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曾国藩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领导们、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名字叫《曾国藩家书》,如果说曾经读过的哪一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给我的感触比较深的话,那么我一定会说是这本书,初读此书在我上大二的时候,我们的哲学老师向我们推荐这本书,看完以后也明白了其中一些道理但理解的没有那么深刻。参加工作以后在看中央十台播出的百家讲坛节目时,那几期正好是由郦波老师评说《曾国藩家训》,看完这个节目以后我又重新的阅读了一下此书,看完以后结合自己实际的生活和工作,让我对此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关于曾国藩,也许大家都知道这个历史人物,他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首,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他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因为他成了毁誉参半的人,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或者是鄙视他的人,都赞扬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就连毛主席都曾在书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毛主席对曾国藩的评价是如此之高。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看似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其实是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在《家书》中,曾国藩主要和他的亲人谈了修身、治家、劝学、交友、从政等这样一些内容。因为内容过多,所以今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享下一下我的心得体会。第一方面是自省。自省这一篇幅在家书中占了很多部分,他主张自省,一个人德行的进步,与意志坚定与否、与知识渊博程度高低有密切关系,但是也与他能否时刻反省自己有直接关系。曾国藩提出了“悔缺”之道,即通过反省自己的缺点过错,坚决彻底地加以改正。现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们都做不到尽善尽美,但我们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要在自省上下功夫,并有改过勇气,去面对它,去努力改变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进步,才会有幸认识那个最好的自己;第二方面是恒心。“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选自家书中《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这句话告诫着我们无论做何事都要去坚持,要持之以恒。也许在别人看来,我们街道和社区的工作是平凡的,是最基层的,但是在和老百姓的接触中,我们也在不断接受着各种考验,在接触着不一样的人,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者经历着多少辛苦,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不平凡的岗位坚持着,我们都在为自己定下的小目标努力着;第三方面是学习。“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选自家书中《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这句话告诫我们做工作,不应该患得患失,应该考虑自己的业务知识是否扎实。曾经在上学的时候对这句话理解还未曾那么深刻,后来步入工作了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是书本知识,当我们步入了社会,走入自己的工作岗位,除了那些知识,在我们新接触的工作中需要接触新的业务,我们都要学习,这其中变化的仅仅是我们学习的方式而已,慢慢在工作中发现工作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错综复杂的问题;第四方面是家庭。以前经常看电视里和书中提到家风这一个词,但是那个时候还不够懂,后来长大以后慢慢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慢慢明白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它是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影响着家中每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我们人的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曾国藩在家中的角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父母、兄弟、子女;他做到了三大境界:“孝”、“劝”、“教”。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重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曾国藩在家中身为长子,在当时“长兄为父”的时代曾国藩在家中所充当的不仅仅是长兄的角色,在一定意义上还有父亲的成分。他以“劝勉兄弟勤学修身”为至上,以告诫“兄弟间当和睦,方可兴家望族”为重点。曾国藩深晓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时常劝解儿女“有才无德者稍远其人,有才有德者,师之友之可也”。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三大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在这本书里,在每个阶段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身份去站在曾国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可以以儿女的身份去体会如何才能做成一位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会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第五方面是交友方面。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其实从字面上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个八交九不交的含义,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会在不同的阶段认识很多人,从发小、到同学、到同事,慢慢的我们都把那个挚友留在了自己身边。
因为时间关系,可能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读一读这个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家书,也许它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迪,因为它贴近我们的生活,会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带来不一样的感悟。
谢谢大家!
