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浒》读后感
《水浒》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浒》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浒》读后感1读书重在有感,读书贵在能记。对杨雄、石秀等人的分析出自自己心中,真实。更为可贵的是能把江湖义气升华。
小时候,我很爱听别人讲《水浒传》中的故事,昨天,我借来这本书津津有味的读起来。书中讲述杨雄的故事那段让我感触颇深。
我特别痛恨潘巧云,因为她朝三暮四;我很佩服杨雄,因为他看起来显得窝囊透顶,其实是大丈夫的能屈能伸;我最敬重石秀的仗义,他是个能为朋友两肋插刀、敢上刀山下火海的梁山英雄好汉。
石秀的行为,让我明白做人应该以情义为重,“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是啊,如果我们见利忘义,那么我们身边的“情”便都是虚伪的,真情真义就会远离我们,就不会有诚信可言。正所谓“千古知音最难觅”。
读了《水浒传》后,我深深懂得:做人要仗义,更要舍哥们之“小义”而顾国家民族之“大义”。
《水浒》读后感2我暑假里看了许多书,其中最爱不释手的就是《水浒传》了。
《水浒传》这这本书是由著名作家施耐庵写的,书中写了梁山泊108将由上山到对抗朝廷再到被奸臣所害、隐归山林的事情。我认为梁山好汉落得如此下场全是因为朝廷奸臣所害。
书中梁山一百零八好汉和奸臣高俅、蔡太师等人的神态、动作都描写的惟妙惟肖体现出每个人不同的性格。
我最喜欢《水浒传》中的武松,因为他十分勇猛三拳两脚就可以打死一只大老虎,他还十分讲义气他哥哥武大郎死了,他不顾自身安危,为武大郎报了仇。武松看到任何不平事都会打抱不平,因此他和鲁智深成为结拜兄弟。
《水浒传》向读者们展现了那一百零八英雄好汉嫉恶如仇,除暴安良,劫富济贫,伸张正义,让人不禁赞叹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的不凡气概和宁死不屈的精神。
《水浒传》中的事让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比如不可以出卖亲人、朋友,别人遇到困难时要竭尽全力帮助,还有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水浒》读后感3终于完完整整地把《水浒传》看完了,作者真的是太了不起了,能够把一百零八条好汉的个性写得如此活灵活现,确实太不容易了!
整部小说其实都是围绕着忠君报国的主旋律展开的,看了觉得心里有点难受,因为到最后,那108条好汗没有几个得到善终的!
说实在话,我不大喜欢宋江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愚忠!在小说的最后面,宋江说:“宁愿朝廷负我,我绝不负朝廷”。自己死了还不够,还要拉上李逵,因为他知道如果他死了,李逵一定会造反!可悲!朝廷上有那么多奸臣,为何他偏偏没想过要帮国家除掉那几个奸臣?打外贼那么勇猛,碰到内贼就只会忍气吞声,被打了就只会想着躲!从不会想着要还手,这算什么?还是那两个字:愚忠!
宋江的思想跟曹操的思想刚好相反,曹操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两个个性十分鲜明的而且都十分厉害的人有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曹操改朝换代了,宋江被药死了!呜呼哀哉!
