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大全五篇)

时间:2021-02-11 07:2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

第一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人民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07年4月5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北省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冀政办〔2007〕6号)同时废止。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10月14日

河北省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事故

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预防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严重社会危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防止事态恶化,迅速疏散人群,及时开展救援,合理安排善后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河北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河北省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办法》、《河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所有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置。主要包括:

1.旅游风景区发生的拥挤、踩踏伤亡事故;

2.大型商场、超市、集贸市场发生的拥挤、踩踏伤亡事故;

3.机场、车站、码头、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发生的拥挤、踩踏伤亡事故;

4.学校、幼儿园、儿童游乐场等场所发生的拥挤、踩踏伤亡事故;

5.各种游园、灯会、花会等民间传统活动,演唱会、音乐会等文艺活动,体育赛事,纪念庆典,展览、展销商贸活动,人才招聘等大型群众性活动中发生的拥挤、踩踏伤亡事故。

(四)工作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坚持依法处置、权责明确;

坚持统一指挥、分级管理;

坚持快速反应、平战结合;

坚持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二、组织体系

(一)省指挥部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事故发生后,经省政府批准,启动预案,设立省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省指挥部”),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协调应急工作。省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信息研判、事故处置、舆情管控、政策法规等专门工作组。

1.省指挥部。

指挥长由分管副省长担任,副指挥长由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担任,成员由武警河北省总队、省委宣传部、省委网信办、省教育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管理厅、省外办、省广播电视局、省体育局、省通信管理局主要领导组成,根据工作需要,可增加或减少有关部门和单位。

工作职责:负责对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事故处置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决定采取救援、疏散、交通管制等重大措施;

负责审定新闻报道意见和宣传报道口径,对省内新闻报道稿件审核把关;

省指挥部根据需要可直接参与现场指挥;

视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情况。

2.办公室(设在省公安厅)。

办公室主任由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担任,副主任由省公安厅分管副厅长担任,办公室成员由省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组成。

工作职责:办公室为常设机构,平战结合开展工作。

战时职责:负责省指挥部的协调和保障工作,综合整理情况信息,拟定决策建议,根据政府要求发布预警信息,传达指示和命令,协调各专门工作组和有关单位开展工作,检查监督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根据省指挥部的授权做好新闻发布的相关工作,处置结束后对处置情况开展总结评估。

日常职责:修订、更新应急预案;

完善预警、处置工作机制;

定期组织成员单位开展研判会商,评估形势;

及时通报相关情报信息;

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任务。

3.信息研判组。

牵头单位为省公安厅,成员单位包括省教育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省民政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外办、省体育局、省地震局、省气象局。

工作职责:负责收集节假日期间旅游热点地区、大型购物场所、公共复杂场所及大型活动中人员聚集密度、环境复杂状况等安全隐患信息,进行预测分析,提出工作建议。

4.事故处置组。

牵头单位为省公安厅,成员单位包括武警河北省总队、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管理厅、省外办、省通信管理局、北京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铁路办事处。

工作职责:负责研究、制定现场处置、紧急疏散、救援、救治及避免次生灾害事故方案,并组织实施。指定应急救治医院,确定应急救护专家,开辟应急救治绿色通道。妥善做好救济抚恤、赔偿补偿等善后工作。

5.舆情管控组。

牵头单位为省委宣传部,成员单位包括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省广播电视局。

工作职责:负责提出宣传报道意见,指导和组织协调有关新闻单位的宣传报道工作;

及时删除、封堵网上有害信息;

正确引导舆论,妥善应对新闻媒体采访;

依法打击造谣传谣、煽动是非、扰乱社会秩序等违法行为。

6.政策法规组。

牵头单位为省司法厅,成员单位包括省公安厅等应急成员单位。

工作职责:负责为处置工作提供相关法律和政策支持。

(二)现场指挥部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

事发地市(含定州、辛集市,下同)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现场指挥长,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为副指挥长,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现场指挥。具体负责安全事故现场的处置工作,落实省指挥部下达的各项工作指令。

三、预警和预防机制

(一)信息监测与预警支持。

各相关部门要在重大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期间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体,多渠道、多角度获取及时可靠的情报信息,及时了解、掌握动态,实现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对所收集的情报要及时上报省指挥部办公室,为判断预警级别提供决策依据。

省指挥部办公室根据获取的各方面情报,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确定预警级别,及时向省政府报告,并按照省指挥部要求将预警信息通知有关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和省政府有关部门。

(二)预警级别划分。

预警级别从低到高划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四个级别,代表色分别为蓝、黄、橙、红。

Ⅳ级预警:活动中人员数量超过核定安全容量1/10,有安全风险的,定为Ⅳ级预警。

Ⅲ级预警:活动中人员数量超过核定安全容量1/5,有较大安全风险的,定为Ⅲ级预警。

Ⅱ级预警:活动中人员数量超过核定安全容量1/3,场地存在拱桥、坡道、台阶、瓶颈路段、不通畅出口等危险部位,环境复杂,有重大安全风险的,定为Ⅱ级预警。

Ⅰ级预警:活动中人员数量超过核定安全容量1/2,场地的拱桥、坡道、台阶、瓶颈路段、不通畅出口等危险部位较多,环境非常复杂,有特大安全风险的,定为Ⅰ级预警。

(三)预警响应。

Ⅳ级预警响应:各有关部门要广泛收集,加强分析,及时上报;

密切掌握事态发展动向,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安全防范意识。

Ⅲ级预警响应:现场指挥部做好应急准备;

相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动向,加强值班备勤,做好应急保障,开展公共宣传,发布安全提示,视情调整行动和保障方案。

Ⅱ级预警响应:省指挥部做好准备;

相关部门开展处置、救援、救治工作的战前动员,完善行动和保障方案;

处置、救援、救治力量准备到位,保持通信畅通;

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密切关注动态;

做好人员疏散准备,重点区域实施交通管制。

Ⅰ级预警响应:省指挥部进入指挥位置,畅通指挥渠道;

各级处置、救援、救治力量迅速集结,赶赴现场,按省指挥部指令开展处置工作。

四、安全事故级别划分

按照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事故伤亡程度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级、三级、二级、一级4个等级。

(一)四级为一般安全事故,死亡3人以下,事发地政府能自行救援的。

(二)三级为较大安全事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在省指挥部指导和支援下,事发地政府能有效处置并消除后果的。

(三)二级为重大安全事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在国家安全事故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援下,我省安全事故救援力量能够处置并消除后果的。

