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范文合集

时间:2022-09-13 01:41: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

第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3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1

这一卷的名字是‘女朋友们’,确实是,这一卷,最多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女人的,几个不同的女人:雅葛丽娜、塞西尔、法朗梭阿士、亚诺太太等。她们的成长背景,她们的现在,她们的爱情,她们的需求,她们的事业……

首先是雅葛丽娜·朗依哀。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巴黎家庭里,但是父母亲只管各自的寻欢作乐,疏于对她陪伴;精神上唯一可以依靠的姑妈,却早早的去世了。这个执拗、混乱、精神脆弱的少女在最孤独狂乱的时候认识了奥里维,马上把他当成救世主一般,非他不嫁了。

他们结婚了。但是当爱情的蜜月期过去了,被爱情吞掉的两个人结果就是开始在爱情里相互毁灭:

“可怜一个人对幸福太容易上瘾了!等到自私的幸福变了人生唯一的目标之后,不久人生就变得没有目标。……然而老是抓住幸福究竟是不可能的……宇宙之间的节奏不知有多少种,幸福只是其中的一个节拍而已;人生的钟摆永远在两极中摇晃,幸福只是其中的一极;要使钟摆停止在一极上,只能把钟摆折断……”

雅葛丽娜由于姨妈的遗产,更有钱了。然而更多的钱并没有让夫妇俩更快乐。精神脆弱的雅葛丽娜开始更烦恼,开始抱怨,开始攻击奥里维,开始在失望中煎熬,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最后甚至勾引克里斯多夫……

雅葛丽娜在父亲故世后,和奥里维的关系有所好转,随后她有了孩子,然而孩子并不能充实她的生活,“她所处的可悲的环境终于使她完全迷路。”她的精神病了,她的爱也变成了恨。而由于塞西尔的事情,加速了事情的演变。

塞西尔,克里斯多夫的女性朋友,一个音乐家。她也间接认识了奥里维夫妇,成了他们的朋友。这是个快乐的姑娘,她成了雅葛丽娜和奥里维黑暗的日子中的一道阳光。人可能本性是趋光趋暖的罢,奥里维对塞西尔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并且记录了下来。

在雅葛丽娜正想与奥里维重新开始时,她发现了奥里维写给塞西尔的那些信……

他们俩彻底完了,雅葛丽娜不久就抛弃了奥里维和年幼的孩子,跟情夫走了……

唉,读完她的故事,一声长叹:可怜的雅葛丽娜!她跳进了火坑,毁了她的家,也毁了她自己!

在雅葛丽娜的故事里,摘录一些作者的妙语:

“一半要靠你……——一个人愿意幸福的时候一定会幸福的。”

“其实,倘若一个人的被爱要靠他本身的价值而不是靠那个奇妙与宽容的爱情,那么够得上被爱的人也没有几个了。”

“艺术家是大地的声音。一个有钱人不能成为一个大艺术家。”

“噢,微尘般的幸福,你还留下些什么呢?……我们的心简直想不起你了:因为你在的时候,时间是不存在的。”

“倘若艺术没有一桩职业维持它的平衡,没有一种紧张的实际生活做它的依傍,没有日常任务给它刺激,不需要挣取它的面包,那么艺术就会丧失它最精锐的力量和现实性。”

“因为结了婚的男人只剩半个男人了。”

“但谁去关切女人们的生活和无穷的欲望呢?这些亿兆的生灵,怀着一股热烈的力量,自从有人类起,四千年来老是毫无结果地燃烧着,把自己奉献给两个偶像:爱情与母性,——而母性这个崇高的骗局,对千千万万的女人还靳而不与,对另一部分的女子不过是充实了她们几年的生命……”

“……殊不知只要心不变,肉体的堕落是不足道的。要是心变了,那就一切都完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2

卷三读完了,克里斯多夫的第一册也全读完了。总体感受,卷二和卷三都没有卷一来的那么惊艳,是不是表明自己的阅读水平也有所提高?呵呵,但愿。

在卷二的最后一部,克里斯多夫经历了懵懂的初恋。而卷三,主要就是少年的他遭遇的爱情了。

于莱家的洛莎,一个性格极好但是长得有些差强人意的姑娘,她带些崇拜的感情默默的喜欢着克里斯多夫,最初不为克里斯多夫所知,她在自己编织的梦里虔诚的爱着克里斯多夫,但是克里斯多夫不喜欢她,想想也是,青少年的男性,被异性吸引的往往是美貌的外表或者性感,或者妩媚,或者柔弱这些特点,而可怜的洛莎偏偏这些不占一样,她也受了她的家庭的影响,虽然是个快乐的善良的姑娘,霸道多嘴的妈妈,消极遁世的爸爸,顽固不化的外公,无意间也限制了这个姑娘的追求。但不知为什么,相比较后来的萨皮纳、阿达还有之前的弥娜,我却最喜欢这个洛莎。