《水浒》读后感4这几天我在看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水浒传》。这里面的故事特别迷人,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武松打虎。
这个故事说的是:武松想回家去看望自己的哥哥武大郎。他在路上饿的时候,看到一家酒店,他先吃了一盘牛肉,喝了十八碗酒。然后要走,店小二对他说不让拿给他走了,前面冈上有一只白毛猛虎,已经害死了几十条人命了。你这样去不是白白送死的吗?武松不听他的,就醉醺醺的上了山,后来就躺在一块石板上睡着了。突然有一只大老虎来了。武松就拿着梢棒向老虎打去,谁知打到了树上,梢棒断了,老虎也发怒了,武松趁机跳到老虎的背上,打他的顶花皮,然后老虎又挖出一个土坑,武松打了五六十拳,老虎的嘴巴,脸都出血了,武松又拿起那半根梢棒,把老虎打得一点气都没有了。然后下冈的时候,有两个披着老虎皮的人问他:“你难道都不怕被老虎吃掉吗?”武松说:“老虎被我打死了。”他们找到了老虎的尸体,才知道武松真的是个打虎英雄。
《水浒》读后感5《水浒传》描写的是宋朝农民起义的小说,故事发生在梁山泊(今山东济宁)。因民众不满当时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平民英勇义士们团结起来,聚集在梁山泊以晁盖为首领的起义军,以此来对抗朝廷。
其中有不少都是粗义之士,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就知道打打杀杀,不会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晁盖深明大义,以身示范,他的仁义爱士被迅速传开,社会中的有志之士纷至沓来,朝中受到加害的忠义之士也加盟梁山,在他的带领下一步步走向壮大。
就在梁山兴旺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晁盖在征战中被毒箭射中而亡,他的离去给梁山蒙上了一层阴影,一时间所有人都沉浸在痛苦之中……
正在群龙无首之际,宋江接任了梁山寨主之位,宋江出身衙门押司(也就是书写文书的人员),梁山好汉最多时达一百零八将,宋江对梁山的未来早有了自己的设想,他一心想带领众兄弟归顺朝廷,从此不用背上梁山贼寇之名,光明正大做人。殊不知朝廷早有将其除之之念,但这一切梁山兄弟们还蒙在鼓里,真可畏是“人心隔肚皮”世事难料啊。梁山好汉归顺后为朝廷南征北战,死伤大半,剩余人员在庆功宴上死于高俅毒计,此时真相大白已晚哉。
《水浒》读后感6回忆起《水浒传》里的人物,那真是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水浒传》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过程。
读《水浒传》,感觉最精彩的就是那里的人物。林冲、鲁达、杨志三人都是军官出身,是武艺高强的英雄,但他们性格各异。林冲生性耿直,忍辱负重。面对高俅的欺压,屡屡退让,但怒火爆发后,其手段之毒辣却少有人及。鲁达慷慨直爽,嫉恶如仇,有勇有谋,当为金氏妇女报仇三拳打死郑屠后指着镇关西说他装死,以借自己逃避。杨志身陷花石纲,丢了官时,还不忘自己向上爬,直至生命受到威胁才迫不得已上了梁山。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吴用。吴用人称“智多星”,智取生辰纲只是他初出茅庐,小试牛刀的第一场演绎。他轻摇蒲扇,谈笑间已经满天过海,不费吹灰之力就取走了杨志押送的生辰纲。后来,在宋江作战时,他都献出了计策。只可惜他生不逢时。宋江是他的知己,但过于愚忠,最后被害。可怜的吴用知道以后,再也没有宋江这样的人了,所以他在宋江的坟前自缢而亡。
《水浒传》的故事很有趣,值得多看几遍。
《水浒》读后感7《水浒传》这是一本妇孺皆知的书了,他被中国人民分为四大名著之一。
早在许多年前,我也曾在影视剧中看过《水浒传》剧情的确很精彩,我也陷入了痴迷。
但如今我才知道阅读原著是什么感觉,就像其他书籍一样,影视剧中的剧情和书中的内容是略有差别的。
我所喜欢的书中人物便是主要人物之一:宋公明了。说起他,读过水浒就会想到正义二字,我还会说他仗义。但是他也是个令人琢磨不透的人物。“宋江身居水火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100单八人者之一。”文学家李卓吾曾如此褒扬宋公明,而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认为,《水浒》宋江独恶。对此,我也有自己的`看:此人乃忠义之士,绝不会背叛梁山兄弟,这是他的性格,但他过分认同朝廷,觉得所见之恶事只官兵所为,上了梁山后,他只是一心等待朝廷招安,这是他的信仰,只不过最后,信仰盖过了性格而已。
无宋江,不水浒。没有宋江,梁山也不会兴盛太久,最终结果只有一死,有了宋江,才有了后面的故事。水浒传耐看的是人,其后才是故事,不同的人读水浒都有不同的感觉,这便是《水浒》了。
《水浒》读后感8暑假里,我读完了中国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这本书既悲壮豪迈,又发人省醒。
这本书描述了宋江等一百零八将从被逼上水泊梁山再到起义军发展全盛,然后被招安,之后又为官府南征北战,最终却被奸臣童贯、蔡京等人所害的故事。
这部小说令我荡气回肠,这些梁山好汉个个勇猛无比,可最终却被奸臣所害。我想,这些奸臣着实可恨,他们只明白讨好宋徽宗,还要陷害梁山好汉。但这些奸臣却没有得到报应,我只能说,那个时代的皇帝太昏庸了!
