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5篇范例)

时间:2020-04-14 11:2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

第一篇:《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1

《走在教育的边缘》是我读刘铁芳先生的第二本文集。这本著作,研究的问题深入、具体,有些理性和沉重感。本书为三方面: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和扣问心灵。每一方面的题目就给人以灵魂深处的思维跳跃。学习了这本著作后,有一点感受。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品质尚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因而导致某些学生对有些错误明知故犯,甚至一错再错。他们对道德评价标准掌握不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导致某些学生犯了错误也不知错在哪里。所以教师要宽容他们,宽恕他们的过错,允许他们犯错误,理解他们,并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特别是有缺点、犯过错误、伤害过自己的学生。

教师用“宽容”对待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交流更多,教学的效果自然更好,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

要用好宽容,那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教师应努力做到:课上出现问题,尽可能放在课后处理,切忌在课上就和学生计较起来,甚至把学生赶出教室等;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可随便停其课,或把他赶回家和家长一起来校承认错误、作出保证等,这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招致学生及家长的反感

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让凡是能够生存、兴旺和能够发芽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芽。老师的宽容与谅解造就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造就了一颗颗健康明朗的心灵,在老师的宽容之下,同学们会看到希望的曙光,在老师的善意的尊重与信任中,同学们会更加自律与自强,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要用自己的爱教学生学会爱。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没有爱的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教育的真谛。同时关注学生,就要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看到一生的希望,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爱,一个都不能少。偏爱一小部分学生,往往会伤害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严重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要歧视他们,相反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而且,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是至关重要的。公正地善待每个同学将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2

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 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 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 品格。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 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 行”的人。

以上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致的理解。结合成人高校教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

一、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

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 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第二,个人知识的创新。包括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新。第三,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 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这三个创新内容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有理论有实践。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个人知识的创新,需要教师以开放的胸怀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学习,“吐故纳新”。缺少这方面 的创新,教师可以一时稳稳地站在讲台上,但缺少后劲,他的教育生命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难的还是教育行为的创新,即如何把“鲜活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取 得有效的教育成果。

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开拓,也需要理性思考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有时候,我们的一种创新似乎很“时尚”,但往往忽略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合理的成分,似乎反传统的就是创新,这是一个思想误区。例如,我们讲,教师不能“满堂贯”,要把学生看成是社会独立的个体,强 调尊重、民主、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有些教师就不顾课型一味地“师生互动”,一问一答,把个课堂搞成聊天室,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但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就很难说了。其实,“互动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对所教内容、教法的精心设计,课上通过引 导、提问与倾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不能变的`。被实践证明好的传统教学经验是不能丢 的,知识还是要通过教师系统的传递,只不过在在讲述、提问、倾听等环节更强调技巧和灵活运用。课堂该“热闹”的时候就“热闹”,该“安静”的时候也要安 静。课型不同,考试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史”、“概论”等类课程,原理、概念、基础知识是主要内容,闭卷考试是传统的也是比较好的一种考试方式,通 过客观题与主观题、难易程度的合理配置,可以达到督促学生全面复习、检查、提高所学课程的目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考试制度的创新,一定要做反传统的创新,把 个闭卷考试改为开卷或是“答辩”式的考试,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创新,我想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反映了某些教学管理干部改革内涵认识的浅薄。

总之,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固守旧的教育传统,停滞不前,是不可取的,因为教育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时,教育要有符合教学实际的创新,任何 激进的、反传统的未必就是好的、对的。正如作者在《质疑创新教育》一文所说的,“任何教学都是一定历史传统中的教学,尽管现实中的教学有许多不足,但它们 也是在教育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起来的……要想通过我们的理想设计,构造一套完全取代现实教学的方案,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缺乏冷静、客观、辨证的心 态,一味地强调创新,很容易导致走极端,导致对历史传统价值的漠视。过多地渲染创新,也不利于在年轻一代教师培养审慎的历史观和对教学传统历应有的尊 重。”而“在教育与现实之间,审慎是一种十分必要美德。”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相关文章:

1.《走在教育的边缘》教师读书笔记

2.行走在春天的边缘作文

3.行走在城市边缘散文

4.行走在梦的边缘诗歌

5.风行走在思念的边缘散文

6.走在秋日的边缘散文

7.走在青春的边缘上优美散文

8.杂文随笔游走在虚拟和现实的边缘

9.行走在心的边缘,生活在别处散文

第二篇:《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之一

《走在教育的边缘》的简介:我们研究教育,我们首先进入教育情景之中,被教育对象化。我们经由教育研究来显现我们对人世的关切,显明我们在世界存在的基本立场。我们的思考与言说虽然不足以改变教育、改变世界,但它至少可以成为我们生命存在的痕迹,成为我们存在的见证。我们不求感动别人,但我们至少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自己在过程中曾经被深深感,为我们自己的真诚投入,为我们所理解的教育事情本身,为我们与与遭教育世界的充满人间温情的血脉联系„„。本书是大夏书系之一,是一部关于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的实用文集。整部文集分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叩问心灵几个部分收入了众多关于教育的颇有见地的论述,适合教育工作者参考学习。

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教育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教育,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走在教育的边缘》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教育,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教育就没有教育.”《走在教育的边缘》中,把教育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教育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教育”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教育,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教育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教育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教育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

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虽然我无法做到这位先生的如此坦诚,但想想,我是否用平等的目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了.两个学生同时犯了错误,有时,我会凭我直觉判断,然后毫不留情的批评那个我心目中的差生.却不知,受了一肚子委屈的学生在暗自垂泪,也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不再是个好老师.宽容和尊重学生,“只要你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我绝不会责怪你们”,这是安利柯的先生们给的我另一个启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只要目的达到,又何必在意学生是否接受了惩罚.常有家长拽着自己不听话的孩子,慷慨的对老师对老师说:“他(她)要是不听话,你就狠狠的打.”时代发展到21世纪,我只能把这话理解成为善意的谎言.教师不适合充当暴力实施者,面对一群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需要的是充分的精力去打一场持久战,师生之间的一次簇膝长谈恐怕对于部分学生收效甚微,所以在师生之间建立一条“有情,有意,有恒”的道路,则更行之有效.书中给我的启示是,做一个温柔的严师,用充满教育意的语言来严格要求我们的学生.无法用准确的文字形容教育的定义,但是我知道,拥有教育的人,付出教育的心,人生必定是充实而无憾的.同样,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教育.当我们把教育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教师,更会把我们当作朋友,兄弟,父母.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是无从谈起,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总之,教育的教育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被教育的人才懂得去教育人,教育给人力量,给人温馨,也给人美丽的心灵和情感.让孩子们心中拥有教育,很多问题都可能在教育的暖流里溶解.这就是《走在教育的边缘》给我的启示.《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二

《走在教育的边缘》是我读刘铁芳先生的第二本文集。这本著作,研究的问题深入、具体,有些理性和沉重感。本书为三方面: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和扣问心灵。每一方面的题目就给人以灵魂深处的思维跳跃。学习了这本著作后,有一点感受。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品质尚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因而导致某些学生对有些错误明知故犯,甚至一错再错。他们对道德评价标准掌握不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导致某些学生犯了错误也不知错在哪里。所以教师要宽容

他们,宽恕他们的过错,允许他们犯错误,理解他们,并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特别是有缺点、犯过错误、伤害过自己的学生。

教师用“宽容”对待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交流更多,教学的效果自然更好,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

要用好宽容,那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教师应努力做到:课上出现问题,尽可能放在课后处理,切忌在课上就和学生计较起来,甚至把学生赶出教室等;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可随便停其课,或把他赶回家和家长一起来校承认错误、作出保证等,这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招致学生及家长的反感

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让凡是能够生存、兴旺和能够发芽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芽。老师的宽容与谅解造就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造就了一颗颗健康明朗的心灵,在老师的宽容之下,同学们会看到希望的曙光,在老师的善意的尊重与信任中,同学们会更加自律与自强,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要用自己的爱教学生学会爱。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没有爱的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教育的真谛。同时关注学生,就要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看到一生的希望,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爱,一个都不能少。偏爱

一小部分学生,往往会伤害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严重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要歧视他们,相反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而且,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是至关重要的。公正地善待每个同学将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读后感之三

也许是因为自己从事了多年的小学教育之后,感觉自己每一天越来越多的沉溺于琐碎而庸常的日常教育生活,发现自己的教育生活状态有些疲劳且单调乏味,感觉作为教师个体的生命状态低迷,竟然茫然明天该如何做教师?这个寒假,我选择阅读了现代教育学家刘铁芳先生的作品《走在教育的边缘》。

