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易经》读后感
《易经》读后感
《易经》是世界四大元典之一,按时间顺序排列,分别是《吠陀经》、《易经》、《圣经》、《古兰经》。每个民族都有一部自己的元典,《易经》就是东亚文化推崇的经典,是被儒家和道家共同推崇和传承的神圣典籍,并对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产生重要影响。上述四部元典也是印度,中国、西方、伊斯兰(阿拉伯)文明源泉。
中国文化的源头:三皇创先天八卦、《连山》、《归藏》,周文王做《周易》,前面的都为卜噬占卜(预测)。孔子做《易传》,第一次将占卜预测的周易(象数)赋予了伦理道德的价值评判,即:义理。《周易》与《易传》确立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六爻、八卦,确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辩证思维与智慧,注重系统与宏观的大格局思维,强调天、人、地的统一与合一,重视天道与人道,侧重于人,侧重于心性。而《易经》的乾卦思想,演化出孔子的儒家思想: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君子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之道。礼信仁智义。诚信,真诚,德育。重视人的教育,修为。在坤卦基础上发展出道家思想,重要经典《道德经),坤卦的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人合一,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而而不争。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同时,《易经》影响到中医,《黄帝内经》大多数理论建立在阴阳五行,平衡学说之上。同时业影响到军事,《孙子兵法》等,以及中国画与书法。佛教是中国文化第一次主动拥抱外来文化的,进入汉地,形成了本土化的佛教。之所以如此,因为佛教与中国儒道文化具有相容性,禅宗即为本土化的佛教代表。
拿中医与西医对比,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明显差异。中医仅仅通过望闻问切把脉就可以看到人体疾病所在,运用自然的中草药系统调理。而西医通过精细化的检测,来量化分析,用化学药物或手术来治疗。显然二者思维差异性。以小见大,可知文化之差异。
中华文化的智慧在于:辨证与系统思维。西方文化智慧在于逻辑,批判性思维。具体归结为:哲学思维、科学思维。也就是理性思维。
《论语》里面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还有一句话,说他“与史巫同途而殊归”。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脉不会断,也未蹭中断。理由如下:
第一,在我们的文化里面,至少有两股非常强大的力量,一股是天道的力量,一股是人性的力量,这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的文化长河,大家想想,从古到今,从今往后,无论千年万年,天道和人性会改变吗?会消亡吗?不会!只要天道和人性不变、不亡,我们的文脉就不会断。
第二,王阳明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我们的祖先担心我们受穷挨饿,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财富,那些穿越几千年的经典就是记载这一大笔财富的账本,而我们的心,就是存放这一大笔财富的库房!这一段话非常妙,经典就是账本,记载着财富;心就是库房,存放着财富;太妙了。经典是账本,这好理解,心是库房,这怎么理解呢?我们求佛,佛就在心里,莫向外求;我们求仁,仁爱、仁义的“仁”,仁就在心里,莫向外求;我们求经典中的义理,经典中的义理当然也一样在我们的心里,也一样莫向外求。只要经典不丢,只要人心不死,我们的文脉就不会断。
第二篇:易经读后感
易经读后感
在中国人一般的观念中,讲到《易经》就想到八卦,想到八卦就和那些跑江湖的、算命的、看风水的、卜卦的江湖术士联系起来。好像学了《易经》以后,便可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但我们现在来读易经,不能简单的把《易经》看为简单的占卜书籍,而是应该从中读出人生的智慧。《礼记》的《五经解》这篇文章中,提到《易经》这门学问时说:“洁静精微,易之教也。”据说这是孔子整理《易经》以后所作的结论,对《易经》的评语。“清静精微”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含义却是很广。“洁静”包括了宗教的、哲学的含义,就是说学了《易经》这一门学问,他心理的思想、情绪的变动,是非常清洁而宁静的。“精微”两字则是科学的,所以学《易》的人,要头脑非常冷静。《易经》分别由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位圣人所完成。《易经》被称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在古代列为百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以高度抽象的六十四卦的形式表征普遍存在的双边关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化,并附以卦爻辞作简要说明。