这类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就拿明朝中叶的大忠臣于谦来说。于谦任官时,明朝皇帝明英宗给蒙古的一支——瓦勒族擒了去。于谦十分英勇,率领军队和瓦勒浴血奋战了很久。总算把瓦勒赶走,将明英宗救出。谁知明英宗回来后,因为于谦在其间又立了个明代宗,再加上宦官的挑拨,明英宗竟杀了于谦。
透过这些事,我觉得在古代尤其是奸臣当道、君主昏庸的年代,那些大忠臣往往都会被陷害而亡。从战国的商鞅到宋代的岳飞,再到明代的于谦,无一不是被奸臣害死的!
《水浒》读后感9《水浒》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名著。读完了这本书,我总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水浒》是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宋江等36人造反的事迹,书中侠肝义胆、敢报天下不平的梁山好汉最引人注目,仗义的宋江和柴进,勇敢的武松,足智多谋的吴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性格光彩照人,令世人敬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天真烂漫的李逵,他颇有些野性,动不动就发火,遇事不动就发火,遇事不问青红皂白,总是一说二骂三打,结果不是吃亏就是后悔,但是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种英雄气概,有一种愿意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仗义,他这一点尤其让我感动。
《水浒》共有一百二十回,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景阳岗武松打虎。故事大概是这样的:一日,武松走到景阳冈下,见一家酒店招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冈”,便进店喝酒。武松不顾店主劝阻,连喝了十五碗酒后,上了景阳冈。武松走了一阵,酒力发作,步履踉跄。突然树后跳出一只老虎,武松立即拿起哨棒躲在青石后边。老虎从半空中窜下来,武松急忙一闪,躲到老虎背后。老虎吼了一声,转过身来。武松抡起哨棒,使劲劈了下去。只听啪哒一声响,哨棒打在树上,断成两截。老虎扑向武松,武松向后退了几步,两手抓住老虎头顶花皮,用尽力气,一阵拳打脚踢,老虎口、鼻、眼顿时迸出鲜血来。武松见老虎已死,便向山下走去。突然草丛里站起两个猎户,惊问∶“你一个人夜间过冈,不怕老虎吃了你?”武松道∶“老虎被我打死了。”武松领猎户们找到死老虎,猎户们又惊又喜,将武松迎进阳谷县城。武松到了县衙,知县赏钱一千贯,还留他在本县做了都头。这个故事体现了武松的勇敢,也让我想到了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他们懦弱、胆小,怕苦怕累,弱不禁风,禁不起困难和挫折的打击,这些人在社会中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这实在是可悲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素质教育,从小吃点苦头,以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遇到困难,应想着如何去面对,而不是如何去逃避。
我们也应学习李逵对朋友的仗义。我们的社会少了一份爱,少了一份关怀。对于关怀,也许只需要一句简单的问候,或者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就能让人感到友情的温暖,这不会让你失去什么,只会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
对困难多一份勇气,对朋友多一份真诚,这就是我从《水浒》中得到的启示。
《水浒》读后感10最近我在读《水浒传》,里面的108位英雄人物个个侠肝义胆,伸张正义。看的我是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打虎英雄武松,善良隐忍的豹子头林冲,孝顺直爽的黑旋风李逵,聪明机灵的浪子燕青……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花和尚鲁智深。
鲁智深力大无穷,勇猛无比,更是有一股嫉恶如仇的豪气。为了帮助可怜无助的金家父女,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三拳打死一条恶霸之犬。硬是给正义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顿觉畅快淋漓!
