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朝大海读后感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上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的诗人——海子写的,每次读这首诗,我都会在心灵获得释放之后,又陷入沉思,而且不禁要问:为什么海子把生活写的这么有希望,最后却以卧轨来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呢?
这种从高峰跌入悬崖式的毁灭直到现在还撞击着我的心灵。
回到这首诗的本身来说,它丝毫没有颓唐、堕落的痕迹,诗歌透出的全是幸福和美好的气息,可是,结果却是那么的出乎意料,让我的思想和心灵来不及躲闪……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是虚构了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铺面而来,那样悠闲惬意的生活或许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他一开始就把我带进了一方净土,在这样的环境里,我可以摆脱尘世的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只有属于我的天地里翱翔。接着,这首诗两次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有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始终心怀始而热情开放,始而收合封闭,收张自如。这首诗在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藏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
一直以来,孤独寂寞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海子选择了自己忍受这种莫名的、不可排除的孤独和寂寞,却把幸福给了他人,这就是他,一个让人捉摸不透却让人景仰的北大的诗人。
我觉得,海子的抒情短诗具有一种超越时空和侵入血液和灵魂的巨大力量,加上其身世经历的悲剧性,更促使了其短诗的不朽。可以这样说,海子的离去,是中国现代诗坛上一颗巨星的陨落,标志着中国当代诗歌纯粹歌咏时代的终结,直至今天,我也没有看到比海子这首抒情诗更纯粹的抒情诗出现。
第二篇: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读后感
轻松表象,沉重内心,只为面朝大海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最为人熟知的他的作品之一。诗歌中的字字句句都表达着轻松快乐的意思。“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许是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在诗句中,海子透露出了一种他所向往的轻松自在又平凡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都是人人所向往的生活方式,远离尔虞我诈的是非之地,逃开纷纷扰扰的喧嚣之声,做一个“隐士”。海子,海的儿子,海子生性爱海,在他的众多诗篇中的都有海的出现。大海有着安静的力量,也有无穷无尽的爆发能量,表面看上去是如此的蔚蓝,如此的安详,如此的平静,可是当它开始发怒时,却也是常人所无法承受的。
诗歌中也透露出了海子对于家人的思念以及对从前生活的怀念,还有对陌生人的一份祝愿。可是当我了解了海子写这首诗的背景之后,再去细细品读,又能读出另一种更深层而又不易看出的情感。这首诗是海子生平写的最后一首离别诗,海子对于这个世界,有着很多的绝望与估计,他想要做一个隐士,一个像李白、陶渊明一样的隐士,可是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又怎么能真正成为一个隐士?有人评论这篇诗时说:“在海子看似风平浪静的叙述中却难掩饰着对先前世界的那份留恋:他渴望与每个亲人通信;渴望给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渴望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现实却不会体谅这样一个在理想和尘世之间游走的精灵。”诗人漂浮不定的选择也暗示着他的命运像断了线的风筝。旋转然后坠落于他来说是终极的结局,无法改变。他在“出世”与“入世”的夹板之间努力的思考,却注定了只有以死来完成这样的和谐。轻松的表象下体现的是诗人内心深深的沉重,他想要逃避,他想要离开,他想要解脱,可复杂的现实往往像个天网一样将他紧紧的网在这个逃脱不掉的漩涡里,他沉浸于自己的理想世界,在现实与理想的选择中纠结着,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深深陷入了自己的幻想中无法自拔,不知该说他思想的伟大,还是该认清并以他的逃避为戒。海子,海的儿子,有着人人称羡的文采,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他将自己的生命交付于大海,只为面朝大海,出暖花开…
第三篇:面朝大海作文
一世忧伤、一世繁华
远处的盛世繁华只是一场梦。他,是个失败的寻梦者。于是,海子将他的凄迷与忧伤涂满了整个铁轨。他却不知,在他的身后,整个世界都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因为那个和谐美好的梦想,是我们永远的追寻,人们永不放弃,所以,我相信……