那《易经》怎么帮人占卜的呢?易经中有64卦,他们分别是乾(卦一)坤(卦二)屯(卦三)蒙(卦四)需(卦五)讼(卦六)师(卦七)比(卦八)小畜(卦九)履(卦十)泰(卦十一)否(卦十二)同人(卦十三)大有(卦十四)谦(卦十五)豫(卦十六)随(卦十七)蛊(卦十八)临(卦十九)观(卦二十)噬嗑(卦二十一)贲(卦二十二)剥(卦二十三)复(卦二十四)无妄(卦二十五)大畜(卦二十六)颐(卦二十七)大过(卦二十八)坎(卦二十九)离(卦三十)咸(卦三十一)恒(卦三十二)遯(卦三十三)大壮(卦三十四)晋(卦三十五)明夷(卦三十六)家人(卦三十七)睽(卦三十八)蹇(卦三十九)解(卦四十)损(卦四十一)益(卦四十二)夬(卦四十三)姤(卦四十四)萃(卦四十五)升(卦四十六)困(卦四十七)井(卦四十八)革(卦四十九)鼎(卦五十)震(卦五十一)艮(卦五十二)渐(卦五十三)归妹(卦五十四)丰(卦五十五)旅(卦五十六)巽(卦五十七)兑(卦五十八)涣(卦五十九)节(卦六十)中孚(卦六十一)小过(卦六十二)既济(卦六十三)未济(卦六十四)。六十四卦由八卦演变而来,八卦最早它的名称完全从自然现象取出来,叫做天、地、水、火、雷、风、山、泽,代表八种跟人类生活最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现象。可是如果八卦老是用这种很具体的东西来象征、来代表,那八卦的作用就不大了。周文王就把这八个自然现象里面的特性把它萃取,把它的精华萃取出来。然后他发现,所有跟人类相关的东西都离不开这八种特性。这八种特性正好配上八种自然现象。因此就把八卦由原来的“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变成“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卦,有两个关键字,第一个是“爻”,卦当中的每一个符号都叫一个爻。整部《易经》就是两种不同的符号,阴的(▅ ▅)叫阴爻,阳的(▅▅▅)就叫阳爻。乾卦所有的爻都是阳爻,坤卦所有的爻都是阴爻。卦的第二个关键字是“六”,即每个卦都是由六个爻组成,共组成64卦。这就告诉我们要把一件事情分成六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去调整。当碰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一个人要做分析,但如果把它分析成一百个阶段或步骤,结果一定会乱掉;如果只分析成三个阶段或步骤,也太简单了。把它划分成六个阶段,然后考虑每个阶段怎么样去调整,基本就差不多了,就会走得很顺了。六十四卦中,六爻都是阳的,只有乾卦这一卦;六爻都是阴的,也只有坤卦这一卦。其它还有六十二卦,都是有阴有阳,有阳有阴。这就告诉我们:世界上纯阴的不多,纯阳的也不多,杂七杂八的最多。所以真正的好人很少,真正的坏人也很少,坏中有好好中有坏的人最多。前面说过,阴阳是合一的,阴阳分开,就没有办法生生不息。要想生生不息,就需要交易,所以交易就成为 《易经》里面很重要的概念。上卦一共就八种,下卦了不过是八种,上下一组合,一个卦就出来了。所以这个表很明了,一共有六十四个卦。我们的老祖宗排来排去,发现只有这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一个不多,一个不少,这也就是现代数学所讲的排列组合。《易经》六十四卦并不难,难是难在每一个爻都有它的代号。每一卦最底下那个爻叫初爻,往上依次是二爻,三爻,四爻,五爻,最后一爻叫末爻。初跟末代表时间,《易经》最重视的就是时间。任何事情,时间一变,整个情况就变了,所以中国人都讲“随时”,就是随时要改变。初、二、三、四、五、末,说的是六爻的时间顺序。还有一个说法,下、二、三、四、五、上(图5),是表述六爻的位置。位置比空间还厉害,位包括你的身分,包括你的地位,包括不同的场合,也包括环境的变化。除了时间和位置,爻的阴阳怎么表述呢?很简单,凡是阴的都叫六,凡是阳的都叫九。坤是纯阴,是六画,所以阴叫六。可能有人就些想到阳是三画,应该叫三才对,怎么叫九呢?因为阳是创造,阴是配合。天底下,只有创造没有配合,只能是空谈,完全是空想,最终理想不能实践。有人要全力配合,可是没有创造,那么到底往哪里走不知道。因此,讲阳的时候一定要把阴带上,叫做阳统阴。阴阳不能分开,所以《易经》的第一组卦就是乾和坤。这两卦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乾 乾为天 九二:龙星出现在天田星旁,对王公贵(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族有利。
初九:潜龙勿用。九三:有才德的君子整天勤勉努力,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夜里也要提防危险,但最终不会有灾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难。无咎。九四:有些大人君子跳进深潭自杀,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并不是他们本身的过失。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五:龙星春分时出现在天上,对王
