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精选合集)

时间:2020-11-28 12:4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一篇:《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范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

郑英老师说:“教育,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郑英老师其人,即是“美好”的代名词。在这次讲座中,她饱腹诗书的气质、举手投足的优雅、笑容可掬的态度,都鲜活地向我们诠释着“美好”。

看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之后,第一感受就是,郑英老师一定是个内心柔软的女人,她把工作和生活过成了诗和远方。她每周都会定一束鲜花精心侍弄;每次出门着装都保持清新整洁;每次看书都要将手洗净,这些事情在一般人眼里或许要多花费很多时间,但也正因为需要花时间,才更能体现出对生活的深情。

其实我在学校里接触过很多老师,觉得他们身上都有这种对生活的深情。比如胡铁城校长,前不久在我裹着羽绒服去上早读的路上,看见他穿着运动短袖在跑步;还有胡自强部长、邱勇兵和汤军老师,他们经常结伴打乒乓球、去郊外骑行;还有汪正文老师,每个月都坚持跑步;还有当时被戏称是“祁门陶渊明”的汪文峰老师,办公室里的花花草草养的生机勃勃;还有现在办公室的“多肉达人”杨军师老师,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这种对生活的美的追求,无关年纪、无关学识、无关金钱,只关乎对人、对己、对物的深爱。

真正的教育,不离生活之美,因为我们自己就是一门课程,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会影响孩子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过好自己的生活,会为教育注入新鲜美好的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会以拐弯的方式为教育人生做新的笺注和眉批。

所以说,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再者,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还应当是一个诗人。

马卡连柯说:“教育是像诗一样美好的科学,尤其是教育新人的过程中更如同诗歌创作一样,其间充满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同时也极富浪漫传奇的色彩。”师者,当怀一颗诗心,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如此。我们不是文章、修辞、语言、考试的分析家,也不是教材和教参的操纵者。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远比“语文”更宽阔的视野,即引导学生发现美。师者,当以一颗诗心领悟美,再引导学生感同身受。

昨天上公开课《夜归鹿门歌》的时候,我就发现拥有一颗诗心真的很重要,我们讲缘景明情,如果没有一颗诗心,又怎么去领会那些意象,置身那样的诗境,与诗人达到共情呢?

所以,我期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热爱生活,富有诗意,追慕美好,向美而行。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2

前段时间非常有幸聆听了郑英老师的讲座,跟着郑英老师一起感受我们教育事业当中这么多的`“美”,然后回来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通过阅读此书,或许可以揭开郑英“从容淡定工作,幸福快乐生活”的`秘密。工作不到20年的郑英,已经评上了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站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金字塔的顶端。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和发展机遇,郑英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复制。但我们从郑英的这本书中,可以感悟到教育“向美而生”的真谛。

一、调整心态,教师要积极应对教育中的困难

郑英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坐而论道,她是生活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班主任。“教育无趣,每天备课批阅,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好烦好累好无趣!”“教育好难,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还轻伤不能下火线,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如何开颜。”对于教师们类似的抱怨,郑英认为,这反映了不少教师的心声,但如果教师陷入这种情绪,会使教育越来越艰难。她认为,任何职业都是有苦有乐,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难的,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教育充满了各种变化和可能,充满了对智慧与人格的考验。也正因如此,它激发着教师不断挑战、不断突破,在渐进中收获更好的自己。

郑英并不否认自己的教育历程中遇到过很多“巨石”和“险滩”。比如本书中她例举的教育一个“红孩儿”的经历就是如此,但她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困难让她挫而弥坚,也让她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困难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教育也并非想象的那么艰难。

正如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定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这里,我们不妨向王阳明学习“事上练”的心态。有困难,不可怕,在做事中磨炼,教师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这同时也是提升自我的良好契机。

二、自身垂范,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在书中,郑英花了很大篇幅阐述自己如何成为一个美好的人。她认为,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范本,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言谈举止、处世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班主任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美国名师雷夫也强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身要做得更好。

郑英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美好教师的三重境界,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之。

她认为,在人生的很多时刻,我们要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并赋予未来以期盼、祝福和新的意义。在她看来,生活庸常、细碎,需要一点儿情怀,这种情怀需要一点儿外部加持,这种加持就是仪式。为此,她用仪式感去擦亮生活、擦亮课堂、擦亮心灵,把原本一些无彩的日子变得光彩熠熠。正是因为重视仪式感的作用,在她眼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不是什么“苟且”,同样可以成为“诗和远方”,这也印证了工作即修行的道理。

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的郑英,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这从她的微信朋友圈可以得到验证。她不仅晒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也晒家人之间的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当然,郑英过上美好生活的一个前提,就是她在工作上的用心付出。也正是因为她提高了工作效率,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各项工作,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自由空间。

三、成人之美,教师要基于学生立场成全学生

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学生的变化和成长上,除了学生的学业进步外,也包括学生人格的健全、心灵的美善等。

正如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要促进学生成长一样,郑英认为,教育也是一项关于美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自身过美好生活,也要引领学生过上美好生活。“对于教育,师法自然,才能一切皆然”,有了这样的认识,郑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自然就坚持学生立场。她遵循学生爱玩的天性、爱美的天性、不喜欢被说教的天性、渴望被尊重的天性、渴望被关注的天性,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成全学生的天性,赢得了学生的心,成为学生心中的“自己人”。这样,为了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大家都不遗余力,努力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真正的共同体。

她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创造力、匠心等,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的人。她认为,有品,是对美的深度认识,用审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发现世界的美,或是创造出新的美。“在教育中,我们应当成为一个有品的教师,让自己富有美感和质感,同时培养有品的学生,让他们变得不俗、有风度。”

如果你有机会去郑英的学校,不妨去看看郑英的班级。郑英所在班级的教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3

有幸拜读了郑英女士的两本书《教育,向美而生》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郑英,何许人也?她是一名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她的头衔很多,著作和论文更多。去年十月十九日,郑英老师来祁门一中作了讲座,听说反响特好。我虽未曾有缘亲临现场聆听,但从许多听过其讲座的同行的言谈和交流中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后来有幸获赠她写的书,我如获至宝,心情异常激动。我即刻就阅读起来,真是爱不释手。我似那干渴的庄稼,恰逢雨露的浇灌。两本书很快就读完了,可是放假之前我还是把书带回了家,好书是值得用心欣赏。

慢慢品味的。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传染,这个漫长的假期哪儿也不能去,不得不静心地呆在家。我重拾书卷,从书里找到一些最有价值的、能助我一臂之力的内容,阅读、品味、反思,郑英老师的文章在我心中荡起涟涟心漪。

《教育,向美而生》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是郑英老师多年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总结,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启迪性,尤其是管理班级的教育技巧和策略,我非常喜欢。希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郑英老师的教育策略和技巧能够为我所用,在面对真实具体的教育问题时,能给予我启迪和帮助。

我尽管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可班级管理经验很有限。工作至今,我只当过两届初中班主任。说来也好笑,这两届班主任都是中途接班的。第一届记得是从2008年到2011年,那时七年级有两个班,到了八年级两个班并成一个班,学校把重担压在我身上,让我来当班主任,我可是只有一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可想而知,合并后的班级管理比以前难多了。

2017年又再次接手七年级班主任工作,这届学生整体素质高一些,学习等各方面比原来那一届要好一些,所以管理起来相对轻松多了。可谁曾想又因工作调动换了一个学校,好在接手的班级就是八年级。初到这个学校,了解到这个班现状:基础差,纪律不太好,学习习惯不好,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全县倒数第一。学校又给我安排一门从未带过的地理课。三重压力,真是压力山大,我该如何是好?如何管理好这个班级,带好这帮孩子,如何带好这两门课?

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有成功,有失败,更有困惑。直到读了郑英老师的书才豁然开朗。她的书中有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教育策略和技巧,这些都可以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指点迷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优秀的或天生就是坏孩子,我们可以用心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帮助他们变得强大。我们需要用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特质,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郑英老师说得好,我们需要在工作的细微处用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班级管理表面上差不多,无非就是考勤、卫生、纪律那些事。事实上有许多细节,不同的班主任经营起来,价值也就相差甚远。怎样把“米”酿成“酒”,这很关键。需要我们班主任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或困难来发酵,用一颗执着的教育心来升温,加以教育智慧来勾兑。这些细微处体现在与科任教师的合作艺术上,与家长的合作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之间合作的艺术,包括奖励的艺术和惩戒的艺术。

谈到奖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也知道少批评,多鼓励。有时也会来一点奖励,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可能是走到了奖励的误区,没有真正掌握奖励的艺术。奖励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表现,并且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所以对奖励的时机、方式、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奖励方式,最后效果也会因人而异。郑英老师说奖励要注意“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体适度、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可行性和科学性,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孩子个性都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惩戒必须与其他教育方法如说理、沟通、感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严厉又包容,既有刚性又具柔性。

从没见过一本描述班主任工作像这么细致、全面、实用的书。回想我以前的班会课走过场的多,流于形式的多。今后我必须深思:怎样上班会课才能既有实效又有长效?怎样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诗意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想工作怎样做才有实效?如何让学生爱上劳动?学生的评语如何书写?一份好评语,犹如一面反光镜,它能决定一个学生在假期中的幸福指数,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成长的轨迹。评语的作用可见一斑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评语自然不能生搬硬套,要突出孩子的个性。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之心,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生活。扪心自问,这两者我都具备。当一名人民教师就是我儿时的梦想,我亦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喜欢做公益,喜欢走走拍拍,喜欢用手机留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如郑英老师所说,“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诗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诗心是致其广大,匠心是致其精微;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用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第二篇:《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

倘若用具体的事物比拟师生,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蝴蝶与百花:教师是教育百花园里翩翩起舞的蝴蝶,能发现百花的美、欣赏百花的美,并为他们传播花粉以创造更多持续的美;而百花也能感受蝴蝶的美、欣赏蝴蝶的美、成全蝴蝶的美——这就是教育的大美。

读完《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让我很触动的一句话是:孩子们上学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我觉得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的'“乐学”。尽管我们会遇到各种“不遵守规则”的孩子,也总有和你唱“反调”的孩子,处于教育一线的普通老师,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教育好难,要和孩子斗智斗勇,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如何开颜。这些话反映出了不少老师的心声,但如果老师陷入这种情绪,会使教育越来越困难。郑英老师认为,任何行业都有苦有乐,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难的,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教育充满了各种的变化和可能,但教育是一场向美而行的遇见。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们都会面对教育中的“各种状况”,但只要我们怀揣教育梦想,做一名有温度的老师,总能坦然面对,因为我们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以身示范,努力成为一个美好的人。老师的特殊性在于对孩子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想要孩子们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一个美好的典范。如何成为一个美好的人呢?正如苏轼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多了,给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会让人觉得此人有修养有气质。作为老师,在成长的道路上要不断研学,多读书、读好书,从他人的分享中,吸取经验,努力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老师的个人素养,让自己的心灵更美。老师还要有一颗平和的心,和蔼可亲。不管是生活中还是教学中,都要抱以平常心去面对,并且有着正能量的态度。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美好的事物,缺少的只是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我的教育理念就是: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小天使,都有自己的特色,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发掘每一位孩子的内在潜能,培养孩子茁壮成长;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快乐、健康、舒适的环境。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努力把班级里的环境布置成能吸引孩子们的样子,目的是希望孩子走进整洁有仪式感的教室时,会不自觉做出跟环境相匹配的行为,从而把整洁有序的习惯,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美感。通过这样,在实践中体验做事的条理和方法,同样会迁移到学习中,促进孩子成长。

“树从根上起,水自源头来”,教育本就是一条随着时间逐渐延伸的路,每个人都可以是起点,不要因为短暂的迷茫和辛苦,去唱衰理想和奋斗的长久意义;不要因为暂时深陷泥潭,而不敢抬头仰望高楼。带着一名老师的初心,走一条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守护孩子们的天性,我们要追求完美,也要包容不完美;在教育这项向美而生的事业中,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2

农人耕田,力求土地柔软,柔软的土地才能带来丰收的希望;师者教育,亦需柔软的内心,柔软的心地才能培养出温暖、良善与光明。

——题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斑驳的时间光影里,回味或深或浅的记忆。

儿时,常随父母下地劳作。印象最深的除了父母劳作时疲惫不堪的身影外,就是他们在劳作中朴实的言语。

每年秋收后,家里的田地总会进行一番“革新”:一方硬实的田地总会在父母的犁、耙、平、整下,变得松软而簇新。这时我总会赤了脚,在软绵绵的土地里撒欢。身后是一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母亲总是嗔怪道:“踩实了不长庄稼!”。父亲也常常说:耙好的田地庄稼好。

于是从此明白,柔软的事物最能给人带来舒适,也更有韧劲,像水——为其柔软才有了滴水穿石;为其柔软才有了积水成渊;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水至柔,上化而为云,下滋养万物,服帖于地面,聚集于低洼。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默默无闻不与万物争辉。

教育似水,接纳百川有容乃大。

善于接纳学生的一切,是教育之本。上周周末收到毕业学生小恩妈妈发来的短信,眼眶在碰触到短信的刹那间湿润。短信内容是两张可爱的卡通画和孩子的几句祝福,小恩妈妈发来特别强调:孩子说一定要转给您......