再说萨皮纳,这个妩媚而柔弱的寡妇,通过作者的描述,一想起她,就是一幅画:一个慵懒的美人儿,倚着窗出神……。她和克里斯多夫的爱情有点虚飘飘的,大概只是青春期的克里斯多夫对着一个这样柔弱的人儿,激发了他身为一个男人的保护欲吧。这个萨皮纳,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这个人物怎么说,就是给人一个很虚的感觉,她是不该再出现在克里斯多夫的生命里的。果然,一场流行性感冒夺走了她,克里斯多夫第一次所谓的真正的爱人就这样没了。

最后是阿达,这个热情的、浑身冒着旺盛生命力的健壮的姑娘,她美丽,带着些野性,她很快吸引了克里斯多夫,克里斯多夫不顾家里和邻里的强烈不满而选择和她在一起,她年轻的身体,旺盛的精力,女人的一些小把戏等等都让克里斯多夫深陷其中。而阿达,这个有些玩世不恭,将爱情作为游戏的轻浮的姑娘,最终做了超过克里斯多夫道德底线的事情,克里斯多夫的潜在的高尚的灵魂最终厌恶而抛弃了她。

但是经历此事,克里斯多夫也迷茫了,开始了短暂的堕落。

舅舅高脱弗烈特,这个高尚的睿智的长辈点醒了他,克里斯多夫走出了阴霾,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他有人生最可宝贵的一个德性:一种永远新鲜的好奇心,不会给时间冲淡而是与日俱增的。…大半的人在二十岁或三十岁上就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儿的时代所说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欢的,一天天地重复,而且重复的方式越来越机械,越来越拖腔走板。”

“唯有垂死的人才留恋生命。凡是自己心中有着太阳有着生命,干吗还要到身外去找呢?”

“一个人在人生中更换躯壳的时候,同时也换了一颗心;…”

“世界上没有一个生物是自由的,连控制宇宙的法则也不是自由的,——也许唯有死才能解放一切。”

“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要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

“爱情与痛苦是望着前面而不是回顾以往的。”

“心的青春是献给太阳的祭礼。”

“所以是他们俩不能接近的.不幸,归根到底倒是大幸,…”

“一方面他的灵魂在无穷的岁月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另有一颗清明宁静而非常关切的灵魂,在他心中看着他劳而无功的努力。”

“便是像今天这样灰暗愁闷的日子,你也得爱。”

“…Als ich kann(竭尽所能)。”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3

我对于《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的喜爱,虽说达不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但也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书的主人公那艰苦卓绝的音乐生涯和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都深深地影响到我。

约翰克里斯多夫出生在莱茵河畔的一个小城,他们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祖父曾是王府乐队的总指挥,父亲经常酗酒,母亲善良却怕事,以致家境逐渐败落。

约翰克里斯多夫虽长得不好看,但是精神世界极为丰富,对新奇世界的憧憬、对人世的向往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做大人物的想法,后来不负众望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天才。其实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天生是个音乐家,后来阴差阳错走上了文学道路,于是他只能用文学形式表现音乐,可想而知音乐在本书中占的分量。

一、音乐世界

他对音乐的兴趣是由他祖父培养的,后来他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爱好,于是天天逼他练琴。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这让他对音乐厌恶透顶,但同时音乐已占据了他的内心世界。书中具体描写了祖父和舅舅在他的音乐道路上对他的帮助,比如祖父留心随时把孙子很长的曲调整理起来加入伴奏,取名为《童年遣兴》。并帮他呈报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后来大公爵给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再世莫扎特”的夸耀,这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也为他的成功音乐道路埋下伏笔。其实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却没有对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音乐作细节描写,也没有将音乐定格在特定的形式和层次上,这正是需要读者需用心去阅读其内涵。

曾经很多人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的化身,罗曼·罗兰自己却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为他所创造音乐增加了现实感。从书的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风和大钟唤醒,而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使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帮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又使他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所以音乐在此书中占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纵然我们无法拥有那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能从他追寻音乐的道路中体会到自信、自强。

二、感情世界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是正义感和爱的合体,他的感情丰富多出于他特有的冲动和心肠太软的弱点,得别是对待爱情上。先是学生弥娜,但是由于弥娜的母亲的关系,两人被迫分手,又是阿达的背叛,再是萨皮纳和葛拉齐亚的离世,细数他的爱情经历好像都是悲剧收场。爱情的打击还未在内心平息,父亲又醉死在沟里,弟弟都外出打工,他只有与母亲相依为命……

于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消沉了下去,我庆幸他消沉下去因为他是一个人,有肉体、有感觉、有灵魂的人,我又庆幸他没有永久的消沉下去,在他舅舅的帮助下他找回了自己。说到他舅舅其实还有他的母亲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易莎——他的母亲和他之间的感情,作者是大手笔的细节描写,在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四孝的典故,那么外国故事中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孝顺之心也达到了超乎寻常的境界,特别是他冒着生面危险回国陪母亲最后一晚,那一幕不知会牵动多少人的心弦,让多少人的心灵颤动。当然在那不可忽视的亲情中不会少了舅舅,虽然作者没着力用事例印证约翰克里斯多夫对舅舅高托夫列特的敬爱,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说明了舅舅在约翰克里斯多夫音乐、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从图书馆借回来这本书,傅雷的译本,共三册,本来打算在两天内读完的,结果中间断断续续有些事,最后看完这本书,还是没有超过一个星期。