我又忆起了古希腊神话中那只没有脚的飞鸟,他的生命注定只是飞翔,于是他一直飞,一直飞,直到筋疲力尽,葬身大海,飞溅起的浪花却异常美丽,那是它不朽的灵魂在继续追寻梦中的天堂。我又仿佛看到了布拉格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自然而美好;看到布鲁塞尔喧嚣而和谐的机场,人们熙熙攘攘,走在自己的轨迹上;还有上海晴朗的天空和外滩发黄的古墙,拉萨湛蓝的湖水,苏州城深远而悠长的暮鼓晨钟,丽江古老的青石板路,东京飘零的樱花,扎晃最后一班地铁,田间突然腾空的飞鸟……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而自然。柔美的雪花、安静的湖水、美丽的樱花,湛蓝的天空……
想到好多好多,我不由得出声地笑了,一幅幅至上唯美的图案穿梭于时空中,他们是如此的和谐静谧恬淡而自然,他们正无声地雕琢着千百年来人们无限神往的理想的天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即诗人离开人世前的两个月。诗人长期处于精神的思索之中,在沉沉的精神现实的重压下,诗人的心灵和躯体得不到依托和放松。最终,诗人以25岁的年龄就离开了人世,诗人的内心再也载不动那么多的追求和精神现实。然而,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海子,幸福、温馨、纯美的海子。
在一个冬季,或许在阳光的沐浴下,在干燥净爽的午后,诗人走出了他长期蛰伏的书房。面对那样的情景,诗人那一直绷紧的精神突然融化了,融化在自然的世界,融化在尘世的幸福中。在那样的瞬间,诗人决定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享受平凡的幸福。喂马、劈柴,从简朴的生活、亲身的劳作中体味生命的存在;周游世界,在大自然里寻找快乐的源泉。诗人要关心人生最简单的生活,在这样的关心中找到幸福。诗人渴望拥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人心灵坦荡,胸怀博大。诗人那美丽的心灵被幸福的闪电击中。那样的顿悟本身就该是幸福的事。诗人愿意天下人都能得到这样的顿悟和这顿悟的幸福。诗人要把这样的感觉、幸福告诉每一个亲人,告诉每一个人。诗人还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起一个温暖的名字,让人们从那些温暖的名字中体味诗人的幸福,让人们在自然的世界更容易接近幸福。诗人还要祝福陌生人,愿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愿他们每一个平凡的心愿都能实现。最后一段,诗人表达了自己真诚的祝愿: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歌以纯朴直白的诗句、清新明快的意象,描绘了一个浪漫、略带梦幻色彩的世界。诗人凭借自己的乡村生活的经验,提炼出优美的意象,描绘出一个质朴、单纯的世界。诗人善于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他的诗往往有着浓重的浪漫色彩,诗中描绘的情景明显带着诗人自己的梦想和纯真。总之,诗人用朴素明朗、隽永清新的语言和意境,唱出了他对平凡生活的真诚和向往,反映了他那积极昂扬的情感世界和博大开阔的胸怀。
什么是幸福?
幸福,一个多么诱人的字眼。为了幸福,多少人被生活撞得头破血流?为了幸福,多少人一生蜗居蛇行?为了幸福,多少人笑着上了天堂?人们说,幸福就是有灿烂的前程,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海子说,幸福就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就是关心粮食和蔬菜,是有一所房子,一所面朝大海、四季春暖花开的房子。他的幸福就是如此简单,简单得让世人不可理解。温馨的自由,清新的简约,透明的安然,这就是海子的幸福。
幸福在哪里?
尘世有尘世的幸福,天堂有天堂的幸福。尘世的幸福就在尘世,就在今天;天堂的幸福就在天堂,就
在明天。海子说,幸福就在远离尘嚣、面朝大海、四季春暖花开的地方,幸福就在明天,幸福只在明天。怎么去寻找幸福?
尘世的人们或是熙来攘往,忙得不亦乐乎;或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或是泪汗交加,牛马一生。最终有的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有官做,有钱花;有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带着无限的辛酸与遗憾而去。海子什么也没有说。他从查湾走进了北大,走进了政法大学,走进了昌平的一所破房子,蘸着昏暗的灯光和孤烛妊娠,一个个滚烫的精灵飞出了笔端。然后,他静静地躺在了锃亮的铁轨上,似乎面带微笑,在一瞬间的相逢中,他终于看到了唯一属于自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堂。第二天,和每一个亲人通信,第一次把自己的幸福告诉他们,告诉每一个人。
地上的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还保留着海子所取的温暖的名字,陌生的人们还在夜以继日的辛劳,还在争先恐后地追逐着灿烂的前程和有情人。尘世的生活依旧,人们依旧在幸福地活着,只是早已忘记了一个曾经祝福过他们的名叫海子的陌生人,一个只会写诗的人。
海子是孤独的,又不是孤独的;海子是不幸的,又是万幸的;短短的25年,一个人静静地走完,与诗为伴,与诗为友,为诗而生,也为诗而去。不知诗是他的天堂,还是他是诗的天堂?
