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通用)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通用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120xx年秋天,一个阳光充沛的日子,我站在一家大型书店的少儿图书书架前,眼光突然被一个书名吸引:《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翻开一看,这套仅仅为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写的丛书,却谈论了几乎所有重大的人生主题。
现在,我有幸成为丛书的读者之一。
丛书的作者之一,米歇尔·毕奇是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的哲学讲师。作为研究康德的法国国家哲学博士,听过他的课,大家都有如沐春风般的满足。
但是这套书的出现,还必须有另一个人,那就是碧姬·拉贝,她有一个八岁的女儿,作为母亲,她发现孩子常常向她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关于人生最基本的,也是最富哲学性的问题。
她开始与米歇尔·毕奇合作撰写这套丛书。
最后,希望大家都来关注这套丛书,因为无论你饱经沧桑还是初涉人生,你会在阅读中品尝到思想的雨露和哲学的甘饴。接着,你将会心一笑,因为你对人生有了另一种眼光,另一种理解,另一种宽容。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2初读《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时,我与大多数人一样,都因书名而觉得这是一本幼稚的书,但浅尝几章,我便爱不释手了。这册书共有八本,每一本封面都是可爱天真的图画,书中还有幽默风趣的插画,更是勾起了让人坐下来饮口茶细细品尝的欲望。书中语言简单,但稍一细读,便发现其中或许大人都无法领悟的道理,反而以孩子纯洁的眼光才能发现,大概这也是警醒大人的。
有一章,《自由与不自由》中,明确地提出了其实我们做任何事基本上都是我们的自由。如:此刻别人邀你观赏最近刚上映的一部电影,你却想到林子里踩着阳光享受花香,这完全是我们的自由,你可以选择陪朋友,也可以选择独享愉悦,但我们可能考虑得更多:这是这部电影的首映、朋友明天就要离开了等,为了别人而限制自己的自由则更显示出自己为他人着想的精神。
当另一种自己不可及的力量阻碍了我们,那么便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本来意愿,这大概便是不自由,而恰恰我们当今社会这种情况有许多,例如父母强行要求孩子补课,不能怎么怎么样。但我们有时也会依赖不自由。如举棋不定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掷硬币、让他人做决定。大概我们都渴望自由,反感被束缚,但又依赖不自由,但如果束缚我们,却又给了梦寐以求的东西、好处,还不是乖乖束手就擒?说到底,我们还是太贪心。
我庆幸自己读到了这册书,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在这之前,我对善恶、美丑、金钱、战争、自由等都是些浅见寡识,无意间的翻阅,使我发现一个真正的我。
“多么希望成年人也来关注这丛书,因为无论您饱经沧桑还是初涉人生,您都会在阅读中品尝到思想的雨露和哲学的甘饴。然后,您将会心一笑,因为您对人生有了另一种眼光,另一种理解,另一种宽容。”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3今天,我读了《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中的《生与死》。它让我知道了许多道理,但令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害怕心爱的人死去》这一章。
看到这个题目,我便想起一件事来。去年六月一日,一个欢庆的节日,我的外公却因为癌症永远离开了我们。那天,我刚上完舞蹈课回到家,突然妈妈打电话来,让我和爸爸马上回乡下一趟。当我们坐车来到外公家门口时,就听见一阵哭声从里面传来,舅舅和其他几个叔叔表情沉重地站在门外,一言不发。我有种不好的预感,便急忙跑了进去。只见在一个房间里,外婆、妈妈还有几个阿婆,正围坐在床边失声痛哭。再看床上,用红色被单盖着一个人,是外公!他僵硬地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外婆正拉着他的手,眼泪哗啦啦地往下流,一旁的妈妈也泣不成声。我从来没见过大家这么伤心,一时间呆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直到六岁的小表弟跑过来叫了我一声,我才反应过来。
在外公的葬礼上,我觉得心里有些空落落的,像丢了什么珍贵的东西似的。突然,我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总有一天,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会离开我,这个想法让我害怕起来,不由得抓紧了妈妈。
是啊,既然总有一天会离开,那么是不是更应该珍惜现在呢?正如书上所说,“死亡让我们努力”,我的目光定格在了23页的一张插图上:一具骷髅站在一面墙壁前,身上穿着一件黑斗篷,手中拿着一把大镰刀,显得阴森可怕。在墙上有一扇门,门里有一个人,正略带歉意地对它说:“啊!死亡,对不起……请下一次再来吧,我还有很多事要完成呢!”死亡会等他吗?不会。
