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明世界史读后感
简明世界史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简明世界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简明世界史读后感1这本《世界简史》的作家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社会思想家。全书共67章,从宇宙中的地球写起,一直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条约”,从人类文明的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再现了人类文明酸甜苦辣的历程。
这本书内容详尽,更重要的是文字生动,读起来一点不枯燥,反而颇有趣味。如“植物肯定先于动物移居到陆地上,但两者登陆的时间恐怕相距不久,植物要在陆地上生存,必须解决两大难题……”在告诉读者知识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问题启发读者展开思考。类似的文字很多,也正是文章生动有趣,轻松易懂,才让孩子能对此书爱不释手。
书中末尾还贴心地附录了《世界大事年表》,从公元年800年兴建迦兴基,到1922年希腊人在小亚细亚被土耳其人打败,让读者一目了然。其中的亮点是这里面多次提到了中国的历史,史诗巨著——《世界简史》如公元前247年秦始皇成为秦王、公元前214年中国开始修建长城、220年汉代灭亡,中国开始了长达四百年的分裂时期、1280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368年元前灭亡,明朝建立、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也许这些是外国人心目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吧。
历史是厚重的,历史人物是光辉的,在孩子学习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人类发展的艰辛历程,珍惜当今的和平时光,爱护地球、节约能源。世界势必会在曲折中前进,人生也是如此,必将苦乐参半。面临困难时,莫退缩,直面应对,困难会被克服,春天总会来的!
简明世界史读后感2可能是受爸爸的影响,我从小就对历史比较感兴趣。在爸爸的历史故事中,历史一点都不可爱,充满了帝王将相间的权谋和农民反抗的杀戮。可是看了威尔斯写的的《世界简史》这本书,让我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世界简史》是英国作家赫伯特·乔·威尔斯的作品。跟随威尔斯的思绪,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起源、文明的进步和更迭、民族的形成和融合、近现代国家的形成、宗教文化以及人类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等。我惊奇地发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多的民族也曾经经历过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的艰难抉择;这么大的地球上,人类之间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十分广泛,原来我们并不孤独。
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对空间中的世界、时间中的世界以及生命的起源作了描述,我感觉自己头脑中的世界从平面的漫画变成了三维的动画,多么神奇。威尔斯先生在讲述历史时,仿佛是一个大朋友,将很多事情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亲切而入迷。以前我也看过家里书柜上陈列的教科版的《世界简史》,但我在书中更多地看到了农民受苦受难,最终被迫__起义打倒地主,但结果不是被统治者__,就是取得__又变成欺压老百姓的统治者。但在这本书中,我更多地看到了人们如何努力地想过上更富足更文明的生活。
不过我也发现这本书有个小遗憾,就是很多历史事件都是点到为止,缺乏详细完整的交代,只能让刚学历史的人对世界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比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描述就很简单,战争进程基本没有涉及,这对一个着迷于战争史的人——比如我来说,是有些不满足的。不过我很快在序言中发现作者还有另外一部书《世界史纲》,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遗憾。
地球是椭圆的,历史是立体的,从不同的方位了解世界,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所以,我想对小朋友说:要多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这样我们就不再是坐井观天的青蛙,而是翱翔天空的雄鹰了。
第二篇: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
(一)张巧阳
世界史,就是世界的历史,是我们赖以生存、古老而美好的地球的历史。
这本书从地球的起源,从刚刚有人类的石器时代开始说起,逐渐又开始了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尤里乌斯凯撒大帝的崛起、马可波罗的旅行、百年战争------一直到了现代。
