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间隔排列》及教学反思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间隔排列》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活动背景】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我班刚刚开展了探索活动《剪剪乐》,幼儿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比较,终于学会了螺旋形的剪法,那种由衷的笑容是那么地憾人心肺。本次数学活动《学习间隔排列》,我继续尝试给孩子主动学习提供机会,让孩子努力去发现,去探索,意在提升幼儿自主学习新知的能力。
【活动目标】
1、排排、比比,学习间隔排列的方法。
2、体验规律美。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雪花片积木,各色木珠,彩色玻璃珠,瓢虫和绿叶若干,彩色皱纹纸。
各种有规律排列的实物图片若干。胶水,细绳。
【活动过程】
1、幼儿搭积木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会搭雪花片吗?如果老师请你选两种颜色的雪花片来搭,你会选哪两种颜色?
幼儿回答。
师:用两种颜色的雪花片搭一根小棒,你会吗?搭给我看看。
幼儿搭积木。
(以搭积木的方式导入活动,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虽朴实无华,但孩子都能做到,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所有的孩子都动起了手,孩子已嗅到了成功的气味。且雪花片的拼搭方便又快速,为下面的活动打下基础。)
2、展示幼儿作品,感受有规律排列的美
师:谁来将你的小棒给大家看看?
(1)展示1名幼儿的作品,我们来看看他选了哪两种颜色,是怎么排的?
师带幼儿念一念“一个红的一个黄的,一个黄的一个红的一个红的……”(无规律的)
(2)再展示1名幼儿的作品,并带幼儿念一念。(也是无规律的)
(3)展示第三名幼儿的(有规律的)作品,黄的、绿的、黄的、绿的、黄的、绿的、黄的……
幼:哇……(在展示有规律排列的作品时,还没带孩子念呢,孩子们已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叫声,那样的排列有一种莫名的震撼力,接下来的学排显得自然而必要。)
师:这位小朋友的小棒和上两位的小棒有什么不一样?
(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将幼儿置于问题情境中,有了疑虑孩子才会去探讨、去创造)
(4)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原来这个小朋友是黄颜色隔着绿颜色再隔黄颜色再隔绿颜色……这样有规律地排下去的,这样的小棒看上去很美,我们也来学一学这种好办法好不好?
幼儿学习用间隔的方法再搭一次雪花片。
(将孩子的作品进行分析,来作为学习的对象,比老师的说教效果要好,孩子教孩子似乎更有说服力。展示孩子的作品时让幼儿有一个视觉上的感受,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效仿也能让幼儿展开想的翅膀。)
3、学习有规律的间隔排列
师:让大家看看你排的怎么样?
(1)展示幼儿成果,师幼共同检查排列情况。(展示中发现有一部分幼儿已经模仿成功了,还有一小部分幼儿在整个排列中有些错误,发生错误时其他孩子还帮着进行了纠正。还有少数几个幼儿还没有弄明白到底怎么是有规律的排。整个展示过程老师没有任何传授说教的意味,都是孩子自己发现的,老师给孩子的是耐心的等候、鼓励的微笑以及大大的拥抱。在掌声、纠正、拥抱中,孩子们在不断的提升着对“规律”一词的感受,学习、检验的能力有所提高。)
(2)师:小朋友的这种好办法还有一个名字呢!小朋友想知道吗?(一系列的活动过后,孩子的好奇心上来了,比一开始就告诉幼儿来得更有吸引力。)这叫间隔排列,是一个隔一个有规律的间隔排列(师边说边用手指雪花片小棒)这样排下去可以排得很长很长呢!我们来试试把两种一样颜色的雪花片小棒连起来。
(3)幼儿寻找一样颜色的雪花片棒并连接。哇……
(4)我们来检查检查是不是一个隔一个有规律地排的?(当连成很长的雪花棒时,孩子兴奋又觉神奇,笑容灿烂摄人。在检查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有规律地间隔排列”的概念的理解。)
4、欣赏“有规律地间隔排列”的现实装饰美
师:我们现在有很多地方都用这种有规律的间隔排列进行装饰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以视频转换仪的形式出示)
图1:百润发里的彩色小旗图(有红白两种颜色一隔一排列而成)
图2:人民商场里垂吊的花球(两种颜色一个隔一个排列而成)
图3、自己幼儿园走廊内的珠帘图(由瓢虫和绿叶一隔一排列而成)
(每欣赏一张图都请几名幼儿讲述其中的排列方法,当孩子发现间隔排列的方法这样有用时都欣喜万分,从雪花片单调的形象转为实物的丰富多彩,加深了对规律排列的美的享受。)
师:有规律地排列让我们的环境变得真美啊!我们也来用这种办法把我们的教室打扮得更漂亮好不好?