当死亡来临时,有些人坦然面对,有些人惊慌失措,还有些人充满遗憾,很显然,最重要的是面对生活,面对在死亡之前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每一天。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4这个暑假,我又阅读了许多书籍,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假期快结束前看的'《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书中谈的观点都让我耳目一新。其中有一个章节谈的是“自由与不自由”,刚才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不以为然,心想:有谁会愿意不自由呢?可当我看完时,才发现我想得太过简单了。书中指出:“我们现在做的某些决定可能减少我们将来所拥有的自由,有时还会毁灭我们的自由。”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来启发读者的思维,芒谷尔先生吃蛋糕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很多。他选择每天吃30块蛋糕,他觉得能选择自己心爱的美食,这很自由,但是长此下去,他将长成一个大胖子还有可能串多种严重疾病。看到这,我想:芒谷尔先生他这样做,确实是他的自由,可当他变成一个疾病多多的大胖子时,他就会失去许多的自由,比如:无法旅行,无法享用美食....同时,我想也到了作为学生的我们,如果现在贪图玩乐、追逐自由,不用功读书,确实一时会觉得很自由,但长大以后就无法凭学识和本领找到一份好工作,无法让自己生活得很好,想为孩子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想带孩子吃一顿丰盛的自助餐、想一家人去海外旅游,这些可能都将是比较困难的,那个时候还有自由的感觉吗?相反,如果现在静下心来学习,严格控制娱乐时间,或许会觉得有些不自由,因为毕竟贪玩是每个人的天性,但长大以后就有能力让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有质量,那才是更好的自由。这时,我又想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现在我对它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谈到了很多观点,如:公平与不公平、对与错、生与死....每个观点都让我联想到了很多,而且我还边看边和爸爸妈妈讨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哲学,虽然我才只看了其中的两本,但是我想我应该已经喜欢上哲学了。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5《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是爸爸妈妈在我十岁生日时送我的礼物。全套共五本,作者是法国的碧姬.拉贝.米歇尔.毕奇。这套书,还有一个特殊的头衔,它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部优秀图书之一。
这套书写了人生的很多重大主题,比如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所有的思想,所有的哲学都融化在一个个小故事里,融化在我们平日的普通生活中。
这套启蒙书,也不算是一本“地道”的人生励志丛书。它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道理,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什么是生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篇章里的一个例子。科学家米居给机器人两颗糖果,但是规定只能吃其中一个。机器人一动不动地看着这两颗糖果,就算一个世纪过后,它也不能做出决定。而这个,正是人类可以通过思考做到的事情。这就说明了,人类有做决定的能力。也说明了,自由,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做出决定,不需要任何理由,完全服从内心。另一个故事,讲的是,爱丽丝是一个爱吹小号的女孩,但是,她随时随地地拿出小号就吹,影响了邻居的午睡。菲利克斯在家里练滑轮,住在楼下的人么说话只有大声喊叫才能听见……爱丽丝有吹小号的自由,但是邻居也有午睡的自由;菲利克斯有练轮滑的自由,楼下的人也有说话自由。所以,每个人完全拥有自由式绝对不可能的。为了大家能够生活在一起,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每个人都应该接受一些约束和限制。最终,我懂得了,自由是我们创造幸福的一种方法,但是,行使这种自由的前提,是必须尊重社会,遵纪守法,不影响他人生活。所以,既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这套书令我印象很深刻,对于人生的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第二篇:《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是爸爸妈妈在我十岁生日时送我的礼物,《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全套共五本,作者是法国的碧姬.拉贝.米歇尔.毕奇。这套书,还有一个特殊的头衔,它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部优秀图书之一。
