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工伤保险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工伤保险条例》有
关问题的通知
状态:有效 发布日期:2003-12-31 生效日期: 2003-12-31
发布部门: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 办字(2003)147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
《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了确保《条例》在我省顺利实施,根据《条例》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规定,在《河北省工伤保险实施办法》正式颁布实施前暂按本规定执行。
一、从2004年1月1日起,全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办理工伤保险登记,为与本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费。
二、工伤保险基金在设区市实行全市统筹,具体办法由设区市政府制定。驻我省的金融、邮政、电信、电力、石油、石化、烟草、铁路运输、省属煤矿等系统管理行业以及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企业的工伤保险,暂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直接管理。
三、工伤保险费率标准由各设区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财政、卫生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关于工伤保险费率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3)29号)要求,依据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危害程度,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报设区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由省直接管理单位的费率标准,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四、工伤保险费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负责征缴,省直接管理单位的工伤保险费由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负责征缴。用人单位应以本单位全部职工当月工资总额为基数,申报缴纳工伤保险费。难以确认工资总额的企业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按照上年度设区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申报缴纳工伤保险费。
五、工伤保险基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用人单位应按月或按季向经办机构缴纳工伤保险费,并定期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挪用。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要依法对工伤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工伤保险基金不计征税、费。
六、各设区市和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条例》规定建立工伤保险储备金,用于统筹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储备金按照不超过当年工伤保险费征收额的15%留存,滚存总额不得超过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总额的50%。储备金一经使用,应及时补足差额。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同级政府垫付。七、五级至十级工伤职工,按照《条例》规定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由用人单位暂按以下标准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标准为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设区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4个月至8个月,其中:五级44个月、六级38个月、七级26个月、八级20个月、九级14个月、十级8个月;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标准为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时设区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2个月至4个月,其中:五级22个月、六级16个月、七级10个月、八级8个月、九级6个月、十级4个月。省直接管理单位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按照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
工伤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终止或解除劳动关系时,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按每减少一年递减20%的标准支付,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一年的按10%支付。?
工伤职工领取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后,终止工伤保险关系,符合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八、做好新旧工伤保险政策的衔接。2003年12月31日前发生的工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已作出工伤认定决定的,工伤待遇和支付渠道按原有政策规定执行。其中:2003年1月1日后发生的工伤,申请人已按规定时间申报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2004年1月1日以后完成工伤认定的,工伤保险待遇按照《条例》的规定执行。因用人单位漏报、瞒报和故意拖延不报超过申请时效的,其工伤待遇由原用人单位负责。?
