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祝福教学设计[全文5篇]

时间:2022-06-14 01:4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祝福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祝福教学设计》。

第一篇:语文祝福教学设计

语文祝福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祝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初识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作家作品介绍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鲁迅作品

小说集呐喊野草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坟热风

3、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

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呐喊》: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xx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二、导入

请问在坐的女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名和姓。

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都没有名字,他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从字形的角度讲解“女”“妇”和“取”三个字。

三、写作背景介绍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四、题解

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公顷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五、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疏通字词、正音

2、结合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请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3-33)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34-53)三个半月

发展被卖改嫁(54-65)两年

高潮再到鲁镇(66-111)约两年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3、思考:《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收倒叙转为顺序的“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请一个同学用顺序的方法来复述整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体会祥林嫂的命运

2、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一、人物的描写有哪些手法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二、比较几次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1、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问题:①三次有何变化

②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

③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样的一个人

A、初到鲁镇: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科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

明确: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她希望凭借亲亲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B、再到鲁镇: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寻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思考:再次回到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都变了,祥林嫂深觉沉重,那么她如何面对的其结果如果

明确:为求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钱去捐门槛,但反抗的结果是她仍不被接受。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她是无法赎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C、死前:

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下与折磨下,已陷入本年度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忆无法表达,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和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2、总结:通过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

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人生悲戚,一至于此!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捐门槛】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赎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三、拓展思考

1、“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第二篇: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计教师:黄其钥)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

《祝福》(第一节)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1)了解鲁迅及其写作背景。(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2.解析:

(1)本文是《彷徨》第一篇,写于辛亥革命后,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存在。作者内心苦闷找不到社会的出路,看不到前进的希望,于是创作出在黑暗中绝望挣扎的祥林嫂形象。

(2)课文篇幅较长,又运用了倒叙手法,必须先理清课文情节才有利于进一步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增加学生对鲁迅的了解。

(2)提高学生阅读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2.解析:

(1)通过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的介绍,更好地掌握本文的时代背景。

(2)通过简洁明了地复述课文故事情节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课前预习题

(1)你知道的鲁迅的名句有哪些?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小说的叙述顺序有哪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鲁迅的文章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强烈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批判视角,学生初读较难把握。通过对鲁迅的介绍,增加学生对鲁迅文章的熟悉情感,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课文篇幅长,又有不少多音字和不常见的词,可借助录音机播放朗读带,让学生能够感受课文内容情节。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 → 感知鲁迅→ 理清情节 → 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景

1、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有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这篇小说又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让我们一起边走近鲁迅,欣赏《祝福》。

2.感知鲁迅

问题1:查阅资料,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把握主旨。师生活动: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堂交流,教师补充说明。

无 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自 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无 题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读鲁迅 陆 洋

鲁迅小说的背景、人物距离今天似乎有些遥远,今天许多中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原来一直不喜欢鲁迅的文章,一则文字较艰涩,二则思辨性太强,不易捉摸。

2009年江苏高考以一篇郁达夫《怀鲁迅》重新引起我的思考。是的,“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细读鲁迅,他不再是一个思想说教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爱国知识分子。他通过《一件小事》真诚剖析自身的劣根性,坦承错罪;他通过《藤野先生》缅怀异国师恩,真情流露;他通过《故乡》回忆童年幸福时光,挽留纯真质朴,痛斥封建流毒之非;他更通过《灯下漫笔》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再读鲁迅,看他在《呐喊》中大声疾呼,看他在《彷徨》中寂寞迷茫,看他在社会集体冷漠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看他在微薄的希望中“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身上,既有奇譬诡喻的庄周的洒脱孤高,又有锋芒毕露的孟轲的不屈不挠。虽有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孔子的落魄,却有路漫漫上下求索的屈子的执着,更有热爱生活的苏子的睿智豁达。

在那个几近窒息的社会中,他挚爱每一个人,却又厌恶每一个人。他否定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却对西方新思潮保持警惕,主张拿来主义。

七十多年的风雨剥蚀,并未丝毫减弱鲁迅作品中的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这份爱国情怀指引着我们每一个人重新认识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这里有许多我们今天依然存在的国民劣根性,有许多我们今天依旧需要的生命的品质,更有许多对当前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性温厚、心灵慰藉很重要的启示。“永远的新的旧故事”,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深入思考。

(1)鲁迅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而已集》《热风》等十几部。(2)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时期的鲁迅,思想状况由呐喊转为彷徨。《祝福》发表于1924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仍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他们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的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这样的背景下,《祝福》应运而生。

3、播放朗读带(或抽学生朗读)

