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通用)(最终5篇)

时间:2021-01-24 12:4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通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通用)》。

第一篇:《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通用)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通用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

因为组织1+1教师读书俱乐部活动,因为张文质老师的引见,认识了许多喜欢阅读也乐于推动教师阅读的朋友,朱永通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如此说来,认识永通老师的时间也有十年了。前些年,朱老师也常参加我们的读书月谈会,相识十年却不知道朱永通老师伟岸的身躯内却藏了一颗敏感细腻的心,直到我读完他的《教育的细节》。

《教育的细节》很经典,经典的教育范例值得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反复咀嚼和回味。一千个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育的细节》书中作者精心选择的范例无论从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都堪称经典,相信阅读此书的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书中得到启发,激起对教育现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在“减负,减出幸福来了吗”一文提到学校给学生“减负”的两件事让我读后在哭笑不得中心情愈加沉重:一件事是为了检查各校是否减轻学生负担,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组每天早上突击性的守在一些学校大门口,用电子秤检查学生书包的重量,凡超过规定的一律登记,排出名次在全县通报。某校的一位女生因为书包很重严重超标被检查时,“机智”答复检查人员说书包里面放着衣服、雨伞和球拍,被学校树为随机应变的典型。

另一件事情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落实减负精神,重新规定上下午的放学时间并严格规定若放学10分钟后学校还留有学生的,一律取消该校参评“减负先进校”的资格。当年曾经把上午放学时间规定为10:50,给家长造成严重不便而令家长叫苦连天。

书中形象生动的写道“每当一放学,教室则像进村的鬼子,恶狠狠地到教室扫荡,清空后的小院,一时间变得无比寂静,教室办公室不时传来笑声,此刻教师们大都聚在一起泡茶聊天,等待检查组的到来。”也因此朱永通老师大声疾呼“减负变成学校不得不想办法应付的一个又一个检查,这本身就是折磨人的巨大负担,所以,减去对学校多余的检查给学校松绑,让师生多一点自由呼吸的空间,这或许是避免‘减负’误入歧途的根本前提。”

《教育的细节》里有智慧。排座位是每位班主任所必须经历的,而此工作也能考验出班主任教育智慧。在“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作者提出“如果一个班级里的人数是奇数,比如37或39,你会让谁来单独坐那个座位呢?相信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问题,但鲜有人去挖掘其背后蕴藏的教育奥妙。”怎么对待“班级里单独的座位”,我在我们工作室“相约周三”网络研讨中提出这个问题,有老师说“让班长坐,是班长就应该承担责任”,虽然有道理但忽略了学生是未成年人,即使是班长如果长期在班级独坐不仅与同学沟通有问题,也可能因此而滋生“我是班长”的优越感;有老师说“让最爱讲话的学生坐”,相信这一招是许多班主任用过,对待话多的学生,无奈之下将其“孤立”,想想当年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也因为缺乏教育智慧而用过此招。

此时想起,很是内疚、不安……朱永通老师在书中写道“总有教师独具匠心,从爱和尊重出发想出办法”,奖励表现最好的孩子下周在这个座位上坐一周,而且“不能坐太久,因为让谁的孩子去坐,家长们都会很有意见,且客观上,这个座位对孩子的视力来自心底,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这样一来,这个备受折磨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做,不但孩子们愿意去坐这个位置。

而且家长们也纷纷鼓励孩子们好好表现,争取机会去坐这个位子”,写到此,朱老师忍不住地赞叹“你看,脑筋一转把消极的处境变成积极的语言行为,这是多么美妙的教育艺术。每走到一个陌生的座位去做符合生长中的孩子的心理机制,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新的座位,无形中构成的适当刺激,暗合了人的炫耀本能,它可以激发出人潜在的正向能量。”

《教育的细节》里有共鸣。朱永通老师《教育的细节》许多处说出了我的心声,说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东西,因为在教育上我就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教师。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录,比如:“学校的风格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个人的品位就是这种味道长时间培养起来的。有时候,一个学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嵌留一辈子。”,“任何一所学校的细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联系。看一所学校是否有人文气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贴在墙上给人看的标语或理念,也不用费心去加减乘除一个个考核指标的得分,有时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最近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成为热门话题,剧中传递了许多正能量的'东西,比如生命高于一切,在医生眼里只有病人和健康人,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只要是生命,就不分国界、不分好坏,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的责任感;在自己被偷的情况下当小偷有困难依然能够主动帮助小偷,感动和影响了小偷使其改邪归正;完成任务接到撤离的命令可以离开地震灾区却因为战士和医生的使命感而主动留下……剧中有一个细节对我触动很大,就是余震发生时,年轻的李医生为保全自己撇开一时半会儿也救不了的伤员而逃离废墟。事后这件事一直在内心折磨着他,在地震过后不仅没有告知家人自己平安,连即将临盆的妻子都没有联系,一脸愁苦抑郁地不断投入更危险的工作,在工作中救赎,直到那位伤员原谅了他,他才原谅了自己,心灵如释重负,微笑重返脸庞。这个细节没有明显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自责、内省、自救而诠释人生的意义。

正如《教育的细节》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的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在我看来,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边的信念和行动。”一部充满正能量的韩剧可以赢得那么高的点击率,对年轻人的影响那么大,不得不让教育者的我们反思: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才能有效?当我在朋友圈发出这样的感慨时,我昔日的学生则从中感受到我对教育的忧虑和不自信,为我鼓气说“老师二十几年前教我们政治时已经采用如今mba式案例教学法,把整本枯燥的政治教材知识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传授给我们,并引导我们开放性思考。

这在那个年代,不可谓不大胆。也感谢老师的包容和高度,才让我们没有死读书而是能够更好思考什么样的三观才是正确的,适合我们的。如今的我们能够有理想,有情怀,有追求,有守护,没有人变愤青,更没有人变腐朽,老师之功不可谓不大。”学生的话再次让我坚定自己“学生的成长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仅愉悦着教师的心灵、推动着学生自己的发展,也带给家长们信心和希望。学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师的贵人。”的信念,也由此特别认同永通老师所说“好的教育,一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情感教育。

教育的人间情怀,胜过无数的教科书和僵硬的规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随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来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教育的细节》是一本好读的书,符合崇尚简单质朴的我的胃口。书中无论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看得出身为编辑的作者是真正热爱教育,真正走进了学校、走近了教师,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前途忧心忡忡,也设身处地地在为教师的发展着想。

如同他在书中所写:“事实上,在今天中国僵硬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谁,都只能在体制的隙缝间做一些细小的尝试和努力。如果你想跟游戏规则说‘不’,争取一点个人自由呼吸的空间,结果可想而知:你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绝声,自然多了些许悲壮美。”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2

在放暑假前,我在整理自己的办公桌时,偶然发现桌上还有一本崭新的书,原来,这学期我还没有认真读过一本书。于是,借着这次放暑假的时间,我鼓起了勇气把它带回去读。在朱永通教授所著的《教育的细节》一书中,说到的很多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老师思考的。每当我翻开书时,仅仅读了几十页,便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此书犹如教育迷途中的一座灯塔,让我及时找到了方向。

书中讲到一个“以柔刻刚”的案例,阅读后,我一直记忆犹新。现在在写读书心得时,我又想到这个案例,依然颇有感触。

朱教授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一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并对学生说,这些板书老师擦掉,是为了告诉你们:知识,只有留在你们的心中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下课后三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这个故事我们见证了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林老师这种以柔刻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

但是,想一想我们身边的老师是否都有林老师这种魅力和修养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是林老师,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只会揪出这几个男生臭骂一顿,然后要求他们把黑板擦拿下来,接下来,才继续上课,我想大部分老师都会这样做,但我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他们的上课情绪就会收到影响,老师的情绪也会不好,恶作剧的那三个男生也不一定会得到教训,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在看《教育的细节》,朱教授有一节提到“自迟到看教育文化”。讲到一般老师对于学生迟到,都采取的是让学生认同的教育行为,比如凡迟到一次,就当一次班级义工,帮当天值日的同学做卫生;或写一篇短小的随笔,或在班会课上做一次3分钟的演讲,或下午放学后,到操场跑几圈步。这些虽不是最好的教育行为,但比有的学生迟到后老师让学生“站一上午”来听课,或者罚抄什么内容几百遍要好的多。朱教授讲到一种温暖人心的教育行为,他到河南郑州的艾瑞德学校听课时,发现学生迟到,从不喊报告,而是悄悄地坐到座位上,不影响老师和同学;老师和同学也安之若素,转头见到,都是微微一笑。是啊,学校是讲爱的地方,首先要给孩子安全感和爱的示范。

再看看我们学校,有的老师对待学生迟到的处理方式简直让学生和家长无法忍受。曾经我们学校就有一位五年级学生经常表现不好,有一次上体育课迟到后被a老师罚蛙跳5圈的做法。虽然没有一个学生能蛙跳5圈,a老师本意也是吓唬学生,但是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尝到过“上下蹲后头晕目眩的滋味”,有的小孩就真的被“吓”到而不敢去学校了。a老师虽然“严”字当头,但却没有“爱”字随后。记得一位知名校长曾说过:“我宁愿我的小孩是一位阳光、健康的高中生,也不希望他是一位驼背、高度近视、瘦小的清华或北大生。”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反应人的内心,细节表现出教育的本质。朱教授《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我已读了好几遍,受益匪浅犹如在他乡见到故知,朴实的文字渗透着细节的力量,我将沿着朱老师的路,把他的思想融进我的教学实践,打造柔美的教育。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3

阅读朱老师的这部专著,是我们的学习任务。我一直是个乖巧的学生,好好读了,再写点,算是作业。

我理解的这本书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如何对治我们石化的观念。文本叙述会有个视角或者叫切入点也可,此书定位在学校教育语境里。

观念石化绝对是一件坏事,会害自己。同时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网的某个位置上,你的石化又会因为你所站立的位置辐射出去而造成相应的危害。朱老师在教育言教育而已。没有痛心疾首的呼吁,只有娓娓道来的温和的理性。

教会一个老师做老师的是学生,教会一个母亲做母亲的是孩子。大凡我们能以开放的心面对学生或者孩子这一面镜子,从全面到具体,你会有不同层次的看见,而且看见会越来越多。譬如定睛凝视镜子你会看见额头被刚才圆珠笔不慎滑过留下的一条线,擦拭。有看见就会有行动。这是自然的事。唯一怕的是我们不肯看不肯直面。

秋阳·创巴仁波切在阐述禅修概念的时候说:禅修表示自己面对现实的意愿。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阅读灵修类书籍以及尝试着在生活中贯彻,逐渐明白的所谓禅修不关宗教信仰,不是教会顽石,恰恰说的是我们如何活的问题。如何活?保持觉察的心,面对当下,直视自己心智的活动,观念即在心智里。

禅修既是一个决定,一个开始,也是无比漫长的过程。从不再逃避,回过头来面对自己面对现实,禅修开始。然后看见心智里无数的念头如风起,如云涌。有些来来去去,有些盘桓得久些,但总归会消散会离开。但不止这些,远远不止,禅修就是面镜子,仅仅是面镜子,越看眼睛的透视力越好,越看见问题,不回避去面对,解决一次就多增加了一点觉察力。仅此而已,仅此而已。禅修不是修仙成佛之路,只是不断地和自己过不去。甚至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许诺,别信张德芬的那套。没有完满,完满在远方。远方,除了遥远,还有什么?

还是回到朱老师的这本书上。说教师和教育的事。很简单,我们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将自己放在这个职业所有的关系网中。

首先整理,以求认识。师生关系,也即教和学的关系,是核心关系,至于其他关系不过是这组关系的派生。然后是一个恰好做了老师的人如何在这些关系中面对现实,修炼自己。克里希那穆提在《论关系》一书中曾强调了关系之于修炼的意义。我所认识的那些证悟了的人,没有一个是避世的,反而活在最红尘之中。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最初接触但很快就抛掉的德芬,还是后来的江本胜、胡因梦、源淼、肯·威尔伯夫妇、荣格、希阿荣博堪布、沙吉难陀、索甲仁波切……叫得出或者已经叫不出名字的,有意思的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教育这一块,不止学校教育。也就是创巴所说的造福众生的大乘佛法的精神。而克里希那穆提更是连宗教佛法信仰都不提了的,他有个观点是: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教育工作者尤其不能是心灵禁锢之人。

朱老师叙述的就是心灵解放之途——保持对细节的觉察能力,同时迎来“非常开阔、非常美丽且大有可为”的教育境况。

上述这些,就是我解读的《教育的细节》的内容,抛砖,期待玉来。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4

简洁的封面,只有一幅黑白的漫画,枯树下,落叶飘零,一只鸟蹲在鸟笼上沉思。它在想什么呢?是不是也在思考沉重的教育问题?

其中封面上的两句话让我不解和好奇:“警惕细节中的魔鬼,让天使常驻教育的细节”,何为魔鬼?何为天使?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这本书。全书共有六辑,分别是“四个序”“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里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一本书有四个人给他写的序:有周国平的《从观念到细节》、张文质的《自明的火种》、陈心想的《细节里藏卓见》和陈大伟的《先睹为快》。真的忍不住,赶紧找个没有课的下午,美美的沉浸在书中。

一口气读完,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一边是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一边是生动灵活的案例;一边是熟视无睹的经验之谈,一边是细微之处的惊艳和惊喜;一边是批判束缚的各种冗繁的事务,一边是尽显教师的人性情怀;一边是敢于发声的拒绝之美,一边是超越功利的至美大爱。

“活在观念里”的《平等观念在哪儿》,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身上的陈旧和腐朽。记得学生每次都扬起笑脸和我欢喜地打招呼,我有时候由于走得急,或者忙,都只是简短的一声“嗯”就过去了。那天在厕所,一个女生对另一个女生说,我再也不和某某老师打招呼了,因为我每次打招呼她都没有回答。那一刻,我读懂了孩子内心的沮丧和失望,我想这会不会影响她以后的交往和成长呢?自此以后,学生只要和我打招呼,我必笑脸相迎,甚至我也主动和他们打招呼。如果一群孩子中的其中一人喊“老师好”,我的回答不是“你好”,而是“你们好”。我要让和我打招呼的学生们,都收获问候的喜悦,而不是只有一个孩子得到回答。

教育的细节含笑在师生的问候里。

在“守住教育的重心”这部分的《头发上的教育学》这篇文章里,我也读出了感同身受。我们学校经常检查学生的奇装异服、奇异发型、染发烫发、穿戴首饰等现象,我们也遇到过男生不愿意剪短发的。那时候都是我们一个班主任带着一群学生直奔理发店,和老板说明要求后,就让老板直接给学生理。尽管学生们有一百个不愿意,但大多还是默默地忍受了。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四个班主任联合起来把校外的一个理发老头请到教室,让发型不过关的学生一一排队理发,学生们虽然不敢吱声,但那天的晚饭好像都没有吃。

而在《头发上的教育学》这篇文章中,贾老师并没有强制学生改变,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采用教学智慧来矫正学生的心理,美化学生的心灵。贾老师先是开“做一个合法公民”的主题班会,特别强调“三不许”,可是学生照样我行我素。如果是我,这时候早就着急了,肯定强迫学生立马照办,但是贾老师并不着急,而是逮住这位学生来办公室的机会和她比美。

贾老师的这个“比美”的中介,过程自然,语气亲切,既照顾了学生的情绪,又引导学生“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美,让我由衷的佩服。

当然,风格即性格,贾老师的方法不能简单复制,但我却看到了教育的美丽和沟通的艺术。

教育的细节绽放在发丝里。

在“一厘米之变”中有一篇《润泽的座位》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近我也被学生的座位问题弄得焦头烂额,有个学生已经换了三次座位了,可是她好像还是不满意。而文中的张老师苦思冥想了两天后,设计了一个班级活动——挑棋子,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也让那个屡屡换座位的学生受到了教育和心灵的震撼。

文中的作者说:当学生换座位的要求变得“无理取闹”时,老师此刻的迁就则是冷漠的代名词。但是老师的积极干预必须基于免于给学生造成伤害的原则,这个原则其实给老师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它要求老师要有宽广的同情心,而这当然也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人性知识。同时,它还要求老师具备创造性工作的素质和能力,能够“借机”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与他人建立谐美交往的能力。

所以教育的细节躲藏在座位里。

细节决定成败,而教育的细节更是关乎一个孩子的成长和自尊,慎言慎行,巧言巧行,《教育的细节》在细节中教育。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5

这些天读了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这本书从五个部分叙述——“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朴实、真挚,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是一本关于教育的有价值值得阅读的好书。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这本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种种共鸣,作者对我们教育一线中看似平常的现象的深度解读让人敬佩,更受其感染愿做那个1厘米的改变者。

在看到《一厘米之变》这一章节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觉得说得特别好: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教育改革悠悠万难,细思量,并非“顶层设计”不够美妙亦非推广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铿锵的改革步伐,几无例外要止步于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常听人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事实上,改变自己,也就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活在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里,对太多太快的改变,有平天生的恐惧感,抵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必然反应。