《条例》实施前已开展了工伤保险的市、县,应将原工伤保险基金节余部分存入当地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支付原规定的工伤保险基金列支项目,节余部分用完后用新的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九、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工伤保险工作,负责贯彻执行工伤保险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工伤保险配套政策并组织实施;制定工伤医疗服务机构和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管理办法;监督检查用人单位、经办机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和医疗机构执行工伤保险政策法规情况;制定本地区事故预防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和职业康复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工伤认定工作;负责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日常工作的协调组织;制定费率调整办法,监督检查工伤保险基金的缴纳和使用。经办机构受理用人单位的工伤保险登记、缴费申报、确定缴费费率;负责收缴工伤保险费;编制工伤保险基金预算、决算;管理工伤保险基金,核定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负责工伤保险储备金的管理和使用;编报工伤保险基金的会计、统计报表。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按照《条例》要求建立医疗卫生专家库,负责工伤职工劳动能力和护理依赖程度的鉴定、停工留薪期的确认、配置辅助器具的确认、疾病与工伤关联的确认、供养亲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鉴定、职业康复的确认、工伤职工旧伤复发的确认。经办机构和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经费以及工伤认定工作所需费用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工伤保险工作的开展。
十、各级政府要增强贯彻落实《条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卫生、人事、财政、民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工会组织,要密切配合,确保《条例》顺利实施。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发布单位】80306
【发布文号】冀政办[1984]56号 【发布日期】1984-05-24 【生效日期】1984-05-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冀政办〔1984〕56号)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奖励办法(试行)
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四日
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试行)
为表彰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做出重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根据国家有关条例精神,特制定如下办法:
第一条 第一条 分级奖励
科学技术奖励分为:省级奖;地、市及厅、局级奖;县级及基层奖。
受奖项目不得重复发放奖金。如经上一级评定,提高了奖励等级及奖励金额的,其奖金只支付差额。
第二条 第二条 奖励范围
省级奖励,应具有省以上先进水平、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显著、成绩突出的项目。
(一)科学技术成果奖
(1)为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一定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
(2)在重大科学技术项目或综合性的攻关项目研究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或其中某一课题的科技成果。
(3)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中取得新的科技成果。
(4)在技术成果应用推广过程中有发展、有创新的科技成果。
(5)为阐明自然现象、特性、规律而取得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一定学术价值的科学理论成果。
(二)科学技术进步奖
(1)在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成果中有显著成绩,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者。
(2)在消化、吸收、推广应用引进省外、国外技术中,做出显著成绩,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者。
(3)在重大工程建设、设备制造和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做出显著成绩,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者。
(4)标准、计量等工作,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到显著作用者。
(三)科学技术管理奖
各级科委及经济、生产、医药卫生、科研、设计、大专院校等单位的科技管理机构和管理干部,在科学技术管理工作上做出优异成绩并取得显著效果者。
(四)科学技术情报奖
为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重点的、已发挥重大作用的科技情报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第三条 奖励对象
(一)本省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专业管理部门,基层生产组织,不论集体或个人,凡取得的科技成果或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情报、科学技术管理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符合本办法规定授奖条件的,均可申报奖励。
(二)省外单位承担我省科研项目,或参加我省科学技术进步活动,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均可参加我省评选或授奖。
(三)省级科技成果奖,授予省科委发布的成果公报中符合授奖条件的项目。没有列入公报的须先履行成果登记手续。
第四条 第四条 奖励等级标准
(一)科学技术成果奖
根据成果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学术价值以及取得成果的难易程度等条件,综合分析评价。
技术性成果需经过一年以上生产(或使用),证明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合理者方可请奖。
一等奖:在科学技术上有重大突破,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者。
二等奖:在科学技术上有较大创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效益突出者。
三等奖:在科学技术上接近国内先进水平,有较高的经济、社会效益者。
四等奖:在科学技术上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有较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者。
有创见性的理论成果,在国际或国内产生较大影响者,根据其学术价值和水平高低,分别说评定一、二、三、四等奖。
(二)科学技术进步奖
主要依据技术进步因素和经济效益大小评定。
工业项目标准:
一等奖:技术进步因素占本单位净增效益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单位人均税利超过全国同行业平均值者。
二等奖:技术进步因素占本单位净增效益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单位人均税利超过全省同行业先进水平省。
三等奖:技术进步因素占本单位净增效益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单位人均税利超过全省同行业先进水平者。