上九:亢龙有悔。公贵族有利。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乾卦:上九:龙星上升到极高的地方,是不大吉大利,吉祥的占卜。吉利的征兆。
用九:卷曲的龙见不到头,是吉利的兆头。
初九:龙星秋分时潜隐不见,不吉利。
(坤下坤上)坤:元亨。利牝马之贞。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坤卦:大吉大利。占问母马得到了吉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利的征兆。君子贵族外出旅行经商,初六:履霜,坚冰至。开始时迷了路,后来遇上招待客人的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房东。往西南方向走有利,可以获得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财物;往东北方向走会丧失财物。占有终。问定居,得到吉利的预兆。**:括囊,无咎无誉。初六:脚下踩到了薄霜,结成坚实冰六五;黄裳,元吉。层的时令就快要到了。六二:大地的形貌平直、方正、辽阔;有什么问题。虽然去到不熟悉的陌生地方,也不会 六三:周武王战胜殷商,是很好的占用六:。利永贞 卜。有人参与战争,虽然没有战绩,但结局却很好。**:把收成装进口 袋捆好,收成不好不坏。
六五:黄色裙裤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上六:龙在旷野上争斗,血流遍地。
用六:这是永久吉利的最好征兆。
把天上的星象同人间世事的吉凶联系起来,对此作出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解释,并且进一步把天象看作神的意志的体现,对天顶礼膜拜,这是中国古人的思维习惯。按古人的思维习惯,绝不可能把顶礼膜拜的对象当作认识、研究和探索的对象。在今天看来简单明了的自然现象,对古人来说意义却非同寻常。神的意志通过自然现象表现出来,便成为对人的行为举止的启示。大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超出人们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事物,都可以按这种“天人感应”的思路来解释。这样一来,人们的行为举止就有了依据。掌握着财富、权力、知识的王公贵族需要这样,普通的平民百姓也需要这样。
天文望远镜早把自然奥秘和神的实质看透了,但人在现实生活甲需要某种精神支撑,却是天文望远镜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大可不必再像古人那样信奉“天人感应”的教条,也不信上天只 对“大人”、“君子”显灵。然而,好人得好报,上天保姑善良的好人们,恐怕是许许多多善良的普通人宁可坚信的理想吧!从这 个意义上来理解“吉人自有天象”,不也很好吗?《易经》的道理,是说明宇宙人生的。这一点跟西方不同。西方人是把宇宙交给科学,人生他们是不管的。而中国人是把宇宙和人生合在一起,从来不分开的。中国人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必须要尊重宇宙的规律,所以我们的观念是天人合一的。宇宙和人生,都是从生存到发展再到变化的过程,生老病死是必经的道路,没有人例外,这是一个不变的道理。我们现在过分强调变,所以大家很辛苦。其实变的后面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叫做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很重要。孔子把人生演变的过程,用四个字来概括,就叫元、亨、利、贞。人生的演变,一年四季的变化,甚至整个宇宙的变化,都离不开元、亨、利、贞这四个字。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必须要尊重宇宙的规律。有句话叫“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意思就是说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
其实《易经》中象数理一直就在我们生活中,比如:不成功就成仁。这句话就来自《易经》大过卦的卦象,它要么是棺材要么是桥梁,桥梁就是成功,棺材就是成仁,不成功便成仁才叫大过。对人对事采取中间态度,似乎是一种最好的选择:过头或不及都失之偏颇。相比之下,不及比过头还要好些,所以才有“树大招风”、“高处不胜寒”这样的说法,以及枪打出头鸟这样的做法。中国人早已习惯了中庸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无论我们现在怎样指责,这个现买,这种内在心理结构,一时难以改变。退后一步想,撇开中庸是好是坏的争执,折中的确是处理矛盾冲突的一种现实的手段。远的不说,就说近几年世界两大阵营冷战状态的结束,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和解,中国用“一国两制”的政策解决港、澳、台问题,都是突出的事例。其实,西方明智的人士远比一些国人更钟情于中庸思想,更懂得运用它的奥妙。这至少表明,走中间道路,取中间态度,是现实的,聪明的,也是有生命力的。这是大过卦象的精髓所在。易经中的卦象分当位和不当位,所有爻都是当位的挂是六十三卦既济挂,所有爻都是不当位的是六十四卦未既卦,一正一反,既济中有未济,未济中又有既济,于是,功德圆满了。
