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你就像爱生命读后感
从前便曾觉得,世间情话虽这样多,但打心底里中意的,还是这一句——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爱情是一件太玄妙的事情,大抵无论是从理性的剖析,还是从感性的创造,都拥有着无限的角度去体会。
也曾思考过,到底怎样的状态,才算是爱的产生与表现。是但见这一人,便念及这一生,还是平淡岁月过,柴米酱醋茶。
人太愿意给爱慕寻找理由,毕竟这虚无岁月里,动心已然不易,更怕错误付之。但爱大约真是让人不由己的,不曾忘记过的眼神,深刻于脑海的背影,又或那曾被提起的只字片言,都成了不曾报备的捕捉与定格。
可又心觉,爱与情却也是有所不同的。如果说,爱是绵绵细雨下不慎深埋的种子,却于无意间萌芽,那么情大概便是化作春泥的落红,终是给予了滋养。如果是多巴胺催生了爱意,那么相处之道大约便培育着情分。虽然并非觉得心动往往总是来自未知与期待,但确是偏颇地觉得,人在不断了解的过程中,便是一个不断远离爱的过程。而彼此的信念,对于美的感言,甚至对于双方关系的定义,便促成了情分或是否能够维持下去的激情。于我而言,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它是克制,或许也是关于善的一切,但它太难长久持存,而情意则是缓慢生长的,也是对欲望的打磨,和自我的寻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这大概也是爱情既伟大又自私的缘由吧。
而关于爱情到底是一个失去自我的过程,还是寻找自我的过程,我很认同李银河给出的答案: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实现,爱情当然是找到了自我,实现了自我,是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了一个伴侣,如果你找到了一个人,但为了和他相处,必须改变自我、压抑自我,或者委屈自我,那肯定不是爱情。就我自己而言,我也深觉,其实爱情也是一种不断更新认知,不断重塑自我的过程。被改变或者说被融合的,大多数其实还是习惯与概念,所以磨合的东西,大多来自于相处。而灵魂的碰撞,因为太难遇到,所以如此珍贵。甚至让人怀疑它们未必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而无疑,王小波和李银河是幸运的。
我们周身总是会环绕着某种孤独,但孤独却并不等同于缺失。所以,也会觉得,爱情是人生里顶重要的事,但相爱并不是人生里必须存在的事。想到相爱,可能人们一瞬间便会想到,一个爱你的人是代表着理解、关心和包容的,但也因此会产生某种误区,比如一个人若给予了理解与关爱,便是值得去相爱的。相爱太难,不是单纯理性上的条件符合便能够被轻易计算。也许关于王小波与李银河的爱情里,最让我动容的便是,他们都有各自独立的世界,甚至是不被外人所近的,但在遇见彼此后,逃离了人群所赋予的概念和规则,两个独立的世界慢慢融合,成了全新的统一的灵魂。但依然是如此与众不同的骄傲的灵魂。他们,是彼此的同类,也成了彼此的另一种血脉。
我第一次读感念的最多的,是思想的前卫和字里行间中“泄露”出的爱意。如今读起时,心下感慨最多的事却是,能够将爱情变成日子里最纯粹的事物,着实不易。婚姻和爱情并不是难事,难的也许是人在岁月里,太难守住相爱,守住最初的心。愿每个人都能遇见那一人,爱你如生命。
第二篇:《爱你就像爱生命》读后感
生活就是自己
最近读了《爱你就像爱生命》一书,这本书主要收录的是王小波先生写给他妻子李银河女生的信,可以把这些信看作是情书吧,但里面没有那些肉麻的,矫揉造作的情话,有的是两人质朴纯真的感情和他们对爱情、人生的真知灼见。其中一篇叫做《人为什么活着》,就涉及到王小波对自己人生观的看法。他简明地说道:“生活就是自己啊。”当我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有一丝犹豫和疑窦。但是仔细想来,这句话还挺有道理。人为什么活着呢?就是要让自己快乐啊!
许多人抱怨自己活得太无聊或者太痛苦,为什么很少人让自己活得快乐。如果你在做你喜欢的事,那应该是享受而不该觉得无聊或者有负担呐;如果你在做你不喜欢的事,那就把它当成一件独特的事去做吧。想想人活着也就只此一次,也就几十年而已,能够经历一些别人经历不到的事,倒也算不负恩泽啦,不说死前,就算现在回想起来也还是心满意足的了。
人活着首先就是要满足自己(当然是在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范围内说)。太多人总考虑别人而亏待了自己。想吃什么好吃的就去买来吃,看见不错的衣服就去买来穿,想去哪旅游就马上定下日子。不要等到牙齿掉光了再去想什么好吃,满脸皱纹了再去想穿什么好看,拄起拐杖了再想去哪旅游......反正是让自己快乐,又不会打扰其他人的事,想做就去做吧,人活着不就是为了做这些事吗?只是在这些事之外再去做一些有益于他人的事就更好了。最近发生的马航事件,就是最真实的例子啊!