(四)一级为特别重大安全事故,死亡30人以上,在国家安全事故主管部门直接指挥和支援下,处置并消除后果的。

五、应急反应与处置

(一)安全事故应急反应。

1.四级安全事故反应。发生一般性安全事故后,在事发地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各有关部门根据所担负的职责和任务分工,迅速启动本级相应预案,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2.三级安全事故反应。发生较大安全事故后,省指挥部办公室成员集结到达指定位置,在省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由事发地现场指挥部负责具体指挥,各有关部门全力展开现场救援和处置工作,省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力量和物资,对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予以支援。

3.二级安全事故反应。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后,省指挥部办公室成员集结到达指定位置或事故现场,在省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省有关部门和事发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和分工,调动多方面力量和资源,密切配合,协调联动,采取措施开展紧急处置和救援行动。

4.一级安全事故反应。发生特别重大安全事故后,省指挥部所有人员集结到位。在国家安全事故主管部门直接指挥和支援下,省指挥部、省有关部门和事发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全力以赴投入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

(二)安全事故处置措施。

1.及时确定安全事故的原因和危害程度。安全事故发生后,事发地政府有关部门要迅速判断安全事故的原因和严重程度,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同时报告上级机关。

2.制止混乱,及时疏散群众。现场指挥部迅速发布通告,通报公众紧急危险情况,告知公众保持冷静,及时打开疏散通道,迅速、有序疏散现场人员。

3.依据现场情况实行区域性交通管制。根据安全事故严重程度和人员拥挤程度,经现场指挥部决定,由当地政府发布命令,实行区域交通管制,分流无关行人、车辆,防止人员过度拥挤,确保人员疏散和救援通道畅通。

4.及时救护、救援。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力量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护、救治,对处于危险境地的人员组织力量全力解救。

5.维护社会秩序。设置警戒带,划定警戒区域,维护社会秩序,确保社会稳定。

6.做好舆情管控工作。在省指挥部统一领导下,按照依法处置、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机制,由舆情管控组提出新闻报道意见,协调解决新闻报道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删除、封堵网上有害信息,依法打击造谣传谣、煽动是非、扰乱社会秩序等违法行为,宣传报道要及时主动,准确把握,本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理的原则,注重社会效果,正确引导舆论。

六、后期处置

(一)后期评估报告。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完毕后,省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处置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处置概况、指挥机制运行情况、伤亡人员救治情况、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上报省政府和公安部。

(二)社会捐赠。民政部门及相关单位要加强对社会、个人捐赠资金和物资的管理,指导相关慈善组织做好捐赠款物的接收、统计、储存、分配、运输、使用、公示、反馈等工作。

(三)抚恤与补助。对在应急处置工作中致病、伤残、死亡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补助和抚恤;

对参加应急处置一线的工作人员,依照或参照有关政策规定按程序确定合理的补助标准,并给予相应补助。

(四)补偿。对紧急征用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交通工具、器材设备及其他物资,在处置行动结束后应及时返还,并给予合理补偿;

不能返还或损坏的给予补偿。

(五)恢复秩序。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事发地政府要及时组织协调恢复社会秩序,尽快修复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设施。

七、保障措施

(一)通信保障。省通信管理局负责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紧急救援期间的通信保障工作。制定保障方案,提供技术、设备保障,建立应急指挥通信系统,确保紧急处置和救援行动的通信需要。

(二)应急支援保障。

1.人力资源保障。各级政府要构建以当地公安、消防、医疗救护队伍,有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军队、武警部队和民兵为基本力量,社区自救互助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为补充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建立应急救援队伍资料库,并根据工作需要及时调整,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

2.现场支援保障。事发地政府要组织处置和救援保障工作,保证所需机械设备、防护装备、救援工具及时到位;

保证食品、饮用水等生活用品的供应。

3.医疗卫生保障。省卫生健康委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做好药品保障。

4.经费保障。财政部门结合应急处置工作实际和各相关部门预算安排情况,统筹做好经费保障。

(三)技术储备保障。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和处置需要,加强本部门安全事故预防处置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公安、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部门和武警部队要加强紧急疏散、紧急救治、救援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其他有关成员单位要加强预防工作研究。

(四)物资储备保障。各地根据本地实际需要,建立救援装备储备库,储备相应的救援装备,并负责维护、保养和更新,确保处于完好状态。组织有关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物资储备与保障计划,做好装备器材、救治药品、交通通信工具等物资的储备工作。

(五)宣传教育。各级政府要加强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公众避险知识的宣传,增强公众安全风险意识,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宣传自救互救常识,使公众能够在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有组织、有秩序地活动。

(六)演习演练。安全事故处置工作机构要适时组织开展安全事故救援综合演习,检验和提高处置行动的协调配合和应急处置能力。各成员单位要根据所担负任务,适时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演习、演练,提高应急队伍建设水平和处置能力。

八、附则

(一)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省公安厅会同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省公安厅应当根据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修订建议,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各市政府、雄安新区管委会应对照本预案,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制定本级的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二)本预案所称“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三)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本文来源于河北省人民政府官方网站)

第二篇:河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河北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总则

1.1工作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理工作,有效预防、积极应对、及时控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高效组织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1.2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实施办法》,制定本预案。

1.3事故分级

按食品安全事故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分为特别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Ⅱ级)、较大食品安全事故(Ⅲ级)和一般食品安全事故(Ⅳ级)。

1.4适用范围

在食物(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中发生食源性疾患,造成社会公众大量病亡或者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的重大危害,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适用本预案。

1.5工作原则

按照“全省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原则,根据食品安全事故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实行分级管理;有关部门按照本预案规定,落实各自的职责。坚持群防群控,加强日常监测,及时分析、评估和预警。对可能引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依法规范应急救援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要做出快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严格控制事故发展,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做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理及整改督查工作。2 应急处理指挥机构

2.1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

省政府设立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对全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省食品安全监管协调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省委宣传部为指挥部成员单位。省应急处理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2.2设区市、县(市、区)应急处理指挥部

设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设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在上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指挥机构和本级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和指挥本地区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由本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组成,其日常办事机构设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

2.3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日常管理机构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日常监管工作。设区市、县(市、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的组织、协调以及管理工作。

2.4 专家咨询委员会

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专家库,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从专家库中确定相关专业专家,组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专家咨询委员会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

急工作提出咨询和建议,进行技术指导。监测、预警与报告

3.1 监测系统

省建立统一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监测、报告网络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构建各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畅通的信息监测和通报网络体系,形成统一、科学的食品安全信息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及时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势,对食品安全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设立全省统一的举报电话。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保证监测质量。

3.2 预警系统

3.2.1 加强日常监管

省卫生厅、工商局、质监局、农业厅、商务厅、石家庄海关、环保局、教育厅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尤其是高风险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贮藏、经营、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报告系统,按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及时分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并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

