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读后感[精选五篇]

时间:2019-12-26 11:2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端午的鸭蛋》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第一篇:《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端午的鸭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端午的鸭蛋》读后感一

《端午的鸭蛋》语言很有特色,体现了汪曾祺作为一位语言艺术家的特点。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魅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从容散淡,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端午的鸭蛋》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也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端午的鸭蛋》对培养热爱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充分感受生活,很有帮助。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二

汪曾祺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剧作家,他的家乡高邮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在《端午的鸭蛋》等许多作品中,汪曾祺以满腔的热忱,向人们介绍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充分体现出他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

读过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我能够感觉到,在作者小的时候,过端午节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在手腕上系百索子,做香角子挂在帐钩上,贴五毒和符子,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放黄烟子熏五毒,用黄烟子写草书的“一笔虎”,午饭吃“十二红”的菜,特别是从煮熟的鸭蛋中挑出淡青色的挂“鸭蛋络子”,什么时候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掉,再用洗净的鸭蛋壳,在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里面玩。可惜我没有过过这样好玩的端午节。我们过端午节时好像和平时星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只是要吃粽子,街上有一些卖东西的,好像也是百索子、香包之类的,但是爸爸妈妈从来也没有给我买过。

从《端午的鸭蛋》里,我还知道了高邮有名的特产——咸鸭蛋,还有成批输出的双黄蛋。作者介绍说高邮咸鸭蛋的特点是质细油多,“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都冒出来了”。奶奶经常从老家带咸鸭蛋过来,蛋黄都是淡黄色的,但是我不喜欢吃。看了汪曾祺先生的介绍,我倒是觉得高邮咸鸭蛋一定非常好吃。什么时候我一定让爸爸妈妈带我到高邮去,顺便好好品尝一下高邮的咸鸭蛋。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三

在作者的家乡,端午节的习俗真是五花八门,例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等等。然而,最令人印象深刻莫过于那诱人的高邮咸鸭蛋,质细而油多,小孩儿们还用鸭蛋络子挂起鸭蛋,又给美味增添了许多明亮的色彩。

而作者描摹的一切,在我童年的回忆找到了熟悉的画面。我也是江苏人,与作者汪曾祺是老乡,而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我是江苏扬州人,而高邮是扬州市里的一个县级市,所以,我的童年自然也少不了高邮咸鸭蛋的香味。

每次吃咸鸭蛋时,妈妈总会轻轻揭开鸭蛋头的壳,用筷子向白嫩的蛋白里一戳,红油就一下子冒出来,这时,妈妈就赶紧叫我来吸红油,吸得我满嘴都是,再挖开蛋白,则露出了红彤彤的鸭蛋黄,这种感觉已逐渐忘却了,不知何时才能再吃上家乡的咸鸭蛋,我又不禁后悔为何没有早点发现这生活中的精彩呢?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十二红,我隐约也记得小时候端午节外婆也给我做过一次,除了苋菜、虾、咸鸭蛋外,好像还有菱角、红糖棕子、凉粉和红烧鹅,其它的我也记不清了。原来童年进的我,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正在怀念这平日的时光呢?哪里还会想到几年后的我想勉怀生活中精彩,却因记忆模糊而感到一阵失落呢?

珍惜现在身边的精彩吧,不要等到以后,失落地在回忆中翻箱倒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第二篇: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永远的牵挂是故乡

作者:杨莲莲

年龄:17

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高二(1)班

故乡是一个港口,出海千里的船口,终会回到他的怀抱;故乡是一棵大树,为小草。小花们遮风避雨;故乡是大海,千万条小溪奔向它……当你孤独时,故乡是你寻找关怀的对象;当你伤心时,故乡是你倾诉苦楚的地方;当你开心时,故乡是你共享欢乐的地方;当你成功时,故乡是你坚实而牢靠的后盾……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只有在这个养育你的地方,才可以找到心灵上的寄托,它永远是你的牵挂,你的根。

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先生仅仅对家乡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乐事。那小小的鸭蛋有什么好写的呢?人家都说“爱屋及乌”,所以当你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片赤诚之心时,你便会爱上它的一草一木。它的一切都将是你心中的珍宝,所以汪先生才会钟爱家乡的鸭蛋以甚于对它有写不完的趣事。

“当有人问他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现鸭蛋!”可见作者故乡的鸭蛋很有名,它在作者心中足以代表故乡。与别处的鸭蛋相比,作者家乡的鸭蛋更加美味。