学生听朗读,正字音,了解故事梗概。

4、复述课文故事情节

问题2:以“我”为角度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主要人物的故事,提高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浏览一遍课文,四人一个小组整理出祥林嫂的故事。教师出示要求: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初冬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她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终年四十岁左右。问题3::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情节。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指导。

情节 内容 时间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三个半月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约两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问题4: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了解倒叙手法及其作用。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参考答案:本文运用倒叙手法,作用:(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寄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目标检测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八部。

2.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3.本文的中心人物是祥林嫂,讲述了她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的悲惨遭遇。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学习内容,掌握作者和情节。配餐作业

A组(基础题)

《创新设计》的预习作业。

设计意图:掌握本文生字词,更好地理解文章。

B组(巩固题)

《活页训练》的积累与运用。

设计意图:熟悉高考题型,巩固基础知识。

C组(提高题)

写三百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设计意图:熟悉文章内容,锻炼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

《祝福》(第二节)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从祥林嫂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看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与所达到的效果。

2.解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方法往往是读者解读人物的角度。小说的描写语言与人物语言都非常出色。无论记叙事件,描写环境,还是刻画人物,都语句简洁,字字锤炼。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深刻地抓住了人物内在的精神面貌,通过外貌深入地表现了人物的人生处境和精神状态,向来为人所称道。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学习通过肖像描写人物、揭示人物内心的写作手法。

2.解析:作者主要从外貌方面来刻画人物,其他的刻画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3.课前预习题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肖像描写学生容易看出,但学生很不容易与写作技巧进行联系。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插播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 → 三次肖像描写 →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景

1、导入 有人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春天上没了丈夫;开春时被迫改嫁;春天快完时,儿子阿毛被狼吃;在迎春之际,死在祝福的风雪之夜里。这样一个有着悲惨遭遇的妇女形象,作者又是如何刻画的呢?

2、三次肖像描写

问题1:阅读课文,写出祥林嫂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设计意图:理清情节发展,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

师生活动:学生提前做学案,小组讨论出答案,老师点拨。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问题2:找出文中对祥林嫂进行的三次肖像描写,看看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掌握肖像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后,课堂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拨。(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们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作用:肖像、眼睛描写,体现了祥林嫂年轻、新寡、勤劳、朴实,又善良温顺的特点;动作行为描写“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体现了祥林嫂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一面;后来的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不但表现了她的要求极低,而且也反衬出她以前在婆婆家的非人遭遇。)(2)讲析样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作用: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3)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

最后,临死前的祥林嫂被逼成什么样了? 肖像: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间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作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小结: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问题3:找出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分析其作用。

设计意图:掌握语言描写的作用。语言描写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情节发展。

师生活动:学生找出语言描写部分,分角色朗读,讨论作用。教师点拨。(1)自述阿毛之死——更突出了祥林嫂的痛苦与自责(2)与柳妈对话——加重了精神负担

(3)与“我”对话——矛盾心理,希望破灭

问题4:根据以上分析,概括祥林嫂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掌握人物形象。

师生活动:学生概括,教师点拨,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挣扎,但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目标检测

1.“画眼睛”是小说《祝福》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作品多次写祥林嫂的眼睛,其作用是什么?

眼睛描写 论特点

初到鲁镇: 顺着 安分

再到鲁镇: 眼角带着泪 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 直着 精神有些麻木 捐 门 槛: 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行 乞: 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 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2、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 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 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小说的 情节 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 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情感等。

设计意图:掌握小说肖像描写的作用,检测本课时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配餐作业

A组(基础题)

1.《活页训练》的阅读与鉴赏6-12题。设计意图:掌握本文外貌描写的作用。

B组(巩固题)

2.选择鲁迅《呐喊》或《彷徨》中的一篇短篇小说,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熟悉鲁迅的人物描写手法。

C组(提高题)

3.选择课外读物上你最喜欢的人物描写的文段,抄录在下面。设计意图:摘抄美文,锻炼表达能力。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

《祝福》(第三节)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鲁镇人物的形象,在人物关系中认识祥林嫂形象的典型意义。2.解析:课文中的鲁四老爷(四婶)、柳妈、听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的和取笑祥林嫂的鲁镇的人们的言行无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从而理解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背景。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解析:在巧妙设置矛盾冲突中,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本篇小说,值得研究的主要艺术特色。

3.课前预习题

(1)出现在祥林嫂周围的人有哪些?

(2)你认为他们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经常有自己的主观情感,其原因是脱离文本。要引导学生由文章的相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朗读和人物形象描写相关的片段,回归文本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 → 研习鲁四老爷(四婶)→ 研习柳妈和鲁镇的人们 → 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景

1、导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看到的祥林嫂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她想从一而终,却被婆婆卖掉,被迫改嫁;她再嫁生子,却夫死子亡,自己也被大伯赶出家门;她想通过自己的劳动生存,却被说成伤风败俗,被取笑;最终沦为乞丐,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

祥林嫂的悲剧令人唏嘘不已。然而在当时,人们对此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再度审视鲁四爷等活动于祥林嫂周围的人们的行为。看看谁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最主要的“元凶”?