3.2.2 建立通报制度

(1)通报范围

a.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b.30人以上群体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通报方式

a.省政府有关部门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省食品药品监管局通报;

b.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与事故有关地区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省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有蔓延趋势的还应向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通报,加强预警预防工作;

c.根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危险源监控信息,对可能引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险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应当及时通报有关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必要时上报省政府。

涉及港、澳、台地区人员或者外国公民,或者事故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有关机构或者有关国家通报时,由省应急指挥部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向相关国家和地区通报。

3.2.3 建立举报制度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省政府有关部门举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隐患,以及相关责任部门、单位、人员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食品安全事故监管职责的行为。

省政府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组织或者通报有关部门,对举报事项进行调查处理。

3.2.4 应急准备和预防

及时对有关部门以及各地报告的可能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进行分析,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措施。

接到可能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信息后,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按照预案做好应急准备和预防工作;事态严重时及时上报省政府,向省政府有关部门、应急救援机构和专家通报,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3.3 报告制度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系统。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应当按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的有关规定,主动监测,按规定报告。

3.3.1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单位报告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当地政府、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也可以直接向国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报告。

3.3.2 报告范围

(1)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2)30人以上群体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现死亡病例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3.3.3 下级向上级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和县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向设区市人民政府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报告,并在2小时内报至省人民政府。县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也可以直接向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报告。省人民政府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在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国务院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报告。

3.3.4 责任报告单位

(1)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及餐饮单位;

(2)食品检验机构、科研院所以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单位;

(3)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发现)单位;

(4)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3.3.5 责任报告人

(1)行使职责的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2)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人员;

(3)消费者。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得阻碍他人报告。

3.3.6 报告时限要求

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在知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后1小时内做出初次报告;根据事故处理的进程或者上级要求随时做出阶段报告;在事故处理结束后10日内做出总结报告。

3.3.7 初次报告

应尽可能报告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危害程度、死亡人数、事故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等,如有可能应当报告事故的简要经过。

3.3.8 阶段报告

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

3.3.9 总结报告

包括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鉴定结论,对事故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事故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故的防范和处置建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

Ⅰ级、Ⅱ级应急响应行动的组织实施由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决定。Ⅲ级应急响应行动的组织实施由设区市级人民政府决定。Ⅳ级应急响应行动的组织实施由县级人民政府决定。其中,重大食物中毒的应急响应与处置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实施。

4.1.1特别重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响应(Ⅰ级、Ⅱ级)

(1)省应急处理指挥部应急响应

a.特别重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省应急处理指挥部办公室应当及时向省政府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报告事故基本情况、事态发展和救援进展等;

b.向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事故情况,组织有关成员单位立即进行调查确认,对事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确认的结果,启动省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救援;

c.组织指挥部成员单位迅速到位,立即启动事故处理机构的工作,开展应急救援和组织新闻发布工作,并部署设区市、县(市、区)相关部门开展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

d.开通与事故发生地的设区市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相关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故发展动态;

e.根据有关部门和专家的建议,通知有关应急救援机构随时待命,为地方或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f.派出有关人员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急救援,必要时协调专业应急力量救援。

(2)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应急响应

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应当立即进行调查确认,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及时向其他有关部门、毗邻或可能涉及的省(区、市)相关部门通报情况;指导、部署设区市、县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设区市级以下人民政府应急响应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省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按照要求认真履行职责,落实有关工作。

4.1.2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Ⅲ级)

(1)设区市级人民政府应急响应

设区市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根据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的报告和建议,决定启动较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2)设区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应急响应

接到较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设区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应当立即进行调查确认,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及时向其他有关部门、毗邻或可能涉及的设区市相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指导、部署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3)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应急响应

加强对设区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应急救援工作的指导、监督,组织协助解决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困难。

4.1.3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Ⅳ级)

一般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县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调查、确认和初步评估,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按规定向同级政府报告,提出是否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有关事故情况应当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通报。

设区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应当对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给予指导、监督和有关方面的支持。

4.1.4响应的升级与降级

当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随时间发展进一步加重,食品安全事故危害特别严重,并有蔓延扩大趋势、情况复杂难以控制时,应当上报指挥部审定,及时提升预警和反应级别;对事故危害已迅速消除,并不会进一步扩散的,应当上报指挥部审定,相应降低反应级别或者撤销预警。

4.2指挥协调

进入Ⅰ级、Ⅱ级响应后,省应急处理指挥部办公室及有关专业应急救援机构立即按照预案组织相关应急救援力量,组织设区市、县(市、区)政府实施应急救援。

省应急处理指挥部办公室根据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情况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及其应急机构、救援队伍和事发地毗邻设区市、县(市、区)政府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相关机构按照各自应急

预案提供增援或保障,有关应急队伍在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共同实施救援和紧急处理行动。

省应急处理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救援的指挥;现场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成立前,先期到达的各应急救援队伍和事故单位的救援力量必须迅速、有效地实施先期处置;事故发生地政府负责协调,全力控制事态发展,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事件)发生,果断控制或切断事故危害链。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启动后,上一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应当指导事故发生地政府实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4.3紧急处置

现场处置主要依靠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置力量。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发生事故的单位和当地人民政府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措施。

事态出现急剧恶化的情况时,现场应急处理指挥部在充分考虑专家和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制定紧急处置方案,依法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4.4响应终结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终结,应急救援队伍撤离现场。应急处理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现场检测评价确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应急处理指挥部批准宣布应急响应结束。5后期处置

5.1善后处置

设区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和受影响人员,尽快恢复正常秩序,保证社会稳定。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保险机构及时开展应急救援人员保险受理和受灾人员保险理赔工作。

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受害人给予赔偿。

5.2 责任追究

对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通报、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5.3 总结报告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地方应急处理指挥部总结分析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救援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救援总结报告并及时上报。

6应急保障

6.1信息保障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专项信息报告系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省应急处理指挥部应当及时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事故信息。

6.2医疗保障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害的,卫生系统应急救援工作应当立即启动,救治人员立即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6.3人员保障

省应急处理指挥部办公室负责组织省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及相关部门人员、专家参加事故处理。

6.4技术保障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机构承担。当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时,受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或者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委托,立即采集

样本,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测,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6.5物资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应急救援资金,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6.6演习演练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分级负责、突出重点、适应需求”的原则,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形式,组织开展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演习演练。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结合应急预案,统一组织辖区突发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演习演练。

6.7 宣教培训

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广大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和责任意识,正确引导消费。附则

7.1名词术语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包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不安全因素,不可导致消费者急性、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不能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食品安全的范围:包括食品数量安全、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本预案涉及到的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品质量卫生安全。

食源性疾患:亦称食源性疾病。凡是致病因素通过食物进入人体,使人体罹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的,都称之为食源性疾患。

高风险食品:可能发生较高程度污染和危害的食品。

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7.2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

7.3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古交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古交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

古交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古交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

