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约翰克里斯多夫的生命意识121314
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
摘要
罗曼·罗兰笔下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物。罗曼·罗兰站在精神和艺术的双重高度阐述一个人的内在生命状态和生命意义,并将这种内蕴赋予了约翰·克利斯朵夫。作者从对自由生命的追求出发,以音乐般的的笔调展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给人留下了一幅闪烁着独特智慧的人生景观。关于生命意义的探索,在克利斯朵夫身上更显得深沉。在主人公的一生中,对苦难和孤独的超越,坚持奋斗和反抗,是他生命的特色,由此形成的生命意识更值我们得深思。因此,研究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就变得极有价值,且了解主人公的生命意识能更好的了解罗曼·罗兰的思想和作品。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思考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主人公独特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约翰·克利斯朵夫;生命意识;音乐性;和谐
Theory of John KeLiSiDuoFu life consciousness Abstract:Romain rolland's John KeLiSiDuoFu character is one who has a rich connotation.Romain rolland standing in the spirit and artistic double height in this paper, the state of a person's inner life, and meaning of life, and gives the implication to the KeLiSiDuoFu.The author embarks from the pursuit of free life, with music of showing KeLiSiDuoFu life, give a person leave a flashing unique wisdom of life.About the exploration of life significance, upon KeLiSiDuoFu more deep.In the protagonist's life, suffering and lonely beyond, adhere to the struggle and resistance, is characteristic of his life, and the resulting more value we have to ponder life consciousness.Research KeLiSiDuoFu life consciousness, therefore, it becomes very valuable, and understand the protagonist's life consciousness can better understand romain rolland's thoughts and work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thinking can be more clear that the hero's special life consciousness.Keywords:Jean Christophe;life consciousness;musicality;harmonious
目 录
引言......................................................................1 文献综述..................................................................1 研究方法..................................................................3 讨论与分析................................................................3
一、生命意识形成的多要素.................................................3
(一)苦难................................................................3
(二)孤独................................................................5
(三)反抗................................................................6
(四)奋斗................................................................8
二、形成生命意识各要素的互补共融性........................................9
三、生命意识的特征——音乐性.............................................10
(一)生命意识形成过程的音乐性...........................................10
(二)生命意识内容的音乐性...............................................10
四、生命意识的境界——和谐..............................................11
(一)从生命境界看生命意识的和谐.........................................11
(二)从音乐境界看生命意识的和谐.........................................11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
引言
罗曼·罗兰为了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创造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约翰·克利斯朵夫正是其中的一个。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正如一条大河,他超越了史诗意味的反抗和奋斗超临了人生的苦难和孤独,也实现了自我高尚的人生理想和自我对真理的永恒的追求,展现出主人公精神追求的一生。同时,《约翰·克利斯朵夫》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部交响曲,主人公的一生正是音乐和苦难、反抗、奋斗、孤独交互融合的一生,由此主人公形成上的生命意识更显得独特和耐人寻味。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随着傅雷的翻译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研究分析有这么几类:
1.“人物形象论”
克利斯朵夫人物形象内涵丰富。现有的文献中一般侧重讨论他的平民英雄形象。代表的有任莉莉的《贝多芬式的“英雄”——约翰克利斯朵夫》(《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05))主要描写的是贝多芬式的英雄——这是一种外在的创造的天才,也是广阔的内心世界的英雄,这是一个征服内在而非外在的英雄。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后序》(许渊冲译.《罗曼·罗兰精选集》,2004(01))说明克利斯朵夫并非贝多芬,他只是一个新式的贝多芬,一个贝多芬式的英雄,他是独立自主的。郭遵、李忠良、李厚培《浅析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电影评介,2010(11))认为他是一个具有伟大心灵的英雄。罗曼·罗兰说过:“他拒绝把英雄的称号赋予那些靠思想或力量来取得胜利的人物,我称为英雄的只是那些心灵伟大的人”。克利斯朵夫正属于心灵伟大的人。相关的文献还有涂慧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在中国的百年诠释嬗变》(教研天地,2011(01)),杨维春的《法国民族文学中的自我奋斗形象研究——从于连到约翰克利斯朵夫》(民族论坛,2010(3))和刘晨峰《试论法国文学中的个人主义英雄形象》(法国研究,1986(01))。
2.“思想文化内涵论”
这类论文主要叙述约翰·克利斯朵夫对自由生命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对西方精神的反思,并进而树立一种文化批判与重构的生命追求。该类文献从宏观上对克利斯朵夫的思想和精神给予分析,展现出克利斯朵夫的思想高度和生命 1
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
境界。代表人物和作品有杨玉珍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深广的文化内涵》(《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4))阐述的是对现实包括艺术、道德、政治的批判,对文化的批判与重构却成为它表现的主体。其他相关的作者作品有肖红艳论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思想文化内涵》(中国集体经济,2008(12))。
3.“人格精神论”