所以,古人概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在是“难移”,而非不能移。古人所叹之“难”,一则难在看见自已需要改变的地方,这需要自觉和反思;二则难在找到改变自已的恰当方式,这需要智慧和坚持。作为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能在一地鸡毛式的工作中,觉察到一个个看似很小的教育行为,可点滴积累并逐步成为难解的大问题,对于我个人只是努力去改变自己,期待今天迈出的一小步,明天可以收获一片蓝天。

《润泽的座位》,让我知道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

有时候,评价一个教师是否是好教师,从他对待教室里那个“特殊座位”的态度和方式,就可以一眼看出来,因为作为教育者,若不理解座位背后学生微妙的心灵世界,则其与教育相隔的距离,不知要多出座位多少倍。这或许就是细节的力量。

第二篇: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余杭区太炎小学沈立群

暑假值班期间打开的《教育的细节》,一看便释不下手。书本中的这么一段文字:“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说的真好,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去寻找孩子喜欢的语言,只做引路人,不做指路者。

再读朱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是为数不多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

确实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教育真美,孩子更美,希望我能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找回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以做一名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作为我接下来的奋斗目标。希望是如此的美好,目标是如此的明确,合理运用我们的知识,给我们祖国下一代献上我们这一生的祝福吧!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通过看《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我的一些收获吧,初次看这本书,看到了“一厘米之变”,对这些事例真的是震惊了,句句说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难道我们不是这样做得吗?真的很让我们深思,不是不知道,而是我们没有注意细节,真的。你认为你每天的每一句话你都深思过吗,我想是不可能的。最大的收获也许并不是我要去注意细节什么的,而是让我知道换位思考是多么的重要,这是素养的提升,这是学习的动力,这是我们教育赢得尊重的最好方

法,好好去做好换位思考,就可以注意到每个教育上的细节了。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免不了要进行相互交流沟通,但是有几个用语值得注意。例如,“你在想什么”、“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这些好像是教师课堂上的常用语言,这里有几个共性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用语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必须在教师表达之前要构思好。学生在课堂上偶尔注意力转移现象,这时一句“你在想什么”,或者用语言对学生的神态进行描述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上来,反而给更多同学注意力转移机会。课堂教学的任何用语一定要是对教学任务完成有用的,尽量减少没有结果或者让学生注意力转移的用语。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不相同的意蕴。你想:一句“连XXX都已经会做了,你还不会?”大庭广众之下的一箭双雕——伤害了两位孩子吧?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第三篇:《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从书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今后的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我希望教育工作者们都来看看这本好书。尽量给孩子们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知道玩耍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相反,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发展水平。只要我们明察秋毫,他们就会给我们指明方向。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成功的教育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发人深思,第一遍看完这本书后我又细细研读了第二遍。在重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案例呢?我可以试着做哪些工作?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我应该怎样灵活地应用这些道理来处理自己特殊的情况呢?反思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虽然已经是有近的老教龄了,但也容易生成一些惯性,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幼儿的关注、对家长工作等反思的深入还是不够的,通过学习和自省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形成对教学工作的新动力。

教育如果有大事,那就是孩子们在乎的事。孩子们在乎的事是什么呢?是这堂课好不好玩、有没有趣,是新发下的语文书里有没有好看的故事,是课间能不能到操场上追跑打闹,是学校让不让去郊游,是体育课会不会被主科占用,是老师的一个微笑,是校园里的一片红叶……这些事都能让孩子们或欢呼雀跃或“黯然神伤”,大人眼里的这些小事恰恰是孩子们的大事,恰恰是教育的大事,又是教育的细节。可惜我们的教育者常常忽略这些细节,却喜欢去做大事——给学校一个大大的理念,在墙上写上大大的标语,让孩子喊出大大的口号。

其实永通写的所有的小事、细节,无非是呼唤教育、呼唤学校、呼唤老师给孩子以平等、尊重和爱。

把小事做到一个个小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教育的细节》里班主任坚持“睡眠第一”而非“作业第一”感动了我;宋校长说“开慢点,宁可迟到也不要急”感动了我;清林小学校长杨勇为了让学生享受一地落红之美而特地交代校工不要把紫荆花的落花扫光感动了我;龙岗外国语学校和晋江实验小学用心为孩子们设计方便放书包的课桌感动了我——他们在乎孩子的感受,他们拿孩子们的小事当大事,他们把关乎孩子们的细节做成了精品,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教育的细节》好像是我在内心深处一直呼唤的一本书,好像是我很想对老师、家长们说的一些话,好像是我天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个个故事,所以很亲切很柔软。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从书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今后的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2

特殊的座位

读到“润泽的座位”这一节,相信每一个班主任都有所共鸣,因为排座位是每位班主任所必须经历的,并且这项工作也能考验出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当一个班级里的人数是单数时,也就意味着势必有一个座位是单独的,让谁来单独做那个座位呢?

这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但几乎所有人都忽略了其背后隐藏的教育意义,怎么对待班级里多出来的那个座位,一般情况下,为了方便班级管理,这个座位一般在讲台边上,而坐这个座位的同学一般是班级里最调皮的那位同学,久而久之,这个座位就变成了班级里的“特殊位置”,其他同学在看待这个位置上的同学时往往带有一种嘲弄的意味,“看,他就是我们班的坏孩子,只有不听话成绩不好的才会坐在这里”,这对于孩子的学习、成长以及性格塑造都不好,如若轮换着坐这个位置,家长又会有所不满,如何排座位,才能既不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又不会引起家长的不满情绪呢?

润泽的座位

在这一节中,我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做法,只有在一周中表现最好的同学才能够坐在这个位置上,并且时间不能太长,只能坐一周。这样一来,这个备受冷落的位置就变成了接受表扬的位置,不但学生愿意去做这个位置,家长也纷纷鼓励孩子好好表现,努力争取坐上这个位置的机会。

赞叹之余,朱老师还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喜新厌旧是有人性根据的,更别说还在成长的初中孩子了,他们的“喜新厌旧”比之成人更甚,他们对于新鲜的、陌生的、新奇的`东西往往有着很大的好奇心,而让他们每周到一个陌生的座位去坐,也恰恰符合了孩子们找寻新鲜,追求刺激的心理,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新座位也配合了初中阶段孩子们爱臭美、爱炫耀的小心思,它能够激发出正向的积极的能量。

教育的细节

小小的一个座位,其背后竟然隐藏着巨大的教育智慧,可见教育中又有多少细节。教育无大事,细节见真功,作为普通的教师无法去改变大环境,但作为教育制度的实施者和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的第一人,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育的细节。正如书中所说,把“枪口抬高一厘米”,就可以少“牺牲”一个孩子的幸福,坚持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3

第一次借到这本书,只是轻慢的浏览了一下,没什么感觉。当这本书再次传到我手中的时候,这么一本书不看那不是浪费吗?当我看下去的时候,我发现书中讲述的全是教育细节,细节中见精神。这些细节都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心灵,唤醒内心深处的善良,唤醒青春的激情,唤醒年少的斗志,唤醒深埋心中的正义……心醒了,就会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心醒了,就会审视自己的生活;心醒了,就会扬长避短……教育就是要唤醒,就是要唤醒心灵。

第一辑:唤醒心灵需要智慧

有了智慧,教育能柳暗花明;有了智慧,教育能曲径通幽;有智慧,教育能润物无声。

教育智慧从何而来?在经年累月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以崇高的教育理想、坚定的教育信仰、丰富的教育理论作经,以健全的人格、深广的爱心、广博的知识为纬,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开启心智,为学生“幸福度日,合理做人”(鲁迅语)奠基,酿造出一杯杯最香醇的教育智慧之酒。

……

第二辑:唤醒心灵需要爱

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的生命。这份真爱来自于人性,更来自心灵。这份教育来自责任,更来自天职。它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它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教师的爱,无处不在。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鼓励的话语……手执爱的钥匙,走进学生心灵的秘密花园,迎接我们的将是鸟语花香。

……

第三辑:唤醒心灵需要生活充实

学生每天都有事情可做,每天都有事情能做,学生还会惹是生非吗?还会打架斗殴吗?我觉得不会,学生生活的很充实,生活很丰富,谁愿意落个不良学生的罪名?所以,作为班主任,作为任课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能学习,会学习,乐于学习。他能,让他多做题;她行,让她学会当堂内容;他弱,让他钻研简单问题。他热情,就发挥他的热情,就鼓励多为他人伸出援手做贡献;她活泼大方,演讲时就重用她;他威信不小,就让他为班级负责;即使他什么也不会,你也能从班级中为他找到一个管校服、抄送宿舍分数的活儿……

“人尽其才,物尽其力”,每个人都有事做,每个人都在负责任,这样他们惹是生非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甚至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理性对待生活。这样的学生相对好管,这样的班级相对好带。

通过引导,让学生感觉学习不难,生活也很有趣,虽然快乐和痛苦同行,成功与失败并存,但他们仍会感觉自己的生活的充实的,也是快乐的。

与学习同行,让孩子的生命因读书而涌现快乐之美,因思考而展现知性之美,因交流而呈现绚烂之美!与生活同行,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当我们把引导孩子学习和生活当做一种神圣的职责,一种精神提升的境界,一种终身追求的目标时,我们定会收获丰富的人生!

第四辑:唤醒心灵需要严格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更何况学生还都是个孩子,他们正处于青春时期,斗志昂扬,激情满怀,所以情感常输给理智,自制常败给惰性。所以不仅要制定详细、科学、客观的班级制度,以此来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管理虽然严字当头,心却是柔软的,管理的人性的、民主的。要我们把严格要求和爱心水乳交融,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教育一定变得美好而神奇。

严在左,爱在右,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老子说:“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第五辑:唤醒心灵需要细心、耐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工,需要等待,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老师、家长总是习惯想,甚至习惯说:一年365天,你也一天也没少过;一天三顿饭,你一顿没少吃;你也不缺胳膊,也不少腿,脑袋瓜也不笨,怎么就学不会,怎么就老犯错呢?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总喜欢比较,那学习差的和学习好的比,那表现好的和捣蛋的比,这一比较就不如意,这一比就发现差距,这一比心情就不能平静,于是乎常常急躁,常常感慨……殊不知孩子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很发杂,需要细心发现,需要耐心引导,需要静静等待。

你总不能要求一身毛病的孩子,明天立马就和所有的坏习惯再见吧?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慢慢欣赏他们的变化,只要有变化,就有进步;有进步,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会成功。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能参天的,为他们扫清障碍;能成豆荚的,就让它接触果实;是小草的,就让它开一朵小花。各尽其能,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绝离不开我们的'细心观察,耐心引导。

细节,是优秀教师的“葵花宝典”;耐心,是优秀教师的“灵丹妙药”.是教育大花园里绽放的两朵奇葩。这奇葩需要教师用信仰来培育,用言行来示范,用智慧来催化,用心灵来感染。教育是塑造人的艺术,需要雕塑大师罗丹般的精心与细致。因为,成功源于细节,成才源于耐心。

第六辑:唤醒心灵培育思想

唤醒心灵真的需要培育思想。我们不仅应该教会学生什么是爱,更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去爱;不仅应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宽容,更应该让学生懂得怎样宽容;不仅让学生热爱学习,更应该让他们清楚为什么学习;不仅应该教会学生做人,更应该率先垂范让学生知道如何做人;不仅应该让学生明白社会需要公平公正,更应该让学生清楚通过制度、监督等能够实现公平公正……

利用文章,利用生活,在学生幼小的心里种上一颗颗种子,用真善美去浇灌,春风一吹,它们便可以绽放出美丽的花花朵。点一盏心灯,便可以照亮孩子的一生。

第七辑:唤醒心灵需要总结反思

当我们与孩子发生矛盾冲突时,当遭遇满腔热情付之东流的遗憾时,当班级管理陷入困境时,当我们的真情遭遇家长的误解时……请在夜深人静时分,为自己泡一杯热茶。伴随着袅袅茶香,我们啜饮温暖。当心绪宁静之时,便是思考开始之时。

只要我们心中充满爱,只要头脑中装满智慧,思考之门便会随时为我们敞开。在灿烂的阳光下,我们思索,我们总结,我们沉淀,我们升华。

第八辑:唤醒心灵需要诚信

要求学生诚信,我们首先要诚信。答应学生的事情,哪怕有困难,也要做到,否则你就无法要求学生诚实守信。

拥有诚信,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心空;拥有诚信,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倾倒一个季节……只要拥有诚信,就一定能让孩子的心灵绽放成圣洁的鲜花!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4

最近在《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一书上读到“谭盾的音乐一点儿也不好听”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老师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谭盾的钢琴曲《看戏》作为内容,进行了一次音乐欣赏活动,结果孩子们钢琴曲听了之后却异口同声的回答:“ 不喜欢。”……由此想到,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孩子们集体说“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遇到敢于发表意见的孩子也有不少。

一次社会课上,老师先以豆豆和莉莉的口吻简述了他们即将升入一年级时的诸多担心的事情,然后问孩子:“你们马上要升小学了,你们有哪些担心的事情吗?”老师的心里相信孩子们还有半个学期要上小学了,肯定有许多关于小学的问题要问,没想到孩子们却异口同声的说:“我们没问题。”……还有一次,午餐结束后的5分钟是给孩子们发小红花的时间,老师要根据孩子们上午的游戏情况、上课情况、吃饭情况等发小红花,可是,因为一些事情老师没有按时的发放,下午的时候就有孩子毫不客气的说:“老师,你说发小红花的.呢?说话不算话。”……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说,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是非观念,不是可以随便几句话就可以打发的了的。作为教师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活动内容要取材于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正如书中所说,在进行欣赏活动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已有的欣赏经验,要把幼儿先前已熟知的作品与将要欣赏的作品的音乐要素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为欣赏活动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其次,要注意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如社会课中,老师之前并没有很好的让孩子感受到小学生活的美好,又怎么能激发他们去大胆问问题的兴趣呢?可以用积极的语言来启迪幼儿,如:“豆豆和莉莉长大一岁了,要上小学了,好兴奋啊,你们马上要成为小学生了,你们开心吗?小学的生活和幼儿园有不同的,你想知道小学里的哪些事情呢?”我想,老师以孩子为主角切入,效果也许会好许多。第三,老师要与孩子平等交流。如忘记发小红花了,要先对孩子说声“对不起”,然后再把原因解释给孩子听,或者找个时间发忘发的小红花发给他们,我想,孩子们一定会原谅老师的。当然,做好教育,我们还要做的更多,但无论怎样,都要时刻以人为本,与孩子平等交流,多反思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断的改进,我想我们会进步更快。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5

近段时间在我们工作室的建议下,翻开这本由中学高级教师许传利撰写的教育书籍,感受颇深。这是一本重在中学教育的书籍,它所折射出的教育原理、教育思想、方法等对我们高中教师日常教学和工作影响深刻。

开篇的教育热点探讨如“禁补令”为何成了“禁不灵”。初中和高中的“中考及高考”的升学压力大,也在无形中成为广大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沉重包袱。为了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成为佼佼者或者不被淘汰,家长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施压,报各种补习班;老师能做的就是执行领导的施压政策,完成指标;学生能做的就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事实上,不管是教育所涉及的任何一方,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能在这个社会脱引而出,或者说有一席之地。说得更白点,就是这个社会的各项制度,如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用人制度等等,无一不反映出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刻苦学习,拼尽全力考入好的大学。对于此现象,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的我们感到无比痛心,素质教育的旗帜高高挂,应试教育却依旧深入人心。

在“问题生”更需关怀中提到经济学中的名词“边际效应”。何为“边际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对于需要或缺乏某种东西的人来说,给予其这样东西的附加值远比给予不需要或者不缺乏的人要大得多。将这一效应应用于教育中,也就是说对于“问题生”“后进生”,他们缺乏老师的人关心、鼓励、表扬;而优等生则对老师的表扬与关心早已习以为常,无论老师再怎样发自内心的赞扬,优生都不以为意,因为他们“娇生惯养”惯了,而对于“问题生”,老师的一个亲切的眼神都会成为他们肯定自己的源泉。对于“问题生”,他们之所以成为问题生,是因为所有人对他们漠不关心,冷嘲热讽,家长如此,老师如此,就连同伴也如此,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如果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能发现这一点,多对他们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并逐步朝向正常转化,这一过程也可以与家长沟通,家校共同努力,使得问题学生重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而肯定自己,进而督促自己向优生发展,因此,对问题生的转化,情感教育很重要。

下面我摘录一些许老师的观点和语录,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1师生关系的零距离与温热有隙效应。零距离由此衍生出一些非理性的做法和一些形式化的操作,违背了教育规律,于切实改善师生关系无益。无数事实证明,追求“零距离”在理论上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中是应当缓行的,在后续影响上是令人担忧的。保持距离,适度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适度准则。教师还是应该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好,保持“亲而不熟,敬而不远”的状态更益于恰到好处地体现“师表”的作用。“师道尊严”并非都是“发霉的奶酪”凡事都有底线,就像木桶都有铁箍。放开了,就全散了。