5、幼儿打扮教室,深化对规律排列的印象。
师: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哪些材料?幼儿回答。你想用什么材料进行排列?怎样用这些材料进行窜连?幼儿回答
幼儿分组意愿活动可以选择:窜彩色小木珠、窜彩色玻璃珠、做彩色纸链。教师巡回指导(丰富的材料让孩子有了选择的余地,且各种材料的串联又简单而有效,有了之前的认识,孩子信心十足,动手欲强烈)
课后延伸:打扮活动室,欣赏孩子的成果。
【教学反思】
什么是有规律的间隔排列?如果老师要用一两句话让孩子来理解,相信小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何况是5、6岁的孩子?如果老师直接出示效果图,少了之前的实际操作与摸索,单纯的模仿,相信孩子们不会有很深的印象。我设计的整个活动过程,孩子们一刻也没有闲着。孩子们在排排、比比,再排排、比比的探索过程中感受着“规律”一词的含义。一次次地操作与对比,孩子们摸索出了真知,这是一个有着心里转换的过程。人家都说“实践出真知”。对现实中的装饰图片的欣赏,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排列方法的美好,从而产生打扮活动室的想法,顺其自然。老师准备的丰富的材料,让孩子感到材料的多样性。整个活动朴实无华,操作性强,层层深入,让孩子体验到自主学习的趣味。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们自己所探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们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教师创设的不同情境,让孩子在自由的天地里,充分用眼、手、脑去发现、去创造,同时也学会学习。
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间隔排列》含反思这篇文章共7477字。
第二篇:《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教学按“明晰概念——发现规律——完善规律——应用规律”的流程进行,配合教学设计,我花几天时间制作了课件。在概念教学中,通过男女生排队的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有了全面、准确的理解。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上的规律,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规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说法表述规律,如“夹子比手帕多1”、“手帕比夹子少1”、“夹子和手帕数量相差1”。在设计练习时,从比一比图形的数量,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教学中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用完整的、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有一定困难,是不是我的教学不到位,学生理解不深刻?其实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后,就让学生自由创作几组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统计第一个是什么图形,最后一个是什么图形,每种图形各是多少个,两种图形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学生在大量具体例子下,更容易发现规律,并且能将两种情况都呈现出来。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将教学作了调整,果然效果好了很多。原来的课虽然有精美的课件,但学生只是看客,被课件牵着走,调整后学生真正参与进去,在画、数、比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这才是有效的课堂。
第三篇:《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数学的很多内容进行了调整。从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开始,教材逐册安排“探索规律”专题活动,而《间隔排列》就是本册教材安排的“探索规律”的内容。《间隔排列》这一节原本是四年级的内容,现在下调到三年级来了,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改变了很多。教学完这一课后我感受颇多,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
一、初步感知
首先通过带领同学们进行“猜一猜”的游戏环节,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规定好游戏规则:只动眼睛,不动嘴巴。课件一个一个地出示苹果、梨子、苹果、梨子,让学生在心中默念,之后让学生猜猜接下来是什么水果?学生猜出苹果后,相机问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填苹果呢?在这之中逐步引导学生明白这一排是按照一个苹果、一个梨、一个苹果、一个梨这样的顺序排列的。再接着问接下来填什么水果呢?它们都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呢?通过三次的询问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方式
然后课件一下子出示整体的正方形和圆的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方式,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学生逐步加深对“一个隔着一个的间隔排列”加深印象。进而介绍像苹果和梨子、方块和圆片这样一个隔一个的排列方式,我们在数学上叫做间隔排列并板书:间隔排列。
之后再让学生看看刚刚的两组物体,并问图中谁和谁是这样一个隔着一个的间隔排列,让学生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处理问题,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最后介绍一些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通过寻找生活图片中的间隔排列,让学生感受到间隔排列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加深对间隔排列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之后向学生说明既然生活中有这么多的间隔排列,那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
二、教学例题
首先通过故事情节引入新课,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让学生仔细观察展示的图片,说说这么多物体中你发现了间隔排列的现象吗?再次通过发现间隔排列现象,巩固新知并为研究接下来间隔排列中的规律做好铺垫。
之后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这幅图,通过询问每一排的最左端和最右端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后相机向学生介绍两端物体。再通过询问每一排还剩下什么?它又处在什么位置后向相机学生介绍中间物体。
然后让学生来通过一起数一数来研究一下这些物体数量上的关系。我是分层次地安排这一环节的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先猜再验证来观察每一排两种物体之间数量上的关系,但是课后反思时觉得应该在一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数一数,自主地去发现每一排两种物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接着我是通过提问:那又是为什么呢?并说明那通过下面圈一圈的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吧。带着学生一起圈一排之后,让学生说一说剩下的两排分别可以把谁和谁看成一组,在这之中着重强调一组中都是一个“谁”和一个“谁”,再男女生分组圈一圈剩下来的两排,随后反馈学生的做法。但是课后反思时我发现在这一环节如果先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将更为恰当。如果学生的方法恰当则可以进行放大,如果学生没有好的方法则可以再进行“圈一圈”的教学。