古政办发〔2010〕92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各委、局、办,各有关单位:

重新修订后的《古交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已经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古交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

第一章总则



第一条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避免食品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制定本预案。

 第二条 本应急预案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太原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试行)》,结合本市实际制定。

 第三条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按照统筹协调、分工协作、统一指挥、群防群控、整合资源、依靠科学、及时反应、措施果断的原则组织实施。

 第四条 本应急预案适用以下分级标准及范围:

(一)I级(特级)——中毒死亡6人以上,或中毒造成伤害300人以上。

(二)II级(重大)——中毒死亡2-5人,中毒造成伤害100人以上、299人以下;或发生在学校、幼儿园等公共餐饮场所、省市重要活动期间,中毒造成伤害30人以上或有人员死亡。

(三)III级(较大)——一次中毒死亡1人以上,或中毒造成伤害50人以上、99人以下。

(四)Ⅳ级(一般)——无人员死亡,或一次中毒造成伤害49人以下。

(五)其它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

第二章组织机构



第五条 市政府统一领导全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 第六条 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全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中的重大问题和控制措施,确保事故应急处理工作迅速有效开展,减少人员死亡,避免事态扩大,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 第七条 可能发生或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需要应急处置时,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设立,组成人员为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组成人员。重大下设应急指挥办公室和人员救治组、善后处理组、事故调查组,组成人员见附件。

 第八条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指挥部职责

(一)根据市应急办领导指示,统一组织协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二)督促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各成员单位做好应急处理工作,检查监督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单位、责任单位整改情况;

(三)研究协调解决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四)组织成立和协调全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专家组;

(五)组织编制和修订全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六)向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市政府报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应急处理情况;

(七)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会同有关部门向社会发布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应急处理情况;

(八)完成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的其它任务。

 第九条 人员救治组由市卫生局组织,负责整合医疗抢救资源,组织协调医疗抢救工作,尽快查明中毒原因,采取控制措施。

 第十条 事故调查组由卫生局牵头组成,聘请或委托相关专业技术部门及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特定工作。职责为: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人员病亡、经济损失情况和事故的性质、责任单位及主要责任人;

(二)提出事故处理及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应采取得措施和对事故责任的处理建议;

(三)撰写事故调查报告;

(四)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其它职责。

 第十一条 善后处理组由民政、人社、卫生、保险等部门组成,负责做好事故伤亡人员伤后处理及其家属安抚工作,按照规定及时妥善处理有毒有害食品,并随时向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报告善后处理情况。

 第十二条 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成员单位职责

(一)市食品安全领导组负责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

(二)市公安局负责指导、组织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地事故现场保护及涉嫌刑事犯罪侦察。

(三)市农业局负责重大农产品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四)市牧业局负责加工注水肉、病害肉等重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和相关产品的技术鉴定。

(五)市经信局负责组织对生猪定点屠宰及酒类销售重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

(六)市卫生局负责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医疗救治工作,组织开展应急医疗救治宣传、教育、培训,依法对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处理和技术鉴定。

(七)市工商局负责对食品流通领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违法行为的调查处理。

(八)市质监局负责对食品生产、加工领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进行技术检验和事故原因调查处理。

(九)市粮食局负责对粮食收购、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的重大粮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和相关产品的技术鉴定。

(十)市水务局负责对水生动物及其鲜制品、冷冻品、加工品质量安全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和技术鉴定。

 第十三条 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和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要求,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给予支持配合,并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尤其是对高风险食品加工、包装、运输、储存、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定期开展食品安全监督检测检验,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随时掌握食品安全动态。



第三章信息报告



第十四条 市农业、牧业、卫生、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信息报告系统,并保障系统有效运行,及时向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和各有关单位通报情况。

 第十五条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在依法报告的同时,事故发生单位应立即报告古交市政府和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办公室;古交市政府和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办公室应于2小时内报告太原市政府和太原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办公室,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各成员单位在接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于2小时内向古交市政府和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办公室报告。

 第十六条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分初次报告(知悉事故后立即报告);阶段报告(根据事故处理的进程变化或者上级要求随时报告);总结报告(事故处理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报告)。按照上述时限规定,报告以下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简要经过、涉及范围、中毒及死亡人数,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已采取的措施、面临的问题,事故报告单位和报告时间等。

 第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 第十八条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的相关信息经市政府同意后,由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负责向社会发布。



第四章启动程序



第十九条 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如需启动古交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报市政府批准。

 第二十条 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启动后,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办公室应当根据事故性质、危害范围等,立即派出人员救治组、事故调查组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 第二十一条 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各成员单位应当根据本预案规定,服从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办公室的统一调动指挥,认真履行职责,及时组织实施相关应急处理措施,并将应急处理情况报告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办公室。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办公室应将事故处理情况及时报告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和市政府。

 第二十二条 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应急处理工作程序自行终止。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组应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办公室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单位、责任单位整改工作进行监督,及时跟踪处理,并通报处理结果。

 第二十三条 各有关部门应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重大食

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需求。



第五章 事故调查



第二十四条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市食品安全协调领导组办公室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采取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措施,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调查。

 第二十五条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组依法独立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调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干涉事故调查组正常工作。

 第二十六条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调查组有权向事故发生相关单位和人员了解事故情况,调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隐瞒或者推诿。

 第二十七条 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刑事案件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

第六章附则



第二十八条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是指食用染疫动植物及其产品引发重大食源性疾患,食用被污染食品引发或可能引发严重的传染病暴发与流行,食品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或食品在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引发或可能引发其它严重食源性疾患等其它事故。

 第二十九条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成员名单

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成员名单



应急总指挥 :闫亮娥(市委常委、副市长)

应急副总指挥: 高福海(市政府副秘书长)

张玉明(市卫生局局长)

成员: 牛顺民(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

闫拉清(市质监局局长)

杨鑫亮(市工商局局长)

弓文忠(市食药监局局长)

张晋春(市政环卫局局长、城管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

王忠宝(市粮食局局长)

李七郡(市经信局副局长)

杨志初(市发改局副局长)

杨志平(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周爱国(市住建局副局长)

王志斌(市教育局副局长)

王小成(市公安局副局长)

李文忠(市监察局副局长)

温小平(市财政局副局长)

王美玲(市卫生局副局长)

张俊善(市农委副主任)

师建光(市环保局副局长)

张剑锋(市水务局副局长)

周俊芳(市质监局副局长)

牛峻(市工商局副局长)

郝俊峰(市食药监局副局长)

程琳(城管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

康金海(市盐业公司经理)

高建国(市畜牧技术服务中心主任)

惠安义(市蔬菜技术中心副主任)

冀安民(市林业局种苗站站长)

段建忠(东曲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耿亮平(西曲街道办事处人武部长)