看第一册时是耐着性子看,看第二册时已经有了兴趣,但是有些地方写到法国的风土人情社会概括,还是会粗粗地浏览一遍便跳过去,等到看到第三册,这本书里的任何一个字,都不肯跳过去了。

翻开这本书的题记,罗曼罗兰就说,把这本书献给全世界正在战斗的人们。然后往下读,又看到《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一名字的出处,“当你遇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面容之日,便是你将死而不死之日”。我当下便觉得,我找对书了。或者是书找对我了,冥冥之中又安排我在此时读这本书,在我“将死之日”,给予我力量去重生。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懂“战斗”这两个字的意思,可是我同样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数不清的人在“战斗”。他们在人生中孤独挣扎,时而也彷徨堕落,是的,他们彷徨,迷茫,脆弱,有太多局限,但是他们终究不肯屈服于眼前的被统治,要为自己的自由而战。

他们本可以“乐天知命”,上帝给我哪些,我就享受哪些。亦或者他们不断的挣扎战斗,最后的结果仍是失败,仍是回到原点。但是他们相信,他们生来是要做战士的,战士最大的光荣,是“死得其所”,马革裹尸,削减沙场,乃是他们最光荣的归宿。就像宝剑,即使命中注定就要被折断,但是战斗过的剑锋,你抹杀不了刻在他上面的骄傲。

克里斯朵夫最终还是一死,就像书中所讲到的一样,“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面对冥冥中掌管这一切的,他最终还是失败。但是这种失败,乃见证了他人生的意义。“他倒下去了,被马蹄践踏着,鲜血淋漓的爬着,爬到了山顶上,锻炼灵魂的野火在云中吐着火焰……战斗完了,精辟历尽,于是他珍惜他的失败,明白了他的界限,努力的在主替我们划定的范围内,完成主的意志,为的是等待播种收获,把那些艰苦美妙的劳作做完一吼,能有权利躺在山脚下休息,对阳光普照的山峰说,祝福你们,我不欣赏你们的光明,但你们的阴影对我是甜美的”

读完这本书,你会明白,对于这种天生要做战士的人,他一生最大的幸福,或者上天能给予他的最大眷顾,就是能和一个懂他的,爱他的人共同走过人生。但是可惜的是,克里斯朵夫,上帝连这一点都没有给他。写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告诉那些战斗的人,一个爱你懂你的人对你人生的重要,不要低估他们。

09历史一吴兰婷

第三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翻开这本书的题记,罗曼罗兰就说,把这本书献给全世界正在战斗的人们,然后往下读,又看到《约翰·克里斯多夫》这一名字的出处,“当你遇到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面容之日,便是你将死而不死之日”。我当下便觉得,我找对书了,或者说书找对我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然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刻苦学习的经验,养成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生活的力量;平民阶层的社会地位使他接近人民,对封建等级和门阀精神魅力以造福人类。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懂“战斗”这两个字的意思,可是我同样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数不清的人在“战斗”。他们在人生中孤独挣扎,时而也彷徨坠落,是的,他们彷徨、迷茫、脆弱、有太多局限,但是他们终究不肯屈服于眼前的被统治,要为自己的自由而战。

他们本可以“乐天知命”,上帝给我哪些,我就享受哪些,亦或者他们不断地挣扎战斗,最后的结果仍是失败,仍是回到原点,但是他们相信,他们生来是要做战士的,战士最大的光荣,是“死得其所”,马革裹尸,削减沙场,乃是他们最光荣的归宿。就像宝剑,即使命中注定就要被折断,但是战斗过的剑锋,你抹杀不了刻在他上面的骄傲。

约翰克里斯多夫最终还是一死,就像书中所讲到的一样,“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面对冥冥中拿管这一切的,他最终还是失败。但是这种失败,乃见证了他人生的意义。

“他倒下去了,被马蹄践踏着,鲜血淋漓的爬着,爬到了山顶上,锻炼灵魂的野火在云中吐着火焰„„战斗完了,筋疲力尽,于是他珍惜他的失败,明白了他的界限,努力的在主替我们划定的范围内,完成主的意志,为的是等待播种收获,把那些艰苦美妙的劳作做完一吼,能有权利躺在山脚下休息,对阳光普照的山峰说,祝福你们,我不欣赏你们的光明,但你们的阴影对我是甜美的。”

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于这种天生要做战士的人,他一生最大的幸福,或者上天能给予他的最大眷顾,就是能和一个懂他的、爱他的人共同走过人生,但是可惜的是,克里斯多夫,上帝连这一点都没有给他。写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告诉那些战斗的人,一个爱你懂你的人对你人生的重要,不要低估他们。