2、研习鲁四老爷(四婶)

问题1: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背景。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阶梯问题,小组讨论人物形象。

(1)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第二次又持什么态度?

明确:第一次:皱眉,讨厌她是寡妇。——维护封建礼教

第二次:照例皱眉,认为她伤风败俗、告诫四婶不让她插手祭祀的活。

(2)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3)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死亡持什么态度?

明确:骂她是“谬种”,不应该在祝福的日子死去。态度“淡然”,漠不关心。——自私、冷酷。

(4)阅读第一、二段,找出对鲁四老爷的介绍。

直接介绍:身份: 讲理学的老监生(封建思想)

思想: 大骂新党(顽固、守旧)

间接描写:对联: “一边已经脱落„„”(懒散)

“事理通达心气平和”(虚伪)

书籍: 凌乱残缺(不学无术,装点门面)

内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小结: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政治上,他不但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而且还极力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思想上,他反动、落后,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人上,他自私、伪善,轻视厌恶祥林嫂是个寡妇,冷酷打击丧夫失子的祥林嫂“败坏风俗、不干不净”,无情摧残祥林嫂,祝福时“不让沾手”,死后还骂她是“谬种”。由此可见,他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3、研习柳妈和鲁镇的人们 问题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设计意图: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背景。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阶梯问题,小组讨论人物形象。

讨论归纳:首先,不能把柳妈看成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因为柳妈和祥林嫂一样同时旧社会的受害者,她虽然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在年节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同时,她深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相信天堂、地狱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其次,柳妈以真诚的善意表示了她对祥林嫂的关心和同情,但她却以错误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良方”,结果适得其反,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本来就极度虚弱的祥林嫂推向了更加恐怖的深渊。由此可见,柳妈正是一个因关心和同情祥林嫂而又给祥林嫂增加巨大痛苦的一个典型,这就更突出了悲剧之悲。问题3: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怎样?

设计意图: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背景。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阶梯问题,小组讨论人物形象。(1)人们对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的反应怎样?

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2)祥林嫂的死,引起人们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的慌忙的语调中看得分明。

小结:鲁镇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封闭落后的社会,是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保守、自私,亳无温情可言。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冰封无化的世界里。

问题4:概括“我”的形象。

设计意图: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社会背景。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阶梯问题,小组讨论人物形象。(1)祥林嫂的三个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

(2)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3)“我”对祥林嫂的死亡有什么反应?

“我”预料中而又不愿发生的事终于还是发生了。从“我”与“短工”的对话中可看出“我”对祥林嫂是抱有极大同情心的。样林嫂的惨死曾令“我”诧异和惊慌.但这种精神的危机,“只是暂时的事”,很快“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有些负疚,并且为了卸去这偶尔的负疚感,“我”已决计离开鲁镇。这充分显示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精神道德上的不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

小结:“我”是一个远离闭塞、衰败和萧索鲁镇社会环境,基本上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一点可从“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谈话是总不投机”等句子中看出)他同情弱者,但面对鲁镇社会的黑暗又深感自己无能为力,甚至潜意识里想逃避现实矛盾,在失望和痛苦之余希望卸去负疚感。因此说,“我”的灵魂还受着传统思想的深刻影响,精神道德上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问题5:祥林嫂悲剧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根据人物关系,理解社会背景,探究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师生活动:学生总结,教师点拨,补充相关知识。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夫权、族权(婆婆、大伯)、封建思想(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补充知识:封建思想

(1)贞节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秩序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不能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3)妇女的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严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目为“罪人”。(4)祭祀 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血缘与宗族观念自然使祭祀更多地表现为祈福和祈子,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在男权社会中,女人不能直接参加祭祀活动的。而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就连准备祭祀用品也显得不配。

六、目标检测

1、《祝福》中“我”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

A、“我”就是作者自己,用这样的写法,能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B、“我”和鲁四老爷一样,同属有钱阶层,在思想上也是一致的,虽然他对祥林嫂怀着一丝同情。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鲁迅的化身,他不满现实,但彷徨无奈。D、“我”是串联故事的线索人物,他同情劳动人民,但对残酷的现实又无能为力,“荷戟独彷徨”。

2、对祥林嫂向“我”打听灵魂的有无时的心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祥林嫂对的灵魂有无想得很多,并非无所谓)。