2教师着装不能过于“随便”。服装有人的第二皮肤之称。教师的着装必须有助于育人的功能发挥。由于教师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教师着装时尤其要把握“性的吸引力”这个维度,有研究表明,学生最受不了教师的几大衣着:低腰、低胸、透明,紧身,下摆喇叭超大的裤子,颜色太过艳丽,浓妆艳抹;男教师蓄长发,女教师爆炸式发现。教师应该如何着装,并非一己之事,还需与其具体的职业性质结合起来,掌握一个恰当的分寸、尺度,应该在尊重教育对象、契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做到衣着个性与教育规范、个人形象与职业形象的有机统一。教师的服饰也是一种软环境,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师的着装除了摒弃“薄、透、露”外,还应注意:庄重整洁、典雅大方;重在得体,切忌太土;与时俱进,儒雅宜人。

3新课改谨防“唯新主义”:所谓唯新主义就是新的两个凡是“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凡是新的就要紧跟”。要处理好如下关系:继承与创新、基础与提高、能力与知识、个性与主体、模式与经验、激励与求实的关系。所谓教育模式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的方法,它是沟通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所学校长期稳定使用的教育方法经过概括、抽象而逐步演变形成的。

4构建和谐校园,校长须处理好另外的十大关系:

“决策力”与“执行力”的关系

“一位管理者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

校长的决策力:善于规划学校近期与远期的发展目标,确立学校特色发展方向,制定出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又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具备扎实丰富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业务理论知识和计划管理的能力。换言之,就是要建立学校共同愿景,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形成比较一致的教育理念,激发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作为校长还需要有将决策力转变为现实的执行力。

所谓执行力,是通过一套有效的系统、体系、组织、文化或技术操作等办法把战略决策转化为结果的.综合实力。

校长决不能“第一年宏伟蓝图,第二年糊里糊涂,第三年唯利是图,第四年一塌糊涂。

“制度”与“制裁”的关系

学校管理既要有“制度约束”也要有“人文关怀”。须知,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言之有“礼”比“言之有理”更为重要。如果不是简单地以“制度”去“制裁”教师,而是灵活运用人际关系心理效应,就比较容易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达到最优。

“门房”与“心房”的关系

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把人的根本需求与特殊性作为出发点,使各项工作合于人性。换位思考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拇指”与“食指”的关系

管理的艺术不在于做指示、下命令,而在于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师生为学校的工作目标去奋斗,校长对学校工作的管理,不能仅仅满足于“食指效应”——指点工作,指点方向,而更应发挥“拇指效应”——激励先进、激励师生,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的真情与关爱。

“价值”与“分值”的关系

“领导”与“引领”的关系

领导者,应具备“君子三变”的素质,《论语》记载:“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作为校长应该在引领方面下功夫。

“20%与80%”的关系

“无为与有为”的关系

“教学”与“教研”的关系:“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

“政令”与“朝令”的关系:校长应该在组织上、制度上、措施上、方法上确保“政令”相对的稳定性、持续性、导向性。

5班主任队伍的现状及对策

班主任分类:经验型、科学型、高压型、保姆型、灯草型、

经验型:这类班主任的特点是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年限长,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人生阅历丰富,工作起来不温不火,按部就班,管理常常建立在“经验”和“体会”上,这类班主任时学校常规管理得以落实的基础。

科学型: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事业心浓、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质,且善于吸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工作热情高,方法较灵活,业务能力强,教学受到学生欢迎。这类班主任不仅在常规管理中能做到井然有序,所组织的班会或其他活动也往往很有创意,班级干部管理能力强,学生自律觉悟较高,学习成绩普遍较好。是班主任队伍中的优秀分子。

高压型:这类班主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班级的管理“高压”多于引导,训斥多于激励。学生对班主任又畏惧感,一般能言听计从,但对任课教师则尊重不够。师生关系貌似融洽,实则虚假。班集体似一潭死水,缺乏应有的生气;班级组织纪律尚好,但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这类班主任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愿望良好,但是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另一种是对班主任工作不是出于热爱而是迫不得已,心有怨气,借“压”整人。这类班主任约占总数的1%—3%,是班主任队伍中的稀有元素。

保姆型:热爱班主任工作,事业心较强,但缺乏科学管理的经验,对学生常常无原则地呵护溺爱,甚至将班级学生视为私有财产,容不得有关领导及任课教师的批评和指责。这类班主任工作勤勉,工作量大,成天忙忙碌碌,但管理效果不突出。这类班主任多为刚刚步入教坛的年轻女教师,约占总数的5%—10%,是班主任中的常见因素。

灯草型:他们对学校安排的班主任工作能推则推,实在不行则原则上同意领导的“分配”。班主任工作一般无长远规划,犹如灯草,领导拨一下就动一下,毫无主动性。对班级同学较为冷淡,对班干部缺乏应有的指导和培养,平时对班级情况亦少主动过问,一旦出了问题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成天忙于救火,收效甚微;一旦出了问题,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不是指责学生及其家长的素质差,就是私下抱怨学校领导或其他教师对自己要求过高,既听不见不同意见,又不愿意化力气钻研现代教育理论,既压不住台,也叫不住座,班级秩序混乱,学生情绪低落,后进生面大,根本无法完成学校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这类班主任虽然人数极少,但对学校的声誉及所在的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学习成绩提高等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是班主任队伍中的“阿斗”分子。

以上是我对《教育细节的深度反思》近期时间的一些随意阅读,感悟肤浅。这本书,又一次让我学会“联系实际、取其精华”的阅读方法。我不是领导,不是校长,只是个平凡的老师,有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虽然提出,却也难以解决,我可以操作的内容是有关于教育教学的。此书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议,值得我在日常教学中推敲,实践。另外,了解了几个名词。“缄默知识”是我了解的新名词,这也是我受到启发的所在。如此来说,“百年树人”的价值越来越被教师感知。显性的知识是我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还有一部分知识就是“缄默知识”,是难以表达的,却也有老师的教育作用。“第三教学”的意思也是初次涉猎,对我有用的教育格言、教育方法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不断摘抄,予以积累。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6

有幸读到一本好书《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本书的主要内容讲培训孩子的社交技能、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方式与技巧。提供了88个幼儿教师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细节的精彩故事,包括如何与孩子交流,孩子犯错了怎么办?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合作与分享,如何与家长沟通等……一目了然,读起来也非常的感兴趣,故事是那么真实,是一本非常实用,可读性强的指导用书。读书最重要的是要思考,慢慢品味字里行间的意义。以下是我读完本书的感受与收获。

都说成功在于细节,细节是天使也是魔鬼。你平时的工作做的有多细,家长的满意度就有多高。交流是一种学习,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与幼儿交流要讲究技巧,不是单单自己的能说会道就可以了,要拥有一颗童心,真正的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知道孩子在想什么非常的关键,有时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一种舒缓的语调对你们彼此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有一定的意义。非言语交流非常的重要,除此之外还要做到与孩子的交谈是开心的,不让孩子感觉到累,最基本的不能让孩子俯视着与你交谈,不给孩子我们是高高在上的`感觉,对孩子多用积极的语言,少用消极的语言,多使用肯定的语气。平时更要以身作则,使用规范的语言,给孩子树立好的学习榜样。

充分利用家长见面会,搞好家长见面会,关系到家长对你的认可孩子对你的喜爱程度,这对彼此务必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要事先做好计划,对交流的内容有充分的准备,让双方的交谈进行的更加顺利更加精彩。所以要学习掌握家长见面会的技巧。本书的一大特点是,书的每章结尾还有不防试试的小技巧,这都是前辈们累积的成功经验,非常的实用,但在做的过程中自己仍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做好。书的结尾建议我们应该创建自己的提高计划,真正的了解自己,改掉不足之处,提高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哪怕进步是微不足道的,但也不要退缩相信量的积累终会产生质的飞跃。

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我将不断勇敢尝试新的事物,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向每个成功者看齐,我相信每一个成功者都是注重细节、把细节做的精彩、不断尝试新事物的人。此书不是读完便放一边了,它将成为我工作的导师,当我迷茫,失措时我会再次品读此书,更好的利用此书,为我指明前进的方向。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7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里面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吸引。“把你送到小班去”“对你真棒的质问”“你们喜欢不喜欢呀”这些熟悉的例子都是曾经发生在我的身边。特别看到“为什么她总是最后一名”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了不管我接手哪个班级,似乎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有这样的问题。

笔者举的这个例子很贴近生活,里面老师的做法其实是有普遍性的'。老师们因为碍于日常生活环节的时间安排,所以很难有时间心平气和的去和这样的孩子交谈。看了这本书,让我突然想到,是不是真的是因为没时间,还是自己对孩子没有真心的接纳。环节时间紧凑不是客观原因,是自己浮躁的心造成了与孩子之间的障碍。让孩子怀疑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是否真诚。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也许这些孩子就是被我们无形中加倍的放大了这一个缺点,以至于遮蔽了孩子身上其他的优点。看来真的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始终要以接纳、尊重、信任的态度了对待孩子。其实这些动作慢的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这样的孩子做事往往很仔细、谨慎。我们应该多挖掘孩子的优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他想要改变自己缺点的信心与勇气。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里面一个个的细节看起来似乎是小事情,但确实是我们一线老师们经常会遇到,甚至是常犯的一些错误。书中的“细节透视”对每个案例都进行简单的理论阐述,剖析了细节背后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让我感受到了小细节,大学问的魅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做好每个细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茁壮成长。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8

我读完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感受到朱老师伟岸的身躯内藏了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教育的细节》中有许多处说出了我的心声,说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东西,引起我极大的共鸣。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录,比如:“学校的风格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个人的品位就是这种味道长时间培养起来的。有时候,一所学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嵌留一辈子。”“任何一所学校的细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联系。看一所学校是否有人文气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贴在墙上给人看的标语或理念,也不用费心去加减乘除一个个考核指标的得分,有时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前段时间,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成为热门话题,剧中传递了许多正能量的东西。剧中有一个细节对我触动很大,就是余震发生时,年轻的李医生为保全自己撇开一时半会儿也救不了的伤员而逃离废墟。事后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在地震过后他不仅没有向家人报平安,连即将临盆的妻子都没有联系,他一脸愁苦抑郁地不断投入更危险的工作,在工作中寻找救赎,直到那位伤员原谅了他,他才解脱,心灵如释重负,微笑重返脸庞。这个细节没有明显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自责、内省、自救而诠释人生的意义。正如《教育的细节》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在我看来,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电视剧可以赢得那么高的点击率,对年轻人的影响那么大,不得不让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反思: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才有效?

学生的成长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仅愉悦着教师的心灵、推动着学生自己的发展,也带给家长们信心和希望。学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师的贵人。所以我特别认同永通老师所说的:“好的教育,一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情感教育。教育的人间情怀,胜过无数的教科书和僵硬的规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随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来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教育的细节》是一本好读的书,符合崇尚简单质朴的我的胃口。书中无论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看得出身为编辑的作者是真正热爱教育,真正走进了学校、走近了教师,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前途忧心忡忡,也设身处地地在为教师的发展着想。如同他在书中所写:“事实上,在今天中国僵硬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谁,都只能在体制的隙缝间做一些细小的尝试和努力。如果你想跟游戏规则说‘不’,争取一点个人自由呼吸的空间,结果可想而知:你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绝声,自然多了些许悲壮美。”经典的教育范例值得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反复咀嚼和回味。知微见著,守正待时。本书中,作者精心选择的范例,无论从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来看都堪称经典,相信阅读此书的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书中得到启发,激起对教育现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教育的细节》优秀读后感篇自古至今,教育就被认为是高高在上的,正是因为它的高高在上,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有时候难免被人在心理上束之高阁。外人只看到它的灯火辉煌,把它臆想成遥不可及的神话,却往往忽视了它的“泥土气”。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进而不断枝繁叶茂的复杂过程,在这个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教育始终与生活难舍难分。生活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教育的琐碎性,只有把这些琐碎一一咀嚼之后,我们才能发现教育的真谛,只有当我们不再拒绝泥土的芳香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找到教育的质感。最近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是: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同样的,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不该止步于眼前的苟且,更应该追求诗和远方。为了诗和远方,我们不得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行走在路上的教育者,在教育场上尽情绽放。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喊着“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然而,真正能做到精细教育的,却少之又少。教育与细节,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深陷琐事的泥潭,不能自拔,不断丧失教育的`本心;二是,教育脱离生活的琐细,成为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如当头棒喝般敲打众人,让我们醍醐灌顶,在教育这块“硬骨头”上不敢半点松懈。

教育处处在,处处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隐藏在每个不起眼的角落。把小事做到每个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这让我想到朱教授曾讲到的一个真实的教学故事,它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某次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告诉他的学生们,知识只有留在心中的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下课后三1 / 3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见识了这位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林老师这种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教育的高明之处是,于无声处让“危险”无处遁形。

学校是讲爱的地方,因此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安全感和爱的示范,教师要学会在严厉与关爱之间寻找平衡点。对于迟到这种在学校司空见惯的行为,一般的老师会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如让学生在班级内当义工,为班级做贡献,以此“将功补过”;而河南的艾瑞德学校,迟到的学生会悄悄进入班级,一声不响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而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其他学生也只是报以微笑,给迟到的学生留有充分的爱和尊严。这样的效果远远要好于个别极端教师的处理方式:那位因学生军训迟到而不得不体罚学生的、被开除的老师,我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难免感叹当下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位教师的教育方式固然有所瑕疵,但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如果这名老师能从爱出发,以爱化解学生迟到后的不安,效果会不会更好?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保证这名学生改掉迟到的习惯,而且还提前结束了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如果此前的学校对这名学生的教育有所成效的话,学生的迟到问题压根不会出现,正是之前教育的纰漏,使这位教师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罚,显得爱不够,难免遭人重议;不罚,则责任心不足,同样会被诟病。这名教师的“不幸”就在于,在严和爱之间错失了分寸。无论我们的教育方式如何转变,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心——爱。

这就是教育的细节,这就是细节里的教育。

也许我们一个关爱的眼神,就能唤醒孩子求知的本能和欲望;也许我们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抚慰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灵;也许我们一个真心的示意,就能让孩子们彼此“一笑泯恩仇”;也许作业本上的一个笑脸,就能让孩子爱上我们的课堂;也许我们偶尔的“视而不见”,就能让孩子喜欢上我们的学校;也许我们那些“爱的纵容”,就能挽救一颗无处安放的心;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如潮水”,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人,爱上我们的科目,进而爱上我们的教育。

只有爱和尊重,才是教育得以生根萌芽的肥沃土壤;只有爱和尊/ 3重,才是教育最纯的底色;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保证教育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爱和尊重,才能触摸、感受到教育的真谛;也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永葆生机和活力。

只有怀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教育的质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9

读完罗恩.克拉克的《教育的55细节》,我为这位美国教师严谨治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感动。她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让我们体会到这些细节所潜藏的教育,对孩子们的深远影响。对管理班级有困惑的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参考书。总结55条细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待人接物,社会公德,班级管理和生活态度。

这些细节中很多条都是在谈论如何做人做事和社会公德。例如:回答大人的问话要有礼貌;用眼睛和他人沟通;尊重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我递给你东西的时候,你要说“谢谢”。如果你在接东西的三秒钟内没说,那我就把东西拿回来。既然你不尊重我,我也没必要对你客气。;接受别人的礼物时,永远不要对这件礼物说三道四,或暗示你不喜欢。以至于让送你礼物的人难堪。等等。这些细节与其说她是在教学生,不如说她是为我们做示范,教我们如何为人师表。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常常会有很多要求,我们为了能让幼儿达到要求,督促和检查是最常用的办法,然而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身教,以身立教,行为示范或许不能立竿见影,但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幼儿最有深远的影响。这位美国教师列举的这些细节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们有礼貌,那么你必须先有礼貌地对待他人;你想让孩子们尊重你的.决定,你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你想让孩子们遵守你的规则,你首先要坚持原则为人师表不仅对学生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还为班级管理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它使学生们对老师更加尊重和信服。常规便是建立在这种学生与老师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的。

