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一首暗示着兴败繁衰的荒唐诗,在这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中,在这光鲜的浮华后,又暗藏着什么呢?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此,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陨落人间,牵系起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红楼女。在那浮华的贾府中演绎着“美中不足今方信,如花美眷空蹉跎”的凄美故事。浮华的悲剧,即将开幕。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正的主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只可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易出啊。“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有了昔日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必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后悔吧!
金银散尽,家业凋零,有恩逃生,无情报应,欠命命已还,欠泪泪已尽。食尽鸟投林,皆因浮华散尽!一卷红楼落幕,不禁慨叹:“陋室空堂芴满床,衰草枯杨歌舞场。金箱垠箱又怎样,只可惜你命不长。浮华门里唱大戏,那结局怎一悲字了得!莫要不舍富贵乡,浮华皆可抛!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2“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赚取了我太多的眼泪,可是她清灵秀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气质又吸引了我的目光。只能说黛玉的一生是个悲剧,而她与宝玉两小无猜的恋爱也注定是个悲剧。黛玉病弱的身体、孤傲的个性与自定终身的行为都不是贾母所喜欢的,所以敏感多病的黛玉注定无人可以依赖。于是,她怀着纯洁的爱可对世俗的怨愤离开了尘世间,实现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黛玉小小年纪,父母便先后离世,过着寄人篱下的孤单生活,她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人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因此,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用率真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
黛玉的泪所表达的是世间最贞洁的情感,是对“异端”的崇敬,更是对自身的怜悯。黛玉葬花便是她这一性格的真实写照。她不忍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于是她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冢,用“一杯净土掩风流”。一首《葬花吟》道出的是她一生凄凉的感情和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
我感受颇深的是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从小便在荣国府长大,可是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并无影响,黛玉仍保持着纯真的天性从不顾及后果得失,所以很难融入到大观园里去,而且她从不劝宝玉追功求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以这种性格在贾府这样声势显赫的家族中我行我素自然没有好人缘儿。
昨夜红楼入梦里,红楼梦里梦红楼。黛玉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酷现实中香消玉殒,而贾府也最终归结红楼。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
伤怀日
寂寥时
试遣愚爱
因此上演这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3最近我们学校又发了一本新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故事的情节非常曲折,讲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小说讲述了林黛玉爱上了贾宝玉,但是贾宝玉的长辈们不许他跟林黛玉结婚,林黛玉虽然长得好看,但是她体弱多病,而且非常娇气,一直要哭,到最后贾宝玉没和她结婚,结果黛玉忧郁而死。这篇故事也讲了当时的人们是多么辛苦,暗示了作者晚年寓居北京西郊,生活贫困的生活现实。整个作品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主线展开,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四大家族的由胜而衰的没落过程。作品令人深思,也让我们生活在今天文明富足年代的中国人庆幸生在好年代,由此也更加珍惜,并且提醒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回报生活。
看完书,掩卷思考。我觉得林黛玉这个人不好,我不太喜欢这个人物。她动不动就哭,一直含着泪水。而且身体也不好,总是生病。她和宝钗是一个特别大的对比,宝钗遇事稳重,识大体,顾大局,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对待生活有热情,有上进心。从某个角度上讲,她和宝玉是一对金玉良缘。但是,偏偏又碰上贾宝玉厌恶仕途,由此给这段姻缘增加了一层阴云。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身边也会有许多人,他们有抱负,积极进取,在权力名誉和地位的方向上坚毅地前行着,也有一些人,他们看到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权利和地位,到头来不过是一片浮云,生活在他们看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快乐。所以,这些人并不去追逐名利,只是在享受当下。对待生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价值观是:无论我们的脚步到达了哪里,都不能忘记我们出发时瞄准的方向是快乐。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读后感4翻开《红楼梦》当淡黄色的纸页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时光开始倒退。一曲缓慢的旋律响起……这支旋律,注定缥缈,凄凉。
林黛玉,就是在这支旋律中出现的,犹如一个悲伤的音乐符号。它多愁善感,自幼丧母,搬至贾府她遇到了让她生命出现无限色彩,最后却离去的人——贾宝玉。两小无猜,情意绵绵。但是他们的爱情,注定不会平坦风顺。
薛宝钗出现了,她的出现给了林黛玉很大的影响,她忌讳金玉良缘之说,常暗暗讥讽宝钗,警告宝玉。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她呜咽着边念着边葬花。这一句,已揭开了后面的结局,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啊!
