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端午的鸭蛋》点评
《端午的鸭蛋》点评
《端午的鸭蛋》一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一整组课文都是民俗的叙写和介绍,内容异彩纷呈、生动有趣。教材选取的文章范围也比较广,很有代表性。这一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本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小小的端午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浓厚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传统文化对本地中学生来说,可能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受西方和港台文化的一些影响,削减了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机会,就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对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民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执教老师就是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理解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富有表现力。根据文章这一特点,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采用了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用心品味;自主探究法;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从读到写,拓展读写,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体现了五个结合:
1、语言与情感结合。执教老师教学基本功强,教态自然,特别是语言表达力强,加上对文本情感的体会和解读,声情并茂的过渡语,感染力极强,深深地打动了学生,对引领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2、内容与形式结合。本节课容量大,多媒体课件的呈现很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老师从理结构,品语言,悟生活,拓展读写方面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3、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结合。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如利用学案让学生自学,教师适当加以引导点播,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4、理解感悟与朗读指导结合。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具有语言特色的语句,朗读品味。
5、拓展读与写结合。执教老师恰当运用文本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从读中悟写,读写结合。在“话佳节”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写一段100字以内的文字来介绍我国的其它传统佳节,让大家保护中国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俗文化。
本节课的课堂教学氛围愉悦、和谐。学生思维活跃,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学生答案多样且语言丰富、表达流畅,教师评价语言中肯、恰当。
这节课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第二篇:端午的鸭蛋(本站推荐)
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第十七课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随意自然、平淡而幽默的语言风格。
2、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研讨本文所透视出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意味。
3、学会在生活中积累素材,选取不同的视角,书写人生,享受人生。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形成发散思维,拓宽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使之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师: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年中有许多节日,请大家想一想,我们都有哪些重要的有浓厚民族特点的节日,每个节日里有哪些让你记忆很深的东西?
(学生交流:春节——吃饺子、放鞭炮、看春晚;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闹花灯、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清明节——祭祖;重阳节——登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剧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般的说,端午节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包粽子吃粽子,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本文却换了一个角度,写的是鸭蛋,为什么这样写?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理解字词,并把你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地方,或者你觉得有争议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读课文)
(二)自主参与,经历探究过程。
1、学生分片断朗读课文。在读中学习以下词语的写法及用法: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2、教师范读,提醒同学们注意文章在语言上的特色。
3、研讨课文:
师:本文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中心语是鸭蛋,作者是怎样引出鸭蛋的?(学生交流:
1、文章先写了家乡端午节的几种风俗习惯,由其中的“吃十二红”引出对鸭蛋的记忆。
2、端午节的七种风俗习惯是: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师:请大家根据课本,看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色,作者是怎样描写这种特色的。
(学生交流:有正面描写——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筷子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出来了;苏北的朱砂豆腐;做鸭蛋络子;用蛋壳装萤火虫。侧面描写:“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袁枚的《腌蛋》中的描写:“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对比的写法:高邮咸蛋的特点„„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北京的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有以上的分析,请大家想一下,高邮的鸭蛋有哪些总的特点呢?
(学生交流:好看、好吃、好玩。)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
1、幽默诙谐:“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北京的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3、地方特色的语气:空头、白嘴吃也可以,师:地方特色的语言、风俗习惯、服饰等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推而广之,就是一句在艺术上的常用语,大家谁能想起来?
