘探设备、给养无法进入无人区,这些原始文献资料就是当时各个勘探队给我们莫河骆驼场申请骆驼的原始申请报告。整个勘探工作从1955年一直持续到1959年基本结束了,柴达木盆地做为一个隐形大富豪的神秘面纱终于向世人展开,从此以后,“柴达木聚宝盆”的叫法真正才开始了。
这几份珍贵的文献资料是1954年修筑青藏公路期间,中央委派的一个慰问团,团长是陈毅元帅,这是我们原单位接待慰问团的公函和伙食清单。当时慰问团给修路工人慰问演出时,因为高原反应,还牺牲了2名年轻女演员。
这个镜框里的文件,是我们原单位接待十世**的原始伙食清单。当时十世**去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路过我们原单位。因为十世**是西藏的一个灵魂领袖,从民族团结的大义出发,我们用最好的食材来招待他。
这几张珍贵的地图是当时那个年代的纯手工绘制地图,我们重点来看这张地图,这是当年挂在慕生忠政委修建青藏公路时的指挥部里的地图。这张图体现从香日德出发进入青海腹地、进入西藏有三条线路,这三条线路都是丝绸之路青海线的分支,都属于唐蕃古道。
解放前从西宁到香日德就有简易公路,后来荒废了。1949年青海解放后,从1950年到1952年,驻青海部队又修复了这段路,所以当时进入青海腹地、进入西藏都把香日德作为集结地。
最南面的线路是1951年范明司令员、慕生忠政委带领18军独立支队进藏的线路。这条线路横跨所有的河流,沿途沼泽区密布。当时绵延300里的行军队伍到黄河源沼泽区,当天陷进沼泽区死掉的驼工就有20多人、死掉的驼马加起来将近2000峰(匹)。因为这条路沼泽区多,所以1951年12月份十世**进藏时重新规划了新的线路,当时考量的第二个原因,也是为了尽量避免土匪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堵截。因为蒋介石逃走台湾以后并不死心,幻想有一天重返大陆,所以就想把青海、西藏作为他重返大陆的根据地,就想把十世**挟持到台湾去,但是13岁的十世**紧随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蒋介石就不死心,在沿线布下了国民党的残兵游勇。
中间的线路就是护送十世**进藏的线路。从地图看这条线路基本横跨所有河流的上游,相对而言水流量较小,沼泽区减少,便于进藏。
最北边的线路就是现在的青藏线,1953年8月份已经勘探好线路还没有修建,所以以虚线标注。1953年西藏运输总队给西藏运粮前,慕生忠将军听牧民讲有人通过格尔木进藏,这条线路最大的优势就是几乎避开了所有的河流,方便通行,能最大的减少进藏的损失,所以就选择了最北边的线路。
1975年青藏线改建之前进藏的线路一直就是地图上指示的线路。1975年开始耗时10年对青藏线进行了改建,前后累计投资7.6亿元,实现了青藏公路全线黑色路面铺筑。为了减少里程,个别路段小范围改道,但是基本上还是围绕老青藏线进行,总体路线方向变化不大。
接下来我们往下一个展厅走,这个展厅里摆设的这么多的老物件,都是莫河骆驼场建场60多年以来屯垦开荒、驼运、生产建设的见证物,我重点介绍两个老物件:
第一个就是这个物件,这是什么呢?我们经常听一首歌叫《梦驼铃》,这就是真正的驼铃,它是挂在整个驼队的头驼脖子上的。这个驼铃虽然声音不是很大,但是音频很特殊,在山谷里能传三五公里。您想,每次驼队进藏,队伍绵延三百里,前面的驼队走过之后,一阵狂风暴雪就把骆驼的蹄印全部掩埋了,后面的驼队就是循着这个铃声继续赶路的。
接下来重点介绍的就是正对面这面国旗,虽然做工很粗糙,而且是由两片红布拼合在一起的,这是60多年前莫河的老驼工跟随慕生忠将军修完青藏公路后扛回来的。虽然很残破,但是这面旗帜蕴含着莫河的老驼工们60多年前和共和国共命运,为了新中国的解放统一、民族的团结、边疆的稳定付出了汗马功劳,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好!接下来大家自由参观,有不认识的老物件可以随时咨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