初次阅读,大致了解到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他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他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教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品格。刘铁芳先生喜欢在教育改革的热潮之中来点人文幽怀,他提出教师职业道德选择有两种基本模式:“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教师职业为教师提供人生的基本保障;为教育而生存,教育事业成为教师人生的基本内涵。在社会日益走向职业化的今天,靠教育而生存实际上是大多数教师的基本生存姿态,把教师看成一种职业,踏实工作,履行教师职责,从中获取正常的回报。而当一个教师能从教育活动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并逐步把个人生命融入其中,把教育实践看成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舞台,用个人生命充实教育实践的同时,教育也成了充实个人生命内涵的基本形式,教师生命与教育实践逐步融合,靠教育生存逐步转向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教师可能很“敬业”,但未必会“乐

业”;为教育而生存,在“敬业”的同时,也必然是“乐业”的。他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工作的基本目标乃是精神成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是把教育对象当做教育常规中的加工对象例行公事,而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拥有独立、平等人格的个体,倾其身心与学生相处,积极与学生进行智慧、情感、人格交流、融合,对学生充满信心和期望,把学生生命视作与自我生命息息相关的个体。刘铁芳先生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黾勉以求,无怨无悔。”的人。

最初阅读此书,是感悟教育家眼里的“教育”,庆幸教育家就在我们同一个城市。也因为阅读此书,竟有缘也有幸听刘铁芳先生直面解读《走在教育的边缘》。更感谢于他赠送麓山叙事《追寻有意义的教育》排解我前面的忧思。我相信在今后教师的岗位上步伐会比今天更轻快!

读后感之四

也许是因为自己从事了多年的高中教育之后,感觉自己每一天越来越多的沉溺于琐碎而庸常的日常教育生活,发现自己的教育生活状态有些疲劳且单调乏味,感觉作为教师个体的生命状态低迷,竟然茫然明天该如何做教师?这个寒假,我选择阅读了现代教育学家刘铁芳先生的作品《走在教育的边缘》。

初次阅读,大致了解到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他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他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教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品格。刘铁芳先生喜欢在教育改革的热潮之中来点人文幽怀,他提出教师职业道德选择有两种基本模式:“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教师职业为教师提供人生的基本保障;为教育而生存,教育事业成为教师人生的基本内涵。在社会日益走向职业化的今天,靠教育而生存实际上是大多数教师的基本生

存姿态,把教师看成一种职业,踏实工作,履行教师职责,从中获取正常的回报。而当一个教师能从教育活动中找到人生的快乐,并逐步把个人生命融入其中,把教育实践看成实现个人生命价值的舞台,用个人生命充实教育实践的同时,教育也成了充实个人生命内涵的基本形式,教师生命与教育实践逐步融合,靠教育生存逐步转向为教育而生存。“靠”教育而生存,教师可能很“敬业”,但未必会“乐业”;为教育而生存,在“敬业”的同时,也必然是“乐业”的。他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工作的基本目标乃是精神成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是把教育对象当做教育常规中的加工对象例行公事,而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拥有独立、平等人格的个体,倾其身心与学生相处,积极与学生进行智慧、情感、人格交流、融合,对学生充满信心和期望,把学生生命视作与自我生命息息相关的个体。刘铁芳先生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黾勉以求,无怨无悔。”的人。

最初阅读此书,是感悟教育家眼里的“教育”,庆幸教育家就在我们同一个城市。也因为阅读此书,竟有缘也有幸听刘铁芳先生直面解读《走在教育的边缘》。更感谢于他赠送麓山叙事《追寻有意义的教育》排解我前面的忧思。我相信在今后教师的岗位上步伐会比今天更轻快!