悲恸的旋律在风中回荡。最后,黛玉因终身之事无人可求,作噩梦,染重病。为了奉承贾母及夫人,凤姐提出为宝玉娶宝钗的建议,又怕宝玉不同意,便告诉他娶的是黛玉。
洞房花烛,知心人却在远处身患重病,泪,是苦的;心,是碎的。黛玉拿着提诗的手帕,宝玉用这条手帕为她擦了多少泪水!原本以为,留住它,心爱的人也就留住了。但,心爱的人已不在,留它何用,手帕如片片蝴蝶在火中化了。
旋律依旧凄凉,缓慢,不同的是,接近尾声,眼一闭,在相思的苦中痛苦地死去。旋律,终了,落花满天。
像黛玉这样的女子,难得糊涂!但,她错了,她就应该经常糊涂。她也知道自己错了,但世世代代有多少错事啊,还是被一代一代保存了下来。
一卷薄薄的爱情,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苦涩,在唇齿之间游弋。医生沉雷,将恩怨击得遍体鳞伤。曾经的誓言,被阵阵狂风吹落,落在生于死长眠的时空。
是谁,书写了这亘古却凄美的爱情?
第二篇:中国古典名著
中国古典小说的人物审美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有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古典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读者看后感觉如亲眼所见,对号入座,现实生活中却又寻不出这个人来,真可谓把人物写活了。其写法如下:
一、以貌写神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想极俭省的写出一个人来,最好是写他的眼睛”。俗话说:“眼睛心灵的窗口。”如写王老师“大眼睛,双眼皮,黑溜溜的眼珠,仔细一看,她的眼睛还会说话呢。”活画出人物的善解人意。
再从《水浒传》中找一个例子。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征。如“武松怒杀西门庆”中,介绍武大郎是这样介绍的:“这武大郎身长不满五尺,清河县人,人们见他生得短矮,给他起个诨号,叫做“三寸丁谷树皮”。将猥琐、短小的武大郎活画在纸上。
二、以动传神
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表现出来。
如写实的作品《儒林外史》中范进考中了秀才,他的老丈人“提着一根大肠和一瓶酒走来”,可见他丈人的屠户身份。见着范进,劈头给他一顿教训,说是给范进贺喜,可他自己吃光了大肠,喝光了酒走的。
当范进要去考举人,没有盘缠去向丈人借时,他丈人又骂了他个狗血喷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当范进中举后,他丈人这回去贺喜,满嘴恭维话,对范进的称呼也变了,称呼他“相公老爷”了。而且范进给了他六两白花花赏银后,他“笑眯眯低着头走了”。范进在庙前乐疯了,被他老丈人一巴掌打醒。由于疯时满地打滚,起来时衣服下摆都是褶子,往回走时,“他丈人在后面扯了几十下”,将这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嘴脸活画了出来。
再比如《聊斋志异》中描写空灵的狐狸精婴宁时,通过她每次出场都变换拿着不同的花,和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在当时世俗观念严重的清朝,将一个不受世俗约束的清纯、娇憨、率真的女孩形象刻画在读者眼前。
三、遗貌写神
古典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千变万化,人物形象个个活灵活现。有些人物,并不写外貌,看似写的不真实,却能从中看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如《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有人认为不现实。说司马懿多少万大军兵临城下,在几十米远的城头,能看到诸葛亮抚琴,难道司马懿不会派个神箭手,一箭把诸葛亮射倒。或者派个先遣队进城去打探虚实。其实小说是虚构的,可能是别人做的事安到了诸葛亮头上,目的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大智大勇。
再如《聊斋志异》中的“红玉”活脱脱一个侠骨柔肠的侠女形象。红玉这个狐仙,在和秀才相如交好的情况下,由于相如父亲不同意,红玉便给他介绍一个品行端方的卫家女子,幷赠相如白银四十两做聘礼。后来相如妻死子丢,父亡家破,红玉又携相如和卫家女子所生儿子福儿来找相如,帮助相如成家立业,功成名就。又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那一段。林黛玉在山坡那边葬花吟诗,宝玉在这边山坡就能听见,而且一句句落在耳中,记在心上。有人又说不现实,什么人能那么过耳不忘。这又是小说中的虚构。是为了表现黛玉借花喻人,感怀伤世。“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正体现了黛玉在人世间遭受冷嘲热讽,寄人篱下,“风
刀霜剑严相逼”的处境,因而发出这样的感慨。可见黛玉冰清玉洁、高洁的本质。这就是不描写人物外貌,却从字里行间中读出人物的风骨来。
第三篇:古典名著读后感
读《中庸》之书,行中庸之道
首先,感谢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的任课老师秦碧霞老师让我得以重读经典之《中庸》,甚有收获。在此,边译边品成感言数千,与君分享,请多多指教。
《中庸》是我国古代四书之一,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其书的构成年代和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认为此书成于战国秦汉时期,是当时儒家学派的著作,并非成于一人之手。原是《小戴礼记》中一篇,宋代朱熹将其从《礼记》中抽出,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四书,此均为有关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著名典籍。全书共有序言一篇,三十三章内容。
我通读全文后,认为将其分为三个部分较为妥当。从第一章到第十一章为第一部分,言道不可离之意。从第十二章到第十九章为引孔子之言点明道不可离之大意。从二十章到最后为第三部分,言人之修养之方特别是至诚之要。