易经中这既济卦与未济卦说的便是得失之理。有句古话,叫做“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说的是丢失马虽然是个损失,但谁叉能说这不是更大的福气到来的征兆呢。
福 与非福,成功与失败,损失与收获,都没有绝对不可逾越的界限,完全可以相互转变。这个思想,可以用来概括“既济卦”的主题。殷人强大的时 候,周人还较弱小,不足以与之抗衡。后来周由弱变强,最终消灭了殷,情况发生了逆转。
这类情形在现实中大多了,所以作者才说丢了头巾不必寻找,它自己会回来,以此说明不济之中又有济。再夸张一点说,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山不转水转,天无绝人之路。看透了这些道理,多少会给人心理上一些慰藉,也可能会使人心胸开阔起来,精神境界更上一层楼。正如毛泽东说的,“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患得患失,反而可能得到的少,失去的多;洒脱无忧,却有可能得到的多,失去的少。
从这当中,再一次反映了中国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对立两方面去体悟宇宙人间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思维习惯。不济中有济,讨伐鬼方就是;济中有不济,殷被周灭就是。正如有生命就意味着有死亡,也只有不断的死亡,才会有不断的新生命诞生出来。于是,万物生生不息,新陈代谢,推陈出新。
既然是运动变化不止,就没有永恒静止不变的东西。既济不会永远是既济,不济不会永远是不济。君不见,“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已是过去了的皇历。如今,谁能领风骚几年、甚至几个月,就很不错了。运动变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快得令人眼花纷乱,目不暇接,再也没有谁敢于自夸是“不倒翁”,再也没有谁敢吹嘘代表了“永恒真理”,“永恒正义”。如果要说有什么永恒的话,新陈代谢,代谢无疆,就是真正的永恒。
祸福看似绝对对立的两个极端,实则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好运中潜藏着危机,厄运中孕育着希望,祸福相依,互为因果,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化与前者不同,寒暑的转化是阴阳的自然转化,而这种转化不是自然实现的,是与当事人所持的态度,所采取的行动密切相关的。面对厄运、不幸、灾难,只有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积极进取,才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度过山重水复的困境,创造柳暗花明的未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在人生的旅途,追求一种淡泊,坦然面对生活对你的赐予,包括所有的磨难与不公,用平和淡定的心态去看待沿途的一切。得意莫轻狂,失败不言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选择。
第三篇:易经第一章读后感
《易经》第一章读后感
易经第一卦为乾卦,乾卦象征天,元,亨,利,贞。天之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但是又制约,主宰着整个世界。易经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因此不停息地发愤图强。这是古人的观点,认为人事都要有天的协助,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做好事情。不错,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诸葛亮草船借箭利用了天时,吕雉计杀韩信便是地利。但是我认为,人和占了成功必要因素的一大部分。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么,君子就要有一种拼搏不息的精神。正如易经中说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些,都是教导我们要自强不息,努力进取。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易经中以龙作为万物的代表,告诉我们进退有度,懂得审时度势。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如何在社会浮沉中保持自己的品格,就一定要学会为人处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上九,亢龙有悔。”初听这句话是在武侠小说中的一种招式,但是今天才真正明白了它所蕴含的道理。世人皆懂物极必反的道理,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贪欲无限。记得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辩论赛中有一句话,“人的欲望不一定能够带来恶”。但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时,那便成为了恶,而且,在每一个贪官污吏拿着别人的钱大肆挥霍之时,总会有法律的制裁等着他们,这便是物极必反。