代表的有康广萍、李怡:《自由的生命:<约翰克里斯朵>的中心命题》(《四川外语学院报》,1998(04)),文献主要以克利斯朵夫对自由生命的追求与讴歌为出发点,描述了主人公对生命的追求。赵翔 《突围——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生磨难》(西南大学文学院,2008(01))叙述了一个强健的生命反抗周遭混乱的环境,实现人生的突围,展现出一种超功利的人生追求;肖四新的《力与爱的生命─—论约翰·克利斯朵夫对奴性的反抗》(《法国研究》,1997(01))中展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杨欣的《斗士与解剖师——约翰·克利斯朵夫掠影》(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主要阐述了克利斯朵夫为艺术而战的大无畏精神和对人类灵魂的无情的理性解剖。其他相关文献有乔雪《试析<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孤独意向》(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和查新舟《执着追求与奋斗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青年文学家,2010(11))。
4.“人道主义精神论”
代表作家与作品有梁艳君、王玉平、刘莹《不朽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11))主要从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人道主义等方面对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一形象进行评价与分析,并着重论述其作为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所体现出的时代意义与价值。杜杨沁的《复归的史诗,执着的英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山东师范大学,2008(08))深入探讨了人道主义成因,并试图抓住他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核,进而研究克利斯朵夫的人道主义精神。
5.“音乐艺术论”
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就是为艺术音乐的一生,离开音乐谈克利斯朵夫将会失去其艺术人生的内核。相关文献有王锡明、董焰的《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音乐性》(《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2))叙述了交响乐的主旋律,音乐化的主人公形象等问题,力图在文字与音符之间找到某种内在联系。乔雪《试论“音乐小说”<约翰· 克利斯朵夫>》(电影评介,2006(20))文章以人物的音乐性,结构的音乐性、主题的音乐性阐述了小说的音乐性。其它相关资料还有王林.深情凝练,飘逸高超—谈《约翰·克利斯朵夫》(《遵义师专学报》,1996(02))的音乐性;孔祥霞的《悲怆与欢乐的和谐交响》((浙江大学学报),1996(01))。
(二)国外研究现状
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
罗曼·罗兰生活在一个阴暗的时代,此时法国的先驱雨果已经逝世,福楼拜已经谢世,邻国泰斗尼采也失去了他的光芒,而左拉和莫泊桑所描绘的世界又是那样的晦涩和阴暗。在这样的一个娇弱、变坏的时代里,罗曼·罗兰缠身于他的时代的主要社会、政治和宗教事件中。阿拉贡的《论约翰·克利斯朵夫》(《外国评论选》(下册))深刻揭示主人公真诚地相信艺术应该描绘真实的情感,传达出使人变得高贵的道德感。他无间断地呼吁自由和人类精神的尊严,追求一种艺术的超功利的人生境界。解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法国论文《oldat perpétuel—Réflexion sur Jean Christophe de Romaind Rolland》主要阐述了主人公在永恒叛逆中嘲讽西方文化和民主,他无惧人生挫折,走上斗士的漫漫征途,为世人留下了一个伟大的孤独背影。与论题相关的著作还有尼采《悲剧的诞生》讨论了悲剧与音乐艺术形式的关系,悲剧的再生,以及悲剧对个人的成长所起作用等问题。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悲剧与人生的关系,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建立起一种悲剧人生观。
(三)对上述状况的评述
回顾国内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研究,主要以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人格精神、人道主义、音乐艺术为方向。由于约翰·克利斯朵夫本身的价值,再加上很多学者对其价值的开掘,已经取得很大成就。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文化现象不是任何分析解说能穷尽的,更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学习与挖掘。国外文献则侧重对社会的改良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约翰·克利斯朵夫》不仅仅是一部人生的史诗,同时也是一幅广阔的社会画卷,结合中外二者的研究将更有利于对文本解读的深化。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本细读法、文献法、社会历史批评方法。①细读文本,对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小说及其研究类文献有整体把握;②使用文献法,通过查阅并分析文献获取相关研究资料,论证主人公的生命意识。③从社会历史角度分析主人公生命意识形成的多要素和特征和境界。
讨论与分析
一、生命意识形成的多要素
(一)苦难
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
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坎坷,经历了超过常人的苦难。少年时谋生的艰辛,小小年纪的克利斯朵夫就必须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担。他做过公爵府上的钢琴师,还在业余时间去做音乐家教,过早承担生计的责任给小克利斯朵夫身心带来了深深的伤害;青年时努力实现梦想却处处受到排挤的苦闷;老年时刻骨铭心的恋人格拉齐亚去世让他伤心欲绝。苦难历程的展现,昭示主人公命运的底色是苦难,但罗曼·罗兰更倾向表现主人公承担苦难的力量,实现对苦难的超越。对苦难的担当和超越显示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独特的苦难情结。苦难是他人生的障碍,但也是给克利斯朵夫来超越的。
克利斯朵夫超越苦难的凭借有两种。其一,神秘的自然力量。[1]《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展现生之苦时,以极大的热情讴歌了自然力量。克利斯朵夫的一生遭遇坎坷,打击重重,常常陷入绝望的边缘。青年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按照自己的理解创作了一些在内容和风格上“反传统”的作品,立刻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攻击,从此谁也不愿意演奏他的作品。有一天他收到一份意外的信,一个音乐家愿意演奏他的作品,这消息让他惊喜万分,然而当他赶到剧场时却意外的发现现场一片混乱,各种乐器杂乱的吹奏,失去起码的节奏和旋律。更可气的是,指挥家还在那里煞有介事的指挥,拼命想让观众知道这是克利斯朵夫的音乐作品。结果全场观众的哄笑不绝于耳,“再来一次”的高喊声持续的好几分钟,克利斯朵夫从未受到这样的侮辱,于是想到了自我毁灭。此际,总是宇宙间普遍存在而又强大的生命力给了他鼓励并使他从苦难中站起来。有一次他受伤后,他像一个疯子一样在旷野中疾奔,无意中来到一条小河边,他想到了自杀。此时他看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盎然的景象,这种景象使他感受到与渺远的宇宙中的生命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相比,人生的挫折和痛苦显得那么狭隘和不值一提。这种神秘的宇宙的伟大的力他感受到了真正的生活与苦难是不分离的,在苦难超越中作者对宇宙力量的发现,在克利斯朵夫身上得到完美体现。他如醉如狂的拥抱大地,拥抱着生命。此时宇宙力量给人的不是一种命运的枷锁,而是人生成长的积极的推动力量,呈现一种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力量的发现与古希腊文学中那种神秘的力有着本质区别,在古希腊悲剧文学中宇宙给人的命运是注定的,那种人生是一种俄狄浦斯式的人生,人在这种命运枷锁中只能默默承受。然而克利斯朵夫所面对的宇宙间伟大的生命力,不再给人的是一种命运式的枷锁,而是一种神秘而伟大的推动力。其二,超越苦难的核心力量—奋斗。罗曼·罗兰创作《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宗旨是希望各国受难和奋斗的人感受到克里斯朵夫的精神,进而激发自己,成就自己。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是一部苦难史,他对于 4
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