高邮的鸭蛋而且平淡有味。在吃鸭蛋时,作者运用了一些细节描写,幽默的写出了鸭蛋的特点,充满生活气息,亲切而自然。

作者把一切的爱都集中在一个个小小的鸭蛋上,单是一个小小的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很深。每次看到都会忍不住想到那远在一方的她,那个给了我一个难忘。快乐的童年的她。

虽然她不能代表我的故乡,但她在我的心中却代表我的家乡。

她是奶奶家门前一棵高大的粗壮的梧桐树。从我记事起她就已经很高大了,她的树头很茂盛,将大半个屋顶都遮住了。那一个个比巴掌还大的叶子,层层地铺叠着,爷爷常说如果雨下的不是很大,那么这棵大树可以挡风遮雨。

当爷爷奶奶都下田时,我就坐在大树下,在地上画画,画树叶,画小人……有时还跑来一两只小鸡,便开始了老鹰捉小鸡……在她的保护下,我可以安心地玩乐。

有时候也会有小伙伴陪我一起,我们便在大树下跳跳绳,跳格子……她似乎也在和我们一起欢呼呢!

放学后,我都是搬着凳子到树下做作业,在她的监督下,我更加认真,细心的完成作业。

当我开心时,她随我欢呼;当我伤心时,她给我温暖的怀抱;当我成功时,她给我忠告;当我失败时,她不断给我信心……

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在她的看护下,我渐渐长大。对于我来说,她已不再仅仅是棵树,她就像亲人一样。

离开她已有四年了,不知道她现在如何?还是像松一样立在那儿吗?给奶奶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吗?

是她让我的童年不是孤独的,不是单调的,她成就了我一颗完善的心。

我心目中的她与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的鸭蛋是一样的,她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的根。

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二)生活中的真味,平淡中的隽永

看到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就想到了他的《胡同文化》。在那细细长长的胡同里,最让人回味悠长的是那一声意蕴高远的“嘿”。这一“嘿”,“嘿”出了作者对北京胡同的绵长情思,“嘿”出了汪老先生闲散自由的行文风格,也“嘿”出了他对生活真味的独特感受。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是汪曾祺散文的主要风格。

《端午的鸭蛋》就是这样一篇既具有生活神韵又凝结着浓烈民俗乡情的散文。

先生以“家乡的端午”开篇,直接切题,直抒胸臆,用“很多风俗”引出下文。于是,在他的笔下,一系列端午风俗就走入了我们的视野: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等。这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风俗,在先生看来,都成了他最珍贵的回忆。因此,行文流水,如话家常,如数家珍,于自然、平淡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真爱和对故乡的怀想。

然而,让先生颇感自豪的还是家乡“著名”的“鸭蛋”。在这满篇洋溢着深深浅浅的故乡情绪里,“著名的鸭种”、“善于腌鸭蛋”的高邮人、大都市店铺里的鸭蛋、别处没有的双黄鸭蛋、质细而油多的高邮咸蛋,甚至用鸭蛋做成的“朱砂豆腐”都成为他不厌其烦并引以为自豪的表述对象。以至于对对方的“肃然起敬”和“称道”也不屑一顾,竟然会生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这样的感慨。

其实,先生的不屑并不在于此。看,一个“不过”,笔锋一宕,那藏在心底的自豪和喜悦就悄然溢出。用“惊奇不已”和“确实是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语言跃然纸上。甚至于引用了袁枚的文字还不甘罢休,还要罗列种种吃法,并用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比对。“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八个字符,一个叹号,直白而朴素的话语,幽默而爽朗的声音把先生对故乡的厚爱铺满了整篇文章。好像先生此时已经忘记了自己虽是高邮人,但北京也是他多年居住的地方似的,全然不顾及北京人的感受。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个拖着长音的“吱”字,绘形、绘色、绘神,把先生孩童时吃鸭蛋的情态出神入化般地描绘出来。既是一幅民族风俗画,也是一曲生活的赞歌。()我们从这里窥探出先生对儿时生活的怀恋和追忆,解读到先生对民俗文化的尊崇和敬畏,这种种情感,都源于先生在生活中对“和谐”与“健康人性”的追求的过程中。

读到这里,我不禁怅然而叹:先生对鸭蛋的感情可谓真也,足也,甚也。这岂止是对鸭蛋的情有独钟?这是对生活真味的悠然品读,是对家乡情怀的慨然诠释。

端午到了,家乡的鸭蛋又有了别样的故事,在这里,作者把儿时生活的影像一幕幕拉开: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蛋黄蛋白吃光 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