“总之,我认为人不应当忽视自己,生活就是自己啊。”,“真的,我们的生活是一些给人看的仪式吗?”我觉得王小波说的是对的,我和他一样,也肯为别人牺牲,也可以接受一切人们的共同行动,也尽义务,只要是为大家好。我相信每个人也都可以做到这些,但我们是不是也为仪式去牺牲、共同行动、尽义务呢?恐怕很多人至今都是在为仪式活着呢!进入大学之前的我们几乎都是在为仪式而活吧,真正觉得学习很快乐的人有,但是相对来说不多。大学之所以不同以往,也许就在这点上,大学就是要让我们明白:生活就是自己,而不是一场做给别人看的仪式。是时候展现自理自立自律的自己了。别让自己的生活变成一场仪式,让自己活得快乐些些,才不辜负了自己的生命。
第三篇:读《爱你就像爱生命》有感
读《爱你就像爱生命》有感
你在世间漫无目的地漂泊,不知未来在哪里。在人生大多数的旅程中,你都要习惯形单影只的旅行,即使你害怕夏夜的电闪雷鸣。许多人陪你走过一段,然后匆匆离散,因为爱过于年轻。终于,你在擦肩而过时突然回首,与一个人四目相对,于是那颗不安定的心突然有了安稳的理由。你希望,未来的每一个清晨,有阳光,有鸟语花香,还有这个人。只因这世上只有他能读懂你的灵魂。于是,王小波对李银河说::“我对好多人怀有最深的感情,尤其是对你。”
弹指一挥间,王小波在另一个世界已经独自生活了二十年。李银河也茕茕孑立,徘徊于世了二十年,时间苍老了容颜。即使现在的她还在发表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可是,他不在了。我想,如果他还在,他一定会在一旁支持她去辩论,去战斗,在必要的时候,为她撑起厚实的防护墙,斩落舆论的荆棘。在他死后的第七年。她亲手将他写给自己的情书集结成册,公之于众,取名为《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的一生如樱花的开落,短暂而热烈。但她不后悔,是他将她从爱情的泥沼中拯救出来,是他让她的爱情有了落地生根的能力,所以她愿意等到来世。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话:“告诉你,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感动在心底波涛汹涌,于是眼泪泛滥成灾。
在爱情面前,战士变回了孩子,天真热烈,柔软可爱。看着王小波每一次相同的孩子气的开头:“你好哇,李银河”,就会产生一种柔软得冒泡泡的心情。这样一个又高又瘦的男人,也会有想要依靠的人。他像世上所有坠入爱河的青年一样,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他零零碎碎地写下每一天的心情,写下生活的点滴,写下每时每刻对她的思念。他将最隐晦,最羞于启齿的感情都告诉了她。
他想和她在一起,他爱她;他趴在狭窄的阳台写下歪歪扭扭的情话,他爱她;他愿意为她努力变成更好的人,他爱她;他愿意同她一起朝生暮死,他爱她。
他们为爱而生,因爱而爱。
可是,岁月转空,人事易分,阴阳两隔。徐志摩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想得到的是爱;最难得到的,也是爱。爱究竟是什么?王小波和李银河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诠释:爱是我爱你你也刚好喜欢我呢,爱是两个人灵魂互通,爱是彼此拥有,爱是你啊。
这份爱,历经沧海,历经桑田,不会因为时光的风化侵蚀而消失殆尽,这是爱的宿命。即使你不在这个世上了,我也会带着这份爱,替你活下去。即使你不在了,我会当你还在。
宜城管理所 曹晓蓉
第四篇:生命就像蜡烛
生命就像蜡烛
生命就像蜡烛,会慢慢地、一点点地少,有时还会被风吹灭,而又被人点燃。生命也是如此。
如果到你老了,仔细回想,你会觉得人生就像蜡烛,总被吹灭,而又会被点燃。这就像人生一样,一生有很多波折。有时,掌管命运的神会戏弄你,让你失败、失败、再失败,但,你只要努力,神就会向你屈服,你,就会成功。生命就像蜡烛,会一点点地、慢慢地消耗——这,也就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时间,会慢慢地让我们消磨在过去的美好时光、时代,甚至世纪!!生命就像蜡烛,我们一定要爱护生命,珍惜时间!