A、祥林嫂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精神麻木,灵魂有无都无所谓,只想弄个明白。B、祥林嫂希望有灵魂,能和自己的儿子阿毛相见,慰藉自己孤独的心。

C、祥林嫂怕有灵魂,害怕死后在地狱被锯开来。D、祥林嫂既希望有灵魂,又希望没有灵魂,心情十分矛盾。

设计意图:检测本课时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配餐作业 A组(基础题)

1.课后练习三第1、2小题。

B组(巩固题)

2.课后习题三3-6题。

提高题

3.课后习题四

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3·第一单元·第2课

《祝福》(第四节)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文章主旨把握。2.解析: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悲惨命运的作用。2.解析:采用倒叙方式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通过肖像、言行来刻画人物,反映生活;在成功描写典型环境中,揭示造成主人公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是指导学生阅读鉴赏本篇小说值得研究的主要艺术特色。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相结合方法,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对教材的钻研。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看电影。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 关于祝福 → 研读环境描写 →概括主旨→ 目标检测

(二)教学情景

1、导入

本文题目为《祝福》,“祝福”也是本文的主要环境描写,主人公祥林嫂也在新年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其中有着作者怎样的构思呢?

2、关于“祝福”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接下来我们一起找找课文中关于“祝福”的描写。

3、研读环境描写

问题1: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师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老师点拨。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各家准备“祝福”的景象。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

祝福是“鲁镇年终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个“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艰辛。这样,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的状况,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阶级关系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参与祝福的权利。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攒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身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向死亡的到来。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通过“我”的感受来描写祝福景象。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相照应。

这一段的描写与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众圣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着首尾照应,使小说更臻完整的作用。

明确:祝福1: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祝福2:推动情节发展,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祝福3: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问题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设计意图:探究作者的精巧构思,理解本文的主旨。师生活动: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教师点拨。

明确:

1、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

2、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概括主旨

问题3:概括本文主旨。

设计意图:把握本文的主旨。

师生活动: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教师点拨。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许寿裳

六、目标检测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待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等,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

设计意图:归纳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配餐作业 A组(基础题)1.《活页训练》课内阅读

(二)。设计意图:熟悉环境描写的作用。

B组(巩固题)

2.《活页训练》课外拓展。

设计意图:课外阅读,巩固本文的学习内容。

提高题

3.本周随笔参考题目《同班的你》。

设计意图:把本文塑造人物的多种方法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第三篇:《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模板

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

第一课时

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

⑴人物鉴赏:

①祥林嫂;

②鲁四老爷;

③柳妈;

④卫老婆子;

⑤四婶;

⑥祥林嫂的婆婆;

⑦我。

⑵情节鉴赏:

①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

②祥林嫂死因探究。

⑶环境鉴赏:

①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

②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

③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

⑷、表现手法鉴赏:

①人物刻画方法;

②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③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

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下节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第三课时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四课时

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题目有:

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2、祥林嫂死因探究。

3、祥林嫂个人简历。

4、文题祝福之我见。

5、人物形象之我见。

6、雪景作用之我见。

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

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

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

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中情况有些变化:

1、课题的分组。有些组自己重新组合,没有按老师的指定。

2、课题的布置。有些组自选了课题。

3、是课时安排。计划一课时陈述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完成不了,实际操作中增加了一课时。四是研究性小论文。老师虽然提供了一些论文题目,但同学们没有拘泥于这些题目,如有的写论祥林嫂的笑,有的题目是祥林嫂眼睛发光的原因等等。

学生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体现的是资料的整合,但也有不少独到的新观点。课后,我将这些观点进行整理,成为了我宝贵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的研究小论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文中不少观点,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限于篇幅,恕不列举。

1、课堂研究性学习确实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特殊伙伴,特殊性表现在老师要点拨,要引导,要有中肯的评述。

3、研究性教学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课内老师讲解是少了。但老师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全面。

4、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探讨能力。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搜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等等,怎样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第四篇: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一等奖

2015-12-21 08:59 4183次

共1课时 祝福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了解祥林嫂的人生经历,探讨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源。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深刻认识落后文化的吃人本质。3.体悟鲁迅小说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2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鲁迅作品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个体经验的不足和时代社会的差异,学生对鲁迅文章往往读不懂、读不深,这篇《祝福》无论章法布局还是思想内涵都是鲁迅思想的集中体现。所以希望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成为鲁镇的一员,设身处地的研读文章,探讨人物命运,自己读出小说中祥林嫂的无路可逃,读出悲剧根源的无处不在,读出鲁迅的悲悯情怀,读出属于自己的“鲁迅思想”。3重点难点

探讨造成人物“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深刻认识落后文化的吃人本质。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评论(0)新设计