闫建雄(桃园街道办事处人武部长)

张永俊(屯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

郭正明(河口镇副镇长)

赵福旺(镇城底镇工会主席)

成丽敏(马兰镇副镇长)

王焰宇(常安乡人大主席)

张慧忠(邢家社乡副乡长)

程玉宏(阁上乡副乡长)

殷新宇(加乐泉乡副乡长)

许贵斌(梭峪乡副乡长)

李晓红(岔口乡副乡长)

安四叶(原相乡副乡长)

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办公室组成人员如下:

主任:张玉明(兼)

副主任:王美玲(兼)

成员: 贺怀英(市卫生局业务三科科长)

冀爱中(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所长)

张二爱(市质监局监督科科长)

张润清(市工商局消保科科长)

康春凤(市食药监局食品科科长)

第四篇:河北省人民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河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加强和规范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管理,提高各级人民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 编制依据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制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1.3 分类与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业、矿山、商贸、建筑等行业的企业以及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民航、铁路、道路、水运等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按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级别的确定,依照国务院制定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制定的分级标准执行。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涉及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超出事发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本预案指导全省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1.5 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要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把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人身健康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并切实加强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工作。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并将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工作作为应急工作的重要环节,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认真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在各级党委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和事发地人民政府的作用。

(4)依法规范,职责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依法实施应急管理、处置工作,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各级人民政府对各有关部门以及各有关部门对所属机构和工作人员都要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其在应急工作中的职责,防止职责交叉。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健全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对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定期进行演习,并做好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

(7)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要按照条块结合、资源整合和降低成本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有关设施、重复购置应急处置物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交流制度,实现信息共享。1.6 应急预案体系

本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1)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预案是本省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省政府应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2)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该类预案是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两种以上类型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涉及若干部门职责的应急预案。

(3)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该类预案是省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本省的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本部门的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

(4)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及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分别制定。基层政权组织的应急预案由基层政权组织根据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定。

(5)企事业单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该类预案由企事业单位根据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本单位应急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

(6)举办大型会展、游园、灯会、群众集会和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应当制定应急预案。

各类预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由制定单位及时修订;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构成种类将不断补充、完善。组织体系 2.1 领导机构

省政府是本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在省政府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和部署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省政府有关主管负责人按照业务分工和在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中兼任的职务,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必要时,省政府派出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省政府秘书长和有关副秘书长协助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或主管负责人处理有关工作。

2.2 办事机构

省政府办公厅设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其主要职责是:履行值守应急职责,及时掌握和报告省内外相关重大情况和动态,办理向省政府报送的紧急重要事项和国务院总值班室交办事项;办理省政府有关决定事项,督促落实省政府领导有关批示、指示,承办省政府应急管理的专题会议、活动和文电等工作;负责协调和督促检查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协调、组织有关方面研究提出省政府应急管理的政策、法规和规划建议;负责组织编制省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审核专项预案,协调指导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指导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应急体系、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协助省政府处置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协调指导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调查评估、信息发布、应急保障等工作;组织开展应急管理方面的信息调研和宣传培训工作;承办省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2.3 应急指挥机构

省政府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和专项应急预案的规定,设立省本级的突发公共事件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具体指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工作。2.4 工作机构

省政府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的起草与实施;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决定事项。

2.5 设区市和县(市、区)应急领导机构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2.6 专家组

省政府和省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建立应急工作的各类专业人才库,并可根据需要聘请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专业人才库和专家组的成员由有关部门和单位熟悉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应急保障、恢复重建及相关法律知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分析本省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应急管理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建议,并在必要时参加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运行机制 3.1 预测与预警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省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1.1 预警级别与公布

根据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级别一般分为四级:I级(特别严重)、II级(严重)、III级(较重)和IV级(一般),并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I级(特别严重)、II级(严重)的预警信息,由省政府决定并向社会公布;III级(较重)、IV级(一般)的预警信息,分别由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决定并向社会公布。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当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内容。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3.2 应急处置 3.2.1 信息报告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程序报告。特殊情况下,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值班人员可以直接向省政府报告,并同时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发生、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都有义务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或通过“110"“119”、“120”、“122”等报警电话和其他各种途径报警。3.2.2 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及时向同级党委和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事发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和省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按照职责和规定的程序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3.2.3 应急响应

对依照本预案和有关专项应急预案的规定需要由省政府负责处置的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启动省本级的相关专项应急预案。由省专业应急指挥机构或省政府派出的工作组统一指挥或指导有关地区、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需要两个以上的省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由省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予以协助。3.2.4 应急结束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3.3 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要迅速采取措施,救济救助灾民,保证当地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及时组织调查、统计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范围和受灾程度,核实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现场的消毒和疫情监测、控制、污染物的收集、清理和处理工作;按规定组织实施法律援助;保险监管机构要督促有关保险机构,按照保险法律的规定和保险合同的约定及时理赔。

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要依照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对应急处置工作中征用的劳务和物资、装备给予补偿,并及时返还征用的物资和装备。征用的物资和装备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损坏或丢失的,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负责修复或依法予以赔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人员被抽调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其工资和奖金由原单位照发,原福利待遇不变;城镇没有工作单位的人员和农村村民参加应急处置工作的,由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贴。因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导致伤残或死亡的,其抚恤事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3.3.2 社会救助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社会救助制度。在进行应急处置、恢复重建需要社会救助时,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信息网络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发布救助信息。鼓励单位和个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向事发地进行捐赠。3.3.3 调查与评估

要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况、起因、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以及对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应急处置过程,有关人员的责任,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恢复重建措施等进行调查评估。

3.3.4 恢复重建

根据受灾地的受灾情况、恢复重建能力及可利用资源,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3.4 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人心安定和公共利益。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发布、散布未经核实或没有事实依据的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和传言。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要立即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由省政府组织并通过本省的主要新闻媒体、重点新闻网站或有关政府网站,以授权发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向社会发布。应急保障

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并认真落实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等方面的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恢复重建工作顺利进行。4.1 人力资源

在发生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后,省专业应急指挥机构有权调动各系统和各设区的市、县(市、区)的应急队伍,执行跨系统、跨地区的应急任务。

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联动协调机制,构建以当地的公安、消防、医疗救护队伍,有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以及军队、武警部队和民兵为基本力量,以社区自救互救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为补充力量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队伍体系。该体系的组成单位和人员平时由所在部门、单位管理,参加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但应当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的培训和演练,并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由同级和上级人民政府及其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统一调动使用。

4.2 财力保障

要保证所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处置突发公共事件需要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实行分级负担。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和财政困难的地区,根据事发地实际情况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的请求,省财政适当给予支持。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确保专款专用。