作者提出了很多班级管理的好办法,例如她要求上课的时候,从一个科目换到另一个科目时,换学习用具等各种动作要迅速、安静和有秩序。我们在完成换书、换作业本和所需的其它所有用具时,动作应该连贯,不间断,要尽可能地快。完成所有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在10秒之内较为合适,而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在7秒之内全部完成。我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不允许有人抱怨或者发牢骚。如果谁这么样了,他就必须做两倍的作业。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时,你不能为了喝水离开教室,你可以带水在教室里喝。等等。这些看似严苛的细节确是保证集体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策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每条细节都非常具体,老师在提出要求,孩子们都知道怎样做也很乐于去做,这给我们很大启示: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到底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我们有时习惯于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要说话,不要跑,这样不对”等等,但是孩子们常常不会按照我们想的那样去做,我觉得有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知道下面应该做什么。如果我们像作者学习,试试这样做:当孩子在集体活动不专注,和旁边的孩子说话、动手影响同伴时,直接对他说:“把手放在自己的腿上,眼睛看着老师。”午餐时想让孩子吃得快一点,保持桌面干净。可以这样说:“嘴巴张大一点,小胸脯贴在桌子边,坐直一点。”告诉幼儿我们需要怎样去做,并教给孩子方法,即如何去做,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让孩子明白老师的意图,他们自然能够按要求去完成。

这位老师之所以让我感动,还因为除了教孩子们做人做事,还会把积极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孩子们,例如:坚持你的信念.如果你强烈地感到你应该做什么,就尽管去做。为孩子着想,保护孩子们的自尊;用正面、积极和欣赏的态度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尽情享受生活.有些事情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学会为每件事作好准备,去追求生命中的美好。;既然想做一件事,就只管去做,不要后悔,永远不要让恐惧、怀疑或别的什么困难阴挡你前进的步伐.你想得到什么,就要全身投入地努力去获得;你想做一件事情,那就动手去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创造一切条件去实现。这些抽象的话说给孩子们听,他们一定不会懂,但是这位美国老师从一件件小事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面对困难。她本身一定是一位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她在用身心感染她的学生们。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经验丰富,治学眼睛,更要有一颗善良、热情的新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育确实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个个伟大的人来完成和坚守,我愿做这其中的一员,为教育事业努力成就自己,精心造就一个个耀眼明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0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就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抓好细节,那么我们的幼儿教育也是如此,只有从细节入手,才能不断积少成多。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让幼儿教育在这些简单、平凡的事情中彰显独特的光彩。语言是教师和幼儿沟通的桥梁,也是传递知识海洋的钥匙,苏霍姆林斯基同样也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因为教师的语言不仅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影响着幼儿的身心发展。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也应该从细节开始,绽放出语言的魅力。

一、把你送到小班去

“把你送到小班去”这句话,我想每一个幼儿园老师都曾经说话过,这是我们面对调皮捣蛋的孩子时,一种不约而同的做法。但现在想想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似乎藏着些什么。我们每次总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一句“把你送到小班去”就可以让调皮的幼儿顿时变得安静下来,因为他们将不再属于原来的群体,他们会害怕和恐惧,所以他们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于是,我们反反复复地尝试用这种方法,殊不知这样会对幼儿的心灵带来创伤。同时教师虽然经常说“把你送到小班去“,却从来没有实行过,久而久之,在幼儿的心中就成了“狼来了”的故事,幼儿就不再害怕了。就如我们班总有几个小朋友吃饭的速度太慢,于是我们就对他们说“谁吃得慢,就要去小班吃。”可是几次下来,小赵就说:“老师,你不要再说了,这都是骗人的.,你又没有把他们送下去过。”看来,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已经变成了“放羊的孩子”,所以后来我们不再是说“吃得慢,把谁送到小班去”,而是以鼓励的方式好,谁吃得快或者有进步,就能够得到小红星,这下子幼儿都能加快进餐的速度了,而且在他们的心中老师也不再是“放羊的孩子”,因为老师总会兑现自己的承诺。

二、不容商量的“商量”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以幼儿为主导地位,所以教师现在不再是命令式地与幼儿交流,而是改成商量的口吻,殊不知这样的商量已经变了味,因为它是不容商量的“商量”。不过这也不能全然的责怪老师,因为一个老师要面对四十几个幼儿,不可能根据每一个幼儿的特点去对待他们,所以不得已地采取了统一化的方式。就如吃饭的案例,老师是苦口婆心地告诉幼儿这个多么的有营养,一定要全部吃光光,可是每一个孩子的饮食特点不同,有些孩子就是食量小,这么硬让他吃光反而对身体不好,所以我们后来给孩子盛饭盛菜就有意识地根据幼儿的食量来分配,食量小的就少一些,食量大的就多一些,这样即使是统一化的吃光光标准,孩子们也能量力而行了。当然,这种不容商量的“商量”的背后,还是教师的权威的在作怪,所以教师应该尝试去释放一些自己的权威,敞开心扉地真切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如果你用一分的真心去面对孩子们,我想孩子们定会用他们十倍、百倍的真心来回馈我们,因为孩子的心是最纯真无邪的。就如有时候我并没有完全想好这个游戏该怎么玩,而是用商量的口吻和幼儿一起生成,这样他们不仅玩的乐在其中,也体验到了自己当“决策者”的快乐。

三、如果你们不听话

“如果你们不听话,就……”这也是幼儿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特别是新教师。当面对吵得一锅粥的幼儿时,新教师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让幼儿安静下来,于是就想到了这句“至理名言”,可是试了几次下来,新教师们往往发现,孩子们的安静只是暂时的,它们一会儿就又吵闹起来了,反复几次下来,累的是新教师,乐的是孩子们,因为他们又快快乐乐地闹腾了一阵,就像打赢了一场胜仗似的。所以,新教师都非常羡慕、佩服老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往往老教师前面一站,底下的小朋友都鸦雀无声,正襟危坐着,而新教师一站,孩子们是继续玩的玩,乐的乐,不管新教师的“歇斯底里”。所以,新教师就尤为需要学习与幼儿沟通交流的艺术,避免使用警告性的语言,只要恰当掌握沟通的艺术,班级管理一定手到擒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将点滴的细节凝聚成教育的硕果。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1

今天,孙老师给我们推荐了美国罗恩。克拉克写的《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我想:这不是老师读的'书籍吗?为什么让我们读呢?我怀着好奇心读了《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饭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三篇文章。

其中我最喜欢《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一文。它主要讲了克拉克记不清多少次了,他把东西给同学,他们都不说谢谢,于是他就把东西拿走。一次,几个学生考了高分,奖品是书,可一个女孩高兴极了,忘了说谢谢。他就只好把书收回了。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很深。我在接过别人递给的东西时,一直不说谢谢,直到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知道要改正这个坏习惯,养成良好的文明好习惯。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2

当翻阅到《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时,我立刻被作者朱永通先生的温暖、朴实的文字所激励,书中的一些故事有如发生在自己的昨天,读时有重回学生时代之感。平时一些萦绕在心头的疑问也在书中的案例中得到解答并深深认同,并在心中暗暗对自己说,教育,要在细节处慢慢积淀属于自己的魅力。

“你是一个会管学生的好教师吗?”这是我经常问自己的话,朱永通先生也在书中提到了这个令我“敏感”的话题。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常规纪律经常让我头疼,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管住他们。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常规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试着从书中解疑,我明白了教育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方法,要让爱具有教育性,爱得让学生如沐春风。这也和老教师们告诉我的方法异曲同工,那就是要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学会有智慧、有方法地管理学生。

一次,预备铃响后,我来到教室准备上课,王同学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教室门口,他家离学校最近,可是却总迟到。我已经找了他谈过好几次话,这次我感到再也无法忍受了,但冷静想一想:学生犯错是在所难免的。用什么办法既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又能让他懂得不迟到的道理呢?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记一件成长中对待错误的事,这就是一个好机会。

我启发孩子们想一想,自己最近是否有过因犯错感到后悔的经历,这时下面的学生开始兴奋地议论起来,有的学生突然看到站在讲台前的同学,于是指点着说笑着,这显然比作文本身更具有吸引力。迟到的学生则低着头,窘迫地偷偷看着我,最后也举起了手。我请他发言,结果他竟然把今天迟到的事情叙述主干,并谈及自己一贯迟到的原因,和此时心中后悔的心情,接着我就他的发言引导学生们如何将作文写具体、写通顺。王同学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迟到会受到这样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同时又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了最好的案例,此时他竟害羞地笑着。在征求我同意后回到座位上,写下了一篇优秀的作文,我想这种教育方式一定会令他终身难忘。

智慧管理体现在细节处。用心去观察学生,用心去思考、总结学生。我想,这就是教育的细节吧!

一天中午,我一进教室门就看见课桌椅七扭八歪的,地面垃圾也不少,只有两名学生在补作业,根本找不到值日生的踪迹。我心想:值日生也太不负责了吧!我不在教室,他们就不值日!我真是气坏了,满腔怒火不断往上涌。我冲下楼梯,老远就看见值日生与同伴们谈笑风生!我紧绷着脸,走到他们身旁。其中一个机灵鬼抬起那双惊恐的双眼,不知该如何承受我那一喷即出的烈焰。望着那张纯真的小脸,我忽然震撼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孩子们是纯洁无暇的,他们的心如水晶般透明,他们会犯错,但是他们是无心的呀!他们正如一株小苗,需要爱的浇灌!潜意识告诉我,我应该用宽大的胸怀去接受孩子,让孩子们在爱的海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受和启迪。正在我思索的时候,值日生火速跑到教室,不一会儿,教室被打扫得整洁又明亮。

老师的豁达、宽容能感化学生,促其内疚,这比批评、训斥的作用大得多。一场疾风化作了细雨洒向了孩子们的心田,是啊疾风虽烈,却空有折物之能事;细雨绵绵,才能润物无声。

因此,要想管好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用心去了解学生,去爱学生。爱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力量,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有时面对一些自己认为难管的学生时,不妨反问自己,到底对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找他们谈了几次话、做了几次家访工作、采取过几种教育措施方案等等。每一位学生都具备自己的优点和优势,一名好的教师就是要把它们引导,发挥出来。因此我会把这样的“细节”运用到我的实际工作当中,少讲些空头道理,多关注学生,以智慧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于漪先生曾说,“魅力是以个人的文化修养为底蕴的,魅力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育上的细节恰体现了我们教育魅力真正的积淀,一处处细节就像一点点星光,经过慢慢地积浞就会凝聚成耀眼的光芒,那正是教育魅力的光辉。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3

今天,孙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一本《教育的55个细节》的书。老师刚刚说完,班级里就乱轰轰地讨论起来:“咦,孙老师为什么让我们读这本书呢?这本书应该是老师们看的,而不是学生看的嘛!”于是孙老师急忙解释道:“今天要读的5篇文章可是我从罗恩克拉克写的《教育的'55个细节》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哦!”我们仔细一看,原来老师选的那5篇是《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这还真和我们小学生有密切的关系呢!

这几篇文章中我最喜欢的是《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因为里面介绍了26种吃饭的礼仪,对我们很有帮助。比如说吃喝的时候别出声,别把食物拿在手中完,不要舔手指头,给你餐巾的目的就是让你擦手指头用的等等。

我回到家一定要好好看一看另外的50个细节。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4

《教育的细节》作者朱永通。分别从“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和“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五个方面来叙述他多年的观察和思考心得。细节虽小,却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和对这些故事的精彩解读,有两个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以此来表达自己读过本书后的感受。

一厘米之变

德国统一前两年,驻守柏林墙的东德卫兵亨里奇射杀了一名企图翻越柏林墙出逃的青年。柏林审判时,被告律师辩称,受审人当时只是执行命令,没有选择的权利。法官的反驳十分精彩,指出即使执行命令,仍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可以选择打不准。作者把这个典故应用到教育工作上,推崇“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以此引发更大的改变。而这个改变正是体现在如何处理一个个细节上。

举一个任玲玲老师的例子。她今年担任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新生报到前,她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亲手设计班级文化建设,自己不仅出钱买了书柜,请来家属帮忙安装,女儿还用零花钱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奖品,教室布置得犹如一个温暖的家。她说,孩子刚踏进小学,对新环境有点陌生,和老师有些隔阂,用心营造家的氛围,让一切美好从此时此刻启航。

任老师不计得失,乐此不疲地做着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这就是她“一厘米”的坚持,小小的改变可以积淀为师之大爱。

细节的力量

朱老师女儿选择中学就读的时候。一节班会课上,班主任反复交代的一个作业“要求”:每天晚上十点前务必完成所有的功课,若作业还没做完,就不做了,先上床睡觉。第二天到校,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须跟课代表说明原因,究竟是作业太多所致,还是自己拖拉造成的。若是前者,班主任会及时跟各科老师沟通、协调;若是后者,自己需努力改进,养成好习惯。睡眠第一,还是作业第一?老师的选择,足以判断出孩子所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我想这就是“细节的力量”。阅读的本质是阅读自我,反观自照。一年级孩子年龄小,活泼好动,难免磕磕碰碰。我在班里专门准备了一个小抽屉,里面有创可贴、碘伏消毒液、湿巾、卫生纸、一张家长联络表等用品。有备无患,总是好的。记得有次课间,小王同学说他凳子上有泡泡糖,我让他清洗后,趁机跟学生聊了聊吃完泡泡糖该怎么办?大家讨论后的一致做法是:包在纸里,再扔进垃圾桶。放学回家后,小王同学妈妈发来一张图片,裤子上还粘有泡泡糖。这个时候我就想:如果当时再仔细帮孩子检查一下,及时清理该多好?更多时候好的教育就隐藏在一个又一个看似平常的细节里。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学问。正如每一朵浪花的绽放,都离不开整个大海的澎湃。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5

开学初,学校给每位老师发了一本书《教育的55个细节》。我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本书是一位美国的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所著。作者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到餐桌礼仪,大到积极心态的培养。作者还针对这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许多学生在他的教导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成了优秀的学者,成功的人士。看完这本书,我很快产生一种想法:多好的一本书呀,我也要让我的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益。那么,我除了平时在教育教学中要积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引导学生外,如何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养成这些好习惯呢?我尝试了以下的做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周一的思想品德课上,我郑重地拿出了此书《教育的55个细节》,并欣喜地告诉同学们,赵老师这段时间发现了一本好书,书名是《教育的55个细节》。为什么要说这本是好书呢?因为这55个细节,就是55个好朋友,只要你能和他们交上朋友,交的朋友越多,你就会发现,喜欢你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我在我儿子身上做了实验,让他和本书中的细节交朋友,结果呢,儿子每天回来都会快乐地告诉我:“妈妈,你昨天教我的细节真好,我做到了,老师又表扬我了!”

同学们听了,眼睛都亮起来了,都惊奇地看着我,似乎都在想:到底这些细节是什么,怎么会这么神奇呢?我趁势问学生:“想知道这55个神奇的细节是什么吗?想和他们交朋友吗?”全班同学迫不及待地说:“想!”看见孩子们有看这本书的欲望了,我高兴地说:“既然你们都想看书,我很高兴!这样吧,这本书,我放在我们班的书架上,你们有空自己看。谁看懂了哪个细节,马上告诉老师,老师会观察你平时的行动,看是不是真的学会了这个细节,真的和这个细节交上朋友了。如果是,老师要在全班表扬他。你们说,好吗?”早就想一睹为快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下课了,同学们都围在书架边上,排队看这本书。连续几节下课,我都到教室里观察孩子们的表现。我发现,看这本书的同学,热情不减,还有不少同学在讨论书中的.一些章节,遇到不认识的字,他们还主动去查字典呢。我心里暗暗高兴,期待着第一个学生来告诉我,他看懂了书中的哪个教育细节。

第二天,我盼来第一个来告诉我和书中细节交朋友的孩子。他是邓恩皓。皓皓来告诉我:“老师,我看懂了第二个细节。”我说:“你真棒!能告诉我,第二个细节是什么吗?”皓皓认真地看着我,说:“第二个细节是说用眼睛和他人沟通。就是说,有人对你说话时,眼睛要注视着他;有人发表意见时,你的身体和脸要正对着他。这是有礼貌的行为。”听了皓皓这么说,我激动地搂着他说:“你真的好棒呀!说得真好!老师真喜欢你!”我开心地看着他,继续说:“是呀,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老师在你的眼里已找到了开心和快乐了。相信你会越来越受大家的欢迎。”皓皓开心地看着我说:“谢谢老师!”然后天真地蹦着跳着回教室了。

我在班里表扬了皓皓。接下来几天,我发现,往日和别人说话不太礼貌的皓皓,现在和别人说话时,都很有意识地看着别人的眼睛,脸上的笑容多了。我从心底里为他感到高兴。

现在,找我说书中教育细节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有的说知道了“要向表现出色的人表示祝贺。”有的说知道了“接到别人的递的东西要说谢谢。”还有的说知道了“上课时,从一种科目换到另一种科目,换学习用具等各种动作要迅速,安静和有秩序。”“进出门时,为别人扶住门”......更难得的,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告诉我:“赵老师,我发现您的这本书放在书架上这么久,有这么多同学争着看,但这本书都没被弄烂。所以,我发现我们身边也有细节,那就是我们学会尊重爱护别人的东西。”我情不自禁地拍拍孩子的肩膀,开心地说:“你是个细心的孩子,你真是棒极了!”我在班里大力表扬了这个细心的男孩,称赞他是个会读书的孩子,不但能读懂这本书的细节,还能通过读此书,去观察书以外更多的事物。接下来,找我谈细节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不只是谈《教育的55个细节》,更多谈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所发现的细节。

其实这些教育的细节,有些也是我们教师平时有对孩子教育过,渗透过的内容。可有的孩子就是做不到,或者是为了应付老师而肤衍去做的,并没有化做他们真正的行为习惯。现在我换了这种方式,用心地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此书,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学习,他们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这些细节已逐步化为他们个人和班级的日常规范,我真的为他们感到高兴。我深信,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的知识,才是他们理解得最透彻、最深刻的。

和孩子们共同成长,是一件让人快乐、幸福的事!当老师,真好!