儿时的生活是快乐的,儿时的生活也是永恒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记忆,每一个记忆都是怀想。那咸咸淡淡的鸭蛋,不正是作者对生活对故乡的心情写照吗?此时,端午的鸭蛋已经成为一个意象,成为先生与往昔岁月相纽结的一个通道,将绵长的生活真味凝固在了这平淡的生活之中,从而成为隽永的回忆和怀恋。

汪曾祺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写风俗,有点怀旧,但那是故国神游,给人是慰藉,不是悲苦。因此,民俗的多姿、平凡的生活、儿时的影像在他的笔下显示出了独具风格的魅力。而他那简约、传神、清新、鲜活的语言特点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和艺术的享受。

第三篇: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

一、学习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通过小组讨论,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3、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二、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讨论,品味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关注生活细节,善于发现生活情趣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预习,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端午风俗;反复诵读,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品读课文,在讨论中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养成有条理、有目的的语言表达习惯。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呢?(学生答)同学们知道端午节的由来有哪些说法吗?(出示课件)我国各地端午的风俗是不尽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江苏高邮品一品《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

2.了解作家作品,检查生字词。(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简介作者(名、时、地、评、著)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汪曾祺(qí)系(jì)百索子 倘(tǎng)若咂摸(zā)(mo)城隍(huáng)拧(níng)成小绳门楣(méi)用酒和(huî)苋菜(xiàn)籍贯(jí)硝药(xiāo)

腌腊(yān)络子(lào)大襟(jīn)车胤(yìn)熏(xūn)五毒似的(shì)

3、初读课文,理清作者行文思路,说说作者在文章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道端午的习俗——说家乡的鸭蛋——品端午的鸭蛋;对家乡的热爱

三、细读品味

1、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朗读时注意读出情感)

a、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有哪些?为什么先写端午的习俗?(出示课件)明确:列举七种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帖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浓墨重彩渲染端午气氛是为文章的主体“鸭蛋”预设了合理背景。

师: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才令作者如此魂牵梦萦吧。

b、朗读二、三自然段,说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出示课件)(语言表达训练一:回答问题句式要完整)

明确:①蛋白柔嫩、油多、黄是通红的 “双黄蛋”。(质细而油多)

完整句式:高邮出双黄蛋,具有蛋白柔嫩、油多,蛋黄通红的特点。

高邮鸭蛋如此与众不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在我们为它拟写一则广告词来做宣传吧!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

2、品味风格独特的语言(出示课件)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在文中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小组讨论2,举例分析作者的语言特色。(语言表达训练二:说话要有目的)

小组讨论3,作者在文章中寄托了那些情感和生活态度。(语言表达训练三: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四、教师小结:鸭蛋谁没吃过?可我们有谁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呢?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感谢汪曾祺老先生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很美。让我们向他致敬。其实,无论是端午、中秋还是春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每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烙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都没有感情,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不要等到像韩国那样把我们的端午节申请成了他们的文化遗产时,再去叹惋自己传统的流逝。热爱中国,就应该传承中华文化,不要让几千年的传统在我们手中失传。

五、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家乡的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家乡的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六、作业设计:

通过实物表达情感:喜怒哀乐是人最基本的情感,汪曾祺借着鸭蛋表达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我们在其它文章中也经常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或快乐,或思念,或批判„„请你选择一种实物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情感。

七、拓展延伸

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除非大雪三日,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我们那里过去不种白菜,偶有卖的,叫做“黄芽菜”,是外地运去的,很名贵。一般黄芽菜炒肉丝,是上等菜。平常吃的,都是青菜,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秋,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春天。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咸菜汤是咸菜切碎了煮成的。到了下雪的天气,咸菜已经腌得很咸了,而且已经发酸,咸菜汤的颜色是暗绿的。没有吃惯的人,是不容易引起食欲的。咸菜汤里有时加了茨菇片,那就是咸菜茨菇汤。或者叫茨菇咸菜汤,都可以。

我小时候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这东西有一种苦味。民国二十年,我们家乡闹大水,各种作物减产,只有茨菇却丰收。那一年我吃了很多茨菇,而且是不去茨菇的嘴子的,真难吃。我十九岁离乡,漂流,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并不想。

前好几年,春节后数日,我到沈从文老师家去拜年,他留我吃饭,师母张兆和炒了一盘茨菇肉片。沈先生吃了两片茨菇,说:“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我承认他这话。吃菜讲究“格”的高低,这种语言正是沈老师的语言。他是对什么事物都讲“格”的,包括对于茨菇、土豆。

因为久违,我对茨菇有了感情。前几年,北京的菜市场在春节前后有卖茨菇的。我见到,必要买一点回来加肉炒了。家里人都不怎么爱吃。所有的茨菇,都由我一个人“ 包圆儿”了。

北方人不识茨菇。我买茨菇,总要有人问我:“这是什么?” “茨 菇。”“茨菇是什么?”这可不好回答。北京的茨菇卖得很贵,价钱和 “洞子货”(温室所产)的西红柿、野鸡脖差不多。

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我想念家乡的雪。

1.请画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这对表现文章中心有作用吗?