一、创设情景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们刚刚接到报案。昨天夜里,镇上的祥林嫂老了。具体原因不明,据报案人介绍,她可能是从鲁四老爷家里出来成了乞丐冻死的,也可能是走投无路后自杀身亡。大年夜出现这样的事件,我作为鲁镇镇长,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现在成立事件应急小组处理相关事宜。

二、明晰人物、情节

(1)镇长需要了解案情:请各位工作人员介绍死者的个人特征。“祥林嫂死了?死者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报案人由于紧张,事情叙述的有些颠三倒四,这是工作人员的接案记录,请各小组将案件整理清楚。①外逃帮佣,初到鲁镇。②捐献门槛,未能赎罪。③丧夫失子,再到鲁镇。④被人劫回,被迫改嫁。⑤祝福之夜,凄然死去。⑥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三、深入分析祥林嫂悲剧原因

(一)应急小组讨论 提出应急小组任务:

第一个任务:祥林嫂可能的死亡方式是什么,自杀? 他杀?

第二个任务:有人提供线索认为以下人物或许是案件主谋,婆婆、鲁四老爷和太太、柳妈和卫老婆子、“我”,还有人提供线索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身亡。你认为是谁呢? 第三个任务:请各小组分头调查取证,对照文本分析每个人物对待祥林嫂及其遭遇的态度,深入调查祥林嫂悲剧的原因,给出判断及理由,形成事件调查报告。要求如下:

(1)对案件的直接原因(案件相关人及各自责任)、深层原因(悲剧症结、文化原因)进行全面分析;(2)调查报告要按照层次列出悲剧原因,语言简练。

教师作为鲁镇镇长参与各小组调查。主要任务是帮助各小组尽快进入角色,引导学生在明晰直接原因的基础上,寻找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要症结(封建礼教对寡妇的诸多歧视),进而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深层文化原因进行分析。

(二)展示调查报告 应急小组汇报调查结论。

(三)镇长汇总各应急小组结论,形成权威报告

1.鲁镇居民,包括上层文化人和底层百姓高度认同“寡妇不能改嫁”“寡妇改嫁伤风败俗”等落后文化心理,对祥林嫂造成巨大心里压力。

2.祥林嫂本人高度认同这些落后文化心理,自我压力过大;

3.新型知识分子虽然对落后文化心理有所怀疑,但不能为祥林嫂指出正确出路。4.无所不在的、吃人的落后文化最终逼迫祥林嫂走投无路,在祝福夜凄惨死去。结论:

鲁镇人联手杀害了祥林嫂 鲁镇落后文化杀害了祥林嫂

四、谈感受、提对策

(一)小组讨论

在我镇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作为镇长深感不幸。请各应急小组再次讨论一下,你们对这个悲剧有什么感想?对如何避免类似悲剧有什么建议、对策?

(二)展示成果

视情况请2-3个小组汇报成果。

(感想可从封建礼教吃人的角度谈自己对落后文化危害的认识等。具体对策可以从加强传统文化改造、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弘扬社会正能量提高民众同情心等角度谈)健康良好的文化心理是我们始终要追求的目标

五、课堂小结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礼教之所以能够吃掉祥林嫂,是因为它已经控制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被害者祥林嫂自己。传统文化的改革、转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祥林嫂悲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就在于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入到了大多数中国人的骨子里。直到今天,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女人如果遭遇丧夫的恶运,尽管在重新改嫁追求幸福方面已经没有了多少障碍,但社会对这些人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歧视依然存在,这也充分说明了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提出的传统文化改造任务依然在路上。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永远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六、作业

课后阅读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思考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封建文化吃人这一深刻主题的。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明晰案件人物、情节 1)镇长需要了解案情:请各位工作人员介绍死者的个人特征。“祥林嫂死了?死者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报案人由于紧张,事情叙述的有些颠三倒四,这是工作人员的接案记录,请各小组将案件整理清楚。①外逃帮佣,初到鲁镇。②捐献门槛,未能赎罪。③丧夫失子,再到鲁镇。④被人劫回,被迫改嫁。⑤祝福之夜,凄然死去。⑥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活动2【活动】深入分析祥林嫂悲剧原因

提出应急小组任务:

第一个任务:祥林嫂可能的死亡方式是什么,自杀? 他杀?

第二个任务:有人提供线索认为以下人物或许是案件主谋,婆婆、鲁四老爷和太太、柳妈和卫老婆子、“我”,还有人提供线索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身亡。你认为是谁呢?