与孩子们相处的一幕幕从记忆深处缓缓流出:小恩是班级里内秀且文静的一个孩子,尤其善于画各种卡通画,是班级许多同学学习的榜样。似乎是青春的叛逆作怪,这个一向内敛的孩子在初三那年突然间变得大胆而“不守规矩”。于是,我请来了家长,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这似乎都未能打动孩子的内心。

换种方式吧,我对自己说。于是试着走进小恩的内心,了解她的.想法,与她倾心相诉,慢慢地,小恩打开心底的防线,与我交流。我理解了她的想法,知道了孩子“不守规矩”背后的原因,于是不再纠结,让孩子自己处理,这是一种基本的信任,也是我的一种接纳。

换一种方式,我有了收获:我能理解小恩的一切“与众不同”,她亦能敢于向我吐露真心。

教育于我,是让心柔软似水,善于接纳。似农人耕田,师者也要“耕”心。

教育似水,明净之境创设高雅。

教育向美而生,一切诗意的所在应该是教室。环境,有一种力量,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或者改变一个人。

美的环境,一定是以干净为底子,干净,永远是美的第一要素。

每年的班级文化的建设,我们都是以“美”为始。从桌椅的摆放整齐有序,到班级角落的点点书香,我们都精心设计,并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每天清晨,走进教室,看着整齐的桌椅,摆放有序的工具,感觉连空气都清新许多。确实,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还会乱扔垃圾,乱说脏话呢?干净整洁的环境对于一个人影响是熏洗,是濡染。

干净的环境是基底,丰富的文化是本质。从入校时的“个人成长小档案”到“最美男生最美女生”的竞选活动,从“一对一的传帮带”到“小组的组成与竞争”;从“感恩父母的系列活动”到每周“主题班会”的策划与展示,从“每日一言”的分享到“整本书”的推荐......这些源于我们的班级理念:善良感恩,阳光积极,温暖有爱,向善向美。

教室不只是一个空间,还应是一个诗意的所在,它充满美感与质感,更赋予形象与理念。

教育,向美而生。师者用心耕耘,收获环境的高雅,收获内心的良善!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3

前段时间非常有幸聆听了郑英老师的讲座,跟着郑英老师一起感受我们教育事业当中这么多的“美”,然后回来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通过阅读此书,或许可以揭开郑英“从容淡定工作,幸福快乐生活”的秘密。工作不到的郑英,已经评上了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站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金字塔的顶端。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和发展机遇,郑英的成功并不能简单复制。但我们从郑英的这本书中,可以感悟到教育“向美而生”的真谛。

一、调整心态,教师要积极应对教育中的困难

郑英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坐而论道,她是生活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班主任。“教育无趣,每天备课批阅,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好烦好累好无趣!”“教育好难,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还轻伤不能下火线,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如何开颜。”对于教师们类似的抱怨,郑英认为,这反映了不少教师的心声,但如果教师陷入这种情绪,会使教育越来越艰难。她认为,任何职业都是有苦有乐,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难的,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教育充满了各种变化和可能,充满了对智慧与人格的考验。也正因如此,它激发着教师不断挑战、不断突破,在渐进中收获更好的自己。

郑英并不否认自己的教育历程中遇到过很多“巨石”和“险滩”。比如本书中她例举的教育一个“红孩儿”的经历就是如此,但她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困难让她挫而弥坚,也让她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困难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教育也并非想象的那么艰难。

正如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定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这里,我们不妨向王阳明学习“事上练”的心态。有困难,不可怕,在做事中磨炼,教师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这同时也是提升自我的良好契机。

二、自身垂范,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美好的人

在书中,郑英花了很大篇幅阐述自己如何成为一个美好的人。她认为,教师是学生最好的范本,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言谈举止、处世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班主任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刻。美国名师雷夫也强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身要做得更好。

郑英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美好教师的三重境界,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之。

她认为,在人生的很多时刻,我们要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并赋予未来以期盼、祝福和新的意义。在她看来,生活庸常、细碎,需要一点儿情怀,这种情怀需要一点儿外部加持,这种加持就是仪式。为此,她用仪式感去擦亮生活、擦亮课堂、擦亮心灵,把原本一些无彩的日子变得光彩熠熠。正是因为重视仪式感的作用,在她眼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不是什么“苟且”,同样可以成为“诗和远方”,这也印证了工作即修行的道理。

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的郑英,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这从她的微信朋友圈可以得到验证。她不仅晒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也晒家人之间的甜甜蜜蜜、幸福美满。

当然,郑英过上美好生活的一个前提,就是她在工作上的用心付出。也正是因为她提高了工作效率,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各项工作,给自己带来更大的自由空间。

三、成人之美,教师要基于学生立场成全学生

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学生的变化和成长上,除了学生的学业进步外,也包括学生人格的健全、心灵的美善等。

正如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要促进学生成长一样,郑英认为,教育也是一项关于美的事业,教育的过程就是师生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教师自身过美好生活,也要引领学生过上美好生活。“对于教育,师法自然,才能一切皆然”,有了这样的认识,郑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自然就坚持学生立场。她遵循学生爱玩的天性、爱美的天性、不喜欢被说教的天性、渴望被尊重的天性、渴望被关注的天性,采用针对性的方式方法,成全学生的天性,赢得了学生的心,成为学生心中的“自己人”。这样,为了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大家都不遗余力,努力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共同价值追求的真正的共同体。

她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创造力、匠心等,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的人。她认为,有品,是对美的深度认识,用审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发现世界的美,或是创造出新的美。“在教育中,我们应当成为一个有品的教师,让自己富有美感和质感,同时培养有品的学生,让他们变得不俗、有风度。”

如果你有机会去郑英的学校,不妨去看看郑英的班级。郑英所在班级的教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许祁峰)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4

最近有幸拜读了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她是一名正高级老师、全国优秀老师、浙江教育十大影响力人物等,她的头衔许多,著作和论文更多。我校的王校长给老师们推举这本书,细读下来,如获至宝,心情特别感动。真是爱不释手。我似那干渴的庄稼,恰逢雨露的浇灌。所以放假回家我还是把书带回了家,好书是值得专心观赏且渐渐品尝的。

《教育,向美而生》是郑英老师多年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才智的总结,具有有用性、可操作性和启迪性,尤其是管理班级的教育技巧和策略,我特别喜爱。盼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郑英老师的教育策略和技巧能够为我所用,在面对真实详细的教育问题时,能赐予我启迪和关心。尽管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受和班主任的管理阅历,可面对的同学一届又一届,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老方法不能适应新同学。

从青年走到中年,一路上教育故事跌宕起伏,有欣慰,有失落,更有困惑。直到读了郑英老师的书才豁然开朗。她的书中有很多胜利的教育案例、教育策略和技巧,这些都可以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教导迷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优秀的或天生就是坏孩子(残障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专心唤醒孩子内在的力气,关心他们变得强大。我们需要用一双慧眼发觉孩子的特质,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关心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郑英老师书中有句话说得好:我们需要在工作的微小处专心。说起来简洁,做起来不易。班级管理表面上差不多,无非就是考勤、卫生、纪律那些事。事实上有很多细节,不同的班主任经营起来,价值也就相差甚远。怎样把不同的“米”酿成不同的“酒”,这很关键。需要我们班主任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或困难来发酵,用一颗执着的.教育心来升温,加以教育才智来勾兑。这些微小处体现在与科任老师的合作艺术上,与家长的合作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与同学之间合作的艺术,包括嘉奖的艺术和惩戒的艺术。

谈到嘉奖,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也会少批判,多鼓舞。有时也会来一点嘉奖,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可能是走到了嘉奖的误区,没有真正把握嘉奖的艺术。嘉奖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励同学乐观表现,并且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所以对嘉奖的时机、方式、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嘉奖方式,最终效果也会因人而异。郑英老师说嘉奖要留意“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体适度、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同学处于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状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要留意到可行性和科学性,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孩子共性都强,简洁粗暴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惩戒必需与其他教育方法如说理、沟通、感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严峻又包涵,既有刚性又具柔性。

这是一本描述班主任工作细致、全面、有用的书。回想我以前的班会课按上级要求的多,流于形式的多。今后我必需深思:怎样上班会课才能既有实效又有长效?怎样给同学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诗意的学习环境?同学的思想工作怎样做才有实效?如何让同学爱上劳动?同学的评语如何书写?一份好评语,如同一面反光镜,它能打算一个同学在假期中的幸福指数,有时甚至能影响同学成长的轨迹。评语的作用可见一斑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评语自然不能生搬硬套,要突出孩子的共性。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喜爱之心,喜爱本职工作,喜爱生活。扪心自问,这两者我都具备。当一名人民老师就是我儿时的幻想,我亦是一个喜爱生活之人,喜爱做公益,喜爱走走拍拍,喜爱用手机留下一切美妙的事物。如郑英老师所说,“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诗心是仰视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诗心是致其广阔,匠心是致其精微;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专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5

今年暑假十分有幸成为了“XXXXX名班主任工作室”中的一员。成为这个大家庭成员之后,最大的幸福就是工作室给我们每个人送来了精神食粮——《教育,向美而生》这本教育专著。

拿到书后,第一时间我们便在汝阳县外国语小学的多功能厅里静静地共读了半小时,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共读中,在分享时,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因为它让我精神抖擞,它让我面目一新,它让我单调的假期不再无聊,我暗暗给自己定下计划,每天读一个章节,每天坚持分享读书心得,接下来我就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

书共分两辑:第一辑——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第二辑——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从这两辑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得先学会做人。即教师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那么才能给学生带来美好的教育,才能创造美好的课堂。

在第一次共读时,书中这句话就深深地点燃了我。“农人耕作的对象是庄稼,他们有着各自的生长规律,稻麦桑麻,形态不一;教育施行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着各自鲜明的特性,每一个都是世间的孤品。”“农人犁田,师者耕心。对农人来说,不管种什么,最要紧的一步是耕耘,让土地变得柔软,才能孕育出无限生机;对教师来说,教育耕耘的是心田,只有深深耕耘,去除杂草,种下良善的种子,才能耕耘出心灵的沃野良田”说得多好啊,形象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农人耕作的对象是土地,是庄稼,他们一年四季忙着翻地,播种,除草,浇水……最后为的就是庄稼有一个好的收成。那我们教师呢?对象不一样而已,我们耕耘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思想,有主见,有活力,有生命,他们是独一无二的孤品。每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庄稼”地里的每一颗秧苗,他们有坏习惯啦,我们要帮忙去除杂草;他们渴了,赶紧给浇浇水,(课堂上耐心地灌输思想,讲解知识);他们倦怠了,成长速度慢了,我们要对症下药,该施肥的施肥,该打药的打药……为了使每一颗秧苗都能茁壮成长,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课堂上的巧妙引导,耐心讲解,课下的疏通引导,交流沟通,针对每一颗秧苗,倾注不同的心血,使他们在自己的一方庄稼地里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做一名美好的“耕心”人,便是我的最大收获。

