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师园导游词
网师园导游词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游,常常要写一份好的导游词,导游词是我们引导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词。那么你有了解过导游词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网师园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网师园导游词1南宋绍兴年间,侍郎史正志因反对张浚北伐而被劾罢官,南宋淳熙初年(1174年—1189年)退居姑苏时筑园,因府中列书42厨,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对门造花圃,名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宅售与常州丁姓,仅得一万五千缗。后被占为百万仓籴场。
清乾隆时(公元1765年前后)曾官光禄寺少卿的长洲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重治别业,作归老计(一说为奉母养亲之所),初名“网师小筑”,后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沈德潜作《网师园图记》。乾隆二十三年,彭启丰来园参加元宵张灯宴乐并赋诗。
宗元死后园大半倾圮,至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太仓富商瞿远村(一说瞿远春)购得,瞿增建亭宇,叠石种树,半易网师旧观,有梅花铁石山房、小山丛桂轩、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云冈诸胜。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园仍旧名,人又称瞿园、蘧园,园布局即奠定于此时,至今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乾隆六十年,钱大昕作记。当时园中盛植牡丹芍药,嘉庆时范来宗有“看花车马声如沸”之句。但瞿氏有园不过三十年,即转归天都吴氏(童寯《江南园林志》谓系吴嘉道)。
同治初年为江苏按察使李鸿裔(四川中江人)所有,七年,李辞官徙居园中,因在苏舜钦始建的宋代名园沧浪亭之东,李氏自称苏邻,名园为苏东邻或苏邻小筑。李能诗画,积书数万卷,兼蓄金石碑版、书法名画。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园归退居苏州的清光绪朝将军达桂(长白人),再加修葺,乃复旧观。民国元年,已有冯姓居此。
民国六年(1917年),军阀张作霖以30万两银子从达桂手中购得此园,作为礼物赠予其师,前清奉天将军张锡銮作庆寿大礼,易名“逸园”。张为钱塘人,晚清任奉天将军时招抚张作霖,且能诗,但未至此园。时有萝月亭、荷花池、殿春簃诸胜,尤以十二生肖叠石形象为别处罕见。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淞沪抗战,暨南大学附中部迁苏,部主任曹聚仁居此园。同年,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因与锡銮子师黄友善,借寓于此,与叶恭绰同住一园近4年。善孖养幼虎一只,常以虎姿入画。园景幽雅娴静,但闻翠竹摇动,流莺酬答。抗日战争爆发前,张氏兄弟先后离去,园主家境中落,仍赁与他人。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文物收藏家何亚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收藏文物书画甚富)购得此园,费时3年,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充实古玩书画。复用“网师园”旧名。何氏一家另在南园有住宅,此园平时闭门不纳游人。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何病故,园由妻王季珊继承。1950年王暴卒,其子女何怡贞、何泽明等将园献交国家。
1957年左右曾驻军。1958年部队撤离,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占用大部,曾拟毁园办厂。同年,国家文物局、同济大学陈从周与市园林管理处同来调查,力主修复。4月,归园林管理处接管,迁出医院与8户居民,拨款4万元抢修。10月动工重修月到风来亭,新建梯云室及该处庭院,以墙分隔西部内院,增辟涵碧泉、冷泉亭等,配置家具陈设。东邻圆通寺法乳堂也归该园使用。
1959年9月开放游览。“XX”初,园被易名友谊公园并一度关闭,家具陈设、匾额对联遭受破坏,1974年稍经修理后重又开放并复旧名。1981年将法乳堂及庭院扩建为“云窟”。
网师园导游词2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们现在游览的就是世界闻名的网师园。网师园是中国江苏园林的一个典型代表。
陈从周教授在《中国名园》一文中称“网师园是造园家推崇的小园典范”。曾被德国政府授予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的德国著名园艺家、鉴赏家玛丽安娜.鲍榭蒂女士在其《中国园林》一书中指出:“我觉得网师园是苏州最体面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园林”。
建于宋朝时期的网师园,当时建房和建园耗资150万贯(1贯为1000枚铜币)。800年后的今天,曾有一位日本游客气壮如牛,开价12亿美元购买此园,见园方无意商榷,连声说“这是你们的国宝!无价之宝!”由此可见,网师园的殿春?作为第一件出口海外的中国古典园林作品蓝本绝不是偶然的。苏东坡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我要说:“到苏州园林不游网师园,乃憾事也”。
朋友,也许你的心早已飞进了网师团,且慢,请跟我走进苏州古城东南带城桥路,拐弯进人一条极窄的羊肠小巷--阔家头巷,脚踩石子路,往东行。这样曲曲折折5分钟走到小巷深处,才见到网师园。这长长的羊肠小巷,犹如抒情诗中的一串含蕴丰富的省略号,它表示富者我不攀,贵者我不顾,它显示了主人卑视利禄,清高雅逸的情操。
那么,主人是谁?为何取名网师园呢?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扬州人),在朝中身为大臣,面对南侵的金兵,一味贪生求和被罢了官,流落到苏州,于1174年请人建了一座宅园,自誉藏万卷书,取园名“万卷堂”,并在大门对面造圃,意思是泛舟五湖,自号“渔隐”,这便是网师园的前身。
从宋朝到元明及清初的500多年间,这座花园的主人换了又换,到清代乾隆中(1785年左右),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隐退,购万卷堂故址,重新规划布置。宋宗元为什么要给花园起名为网师国呢?据说与渔翁王思父女有关。传说宋宗元晚年才得一子,取名双喜。双喜从小聪明活泼,有一次,到瞻台钓鱼,不小心掉入湖中,全亏渔翁王思和女儿桂芝将他救起,又摇船送他回家。宋宗元为了报答王思父女对儿子的救命之恩,特用渔翁的尊称--“网师”给花园命名,从此,万卷堂就称为网师园了。实际上,宋宗元自比渔人,号网师并以此为花园命名,一方面借史正志花圃“渔隐”的原义,有隐居自悔之意,另一方面因为园旁边有巷名王思,取其谐音罢了。
网师园位于阔家头巷11号,座北朝南,前有照壁,壁间设栓马环成行,左右各植盘槐一株,设有东西巷门,东侧还设便门,大门为两扇对开,下面是二尺五寸高闸板,均为黑色油漆,大门两旁置抱鼓石,上面是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装阀阅。阀阅,俗称门档,又称门簪,是封建社会中门第高贵的标志,古代仕宦人家大门外的左右柱,常用来榜贴功状,在左称阀,在右称阅。唐宋以后,官宦人家就在大门外特做两柱,称为乌头阀阅,这种装饰,表现了园主地位的显赫。
网师园住宅前后三进,规模并不大,入门厅,首先要经过可装可拔的门槛,遥想800年前这门槛有多忙碌--贵宾来了,仆人们忙忙碌碌地拔下门槛,贵宾走了,又忙忙碌碌地装上。门厅即轿厅,是旧时停放轿子的地方。进门后厅内左右安放着两条长长的赖凳,也有用长椅的,这种作对称式陈放两旁的凳,一进门就给人一种整齐端庄的视觉效果。轿厅旧时是宾客主人落轿的地方,一般接待时也可在此小坐待茶,所以轿厅俗称茶厅。厅正中悬有“清能早达”匾额,这是苏州现代著名书画家张辛稼书写的。“清能”是封建王朝官吏标榜品德,用现在的话讲是为政清廉,德才兼备;“早达”指早年发达的意思。在该厅的东侧,有一座轿子,它是由红木和竹子做成的,轿子上有很多蝙蝠的图案,象征幸福快乐。轿厅正面设隔扇门,棕色油漆,厅后顶部有砖砌家堂,供奉祖先牌位,砖雕已有700年历史。厅东有僻弄通向内厅,厅西有“网师小筑”砖额小门,通向中部山水主园。
大厅又称积善堂,厅正中高悬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书“万卷堂”匾额,这无声语言告诉人们,主人不愧是书香门第,不仅家藏万卷书,而且两旁挂张辛稼的对联“紫苒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雪”。大厅面阔五间,这里是园主喜庆宴请和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若三代同堂,正中位置为祖父、祖母,东边为父母,两边为儿女;若来客,根据东为贵的习惯,客人坐东边,主人坐西边。中间置铜鼓一只,作装饰用。大厅东西两壁挂大理石山水挂屏,堂中一式明式红木家具。在天然几上陈列着园主所珍藏的古瓷、拱石、插屏,以显示主人的文化素养和情趣。你看该正厅是方梁弯椽,梁上雕有花卉装饰图案。前廊为鹅颈长椽,廊下一排18扇落地长窗。厅堂正面设一排18扇白漆门,这白色屏板不仅与墙面色调统一,增加了室内的明度,对大厅陈设的家具和物品也能起到衬托作用,而大厅前面两根立柱的白底隶书联牌更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总之整个大厅平面广阔,立面高大,整体形象雄伟庄严。该大厅的陈设在手法上仍保持了左右完全对称的格局,突出大厅中央正面的天然几、供桌和方桌、太师椅,正面居中的匾额、堂对、楹联也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加上空间悬挂宫灯、壁画,系挂云石镶嵌条屏,形体方正,工艺考究的红木仿明家具,使大厅的氛围更加安详、静穆、庄重。
大厅前天井,东西对称,种植玉兰两株,寓意玉堂富贵。春天,堂前玉兰花开,冰清玉洁,意味深远。玉兰,早春便开花,又名望春花,它是中国送给欧洲的植物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花卉。
厅南的对景是一座雕镂精致、巧夺天工的砖刻门楼,这座门楼制作于乾隆年间,高约6米,幅宽3.2米,厚1米,门楼上的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砖雕艺术手法,雕凿而成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不愧为“江南第一门楼”。门楼上都是蔓草图案,蔓生植物滋长延伸,蔓延不断,人们寄予它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门楼中间为字碑。刻有“藻耀高翔”四字。藻是水草,藻耀指文采华丽,高翔是展翅高飞的意思。两侧兜肚,左侧刻有郭子仪上寿立体戏文图。你看,图中郭子仪端坐正堂,胡须垂胸,慈祥可亲;八个文武官员,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贡品,有的手拿兵器,厅堂摆着盆花,门前石狮一对,好不气派。郭子仪活了八十四岁,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是朝中命官,可谓大贤大德,所以这幅郭子仪上寿砖刻表示“福寿双全”之意。左侧刻有周文王访贤立体戏文图。你看,姜子牙长须披胸,庄重地端坐渭河边,周文王单膝下跪求贤,文武大臣前呼后拥,有的牵着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荡荡,这里是描写周文王访姜子牙的场景。文王以大德著称,姜子牙以大贤著名,所以文王访贤比喻德贤齐备。下面是蝙蝠图案,两侧为狮子滚球及花卉图案,中有三个“寿”字,象征福禄寿三星高照,福为五福临门,禄为高官厚禄,寿为长命百岁。
穿过大厅是面宽五间带厢内厅,俗称女厅。梁架下大匾系绿色底黑色字,名曰“撷秀楼”,这是晚清著名学者俞樾写的。撷是采撷,撷取的意思,撷秀就是揽取秀色之意。古时,苏州的房屋比较矮,绝大部分房屋仅有一层,因此,当你登上撷秀楼,全园景色尽收眼底。极目远眺,天平山、灵岩山、上方山塔尖、瑞光塔等隐现窗前。女厅内,陈设除椅子茶几之类的家具之外,中央摆着一套精巧别致的红木回台圆凳,使陈设显现出一番新的景象。正面纱??内放置的那张镶大理石炕床,下置脚踏,有着浓厚的家庭生活气息,厅内装饰精美,落地罩挂落窗格上雕刻花鸟虫图案。楼前天井东西对植桂花二株,东为金桂,西为银桂,秋天幽香袭人,有九里香之称。金桂为金色,银桂为白色,古代神话传说月宫中有玉桂树。我国古时候考中状元被誉为蟾宫折桂。桂花香气袭人,清雅高洁,自有仙友、仙客之称,桂花可谓“清香不与群芳并,世上无花敢斗香”。女厅是晚清光绪时候建造的(1896年),它体量小,楼不高,是园主起居之所,后通小花园,是一个比较含蓄、舒适、自在的生活环境,这里的陈设富有旧时女眷活动的特色。
庭院北面,有一小轩,名梯云室。梯云室庭前西墙一座湖石叠成的峰洞假山,有登道曲折而上,可以通往书楼。这里借梯云取月之意。此室是二层楼建筑,原是园主子女的内室。轩内南北各设落地花窗六扇,花窗裙板上刻有花卉山水和摆什景图案,当中有一座落地飞罩,雕刻双面鹊梅图,形象逼真,制作精美。喜鹊是报春的吉祥鸟,喜鹊叫,喜事到,喻喜事,梅是报春之花,梅花与喜事连在一起,表示喜上眉(梅)梢。院中植春梅、垂丝海棠、花石榴、腊梅、翠竹、黑松、紫薇等观赏花木,高低错落,四季悦目。特别是那棵亭亭玉立的鸟不宿,四季常青,小花果鲜艳夺目,耐人寻味。再看铺地,这里尽是荷花和鱼网的图案,一是弥补了东部没有水的遗憾,二是点题网师园,这里另有蝙蝠和松鹤的图案,蝙蝠因为与幸福谐音,所以蝙蝠表示幸福,我们现在所见的是飞翔的蝙蝠与云纹在一起的形式,这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亦像蝙蝠一样自天而降的美好愿望。古语说千岁鹤,不老松,因此松鹤表示永远年轻长寿。
现在我们已经游览完了网师园的住宅区。大家知道,住宅是园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封建社会,其格局受儒家“三纲五常”制约,以中轴对称为主,突出尊位,把尊位放在中央地位,位卑和从属者列于两侧或位居其后。不是吗?你看,同师园前后三进厅堂,由门厅入内为轿厅,原为园主及宾客落轿之地;第二进为大厅,清能早达,面南居中,显居尊位,立面高大,令人肃然起敬,这里是昔日园主喜庆宴请,家族议事及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第三进为内厅,昔日为内眷燕集之所。女厅后庭院为梯云室,位于南北轴线的延伸线上,居北,位最低,为园主子女内室。宅园正居部分均衡规矩,三进敞厅及后庭院依次在同一中轴线上,对称协调,强调了等级和尊卑,中庸平和,这种对称的秩序井然的布局,给予人们视觉以平衡、均匀、齐整,最终是和谐的美感。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各个厅堂之间总有一个天井。为什么要设置天井呢?一是便于采光,古时候没有电,遇到阴雨天,室内较暗。二是便于排水,天井中有数个阴沟,因此,无论下多大的雨,都不易积水。三是有利于厅内的人呼吸到新鲜空气,香气袭人。苏州住宅,房屋屋脊高,进深大,墙身薄,出檐深,建筑外观朴素雅致。白墙灰瓦与黑褐墨绿等色木构架互相配合,倒映于绿水中,构成有明快格调的江南水乡风情画。
从撷秀楼后庭院西侧的小门朝西看,颇有一番“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受。朝西迈进便见一处独立的庭院,此处为南宋园主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面宽五间,书屋旧时为园主藏书读书处,楼上为读画楼,该书屋相对的天井,东西方向较宽,前为撷秀楼北墙,造园者以高墙为粉本,叠放了一座造型奇特的湖石假山,险峻秀丽。唐朝大诗人李白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奖蓉”,主人借用“五峰”给这处书屋题名。游人又把这山看为云岗余脉,给人以美的联想。五峰书屋室内宽敞明亮,南面仅设矮墙,上半部分为大窗,一是增加室内采光,二是为了更好地观赏峰石。庭前假山旁有一株高大的玉兰树,春来花满庭,特别珍贵的是,花坛中还有一株山茶绝品名叫“十三太保”。这棵山茶盛开时,同时绽放13种不同颜色的花朵,有红、粉、白等,这在苏州园林中是一绝。五峰书屋是一处相对独立的庭院,它于撷秀楼后,但并不处于同一中轴线,而是稍稍偏向西北,这一偏大有讲究,它把彩霞池北的建筑和东部住宅区过渡性地连接起来。五峰书屋为两层楼宇,屋前有回廊,东通半亭,西出竹外一枝杆,两处门户都很小,一是使人产生别有洞天的感觉,二是维护了东边庭院和西边竹外一枝杆的整体封闭性,不使这两处景点产生“漏气”。
五峰书屋西边紧挨着的便是三开间的楼堂,取名集虚斋,这里是园主修心养性读书的场所。集虚极富道家思想色彩,“集虚”出自《庄子.人间世》:“惟通集虚,虚者,心斋也”,“虚”指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斋”为养心之所。也就是说必须心志统一,排除杂念,对外界的事不用耳听,而用心听,甚至用“气”听,庄子用此宣扬他虚无、顺物的处世哲学。这里园主借来标榜自己与世无涉的清高。表现其向往渔樵隐居之乐的意境。集虚斋室内陈设雅致,以竹为题的书画满楹,与竹外一枝杆相呼应,站在天井中间,用月洞门套住竹外一枝杆,可出现一幅外圆内方的云岗立体画,集虚斋其上有楼,登楼眺望,园中景色历历在目。难怪,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从1992年4月15日至1994年2月21日的近10次谈判都在网师园集虚斋小姐楼上进行。李光耀携夫人来过两次。一位作家写道:网师园对谈判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巨大或是微妙,无人得知。当时的市长在谈判的间隙说过:“网师园为工业园区谈判顺利进行作出了贡献。
从集虚斋朝南看,彩霞池明朗,竹外一枝杆略暗;小天井明朗,集虚斋本身略暗,这种忽明忽暗的艺术手法,大大增强了园景的层次感。
走出集虚斋,穿过小天井,便来到了临水而筑的竹外一枝轩和半亭射鸭廊。竹外一枝轩原为园主子女读书写字的地方,在此读书,白天可见飘渺云彩,夜间则是秀美的月亮。竹外一枝轩额取自宋代苏轼“红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诗意,“一枝”指梅花,“暗”指枝叶茂盛。这座小轩原是封闭式的斜轩,1940年何亚农买此园后,对庭园进行整修,才改为敞轩,宽三间,玲珑剔透,外似船厅。竹外一枝轩与南岸小山丛桂轩遥相呼应,一临水,一离岸,也成一条主轴线,从彩霞池南岸望来,轩像轻巧的船舫,与高大的二层楼集虚斋,一前一后,造成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西面墙上有一空窗,构成大框景,窗下垂丝海棠婆娑起舞,稍远处石板曲桥,一波三折,白皮古松探身飞亭游廊,你若不留意,还误以为一幅山水画。这种有空窗(又称月洞)的墙面,使内外景物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轩前斜出水上的那株黑松,宛如黄山迎客松,倒映池中,若隐若现,生动而有气魄,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竹外一枝轩和处于西南对角线上的濯缨水阁也组成了一组对景,濯缨水阁架空水上;竹外一枝轩濒临水边,前者为虚,后者为实。濯缨水阁三面墙体,一面木栏,为实;竹外一枝轩空间开敞,不设门户,为虚。两者虚实对比,互相转换,美不胜收。另外,因五峰书屋和集虚斋等楼房体量较大,玲珑剔透的竹外一枝轩和射鸭廊与楼房形成一组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的组群,这一轩一廊不但造型简洁明快,大小高低亲切宜人,而且构成中景增加了景物的层次,使人感到楼房后退了,并增加彩霞池的开阔感。竹外一枝轩安装吴王靠鹅项形短栏,这是从栏杆坐凳变化出来的坐椅,呈现出姿态优美的曲线,形无定制的造型和具有流动美、动态美、舒展自如的线条,都给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理美感。
竹外一枝轩旁是水阁式建筑半亭射鸭廊,南临空亭,东倚山墙,西凌绿波。它源自唐代诗人王建“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诗意。斗鸭、射鸭是古代宫苑中的嬉戏之事,盛行上千年。这里借指射鸭取乐之廊,是旧时园主品茗雅集之处。这条短短5米多的小廊,北接竹外一枝轩,南连空亭,与曲折长廊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内部看,亭、廊、轩如一整体,从外面看,亭则亭,廊则廊,轩则轩,各具特色,极为分明,这是园林建筑中参差曲折,错落疏密的多变艺术效果。射鸭廊对着月到风来亭是一条东西向的副轴线,轴线两边的布局,是极成功的不对称均衡构图。射鸭廊池边假山盘紫藤,南壁墙面攀木香,是欣赏春景之处。从竹外一枝轩右拐,步行数步便来到了看松读画轩。此轩面宽四间,三面雕花半窗,向南一面仅以数根廊柱支持,故采光特佳。此轩建筑利用了良好的朝向,多留空地,留出了更多的观赏活动空间,因此轩体量较重,故与彩霞池隔以庭院,树木、花台,既增加园景层次和深度,又不使轩逼压水面。此轩与濯缨水阁遥遥相对,一离岸,一临水;一轻巧,一厚重,是一条轴线上的对景,冬季在此赏雪,最为合适。看松读画轩在网师园众多亭榭轩阁中有其独特品位和意趣。其特征是雅古,先说雅,你看,看松读画轩内的家具一律为明式风格,红木制成,造型简洁大方,色泽素雅。正中为一圆桌,东西各两把椅子,椅子间放桌几,桌椅几凳造型大方、流畅,落地罩,窗格裙板上刻摆十景花蓝图案,半窗夹堂板刻《三国志》人物。因此,你一踏进轩来,便有一种古雅恬静的韵味。再看该轩和庭柱有一幅叠字抱柱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此联顺读、反读都合韵律,字通意顺,自然流利,文字用十四对叠字组成,声声悦耳,极富音乐感。上联意思是风吹落叶,雨打芭蕉,春暖冬寒之际皆有无限之景,可让人去寻幽觅芳;下联意思是,在此尽可男欢女爱,卿卿我我。全联描绘出了看松读画轩前四季明媚秀丽的风光,更有趣的是此联语所用叠字,是从人们熟悉的诗文中出来的,很容易让人想起这些诗文与有关的韵事,如“寻寻觅觅”出自李清照《声声慢》词,“莺莺燕燕”出自杜牧《为人题赠》,“卿卿”是晋王戎妻对王戎的爱称,“暮暮朝朝”出自宋玉的《高唐赋》。再说说看松读画轩的“古”字。你看轩前两棵古木,一为白皮松,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它干枝横斜,好象一位迟暮美人,正临水照鬟。二为古柏,相传是南宋万卷堂国主史正志手植,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高达十余米,是全园最高的景物,虽然顶梢已枯,但三个侧枝仍活,似飞龙在空中翱翔。松柏成为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园中的亭榭轩阁,毁而复原,已非旧物,惟有古树,不能仿建,这是悠久历史的见证。当我们抚摸着这棵阅尽同师园苍桑变迁的苍老古柏,怎能不油然产生思古之幽情呢?轩东边天井内,还有一棵上百年树龄的木瓜树,树身虽有枯朽之感,但每年春天,仍绽出新绿。深秋时,枝上结出颗颗木瓜形如葫芦,不过要说真正的古木还得算轩内的硅化木了。轩内圆桌之北为一高几,几上是一灵壁石,形状靖瘦,若以金属物叩之,有回声,灵壁石两旁的几案上有两段高约二尺,直径一尺多的灰色柱形圆石,形状酷似树干,仔细观察,可见一圈圈的年轮,一个个结节,一条条纤维纵纹。用手一摸。质地坚硬,与顽石没有区别,这就是典型的硅化木。这是一种一亿五千万年以前,陆地上广泛分布的常绿乔木的化石,这种历经亿万年的硅化木化石,成为时代永久的象征,所以封建统治者把它看作政权万世稳固的象征,人民群众把它视为坚贞不屈精神的化身。据《本草纲目》记载:硅化木石还是一种医治男女相思病的灵丹妙药,我想,这是外形与内质的综合了,人们赋予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形体本身的特征,从而产生的无穷的内在魅力。看松读画轩南太湖石花台内,植古柏、黑松、白皮松、罗汉松、海棠、牡丹、桂花等,因此,坐轩内可四季尽情品赏静观的妙处,春赏牡丹,夏听蝉赏水,秋闻桂香,冬赏雪。一年四季皆是画,尤其是冬天,松竹之青碧衬于一片粉妆玉砌的雪景,真可谓画意满园了,这便是轩名中读画二字所指。
从主园曲桥朝西走,有一小门,上有砖额“潭西渔隐”。“潭西”即地西,“渔隐”是史正志万卷堂的旧号。穿过小门顿觉别有洞天,此处是一处书房庭院,为园主子女读书外,名殿春?又称内园。“殿春”出自苏东坡“尚留芍药殿春风”句意。“殿春”指春末,“?”指阁楼旁的小屋。整个小院占地不到一亩,但景观丰富而又不觉局促,富有明代庭园建筑工整柔和、雅谈明快、简洁利落的特色。园中有精雅书房两间,为旧时书斋。小院曾是芍药圃,清嘉定年间,网师园以种植芍药闻名于世。现在芍药圃中植芍药八株,都是名贵品种,芍药花其形多变,其色艳丽,《诗经》中作为男女赠别之花。小院西南为涵碧泉,泉名取自宋朝朱熹诗“一水方涵碧”之意。据考证,此地旧有根树井,在古柏根下后来古柏枯死。井也被埋没,1958年整修时,挖出一块湖石,上镌“涵碧泉”三字,深挖其下,果然冒泉,殿春?一院无水,有了这眼清泉和全园水脉贯通,真是绝处逢生,再次呼应网师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泉北有半亭,因旁边有涵碧泉而得名,此亭建于1958年,此亭倚墙而筑,体量小,与小院格局很相似,其飞檐翘角非常轻巧,将人的视线引向上空,扩大了空间,丰富了景观。亭中一块巨大的灵壁石,因颜色乌灰,像展翅欲飞的苍鹰,俗称“鹰石”,相传此石原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遗物。殿春?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共三间,仿明式结构,屋前有石板平台,围以低石栏,屋顶为卷棚式,
网师园导游词3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今天就来到了著名的苏州园林之一---------网师园。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里小巧玲珑的一个。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网师园中心的一池水。这池水真清啊!清得能看到水底的沙石。你可别把这池水看成一潭死水,它里面也是有许多小生命的!这水底下就有一条条色彩鲜艳的金鱼,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好像在向人们展示它鲜艳的色彩。
围着这池水的石头可不是一般的石头,它的名字叫做太湖石。因为它们是从太湖里捞出来的,所以得名太湖石。太湖石是黄灰色的,表面凹凸不平,形状怪异,有的像一棵挺立的松树,有的像一头巨大的熊,还有的像一个仙人球……
走过一座小桥,就到达了去后院必经的一个走廊。这个走廊的房顶与其它房子的房顶没什么区别,左面临水———就是网师园中心的那池水。右面是一面特别有艺术感的墙,为什么说是有艺术感呢?是因为这面墙上有许多画窗,窗框的形状各异,有方形的、圆形的、还有扇形的……里面画的内容就更丰富了,有的画着一群孩子正在抖空竹,有的画着一只威风的老虎,还有的画着一朵粉红色的杜鹃花……而且每走两步就能看见一幅画窗,真是移步换景啊!