第三篇:《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二

《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二

《走在教育的边缘》是我读刘铁芳先生的第二本文集。这本著作,研究的问题深入、具体,有些理性和沉重感。本书为三方面:坚持理想、沉思现实和扣问心灵。每一方面的题目就给人以灵魂深处的思维跳跃。学习了这本著作后,有一点感受。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的学生:他们的意志品质尚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因而导致某些学生对有些错误明知故犯,甚至一错再错。他们对道德评价标准掌握不准,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导致某些学生犯了错误也不知错在哪里。所以教师要宽容他们,宽恕他们的过错,允许他们犯错误,理解他们,并能容纳各种类型的,特别是有缺点、犯过错误、伤害过自己的学生。

教师用“宽容”对待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会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交流更多,教学的效果自然更好,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

要用好宽容,那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教师应努力做到:课上出现问题,尽可能放在课后处理,切忌在课上就和学生计较起来,甚至把学生赶出教室等;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不可随便停其课,或把他赶回家和家长一起来校承认错误、作出保证等,这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也会招致学生及家长的反感

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言:我们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让凡是能够生存、兴旺和能够发芽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发芽。老师的宽容与谅解造就了一个和谐宽松的氛围,更造就了一颗颗健康明朗的心灵,在老师的宽容之下,同学们会看到希望的曙光,在老师的善意的尊重与信任中,同学们会更加自律与自强,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日异其能,岁增其智,创造一个完美的人生。

其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停留在有望升学的学生身上,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要用自己的爱教学生学会爱。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育人”,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懂得做人的道理,促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最终使他们以健全的人格在社会上安居乐业,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新课改也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因为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就是真爱、平等和公正。身为人师,应该拥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真正地爱着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牵挂他们。没有爱的教学是苍白的,不懂得爱的教师是贫乏的,因为爱是教育的真谛。同时关注学生,就要平等地善待学生,尊重他们。公正地对待学生,是我们教师人格的体现,是现代教育的理念。我们要让每个学生看到一生的希望,要把爱洒向每个学生;爱,一个都不能少。偏爱一小部分学生,往往会伤害一大部分学生的心,严重影响孩子心灵的健康成长。“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作为教师,不要歧视他们,相反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而且,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是至关重要的。公正地善待每个同学将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也将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第四篇:教师读书笔记《走在教育的边缘》

偶然得到了这本《走在教育的边缘》,因为成为了自己的书,所以也没急着去看,反而将它搁置一边任其生灰尘.直到一天翻开,我就觉得非要看完不可了.这本书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教育,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教育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全书以一个“教育”字贯穿始终,这不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吗?

刘铁芳先生对于目前教育改革现状并不乐观。他认为,世纪之交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更注重形式层面的改革,而不是教育内涵本身的深化。深度体制化之中的教育日 渐成为一种越来越精致的技术,而不关心这种实践样式本身的教育价值与意义,教育缺少了内在的灵魂。认为,在一个话语时尚、口号迭出的时代,应更多地关注教 育的基本问题,如,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应关注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意义,以期在观念层次面逐步超越教育的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从而努力提升教育的 品格。同时,他还主张,教育改革步子要稳,脚踏实地,反对过于理想化、急功近利,应以平和的心态审视教育。虽然刘铁芳先生被世人称作“现代教育家”,但他 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喜欢在时下流行的教育观点之中来一点反向的思考,是个“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 行”的人。

以上是我对此书作者观点和心态的一个大致的理解。结合成人高校教育,我有言想发的有三点:

一、尊重、审慎对待传统教育

作者首先在《“靠”教育生存与“为”教育生存》一文中提出了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个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的创新。教师一方面立足自身生活经验积累的同时,要积极接纳外在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 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第二,个人知识的创新。包括知识的更新,知识结构的更新。第三,教育行为的创新。教师的教育创 新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中,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这三个创新内容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有理论有实践。教育观念的创新与个人知识的创新,需要教师以开放的胸怀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学习,“吐故纳新”。缺少这方面 的创新,教师可以一时稳稳地站在讲台上,但缺少后劲,他的教育生命只能是昙花一现。真正难的还是教育行为的创新,即如何把“鲜活的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取 得有效的教育成果。

教育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勇于开拓,也需要理性思考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有时候,我们的一种创新似乎很“时尚”,但往往忽略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合理的成分,似乎反传统的就是创新,这是一个思想误区。例如,我们讲,教师不能“满堂贯”,要把学生看成是社会独立的个体,强 调尊重、民主、平等、交流、教学相长,有些教师就不顾课型一味地“师生互动”,一问一答,把个课堂搞成qq聊 天室,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但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的就很难说了。其实,“互动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前对所教内容、教法的精心设计,课上通过引 导、提问与倾听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维。“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是不能变的。被实践证明好的传统教学经验是不能丢 的,知识还是要通过教师系统的传递,只不过在在讲述、提问、倾听等环节更强调技巧和灵活运用。课堂该“热闹”的时候就“热闹”,该“安静”的时候也要安 静。课型不同,考试方式也是有区别的,如果是“史”、“概论”等类课程,原理、概念、基础知识是主要内容,闭卷考试是传统的也是比较好的一种考试方式,通 过客观题与主观题、难易程度的合理配置,可以达到督促学生全面复习、检查、提高所学课程的目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考试制度的创新,一定要做反传统的创新,把 个闭卷考试改为开卷或是“答辩”式的考试,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创新,我想这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反映了某些教学管理干部改革内涵认识的浅薄。