(学生交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师:除了以上的特色以外,还有一点就是文白相杂,指的是在写作时能够把白话和文言穿插起来,达到一种境界,因为我们的文言文功底还不很深厚,我们不提倡大家使用这种写法,但是在本文,作者的语言用的十分典雅,使文章的语言更为灵活生动。
比如: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三)延伸探讨:
本文写的是端午的鸭蛋,而在文末却用一个段落写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有何感想?(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四)朗读品味: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
(五)写作运用:
师:请大家根据本文的写法,自由选取角度,拟出五个与本课相关联的标题。生:春节的饺子。生:元宵的灯会。生:国庆的礼花。生:国庆的菊展。„„
师:请同学们针对其中的一个标题,写一个不低于200字的片断。(教师范例:
虽然我不大喜欢吃饺子,但小时候年夜的饺子我还是蛮重视的,一到除夕,母亲总是亲手去做,从不用别人帮忙。在散乱的鞭炮声中,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而我,是不大关心饺子的质量的,钟情的是里面的硬币,在那个年代里,能有几毛钱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吃饭的时候,大人们会格外注意,把吃到的硬币悄悄的藏起来,以便再分配,而两个妹妹,必然在有收获是欢呼雀跃起来,饺子也会多吃几个。)
(学生交流自己写的片断)
师:大家分析一下,写作这样的片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交流:注意几点:
1、写出当时的情感氛围。
2、写出所描述之物的特点。
3、语言写出自己的风格。)
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单元的课文都写到了我们的民俗民风,至善至美,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细细体会。
四、设计说明:
1、本单元的课文都以写民俗为主,从江南到北国,地方特色很鲜明,应该说文章的可读性都是比较强的,学习起来也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激发这种兴趣,引导他们不但喜欢读,还要读出韵味,读出内涵。
2、民俗、民风和祖国的语言息息相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文的语言平淡自然,幽默诙谐,充满机智,而且用到了一些地方方言,让人感觉地方特色浓郁,民族性更强。
3、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篇文章是无意为之而为之,从结构和写作技巧来讲都比较简单,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理解,基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透彻,在探究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课人: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中学
王艳光 邮编:064004 电子邮箱:wyg68wyg@126.com
2005.3.25
第三篇:经典《端午的鸭蛋》
以学带教,读品结合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端午的鸭蛋》一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蕴涵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不算太难,关键是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欣赏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浓郁情感和文章蕴含的生活情趣,这便是本设计的入手点和着重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并适当利用多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如沐春风,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学会思考。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珍爱民俗文化、怀恋美好生活的深厚情感。2.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体验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趣味,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和诗意。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情感和平淡生活中的情趣。【教学方法】诵读感知法,合作探究法,赏析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传统,导入新课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2008年开始我们国家的法定假日增加了三个传统节日,同学们知道是哪三个吗?(清明、端午、中秋)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农历五月初五)我们这里过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吗?(吃粽子、吃鸡蛋等)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习俗,那么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今天让我们一同欣赏“端午的鸭蛋”,去领略鸭蛋的神采,品尝鸭蛋的滋味,感受那无尽的生活乐趣。(板书标题及作者)
(设计意图:从中国的传统节日入手,贴合学生现实生活,便于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使学生走进文本。)
二、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1.作者汪曾祺(PPT呈现):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能做到‚以小见大‛。
2.字词预习检查(PPT呈现):
咂摸 拧成小绳 用酒和 苋菜 络子 大襟 车胤 囊萤映雪 .........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所写内容的不同,用小标题的形式加以概括。
提示:①(别具一格的)端午的风俗;②(别有风味的)家乡的鸭蛋;③(别有情趣的)端午的鸭蛋。(板书)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本是学生熟悉课文的第一步,可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认知能力和概括能力。)
四、围绕目标,合作探究 ㈠欣赏“鸭蛋”,探究鸭蛋特点,感受童年端午
1.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有怎样的特点呢?(PPT呈现)请同学们仔细品读第二、三段,请以“这是 的鸭蛋,因为(文中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或为高邮的鸭蛋拟一句广告词,宣传一下高邮鸭蛋,注意突出高邮鸭蛋的特点。
(学生自读思考,小组交流探讨)
提示:①用句式说话要注意寻找文中表现高邮鸭蛋‚声名远扬、与众不同、历史悠久、质细而油多‛等特点的语句;②为高邮鸭蛋广告词时可以借鉴已知广告,但一定要注意突出高邮鸭蛋的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探究高邮鸭蛋的特点,进而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是缘于其热爱家乡的爱屋及乌之情的。)