这套书写了人生的很多重大主题,比如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所有的思想,所有的哲学都融化在一个个小故事里,融化在我们平日的普通生活中。
这套启蒙书,也不算是一本“地道”的人生励志丛书,读后感《《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它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道理,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什么是生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篇章里的一个例子。科学家米居给机器人两颗糖果,但是规定只能吃其中一个。机器人一动不动地看着这两颗糖果,就算一个世纪过后,它也不能做出决定。而这个,正是人类可以通过思考做到的事情。这就说明了,人类有做决定的能力。也说明了,自由,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做出决定,不需要任何理由,完全服从内心。另一个故事,讲的是,爱丽丝是一个爱吹小号的女孩,但是,她随时随地地拿出小号就吹,影响了邻居的午睡。菲利克斯在家里练滑轮,住在楼下的人么说话只有大声喊叫才能听见……爱丽丝有吹小号的自由,但是邻居也有午睡的自由;菲利克斯有练轮滑的自由,楼下的人也有说话自由。所以,每个人完全拥有自由式绝对不可能的。为了大家能够生活在一起,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每个人都应该接受一些约束和限制。最终,我懂得了,自由是我们创造幸福的一种方法,但是,行使这种自由的前提,是必须尊重社会,遵纪守法,不影响他人生活。所以,既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这套书令我印象很深刻,对于人生的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第三篇:《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是爸爸妈妈在我十岁生日时送我的礼物。全套共五本,作者是法国的碧姬.拉贝.米歇尔.毕奇。这套书,还有一个特殊的头衔,它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部优秀图书之一。
这套书写了人生的很多重大主题,比如生与死,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所有的思想,所有的哲学都融化在一个个小故事里,融化在我们平日的普通生活中。
这套启蒙书,也不算是一本“地道”的人生励志丛书。它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道理,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什么是生活。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篇章里的一个例子。科学家米居给机器人两颗糖果,但是规定只能吃其中一个。机器人一动不动地看着这两颗糖果,就算一个世纪过后,它也不能做出决定。而这个,正是人类可以通过思考做到的事情。这就说明了,人类有做决定的能力。也说明了,自由,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做出决定,不需要任何理由,完全服从内心。另一个故事,讲的是,爱丽丝是一个爱吹小号的女孩,但是,她随时随地地拿出小号就吹,影响了邻居的午睡。菲利克斯在家里练滑轮,住在楼下的人么说话只有大声喊叫才能听见……爱丽丝有吹小号的自由,但是邻居也有午睡的自由;菲利克斯有练轮滑的自由,楼下的人也有说话自由。所以,每个人完全拥有自由式绝对不可能的。为了大家能够生活在一起,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每个人都应该接受一些约束和限制。最终,我懂得了,自由是我们创造幸福的一种方法,但是,行使这种自由的前提,是必须尊重社会,遵纪守法,不影响他人生活。所以,既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这套书令我印象很深刻,对于人生的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
第四篇:《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读后感
一套百看不厌的书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收看了中央台的一个新节目:《2014,我的一本课外书》。其中有一个叫张力欢的女孩特别有意思,她被李潘老师称为“伶牙俐齿女汉子,闪电思维小哲人”。她推荐了一套叫《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让我和妈妈都很心动。于是,一看完节目,妈妈马上给我到淘宝上买了这套书。
这套书共6本,每本里面又各有5章,有“生与死”、“对与错”、“幸福与痛苦”、“自由与不自由”、“公平与不公平”、“利用时间与浪费时间”等等。它的每个篇章里都有许多有意思的小故事和一些富含哲理的话,还配上了许多幽默的插图,读起来一点也不乏味!