这就是网师园,极经典的苏州园林,真是人间天堂呀!
网师园导游词4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们现在游览的就是世界闻名的网师园。网师园是中国江苏园林的一个典型代表。
陈从周教授在《中国名园》一文中称“网师园是造园家推崇的小园典范”。曾被德国政府授予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的德国着名园艺家、鉴赏家玛丽安娜.鲍榭蒂女士在其《中国园林》一书中指出:“我觉得网师园是苏州最体面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园林”。
建于宋朝时期的网师园,当时建房和建园耗资150万贯(1贯为1000枚铜币)。8年后的今天,曾有一位日本游客气壮如牛,开价12亿美元购买此园,见园方无意商榷,连声说“这是你们的国宝!无价之宝!”由此可见,网师园的殿春簃作为第一件出口海外的中国古典园林作品蓝本绝不是偶然的。苏东坡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我要说:“到苏州园林不游网师园,乃憾事也”。
朋友,也许你的心早已飞进了网师团,且慢,请跟我走进苏州古城东南带城桥路,拐弯进人一条极窄的羊肠小巷--阔家头巷,脚踩石子路,往东行。这样曲曲折折5分钟走到小巷深处,才见到网师园。这长长的羊肠小巷,犹如抒情诗中的一串含蕴丰富的省略号,它表示富者我不攀,贵者我不顾,它显示了主人卑视利禄,清高雅逸的情操。
那么,主人是谁?为何取名网师园呢?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扬州人),在朝中身为大臣,面对南侵的金兵,一味贪生求和被罢了官,流落到苏州,于1174年请人建了一座宅园,自誉藏万卷书,取园名“万卷堂”,并在大门对面造圃,意思是泛舟五湖,自号“渔隐”,这便是网师园的前身。
从宋朝到元明及清初的500多年间,这座花园的主人换了又换,到清代乾隆中(1785年左右),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隐退,购万卷堂故址,重新规划布置。宋宗元为什么要给花园起名为网师国呢?据说与渔翁王思父女有关。传说宋宗元晚年才得一子,取名双喜。双喜从小聪明活泼,有一次,到瞻台钓鱼,不小心掉入湖中,全亏渔翁王思和女儿桂芝将他救起,又摇船送他回家。宋宗元为了报答王思父女对儿子的救命之恩,特用渔翁的尊称--“网师”给花园命名,从此,万卷堂就称为网师园了。实际上,宋宗元自比渔人,号网师并以此为花园命名,一方面借史正志花圃“渔隐”的原义,有隐居自悔之意,另一方面因为园旁边有巷名王思,取其谐音罢了。
网师园位于阔家头巷11号,座北朝南,前有照壁,壁间设栓马环成行,左右各植盘槐一株,设有东西巷门,东侧还设便门,大门为两扇对开,下面是二尺五寸高闸板,均为黑色油漆,大门两旁置抱鼓石,上面是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装阀阅。阀阅,俗称门档,又称门簪,是封建社会中门第高贵的标志,古代仕宦人家大门外的左右柱,常用来榜贴功状,在左称阀,在右称阅。唐宋以后,官宦人家就在大门外特做两柱,称为乌头阀阅,这种装饰,表现了园主地位的显赫。
网师园住宅前后三进,规模并不大,入门厅,首先要经过可装可拔的门槛,遥想8__年前这门槛有多忙碌--贵宾来了,仆人们忙忙碌碌地拔下门槛,贵宾走了,又忙忙碌碌地装上。门厅即轿厅,是旧时停放轿子的地方。进门后厅内左右安放着两条长长的赖凳,也有用长椅的,这种作对称式陈放两旁的凳,一进门就给人一种整齐端庄的视觉效果。轿厅旧时是宾客主人落轿的地方,一般接待时也可在此小坐待茶,所以轿厅俗称茶厅。厅正中悬有“清能早达”匾额,这是苏州现代着名书画家张辛稼书写的。“清能”是封建王朝官吏标榜品德,用现在的话讲是为政清廉,德才兼备;“早达”指早年发达的意思。在该厅的东侧,有一座轿子,它是由红木和竹子做成的,轿子上有很多蝙蝠的图案,象征幸福快乐。轿厅正面设隔扇门,棕色油漆,厅后顶部有砖砌家堂,供奉祖先牌位,砖雕已有7__年历史。厅东有僻弄通向内厅,厅西有“网师小筑”砖额小门,通向中部山水主园。
大厅又称积善堂,厅正中高悬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书“万卷堂”匾额,这无声语言告诉人们,主人不愧是书香门第,不仅家藏万卷书,而且两旁挂张辛稼的对联“紫苒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雪”。大厅面阔五间,这里是园主喜庆宴请和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若三代同堂,正中位置为祖父、祖母,东边为父母,两边为儿女;若来客,根据东为贵的习惯,客人坐东边,主人坐西边。中间置铜鼓一只,作装饰用。大厅东西两壁挂大理石山水挂屏,堂中一式明式红木家具。在天然几上陈列着园主所珍藏的古瓷、拱石、插屏,以显示主人的文化素养和情趣。你看该正厅是方梁弯椽,梁上雕有花卉装饰图案。前廊为鹅颈长椽,廊下一排18扇落地长窗。厅堂正面设一排18扇白漆门,这白色屏板不仅与墙面色调统一,增加了室内的明度,对大厅陈设的家具和物品也能起到衬托作用,而大厅前面两根立柱的白底隶书联牌更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总之整个大厅平面广阔,立面高大,整体形象雄伟庄严。该大厅的陈设在手法上仍保持了左右完全对称的格局,突出大厅中央正面的天然几、供桌和方桌、太师椅,正面居中的`匾额、堂对、楹联也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加上空间悬挂宫灯、壁画,系挂云石镶嵌条屏,形体方正,工艺考究的红木仿明家具,使大厅的氛围更加安详、静穆、庄重。
大厅前天井,东西对称,种植玉兰两株,寓意玉堂富贵。春天,堂前玉兰花开,冰清玉洁,意味深远。玉兰,早春便开花,又名望春花,它是中国送给欧洲的植物中最着名、最受欢迎的花卉。
厅南的对景是一座雕镂精致、巧夺天工的砖刻门楼,这座门楼制作于乾隆年间,高约6米,幅宽3.2米,厚1米,门楼上的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砖雕艺术手法,雕凿而成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不愧为“江南第一门楼”。门楼上都是蔓草图案,蔓生植物滋长延伸,蔓延不断,人们寄予它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门楼中间为字碑。刻有“藻耀高翔”四字。藻是水草,藻耀指文采华丽,高翔是展翅高飞的意思。两侧兜肚,左侧刻有郭子仪上寿立体戏文图。你看,图中郭子仪端坐正堂,胡须垂胸,慈祥可亲;八个文武官员,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贡品,有的手拿兵器,厅堂摆着盆花,门前石狮一对,好不气派。郭子仪活了八十四岁,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是朝中命官,可谓大贤大德,所以这幅郭子仪上寿砖刻表示“福寿双全”之意。左侧刻有周文王访贤立体戏文图。你看,姜子牙长须披胸,庄重地端坐渭河边,周文王单膝下跪求贤,文武大臣前呼后拥,有的牵着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荡荡,这里是描写周文王访姜子牙的场景。文王以大德着称,姜子牙以大贤着名,所以文王访贤比喻德贤齐备。下面是蝙蝠图案,两侧为狮子滚球及花卉图案,中有三个“寿”字,象征福禄寿三星
墙为粉本,叠放了一座造型奇特的湖石假山,险峻秀丽。唐朝大诗人李白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奖蓉”,主人借用“五峰”给这处书屋题名。游人又把这山看为云岗余脉,给人以美的联想。五峰书屋室内宽敞明亮,南面仅设矮墙,上半部分为大窗,一是增加室内采光,二是为了更好地观赏峰石。庭前假山旁有一株高大的玉兰树,春来花满庭,特别珍贵的是,花坛中还有一株山茶绝品名叫“十三太保”。这棵山茶盛开时,同时绽放13种不同颜色的花朵,有红、粉、白等,这在苏州园林中是一绝。五峰书屋是一处相对独立的庭院,它于撷秀楼后,但并不处于同一中轴线,而是稍稍偏向西北,这一偏大有讲究,它把彩霞池北的建筑和东部住宅区过渡性地连接起来。五峰书屋为两层楼宇,屋前有回廊,东通半亭,西出竹外一枝杆,两处门户都很小,一是使人产生别有洞天的感觉,二是维护了东边庭院和西边竹外一枝杆的整体封闭性,不使这两处景点产生“漏气”。
五峰书屋西边紧挨着的便是三开间的楼堂,取名集虚斋,这里是园主修心养性读书的场所。集虚极富道家思想色彩,“集虚”出自《庄子.人间世》:“惟通集虚,虚者,心斋也”,“虚”指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斋”为养心之所。也就是说必须心志统一,排除杂念,对外界的事不用耳听,而用心听,甚至用“气”听,庄子用此宣扬他虚无、顺物的处世哲学。这里园主借来标榜自己与世无涉的清高。表现其向往渔樵隐居之乐的意境。集虚斋室内陈设雅致,以竹为题的书画满楹,与竹外一枝杆相呼应,站在天井中间,用月洞门套住竹外一枝杆,可出现一幅外圆内方的云岗立体画,集虚斋其上有楼,登楼眺望,园中景色历历在目。难怪,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从1992年4月15日至1994年2月21日的近10次谈判都在网师园集虚斋小姐楼上进行。李光耀携夫人来过两次。一位作家写道:网师园对谈判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巨大或是微妙,无人得知。当时的市长在谈判的间隙说过:“网师园为工业园区谈判顺利进行作出了贡献。”
从集虚斋朝南看,彩霞池明朗,竹外一枝杆略暗;小天井明朗,集虚斋本身略暗,这种忽明忽暗的艺术手法,大大增强了园景的层次感。
走出集虚斋,穿过小天井,便来到了临水而筑的竹外一枝轩和半亭射鸭廊。竹外一枝轩原为园主子女读书写字的地方,在此读书,白天可见飘渺云彩,夜间则是秀美的月亮。竹外一枝轩额取自宋代苏轼“红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诗意,“一枝”指梅花,“暗”指枝叶茂盛。这座小轩原是封闭式的斜轩,1940年何亚农买此园后,对庭园进行整修,才改为敞轩,宽三间,玲珑剔透,外似船厅。竹外一枝轩与南岸小山丛桂轩遥相呼应,一临水,一离岸,也成一条主轴线,从彩霞池南岸望来,轩像轻巧的船舫,与高大的二层楼集虚斋,一前一后,造成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西面墙上有一空窗,构成大框景,窗下垂丝海棠婆娑起舞,稍远处石板曲桥,一波三折,白皮古松探身飞亭游廊,你若不留意,还误以为一幅山水画。这种有空窗(又称月洞)的墙面,使内外景物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轩前斜出水上的那株黑松,宛如黄山迎客松,倒映池中,若隐若现,生动而有气魄,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竹外一枝轩和处于西南对角线上的濯缨水阁也组成了一组对景,濯缨水阁架空水上;竹外一枝轩濒临水边,前者为虚,后者为实。濯缨水阁三面墙体,一面木栏,为实;竹外一枝轩空间开敞,不设门户,为虚。两者虚实对比,互相转换,美不胜收。另外,因五峰书屋和集虚斋等楼房体量较大,玲珑剔透的竹外一枝轩和射鸭廊与楼房形成一组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的组群,这一轩一廊不但造型简洁明快,大小高低亲切宜人,而且构成中景增加了景物的层次,使人感到楼房后退了,并增加彩霞池的开阔感。竹外一枝轩安装吴王靠鹅项形短栏,这是从栏杆坐凳变化出来的坐椅,呈现出姿态优美的曲线,形无定制的造型和具有流动美、动态美、舒展自如的线条,都给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理美感。
竹外一枝轩旁是水阁式建筑半亭射鸭廊,南临空亭,东倚山墙,西凌绿波。它源自唐代诗人王建“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诗意。斗鸭、射鸭是古代宫苑中的嬉戏之事,盛行上千年。这里借指射鸭取乐之廊,是旧时园主品茗雅集之处。这条短短5米多的小廊,北接竹外一枝轩,南连空亭,与曲折长廊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内部看,亭、廊、轩如一整体,从外面看,亭则亭,廊则廊,轩则轩,各具特色,极为分明,这是园林建筑中参差曲折,错落疏密的多变艺术效果。射鸭廊对着月到风来亭是一条东西向的副轴线,轴线两边的布局,是极成功的不对称均衡构图。射鸭廊池边假山盘紫藤,南壁墙面攀木香,是欣赏春景之处。从竹外一枝轩右拐,步行数步便来到了看松读画轩。此轩面宽四间,三面雕花半窗,向南一面仅以数根廊柱支持,故采光特佳。此轩建筑利用了良好的朝向,多留空地,留出了更多的观赏活动空间,因此轩体量较重,故与彩霞池隔以庭院,树木、花台,既增加园景层次和深度,又不使轩逼压水面。此轩与濯缨水阁遥遥相对,一离岸,一临水;一轻巧,一厚重,是一条轴线上的对景,冬季在此赏雪,最为合适。看松读画轩在网师园众多亭榭轩阁中有其独特品位和意趣。其特征是雅古,先说雅,你看,看松读画轩内的家具一律为明式风格,红木制成,造型简洁大方,色泽素雅。正中为一圆桌,东西各两把椅子,椅子间放桌几,桌椅几凳造型大方、流畅,落地罩,窗格裙板上刻摆十景花蓝图案,半窗夹堂板刻《三国志》人物。因此,你一踏进轩来,便有一种古雅恬静的韵味。再看该轩和庭柱有一幅叠字抱柱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此联顺读、反读都合韵律,字通意顺,自然流利,文字用十四对叠字组成,声声悦耳,极富音乐感。上联意思是风吹落叶,雨打芭蕉,春暖冬寒之际皆有无限之景,可让人去寻幽觅芳;下联意思是,在此尽可男欢女爱,卿卿我我。全联描绘出了看松读画轩前四季明媚秀丽的风光,更有趣的是此联语所用叠字,是从人们熟悉的诗文中出来的,很容易让人想起这些诗文与有关的韵事,如“寻寻觅觅”出自李清照《声声慢》词,“莺莺燕燕”出自杜牧《为人题赠》,“卿卿”是晋王戎妻对王戎的爱称,“暮暮朝朝”出自宋玉的《高唐赋》。再说说看松读画轩的“古”字。你看轩前两棵古木,一为白皮松,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它干枝横斜,好象一位迟暮美人,正临水照鬟。二为古柏,相传是南宋万卷堂国主史正志手植,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高达十余米,是全园最高的景物,虽然顶梢已枯,但三个侧枝仍活,似飞龙在空中翱翔。松柏成为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园中的亭榭轩阁,毁而复原,已非旧物,惟有古树,不能仿建,这是悠久历史的见证。当我们抚摸着这棵阅尽同师园苍桑变迁的苍老古柏,怎能不油然产生思古之幽情呢?轩东边天井内,还有一棵上百年树龄的木瓜树,树身虽有枯朽之感,但每年春天,仍绽出新绿。深秋时,枝上结出颗颗木瓜形如葫芦,不过要说真正的古木还得算轩内的硅化木了。轩内圆桌之北为一高几,几上是一灵壁石,形状靖瘦,若以金属物叩之,有回声,灵壁石两旁的几案上有两段高约二尺,直径一尺多的灰色柱形圆石,形状酷似树干,仔细观察,可见一圈圈的年轮,一个个结节,一条条纤维纵纹。用手一摸。质地坚硬,与顽石没有区别,这就是典型的硅化木。这是一种一亿五千万年以前,陆地上广泛分布的常绿乔木的化石,这种历经亿万年的硅化木化石,成为时代永久的象征,所以封建统治者把它看作政权万世稳固的象征,人民群众把它视为坚贞不屈精神的化身。据《本草纲目》记载:硅化木石还是一种医治男女相思病的灵丹妙药,我想,这是外形与内质的综合了,人们赋予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形体本身的特征,从而产生的无穷的内在魅力。看松读画轩南太湖石花台内,植古柏、黑松、白皮松、罗汉松、海棠、牡丹、桂花等,因此,坐轩内可四季尽情品赏静观的妙处,春赏牡丹,夏听蝉赏水,秋闻桂香,冬赏雪。一年四季皆是画,尤其是冬天,松竹之青碧衬于一片粉妆玉砌的雪景,真可谓画意满园了,这便是轩名中读画二字所指。
从主园曲桥朝西走,有一小门,上有砖额“潭西渔隐”。“潭西”即地西,“渔隐”是史
正志万卷堂的旧号。穿过小门顿觉别有洞天,此处是一处书房庭院,为园主子女读书外,名殿春簃又称内园。“殿春”出自苏东坡“尚留芍药殿春风”句意。“殿春”指春末,“簃”指阁楼旁的小屋。整个小院占地不到一亩,但景观丰富而又不觉局促,富有明代庭园建筑工整柔和、雅谈明快、简洁利落的特色。园中有精雅书房两间,为旧时书斋。小院曾是芍药圃,清嘉定年间,网师园以种植芍药闻名于世。现在芍药圃中植芍药八株,都是名贵品种,芍药花其形多变,其色艳丽,《诗经》中作为男女赠别之花。小院西南为涵碧泉,泉名取自宋朝朱熹诗“一水方涵碧”之意。据考证,此地旧有根树井,在古柏根下后来古柏枯死。井也被埋没,1958年整修时,挖出一块湖石,上镌“涵碧泉”三字,深挖其下,果然冒泉,殿春簃一院无水,有了这眼清泉和全园水脉贯通,真是绝处逢生,再次呼应网师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泉北有半亭,因旁边有涵碧泉而得名,此亭建于1958年,此亭倚墙而筑,体量小,与小院格局很相似,其飞檐翘角非常轻巧,将人的视线引向上空,扩大了空间,丰富了景观。亭中一块巨大的灵壁石,因颜色乌灰,像展翅欲飞的苍鹰,俗称“鹰石”,相传此石原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遗物。殿春簃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共三间,仿明式结构,屋前有石板平台,围以低石栏,屋顶为卷棚式,线条流畅,回音效果好,是园内听曲的好地方。正门四扇落地长窗,左右设半窗,北墙用红木精巧镶边而成的长方形窗景,奇峰湖石与傲雪腊梅、苍翠青竹、阔叶芭蕉、天竹红果相掩映,那静中有动的图案,仿佛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人在室内似在室外,富有诗情画意。宋苏轼《与潜僧绿筠轩》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所以竹成为隐者名士的代名词。居必有竹,竹子四季常青,因为竹叶的取向各异,能把声波的反射相互抵消,因此竹子有一定的隔音保静功能,竹可使日出有清阴,月照有清影,风来有清声,雨来有清韵,露凝有清光,雪停有清气,竹子潇酒挺拔,宁折不弯,虚心有节,与士大夫文人追求的高尚品德相契合。梅花玉洁冰清,象征着纯洁、坚韧和气节,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梅花为报春花,梅花之香,浓而不艳,冷而不淡,清幽宜人,这正是中国文人不同于西方人重色不重香的独特艺术心态。
殿春簃室内陈设的家具,大多为明式。明式家具具有简、线、精、雅的风格特征。简,就是造型简练,轮廓舒展;线,就是线条流畅,挺拔取胜;精,就是做工精细,结构合理稳固;雅,就是整体和谐,气韵雅清。殿春簃小院布局合理,独具匠心。为了少占庭院活动面积,又与墙身结合。得到墙面衬托,采用周边假山布局,取得余脉连绵的情趣,东墙的峰洞假山沿边围成凹凸多变的弧形花台,南面曲折的花台处庭院主轴线上,穿插几快有观赏价值的峰石与白皮松,青枫相互衬托,并与殿春簃对景观赏。花台两侧设磴道而上,为近观林可自由漫步,花台西南为幽泉,不落俗套,并增添无限联想。自冷泉亭沿西墙至西北角假山中间的较低峰石,种桂花、青枫,富有花木假山小品观赏意趣。殿春簃主体建筑将小院分为南北两个空间,北部为一大一小宾主相从的书房,是实地空间,但实中有虚,藏中有露,屋后另有天井。南部为一个大院落,散布着山石,清泉,半亭。南北两部形成空间大小明暗、开合、虚实的对比,十分精致。本着主园利用水池为中心的原则,在内园余地全部铺砌与周围山石花木色泽和谐一致的花街铺地,平洁的整片花街铺地与中部主园的浩深淼水成水陆对比,一是以水点石,二是以石点水,使网师园处处有水可依,特别是用河卵石组成的鱼网图案使人与渔夫联想与该园“渔隐”主题合拍。
1932年,国画大师张善子、张大千寓居殿春簃,张善子养乳虎作临本,名虎儿。可惜后来虎儿病死,葬于园中,张善子于1940年死于重庆。张大千未去世前,曾亲题《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寄来内地。现在网师园勒碑留念。1978年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友好人士来苏州参观,他们对网师园的殿春簃赞叹不已,决定仿照殿春簃建造一座古典庭院。由于是按明代建筑艺术特色设计建成,因此定名为明轩。明轩于1979年10月下旬动工,1980年4月竣工。明轩全长30米,宽13.5米,四周是7米高的封闭山墙。明轩开创了中国园林艺术走出国门的先河。
走出潭西渔隐右拐,便来到了月到风来亭,此亭六角攒尖型,三面临水。底部以黄石堆砌了三个石洞,从水底筑基,下细上粗,高出水面两米,石墩之间临空,好象深潭,亭内设鹅顶靠,供人休息,内为朱色裙板,外贴水磨砖细。亭内天花板中悬一红木宫灯,亭内悬挂“月到风来亭”篆体匾额,取自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月到风来亭座西向东,亭背后曲廊透迤,向南北两翼伸展开,仿佛亭子张开两臂迎接游人。月到风来亭中一面大镜,将明波若镜的水面,天光山色以及对景射鸭廊、空亭等秀美景色映入镜中,大有人在画中之感。在亭中凭栏静观,池南濯缨水阁与池北看松读画轩相呼应,俯视池南岸高低起伏,低处出水留矶,井有自然式踏步下达水面,更增添游人浮水之感。农历八月十五这里是中秋赏月最佳处,届时,你可以看到五个月亮:天上、池中、镜中、月饼和月亮桌(圆桌),月到风来亭把人与自然界的风、月、水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十分亲切。亭周池边到石矶,缩短了人与水的距离,蹲石矶可以掬水,可以玩月,亭子挑出水面,可以与秋风相邀与明月对酌,人与清风、明月相伴,彼此亲密无间,这样就赋予这一处景观以人格灵性,构成自然与人生无限广阔的意境。连接月到风来亭,南北有一条高低蜿蜒的爬山廊,它与彩霞池东边的射鸭廊呼应、对比,射鸭廊笔直,爬山廊婉蜒、射鸭廊南面无廊,爬山廊则是完整的南北长廊,射鸭廊西面彩霞池,东临白墙,爬山廊东临彩霞池,西面则有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真迹,供游人观赏。爬山廊壁间嵌砖镌刻“樵风径”额,樵风即采薪归来乘着顺风,径名寓隐居之意。廊壁嵌有十块书条石。
从爬山廊南丘拐便来到濯缨水阁,水阁以“濯缨”命名,突出“渔隐”主题,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濯指洗涤,缨是系冠的丝带。意思是洁净的水,可用来洗涤帽子,污浊的水只能洗脚了,后人用“濯缨”表示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濯缨水阁轻巧,云岗浑厚,富有对比,该阁坐南朝北,面阔一间,基部用石梁柱架空,水自阁下而入,屋顶用线条柔软的单檐卷棚歇山,粉墙青砖黛瓦,配以花边滴水,古色古香的戗角起翘,有一呼欲飞之态,阁内四周有窗,凉爽通透,盛夏,在临水一面的长脚寿字扶手栏杆前数鱼,水面凉风习习而来。阁前一座落地屏风,两面分刻八骏马图、三国志人物及花篮博古等图案,阁左右两面配置和合窗,南墙巧借窗外天竹、桂树为景、透窗南望蹈和馆,窗景遥遥相对,窗中见窗,景中见景,北见较低的看松读画轩隐现于树丛,东北向的楼房前后参差,高耸的古柏与贴水的曲桥、石矶亘列于中,而临水的竹外一枝轩看似神似的舫。濯缨水阁内有两副对联,其一为郑板桥书写:“禹寸陶分,曾三颜四”八个字,引自四个典故,耐人寻味。大意是说古代大禹对一寸光阴的珍惜,东晋陶侃勤奋谦逊的学习态度,曾子每天自我反省精神,颜子不听不为不符合法制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言论。
从濯缨水阁往东走,便是黄石叠砌的云岗,它环山有石径,后山有蹬道可供登高。山上有青枫、玉兰。云岗山体高俊、古朴、自然,造园家借鉴国画山水画中云岗山体的趣味,刻意表现其矗立于天池之畔,云雾缭绕的情趣,运用岩横为迭的手法,将黄石块体依断层岩体层状结构的节理错综迭置,再现高岸巨石形成的断岩地貌。石,含茹着太古的历史意蕴,具有“古”的文化品格,中国文人对石的崇拜,实际反映了文人对史前文化的一种恋旧心理,奇石是大自然的精灵,具有一种返朴归真的自然美,崇拜石头也是对自然的崇拜,中国文人们对石头的尊崇表现为文人和自然的融合,赋石以灵性、以人格。园林假山的气势和风格与所用石料有关。黄石属细砂岩,有纵横交错的节理,石面平直,梭角分明,这些特征使黄石山刚硬平直,浑厚沉实,层次丰富,轮廓清晰,而湖石属石灰岩,石质软,表面凹凸不平,多孔隙小涡和裂缝,故湖石山外形轮廓飞舞跌宕,极富变化,石峰评判标准可用透、瘦、皱、漏、丑、顽、拙来概括,透指玲珑多孔穴,前后能透过光线;瘦指外形苗条,婀娜多姿;皱指石身起伏不平,有节奏的明暗变化,漏指石头中有孔穴相通,纹理清晰,这四字是从形象特征来评定。清指阴柔秀丽之美,丑指奇特的滑稽之美,顽指坚实的阳刚之美,拙指浑朴、敦厚之美,这是从石峰整体气势上来鉴赏。
从云岗向东走便来到了引静桥。这是苏州最小据说也是全国最小的石拱桥,名引静桥,俗称小拱桥,誉称袖珍小桥。游人过桥三步便成,所以又叫三步桥。桥长2.45米.宽0.92米,用花岩石砌筑,两侧配有石栏,东西各5个台阶,桥面中心有牡丹图案,架于池东南水涧之上,下设东台阶,是一个一平方米大小的篆体“寿”字,寓意走过小桥,健康长寿。此桥是南宋遗物,闸门上方有一块立石,上刻“待潮”篆字,暗喻只要小闸门一开,潮水便会汹涌入洞。水洞两侧嵌有宋代石刻“磐涧”二字,叠石不多,却造成源头深远,余意不尽的印象。园林中架桥以梁板式石桥为多平面自一二折至三四折不等贴水而过,既便于观赏睡莲又便于小中见大。网师园引静桥,由于拱桥与小涧、小水闸配合得体,当你立于桥头望小涧时,因桥小而不觉涧之小,于小涧望小桥时,又因涧小而同样不觉桥小。小拱桥架在水面边角,设置在河口上,是应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学原理,把它作为遥远的背景,象征生活中高大的通舫石拱桥与对岸隔水池相望。桥愈小,愈觉水面宽阔,拱桥架在河面上,还能起到分隔水面作用,达到中心水面与泉流藏引贯通的效果。一池绿水到此形成小洞婉蜒南去,流向深远,使池水有源头无尽之感。而小拱桥呼应的九曲桥,增大了游览路线的距离,延长了赏景时间,扩大了园林空间感。
引静桥是欣赏网师园中部山水主景区的最佳景点之一。古今造园必有水,网师园顾名思义,以水为主,该池名彩霞池,相传这池名是以南宋国主史正志之爱女的芳名而得名,并沿用至今。造园强调叠山理水,理水艺术直接影响造园的景观效果,现在园中主景就是这一池碧水,水面开阔约半亩,命意不在分割水面以增支流之深远而在聚而不分,故池面为方形,仅东南、西北角伸出水湾,所以有水乡漫澜的感觉。石拱小桥栏出水洞和水闸,西北伸出水湾平板曲桥隔出湾头水面,池水去来无踪,有水源不尽之意。过桥以后,水体空旷一片汪洋,以象征园主的江湖之思,体现了渔隐愿望和与世无争的生活情趣。小涧、小桥衬托出水池的宽广,这是小中见大的典型范例。小拱桥和平板曲桥把水体分成三个部分,而桥的本身一圆拱一低平,一大一小,又组成对景,其位置处于园中最长的对角线上,是一组绝妙的对比。桥一方面形成了别致的桥景,另一方面有分隔水面空间的功能。用桥分水似隔还连,水能通过桥孔展延出去,增加了水景的层次。彩霞池岸用黄石叠砌,上横下直,大小错落,形成各种洞窟窝凹,形如水口,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石岸曲折错落;着重大体积组合,无平直刻板之弊病,沿地设置踏步石矶,踏步可拾级而下,浣手洗足,石矶可临水休息,观鱼戏水。鱼是园林中常见的动物景,这是受古代庄子、惠子濠上观鱼这一故事的影响,动物景对园林的点缀是多方面的,其最大特点是以动态的形象美和其它相对静止的景物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给园林带来勃勃生气。士大夫文人以山水禽鱼为知己、为情侣,正是中国文人刻意追求的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一种审美境界。彩霞池恰如一方天镜,将穹庐似的天宇一下子变成了无限伸展的浑圆世界。波平时,蓝天行云,高楼增层,廊而复廊,亭亭阁阁相映成趣。风乍起时,吹皱一池绿水,楼阁摇曳,云岗游移,曲桥飘飞,一幅活动的山水画轴展现在你眼前,天空水底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奇异的水下世界,让人心旷神恰,并使人联想起天上神仙府第。而当视线与水面夹角增大时,反射效果减弱,透过清澈的水又可以看到鱼儿的游动。水有动静之分,静态时,景色显出朴实、稳定、静谧的风貌,而动态时则呈现一种虚实变幻的美。彩霞池四周建筑紧凑,比例适度。池西曲廊高低起伏且有亭突出水面,池西水
面狭窄处建东西向贴于水面的曲桥,池北轩、楼、柏、松参差配列,这是一组由亭、轩、楼、柏、矶、桥组成的错落有致的构图。池东虽是大片单调平直的高墙,但运用假漏窗、空亭、空廊,并在空墙前迭假山栽藤蔓,使景色简洁、自然。池南为轻巧水阁与浑厚假山配列。由于环池亭、台、榭、廊无不面水形成极为生动的不对称的均衡构图,是水院式闭合空间。为了突出水面平波浩渺的水乡气氛,临水而筑的亭阁廊楼都适当缩小了尺度。体型小巧轻盈,体量稍大一些的建筑或隐于山石后或远离池岸,不逼压水面,水中不植荷花不设岛,增强了水面的开阔感。
从射鸭廊南头右拐便来到了小山丛桂轩,这轩对小山,上植丛桂,秋时浓香四溢,香藏不散,故而此轩曾名道古轩,旧时为园主花厅,供生活起居兼会客之用。小山丛桂轩是园中主要建筑,作四面厅式,单檐歇山卷棚顶,造型轻巧,舒展飘逸,南面步柱安连续长官,北墙一扇正方形大窗,冰纹窗格中间为圆形大窗景,东西两面平墙以上均装玻璃,四周门窗开朗,并绕以回廊,既可以在轩内居坐安息,观赏周围景色,又能沿廊游览。该轩一个格窗就是一幅画,通过厅内窗格,环顾四周无数景物画面,真是“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人在画中游,山水扑进厅轩,人如在山水中生活。轩北面正中是一扇正方形大窗,窗在云岗下,使人有深山幽谷之感,窗中间为圆形大窗景,窗外重峦迭嶂,乔木丛生,真象一幅天然图画。轩南是一个曲尺形的小院,湖石叠砌小山,小山间主植桂树,另有丁香、腊梅、翠竹、梧桐、海棠等四时花木。每当金风送爽,桂香四溢;游人为之留步。北周文学家庚信《枯树赋》中有“小山则丛桂留人”句,点出了此处意境,故以“小山丛桂”命名,寓款留宾客之意。
自小山丛桂轩向西南,有曲廊可至蹈和馆,馆额取“履贞蹈和”为名,寓平和安吉之意。此馆面东,南北三间,前有落地花窗,南北开花窗,这里原是园主宴居之所,现在辟为画廊。蹈和馆南面是园主平时操琴的琴室,有匾额,墙上砖刻“铁琴”,是一座别致小院。亭中间放琴桌,琴砖一方,长约一米半,宽约半米,中间漏空,四面镂以精致花纹图案,琴砖底部垫红木几架,壁间放红木挂屏,嵌云南大理石,气势磅礴。庭前堆湖石假山配以竹丛,枣树与古桩石榴盆景。树龄2__年的枣树高出墙头,秋天红枣累累。古桩石榴大盆景放在青砖盆中,盆长2.64米,宽1.3米,高0.9米,底周围刻“寿”字花纹,石榴古桩已有350岁。红枣寓意早得贵子,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庭院的西墙壁上嵌有十块扇形碑帖条书石,是同治园主李鸿裔的精美书法,这是一处封闭式庭院,幽深清静,是抚琴听曲的理想之处。
网师园导游词5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乾隆末年园归瞿远村,按原规模修复并增建亭宇,俗称“瞿园”。今“网师园”规模、景物建筑是瞿园遗物,保持着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园。
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其中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另两资料:约5333平方米、约5400平方米)。内花园占地5亩,其中水池447平方米。总面积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网师园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