最后,我想说,自然有人,天生要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挣扎、奋斗,他们不肯因为眼前虚假的光明而自欺欺人,于是勇敢地走入黑暗,去探求真正的光明,很多人在这条路上倒下了,也有很多人在继续前进,让我向你们致敬,在黑暗中为光明挣扎的、不肯放弃的人们。

第四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1

克拉夫脱,一个在贵族世界边缘的家族,一个昔日风华荣耀而如今却落魄到极致的家族,一个可悲的家族。克拉夫脱家族的祖孙三代,都是被现实所逼的可怜之人。

约翰-克利斯朵夫,他是幸运的,从小生在音乐世家,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再加上自身的音乐天赋,再年仅七岁的时候就拥有了一场自己的专属音乐会,十三岁的时候便成为了亲王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他是不幸的,没有一个天真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并且有一个是嗜酒成性的父亲,被生活所逼的他不得不在少年时期就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在外面受尽了世俗的折磨后,回到家还要忍受父亲的胡闹。他是孤独的,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处境,只能默默地独自承受一切。他的孤独,虽败犹荣。

约翰-曼希沃,从小也是个音乐天才,深受父亲爱戴,对他肆意放纵,不管不顾,使他养成了叛逆任性的性格,为了给父母作对,便娶了一个仆人的女儿,但是对她毫无感情基础,婚后无法面对现实的他只能依靠嗜酒来医学专用自己,他不是无恶不赦的,只是比较懦弱,只能通过这种办法来逃避自己的内心。

约翰-米希尔,由于无法面对落魄的现实,由于对过往的荣耀愈发追忆,那种强烈想过上流社会生活的情绪就越发强烈。所以在几岁的孙子乱作的曲子中添加自己的成分,借以使他那日后辉煌的孙子和世人不会忘记他。如他所盼望的那样,他的孙儿十分争气,但却不让他省心,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临死前,他从灵魂深处呼喊的名字竟然是“妈妈”.一个有儿孙的人,临终前的每句话,按我们常人的理解所想应该是未了的心事或是对子孙的寄托,而他却从灵魂深处呼喊出人的一生中最初喊出的名字。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及心灵的折磨,看透了世界本来的面目及所在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时,从内心深处挖掘人生最初的真实,寻求母爱,希望能够以出生的第一句纯洁无瑕的话来安慰那颗疲惫而随时都可以停止的心灵。人生就是如此,但有多少人能够在追逐了一生之后会想要找回最初真实的自己呢?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2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跑完了一场马拉松。因为了它实在太长了。但读完后,我感触良多,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克里斯多夫,他坚强,他不屈,他孤独,但他孤独的灵魂里,却有着英雄的血液,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

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对应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又受他舅舅和祖父的影响,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他很坚强,才十多岁就要养家糊口,在这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但他的思想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独。最终他因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在法国,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同样,他们对克里斯多夫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理解。因此,他四处碰壁,生活落魄。一个流落他乡的天才,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啊!

克里斯多夫,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一种遇挫不怕,创作不休的精神。这就够了,英雄不是没有卑劣的情操,只是没有被它俘虏罢了。

这本书给我另一个震撼是克里斯多夫和奥利维埃之间忠贞的友谊。他们初识时,就对对方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好感。他们同住一间屋子的日子,每天经历着贫穷的煎熬和不得志的苦闷。但这些日子却是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相濡以沫,无话不说,心灵相惜。鲁迅说:“人生的一知己足矣!”虽然后来他们之间有过一些误会,但最终和好如初。他们之间那种情之真,爱之切,确实让人潸然泪下。

因此,当奥利维埃不幸惨死之后,他崩溃了,累了,那如火的热情消退了。这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转折。他在瑞士隐居十年,潜心创作。当他再次回到巴黎时,他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人们谈中格格不入的落魄音乐家了。他名声大噪,大的音乐被人们争相演唱。面对这一切,他只是笑笑,泰然面对这一切。如果这发生在十几年前,他一定高兴坏了。

是啊,这时的克里斯多夫变了。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易怒,暴躁的.他了。他冷静了,升华了。现在的他,淡泊,无所争,生活中只有音乐和他最爱的人葛拉齐娅。

一本书完,一个英雄走完了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充满了精彩,贫穷过,失意过,拼搏过,爱过,伤心过,满足过,成功过。这就够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3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完了卷一,明白了傅雷先生强烈推荐的理由,刚读了这些,就觉得很惊艳!

瘦弱、苍白、胆小而又坚强的妈妈鲁意莎;事业失意、世故而又不甘心当过指挥家的爷爷老约翰-米希尔;健壮、懦弱、粗鲁、自私、严厉的酒鬼爸爸曼希沃-克拉夫脱;以及到卷一后面才出现的弱小、而又见解独特热爱大自然的舅舅高脱弗烈特,一个个的人物形象都刻画的如此形象立体,通过文字,你可以想象得出那么个人在你眼前。

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一室有如一国;一日有如一生。”

“在几步踏级之间,他仿佛过了整整的一生。”

“家……是抵御一切可怕的东西的托庇所。”

“最难受的痛苦就是儿童第一次发现别人的凶恶:……”

“你想编些歌,为的要做个大人物;你想做一个大人物,为的要编些歌。你倒像一条狗追着自己的尾巴打圈儿。”

看到克里斯多夫第一次被太太家的两个孩子欺负而后反抗,最后挨了爸爸的打,真替孩子冤枉,这也提醒自己责备孩子前一定要搞清楚,不能太伤孩子的心了!