第三个任务:请各小组分头调查取证,对照文本分析每个人物对待祥林嫂及其遭遇的态度,深入调查祥林嫂悲剧的原因,给出判断及理由,形成事件调查报告。要求如下:

(1)对案件的直接原因(案件相关人及各自责任)、深层原因(悲剧症结、文化原因)进行全面分析;(2)调查报告要按照层次列出悲剧原因,语言简练。

活动3【活动】谈感受,提对策

在我镇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作为镇长深感不幸。请各应急小组再次讨论一下,你们对这个悲剧有什么感想?对如何避免类似悲剧有什么建议、对策? 2 祝福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2 祝福

1第二学时 新设计

一、创设情景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们刚刚接到报案。昨天夜里,镇上的祥林嫂老了。具体原因不明,据报案人介绍,她可能是从鲁四老爷家里出来成了乞丐冻死的,也可能是走投无路后自杀身亡。大年夜出现这样的事件,我作为鲁镇镇长,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现在成立事件应急小组处理相关事宜。

二、明晰人物、情节

(1)镇长需要了解案情:请各位工作人员介绍死者的个人特征。“祥林嫂死了?死者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报案人由于紧张,事情叙述的有些颠三倒四,这是工作人员的接案记录,请各小组将案件整理清楚。①外逃帮佣,初到鲁镇。②捐献门槛,未能赎罪。③丧夫失子,再到鲁镇。④被人劫回,被迫改嫁。⑤祝福之夜,凄然死去。⑥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三、深入分析祥林嫂悲剧原因

(一)应急小组讨论 提出应急小组任务:

第一个任务:祥林嫂可能的死亡方式是什么,自杀? 他杀?

第二个任务:有人提供线索认为以下人物或许是案件主谋,婆婆、鲁四老爷和太太、柳妈和卫老婆子、“我”,还有人提供线索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身亡。你认为是谁呢?

第三个任务:请各小组分头调查取证,对照文本分析每个人物对待祥林嫂及其遭遇的态度,深入调查祥林嫂悲剧的原因,给出判断及理由,形成事件调查报告。要求如下:

(1)对案件的直接原因(案件相关人及各自责任)、深层原因(悲剧症结、文化原因)进行全面分析;(2)调查报告要按照层次列出悲剧原因,语言简练。

教师作为鲁镇镇长参与各小组调查。主要任务是帮助各小组尽快进入角色,引导学生在明晰直接原因的基础上,寻找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要症结(封建礼教对寡妇的诸多歧视),进而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深层文化原因进行分析。

(二)展示调查报告 应急小组汇报调查结论。

(三)镇长汇总各应急小组结论,形成权威报告

1.鲁镇居民,包括上层文化人和底层百姓高度认同“寡妇不能改嫁”“寡妇改嫁伤风败俗”等落后文化心理,对祥林嫂造成巨大心里压力。

2.祥林嫂本人高度认同这些落后文化心理,自我压力过大;

3.新型知识分子虽然对落后文化心理有所怀疑,但不能为祥林嫂指出正确出路。4.无所不在的、吃人的落后文化最终逼迫祥林嫂走投无路,在祝福夜凄惨死去。结论:

鲁镇人联手杀害了祥林嫂 鲁镇落后文化杀害了祥林嫂

四、谈感受、提对策

(一)小组讨论

在我镇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作为镇长深感不幸。请各应急小组再次讨论一下,你们对这个悲剧有什么感想?对如何避免类似悲剧有什么建议、对策?

(二)展示成果

视情况请2-3个小组汇报成果。

(感想可从封建礼教吃人的角度谈自己对落后文化危害的认识等。具体对策可以从加强传统文化改造、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弘扬社会正能量提高民众同情心等角度谈)健康良好的文化心理是我们始终要追求的目标

五、课堂小结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礼教之所以能够吃掉祥林嫂,是因为它已经控制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被害者祥林嫂自己。传统文化的改革、转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祥林嫂悲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就在于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入到了大多数中国人的骨子里。直到今天,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女人如果遭遇丧夫的恶运,尽管在重新改嫁追求幸福方面已经没有了多少障碍,但社会对这些人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歧视依然存在,这也充分说明了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提出的传统文化改造任务依然在路上。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永远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六、作业

课后阅读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思考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封建文化吃人这一深刻主题的。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明晰案件人物、情节

(1)镇长需要了解案情:请各位工作人员介绍死者的个人特征。“祥林嫂死了?死者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报案人由于紧张,事情叙述的有些颠三倒四,这是工作人员的接案记录,请各小组将案件整理清楚。①外逃帮佣,初到鲁镇。②捐献门槛,未能赎罪。③丧夫失子,再到鲁镇。④被人劫回,被迫改嫁。⑤祝福之夜,凄然死去。⑥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活动2【活动】深入分析祥林嫂悲剧原因

提出应急小组任务:

第一个任务:祥林嫂可能的死亡方式是什么,自杀? 他杀?