农业、卫生环保、标准、计量等方面的项目,不能用上述条件衡量的,可参照上述原则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规定办理。
(三)科学技术情报奖
科技情报授奖条件,主要是取得的经济效益或工作效果。
一等奖:对全省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或对省重大科技项目的决策、攻关等起到重大作用者;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者;对全省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者。
二等奖:对某一部门、行业、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或重点科技项目的决策、攻关等起到重大作用者;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取得显著经济效益者;对某一部门、行业、地区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起到重大作用者。
三等奖:对某一部门、行业、地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或重点科技项目的决策、攻关和提高经济效益起到较大作用者;对某一部门、行业、地区科技情报工作的发展起到较大作用者。
(四)科学技术管理奖
一等奖:在科学技术管理工作中具有重大创见,对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或在科技项目管理、科技政策研究、成果推广、器材供应、智力开发、人才使用等方面取得重大成绩者。
二等奖:对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地区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或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管理成绩卓著的;或在科技政策研究、成果推广、器材供应、人才管理中,取得优异成绩者。
三等奖:在组织协调科技攻关、技术转移、成果推广、科技政策研究、器材供应、人才管理等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者。
第五条 第五条 申报程序
(一)申报奖励须报送以下材料:
(1)科学技术成果奖: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报告表(一式三份);成果鉴定证书或科学技术进步评议报告;有关技术资料,包括试验总结或推广应用总结、研制报告、测试报告、使用报告和必要的图表;使用单位的评价意见书及经济效益核算材料。
(2)科学技术进步奖:依靠技术进步的总结报告及有关数据。
(3)科学技术情报奖:科学技术情报成果资料和主要附件;采用单位的评价意见书。
(4)科学技术管理奖:科学技术管理工作报告,项目或课题承担单位及有关部门对管理工作的评价意见书。
申请奖励单位的主管部门负有技术审查、处理纠纷的责任。
(二)请奖单位按隶属关系分别报送地、市科委和省直主管厅局进行初审。对符合本办法授奖条件的,吸收同行专家评议,提出初审意见及授奖等级建议报省科委。经评选委员会评选,省科委审查批准后授奖。
(三)申报和评选奖励必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不得营私舞弊、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如有违反者,视情节轻重,严肃处理。
获奖项目自公布之日起三个月内,如有争议可向授奖部门提出意见,逾期无争议者,即行授奖。
第六条 第六条 奖励方法
实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获奖者的成果或事迹记入个人档案,并作为考核、晋升、评定职称的依据之一。
奖金分别在地方财政经费、事业费、集中的事业收入、利润留成等方面列支。
(一)科技成果奖
分别授予奖状、奖杯、奖章、证书(主研人员)和奖金。
一等奖:奖金二千元;
二等奖:奖金一千元;
三等奖:奖金五百元;
四等奖:奖金三百元
(二)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单位授予奖杯,个人授予奖励证书、奖金一千元;
二等奖:单位授予奖状,个人授予奖励证书、奖金五百元;
三等奖:单位授予奖状,个人授予奖励证书、奖金三百元。
科学技术情报奖和科学技术管理奖的奖励办法同于科学技术进步奖。为鼓励省外来我省进行技术协作,凡属授奖项目主研单位者,给其增发奖金百分之三十。
(三)对取得特别重大的科技成果,和在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情报、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取得重大经济、社会效益者,除获得上述奖励外,经省政府批准,还可给予晋级奖。
第七条 第七条 奖励证书和奖金分配
奖励证书发给主研人员。每个授奖项目一般只发一至三人。
奖金按贡献大小合理分配。授奖项目主要完成者所得奖金一般为全部金额的百分之七十。
第八条 第八条 科技奖励可随时申报,分批或单独授奖。
第九条 第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试行,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条 第十条 附则
各地、市、县,省直各部门,各基层单位,可参照本办法,相应制定自己的奖励办法。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工作的通知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9-08-05
冀政办函[2009]23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
为推动我省对外经济合作事业稳步健康发展,现就规范和 加强对外劳务合作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一、经营资格
从事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企业(以下简称外派劳务企业)必须具有商务部批准的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或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并经省商务厅年审合格。严禁企业或个人擅自或超范围从事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活动。外派劳务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对外经营活动,严禁与非法劳务中介机构和个人合作。违反以上要求的,由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工商等部门依法查处。
二、项目审查
商务主管部门应对外派劳务项目进行严格审查,详细了解项目情况并登记在案。按规定需确认的外派劳务项目,申报前须经我驻外使(领)馆经商参处(室)进行项目确认。向商务主管部门申报项目提交的材料包括《外派劳务项目审查表》、我驻外使(领)馆经商参处(室)出具的《对外劳务合作项目确认函》、与境外雇主签订的《对外劳务合作合同(协议)》(复印件)、外派劳务人员境外收入材料与收费情况说明、处置外派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承诺书(以上材料已审查项目加派人员除外)。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劳务还需提供经我驻外使(领)馆经商参处(室)确认的《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外派劳务事项表》。外派劳务项目未经省商务厅审查,所涉及企业不得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擅自开展外派劳务业务的,由商务主管部门会同外事、公安、工商等部门依法查处。
三、招收备案