啊!生命就像蜡烛!!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运通学校四年级:吴林蔚
第五篇:爱“你”就像爱生命——《美丽的生命》教学设计
爱“你”就像爱生命——《美丽的生命》教学设计说明
浙江省平阳县中心小学 池昌斌
老师们:非常高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我最近所设计的《美丽的生命》一课的一些教学设想。我把今天的发言内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爱‘你’就像爱生命,希望老师们能喜欢!首先让我来说说我为什么要上这样的一节课?
一、我为什么要上这样的一节课
记得半年前我看了一部新生代导演陆川拍的影片——《可可西里》,曾被这部片子深深感动。我觉得《可可西里》所传递的一种生命与信仰的感动,有必要和我的学生共同分享。后来又看了法国导演雅克·贝尔所拍的纪录片《天、地、人》三部曲(《微观世界》、《迁徙的鸟》和《喜玛拉雅》),陆陆续续读了一些德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哲有关“敬畏生命”的著作,则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史怀哲认为:一切生命都有生命意志,每个生命都是应当敬畏的。敬畏生命的原则不应当仅仅适用于人类,而应当适用一切生命。人类应当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一切的所有的生命。他认为道德教育应以敬畏生命为出发点,教育我们的学生对所有的生命应保持最基本的善意,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避免伤害生命并救助生命;我们的道德教育应当教育学生以敬畏生命的态度对待生命,让学生在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同时体验到所有的生命的存在,因为我们所面对的动植物都是生命,每个生命在除去各自的角色与名称外最本质的就是生命。
当我带上这些想法走进学生关于“如何面对生命”的生活世界时,不禁感慨万千!在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学生在随意的捕捉动物,随意的践踏草木。当问他们时,许多的学生回答:“它们不是我们人类!它们只不过是一些草木,一只蚂蚁,一条虫子,一朵花„„仅此而已。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包括许多大人)总是用“它们”指除了人以外的一切生命。主观的认为它们是低等的,人类可以随意的剥夺它们的生存权利。我想:假如我们把珍爱生命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时,我们也就对生命产生了爱,善良,平等这样的美德,我们的道德教育也就成了爱的教育。那么如何在一节品德课中实现这些想法呢?我觉得让学生去感受自然的生机和活力,感受生命的美丽与神奇,在人与自然人与各种生命的对话中唤醒学生的生命良知将会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后来我在反复研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美丽的生命》这一课时,终于为我有关“珍爱生命教育”杂乱无章的思绪中找到了一个落脚点,因此也就有了这样的一节课。
二、教学任务分析 《美丽的生命》(第一课时)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珍爱生命。共分三个课时来完成,分别是:美丽的生命,我们的生命,呵护我们的身体。“美丽的生命”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珍爱大自然的生灵万物。引导学生从如何对待大自然的生灵万物的生命开始来探讨关于生命的话题。本课教材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
(一)生命使世界更美丽。通过几张画面展示了生命的多样性及世界因为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机勃勃的场景,充分展现了人类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的生命之美。
(二)它们也需要爱。通过几张画面展示植物动物与人类一样都有生命,它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向我们表述它们的友善,同时也用了另外几幅画面来展示学生生活世界中不能善待动植物的场景。本课教材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自然保护活动”。通过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让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多种形态,感受生命的美丽。初步感知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有生活的权利,都值得珍爱,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关爱、善待动植物。
三、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根据单元内容编排和本课教材设计。我们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为以下三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让学生初步了解生命的多种形态,感受生命的美丽。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初步感知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都值得珍爱。
3.行为与习惯目标:懂得关爱、善待身边的动植物,学会和它们和谐相处。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大自然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感受生命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懂得关爱、善待动植物。
教学难点:初步感知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都值得珍爱,要善待每一个生命。
四、教学过程设计分析
根据《美丽的生命》这篇课文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所要实现的目标,我们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鲁洁教授在关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的解释中曾有过这样两段论述:其一:新课程要求教材实现的功能是“激活”,要成为一种“活性因子”,它的主要功能是要能提高、增强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造血机能”。正如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感、价值感唤醒。其二:“无论是课程或教材,我们强调的都是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强调儿童在身自活动中获得经验,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的体验与反思。”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同属经验型课程,采用体验性学习,主要让学生借助体验生成新的意义,改造和重组自己的生活经验。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细细品味以上两段论述,结合前段时间我对生命教育等相关理论的思考,当我反复揣摸《美丽的生命》这篇课文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我便有了以下一些想法:
其一,教材的第一内容是“生命使世界更美丽”,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及各种各样的动植物,让学生去了解生命的多种形态,感受生命的美丽。而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都是有限的,而这个环节又是本课的重点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去感受生命的美丽与神奇呢?如何通过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去感受生命,“激活”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的生命意识呢?