在“幸福与痛苦”这一章里有一个特别有趣的小故事:热拉尔攒了5年的钱,终于买了一辆漂亮的小汽车。他的邻居看了他的车后祝贺了他,他觉得自己非常幸福。可就在这时,他的一个朋友高兴地跑过来,说自己中了一百万,打算买一辆法拉利!热拉尔忽然觉得自己的幸福减少了很多,连本来计划好的要带太太兜风的事都忘了。
看到这里,我马上想到了一件事:刚开学,妈妈给我买了一盒24色的闪光笔,同学们都争着向我借,我觉得很幸福。可第二天早上,我看见一个同学拿着一盒36色的闪光笔时,我忽然觉得不怎么开心了。
我和热拉尔都被“比较”这个幸福的小小敌人打败了。我想,只有我们赶走“比较”,我们才能得到幸福。说到时间,我们都认为要珍惜时间,节约时间,而“无所事事”是浪费时间的行为。在“利用时间与浪费时间”这一章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外面下着雨,罗伊克一个人在家。他不想看书,电视里也没有精彩的节目,他的有轨玩具汽车也坏了。他转来转去,找不到任何事做,他觉得无聊极了。他躺在地毯上,眼睛盯着房间里的黑色天花板发呆。他发现了一只大黑苍蝇,看着它围着电灯飞了一圈又一圈,接着又停到原先的位置。他忽然真羡慕这只苍蝇。他渴望自己也能飞翔,飞出窗户,落到外面的一棵树上,然后飞过高高的房子,贴着云层翱翔„„这时,他爸爸回来了,他对爸爸说:“爸爸,复活节放假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去学遥控滑翔?”
你看,正因为罗伊克无所事事,所以他才有了飞翔的梦想。你还觉得无所事事是浪费时间吗?有时候,无所事事的时候,我们才有时间思考一些重要的问题。
怎样,这套书有意思吧?如果你也感兴趣的话,赶紧买一套看看吧!
义乌市绣湖小学三五班
柯卓卿
第五篇:儿童哲学书
儿童哲学书,该怎么爱你?
儿童哲学书,该怎么爱你?
《新京报》2011年08月20日 星期六
儿童哲学启蒙书,是最近几年出现在中国童书市场上的新成员。与文学类童书不同,这一类书引入哲学视角,引导儿童探讨人生的大问题,更加注重孩子的智性的培育,而不是以生动精彩的故事取悦孩子,因此逐渐成为童书市场上的新宠,并刺激着出版社更加积极引入此类书籍。宏大的人生命题,深沉的哲学思考经由一帧帧风趣幽默的图片,浅显的话语表述出来,哲学不再是书斋里古板的老头儿,哲学坐在了小凳子上,成为了孩子的玩伴。
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
公交车上,一个四岁的孩子,问他的父亲:“我用一只眼睛就能看见你,为什么用两只眼睛看你,看到的还是只有一个你?”父亲听了很发愁,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涉及的领域有光学、哲学、神经学、数学„„正沉思中,孩子突然高兴地说:“哦,我知道了,还有一个你,在另外一辆公交车上。”
这是一个小说中的虚构场景,而实际生活中,孩子稀奇古怪的问题更多,他们也经常会为自己提出的问题,准备好超级答案,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之丰盈怪诞,让一个拥有正常思维的成年人,甘拜下风。
美国哲学家马修斯认为:“在某种方式上,成人哲学不过是童年哲学的理想化,是成长中的儿童认知能力或道德能力受到威胁时,对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的理性重构。”他撰写了《哲学与幼童》一书,以证明儿童是具有独特的哲学思考能力的,他们天然地亲近哲学。
儿童哲学启蒙读物,由成年人设计出来,目的是协助孩子们构建他们的世界,解决他们的困惑、疑问,发展他们的思维。但其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创作者本身的素质。一个优秀的儿童哲学启蒙读物的作者,在对孩子充满柔情与爱的同时,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人的思维发展规律,哲学知识,然后是构建故事的能力。
世界上第一套系统的儿童哲学启蒙读物,由美国哲学家马修·李普曼主持出版。李普曼于二十世纪60年代创立“儿童哲学研究所”,组织编写了儿童哲学教材,并成功地在美国中小学推行实践,之后很多国家都将其引进。
李普曼对儿童哲学教材的编写非常用心,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发展和认知需要来设计内容,不同的年纪有不同的哲学教育内容,在符合儿童的思维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他们的认知需要。