2.高邮鸭蛋是这样的让人垂涎、心动,那有鸭蛋相伴的童年的端午又是怎样的呢?(PPT呈现)请同学们阅读4—6段,可采用这个句式:“童年的端午是 的,因为(文中所写的童年趣事)”。
提示:童年的端午是快乐、幸福、美好、充满情趣的,因为挂鸭蛋络子、玩鸭蛋、蛋壳装萤等。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童年端午的趣事,照应文题‚端午的鸭蛋‛;并在作者对有鸭蛋相伴的童年的追忆中,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㈡品味“鸭蛋”,体会作者情感,探究语言特点
1.高邮鸭蛋之所以令我们心驰神往,就在于作者写得好,情深意切。那么本文的语言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PPT呈现)下面同学们采用美读——通过恰当的语气、语速、重音,读出语句的意蕴和情味。要注意读出文章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采用朗读竞赛的方式)
提示:①‚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汪曾祺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这种绘声绘色,这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问题探究:“——”的作用是什么?(声音的延长)“一„„就„„”表明了什么,能否去掉?(不能。表明了油多,冒得快,令人欣喜。)将“冒”改为“挤”、“流”可以吗?(“冒”能更好地表现鸭蛋被扎后红油溢出的情态)请同学绘声绘色地读出来。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以他乡比故乡,褒贬之情十分突出。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浓浓的深情,超越事实的评价。⑤‚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有些嗔怒,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对家乡的赞美,饱含自豪之情。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对童年美好记忆的深切怀念。(板书:热爱家乡 怀念童年)在这里,作者写鸭蛋——而实际上是抒发热爱故乡、怀念童年的情感,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抒情。(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美读等方式,探究、体会作者那镶嵌在字里行间的热爱家乡、怀恋童年的情感,了解作者散文‚小叙事‛的特点。)
2.如果同学们体会完了语言蕴含的情感,再采用与同伴合作的方式,探究本文语言其它方面有什么特点。
提示:语言特点可从三个方面探究——①口语色彩浓厚,用方言表现地方特色;②语言平实朴素,淡而有味;③运用古汉语作点缀,或幽默或典雅。(设计意图:通过细读、赏析等方式,探究汪曾祺闲适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3.这篇课文写的是“端午的鸭蛋”,而开头一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故乡的风俗,写了哪些风俗?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中心?
提示:⑴共写了7种风俗:先写了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⑥‚放黄烟子‛、⑦吃‚十二红‛等。(PPT呈现,展示风俗图片)⑵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必须首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
(设计意图:本环节探讨作者家乡的风俗的目的,旨在引出第一自然段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结构。)
㈢评说“鸭蛋”,质疑探究
对于这篇妙趣横生、风格独特的美文,同学们还有没有疑难呢?(PPT呈现)请大家先简单交流一下,发言时可以有疑而问,借助集体的力量共同解决疑难;也可以明知故问,目的是引起大家的注意和思考。
提示:①可探究文章结构,如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是赘笔;也有人认为是很自然的联想,很随意自由,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同意其中的一种,还是另有看法?②可探究文章细节,如作者说自己不喜欢袁枚这个人,他自己不会做菜,好道听途说,但却又全文引
用他的文字,这二者矛盾,该删。对此你有什么看法?③也可探究文章语言,如作者说‚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咸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你认为作者这些说法符合实际吗?对这些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想之情。)
五、小结课堂,升华主题
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家乡的鸭蛋”,感受到作者热爱家乡的浓郁情感;透过品味“端午的鸭蛋”,感悟到作者超然自在的童心,引发我们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并且这二者本来就是难解难分的,儿时故乡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罩上一层光辉,它们就像高邮鸭蛋里面冒着红油的“双黄”;作者在写鸭蛋的时候又是在“端午的风俗”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端午家乡的风俗就成为这个大鸭蛋的蛋青。这就是高邮的双黄蛋。(教师结合板书画出鸭蛋图形)
同学们,当我们长大成人、离家远游之时,所有这些与童年与故乡有关的美好记忆,都将被珍藏在记忆深处,并会在某个孤独的夜晚,化作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拨动你思乡的心弦。
【附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画蛋黄时擦去“家乡的鸭蛋”和“端午的鸭蛋”,以突出“热爱家乡、怀
念童年”的主题)
第四篇:端午的鸭蛋
《端午的鸭蛋》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语文教案 → 《端午的鸭蛋》示范课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
计)2010-06-07
李枝能•示范课•教案 端 午 的 鸭 蛋
授课时间:2010年5月13日下午第2节 授课班级:寨乐中学八⑨班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2、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鸭蛋中饱含的对传统文化的自豪赞美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我们家乡在过端午节时有哪些风俗?(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民间有哪三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四大:加清明节)(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找答案)然后,再引出文章写作的主体──“端午的鸭蛋”。(五月初五端午节,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捉摸出如许滋味?)