第四篇:《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

这些天读了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这本书从五个部分叙述——“活在观念里” “守住教育 的重心” “一厘米之变” “教育中的习以为常” “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 ,文字朴实、真挚,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是一本关于教 育的有价值值得阅读的好书。 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这本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 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种种共鸣,作者对我们教育一线中看似平常的现象的深度解读让人敬佩,更受其感染愿做那个1厘米的改变者。

在看到《一厘米之变》这一章节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觉得说得特别好: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教育改革悠悠万难,细思量,并非“顶层设计”不够美妙亦非推广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铿锵的改革步伐,几无例外要止步于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常听人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事实上,改变自己,也就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活在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里,对太多太快的改变,有平天生的恐惧感,抵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必然反应。所以,古人概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在是“难移”,而非不能移。古人所叹之“难”,一则难在看见自已需要改变的地方,这需要自觉和反思;二则难在找到改变自己的恰当方式,这需要智慧和坚持。作为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能在一地鸡毛式的工作中,觉察到一个个看似很小的教育行为,可点滴积累并逐步成为难解的大问题,对于我个人只是努力去改变自己,期待今天迈出的一小步,明天可以收获一片蓝天。

《润泽的座位》,让我知道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有时候,评价一个教师是否是好教师,从他对待教室里那个“特殊座位”的态度和方式,就可以一眼看出来,因为作为教育者,若不理解座位背后学生微妙的心灵世界,则其与教育相隔的距离,不知要多出座位多少倍。这或许就是细节的力量。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2

今天播音员班上,孙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这本书是由一个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编写的他曾经在美国很多问题学校任教,现为纽约哈莱姆学校教师。我们疑惑不解,心想:《教育的55个细节》?应该是给老师看的吧,孙老师为什么要给我们看呀?虽然心里这么想,但还是很好奇。

孙老师给我们看了其中的.5篇,分别是:《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看完后,我明白了孙老师给我们看这本书的用意,原来其中的行为规范与我们息息相关。

五篇文章中,我最喜欢《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它讲了一个故事:如果我把东西递给学生,而他没说“谢谢”,我会马上把东西拿回来。虽然让这条规矩成为习惯阻力很大,但我必须强制执行。

这篇文章幽默风趣,但是也让我觉得惭愧不已。一次,一个同学把我掉在地上的东西捡起来给了我,我觉得同学之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便把东西拿了回来,连句简单的“谢谢”也没有说。现在想想,真是无地自容啊!

今后,我接到了别人递给我的东西,一定会及时说“谢谢”。另外,我还要去网上搜寻其他50个细节,纠正自己的行为规范,做一个讲究礼仪的好少年!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3

暑假参加了台商区的班主任培训,期间听了福建教育学院陈老师的讲座,讲到国外的老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建议我们要看一位美国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写下的教学心得《教育的55个细节》这本书。国外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教师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我带着疑问看了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心中感慨良多!真是一本教育难得的好书,一般教育的书,不免出现很多的条条干干的理论,读起来会觉得乏味,而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乏味,因为它的语言自然朴素,写的都是日常教学、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教师”不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就是美国最佳老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

特别是书中提到的55个细节,真的非常值得我学习,如: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捂住嘴巴,然后说:“对不起”。接到别人递来的东西。要说:“谢谢”。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时,要全神贯注。每天都要按时完成全部的家庭作业。对布置家庭作业不准抱怨或发牢骚。不许盯着正在受批评的同学看。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了你,尽管不是你的错,你也应该说“对不起” 。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对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表示尊重。要尽可能地这样说:“我同意约翰的观点,同时我也感到” “我不同意沙拉的看法,尽管她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但我觉得”或者“我认为维可多的观察真是太精彩了,它让我意识到”等等。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来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很明显,克拉克先生给予学生的正是这种忘不掉的素质,换言之,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过程,而培养习惯就要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做起。

什么是老师呢?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的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 这不正是老师很好的写照吗?老师对学生的爱能使少年儿童健康的成长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再“坚硬”的冰也能被真诚的爱所深化。而今天新时代的教师,面对世界无穷诱惑,如何保持一颗至真至纯至浓的爱心?我想,就每天看看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吧,试着去爱他们,去了解他们,去尊重他们。

克拉克先生所强调的55条细节,加进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体会,同时也告诉学生,如果离开课堂后他们会面临什么问题,他们需要为此要作哪些准备,还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机遇以及树立自信等。

教育无小事。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就需要教师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情感、态度、习惯、心理变化等做起。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一一去关注,从方方面面去发现、去挖掘、去引导、去培养和塑造。所以,我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分地点,不分时间的,只要教育的契机一出现,教师就应该有慧眼有责任去履行教育的职责。读完克拉克的细节教育,我认为作为教师就应该向克拉克那样,克拉克先生教育的55个细节令我敬佩,我将努力学习他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4

当翻阅到《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时,我立刻被作者朱永通先生的温暖、朴实的文字所激励,书中的一些故事有如发生在自己的昨天,读时有重回学生时代之感。平时一些萦绕在心头的疑问也在书中的案例中得到解答并深深认同,并在心中暗暗对自己说,教育,要在细节处慢慢积淀属于自己的魅力。

“你是一个会管学生的好教师吗?”这是我经常问自己的话,朱永通先生也在书中提到了这个令我“敏感”的话题。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常规纪律经常让我头疼,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管住他们。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常规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试着从书中解疑,我明白了教育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方法,要让爱具有教育性,爱得让学生如沐春风。这也和老教师们告诉我的方法异曲同工,那就是要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学会有智慧、有方法地管理学生。

一次,预备铃响后,我来到教室准备上课,王同学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教室门口,他家离学校最近,可是却总迟到。我已经找了他谈过好几次话,这次我感到再也无法忍受了,但冷静想一想:学生犯错是在所难免的。用什么办法既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又能让他懂得不迟到的.道理呢?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记一件成长中对待错误的事,这就是一个好机会。

我启发孩子们想一想,自己最近是否有过因犯错感到后悔的经历,这时下面的学生开始兴奋地议论起来,有的学生突然看到站在讲台前的同学,于是指点着说笑着,这显然比作文本身更具有吸引力。迟到的学生则低着头,窘迫地偷偷看着我,最后也举起了手。我请他发言,结果他竟然把今天迟到的事情叙述主干,并谈及自己一贯迟到的原因,和此时心中后悔的心情,接着我就他的发言引导学生们如何将作文写具体、写通顺。王同学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迟到会受到这样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同时又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了最好的案例,此时他竟害羞地笑着。在征求我同意后回到座位上,写下了一篇优秀的作文,我想这种教育方式一定会令他终身难忘。

智慧管理体现在细节处。用心去观察学生,用心去思考、总结学生。我想,这就是教育的细节吧!

一天中午,我一进教室门就看见课桌椅七扭八歪的,地面垃圾也不少,只有两名学生在补作业,根本找不到值日生的踪迹。我心想:值日生也太不负责了吧!我不在教室,他们就不值日!我真是气坏了,满腔怒火不断往上涌。我冲下楼梯,老远就看见值日生与同伴们谈笑风生!我紧绷着脸,走到他们身旁。其中一个机灵鬼抬起那双惊恐的双眼,不知该如何承受我那一喷即出的烈焰。望着那张纯真的小脸,我忽然震撼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孩子们是纯洁无暇的,他们的心如水晶般透明,他们会犯错,但是他们是无心的呀!他们正如一株小苗,需要爱的浇灌!潜意识告诉我,我应该用宽大的胸怀去接受孩子,让孩子们在爱的海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受和启迪。正在我思索的时候,值日生火速跑到教室,不一会儿,教室被打扫得整洁又明亮。

老师的豁达、宽容能感化学生,促其内疚,这比批评、训斥的作用大得多。一场疾风化作了细雨洒向了孩子们的心田,是啊疾风虽烈,却空有折物之能事;细雨绵绵,才能润物无声。

因此,要想管好学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用心去了解学生,去爱学生。爱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力量,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有时面对一些自己认为难管的学生时,不妨反问自己,到底对他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找他们谈了几次话、做了几次家访工作、采取过几种教育措施方案等等。每一位学生都具备自己的优点和优势,一名好的教师就是要把它们引导,发挥出来。因此我会把这样的“细节”运用到我的实际工作当中,少讲些空头道理,多关注学生,以智慧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于漪先生曾说,“魅力是以个人的文化修养为底蕴的,魅力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教育上的细节恰体现了我们教育魅力真正的积淀,一处处细节就像一点点星光,经过慢慢地积浞就会凝聚成耀眼的光芒,那正是教育魅力的光辉。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5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拿到书本,一行小字跃入眼帘——警惕细节中的魔鬼,让天使常驻。何为魔鬼?何为天使?当我一页一页翻看着的时候,我想我似乎明白了。

《教育的细节》这一书其实是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故事片段,有他女儿教育成长的真实经历,有他到各地学校的所见所闻,以小见大,娓娓道来,他不似教育类书本中的大段大段的道理哲学,更像是话家常般的阐述,读之让人耳目一新。

如《单独的座位》、《课堂中的道具》、《怎么和孩子说话》,这些细节常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遇见,可也常常被我们忽略。当我读完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怎么做?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朱永通先生提到的`《一厘米之变》,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哲哲。哲哲小朋友,长得非常帅气,很聪明,上课回答问题都能回答到点子上,数学操作也做的又快又好。可就是这样一个本来应该很讨人喜欢的小家伙,在班级的一日活动中,你会听到很多的告状声,哲哲抢积木了,哲哲把小朋友弄哭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都会想怎么让他变好呢?其实改变他人何其不易,不如试着改变自己。也许你会觉得你改了他怎么还是这样?那么不如想我改的是不是不够,再多一厘米如何?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两位老师、阿姨、孩子的妈妈甚至孩子的整个家庭都在悄悄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你再去观察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迫不及待到现在的学会等待,从原来的不敢放手到现在的其乐融融。也许有时候还是很调皮,但是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每天一厘米,相信孩子也会越来越好。

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细节关系着教育的成败。而“一厘米之变”所变化的就是种种细节,包括观念的“一厘米之变”、教育重心的“一厘米之变”、对教育中习以为常的事情的“一厘米之变”。坚持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积少成多,量变产生质变。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6

阅读朱老师的这部专著,是我们的学习任务。我一直是个乖巧的学生,好好读了,再写点,算是作业。

我理解的这本书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如何对治我们石化的观念。文本叙述会有个视角或者叫切入点也可,此书定位在学校教育语境里。

观念石化绝对是一件坏事,会害自己。同时由于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网的某个位置上,你的石化又会因为你所站立的位置辐射出去而造成相应的危害。朱老师在教育言教育而已。没有痛心疾首的呼吁,只有娓娓道来的温和的理性。

教会一个老师做老师的是学生,教会一个母亲做母亲的是孩子。大凡我们能以开放的心面对学生或者孩子这一面镜子,从全面到具体,你会有不同层次的看见,而且看见会越来越多。譬如定睛凝视镜子你会看见额头被刚才圆珠笔不慎滑过留下的一条线,擦拭。有看见就会有行动。这是自然的事。唯一怕的是我们不肯看不肯直面。

秋阳·创巴仁波切在阐述禅修概念的时候说:禅修表示自己面对现实的意愿。我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阅读灵修类书籍以及尝试着在生活中贯彻,逐渐明白的`所谓禅修不关宗教信仰,不是教会顽石,恰恰说的是我们如何活的问题。如何活?保持觉察的心,面对当下,直视自己心智的活动,观念即在心智里。

禅修既是一个决定,一个开始,也是无比漫长的过程。从不再逃避,回过头来面对自己面对现实,禅修开始。然后看见心智里无数的念头如风起,如云涌。有些来来去去,有些盘桓得久些,但总归会消散会离开。但不止这些,远远不止,禅修就是面镜子,仅仅是面镜子,越看眼睛的透视力越好,越看见问题,不回避去面对,解决一次就多增加了一点觉察力。仅此而已,仅此而已。禅修不是修仙成佛之路,只是不断地和自己过不去。甚至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许诺,别信张德芬的那套。没有完满,完满在远方。远方,除了遥远,还有什么?

还是回到朱老师的这本书上。说教师和教育的事。很简单,我们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将自己放在这个职业所有的关系网中。

首先整理,以求认识。师生关系,也即教和学的关系,是核心关系,至于其他关系不过是这组关系的派生。然后是一个恰好做了老师的人如何在这些关系中面对现实,修炼自己。克里希那穆提在《论关系》一书中曾强调了关系之于修炼的意义。我所认识的那些证悟了的人,没有一个是避世的,反而活在最红尘之中。而且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最初接触但很快就抛掉的德芬,还是后来的江本胜、胡因梦、源淼、肯·威尔伯夫妇、荣格、希阿荣博堪布、沙吉难陀、索甲仁波切……叫得出或者已经叫不出名字的,有意思的是大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教育这一块,不止学校教育。也就是创巴所说的造福众生的大乘佛法的精神。而克里希那穆提更是连宗教佛法信仰都不提了的,他有个观点是: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教育工作者尤其不能是心灵禁锢之人。

朱老师叙述的就是心灵解放之途——保持对细节的觉察能力,同时迎来“非常开阔、非常美丽且大有可为”的教育境况。

上述这些,就是我解读的《教育的细节》的内容,抛砖,期待玉来。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7

最近,我阅读了《教育的细节》这一本书。接下去谈谈自己教育的一点感悟。从大学毕业至今已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十三年了。从当初一个懵懂、稚嫩的小后生,我变得更加成熟。回顾这些年的教学经历,我觉得是快乐与痛苦并存。和学生在一起,心情会变得愉悦,心态也会更年轻。但面对成堆的作业和班级的琐事时而会变得烦恼。

但虽然工作中有少量苦楚,我从没有放弃过。因为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一份事业。虽说平凡又微不足道,但它是我人生前进的动力和心灵的寄托。的确,就是这份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让我每次都能精力充沛地走上三尺讲台,和同学们一道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学工作繁杂而又有些枯燥,但有时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总结,定会发现许多乐趣和那片属于自己的沙漠绿洲,给人无限遐想。

在教学中,和同学们谈谈英美文学,中西方文化差异会让学生们觉得你知识渊博;和他们谈谈人生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有人生阅历;和他们一起课堂互动,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有亲和力。是的,这就是我教学经历的真实写照。每每想起,都会喜悦涌上心头,心情自然舒畅起来。

谈到自己的教学观,我觉得可以用“与生为友,共同发展”这几个字来概括,虽说语言朴实,但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那么,我该怎么做呢?