只见鲁智深只身一人前往镇关西的肉铺,一会儿让他切瘦肉,一会儿让他切肥肉,着实狠狠地耍了他一番。让人看了心中舒畅!活该!你这个镇关西!镇关西终于被激怒了,与鲁智深打了起来,他一条小小的恶霸之犬哪是鲁智深的对手?鲁智深的第一拳已经让他头晕目眩,第二拳就开始求求饶,第三拳就已经一命呜呼。自知打死人的鲁智深毫无后悔之意,勇往直前,一路正义,走上梁山。
以后,我也要做像鲁智深一样正义的人!当然,老师父母都教育我不要打架,我会用自己正确的方式伸张正义!我似乎看见碧血丹心,侠肝义胆的我,在向我招手!
《水浒》读后感11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风格。其中我最喜欢鲁智深。
他十分勇猛。有一次,他去郑关西那儿。最后被惹怒了,与郑关西打了起来。三拳就把他打得口吐鲜血,倒地身亡。由此,我开始想:我与他打架的话,不就两三拳没到就已经被打死了吗?我咽了口唾沫,想得双手瑟瑟发抖,连书也从手上掉了下来。
他不仅勇猛,还非常爱打报不平。有一次,他到了一个地方,留宿在了一位老百姓家中。当他听说有人抢了两位老人的女儿时,勃然大怒,发誓一定要帮助两位老人。当知道对手是自己的结拜兄弟时,化刀枪为唇舌,说了两位老人之事。因为结拜兄弟怕鲁智深,就把两位老人的女儿送了回去。
另外的一百零七将也有各自明显的性格,林冲很暴躁,宋江很沉着冷静,吴用神机妙算……
《水浒》读后感12“芦花荡里一扁舟,俊杰那能此地游。义士手提三尺剑,反时须斩逆臣头。”卢俊义身陷梁山,家中却被吴用在墙上落下了这几句反诗,当然这是梁山有意为,卢俊义不为梁山的巧言令色之诱,被软禁一个月有余还是执意要回,他怎知家中己生变,李固不但出卖了他,还将燕青请清出门户,还霸占了他的家业、妻室。入狱成了卢俊义的必然结果,他被污吏和李固及贾氏所威逼,屈打成招,真成了大逆不道的死囚。
此时,利害两端的一头是李固、另一头是梁山,一头出五百两黄金要结果卢俊义,另一头出一千两黄金要保全卢俊义性命,可有经验的污吏蔡福、蔡庆自有办法解脱,买通关节,通过张孔目,卢俊义被判了个杖四十,发配沙门岛。
沙门岛,那也是一条死路,但卢俊义活一天,总是李固的心病,他如是又买通两个押送的公人董超、薛霸要尽早结果了卢俊义的性命。在押送卢俊义的途中又演义了一段野猪林的故事,但结果却不尽相同。半道里,燕青为救卢俊义杀了这两个公人,却遭人举报,卢俊义又重入大狱。如果不是拼命三郎石秀勇劫法埸,卢俊义早就一命呜呼了。
看此章,可见人心险恶,但另一面则幸存善举。险恶之人,最为吴用、宋江、李固、贾氏……
《水浒》读后感13《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也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和施耐庵。它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故事,成功的塑造了一批聚集江湖、行侠万里的绿林好汉形象。一百零八位好汉,性格迥然不同。李逵的粗鲁莽撞,鲁达的粗中有细,武松的勇猛利落,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这本书还展示了宋代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景观。
读了这本书,我很有感触,这真是一部历史巨作,不愧为四大名著,作者把文章里的人物写的写得惟妙惟肖,很生动,一共写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通过一些事情体现出那些好汉的性格特点。在一百零八位好汉中,我最喜欢晁盖,因为他在被毒箭射中的一瞬间,还不停嘱咐宋江管好梁山,他很有英雄气节。而最可以令我们学习的是英雄们的忍让、勇敢、谦恭与智慧。我认为它成为四大名著的一项理由是把每个人物的相貌、性格与特点写得很真实。
我喜欢这本书,更喜欢故事里的英雄豪杰!