网师园分三部分,境界各异。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网师园按石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西部为内园(风园),占地约1亩。北侧小轩三间,名“殿春簃。轩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轩西侧套室原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子的画室“大风堂”庭院假山,采用周边假山布局,东墙峰洞假山围成弧形花台,松枫参差。南面曲折蜿蜒的花台,穿插峰石,借白粉墙的衬托而富情趣,与“殿春簃”互成对景。花台西南为天然泉水“涵碧泉”。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巨大的灵壁石。
网师园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宅第规模中等,为苏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大门南向临巷,前有照壁,东西二侧筑墙,跨巷处设辕门,围成门前广场。场南对植盘槐,东西墙置拴马环。大门两边置抱鼓石,饰以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有阀阅3只,正门东侧设便门。西楼小山丛桂轩为网师园主厅,轩的南、西为两个小院,幽曲深闭,桂香满庭。轩北有用黄石叠成的“云岗”。从轩西向北,可至蹈和馆和濯缨水阁。
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由大门门厅至轿厅,东有避弄可通内宅。轿厅之后,大厅崇立,即万卷堂。其前砖细门楼为乾隆间物,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中同类门楼之冠。其后撷秀楼原为内眷燕集之所。楼后五峰书屋为旧园主藏书处。以上3处的家具陈设,多为清式,尤富丽端庄。屋东北梯云室内黄杨木落地罩上镂刻双面鹊梅图,雕工极精。梯云室北为下房区及后门,1958~1980年俱从该门出入。
主园在宅第之西,三进厅堂、后院和梯云室都有侧门或廊通往主园,正通道为轿厅西侧小门,楣嵌乾隆时砖额“网师小筑”。入内建筑物较多,组成庭院两区:南面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为居住宴聚用的一区小庭院;北面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等组成以书房为主的庭院一区,居中为池。池北竹外一枝轩原为封闭式斜轩。池东南溪上置石拱桥名引静桥,为苏州园林最小石桥。竹外一枝轩后的天井植翠竹,透过洞门空窗可见百竿摇绿,其后面为集虚斋。
西部为内园,由“潭西渔隐”月洞门(此处亦为何氏辟)入,地1亩余,庭院精巧古雅,花台中盛植芍药名种,西北角院里轩屋名“殿春簃”便得于此。
网师园导游词6网师园,地处苏州古城东南隅阔家头巷,占地约半公顷,被誉为苏州园林之“小园极则”,在全国的园林中,亦居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
网师园的造园历史可追溯至八百年前。原为南宋史正志万卷堂所在,称“渔隐”。清乾隆年间宋宗元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网师园”。乾隆末,园为瞿远春购得,增建亭宇,叠石种树,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同治年间,园归李鸿裔,因与宋代名园沧浪亭相近,李氏自称“苏邻”,更园名为“苏邻小筑”。1917年,张作霖购此园,改名为“逸园”。1940年,园为文物鉴赏家何亚农买下,并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复网师旧名。
网师园是古代苏州世家宅园相连布局的典型,东宅西园,有序结合。即以池水为中心,由东部住宅区、南部宴乐区、中部环池区、西部内园殿春簃和北部书房区等五部分组成。全园布局外形整齐均衡,内部又因景划区,境界各异。园中部山水景物区,突出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水面聚而不分,池西北石板曲桥,低矮贴水,东南引静桥微微拱露。环池一周叠筑黄石假山高下参差,曲折多变,使池面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园内建筑以造型秀丽、精致小巧见长,尤其是池周的亭阁,有小、低、透的特点,内部家具装饰也精美多致。
网师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南叠黄石假山“云岗”,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等参差错落于山池四周。西有书斋别院“殿春簃”。园东为宅院四进,厅堂装修及门楼雕刻俱精。此园布局紧凑,结构精巧,以水为主题,以建筑秀丽精致见长,小中见大,堪称小型古典园林之代表作。
网师园导游词7网师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代表作品。网师园始建于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清乾隆年间(公元1765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网师园位于苏州葑门附近的带城桥南阔家头巷11号,后门面向苏州古城东南之十全街,至今几易其主,围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网师园为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住宅部分共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令人流连忘返。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巷)”谐音。园内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内花园占地5亩,水池447平方米。总面积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全园清新有韵味,网师园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陈从周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清代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网师园导游词8国学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地处苏州旧城东南隅葑门内阔家头巷,后门可达十全街,地方志记载为带城桥阔家头巷11号,现为市内友谊路南侧。网师园为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是我国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学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为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退居姑苏时所筑的一座府宅园林,因府中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对门造花园,号“渔隐”,显其归隐之意。后废。至清乾隆年间(1765年前后),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得万卷堂故址,重治别业,有楼、阁、台、亭等,号称12景,取名“网师小筑”。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同义之意,且与巷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巷。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亦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乾隆末年(1795),太仓富商瞿远村买下此园,增建亭宇,叠石种树,添筑梅花铁石山房、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蹈和馆、月到风来亭、云冈、竹外一枝轩、集虚斋等建筑。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至今网师园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园名仍沿用“网师”旧名,由于园主瞿姓,故又称“瞿园”,亦称“蘧园”。同治年间(1862—1874),网师园为江苏按察使李鸿裔所有,更园名为“苏邻小筑”。李鸿裔死后,嗣子少眉继有其园。光绪二十二年(1896),增建撷秀楼。光绪三十三年(1907),园归清光绪朝将军达桂。辛亥革命后,东北军阀张作霖以30万两银子从达桂手中购得此园,民国6年(1917),赠于其师张锡銮作庆寿大礼,易名“逸园”,又称“张家花园”,筑琳琅馆、道古轩、殿春簃、箩月亭诸景点。抗日战争前,国画大师张大千和其兄张善孖借寓网师园内,同时居住园中的还有近代金石书画家叶恭绰等人。张氏昆仲的画室大风堂,就是现在的殿春簃。1940年,书画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何亚农买下这座园林,复用“网师园”旧名。1950年,何亚农后人将网师园捐献给国家。1958年,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对网师园进行全面整修,扩建了梯云室,增修了涵碧泉、冷泉亭,使住宅园林修葺一新。1958年10月,网师园正式对外开放。
网师园导游词9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约公元1770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巷)”谐音。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乾隆末年园归瞿远村,按原规模修复并增建亭宇,俗称“瞿园”。今“网师园”规模、景物建筑是瞿园遗物,保持着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园。
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其中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另两资料:约5333平方米、约5400平方米)。内花园占地5亩,其中水池447平方米。总面积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网师园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全园清新有韵味,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陈从周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网师园分三部分,境界各异。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网师园按石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古树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见著,并与建筑、山池相映成趣,构成主园的闭合式水院。池水清澈,东、南、北方向的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及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变化。所以游园时,宜坐、宜留、以静观为主。绕池一周,可前细数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如天然图画,所以并不觉其园小。夜游网师园除了能品味园林夜景,还能欣赏到评弹、昆曲等节目。
西部为内园(风园),占地约1亩。北侧小轩三间,名“殿春簃(音:yí,楼阁旁边的小屋,多用做书斋的名称)”。旧时以盛植芍药闻名。“殿春簃”旧为书斋,为明代古朴爽洁之建筑。轩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由红林镶边的长方形窗枉框松成的框景,满目青竹,苍翠挺拔,翠周围的傲腊梅、红色天竹子和奇峰迭起的假山石,仿佛是雅致的国画小品,人在到内,似在室外,富有诗情画意。轩西侧套室原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子的画室“大风堂”。张氏兄弟曾在园中饲养一虎,今堂南天井西墙嵌碎石一方,镌刻“先仲兄善子所豢虎儿之墓”,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书于台北,寄来立碑。庭院假山,采用周边假山布局,东墙峰洞假山围成弧形花台,松枫参差。南面曲折蜿蜒的花台,穿插峰石,借白粉墙的衬托而富情趣,与“殿春簃”互成对景。花台西南为天然泉水“涵碧泉”。洞容幽深,寒气逼人,与主园大池水脉贯通,此一眼泉水如蛟龙吐,使无水的“殿春簃”不偏离网师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巨大的灵壁石,形似展翅欲飞的苍鹰,黝黑光润,叩之铮琮如金玉,是灵壁石中的珍品。在亭中“坐石可品茗,凭栏可观花”,令人赏心悦目。
1980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因仿殿春簃建了一座古典庭院“明轩”而名播海外。
网师园导游词10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们现在游览的就是世界闻名的网师园。网师园是中国江苏园林的一个典型代表。
陈从周教授在《中国名园》一文中称“网师园是造园家推崇的小园典范”。曾被德国政府授予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的德国著名园艺家、鉴赏家玛丽安娜.鲍榭蒂女士在其《中国园林》一书中指出:“我觉得网师园是苏州最体面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园林”。
建于宋朝时期的网师园,当时建房和建园耗资 50万贯(贯为 1000枚铜币)。8xx年后的今天,曾有一位日本游客气壮
第二篇:网师园导游词
网师园
网师园是中国江苏园林的一个典型代表。陈从周教授说“网师园是造园家推崇的小园典范”。建于宋朝时期,当时这座小小的园林竟然花了150万贯(1贯为1000枚铜币)。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扬州人),在朝中身为大臣,面对南侵的金兵,一味贪生求和被罢了官,流落到苏州,于1174年请人建了一座宅园,自誉藏万卷书,取园名“万卷堂”,并在大门对面造圃,意思是泛舟五湖,自号“渔隐”,这便是网师园的前身。从宋朝到元明及清初的500多年间,这座花园的主人换了又换,到清代乾隆中(1785年左右),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隐退,购万卷堂故址,重新规划布置。宋宗元为什么要给花园起名为网师国呢?据说与渔翁王思父女有关。传说宋宗元晚年才得一子,取名双喜。双喜从小聪明活泼,有一次,到瞻台钓鱼,不小心掉入湖中,全亏渔翁王思和女儿桂芝将他救起,又摇船送他回家。宋宗元为了报答王思父女对儿子的救命之恩,特用渔翁的尊称--“网师”给花园命名,从此,万卷堂就称为网师园了。实际上,宋宗元自比渔人,号网师并以此为花园命名,一方面借史正志花圃“渔隐”的原义,有隐居自悔之意,另一方面因为园旁边有巷名王思,取其谐音罢了。
【门厅】网师园住宅前后三进,规模并不大,门厅即轿厅,是旧时停放轿子的地方。轿厅旧时是宾客主人落轿的地方,一般接待时也可在此小坐待茶,所以轿厅俗称茶厅。厅正中悬有“清能早达”匾额,这是苏州现代著名书画家张辛稼书写的。“清能”是封建王朝官吏标榜品德,用现在的话讲是为政清廉,德才兼备;“早达”指早年发达的意思。在该厅的东侧,有一座轿子,它是由红木和竹子做成的,轿子上有很多蝙蝠的图案,象征幸福快乐。厅东有僻弄通向内厅,厅西有“网师小筑”砖额小门,通向中部山水主园。【万卷堂】厅正中高悬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书“万卷堂”匾额,这无声语言告诉人们,主人不愧是书香门第,不仅家藏万卷书,而且两旁挂张辛稼的对联“紫苒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雪”。大厅面阔五间,这里是园主喜庆宴请和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若三代同堂,正中位置为祖父、祖母,东边为父母,两边为儿女;若来客,根据东为贵的习惯,客人坐东边,主人坐西边。中间置铜鼓一只,作装饰用。大厅东西两壁挂大理石山水挂屏,堂中一式明式红木家具。在天然几上陈列着园主所珍藏的古瓷、拱石、插屏,以显示主人的文化素养和情趣。
大厅前天井,东西对称,种植玉兰两株,寓意玉堂富贵。春天,堂前玉兰花开,冰清玉洁,意味深远。玉兰,早春便开花,又名望春花,它是中国送给欧洲的植物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花卉。
【砖刻门楼】这座门楼制作于乾隆年间,高约6米,幅宽3.2米,厚1米,门楼上的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砖雕艺术手法,雕凿而成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不愧为“江南第一门楼”。门楼上都是蔓草图案,蔓生植物滋长延伸,蔓延不断,人们寄予它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门楼中间为字碑。刻有“藻耀高翔”四字。藻是水草,藻耀指文采华丽,高翔是展翅高飞的意思。两侧兜肚,左侧刻有郭子仪上寿立体戏文图。左侧刻有周文王访贤立体戏文图。下面是蝙蝠图案,两侧为狮子滚球及花卉图案,中有三个“寿”字,象征福禄寿三星高照,福为五福临门,禄为高官厚禄,寿为长命百岁。
【撷秀楼】俗称女厅。梁架下大匾系绿色底黑色字,名曰“撷秀楼”,这是晚清著名学者俞樾写的。撷是采撷,撷取的意思,撷秀就是揽取秀色之意。古时,苏州的房屋比较矮,绝大部分房屋仅有一层,因此,当你登上撷秀楼,全园景色尽收眼底。极目远眺,天平山、灵岩山、上方山塔尖、瑞光塔等隐现窗前。女厅是晚清光绪时候建造的(1896年),它体量小,楼不高,是园主起居之所,后通小花园,是一个比较含蓄、舒适、自在的生活环境,这里的陈设富有旧时女眷活动的特色。
【梯云室】梯云室庭前西墙一座湖石叠成的峰洞假山,有登道曲折而上,可以通往书楼。这里借梯云取月之意。此室是二层楼建筑,原是园主子女的内室。再看铺地,这里尽是荷花和鱼网的图案,一是弥补了东部没有水的遗憾,二是点题网师园,这里另有蝙蝠和松鹤的图案,蝙蝠因为与幸福谐音,所以蝙蝠表示幸福,我们现在所见的是飞翔的蝙蝠与云纹在一起的形式,这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亦像蝙蝠一样自天而降的美好愿望。古语说千岁鹤,不老松,因此松鹤表示永远年轻长寿。
现在我们已经游览完了网师园的住宅区。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各个厅堂之间总有一个天井。为什么要设置天井呢?一是便于采光,古时候没有电,遇到阴雨天,室内较暗。二是便于排水,天井中有数个阴沟,因此,无论下多大的雨,都不易积水。三是有利于厅内的人呼吸到新鲜空气,香气袭人。
五峰书屋】此处为南宋园主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面宽五间,书屋旧时为园主藏书读书处,楼上为读画楼,该书屋相对的天井,东西方向较宽,前为撷秀楼北墙,造园者以高墙为粉本,叠放了一座造型奇特的湖石假山,险峻秀丽。唐朝大诗人李白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奖蓉”,主人借用“五峰”给这处书屋题名。五峰书屋是一处相对独立的庭院,它于撷秀楼后,但并不处于同一中轴线,而是稍稍偏向西北,这一偏大有讲究,它把彩霞池北的建筑和东部住宅区过渡性地连接起来。五峰书屋为两层楼宇,屋前有回廊,东通半亭,西出竹外一枝杆,两处门户都很小,一是使人产生别有洞天的感觉,二是维护了东边庭院和西边竹外一枝杆的整体封闭性,不使这两处景点产生“漏气”。【集虚斋】这里是园主修心养性读书的场所。集虚极富道家思想色彩,“集虚”出自《庄子.人间世》:“惟通集虚,虚者,心斋也”,“虚”指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斋”为养心之所。这里园主借来标榜自己与世无涉的清高。表现其向往渔樵隐居之乐的意境。
【竹外一枝轩】走出集虚斋,穿过小天井,便来到了临水而筑的竹外一枝轩和半亭射鸭廊。竹外一枝轩原为园主子女读书写字的地方,在此读书,白天可见飘渺云彩,夜间则是秀美的月亮。竹外一枝轩额取自宋代苏轼“红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诗意,竹外一枝轩与南岸小山丛桂轩遥相呼应,一临水,一离岸,也成一条主轴线,从彩霞池南岸望来,轩像轻巧的船舫,与高大的二层楼集虚斋,一前一后,造成参差错落,富有变化。竹外一枝轩安装吴王靠鹅项形短栏,这是从栏杆坐凳变化出来的坐椅,呈现出姿态优美的曲线,形无定制的造型和具有流动美、动态美、舒展自如的线条,都给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理美感。
【射鸭廊】竹外一枝轩旁是水阁式建筑半亭射鸭廊,南临空亭,东倚山墙,西凌绿波。它源自唐代诗人王建“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诗意。斗鸭、射鸭是古代宫苑中的嬉戏之事,盛行上千年。这里借指射鸭取乐之廊,是旧时园主品茗雅集之处。射鸭廊池边假山盘紫藤,南壁墙面攀木香,是欣赏春景之处。
【看松读画轩】面宽四间,三面雕花半窗,向南一面仅以数根廊柱支持,故采光特佳。轩前两棵古木,一为白皮松,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它干枝横斜,好象一位迟暮美人,正临水照鬟。二为古柏,相传是南宋万卷堂国主史正志手植,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高达十余米,是全园最高的景物,虽然顶梢已枯,但三个侧枝仍活,似飞龙在空中翱翔。松柏成为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园中的亭榭轩阁,毁而复原,已非旧物,惟有古树,不能仿建,这是悠久历史的见证。
【殿春簃】从主园曲桥朝西走,有一小门,上有砖额“潭西渔隐”。“潭西”即地西,“渔隐”是史正志万卷堂的旧号。穿过小门顿觉别有洞天,此处是一处书房庭院,为园主子女读书外,名殿春簃又称内园。“殿春”出自苏东坡“尚留芍药殿春风”句意。“殿春”指春末,“簃”指阁楼旁的小屋。整个小院占地不到一亩,但景观丰富而又不觉局促,富有明代庭园建筑工整柔和、雅谈明快、简洁利落的特色。小院曾是芍药圃,小院西南为涵碧泉,泉名取自宋朝朱熹诗“一水方涵碧”之意。泉北有半亭,因旁边有涵碧泉而得名,此亭建于1958年,此亭倚墙而筑,体量小,与小院格局很相似,亭中一块巨大的灵壁石,因颜色乌灰,像展翅欲飞的苍鹰,俗称“鹰石”,相传此石原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遗物。殿春簃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共三间,仿明式结构,屋前有石板平台,围以低石栏,屋顶为卷棚式,线条流畅,回音效果好,是园内听曲的好地方。殿春簃室内陈设的家具,大多为明式。明式家具具有简、线、精、雅的风格特征。殿春簃主体建筑将小院分为南北两个空间,北部为一大一小宾主相从的书房,是实地空间,但实中有虚,藏中有露,屋后另有天井。南部为一个大院落,散布着山石,清泉,半亭。南北两部形成空间大小明暗、开合、虚实的对比,十分精致。,平洁的整片花街铺地与中部主园的浩深淼水成水陆对比,一是以水点石,二是以石点水,使网师园处处有水可依,特别是用河卵石组成的鱼网图案使人与渔夫联想与该园“渔隐”主题合拍。1932年,国画大师张善子、张大千寓居殿春簃,张善子养乳虎作临本,名虎儿。可惜后来虎儿病死,葬于园中,张善子于1940年死于重庆。张大千未去世前,曾亲题《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寄来内地。现在网师园勒碑留念。1978年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友好人士来苏州参观,他们对网师园的殿春簃赞叹不已,决定仿照殿春簃建造一座古典庭院。由于是按明代建筑艺术特色设计建成,因此定名为明轩。明轩于1979年10月下旬动工,1980年4月竣工。明轩全长30米,宽13.5米,四周是7米高的封闭山墙。明轩开创了中国园林艺术走出国门的先河。
【月到风来亭六角攒尖型,三面临水。底部以黄石堆砌了三个石洞,从水底筑基,下细上粗,高出水面两米,石墩之间临空,好象深潭,亭内设鹅顶靠,供人休息,内为朱色裙板,外贴水磨砖细。亭内天花板中悬一红木宫灯,亭内悬挂“月到风来亭”篆体匾额,取自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月到风来亭座西向东,亭背后曲廊透迤,向南北两翼伸展开,仿佛亭子张开两臂迎接游人。月到风来亭中一面大镜,将明波若镜的水面,天光山色以及对景射鸭廊、空亭等秀美景色映入镜中,大有人在画中之感。农历八月十五这里是中秋赏月最佳处,届时,你可以看到五个月亮:天上、池中、镜中、月饼和月亮桌(圆桌),月到风来亭把人与自然界的风、月、水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十分亲切。连接月到风来亭,南北有一条高低蜿蜒的爬山廊,西面则有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真迹,供游人观赏。爬山廊壁间嵌砖镌刻“樵风径”额,樵风即采薪归来乘着顺风,径名寓隐居之意。廊壁嵌有十块书条石。【濯缨水阁】水阁以“濯缨”命名,突出“渔隐”主题,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后人用“濯缨”表示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濯缨水阁内有两副对联,其一为郑板桥书写:“禹寸陶分,曾三颜四”八个字,引自四个典故,耐人寻味。大意是说古代大禹对一寸光阴的珍惜,东晋陶侃勤奋谦逊的学习态度,曾子每天自我反省精神,颜子不听不为不符合法制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言论。
从濯缨水阁往东走,便是黄石叠砌的云岗,它环山有石径,后山有蹬道可供登高。山上有青枫、玉兰。
【引静桥】这是苏州最小据说也是全国最小的石拱桥,名引静桥,俗称小拱桥,誉称袖珍小桥。游人过桥三步便成,所以又叫三步桥。桥长2.45米.宽0.92米,用花岩石砌筑,桥面中心有牡丹图案。此桥是南宋遗物。引静桥是欣赏网师园中部山水主景区的最佳景点之一。古今造园必有水,网师园顾名思义,以水为主,该池名彩霞池,相传这池名是以南宋国主史正志之爱女的芳名而得名,并沿用至今。【小山丛桂轩】从射鸭廊南头右拐便来到了小山丛桂轩,北周文学家庚信《枯树赋》中有“小山则丛桂留人”句,点出了此处意境,故以“小山丛桂”命名。这轩对小山,上植丛桂,秋时浓香四溢,香藏不散,故而此轩曾名道古轩,旧时为园主花厅,供生活起居兼会客之用。小山丛桂轩是园中主要建筑,作四面厅式,单檐歇山卷棚顶,造型轻巧,舒展飘逸,南面步柱安连续长官,北墙一扇正方形大窗,冰纹窗格中间为圆形大窗景,东西两面平墙以上均装玻璃,四周门窗开朗,并绕以回廊,既可以在轩内居坐安息,观赏周围景色,又能沿廊游览。该轩一个格窗就是一幅画,通过厅内窗格,环顾四周无数景物画面,真是“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人在画中游,山水扑进厅轩,人如在山水中生活。轩北面正中是一扇正方形大窗,窗在云岗下,使人有深山幽谷之感,窗中间为圆形大窗景,窗外重峦迭嶂,乔木丛生,真象一幅天然图画。
【蹈和馆】自小山丛桂轩向西南,有曲廊可至蹈和馆,馆额取“履贞蹈和”为名,寓平和安吉之意。此馆面东,南北三间,前有落地花窗,南北开花窗,这里原是园主宴居之所,现在辟为画廊。
【琴室】蹈和馆南面是园主平时操琴的琴室,有匾额,墙上砖刻“铁琴”,是一座别致小院。亭中间放琴桌,琴砖一方,长约一米半,宽约半米,中间漏空,四面镂以精致花纹图案,琴砖底部垫红木几架,壁间放红木挂屏,嵌云南大理石,气势磅礴。庭前堆湖石假山配以竹丛,枣树与古桩石榴盆景。庭院的西墙壁上嵌有十块扇形碑帖条书石,是同治园主李鸿裔的精美书法,这是一处封闭式庭院,幽深清静,是抚琴听曲的理想之处。
第三篇:网师园 英语 导游词