还有家里日子难过的时候,才六岁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竟然以不饿为借口,让弟弟们多吃一个面包!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让人心疼!他和妈妈拥抱在一起,“他们一句话也不多说,可是彼此心里很明白。”看的人想哭!

爱喝酒的爸爸,时不时醉得不省人事, “那一夜,鲁意莎在发烧的克里斯多夫的床头坐了好久。酒鬼却躺在地上打鼾。”多么的生活化!要是家里也有爱喝酒的人,恐怕对这一场景毫不陌生。

还有那些大篇的克里斯多夫的心理描写,多么的贴合,使人感同身受!还有哪些关于音乐的,那些奇妙的各种的声音,那些大自然的合奏曲,那些精妙的比喻:

“涟波吮着柳枝,唧唧作响。”

“他听见父亲试音的时候,从中奏出一组轻快的琶音,仿佛阵雨之后,暖和的微风在林间湿透的枝条上吹下一阵淅沥的细雨。”

“而多少音乐又跟着那些节奏忙上来,像葡萄藤沿着树干扶摇直上:其中有钢琴上清脆的琶音,……”

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4

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对应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又受他舅舅和祖父的影响,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他很坚强,才十多岁就要养家糊口,在这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但他的思想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独。最终他因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

在法国,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同样,他们对克里斯多夫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理解。因此,他四处碰壁,生活落魄。一个流落他乡的天才,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啊!克里斯多夫,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一种遇挫不怕,创作不休的精神。这就够了,英雄不是没有卑劣的情操,只是没有被它俘虏罢了。

约翰-曼希沃,从小也是个音乐天才,深受父亲爱戴,对他肆意放纵,不管不顾,使他养成了叛逆任性的性格,为了给父母作对,便娶了一个仆人的女儿,但是对她毫无感情基础,婚后无法面对现实的他只能依靠嗜酒来医学专用自己,他不是无恶不赦的,只是比较懦弱,只能通过这种办法来逃避自己的内心。

而我,现在只是一个小学生,在父母的骄纵下幸福地生活着。偶尔学习上遇到问题,自己都不动脑筋,有困难就想退缩。现在看来,我是多么应该自己独立面对问题或者困难,想办法解决呀!

即使读过这本书,我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克里斯多夫所处的时代和国情,但是至少他教会了我遇到挫折不能退缩,不能屈服于挫折;不能放弃梦想,放弃希望,放弃憧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面对一切可能到来的困难或挫折,才能使我们的未来更精彩!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书在中国青年中曾发生巨大影响,可是,也遭到过蛮横无理的批判。长期以来我们把人性、人道主义当做反动的东西加以唾弃。这部书中描写人性和人道主义伟大的篇章,如“安多纳德”及其他关于爱情、友谊、亲情的章节,都被指为资产阶级腐朽感情。记得有人指斥这部书里所描述的无非是爱情、友谊、亲情,而这些只不过是资产阶级货色。这一段历史至今还记得。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5

《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已经读过许多次了,一直想写点什么,却总没动笔,我追求,所以我高贵。但每次捧起她时,都深深地被她感动和激励,于是,再次阅读之后,终于忍不住提起笔来。

我一直觉得,艺术家是一类很“特别”的人,他们是英雄,却是多半不被人认可的英雄。时代似乎总是跟不上他们的步伐,如果他们走运的话,还有可能在活着的时候享受尊崇,如果他们不幸(也许是幸运)的话,就只有穷困潦倒,在死后被人顶礼膜拜了。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说过:“他们不是带来光明的英雄,而是探索光明的英雄。正因其探索而无止境,正因其无止境而崇高,所以艺术也就比任何人类的文明更接近永恒。”罗曼.罗兰说,艺术家,尤其是音乐家,是人类中最崇高的一类。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命运无疑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年幼的时候被称为神童,七岁时就开始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这个时候社会给予约翰.克里斯多夫的更多的是认可,他还小,还不够坚强,还需要从社会得到欢呼和褒奖,而他也没能大踏步地走到社会认知的前头。但生活的艰难给予他比别人更多的责任,也给予了他比别人更多的灌溉。约翰.克里斯多夫很快就走出了所有人的视线,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了,但真正的英雄在吸引朋友的同时也不惮于制造敌人。于是,约翰.克里斯多夫孤孤单单地走向不朽,身边环绕着的是冷眼和打击。他离开了祖国,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朋友,他离经叛道丧失了人伦.但每一次约翰.克里斯多夫都如凤凰涅磐般从死难中复活,一次比一次更坚强。他老来时那种平和和冲淡的意境,已经如皑皑雪山,安详而不可动摇。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不是理想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呢?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英雄就是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他喜,他怒,他悲,他痛,但是,他不沉沦。他的生命是为着自己的理想而点燃,他的一切是为了追求而执著。