《水浒》读后感14中国有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我最喜欢的不是师徒历经艰难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西游记》,也不是林黛玉和贾宝玉凄美故事的《红楼梦》,而是讲述了一群好汉忠肝义胆的《水浒传》,这本书我看了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个好汉投奔梁山,替天行道,一共有一百零八个好汉,其中有很多是被他们的义气感动后加入进来的。后来受到朝廷招安,大破辽军,却遭奸人谋害。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轰轰烈烈干了一番事业,但最后却落得一个悲惨的结局。
这本书里有豁达鲁莽的鲁智深、深沉稳健的林冲、情深义重的武松、单纯狂野的李逵……我最喜欢的却是吴用,他足智多谋,常常是他让敌人战败,也是他识破别人的陷阱。我真的很佩服他们,只有七个人的时候,他们智取生辰纲,到一百零八人时他们起义,宋江受朝廷招安,最终酿成了梁山英雄好汉的悲剧。
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一百零八好汉的豪情壮志,为兄弟朋友赴汤蹈火也是为了一个“义”。虽然最后的结局悲惨,但我依然佩服梁山好汉的英勇。
《水浒》读后感15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全传》,耐人寻味。
在《水浒全传》里,我知道了为人打抱不平的黑旋风李逵、潇潇洒洒的花和尚鲁智深、足智多谋的智多星吴用…….但不论是谁,他们之间或与大宋之间发生的事件,都反映了宋朝政治的腐败和梁山上一百单八将的忠实。先不说其他人,善恶感十足的武松,就反映了这个事实。当他的亲哥哥被潘金莲毒害时,他恨不得一拳把她打死,但看在是嫂子的份上,他只是狠骂了几句。但潘金莲毒死武大郎是为了和西门庆结婚的消息传到了武松耳里后,武松暴跳如雷马上过去把西门庆打死了。因为武松是当地的一个小官,于是立即把武大郎家旁边所有邻里叫来,一面是想给武大郎进行丧礼,一面是要当着大家的面刀杀潘金莲,欲以表明要大家别像潘金莲一样。现在,如果有人犯罪,不仅不会制止,小孩子问大人怎么回事,大人都说他们是闹着玩儿的。如果现在社会的人都有武松这样的精神,那这整个社会的风气一定会改善的!
第二篇:《水浒》读后感
《水浒》读后感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与《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齐名,足以说明这本书的历史地位了。因此我决定要一睹《水浒传》的风采,让自己能够在读书中找到乐趣。
除了看,当然也要思考,我思来想去,就是一个问题不大清楚,那就是何为好汉?一个人的好与坏是由法律、真理来判断的,那书中所谓的好汉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武松,他为兄报仇,杀了嫂嫂与西门庆,那是兄弟情深,也就算了。可他血溅鸳鸯楼,把气撒到了别人身上,连在张都监家看马的也被他莫名奇妙地杀了。这看马的老头与武松无怨无仇,连面都没见几回,有什么理由杀他?就因为他帮张都监看马?武松见孔亮喝酒吃鸡,自己只有熟菜,便打跑他,自己霸占了,这也能称作好汉?想着想着,倒也想出了几分道理。以前,人们把“义”看得特别重,史进不就看在朱武和杨春重义气上,放了陈达吗?如今,做事都得依法律,如果也学他们一样,反而会害了别人。因此,时代变了,人的观念变了,我们只能用欣赏的角度去看这本书。
全书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主要题材,主要讲了一百零八个好汉因为各种原因上了梁山泊,成为当时朝廷的一大心病,在朝廷几次攻打未果后,接受了招安,并帮助朝廷征辽、平王庆、平田虎、平方腊,最后仅剩二十余人。由于朝廷的四大奸臣嫉妒其功劳,部分剩下受封赏的好汉被害得丢官或被害死。
然则《水浒》之一百六人,殆莫不胜于宋江。然而此一百六人者也,固存数人强过武松之绝伦超群。然则武松何如人也?曰:“武松,地人也。”武松地人者,非具鲁达之阔,林冲之毒,杨志之正,柴进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吴用之捷,花荣之雅,卢俊义之大,石秀之警者也,断曰第数人,不亦宜乎,故其称鲁为师也。
读完这本书,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人物就是行者武松。武松喝了十多碗酒之后,不听店家的劝说,坚持要上有老虎的山岗。武松的不怕困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令我十分佩服。我们想想,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是否也应该向武松学习他的不怕困难呢?