中国在1997年引入这套书,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但是,因为中国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完整而持久地开展过李普曼儿童哲学教育,这套书,除了当做儿童读物外,更多地被用来培训新教师。很多时候是孩子们教成年人
李普曼的哲学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孩子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态度,帮助孩子成为有创见、善于思考、更富理性,更完善的个体。自其创建以来,赞美与批评之声一直同时存在。
批评质疑的声音,主要集中于此:不再具有儿童思维的成人,要模仿(一定程度上的迎合)儿童思维,为他们讲故事,这里存在一种理学悖论。且不说他们是否真的能让自己的思维方式,调整到与儿童的思维方式相近的程度,孩子是否需要这些故事,更是一个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前文提到的美国马修斯,回忆自己六岁的时候,问妈妈宇宙到底怎么来的,妈妈答不上来,他稍后用了一个类比来安慰妈妈,“我想,这就像有人画了一个圆。画的时候要是你在边上,就知道圆的起点在哪里。但现在再看的话,就说不出来从哪里开始的。它就像一个圆,终点和起点连在一起,分不出来。”
这样的思考,堪比成年人的优质理性思考。那么成年人有何理由,说自己可以为孩子的哲学思考提供帮助呢?或者,其实孩子比成年人更像哲学家。给孩子的哲学,是补品,还是毒品,儿童教育研究学界一直存有争议。
李普曼在长期的研究中,慢慢转移着自己之前的教学目标,主张开放与引导,同时呼吁儿童哲学研究者,去研究儿童的哲学世界,而不再是研究适合儿童哲学发展的哲学。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改进推理能力,发展创造力与伦理理解力。
一个有价值的共识渐渐清晰,那就是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不要把标准、正常的成人作为教育儿童的目标,不要用标准的成人思维去观察儿童思维,而是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向孩子学习,陪孩子成长。“孩子们教给我们的,往往比我们教给孩子们的要丰富。”
无论争议怎样延宕,成年人对孩子的爱,始终是儿童哲学教育领域出现和发展的动人背景。而儿童哲学教育究竟要达成怎样的教育结果,反映的则是一个社会对人的价值判断。
你好,儿童哲学书(2)
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关于李普曼的儿童哲学教育讨论就已经出现,在具体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上,则一直止步不前。但是,作为儿童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成果———儿童哲学启蒙书,却已经在中国图书市场上高调现身。
国内引进出版的大型儿童哲学启蒙书籍,主要有两套,其一为法国哲学学者奥斯卡·伯瑞尼弗(Oscar Brenifier)儿童哲学书系列作品,《好和坏,是什么?》、《我,是什么》、《知识,是什么》、《幸福,是什么》等,注重引导孩子的开放式思考,而不是仅限于提供答案。这些书由不同的出版社从2009年开始陆续引进。
另一套,是“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系列,由碧姬·拉贝和米歇尔·毕奇联手编写的这套书中的哲学思考,遍及所有的人生重大主题,比如生与死、幸福、善恶、美丑、对错,比如自由、公正、和平等等,所有主题都融化在日常小故事中,语言通俗,配以可爱插图。两套书都极受家长青睐,在市场上创下优良销售业绩。儿童文学研究者方卫平,曾公开推荐这其中部分书籍,但他明确地告诉记者,自己是向家长、教育者、儿童文学教育者推荐的,而不是孩子们。
“这些西方儿童哲学书被引进,并在图书市场上获得成功,首先说明国内存在对这样的书的需要,但是,这样的书尽管很好,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不一定适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社会生活之间的差异,势必形成孩子们接受上的障碍。”
“亲近母语”教育论坛创始人、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对这些书也基本持欢迎态度,因为它们多少增加了儿童阅读的选择,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学习。和方卫平一样,她也认为,这些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孩子。