之后我又连续读了几个章节,书中郑英老师为学生做的一件件繁琐而用心的事情深深地震撼着我。比如在“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时刻”这一章节,郑英老师每次接手新的班级,都会在开学报到那天让孩子们一个个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并讲述名字背后的故事;每学年结束时,会隆重的给孩子们拍一些视频;每个节气会与孩子们一起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并用相机定格,用文字记录;每逢学生生日,都会组织全班为他制造惊喜,听学生发表成长感言,见证他给父母打亲情热线的温情时刻;每年元旦会组织学生在大红的心愿卡上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每一节课都会提前五分钟走进教室,打开课件,投影仪,拉上电脑桌边的窗帘……用郑英老师的话来说:“春天,她会和学生一起看花浪滔滔,明媚的装点世界;夏天,她会和学生一起看星光点点,闪烁于晴朗的.夜空;秋天,她会和学生一起听虫儿声声,歌唱着金色的岁月;冬天,她会和学生一起看雪花片片,积蓄着季节的思念。”

同为教师的我们呢?同为22年班主任的我呢?读到这里,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一年有365天,天天重复同样的日子,繁琐重复到怀疑人生。一个月有四个星期天,每一个星期都是从周一上到周五,作为教师,只要开学那天接手新班级,接到新课表之后,好像以后的每一天都计划好了,一周几节课,每天上什么课,日子仿佛也一下子望到了头,于是便有了很多的职业倦怠。当我今天看到这句话,我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回想22年的语文教学,我也从没有感到过烦,因为每天我都会以每一届学生为对象,打造属于她们的仪式感,每一年都会留下不同学生的精彩难忘瞬间。虽然我的教学没有书中郑英老师那样的精致,我的课堂仪式感没有那么的庄重,但对于每一届学生我也加了一点儿情怀。比如:科技节的制作,秋天的树叶贴画,元旦的手势舞,国庆节的诗词朗诵节目。再比如每一届学生的练字卡,班级文化墙布置……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仪式感能唤醒孩子对美的向往。仪式是什么?他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生活庸常、细碎,需要手动加一点儿情怀,这种情怀需要一点儿外部加持,而这种加持就是仪式。的确如此,如果没有这些加持的仪式感,我们的生活就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而我想说,《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唤醒了我。这本书我读的还不到三分之一,但每一天读的一个章节我都用心地拜读,圈画,做笔记,写心得。我想等这个暑假结束,我会自信地告诉大家,我的思想在蜕变,我的精神在超越,我的内心在强大,我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6

读了郑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读出了美的教育姿态,温暖的师者仁心,读出了敬畏生命,让其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的成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个感悟:

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我们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具,当作一门技术,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

《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让生活充满仪式感。仪式感有人会觉得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尤其跟我们的教学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书中,郑老师把这种仪式感渗透到生活和工作中,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忘仪式感,用仪式感擦亮课堂,擦亮心灵,在传承文化和滋养灵魂的同时点亮生命,怀一颗虔敬之心有意识的让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种教学姿态让我对她肃然起敬,原来生活可以这般美好,教育可以这样有情怀,深深感受到爱的力量,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这种真挚的热爱之情透过文字传递到我的内心深处。是啊,人生并不会因为一场仪式、一次交流、一堂课而突然发生改变,因为人的成长绝非一日一时之功,但是只要我们带着对生命敬畏之心,对学生关怀之情,对人生负责之态怀着教育者的赤子之心,我们的教育必定向美而生,向善而行。

郑老师的教育意识无处不在,涉及到生活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她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了很多哲学的智慧。我们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

郑英老师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也同样遇到过很多“巨石”和“险滩”。在应对的过程中,她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困难让她挫而弥坚,也让她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困难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教育也并非想象的那么艰难。

细细一想,当我们面对大量琐碎的、令人不快的教育小“问题”时,要学会缩小,而不是夸大问题的难度。正确的方法就是告诉自己这问题是不值一提的,总有办法可以解决的。最终,所有的事情都会过去。当我们面临艰难的选择时,永远不要忘记:生活就是机会,当我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到失败时,在另一件事情上却很有可能是顺利的;要相信“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完全失败的生活是不存在的,而智慧就在于要永远保持乐观的态度。

同样,面对资质平平的学生,无论有多少种办法,若想看到效果,关键在于坚持。而能否坚持,虽离不开老师的智慧、方法的改进,但说到底考验的是老师的耐心。偶有的叹息可以舒缓内心的压力与急躁,是必要的,是情有可原的,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更需要的是平心静气。只要学生不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们都没有必要让自己的情绪受到较大的干扰。要做到莫急、莫燥、莫烦,这样才不会轻言放弃。当然,若能在细致的观察中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做人上的,都会成为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因此,在工作之时我们要学会笑,每天要调整心态,振作精神,把快乐带进教室,用自己的快乐感染学生,以利学生学习中信息的积极反馈。正如乐观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就亮。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定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请记住:有困难,不可怕,在做事中磨炼,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这同时也是提升自我的良好契机。

她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创造力、匠心等,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的人。她认为,有品,是对美的深度认识,用审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发现世界的美,或是创造出新的美。“在教育中,我们应当成为一个有品的教师,让自己富有美感和质感,同时培养有品的学生,让他们变得不俗、有风度。”如果你有机会去郑英的学校,不妨去看看郑英的班级。郑英所在班级的教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

最后,我想用书中最喜欢的话作为结束语:在时间的流产中,许多东西会消亡,许多东西会退化,唯有一样东西永恒不老,那就是“美”;教育,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我们应当成就教育的美。今后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用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7

近期学校组织了全校教师阅读“教育,向美而生”,阅读后也真实体会到教育理念、方法、策略给教育效果带来的差异。特别是郑英老师提到的“教师的意义在于以诗心和匠心成就教育的美,同时成就于教育的美。”对我启发很大,作为教师要阳光快乐的工作、健康充实的生活,同时引导学生阳光快乐的学习、健康充实的成长。

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的美是自然而然的,正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心,润吾细无声”。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将读书体会与班主任实际相结合,谈一下平常是如何借鉴郑英老师的思想、理念管理班级的。

要培育有思想的人,通过班会课,我经常给学生播放与当前社会契合度与热点比较高的励志视频,比如“最强大脑、一站到底、非你莫属、成语大赛、诗词大赛”等等。今年6月24日高考成绩发布时我给学生讲,今天一定有许多欢笑许多泪,并且泪水要比欢笑多,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并再次让学生回看了20xx年诗词大赛冠军上海复旦中学的武亦姝的精彩视频。武亦姝的志向是考入清华大学,当年夺得冠军后武亦姝便谢绝一切采访,专心致志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0xx年高考她以613分(总分660分)被清华大学以“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理渗透”为宗旨的清华实验班新雅书院录取。由此激励学生要想成功先要有远大志向,然后还要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拼个青春无悔。

教育之法本于天性。高一分层教学后,各班同学重新组合到一起,很多学生对原班级满是美好的回忆与留恋,而对于新班级的一切都带有挑剔的眼光。如何将他们尽快融合到一起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开班会时,我让学生将教室里讲台前拉出一片空地,摆上八个凳子,然后找一个宿舍学生,指导他们坐好,然后沿一个方向依次躺到另一个同学腿上。这时问他们,若将凳子抽掉,他们会怎样?得到的答案是倒地。通过几组同学的尝试,最后支撑不倒时间比较长的接近三分钟。并找参与的同学谈体会、谈感受。通过活动既能使同学尽快融合,又能让他们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的体会到有些事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教育也可以有童话般的浪漫。有段时间我发现部分同学对于上大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上不上大学对人生的成长影响不大。在某次开班会时,我请所有同学闭上眼睛,利用三分钟的时间,想象出一个必须是以前没有听过、看过、见过的全新的事物。结果同学们越使劲想大脑里越是一片空白。这次想象体验,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创新、思维与个人的学识、经历、环境息息相关,没有凭空而来的好创新与好主意。

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时刻。做更好的自已、成就完美人生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多的是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一个指导,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进步,成就自已最好的梦想。以这个思想为指导,班内按时进行每周一期“感动班级人物”的评选,在班会上要进行致颁奖词、领奖、发表获奖感言,并将其照片、事迹、颁奖词撰写人、获奖感言张贴在教室外宣传栏内公开表彰。通过有仪式感的表彰过程,让表现好的同学得到应有的尊重,对未获奖的同学也是一种激励,让班级多些正能量,并在学习与生活中充满活力与激情。

让教室成为一个诗意的所在。按照学校对教室文化“指向高考、指向学业、指向育人”的要求。我班教室内外做了醒目的班级文化主题标语展示,比如“做更好的自己、成就完美的人生”、“静下了筑我实力、拼上去亮我风彩”、“阳光快乐的学习、健康充实的成长”、“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等。并通过教室外的宣传栏与荣誉室对活动、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及时的'宣传、表彰。回顾这两年,也可以发现校园内外正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校园景致越来越美了,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亮点,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们的心情也越来越好了,笑脸多了,见面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声老师好,让人感觉无限惬意。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相互启迪,彼此成全,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学生的教育,能让学生成长、受益的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信服的方法,最好的交流就是笑脸相迎、笑着喊你的名字、心与心的沟通。我相信随着学校“静以修身、志以成学”教育理念进一步的落实,校院内的笑脸会越来越多,师生的心情会越来越好,学校育人的幸福花朵会遍地开放。待到山花烂漫时,咱在丛中笑。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8

最近我读了郑英老师的一本书——《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二是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这两部分文章的内容,都紧扣向美的主题。从郑英老师的文字中,我读到了她对教育之美的享受。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直面教育中碰到的问题。所谓优秀的教师,并不是因为他们遇到的学生有多么优秀,他们的学生不会出现各种问题,而是在他们的学生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时,他们能够直面这些问题,并且会非常智慧地巧妙地给予解决。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与感悟,正是那些问题学生才成就了老师们。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成果。也决定了我们教育人生的幸福指数。教育无小事,无论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候,都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逃避肯定不是办法,把问题推给学校、家长,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敢于面对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态度。也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成果,从而丰富我们的教育智慧。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对学生教育日常的疏导。大禹治水最核心的词语是疏导。在教育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固然能体现教师的`责任心和智慧。但是如果说在事情发生之前,老师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问题发生的苗头,及时对学生进行劝说分析疏导,从而避免问题的发生。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再指引学生向更高更好的层面发展,那岂不是更为省力和高效的教育方式?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教师视野的无限拓展。我们常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三尺讲台如何能安放得下教育的千钧重担?所以说教育不仅指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他还应该有更广阔的外延空间。当老师把教育的视野拓展拓宽后,教育也就变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是到处都有的,同样,教育之美也是到处都有的。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之中的美,善于发现教育之中的美,从而享受教育之美。

享受教育之美,不仅是教师之幸,更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这是理想的教育,也是我们教育的理想,让我们一起追寻这样的理想,享受这样的教育。

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热爱生活,热爱教育,富有诗意,追慕美好,向美而行。愿我们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用诗心指引,用匠心行走,从早上到黄昏,从年少到花甲,从喜爱变成宠爱。愿我们的眼里,日常工作和生活不是什么“苟且”,同样可以成为“诗和远方”。愿我们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用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9

近期学校组织了全校老师阅读《教育,向美而生》,阅读后也真实体会到教育理念、方法、策略给教育效果带来的差异。特殊是郑英老师提到的“老师的意义在于以诗心和匠心成就教育的美,同时成就于教育的美。”对我启发很大,做为老师要阳光欢乐的工作、健康充实的生活,同时引导同学阳光欢乐的学习、健康充实的成长。