在这些英雄好汉中,我最敬佩花荣和李逵,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花荣被人称为小李广,他的箭术十分高强,他射出的箭支支都中,之所以被人称为小李广,因此花荣为宋江立下汗马功劳。李逵皮肤黑黑的,脾气十分暴躁,力气很大,说话也很大声。李逵有一身高强的武艺,他一只手拿一只板斧,当敌人杀过来的时候,他就用板斧砍死了很多敌人。水浒传有很多则故事,有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景阳冈武松打虎等精彩故事。
第三篇:水浒读后感
水浒:一代不如一代的八十万禁军教头
八十万禁军教头,这名字提起来好生响亮。虽然八十万禁军教头并不代表能指挥八十万禁军,八十万禁军中的教头也不只一个。但禁军做为中央直属的王牌军,禁军教头的武艺水平至少也要是国家级的水平。同样被称为教头,洪教头那等乡村民办教师般的身份可就差远了。
《水浒》书中一开卷就写了王进这个八十万禁军教头,说来也有几分疑问,书中先写王进这个经历颇似梁山好汉但却并非天罡地煞之数的人物,不知有何用意。王进的武艺当不在林冲之下。第一:王进和林冲同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第二:看两者的徒弟,王进的徒弟史进,只教了半年,史进武艺就远胜他原来的师父李忠等人,在水泊梁山上不算超一流的好手,也应该属于一流高手。而林冲的徒弟曹正的本领可就差远了,虽然我们无从知晓到底曹正和林冲学了多久,能否全得林冲真传。但史进也未必就学全了王进的全部本领。因此我觉得王进的武艺比林冲应该是只高不低。
再次出场的就是林冲了,林冲武艺十分了得。书中大小出战许多次,未曾折了锐气,在林冲绝没有力怯而走的情节,反倒是多有斗到分际,暴喝一声,将对方挑于马下的威风。像活捉一丈青扈三娘,战败曾魁、力杀方腊尚书王寅等都显出林冲武艺之高,比之秦明等人,应该说武艺更精湛,作战技术更全面。金枪手徐宁也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中的金枪班教师,虽武艺略逊,但也不是太差。征方腊杀死方腊枢密吕师囊,又有家传钩镰枪这种专业技术特长,这八十万禁军教头也算是名至实归。
但后来,高俅征讨梁山时领来的两个八十万禁军教头,一个叫丘岳,一个叫周昂。这两人的武艺就不怎么像样了,丘岳先是被没羽箭张清一石子打破了脸,后来又被锦豹子杨林这等地煞级的人物一刀斩了,虽说当时高俅和丘岳乘坐的海鳅大船被凿透了,成了泰坦尼克号在冰海中的情景。但丘岳的表现也实在没有一
点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样子。周昂命运比较好,乱军中还能杀出去,还算有两下子。后来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更菜啦,宋江打大辽时,来了一个叫王文斌的,据说是个新参的八十万禁军教头,结果这人好像会吹牛的赵括一般,自吹自擂地要破辽国阵法,出战不多回合,就被辽国大将曲利出清一刀连头带肩砍下马来。而后来,朱仝居然就能生擒曲利出清,看来这王文斌实在菜得可以。
说来这一点也不稀奇,高俅掌权,奸臣当道,自是小人得志,贤明受斥,北宋之亡,实属必然。
教头就像军官,总有几个差的,似乎菜得太离谱了。
第四篇:水浒读后感
看过《水浒》的人都知道,小说里的108个形象,行侠仗义,反抗朝廷,一个个成为可歌可泣的大英雄。但不同的人物,由于性格的迥异,决定了他们不同的人生结局。