4.3 物资保障

要建立健全全省的重要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存、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工作所需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的供应。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基本物资储备的基础上,逐步实行由实物储备向有关生产企业生产潜力信息储备的储备方式转变,通过建立应急生产启动的运行机制,实现应急物资的动态储备。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备单位要确定人员负责应急物资的管理,并按规定对应急物资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防止应急物资被盗窃、挪用或失去使用性能。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4.4 基本生活保障要做好受灾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人员的饮食、穿衣、居住和医疗问题及时得到解决。4.5 医疗卫生保障 卫生部门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根据需要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保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及时为受灾地区提供药品、器械等卫生和医疗设备。

红十字会等社会卫生力量要积极配合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工作。4.6 交通运输保障

要依法建立紧急情况下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及时对事发地现场及相关通道实施交通管制,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开设应急救援快速通道,保证应急交通运输工具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在交通基础设施受到危害、损害时,有关部门要组织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尽快抢修,恢复交通,并根据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决定紧急调集、征用交通运输工具,及时输送、疏散人员和物资。4.7 治安维护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公安部门要迅速组织力量,对现场进行警戒和治安管理,根据需要在现场周围设立警戒区和安排警戒人员;维护社会秩序,依法严厉打击盗窃、哄抢公私财物,扰乱国家机关工作秩序,拒绝、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进行应急处置工作等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协助有关部门及时疏散灾民和伤亡人员;依法采取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

事发地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及村(居)民委员会要发动和组织辖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协助公安部门实施应急治安保障工作。4.8 人员防护

要指定或建设与当地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完善紧急疏散管理办法和程序,明确各级责任人,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能够安全、有序的转移和疏散。

在应急工作中,事发地人民政府及其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征用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营业场所,作为临时应急避难场所。

要为涉险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防护装备,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严格按规定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确保人员安全。4.9 通信与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组织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省与设区的市和县(市、区)互通,省政府有关部门互连,反应迅速、灵活机动、稳定可靠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根据专项应急预案的规定及应急工作的需要,建立有关的应急保障数据库,为应急指挥提供文字、图像等形式的基础资料和数据,并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估、处理工作。

4.10 公共设施省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分别负责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4.11 科技支撑

要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以及先进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不断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技术装备,提高应急工作的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提高我省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科技水平,并注意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究开发作用。

4.12 现场救援与工程抢险装备保障

在进行各类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时,规划、设计和建设单位要充分考虑、兼顾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现场救援工作的需要。

省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应当定期调查可用于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的社会存量及分布情况,并确定预备调用的对象。预备调用装备的所有者要确定人员负责对装备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保养,使之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并及时更新、补充。在该装备用于应急处置工作时,要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跟踪服务。

4.13 法制保障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使全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监督管理 5.1 预案演练

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要协同省专业应急指挥机构和省突发公共事件主管部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计划,并定期组织实施。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演练。设置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定期组织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进行演练。应急演练结束后,应当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并在必要时修改和完善有关应急预案,改进和完善各项应急准备工作。5.2 宣传与培训

宣传、教育、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通过印刷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和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载体,广泛宣传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可公布的应急预案的内容,以及有关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方面的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省教育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各类学校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知识的教育规划和计划,并对规划和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指导。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知识要纳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内容,并逐渐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培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以及专业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的工作人员在上岗前,应当接受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知识的培训,掌握应急工作管理和应急处置的专业知识。5.3 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中拒不履行法定的应急处置义务,截留、挪用或贪污应急资金、物资,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情况,或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附则

6.1 预案管理

本预案由省政府制定,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与组织实施。省政府有关部门和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省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本预案。6.2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五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实施办法

【发布单位】80302

【发布文号】冀政办函[2000]10号 【发布日期】2000-04-17 【生效日期】2000-04-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实施办法

(试行)》的通知

(冀政办函〔2000〕10号2000年4月17日)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实施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试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请及时向省政府办公厅反馈。

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实施办法(试行)

一、一、总则

(一)为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建设资金的安全及合理使用,提高投资效益,省政府成立了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以下简称稽察办公室),负责对全省重点建设项目进行政府监督。为规范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工作,保证稽察工作客观、公正,提高稽察效率和质量,促进全省重点建设项目顺序实施,制定本办法。

(二)重点建设项目稽察的基本任务是依法对列入稽察范围项目的建设进行程序性稽察,对建设过程的主要环节和主要方面进行监督检查。围绕项目审批程序和资金使用、工程质量、建设进度等,重点监督检查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审计制和管理责任制等“六制”的落实情况。通过稽察促使项目单位全面强化管理,促进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三)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的范围主要是:列入省重点建设计划管理的项目;有政府出资、融资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省政府等上级机关交办稽察的项目;群众举报确需稽察的项目。

(四)省稽察办公室负责组织对省重点建设项目的稽察工作和稽察特派员及特派员助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积极支持、配合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工作,要如实反映情况、提供资料,并为稽察人员开展稽察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五)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应建立监测和重大建设事项报告制度,实行现场稽察与平时监控相结合;建立举报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六)重点建设项目稽察工作应坚持依法办事、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干预被稽察项目正常建设活动。

二、二、稽察内容

(七)根据重点项目稽察的基本任务,重点项目稽察的内容包括:审批程序稽察、项目法人稽察、勘察与设计稽察、工程招标投标稽察、开工条件稽察、施工和工程进度稽察、设备材料采购稽察、工程监理稽察、工程质量稽察、资金使用和概算控制稽察、投资环境稽察、竣工验收稽察和项目效益稽察等。

(八)审批程序稽察。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开工报告是否经过审批,审批程序是否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九)项目法人稽察。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法人责任制是否落实,组织机构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项目法人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健全,执行是否严格;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的项目,重点项目管理责任制是否落实。

(十)勘察与设计稽察。主要内容包括:勘察、设计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勘察、设计的深度和质量是否满足要求;设计依据、标准、规范、定额等是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设计变更是否按规定进行报批;对勘察、设计单位的设计质量和信誉以及服务水平进行评价。

(十一)工程招标投标稽察。主要内容包括: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选择以及主要设备、材料的采购是否进行了招标,招投标运作是否规范;签订的各种协议和合同是否严密、可靠、规范;有无中标后进行转包、违法分包的问题。

(十二)分工条件稽察。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资本金及其他建设资金的落实、施工组织设计大纲的编制、主体工程(或控制性工程)施工招标、设计图纸交付协议的签订、监理招标、征地拆迁及四通一平工作、需要的主要设备和材料的订货等开工条件是否具备。

(十三)施工和工程进度稽察。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机械设备、技术人员、施工方法、安全控制、设备和材料使用、工程进度是否符合合同要求;对施工企业的施工质量、总体水平和信誉进行评价。