海子是清醒的,又是迷狂的。他知道自己就是孤独的“王子”,他知道自己的幸福不在今天,不在眼前,不会被亲人们理解,也完全不同于陌生的人们所祈祷的尘世的幸福,所以,他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是美的,生活也该是美的,然而,尘世的人们都知道生活不是诗,一旦把生活当成了诗,把诗当成了生活,就难免陷入荒谬和虚幻。海子却始终不愿从诗行间抬起头,他一心做一人“幸福的人”,一意追求“幸福的闪电”,始终“只愿面朝大海”,四季看“春暖花开”。
海子用心和血弹奏出了纯真温暖的乐曲,可双足仍在大地之上。忘记了双足就难免孤独、无依。心与脚,谁也代替不了对方。任何一方的缺失也就注定了另一方的必然缺失。生存就是如此真实,以致有些残忍和荒谬。或许正是造物主和我们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吧,他把今生的幸福藏在来生,却时常提醒善良的人们,幸福就在眼前。大多数善良的人们或许至死也不清楚謎底。我不知是该替他们高兴还是该替他们悲哀?
当幸福与来生相连时,人生便成了一个绝境。无论是继续还是放弃,都不可避免地给人生罩上了一层悲剧的光环。俗世的琐碎与艰辛一次次迎面而来,内心的孤独与负罪感一次次当头棒喝,沉默尚不可得,超脱更待何时?放弃又不愿放弃,坚持又无法坚持,折衷亦属痴人说梦。的确,世上并不是到处都有路。悲凉而矛盾的青年诗人海子,最终以其善良与博爱宽容了世人,宽容了世俗,而他自己却毅然而决然地走上了不归之路,临行之时,再一次以真挚而纯净的语言为我们留下了一曲关于幸福的挽歌。
第四篇:面朝大海作文
一世忧伤、一世繁华
远处的盛世繁华只是一场梦。他,是个失败的寻梦者。于是,海子将他的凄迷与忧伤涂满了整个铁轨。他却不知,在他的身后,整个世界都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因为那个和谐美好的梦想,是我们永远的追寻,人们永不放弃,所以,我相信……
我又忆起了古希腊神话中那只没有脚的飞鸟,他的生命注定只是飞翔,于是他一直飞,一直飞,直到筋疲力尽,葬身大海,飞溅起的浪花却异常美丽,那是它不朽的灵魂在继续追寻梦中的天堂。
我又仿佛看到了布拉格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自然而美好;看到布鲁塞尔喧嚣而和谐的机场,人们熙熙攘攘,走在自己的轨迹上;还有上海晴朗的天空和外滩发黄的古墙,拉萨湛蓝的湖水,苏州城深远而悠长的暮鼓晨钟,丽江古老的青石板路,东京飘零的樱花,扎晃最后一班地铁,田间突然腾空的飞鸟……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而自然。柔美的雪花、安静的湖水、美丽的樱花,湛蓝的天空……
想到好多好多,我不由得出声地笑了,一幅幅至上唯美的图案穿梭于时空中,他们是如此的和谐静谧恬淡而自然,他们正无声地雕琢着千百年来人们无限神往的理想的天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即诗人离开人世前的两个月。诗人长期处于精神的思索之中,在沉沉的精神现实的重压下,诗人的心灵和躯体得不到依托和放松。最终,诗人以25岁的年龄就离开了人世,诗人的内心再也载不动那么多的追求和精神现实。然而,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海子,幸福、温馨、纯美的海子。
在一个冬季,或许在阳光的沐浴下,在干燥净爽的午后,诗人走出了他长期蛰伏的书房。面对那样的情景,诗人那一直绷紧的精神突然融化了,融化在自然的世界,融化在尘世的幸福中。在那样的瞬间,诗人决定要做一个幸福的人,享受平凡的幸福。喂马、劈柴,从简朴的生活、亲身的劳作中体味生命的存在;周游世界,在大自然里寻找快乐的源泉。诗人要关心人生最简单的生活,在这样的关心中找到幸福。诗人渴望拥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人心灵坦荡,胸怀博大。诗人那美丽的心灵被幸福的闪电击中。那样的顿悟本身就该是幸福的事。诗人愿意天下人都能得到这样的顿悟和这顿悟的幸福。诗人要把这样的感觉、幸福告诉每一个亲人,告诉每一个人。诗人还要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起一个温暖的名字,让人们从那些温暖的名字中体味诗人的幸福,让人们在自然的世界更容易接近幸福。诗人还要祝福陌生人,愿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愿他们每一个平凡的心愿都能实现。最后一段,诗人表达了自己真诚的祝愿: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诗歌以纯朴直白的诗句、清新明快的意象,描绘了一个浪漫、略带梦幻色彩的世界。诗人凭借自己的乡村生活的经验,提炼出优美的意象,描绘出一个质朴、单纯的世界。诗人善于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他的诗往往有着浓重的浪漫色彩,诗中描绘的情景明显带着诗人自己的梦想和纯真。总之,诗人用朴素明朗、隽永清新的语言和意境,唱出了他对平凡生活的真诚和向往,反映了他那积极昂扬的情感世界和博大开阔的胸怀。
什么是幸福?