第一,与学生为友,相互理解。

自己也是从一名普通的初中生成长而来的。初中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一个阶段。所以,我都会正视学生成长中的`一些错误,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改正。

第二,永葆年轻心态,跟上时代的节拍。

从刚工作时的90后学生到现在面对的00后学生,我发现我所教的学生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差异,社会赋予给他们的责任和荣辱观也有不少的变化。教的学生越来越年轻,而我们老师年纪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该保持一种年轻心态,更好地融入新鲜事物中,而不会变成学生口中所谓的“老人”。

第三,教书育人,从我做起。

为了不被社会所淘汰,我经常学习。更多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关心帮助他们。

以上,就是我个人教育的些许感悟,或许很平实,但我会继续慢慢摸索,去开辟更为广阔的教学绿洲,和学生们一道,共同发展。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8

高三里花了些时间,认真学习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故事情节》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格温。斯奈德。科特曼,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幼儿教育专业硕士学位与。她汽车修理幼儿教育事业近30年,当过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园长、理工大学教师和教育培训者。本书着重关系介绍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建立积极有益的家园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她以讲故事的方式提供了88个幼儿教师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细节,包括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应对孩子的错判、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如何与家长合作等。对于幼教工作者而言,可将此书比喻成自己的私人导师。

我非常赞同作者从始至终阐述的观点:尽量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出去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想到玩耍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相反,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发展水平。只要我们明察秋毫,他们就会给我们指明方向。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集体生

活。”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发人深思,第一遍静下心来看完这本书后我又细细研读了第二遍。在重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几个结构性问题:我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借助如何利用这些案例呢?我可以试着做哪些其他工作?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我应该怎样灵活地应用这些道理来处理自己特殊的情况呢?反思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虽然已经是有近的老教龄了,但也难再生成一些惯性,对自己的文化教育教学、对幼儿的关注、对家长工作等探究的深入还是不够的,通过学习和自省也希望山东鲁能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形成对教学工作的新动力。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汲取我从书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下一阶段的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我希望幼教工作者们都来看看这本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9

在一个暖暖的冬日,我和女儿经受不住阳光的诱惑,不约而同地搬起椅子来到了阳台上,各持一本书籍悠闲地品读着。

我拜读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这本书。这本书是由美国学者格温斯奈德科特曼所撰。她从事幼儿教育事业近30年,她把自己在工作、学习中与幼儿及其家长交往的美丽故事,结合教育家、心理学家的理论和研究进行整理和分析,与幼儿教师分享。虽然书中的事例都是发生在国外幼儿园,但是对于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同样感同身受,很有实用价值。

本书共有6章,阐述了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如何和家长合作等幼儿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

翻开书的第一辑,第一个章节的题目《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首先吸引住我:当笔者与故事中8岁的男孩做了15分钟的游戏后,这样写道“男孩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碰了碰我的'胳膊。他这个动作对我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不是处于他的好奇,而是想向我表达他的友好。”故事后附有一段“小贴士”以及给教师自省的几个问题――“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使用非语言教师方式呢?我会不会用肢体语言来向小孩表达自己的赞赏与肯定态度呢?虽然是短短数语,但带给我深深的思考,面对孩子,我们应如何走进他们心灵给他们爱,书中对此给了点睛的指导,这在工作中是很受用的。

其实当每一个教师踏入教师队伍的那刻起,她(他)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自己是驾驭课堂的高手、是洞悉孩子心灵的能手,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吧?但成功从来不是如此简单的,往往一个小小的细节就使得我们不知所措。

尽量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知道玩耍对于小孩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孩子就是孩子,我们成人不要用过高的要求来对待他们。威廉。詹姆士说过:“智慧就是懂得应该忽略什么。”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不要放过日常工作中、与孩子们相处中、处理事情过程中的任何小细节,用心对待与孩子们的每一天,一定能在保教实践中提升自己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智慧,走向成功的职业人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0

用眼睛和别人交流;尊重别人的思想和言论;进出时为别人扶住门;接过别人给你的东西后,在三秒钟内说出“谢谢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能挂在脸上;当天晚上做完你的每一项作业;打喷嚏和咳嗽时要用手捂住嘴巴,然后说“对不起”;与人交谈,别人问你一个问题,你一定也要回问对方一个问题;顺手做些善意的举动,给别人以惊喜;记住学校里每一位老师的名字,遇见时一定要打招呼;永远诚实;尽你所能做个好人……你能做到这些吗?

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积月累、点滴成型的,细节在所有领域都是重要的。

因为职业的关系,很容易对教育方面的书籍多关注一些,但是真正打动我的是看到这本书的目录,让人觉得看书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从这本书上学到一些东西,或者决定用在自己的孩子或是学生身上。这是我的直觉告诉我的。

最近,阅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该书主要从教育教学的一些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一批批有礼、有序、有理的学生。我也看了很多老师们在仔细研读该书的基础上,写下的感受。它们抓住一个方面来重点剖析的真切生动的教学随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敬业,一份执着。下面我也谈谈读了该书后的一些感受。

书的.扉页这样介绍:你想把令人头疼的“问题”孩子变成举止得体、品行高尚的人吗?你不妨跟美国克拉克先生学两招。他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并针对这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学,并且行之有效。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告诉你,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你善于引导和培养,“坏”孩子也会变成有出息的好学生。

读罢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回味多多,其中体现出的用心,尤其重要。他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道餐桌礼仪,大到积极心态的培养,并针对这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下面就书中的3个细节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细节4 尊重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又都担心一旦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会不会被人笑,小学生在这方面特别敏感,所以我们要对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想法表示尊重。记得刚开始我试着让学生评评同学说英语说得怎么样,问题回答得如何,学生会直截了当的说“不好”“不对”,不能提出什么好建议,而且也损伤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自尊心。于是我告诉学生该怎样表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如果声音再响一点就更好了;他回答得很好,但是我想补充一点……平时课上我经常这样训练学生,让他们慢慢适应这种评论方式。

2、细节9 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这是对人表示尊重。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对不起”“你好”“谢谢”……人人都知道,但是我发现有个别学生从来都不说礼貌用语,同学借他东西,老师给他奖品,他都当成是理所应当的事,不说一声“谢谢”。而有的学生常常把这些礼貌用语挂在嘴边,同学帮助他了就说声“谢谢”,做错了事就说“对不起”。在学校里,首先我身体力行,课堂上学生每每给了我一个精彩的回答,我总不忘记说声“谢谢”。我更经常留意学生的言行,如果发现有学生没有用礼貌用语,我会及时的给他们指出来。

3、细节16 每天都要完成全部的家庭作业。

我想大部分老师都碰到过这种情况,我也不例外,班上总会有几个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尽管每天放学前我都会把家庭作业写在黑板上,并且一再的强调要完成作业。如果老师问为什么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作业本忘带了,忘记做了,不会做,不知道作什么……往往弄得老师苦笑不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这学期我班上来了一个新生,聪明可爱,可就是有一个坏习惯——不做回家作业,甚至有时候连作业本都找不到,让我非常头痛。为了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每天放学后,我都要检查一下他是否记好了家庭作业,叮嘱他一定要完成,并且经常和他父母电话联系,了解他在家的表现。

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家庭作业,并准时交上来,确实需要费点劲。罗恩克拉克在书中提到了几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是:做一条家庭作业记录的横幅。在教室外贴一条巨大的横幅,上边记录着全班同学连续完成全部家庭作业的天数。在上面简单地写着:全班所有同学连续完成全部家庭作业?每天检查完每个孩子的家庭作业之后,就去修改天数。如果孩子们表现好,就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是一个好方法,对他们是个正面的刺激。

虽然书中有的细节并不适合我们的国情,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教育并不是靠说空话大话,而在于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个环节中的细微方面,不仅没有抹杀孩子的个性还特别具有人性化。人的个性品质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所以它们一经形成便不容易改变。但这并不是说个性品质是固定不变的、永远定型的。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特别是学生年龄愈小,个性品质的可塑性便愈大,问题在于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不仅适用于孩子们,对每一个人都是很实用的;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会学会或是强化如何生活、如何与人交往以及如何感激生活。相信其中的一些也是许多大人都不曾做到过甚至是没有想过的。

或许有人会说:我平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管孩子;但看了本书,你就会觉得:作为一个班的老师都能够尽职尽责,甚至是为了学生想尽一切办法,为的是让学生变成举止得体、品行高尚的人;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还有什么借口来推脱教育孩子的责任?

孩子是天真的,可爱的;每个孩子都应该在不同的环境里感受到爱,并学会爱别人。这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其实书里所写的和《弟子规》、《三字经》的内容基本一致,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那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尽管我不会有-罗恩 克拉克和魏书生等教育专家的成功教育案例,这一辈子也许不会成为名师;作为当初同样不想成为教师的我来说,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只要还在这岗位上一天,就不会愧对学生喊我的一声“老师”!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1

暑假值班期间打开的《教育的细节》,一看便释不下手。书本中的这么一段文字:“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说的真好,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去寻找孩子喜欢的语言,只做引路人,不做指路者。

再读朱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是为数不多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

确实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教育真美,孩子更美,希望我能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找回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以做一名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作为我接下来的奋斗目标。希望是如此的美好,目标是如此的明确,合理运用我们的知识,给我们祖国下一代献上我们这一生的祝福吧!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通过看《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我的一些收获吧,初次看这本书,看到了“一厘米之变”,对这些事例真的是震惊了,句句说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难道我们不是这样做得吗?真的很让我们深思,不是不知道,而是我们没有注意细节,真的。你认为你每天的每一句话你都深思过吗,我想是不可能的。最大的收获也许并不是我要去注意细节什么的,而是让我知道换位思考是多么的重要,这是素养的提升,这是学习的动力,这是我们教育赢得尊重的最好方

法,好好去做好换位思考,就可以注意到每个教育上的细节了。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免不了要进行相互交流沟通,但是有几个用语值得注意。例如,“你在想什么”、“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这些好像是教师课堂上的常用语言,这里有几个共性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用语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必须在教师表达之前要构思好。学生在课堂上偶尔注意力转移现象,这时一句“你在想什么”,或者用语言对学生的神态进行描述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上来,反而给更多同学注意力转移机会。课堂教学的任何用语一定要是对教学任务完成有用的,尽量减少没有结果或者让学生注意力转移的用语。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不相同的意蕴。你想:一句“连XXX都已经会做了,你还不会?”大庭广众之下的一箭双雕——伤害了两位孩子吧?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2

本次假期,再次阅读了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相较于第一次阅读时的粗浅甚至不以为意的观后感,再次阅读时,对于本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初读此书时,总以为该书不过是强调对于教育教学中的细节的重视,并不觉得此书有何特别之处;而此番再读,才发现书中的细节,并不仅仅是教育教学中容易被人忽视的细微小事,更包括那些深植于脑海深处的不以为错误的某些意识与行为。

纠正观念上的错误

朱老师在书中指出的第一个细节,是某些错误的思维观念:在他看来,比起行为上的错误,观念上的错误更值得老师们警惕。不由得想起在班上试行语文小组积分制的初期,总是担心小组组长不会尽职尽责以至敷衍了事,所以每次总会找来那些积分垫底或没有达标的小组组长进行谈心、劝导甚至批评教育,可想而知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后来,我在小组积分制上,附加了奖励制度,凡是某一任务的积分达到第一的小组可以获得当日一项语文作业的减免权,一经试行便取得了极佳的效果:无论是背诵默写,还是上交作业,各个小组都能够既快且好地完成,即使是积分垫底的小组也没有丧失积极性。同样是小组积分制,为何结果截然不同?原因便在于前者对学生的思维上以惩罚垫底为主,后者的思维上以奖励第一为主,可见一味地惩罚显然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深究这种思维定势的根源便在于内心对学生的不信任;而后者能够成功虽然不能说是在思维上对学生百分百的信任,但至少没有前者那么明显地显露出对学生的不信任。其实,对学生的不信任,已经成为了不少老师根深蒂固的观念,但这种观念本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不信任的态度必然无法带来美好的结果。也许,对学生多那么一丝信任,我们便能够收获预期的效果。

言语的细节

第二个让我心有触动的细节,便是书中所涉及的言语的细节,这里的言语细节并不是与学生沟通交流中所需要注意的话语,它的指向依然是那些我们不以为意的无意识的错误言语。记得有一对相差三岁的姐弟都在我校就读过,但姐姐的成绩一直位于学校顶尖名次,而弟弟则与之相差甚远——长期处于中间甚至中下名次,凡是教过姐弟俩的老师谈论起他们,对于弟弟的表现总是颇有微词;有的老师甚至当着弟弟的面提起表现优异的.姐姐,虽然意在希望他像姐姐一样认真努力学习,并无其他恶意,但在弟弟的心里无疑会造成极大的压力。之所以提到这对姐弟,便在于这样的兄弟姐妹在教学生涯中是难免会出现的,而这样的比较话语总会无意识地形成,虽然这样的比较本身并不存在什么恶意,但总会给表现不好的一方造成莫大的压力,甚至会影响到兄弟姐妹的关系。可兄弟姐妹,本就是一个个独立的人,本就存在着差别,而一味地比较无疑是忽视了他们的个体差异性;但人物的比较本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尤其是不带恶意甚至心怀好意的比较话语,更是无法证明这些话语本身就是错误的。也许,学生某些难以预料的不当言行,便来自于老师无意识的错误言语。

读完此书,才发现教育的细节,并不仅仅存在于教育教学的行为当中,更在于行为背后的思维观念以及言语表达当中;行为上的细节容易引起注视,但内在的思维观念和言语表达上的细节却难以引起注意。想来,作为教育者,时时刻刻皆须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得有所观视,如此才能堪破教育的细节,给学生带来最完美的教育!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3

拜读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

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这些书评都极为中肯。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作者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说,要去送礼物给新老师,班主任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在书中作者指出;当前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现在读读朱老师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学生内心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4

《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的作者格温·斯奈德·可特曼是一位曾从事幼儿教育第一线工作30年的幼教工作者,所以书中的内容不是单纯的教条式,而是和生活、日常工作息息相关的,同时作者的观点又都是以许多心理学家、教育家关于儿童成长学习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的,在读过之后,让人感觉收获颇丰,并感到对我们日常的幼儿工作有实际的帮助作用。

本书每一章都是以一小段导言开头,之后则是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每个小故事的后面都附有称为 “小贴士”的建议以及请读者自问的几个问题,每一章都有小结,这样的记述方式,使文章内容条理分明而又生动有趣,引导读者用一个正确、客观的角度去读这本书,并给人启发。而书中的小故事更是贴近生活,生动地让我们掌握了幼儿教育的技巧。

在读过这本书后,《不妨试试问问自己》这一篇章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因为在日常工作中都是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模式,“不妨试试”章节中的内容,对我们的日常教育工作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导航作用,可以让我们的日常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实,真正地把书中的理论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展现了本书的价值。而“问问自己”则又常常引发读者的'深思,每每看过各个章节的内容后都特别喜欢看一下作者留下的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写照,可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至于怎样处理和解决问题,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经验,分析研究这些问题,从而改进、优化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教育教学方法、家园共育等方面的知识,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崭新的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自省,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5

今天,老师一进门,就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读《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有同学问:“为什么老师要给我们看这个,这不是老师看的吗?”老师回答:“因为让你们看这书有帮助!”于是我们带着好奇的心理看了《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餐后要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和《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这五个片段。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一文。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克拉克的银行卡不小心掉到了地上,一个小男孩连忙他捡起并还给了他。还有一事,一个学生的铅笔从桌上滚了下来,而没有人帮他捡,这件事使他非常生气。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在学校里,有的同学扔了餐巾纸,路过的同学却不理不睬。还有,我曾经看见同桌的本子被挤到了地上,别人都不帮他捡起来,我就帮他捡起来了。这些都只是举手之劳啊!为什么我们的同学都不愿意去做呢?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文明习惯,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美好!

第五篇:《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

我阅读了《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一书,该书系统阐述了现代幼儿教育中一些实例,读后感触很深,加深了对儿童教育的理解。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儿童。每个儿童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个性,有自己的个性发展潜能与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应做到的地方。

读过这本书,我更进感受到,要想做好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地了解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在文化世界中每一个儿童又是独特的存在。这正指导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儿童的教育也应该是整个教育世界中独有的奇葩,在教育过程中每个儿童应受到尊重,获得应有的地位和权利。作为一个真正关注儿童生命的教师,也应怀着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去抚育儿童茁壮成长。

蒙台梭利有一个十分明确的主导教育思想—尊重孩子。她认为:“儿童具有人类所未知的能力,能够把人们引向光辉灿烂的未来。如果我们想建立一个崭新的世界,那就应当把发展这些隐藏的潜能视为教育目标,儿童是人类的创造者,社会必须重视儿童,承认儿童的权利,满足儿童的需求。”大部分人的儿童观,沿袭了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观念,它看不起儿童,认为儿童与成人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无知。于是,需要不辞辛苦地把成人世界的知识、技能教给儿童,必然使儿童过一种小大人的生活,很有赶鱼出水,赶鸭子上架的味道。于是相应的教育便是,成人自居为真理的拥有者、价值的评判者,因而他也是治理上的独裁者。他可以操纵于左右儿童,可以对儿童颐指气使,甚至可以体罚儿童,强行把成人世界的'东西搬到儿童脑瓜里去。由于不了解儿童,只是将成人的东西硬塞给儿童。成人看似积极的、忙碌的,但实际上收效甚微,甚至破坏了儿童的发展潜能。儿童被迫记诵不感兴趣的东西,他是被动的沮丧的学习者。但是,成人并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盲目无知导致了儿童跟成人的冲突,从而阻碍了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

所以,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教师必须去掉自己内心的傲慢和发怒等坏脾性,使自己沉静、谦虚和慈爱。应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引导儿童自己去进行活动。我们应该对儿童进行观察,对儿童的困境进行反思,并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和指导。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2

书通过讲述88个真实的小故事,从而向幼儿教师提供了88个在日常工作中与幼儿、家长相处的细节。内容从两大方面讲述:一方面是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笔者从三个小层次讲述,有效的与幼儿交流、管教与惩罚是不一样的、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帮助他们掌握与别人相处的艺术;另一方面是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笔者也是从三个层次来简述,从幼儿入园时帮助家长做好幼儿上学的思想工作开始,逐步与充分利用好时间积极沟通,到有团队合作意识,帮助自己的幼儿工作有序、更好的开展。