本土儿童书不够哲学
方卫平多次参加新课标语文读本的编选工作,以及最佳儿童文学作品的编选,他发现,有哲学气质的好的作品,往往是国外的。“我很希望,中国本土能出现一些具有哲学气息的作品,不是说摆开哲学的马步和架势,而是让哲学气质渗透在作品中。”
也是因此,方卫平说,重要的,不是讨论这些的西方哲学启蒙书,是否适合中国的孩子,而是,“我们国内相关的学者和创作者,有必要去关注儿童哲学启蒙教育,以及尝试儿童哲学的写作。”
他建议,在等待中国出现儿童哲学启蒙书时,在等待中国儿童哲学教育的发展时,我们可以从儿童文学作品中,寻找哲学气息浓厚的作品,把哲学的视角引入儿童教育中。“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也常常会以坚定而又巧妙的方式,捕捉并呈现出这样一种气质,一种属于哲学的气质。”
徐冬梅则已准备行动,计划把儿童哲学阅读和儿童哲学教育,作为明年的“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主题,并准备组建一个团队,进行相关的研究。在她心目中,儿童哲学启蒙教育主要是让孩子获得对生命、世界的美好认知,让孩子的人性更加完善丰盈,思维更加舒展,偏向于灵性智慧的教育。
“我们看到这些书确实很好,除了推广,我们是不是应该走得更远一点呢?作为中国的教育者,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引入西方的书,更重要的是,像西方这些教育者那样,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把哲学教育引入课堂教学,创制适合中国孩子的哲学书。”
但是,在中国,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非易事。儿童教育学者朱自强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这是一个较前沿的教育领域,一般人不敢轻易涉足,“儿童哲学”对研究者和实践者自身提出了较高要求,至少需要具备儿童心理发展、儿童思维认知发展、教育技术学以及哲学等领域的知识素养。显然,这是一个需要不同学界的有心人,联合起来做的事情。
儿童哲学与公民教育 今年的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引入了关于儿童哲学启蒙的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李庆明,和独立语文教师郭初阳,现场展示关于“自由”的儿童哲学启蒙课,引人关注。
然而,被认为是率先开展儿童哲学教育的郭初阳,则坦言,自己所进行的,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儿童哲学教育,而是一种公民常识教育。在那堂课上,他把约翰·密尔《论自由》里的那句话:“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作为核心。
“这个略显得艰深的句子仿佛一架飞机,孩子们只有进入之后,才可以随之振翮高飞;而如何登机则是一个难题,孩子们需要一个适合他们高度的舷梯———于是我采用了《伊索寓言》中的一则《开玩笑的牧人》,铺垫出几级不难踏上的台阶,直到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道:发出声音的牧人,其实是一个关于说话的权利的故事。”
儿童哲学教育与儿童公民教育分属两个领域,它们目的不同,儿童哲学教育是要培养儿童哲学思维,而公民教育是培养孩子对社会与社会秩序的认识,培养公民意识。比如同样是“自由”概念,儿童哲学教育,会注重让孩子去发现自由,但不提供确定答案,而公民教育,则会让孩子理解自由在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两者的指向是不一样的。前者注重发现理念,后者注重理解理念。
郭初阳说:“我心目中的儿童哲学,是能激发与培养儿童提出问题的能力,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惊奇与值得怀疑之处。既关注琐屑小事,也时时思考人生的重大问题:生活的意义、信仰、时间、真实的本性、真理的类型、心身问题、性、爱、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道德、公正„„无论是儿童哲学启蒙和儿童公民教育,目前都是相当稀缺的,希望中小学教师能做多种形式的探索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