全国优秀教师毛荣富说,“教师是一杯清茶,须善于品尝才会觉得有味。” 既然我们在种类繁多的饮料中选择了一杯清茶,不妨在满足解渴的同时细细地品尝它的滋味,它的香醇,喝出一种感觉,一种情调,使你对她情有独钟,舍他其谁。

三、教师要找好自己的位置

在《大学的品格》一文中,作者提到大学教师的定位问题。认为:“学术研究与教学确实有着重要的差别,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很好地统一起来的。”他引用英国教育家纽曼的话,“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研究则需要沉静和专注,教学和研究在很多时候可能是相互矛盾的。”

学 术领域真正的创造是非常罕见的。由于教师负担重、竞争激烈、职称评定、学术评奖等功利诱惑,导致低水平学术泡沫的泛滥以及日益增长的学术造假层出不穷。这 虽然部分源于客观环境、不合理的教育机制,以及个人师德问题,有待于教育和引导、规范规则、加强媒体监督等。但是,作为教师自己,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出 现,应该客观地看待评价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能力。同时也应看到,任何一所大学,师资是有层次的,不同的教师有各自的特点。如何发展自己,需要不同的教师 给自己一个基点,找好位置。

作者认为,大学教师的定位主要有三种:

第一,研究型的,他们的工作主要是从事高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成为大学学术风向的领头人;第二,研究与教学结合型的,他们能吸收高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并能适当 地坚持自身的创造性研究,把教学和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三,教学型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充分吸收、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并能较好地传授给学 生。

现在社会上给教师的“番号”很多,如学者型、学究型、专家型、反思型、智慧型,等等,我觉得作者提出的三种还是比较概括,简单明了的。

从成人高校的情况来看,倡导“研究型教师”是不太符合实际的。“研究型教师”,我理解与“学者型教师”名字不同,意思相近,就是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主要以 研究为主,教学其次。而成人高校教师的工作大多是以传授知识或从事具体的教学管理为主,在此基础上做有关教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因此,成人高校的教师大多应 该定位在“研究与教学结合型的教师”。有的教师课上的很好,却欠缺科研能力,或者有其他原因不能在教书的同时进一步在学术上争取有所建树,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教师还是大有人在的,教书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学生反映教学效果很好,这类教师是否考虑把自己定位于第三种类型,即教学型的。在先进的教育研究成果 与学生之间扮演接力棒的作用,很好地完成知识的传递任务,应该是一种比较客观务实的选择。

做 “研究与教学结合型的教师”,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者。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术》的学术报告中说,“想要从事学术的人。必须认识到他面 前的任务的两重性。他不但必须具备学者的资格,还得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两者并不完全是相同的事情。一个人可以是一名杰出学者,同时却也是个槽糕透顶的老 师。”有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教师虽然教学效果一般,却热衷于研究,甚至硕果累累。我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忽视教学实际效果,即使在学术上再有建树,也只能是 纸上谈兵,不免有急功近利色彩,也有悖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在教好书的同时,树立终身学习的精神,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结合成人 教育现状研究反思教学和教育管理,探讨发展成人教育事业的方法和途径,使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才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五篇:《走在新教育路上》读后感

读《走在新教育路上》有感

我是一个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对于新教师而言,在教育教学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有些是能用有限的知识解决的,但更多的是我们在校园中课堂上从未涉猎过的。古有云:实践出真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着成长。非常有幸拜读朱永新教授的教育大作《走在新教育路上》一书,书中那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无一不有莫大的鼓舞,带给我理想以信念。

书中朱教授提倡要重视人文倡导实践。他说:“只要我们在行动,我们就会不断地前行。”我的理解是: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会成功。何尝不是呢,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憧憬诸多而实现甚少,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超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我们不要太多响亮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当下的行动。记住朱教授的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因为我们有梦。