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的美是自然而然的,正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心,润吾细无声”。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将读书体会与班主任实际相结合,谈一下平常是如何借鉴郑英老师的思想、理念管理班级的。

要培育有思想的人,通过班会课,我常常给同学播放与当前社会契合度与热点比较高的励志视频,比如“最强大脑、一站究竟、非你莫属、成语大赛、诗词大赛”等等。今年6月24日高考成果发布时我给同学讲,今日肯定有很多欢乐很多泪,并且泪水要比欢乐多,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并再次让同学回看了20xx年诗词大赛冠军上海复旦中学的武亦姝的精彩视频。武亦姝的志向是考入清华高校,当年夺得冠军后武亦姝便谢绝一切采访,用心致志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0xx年高考她以613分(总分660分)被清华高校以“古今贯穿、中西融汇、文理渗透”为宗旨的清华试验班新雅书院录用。由此激励同学要想胜利先要有远大志向,然后还要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拼个青春无悔。

教育之法本于天性。高一分层教学后,各班同学重新组合到一起,许多同学对原班级满是美妙的回忆与留恋,而对于新班级的一切都带有挑剔的眼光。如何将他们尽快融合到一起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开班会时,我让同学将教室里讲台前拉出一片空地,摆上八个凳子,然后找一个宿舍同学,指导他们坐好,然后沿一个方向依次躺到另一个同学腿上。这时问他们,若将凳子抽掉,他们会怎样?得到的答案是倒地。通过几组同学的尝试,最终支撑不倒时间比较长的接近三分钟。并找参加的同学谈体会、谈感受。通过活动既能使同学尽快融合,又能让他们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的体会到有些事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教育也可以有童话般的浪漫。有段时间我发觉部分同学对于上高校的重要性熟悉不到位,认为上不上高校对人生的成长影响不大。在某次开班会时,我请全部同学闭上眼睛,利用三分钟的时间,想象出一个必需是以前没有听过、看过、见过的全新的事物。结果同学们越用劲想大脑里越是一片空白。这次想象体验,让同学意识到个人的创新、思维与个人的学识、经受、环境息息相关,没有凭空而来的好创新与好办法。

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时刻。做更好的自已、成就完善人生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多的是成为同学生活、学习的一个指导,激发同学的潜能,不断进步,成就自已最好的`幻想。以这个思想为指导,班内按时进行每周一期“感动班级人物”的评比,在班会上要进行致颁奖词、领奖、发表获奖感言,并将其照片、事迹、颁奖词撰写人、获奖感言张贴在教室外宣扬栏内公开表彰。通过有仪式感的表彰过程,让表现好的同学得到应有的敬重,对未获奖的同学也是一种激励,让班级多些正能量,并在学习与生活中布满活力与激情。

让教室成为一个诗意的所在。根据学校对教室文化“指向高考、指向学业、指向育人”的要求。我班教室内外做了醒目的班级文化主题标语展现,比如“做更好的自己、成就完善的人生”、“静下了筑我实力、拼上去亮我风彩”、“阳光欢乐的学习、健康充实的成长”、“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等。并通过教室外的宣扬栏与荣誉室对活动、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准时的宣扬、表彰。回顾这两年,也可以发觉校内内外正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校内景致越来越美了,校内文化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亮点,生活在校内内的同学们的心情也越来越好了,笑脸多了,见面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声老师好,让人感觉无限满意。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相互启迪,彼此成全,为了同学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同学,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同学的教育,能让同学成长、受益的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同学信服的方法,最好的沟通就是笑脸相迎、笑着喊你的名字、心与心的沟通。我信任随着学校“静以修身、志以成学”教育理念进一步的落实,校院内的笑脸会越来越多,师生的心情会越来越好,学校育人的幸福花朵会遍地开放。待到山花烂漫时,咱在丛中笑。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0

与名家对话、与大师对话、与自己对话,锻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生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这是我读书的目的。

——题记

最近,我有幸与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相遇,书中的教育观点如一股股清流润泽我心。细细读来,既兴奋于自己曾一直追求的美的教育,与名师共鸣,又激动于郑英老师把班主任工作描述得如此生动美妙,让自己更加心生向往。

教育在于发现

在教育的国度里,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等待我们一一地去发现,去挖掘。书中郑英老师介绍自己遭遇到惹事生非的“红孩子”,一开始让她痛苦万分,甚至为了早点摆脱噩梦还动员他转学,到最后终于唤起一颗柔软心。其实,郑老师就是给予他时间的等待,善于捕捉他的优点,并逐步地放大,适时地加以表扬。每一个问题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他们都需要我们反复抓,抓反复,我们要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绽放之时,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个“点”。教育的意义在于发现,教育者应力求去发现每个孩子的“源动力”所在。我想,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教育中的每一次“山重水复疑无路”,都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铺垫。

教育在于唤醒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能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能够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帮助他变得强大,这是一个教师最大的善。书中郑英老师介绍自己如何帮助一位“低起点”的孩子确立向上向善的信念。“我也是别人的环境”“我也是一块发光体”“我有能力改变”“我很重要”,这些点点滴滴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也帮助涛涛一步一步地找到了久违的自信。教育在于唤醒,更在于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与尊重。关爱在于一句赞美的话语,在于一个赏识的眼神,在于一次平等的交流,在于一个温暖的拥抱,在于一次真诚的握手……我想,这点点滴滴的关爱既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也让我们在这陪伴中感受着岁月之美。

教育在于坚持

有人说,一个人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有了坚持才会看到希望。我想,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贵在坚持。坚持可以让我们变得跟别人不一样,如果我们能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便是成功。郑英老师连续七年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班上的'科任老师生病或怀孕,她就去做替补,结果赞誉爆棚。每天处理完班级繁杂的事情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她还坚持写作,至今已出版个人专著三本,这是何等的毅力,实在让人佩服。坚持不光是对教学专业成长路上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有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情怀。面对着每天单调乏味的重复性的工作,郑老师没有丝毫的懈怠,反而更加坚定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坚信着教育是向美而生的。

教育在于引领

教育的最好方式是引领,引领,意为带领、引导。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还在人格塑造、思想引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遗忘,但我们给予他们的思想却可以深远至未来。教师要努力做精神富有,品位高雅的人。因为,教师思想的高度不但决定了自己的人生高度,更会影响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唯有教师自身思想丰富,他的学生才有可能思想丰盈。一个思想丰富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行走的教材,对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解读,对世界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对育人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使自己的思想熠熠生辉的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学生们站在了思想的最高处。

我想,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之心。教育中,我们要学会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时刻,使之在岁月深处始终闪着微光,带给我们一生温暖的回忆。让我们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用诗心指引,用匠心行走,从早上到黄昏,从年少到花甲,从热爱变成喜爱。我愿意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1

很有幸拜读了浙江优秀青年教师郑英《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无不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一个美好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读到这一幕幕,我的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尤其是读到第一辑第4篇,更是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过有品的生活——生活需要有品,而不只是活着。

郑英老师说:生活本身是中性的`色调和味道,要靠自己调,倘若能用审美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时刻,日子就会变得与众不同,所谓有品,就是赋予平凡以审美格调,不苟且,不敷衍,不将就。

是啊!以后居所每次都要自己打理,纤尘不染。更需要和家人一起进行,我洗衣他拖地,我做饭他洗碗。不请钟点工,不是为了省钱,而是因为这是我的家,我爱这个家。因为爱,所以付出;因为付出,所以更爱。对事、对物、对人都一样。

要多读点书,有质感的书,读多了言行举止间便会有别样的神韵,只需一点小闲暇就能让日子变得有深味。我们应该把生活过成千般风情,不是矫情,而是深爱和深情。一个有品的人,过的才是生活,而不是在生存,有品的生活不在远处,而在当下。

二、过有趣的生活,把生活过成诗和远方。

生活本庸常,需要手动添加一点浪漫的力量,才能将寻常的日子,经营得活色生香,把生活过成诗和远方。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给自己增添一抹天真烂漫的色彩。如果做到一顿简单的早餐,煮了个鸡蛋,就在蛋壳上面画个萌萌的笑脸,给美好的一天写个欢快的序言;如果在忙碌的间隙冲一杯下午茶,就不忘用精致的杯子提亮心情,带着快乐的心做事,效率会悄然间提高起来。周末可以经常与家人一起,走进大自然,看小儿捉蜻蜓,玩泥巴,放风筝,与爱人一起享受清风明月,这些都是惬意称心而生动有趣的事。

把生活过得生动有趣,是一种对未来的信心,能唤醒我们内在的创造力。幸福未必源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的完成,也可以是生活中一些微小愿望的实现,或是意外小小的惊喜。正如郑英老师所说:生活本身是中性的色调和味道,要靠自己调,倘若能用审美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具体时刻,日子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让我们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更怀一颗浪漫有趣的心,过有品、有趣的生活吧!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2

与名家对话、与大师对话、与自己对话,锻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生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这是我读书的目的。

——题记

最近,我有幸与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相遇,书中的教育观点如一股股清流润泽我心。细细读来,既兴奋于自己曾始终追求的美的教育,与名师共鸣,又感动于郑英老师把班主任工作描述得如此生动奇妙,让自己更加心生憧憬。

教育在于发觉

在教育的国度里,发觉,本身就是一种制造。每一个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等待我们一一地去发觉,去挖掘。书中郑英老师介绍自己遭受到惹事生非的“红孩子”,一开头让她苦痛万分,甚至为了早点摆脱噩梦还动员他转学,到最终最终唤起一颗松软心。其实,郑老师就是赐予他时间的等待,擅长捕获他的优点,并逐步地放大,适时地加以表扬。每一个问题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转变的,他们都需要我们反复抓,抓反复,我们要始终信任每一个同学都有绽放之时,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个“点”。教育的意义在于发觉,教育者应力求去发觉每个孩子的“源动力”所在。我想,只要我们擅长发觉,美就在我们身边,教育中的每一次“山重水复疑无路”,都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铺垫。

教育在于唤醒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同学发自内心的关爱,能够让同学亲其师、信其道,能够唤醒孩子内在的力气,关心他变得强大,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善。书中郑英老师介绍自己如何关心一位“低起点”的孩子确立向上向善的信念。“我也是别人的环境”“我也是一块发光体”“我有力量转变”“我很重要”,这些点点滴滴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也关心涛涛一步一步地找到了久违的自信。教育在于唤醒,更在于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与敬重。关爱在于一句赞美的话语,在于一个赏识的眼神,在于一次公平的沟通,在于一个暖和的拥抱,在于一次真诚的握=手我想,这点点滴滴的关爱既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也让我们在这陪伴中感受着岁月之美。

教育在于坚持

有人说,一个人不是由于看到了盼望才去坚持,而是由于有了坚持才会看到盼望。我想,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贵在坚持。坚持可以让我们变得跟别人不一样,假如我们能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便是胜利。郑英老师连续七年担当两个班的班主任,班上的科任老师生病或怀孕,她就去做替补,结果赞誉爆棚。每天处理完班级繁杂的事情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她还坚持写作,至今已出版个人专著三本,这是何等的毅力,实在让人佩服。坚持不光是对教学专业成长路上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有对教育事业的向往与情怀。面对着每天单调乏味的重复性的工作,郑老师没有丝毫的懈怠,反而更加坚决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坚信着教育是向美而生的。

教育在于引领

教育的最好方式是引领,引领,意为带领、引导。教育不只是传授学问,还在人格塑造、思想引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学学习的学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遗忘,但我们赐予他们的思想却可以深远至将来。老师要努力做精神富有,品位高雅的人。由于,老师思想的高度不但打算了自己的`人生高度,更会影响到同学的精神世界,唯有老师自身思想丰富,他的同学才有可能思想丰盈。一个思想丰富的老师,本身就是一本行走的教材,对学问有自己独到的解读,对世界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对育人有自己坚决的信念,使自己的思想熠熠生辉的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同学们站在了思想的最高处。