Master-of-Nets Garden The Master-of-Nets Garden is the historical monument for national reservation.And it i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List by UNESCO.The garden was founded in the 1180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Its founder was Shi Zhengzhi, a high official of the Song Court.The earliest name of the garden was the Ten Thousand Volumes Hall.The residence was also known as Fisherman’s Retreat.In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1736-1796)of the Qing Dynasty, a bureaucrat named Song Zongyuan bought it and built a garden on the site after he went into retirement.Drawing inspiration from the name of Fisherman’s Retreat, he called the garden Wangshi Yuan which meant Fisherman’s Garden, or the garden of the Master of the Fishing Nets.It most popular name in English is the Master-of-Nets Garden.Such a name could express the owner’s aloofness from politics and material pursuits.The garden covers an area of 1.35 acre, and is compactly laid out, with halls, corridors and pavilions well positioned.The garden is of typical residential style.It’s very unique in Suzhou.The residential area i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garden.From south to north are arranged three elegantly decorated halls—the sedan hall, main hall and rear hall, which are symmetrically built along the same axis.Sedan-Chair Hall Now we have arrived at the gate of the garden.It is one of the very few early homes that can be seen today.You might have noticed that the gate is raised way above the ground, making room for the threshold, which stands about three feet high.You may wonder why the threshold was made so high.Well, in the old times, the height of the threshold indicated the social standing of the family.There is a side door next to the main gate, used by servants and common people.The main gate was opened only for the senior members of the family and their distinguished guests, who would come and go in sedan-chairs.When the gate opened, the threshold would be removed to let the sedan-chair pass through.This hall is where the sedan-chair would be parked, so it has the name of Sedan-Chair Hall.The two small rooms flanking the entrance were provided for the doorkeepers and sedan-chair carriers.And the carriers might also sit on the two long benches by the windows.One of the typical features of Suzhou’s traditional houses is building of small courtyards, like the two we see here.Their practical function is to let in light and air as well as to drain rain water away.Hung above is a wooden tablet with four characters, which mean “to be an upright and capable person(or official)earlier.” Shown below is a lacquer-carving painting which gives visitors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whole garden.We are coming from the south now and moving north.Standing behind the screen, you may see some carved stone niches over the doorway, which were originally reserved for the ancestral tablets of the family.The niches are relics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Brick-Carved Gateway
The most elaborate brick carving of the gateway is really worth studying.It dates back to the Qianlong’s reign of the Qing Dynasty, some 250 years ago, but it is still kept in excellent repair.The peony flowers and bats carved in relief are symbols of wealth and good luck.There also three-dimensional carvings of figures from theatrical stories.The figurines on the east side tell story of King Wen requesting Jiang Ziya to be his military advisor.The story took place some 3100 years ago.The inscription over the doorway says something like Soaring upon Literary Talent.The figurines on the west side show how General Guo Ziyi celebrated his birthday.The story was set in the Tang Dynasty.Bricks are also used to face the door panels as a precaution against fire, so the gate is called the Wind-Fire Gate.Grand Reception Hall Here is the main reception hall of the residence, known as Ten Thousand Volumes’ Hall.Everything inside is very formally and symmetrically displayed, such as furniture and the wall hangings.The owner used to greet his guests at the gateway and lead them into this hall.Also held in this hall were important ceremonies for birthday, wedding day and so on.The chairs and tables her are typical Ming Dynasty furniture of the 16th century.You can tell that from their simple and clear cut lines without marble inlay.Shown in the middle of the hall is a bronze drum, which was popular in the Yunnan and Guizhou Provinces southwest China.Bronze drums have a long history of some 2700 years.They were used as musical instruments for memorial ceremonies or battles.Local villagers beat bronze drums for festivals, marriage celebrations, feasts, bull-fighting, etc.The garden displays such a bronze drum to enrich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in such a classical garden.Chamber with Best Views Here is the reception hall for the ladies of the family.It’s built on a somewhat smaller scale, but it’s a more private chamber than the male quarters.The upper rooms, formerly used by the women as bedrooms, command good views of suburban hill and scenes inside the city wall.In the front courtyard grow two osmanthus trees creating a poetic atmosphere.Other rooms to the east of the hall and to the west of the hall are concealed from public views, behind the walls.A private entry to the other side, the northeast side, gives easy access to the backyard of the house.Or we may pass through another entry on the northwest side to enter the garden proper.Hall of Ascending Cloud We come into a garden court with a three-bay house.It is named the Hall of Ascending Cloud.Trees and rockeries are well arranged with a moon gate on the east side, which leads to a two-storied building.Suzhou dialect storytelling and ballad-singing are performed here in the evening when the night garden is open to the public from March to November.Five Peaks Library It is a two-storey classical building, which was originally the library of the owner of the garden.Books used to be stored upstairs, and down here the five-bay room was used as a winter retreat in addition to being a reading room.Through the glass windows we may look out into this courtyard featuring both evergreen trees and deciduous trees with rockeries and white walls as the background.How to go upstairs? A wooden stairway can lead you to go upstairs in another building known as the Hall of Mind Concentration,Hall of Mind Concentration This place used to be one of the reading-rooms of the garden’s owner.From here the central space of the garden is already visible.Upstairs was the bedroom for grown-up daughters of the family.So the whole building is popularly known as Young Lady’s Building.No gentleman was permitted to enter.In front of the hall is a courtyard, very small but very poetic, with two bamboo groves growing quite well.Walking southward through the courtyard and a moon gate, we can get to the Bamboo Flanked Verandah.Bamboo Flanked Verandah This open-sided verandah resembles the cabin of a boat when it is viewed from the south and southwest.We can have a panorama of scenes over the pond.To the left we may see a yellow rock which rises over the water’s edge like a cliff.The wisteria vines coil about the rockery, and the water seems to flow by the rockery and run freely under a stone bridge towards unknown sources.Situated south beyond the pond is another rock-piled hill, which is named Mount Yungang.It is piled up with yellow stones.If we follow the walkway by the wisteria and circle around the pond, we’ll get to two nice pavilions, one is the water-side studio for washing hat-tassels;the other is a pavilion for viewing the rising moon.Hall of Viewing Pines and Paintings Leaving the Bamboo Flanked Verandah and strolling northwest, we may arrive at the Hall of Viewing Pine and Paintings, which is a major building in the garden proper, formally used as a painting studio.Because it is designed on a pretty large scale, the hall is set back from the water so as not to dominate the pond.Between this hall and the pond, a garden court is arranged, where a few ancient trees and some flowers grow.The cypress is nearly 900 years old, which is an evidence to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garden.Another old tree is called the white-bark pine, over there, with a slanting trunk.The podocarpus is a replanted one.The trees play an effective role in deepening the yonder spaces.The furniture in this hall dates from the Qing Dynasty, but it remains much of the Ming style, especially the chairs.Their simple clear-cut lines are characteristic of Ming Dynasty furniture.Besides, three stones are displayed in the hall as ornaments.They are fitted on carved mahogany stands.The two stones on either side are petrified wood, or known as fossil tree.The one in the middle is a Ling Bi stone.If one strikes it, it gives forth a metallic sound.Ancient scholars were noted for their love of rocks.Behind these half-length fret windows there are two nice courtyards, in which some Taihu rocks and plants are arranged to offer framed pictures.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hall is that the walls are faced with grey bricks which give a nostalgic atmosphere.Pavilion of Arriving Moon and Wind The pavilion is built as something of a summer house to enjoy cool breeze and watch the moon.A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one can have three moons in view: one in the sky, one in the water, and another one reflected in the mirror here.Across the pond is a high white wall, which is the flank of living quarters.In order to enliven the wall and break its stiff and monotonous patterns, three measures are taken.First of all, the designer uses both a climbing ivy and a few false lattice windows to decorate the wall.Secondly some tiles and eave tiles are used to form a horizontal line so as to cut down its height, which is a visional illusion.Thirdly, a rockery is piled up to cover up a good portion of the wall.So the white wall no longer appears overwhelming in our views.The pavilion is jutting into the water.Thus visitors are brought to a good viewing position no matter which angle they face.The covered walk way, paved with cracked stones, goes up and down to make us feel as if we did arrive in a real mountainous area.Studio for Washing Hat-Tassels The expression “Washing Hat-Tassels” is from the lyrics of fishermen’s songs in Chuci: The Fisherman.It goes, “When the gentle waves water is clear, I’ll wash my hat-tassels.When the gentle waves water is dirty, I’ll wash my feet.”
Staying here, people can see the house in the opposite bank of the pond.These buildings are different in heights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s.The farther back they are, the higher they stand.Some stand of the water.The Hall of Viewing Pines and Paintings is set back behind trees, and the Five Peaks Hall and the Young Lady’s Building hide themselves behind lower verandahs.Their white walls and dark roofs are clearly reflected in the pond with a few water-lilies on its surface.Thus the scenery around the pond seems to give us a sense of a big world from a limited space.The water surface of the pond looks wider.It is really the Nature in nutshell.Late Spring Cottage Here we come to a quiet inner courtyard.In the old time the courtyard was noted for the beautiful peony in its flower bed, so the building got the name Late Spring Cottage, denoting the blooming season of the peony.The cottage, or the hall, used to serve as the owner’s study, where he also received his intimate friends.In the 1930’s the renowned landscape painter Zhang Daqian lived here.His No.2 elder brother, Zhang Shanzi raised a baby tiger in it, from which his brother drew artistic inspirations while drawing pictures with tigers as the main theme.Erected at the corner in the western-most wall is a stone tablet with characters written by Zhang Daqian to mark the event.What he wrote means “the tomb of the baby tiger raised by the late No.two elder brother.”
Cold Spring Pavilion In front of the Late Spring Cottage is a nice garden, or garden court, where we can see different kinds of trees, rockeries and classical building such as a corridor and a pavilion.Erected at the side of a tiny pool is the half-pavilion to house a large Ling Bi rock, which is said to have been in the possession of Tang Ying, the great painter of the Ming Dynasty.The pavilion, named Cold Spring, calls many visitors’ attention to rockery cave, where a natural spring is sheltered under rocks.The spring, in the form of a tiny pool, was discovered during the garden’s repair in 1958.so the spring adds an important element to this otherwise dry garden court.Please look at the floor mosaic.It is paved with small pieces of stones, which are harmonized in colour with the Taihu rocks piled-up in the court.Astor Court or Ming Room The reputation of this garden court has increased internationally since 1980.In May 1980 a similar court was constructed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of New York City to dis play and exhibit the oriental cultural relics such as porcelain, Chinese paintings and bronze ware.The court in the museum was designed as a Ming-dynasty-style garden court,named Astor Court or Ming Room.This is because Mrs.Astor donated 1.5 million USD to build the very garden court.And the Late Spring Cottage garden court in Suzhou was used as its model.The project was undertaken by Suzhou Garden Administration.A full-size prototype was erected in the East Park of Suzhou in May 1979.the prototype still remains in Suzhou;its replica is being exhibited in New York.It was the first time for New China to export an entire classical garden for a foreign country.Its quality was excellent.So it was a great success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A.The fame of the Master-of –Nets Garden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attracting countless visitors.Hall Amidst Hills and Osmanthus Groves This hall is located south of Mount Yungang, or the Cloud Mound, and faces a stretch of rockeries with osmanthus trees growing on them.There are maples and magnolias over this mound piled up with yellow rocks, forming very good scenery and attracting many photographers.Little Stone Arched Bridge Over there is a delicate little stone bridge, which is the smallest yet the oldest in Suzhou Garden.It’s a relic from the Song Dynasty(960-1279).This granite stone bridge is 2.45 meters long and 0.93 metre wide.Viewed from the opposite bank of the pond, this single-arch bridge looks even smaller.So it really makes the water in the pond appear more voluminous an extensive.On either side of the bridge are four steps with handrails.Under the bridge flows a brooklet with rockeries at its both sides, which seems to be a miniature of the Three Gorges.There is a sluice gate at a distance of several feet south of the bridge, where on a rock are carved two characters meaning “Wait for Tide.”
Lute Room Walking westward from the bridge along the corridor and then turning south, we come to the House of Tranquility and Harmony.A small door south of the hall opens on a quiet courtyard, where a pavilion serves as a place for music.Two Chinese characters Lute Room are inscribed on a horizontal tablet.Duck-Shooting Corridor If we walk northward from the bridge, we’ll get to the Square Pavilion and the Duck-Shooting Corridor.The Square Pavilion is opposite to the Pavilion of Arriving Moon and Wind, and links the Chamber with Best Views.In China’s Tang Dynasty(618-907),people liked ducks very much.They either made ducks fighting or shot ducks to make amusement.Nowadays such kind of amusement is nowhere to be found.The corridor is only about ten feet long.But there are two delicate brick carvings inlaid in its nearby wall, showing very detailed landscapes.The carving was done in the Song Dynasty.