外派劳务企业招收外派劳务人员须办理招收备案手续,委托具有经营资格的外派劳务企业、县级以上政府设立的外派劳务服务中心或省商务厅认定的外派劳务培训机构,不得委托其他单位、企业和个人招收或自行在社会上直接招收。招收备案手续由上述企业、单位、机构所在地设区市商务局在规定时限内到省商务厅备案。省内外派劳务企业办理招收备案手续须提交《外派劳务人员招收备案表》和外派劳务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外省(区、市)外派劳务企业和外交部(领事司)授权自办签证企业办理招收备案手续,还应附企业相关资质证明。外交部(领事司)授权自办签证的企业初次办理招收备案须提供自审项目资格文件。外派劳务企业须与外派劳务人员直接签订《劳务派遣合同(协议)》,协助外派劳务人员与境外雇主签订《雇佣合同》(《劳务合同》),并将复印件送省商务厅备案。外派劳务企业办理招收备案手续后,方可招收劳务人员。未经招收备案,外事送签单位不得为其代为申办赴境外工作签证。未经省商务厅确认的企业和劳务输出机构申办出境务工护照,公安部门不予受理。
四、收费管理
外派劳务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外派劳务收费管理规定,向劳务人员收取的服务费不得超过劳务人员合同工资的12.5%,严禁另行收取或为合作单位代收代支其他任何费用,严禁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严禁层层加码乱收费,严禁将所收费用存入以个人名义开立的账户。接受委托代招外派劳务人员的企业,应由委托方根据委托协议向其支付相关费用,不得直接向外派劳务人员收取费用或巧立名目搭车收费。双方应当约定,在外派劳务合同期内,由于外派劳务企业或境外雇主违约导致劳务人员无法继续工作的,外派劳务企业除按劳务人员境外实际工作时间应当收取的服务费外,其余部分予以退还,并按比例退还劳务人员为办理出国务工手续支付的费用;由于劳务人员自身原因导致违约的,外派劳务企业须按上述要求酌情退还服务费,办理出国务工手续及境内外培训、往返交通等所需费用由劳务人员自行承担。
五、境外劳务管理
所有外派劳务人员必须经过外派劳务培训,任何外派劳务企业不得向境外派遣未经培训或培训考试不合格的劳务人员。外派劳务企业向境外派出劳务人员前,必须保证劳务人员已取得护照、签证等合法出境手续和入境、居留、工作许可等合法入境及务工手续,不得以商务、旅游、留学、探亲等名义为外派劳务人员办理出境务工手续。外派劳务企业应依法为外派劳务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保险,同时可要求外派劳务人员投保履约保证保险。外派劳务企业要协助外派劳务人员与境外雇主签订《雇佣合同》(《劳动合同》),并承担境外管理责任。外派劳务企业批量外派劳务人员的,要派员带队随行,与境外雇主衔接好合作关系,安排好外派劳务人员的工作、生活。在同一国家或地区派出劳务人员50人以上的,应有1名兼职或专职管理人员;100人以上的,应派出2名以上(含2名)专职管理人员。外派劳务企业要建立境外劳务人员不良行为档案,对在境外恶意滋事、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及时报告省、市商务主管部门;对违法违纪、给企业造成经济和信誉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六、突发事件处置
各设区市、县(市)人民政府要成立由主管市长、县(市)长任组长,商务、外事、公安、工商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境外重大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处理机制,具体指导、协调、督促外派劳务企业处置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按照“谁对外签约谁负责”的原则,外派劳务企业负责处置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境外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由外派劳务企业注册地政府牵头,劳务人员户籍所在地政府协助,协调、督促涉事企业进行处理。不具有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或个人自行组织外派或介绍劳务人员在境外发生劳务纠纷和突发事件的,由非法外派企业注册地或个人户籍所在地政府牵头,劳务人员户籍所在地政府协助,协调、督促涉事企业进行处理。重大的以及劳务人员户籍所在地涉及多个设区市的纠纷和事件,由省商务厅会同外事、公安、工商等部门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进行妥善处理。
七、责任追究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工作不力、监管失误、突发事件处理不当的单位和人员,要严肃处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违规开展经营活动的外派劳务企业、外派劳务基地和外派劳务培训机构,由省商务厅责令其限期整改或予以罚款;情节严重的,报请商务部取消其经营资格;对未经批准开展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的,由企业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取缔;对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劳务人员因非法出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被遣返回国的,由商务或外事部门将情况通报遣返人员户籍所在地设区市公安出入境管理部门,自遣返回国之日起六个月至三年内不予签发护照。
八、广告管理
新闻媒体、广告发布单位发布涉及招收外派劳务人员内容的广告,必须查验企业的营业执照、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外派劳务项目审查表》、《外派劳务人员招收备案表》等相关文件,内容不实或证明不全的广告不予发布。对擅自刊登、发布虚假广告欺骗或误导公众的,工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
第四篇:保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本级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有关养老和工伤保险问题的通知
保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本级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有关养老和工伤保险问题的通知
〔2011〕保市府办23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驻保部队,驻保中(省)直单位: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意见(暂行)的通知》(冀政办〔2010〕37号)、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社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冀人社函〔2011〕50号)精神,进一步做好市本级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的养老和工伤保险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实施范围
(一)财政性资金基本保证事业单位;
(二)财政性资金定额、定项补助事业单位;
(三)财政性资金零补助事业单位;
(四)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流动人员;
(五)驻保部队事业单位、驻保中(省)直事业单位。
二、实施标准
从2011年10月起,各参保事业单位养老、工伤保险缴费基数和养老金发放标准均按实施绩效工资后的新标准执行。
(一)纳入缴费基数。在职人员以实施绩效工资后的工资总额为新基数缴纳养老、工伤保险费。