幸福,一个多么诱人的字眼。为了幸福,多少人被生活撞得头破血流?为了幸福,多少人一生蜗居蛇行?为了幸福,多少人笑着上了天堂?人们说,幸福就是有灿烂的前程,就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海子说,幸福就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就是关心粮食和蔬菜,是有一所房子,一所面朝大海、四季春暖花开的房子。他的幸福就是如此简单,简单得让世人不可理解。温馨的自由,清新的简约,透明的安然,这就是海子的幸福。
幸福在哪里?
尘世有尘世的幸福,天堂有天堂的幸福。尘世的幸福就在尘世,就在今天;天堂的幸福就在天堂,就在明天。海子说,幸福就在远离尘嚣、面朝大海、四季春暖花开的地方,幸福就在明天,幸福只在明天。
怎么去寻找幸福?
尘世的人们或是熙来攘往,忙得不亦乐乎;或是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或是泪汗交加,牛马一生。最终有的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有官做,有钱花;有的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带着无限的辛酸与遗憾而去。
海子什么也没有说。他从查湾走进了北大,走进了政法大学,走进了昌平的一所破房子,蘸着昏暗的灯光和孤烛妊娠,一个个滚烫的精灵飞出了笔端。然后,他静静地躺在了锃亮的铁轨上,似乎面带微笑,在一瞬间的相逢中,他终于看到了唯一属于自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天堂。第二天,和每一个亲人通信,第一次把自己的幸福告诉他们,告诉每一个人。
地上的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还保留着海子所取的温暖的名字,陌生的人们还在夜以继日的辛劳,还在争先恐后地追逐着灿烂的前程和有情人。尘世的生活依旧,人们依旧在幸福地活着,只是早已忘记了一个曾经祝福过他们的名叫海子的陌生人,一个只会写诗的人。
海子是孤独的,又不是孤独的;海子是不幸的,又是万幸的;短短的25年,一个人静静地走完,与诗为伴,与诗为友,为诗而生,也为诗而去。不知诗是他的天堂,还是他是诗的天堂?
海子是清醒的,又是迷狂的。他知道自己就是孤独的“王子”,他知道自己的幸福不在今天,不在眼前,不会被亲人们理解,也完全不同于陌生的人们所祈祷的尘世的幸福,所以,他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是美的,生活也该是美的,然而,尘世的人们都知道生活不是诗,一旦把生活当成了诗,把诗当成了生活,就难免陷入荒谬和虚幻。海子却始终不愿从诗行间抬起头,他一心做一人“幸福的人”,一意追求“幸福的闪电”,始终“只愿面朝大海”,四季看“春暖花开”。
海子用心和血弹奏出了纯真温暖的乐曲,可双足仍在大地之上。忘记了双足就难免孤独、无依。心与脚,谁也代替不了对方。任何一方的缺失也就注定了另一方的必然缺失。生存就是如此真实,以致有些残忍和荒谬。或许正是造物主和我们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吧,他把今生的幸福藏在来生,却时常提醒善良的人们,幸福就在眼前。大多数善良的人们或许至死也不清楚謎底。我不知是该替他们高兴还是该替他们悲哀?