精读全文不难发现如下关键之词:宽恕、中道、修身、诚信、三纲五常、天地之道、为人之道、尊亲配天、谦虚、慎独、强弱相依、隐恶扬善、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一直以来儒家思想都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中庸》也有涉及如何治国,但是我认为本书主旨还在于修养人性。在细小的事情上下功夫;能够预知未来;积极入世但当国家无道的时候则应明哲保身;海纳百川,包容万物;模仿圣人言行、举止、思想;谨言慎行,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要更严格要求自己。等等都是修身养性之方。其中最为突出强调的是至诚之心。以下从序言开始,逐一进行品读(要重点有舍弃),其要尽在其中。
序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尔有得焉,则终身用之,又不能尽者矣。第一部分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物各偱其性之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性道虽同,而气秉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者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改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无时不在,无物不有,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 1
非道矣。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着见明显而过于此者。“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言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心行,故鲜能之,今以久矣。论语无能字。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言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第五章
感叹道不行或不行道的原因是不明道也。
第六章
此章承上启下。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言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不遗善可知。然于其言之末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者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补了告以善哉。众论之极致,此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确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第八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三者亦知任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必其合于中庸,则质之近似者皆能以力为之。若中庸,则虽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任孰,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能也。
第十一章
子思所引夫子之言,以明首章之义者止此。盖此篇大旨,以知任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故于篇首即以大舜、颜渊、之路之事明之。舜知颜仁子庸,三者废其一,则无以造道而成德矣。“君子之道费(用广)而隐(体微)”
第二部分
第十二章
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者,率性而已,固众人之所以能知能行者也,故常不远人。若为道者,厌其卑近以为不足为,而反务为高远难行之事,则非所以为道矣。“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言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臣、弟、友之相互关系应该本着“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尽道”的处世态度。
第十三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此言君子在其位谋其政。
第十四章
言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顺势谦逊之理。
第十五章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始终,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其言体物,犹易所谓干事。
第十六章
此章兼费隐、包大小而言。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大德者必受命。此说,大德之人之行符合天理,之果为尽己之力受之于天,德高之人理所当然。
第十八章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第十九章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言人君为政在于得人,而取人之要在于修身,修身之方需遵道,行道之始为仁。“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五达道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天下之三达德为知、仁、勇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天下之九经,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侯等。此九经从首至尾依序行之则可天下太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未雨绸缪之积极功效。“诚者,天之道„„”为诚