(二)调整养老金待遇标准。退(离)休、退职人员补贴按新标准发放并纳入缴费基数。
(三)保险费的补缴和养老金的补发。在职人员养老保险新缴费基数与原缴费基数差的补缴、退(离)休和退职人员补贴新标准与原标准差的补发,按照“谁缴费,谁享受”的原则从实施绩效工资之月起同步实施。
三、实施时间
各类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时间按以下文件执行:
(一)义务教育学校按保定市人事局、保定市财政局、保定市教育局《关于市直义务教育学校基础性绩效工资分配暨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的通知》(保人发〔2009〕44号)文件执行;
(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按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保定市财政局、保定市卫生局、保定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市直公共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办法〉的通知》(保人社发〔2010〕40号)文件执行;
(三)除义务教育学校之外的其他市直事业单位和机关事业单位流动人员按保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保定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市直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办法(暂行)〉的通知》(保人社发〔2011〕1号)执行;
(四)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按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社会保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冀人社函〔2011〕50号)执行。
各县(市、区)、开发区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纳入养老、工伤保险缴费基数工作按照冀政办〔2010〕37号、冀人社函〔2011〕50号等文件精神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自行落实,亦可参照本通知实施。
二O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第五篇: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
(湘政办发〔1997〕51号 1997年11月7日)
各行政公署,自治州、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单位:
民办教师是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广大民办教师为我省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争取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目标,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997〕3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切实制订好统筹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实施计划,并实行地方责任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按照省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切实制订好本地区统筹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具体实施计划。各地、州、市要将1998-1999年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具体实施计划于今年12月中旬前报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并抄送省教委、省计委和省人事厅。
二、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工作要在加强管理、提高素质、改善待遇的同时,全面贯彻国务院提出的“关、转、招、辞、退”的方针,分区规划,分步实施,逐年减少民办教师数量,全省力争到1999年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株洲、长沙市1997年已完成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任务,其它经济条件好的地市,应力争1998年完成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任务。
三、各地(州、市)、县(市、区)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新增民办教师。
四、从今年至1999年,省每年安排2.3-2.5万人左右专项指标,各地州市也要尽可能安排部分配套指标。在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过程中,各地州市要根据本地区和民办教师的实际情况,对长期从事民办教师工作,在边远山区、贫困地方任教多年,担任学校教学领导工作,以及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民办教师要优先转为公办教师。我省从今年起原则上实行民办教师直接转为公办教师,中等师范学校不再招收民办教师班。
五、各地(州、市)、县(市、区)要按照国家教委、国家计委、人事部、财政部教人〔1992〕41号文件精神,建立民办教师保险福利基金,改进民办教师离岗退养办法,使年老病残民办教师的生活得到保障。有条件的地区,对离岗退养的民办教师可参照公办教师退休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教师法》中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的规定。进一步贯彻国家教委、国家计委、人事部、财政部教人〔1992〕41号文件精神,在调整公办教师工资时,相应增加民办教师工资。要按照有关政策,逐步提高民办教师的工资待遇。农村教育费附加应首先保证支付民办教师统筹工资。
七、为确保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后安心本职工作,各地、州、市要加强管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他们稳定在急需的教学工作岗位上,为农村教育事业继续作出贡献。
八、各地区行署和州市政府要加强领导,教育、人事、计划、财政、公安等部门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做好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把统筹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认真安排,切实防止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决不允许在办理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手续过程中乱收费,确保全省“在1999年基本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目标的实现。
发布部门:湖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1997年11月07日 实施日期:1997年11月07日(地方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