二、感知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朗读(齐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注意本篇文章中,作者写了哪些端午的风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吃“十二红”)其中哪些是很多地方都有的,哪些是作者的家乡特有的?(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2、上面我们了解了作者的家乡端午的风俗,从整篇文章看,在这些风俗中作者重点围绕哪一个风俗展开的?(端午的鸭蛋)
3、的确,作者这篇文章是围绕他家乡的鸭蛋展开的,那么我们下面一起来品味一下作者家乡的高邮鸭蛋,看看高邮的鸭蛋到底有哪些特点?
4、请同学们再一起来朗读文章的第2、3自然段,读的时候要考虑刚才老师提的那个问题。
5、请学生回答高邮鸭蛋的特点:(多、奇、好。)
6、再请学生回答高邮鸭蛋特点的时候,让学生用文中内容加以说明。
特点讲完后,抓住文中“空头”二字引导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的特点 :
(问:刚才同学在讲高邮鸭蛋的特点的时候,有一个词“空头”怎么来理解?)
“空头”:敲后空的地方。学生解释后,追问这个词属于口语还是书面语?
那么请同学看看本文中还有没有类似这种特点的语言了?
(学生寻找,举例回答)
7、同学们思考一下,文章使用这种平俗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
8、平俗的语言,固然自然鲜活,明白如话,但是全篇如此,便少了华美和灿烂。所以要想文章的语言自然而又华美的话,语言中除了要运用平俗的语言外,还需要加上一些优美典雅的语言。那么我想请同学看看汪曾祺在这篇文章中是否运用了典雅的词语?
(或者,教师举一例点明该语段使用的语言具有文言的特点,给人带来一种典雅而高深的感觉。如“曾经沧海难为水”等)
接着学生在文中举例,并作简要分析,教师简单点评。
9、教师小结:
通过我们的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说其雅,是它巧妙地运用了文言词;说其俗,是它适度地运用了口语。雅俗相济,使文章的语言既华美又清新,读来是一种享受。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0、作者用这样华美而又清新自然的语言来写家乡端午的鸭蛋,可见家乡的鸭蛋在作者心中是印象深刻。
问:大家想一下过春节时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印象深刻的?(鞭炮、饺子、元宵、灯笼、压岁钱等等)
印象深刻代表着什么?(喜欢)推己及人
(自豪、与有荣焉、曾经沧海难为水)
请同学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11、这些语句中除了充满了作者对鸭蛋的感情,其实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什么感情?
(学生可能会说到:对家乡的喜爱。)
12、作者写鸭蛋是为了写家乡,但是这里写的鸭蛋不是普通的鸭蛋,他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中的鸭蛋,端午的鸭蛋。端午吃鸭蛋这是一种民俗,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写鸭蛋还是为了写什么?
写端午,不仅仅是端午,具体地说应该说是端午的民俗风情。那我们再进一步想想看,写端午这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民俗又可以由点到面来写我们的传统文化。
三、小结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端午的风俗,品味汪曾祺富有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的语言风格;以及一个小小的鸭蛋在作者的笔下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滴水中品味出生活的真趣,成长的快乐,人生的哲理。
四、布置作业:P139 研讨与联系
问题研究
汪曾祺的语言艺术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汪曾祺的语言,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1.口语色彩浓厚。
首先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例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其次,文中时时穿插十分朴素的“大白话”,这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例如:“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他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练习说明
一、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本题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文章。
第一段以“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开头,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又列举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这两种较为独特的风俗。七种风俗,一笔一笔写来,丝毫不乱。
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
二、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你轻声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语言学习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语言。
除课文研讨部分所举例子外,以下各例也很有特色:
1.“平淡而有味”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例:
这一点在本文中体现得不太明显,但也有所体现。例如,“一般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等句中的“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例: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夹杂”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
三、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
本题是一道发散性的问题。其实,只要学生自圆其说就可以。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可以就此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第五篇:《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本单元是以民俗为主题,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感受普通百姓内心中人性的光辉。
(二)教材简析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棋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虽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二、说学情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文趣味横生,阅读不存在太大的障碍。但能真正欣赏其中的魅力却是有难度的。首先,有必要加强朗读训练。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来。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其次,本文疏散的结构是很多同学不容易理解的,需要加以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分析,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散文的创作特点。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掌握积累本课 中的生字词。
2、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似疏实密的文章结构。
3、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4、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发现生活情趣,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教育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读出韵味儿,学会品味富有深意和特色的重要语句。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内在的魅力,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感受行文结构安排的巧妙。
五、说教法与学法
依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具体采用的方法是指导阅读、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启发点拨。、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这节课我指导学生用以下方法学习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积极读书,勤动笔墨。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宋 张榘《念奴娇》
根据这首词同学们能读出关于端午节的什么呢?你还知道关于端午节的什么呢?