当绚烂的春花开遍山崖,当炎炎的夏日灸烤地面,当金黄的落叶堆满胸前,当呼啸的北风如刀锋般掠过颈边,我对自己说:我追求,所以我高贵。

第五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英语推广学校教师王文武

我对于《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的喜爱,虽说达不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但也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书的主人公那艰苦卓绝的音乐生涯和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都深深地影响到我。

约翰克里斯多夫出生在莱茵河畔的一个小城,他们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祖父曾是王府乐队的总指挥,父亲经常酗酒,母亲善良却怕事,以致家境逐渐败落。

约翰克里斯多夫虽长得不好看,但是精神世界极为丰富,对新奇世界的憧憬、对人世的向往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做大人物的想法,后来不负众望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天才。其实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天生是个音乐家,后来阴差阳错走上了文学道路,于是他只能用文学形式表现音乐,可想而知音乐在本书中占的分量。

一、音乐世界

他对音乐的兴趣是由他祖父培养的,后来他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爱好,于是天天逼他练琴。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这让他对音乐厌恶透顶,但同时音乐已占据了他的内心世界。书中具体描写了祖父和舅舅在他的音乐道路上对他的帮助,比如祖父留心随时把孙子很长的曲调整理起来加入伴奏,取名为《童年遣兴》。并帮他呈报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后来大公爵给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再世莫扎特”的夸耀,这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也为他的成功音乐道路埋下伏笔。其实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却没有对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音乐作细节描写,也没有将音乐定格在特定的形式和层次上,这正是需要读者需用心去阅读其内涵。

曾经很多人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的化身,罗曼·罗兰自己却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为他所创造音乐增加了现实感。从书的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风和大钟唤醒,而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使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帮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又使他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所以音乐在此书中占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纵然我们无法拥有那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能从他追寻音乐的道路中体会到自信、自强。

二、感情世界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是正义感和爱的合体,他的感情丰富多出于他特有的冲动和心肠太软的弱点,得别是对待爱情上。先是学生弥娜,但是由于弥娜的母亲的关系,两人被迫分手,又是阿达的背叛,再是萨皮纳和葛拉齐亚的离世,细数他的爱情经历好像都是悲剧收场。爱情的打击还未在内心平息,父亲又醉死在沟里,弟弟都外出打工,他只有与母亲相依为命„„ 于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消沉了下去,我庆幸他消沉下去因为他是一个人,有肉体、有感觉、有灵魂的人,我又庆幸他没有永久的消沉下去,在他舅舅的帮助下他找回了自己。说到他舅舅其实还有他的母亲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易莎——他的母亲和他之间的感情,作者是大手笔的细节描写,在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四孝的典故,那么外国故事中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孝顺之心也达到了超乎寻常的境界,特别是他冒着生面危险回国陪母亲最后一晚,那一幕不知会牵动多少人的心弦,让多少人的心灵颤动。当然在那不可忽视的亲情中不会少了舅舅,虽然作者没着力用事例印证约翰克里斯多夫对舅舅高托夫列特的敬爱,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说明了舅舅在约翰克里斯多夫音乐、生活中的作用。

爱情,亲情都说了当然不能忘记友情,奥利维出现在一个最平静的时期。如果硬是要分的话,约翰克里斯多夫属于理想者,奥利维是现实者,他们两个在这方面结合得相当完美,因为他们彼此拥有如此纯洁的友谊而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约翰克里斯多夫将这份友谊看得比爱情更重要,因为他大胆让爱,将心仪的女孩让给奥利维并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而且约翰克里斯多夫为了奥利维改掉了自己几十年粗声大气的习惯,为了奥利维去跟别人决斗,可以说是为了朋友能上刀山下火海,可谓两肋插刀。当然他会得到朋友的回报,奥里维一直是他精神的支持者,甚至最后为他付出了生命,可以说没有奥里维就没有约翰克里斯多夫事业的颠峰。其实他那丰富的情感源于情感的冲动和心中的那份坚守的正义感,这既是他的优点又是他的致命弱点。他甚至为了搭救姑娘而杀死警察,最后不得不因此过上逃亡的生活,又甚至为了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孩去揭示一个不应该由他来负责的误会。当然他的情感升华到最高境界就是爱国情感了,他的血管里流动的是沸腾的日耳曼民族的血液,所以即使在逃亡的过程中也始终不忘他的祖国。

三、精神世界

虽然丛书的开端一直到结尾,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份坚守的精神一直打动着我,那份坚持在中国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小的时候受人欺侮从来没有屈服,而后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出于对音乐的尊重,竟然对一个唯一肯雇佣他并付给他丰厚薪水的公爵说“我绝不是您的奴隶,我爱说什么就什么!”他毅然辞去了那份优厚的工作。在音乐中他会手舞足蹈,心潮澎湃,但是他自己的世界是单纯、宁静的,直到晚年,他和葛拉齐亚的爱情才是真正的自由。不幸的是,最终葛拉齐亚还是先离他而去,读到这里也不尽让人潸然泪下啊!