(十四)设备、材料采购稽察。主要内容包括:设备、材料的采购合同,尤其是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和关键设备的合同是否严密、可靠,是否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合同执行情况如何;对设备、材料厂家和供应商信誉进行综合评价。

(十五)工程监理稽察。主要内容包括:监理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现场监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以及监理手段是否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监理工作是否规范;对监理单位信誉进行综合评价。

(十六)工程质量稽察。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施工、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建立和健全,质量责任制是否落实;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出现过质量事故;是否存在瞒报工程质量事故和在工程质量事故处理中弄虚作假的问题;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质量的检验评定工作是否规范和到位。

(十七)资金使用和概算控制稽察。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单位的财务制度是否健全,财务管理是否规范;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资金到位情况如何;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概算和有关规定,支付是否按照合同执行;概算控制措施是否落实,概算审批和调整是否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有无挪用项目资金等问题。

(十八)投资环境稽察。主要内容包括:项目所在地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有无对建设项目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的现象,有无以各种借口干扰、影响项目建设的情况;项目所在地政府是否为重点项目及时提供各种服务,是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有关问题,有无推诿扯皮现象。

(十九)竣工验收稽察。主要内容包括:竣工验收是否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和验收标准,主要结论和意见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二十)项目效益稽察。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达到了可行性研究预定的目标。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否控制在国家和省有关环保规定的范围内。

三、三、稽察工作程序

(二十一)确定稽察项目。稽察办公室应当适时了解计划、经贸部门对有关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查情况,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即介入对项目的跟踪监督。稽察项目名单由稽察办公室提出,由省计委负责会同财政厅、审计厅审计(同一个项目应避免在同一内交叉检查监督),报省政府审定。需要进行专项性稽察的项目,报经省政府同意后随时安排。

(二十二)建立项目档案和数据库。稽察组应设法收集开展项目稽察工作所需的有关资料和数据,建立项目档案和数据库。

(二十三)制订项目稽察提纲。稽察提纲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实际稽察工作。

(二十四)现场稽察。稽察组应按照稽察计划安排,根据稽察提纲内容进行实地稽察。

(二十五)编写和提交稽察报告。每次稽察结束后,稽察组应及时提交稽察报告。稽察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或经验)、相关建议等。稽察报告由稽察特派员签字,经稽察办公室审核后报送省计委;项目存在重大问题的,上报省政府。稽察特派员在稽察工作中发现紧急情况,可直接向省政府或省计委报告,并及时向稽察办公室通报情况。

(二十六)下达整改通知。针对被稽察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应下达包括整改意见和处理决定在内的整改通知,督促项目整改。整改通知以省计委名义下发。

(二十七)复查验收。稽察办公室应当适时组织稽察人员对项目整改情况进行复查,并提交复查报告。复查报告经稽察办公室审核后,报省计委。复查验收合格后,应当终止对被稽察项目的处理。

(二十八)总结表彰。对项目建设管理规范,成绩突出的,稽察办公室应当提请省计委进行表彰。

(二十九)立卷和归档。项目稽察材料、凭证、稽察报告、整改通知,应根据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分类整理,集中立卷和归档。有政府出资、融资的项目,同时还应将有关资料抄送省财政、审计部门。

四、四、对违规、违纪及违法问题进行处理

(三十)针对稽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省计委依据有关规定作出处理决定,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对项目法人违反国家和省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的,可视情节轻重作出下列单项或多项处理:

1、责令限期整改;

2、通报批评;

3、建议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单位领导班子作出调整或重组;

4、建议财政部门暂停拨付、冻结或者收回政府投资;

5、建议金融机构停止贷款,对严重违规有可能造成贷款损失的,还可提前收回贷款,并追究项目法人相应的法律责任;

6、建议有关部门依法予以相应的行政处罚;

7、暂停项目建设。

对施工、勘察、设计、监理单位、主要材料与设备供应商、总承包单位及有关中介服务机构,在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过程中违反国家和省基本建设有关规定,负有相关责任的,可视情节轻重作出下列单项或多项处理:

1、责令限期整改;

2、通报批评;

3、责成项目法人撤换相关责任单位,依法重新进行招标;

4、建议有关部门依法责令停业整顿、降低其资质等级,直至吊销其资质证书;

5、建议有关部门对负有责任的执业注册人员责令其暂停执业;吊销执业注册证书,一定时期内不予注册;情节特别恶劣的,终身不予注册;

6、建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7、建议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其他相应的行政处罚。

对严重违反国家和省基本建设有关规定的建设项目,项目单位和省直主管部门和所在市又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整改的,视其情节建议有关部门暂停该部门、所在市同类新项目的审批和资金的拨付。

(三十一)对违规、违纪及违法问题的处理,实行分工负责和处理结果反馈报告制度。成立由有关部门主管领导参加的联席会,对稽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协调。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由有关部门按职责认真调查核实,依法作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对重大和复杂问题,由省计委与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共同调查处理。稽察办公室要对处理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督办,直至问题完全解决。

1、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开工报告未经审批,或审批程序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由项目审批部门负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省计划部门和稽察办公室。

2、项目法人责任制不落实,组织机构不符合规定,项目法人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的,由项目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督促整改并将结果反馈稽察办公室。

3、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项目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或招投标运作不规范,存在中标后进行转包、违法分包的;采购合同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合同执行存在问题的,由有关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省计划部门和稽察办公室。

4、勘察、设计单位的勘察、设计深度和质量达不到规范和合同要求,设计依据、标准、规范、定额等未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重大设计变更未按规定进行报批的,由行业主管部门、资质认定部门负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稽察办公室。

5、监理单位的现场监理人员以及监理手段不能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监理工作不规范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稽察办公室。

6、项目单位及施工、监理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责任制不落实,进场的业主设备、材料不符合设计要求,工程质量不合格或出现过质量事故、瞒报工程质量事故和在工程质量事故处理中弄虚作假的,由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稽察办公室,重大问题的处理结果报省政府。

7、项目单位的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项目的资金来源不符合有关规定,资金的使用不符合概算和有关规定,支付未按照合同执行的;存在超规模超标准建设问题,概算调整未按有关规定报批,存在弄虚作假骗取国家和省投资,截留、挤占、挪用项目建设资金等问题的,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和计划部门负责处理,重大问题的处理结果报省政府。

8、项目所在地对建设项目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或以各种借口干扰、影响项目建设的,由项目所在地政府负责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稽察办公室。

9、竣工验收不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和标准,竣工验收的有关资料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由稽察办公室负责查处,重大问题的查处结果报省政府。

(三十二)对稽察发现有违规违纪或违法行为的建设单位和施工、勘察、设计、监理单位的直接责任者、主要领导责任者和重要领导责任者,以及有关行政监督部门存在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的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有关人员,由其所在单位、其行政主管机关或监察机关按人事管理权限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还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十三)对稽察发现涉及省内其他部门和设区市的违规违纪或违法行为,要以省计委公函的形式移交有关部门和市进行查处,有关部门和市应将查处结果及时反馈稽察办公室。涉及省外的问题,上报国家计委另行处理。