第四篇:网师园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们现在游览的就是世界闻名的网师园。网师园是中国江苏园林的一个典型代表。
陈从周教授在《中国名园》一文中称“网师园是造园家推崇的小园典范”。曾被德国政府授予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的德国著名园艺家、鉴赏家玛丽安娜.鲍榭蒂女士在其《中国园林》一书中指出:“我觉得网师园是苏州最体面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园林”。
建于宋朝时期的网师园,当时建房和建园耗资150万贯(1贯为1000枚铜币)。800年后的今天,曾有一位日本游客气壮如牛,开价12亿美元购买此园,见园方无意商榷,连声说“这是你们的国宝!无价之宝!”由此可见,网师园的殿春簃作为第一件出口海外的中国古典园林作品蓝本绝不是偶然的。苏东坡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我要说:“到苏州园林不游网师园,乃憾事也”。
朋友,也许你的心早已飞进了网师团,且慢,请跟我走进苏州古城东南带城桥路,拐弯进人一条极窄的羊肠小巷--阔家头巷,脚踩石子路,往东行。这样曲曲折折5分钟走到小巷深处,才见到网师园。这长长的羊肠小巷,犹如抒情诗中的一串含蕴丰富的省略号,它表示富者我不攀,贵者我不顾,它显示了主人卑视利禄,清高雅逸的情操。
那么,主人是谁?为何取名网师园呢?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扬州人),在朝中身为大臣,面对南侵的金兵,一味贪生求和被罢了官,流落到苏州,于1174年请人建了一座宅园,自誉藏万卷书,取园名“万卷堂”,并在大门对面造圃,意思是泛舟五湖,自号“渔隐”,这便是网师园的前身。
从宋朝到元明及清初的500多年间,这座花园的主人换了又换,到清代乾隆中(1785年左右),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隐退,购万卷堂故址,重新规划布置。宋宗元为什么要给花园起名为网师国呢?据说与渔翁王思父女有关。传说宋宗元晚年才得一子,取名双喜。双喜从小聪明活泼,有一次,到瞻台钓鱼,不小心掉入湖中,全亏渔翁王思和女儿桂芝将他救起,又摇船送他回家。宋宗元为了报答王思父女对儿子的救命之恩,特用渔翁的尊称--“网师”给花园命名,从此,万卷堂就称为网师园了。实际上,宋宗元自比渔人,号网师并以此为花园命名,一方面借史正志花圃“渔隐”的原义,有隐居自悔之意,另一方面因为园旁边有巷名王思,取其谐音罢了。
网师园位于阔家头巷11号,座北朝南,前有照壁,壁间设栓马环成行,左右各植盘槐一株,设有东西巷门,东侧还设便门,大门为两扇对开,下面是二尺五寸高闸板,均为黑色油漆,大门两旁置抱鼓石,上面是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装阀阅。阀阅,俗称门档,又称门簪,是封建社会中门第高贵的标志,古代仕宦人家大门外的左右柱,常用来榜贴功状,在左称阀,在右称阅。唐宋以后,官宦人家就在大门外特做两柱,称为乌头阀阅,这种装饰,表现了园主地位的显赫。
网师园住宅前后三进,规模并不大,入门厅,首先要经过可装可拔的门槛,遥想800年前这门槛有多忙碌--贵宾来了,仆人们忙忙碌碌地拔下门槛,贵宾走了,又忙忙碌碌地装上。门厅即轿厅,是旧时停放轿子的地方。进门后厅内左右安放着两条长长的赖凳,也有用长椅的,这种作对称式陈放两旁的凳,一进门就给人一种整齐端庄的视觉效果。轿厅旧时是宾客主人落轿的地方,一般接待时也可在此小坐待茶,所以轿厅俗称茶厅。厅正中悬有“清能早达”匾额,这是苏州现代著名书画家张辛稼书写的。“清能”是封建王朝官吏标榜品德,用现在的话讲是为政清廉,德才兼备;“早达”指早年发达的意思。在该厅的东侧,有一座轿子,它是由红木和竹子做成的,轿子上有很多蝙蝠的图案,象征幸福快乐。轿厅正面设隔扇门,棕色油漆,厅后顶部有砖砌家堂,供奉祖先牌位,砖雕已有700年历史。厅东有僻弄通向内厅,厅西有“网师小筑”砖额小门,通向中部山水主园。
大厅又称积善堂,厅正中高悬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书“万卷堂”匾额,这无声语言告诉人们,主人不愧是书香门第,不仅家藏万卷书,而且两旁挂张辛稼的对联“紫苒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雪”。大厅面阔五间,这里是园主喜庆宴请和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若三代同堂,正中位置为祖父、祖母,东边为父母,两边为儿女;若来客,根据东为贵的习惯,客人坐东边,主人坐西边。中间置铜鼓一只,作装饰用。大厅东西两壁挂大理石山水挂屏,堂中一式明式红木家具。在天然几上陈列着园主所珍藏的古瓷、拱石、插屏,以显示主人的文化素养和情趣。你看该正厅是方梁弯椽,梁上雕有花卉装饰图案。前廊为鹅颈长椽,廊下一排18扇落地长窗。厅堂正面设一排18扇白漆门,这白色屏板不仅与墙面色调统一,增加了室内的明度,对大厅陈设的家具和物品也能起到衬托作用,而大厅前面两根立柱的白底隶书联牌更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总之整个大厅平面广阔,立面高大,整体形象雄伟庄严。该大厅的陈设在手法上仍保持了左右完全对称的格局,突出大厅中央正面的天然几、供桌和方桌、太师椅,正面居中的匾额、堂对、楹联也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加上空间悬挂宫灯、壁画,系挂云石镶嵌条屏,形体方正,工艺考究的红木仿明家具,使大厅的氛围更加安详、静穆、庄重。
大厅前天井,东西对称,种植玉兰两株,寓意玉堂富贵。春天,堂前玉兰花开,冰清玉洁,意味深远。玉兰,早春便开花,又名望春花,它是中国送给欧洲的植物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花卉。
厅南的对景是一座雕镂精致、巧夺天工的砖刻门楼,这座门楼制作于乾隆年间,高约6米,幅宽3.2米,厚1米,门楼上的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砖雕艺术手法,雕凿而成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不愧为“江南第一门楼”。门楼上都是蔓草图案,蔓生植物滋长延伸,蔓延不断,人们寄予它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门楼中间为字碑。刻有“藻耀高翔”四字。藻是水草,藻耀指文采华丽,高翔是展翅高飞的意思。两侧兜肚,左侧刻有郭子仪上寿立体戏文图。你看,图中郭子仪端坐正堂,胡须垂胸,慈祥可亲;八个文武官员,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贡品,有的手拿兵器,厅堂摆着盆花,门前石狮一对,好不气派。郭子仪活了八十四岁,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是朝中命官,可谓大贤大德,所以这幅郭子仪上寿砖刻表示“福寿双全”之意。左侧刻有周文王访贤立体戏文图。你看,姜子牙长须披胸,庄重地端坐渭河边,周文王单膝下跪求贤,文武大臣前呼后拥,有的牵着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荡荡,这里是描写周文王访姜子牙的场景。文王以大德著称,姜子牙以大贤著名,所以文王访贤比喻德贤齐备。下面是蝙蝠图案,两侧为狮子滚球及花卉图案,中有三个“寿”字,象征福禄寿三星高照,福为五福临门,禄为高官厚禄,寿为长命百岁。
穿过大厅是面宽五间带厢内厅,俗称女厅。梁架下大匾系绿色底黑色字,名曰“撷秀楼”,这是晚清著名学者俞樾写的。撷是采撷,撷取的意思,撷秀就是揽取秀色之意。古时,苏州的房屋比较矮,绝大部分房屋仅有一层,因此,当你登上撷秀楼,全园景色尽收眼底。极目远眺,天平山、灵岩山、上方山塔尖、瑞光塔等隐现窗前。女厅内,陈设除椅子茶几之类的家具之外,中央摆着一套精巧别致的红木回台圆凳,使陈设显现出一番新的景象。正面纱槅内放置的那张镶大理石炕床,下置脚踏,有着浓厚的家庭生活气息,厅内装饰精美,落地罩挂落窗格上雕刻花鸟虫图案。楼前天井东西对植桂花二株,东为金桂,西为银桂,秋天幽香袭人,有九里香之称。金桂为金色,银桂为白色,古代神话传说月宫中有玉桂树。我国古时候考中状元被誉为蟾宫折桂。桂花香气袭人,清雅高洁,自有仙友、仙客之称,桂花可谓“清香不与群芳并,世上无花敢斗香”。女厅是晚清光绪时候建造的(1896年),它体量小,楼不高,是园主起居之所,后通小花园,是一个比较含蓄、舒适、自在的生活环境,这里的陈设富有旧时女眷活动的特色。
庭院北面,有一小轩,名梯云室。梯云室庭前西墙一座湖石叠成的峰洞假山,有登道曲折而上,可以通往书楼。这里借梯云取月之意。此室是二层楼建筑,原是园主子女的内室。轩内南北各设落地花窗六扇,花窗裙板上刻有花卉山水和摆什景图案,当中有一座落地飞罩,雕刻双面鹊梅图,形象逼真,制作精美。喜鹊是报春的吉祥鸟,喜鹊叫,喜事到,喻喜事,梅是报春之花,梅花与喜事连在一起,表示喜上眉(梅)梢。院中植春梅、垂丝海棠、花石榴、腊梅、翠竹、黑松、紫薇等观赏花木,高低错落,四季悦目。特别是那棵亭亭玉立的鸟不宿,四季常青,小花果鲜艳夺目,耐人寻味。再看铺地,这里尽是荷花和鱼网的图案,一是弥补了东部没有水的遗憾,二是点题网师园,这里另有蝙蝠和松鹤的图案,蝙蝠因为与幸福谐音,所以蝙蝠表示幸福,我们现在所见的是飞翔的蝙蝠与云纹在一起的形式,这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亦像蝙蝠一样自天而降的美好愿望。古语说千岁鹤,不老松,因此松鹤表示永远年轻长寿。
现在我们已经游览完了网师园的住宅区。大家知道,住宅是园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封建社会,其格局受儒家“三纲五常”制约,以中轴对称为主,突出尊位,把尊位放在中央地位,位卑和从属者列于两侧或位居其后。不是吗?你看,同师园前后三进厅堂,由门厅入内为轿厅,原为园主及宾客落轿之地;第二进为大厅,清能早达,面南居中,显居尊位,立面高大,令人肃然起敬,这里是昔日园主喜庆宴请,家族议事及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第三进为内厅,昔日为内眷燕集之所。女厅后庭院为梯云室,位于南北轴线的延伸线上,居北,位最低,为园主子女内室。宅园正居部分均衡规矩,三进敞厅及后庭院依次在同一中轴线上,对称协调,强调了等级和尊卑,中庸平和,这种对称的秩序井然的布局,给予人们视觉以平衡、均匀、齐整,最终是和谐的美感。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各个厅堂之间总有一个天井。为什么要设置天井呢?一是便于采光,古时候没有电,遇到阴雨天,室内较暗。二是便于排水,天井中有数个阴沟,因此,无论下多大的雨,都不易积水。三是有利于厅内的人呼吸到新鲜空气,香气袭人。苏州住宅,房屋屋脊高,进深大,墙身薄,出檐深,建筑外观朴素雅致。白墙灰瓦与黑褐墨绿等色木构架互相配合,倒映于绿水中,构成有明快格调的江南水乡风情画。
从撷秀楼后庭院西侧的小门朝西看,颇有一番“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受。朝西迈进便见一处独立的庭院,此处为南宋园主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面宽五间,书屋旧时为园主藏书读书处,楼上为读画楼,该书屋相对的天井,东西方向较宽,前为撷秀楼北墙,造园者以高墙为粉本,叠放了一座造型奇特的湖石假山,险峻秀丽。唐朝大诗人李白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奖蓉”,主人借用“五峰”给这处书屋题名。游人又把这山看为云岗余脉,给人以美的联想。五峰书屋室内宽敞明亮,南面仅设矮墙,上半部分为大窗,一是增加室内采光,二是为了更好地观赏峰石。庭前假山旁有一株高大的玉兰树,春来花满庭,特别珍贵的是,花坛中还有一株山茶绝品名叫“十三太保”。这棵山茶盛开时,同时绽放13种不同颜色的花朵,有红、粉、白等,这在苏州园林中是一绝。五峰书屋是一处相对独立的庭院,它于撷秀楼后,但并不处于同一中轴线,而是稍稍偏向西北,这一偏大有讲究,它把彩霞池北的建筑和东部住宅区过渡性地连接起来。五峰书屋为两层楼宇,屋前有回廊,东通半亭,西出竹外一枝杆,两处门户都很小,一是使人产生别有洞天的感觉,二是维护了东边庭院和西边竹外一枝杆的整体封闭性,不使这两处景点产生“漏气”。
五峰书屋西边紧挨着的便是三开间的楼堂,取名集虚斋,这里是园主修心养性读书的场所。集虚极富道家思想色彩,“集虚”出自《庄子.人间世》:“惟通集虚,虚者,心斋也”,“虚”指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斋”为养心之所。也就是说必须心志统一,排除杂念,对外界的事不用耳听,而用心听,甚至用“气”听,庄子用此宣扬他虚无、顺物的处世哲学。这里园主借来标榜自己与世无涉的清高。表现其向往渔樵隐居之乐的意境。集虚斋室内陈设雅致,以竹为题的书画满楹,与竹外一枝杆相呼应,站在天井中间,用月洞门套住竹外一枝杆,可出现一幅外圆内方的云岗立体画,集虚斋其上有楼,登楼眺望,园中景色历历在目。难怪,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从1992年4月15日至1994年2月21日的近10次谈判都在网师园集虚斋小姐楼上进行。李光耀携夫人来过两次。一位作家写道:网师园对谈判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巨大或是微妙,无人得知。当时的市长在谈判的间隙说过:“网师园为工业园区谈判顺利进行作出了贡献。”
从集虚斋朝南看,彩霞池明朗,竹外一枝杆略暗;小天井明朗,集虚斋本身略暗,这种忽明忽暗的艺术手法,大大增强了园景的层次感。
走出集虚斋,穿过小天井,便来到了临水而筑的竹外一枝轩和半亭射鸭廊。竹外一枝轩原为园主子女读书写字的地方,在此读书,白天可见飘渺云彩,夜间则是秀美的月亮。竹外一枝轩额取自宋代苏轼“红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诗意,“一枝”指梅花,“暗”指枝叶茂盛。这座小轩原是封闭式的斜轩,1940年何亚农买此园后,对庭园进行整修,才改为敞轩,宽三间,玲珑剔透,外似船厅。竹外一枝轩与南岸小山丛桂轩遥相呼应,一临水,一离岸,也成一条主轴线,从彩霞池南岸望来,轩像轻巧的船舫,与高大的二层楼集虚斋,一前一后,造成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西面墙上有一空窗,构成大框景,窗下垂丝海棠婆娑起舞,稍远处石板曲桥,一波三折,白皮古松探身飞亭游廊,你若不留意,还误以为一幅山水画。这种有空窗(又称月洞)的墙面,使内外景物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轩前斜出水上的那株黑松,宛如黄山迎客松,倒映池中,若隐若现,生动而有气魄,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竹外一枝轩和处于西南对角线上的濯缨水阁也组成了一组对景,濯缨水阁架空水上;竹外一枝轩濒临水边,前者为虚,后者为实。濯缨水阁三面墙体,一面木栏,为实;竹外一枝轩空间开敞,不设门户,为虚。两者虚实对比,互相转换,美不胜收。另外,因五峰书屋和集虚斋等楼房体量较大,玲珑剔透的竹外一枝轩和射鸭廊与楼房形成一组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的组群,这一轩一廊不但造型简洁明快,大小高低亲切宜人,而且构成中景增加了景物的层次,使人感到楼房后退了,并增加彩霞池的开阔感。竹外一枝轩安装吴王靠鹅项形短栏,这是从栏杆坐凳变化出来的坐椅,呈现出姿态优美的曲线,形无定制的造型和具有流动美、动态美、舒展自如的线条,都给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理美感。
竹外一枝轩旁是水阁式建筑半亭射鸭廊,南临空亭,东倚山墙,西凌绿波。它源自唐代诗人王建“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诗意。斗鸭、射鸭是古代宫苑中的嬉戏之事,盛行上千年。这里借指射鸭取乐之廊,是旧时园主品茗雅集之处。这条短短5米多的小廊,北接竹外一枝轩,南连空亭,与曲折长廊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内部看,亭、廊、轩如一整体,从外面看,亭则亭,廊则廊,轩则轩,各具特色,极为分明,这是园林建筑中参差曲折,错落疏密的多变艺术效果。射鸭廊对着月到风来亭是一条东西向的副轴线,轴线两边的布局,是极成功的不对称均衡构图。射鸭廊池边假山盘紫藤,南壁墙面攀木香,是欣赏春景之处。从竹外一枝轩右拐,步行数步便来到了看松读画轩。此轩面宽四间,三面雕花半窗,向南一面仅以数根廊柱支持,故采光特佳。此轩建筑利用了良好的朝向,多留空地,留出了更多的观赏活动空间,因此轩体量较重,故与彩霞池隔以庭院,树木、花台,既增加园景层次和深度,又不使轩逼压水面。此轩与濯缨水阁遥遥相对,一离岸,一临水;一轻巧,一厚重,是一条轴线上的对景,冬季在此赏雪,最为合适。看松读画轩在网师园众多亭榭轩阁中有其独特品位和意趣。其特征是雅古,先说雅,你看,看松读画轩内的家具一律为明式风格,红木制成,造型简洁大方,色泽素雅。正中为一圆桌,东西各两把椅子,椅子间放桌几,桌椅几凳造型大方、流畅,落地罩,窗格裙板上刻摆十景花蓝图案,半窗夹堂板刻《三国志》人物。因此,你一踏进轩来,便有一种古雅恬静的韵味。再看该轩和庭柱有一幅叠字抱柱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此联顺读、反读都合韵律,字通意顺,自然流利,文字用十四对叠字组成,声声悦耳,极富音乐感。上联意思是风吹落叶,雨打芭蕉,春暖冬寒之际皆有无限之景,可让人去寻幽觅芳;下联意思是,在此尽可男欢女爱,卿卿我我。全联描绘出了看松读画轩前四季明媚秀丽的风光,更有趣的是此联语所用叠字,是从人们熟悉的诗文中出来的,很容易让人想起这些诗文与有关的韵事,如“寻寻觅觅”出自李清照《声声慢》词,“莺莺燕燕”出自杜牧《为人题赠》,“卿卿”是晋王戎妻对王戎的爱称,“暮暮朝朝”出自宋玉的《高唐赋》。再说说看松读画轩的“古”字。你看轩前两棵古木,一为白皮松,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它干枝横斜,好象一位迟暮美人,正临水照鬟。二为古柏,相传是南宋万卷堂国主史正志手植,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高达十余米,是全园最高的景物,虽然顶梢已枯,但三个侧枝仍活,似飞龙在空中翱翔。松柏成为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园中的亭榭轩阁,毁而复原,已非旧物,惟有古树,不能仿建,这是悠久历史的见证。当我们抚摸着这棵阅尽同师园苍桑变迁的苍老古柏,怎能不油然产生思古之幽情呢?轩东边天井内,还有一棵上百年树龄的木瓜树,树身虽有枯朽之感,但每年春天,仍绽出新绿。深秋时,枝上结出颗颗木瓜形如葫芦,不过要说真正的古木还得算轩内的硅化木了。轩内圆桌之北为一高几,几上是一灵壁石,形状靖瘦,若以金属物叩之,有回声,灵壁石两旁的几案上有两段高约二尺,直径一尺多的灰色柱形圆石,形状酷似树干,仔细观察,可见一圈圈的年轮,一个个结节,一条条纤维纵纹。用手一摸。质地坚硬,与顽石没有区别,这就是典型的硅化木。这是一种一亿五千万年以前,陆地上广泛分布的常绿乔木的化石,这种历经亿万年的硅化木化石,成为时代永久的象征,所以封建统治者把它看作政权万世稳固的象征,人民群众把它视为坚贞不屈精神的化身。据《本草纲目》记载:硅化木石还是一种医治男女相思病的灵丹妙药,我想,这是外形与内质的综合了,人们赋予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形体本身的特征,从而产生的无穷的内在魅力。看松读画轩南太湖石花台内,植古柏、黑松、白皮松、罗汉松、海棠、牡丹、桂花等,因此,坐轩内可四季尽情品赏静观的妙处,春赏牡丹,夏听蝉赏水,秋闻桂香,冬赏雪。一年四季皆是画,尤其是冬天,松竹之青碧衬于一片粉妆玉砌的雪景,真可谓画意满园了,这便是轩名中读画二字所指。
从主园曲桥朝西走,有一小门,上有砖额“潭西渔隐”。“潭西”即地西,“渔隐”是史正志万卷堂的旧号。穿过小门顿觉别有洞天,此处是一处书房庭院,为园主子女读书外,名殿春簃又称内园。“殿春”出自苏东坡“尚留芍药殿春风”句意。“殿春”指春末,“簃”指阁楼旁的小屋。整个小院占地不到一亩,但景观丰富而又不觉局促,富有明代庭园建筑工整柔和、雅谈明快、简洁利落的特色。园中有精雅书房两间,为旧时书斋。小院曾是芍药圃,清嘉定年间,网师园以种植芍药闻名于世。现在芍药圃中植芍药八株,都是名贵品种,芍药花其形多变,其色艳丽,《诗经》中作为男女赠别之花。小院西南为涵碧泉,泉名取自宋朝朱熹诗“一水方涵碧”之意。据考证,此地旧有根树井,在古柏根下后来古柏枯死。井也被埋没,1958年整修时,挖出一块湖石,上镌“涵碧泉”三字,深挖其下,果然冒泉,殿春簃一院无水,有了这眼清泉和全园水脉贯通,真是绝处逢生,再次呼应网师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泉北有半亭,因旁边有涵碧泉而得名,此亭建于1958年,此亭倚墙而筑,体量小,与小院格局很相似,其飞檐翘角非常轻巧,将人的视线引向上空,扩大了空间,丰富了景观。亭中一块巨大的灵壁石,因颜色乌灰,像展翅欲飞的苍鹰,俗称“鹰石”,相传此石原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遗物。殿春簃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共三间,仿明式结构,屋前有石板平台,围以低石栏,屋顶为卷棚式,线条流畅,回音效果好,是园内听曲的好地方。正门四扇落地长窗,左右设半窗,北墙用红木精巧镶边而成的长方形窗景,奇峰湖石与傲雪腊梅、苍翠青竹、阔叶芭蕉、天竹红果相掩映,那静中有动的图案,仿佛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人在室内似在室外,富有诗情画意。宋苏轼《与潜僧绿筠轩》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所以竹成为隐者名士的代名词。居必有竹,竹子四季常青,因为竹叶的取向各异,能把声波的反射相互抵消,因此竹子有一定的隔音保静功能,竹可使日出有清阴,月照有清影,风来有清声,雨来有清韵,露凝有清光,雪停有清气,竹子潇酒挺拔,宁折不弯,虚心有节,与士大夫文人追求的高尚品德相契合。梅花玉洁冰清,象征着纯洁、坚韧和气节,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梅花为报春花,梅花之香,浓而不艳,冷而不淡,清幽宜人,这正是中国文人不同于西方人重色不重香的独特艺术心态。
殿春簃室内陈设的家具,大多为明式。明式家具具有简、线、精、雅的风格特征。简,就是造型简练,轮廓舒展;线,就是线条流畅,挺拔取胜;精,就是做工精细,结构合理稳固;雅,就是整体和谐,气韵雅清。殿春簃小院布局合理,独具匠心。为了少占庭院活动面积,又与墙身结合。得到墙面衬托,采用周边假山布局,取得余脉连绵的情趣,东墙的峰洞假山沿边围成凹凸多变的弧形花台,南面曲折的花台处庭院主轴线上,穿插几快有观赏价值的峰石与白皮松,青枫相互衬托,并与殿春簃对景观赏。花台两侧设磴道而上,为近观林可自由漫步,花台西南为幽泉,不落俗套,并增添无限联想。自冷泉亭沿西墙至西北角假山中间的较低峰石,种桂花、青枫,富有花木假山小品观赏意趣。殿春簃主体建筑将小院分为南北两个空间,北部为一大一小宾主相从的书房,是实地空间,但实中有虚,藏中有露,屋后另有天井。南部为一个大院落,散布着山石,清泉,半亭。南北两部形成空间大小明暗、开合、虚实的对比,十分精致。本着主园利用水池为中心的原则,在内园余地全部铺砌与周围山石花木色泽和谐一致的花街铺地,平洁的整片花街铺地与中部主园的浩深淼水成水陆对比,一是以水点石,二是以石点水,使网师园处处有水可依,特别是用河卵石组成的鱼网图案使人与渔夫联想与该园“渔隐”主题合拍。