苦难,奋斗多于他的忍耐,这是一种在逆境中坚持的成长,不停息的奋斗让他超临了苦难,实现了自我的英雄主义的理想,最终达到了苦难与生命共融的和谐境界。
寻找生命意义的旅途,必然要面对无数的苦难。《约翰·克利斯朵夫》呈现的就是一个强健的生命超越苦难的旅程,表现了强烈的苦难观念。纵观克利斯朵夫传奇的一生,他有着深厚的苦难情结。他的苦难境界,随着的他的成长过程可细分为两大层次。其一,他认为:对于苦难,受苦的人应该超越人生的苦难,追求丰满的生命,且不能让人生的磨难损害这个内心的财宝。克利斯朵夫常从他的前辈那里吸取营养。在苦难中总会有人给予他真诚的安慰。那些受过苦但最终成功的人会告诉他:朋友啊,我们在这里,你勇敢些吧!我们也受过非分的苦难„„可临了我们还是达到了目的。他的心灵如海洋一般,风狂雨骤的把压盖生命的乌云一扫而光。这是一颗忍受苦难的灵魂,在苦难中需要坚强和勇敢,克利斯朵夫这样怀着理想,成为一个狂放不羁而坚忍不拔的斗士。苦难观念的第二层次就是:越充满艰难的事物越是美好的事物,痛苦至极则近乎解放,唯一无法挽救,摧毁灵魂的东西,是普普通通的痛苦。痛苦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能成为一种力量,不再为痛苦屈服,而是成为你所统治的力量。他需要的是直冲云霄的豪情壮志或无底深渊里的千锤百炼。苦难越大,越能激发他的斗志,受苦对于他是件好事,一切苦难都使他备尝痛苦,也使他受到恩惠。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他的最好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由痛苦中得到欢乐,品尝苦难,享受苦难。对他而言:“受难即是欢乐”。[2]此时此境,苦难给予他的不只是一种动力,而是一种艺术了。苦难最终必将与生命合二为一,和谐交融,推动生命走向完美。
(二)孤独
一个才华横溢追求真理的艺术家,在人生历程中,往往是孤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于贫困的音乐家庭,在生活困境下饱受尊严丧失的苦痛,强烈的自尊心和对伟大的渴求,使他在庸俗的社会面前决定如贝多芬一般与残酷的世界搏斗,实现自己的英雄主义的人格理想,这条路注定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肉体的,同时也是精神的。
读罢《约翰·克利斯朵夫》,主人公的深深的孤独必将给你留下强力的震撼,但这种孤独的深处绝非是一种无可奈何,而是一种倔强。罗曼·罗兰在谈及此书的创作初衷是说到:“我是孤独的,我要自由呼吸,要对不健全的文明,以及被一些伪劣的精英分子所腐蚀的思想奋起抗争。为此,我需要的是一个心明眼亮的英雄”。[3]这种神圣的使命和责任使约翰·克利斯朵夫处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孤独中。这种孤独是主人公的一种
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
选择和担当,是一种为创建一种新文明和新思想所选择的精神意向,这种孤独的内蕴实则是一种倔强。
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在孤独中前进,他给我们呈现了生命的孤独。对的孤独:“克里斯朵夫认为每个人都很孤独,并且孤独的死去,然而一个伟大的人物是永远不会孤独的,即使命运剥夺了他的所有的朋友,他的心里充满着爱,由此在他的周围洋溢着光辉,孤独对他并不形成压力。相反,以他的素质,还嫌孤独得不够”。[4]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孤独且不畏孤独的境界。从小我中跳出来,在广阔的世界生活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探索生命的意义。确实,英雄的伟大就在于他克服了人生各个时期的孤独,顽强勇敢,努力奋斗,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英雄需要孤独,孤独也将常伴英雄,一个奋斗的人是注定孤独的。克利斯朵夫正是这样一个英雄,一个斗士,他肩负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注定了他必将孤独。他的孤独,更应该是一种倔强。伴随着自己生命境界的提高,他不是孤独的,也永远不会再孤独。他到了生命的尽头也能说就在他最孤独的时候他也没有孤独过。
(三)反抗
反抗贯穿他的一生,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就是不断的同周围丑恶的和不公正的社会环境的冲突和斗争。他是一切偶像,一切权威的挑战者;他是一切虚伪、低级、保守、腐败、消极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不妥协者和否定者。他的一生苦难重重,然而正如莱茵河河水一样,流水愈急,波浪愈大;苦难愈多,反抗越大。
他生命中的反抗,主要集中在对死亡的反抗、对自我堕落的反抗以及对不公社会的反抗。死亡自他出生以来就一直就困扰他的成长,对死亡的反抗也是克斯斯朵夫的一生写照。年幼的克利斯朵夫目睹了祖父之死,因而生病。病好后一直思考死亡和生命的关系,他知道自己被控制在一个破坏之神的鼓掌并任其宰割。然而,他并非束手待毙,相反还怒火填膺,进而奋起反抗,与“不可能”抗争,反抗意识由此在小克利斯朵夫心中扎根;父亲的溺水而亡,让他认识到生命是一场无情的,无休止的搏斗,他只有战斗;妈妈死后,他不哭也不想了自己也成为一个活死人,此时命运之手也让他在死神的对抗中无力而又无奈;随着奥里维不幸之死,克利斯朵夫伤痛欲绝,希望自己不再有思想,不愿意继续生活;知音和恋人的格拉齐亚死后,克利斯朵夫“异常平静”。一个人生活越久,经历越多,爱的越深,失去的爱人越多,对待死亡的感受也就越超脱。此时,克利斯朵夫对死亡的反抗是一种无形但力量强大的力,这种力是一种冲破一切的力。克利
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
斯朵夫一生经历了亲人之死,爱人之死,友人之死,他坚强的心由于死亡的冲击更加坚强。所以克利斯朵夫走向生命的终点时,他没有畏惧,没有痛苦。此时他认为属于死亡的一切都是在磨练强者的意志的同时,只能使他们更加自强不息,使他们潇洒从容的对待生活。对死亡的反抗使他达到了对生命的超越,实现的精神灵魂的升华。自我堕落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黑暗之处,人生于世必须反抗自己的自我堕落。确实,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5]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克利斯朵夫生活在一个阴暗虚弱的时代,作为一个强者,他不断地反抗社会中的黑暗与不公。
克利斯朵夫的反抗所要达到目的有两各方面。其一,当时欧洲国家处在污浊和腐败中,民族也处在一种颓废的精神状态。克利斯朵夫以积极的态度从民族和艺术的消极因素中孤独的站起来,打破前人的束缚,以审视的目光对待传统,用全面否定的剖析,并以音乐为核心,严厉的批评但不失积极的吸收并光大文化精神和民族性格,试图重建一种健康的社会风气和积极进取的民族文化。其二,克利斯朵夫并非一个完美的人,他很平凡,也有七情六欲,有苦恼,有矛盾。他走过的道路艰难坎坷,这更加激发了反抗自身缺陷的精神。这在他通过对虚伪艺术的反抗中达到个人灵魂的净化中有突出表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珍爱艺术而为之竭忠尽智的孤高虔敬的人,当他发现德国艺术的虚伪、形式主义、缺少严肃的深刻,遍布一种死的气息时,他无法忍受这种艺术气息,不惜与德国艺术为敌。随后,他逃亡到法国,他看到法国艺术呈现出的是一种为金钱而艺术,为金钱而一切的情形,金钱是主宰这个世界的上帝。此时,克利斯朵夫有两大选择:其一,要么成为金钱的奴隶,这样可以成为巴黎人心中的有价值受尊敬的人。其二,逆水行舟,同整个腐朽的法国艺术对抗,改造社会,改革艺术,肩负起一个艺术家的使命,为艺术而艺术。克利斯朵夫选择了后者,追求真实的艺术,反抗没有生命力的艺术。他信仰的是“艺术的使命是为了人生,艺术家的责任是以艺术为武器来改善人类命运”。
[6]他认为艺术的使命是服务人生,艺术家的终极目标是以艺术来改善人类的命运。他的艺术反抗,把他的生命与思想从死亡中救出来,真正的艺术拯救了他,他也改变了艺术的血液。此时他追求的艺术上升为一种宇宙人生的追求,那是一种艺术的人生。这种反抗使他升华了自己的人生,也拯救了他自身。此时他的生命如同莱茵河河水一样,永远滚滚向前。克利斯朵夫进入一种纯艺术的精神的追求。在这一追求中,他进入一种清明 7
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
高远的生命境界,这种追求靠近了生命的真谛,直抵人的思想和灵魂。
通过不屈的反抗,他达到了属于他的反抗意识:“真正的光明不是永远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就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所以,你在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要你不断的自拔和更新”。[7]个人和他所面对的世界都是不完美的,这就要求人们永远战斗。克利斯朵夫在艺术、生命、死亡上的反抗,强烈的体现了他的反抗观念。对生命而言,生命的价值在于战斗;对于苦难而言,唯有反抗才能超越苦难,生命的个过程是一个反抗的过程,战斗是一个人的使命和责任。他生来就是为了战斗的,人生本就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他是一个英雄,他必须时时刻刻与无情的敌人作战。他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这么坚信:“我曾经战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再生”。[8]
(四)奋斗