我想,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喜爱之心。教育中,我们要学会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时刻,使之在岁月深处始终闪着微光,带给我们一生暖和的回忆。让我们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用诗心指引,用匠心行走,从早上到黄昏,从年少到花甲,从喜爱变成宠爱。我情愿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3

教师之美

第一个是教师的自我修为,倡导三重境界:始境,形胜;又境,气胜;至境,格胜。行胜就是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形象,这即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自我对教育的尊重。我们见过听过很多不修边幅的老师,似乎觉得有才华的老师就应该随意洒脱,其实不然,教师的形象,就是教育的标签,有了教育形象之美,才能有教育的未来之美。气胜则是教师要注重提升内涵,优雅从容的气质,是要用隐形的丰富来支撑悦目,就是要多学习,多思考,腹有诗书气自华,正如那句话,在你的气质里,有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格胜则是灵魂的高贵,做教育的行者,追求教育人生的长度;做教育的学者,拓展教育人生的宽度;学会哲学思考,探索教育人生的深度;提升人格修为,铸就教育人生的高度。唯有这四个维度都不断增加,教师的教育人生才算丰盈。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师最大的使命就是力所能及为学生提供好的环境。什么是好的环境?美好的教师自身既是。每个教师身上都有一种无形的气质,能对学生产生长久的熏陶和濡染,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会传承教师的某些精神基因。若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

第二个是关于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态度,郑英老师推崇积极工作、快乐生活。似乎在大家的印象当中,一名教师尤其是好教师就应该永远把蜡烛精神、春蚕精神放在前面,多付出少索取。可郑英老师却这样说,把生活过成千般风情,不是矫情,而是深爱和深情,不管在哪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在劳作之余过一种富足的精神生活。而她更是积极践行者,即便奋斗在教育最辛苦的'第一线,带班、上课、带徒、做各种杂事,都不妨碍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郑英老师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一个有品的人,才是在生活,而不是在生存。她工作业绩突出,同时,她把生活打理的丰富多彩,富有诗意。

学生之美

作为教师,要唤起孩子们对美的期待,追慕美好。郑英老师的聪明与睿智,让学生如春风拂面。她的幽默与风趣,往往给学生带来由衷的快乐。她不唯利只唯情,把繁琐的教师工作当成一生追求的最美事业,我感觉她的教育天地就仿佛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那里面有蓝天白云,有绿草如茵,有花香鸟语,有牛羊成群,充盈着自然美、意境美,美不胜收。

她主张,“教育”一词的重心不在“教”,而在“育”,其目的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业,从“育”开始,致力于培育出一个个有趣、有品、有情、有思想的活泼的人。

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她曾与孩子们相约在校园的二十四节气里,曾在每个节气走进八卦田,并拍下美好的图片,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着意于引导孩子用一颗审美的心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美好,或是创造新的美好。

她每月开设一期“百家讲堂”,过一种有主题的教育生活,班级每个月开设一期,把各行各业、身份各异的人请进教室,与孩子们面对面互动交流,如同把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和截面挪到了班级,打开了孩子们观看社会的视窗,延长了教育的时空维度,让孩子们看见了更辽阔的美,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提升了他们对事物的慧解。

她引领学生阅读,阅读让人知道“光”在哪里。教室的书柜里,有国学丛书,让孩子们轮换着阅读,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待毕业时,每人挑走自己喜欢的一本,权当是她的一份小小纪念品。郑英时常用带有精神成长媒介的物品当奖品,既传递了知识,又传递了感情,更传递了一种品质。

郑英老师班上一位女孩为她写下的颁奖词就概括了她的执着追求:

“她,自比教育农人,春耕秋收,守望教育的一方农田。一路彷徨,一路风采,采撷细节,不疏点滴。两个班级,年复一年的班主任,她始终坚持像第一天那样工作,从容打理好每一株麦苗。她乐于与学生促膝长谈,善于在学生困惑时以廖寥数语指点迷津。她身上蕴含着诗人的浪漫,话语间透露着智者的清明。她以教育的艺术、个性的魅力,濡染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感化一颗又一颗冥顽不灵的心。她留给我们的,是一抹执着的背影,和一份挥之不去的坚定。”

女孩用诗意和浪漫的语言来描绘她的老师,不仅不想辜负老师的不俗气质,更不辜负老师的横溢的才华与卓越唯美的教育情怀。

教育向美而生,教师学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的事业,要有千千万万郑英老师这样的教育有缘人,才会有未来美好的教育,我们国家才会有更美好的将来。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4

最近有幸拜读了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她是一名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教育十大影响力人物等,她的头衔很多,著作和论文更多。我校的王校长给老师们推荐这本书,细读下来,如获至宝,心情非常激动。真是爱不释手。我似那干渴的庄稼,恰逢雨露的浇灌。所以放假回家我还是把书带回了家,好书是值得用心欣赏且慢慢品味的。

《教育,向美而生》是郑英老师多年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总结,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启迪性,尤其是管理班级的教育技巧和策略,我非常喜欢。希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郑英老师的教育策略和技巧能够为我所用,在面对真实具体的教育问题时,能给予我启迪和帮助。尽管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班主任的管理阅历,可面对的学生一届又一届,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老方法不能适应新同学。

从青年走到中年,一路上教育故事跌宕起伏,有欣慰,有失落,更有困惑。直到读了郑英老师的书才豁然开朗。她的书中有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教育策略和技巧,这些都可以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指点迷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优秀的或天生就是坏孩子(残障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用心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帮助他们变得强大。我们需要用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特质,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郑英老师书中有句话说得好:我们需要在工作的细微处用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班级管理表面上差不多,无非就是考勤、卫生、纪律那些事。事实上有许多细节,不同的班主任经营起来,价值也就相差甚远。怎样把不同的“米”酿成不同的“酒”,这很关键。需要我们班主任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或困难来发酵,用一颗执着的教育心来升温,加以教育智慧来勾兑。这些细微处体现在与科任教师的合作艺术上,与家长的合作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之间合作的艺术,包括奖励的艺术和惩戒的艺术。

谈到奖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也会少批评,多鼓励。有时也会来一点奖励,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可能是走到了奖励的误区,没有真正掌握奖励的艺术。奖励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表现,并且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所以对奖励的时机、方式、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奖励方式,最后效果也会因人而异。郑英老师说奖励要注意“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体适度、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可行性和科学性,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孩子个性都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惩戒必须与其他教育方法如说理、沟通、感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严厉又包容,既有刚性又具柔性。

这是一本描述班主任工作细致、全面、实用的`书。回想我以前的班会课按上级要求的多,流于形式的多。今后我必须深思:怎样上班会课才能既有实效又有长效?怎样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诗意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想工作怎样做才有实效?如何让学生爱上劳动?学生的评语如何书写?一份好评语,犹如一面反光镜,它能决定一个学生在假期中的幸福指数,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成长的轨迹。评语的作用可见一斑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评语自然不能生搬硬套,要突出孩子的个性。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之心,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生活。扪心自问,这两者我都具备。当一名人民教师就是我儿时的梦想,我亦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喜欢做公益,喜欢走走拍拍,喜欢用手机留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如郑英老师所说,“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诗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诗心是致其广大,匠心是致其精微;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积极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15

很有幸听了名师郑英的讲座,听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于是讲座结束之后立即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延续自己对大师膜拜和虔诚向大师“取经”之路。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无不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感触颇深是以下几点:

一、注重自身修养和仪表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设计手抄报、班级阵地时,会跟孩子一起聊审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评价。在许多细碎的教育生活中,也经常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让孩子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努力过程中的优势品格,点燃孩子的热情;会用和孩子一起约定他们喜欢的鼓励方式,把奖励变成更有意义的尊重与爱的表达;当她被感动时,我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我的赞叹和敬佩等等,这样把生活的庸常、细碎,注入有仪式感的教育情怀,原本平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光彩熠熠。怀一半诗心,怀一半匠心,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

二、合理和科学的布置教室

郑英老师把教室布置成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他认为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净化、美化、绿化、书香化是我对教室的布置要求。她的教室不大,所有的装饰或展示品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每换到一个新教室,她都会和孩子们一起重新规划布置教室。首先会带领孩子清除教室所有无意义的物品和装饰。然后会和学生一起规划教室的各个文化区角:公告角、图书角、劳动角、文化阵地角等。接下来会和学生一起清理卫生死角,巧妙修补遮盖无法修补的角落。经过一番折腾,赏心悦目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室打造完毕。她的目的希望孩子走进整洁有仪式感的教室时,会不自觉做出跟环境相匹配的行为,从而把整洁有序的习惯,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美感。通过这样在实践中体验做事的条理和方法,同样会迁移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成长。

“树从根上起,水自源头来”教育本就是一条随着时间逐渐延伸的路,每个人都可以是起点,但没有人会成为终点,唯有把自己的心安在当下,安在身处的教育环境,在压力与前进中找回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走出一条专属自己的教育路。从郑英老师的书中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份美妙的师生情。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守护他们的天性,要追求完美,也要包容不完美。有幸读到这本书,感谢郑英老师,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震撼,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如此有力量!

第三篇: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读后感

(一)周五听了同事的《时间管理》试讲,在课件中她引用了一段李开复的关于才华与时间的话。经理问她为什么会引用这句话,并说他的时间不多了。我很惊讶,虽然我有看过有关他的名为《向死而生》的视频,但记忆中他好像痊愈了。在回家的路上就开始阅读他的书《向死而生》,很想知道他在书里写了些什么,经历过一场生死劫后领悟了什么。

有些人只需要经历一件普通的事后,就能从中醒悟过来,重新换一个版本来生活,这种人比较幸运。而有些人一定会是在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后才寻找生命的意义,才会'痛改前非',重新生活。李开复就是这种,如果不是死亡的造访,他会在他既定的路上一路狂奔,然后会像某些突然离去的人一样,给世间留下一声叹息。这种把效率当生命,罔顾健康与生活平衡的例子,我们听过很多了。而他又是幸运的,在还年轻的时候,还有体力时候,来补修死亡的学分,来重新审视他的生活。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26个肿瘤就像一道死亡通知书。他像很多普通人的反应一样,问上天为什么是他得癌症,他那么优秀、帮助了很多人。他很愤怒。人在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失落时,会产生'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在书里,他详细描写了他是怎么渡过这些阶段的。如果看时加入自己的想像力去体验一把,这会知道那是多么痛苦的一段路,任何走过这段路的人,日后对健康会格外的珍惜。这是他传给我们的第一个宝贵经验。勿以健康为代价,去追求一些虚妄的东西,诸如名利、金钱、影响力、各类欲望等

静下来才能找到出路。平时忙忙碌碌,在物质这条道路上狂奔,并以被称为'铁人'引以为豪的他,在治病这段期间,重新解读他的生命,是否真的如自己认为的很有价值和无懈可击。他令人眩目的工作成就,在青年学生中强大的的影响力,帮助了很多人,也改变了很多的青年学生的命运。可让他静下来反思时,发现自己并不是像自认为的那样强大和无私,而是人性中的虚伪,比如无知和自负。死亡就如他朋友描述的那般,于他是一份'伪装的祝福',是一份礼物。让他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思维的盲点,更加珍惜和家人、朋友的相处,静静享受生命带来的美好,不再做一个只求效率的人。

在书中他描述了两个女儿的教育、家人对他的照顾,真是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他又真的很幸运,有一群爱他的人。

一生都在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士邦妮。韦尔说,人在临终时最后悔的五件事是:

1、我希望当初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的生活;

2、我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

3、我希望当初我能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

4、我希望当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联系;

5、我希望当初我能让自己活能更开心一点儿。

死亡虽然有时会是一份礼物,但我想也没有多少人真的想要去尝试或是去修习吧。那么,我们就从他的补修中学点对我们有意的知识吧,珍惜健康、珍惜家人和朋友,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向死而生》读后感