笔者是个有心人,平时注重观察与反思,每一个小故事都是真实的存在,这些故事情景也都会如出一辙的在我们身边出现,可能我们是看看就过去,对事情采取的方法措施也截然不同,但笔者却能在每个小故事里,细心的反思,找到合适的,有用的应对方式,从而让我们阅读的人,也能够学习到合理的应对方式。每个故事后的“小贴士”都是很好的建议。笔者都能运用小故事开头,再通过小贴士的总结,这样的记述方式,使得每一篇内容都很生动形象、真实存在、贴近工作实践,引导我认真品读,掌握各个小技巧。

在第一章中,我了解三个有用的技巧:一是有效的与幼儿交流,我们作为老师必须首先能够与幼儿进行良好的交流。我们与幼儿的`沟通、交流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流,有时也需要一些其他的交流方式。例如身体的接触碰、目光交流或是其他肢体语语言。幼儿失落时轻轻的抚摸,哭泣时老师的抱抱,操作成功时一个肯定的微笑等等。要充分运用各种交流方式与幼儿进行交流。交流中,老师多用肯定的语气,鼓励幼儿开口说话。回答幼儿的问题的时候要先搞清楚幼儿问的是什么,同时尽量用简洁的话语来解释。我们班级中有一些内向、害羞的幼儿,姜雪就是其中一个,她文静、内向,平时很少与我们交流,有时和她说话,她也会害羞的低头不语。在一次讲述儿歌的活动中,她小声的在说着儿歌,当她发现我在看着她,并对她露出微笑时,她的小脸上也有露出微笑,对于我的肯定,孩子还是欣然接受的。二是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教师首先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与家长统一说话,从正面关注幼儿。有时看到孩子们吵吵闹闹,不听自己讲述是,会采用比孩子更大声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但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可以融入到他们一起,和他们一起嚷,让自己身处其中,获得主动权,引导他们学会说悄悄话。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掌握主动权,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让幼儿在学习中,学会轮流,学会友好相处、学会认真对待每件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等。班级里孩子多,总有吵吵闹闹的时候,有时你和另一位老师说上几句话,回头一看,顿时就已经吵翻天啦,往往我会采用比他们更响的声音来制止,但是效果不好,也对自己的嗓子是个负担。这里我知道我可以和他们一起嚷,在一起嚷得时候,掌握主动权,引导他们来学说悄悄话,学会安静。三是给予幼儿自主性,让其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评价,对每个幼儿,我们要做到都能够表示赞赏,发现他们的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给幼儿不好的评价。尊重幼儿得自由空间,既要引导,也要学会及时退出。

第二章,主要是注重家园得关系。在新生入园前,我们老师就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不仅帮助家长学会放手,也让家长对自己信任。在工作中,多注意与家长得沟通,知道他们生活特点,了解他们的工作时间,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在与家长沟通时,要有针对性。认真对待每位家长,热情的接待,耐心的接受他们的委托。对于家长的支持也要学会感谢。当然也会遇到难说话的家长,这也是比较棘手的,对于这些幼儿,要多观察留意,对家长的提问,能够从容应对。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3

四月,我们阅读了朱永彤老师的专着《教育的细节》。 这本书取材于教育过程中的生活细节,深深地启发了我。 教育的路漫漫其修远兮,那些美好的教育细节,如春雨一般,陶冶着师生的心灵,连接着师生的心灵。

朱老师说:“总有老师有独创性,基于爱和尊重想出办法,奖励表现最好的孩子下周在这个位子上坐一周,不能坐太久 ” 提到:学生迟到,是教育生活的一部分。 它就像一张试卷,可以快速检测出不同教育行为背后的黄金价值。 对于迟到的学生,多数教师采取学生认同的教育行为。 比如有一次迟到,你就做班级志愿者,帮助当天值班的同学打扫卫生,或者在班会上讲一个小故事。 这样的处罚是可以理解的,学生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一次,朱老师去河南郑州听课,发现这里的学生迟到了,但他们从来不打电话报告,而是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丝毫不影响上课进度。 全部。 微笑。

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叫做《万念俱灰》。 文章提到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孩子回家告诉父母,上舞蹈课时,C老师不允许没有穿舞鞋的学生上课,只能在场边练习。 没有带舞鞋的.学生受到严厉批评,但有些人会忘记带舞鞋上课;另一位W老师面对没带舞鞋的学生,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走出了储藏室。 给这些孩子找一双大小差不多的舞鞋,并告诉他们一个方法,买两双舞鞋,一双放在书包里,另一双留在学校。 没有学生忘记带舞鞋。

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观念下,不同的处理方式,会激起截然不同的情绪反应。 可见,情感是教育中不可低估的人文因素。

朱老师在《如何与孩子交谈》一文中提到:语言是师生之间的桥梁,说话者无心,听者有心。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与孩子交谈的方式。 师生互动中,老师一句暖心的话让同学们信心满满、充满力量。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4

最近,我阅读了《教育的细节》这一本书。接下去谈谈自己教育的一点感悟。从大学毕业至今已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十三年了。从当初一个懵懂、稚嫩的小后生,我变得更加成熟。回顾这些年的教学经历,我觉得是快乐与痛苦并存。和学生在一起,心情会变得愉悦,心态也会更年轻。但面对成堆的作业和班级的琐事时而会变得烦恼。

但虽然工作中有少量苦楚,我从没有放弃过。因为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一份事业。虽说平凡又微不足道,但它是我人生前进的动力和心灵的寄托。的确,就是这份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让我每次都能精力充沛地走上三尺讲台,和同学们一道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学工作繁杂而又有些枯燥,但有时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总结,定会发现许多乐趣和那片属于自己的沙漠绿洲,给人无限遐想。

在教学中,和同学们谈谈英美文学,中西方文化差异会让学生们觉得你知识渊博;和他们谈谈人生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有人生阅历;和他们一起课堂互动,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有亲和力。是的,这就是我教学经历的真实写照。每每想起,都会喜悦涌上心头,心情自然舒畅起来。

谈到自己的教学观,我觉得可以用“与生为友,共同发展”这几个字来概括,虽说语言朴实,但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那么,我该怎么做呢?

第一,与学生为友,相互理解。

自己也是从一名普通的初中生成长而来的。初中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一个阶段。所以,我都会正视学生成长中的一些错误,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改正。

第二,永葆年轻心态,跟上时代的节拍。

从刚工作时的90后学生到现在面对的00后学生,我发现我所教的学生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差异,社会赋予给他们的责任和荣辱观也有不少的变化。教的学生越来越年轻,而我们老师年纪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该保持一种年轻心态,更好地融入新鲜事物中,而不会变成学生口中所谓的“老人”。

第三,教书育人,从我做起。

为了不被社会所淘汰,我经常学习。更多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关心帮助他们。

以上,就是我个人教育的些许感悟,或许很平实,但我会继续慢慢摸索,去开辟更为广阔的教学绿洲,和学生们一道,共同发展。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5

阅读《优秀班主任99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这本书纯属“无心插柳”。这本书是我在网上为学生购书时顺便买的,没想到随手一翻,却如同遇到知音,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不得不承认,在工作繁忙的日子,阅读那些理论性很强的书籍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而这一本书,与诸多学术著作不同,没有长篇的教育理论,书中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个浅显易懂却引人深思的教育细节故事。书中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了99个真实教育细节故事,对故事中的内在因素进行了深刻挖掘,远比关于它的各种理性论述包含更多的真理。

书中收录的都是优秀一线班主任的经典教育故事,我一边细细品味其中生动的事例,一边回忆我与学生相处的细节,一边学习书中的教育方法,真是受益匪浅。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班里开设了图书角。图书角有专人管理,但是因为取阅的人太多,有段时间图书角状况百出——图书横七竖八没人整理,刚买的书没过多久就成了饱经风霜的样子,有些图书甚至不翼而飞。我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爱书的大道理,却收效甚微。读过朱国红老师写的《听老师讲那阅读的故事》之后,我也动情地给学生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读课外书的故事。听了故事后,孩子们虽沉默不语,却用后来的行动告诉我,他们也是爱书之人。没有大动肝火,没有讲大道理,一个深情的故事,充分发挥故事情理交融的优势,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在鲜活的故事面前,自主反思,自我教育。

书中精彩的细节故事和教育小语不仅让我创生更多的教育智慧,还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多启发,现总结如下:

一、用爱心走进学生的心里

爱是教师最美的语言,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本书12个爱的教育细节,向读者展现了爱的内涵,爱的表达,爱的智慧,爱的回报等内容,以真实的故事告诉读者:师爱,无处不在。《一次情不自禁的拥抱》中,教师用一个拥抱拉近了自己与学生的距离;《退一步,海阔天空》提醒我,在必要的时候,放下老师的权威,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和立场去思考,宽容的心态会给予彼此沟通的机会;《爱的“谎言”》使我明白,只要有爱,善意的“谎言”也会美丽,它能唤醒心灵、开启心智,让孩子绽放自信的.笑颜,让生命充满活力……一个个爱的故事,使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爱学生,就是蹲下来看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信任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在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茁壮地成长。只有手执爱的钥匙,才能走进学生心灵,开启孩子心灵的秘密花园,迎接教育的春天。

二、用心灵滋养学生的心灵

学生成长是需要精神养料的,心灵也需要鸡汤——了解过父母的不易,才懂得人生艰难;感受过醇美的真情,才会有孝道感恩;欣赏过高尚人格,才会有向上向善的榜样。《相信你自己》中,教师用信赖让学生在行动中重新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唤起了学生的自信;《假如你是老师》里,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以假想的体验获得真切的感知,对学生进行了尊重老师的教育;《榜样的力量》中,教师借考验的名义在开学之初寻找班级正能量,树立了学生的榜样,激发了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愿望,建立了一个班风纯正的集体……我从中得到的感悟是: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平台、工具、手段给学生积极美好的东西,让积极美好占据学生的心,让他们向上、向善、向真,在悄无声息中熏陶学生,那么,完成心灵塑造指日可待。

三、用细节铸就成功的管理

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可见细节的重要性。教育,应该注重细节,细节是传递师爱的最佳手段,感动心灵的教育往往从细节开始。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真正做到细致严谨。本书中,《叫出每一个》里,初次见面,教师亲切地喊出孩子们的名字,快速拉近与孩子的距离;《是疏导不是堵塞》里,教师注意到班级中性格特殊学生的周记内容,进行了耐心地疏导,帮助学生完成了心愿;《善待学生的挑衅》中,教师用敏锐的双眼观察到学生的挑衅是一种试探,也是一场特殊的考试,用真心善待学生的挑衅,用细心感受孩子复杂的内心,用细腻的感情滋润了一颗颗年轻的心灵……诸如这些,无一不是细心教育的具体体现。教师把教育做到了每一个细微处,随时挖掘教育的契机,因此收获了教育的芬芳。留心每一处细节,会让我们的教育更精致,因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上海市特级校长余慧斌评价这本书——本书看似平常的一个个教育细节故事里,展示了教师“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心呵护每一个心灵,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的精神和智慧。看过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班主任工作不是训斥、不是说教,它是一种用爱心、细心与耐心去精雕细琢的一种艺术。今后的教育中,我当结合书中所学,关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细节,用爱心、细心、耐心、智慧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6

暑假参加了台商区的班主任培训,期间听了福建教育学院陈老师的讲座,讲到国外的老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建议我们要看一位美国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写下的教学心得《教育的55个细节》这本书。国外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教师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我带着疑问看了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心中感慨良多!真是一本教育难得的好书,一般教育的书,不免出现很多的条条干干的理论,读起来会觉得乏味,而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乏味,因为它的语言自然朴素,写的都是日常教学、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教师”不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就是美国最佳老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

特别是书中提到的55个细节,真的非常值得我学习,如: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捂住嘴巴,然后说:“对不起”。接到别人递来的东西。要说:“谢谢”。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时,要全神贯注。每天都要按时完成全部的家庭作业。对布置家庭作业不准抱怨或发牢骚。不许盯着正在受批评的同学看。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了你,尽管不是你的错,你也应该说“对不起” 。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对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表示尊重。要尽可能地这样说:“我同意约翰的观点,同时我也感到” “我不同意沙拉的看法,尽管她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但我觉得”或者“我认为维可多的观察真是太精彩了,它让我意识到”等等。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来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很明显,克拉克先生给予学生的正是这种忘不掉的素质,换言之,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过程,而培养习惯就要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做起。

什么是老师呢?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的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 这不正是老师很好的写照吗?老师对学生的爱能使少年儿童健康的成长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再“坚硬”的冰也能被真诚的爱所深化。而今天新时代的.教师,面对世界无穷诱惑,如何保持一颗至真至纯至浓的爱心?我想,就每天看看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吧,试着去爱他们,去了解他们,去尊重他们。

克拉克先生所强调的55条细节,加进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体会,同时也告诉学生,如果离开课堂后他们会面临什么问题,他们需要为此要作哪些准备,还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机遇以及树立自信等。

教育无小事。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就需要教师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情感、态度、习惯、心理变化等做起。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一一去关注,从方方面面去发现、去挖掘、去引导、去培养和塑造。所以,我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分地点,不分时间的,只要教育的契机一出现,教师就应该有慧眼有责任去履行教育的职责。读完克拉克的细节教育,我认为作为教师就应该向克拉克那样,克拉克先生教育的55个细节令我敬佩,我将努力学习他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7

我读了朱永通写的《教育的细节》一书,下面就说说自己阅读之后的收获和体会。

书中我读到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和作者对这些故事的解读。比如,可以读到“一厘米”的故事,读到贾春英老师改变一个同学着装的故事;读到原泉州第二实验小学林校长对非教育行为说“不”的故事以及他的认识:“学校不是为荣誉而生存的,学校是为孩子健康发展而存在的”。从这些故事中,让人内心感触很深。

阅读本书,使我意识到细节的力量。研究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关注细节,从习以为常的细节审视和反思自己整个的教育观念,研究和改进自己的实践操作,从细节入手的改变可以使教育观念和教育的原理、原则落地生根;提供细节变革的参照可以帮助我们教师找到变革的抓手,使变革变得更加真实可靠。阅读的本质是阅读自我,阅读带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阅读中,我不时审视自己是否关注了这些教育细节,在处理这些细节时自己是否合格。审视的结果不时使自己坐立不安,恨不得重新来过。希望自己重新来过,我把这看成自己读《教育的细节》的最大收获。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不要因为这件好事是小事而不做。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不能在细节上影响学生,便不能当好学生的导师。要照亮别人,自己身上必须要有火种。空洞的教育不如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爱祖国,那么在举行升旗仪式时,教师首先要做到严肃,庄重,不交头接耳;要求孩子保护环境,教师自己看到校园中的纸屑时,应该第一时间弯腰拾起,而不是漠然走过;教育学生要爱劳动,教师就应该热爱劳动。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里,表现在与学生相处的一点一滴中。这些细节就如同一丝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品德教育紧靠讲道理,提要求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把生活中的小事做好,做到位。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8

今天播音员班上,孙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这本书是由一个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编写的他曾经在美国很多问题学校任教,现为纽约哈莱姆学校教师。我们疑惑不解,心想:《教育的55个细节》?应该是给老师看的吧,孙老师为什么要给我们看呀?虽然心里这么想,但还是很好奇。

孙老师给我们看了其中的5篇,分别是:《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看完后,我明白了孙老师给我们看这本书的用意,原来其中的行为规范与我们息息相关。

五篇文章中,我最喜欢《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它讲了一个故事:如果我把东西递给学生,而他没说“谢谢”,我会马上把东西拿回来。虽然让这条规矩成为习惯阻力很大,但我必须强制执行。

这篇文章幽默风趣,但是也让我觉得惭愧不已。一次,一个同学把我掉在地上的'东西捡起来给了我,我觉得同学之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便把东西拿了回来,连句简单的“谢谢”也没有说。现在想想,真是无地自容啊!