克利斯朵夫永不懈怠的向上精神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追求真善美,显示出强烈的英雄气概和人格力量。他的一生是一场战斗,同时更是一个奋斗的历程。
他的奋斗,主要表现在他的追求上,在对生命和艺术的追求中,展现出他奋斗的一生。在他的人生中,如果要生活,就必须行动,他创造,所以他生存,若要停止创造,即使是一刹那,他也会死去。克利斯朵夫最具吸引了的人格魅力,是他永无止息的生命,而它的来源,正是他自身的创造和奋斗。克里斯朵夫认为:“人生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工厂,那里没有懒人的位置,工作吧!创造吧!人活在世界上,寻求的是生活,而不是安逸,奋斗才是一个人存在的一切意义,也是他的宿命”。[9]他在苦难的历程中,张开双臂拥抱生活,并将永远继续自己的奋斗生活。甚至于弥留之际,依然抱着奋斗和希望的意志,他寓志与”即将诞生的生命“传承者自己的奋斗。主人公的奋斗过程是创造的和无止境的。克利斯朵夫的奋斗追求是无止境,这与浮士德精神是想通的。但是罗曼·罗兰在小说中并未让克利斯朵夫在无止境追求中失落于无穷,奔驰于无极,而是在无穷的奋斗中回归于自我的心灵,达到一种和谐的人生。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奋斗过程中,其目标可分为对自由生命的追求和艺术的追求。自由生命是主人公独立人格的基础,主人公一生的人生历程,他不断的反抗传统和反抗不公社会的人格独立意识,这正是他对生命自由性的坚守。克利斯朵夫在7岁时就表现了独立的人格。那时,小克利斯朵夫便已才华横溢,举办音乐会并且相当成功。此时,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
父亲让他向台下飞吻,更重要的是向大公爵的包厢表示特别的敬意,按照德国当时音乐家的习惯,这只是一个十分平常的动作,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克利斯朵夫对此感到十分厌恶。依他的思维来看,他的表演,仅仅是因为自己酷爱音乐,音乐可以为他带来乐趣和享受,至于有没有掌声,这不是他关注的。他并不在意,更不是要讨好别人的欢心。当父亲逼他向公爵包厢敬礼时,他就低着眼睛,对谁都不看,始终把头扭向别处,觉得那个罪真受不了,非常痛苦,不知道痛苦些什么?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一点不喜欢台下那些听众。克利斯朵夫追求的的人格独立极其纯粹彻底。他是一个“只为自己而活,为了他喜欢的人而活的人格独立之人”。[10]这种对自由追求贯穿他的一生,是他始终坚持的精神理想。艺术上,他追求是一种不媚俗不迎合时尚的艺术。他的音乐作品都是从生命体验中自然流出,表达出一种对生命的忠实理解。从追求的目标来看,他的奋斗是一种超功利的。他追求的不是现实的物质利益,不是为了世俗的名和利,而是一种艺术化的超功利的人生。
二、形成生命意识各要素的互补共融性
生命的要素是丰富的,由苦难、反抗、奋斗、孤独构成的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显得尤为丰富。形成生命意识的各要素是互补的,克利斯朵夫在反抗中冲破苦难,在逆流中体验人生,从痛苦中他摄取了顽强的生命力,在苦难中的坚持奋斗。他毕生追求的是一条通往孤独的路,但他在奋斗中还是遇到了许多真心的朋友,许多爱他的善良的人。如舅舅,苏兹、安德烈托、格拉齐亚„„他在爱河中徜徉,也在恨河中走过,他是音乐天才,要求完美,因而处处遭人诋毁,受人攻击。克利斯朵夫奋起反抗,同时他又是个创造者,对创造者来讲,任何事物都是有意义的,谁反抗他,阻止他,谁就是一种鼓舞,一份鞭策,阻力越大,他的斗争欲望就愈强,经验就更丰富,成果就越丰富。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反抗和奋斗交织在一起最终达到目的的一生。四要素互补相承,共同推动主人公生命意识的形成。再者,形成生命意识的各要素是共融的。由痛苦中得到欢乐,在反抗中重生,在孤独中也从未孤独,在奋斗中实现艺术人生。苦难、孤独、反抗和奋斗,它们已经进入一种互补共融的和谐关系,推动主人公形成一种独特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是一种通过奋斗和反抗超越人生的苦难和孤独,实现自己的音乐人生。这种生命意识以又不停息的反抗和奋斗为其生命意义,以实现其音乐人生为其本质。同时音乐人生也包含两层:其一,音乐作为他生命追求的一种目标;其二,音乐是实现人生的理想的工具,它作为生命理想实现的工具。
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
三、生命意识的特征——音乐性
(一)生命意识形成过程的音乐性
“一切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11]文学这种艺术也不例外。罗曼·罗兰用他熟悉的音乐艺术的方式创造了这部小说,因为音乐正是对生命过程的经典叙述。约翰·克利斯朵夫生命意识的音乐性具体有两个原因。其一,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形成的过程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诞生——发展——磨难——升华四个生命的流程正好构成一部经典的交响乐所具有的四个乐章。诞生之乐章是克利斯朵夫童年、青年、反抗篇,此时他追求的是宇宙天地间的一种真诚的音乐。他认为艺术如同生命,艺术是发扬生命的,只有融入生命的音乐家才是生活在音响的宇宙中的。乐章的“发展”中,这是他在巴黎成熟时期的斗争。他逃亡到法国,看到法国艺术是一种时兴、病态、空虚的艺术,那是疯人院玩弄的虚伪的东西。他看到法国艺术的腐朽和没有性格的特点,他感到极其痛苦,因为他认为无论什么都不能宽恕一个艺术家出卖艺术和一种不真实的艺术。他已经尝够了巴黎艺术的味道,再也忍受不了那种空虚、闲荡、萎靡、神经衰弱的艺术,他追求的是一种有尊严的,伟大的、雄壮的、纯洁的、健全的音乐境界。在乐章的“磨难”之篇,也正是主人公艺术追求更高境界的磨难期。此时他追求的音乐上升为一种宇宙人生的追求。接着到了乐章的“升华”篇,此时克利斯朵夫进入一种纯艺术的或者精神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中,他进入一种清明高远的音乐境界,这种追求靠近了生命的真谛,直抵人的思想和灵魂。音乐历程的追求正是和生命意识同步发展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生命意识的形成过程正是音乐追求的成熟的过程。
(二)生命意识内容的音乐性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音乐小说”,音乐和小说的结合成为其显著特色。罗曼·罗兰在谈到该小说所包含的音乐性说到:“我的思想所表达在主人公身上,他们互相吸引和冲突组成一区交响曲,在心灵的天空中有着旋律和节奏”[12]。正是主人公生命中蕴含的这种节奏和旋律,让其生命意识存在着极其强烈的的音乐性。他追求的是一种音乐的人生,天地万物对其而言都具有音乐性,这种无所不在的音乐在他心中都有所感,他所见所感全为音乐。即便是屋下的莱茵河的水声,也是一种出神入化的音乐。在夜里他听到莱茵河的水声波涛汹涌,急促的节奏又轻快又热烈的往前冲刺,而多少音乐又跟着那些节奏冒上来,像葡萄藤沿着树干扶摇直上,其中有清脆的琵琶,10
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
有凄凉哀怨的提琴,也有缠绵婉转的长笛„„音乐在那里回旋打转,舞曲美妙的节奏疯狂似的来回摆动,一切都卷入他们所向无敌的漩涡中去了。音乐应该是一种作为灵魂和本质的感情的基调。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是感受和追求音乐的一生,他的生命意识中呈现出明显的音乐性。
四、生命意识的境界——和谐
(一)从生命境界看生命意识的和谐
《约翰·克利斯朵夫》反映的是主人公心灵史诗,他的人生境界直接反应了他生命意识的境界。在对苦难和孤独的超越中,克利斯朵夫人生进入一种潇洒从容而又恬静的境界。这里有一种意象——莱茵河,他象征和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他从莱茵河精神中吸取力量,勇往直前,正如克利斯朵夫所想的:每经历一次考验正如河水冲垮一道堤坝,河水从一峡谷向更宽广的峡谷流去,一次又一次,最终进入大海,生命的境界最终归宿到如大海深邃平静,进入一种包容一切生命的和谐之境。这种生命境界的和谐是爱与恨结合起来的庄严配偶,在这种生命境界的和谐里,克利斯朵夫将颂赞生命,颂赞死亡,颂赞一切。
(二)从音乐境界看生命意识的和谐
克利斯朵夫一生是追求音乐的一生,他的音乐境界也必然是生命意识境界的艺术表现。克利斯朵夫小时候在舅舅的启迪下,获得艺术最核心的东西——真诚。他认为:“你们爱做什么人物都可以,但至少要真!要真,哪怕艺术和艺术家因之而受到损坏也没有关系,假使艺术和真理不能共存的话,那就让艺术毁灭吧。真理是生,谎言是死”。[13]由真诚这颗种子,在自己的理想土壤里生根发芽,他相信人生的情绪和艺术的情绪都是真实的。沿着真实这一要素,直到最终进入到一种清明高远的音乐化境。他认为音乐本来合乎天地的本性,此时的音乐境界是一种“和”的如同宇宙自然的境界。人生的旅途,充满着悲欢离合,是非曲直,都如同音乐中的谐和音和不和谐音,长调和短调。与生命的长河一同流着,最终合二为一,所有不和谐都融入伟大的和谐中。
当他临终时静观自己的人生历程,领悟到世间的一切苦乐得失都是相对的,所有的对立冲突的力量终将归于和谐。“宇宙就是由一切相反因素构成的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和谐体”[14]。在那里,过去、现在、将来、手挽着手围城一个圆周,平静的同时看到了悲哀和欢乐的生长,发芽,枯萎„„在那里,一切都是和谐的„„[15]
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
结