第二个任务:有人提供线索认为以下人物或许是案件主谋,婆婆、鲁四老爷和太太、柳妈和卫老婆子、“我”,还有人提供线索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身亡。你认为是谁呢?

第三个任务:请各小组分头调查取证,对照文本分析每个人物对待祥林嫂及其遭遇的态度,深入调查祥林嫂悲剧的原因,给出判断及理由,形成事件调查报告。要求如下:

(1)对案件的直接原因(案件相关人及各自责任)、深层原因(悲剧症结、文化原因)进行全面分析;(2)调查报告要按照层次列出悲剧原因,语言简练。

活动3【活动】谈感受,提对策

在我镇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作为镇长深感不幸。请各应急小组再次讨论一下,你们对这个悲剧有什么感想?对如何避免类似悲剧有什么建议、对策?

第五篇: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祥林嫂的遭遇及命运轨迹。②小说的环境描写、倒叙、题目及第一人称的作用③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和概念意识。

过程与方法:阅读文本了解祥林嫂的遭遇及命运轨迹,思考其不幸的原因以及作者写此小说的目的;思考艺术手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讲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无知社会和冷漠社会给社会个体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改造社会。

二、教学重点:祥林嫂的遭遇及命运轨迹,小说的主题,环境描写、倒叙、及题目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一些词句如鲁四老爷的话等以及祥林嫂问魂灵的有无的心理。

四、教学课时:4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阅读小说,查出不解词语的意思,划出文本中难以理解的词句,了解祥林嫂的遭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预习,交流预习收获和遇到的问题,总结祥林嫂的遭遇和命运轨迹。

一、导入: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祝福》看一下作者在文本中写了主人公祥林嫂怎样的不幸,写了怎样的病态社会,对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有何积极的意义。本模块前面的标题是永远新的旧故事,这故事为何说是永远新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二、学生交流预习收获,总结祥林嫂遭遇。

三、教师讲解

做童养媳,死了祥林,逃到鲁镇,抢回被卖,哭闹成婚,生了阿毛,死了老六,狼吃阿毛,大伯收屋,再到鲁镇,讲述阿毛,人们歧视,不让祭祀,柳妈指导,勇捐门槛,再拒祭祀,赶出鲁家,沦为乞丐,灵魂有无,凄然离世。四 布置作业

思考: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假如怎样,她就能很好地活下来?造成祥林嫂死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假如怎样祥林嫂可以不死,我们的社会是怎样的一个病态社会,鲁迅对祥林嫂的态度。

一 学生展示交流作业。(用实物投影)二 教师讲解

1、祥林嫂一生的遭遇基本上是不幸的,这不幸有天灾,有人祸。天灾有:死了祥林,死了老六,狼吃阿毛。人祸有:做童养媳,逃到鲁镇,抢回被卖,哭闹成婚,大伯收屋,再到鲁镇,人们歧视,不让祭祀,柳妈指导,勇捐门槛,再拒祭祀,赶出鲁家,魂灵有无。

天灾没有击倒祥林嫂,把祥林嫂推向死亡的恰恰是人祸。对祥林嫂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假如祥林不死,贺老六不死,阿毛不死,祥林嫂或许可以以此来活下来。只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恰恰看到了女性的不幸,因为这恰好证明,她只能活在男人的屋檐下,从一而终。在那个社会里女性靠个人是很难生存的,必须依靠男人。假如祥林嫂生活在现在,她有工作,想去哪里去哪里,婆婆管不着,她也不会到了那样的地步。祥林嫂不是一个弱女人,他敢于向命运抗争,至死都在努力着,但正如深陷泥淖的人一样,她每一次的挣扎都是自己陷得更深,这正是作者思考的和我们应该思考的话题。

2、对祥林嫂人祸的认识,对主题的思考

祥林嫂悲剧的人祸因素主要是自己和环境。就环境而言,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这是一个弥漫着礼教和迷信的社会,如果没有礼教,祥林嫂的婆婆就不一定有卖她的权力,贺老六死了以后大伯也不一定能收屋;从迷信这个角度来说,祥林嫂一生死了两个男人,是男人的克星,这被认为不吉利的,这或许正是四叔开始皱眉、后来说她伤风败俗、不让她参加祭祀的原因。另一个因素是社会的冷漠,祥林嫂遭遇到人生的不幸之后,本来应该得到社会的同情和帮助,结果人们却都看不起她,尤其是阿毛死了之后她反复诉说痛苦之际,别人把她当做一个赏鉴的玩物或解决自己痛苦的对象,这是怎样的冷漠的社会啊!你看看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瑞恩落难了,大伙牺牲性命去救他。祥林嫂呢,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前几天有个电视剧叫《失乐园》,讲的是一个得了艾滋病的公司老板,因为救人自己受伤,伤口不幸染上了艾滋病患者的血液,自己也成了艾滋病患者。自己的老婆得知消息之后,立刻提出了离婚,把丈夫丢在了一旁,女儿也对他嗤之以鼻,我总算理解了鲁迅的意图,一方面揭示礼教迷信对妇女的摧残,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人遭遇不幸之后社会的冷漠。这或许就是病态社会的特征吧。这是小说的主题之一。