【通过古典诗词导入是想更增添课堂的文学气息,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热情,当然更重要的是引出本文的主题——端午节。本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标中规定的‚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理念】
(二)介绍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对汪曾祺的介绍除了基本的文学常识之外,我还尝试引导同学们通过他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深度,初步了解他的创作思路和特点。对作者较全面的了解更容易让学生进入文本的借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畅,并划出不认识的或认为重要的字词。
2.听课文录音,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3、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层次结构(本环节让学生自我概括,掌握本文‚端午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这一框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教师范读文章的第一段,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中介绍了哪些端午节的风俗?那些是略写,哪些是详写?放黄烟子和吃十二红能否调换顺序?(本环节培养学生快速提炼提炼信息的能力,并进一步了解总分的结构,详略的安排和上下文的照应,为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做好积累。
(四)精读课文,披文入情
1、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句子能表现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1)‚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肃然起敬‛与‚咸鸭蛋‛,一庄一谐,一文一俗,一大一小,在看似幽默的调侃中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满腔深情。
(2)‚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一个‚也‛字,强调了精明挑剔的上海人对高邮鸭蛋的肯定;而‚必‛和‚特别‛更是写出了‚高邮咸蛋‛招牌的响亮。由此可见,虚词运用得当,必使文气充盈,文势充沛。
(3)‚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红油冒出来,本来只能观其形,用上‚吱——‛仿佛能闻其声,这一声‚吱——‛让食咸鸭蛋的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趣。(4)‚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干脆利落的一个‚有‛,石破惊天的一个‚!‛,‚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在这篇灌注于作者深情的文章中,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出很多富有特色的句子,师生再细细品读这些句子,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从而体味出作者对故乡倾注的深情和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把握课文主旨的能力。另外通过对句子的分析也能启发学生一些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2、端午节的风俗那么多,作者为什么单单只写了小小的一枚咸鸭蛋呢? 师生共同精读课文中写鸭蛋的段落,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因为:①高邮咸蛋独有的特色。教师出示高邮鸭蛋的写实图片,画面中清晰的显示了高 邮咸鸭蛋有双黄、油多、质细、蛋黄呈红色的特点。②鸭蛋带来的别样的趣味。如吃鸭蛋时‚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的动感,还有端午节挑鸭蛋,挂鸭蛋络子,玩鸭蛋壳等等都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让‚我‛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教师出示鸭蛋络子的图片,并以实物展示鸭蛋络子挂在胸前的情形。(板书:趣
吃鸭蛋
挂鸭蛋络子
玩蛋壳)
3、细读课文,表达交流。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爱的描写鸭蛋的段落朗读。说一说你认为高邮咸鸭蛋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我始终以多种形式的‚读‛来贯穿,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对鸭蛋特点和围绕鸭蛋的趣事的分析来感受作品内在的韵味,体会鸭蛋包含的情趣。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给学生的阅读、思考以方向性的指导。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充分挖掘其学习潜能,激发其求知欲,使其积极地读、思、议,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提高,在合作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五)合作探究,感受语言特色。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著名教授王臻中说:‚苏北水乡那个汪氏文才,饱蘸乡土气息,自由挥洒,作‘平民’通俗抒情,竟又以俗显雅,成美文作家,造就了一个脍炙人口的汪曾祺。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看似平淡,实则醇厚
1、用幽默来调情。
2、用虚词来增色
3、用口语来添彩
汉文化是一个过度成熟的文化,文化的过度成熟,也许只会产生汪曾祺,以及优雅化了的文人写作。一切人事,都经过了文人意识的过滤,不再有火气,不再执着如初生牛犊,人淡如菊,文也如是。
【借用汪曾祺自己的话语是为了使同学们了解他的创作心理。通过精读课文环节对一些特色的语句的分析,同学们能很轻易地总结出这些特点,当然对以后的写作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六)整体回顾,把握结构。
既然写‚端午的鸭蛋‛,第一节却偏偏从端午的风俗写起,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将一个一个端午风俗娓娓道来,不紧不慢,不慌不忙,近三分之一的篇幅看似与中心无关;
二、三两节介绍家乡高邮的鸭蛋,还是不疾不徐,不动声色,从高邮的大麻鸭说起,说到高邮咸鸭蛋,高邮双黄鸭蛋,高邮咸蛋的特点,高邮咸蛋的食法,甚至还扯到了袁枚的《随园食单》。终于跑到正题,却在意蕴未尽处戛然而止,不料又在结尾处宕开一笔,去谈‚囊萤映雪‛的故事去了。是废笔赘笔,还是故意为之?