之五目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也。
第三部分
第二十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矣,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
第二十一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言诚之重要性。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言天道也。
第二十三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言至诚乃人道也。
第二十四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言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是之谓天道也。
第二十五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此言,天地之道为诚乃人道也。
第二十六章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君子是全面发展的,是行中庸之道之人。
第二十七章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此人道之要义,当需谨记。
第二十八章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君子的言行举止当为世人的楷模。
第二十九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万事万物相伴而行且不相违背是为天下之大道也。
第三十一章
言至诚为本而非有所侍以成。
第三十二章
言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笃恭而天下平之理。
第三十三章
综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之功。
《中庸》博大精深,虽已读几遍,可还未能彻底领悟其要义,仅可以此之学结合《伦理学》之知识,应用于待人接物,方可增进见识。此书需常读,更需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错误,自我锤炼,坚持不懈,自强不息,谦谦君子是以学到的励志之言。从头至尾以诚信为本,遵循天道以行,则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境遇,成惊天动地之事,赞万物之化育,感时事之英明,学不可已矣。至此,本人受益匪浅,相信定能受用终身。读《中庸》之书,行中庸之道,可成千秋之功也!
学生:王杰
2010年8月1日
第四篇:读中国古典名著之《红楼梦》有感2000字
读中国古典名著之《红楼梦》有感2000字
张贺
写在前面
今天在整理社团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第二届会长写的文章,当时是向中原工学院校团委主办的电子刊物“绮湖文梦”的“红楼文苑”专栏投的稿,采纳与否现在已经不能知晓,唯有这篇文章以word文档的方式穿越近10年的时光,展现在我的眼前,后续整理过程中将会陆续发出历届社长大大的文章,敬请期待。
本文所有图片均截取自87版《红楼梦》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
题记
《红楼梦》堪称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其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小说内涵,使中国古典文学达到了最高峰。清末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红楼梦》所展示的悲剧是自律的、哲学的;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是宇宙的,也是文学的。作为我校红楼会一名会员,我凭借着自己数年对《红楼梦》的潜心阅读,借学校《书香致远—中原工学院第一届大学生读书节作品选》出书之际,特写下这篇《红楼梦》读书心得,鉴于篇幅有限,仅作几方面新的见解,以飨读者。
一
关于《红楼梦》的书名
“红楼梦”三字其实并非《红楼梦》一书的原名,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那样,《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其实之所以称为《石头记》,那是因为书中所叙之事乃假托为一石头所记,并且故事的主人公贾宝玉衔玉而生,而且他原为大荒山无稽崖边一块女娲炼石补天所剩下的一块顽石,皆因种种记事都与这块顽石有关,所以才名曰《石头记》。
另外,历史上还有《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等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有着它各自的含义。例如“石头记”一名就后因空空道人更名“情僧”而改名为“情僧录”,后来曹雪芹又将“风月宝鉴”改名为“金陵十二钗”等等。
那么我们不禁就要问:为什么最终要以“红楼梦”三字作为书名呢?其历史原因是因为后来程、高等版本的出现。而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红楼梦”三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其实“红楼”二字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红”做“女儿”讲,“红楼”即指“女儿的闺房”;二是“红楼”即“朱楼、朱门”之意,寓言“富贵之家”.事实上结合《红楼梦》一书,我们不难发现,“红楼”这两方面的意思是都有的。那么,“梦”该作何解释呢?所谓“梦者,幻也”.意指“不真实”.结合“红楼”二字,我们便可推断出“人生如一梦”的意思。的确,书中主人公贾宝玉便是这样一位钟鸣鼎食之家的纨绔弟子,过着梦幻一样的生活,最终却是“忽喇喇似大厦倾”,“落了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其实在我看来,尽管曹雪芹将“风月宝鉴”更名为“金陵十二钗”有其一定的道理,但其含义却远不如“红楼梦”三字更值得斟酌与推敲。