历史不再局限在一个国家了,而是一整个地球,其中有希腊、罗马、亚历山大、特洛伊,也有耶稣、佛祖、孔夫子。你知道在外国,什么是魔针和魔法药粉吗?他们就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和火药。在外国,迷信很严重,大多数水手们在船上航行的时候不敢带指南针,他们相信指南针上有魔法,用了就会惹上魔咒,给他们带来厄运。这也说明了当时中国的先进,并且验证了迷信的可怕。这一章节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章。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其实书中大部分内容和中国不沾边,可国外的历史,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因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更好的进步。
我们最初的世界,或者说地球,只不过是个石球,被浓雾一般的水蒸气包围着,后来水蒸气变成了雨,整个世界开始下雨,这就是我们关于世界历史最初的知识,然后,地球上最初的生物出现了,非常微小的植物出现了,后来生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接着人类出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和文字的出现创造了今天的世界和我们所知道的历史,这是多么奇妙啊!我喜欢这本《希利尔讲世界史》,他让我认识了一个更加非凡、更加精彩的世界。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
(二)徐泽宇
读完了《希利尔讲世界史》,我暗暗想道:这真是一本好书啊!《希利尔讲世界史》这本书无论哪一章都能够使你似乎身临其境,因为希利尔能够把战争写的气势汹汹,能把艺术品描写的栩栩如生,能把和平时代写的繁华热闹,能够把政治腐败时期的老百姓写得穷困潦倒„„在这九十章中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感兴趣,它的爆发源自于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我还很喜欢《伊丽莎白时代》这个篇章,在读前面一篇《伊丽莎白女王》后,我简单了解了一个强大的女王,在她的统治下,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她的海军舰队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海军舰队,在她统治的年代又出现了一位名人——他就是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他描写的戏剧精彩绝伦,感人至深,以致在他之前和之后的任何剧作都无法与之媲美,他写的著名作品如《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深深吸引着我们。
这本书的历史故事被说的惟妙惟肖,让我仿佛亲身经历,我们也还能看到一些历史的痕迹:圆明园、故宫、比萨斜塔„„这些遗迹也让我们感到曾经历史的辉煌。
《希利尔讲世界史》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
(三)读完了《希利尔讲世界史》,我暗暗想道:这真是一本好书啊!
首先,它不像其他历史书那样枯燥无味,而是十分有趣的一本书。这是因为作者希利尔经常在文中加入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笑话和自己的趣事所创造的结果。
这本书的作者大家因该都知道,他叫希利尔,英文名(Virgil Mores Hillyer)他毕业与哈佛大学喜欢历史和艺术。是美国著名卡尔维特学校第一任校长。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多彩,知识层出不穷,有些问题还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呢!是谁发现了“新”大陆,他是哪国人?希腊对战波斯,最后是谁赢了?大流士是哪国的国王,他的儿子是谁?苏格拉底是如何去世的?耶稣是如何去世的„„就是这样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去解答。
《希利尔讲世界史》着本书无论哪一章都能够使你似乎身临其境,因为希利尔能够把战争写的气势汹汹,能把艺术品描写的栩栩如生,能把和平时代写的繁华热闹,能够把政治腐败时期的老百姓写得穷困潦倒„„在这九十章中我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最感兴趣,它的爆发源自于萨拉热窝事件:萨拉热窝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发生。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这次事件使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在书中我还知道了一些有名的人物;维吉尔、拿破仑、法国雅克 路易 大卫作„„
还有一些建筑物:比如罗马的万神殿,是哈德良所建的先给所有神明的一座大神殿,也是所有罗马建筑中保存最好、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座接触建筑,被米开朗琪罗称为天才的设计。大圆顶的基座从总高度一般的地方开始建起。殿顶圆形曲线继续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球体与地相接。圆形屋顶上开有直径为9米的天窗,从这里透进来的光线照射在马赛克地板上,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同时又有计时的实用功能。
第三篇:《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
今天,我看完了《希利尔讲世界史》这本书。顾名思义,作者就是美国的希利尔。