对于新教师面临的角色转换。从讲台后到讲台前,不仅是地理位置的转变更是心理位置的转变。实习过程中的第一堂试讲课至今记忆犹新,曾经无数次想象过站上讲台面对一双双明澈的眼睛,光是想象就觉得羞赧,生怕自己忘词或者讲错等等行为的出现而闹笑话。出乎意料的是,当我站上讲台那一刻,心中千言万语的激慨却化作一句充满力道的“上课”,我和孩子们的默契在短短的35分钟内渐渐深化,原来授课是如此这般地快乐互动。原来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关于点滴培养出学生的学习习惯。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成自然,自然成定势。良好的习惯将使人受益无穷。在书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朱老师对于日记习惯培养的提倡。通过写日记,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总结和深入思考;可以锻炼观察生活的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可以倾诉自己的感情,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培养独立的个性和独立处理事物的能力;可以锻炼意志,开阔心胸,净化心灵。甚至可以说,写日记也是一种持效的“道德长跑”方式。通过写日记学生可以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让自己与自己对话,让一个自我战胜另一个自我。总之,日记可以使自己不断得到新的感悟,学生在求善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求善的倾向不断地定型化,从而形成既主流又个性化的道德品质。

日记不仅为学生所受益,教师也是如此。书中提到一位“海子”老师,她在网上为班级的学生建立起个人档案,记录每个学生的点滴,积跬步镂金石,于是她写下了名叫《孩子,我看着你成长》一书,她的故事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是感动是钦佩更是敬慕。而前些日子,总是耳闻教师辱虐学生的种种事件,捶胸顿足之余,我便认真思索师生之间剑拔弩张的种种原因。眼见社会舆论对教师这一行业提出种种不安和质疑,我不禁感叹:若是像“海子”老师那般以心交心,以爱育爱,那么此类事件是否将不复存在。

对于学生而言,在近二十年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在促进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同时的我们也能在他们身上学到长大成人后被忽略的东西。与孩子们亲近,用知识和童真促进我们共同的成长,这是身为教师的一种幸福。

朱教授用一首诗歌表达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是啊,生命中不能没有爱与心,教育中更不能没有爱与心,以爱育爱,以心换心,我理想的课堂是和谐的,活泼的,充满幸福感的。虽然此刻的我仍是只尚在茧中的毛虫,但是我期愿破茧成蝶,因那爱做梦的人才有实现它的内驱力。

生命不息,教育不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下载《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在教育的边缘》读后感(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在新教育路上》读后感

    读《走在新教育路上》有感 马丽霞 读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新教育路上》一书,书中那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无一不有莫大的鼓舞,带给我理想以信念。《走在教育的路上》主要记录了朱老师......

    峭壁边缘 读后感

    从《峭壁边缘》我们应该看到什么?——读《峭壁边缘》有感 20120800303 陈玉敏 管理五班 亨利 保尔森,美国前财政部长,入主财政部之前曾担任高盛集团的总裁。就是这本书《峭壁边......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800字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800字陈水仙假期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走在教育的路上》,感触颇多。《走在教育的路上》主要记录了朱教授关于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

    “峭壁的边缘”读后感

    今天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应该把我看到过的书,写写读后感!不然随着时间了流逝和岁月的蹉跎,作者书中很多经典且发人深省的思想容易忘记,“峭壁的边缘”读后感。我想是对作者和知识的......

    “核心边缘理论”文献读后感

    “核心边缘理论”文献读后感摘要:本文主要以《核心边缘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结构模式与实际应用》、《基于核心边缘理论的入境旅游区域......

    《峭壁边缘》读后感:奇谭:前车之鉴

    奇谭:前车之鉴——《峭壁边缘》读后感齐越《峭壁边缘——拯救世界金融之路》是亨利。保尔森在卸任美国财政部长后出的一部自传体著作,主要讲述了他作为财政部长组织参与拯救20......

    走在教育的路上

    走在教育的路上 不知不觉间,我在教育岗位上已经有十个春秋了,有学习有反思,有进步有掌声。一直在反思,作为一位教师,究竟该带给学生什么样的课堂,到底该如何行走在教育的路上? (一)给......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读后感1 因为此书初识程浩,看完后便趁着冲动,到百度搜索程浩,希望能够对他能够有更加直接的了解。看完这些,看到了个更加真实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