人祸的另一个因素是祥林嫂自己,她脑子里也充满了迷信礼教思想,如果不是如此,她是不会捐门槛的,也不会问灵魂的有无。对于自己的不幸,祥林嫂是一路的抗争,一路的争取,可谓用尽了全身解数,即使在流落街头,碰上从外归来的我,她还眼睛一亮,问魂灵的有无。关于祥林嫂的死,有人说是冻死的,有人说是饿死的。我倒认为是死于精神分裂。她一方面希望有魂灵,想见到阿毛;一方面又希望无魂灵,若有的话,她会给锯开。礼教和迷信到死都没有放过她。作者一方面控诉了礼教迷信,另一方面也批判了我的无能,同时也对祥林嫂本人也作了批判。这正是那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作者对她既同情有哀伤。

3、永远新的旧故事

之所以说是永远新的旧故事,是因为这样的故事即使在现在也依然发生。社会依然存在冷漠,迷信礼教依然也必将还存在下去,这正是人类社会的大不幸。这说起来是多么哀伤沉重的话题。鲁迅为何说这社会是“铁屋子,是万难破毁的”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永远新的旧故事,道出了疗救社会,改造人性的艰巨性。

三、布置作业

1、为何以祝福为题目,而不以祥林嫂为题目?

2、找出小说的环境描写,思考其作用。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题目、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步骤

一、学生展示交流对题目及环境作用的思考。

教师巡视,典型答案可以实物投影向全班展示。

二、教师预设

1、为何以“祝福”为题目? 1)题目的理论和作用

揭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揭示人物性格,展现特定环境或社会风貌等。2)祝福的内涵及作用

祝福是最能体现鲁镇社会风俗的事情,鲁镇的祝福弥漫这礼教和迷信,这位故事发生和祥林嫂的不幸提供了场所。祥林嫂一生的主要不幸均是围绕祝福而展开,最后在祝福的欢乐中凄然离世,增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小说在祝福中开始,在祝福中发展,最后在祝福中结束有线索、推动情节和展现祥林嫂命运的作用。

小说如果以祥林嫂为题目的话,能够把祥林嫂的命运展现出来,但不能够很突出的揭示祥林嫂所处的环境,以及不幸的原因。而以祝福为题目,既能展现祥林嫂的不幸,又能揭示不幸的原因,还能和鲁迅的创作意图想贴合,作者不仅仅要展现不幸之人,更要展现病态社会,而祝福能很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2祝福中的环境描写

1)组织同学交流,文本中哪些地方是环境描写。2)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论)3)本文环境描写的不同作用。4)教师讲解 第四课时

要点,文中的语句 1鲁四老爷的话。2短工的话

3然而在现时的那一段

作业:以祥林嫂自述的方式改写《祝福》

【参考材料】

鲁迅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这是与鲁迅的创作目的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种表现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阿Q、陈士成、祥林嫂、爱姑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这样的社会难道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是合理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啊但他们彼此之间也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在《孔乙己》里,有恶意嘲弄孔乙己的短衫顾客;在《阿Q正传》中,别人欺侮阿Q,阿Q则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当作有趣的故事来欣赏„„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爱他们,但希望他们觉悟,希望他们能够自立、自主、自强。

下载语文祝福教学设计[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祝福教学设计[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4.5《祝福》教学设计

    学校:临清实验高中学科:语文编写人:王玉静 审稿人:赵德生 《祝福》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 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2、 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

    7《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2.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3.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4.培养学生小说的鉴赏能力及分析能力。......

    《祝福》教学设计.docx

    教学目的: 把握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理解其悲剧形成的社会根源, 领悟小说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点: 1.把握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分析祥林嫂的生存环境。 3.领悟小说的深刻主题......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

    篇一:鲁迅 祝福 教案祝福 鲁迅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思想上:了解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故乡鲁镇:闭塞落后 愚昧迷信 (讲理学的......

    《祝福青春》教学设计

    《祝福青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青春的幸福和美好,激发珍惜热爱青春之情,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满怀信心地迎接青春的到来。 2、能力目标:......

    《祝福》优秀教学设计

    《祝福》优秀教学设计 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日子......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基本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整体感知,理顺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命运与作品感情基调。3.了解小说文体的基本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