论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人生的成长中,他一直要求自己有直面生活的勇气。无论生活中的欢乐和和悲哀,光明和黑暗,美好和丑恶,都应该在他的视野中得到严肃认真的审视和思考。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历程,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的核心是对生活和生命的珍惜和热爱,是在苦难中向往美好,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仰,是在人生天地里与自身狭隘永无止息的抗争,是一种推己及人及物的自律和仁爱。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死亡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节奏中的一个片刻,永恒的生命气息中的一个休止符号而已,克利斯朵夫的生命精神将和我们常伴,正如他所言:“有一天,为了新的战斗,他将重生„„”[16]
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赵 翔.突围——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生磨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41.[2]陈韶琼.约翰·克利斯朵夫——灵魂谱写的交响曲[J].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2011,(6):96.[3]木
天.净化灵魂之作——约翰·克利斯朵夫[J].世界文化.2007,(12):21.[4]乔
雪.试析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孤独意象[J].名作欣赏.南京师范大学文学.2006,(22):83.[5]杜杨沁.复归的史诗,执着的英雄[D].山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08,(08):82.[6]雷
敏,焦晓芬.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自我追求[J].江西社会科学.2002,(11):69.[7]宋
华.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英雄行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4):87.[8]任莉莉.“贝多芬式的“英雄”——约翰·克利斯朵夫[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05):94 [9]柳 前.重读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随想[N].《读书》.1980,(12):69.[10]康广萍,李
怡.自由的生命: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中心命题[J].四川外语学院报.1998(4):44.[1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9.[12]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37.[13]杨 欣.斗士与解剖师——约翰·克利斯朵夫掠影[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14]孔祥霞.悲怆与欢乐的和谐交响——论《约翰·克利斯朵夫》[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1996(1):95.[15]傅 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D].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第四册):369.[16]许渊冲译.罗曼·罗兰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01):1302.论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命意识
致谢
经过几个月的忙碌,本次论文已经接近尾声,但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果没有老师的督促和指导,以及同班同学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论文是很困难的。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的老师——唐桃老师,如果没有她悉心的指导本次论文是很难完成的,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还要指导我们的论文,但在我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论文开题报告的修改,中期检查,到后期写论文注意的各个问题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她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她每项工作都做到前面,使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我们的论文写作计划。同时,她对我们的论文都是当面指导,细心解说,从而使我们一个一个的过关。
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做论文的所有同学,你们向我及时传达了老师的安排和计划,此外平时还帮助我整理一些资料,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的毕业论文也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
然后还要感谢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了专业基础知识,从而才会使此次论文如此顺利完成。
第二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英语推广学校教师王文武
我对于《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书的喜爱,虽说达不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程度,但也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书的主人公那艰苦卓绝的音乐生涯和丰富多彩的感情生活都深深地影响到我。
约翰克里斯多夫出生在莱茵河畔的一个小城,他们家是一个受人尊敬的音乐世家,祖父曾是王府乐队的总指挥,父亲经常酗酒,母亲善良却怕事,以致家境逐渐败落。
约翰克里斯多夫虽长得不好看,但是精神世界极为丰富,对新奇世界的憧憬、对人世的向往使他从小就萌发了做大人物的想法,后来不负众望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天才。其实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天生是个音乐家,后来阴差阳错走上了文学道路,于是他只能用文学形式表现音乐,可想而知音乐在本书中占的分量。
一、音乐世界
他对音乐的兴趣是由他祖父培养的,后来他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爱好,于是天天逼他练琴。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这让他对音乐厌恶透顶,但同时音乐已占据了他的内心世界。书中具体描写了祖父和舅舅在他的音乐道路上对他的帮助,比如祖父留心随时把孙子很长的曲调整理起来加入伴奏,取名为《童年遣兴》。并帮他呈报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后来大公爵给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再世莫扎特”的夸耀,这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也为他的成功音乐道路埋下伏笔。其实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却没有对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音乐作细节描写,也没有将音乐定格在特定的形式和层次上,这正是需要读者需用心去阅读其内涵。
曾经很多人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的化身,罗曼·罗兰自己却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为他所创造音乐增加了现实感。从书的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风和大钟唤醒,而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使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帮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又使他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所以音乐在此书中占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纵然我们无法拥有那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能从他追寻音乐的道路中体会到自信、自强。