做事最精细的人结局最圆满。比如小说里的重要人物——鲁达。在《鲁提辖拳打郑关西》这一回,作者用大量笔墨刻画了鲁提辖精细做事的性格。故事里说,史进、李忠和鲁达三位意气相投的新老朋友,偶然相遇在渭州大街上,感到非常高兴,于是相约到潘家酒楼喝酒。三个人,一边说着江湖上的事情,一边大碗的喝酒,正在兴头上的时候,忽然从隔壁传来了故意压低的、哽哽咽咽的啼哭声。
暴脾气的鲁达于是让店小二叫出了金翠莲父女二人。得知父女因为投靠亲戚不成,年轻美貌的金翠莲被一个杀猪的郑关西欺骗,做了小妾。契约上明明写着用三千贯钱买的小妾,但郑关西实际上并没有交付。三个月之后,郑关西把金翠莲一脚踢开,不但不管死活,反倒逼金翠莲父女还他三千贯钱。
三千贯!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孤苦伶仃的这对父女怎么能还得了呢!好在金翠莲会唱小曲,于是每天就到酒楼卖唱,成了郑关西赚钱的奴隶。由于那些天酒楼客人少,父女二人挣不着钱,没有办法向郑关西交差,难过之下,所以在隔壁房间啼哭。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面对这样一对凄凄惨惨父女,鲁达不但动了恻隐之心,而且精心策划并实施了金翠莲父女脱逃的过程。鲁达先是毫不犹豫的给了父女二人15两银子做盘缠,让他们离开渭州,这一情节说明了鲁达的豪爽。但是这个客店老板是郑关西的爪牙,父女二人不还完钱,他一步也不准离开渭州。于是鲁达就给金老出了一个主意:“你先回去,收拾好行李,再到大街上找一部车子,一切都准备好,明天早晨我亲自来发付你们两个离开,我看有谁敢阻拦你。”这一情节点出了鲁达要把好事做到底的决心。懊恼了一夜的鲁达第二天果然准时出现在金老父女所住的客店,而且是大踏步的走了进来。这一情节足见鲁达是个信守诺言的英雄。
鲁达一进这个客店,高喊一声:“金老父女住在什么地方?”大家都知道,店小二是不会让这对父女轻易离开的,可鲁达他来了以后故意高声发问。这说明了鲁达做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不屑于偷偷摸摸、遮遮掩掩。见到父女二人后,鲁达催促说:“别啰嗦了,赶紧走吧。”店小二一看,着急了。一把就抓住了金老:“你们要干什么去呀?”鲁达大包大揽,不等金老回答,一把就揽过来了,责问道:“他欠你钱吗?”好汉风格尽显无疑。
店小二说:“我们的钱他已经都算清了,但是他欠着郑大官人三千贯钱。郑大官人可是让我看着他们呢!”然后,鲁达告诉他说:“郑大官人的钱我自还他,你就放这一对父女回家去。”这句话,足见鲁达要为父女撑腰到底的决心。可是,这个小二不知好歹,死死地拉住这个金老,不让他走。鲁达一生气,先是一巴掌,打得他口中吐血;再一拳,打落他两颗门牙。不懂道理、不明情理的店小二,被鲁达用拳头制服了。鲁达不是鲁莽,而是迫不得已。
一掌一拳以后,店小二一溜烟的跑了,店主人也不敢出来。金老父女挑着担子,终于离开了让他们受尽屈辱的地方。
按说到此,鲁达的救人使命已经完成了。可是小说里还写了鲁达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令人非常感动。貌似粗鲁的鲁达其实有一颗非常细致的心。鲁达寻思,如果此时我转身走了,这个店小二,一定会把金老父女给追回来的。想到这一点,于是他索性搬一条凳子,在门口一放,整整坐了两个时辰估摸着父女二人已经走远了,别人追不着了,他才去找郑关西算账。因为他是真心实意的帮助别人,所以他考虑问题也特别周到。在“修理”郑关西的时候,鲁达也是有谋有略,痛快淋漓。