“初九,潜龙勿用。”这句话的意思是龙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其实,这和做人的道理是相像的。一个尚不具备实力的人,必然要好好努力,积蓄力量,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养精蓄锐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出人头地,一鸣惊人!
第四篇:易经的奥秘读后感
-------《易经的奥秘》读后感
《易经》,始终是我头脑中的一个不曾解开的问号,记得在上学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同桌的父亲,一个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对《易经》痴迷不已,而《易经》,印象中只是求卜问卦的的书,一个理性的人怎么会对此“执迷不悟”呢?再一次,就是两年前到哈出差,途经学府书店,看到花花绿绿的《易经图解》,买毕,回来研究又研究,终为其中艰涩的符号及繁杂的文字所迷惑,对《易经》的了解只能忘而却步了,易经的奥秘读后感。
直到有一天,我翻开了台湾大学教授曾仕强所著的《易经的奥秘》,随着书页的翻飞,书中内容深入浅出,妙语莲花,《易经》的奥秘逐步展现出它独特的魅力。
《易经》是什么?所有文献都这样记载的:《易》是群经之首。因为不管是五经还是六经,都把《易经》摆在最前面,“实际这句话太客气了,应该是《易》为群经之始”,因为它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这几句话首先让人震撼。
《易经》的完成,叫做“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书.艺文志》,三圣即上古的伏羲,中古的周文王和周公父子,下古的孔子。《易经》广大精微,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样的注解,又有哪本书敢如此这般夸下海口。
那么,这么广大精微的一本书,到底有什么用处呢?“《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伏羲的八卦告诉我们一个宇宙最基本的秘密,叫做“阴阳”这是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文王的六十四卦,告诉我们,宇宙只有六十四个密码,数不等于数字,数是有生命的,是活的,不是死的。孔子给我们的《十翼》。孔子希望《周易》能够“飞起来”,飞起来是什么样子,就是世界大同,实际上,地球村就是世界大同。整部《易经》也不过四千多字。是完全根据自然发展出来的一套系统。讲一句现代的话:0和1构成了浩瀚无穷的互联网络,《易经》指出一阴一阳产生了宇宙万象。通过读《易经的奥秘》,我了解到《易经》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向自然,以自然为师,从自然中开发出来的,读后感《易经的奥秘读后感》。孔子之后,这部书除了自然科学的部分,又另外加了一部分,叫人伦道德。对现代人具有实际的意义。
一是《易经》可以纠正我们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如人应不应该自信,这个问题不应用应该或不应该来回答。《易经》里讲“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现在人太自我、太自信,一生都不会幸福,因为人有可控制的部分,也有不可控制的部分。
二是《易经》有神秘性,也有道德性。它的神秘性可用现代科学来解释,它的道德性,是没有办法取代的,二十一世纪还会得到很大的发扬。
三是《易经》求同存异的思想是实现全球化的必然之路,只有像《易经》这么广大包容的思想体系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易经》来源于自然,应用于生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伦理,是人与自己和谐相处的修养。一部《易经》四千言,一部《易经的奥秘》启开了通往中华文明的源头之门,从这里我看见了智慧的光芒穿越几千年历史让我心豁然开朗,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变得理所应当。然而,这只是思想深处的星星之火罢了,如果想读懂《易经》这本书,更重要的是用它的精髓来品味生活,化解人生矛盾,明白事态人性,体味成长的各种滋味,成就孟子所言的“吾养吾浩然之气”。读罢合书,吾为中华文明的深邃而叹为观止,不禁心生向往,《易经的奥秘》以智慧点亮人生,其中的丰富和韵味不是我几句浅薄的文字可以述尽的,我想我还有很长的路要思索,去实践,感受书香润心香。