夜静得出奇,只能听到窗外呼啸的狂风。合上《约翰克里斯多夫》,突然心中如释重负。或许我们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么艰苦的音乐生涯,也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曲折坎坷的命运,虽然约翰克里斯多夫离我们远去,但就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他用重生代替了死亡”,这是精神的重生,像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那句名言“我曾经奋斗,曾经流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生”,这句话一直会燃烧在每一个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的心中。《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跑完了一场马拉松。因为了它实在太长了。但读完后,我感触良多,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克里斯多夫,他坚强,他不屈,他孤独,但他孤独的灵魂里,却有着英雄的血液,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

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对应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又受他舅舅和祖父的影响,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他很坚强,才十多岁就要养家糊口,在这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但他的思想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独。最终他因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在法国,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同样,他们对克里斯多夫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理解。因此,他四处碰壁,生活落魄。一个流落他乡的天才,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啊!

克里斯多夫,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一种遇挫不怕,创作不休的精神。这就够了,英雄不是没有卑劣的情操,只是没有被它俘虏罢了。

这本书给我另一个震撼是克里斯多夫和奥利维埃之间忠贞的友谊。他们初识时,就对对方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好感。他们同住一间屋子的日子,每天经历着贫穷的煎熬和不得志的苦闷。但这些日子却是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相濡以沫,无话不说,心灵相惜。鲁迅说:“人生的一知己足矣!”虽然后来他们之间有过一些误会,但最终和好如初。他们之间那种情之真,爱之切,确实让人潸然泪下。

因此,当奥利维埃不幸惨死之后,他崩溃了,累了,那如火的热情消退了。这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转折。他在瑞士隐居十年,潜心创作。当他再次回到巴黎时,他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人们谈中格格不入的落魄音乐家了。他名声大噪,大的音乐被人们争相演唱。面对这一切,他只是笑笑,泰然面对这一切。如果这发生在十几年前,他一定高兴坏了。

是啊,这时的克里斯多夫变了。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易怒,暴躁的他了。他冷静了,升华了。现在的他,淡泊,无所争,生活中只有音乐和他最爱的人葛拉齐娅。

一本书完,一个英雄走完了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充满了精彩,贫穷过,失意过,拼搏过,爱过,伤心过,满足过,成功过。这就够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很不会写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文字,恐怕自己拙笨的文字无法言尽本来的内容。但对于这本书却由衷的想留下一些自己读过的退迹,它断断续续陪同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仿佛自己已梦游般伴着克利斯朵淌游在那个年月的欧罗巴,那里的莱茵河、阿尔卑斯山脉......以至于在现实中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那块土地去探寻他的足迹,尽管此时的欧洲非彼时的欧洲。引用译者的序言以及深刻打动自己的文字来简单的记录这部巨著。

正如译者言,这本书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

作者把整个十九世纪末期的欧洲思想史、政治史、民族史、艺术史来做为克利斯朵夫的背景,于是本书在描写一个个人的性格以外,更具反映了某一特殊时期的历史性。

对于这部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诗的巨著,据作者自白,说它有如一条河,莱茵这条横贯欧洲的巨流是全书的象征,于是,此书便极富于音乐意味的,包藏无限生机的“江声浩荡......”开了篇。

书中描写了克利斯朵夫在音乐上天才般的创造以及对当时音乐弊端的抨击;描述了因为命案而逃往法国巴黎的生活;大量的文字比较了德法两国在思想艺术上的区别;描述了朵夫少年到青春萌动时期交往过的女性:弥娜,萨皮娜,阿达,安多纳德;描写了在他生命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朋友-奥里维以及奥里维死后对他心灵摧毁性的打击;直至生命的暮年遇到了心灵的归宿-葛拉齐亚。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结合。精神上水乳交融,灵魂上合二为一,但是肉体上始终保持了朋友间的尺度。

他的一生都在逃亡中颠簸流离却创造出了伟大的音乐!他一生未曾结婚却到生命的终了有两个视同已出的孩子-奥里维的儿子乔治和葛拉齐亚的女儿奥络拉。

他在平静中走向天堂,正如书中写到:噢,欢乐,眼看自己在上帝的至高的和平中化掉,眼看自己为上帝效劳,竭忠尽力的干了一辈子:这才是真正的欢乐!

如果你热爱音乐,你一定会陶醉在其中,虽然你无法真切地听到朵夫的作品;如果你热爱生命,你会在朵夫身上发现在共鸣,并且得到更多的力;如果你心灰意冷,看看朵夫受的苦吧,自己的那些挫折,又算得了什么!

沿着自己的记忆之河,记录几小段共鸣于心的文字。

物我同化 朵夫饱含有丰满无比的创造力,正如:只有创造才是欢乐,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所谓完美并非圆满无缺,而是颠覆不破地,再接再历的向着比较圆满的前途迈进的意思,直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真正的光明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盖罢了,而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屈服罢了。和奥里维的友谊 “我有一个朋友了,找到了一颗灵魂,使你在苦恼中有所依傍,有一个温柔而安全的托身之地,使你在惊魂未定之时能够喘息一会儿,那是多么甜美啊,不再孤独了,只要能生死相共,便是痛苦也成为欢乐了!”