2.为什么作者会对家乡的咸菜茨菇汤难以忘怀?你有这样的体验吗?

3.本文体现了汪曾祺散文语言的哪些特点 ?试举例说明。

八、课后小结:

此次备课、授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但整堂课没有能够营造出节日的气氛,课前准备的检查和自主学习指导过细,以致课上时间不够用;缺少拟写广告词的方法指导;问题提问的方式方法沉闷;欠缺触类旁通。

第四篇: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黄英英

一、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蕴含在鸭蛋中的情感,通过反思家乡民俗,提升文化传承意识。

3、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

四、教学重点:认真品读,感受作者情感和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

五、教学难点:多元解读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情感。

六、教学方法:讨论法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不错,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是有所了解的,像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吃龙舟饭等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同学们的预习,老师来检查预习效果

系jì百索子倘tǎng若城隍huáng门楣méi用酒和huò苋菜xiàn硝药xiāo腌腊yān络子lào大襟jīn车胤yìn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提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娓娓道来,精彩纷呈,显现了乡土生活的多姿多彩。

(三)细读课文,深入学习

问题:

1、大家再思考: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

作者通过介绍家乡的端午风俗营造浓郁的乡风乡情,为鸭蛋的的出现做铺垫,引出下文。

2、文章是按照怎样的结构顺序来安排课文内容的?

提示: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3、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分析: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有一种深刻而独特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的追寻以及对故乡乡土风情的思念。

4、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提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问题: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提示: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

“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

(五)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问题: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学习后,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

提示:回归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寻找被忽视的生活细节,在回忆品味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印记,在讨论交流中重温民族文化的洗礼,加深对生活的感悟。本环节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六)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要对中国的传统习俗和传统文化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

(八)作业

了解本地的民俗,写一篇练笔。

(九)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民族风俗

第五篇:《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对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进行说课。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七个部分进行展示。

一、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生动丰富,趣味盎然。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这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端午的鸭蛋》是本单元的第二篇阅读课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这篇文章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手拈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浓浓的深情于文章之中,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处在青春期的初二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方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

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学生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犹太作家伊利维瑟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致辞时说:“记忆的呼唤,和谨记勿忘的号召,来自我们历史的根源。”端午节、端午的鸭蛋,何尝不是我们历史的根源?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号召他们对这种传统文化的重视,就是我们传承文明的责任。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用“小叙事”、“小话语”道出了生活中美的真谛,正好能启发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发现美。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可以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根据本单元课文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理解作者对故

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富有生活情趣的文字,品味作者朴素而有情味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细节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

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又因为要让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实属不易,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

2、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生活细节的情感。

五、教法、学法

(一)教法

为了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感悟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

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针对学生特点,我将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音乐、问题等充

分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

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生身上,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学生做如下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图文导入

通过一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哪些节日(元宵,七夕,端午,春节,中秋,国庆节),也同时通过古诗句让学生来猜下是描写哪个节日的,接着欣赏端午风俗的图片,引导学生设想如果自己写端午节会选择写哪方面。

【根据图片、诗句来猜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古诗与传统节日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学作品的教育;欣赏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设想自己写端午节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规定的“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二)解标题说风俗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标题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标题包含两个关键词“端午”“鸭蛋”,“端午”是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你能说出我山

东端午节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吗?

2.紧扣风俗提问:刚才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家乡的端午风俗,你能从文中找出作者家乡的端

午节有哪些风俗吗? 试在文中进行勾画。

【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通过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将学生带入端午的节日气氛之中,让学生了解端午,感受传统,并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和探究。从而达成教学目标(1)里的了解端午文化,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习俗。】

3.小组活动:假设自己是江苏高邮的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家乡的1~2种风俗?

【本环节初步感知课文,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提炼信息,了解高邮特有的端午习俗,并通过小组内以导游身份来介绍家乡风俗的形式,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感悟文中的趣味】

【过渡】标题中的第二个关键词是“鸭蛋”,具体来说是作者家乡高邮的鸭蛋。作者家乡的风俗丰富多彩,颇具趣味,但他为什么只对小小的鸭蛋情有独钟呢?