二、感情世界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是正义感和爱的合体,他的感情丰富多出于他特有的冲动和心肠太软的弱点,得别是对待爱情上。先是学生弥娜,但是由于弥娜的母亲的关系,两人被迫分手,又是阿达的背叛,再是萨皮纳和葛拉齐亚的离世,细数他的爱情经历好像都是悲剧收场。爱情的打击还未在内心平息,父亲又醉死在沟里,弟弟都外出打工,他只有与母亲相依为命„„ 于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消沉了下去,我庆幸他消沉下去因为他是一个人,有肉体、有感觉、有灵魂的人,我又庆幸他没有永久的消沉下去,在他舅舅的帮助下他找回了自己。说到他舅舅其实还有他的母亲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易莎——他的母亲和他之间的感情,作者是大手笔的细节描写,在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四孝的典故,那么外国故事中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孝顺之心也达到了超乎寻常的境界,特别是他冒着生面危险回国陪母亲最后一晚,那一幕不知会牵动多少人的心弦,让多少人的心灵颤动。当然在那不可忽视的亲情中不会少了舅舅,虽然作者没着力用事例印证约翰克里斯多夫对舅舅高托夫列特的敬爱,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说明了舅舅在约翰克里斯多夫音乐、生活中的作用。
爱情,亲情都说了当然不能忘记友情,奥利维出现在一个最平静的时期。如果硬是要分的话,约翰克里斯多夫属于理想者,奥利维是现实者,他们两个在这方面结合得相当完美,因为他们彼此拥有如此纯洁的友谊而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约翰克里斯多夫将这份友谊看得比爱情更重要,因为他大胆让爱,将心仪的女孩让给奥利维并参加了他们的婚礼,而且约翰克里斯多夫为了奥利维改掉了自己几十年粗声大气的习惯,为了奥利维去跟别人决斗,可以说是为了朋友能上刀山下火海,可谓两肋插刀。当然他会得到朋友的回报,奥里维一直是他精神的支持者,甚至最后为他付出了生命,可以说没有奥里维就没有约翰克里斯多夫事业的颠峰。其实他那丰富的情感源于情感的冲动和心中的那份坚守的正义感,这既是他的优点又是他的致命弱点。他甚至为了搭救姑娘而杀死警察,最后不得不因此过上逃亡的生活,又甚至为了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孩去揭示一个不应该由他来负责的误会。当然他的情感升华到最高境界就是爱国情感了,他的血管里流动的是沸腾的日耳曼民族的血液,所以即使在逃亡的过程中也始终不忘他的祖国。
三、精神世界
虽然丛书的开端一直到结尾,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份坚守的精神一直打动着我,那份坚持在中国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小的时候受人欺侮从来没有屈服,而后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出于对音乐的尊重,竟然对一个唯一肯雇佣他并付给他丰厚薪水的公爵说“我绝不是您的奴隶,我爱说什么就什么!”他毅然辞去了那份优厚的工作。在音乐中他会手舞足蹈,心潮澎湃,但是他自己的世界是单纯、宁静的,直到晚年,他和葛拉齐亚的爱情才是真正的自由。不幸的是,最终葛拉齐亚还是先离他而去,读到这里也不尽让人潸然泪下啊!
夜静得出奇,只能听到窗外呼啸的狂风。合上《约翰克里斯多夫》,突然心中如释重负。或许我们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么艰苦的音乐生涯,也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曲折坎坷的命运,虽然约翰克里斯多夫离我们远去,但就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他用重生代替了死亡”,这是精神的重生,像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那句名言“我曾经奋斗,曾经流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生”,这句话一直会燃烧在每一个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的心中。《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跑完了一场马拉松。因为了它实在太长了。但读完后,我感触良多,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克里斯多夫,他坚强,他不屈,他孤独,但他孤独的灵魂里,却有着英雄的血液,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
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对应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又受他舅舅和祖父的影响,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他很坚强,才十多岁就要养家糊口,在这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但他的思想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独。最终他因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在法国,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同样,他们对克里斯多夫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理解。因此,他四处碰壁,生活落魄。一个流落他乡的天才,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啊!
克里斯多夫,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一种遇挫不怕,创作不休的精神。这就够了,英雄不是没有卑劣的情操,只是没有被它俘虏罢了。
这本书给我另一个震撼是克里斯多夫和奥利维埃之间忠贞的友谊。他们初识时,就对对方产生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好感。他们同住一间屋子的日子,每天经历着贫穷的煎熬和不得志的苦闷。但这些日子却是他们一生最美好的时光,相濡以沫,无话不说,心灵相惜。鲁迅说:“人生的一知己足矣!”虽然后来他们之间有过一些误会,但最终和好如初。他们之间那种情之真,爱之切,确实让人潸然泪下。
因此,当奥利维埃不幸惨死之后,他崩溃了,累了,那如火的热情消退了。这是他人生的另一个转折。他在瑞士隐居十年,潜心创作。当他再次回到巴黎时,他发现自己已不再是当年那个人们谈中格格不入的落魄音乐家了。他名声大噪,大的音乐被人们争相演唱。面对这一切,他只是笑笑,泰然面对这一切。如果这发生在十几年前,他一定高兴坏了。
是啊,这时的克里斯多夫变了。他不再是当初那个易怒,暴躁的他了。他冷静了,升华了。现在的他,淡泊,无所争,生活中只有音乐和他最爱的人葛拉齐娅。
一本书完,一个英雄走完了他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充满了精彩,贫穷过,失意过,拼搏过,爱过,伤心过,满足过,成功过。这就够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很不会写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文字,恐怕自己拙笨的文字无法言尽本来的内容。但对于这本书却由衷的想留下一些自己读过的退迹,它断断续续陪同了近三个月的时间,仿佛自己已梦游般伴着克利斯朵淌游在那个年月的欧罗巴,那里的莱茵河、阿尔卑斯山脉......以至于在现实中迫不及待地想踏上那块土地去探寻他的足迹,尽管此时的欧洲非彼时的欧洲。引用译者的序言以及深刻打动自己的文字来简单的记录这部巨著。
正如译者言,这本书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
作者把整个十九世纪末期的欧洲思想史、政治史、民族史、艺术史来做为克利斯朵夫的背景,于是本书在描写一个个人的性格以外,更具反映了某一特殊时期的历史性。
对于这部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诗的巨著,据作者自白,说它有如一条河,莱茵这条横贯欧洲的巨流是全书的象征,于是,此书便极富于音乐意味的,包藏无限生机的“江声浩荡......”开了篇。
书中描写了克利斯朵夫在音乐上天才般的创造以及对当时音乐弊端的抨击;描述了因为命案而逃往法国巴黎的生活;大量的文字比较了德法两国在思想艺术上的区别;描述了朵夫少年到青春萌动时期交往过的女性:弥娜,萨皮娜,阿达,安多纳德;描写了在他生命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朋友-奥里维以及奥里维死后对他心灵摧毁性的打击;直至生命的暮年遇到了心灵的归宿-葛拉齐亚。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结合。精神上水乳交融,灵魂上合二为一,但是肉体上始终保持了朋友间的尺度。
他的一生都在逃亡中颠簸流离却创造出了伟大的音乐!他一生未曾结婚却到生命的终了有两个视同已出的孩子-奥里维的儿子乔治和葛拉齐亚的女儿奥络拉。
他在平静中走向天堂,正如书中写到:噢,欢乐,眼看自己在上帝的至高的和平中化掉,眼看自己为上帝效劳,竭忠尽力的干了一辈子:这才是真正的欢乐!