(二)《向死而生》是李开复先生得了淋巴癌以后写的一本书,几年前曾经读过他的其他两本书,已没什么印象。习惯了打分制,这本书,给8分,不知道为什么不是满分,但我内心觉得这本书对于我而言已经很好了,虽然很简单,也没什么剧情,但句句走心。书中的插图是他的小女儿德婷的摄影作,很喜欢。

整本书作者都在反思过去的一些行为,一些态度。从以前对身体的种种透支开始,当真是拼了命,也许我还没有找到我可以为之拼命的爱好,我理解不了他的那种不要命的状态。看完书,我就领悟了几点,当然还是有些老生常谈,说起来谁都懂,那就是,即使再怎么爱着你的事业,也别太卖命,要懂得分配点时间给家人,给身体,给其他的一些领域。别等到来不及了才追悔莫及。命是最根本的,活着而且健康,你才有资本去做其他事。这些道理我觉得大多数人都知道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恐怕不及百分之一,身边很多朋友,卖了命的起早贪黑,都有追求。他们总说,时间不等人,再不努力就老了,是啊,可是还有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别说别人了,我又能做到多少呢。我又有多少时间可以分给爸爸妈妈呢。

作者在书中写被确诊癌症后的恐慌,虽没经历过,没有办法完全感同身受,但单单从不得不离开深爱的家人的那种情绪中就可以体会一二。要离开所有的自己深爱的东西,事业、家庭,一切。这样的情形,恐怕谁都没有办法坦然面对。我深爱着这个世界,世界却将弃我而去。还好他挺过来了。祝好。

李先生用了较多的篇幅描写自己在生病后对家人对亲情的感悟,很多地方让人泪眼婆娑,不能自已。总是紧忙给母亲打个电话,曾经一个小时内打了三次,次数的频繁让妈妈有些诧异,妈妈紧着问我,是不是有什么事需要帮忙,我赶忙说没有。

我不是工作狂,也没有很多雄心壮志,所以很少熬夜通宵达旦的去做一些事情。除了管不住嘴,偶尔对胃不负责任以外,其他时候还是蛮注意自己的健康的~上大学以后在父母身边呆的时间越来越短,现在一有假期,都会选择回家陪家人,跟在妈妈后面做一个小尾巴。虽然很多时候很多事,对妈妈都是报喜不报忧,可是,即便这样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还是觉得很幸福。哪怕只是听着妈妈的声音,就会觉得很安心。父母恐怕是世界上唯一的爱你胜过爱自己的那个人,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去,真的就是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那将是怎样的无法言语的悲痛。

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不会重来的一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那个人。这一生不会重演,你们也不会再遇到第二次,且行且珍惜。

向死而生读后感

(三)谈到李开复,我想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也许某些同学听到他的名字会感到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来他到底是谁,别着急,我先说说他以前写过的畅销励志作品也许能勾起你对他的回忆,像《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世界因你不同》等等,大多都是励志作品,大家想起来没有?是的,撇去这些,他也是创新工场创始人,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前任谷歌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精心的服装衬托着他温润尔雅的气质,普通的眼镜也遮挡不住他独特沉稳的风格。他的头上被冠以如此多的头衔,按正常情节发展的话,他的人生已经辉煌灿烂像花儿一样完美绽放,然而,人生总是充满着意外,但不是惊喜而是惊吓,上帝给浇了一盆冷水,狠狠地淋在他身上,等待他的,将是一场与死神对抗的持久战。

时间倒流到2013年9月,李开复突然对外宣称罹患淋巴癌,自此之后,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在与死神斗争了21个月后,化疗成功,逐步恢复的李开复也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带来一本他恢复期间写下的心路历程,这就是《向死而生》的由来。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感到有点奇怪,你可能要问;你不是写读后感吗?怎么会用不少的篇幅来写李开复的一些呢?难道不会显得头重脚轻偏离主题?其实我是这样想的,既然你要写读后感,你就应该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生活时代性格生平,而不是直入主题,这样会显得有些突兀让人不习惯,好了,不说这些了,铺垫了以上内容,接下来我们步入主题吧。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在读完《向死而生》之后,我默默地合上了书本,紧闭双眼,思绪万千,十分震撼。身体好似与灵魂抽离,仍然置身其中无法平静。更是被那种心如玄铁的精神所感动和折服。李开复先生在书中说过他以前的生活很随意没有规律,不喜欢睡觉,他认为睡觉是在占用他的宝贵时间,然而生病以后,他才深深体会到休息的重要性,他幡然醒悟,原来,在生命中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他的体会也提醒了我们这些平时作息不规律的大学生和那些工作休息不平衡的广大工作族,细想一下,如果你连健康都置之不理,你还有什么凭借去工作?退一万步来讲,就算你能工作,你能保证你的工作效率不会因为你的健康问题受到影响吗?你的健康时刻影响你的工作,你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大不如前,这样的结果是你想要的吗?没有人意义也不会有人满意。与其如此,倒不如先把健康搞好,有了健康才有精力去完成工作,而且效率也会大幅提高这难道不是双赢?但是呢,健康这种东西它是很抽象的,大致来说,也就是集合饮食、睡眠、心理等于一体的复合状态,所以你要在这些方面多多关注下点功夫,再强调一遍,这不是浪费时间,这是自己做好任何事情的本钱,是所有的基础,你不能忽视它更不能蔑视。因为它决定了你以后的各个方面。所以你要重视自己的健康,维护自己的健康,别等到哪一天健康出了问题身体发出警告那就不是一件小事情了。

在书中,我看出了换角度思考的重要性,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受到不同的效果。如果我们将换位思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也许会是另一番天地,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通促进了,那些不可一世的负面情感和疑团化解了,那些许久没有出现的温暖的阳光重新洒在你我身上,达到身心的愉快。李开复先生患病期间曾与星云大师有过一次深层次的谈话,正是这次谈话使得李开复找到了重新思考的基点。星云大师的思想逐渐为李开复打开了一扇神秘圣洁的大门,一阵芬芳扑面而来。他刚患病的时候,时常满腔怒火,怨天怨地,责备老天对他这位天之骄子不公平,在内心深处藏满了愤怒、抱怨、不甘,然而对话之后李开复改变了他原有的那种量化思维,一切豁然开朗。我们也是一样虽然平凡但也能做到啊,虽然没有如星云大师的超然智慧,但我们仍然可以换角度思考为我们自己的人生添上一抹鲜艳的嫩绿,那是充满生机的颜色。就像你生病了,你可以认为这是上天在给你警示要注意身体的保养,而不是在那里进行一场毫无意义的像小丑一样的哭戏;就像你面临失败了,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上天在给你进一步的考验你是否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决心,而不是畏畏缩缩停滞不前,换一个思维,也许坏事能变成好事,你要记住,每一件不好的事情的背后,都放着一件锦囊,而这个锦囊才是你真正要掌握的。

当你面对死亡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这是李开复提过的一个问题。他明白了家人对他无私的关爱,然而,当年他意气风发的时候,他在乎过吗?他珍惜过吗?他感恩过吗?都没有。他的回应简单而又寒心,仅仅是冷漠无所谓,直到生病的时候,才明白这些,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悲哀。如今健康的我们是否也想过在平时去感恩去关爱去珍惜眼前的一切呢?正如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说过的一句话:'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却没有好好的去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多么令人心痛的话语也正因如此,错过的爱情终成经典,每每回味此处,都会有一种心酸的感觉,的确强大如至尊宝也无法再挽回一份失去的爱情,更何况平凡的我们呢?对于我们来说,失去了也就失去了,就像风一样你无法知晓它最终会吹到哪里,就像你无法捕捉到白云飘散的气息,就像你只能看着落花流水却也只能徒留孤单在水面与你成双。你不选择珍惜,你只有获得失去,这是多么的顺理成章也是多么的令人警醒,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同时也要学会感恩生活感恩家人感恩周围的一切,要怀有一颗博爱的心去拥抱这个不平凡的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你知道如何生活吗?你会生活吗?也许有人不满了,你问的什么问题,这答案不是显而易见嘛,当然会啦。非也,在我看来,生活不总是多姿多彩,就像海面不总是风平浪静一样,诚然,如果始终风平浪静,不仅人不习惯,就连大海它也不习惯,因为失去了波涛汹涌的意义。但是,如果你像李开复以前一样刻意去享受人们对他的关注,你就会觉得活得太累,生活没有意思,到最后都会闻到身上一股虚伪的刺鼻味道,所以你不能学习以前的李开复。我认为正确的生活在于平静,只有平静的生活才能体会到生活的趣味与独特,正如品茶一样,要慢慢品,细细品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意境。人需要一种调身剂那就是淡然和朴实,虽然没有五颜六色的蝴蝶在你身边围绕,你依然清香依旧,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这才是生活的本质,才是高尚生活的特色。半盏清茗,观沉浮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直到此刻你才能够体会到真正的生活不是缤纷多彩而是平凡的,只是平凡之中孕育着不平凡,所以你只要按照健康的生活方式平静的过好每一天,活在当下,抛开那些烦心之事,放下心中的顾虑,那么你就会成为真正享受生活的王者,我相信你可以做到。

书中也提到了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思想精髓,在之前还没有患病的时候,李开复经常提到自己的影响力,时刻提醒自己做到最大化的影响力。于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负担。机械化的衡量自己的本身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他终究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恶果,当他特别在意这些的时候,他就已经被名诱惑住了,不过他并没有像被蜘蛛网粘到的虫子一样努力挣扎,不对,是他当时压根就没有看到自己即将要被成为蜘蛛的晚餐。外表光鲜亮丽的他不知不觉陷入充满腐臭的沼泽,那不断从泥底升起的泡沫正宣示着这是一块是非之地,他越陷越深,在泥沼里享受靠近死亡的快感,自以为高高在上,其实危在旦夕,实在可悲。这么'生动'的例子对我们来说难道不是一种告诫吗?那些还在追梦的年轻人啊,你会不会已经迷失了方向在一片迷雾中呢?那就赶紧清醒过来吧,要控制好自己的度,经得住诱惑才是王道。在现代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寻求一颗清醒的心是你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现如今,赌博、色情、毒品等事件不断发生,这些都是违法行为,再说说不违法的吧,手机中的微信啊扣扣啊等一系列社交软件,游戏啊无时无刻都在吸引着你的眼睛,转移你的注意力,广大低头族由此产生,是责怪社会发展的太多元化太快还是因为你本身欲望太多呢?这世界诱惑太多,结局会如何设定呢这是一个问题,由此我想到一则遥远的传说:海上女妖塞壬用自己的歌喉使得过往的水手倾听失神,航船触礁沉没。经不住诱惑的桥段所带来的结尾注定是以悲剧收场,诱惑是带有鲜艳颜色的糖果,容易让人忍受不了奋斗的过程,忘却生活的目标和追求。进而,影响自己的身心,然后一轮恶性循环,无法终止。细数近几年,就吸毒来说吧,成龙之子房祖名,中国好声音热门人物李代沫,中国内地男歌手满文军等一批明星因为吸毒被捕,哪一天不是知名人物?前几天尹相杰二度入狱实在让人震惊,更多的是惋惜,还有那个辽宁歌手毛宁,当年红遍大江南北,如今也以吸毒收场,他们这些名人本应该有一段美好的前途人生,经不起毒品的诱惑,断送大好前程。不仅伤害了自己及其家人,更是为社会带来了满满的负能量,着实让人痛心。人生漫漫,岁月如歌,若不惹诱惑尘世,还来辉煌日。