之后进行这一方面的练习并通过口头修改题中的数字随机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然后通过询问图中的变化先让学生说说现在的排列还是间隔排列吗?再让学生发现图中两端有何变化,每一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上又有怎样的关系呢?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这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再次通过口头随机的问题帮助孩子巩固这小结的规律。
最后让学生说说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地巩固和提升。
例题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缺少了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培养,让孩子在例题的教学中就开始自己动手操作,进行规律的探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应用意识。我觉得应在例题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创造,可以是画出一个间隔排列的现象,也可以是动手摆出间隔排列的现象等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感官来学习,能够更好地探索出规律。通过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语言来表示数学问题中的变化规律,再有意识地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三、练习巩固 通过火眼金睛和分析问题两个环节让学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应用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使得出三角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的结论。同时,还可以将方块和圆片间隔排列时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关系的认识,加深对“一一对应”这一数学方法的体验。但是课后反思发现动手操作的环节不仅在练习巩固阶段中,也需要在例题新授中出现,让“科学实验”伴随着孩子学完整节课。
四、拓展应用
刚开始每题都是一个问题,学生都是较为轻松地解决了,之后通过不断地增加问题的条件,让学生在不断的矛盾中思考新的排列方式,拓展自己的思维。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这一块,我反思自己的板书过少,三年级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还不够高,应该尽可能将今天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板书,让学生能够通过板书很清楚地明白今天所学的内容。
第四篇:间隔排列的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教学按“明晰概念——发现规律——完善规律——应用规律”的流程进行,配合教学设计,我花几天时间制作了课件。在概念教学中,通过男女生排队的游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有了全面、准确的理解。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上的规律,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规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说法表述规律,如“夹子比手帕多1”、“手帕比夹子少1”、“夹子和手帕数量相差1”。在设计练习时,从比一比图形的数量,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教学中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用完整的、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有一定困难,是不是我的教学不到位,学生理解不深刻?其实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后,就让学生自由创作几组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统计第一个是什么图形,最后一个是什么图形,每种图形各是多少个,两种图形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学生在大量具体例子下,更容易发现规律,并且能将两种情况都呈现出来。在另一个班上课时,我将教学作了调整,果然效果好了很多。原来的课虽然有精美的课件,但学生只是看客,被课件牵着走,调整后学生真正参与进去,在画、数、比中,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这才是有效的课堂。
第五篇: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示范课)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维新镇第二小学 王永
间隔排列问题,书上内容很少,学生也好理解,但可拓展的知识太多,如敲钟声的,爬楼梯问题,锯木头问题,这一类都是有两端物体相同,在教学时通过比较得出两端物体总比中间物体多一,根据这个,知道中间物体是多少,就能求出两端物体。如果两端不同,两种物体个数相等。这些知识还要靠学生自己多悟,多练习,得出总结的规律。还有就是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要多动手,多画图去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教学按“明晰概念——发现规律——完善规律——应用规律”的流程进行,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从网上下载了PPT课件,配合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上的规律,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规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说法表述规律,如“夹子比手帕多1”、“手帕比夹子少1”、“夹子和手帕数量相差1”。在设计练习时,从比一比图形的数量,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教学中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用完整的、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有一定困难,是不是我的教学不到位,学生理解不深刻?其实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后,就让学生自由创作几组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统计第一个是什么图形,最后一个是什么图形,每种图形各是多少个,两种图形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学生在大量具体例子下,更容易发现规律,并且能将两种情况都呈现出来。
在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出示小兔乐园情境图,让学生寻找这里的间隔排列,并探索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种物体,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多一。可是,首尾相同只是间隔排列中的一种情况,于是我又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验证这一规律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如果首尾不同的时候,两种物体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对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思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这节课感觉还是老师引的痕迹比较明显,学生的思考还是跟多的停留在表面,缺乏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这里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总结本课不足,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把课堂的发言权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