如果你热爱音乐,你一定会陶醉在其中,虽然你无法真切地听到朵夫的作品;如果你热爱生命,你会在朵夫身上发现在共鸣,并且得到更多的力;如果你心灰意冷,看看朵夫受的苦吧,自己的那些挫折,又算得了什么!
沿着自己的记忆之河,记录几小段共鸣于心的文字。
物我同化 朵夫饱含有丰满无比的创造力,正如:只有创造才是欢乐,唯有创造的生灵才是生灵,......所谓完美并非圆满无缺,而是颠覆不破地,再接再历的向着比较圆满的前途迈进的意思,直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真正的光明 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盖罢了,而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屈服罢了。和奥里维的友谊 “我有一个朋友了,找到了一颗灵魂,使你在苦恼中有所依傍,有一个温柔而安全的托身之地,使你在惊魂未定之时能够喘息一会儿,那是多么甜美啊,不再孤独了,只要能生死相共,便是痛苦也成为欢乐了!”
复活 生命回来了,而克利斯朵夫的爱也醒过来了,得到上帝恩宠的灵魂简直是一桩奇迹!灵魂从恶梦中觉醒,心又跳动了,枯涸的泉水又开始流了。爱情的精神境界 各人都对朋友倾吐心中的苦闷,也听着朋友的苦闷,互相交换之下,连悲哀本身都有变成欢乐了;觉得自己整个儿被朋友的精神包围了,心里只有一片欢乐的感觉。他闭着眼睛,弹着一些奇妙的东西,于是她体会到这个房间的美,其中充满了出神入化的音乐;她也听到这颗心仿佛就在自己胸中跳动;于是人间的太阳射出一道新的光明,透过幻梦的幕,又带来了一次春天。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任何努力决不落空,或许许多年都会了无音讯;却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思想已经有了影响.------约翰克里斯多夫
曾经很多人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的化身,罗曼罗兰自己却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为他所创造音乐增加了现实感。从书的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风和大钟唤醒,而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是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使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又使他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所以音乐在此书中占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纵然我们无法拥有那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能从他追寻音乐的道路中体会到自信、自强。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他用重生代替了死亡”,也正如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那句名言“我曾经奋斗,曾经流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生”,这句话一直会燃烧在每一个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的心中。
有时候,我们爱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的精髓--------感情。就像约翰克里斯多夫,曾为朋友创作音乐,因为他有感情,有故事。真诚,不说谎,所以显得格外珍贵。
喜欢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喜欢看他在成长的那一段中经历的混沌、暧昧、矛盾和骚乱。克利斯朵夫象年轻的西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堂•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夫,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顽强的意志,簇新的天才,被更趋顽强的和年代久远的传统与民族性拘囚在樊笼里。他在和社会奋斗,和过去的历史奋斗,更得和人类固有的种种根性奋斗。一个人唯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得胜,才能打破青年期的难关而踏上成人的大道。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还有最悲壮的是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冲突:从前费了多少心血获得的宝物,此刻要费更多的心血去反抗,以求解脱。他周身晃动着贝多芬的火苗,从莱茵河大步地燃烧过来,又在法兰西继续着他革命的气息。
在学生时代浪漫的我不能完全理解,像约翰•克里斯多夫一样生活有多么困难,像他火一样渴望美和爱情,无论任何险恶和遭遇都不能阻止他心中不泯的理想有多么困难。十几年过去,活生生的现实经历,再读,除了激情与斗志,更多地体察到了约翰•克里斯朵夫那脆弱柔软的心。期待一个华丽的人生,即使受苦,奋斗也值得骄傲,即使苦难也富有诗意。现在我终于相信,所有苍茫悠远的往事总不免消失于虚空,无论经过怎样的悲喜,对大部分的人来说全部努力最终都不过只是完成了普通生活,而苦难就是苦难,通常没有任何正面意义。即便是靠着自由的热情和意志生活的约翰.克里斯多夫也会弹一首他的死敌勃拉姆斯的一首曲子。并唱着:“我感谢你曾经爱过我,希望你在别处幸福„„”
克里斯多夫的一生充满了斗争,困扰和冲突。他的艺术生涯也是异常坎坷,但他在矛盾中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从来不为他人所驱使,这是最为可贵的一点。一个赤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不去按照社会他人的意愿,改变自己,而是把对自己的性格,灵魂,意志,心智的支配权牢牢握在手中,从而为自己更好的燃烧生命,发出光和热,照亮身边的人,前方的路:路的尽头,就是他们渴盼已久的宁静。
第三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1我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节,比如人物,比如语言。但是,许多时候,读书不是读情节,不是读语言,只是读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能撼动你心的真情。我从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这是一种普遍的升华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压抑了的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心灵深处,在许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独的动物啊,然而有时又是多么热闹。
现在这个年龄,重读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时读它不一样了。然而,它还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当然,我关注的内容、细节已经变了。然而,一个人的历程里,总会有一些东西能够激起你的共鸣,让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克里斯多夫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真诚、坦荡、执着、坚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虽然他有一个孤独的灵魂,但他更有英雄的血液。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把风声、水声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声响融入在他的音乐里,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虽然他才10几岁就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对音乐的追求,虽然所有世人对他的思想很不理解,而且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所有的不幸,反而促使了他对音乐产生了更强烈的情感,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