一步赢,进一程,步步赢,胜全程。救了金老父女,打死了郑关西,吃了官司、丢了工作的鲁达没有患得患失,而是从容淡定的先当和尚、后上梁山。由于做事精细周到,有谋略,相比“诏安”失败后武松、李逵等人物的悲惨结局,鲁达的人生很是圆满——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僧人,且终成正果。有勇无谋、喜欢作秀的武松,作者以断掉他一条胳膊作为代价,给他的人生画了一个不完美的句号。如同耕牛进了瓷器店、走到那儿闯祸到那儿的李逵,最后的结局是服毒自杀,可悲可叹。所以,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高度评价鲁达是仁人、智人、圣人、勇人,并把鲁达比作罗汉、菩萨和佛一样的神人。
精彩的结果来自精细的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好,做到位,成功就在拐角处。这个道理适宜人生,也适宜于管理。拿我们的施工企业来说,凡是效益好的项目,都是过程精细化管理的结果。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了具有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外,更重要的是,在管理中实行目标责任制明确,坚持做好全面预算、科学策划施工方案、合理安排资源、重视履约管理、探索绩效考核制度、认真做好经济活动分析,以及发挥了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成功没有捷径可走,没有艰苦付出的过程,就没有幸福甘甜的结果;台上一分钟,靠的是台下十年的功夫。所以,为了取得好的结果,我们必须关注过程,付出比别人多的汗水,把过程做到精细化,真正实现“在过程中重视、在过程中探究、在过程中改进、在过程中加强、在过程中创新、在过程中收获”的精细化管理理念。
第五篇:《水浒》读后感
《水浒》读后感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描写了宋代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统治阶级的罪恶。
如果让我谈谈这梁山聚义的一百单八将,我不先说呼保义宋江和小旋风柴进的仗义疏财,也不先说武松漂亮的醉拳,我一定先说鲁智深,因为我在水浒人物中我最钦佩它!
他慷慨大方,重义轻财。比如他请史进,赠金老。一听说金老父女的苦情,把自己身边带来的五两银子全放在桌上,还向史进、李忠借钱来帮助金老父女逃生。当李忠不爽利只摸出来二两银子时,鲁智深便将这银子丢还了他。
他性急如火,又心细如丝。如他听到金老父女哭诉之后,忍不住怒火,马上就要去打死郑屠。但他救助金老父女脱身的安排,又是非常周到的。在酒楼听到隔壁哭声,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从这也反映出他焦急、暴躁的缺点,他勇而有谋,胆大心细。他救金父女,不顾风险;戏耍郑屠,不畏强暴;出逃避祸,颇有机智。这些都写得很生动。鲁智深粗中带细,与李逵的鲁莽是不同的。
在我们现代也需要像他这样敢于拔刀相助又知法动发的人。水浒传不仅丰满地塑造了高俅、西门庆、镇关西所代表的恶势力形象,也成功的塑造了宋江、林冲、鲁智深等人的形象。
梁山好汉聚集在梁山是因为“官逼民反”,他们其实也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他们与朝廷的对抗深刻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