林肯说过所有的人生都是平等的,也许这句话只有当李开复患病后在床上没有往日风采的时候才最能形容他,病魔面前,你是王子也好平民也罢,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也不管你有多大成就,都要真真切切的面对他,而且是赤裸裸的,找不到捷径。想当初李开复一直追求每一件事情的影响力最大化,他一直想让自己处在聪明人士成功人士的圈子里,把普通人定义为凡夫俗子,好在他现在已经改变了他的看法。其实,世界的奥妙不允许我们渺小的对人类进行评估,你没有资格说谁谁不行,说他只是平庸的,没有本事。其实你错了,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你没有发现就妄下定论,你凭什么这么说呢?也许他的某些方面就是比你强,你别不承认。所以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的人来说,懂的平等待人是最伟大的最正直的品质。这是对那些成功企业家说的,面对着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我们也要做到人人平等,善待他人,这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体现,你连自身修养都有问题,别人还愿意与你交往吗?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时,不要总是趾高气扬,搞得你什么都懂的样子,对别人不屑一顾只会增加别人对你的厌恶,我们要学会平易近人,友善对待,凡事感激,做一个知足的人。

话说回来,人生大起大落之后,你应该会思考一下我们的人生到底为了什么?李开复曾经以世界因他不同作为目标每天拼命工作强求自己做到这些给他的员工看,其实这又是何必呢?我们好不容易来到人间,因为修来的缘分,大家彼此相识,你应该体验人生,结交善缘,强求的事情不顺心会带来心理上的疾病,但总的来说,人活着为了什么?这是个富含哲理的问题,大千世界,人生百相,日月如梭,人生短暂,生命存在各有其原由,但这些都是推辞的说法,但不管怎样,都要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明白自己是谁,找到自我,不要以为有点成就就飘飘然无比崇高不切实际。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条件等力所能及的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把自己有限的人生过得有滋味一些也是一种双赢。

说了这么多,也许你已经迫不及待的想亲自看一下《向死而生》了,是啊,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太多太多,以上这些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但终究还是到了结尾的时候了,思前想后,到底该以何种形式结束这篇读后感我也是犹豫了许久,不想太官方也不想太俗套,终于决定以向死而生的序的片段作为结局最为合适,感悟来源于书,以书之序为结尾也算是一种回归吧,希望同学们老师们读完之后也会有所启发,我想这也就是这篇读后感最大的价值!

序中片段如下:

这场生死大病开启了我的智慧,我依旧会尽力投身工作,让世界更好,但我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最圆满的。

14机械一班 徐荣茂

第四篇:向死而生读后感

向死而生读后感

(一)周五听了同事的《时间管理》试讲,在课件中她引用了一段李开复的关于才华与时间的话。经理问她为什么会引用这句话,并说他的时间不多了。我很惊讶,虽然我有看过有关他的名为《向死而生》的视频,但记忆中他好像痊愈了。在回家的路上就开始阅读他的书《向死而生》,很想知道他在书里写了些什么,经历过一场生死劫后领悟了什么。

有些人只需要经历一件普通的事后,就能从中醒悟过来,重新换一个版本来生活,这种人比较幸运。而有些人一定会是在经历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后才寻找生命的意义,才会“痛改前非”,重新生活。李开复就是这种,如果不是死亡的造访,他会在他既定的路上一路狂奔,然后会像某些突然离去的人一样,给世间留下一声叹息。这种把效率当生命,罔顾健康与生活平衡的例子,我们听过很多了。而他又是幸运的,在还年轻的时候,还有体力时候,来补修死亡的学分,来重新审视他的生活。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26个肿瘤就像一道死亡通知书。他像很多普通人的反应一样,问上天为什么是他得癌症,他那么优秀、帮助了很多人。他很愤怒。人在面对疾病、死亡、悲伤等重大失落时,会产生“五个阶段”的心理反应——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在书里,他详细描写了他是怎么渡过这些阶段的。如果看时加入自己的想像力去体验一把,这会知道那是多么痛苦的一段路,任何走过这段路的人,日后对健康会格外的珍惜。这是他传给我们的第一个宝贵经验。勿以健康为代价,去追求一些虚妄的东西,诸如名利、金钱、影响力、各类欲望等

静下来才能找到出路。平时忙忙碌碌,在物质这条道路上狂奔,并以被称为“铁人”引以为豪的他,在治病这段期间,重新解读他的生命,是否真的如自己认为的很有价值和无懈可击。他令人眩目的工作成就,在青年学生中强大的的影响力,帮助了很多人,也改变了很多的青年学生的命运。可让他静下来反思时,发现自己并不是像自认为的那样强大和无私,而是人性中的虚伪,比如无知和自负。死亡就如他朋友描述的那般,于他是一份“伪装的祝福”,是一份礼物。让他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思维的盲点,更加珍惜和家人、朋友的相处,静静享受生命带来的美好,不再做一个只求效率的人。

在书中他描述了两个女儿的教育、家人对他的照顾,真是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他又真的很幸运,有一群爱他的人。

一生都在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士邦妮。韦尔说,人在临终时最后悔的五件事是:

1、我希望当初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的生活;

2、我希望当初我没有花这么多精力在工作上;

3、我希望当初我能有勇气表达我的感受;

4、我希望当初我能和朋友保持联系;

5、我希望当初我能让自己活能更开心一点儿。

死亡虽然有时会是一份礼物,但我想也没有多少人真的想要去尝试或是去修习吧。那么,我们就从他的补修中学点对我们有意的知识吧,珍惜健康、珍惜家人和朋友,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向死而生》读后感

(二)《向死而生》是李开复先生得了淋巴癌以后写的一本书,几年前曾经读过他的其他两本书,已没什么印象。习惯了打分制,这本书,给8分,不知道为什么不是满分,但我内心觉得这本书对于我而言已经很好了,虽然很简单,也没什么剧情,但句句走心。书中的插图是他的小女儿德婷的摄影作,很喜欢。

整本书作者都在反思过去的一些行为,一些态度。从以前对身体的种种透支开始,当真是拼了命,也许我还没有找到我可以为之拼命的爱好,我理解不了他的那种不要命的状态。看完书,我就领悟了几点,当然还是有些老生常谈,说起来谁都懂,那就是,即使再怎么爱着你的事业,也别太卖命,要懂得分配点时间给家人,给身体,给其他的一些领域。别等到来不及了才追悔莫及。命是最根本的,活着而且健康,你才有资本去做其他事。这些道理我觉得大多数人都知道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恐怕不及百分之一,身边很多朋友,卖了命的起早贪黑,都有追求。他们总说,时间不等人,再不努力就老了,是啊,可是还有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别说别人了,我又能做到多少呢。我又有多少时间可以分给爸爸妈妈呢。

作者在书中写被确诊癌症后的恐慌,虽没经历过,没有办法完全感同身受,但单单从不得不离开深爱的家人的那种情绪中就可以体会一二。要离开所有的自己深爱的东西,事业、家庭,一切。这样的情形,恐怕谁都没有办法坦然面对。我深爱着这个世界,世界却将弃我而去。还好他挺过来了。祝好。

李先生用了较多的篇幅描写自己在生病后对家人对亲情的感悟,很多地方让人泪眼婆娑,不能自已。总是紧忙给母亲打个电话,曾经一个小时内打了三次,次数的频繁让妈妈有些诧异,妈妈紧着问我,是不是有什么事需要帮忙,我赶忙说没有。

我不是工作狂,也没有很多雄心壮志,所以很少熬夜通宵达旦的去做一些事情。除了管不住嘴,偶尔对胃不负责任以外,其他时候还是蛮注意自己的健康的~上大学以后在父母身边呆的时间越来越短,现在一有假期,都会选择回家陪家人,跟在妈妈后面做一个小尾巴。虽然很多时候很多事,对妈妈都是报喜不报忧,可是,即便这样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还是觉得很幸福。哪怕只是听着妈妈的声音,就会觉得很安心。父母恐怕是世界上唯一的爱你胜过爱自己的那个人,如果有一天父母离去,真的就是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那将是怎样的无法言语的悲痛。

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不会重来的一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那个人。这一生不会重演,你们也不会再遇到第二次,且行且珍惜。

向死而生读后感

(三)谈到李开复,我想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也许某些同学听到他的名字会感到很熟悉但就是想不起来他到底是谁,别着急,我先说说他以前写过的畅销励志作品也许能勾起你对他的回忆,像《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世界因你不同》等等,大多都是励志作品,大家想起来没有?是的,撇去这些,他也是创新工场创始人,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前任谷歌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精心的服装衬托着他温润尔雅的气质,普通的眼镜也遮挡不住他独特沉稳的风格。他的头上被冠以如此多的头衔,按正常情节发展的话,他的人生已经辉煌灿烂像花儿一样完美绽放,然而,人生总是充满着意外,但不是惊喜而是惊吓,上帝给浇了一盆冷水,狠狠地淋在他身上,等待他的,将是一场与死神对抗的持久战。

时间倒流到2013年9月,李开复突然对外宣称罹患淋巴癌,自此之后,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在与死神斗争了21个月后,化疗成功,逐步恢复的李开复也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并且带来一本他恢复期间写下的心路历程,这就是《向死而生》的由来。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感到有点奇怪,你可能要问;()你不是写读后感吗?怎么会用不少的篇幅来写李开复的一些呢?难道不会显得头重脚轻偏离主题?其实我是这样想的,既然你要写读后感,你就应该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生活时代性格生平,而不是直入主题,这样会显得有些突兀让人不习惯,好了,不说这些了,铺垫了以上内容,接下来我们步入主题吧。

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在读完《向死而生》之后,我默默地合上了书本,紧闭双眼,思绪万千,十分震撼。身体好似与灵魂抽离,仍然置身其中无法平静。更是被那种心如玄铁的精神所感动和折服。李开复先生在书中说过他以前的生活很随意没有规律,不喜欢睡觉,他认为睡觉是在占用他的宝贵时间,然而生病以后,他才深深体会到休息的重要性,他幡然醒悟,原来,在生命中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他的体会也提醒了我们这些平时作息不规律的大学生和那些工作休息不平衡的广大工作族,细想一下,如果你连健康都置之不理,你还有什么凭借去工作?退一万步来讲,就算你能工作,你能保证你的工作效率不会因为你的健康问题受到影响吗?你的健康时刻影响你的工作,你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大不如前,这样的结果是你想要的吗?没有人意义也不会有人满意。与其如此,倒不如先把健康搞好,有了健康才有精力去完成工作,而且效率也会大幅提高这难道不是双赢?但是呢,健康这种东西它是很抽象的,大致来说,也就是集合饮食、睡眠、心理等于一体的复合状态,所以你要在这些方面多多关注下点功夫,再强调一遍,这不是浪费时间,这是自己做好任何事情的本钱,是所有的基础,你不能忽视它更不能蔑视。因为它决定了你以后的各个方面。所以你要重视自己的健康,维护自己的健康,别等到哪一天健康出了问题身体发出警告那就不是一件小事情了。

在书中,我看出了换角度思考的重要性,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受到不同的效果。如果我们将换位思考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也许会是另一番天地,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通促进了,那些不可一世的负面情感和疑团化解了,那些许久没有出现的温暖的阳光重新洒在你我身上,达到身心的愉快。李开复先生患病期间曾与星云大师有过一次深层次的谈话,正是这次谈话使得李开复找到了重新思考的基点。星云大师的思想逐渐为李开复打开了一扇神秘圣洁的大门,一阵芬芳扑面而来。他刚患病的时候,时常满腔怒火,怨天怨地,责备老天对他这位天之骄子不公平,在内心深处藏满了愤怒、抱怨、不甘,然而对话之后李开复改变了他原有的那种量化思维,一切豁然开朗。我们也是一样虽然平凡但也能做到啊,虽然没有如星云大师的超然智慧,但我们仍然可以换角度思考为我们自己的人生添上一抹鲜艳的嫩绿,那是充满生机的颜色。就像你生病了,你可以认为这是上天在给你警示要注意身体的保养,而不是在那里进行一场毫无意义的像小丑一样的哭戏;就像你面临失败了,你可以理解为这是上天在给你进一步的考验你是否有一颗坚定不移的决心,而不是畏畏缩缩停滞不前,换一个思维,也许坏事能变成好事,你要记住,每一件不好的事情的背后,都放着一件锦囊,而这个锦囊才是你真正要掌握的。