1932年,国画大师张善子、张大千寓居殿春簃,张善子养乳虎作临本,名虎儿。可惜后来虎儿病死,葬于园中,张善子于1940年死于重庆。张大千未去世前,曾亲题《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寄来内地。现在网师园勒碑留念。1978年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友好人士来苏州参观,他们对网师园的殿春簃赞叹不已,决定仿照殿春簃建造一座古典庭院。由于是按明代建筑艺术特色设计建成,因此定名为明轩。明轩于1979年10月下旬动工,1980年4月竣工。明轩全长30米,宽13.5米,四周是7米高的封闭山墙。明轩开创了中国园林艺术走出国门的先河。
走出潭西渔隐右拐,便来到了月到风来亭,此亭六角攒尖型,三面临水。底部以黄石堆砌了三个石洞,从水底筑基,下细上粗,高出水面两米,石墩之间临空,好象深潭,亭内设鹅顶靠,供人休息,内为朱色裙板,外贴水磨砖细。亭内天花板中悬一红木宫灯,亭内悬挂“月到风来亭”篆体匾额,取自宋人邵雍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月到风来亭座西向东,亭背后曲廊透迤,向南北两翼伸展开,仿佛亭子张开两臂迎接游人。月到风来亭中一面大镜,将明波若镜的水面,天光山色以及对景射鸭廊、空亭等秀美景色映入镜中,大有人在画中之感。在亭中凭栏静观,池南濯缨水阁与池北看松读画轩相呼应,俯视池南岸高低起伏,低处出水留矶,井有自然式踏步下达水面,更增添游人浮水之感。农历八月十五这里是中秋赏月最佳处,届时,你可以看到五个月亮:天上、池中、镜中、月饼和月亮桌(圆桌),月到风来亭把人与自然界的风、月、水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十分亲切。亭周池边到石矶,缩短了人与水的距离,蹲石矶可以掬水,可以玩月,亭子挑出水面,可以与秋风相邀与明月对酌,人与清风、明月相伴,彼此亲密无间,这样就赋予这一处景观以人格灵性,构成自然与人生无限广阔的意境。连接月到风来亭,南北有一条高低蜿蜒的爬山廊,它与彩霞池东边的射鸭廊呼应、对比,射鸭廊笔直,爬山廊婉蜒、射鸭廊南面无廊,爬山廊则是完整的南北长廊,射鸭廊西面彩霞池,东临白墙,爬山廊东临彩霞池,西面则有文人墨客留下的书法真迹,供游人观赏。爬山廊壁间嵌砖镌刻“樵风径”额,樵风即采薪归来乘着顺风,径名寓隐居之意。廊壁嵌有十块书条石。
从爬山廊南丘拐便来到濯缨水阁,水阁以“濯缨”命名,突出“渔隐”主题,取《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濯指洗涤,缨是系冠的丝带。意思是洁净的水,可用来洗涤帽子,污浊的水只能洗脚了,后人用“濯缨”表示避世隐居或清高自守。濯缨水阁轻巧,云岗浑厚,富有对比,该阁坐南朝北,面阔一间,基部用石梁柱架空,水自阁下而入,屋顶用线条柔软的单檐卷棚歇山,粉墙青砖黛瓦,配以花边滴水,古色古香的戗角起翘,有一呼欲飞之态,阁内四周有窗,凉爽通透,盛夏,在临水一面的长脚寿字扶手栏杆前数鱼,水面凉风习习而来。阁前一座落地屏风,两面分刻八骏马图、三国志人物及花篮博古等图案,阁左右两面配置和合窗,南墙巧借窗外天竹、桂树为景、透窗南望蹈和馆,窗景遥遥相对,窗中见窗,景中见景,北见较低的看松读画轩隐现于树丛,东北向的楼房前后参差,高耸的古柏与贴水的曲桥、石矶亘列于中,而临水的竹外一枝轩看似神似的舫。濯缨水阁内有两副对联,其一为郑板桥书写:“禹寸陶分,曾三颜四”八个字,引自四个典故,耐人寻味。大意是说古代大禹对一寸光阴的珍惜,东晋陶侃勤奋谦逊的学习态度,曾子每天自我反省精神,颜子不听不为不符合法制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言论。
从濯缨水阁往东走,便是黄石叠砌的云岗,它环山有石径,后山有蹬道可供登高。山上有青枫、玉兰。云岗山体高俊、古朴、自然,造园家借鉴国画山水画中云岗山体的趣味,刻意表现其矗立于天池之畔,云雾缭绕的情趣,运用岩横为迭的手法,将黄石块体依断层岩体层状结构的节理错综迭置,再现高岸巨石形成的断岩地貌。石,含茹着太古的历史意蕴,具有“古”的文化品格,中国文人对石的崇拜,实际反映了文人对史前文化的一种恋旧心理,奇石是大自然的精灵,具有一种返朴归真的自然美,崇拜石头也是对自然的崇拜,中国文人们对石头的尊崇表现为文人和自然的融合,赋石以灵性、以人格。园林假山的气势和风格与所用石料有关。黄石属细砂岩,有纵横交错的节理,石面平直,梭角分明,这些特征使黄石山刚硬平直,浑厚沉实,层次丰富,轮廓清晰,而湖石属石灰岩,石质软,表面凹凸不平,多孔隙小涡和裂缝,故湖石山外形轮廓飞舞跌宕,极富变化,石峰评判标准可用透、瘦、皱、漏、丑、顽、拙来概括,透指玲珑多孔穴,前后能透过光线;瘦指外形苗条,婀娜多姿;皱指石身起伏不平,有节奏的明暗变化,漏指石头中有孔穴相通,纹理清晰,这四字是从形象特征来评定。清指阴柔秀丽之美,丑指奇特的滑稽之美,顽指坚实的阳刚之美,拙指浑朴、敦厚之美,这是从石峰整体气势上来鉴赏。
从云岗向东走便来到了引静桥。这是苏州最小据说也是全国最小的石拱桥,名引静桥,俗称小拱桥,誉称袖珍小桥。游人过桥三步便成,所以又叫三步桥。桥长2.45米.宽0.92米,用花岩石砌筑,两侧配有石栏,东西各5个台阶,桥面中心有牡丹图案,架于池东南水涧之上,下设东台阶,是一个一平方米大小的篆体“寿”字,寓意走过小桥,健康长寿。此桥是南宋遗物,闸门上方有一块立石,上刻“待潮”篆字,暗喻只要小闸门一开,潮水便会汹涌入洞。水洞两侧嵌有宋代石刻“磐涧”二字,叠石不多,却造成源头深远,余意不尽的印象。园林中架桥以梁板式石桥为多平面自一二折至三四折不等贴水而过,既便于观赏睡莲又便于小中见大。网师园引静桥,由于拱桥与小涧、小水闸配合得体,当你立于桥头望小涧时,因桥小而不觉涧之小,于小涧望小桥时,又因涧小而同样不觉桥小。小拱桥架在水面边角,设置在河口上,是应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学原理,把它作为遥远的背景,象征生活中高大的通舫石拱桥与对岸隔水池相望。桥愈小,愈觉水面宽阔,拱桥架在河面上,还能起到分隔水面作用,达到中心水面与泉流藏引贯通的效果。一池绿水到此形成小洞婉蜒南去,流向深远,使池水有源头无尽之感。而小拱桥呼应的九曲桥,增大了游览路线的距离,延长了赏景时间,扩大了园林空间感。
引静桥是欣赏网师园中部山水主景区的最佳景点之一。古今造园必有水,网师园顾名思义,以水为主,该池名彩霞池,相传这池名是以南宋国主史正志之爱女的芳名而得名,并沿用至今。造园强调叠山理水,理水艺术直接影响造园的景观效果,现在园中主景就是这一池碧水,水面开阔约半亩,命意不在分割水面以增支流之深远而在聚而不分,故池面为方形,仅东南、西北角伸出水湾,所以有水乡漫澜的感觉。石拱小桥栏出水洞和水闸,西北伸出水湾平板曲桥隔出湾头水面,池水去来无踪,有水源不尽之意。过桥以后,水体空旷一片汪洋,以象征园主的江湖之思,体现了渔隐愿望和与世无争的生活情趣。小涧、小桥衬托出水池的宽广,这是小中见大的典型范例。小拱桥和平板曲桥把水体分成三个部分,而桥的本身一圆拱一低平,一大一小,又组成对景,其位置处于园中最长的对角线上,是一组绝妙的对比。桥一方面形成了别致的桥景,另一方面有分隔水面空间的功能。用桥分水似隔还连,水能通过桥孔展延出去,增加了水景的层次。彩霞池岸用黄石叠砌,上横下直,大小错落,形成各种洞窟窝凹,形如水口,有水广波延和源头不尽之意,石岸曲折错落;着重大体积组合,无平直刻板之弊病,沿地设置踏步石矶,踏步可拾级而下,浣手洗足,石矶可临水休息,观鱼戏水。鱼是园林中常见的动物景,这是受古代庄子、惠子濠上观鱼这一故事的影响,动物景对园林的点缀是多方面的,其最大特点是以动态的形象美和其它相对静止的景物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给园林带来勃勃生气。士大夫文人以山水禽鱼为知己、为情侣,正是中国文人刻意追求的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一种审美境界。彩霞池恰如一方天镜,将穹庐似的天宇一下子变成了无限伸展的浑圆世界。波平时,蓝天行云,高楼增层,廊而复廊,亭亭阁阁相映成趣。风乍起时,吹皱一池绿水,楼阁摇曳,云岗游移,曲桥飘飞,一幅活动的山水画轴展现在你眼前,天空水底连成一片,形成一个奇异的水下世界,让人心旷神恰,并使人联想起天上神仙府第。而当视线与水面夹角增大时,反射效果减弱,透过清澈的水又可以看到鱼儿的游动。水有动静之分,静态时,景色显出朴实、稳定、静谧的风貌,而动态时则呈现一种虚实变幻的美。彩霞池四周建筑紧凑,比例适度。池西曲廊高低起伏且有亭突出水面,池西水面狭窄处建东西向贴于水面的曲桥,池北轩、楼、柏、松参差配列,这是一组由亭、轩、楼、柏、矶、桥组成的错落有致的构图。池东虽是大片单调平直的高墙,但运用假漏窗、空亭、空廊,并在空墙前迭假山栽藤蔓,使景色简洁、自然。池南为轻巧水阁与浑厚假山配列。由于环池亭、台、榭、廊无不面水形成极为生动的不对称的均衡构图,是水院式闭合空间。为了突出水面平波浩渺的水乡气氛,临水而筑的亭阁廊楼都适当缩小了尺度。体型小巧轻盈,体量稍大一些的建筑或隐于山石后或远离池岸,不逼压水面,水中不植荷花不设岛,增强了水面的开阔感。
从射鸭廊南头右拐便来到了小山丛桂轩,这轩对小山,上植丛桂,秋时浓香四溢,香藏不散,故而此轩曾名道古轩,旧时为园主花厅,供生活起居兼会客之用。小山丛桂轩是园中主要建筑,作四面厅式,单檐歇山卷棚顶,造型轻巧,舒展飘逸,南面步柱安连续长官,北墙一扇正方形大窗,冰纹窗格中间为圆形大窗景,东西两面平墙以上均装玻璃,四周门窗开朗,并绕以回廊,既可以在轩内居坐安息,观赏周围景色,又能沿廊游览。该轩一个格窗就是一幅画,通过厅内窗格,环顾四周无数景物画面,真是“四面有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人在画中游,山水扑进厅轩,人如在山水中生活。轩北面正中是一扇正方形大窗,窗在云岗下,使人有深山幽谷之感,窗中间为圆形大窗景,窗外重峦迭嶂,乔木丛生,真象一幅天然图画。轩南是一个曲尺形的小院,湖石叠砌小山,小山间主植桂树,另有丁香、腊梅、翠竹、梧桐、海棠等四时花木。每当金风送爽,桂香四溢;游人为之留步。北周文学家庚信《枯树赋》中有“小山则丛桂留人”句,点出了此处意境,故以“小山丛桂”命名,寓款留宾客之意。
自小山丛桂轩向西南,有曲廊可至蹈和馆,馆额取“履贞蹈和”为名,寓平和安吉之意。此馆面东,南北三间,前有落地花窗,南北开花窗,这里原是园主宴居之所,现在辟为画廊。蹈和馆南面是园主平时操琴的琴室,有匾额,墙上砖刻“铁琴”,是一座别致小院。亭中间放琴桌,琴砖一方,长约一米半,宽约半米,中间漏空,四面镂以精致花纹图案,琴砖底部垫红木几架,壁间放红木挂屏,嵌云南大理石,气势磅礴。庭前堆湖石假山配以竹丛,枣树与古桩石榴盆景。树龄200年的枣树高出墙头,秋天红枣累累。古桩石榴大盆景放在青砖盆中,盆长2.64米,宽1.3米,高0.9米,底周围刻“寿”字花纹,石榴古桩已有350岁。红枣寓意早得贵子,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庭院的西墙壁上嵌有十块扇形碑帖条书石,是同治园主李鸿裔的精美书法,这是一处封闭式庭院,幽深清静,是抚琴听曲的理想之处。
第五篇: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
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
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1
南宋绍兴年间,侍郎史正志因反对张浚北伐而被劾罢官,南宋淳熙初年(1174年—1189年)退居姑苏时筑园,因府中列书42厨,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对门造花圃,名为渔隐,植牡丹五百株。宅售与常州丁姓,仅得一万五千缗。后被占为百万仓籴场。
清乾隆时(公元1765年前后)曾官光禄寺少卿的长洲宋宗元在万卷堂故址重治别业,作归老计(一说为奉母养亲之所),初名“网师小筑”,后名“网师园”,内有十二景,沈德潜作《网师园图记》。乾隆二十三年,彭启丰来园参加元宵张灯宴乐并赋诗。
宗元死后园大半倾圮,至乾隆末年(公元1795年)太仓富商瞿远村(一说瞿远春)购得,瞿增建亭宇,叠石种树,半易网师旧观,有梅花铁石山房、小山丛桂轩、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云冈诸胜。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园仍旧名,人又称瞿园、蘧园,园布局即奠定于此时,至今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乾隆六十年,钱大昕作记。当时园中盛植牡丹芍药,嘉庆时范来宗有“看花车马声如沸”之句。但瞿氏有园不过三十年,即转归天都吴氏(童寯《江南园林志》谓系吴嘉道)。
同治初年为江苏按察使李鸿裔(四川中江人)所有,七年,李辞官徙居园中,因在苏舜钦始建的宋代名园沧浪亭之东,李氏自称苏邻,名园为苏东邻或苏邻小筑。李能诗画,积书数万卷,兼蓄金石碑版、书法名画。
光绪三十三年(19)园归退居苏州的'清光绪朝将军达桂(长白人),再加修葺,乃复旧观。民国元年,已有冯姓居此。
民国六年(19),军阀张作霖以30万两银子从达桂手中购得此园,作为礼物赠予其师,前清奉天将军张锡銮作庆寿大礼,易名“逸园”。张为钱塘人,晚清任奉天将军时招抚张作霖,且能诗,但未至此园。时有萝月亭、荷花池、殿春簃诸胜,尤以十二生肖叠石形象为别处罕见。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淞沪抗战,暨南大学附中部迁苏,部主任曹聚仁居此园。同年,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因与锡銮子师黄友善,借寓于此,与叶恭绰同住一园近4年。善孖养幼虎一只,常以虎姿入画。园景幽雅娴静,但闻翠竹摇动,流莺酬答。抗日战争爆发前,张氏兄弟先后离去,园主家境中落,仍赁与他人。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文物收藏家何亚农(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收藏文物书画甚富)购得此园,费时3年,对此进行全面整修,悉从旧规,并充实古玩书画。复用“网师园”旧名。何氏一家另在南园有住宅,此园平时闭门不纳游人。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何病故,园由妻王季珊继承。1950年王暴卒,其子女何怡贞、何泽明等将园献交国家。
1957年左右曾驻军。1958年部队撤离,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占用大部,曾拟毁园办厂。同年,国家文物局、同济大学陈从周与市园林管理处同来调查,力主修复。4月,归园林管理处接管,迁出医院与8户居民,拨款4万元抢修。10月动工重修月到风来亭,新建梯云室及该处庭院,以墙分隔西部内院,增辟涵碧泉、冷泉亭等,配置家具陈设。东邻圆通寺法乳堂也归该园使用。
1959年9月开放游览。“XX”初,园被易名友谊公园并一度关闭,家具陈设、匾额对联遭受破坏,1974年稍经修理后重又开放并复旧名。1981年将法乳堂及庭院扩建为“云窟”。
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2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们现在游览的就是世界闻名的网师园。网师园是中国江苏园林的一个典型代表。
陈从周教授在《中国名园》一文中称“网师园是造园家推崇的小园典范”。曾被德国政府授予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的德国着名园艺家、鉴赏家玛丽安娜.鲍榭蒂女士在其《中国园林》一书中指出:“我觉得网师园是苏州最体面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园林”。
建于宋朝时期的网师园,当时建房和建园耗资150万贯(1贯为1000枚铜币)。8XX年后的今天,曾有一位日本游客气壮如牛,开价12亿美元购买此园,见园方无意商榷,连声说“这是你们的国宝!无价之宝!”由此可见,网师园的殿春簃作为第一件出口海外的中国古典园林作品蓝本绝不是偶然的。苏东坡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我要说:“到苏州园林不游网师园,乃憾事也”。
朋友,也许你的心早已飞进了网师团,且慢,请跟我走进苏州古城东南带城桥路,拐弯进人一条极窄的羊肠小巷--阔家头巷,脚踩石子路,往东行。这样曲曲折折5分钟走到小巷深处,才见到网师园。这长长的羊肠小巷,犹如抒情诗中的一串含蕴丰富的省略号,它表示富者我不攀,贵者我不顾,它显示了主人卑视利禄,清高雅逸的情操。
那么,主人是谁?为何取名网师园呢?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扬州人),在朝中身为大臣,面对南侵的金兵,一味贪生求和被罢了官,流落到苏州,于1174年请人建了一座宅园,自誉藏万卷书,取园名“万卷堂”,并在大门对面造圃,意思是泛舟五湖,自号“渔隐”,这便是网师园的前身。
从宋朝到元明及清初的500多年间,这座花园的主人换了又换,到清代乾隆中(1785年左右),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隐退,购万卷堂故址,重新规划布置。宋宗元为什么要给花园起名为网师国呢?据说与渔翁王思父女有关。传说宋宗元晚年才得一子,取名双喜。双喜从小聪明活泼,有一次,到瞻台钓鱼,不小心掉入湖中,全亏渔翁王思和女儿桂芝将他救起,又摇船送他回家。宋宗元为了报答王思父女对儿子的救命之恩,特用渔翁的尊称--“网师”给花园命名,从此,万卷堂就称为网师园了。实际上,宋宗元自比渔人,号网师并以此为花园命名,一方面借史正志花圃“渔隐”的原义,有隐居自悔之意,另一方面因为园旁边有巷名王思,取其谐音罢了。
网师园位于阔家头巷11号,座北朝南,前有照壁,壁间设栓马环成行,左右各植盘槐一株,设有东西巷门,东侧还设便门,大门为两扇对开,下面是二尺五寸高闸板,均为黑色油漆,大门两旁置抱鼓石,上面是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装阀阅。阀阅,俗称门档,又称门簪,是封建社会中门第高贵的标志,古代仕宦人家大门外的左右柱,常用来榜贴功状,在左称阀,在右称阅。唐宋以后,官宦人家就在大门外特做两柱,称为乌头阀阅,这种装饰,表现了园主地位的显赫。
网师园住宅前后三进,规模并不大,入门厅,首先要经过可装可拔的门槛,遥想8XX年前这门槛有多忙碌--贵宾来了,仆人们忙忙碌碌地拔下门槛,贵宾走了,又忙忙碌碌地装上。门厅即轿厅,是旧时停放轿子的地方。进门后厅内左右安放着两条长长的赖凳,也有用长椅的,这种作对称式陈放两旁的凳,一进门就给人一种整齐端庄的视觉效果。轿厅旧时是宾客主人落轿的地方,一般接待时也可在此小坐待茶,所以轿厅俗称茶厅。厅正中悬有“清能早达”匾额,这是苏州现代着名书画家张辛稼书写的。“清能”是封建王朝官吏标榜品德,用现在的话讲是为政清廉,德才兼备;“早达”指早年发达的意思。在该厅的东侧,有一座轿子,它是由红木和竹子做成的,轿子上有很多蝙蝠的图案,象征幸福快乐。轿厅正面设隔扇门,棕色油漆,厅后顶部有砖砌家堂,供奉祖先牌位,砖雕已有7XX年历史。厅东有僻弄通向内厅,厅西有“网师小筑”砖额小门,通向中部山水主园。
大厅又称积善堂,厅正中高悬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书“万卷堂”匾额,这无声语言告诉人们,主人不愧是书香门第,不仅家藏万卷书,而且两旁挂张辛稼的对联“紫苒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雪”。大厅面阔五间,这里是园主喜庆宴请和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若三代同堂,正中位置为祖父、祖母,东边为父母,两边为儿女;若来客,根据东为贵的习惯,客人坐东边,主人坐西边。中间置铜鼓一只,作装饰用。大厅东西两壁挂大理石山水挂屏,堂中一式明式红木家具。在天然几上陈列着园主所珍藏的古瓷、拱石、插屏,以显示主人的文化素养和情趣。你看该正厅是方梁弯椽,梁上雕有花卉装饰图案。前廊为鹅颈长椽,廊下一排18扇落地长窗。厅堂正面设一排18扇白漆门,这白色屏板不仅与墙面色调统一,增加了室内的明度,对大厅陈设的家具和物品也能起到衬托作用,而大厅前面两根立柱的白底隶书联牌更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总之整个大厅平面广阔,立面高大,整体形象雄伟庄严。该大厅的陈设在手法上仍保持了左右完全对称的格局,突出大厅中央正面的天然几、供桌和方桌、太师椅,正面居中的匾额、堂对、楹联也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加上空间悬挂宫灯、壁画,系挂云石镶嵌条屏,形体方正,工艺考究的红木仿明家具,使大厅的氛围更加安详、静穆、庄重。 大厅前天井,东西对称,种植玉兰两株,寓意玉堂富贵。春天,堂前玉兰花开,冰清玉洁,意味深远。玉兰,早春便开花,又名望春花,它是中国送给欧洲的植物中最着名、最受欢迎的花卉。
厅南的对景是一座雕镂精致、巧夺天工的砖刻门楼,这座门楼制作于乾隆年间,高约6米,幅宽3.2米,厚1米,门楼上的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砖雕艺术手法,雕凿而成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不愧为“江南第一门楼”。门楼上都是蔓草图案,蔓生植物滋长延伸,蔓延不断,人们寄予它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门楼中间为字碑。刻有“藻耀高翔”四字。藻是水草,藻耀指文采华丽,高翔是展翅高飞的意思。两侧兜肚,左侧刻有郭子仪上寿立体戏文图。你看,图中郭子仪端坐正堂,胡须垂胸,慈祥可亲;八个文武官员,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贡品,有的手拿兵器,厅堂摆着盆花,门前石狮一对,好不气派。郭子仪活了八十四岁,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是朝中命官,可谓大贤大德,所以这幅郭子仪上寿砖刻表示“福寿双全”之意。左侧刻有周文王访贤立体戏文图。你看,姜子牙长须披胸,庄重地端坐渭河边,周文王单膝下跪求贤,文武大臣前呼后拥,有的牵着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荡荡,这里是描写周文王访姜子牙的场景。文王以大德着称,姜子牙以大贤着名,所以文王访贤比喻德贤齐备。下面是蝙蝠图案,两侧为狮子滚球及花卉图案,中有三个“寿”字,象征福禄寿三星
墙为粉本,叠放了一座造型奇特的湖石假山,险峻秀丽。唐朝大诗人李白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奖蓉”,主人借用“五峰”给这处书屋题名。游人又把这山看为云岗余脉,给人以美的联想。五峰书屋室内宽敞明亮,南面仅设矮墙,上半部分为大窗,一是增加室内采光,二是为了更好地观赏峰石。庭前假山旁有一株高大的玉兰树,春来花满庭,特别珍贵的.是,花坛中还有一株山茶绝品名叫“十三太保”。这棵山茶盛开时,同时绽放13种不同颜色的花朵,有红、粉、白等,这在苏州园林中是一绝。五峰书屋是一处相对独立的庭院,它于撷秀楼后,但并不处于同一中轴线,而是稍稍偏向西北,这一偏大有讲究,它把彩霞池北的建筑和东部住宅区过渡性地连接起来。五峰书屋为两层楼宇,屋前有回廊,东通半亭,西出竹外一枝杆,两处门户都很小,一是使人产生别有洞天的感觉,二是维护了东边庭院和西边竹外一枝杆的整体封闭性,不使这两处景点产生“漏气”。
五峰书屋西边紧挨着的便是三开间的楼堂,取名集虚斋,这里是园主修心养性读书的场所。集虚极富道家思想色彩,“集虚”出自《庄子.人间世》:“惟通集虚,虚者,心斋也”,“虚”指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斋”为养心之所。也就是说必须心志统一,排除杂念,对外界的事不用耳听,而用心听,甚至用“气”听,庄子用此宣扬他虚无、顺物的处世哲学。这里园主借来标榜自己与世无涉的清高。表现其向往渔樵隐居之乐的意境。集虚斋室内陈设雅致,以竹为题的书画满楹,与竹外一枝杆相呼应,站在天井中间,用月洞门套住竹外一枝杆,可出现一幅外圆内方的云岗立体画,集虚斋其上有楼,登楼眺望,园中景色历历在目。难怪,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从1992年4月15日至1994年2月21日的近10次谈判都在网师园集虚斋小姐楼上进行。李光耀携夫人来过两次。一位作家写道:网师园对谈判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巨大或是微妙,无人得知。当时的市长在谈判的间隙说过:“网师园为工业园区谈判顺利进行作出了贡献。” 从集虚斋朝南看,彩霞池明朗,竹外一枝杆略暗;小天井明朗,集虚斋本身略暗,这种忽明忽暗的艺术手法,大大增强了园景的层次感。