这本书从人类的起源一直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厚厚的一本,共讲了90个故事。我一拿到它,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这是一本非常适合我们看的书,希利尔就像表演一般,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以及精美的插图把枯燥的历史演化成了一本让人兴趣盎然的历史故事集。
希利尔善于用我们的口吻进行讲述,即使是大人们都感觉乏味并较难记住的历史,都能在他妙笔生花的叙述下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们明白喜爱。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他常常再文章中使用颠三倒四的话与字符,如头朝下的“覆地翻天”,把字倒着写,让人一下找到天翻地覆的感觉;还比如“I……H……S……V”,逼着你看完这一章,直到得出答案:“In Hoc Signo Vinces”,意思是“以此为记,必将得胜。”看到这里,我发现,希利尔原来也像我们一样搞怪。
看完这本书,我想,中国历史比较难记,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把中国历史写得像《希利尔讲世界史》一样适合我们看呢?我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吧:(www.xiexiebang.com)第一,希利尔毕业于哈佛大学,学识渊博,博学多思;第二,希利尔当过美国着名小学——卡尔维特学校的首任校长,非常懂得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第三是希利尔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发现我们的教科书枯燥无味,我们需要一本喜欢的历史读物;第四就是希利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意志力,他不但能够亲自动手编写,还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坚持自己的目标,最终完成了这本人人称颂的好书。
可是国内的一些学者,他们要么没有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要么就是一些儿童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可历史知识又不够渊博。国内既知识渊博又懂儿童心理学的,他们又不立志为我们写书,据说给我们写这类书不赚钱。难怪中国还没出现专门为我们创作的中国历史读物了。
看到这些问题,我开始产生一个愿望,那就是,做中国的希利尔。当然,这中国的希利尔可不是这么容易做的,第一步是提高自己的学识,第二步是保持自己的童心,第三步是立志创作孩子喜欢的书。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事要干。
第四篇:《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
宣 安
感谢《银发书香》读书活动,得以接触到推荐书目《丝绸之路: 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这部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著作由邵旭东和孙芳合作翻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此书在世界范围引起轰动和高度评价。正是循着对此书的报道与重视,我开始了阅读。阅读伊始,不禁被丰富的史料和引论所震惊,更被每一章节中的各种物质丰富色彩的精彩描述所深深吸引。读完此书不禁感叹,的确是本超棒的历史书籍。读完这部史诗般的书也有些肤浅的心得体会,包括书的独特架构,丝绸之路新概念,中东之古今,以及语言的重要性的启示。
一、独特的架构
《丝绸之路》全书共25章加前言和结语。在架构上十分独特是因为此书有别于其他的历史书籍。彼得·弗兰科潘并没有按照传统历史书籍中的时间轴描写。书的架构从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到结语新丝绸之路,中间是各种之路,有关于宗教的信仰之路、基督之路、天堂之路,有关于物质的丝绸之路、皮毛之路、黄金之路、白银之路、黑金之路、小麦之路,有关于意识形态战争冲突的信仰之路、冷战之路、美国之路、霸权之路、中东之路、伊战之路等等。这样的章节编排架构强烈地提示读者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非丝绸一种物质。
复旦教授邹怡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评论中说,《丝绸之路》并非一部丝绸之路的专史,而是一部世界史,其“全新”则在于它是一部由丝绸之路串起的世界史。以往读史书,人物,时间,事件的罗列会让人感觉枯燥。而这部史书,通过多达1000篇文献的查阅和引用,则给人无数的细节,从文明,宗教,财富的流动和争夺,串起了跨越2000年的历史。牛津大学历史学者彼得·弗兰科潘的思路就相当巧妙,他选择了丝绸之路这一多文明间的通道为切入点,透视人类诸文明的接触与演进。
在这种架构下,这些某某之路章节的具体名称引领读者深入到所述事件本身细致的描绘和分析,但又不仅仅注重历史转折事件,更引导读者把视点放在了国家、宗教、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上,这也使得没有生气的历史从点点汇聚转变成了线流交汇,诞生了一条崭新的丝绸之路,把章节之间的跳转连接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条充满魅惑的、富有立体感的、类似镂雕的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新概念