当你面对死亡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这是李开复提过的一个问题。他明白了家人对他无私的关爱,然而,当年他意气风发的时候,他在乎过吗?他珍惜过吗?他感恩过吗?都没有。他的回应简单而又寒心,仅仅是冷漠无所谓,直到生病的时候,才明白这些,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悲哀。如今健康的我们是否也想过在平时去感恩去关爱去珍惜眼前的一切呢?正如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说过的一句话:“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却没有好好的去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多么令人心痛的话语也正因如此,错过的爱情终成经典,每每回味此处,都会有一种心酸的感觉,的确强大如至尊宝也无法再挽回一份失去的爱情,更何况平凡的我们呢?对于我们来说,失去了也就失去了,就像风一样你无法知晓它最终会吹到哪里,就像你无法捕捉到白云飘散的气息,就像你只能看着落花流水却也只能徒留孤单在水面与你成双。你不选择珍惜,你只有获得失去,这是多么的顺理成章也是多么的令人警醒,因此,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同时也要学会感恩生活感恩家人感恩周围的一切,要怀有一颗博爱的心去拥抱这个不平凡的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你知道如何生活吗?你会生活吗?也许有人不满了,你问的什么问题,这答案不是显而易见嘛,当然会啦。非也,在我看来,生活不总是多姿多彩,就像海面不总是风平浪静一样,诚然,如果始终风平浪静,不仅人不习惯,就连大海它也不习惯,因为失去了波涛汹涌的意义。但是,如果你像李开复以前一样刻意去享受人们对他的关注,你就会觉得活得太累,生活没有意思,到最后都会闻到身上一股虚伪的刺鼻味道,所以你不能学习以前的李开复。我认为正确的生活在于平静,只有平静的生活才能体会到生活的趣味与独特,正如品茶一样,要慢慢品,细细品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意境。人需要一种调身剂那就是淡然和朴实,虽然没有五颜六色的蝴蝶在你身边围绕,你依然清香依旧,谢绝繁华,回归简朴。这才是生活的本质,才是高尚生活的特色。半盏清茗,观沉浮人生,一颗静心,看清凉世界。直到此刻你才能够体会到真正的生活不是缤纷多彩而是平凡的,只是平凡之中孕育着不平凡,所以你只要按照健康的生活方式平静的过好每一天,活在当下,抛开那些烦心之事,放下心中的顾虑,那么你就会成为真正享受生活的王者,我相信你可以做到。

书中也提到了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思想精髓,在之前还没有患病的时候,李开复经常提到自己的影响力,时刻提醒自己做到最大化的影响力。于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负担。机械化的衡量自己的本身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他终究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恶果,当他特别在意这些的时候,他就已经被名诱惑住了,不过他并没有像被蜘蛛网粘到的虫子一样努力挣扎,不对,是他当时压根就没有看到自己即将要被成为蜘蛛的晚餐。外表光鲜亮丽的他不知不觉陷入充满腐臭的沼泽,那不断从泥底升起的泡沫正宣示着这是一块是非之地,他越陷越深,在泥沼里享受靠近死亡的快感,自以为高高在上,其实危在旦夕,实在可悲。这么“生动”的例子对我们来说难道不是一种告诫吗?那些还在追梦的年轻人啊,你会不会已经迷失了方向在一片迷雾中呢?那就赶紧清醒过来吧,要控制好自己的度,经得住诱惑才是王道。在现代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寻求一颗清醒的心是你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现如今,赌博、色情、毒品等事件不断发生,这些都是违法行为,再说说不违法的吧,手机中的微信啊扣扣啊等一系列社交软件,游戏啊无时无刻都在吸引着你的眼睛,转移你的注意力,广大低头族由此产生,是责怪社会发展的太多元化太快还是因为你本身欲望太多呢?这世界诱惑太多,结局会如何设定呢这是一个问题,由此我想到一则遥远的传说:海上女妖塞壬用自己的歌喉使得过往的水手倾听失神,航船触礁沉没。经不住诱惑的桥段所带来的结尾注定是以悲剧收场,诱惑是带有鲜艳颜色的糖果,容易让人忍受不了奋斗的过程,忘却生活的目标和追求。进而,影响自己的身心,然后一轮恶性循环,无法终止。细数近几年,就吸毒来说吧,成龙之子房祖名,中国好声音热门人物李代沫,中国内地男歌手满文军等一批明星因为吸毒被捕,哪一天不是知名人物?前几天尹相杰二度入狱实在让人震惊,更多的是惋惜,还有那个辽宁歌手毛宁,当年红遍大江南北,如今也以吸毒收场,他们这些名人本应该有一段美好的前途人生,经不起毒品的诱惑,断送大好前程。不仅伤害了自己及其家人,更是为社会带来了满满的负能量,着实让人痛心。人生漫漫,岁月如歌,若不惹诱惑尘世,还来辉煌日。

林肯说过所有的人生都是平等的,也许这句话只有当李开复患病后在床上没有往日风采的时候才最能形容他,病魔面前,你是王子也好平民也罢,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也不管你有多大成就,都要真真切切的面对他,而且是赤裸裸的,找不到捷径。想当初李开复一直追求每一件事情的影响力最大化,他一直想让自己处在聪明人士成功人士的圈子里,把普通人定义为凡夫俗子,好在他现在已经改变了他的看法。其实,世界的奥妙不允许我们渺小的对人类进行评估,你没有资格说谁谁不行,说他只是平庸的,没有本事。其实你错了,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你没有发现就妄下定论,你凭什么这么说呢?也许他的某些方面就是比你强,你别不承认。所以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的人来说,懂的平等待人是最伟大的最正直的品质。这是对那些成功企业家说的,面对着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我们也要做到人人平等,善待他人,这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体现,你连自身修养都有问题,别人还愿意与你交往吗?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时,不要总是趾高气扬,搞得你什么都懂的样子,对别人不屑一顾只会增加别人对你的厌恶,我们要学会平易近人,友善对待,凡事感激,做一个知足的人。

话说回来,人生大起大落之后,你应该会思考一下我们的人生到底为了什么?李开复曾经以世界因他不同作为目标每天拼命工作强求自己做到这些给他的员工看,其实这又是何必呢?我们好不容易来到人间,因为修来的缘分,大家彼此相识,你应该体验人生,结交善缘,强求的事情不顺心会带来心理上的疾病,但总的来说,人活着为了什么?这是个富含哲理的问题,大千世界,人生百相,日月如梭,人生短暂,生命存在各有其原由,但这些都是推辞的说法,但不管怎样,都要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要明白自己是谁,找到自我,不要以为有点成就就飘飘然无比崇高不切实际。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条件等力所能及的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把自己有限的人生过得有滋味一些也是一种双赢。

说了这么多,也许你已经迫不及待的想亲自看一下《向死而生》了,是啊,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太多太多,以上这些也许只是冰山一角,但终究还是到了结尾的时候了,思前想后,到底该以何种形式结束这篇读后感我也是犹豫了许久,不想太官方也不想太俗套,终于决定以向死而生的序的片段作为结局最为合适,感悟来源于书,以书之序为结尾也算是一种回归吧,希望同学们老师们读完之后也会有所启发,我想这也就是这篇读后感最大的价值!

序中片段如下:

这场生死大病开启了我的智慧,我依旧会尽力投身工作,让世界更好,但我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该怎么过才是最圆满的。

14机械一班 徐荣茂

第五篇:《挪威的森林》读后感:向死而生

向死而生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作者|曹力丹

阳光强烈,空气明晃晃炫目耀眼,天空清澄得仿佛失底,犹如音乐的通奏低音,轻柔又宿命地笼罩着所有的声音,所有的时间。在高大的无边的树林里,阳光被割成分离的碎片,投在泥沼地和枯草堆上,形成了斑驳的光影。于是,关于成长,关于生命,关于渡边,从这里开始。

小说是以“渡边”的口吻展开描述的。主要讲述了渡边与直子、绿子的成长故事,提出了令人深思的主题——生死。可以说,《挪威的森林》既是死者的安魂曲,又是青春的墓志铭。在小说中,无数次提到了“死”.渡边与直子共同的少年好友木月的死,直子姐姐、直子叔叔的死。还有最令渡边震撼也最令我震撼读者的直子的死。那么美丽,那么纯洁,拥有那么干净的灵魂的直子,是受到了怎样的痛苦和煎熬,才平静地决定亲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村上春树说,这本书是“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我想这话没错。这里许多人的死,令人感到揪心不已。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选择孤独、凄凉地放弃生命?我们如何去面对亲爱的人离世?我曾经无数次想过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对待死亡?我以前同渡边一样很害怕死亡,更害怕亲人离世,害怕死亡将亲爱的人永远分离,我无法接受,陷于死胡同之中,越想越难过。但是,读《挪威的森林》时村上给出的答案,令我心头一震。他借渡边之口说:“死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人们的生之中。”既然无论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死的悲哀。无论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那么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中领悟到某种哲理。然后继续背上行囊,踏上原定的路线不断前行,前行。既然无论怎样悲哀都要来,那么就趁现在,努力去爱。

每天我们都在面对生老病死,我们不需要太纠结这些,有个人曾经来过这个世界,曾经爱过谁,为谁哭过笑过……这些都是他们存在的证据,而我们只要记住他们对我们的好,记得那些爱,那些关系,他们总会感知到这份存在,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多彩幸福。

死亡并不可怕,那个人留下的一切,都还温热着。

当我完全地领悟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后,就释然了。我和渡边一样,穿越了那片无边的泥沼和阴暗的森林,开始了新的旅程。

所谓成长,恰恰是这么回事,人们孤独地抗争,受伤,失落,失去却又会在阳光强烈、天空清澄的某一天,坚强地继续活下去。

作者:曹力丹,榆社中学高二年级390班学生。

下载《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向死而生》读后感650字

    很久没有这么激动的追一本书了,居然每晚看到凌晨。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世界真TM的大,自以为是的认为看过世界的百态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我理解的世界实在太小了。从这本书中我才知道......

    读《教育,由美而生》有感

    教育,遇见美好——读《教育,由美而生》有感麓谷第二小学周慧读一本书,最先入眼的总是它的封面,以大师本人做封面的书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一线表扬学》如此,《教育,向美而生》亦......

    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合集5篇]

    李开复《向死而生》读后感妖精雯雯之前翻看过这本书,当时为什么买本书也记不清了。但大概原因跟我此刻的心情差不多,不然此时我也不会再次拿起这书。我虽然没有李开复这么严重......

    《向死而生》读书笔记

    死亡与人生 ——《向死而生》读书笔记2015200850 曾籽茂 名校毕业、精英海归、青年导师、微博红人等等,这些都是李开复的标签,一个在传统意义上来说典型的人生赢家。就在他事......

    向死而生故事

    古希腊有两个军阀长期争斗,战乱不止,最后一个军阀通过奇袭打败了对手。对手十分勇猛,被羁绊后,仍然大骂对手邪恶,用极其卑劣的手段达到其目的。古希腊对于战争历来有传统,在交战前......

    劳教制度向死而生

    劳教制度:向死而生 冀祥德 2013-05-07 10:23:09来源:《环球法律评论》2013年第2期十多年来,我国的劳动教养制度(以下简称劳教制度)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近期,随着"大学生村官......

    向善向美——贝多芬传读后感

    向善,向美 ——读《贝多芬传》有感 贝多芬在艺术史上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他的经历感动了许多人,不只是因为他的乐曲美妙,还有贝多芬向善向美的心! 贝多芬的一生是曲折的,他遇到了不......

    《我为爱而生》读后感

    我真的没有想到,我的一篇不才之文竟然能换得您这样深刻的感悟,更写下了如此富有才华的读后感篇章。绝非谦虚,事实可见,小女才疏学浅,写的文章其实并不好。文笔不够优美,语句不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