其二,我们的孩子只是四年级的小学生,而“生命”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题。如何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活动体验,并对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改造并重组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建立起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又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所在。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几经思考,思路逐渐清晰,只有创设一个活动,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自然,才能真正感受生命之美,只有让学生感受了生命消失之后的恐怖,才能真正从心灵上感受到生命的重要性及各种动植物存在的意义,于是我大胆整合教材,安排了以下六大板块的教学内容。
(一)实践:寻找生命,亲近生命,记录生命
课前布置为期一周的《追寻美丽的生命》实践方案,让孩子们到身边的生活世界中去寻找生命,发现生命,亲近生命,去观察生命、认识生命,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生命形态的美丽,去表达生命,感受生命。可以拍下有关生命形态的照片,也可以画画眼中的生命,写下生命的日记。
(二)交流:我看到的生命
1.从一张地球的图片说起导入新课学习。
2.学生从多方面来展示他们所发现的生命,师生共同欣赏美丽的生命,畅谈感受。
3.师小节,导入欣赏“美丽的生命,美丽的世界”
(三)欣赏:美丽的生命、美丽的世界 1.观看小片:《美丽的生命、美丽的世界》
一个从陆地,空中,海洋,宏观及微观等方面来展示生命之美,世界因为有了生命才更美丽的小影片。
2.学生谈感受,深度认识世界因为生命的存在而更美丽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3.小结:
(四)体验:没有生命气息的世界
1.学生猜想,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了这些美丽的动植物,那世界会变成怎样呢?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观看“无生命世界”的小片:
(整体上这个小片通过视觉、听觉,打造一个毫无生命气息的世界。)3.畅谈感受: 4.小组活动:取地名
5.对比感悟:回想刚才那个生机勃勃的美丽世界,看看现在这个孤独荒凉的悲伤世界,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中。你们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 6.师小节
(五)畅谈:我和我的动植物朋友
1.导入:
2.小组之内交流(要求学生带上自己的动植物和同学们进行交流)3.生上台讲讲自己与动植物的故事,介绍自己最亲密的动植物朋友。4.小结:
(六)发现:寻找不和谐的音符
1.生交流讨论。
2.生汇报:生活中所见的不能善等动植物的情况,师引导学生谈感受。3.看一段短片。(片段选自《可可西里》)
4.同学们!当你们看了这样一段画面之后!有什么感想?你们想说些什么? 5.生谈体会。
6.老师的体会:的确,面对这样令人愤怒的场景,老师也有很多体会,在这老师非常愿意把我的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七)老师的体会
音乐起:低沉缓慢(藏族的和音)
背景为黑色:字幕:这个世界的存在就是生命的存在,大自然的生机就是生命的体现,生命没有了,世界也就没有了!(然后淡去)生命如此美丽 世界上
每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 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每个生命都是值得珍爱 让我们
珍爱自己的生命 珍爱一切的生命!!
总而言之,《美丽的生命》这一节课的设计,我是本着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真正实现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体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生活性、实践性、活动性来构建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从课前实践追寻美丽的生命,到学生带上实践的体验进入课堂,展示他们所发现的美丽的生命,接着在欣赏美丽的生命,体验美丽的世界中,充分感受生命的美丽,然后,引导学生在无生命气息的世界中对比感悟,让他们深深地从反面体验到生命存在的意义。然后创设情境,让学生讲述自己与动植物朋友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懂得关爱和善待动植物。最后通过寻找不和谐的音符,让学生表达对不能善待动植物现象的愤怒,初步感知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都值得珍爱,从而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生命意识,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五、教学反思分析 老师们,这节课我从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到创作草案,最后到成形历时半年左右,在各级领导与专家的悉心指导下,有很多方面作了改革与探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上了课再实践为实践了再上课,让学生带上实践的收获进课堂上课。
课前实践方案《追寻美丽的生命》真正体现了品德学科新课程所提倡的生活性,实践性,体验性及活动性相结合的特点,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这个打破了时空与地域限制的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到了平时很少注意的生命世界中,认识了身边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这一点无论从学生的课堂表现还是学生在自己生命日记中的表白都可以说明。
(二)如何让多媒体的应用效果在课堂上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本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恰当应用也收到了明显的辅助教学效果,这一点从学生看了“美丽的生命,美丽的世界”,“无生命气息的世界”,及有关藏羚羊被无辜杀害的场景后的激情表现都可以得到证明,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课堂的氛围也不断呈现高潮。当然本课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遗憾与困惑,如:课堂中源于学生生活世界的生命感悟还不够丰富,教学中老师张弛的度把握的还不够纯熟,课的结构还不够缜密等,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及各位教师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