丝绸之路最早于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他根据中国和欧洲史家关于中西贸易的记载,在地图上绘制了一条横贯欧亚的贸易路线,并命名为“丝绸之路”.以往觉得丝绸之路是由中国人开辟的,张骞出使西域探明了道路,两汉驱除匈奴保障了通行;丝绸之路是历史之路,其间随着中原政权的兴衰而时断时续;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中亚的经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带往中亚,将胡地的胡椒、胡瓜之类带到了中原。
然而,这仅仅是从带有局限性的中国角度衍生出的看法。弗兰科潘引导读者站上一个高度看得更远,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生活在这条道路两端、沿线的民族共同开辟的;它一直都存在,而且不仅仅通往中国,还通往南亚次大陆;它不仅仅是经贸之路,更是思想之路、文化之路、宗教之路、战争之路、资源之路;它不仅牵涉到沿线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更关涉整个世界的发展大局;它并没有被淹没到沙漠中,化为历史尘埃。从这个角度来看,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进步非常重要,因为它将整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紧紧相连,从而更彰显出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世界上其他的文化和文明影响缩小甚至掩盖。
如果以丝绸之路来划分历史,似乎会带来不一样的视角:第一阶段,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为各个文明相对独立的发展阶段,期间各主要文明不断向周边拓展;第二阶段,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至15世纪90年代地理大发现,也就是汉武帝时期至明朝初年,丝绸之路的开辟,将四大文明发源地连在一起,各种文化、思想在这里交融交汇,亚洲是世界的中心;第三阶段,15世纪90年代至冷战结束,大航海时代让海上丝绸之路连成一片,西欧崛起为世界中心;第四阶段,二战后,全球利益格局重新划分,苏联在冷战中崩溃,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中国逐渐崛起,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全球化进入崭新阶段。
因此,丝绸之路的概念不应该单单是中国向外贸易的孤独之道,古“丝绸之路”是个网路,横亘数千年,网路上的全球贸易带动的交流沟通,宗教的生成、抵触和再相融,贸易的品种也随着文明的流动,权利的崛起而不断改变着,丝绸、香料、皮毛、马匹、小麦、黄金、白银、奴隶、黑金等等物资都诉说着丝绸之路所带动的全球贸易之曾经的过往和辉煌,也代表着各个不同时期权力围绕着这些物资所挑起的各种战争和冲突,其中了解了德国希特勒当年正是为了小麦、粮食才发起侵略前苏联的战争,而不仅仅是为领土之争,我对丝绸之路的概念有了些许更新。
三、中东之古今
不同于以往中国人看世界总是将中国放在中心,西方人看世界总是将欧洲看成中心,《丝绸之路》作者将地中海东岸至喜马拉雅山以西的大片区域,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中东地区看成了世界的中心。这片区域,也是连接地中海与中国的丝绸之路沿线地带。记得上世纪60年代,每日参考消息和电台广播的中东中亚地区似乎天天是战火纷飞、教派冲突,那时由于信息的局限,我小时候心中的疑问从未得到根本的释疑。成年后才对于中东的战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是仍然缺乏深层次全方位的解读。在阅读中在作者的引导下,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前的这片区域,曾经是世界的中心,曾经是人人向往的美丽圣地,曾经是财富流通的“黄金通道”.这里是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曾经是三大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丝绸之路的西端,蕴藏着将近世界三分之二的石油,不仅是各种思想交汇、多元文化交融、几大文明冲突的所在,更是西欧列强、美苏竞相争夺的战略要地,可谓“得中东者得天下”.从波斯到拜占庭,再到阿拉伯帝国,以及这期间各王朝的兴衰,都证明这里曾是世界的焦点,在那些年代里,这片广袤的土地就是权力的象征。
通过弗兰科潘第十七章黑金之路的描述,我们了解了诺克斯-达西在澳大利亚由于投资开矿而富甲一方,波斯的奇塔卜基与他接上了头,邀请到波斯进行矿产的投资。在1908年5月28日凌晨,随着喷涌而出的黑金,麻烦也开始酝酿,这一石油特权带来了政治混乱,协议的条款让外国投资者控制了波斯王冠上的宝石,这使得当地人对外部世界的仇恨日益加深,进一步导致了民族主义,最终体现为现代伊斯兰世界对西方更深层次的怀疑和排斥。试图控制石油的野心将成为未来许多问题的源头,我们能够看到之后西欧列强竞争和美苏争霸背后的血腥与肮脏。中东之古今是截然不同的历史和当下:中东地区交织着古老的辉煌和现代战争混沌。