2018年4月13日
第二篇:曾国藩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领导们、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名字叫《曾国藩家书》,如果说曾经读过的哪一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给我的感触比较深的话,那么我一定会说是这本书,初读此书在我上大二的时候,我们的哲学老师向我们推荐这本书,看完以后也明白了其中一些道理但理解的没有那么深刻。参加工作以后在看中央十台播出的百家讲坛节目时,那几期正好是由郦波老师评说《曾国藩家训》,看完这个节目以后我又重新的阅读了一下此书,看完以后结合自己实际的生活和工作,让我对此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关于曾国藩,也许大家都知道这个历史人物,他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首,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他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因为他成了毁誉参半的人,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或者是鄙视他的人,都赞扬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就连毛主席都曾在书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毛主席对曾国藩的评价是如此之高。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看似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其实是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在《家书》中,曾国藩主要和他的亲人谈了修身、治家、劝学、交友、从政等这样一些内容。因为内容过多,所以今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享下一下我的心得体会。第一方面是自省。自省这一篇幅在家书中占了很多部分,他主张自省,一个人德行的进步,与意志坚定与否、与知识渊博程度高低有密切关系,但是也与他能否时刻反省自己有直接关系。曾国藩提出了“悔缺”之道,即通过反省自己的缺点过错,坚决彻底地加以改正。现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们都做不到尽善尽美,但我们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要在自省上下功夫,并有改过勇气,去面对它,去努力改变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进步,才会有幸认识那个最好的自己;第二方面是恒心。“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选自家书中《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这句话告诫着我们无论做何事都要去坚持,要持之以恒。也许在别人看来,我们街道和社区的工作是平凡的,是最基层的,但是在和老百姓的接触中,我们也在不断接受着各种考验,在接触着不一样的人,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者经历着多少辛苦,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不平凡的岗位坚持着,我们都在为自己定下的小目标努力着;第三方面是学习。“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选自家书中《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这句话告诫我们做工作,不应该患得患失,应该考虑自己的业务知识是否扎实。曾经在上学的时候对这句话理解还未曾那么深刻,后来步入工作了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是书本知识,当我们步入了社会,走入自己的工作岗位,除了那些知识,在我们新接触的工作中需要接触新的业务,我们都要学习,这其中变化的仅仅是我们学习的方式而已,慢慢在工作中发现工作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错综复杂的问题;第四方面是家庭。以前经常看电视里和书中提到家风这一个词,但是那个时候还不够懂,后来长大以后慢慢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慢慢明白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它是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影响着家中每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我们人的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曾国藩在家中的角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父母、兄弟、子女;他做到了三大境界:“孝”、“劝”、“教”。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重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曾国藩在家中身为长子,在当时“长兄为父”的时代曾国藩在家中所充当的不仅仅是长兄的角色,在一定意义上还有父亲的成分。他以“劝勉兄弟勤学修身”为至上,以告诫“兄弟间当和睦,方可兴家望族”为重点。曾国藩深晓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时常劝解儿女“有才无德者稍远其人,有才有德者,师之友之可也”。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三大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在这本书里,在每个阶段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身份去站在曾国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可以以儿女的身份去体会如何才能做成一位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会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第五方面是交友方面。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其实从字面上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个八交九不交的含义,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会在不同的阶段认识很多人,从发小、到同学、到同事,慢慢的我们都把那个挚友留在了自己身边。
因为时间关系,可能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读一读这个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家书,也许它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迪,因为它贴近我们的生活,会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带来不一样的感悟。
谢谢大家!
2018年4月13日
第三篇:曾国藩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领导们、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名字叫《曾国藩家书》,如果说曾经读过的哪一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给我的感触比较深的话,那么我一定会说是这本书,初读此书在我上大二的时候,我们的哲学老师向我们推荐这本书,看完以后也明白了其中一些道理但理解的没有那么深刻。参加工作以后在看中央十台播出的百家讲坛节目时,那几期正好是由郦波老师评说《曾国藩家训》,看完这个节目以后我又重新的阅读了一下此书,看完以后结合自己实际的生活和工作,让我对此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关于曾国藩,也许大家都知道这个历史人物,他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首,是一个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他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因为他成了毁誉参半的人,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或者是鄙视他的人,都赞扬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就连毛主席都曾在书信中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毛主席对曾国藩的评价是如此之高。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看似是一部记录平淡家常的书信集,其实是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在《家书》中,曾国藩主要和他的亲人谈了修身、治家、劝学、交友、从政等这样一些内容。因为内容过多,所以今天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享下一下我的心得体会。第一方面是自省。自省这一篇幅在家书中占了很多部分,他主张自省,一个人德行的进步,与意志坚定与否、与知识渊博程度高低有密切关系,但是也与他能否时刻反省自己有直接关系。曾国藩提出了“悔缺”之道,即通过反省自己的缺点过错,坚决彻底地加以改正。现在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们都做不到尽善尽美,但我们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要在自省上下功夫,并有改过勇气,去面对它,去努力改变它,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进步,才会有幸认识那个最好的自己;第二方面是恒心。“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选自家书中《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这句话告诫着我们无论做何事都要去坚持,要持之以恒。也许在别人看来,我们街道和社区的工作是平凡的,是最基层的,但是在和老百姓的接触中,我们也在不断接受着各种考验,在接触着不一样的人,在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或者经历着多少辛苦,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不平凡的岗位坚持着,我们都在为自己定下的小目标努力着;第三方面是学习。“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业之不精耳。”(选自家书中《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这句话告诫我们做工作,不应该患得患失,应该考虑自己的业务知识是否扎实。曾经在上学的时候对这句话理解还未曾那么深刻,后来步入工作了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是书本知识,当我们步入了社会,走入自己的工作岗位,除了那些知识,在我们新接触的工作中需要接触新的业务,我们都要学习,这其中变化的仅仅是我们学习的方式而已,慢慢在工作中发现工作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错综复杂的问题;第四方面是家庭。以前经常看电视里和书中提到家风这一个词,但是那个时候还不够懂,后来长大以后慢慢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慢慢明白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它是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影响着家中每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我们人的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曾国藩在家中的角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父母、兄弟、子女;他做到了三大境界:“孝”、“劝”、“教”。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重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曾国藩在家中身为长子,在当时“长兄为父”的时代曾国藩在家中所充当的不仅仅是长兄的角色,在一定意义上还有父亲的成分。他以“劝勉兄弟勤学修身”为至上,以告诫“兄弟间当和睦,方可兴家望族”为重点。曾国藩深晓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他时常劝解儿女“有才无德者稍远其人,有才有德者,师之友之可也”。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三大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在这本书里,在每个阶段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身份去站在曾国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可以以儿女的身份去体会如何才能做成一位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会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第五方面是交友方面。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者;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其实从字面上我们很容易理解这个八交九不交的含义,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会在不同的阶段认识很多人,从发小、到同学、到同事,慢慢的我们都把那个挚友留在了自己身边。
因为时间关系,可能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大家如果有时间可以读一读这个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家书,也许它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迪,因为它贴近我们的生活,会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带来不一样的感悟。
谢谢大家!