今后,我接到了别人递给我的东西,一定会及时说“谢谢”。另外,我还要去网上搜寻其他50个细节,纠正自己的行为规范,做一个讲究礼仪的好少年!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9

读完罗恩.克拉克的《教育的55细节》,我为这位美国教师严谨治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感动。她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让我们体会到这些细节所潜藏的教育,对孩子们的深远影响。对管理班级有困惑的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参考书。总结55条细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待人接物,社会公德,班级管理和生活态度。

这些细节中很多条都是在谈论如何做人做事和社会公德。例如:回答大人的问话要有礼貌;用眼睛和他人沟通;尊重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我递给你东西的时候,你要说“谢谢”。如果你在接东西的三秒钟内没说,那我就把东西拿回来。既然你不尊重我,我也没必要对你客气。;接受别人的礼物时,永远不要对这件礼物说三道四,或暗示你不喜欢。以至于让送你礼物的人难堪。等等。这些细节与其说她是在教学生,不如说她是为我们做示范,教我们如何为人师表。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常常会有很多要求,我们为了能让幼儿达到要求,督促和检查是最常用的办法,然而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身教,以身立教,行为示范或许不能立竿见影,但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幼儿最有深远的影响。这位美国教师列举的这些细节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们有礼貌,那么你必须先有礼貌地对待他人;你想让孩子们尊重你的决定,你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你想让孩子们遵守你的规则,你首先要坚持原则为人师表不仅对学生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还为班级管理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它使学生们对老师更加尊重和信服。常规便是建立在这种学生与老师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的。

作者提出了很多班级管理的好办法,例如她要求上课的时候,从一个科目换到另一个科目时,换学习用具等各种动作要迅速、安静和有秩序。我们在完成换书、换作业本和所需的其它所有用具时,动作应该连贯,不间断,要尽可能地快。完成所有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在10秒之内较为合适,而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在7秒之内全部完成。我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不允许有人抱怨或者发牢骚。如果谁这么样了,他就必须做两倍的作业。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时,你不能为了喝水离开教室,你可以带水在教室里喝。等等。这些看似严苛的细节确是保证集体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策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每条细节都非常具体,老师在提出要求,孩子们都知道怎样做也很乐于去做,这给我们很大启示: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到底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我们有时习惯于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要说话,不要跑,这样不对”等等,但是孩子们常常不会按照我们想的那样去做,我觉得有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知道下面应该做什么。如果我们像作者学习,试试这样做:当孩子在集体活动不专注,和旁边的孩子说话、动手影响同伴时,直接对他说:“把手放在自己的腿上,眼睛看着老师。”午餐时想让孩子吃得快一点,保持桌面干净。可以这样说:“嘴巴张大一点,小胸脯贴在桌子边,坐直一点。”告诉幼儿我们需要怎样去做,并教给孩子方法,即如何去做,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让孩子明白老师的意图,他们自然能够按要求去完成。

这位老师之所以让我感动,还因为除了教孩子们做人做事,还会把积极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孩子们,例如:坚持你的信念.如果你强烈地感到你应该做什么,就尽管去做。为孩子着想,保护孩子们的自尊;用正面、积极和欣赏的态度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尽情享受生活.有些事情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学会为每件事作好准备,去追求生命中的美好。;既然想做一件事,就只管去做,不要后悔,永远不要让恐惧、怀疑或别的什么困难阴挡你前进的步伐.你想得到什么,就要全身投入地努力去获得;你想做一件事情,那就动手去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创造一切条件去实现。这些抽象的话说给孩子们听,他们一定不会懂,但是这位美国老师从一件件小事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面对困难。她本身一定是一位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她在用身心感染她的学生们。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经验丰富,治学眼睛,更要有一颗善良、热情的新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育确实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个个伟大的人来完成和坚守,我愿做这其中的一员,为教育事业努力成就自己,精心造就一个个耀眼明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0

暑假里读了朱永通先生的作品《教育的细节》,感触颇多。本书共五部分“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文字很朴实,但却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其中的点点滴滴的教育事例让人倍感亲切。

我们常说读书的根本在于读出自我,阅读《教育的细节》使我意识到细节的力量。孟轲说:“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研究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关注细节,从习以为常的细节审视和反思自己整个教育观念,研究和改进自己的实践操作。从细节入手的改变,可以使教育观念和教育的理论落地生根。反观自照,阅读时我不断审视自己在教育的过程中是否关注这些教育细节,在处理这些细节时自己是否合格。审视的结果常常使自己坐立难安。

教育智慧,耐人寻味

排座位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也是有学问的'工作。在“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作者提出“如果一个班级里的人数是奇数,比如37或39,你会让谁来单独坐那个座位呢?看到这里我不禁反思我的日常做法:一、对待话多的学生,无奈之下将其“孤立”。二、让班长坐,承担责任,为班主任分担困扰。想起这些办法,此时很是内疚、不安。这是缺乏教育智慧的表现。朱永通老师在书中写道“总有教师独具匠心,从爱和尊重出发想出办法”。凡本周表现好的孩子,老师奖励他下周在这个座位上坐一周。不能坐太久,因为让谁的孩子去做,家长都会很有意见,且客观上,长期坐这个座位对孩子的视力乃至心理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这样一来,这个备受冷落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坐。不但孩子们愿意去坐这个座位,而且家长们也纷纷鼓励孩子们好好表现,争取机会去坐这个座位。和老师相比我的办法是多么不通人情,俗不可耐。没有切实的去思考,用心解决问题,只是流于表面,完成工作。看到这里我也忍不住地赞叹,把消极的处境变成积极的语言行为,这是多么美妙的教育艺术。

平等观念,渗透心灵

在书中描述到学生遇见本校的教师,大多都会主动、热情地打招呼,但鲜有教师会微笑、热情地回应,有一些教师一脸漠然,习惯性地把自己“隔”在这个场景之外,有些老师顶多点点头,以示回应。看到这里我不禁回想到自己表现。固有的观念禁锢了自己。认为学生打招呼是尊敬老师的表现,甚至是应该的。而不打招呼反倒是不寻常,不礼貌的行为。殊不知自己习以为常的观念,被朱永通老师拿出来分说时,顿感羞愧。在问候礼仪里其实深埋着平等观念,它是问候双方在情感上互相尊重的一种方式。从回应与不回应,以及如何回应的行为背后,我们看到了文化中“爱幼”这一维度的缺失,即长者应在情感上给予幼者呵护与尊重。朱老师认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存在如果只强调长者之权威与地位的价值导向。消极回应学生的问候,使得学生付出有情感的问候,难以得到情感上的尊重。久而久之,他们的问候行为与自己的情感是有距离感的。日积月累,会导致他们的人格上难免布满冷淡与冷漠的阴影。看到这里,平等的观念我深深的刻入骨髓里,其之重要性更是不容置喙。

活的范本,从心出发

读了《教育的细节》深有共鸣。作为老师这种特殊职业。身正为范,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自然流露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乃至待人接物的方式等,这些教育行为都有可能成为活的范本,即带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性。极有可能变成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价值观,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文中一个体育老师的案例说,体育课上老师让学生跑步,刚跑一半,一个女生鞋带松了,停下来在跑道旁系。跑了一圈,发现那位女生还在那儿慢悠悠系鞋带,老师厉声喊道,快点,你要系到什么时候啊!另外一个孩子随即大声应道,她要系到死!全班哄笑!这是教育过程中常见现象,对待学生行为批评,怒吼。此时我仿佛看到在课堂上情绪化的自己,被学生的行为激怒。当下其实我们在意的不是学生的行为对错,而是他影响了自己课程的进度,打乱了自己工作的有条不紊。情绪化的我们引发了另一个课堂“事故”。朱老师说恶作剧是体育老师“引”出来的,他若不是厉声大喊,而是停下来,关心一下那位女生究竟为何系那么慢,恶作剧谈何而来。对啊,如果我们对待学生,从心出发,以柔克刚。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活的范本,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往往连着孩子的一辈子。身为教师,或为人父母的你我,怎能不因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中这样一句话更是让我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巨大。

这本书中讲述很多教育细节,也教会我如何处理细节。正如文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的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愿自己付诸努力,不负热爱。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1

我阅读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陈迁主编的《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感触彼深。本书围绕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细节问题展开论述,全书50个细节以案例的形式呈现,从语言运用、非语言行为、教学探索、环境创设、因材施教和处理突发事件这六个不同的侧面来反映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语言和行为,每个案例又分为“细节描述”和“细节透视”两个部分,使读者能够从案例的描述与分析中得到某种启发。

我对书中印象最深的是第六编处理突发事件中“从滑梯上被推下来的孩子”的细节描述。这里所描述的是宋老师班里新来一位名叫英浩的小朋友,他很聪明但又十分调皮、好动,他的到来打破了班中原有的秩序,宋老师感到很头痛,由于他的顽皮和不守规矩,终于有一天不好的事情发生了:在一次户外活动玩滑滑梯中,英浩小朋友因插队不守规则被从滑梯的阶梯边上推了下来,幸好被推下来时的位置并不高,而宋老师又正好站在滑梯下面快手接住了,才避免了一桩意外事故的发生。

书中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之所以会发生安全事故,一方面与幼儿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集体生活规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老师在安全管理与教育上做得不到位有关。是啊!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安全问题是最令教师们担心的,特别是班里有比较调皮的幼儿,如何让他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以及如何在集体生活中逐渐规范他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应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预防突发的安全事故发生。而常规培养和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证明:常规好的班级,安全系数就越大,常规差的班级,安全系数就越小。

我们每一位老师首先要重视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以及注重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帮助幼儿建立起规则意识,让幼儿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会造成危险,懂得应怎样做是安全的,让幼儿逐渐学会遵守集体生活的规则,并逐步提高幼儿执行集体规则的自觉性和能力,使其逐步克服自由散漫等不良习惯,形成自我控制的能力。在这里特别想说的是,面对经常不守规则的幼儿教师应该给予他特别的关注,并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之处,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他人。每个幼儿总有值得表扬的地方,在常规培养中,老师要多从正面引导,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正确的行为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久而久之使之巩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只要我们老师常抓不懈,我相信班级的常规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幼儿的安全会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总之,阅读《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对我启发很大,我还将继续经常阅读它,弄懂各细节背后的理论要义,使我今后在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借鉴、警示和帮助。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2

暑假里拜读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它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的泥土气息”。这部作品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是以敏锐的眼光,透视了教育行为中的真善美和虚假丑。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整本书没有高深的理论,抛却新潮的术语,瞩目于教育的小事、细节,带你抵达教育现场,为教育做最真实、深刻的“侧写”。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这个章节。第120页,朱先生借引意大利人洛利斯马拉古齐(Loris Malaguzzi)的名诗《其实有一百》,质问孩子的九十九种语言哪里去了?

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

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

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

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

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

朱永通先生指出:“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也极有可能存在诸多可怕的盲区,比如,无视过程,无视原理,无视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随心所欲”。于一些随意的教育细节中灭失了学生的天知,我与此有着很深的共鸣。在20xx年第8期《教育新理念》我曾经撰有《语文课堂:教师引导拒绝先入为主》一文,剖析教师本位先入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如何形成的,指出首要原因是缘于对儿童的误读——儿童是什么?“语文界先入为主派的教师用他们的教学行动确认儿童就是一张白纸。儿童天生应该什么都不知道,一切问题理应由老师先来发问,读后感《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那么,儿童真的是一张白纸么?”

其实,儿童天生会学习,儿童的学习力几乎与生俱来。可是,对儿童的误读使得教育者对此视而不见。面对这样的.窘态,《小学语文教学》会刊主编李红云曾撰文呼喊:“哪一个孩子生下来,对世界不是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呢?哪一个孩子不是急切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呢?是谁把孩子的求知欲望销减了?是谁把孩子的求知火苗扑灭了?”

回想起传统的语文课堂:使用精美的语言导入新课,解读文本由教师率先发问,迫使学生跟进。教师上课讲究起势、勾连、承转、收合,教学预设程式化,追求教师表演严丝合缝、至臻至美,“三维目标”精准达成,师生课堂表现常常“精彩纷呈”。这类课堂,教师课前对教学设计往往苦心孤诣,对文章内容、特色已然凝练概括,对作者生平、写作动机更是反复推敲,课堂上只几下“蜻蜓点水”,便极为轻巧地“帮助”学生清除了阅读障碍,省时、高效、创境、激趣,一举数得,教师显得游刃有余,学生的学习也似乎顺顺利利。但这样的课堂真的可取吗?20xx新版《语文课程标准》(部颁)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新型学习方式的形成”。显然,新的语文教育思想并不支持这种课堂上以教师为本位,强调教师引导先入为主的做法。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以教师引导先入为主为范式的教师本位课堂在当今小语界的教学中仍比比皆是,是主流的教学样式。为何迟迟不见变革?教师本位课堂,以及教师在小语课堂上先入为主的引导底气从何而来?

现在读读朱先生的作品,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3

今天,孙老师急匆匆地走进来,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来读《教育的55个细节》!它的作者是美国教师罗恩。克拉克……”孙老师说着,说着,我就陷入了沉思:咦!今天怎么要读书?我回过神来,带着好奇的心情看起了当中的一篇《吃饭时保持礼仪》。之后,我又阅读了《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主动帮别人拣起掉下的东西》和《接到别人递的东西应主动说:“谢谢”》。它们写的'都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文明礼仪的养成。

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了!我认为说“对不起”这三个字非常简单,为什么有好多同学不会说呢?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下课时,两位同学相撞了,可他们不会说对不起,而互相打斗起来。我想,如果他们各自说声“对不起!”那不就大事变小,小事变没了了吗?看来“对不起”这三个字还真能看出一个人的文明教养。伙伴们,我们不小心碰撞了别人真应及时说“对不起”哦,那才能养成礼貌、懂规矩的好习惯,才能成为一名礼仪好少年!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4

今天孙老师给我们读了美国一位教师罗恩。克拉克写的《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起初我想:孙老师怎么会叫我们读这本书呢?这应该是老师看的呀!于是我带着好奇的`心情读了其中的5个片段:《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别人递到的东西要说谢谢》和《与人相碰因主动说对不起》,感受颇深。

我最喜欢的是《餐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一文。主要讲了我们用餐完毕后,要把自己应该清理的东西收拾干净。可想想平时,我们用餐完毕后,都是让学校的食堂工作人员收拾桌面的。现在想想,我感到很惭愧。我想,今后用餐完毕后,我一定要自己收拾桌上的垃圾,并且要保持周围环境的整洁。

同学们,我建议你们也去看看罗恩。克拉克写的《教育的55个细节》,它会让你成为一个讲文明礼仪的好少年。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5

读了朱永通《教育的细节》一书,这本书从五个部分叙述分别是“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和“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文字朴实、真挚。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是一本关于教育的有价值值得阅读的好书。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这本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让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我产生种种共鸣,作者对我们教育一线中看似平常的现象的深度解读让人敬佩,更受其感染愿做那个1厘米的改变者。

在看到《一厘米之变》这一章节时,前引中的这几句话觉得说得特别好: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就拿这次准备迎接镇江体质抽测来说,开始是为了提高整体成绩而对每一个同学,每一项素质,加大运动量,持之以恒的练习。本来学生的体质提高就靠学校几节体育课,并不能改变多少境况。但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下来,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大多得到了明显的进步。并且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乐于去锻炼,去改变自己。我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也力求从我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

教育改革悠悠万难,细思量,并非“顶层设计”不够美妙,亦非推广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铿锵的改革步伐,几无例外要止步于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常听人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事实上,改变自己,也就间接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但改变自己,谈何容易!每个人都活在观念性的“习惯无意识”里,对太多太快的改变,有平天生的恐惧感,抵制是出于自我保护的必然反应。

所以,古人概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好在是“难移”,而非不能移。古人所叹之“难”,一则难在看见自已需要改变的`地方,这需要自觉和反思;二则难在找到改变自己的恰当方式,这需要智慧和坚持。作为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能在一地鸡毛式的工作中,觉察到一个个看似很小的教育行为,可点滴积累并逐步成为难解的大问题,对于我个人只是努力去改变自己,期待今天迈出的一小步,明天可以收获一片蓝天。

《润泽的座位》,让我知道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我们的目光之外成为“边缘人”“局外人”,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一,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几十年如一日在“琐细”的工作中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累积美好的态度。虽然体育教学提倡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但现实很难做到这一点。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感触颇深。我在体育课的队形中试着一节课身材高的在前,下一节课身材矮的在前。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重视他们两头的,虽然是这个简单的队形变换,学生感到很开心。这或许就是细节的力量。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忽视教育的细节。

下载《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通用)(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朱永通:教育的细节》读后感(通用)(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关注细节 化解冲突 ——读《教育的细节》有感 兰亭镇中心小学 周秀琴 上学期末,学校下发朱永通教授所著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暑假闲期,翻阅一遍,带给人无限深思。书中,朱教授女......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 第一次借到这本书,只是轻慢的浏览了一下,没什么感觉。当这本书再次传到我手中的时候,这么一本书不看那不是浪费吗?当我看下去的时......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1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拿到书本,一行小字跃入眼帘——警惕细节中的魔鬼,让天使常驻。何为魔鬼?何......

    《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 读完罗恩.克拉克的《教育的55细节》,我为这位美国教师严谨治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感动。她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让我们体会到这些细节所......

    《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读后感

    《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读后感 细节决定成败。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尤其对于幼儿园的教育尤显重要。 我是一名幼儿教师的预备者。基于多种原因,我选择了幼教这个行业。......

    《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读后感

    细节决定成败是一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自暑期品读了园领导推荐的《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一书后,让我更加肯定了细节二字在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力。书中陈迁老师阐述了现代幼儿教......

    创造教育的55个细节读后感

    读《优秀是教出来的》有感 2017.11.15学校发了一本《优秀是教出来的》 一位年仅28岁的年轻教师,获得“美国最佳教师奖”,三次受到时任总统克林顿的接见,创造了无数的教育奇迹。......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精选合集]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 泰安第二十一中学 陈丽霞 拜读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细节》,感触尤深。这部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集,“散发着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