反过来看看我自己,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长笛,虽然有良好的环境好老师,但有时怕吃辛苦,能少练的就少练,反过来看看约翰。克里斯多夫他流落在法国的时候,为了坚持自己的音乐风格,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境界啊!当他有一天功成名就,再也不是那个默默无闻、落魄音乐家了。他的作品都被人们争相演唱。然而,他仍然很淡定,坦然面对这一切,一点都不骄傲。显示了他的平凡和伟大。读完这本书,让我更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放弃、不自卑的面对逆境和困苦;不骄不燥的面对成绩;用情之真,爱之切的心态去面对友谊。我相信,伴随约翰。克里斯多夫整整一生的音乐,从今之后,也会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相信,音乐不仅让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世界变得绚烂迷人,也会让我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不是理想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呢?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英雄就是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他喜,他怒,他悲,他痛,但是,他不沉沦。他的生命是为着自己的理想而点燃,他的一切是为了追求而执著。此外,他一生的桀骜不驯,我认为也相当鼓舞人。永不放弃的抗争,与无时无刻的激情,到了老年无我两忘的恬静,都令人神往!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2《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部传记体小说,是罗曼罗兰艺术水平的最高体现。它规模宏大,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集浪漫主义之大成,创立了传记体小说的典范。的确,与一般小说相比,它更有诗的优美,歌的雄浑。你很难想象,这百万字的长篇,它的艺术水准竟可以保持在一个令诸多文人叹为观止的高度上。与此同时,罗曼罗兰的批评、剖析、谴责的声音,也如洪钟一般在书中回响着。
人们常常以为,浪漫主义艺术家把自己锁在象牙塔里,住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画几幅《圣母加冕》,奏一曲《梁祝》,难道就能从此穿越到大清去了吗?不可能!罗曼罗兰与众多最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一样,他有一颗天父般雄健的心灵与广阔的胸襟。他们创造的唯美的浪漫主义作品,就像火炬,照亮了昏沉的现实,让每一片腐烂的尘埃无处遁逃。
如今,或者说是从古至今,有许多伟大的浪漫主义者,他们从来不“穿越”,也从来不在下午满街走;同样,也有许多人以“艺术”的名义,想偷渡到天堂里去。富于幻想、崇尚自由、回归人性,本都是极好的。但,思想与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以抛弃现实。李白有诗: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他已脱凡尘,遁入仙界,却还是伤痛于洛阳一带叛军的横行、生灵的涂炭。这,是一个真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心灵对于苦难勇敢的凝视与反思。
没有办法,我们需要直面生活,犹如那狂人的双眼;犹如那罗曼罗兰。社会的黑暗——如果有,社会的血迹——如果有,我们要去看、去擦、去治。不要以为艺术与美会因尘俗而消亡。要知道,《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先给全人类最伟大的杰作,而它,描绘的是屠杀与压迫,却激发我们争取生命与正义。
人之所以为人,究竟是因为理性?还是感性?我们争论了那么多年,应该有个结果了。
原来,理性、智慧使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而感性、爱是我们不滥用理性,并使智慧得以永久的存在而不至于消泯的保证。克里斯朵夫虽是一位艺术家,但他继承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诸多先哲们的夙愿:以人为本、自由无价。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得以兴旺壮大。而要达到它们,作为一个艺术家,就要用无悔的狂热与深情去冲破人为或天然的枷锁。
唯有感性,不愿直面现实,那不是艺术,因为那是无根之水;唯有理性,被顾虑铐住手脚,那不是艺术,是空想。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它生自人类社会污浊的,却洗净了我们心中的愚鲁和自私。
第四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从图书馆借回来这本书,傅雷的译本,共三册,本来打算在两天内读完的,结果中间断断续续有些事,最后看完这本书,还是没有超过一个星期。
看第一册时是耐着性子看,看第二册时已经有了兴趣,但是有些地方写到法国的风土人情社会概括,还是会粗粗地浏览一遍便跳过去,等到看到第三册,这本书里的任何一个字,都不肯跳过去了。
翻开这本书的题记,罗曼罗兰就说,把这本书献给全世界正在战斗的人们。然后往下读,又看到《约翰克里斯朵夫》这一名字的出处,“当你遇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面容之日,便是你将死而不死之日”。我当下便觉得,我找对书了。或者是书找对我了,冥冥之中又安排我在此时读这本书,在我“将死之日”,给予我力量去重生。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懂“战斗”这两个字的意思,可是我同样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数不清的人在“战斗”。他们在人生中孤独挣扎,时而也彷徨堕落,是的,他们彷徨,迷茫,脆弱,有太多局限,但是他们终究不肯屈服于眼前的被统治,要为自己的自由而战。
他们本可以“乐天知命”,上帝给我哪些,我就享受哪些。亦或者他们不断的挣扎战斗,最后的结果仍是失败,仍是回到原点。但是他们相信,他们生来是要做战士的,战士最大的光荣,是“死得其所”,马革裹尸,削减沙场,乃是他们最光荣的归宿。就像宝剑,即使命中注定就要被折断,但是战斗过的剑锋,你抹杀不了刻在他上面的骄傲。
克里斯朵夫最终还是一死,就像书中所讲到的一样,“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面对冥冥中掌管这一切的,他最终还是失败。但是这种失败,乃见证了他人生的意义。“他倒下去了,被马蹄践踏着,鲜血淋漓的爬着,爬到了山顶上,锻炼灵魂的野火在云中吐着火焰……战斗完了,精辟历尽,于是他珍惜他的失败,明白了他的界限,努力的在主替我们划定的范围内,完成主的意志,为的是等待播种收获,把那些艰苦美妙的劳作做完一吼,能有权利躺在山脚下休息,对阳光普照的山峰说,祝福你们,我不欣赏你们的光明,但你们的阴影对我是甜美的”
读完这本书,你会明白,对于这种天生要做战士的人,他一生最大的幸福,或者上天能给予他的最大眷顾,就是能和一个懂他的,爱他的人共同走过人生。但是可惜的是,克里斯朵夫,上帝连这一点都没有给他。写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告诉那些战斗的人,一个爱你懂你的人对你人生的重要,不要低估他们。
09历史一吴兰婷
第五篇: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读《约翰·克里斯多夫》有感
翻开这本书的题记,罗曼罗兰就说,把这本书献给全世界正在战斗的人们,然后往下读,又看到《约翰·克里斯多夫》这一名字的出处,“当你遇到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面容之日,便是你将死而不死之日”。我当下便觉得,我找对书了,或者说书找对我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然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刻苦学习的经验,养成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生活的力量;平民阶层的社会地位使他接近人民,对封建等级和门阀精神魅力以造福人类。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懂“战斗”这两个字的意思,可是我同样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数不清的人在“战斗”。他们在人生中孤独挣扎,时而也彷徨坠落,是的,他们彷徨、迷茫、脆弱、有太多局限,但是他们终究不肯屈服于眼前的被统治,要为自己的自由而战。
他们本可以“乐天知命”,上帝给我哪些,我就享受哪些,亦或者他们不断地挣扎战斗,最后的结果仍是失败,仍是回到原点,但是他们相信,他们生来是要做战士的,战士最大的光荣,是“死得其所”,马革裹尸,削减沙场,乃是他们最光荣的归宿。就像宝剑,即使命中注定就要被折断,但是战斗过的剑锋,你抹杀不了刻在他上面的骄傲。
约翰克里斯多夫最终还是一死,就像书中所讲到的一样,“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面对冥冥中拿管这一切的,他最终还是失败。但是这种失败,乃见证了他人生的意义。
“他倒下去了,被马蹄践踏着,鲜血淋漓的爬着,爬到了山顶上,锻炼灵魂的野火在云中吐着火焰„„战斗完了,筋疲力尽,于是他珍惜他的失败,明白了他的界限,努力的在主替我们划定的范围内,完成主的意志,为的是等待播种收获,把那些艰苦美妙的劳作做完一吼,能有权利躺在山脚下休息,对阳光普照的山峰说,祝福你们,我不欣赏你们的光明,但你们的阴影对我是甜美的。”
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于这种天生要做战士的人,他一生最大的幸福,或者上天能给予他的最大眷顾,就是能和一个懂他的、爱他的人共同走过人生,但是可惜的是,克里斯多夫,上帝连这一点都没有给他。写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告诉那些战斗的人,一个爱你懂你的人对你人生的重要,不要低估他们。
最后,我想说,自然有人,天生要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挣扎、奋斗,他们不肯因为眼前虚假的光明而自欺欺人,于是勇敢地走入黑暗,去探求真正的光明,很多人在这条路上倒下了,也有很多人在继续前进,让我向你们致敬,在黑暗中为光明挣扎的、不肯放弃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