第五篇:易经与管理艺术读后感
《易经与管理艺术》读后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尤其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书籍,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论语》、《老子》等,《易经》也是其中的一部,它对我们现代,尤其是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易经与管理艺术》主要讲的是《易经》在企业现实经营中的应用,根据对《易经》中各个卦象的的理解,阐释它与现实中如何管理好一个企业、当一名优秀的管理者的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当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是需要很多素质的。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之一,每个企业要想发展起来,必须重视人才。“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尤其企业在创业初期,要广泛招纳贤才,凝聚企业的实力。美国已故钢铁巨头卡耐基非常注重组建一个强的经营管理班子,他死后的墓志铭是“这里躺着的是一个善于使用 比自己更能干的人来为 他服务的人”,由此可见他的成功离不开人才。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广纳贤才,注视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良将的培养。除此之外,管理者与员工要同心同德善于倾听员工和基层的意见,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一个员工都把这个企业当成是自己的家一样来呵护,这样就可以调动听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奋斗的意识,促进团队意识的形成,进而促进
企业的发展。
企业经营者还要注重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作为“无形的手”,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调节作用,为此,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要适应市场的变化,实施全方位的经营战略。要培养企业的创新能力,生产有企业特色的产品,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占据一个小市场的大份额也是成功之路。审势、度势、据势是争胜之要素,企业在业绩辉煌时,要有进取精神,杜绝日渐增长的歪风邪气;企业在受挫时,要学会战略收缩,保存实力,要有冲破困难必胜的决心。就像美国的可口可乐,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和数百万美元,终于打入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并且在这个市场上盈利,这都是因为制定了正确的战略。
在公共关系方面,企业在竞争中要采取正当的竞争手段,树立威信,建立广泛的关系网,多与其他企业进行战略联盟,并适时地兼并不景气的企业,以扩大企业的规模。对待客户要挖掘与客户的共同兴趣和利益。经营要有灵活性,预见性和适应性,有时候业务的扩大、开分公司等是破产的前兆,不可以盲目的乐观,例如日本的“宝屋”,盲目的扩大业务,结果因为公关方面的问题,处理与供应商的关系不当,导致了企业的危机。这就要求企业经营正确处理公共关系。
企业最终的发展如何,最关键的就在管理者,管理者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以上几点是否可以实行。作为企业管理者,自身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对社会、对国家、对员工以及对自己都要有责任心。一个企业家的追求,会决定这个企业的最终走向以及成败。管理者要以德服人,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宽容的对待下属,制定适宜的奖惩措施;还要淡泊明志,不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有进取精神,不满足现状,这样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发展。
这些是我自身在读过《易经与管理艺术》后总结得到的经验,它通过两种管理理念,六十种管理模式和两种管理规律讲述了一个企业成功的各个要素,将《易经》这本书与现实紧密结合,演绎了我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对我们现代的企业经营和管理者素质的培养,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