五、五、稽察工作方法

(三十四)对被稽察的重点建设项目每年至少进行一至二次现场稽察,并通过信息系统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跟踪监测。

(三十五)现场稽察可采取对项目建设进行全面稽察的方式,也可采取对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稽察的方式。必要时,还可采取对某个环节和某些方面进行跟踪稽察的方式。

(三十六)现场稽察工作主要采取听、看、查、核、谈等方式,对重要的证词、证据可进行录音、复印、拍卖或摄像。

1、听取项目主管单位、项目单位以及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单位对项目建设过程的情况汇报;

2、查阅项目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包括向有关部门调查核实项目的有关审批文件,设计资料、设计图纸,招投标的有关文件、资料和签订的各种合同,建设项目的财务报表、会计帐簿、会计凭证,项目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监理日志和监理报告;

3、核实有关情况,包括向有关部门调查核实项目的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情况,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合同执行、现场服务和信誉情况;

4、实地察看工程质量和现场管理情况,有关质量检测机构和检测设备的情况,必要时可以进行抽样检验;

5、与参建单位的有关人员或周围的群众座谈,多方面了解情况。

(三十七)根据需要,可以与财政、审计、金融、建设等有关部门组织联合稽察组对某些项目进行稽察,也可以聘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稽察,或者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某项内容进行检验和鉴定。

(三十八)稽察结束后,稽察组应向项目单位再次核实情况,以确保稽察的准确性;必要时还要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交换意见,通报稽察情况。

六、六、稽察办公室的职责及稽察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三十九)稽察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制订我省重点建设项目稽察的具体规定和稽察特派员管理办法,研究提出有关项目监管的政策和建议。

2、了解项目前期工作有关情况,提出稽察项目计划。

3、负责稽察特派员及稽察特派员助理的派出、培训及管理工作。

4、负责稽察报告的汇总、审核,报请省计委下达整改意见,并监督落实。

5、负责与各市、各部门的联络和协调工作。

6、承办省政府、国家计委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办公室及省计委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十)稽察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拒绝、阻碍稽察人员依法执行公务,不得打击报复稽察人员。稽察人员开展稽察业务时享有下列权利:

1、可以要求项目单位提供与稽察有关的文件、资料、数据,查阅项目单位的会计帐簿、会计凭证等财务资料,必要时可对有关人员进行质询;

2、可以向项目参建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商以及与建设项目有关联的企事业单位调查和了解有关情况,必要时也可查阅这些单位的有关会计帐簿、会计凭证等资料;

3、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经稽察办公室商请各级有关管理部门提供相关资料;

4、可随时进入施工、仓储、办公、检测、试验等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场所和地点进行现场查验和取证;

5、监督项目初步设计审查、施工图设计审查、招标投标、竣工验收等重大活动,参加项目建设有关重要会议。

6、在稽察现场发现明显存在的需要立即制止的问题时,可当场责令予以纠正。

(四十一)稽察人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依法行使职责,坚持原则,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2、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不越权干预项目单位的正常建设活动;

3、认真进行稽察工作,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及时完成稽察任务;

4、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反映项目建设的情况和问题;

5、对建设单位反映的需要上级部门解决和协调的问题,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帮助解决。

6、办理稽察事项时,与被稽察单位或者稽察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7、保守国家秘密和被稽察单位的商业秘密。

(四十二)稽察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自觉纠正和防止各种违规违纪行为。

(四十三)稽察人员在稽察工作中成绩突出,为维护国家利益做出重要贡献的,应给予奖励。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四十四)稽察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对被稽察项目的重大问题隐匿不报,严重失职的;

2、与被稽察单位串通,编造虚假稽察报告的;

3、干预被稽察单位正常的建设活动,致使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4、泄露国家秘密或被稽察单位商业秘密的;

5、违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廉洁从政有关规定的。

七、七、被稽察单位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四十五)被稽察单位在接受稽察时享有下列权利:

1、对稽察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向稽察人员进行申辩;对稽察报告和处理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向稽察办公室提出申诉。

2、发现稽察人员有违纪、违法行为的,有权向稽察办公室、监察部门和司法机关投诉。

3、对需要上级单位协调解决的问题以及外界干扰工程建设的情况,可向稽察办公室报告。

(四十六)被稽察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积极协助稽察人员的工作,如实提供稽察工作需要的文件、资料、数据。

2、自觉执行稽察办公室制定的文件和资料报送制度、项目月信息报表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

3、下列文件、资料、数据和信息必须及时报送稽察办公室:

(1)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的总说明,开工报告及各阶段批复文件复印件;

(2)咨询单位的项目评估意见、初步设计的专家评审意见;

(3)上报有关部门审批的关于调整项目建设方案、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资金来源、投资概算等方面的报告及批复文件复印件;

(4)监理月报和向项目法人的报告;

(5)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参建单位的资质和资信证书复印件,各参建单位的基本情况介绍;

(6)重大设计变更报告及批复文件复印件;

(7)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检查验收报告;

(8)项目单位编制的实施计划,季度、会计报表,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表,项目建设月度信息报表;

(9)审计单位的审计报告;

(10)有关竣工验收的文件复印件;

(11)稽察单位要求报送的其他资料。

4、下列重大事项必须及时报告稽察办公室:

(1)项目初步设计和概算调整审查;

(2)项目招标、评标;

(3)项目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变动;

(4)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更换以及不合格施工队伍的清除出场;

(5)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6)项目竣工验收;

(7)重要的经验教训现场会议或总结会议;

(8)其他相关的重大事项。

5、对稽察人员在稽察过程中指出的急需纠正的问题,应当立即停止有关行为,并采取适当措施积极挽回其造成的损失。

6、接到整改通知后,应按要求认真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按要求期限报省计委并抄送稽察办公室。

(四十七)被稽察项目单位、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行为的,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提请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给予行政或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1、违反本办法第(四十六)条之1、3、4、5款规定的;

2、拒绝、阻碍稽察人员执行任务或者打击报复稽察人员的;

3、向稽察人员馈赠物品、支付报酬、提供福利待遇,影响稽察人员公正履行职责的。

八、八、附则

(四十八)稽察人员在项目稽察过程中所发生的交通、住宿等费用,先由市计委垫付,省稽察办公室每半年与市计委结算一次,各市不得将垫支费用转嫁给项目单位。市计委无力垫付的,由稽察办公室直接结算。

(四十九)各市对市一级政府出资、融资和管理项目的稽察、可参照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

(五十)本办法由省计委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

(五十一)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