当幸福与来生相连时,人生便成了一个绝境。无论是继续还是放弃,都不可避免地给人生罩上了一层悲剧的光环。俗世的琐碎与艰辛一次次迎面而来,内心的孤独与负罪感一次次当头棒喝,沉默尚不可得,超脱更待何时?放弃又不愿放弃,坚持又无法坚持,折衷亦属痴人说梦。的确,世上并不是到处都有路。
悲凉而矛盾的青年诗人海子,最终以其善良与博爱宽容了世人,宽容了世俗,而他自己却毅然而决然地走上了不归之路,临行之时,再一次以真挚而纯净的语言为我们留下了一曲关于幸福的挽歌。
第五篇:面朝大海教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日期:2012-07-11 作者:雍容 来源:文汇报
上届学生入学正是福建省加入新课标伊始,选用的人教版教材收录了海子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谷歌搜索键入这八个字,将得到6,960,000条结果,这首诗影响之大,受众之广泛,可见一斑。对喜爱新诗的人来说,海子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我对他自然并不陌生,但一开始备课我顿感踌躇;因为我所理解的这首诗的含义,和教参的解读有距离;而以学生的年龄和阅历以及他们的阅读习惯,还很难将诗歌字面含义和深层含义区别开来。
果然,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的时候,他们普遍地认为这是一首温暖而美好的诗歌: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不必说高中生了,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有一部分即由误解达成。因为它仿佛在描绘着一种“简单的幸福”。生活在都市紧张节奏和复杂环境中的现代人们,对“田园牧歌”的理想满是怀旧的冲动,这样的诗句很容易激起共鸣。
我在讲台上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决定提供给他们我的理解:诗人在诗句中所描述的,其实是他无力达成的梦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恰恰意味着“今天”的不幸和孤独。诗人把祝福留给世界和“陌生人”,却把死亡留给了自己。就在写下这首诗后两个月,1989年3月26日,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了。
我看得出,学生都很震惊。但我觉得,还是该残忍一点打破幻象,以免若干年后,当他们中有人自己接触和阅读海子的时候,非但震惊,只怕还有受骗的感觉。我也告诉他们,诗歌奇妙之处就在于它语义内涵的丰富性,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它。
到这一届学生的时候,这首诗已然从修订后的课本中消失。我不禁想,是否编者顾虑到“海子之死”这个话题而回避了呢?
后来参加一个新课标学习研讨,其间听外省来的一位老师讲作文教学,并展示了一篇满分作文,作者用饱含激情的语言赞美海子,如何将精神置于物质之上,最终以死亡来对抗“浅薄的世俗”。我感到这孩子也许受到了骆一禾《海子生涯》等文章的影响,而这位老师的评点中对他对海子的解读赞赏有加。我再次心情矛盾。我们推崇海子诗歌的成就,也不必回避海子的死亡。当然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不妨点到即止,但如果学生愤世嫉俗地歌颂这种极端的死亡方式,他就理当知道更残酷的真相:海子不仅仅是作为诗歌的“殉道者”死去,他死前留下的日记显示,因练气功产生了“心眼通天耳通”(其实是幻听幻视)而精神崩溃,是导致
他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
理想主义总能受到揄扬,但错误和荒诞的部分却必须剥离。朱大可先生《先知之门》里说:“经过精心的天才策划,他在自杀中完成了其最纯粹的生命言说和最后的伟大诗篇,或者说,完成了他的死亡歌谣和死亡绝唱。”我就难以苟同。
更不能同意直接输灌给学生。
高中生还不是成年人,却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无论课本还是老师,都只能授予知识,却不能直接取代他们思考。面对复杂的人性和生活样貌,应提供给他们各种信息和角度,适度引导,最终让他们自己进行取舍和判断。
其实无论课本的选材,还是老师的引导,都无须急于灌输一种“观念”,提供一种“训诫”,得出一个“结论”。我曾读过一份资料,是美国中学对《项链》的课堂实录。我们让学生去批判女主人公的“虚荣”,他们留下若干开放性的问题:“玛蒂尔德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你认为,这样最终是毁了她还是拯救了她?”“假如玛蒂尔德没有丢失项链,结果又能怎样?根据故事提供的她的感情和行为,请你思考一下,她的未来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联系生活:今天,当人们获得财富和社会地位之后将会追求什么呢?你认为追求身份地位有价值吗?”等等,都要求学生“引用证据证明并支持你的观点”。
最重要的,是给孩子直面生活的机会,培养他们自己思考的能力——这才是
一种迫切需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