四、启示——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的重要性也是我读完此书的启示。作为一名英文教师自然也敏感地注意到书中有关语言的作用。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他因为学习了俄语,而且他的俄语教师坚信掌握俄语及其语言灵魂的最佳方式是通过了解其灿烂的文学和农村音乐。同时阿拉伯的授课又让他接触到伊斯兰的文化和历史,受到了阿拉伯古典文化精髓的洗礼。语言的学习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打开了一扇大门,得以重新发现一个新世界。()正是这语言的特殊背景是作者有利于思考的写作基础。让我们对他的资料采集有了更多的可信度。也给了我们启示,语言不单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工具,学好一门外语对于直接理解外国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便利。本书也正是由英文翻译成中文才让我们有机会一探新史,更好的理解西方国家如何理解我国“一带一路”宏图。在《结语:新丝绸之路》中作者提到,这一曾经孕育了世界上最杰出学者的地区如今再次涌现出新的学术中心:波斯湾地区遍布着由当地政府和富豪资助,并由耶鲁、哥伦比亚等大学管理的校园;中国在他们与地中海之间的每个国家都开办了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非盈利机构“孔子学院”,用来展示北京的慷慨和善意。让外国人学好汉语也有着重要意义,加强不同文明民族间的友谊纽带和文化交流交融和传承。这些巨大的投入和成效对于未来一带一路之新丝绸之路计划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注意到作者在文献索引中多次引用了有关中国历史人物文化宗教的文献。在结语新丝绸之路的文献索引中,也出现了Beijing Times, Xinhua等权威现代媒体文献,还有最新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引用,再次说明语言的媒介对于宣传中国国策和弘扬中国文化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和深远影响,给本书添加了不可忽视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英国作家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读史使人明智。读罢精彩的《丝绸之路》,可以说既使人沉醉于人类古老文明曾经的辉煌和丝绸之路的繁华,又痛心于千余年来战争对丝绸之路沿途古老文明的破坏。我踏着书上的丝绸之路,由作者带领着我巡回往返于各种不同的路,观看几路辉煌文明,几路财富流通,几路融和风光,几路战争风云。一切的一切,使我对世界史又有了更明晰的理解。让我们带着新的视野,期待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在热切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给世界历史上留下更加精彩的新篇章。
第五篇:《世界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后感
深圳大学 Erible
《全球通史》的开山之作,于1967年出版,四次修订。为我们带来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闻名的互动。这里要注意关键词“互动”,就是说这本书侧重点在于各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作为深爱中国文化的一份子,固然酷爱历史书。希望能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如何发展过来的。
该书并非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第一章给我们讲述旧大陆各大文明的出现和确立。该过程谈何艰辛!因为有一群蛮族部落,并不在意文明这东西,相反的,他们摧毁了许多文明只为自己果腹,扼杀了还处在摇篮中的诸多文明。但历史的潮流的滚滚前流的,蛮族无法阻挡历史的前进,并且会被因不适应历史潮流而被剔除。最终在公元前500年确立了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早起生产力优先,经济来源还会通过海盗掠夺、战争侵略来获得甜粮美土。所以军事力量是当时很重要的侵略核心,最先拥有战车技术的中东无疑是战争的王者。然而当这个技术传到希腊后,改良后的战车让希腊蜕身成为战争的佼佼者。这也为后来希腊人的贸易开辟了道路,使得希腊文化广泛的传播到中东各地。这也就影响了印度和中国的文化了。
不同的是,中国因为地理位置有着喜马拉雅山隔着,使得中东的蛮族侵略对中国影响是极小的。所以中国在少量外域文化,进行自我发展,因为在战车方便并没有文献记载是希腊传来的,而更像是中国自己独立发明的战争利器。这地理位置同样造就了中国文化从未中断过的传奇,有的只是吸收他人文化来优化自身。因此宗教爆发事件和中国也没什么关系,可以说以中国为界往西都因为宗教的问题大搞文章,直到现在还有着影响。
而印度则被宗教折腾的遍体鳞伤,过多的传教士传播的文化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等以及印度本身的佛教,让一个国家分为多种宗教信仰。不同宗教的信徒还会刀锋相见。
到中世纪时,蛮族势力再也不是威胁,因为欧洲开创了驯马术,养育着高大强壮的马。因为只有这些马才能支撑全身盔甲的骑士,比起游牧民族的轻装坐骑,是刀枪不入,而他们是刀刀见血。有了正统的军队,就产生政治。一个没有政治的国家,永远是战争连连的。政治就是管理国家的一种学问,人们根据先人的经验,自我总结以及探索,让一个名存实亡的国家成为真正的国家。
有了国家,就有了外交,因为经济驱动着国家的发展。丝绸之路就是各国文明交流的重要位置,通过贸易让欧洲人穿起了中国的丝绸,喝起了中国的美茶。正如之前所说的,历史的潮流是滚滚前流的。进入工业文明的西方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愚昧的自守只是螳臂当车。最终,中国失败了。
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改变历史,因为我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不必沉湎于历史的过失和悲痛,只需享受上古文化为我们带来的民族凝聚力。以史为鉴知兴替,我们通过阅读史书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在同一处地方摔两次,创造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