走出集虚斋,穿过小天井,便来到了临水而筑的竹外一枝轩和半亭射鸭廊。竹外一枝轩原为园主子女读书写字的地方,在此读书,白天可见飘渺云彩,夜间则是秀美的月亮。竹外一枝轩额取自宋代苏轼“红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诗意,“一枝”指梅花,“暗”指枝叶茂盛。这座小轩原是封闭式的斜轩,1940年何亚农买此园后,对庭园进行整修,才改为敞轩,宽三间,玲珑剔透,外似船厅。竹外一枝轩与南岸小山丛桂轩遥相呼应,一临水,一离岸,也成一条主轴线,从彩霞池南岸望来,轩像轻巧的船舫,与高大的二层楼集虚斋,一前一后,造成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西面墙上有一空窗,构成大框景,窗下垂丝海棠婆娑起舞,稍远处石板曲桥,一波三折,白皮古松探身飞亭游廊,你若不留意,还误以为一幅山水画。这种有空窗(又称月洞)的墙面,使内外景物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轩前斜出水上的那株黑松,宛如黄山迎客松,倒映池中,若隐若现,生动而有气魄,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竹外一枝轩和处于西南对角线上的濯缨水阁也组成了一组对景,濯缨水阁架空水上;竹外一枝轩濒临水边,前者为虚,后者为实。濯缨水阁三面墙体,一面木栏,为实;竹外一枝轩空间开敞,不设门户,为虚。两者虚实对比,互相转换,美不胜收。另外,因五峰书屋和集虚斋等楼房体量较大,玲珑剔透的竹外一枝轩和射鸭廊与楼房形成一组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的组群,这一轩一廊不但造型简洁明快,大小高低亲切宜人,而且构成中景增加了景物的层次,使人感到楼房后退了,并增加彩霞池的开阔感。竹外一枝轩安装吴王靠鹅项形短栏,这是从栏杆坐凳变化出来的坐椅,呈现出姿态优美的曲线,形无定制的造型和具有流动美、动态美、舒展自如的线条,都给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理美感。
竹外一枝轩旁是水阁式建筑半亭射鸭廊,南临空亭,东倚山墙,西凌绿波。它源自唐代诗人王建“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诗意。斗鸭、射鸭是古代宫苑中的嬉戏之事,盛行上千年。这里借指射鸭取乐之廊,是旧时园主品茗雅集之处。这条短短5米多的小廊,北接竹外一枝轩,南连空亭,与曲折长廊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内部看,亭、廊、轩如一整体,从外面看,亭则亭,廊则廊,轩则轩,各具特色,极为分明,这是园林建筑中参差曲折,错落疏密的多变艺术效果。射鸭廊对着月到风来亭是一条东西向的副轴线,轴线两边的布局,是极成功的不对称均衡构图。射鸭廊池边假山盘紫藤,南壁墙面攀木香,是欣赏春景之处。从竹外一枝轩右拐,步行数步便来到了看松读画轩。此轩面宽四间,三面雕花半窗,向南一面仅以数根廊柱支持,故采光特佳。此轩建筑利用了良好的朝向,多留空地,留出了更多的观赏活动空间,因此轩体量较重,故与彩霞池隔以庭院,树木、花台,既增加园景层次和深度,又不使轩逼压水面。此轩与濯缨水阁遥遥相对,一离岸,一临水;一轻巧,一厚重,是一条轴线上的对景,冬季在此赏雪,最为合适。看松读画轩在网师园众多亭榭轩阁中有其独特品位和意趣。其特征是雅古,先说雅,你看,看松读画轩内的家具一律为明式风格,红木制成,造型简洁大方,色泽素雅。正中为一圆桌,东西各两把椅子,椅子间放桌几,桌椅几凳造型大方、流畅,落地罩,窗格裙板上刻摆十景花蓝图案,半窗夹堂板刻《三国志》人物。因此,你一踏进轩来,便有一种古雅恬静的韵味。再看该轩和庭柱有一幅叠字抱柱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此联顺读、反读都合韵律,字通意顺,自然流利,文字用十四对叠字组成,声声悦耳,极富音乐感。上联意思是风吹落叶,雨打芭蕉,春暖冬寒之际皆有无限之景,可让人去寻幽觅芳;下联意思是,在此尽可男欢女爱,卿卿我我。全联描绘出了看松读画轩前四季明媚秀丽的风光,更有趣的是此联语所用叠字,是从人们熟悉的诗文中出来的,很容易让人想起这些诗文与有关的韵事,如“寻寻觅觅”出自李清照《声声慢》词,“莺莺燕燕”出自杜牧《为人题赠》,“卿卿”是晋王戎妻对王戎的爱称,“暮暮朝朝”出自宋玉的《高唐赋》。再说说看松读画轩的“古”字。你看轩前两棵古木,一为白皮松,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它干枝横斜,好象一位迟暮美人,正临水照鬟。二为古柏,相传是南宋万卷堂国主史正志手植,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高达十余米,是全园最高的景物,虽然顶梢已枯,但三个侧枝仍活,似飞龙在空中翱翔。松柏成为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园中的亭榭轩阁,毁而复原,已非旧物,惟有古树,不能仿建,这是悠久历史的见证。当我们抚摸着这棵阅尽同师园苍桑变迁的苍老古柏,怎能不油然产生思古之幽情呢?轩东边天井内,还有一棵上百年树龄的木瓜树,树身虽有枯朽之感,但每年春天,仍绽出新绿。深秋时,枝上结出颗颗木瓜形如葫芦,不过要说真正的古木还得算轩内的硅化木了。轩内圆桌之北为一高几,几上是一灵壁石,形状靖瘦,若以金属物叩之,有回声,灵壁石两旁的几案上有两段高约二尺,直径一尺多的灰色柱形圆石,形状酷似树干,仔细观察,可见一圈圈的年轮,一个个结节,一条条纤维纵纹。用手一摸。质地坚硬,与顽石没有区别,这就是典型的硅化木。这是一种一亿五千万年以前,陆地上广泛分布的常绿乔木的化石,这种历经亿万年的硅化木化石,成为时代永久的象征,所以封建统治者把它看作政权万世稳固的象征,人民群众把它视为坚贞不屈精神的化身。据《本草纲目》记载:硅化木石还是一种医治男女相思病的灵丹妙药,我想,这是外形与内质的综合了,人们赋予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形体本身的特征,从而产生的无穷的内在魅力。看松读画轩南太湖石花台内,植古柏、黑松、白皮松、罗汉松、海棠、牡丹、桂花等,因此,坐轩内可四季尽情品赏静观的妙处,春赏牡丹,夏听蝉赏水,秋闻桂香,冬赏雪。一年四季皆是画,尤其是冬天,松竹之青碧衬于一片粉妆玉砌的雪景,真可谓画意满园了,这便是轩名中读画二字所指。
从主园曲桥朝西走,有一小门,上有砖额“潭西渔隐”。“潭西”即地西,“渔隐”是史
正志万卷堂的旧号。穿过小门顿觉别有洞天,此处是一处书房庭院,为园主子女读书外,名殿春簃又称内园。“殿春”出自苏东坡“尚留芍药殿春风”句意。“殿春”指春末,“簃”指阁楼旁的小屋。整个小院占地不到一亩,但景观丰富而又不觉局促,富有明代庭园建筑工整柔和、雅谈明快、简洁利落的特色。园中有精雅书房两间,为旧时书斋。小院曾是芍药圃,清嘉定年间,网师园以种植芍药闻名于世。现在芍药圃中植芍药八株,都是名贵品种,芍药花其形多变,其色艳丽,《诗经》中作为男女赠别之花。小院西南为涵碧泉,泉名取自宋朝朱熹诗“一水方涵碧”之意。据考证,此地旧有根树井,在古柏根下后来古柏枯死。井也被埋没,1958年整修时,挖出一块湖石,上镌“涵碧泉”三字,深挖其下,果然冒泉,殿春簃一院无水,有了这眼清泉和全园水脉贯通,真是绝处逢生,再次呼应网师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泉北有半亭,因旁边有涵碧泉而得名,此亭建于1958年,此亭倚墙而筑,体量小,与小院格局很相似,其飞檐翘角非常轻巧,将人的视线引向上空,扩大了空间,丰富了景观。亭中一块巨大的灵壁石,因颜色乌灰,像展翅欲飞的苍鹰,俗称“鹰石”,相传此石原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遗物。殿春簃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共三间,仿明式结构,屋前有石板平台,围以低石栏,屋顶为卷棚式,线条流畅,回音效果好,是园内听曲的好地方。正门四扇落地长窗,左右设半窗,北墙用红木精巧镶边而成的长方形窗景,奇峰湖石与傲雪腊梅、苍翠青竹、阔叶芭蕉、天竹红果相掩映,那静中有动的图案,仿佛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人在室内似在室外,富有诗情画意。宋苏轼《与潜僧绿筠轩》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所以竹成为隐者名士的代名词。居必有竹,竹子四季常青,因为竹叶的取向各异,能把声波的反射相互抵消,因此竹子有一定的隔音保静功能,竹可使日出有清阴,月照有清影,风来有清声,雨来有清韵,露凝有清光,雪停有清气,竹子潇酒挺拔,宁折不弯,虚心有节,与士大夫文人追求的高尚品德相契合。梅花玉洁冰清,象征着纯洁、坚韧和气节,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梅花为报春花,梅花之香,浓而不艳,冷而不淡,清幽宜人,这正是中国文人不同于西方人重色不重香的独特艺术心态。
殿春簃室内陈设的家具,大多为明式。明式家具具有简、线、精、雅的风格特征。简,就是造型简练,轮廓舒展;线,就是线条流畅,挺拔取胜;精,就是做工精细,结构合理稳固;雅,就是整体和谐,气韵雅清。殿春簃小院布局合理,独具匠心。为了少占庭院活动面积,又与墙身结合。得到墙面衬托,采用周边假山布局,取得余脉连绵的情趣,东墙的峰洞假山沿边围成凹凸多变的弧形花台,南面曲折的花台处庭院主轴线上,穿插几快有观赏价值的峰石与白皮松,青枫相互衬托,并与殿春簃对景观赏。花台两侧设磴道而上,为近观林可自由漫步,花台西南为幽泉,不落俗套,并增添无限联想。自冷泉亭沿西墙至西北角假山中间的较低峰石,种桂花、青枫,富有花木假山小品观赏意趣。殿春簃主体建筑将小院分为南北两个空间,北部为一大一小宾主相从的书房,是实地空间,但实中有虚,藏中有露,屋后另有天井。南部为一个大院落,散布着山石,清泉,半亭。南北两部形成空间大小明暗、开合、虚实的对比,十分精致。本着主园利用水池为中心的原则,在内园余地全部铺砌与周围山石花木色泽和谐一致的花街铺地,平洁的整片花街铺地与中部主园的浩深淼水成水陆对比,一是以水点石,二是以石点水,使网师园处处有水可依,特别是用河卵石组成的鱼网图案使人与渔夫联想与该园“渔隐”主题合拍。
1932年,国画大师张善子、张大千寓居殿春簃,张善子养乳虎作临本,名虎儿。可惜后来虎儿病死,葬于园中,张善子于1940年死于重庆。张大千未去世前,曾亲题《先仲兄所豢虎儿之墓》寄来内地。现在网师园勒碑留念。1978年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友好人士来苏州参观,他们对网师园的殿春簃赞叹不已,决定仿照殿春簃建造一座古典庭院。由于是按明代建筑艺术特色设计建成,因此定名为明轩。明轩于1979年10月下旬动工,1980年4月竣工。明轩全长30米,宽13.5米,四周是7米高的封闭山墙。明轩开创了中国园林艺术走出国门的先河。
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3
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今天就来到了著名的苏州园林之一网师园。
网师园是苏州园林里小巧玲珑的一个。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网师园中心的一池水。这池水真清啊!清得能看到水底的沙石。你可别把这池水看成一潭死水,它里面也是有许多小生命的!这水底下就有一条条色彩鲜艳的金鱼,它们在水里游来游去,好像在向人们展示它鲜艳的色彩。
围着这池水的石头可不是一般的石头,它的名字叫做太湖石。因为它们是从太湖里捞出来的,所以得名太湖石。太湖石是黄灰色的,表面凹凸不平,形状怪异,有的像一棵挺立的松树,有的像一头巨大的熊,还有的像一个仙人球……
走过一座小桥,就到达了去后院必经的一个走廊。这个走廊的房顶与其它房子的房顶没什么区别,左面临水———就是网师园中心的那池水。右面是一面特别有艺术感的墙,为什么说是有艺术感呢?是因为这面墙上有许多画窗,窗框的形状各异,有方形的`、圆形的、还有扇形的……里面画的内容就更丰富了,有的画着一群孩子正在抖空竹,有的画着一只威风的老虎,还有的画着一朵粉红色的杜鹃花……而且每走两步就能看见一幅画窗,真是移步换景啊!
这就是网师园,极经典的苏州园林,真是人间天堂呀!
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4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们现在游览的就是世界闻名的网师园。网师园是中国江苏园林的一个典型代表。
陈从周教授在《中国名园》一文中称“网师园是造园家推崇的小园典范”。曾被德国政府授予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的德国著名园艺家、鉴赏家玛丽安娜。鲍榭蒂女士在其《中国园林》一书中指出:“我觉得网师园是苏州最体面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园林”。
建于宋朝时期的网师园,当时建房和建园耗资150万贯(1贯为1000枚铜币)。8后的今天,曾有一位日本游客气壮如牛,开价12亿美元购买此园,见园方无意商榷,连声说“这是你们的国宝!无价之宝!”由此可见,网师园的殿春?作为第一件出口海外的中国古典园林作品蓝本绝不是偶然的。苏东坡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我要说:“到苏州园林不游网师园,乃憾事也”。
朋友,也许你的心早已飞进了网师团,且慢,请跟我走进苏州古城东南带城桥路,拐弯进人一条极窄的羊肠小巷——阔家头巷,脚踩石子路,往东行。这样曲曲折折5分钟走到小巷深处,才见到网师园。这长长的羊肠小巷,犹如抒情诗中的一串含蕴丰富的省略号,它表示富者我不攀,贵者我不顾,它显示了主人卑视利禄,清高雅逸的情操。
那么,主人是谁?为何取名网师园呢?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吏部侍郎史正志(扬州人),在朝中身为大臣,面对南侵的金兵,一味贪生求和被罢了官,流落到苏州,于1174年请人建了一座宅园,自誉藏万卷书,取园名“万卷堂”,并在大门对面造圃,意思是泛舟五湖,自号“渔隐”,这便是网师园的前身。
从宋朝到元明及清初的500多年间,这座花园的主人换了又换,到清代乾隆中(1785年左右),光禄寺少卿宋宗元隐退,购万卷堂故址,重新规划布置。宋宗元为什么要给花园起名为网师国呢?据说与渔翁王思父女有关。传说宋宗元晚年才得一子,取名双喜。双喜从小聪明活泼,有一次,到瞻台钓鱼,不小心掉入湖中,全亏渔翁王思和女儿桂芝将他救起,又摇船送他回家。宋宗元为了报答王思父女对儿子的救命之恩,特用渔翁的尊称——“网师”给花园命名,从此,万卷堂就称为网师园了。实际上,宋宗元自比渔人,号网师并以此为花园命名,一方面借史正志花圃“渔隐”的原义,有隐居自悔之意,另一方面因为园旁边有巷名王思,取其谐音罢了。
网师园位于阔家头巷11号,座北朝南,前有照壁,壁间设栓马环成行,左右各植盘槐一株,设有东西巷门,东侧还设便门,大门为两扇对开,下面是二尺五寸高闸板,均为黑色油漆,大门两旁置抱鼓石,上面是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装阀阅。阀阅,俗称门档,又称门簪,是封建社会中门第高贵的标志,古代仕宦人家大门外的左右柱,常用来榜贴功状,在左称阀,在右称阅。唐宋以后,官宦人家就在大门外特做两柱,称为乌头阀阅,这种装饰,表现了园主地位的显赫。
网师园住宅前后三进,规模并不大,入门厅,首先要经过可装可拔的门槛,遥想800年前这门槛有多忙碌——贵宾来了,仆人们忙忙碌碌地拔下门槛,贵宾走了,又忙忙碌碌地装上。门厅即轿厅,是旧时停放轿子的地方。进门后厅内左右安放着两条长长的赖凳,也有用长椅的,这种作对称式陈放两旁的凳,一进门就给人一种整齐端庄的视觉效果。轿厅旧时是宾客主人落轿的地方,一般接待时也可在此小坐待茶,所以轿厅俗称茶厅。厅正中悬有“清能早达”匾额,这是苏州现代著名书画家张辛稼书写的。“清能”是封建王朝官吏标榜品德,用现在的话讲是为政清廉,德才兼备;“早达”指早年发达的意思。在该厅的东侧,有一座轿子,它是由红木和竹子做成的,轿子上有很多蝙蝠的图案,象征幸福快乐。轿厅正面设隔扇门,棕色油漆,厅后顶部有砖砌家堂,供奉祖先牌位,砖雕已有700年历史。厅东有僻弄通向内厅,厅西有“网师小筑”砖额小门,通向中部山水主园。
大厅又称积善堂,厅正中高悬明朝四大才子之一文征明所书“万卷堂”匾额,这无声语言告诉人们,主人不愧是书香门第,不仅家藏万卷书,而且两旁挂张辛稼的对联“紫苒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雪”。大厅面阔五间,这里是园主喜庆宴请和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若三代同堂,正中位置为祖父、祖母,东边为父母,两边为儿女;若来客,根据东为贵的习惯,客人坐东边,主人坐西边。中间置铜鼓一只,作装饰用。大厅东西两壁挂大理石山水挂屏,堂中一式明式红木家具。在天然几上陈列着园主所珍藏的古瓷、拱石、插屏,以显示主人的文化素养和情趣。你看该正厅是方梁弯椽,梁上雕有花卉装饰图案。前廊为鹅颈长椽,廊下一排18扇落地长窗。厅堂正面设一排18扇白漆门,这白色屏板不仅与墙面色调统一,增加了室内的明度,对大厅陈设的家具和物品也能起到衬托作用,而大厅前面两根立柱的白底隶书联牌更起到了前后呼应的效果。总之整个大厅平面广阔,立面高大,整体形象雄伟庄严。该大厅的陈设在手法上仍保持了左右完全对称的格局,突出大厅中央正面的天然几、供桌和方桌、太师椅,正面居中的匾额、堂对、楹联也都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加上空间悬挂宫灯、壁画,系挂云石镶嵌条屏,形体方正,工艺考究的红木仿明家具,使大厅的氛围更加安详、静穆、庄重。
大厅前天井,东西对称,种植玉兰两株,寓意玉堂富贵。春天,堂前玉兰花开,冰清玉洁,意味深远。玉兰,早春便开花,又名望春花,它是中国送给欧洲的植物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花卉。
厅南的对景是一座雕镂精致、巧夺天工的砖刻门楼,这座门楼制作于乾隆年间,高约6米,幅宽3.2米,厚1米,门楼上的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砖雕艺术手法,雕凿而成的。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不愧为“江南第一门楼”。门楼上都是蔓草图案,蔓生植物滋长延伸,蔓延不断,人们寄予它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门楼中间为字碑。刻有“藻耀高翔”四字。藻是水草,藻耀指文采华丽,高翔是展翅高飞的意思。两侧兜肚,左侧刻有郭子仪上寿立体戏文图。你看,图中郭子仪端坐正堂,胡须垂胸,慈祥可亲;八个文武官员,依次站立,有的手捧贡品,有的手拿兵器,厅堂摆着盆花,门前石狮一对,好不气派。郭子仪活了八十四岁,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是朝中命官,可谓大贤大德,所以这幅郭子仪上寿砖刻表示“福寿双全”之意。左侧刻有周文王访贤立体戏文图。你看,姜子牙长须披胸,庄重地端坐渭河边,周文王单膝下跪求贤,文武大臣前呼后拥,有的牵着马,有的手持兵器,浩浩荡荡,这里是描写周文王访姜子牙的场景。文王以大德著称,姜子牙以大贤著名,所以文王访贤比喻德贤齐备。下面是蝙蝠图案,两侧为狮子滚球及花卉图案,中有三个“寿”字,象征福禄寿三星高照,福为五福临门,禄为高官厚禄,寿为长命百岁。
穿过大厅是面宽五间带厢内厅,俗称女厅。梁架下大匾系绿色底黑色字,名曰“撷秀楼”,这是晚清著名学者俞樾写的。撷是采撷,撷取的意思,撷秀就是揽取秀色之意。古时,苏州的房屋比较矮,绝大部分房屋仅有一层,因此,当你登上撷秀楼,全园景色尽收眼底。极目远眺,天平山、灵岩山、上方山塔尖、瑞光塔等隐现窗前。女厅内,陈设除椅子茶几之类的家具之外,中央摆着一套精巧别致的红木回台圆凳,使陈设显现出一番新的景象。正面纱??内放置的那张镶大理石炕床,下置脚踏,有着浓厚的家庭生活气息,厅内装饰精美,落地罩挂落窗格上雕刻花鸟虫图案。楼前天井东西对植桂花二株,东为金桂,西为银桂,秋天幽香袭人,有九里香之称。金桂为金色,银桂为白色,古代神话传说月宫中有玉桂树。我国古时候考中状元被誉为蟾宫折桂。桂花香气袭人,清雅高洁,自有仙友、仙客之称,桂花可谓“清香不与群芳并,世上无花敢斗香”。女厅是晚清光绪时候建造的(18),它体量小,楼不高,是园主起居之所,后通小花园,是一个比较含蓄、舒适、自在的生活环境,这里的陈设富有旧时女眷活动的特色。
庭院北面,有一小轩,名梯云室。梯云室庭前西墙一座湖石叠成的峰洞假山,有登道曲折而上,可以通往书楼。这里借梯云取月之意。此室是二层楼建筑,原是园主子女的内室。轩内南北各设落地花窗六扇,花窗裙板上刻有花卉山水和摆什景图案,当中有一座落地飞罩,雕刻双面鹊梅图,形象逼真,制作精美。喜鹊是报春的吉祥鸟,喜鹊叫,喜事到,喻喜事,梅是报春之花,梅花与喜事连在一起,表示喜上眉(梅)梢。院中植春梅、垂丝海棠、花石榴、腊梅、翠竹、黑松、紫薇等观赏花木,高低错落,四季悦目。特别是那棵亭亭玉立的鸟不宿,四季常青,小花果鲜艳夺目,耐人寻味。再看铺地,这里尽是荷花和鱼网的图案,一是弥补了东部没有水的遗憾,二是点题网师园,这里另有蝙蝠和松鹤的图案,蝙蝠因为与幸福谐音,所以蝙蝠表示幸福,我们现在所见的是飞翔的蝙蝠与云纹在一起的形式,这表达了人们祈求幸福亦像蝙蝠一样自天而降的美好愿望。古语说千岁鹤,不老松,因此松鹤表示永远年轻长寿。
现在我们已经游览完了网师园的住宅区。大家知道,住宅是园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封建社会,其格局受儒家“三纲五常”制约,以中轴对称为主,突出尊位,把尊位放在中央地位,位卑和从属者列于两侧或位居其后。不是吗?你看,同师园前后三进厅堂,由门厅入内为轿厅,原为园主及宾客落轿之地;第二进为大厅,清能早达,面南居中,显居尊位,立面高大,令人肃然起敬,这里是昔日园主喜庆宴请,家族议事及接待宾客的主要场所;第三进为内厅,昔日为内眷燕集之所。女厅后庭院为梯云室,位于南北轴线的'延伸线上,居北,位最低,为园主子女内室。宅园正居部分均衡规矩,三进敞厅及后庭院依次在同一中轴线上,对称协调,强调了等级和尊卑,中庸平和,这种对称的秩序井然的布局,给予人们视觉以平衡、均匀、齐整,最终是和谐的美感。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各个厅堂之间总有一个天井。为什么要设置天井呢?一是便于采光,古时候没有电,遇到阴雨天,室内较暗。二是便于排水,天井中有数个阴沟,因此,无论下多大的雨,都不易积水。三是有利于厅内的人呼吸到新鲜空气,香气袭人。苏州住宅,房屋屋脊高,进深大,墙身薄,出檐深,建筑外观朴素雅致。白墙灰瓦与黑褐墨绿等色木构架互相配合,倒映于绿水中,构成有明快格调的江南水乡风情画。
从撷秀楼后庭院西侧的小门朝西看,颇有一番“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受。朝西迈进便见一处独立的庭院,此处为南宋园主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面宽五间,书屋旧时为园主藏书读书处,楼上为读画楼,该书屋相对的天井,东西方向较宽,前为撷秀楼北墙,造园者以高墙为粉本,叠放了一座造型奇特的湖石假山,险峻秀丽。唐朝大诗人李白诗云:“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奖蓉”,主人借用“五峰”给这处书屋题名。游人又把这山看为云岗余脉,给人以美的联想。五峰书屋室内宽敞明亮,南面仅设矮墙,上半部分为大窗,一是增加室内采光,二是为了更好地观赏峰石。庭前假山旁有一株高大的玉兰树,春来花满庭,特别珍贵的是,花坛中还有一株山茶绝品名叫“十三太保”。这棵山茶盛开时,同时绽放13种不同颜色的花朵,有红、粉、白等,这在苏州园林中是一绝。五峰书屋是一处相对独立的庭院,它于撷秀楼后,但并不处于同一中轴线,而是稍稍偏向西北,这一偏大有讲究,它把彩霞池北的建筑和东部住宅区过渡性地连接起来。五峰书屋为两层楼宇,屋前有回廊,东通半亭,西出竹外一枝杆,两处门户都很小,一是使人产生别有洞天的感觉,二是维护了东边庭院和西边竹外一枝杆的整体封闭性,不使这两处景点产生“漏气”。