明确:
1、《端午的鸭蛋》第1段怀揣一颗童心介绍家乡过端午节时的各种生动、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顿觉仿佛由高邮湖水发酵而成的美酒的酒香扑面而来,令人心醉神驰,这是铺垫,也是蓄势。对‚十二红‛的介 绍不仅把读者的注意力由有趣的民俗活动转移到‚鸭蛋‛上来,同时也照应了‚故乡的食物‛这一大主题。
2、下面对鸭蛋的介绍,不吝笔墨,也是情有可原。鸭蛋是高邮的特产,也是高邮的招牌,更是高邮的文化,小小的鸭蛋寄寓着高邮如许的内涵和品质,花上两段笔墨不觉为过。
3、有了前面的两层铺垫和蓄势,端午节孩子们‚挂鸭蛋络子‛、‚挑好看鸭蛋‛、‚白嘴吃鸭蛋‛、‚用鸭蛋壳装萤火虫‛的情节就亲切了,因为在高邮孩子的心中,鸭蛋不仅只是‚果腹‛、‚解馋‛的食品,还是他们的玩具、饰品和伙伴,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于是,端午的鸭蛋自然就成为汪曾祺特别的回忆。
4、结尾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既不是赘笔,也不尽是体现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最重要的是用‚囊萤映雪‛的枯燥和功利来对比‚蛋壳闪光‛的有趣和诗意,照应了首段对端午节各种有趣的民俗活动的介绍,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这种灵性且充满诗意的生活状态构筑了作者思乡的情感基石,也是作者内心永恒的向往和依恋,更是培育作者性格气质的精神沃土。
(这个环节通过教师的质疑把学生内心对文章结构的不甚理解表达出来,当然在引出思考的同时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充分挖掘其学习潜能,激发其求知欲。但囿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还是要加以最后的整合梳理。)
(七)总结:
世易时移,过去的幸福与快乐,如今早已不再!是人们对物质文明的极端 追求,导致了对幸福、对人生意义的严重曲解;结果,物质财富每天都在增长,快乐却不能同步。而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中盼端午、吃端午鸭蛋所表达的是何等的快乐、幸福,对节日、对鸭蛋是何等的重视与珍惜!但,人应该是善于记忆的动物。犹太作家伊利〃维瑟接受诺贝尔和平奖致辞时说:‚记忆的呼唤,和谨记勿忘的号召,来自我们历史的根源。‛端午节、端午的鸭蛋,何尝不是我们历史的根源?号召我们对这种传统文化的重视!
(八)、拓展迁移,热爱生活
1、说说家乡有哪些风俗、特产让你非常难忘。
2、说说家乡有趣的方言。
3、用一两个细节描述家乡的人们过端午节、中秋节或其它节日的场景(这个环节将学生的关注点迁移到自己家乡的风俗人情上来,引导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唤醒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所在。)
七、说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情
童年岁月的怀想
家乡生活的热爱 趣
吃鸭蛋
挂鸭蛋络子 玩蛋壳 语言
平淡质朴
饶有趣味 【板书在课堂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本课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