二
关于红楼梦的人物善恶之论
就我这几年对《红楼梦》的阅读感受而言,我其实是不赞同一些读者极端地去喜欢或讨厌某一位故事人物的。至少对《红楼梦》这部书而言不应该这样,《红楼梦》是一部真实反映封建社会现实的经典著作,作者对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倾注是发自内心的,是无褒贬色彩的,他就是如实地塑造每一个人物形象,不灌入自己个人的偏激的感情。
例如,我喜欢林黛玉各方面却不喜欢她使小性儿,而薛宝钗却不是这样,她以其大度善解人意赢得了众人的欢心。不过也有人说薛宝钗城府太深,又阿谀奉承。其实这种观点是很容易反驳的,如果真如所说的那样,那么,宝玉还不免“见了姐姐,忘了妹妹”,这也未免太“下作”了吧,所以说人物形象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其实,我是比较喜欢宝钗的,从人品上看,宝钗应该是个端庄、美丽、博学自重的女性,只不过她的思想完全是封建的正统思想,但她待人处事是完全符合封建礼法的,在那时看来是没什么不对的,只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产生的观点也随之不同而已。
另一大极具争议的人物便是贾府“掌柜的”琏二奶奶王熙凤了。王熙凤本是王夫人娘家侄女,嫁给贾家大老爷贾赦做儿媳妇,贾琏之妻。王熙凤从小一身男儿身打扮,做事干练,性格泼辣。
她在贾府的生活和权力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概括再贴切不过:“谁知自娶他(指贾琏)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她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况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极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由此我们得知,王熙凤在贾府中起着“总管”的作用。既然为“总管”,就难免“管”出一些非议来,从而王熙凤在众人眼中成了一位“地道”的尖酸刻薄的泼妇。
不过从第五十五回她与平儿的对话中却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某些想法:“你知道,我这几年生了多少省俭的法子,一家子大约也没个不背地里恨我的。二是家里出去得多,进来的少,若不趁早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恐怕就要赔尽了。”这些话其实足以看出王熙凤的眼光和见解,同时也不免让人产生恻隐之心。
三
有关“黛玉之死和宝钗完婚”
众所周知,《红楼梦》全稿已不存在,现流行《红楼梦》版本中普遍认为是由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而在续作中我们也能明显感觉到续作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在文采方面都不及前八十回,甚至有许多故事情节是有违作者原意的。
而我新近发现,在第九十八回写道:“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结亲的这个时辰”,这个看似十分戏剧性的一幕确实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还能增加人物身世的凄惨。但是,我们细想一下又会觉得这是很荒唐的。
首先,这一情节是与小说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严重不相符的;其次,退一步说,以贾家的地位来说,他们也绝不会让宝玉偷偷完婚,尽管一方面只是为了去邪冲喜,但贵妃病逝并没明令不能娶亲。再说,宝玉真正喜欢的是黛玉,与其说让宝玉娶宝钗,还不如娶黛玉病好的更快。只要病好了,还在乎什么金玉之说吗?
后记
《红楼梦》一书包罗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集大成者。《红楼梦》以其极其精巧的构思和宏伟的结构,以及巧妙离奇的构思,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红学爱好者,屹立在文学之巅!
第五篇:中国古典名著词汇
中国古典名著
1.Four Classical Chinese Books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Journey West/Chinese Odyssey/Four Men and One Horse/Pilgrimage to the West
Water Margins/All Men are Brothers/105 Men and 3 Women/Outlaws of the Marsh
The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Annals of the Three Kingdoms
2.四书:
论语: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孟子: The Words by Mencius 大学: The Great Learning
中庸: Doctrine of the Mean
五经:
诗经: Book of Songs
尚书: Book of History 礼记: Book of Rites
易经: Book of Changes
春秋: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3.others
孙子兵法: Master Sun’s Art of War
黄帝内经: Inner Canon of the Yellow Emperor
史记: Records of Historian
战国策:Stratagems of the Warring States
资治通鉴:History as A Mirror
本草纲目: Compendium of Materia Medica
封神榜:Apotheosis of Heroes 离骚: The Lament
聊斋志异:Strange
Scholar’s Studio
Tales o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