(三)读文本品鸭蛋

1.故乡之味(乡情)

(1)高邮鸭蛋有何独特之处?细读课文,表达交流。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勾画并朗读。说一说你认为高邮咸鸭蛋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2)作者家乡——高邮的鸭蛋与众不同,历史悠久,声名远播,美味可口。所以作者念念不忘家乡的鸭蛋。那高邮鸭蛋这么好,作为高邮人的汪老会带着怎样的感情来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呢?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是勾画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并小声朗读,反复体味。

(3)这里的鸭蛋还是单纯的鸭蛋吗?

饱含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并作为一名高邮人,对家乡的自豪和热爱。作者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高邮的鸭蛋,当中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浓浓情感,鸭蛋里面饱含着作者的故乡之味。

【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之一,以多种形式的“读”来贯穿,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初步感知语言,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对鸭蛋特点的分析来感受作品内在的韵味,体会鸭蛋饱含的乡情。这个过程注重情感体验,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并合作交流。】

2.童年之趣(童趣)

(1)题目为“端午的鸭蛋”,那“端午的鸭蛋”和“高邮的鸭蛋”哪个更好?为什么?品读4-6段,学生小声朗读,勾画并概括。

“端午的鸭蛋”除了好吃之外,还好玩,主要包括挂鸭蛋络子、挑鸭蛋、玩蛋壳,这在端午时节是孩子们最有趣、最为开心、最喜欢的游戏。

(2)无论是挂鸭蛋络子,还是玩蛋壳,工序都较为复杂,60多岁的汪老却为何对此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端午的鸭蛋给童年的汪老留下了无穷的乐趣,此时的鸭蛋里还饱含着汪老对童年乐趣的回味。(3)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简要说说,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乐趣。

【本环节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对鸭蛋中的另一种情感——童趣的体味。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进一步深化对这种情感的理解,引起共鸣。】

(四)品语言,感民俗

汪曾祺的散文着眼于“小叙事”,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 ……他帮助人们发现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1、平淡而有味;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指导学生轻声朗读课文相关段落,画出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五)深迁移 悟生活

课件展示:汪老晚年看电视片《梦故乡》时不禁老泪纵横的一段文字,这时同步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乡情的浓烈氛围中。这时老师适时引导:一说起故乡,汪曾祺就想到了家乡的鸭蛋,想到了儿时的过往种种……那么,一说起故乡,你们就想到了家乡的什么物件,这样东西又 怎样让你难忘?

学生扩句: 一说起故乡,我就想到了家乡的……

【本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思乡情绪的感染下,从身边的平凡事物中发现情趣、发现美,并且用文字描绘出来、表达出来,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完成了目标(4)中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六)作业布置

1、假如你是课文中的小朋友,请介绍你记忆中的家乡过端午节时的美好记忆;

2、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吃食文化》等散文,深入体会其散文闲适恬淡的语言风格,并写一篇读后感悟。

(七)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我对整个教学程序的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是考虑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会自己动手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关注个体差异,实现分层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考虑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问题,另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上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使教学活动呈现出民主、宽松的氛围。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注重文本的学习,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感受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下载《端午的鸭蛋》读后感[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端午的鸭蛋》读后感[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2. 品味课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3.理解文章于自然而......

    《端午的鸭蛋》学案

    17《端午的鸭蛋》教案 1理清文章思路: 2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3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4小小的......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课文特点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汪曾祺。这个单元的课文意在......

    端午的鸭蛋--赏析

    《端午的鸭蛋》赏析 《端午的鸭蛋》既能感受到江苏农村端午节的风土人情,也能体验到汪曾祺语言的显著特色。 首先,我们来感受一下大师笔下的江苏农村的节日风情。端午节是我......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能力】: 1、朗读课文精彩语句,了解作者“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 汪曾祺 【学习任务及方法】 速读全文,概括内容。 跳读首段,了解风俗。 朗读下文,表现感情。 品读美句,分析语言。 纵览全文 ,总结写法。 模仿写段,赞赞家乡。......

    《端午的鸭蛋》点评

    《端午的鸭蛋》点评 《端午的鸭蛋》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一整组课文都是民俗的叙写和介绍,内容异彩纷呈、生动有趣。教材选取的文章范围也比较广,很有代表......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重难点 学习目标1、2 三、教学流程 (一)揭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