复活 生命回来了,而克利斯朵夫的爱也醒过来了,得到上帝恩宠的灵魂简直是一桩奇迹!灵魂从恶梦中觉醒,心又跳动了,枯涸的泉水又开始流了。爱情的精神境界 各人都对朋友倾吐心中的苦闷,也听着朋友的苦闷,互相交换之下,连悲哀本身都有变成欢乐了;觉得自己整个儿被朋友的精神包围了,心里只有一片欢乐的感觉。他闭着眼睛,弹着一些奇妙的东西,于是她体会到这个房间的美,其中充满了出神入化的音乐;她也听到这颗心仿佛就在自己胸中跳动;于是人间的太阳射出一道新的光明,透过幻梦的幕,又带来了一次春天。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任何努力决不落空,或许许多年都会了无音讯;却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思想已经有了影响.------约翰克里斯多夫

曾经很多人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的化身,罗曼罗兰自己却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为他所创造音乐增加了现实感。从书的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风和大钟唤醒,而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是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使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又使他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所以音乐在此书中占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纵然我们无法拥有那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能从他追寻音乐的道路中体会到自信、自强。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他用重生代替了死亡”,也正如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那句名言“我曾经奋斗,曾经流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生”,这句话一直会燃烧在每一个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的心中。

有时候,我们爱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的精髓--------感情。就像约翰克里斯多夫,曾为朋友创作音乐,因为他有感情,有故事。真诚,不说谎,所以显得格外珍贵。

喜欢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喜欢看他在成长的那一段中经历的混沌、暧昧、矛盾和骚乱。克利斯朵夫象年轻的西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堂•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夫,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顽强的意志,簇新的天才,被更趋顽强的和年代久远的传统与民族性拘囚在樊笼里。他在和社会奋斗,和过去的历史奋斗,更得和人类固有的种种根性奋斗。一个人唯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得胜,才能打破青年期的难关而踏上成人的大道。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还有最悲壮的是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冲突:从前费了多少心血获得的宝物,此刻要费更多的心血去反抗,以求解脱。他周身晃动着贝多芬的火苗,从莱茵河大步地燃烧过来,又在法兰西继续着他革命的气息。

在学生时代浪漫的我不能完全理解,像约翰•克里斯多夫一样生活有多么困难,像他火一样渴望美和爱情,无论任何险恶和遭遇都不能阻止他心中不泯的理想有多么困难。十几年过去,活生生的现实经历,再读,除了激情与斗志,更多地体察到了约翰•克里斯朵夫那脆弱柔软的心。期待一个华丽的人生,即使受苦,奋斗也值得骄傲,即使苦难也富有诗意。现在我终于相信,所有苍茫悠远的往事总不免消失于虚空,无论经过怎样的悲喜,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全部努力最终都不过只是完成了普通生活,而苦难就是苦难,通常没有任何正面意义。即便是靠着自由的热情和意志生活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也会弹一首他的死敌勃拉姆斯的一首曲子。并唱着:“我感谢你曾经爱过我,希望你在别处幸福„„”

克里斯多夫的一生充满了斗争,困扰和冲突。他的艺术生涯也是异常坎坷,但他在矛盾中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从来不为他人所驱使,这是最为可贵的一点。一个赤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不去按照社会他人的意愿,改变自己,而是把对自己的性格,灵魂,意志,心智的支配权牢牢握在手中,从而为自己更好的燃烧生命,发出光和热,照亮身边的人,前方的路:路的尽头,就是他们渴盼已久的宁静。

下载《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篇一: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现在这个年龄,重读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时读它不一样了。然而,它还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当然,我关注的内容、细节已经变了。然......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500字

    读完了《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我感觉自己长大了,明白了很多事,在书中,我看到了我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胆小和不坚持,虽然约翰克里斯多夫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真诚、坦荡、执着、......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史诗巨制,我读了三个多月,每一次读都不胜的感慨,这本书所带给我的震撼。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也许我的词语匮乏,不足以来讴歌罗曼罗兰的伟大,是他带着我们......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书笔记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书笔记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跑完了一场马拉松。因为了它实在太长了。但读完后,我感触良多,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克里斯多夫,他坚强,他不屈,他孤独,但他孤独的......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

    现在这个年龄,重读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时读它不一样了。然而,它还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 当然,我关注的内容、细节已经变了。然而,一个人的历程里,总会有一些......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精]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1 她在四五岁的时候,字还写得歪歪扭扭,比楔形文字还要粗细不均——虽然现在也并没有多大本质上的改良——就开始在......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后感1 现在这个年龄,重读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时读它不一样了。然而,它还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当然,我关注......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欧美文学赏析课结课论文艺术管理系09级090802043罗兰 上课时间:周三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有感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有感 说起外国名著,我确实看过不少。也可能因此我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