五峰书屋西边紧挨着的便是三开间的楼堂,取名集虚斋,这里是园主修心养性读书的场所。集虚极富道家思想色彩,“集虚”出自《庄子。人间世》:“惟通集虚,虚者,心斋也”,“虚”指心中澄澈明朗的境界,“心斋”为养心之所。也就是说必须心志统一,排除杂念,对外界的事不用耳听,而用心听,甚至用“气”听,庄子用此宣扬他虚无、顺物的处世哲学。这里园主借来标榜自己与世无涉的清高。表现其向往渔樵隐居之乐的意境。集虚斋室内陈设雅致,以竹为题的书画满楹,与竹外一枝杆相呼应,站在天井中间,用月洞门套住竹外一枝杆,可出现一幅外圆内方的云岗立体画,集虚斋其上有楼,登楼眺望,园中景色历历在目。难怪,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从1992年4月15日至1994年2月21日的近10次谈判都在网师园集虚斋小姐楼上进行。李光耀携夫人来过两次。一位作家写道:网师园对谈判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巨大或是微妙,无人得知。当时的市长在谈判的间隙说过:“网师园为工业园区谈判顺利进行作出了贡献。”
从集虚斋朝南看,彩霞池明朗,竹外一枝杆略暗;小天井明朗,集虚斋本身略暗,这种忽明忽暗的艺术手法,大大增强了园景的层次感。
走出集虚斋,穿过小天井,便来到了临水而筑的竹外一枝轩和半亭射鸭廊。竹外一枝轩原为园主子女读书写字的地方,在此读书,白天可见飘渺云彩,夜间则是秀美的月亮。竹外一枝轩额取自宋代苏轼“红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之诗意,“一枝”指梅花,“暗”指枝叶茂盛。这座小轩原是封闭式的斜轩,1940年何亚农买此园后,对庭园进行整修,才改为敞轩,宽三间,玲珑剔透,外似船厅。竹外一枝轩与南岸小山丛桂轩遥相呼应,一临水,一离岸,也成一条主轴线,从彩霞池南岸望来,轩像轻巧的船舫,与高大的二层楼集虚斋,一前一后,造成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西面墙上有一空窗,构成大框景,窗下垂丝海棠婆娑起舞,稍远处石板曲桥,一波三折,白皮古松探身飞亭游廊,你若不留意,还误以为一幅山水画。这种有空窗(又称月洞)的墙面,使内外景物既有分割,又达到有机联系,融为一体。轩前斜出水上的那株黑松,宛如黄山迎客松,倒映池中,若隐若现,生动而有气魄,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竹外一枝轩和处于西南对角线上的濯缨水阁也组成了一组对景,濯缨水阁架空水上;竹外一枝轩濒临水边,前者为虚,后者为实。濯缨水阁三面墙体,一面木栏,为实;竹外一枝轩空间开敞,不设门户,为虚。两者虚实对比,互相转换,美不胜收。另外,因五峰书屋和集虚斋等楼房体量较大,玲珑剔透的竹外一枝轩和射鸭廊与楼房形成一组高低参差、错落有致的组群,这一轩一廊不但造型简洁明快,大小高低亲切宜人,而且构成中景增加了景物的层次,使人感到楼房后退了,并增加彩霞池的开阔感。竹外一枝轩安装吴王靠鹅项形短栏,这是从栏杆坐凳变化出来的坐椅,呈现出姿态优美的曲线,形无定制的造型和具有流动美、动态美、舒展自如的线条,都给人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心理美感。
竹外一枝轩旁是水阁式建筑半亭射鸭廊,南临空亭,东倚山墙,西凌绿波。它源自唐代诗人王建“新教内人唯射鸭,长随天子苑东游”诗意。斗鸭、射鸭是古代宫苑中的嬉戏之事,盛行上千年。这里借指射鸭取乐之廊,是旧时园主品茗雅集之处。这条短短5米多的小廊,北接竹外一枝轩,南连空亭,与曲折长廊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内部看,亭、廊、轩如一整体,从外面看,亭则亭,廊则廊,轩则轩,各具特色,极为分明,这是园林建筑中参差曲折,错落疏密的多变艺术效果。射鸭廊对着月到风来亭是一条东西向的副轴线,轴线两边的布局,是极成功的不对称均衡构图。射鸭廊池边假山盘紫藤,南壁墙面攀木香,是欣赏春景之处。从竹外一枝轩右拐,步行数步便来到了看松读画轩。此轩面宽四间,三面雕花半窗,向南一面仅以数根廊柱支持,故采光特佳。此轩建筑利用了良好的朝向,多留空地,留出了更多的观赏活动空间,因此轩体量较重,故与彩霞池隔以庭院,树木、花台,既增加园景层次和深度,又不使轩逼压水面。此轩与濯缨水阁遥遥相对,一离岸,一临水;一轻巧,一厚重,是一条轴线上的对景,冬季在此赏雪,最为合适。看松读画轩在网师园众多亭榭轩阁中有其独特品位和意趣。其特征是雅古,先说雅,你看,看松读画轩内的家具一律为明式风格,红木制成,造型简洁大方,色泽素雅。正中为一圆桌,东西各两把椅子,椅子间放桌几,桌椅几凳造型大方、流畅,落地罩,窗格裙板上刻摆十景花蓝图案,半窗夹堂板刻《三国志》人物。因此,你一踏进轩来,便有一种古雅恬静的韵味。再看该轩和庭柱有一幅叠字抱柱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此联顺读、反读都合韵律,字通意顺,自然流利,文字用十四对叠字组成,声声悦耳,极富音乐感。上联意思是风吹落叶,雨打芭蕉,春暖冬寒之际皆有无限之景,可让人去寻幽觅芳;下联意思是,在此尽可男欢女爱,卿卿我我。全联描绘出了看松读画轩前四季明媚秀丽的风光,更有趣的是此联语所用叠字,是从人们熟悉的诗文中出来的,很容易让人想起这些诗文与有关的韵事,如“寻寻觅觅”出自李清照《声声慢》词,“莺莺燕燕”出自杜牧《为人题赠》,“卿卿”是晋王戎妻对王戎的爱称,“暮暮朝朝”出自宋玉的《高唐赋》。再说说看松读画轩的“古”字。你看轩前两棵古木,一为白皮松,已有二百余年历史,它干枝横斜,好象一位迟暮美人,正临水照鬟。二为古柏,相传是南宋万卷堂国主史正志手植,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它高达十余米,是全园最高的景物,虽然顶梢已枯,但三个侧枝仍活,似飞龙在空中翱翔。松柏成为正义神圣、永垂不朽的象征。园中的亭榭轩阁,毁而复原,已非旧物,惟有古树,不能仿建,这是悠久历史的见证。当我们抚摸着这棵阅尽同师园苍桑变迁的苍老古柏,怎能不油然产生思古之幽情呢?轩东边天井内,还有一棵上百年树龄的木瓜树,树身虽有枯朽之感,但每年春天,仍绽出新绿。深秋时,枝上结出颗颗木瓜形如葫芦,不过要说真正的古木还得算轩内的硅化木了。轩内圆桌之北为一高几,几上是一灵壁石,形状靖瘦,若以金属物叩之,有回声,灵壁石两旁的几案上有两段高约二尺,直径一尺多的灰色柱形圆石,形状酷似树干,仔细观察,可见一圈圈的年轮,一个个结节,一条条纤维纵纹。用手一摸。质地坚硬,与顽石没有区别,这就是典型的硅化木。这是一种一亿五千万年以前,陆地上广泛分布的常绿乔木的化石,这种历经亿万年的硅化木化石,成为时代永久的象征,所以封建统治者把它看作政权万世稳固的象征,人民群众把它视为坚贞不屈精神的化身。据《本草纲目》记载:硅化木石还是一种医治男女相思病的灵丹妙药,我想,这是外形与内质的综合了,人们赋予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形体本身的特征,从而产生的无穷的内在魅力。看松读画轩南太湖石花台内,植古柏、黑松、白皮松、罗汉松、海棠、牡丹、桂花等,因此,坐轩内可四季尽情品赏静观的妙处,春赏牡丹,夏听蝉赏水,秋闻桂香,冬赏雪。一年四季皆是画,尤其是冬天,松竹之青碧衬于一片粉妆玉砌的雪景,真可谓画意满园了,这便是轩名中读画二字所指。
从主园曲桥朝西走,有一小门,上有砖额“潭西渔隐”。“潭西”即地西,“渔隐”是史正志万卷堂的旧号。穿过小门顿觉别有洞天,此处是一处书房庭院,为园主子女读书外,名殿春?又称内园。“殿春”出自苏东坡“尚留芍药殿春风”句意。“殿春”指春末,“?”指阁楼旁的小屋。整个小院占地不到一亩,但景观丰富而又不觉局促,富有明代庭园建筑工整柔和、雅谈明快、简洁利落的特色。园中有精雅书房两间,为旧时书斋。小院曾是芍药圃,清嘉定年间,网师园以种植芍药闻名于世。现在芍药圃中植芍药八株,都是名贵品种,芍药花其形多变,其色艳丽,《诗经》中作为男女赠别之花。小院西南为涵碧泉,泉名取自宋朝朱熹诗“一水方涵碧”之意。据考证,此地旧有根树井,在古柏根下后来古柏枯死。井也被埋没,1958年整修时,挖出一块湖石,上镌“涵碧泉”三字,深挖其下,果然冒泉,殿春?一院无水,有了这眼清泉和全园水脉贯通,真是绝处逢生,再次呼应网师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泉北有半亭,因旁边有涵碧泉而得名,此亭建于1958年,此亭倚墙而筑,体量小,与小院格局很相似,其飞檐翘角非常轻巧,将人的视线引向上空,扩大了空间,丰富了景观。亭中一块巨大的灵壁石,因颜色乌灰,像展翅欲飞的苍鹰,俗称“鹰石”,相传此石原为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遗物。殿春?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共三间,仿明式结构,屋前有石板平台,围以低石栏,屋顶为卷棚式,
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5
网师园,是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全园布局紧凑,建筑精巧,空间尺度比例协调,以精致的造园布局,深蕴的文化内涵,典雅的园林气息,成为江南中小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乾隆末年园归瞿远村,按原规模修复并增建亭宇,俗称“瞿园”。今“网师园”规模、景物建筑是瞿园遗物,保持着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园。
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其中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另两资料:约5333平方米、约5400平方米)。内花园占地5亩,其中水池447平方米。总面积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网师园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
网师园分三部分,境界各异。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网师园按石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西部为内园(风园),占地约1亩。北侧小轩三间,名“殿春簃。轩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轩西侧套室原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子的画室“大风堂”庭院假山,采用周边假山布局,东墙峰洞假山围成弧形花台,松枫参差。南面曲折蜿蜒的'花台,穿插峰石,借白粉墙的衬托而富情趣,与“殿春簃”互成对景。花台西南为天然泉水“涵碧泉”。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巨大的灵壁石。
网师园东部为宅第,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宅第规模中等,为苏州典型的清代官僚住宅。大门南向临巷,前有照壁,东西二侧筑墙,跨巷处设辕门,围成门前广场。场南对植盘槐,东西墙置拴马环。大门两边置抱鼓石,饰以狮子滚绣球浮雕,额枋上有阀阅3只,正门东侧设便门。西楼小山丛桂轩为网师园主厅,轩的南、西为两个小院,幽曲深闭,桂香满庭。轩北有用黄石叠成的“云岗”。从轩西向北,可至蹈和馆和濯缨水阁。
住宅区前后三进,屋宇高敞,有轿厅、大厅、花厅,内部装饰雅洁,外部砖雕工细,堪称封建社会仕宦宅第的代表作。由大门门厅至轿厅,东有避弄可通内宅。轿厅之后,大厅崇立,即万卷堂。其前砖细门楼为乾隆间物,雕镂之精,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中同类门楼之冠。其后撷秀楼原为内眷燕集之所。楼后五峰书屋为旧园主藏书处。以上3处的家具陈设,多为清式,尤富丽端庄。屋东北梯云室内黄杨木落地罩上镂刻双面鹊梅图,雕工极精。梯云室北为下房区及后门,1958~1980年俱从该门出入。
主园在宅第之西,三进厅堂、后院和梯云室都有侧门或廊通往主园,正通道为轿厅西侧小门,楣嵌乾隆时砖额“网师小筑”。入内建筑物较多,组成庭院两区:南面小山丛桂轩、蹈和馆、琴室为居住宴聚用的一区小庭院;北面五峰书屋、集虚斋、看松读画轩等组成以书房为主的庭院一区,居中为池。池北竹外一枝轩原为封闭式斜轩。池东南溪上置石拱桥名引静桥,为苏州园林最小石桥。竹外一枝轩后的天井植翠竹,透过洞门空窗可见百竿摇绿,其后面为集虚斋。
西部为内园,由“潭西渔隐”月洞门(此处亦为何氏辟)入,地1亩余,庭院精巧古雅,花台中盛植芍药名种,西北角院里轩屋名“殿春簃”便得于此。
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6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们现在游览的就是世界闻名的网师园。网师园是中国江苏园林的`一个典型代表。
陈从周教授在《中国名园》一文中称“网师园是造园家推崇的小园典范”。曾被德国政府授予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的德国著名园艺家、鉴赏家玛丽安娜.鲍榭蒂女士在其《中国园林》一书中指出:“我觉得网师园是苏州最体面雅致、最完整的私家园林”。
建于宋朝时期的网师园,当时建房和建园耗资 50万贯( 贯为 1000枚铜币)。8xx年后的今天,曾有一位日本游客气壮
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7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约公元1770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并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又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巷)”谐音。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乾隆末年园归瞿远村,按原规模修复并增建亭宇,俗称“瞿园”。今“网师园”规模、景物建筑是瞿园遗物,保持着旧时世家一组完整的住宅群及中型古典山水园。
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其中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另两资料:约5333平方米、约5400平方米)。内花园占地5亩,其中水池447平方米。总面积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网师园布局精巧,结构紧凑,以建筑精巧和空间尺度比例协调而著称。全园清新有韵味,因此被认为是中国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陈从周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网师园分三部分,境界各异。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网师园按石质分区使用,主园池区用黄石,其他庭用湖石,不相混杂。突出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也山水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古树花卉也以古、奇、雅、色、香、姿见著,并与建筑、山池相映成趣,构成主园的闭合式水院。池水清澈,东、南、北方向的射鸭廊、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及看松读画轩、竹外一枝轩。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及朝、午、夕、晚一日中的景色变化。所以游园时,宜坐、宜留、以静观为主。绕池一周,可前细数游鱼,可亭中待月迎风。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如天然图画,所以并不觉其园小。夜游网师园除了能品味园林夜景,还能欣赏到评弹、昆曲等节目。
西部为内园(风园),占地约1亩。北侧小轩三间,名“殿春簃(音:yí,楼阁旁边的小屋,多用做书斋的名称)”。旧时以盛植芍药闻名。“殿春簃”旧为书斋,为明代古朴爽洁之建筑。轩北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成竹石小景。由红林镶边的长方形窗枉框松成的框景,满目青竹,苍翠挺拔,翠周围的.傲腊梅、红色天竹子和奇峰迭起的假山石,仿佛是雅致的国画小品,人在到内,似在室外,富有诗情画意。轩西侧套室原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及其兄弟张善子的画室“大风堂”。张氏兄弟曾在园中饲养一虎,今堂南天井西墙嵌碎石一方,镌刻“先仲兄善子所豢虎儿之墓”,为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书于台北,寄来立碑。庭院假山,采用周边假山布局,东墙峰洞假山围成弧形花台,松枫参差。南面曲折蜿蜒的花台,穿插峰石,借白粉墙的衬托而富情趣,与“殿春簃”互成对景。花台西南为天然泉水“涵碧泉”。洞容幽深,寒气逼人,与主园大池水脉贯通,此一眼泉水如蛟龙吐,使无水的“殿春簃”不偏离网师园以水为中心的主题,北半亭“冷泉亭”因“涵碧泉”而得名。亭中置巨大的灵壁石,形似展翅欲飞的苍鹰,黝黑光润,叩之铮琮如金玉,是灵壁石中的珍品。在亭中“坐石可品茗,凭栏可观花”,令人赏心悦目。1980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因仿殿春簃建了一座古典庭院“明轩”而名播海外。
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8
网师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是苏州园林中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的代表作品。网师园始建于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年)始称“渔隐”,几经沧桑变更,至清乾隆年间(公元1765年前后),定名为“网师园”,并形成现状布局。网师园位于苏州葑门附近的带城桥南阔家头巷11号,后门面向苏州古城东南之十全街,至今几易其主,围主多为文人雅士,且各有诗文碑刻遗于园内,历经修葺整理,最终形成了这一古典园林中的精品杰作。网师园为典型的.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住宅部分共三进,自大门至轿厅、万卷堂、撷秀楼,沿中轴线依次展开,主厅“万卷堂”屋宇高敞,装饰雅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令人流连忘返。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旧为宋代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的“万卷堂”故址,花园名为“渔隐”,后废。至清乾隆年间,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之重建,定园名为“网师园”。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与“渔隐”同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网师园便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之意,且与巷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巷)”谐音。园内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网师园现面积约10亩(包括原住宅),园林部分占地约8亩余,内花园占地5亩,水池447平方米。总面积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全园清新有韵味,网师园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陈从周誉为“苏州园林小园极则,在全国园林中亦属上选,是以少胜多的典范”。清代学者钱大昕评价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行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柳子厚所谓‘奥如旷如’者,殆兼得之矣。”
江苏网师园的导游词9
国学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地处苏州旧城东南隅葑门内阔家头巷,后门可达十全街,地方志记载为带城桥阔家头巷11号,现为市内友谊路南侧。网师园为苏州典型的府宅园林,是我国江南中小型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国学网师园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为藏书家、官至侍郎的扬州文人史正志退居姑苏时所筑的`一座府宅园林,因府中藏书万卷,故名“万卷堂”,对门造花园,号“渔隐”,显其归隐之意。后废。至清乾隆年间(1765年前后),退休的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得万卷堂故址,重治别业,有楼、阁、台、亭等,号称12景,取名“网师小筑”。网师乃渔夫、渔翁之意,意谓“渔父钓叟之园”,此名既借旧时“渔隐”同义之意,且与巷名“王四”(一说“王思”,即今阔街头巷。园内的山水布置和景点题名亦蕴含着浓郁的隐逸气息。乾隆末年(1795),太仓富商瞿远村买下此园,增建亭宇,叠石种树,添筑梅花铁石山房、小山丛桂轩、濯缨水阁、蹈和馆、月到风来亭、云冈、竹外一枝轩、集虚斋等建筑。由于瞿远春的巧为运思,使网师园“地只数亩,而有纡回不尽之致;居虽近廛,而有云水相忘之乐。”至今网师园尚总体保持着瞿氏当年造园的结构与风格。园名仍沿用“网师”旧名,由于园主瞿姓,故又称“瞿园”,亦称“蘧园”。同治年间(1862—1874),网师园为江苏按察使李鸿裔所有,更园名为“苏邻小筑”。李鸿裔死后,嗣子少眉继有其园。光绪二十二年(1896),增建撷秀楼。光绪三十三年(1907),园归清光绪朝将军达桂。辛亥革命后,东北军阀张作霖以30万两银子从达桂手中购得此园,民国6年(1917),赠于其师张锡銮作庆寿大礼,易名“逸园”,又称“张家花园”,筑琳琅馆、道古轩、殿春簃、箩月亭诸景点。抗日战争前,国画大师张大千和其兄张善孖借寓网师园内,同时居住园中的还有近代金石书画家叶恭绰等人。张氏昆仲的画室大风堂,就是现在的殿春簃。1940年,书画文物鉴赏家和收藏家何亚农买下这座园林,复用“网师园”旧名。1950年,何亚农后人将网师园捐献给国家。1958年,苏州市园林管理处对网师园进行全面整修,扩建了梯云室,增修了涵碧泉、冷泉亭,使住宅园林修葺一新。1958年10月,网师园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