2018年4月13日
第四篇: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大全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资料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一
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能够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个性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样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职责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职责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二
《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近日,读此书更感勤俭节约为修身立人之本,兴业持家之道,人人勤俭自持,社会节约之风,蔚然成行。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不当自己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向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就应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三
勤俭自持,更好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持续清贫。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家书箴言,放之于当世,多少领导干部倒在反腐利剑之下,皆因没有管好自己,没有管好身边人。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自从党中央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用心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以小见大,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将节俭之风兴起于一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礼貌的这天,我们党员干部有职责更注重勤俭自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和有为干部。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四
日前,在大班家长讲座上,西津小学汪宁老师的讲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资料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内涵,结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解读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而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帮忙孩子平稳过度。其中对家长的言传身教进行了风趣幽默又一语中的的讲评,指出了家长的引导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习惯的力量、品质的培养、身教胜过说教。
《曾国藩家书》中也指出:“至于担当大事、修身齐家全在明强二字”;“教儿女辈,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曾国藩出将入相被后世誉为“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在家书中有多篇涉及对家人的关怀备至、对晚辈子侄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从正面勉励督促子侄用功读书、谦逊做人。后代中出现了曾纪泽、曾广钧、曾宝荪、曾宪植这样著有成就的人物。如:“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教训厚被子地,以勤苦为体,谦逊为用”、“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家书主旨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实用价值。也对家长、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带给了借鉴和参考。带给给孩子一个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培养,给予孩子健康的体魄、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真正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五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最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个性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第五篇: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读《曾国藩》心得体会
曾国藩生逢封建石灰末世,在他少年时代经历了一个寒窗苦读,闭门不问世事人情的阶段。当时的他对于读书的志趣并不高,完全是为了科举考试。到了后来,他才苦志学业,勤奋读书,并激发自己努力读书。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煊赫而又颇具争论的人物。不过,凡是读过他的诗文,研究过他资料的人,都会知道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曾国藩一生都能坚持读书治学,并乐此不倦。
曾国藩成就人生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他品格自励、誓做完人的雄心壮志。他青年时便给自己定下一条座右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只问耕耘。”他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锐意进取自己终有一天,会像云中展翅翱翔的凤一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引起九州的震动;如深山中的巨木一样,有朝一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立志是一个人成事之根本。任何欲成就大事业的人,就必须要先立志。从某种角度是说立志并不难,难的是时时刻刻按照自己的志向去踏实苦干,勤恳地践履自己的志向。而只有自己树立了远大志向并为之笃行践履,才有可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出类拔萃、不流于俗的人,或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曾国藩做到了,因而他获得了成功。不仅如此,他奉行一生、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立言、立功、立德”,三者他都做到了。立言,他的著述、家书、日记,广为流传,至今仍被四处传阅着;立功,他挽救了清王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则。正因为如此,他的头上除了“一品侯”的头衔外,还有“湘军创始人和领袖”、“太平天国的克星”、“洋务运动的领袖”、“近代史之父”等各种称谓。
读完了《曾国藩》以后,我主要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是他的读书方法比较科学,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先速读,再细读,正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一种读书方法之一。但他早在清朝时期就运用了。
二是他的读书理念讲究“三有(有志、有识、有恒)”,这是读书做学问之人应该坚持的。如果没有志向,则读书必定没有选择,没有目标,乱读一气,定无收获可言。如果不能认识到学问没有止境的道理,就容易形成止步不前、自得自满的境地。如果没有恒心,则不能长期坚持,不能把学习作为事业来做。
三是他注重德育。有“六则”、“八德”、“四课”之说。这其实与我们现在一直提倡的“德育为首”的教育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是他注重全面发展,应时择业。注重在德、智、体等方面共同发展,先要具备“做土民之想”。选择的职业要以与时代相适应为标准。同时,他在教育子女方面,强调扶植子女的特长,顺其自然发展,不可拔苗助长。
读完《曾国藩》后我深刻体会到了“我不可以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我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有生之年好好和人相处,做到宽容忍让。有生之年好好读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有生之年好好珍惜得到的机会,不至于抱憾终身。有生之年好好工作,充实的生活最快乐。书籍是良师益友,是精神食粮。今后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
会昌县第三小学
2015年8月10日
许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