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史知识点小结
第一章
世纪初的的世界 美西战争 19 世纪末,美国垄断资本强烈需求海外市场。当时世界领土已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美国垄断资本遂把侵略矛头指向西班牙的殖民地——古巴和菲律宾。1898 年 4 月,美西战争爆发,12月,美西签订和约,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古巴由美军占领;将菲律宾、波多黎各、关岛让与美国,美国付给西班牙 2000 万美元作为获得新领土的代价。
美西战争是美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垄断资本主义后所进行的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车主义战争。美国通过战争,将帝国扩大到亚洲。
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由美国国务卿约翰·海提出,它承认各国在华的势力范围,但需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中国从事贸易。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海外扩张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在列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为迟到的美国向中国扩展其政治、经济势力打开方便之门,根不是为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的完整。实质 :
1、为维护美国的利益,把中国的门户想一切帝国主义国家开放;
2、美国哈做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达到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3、美国企图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逐渐占领中国市场。
大棒政策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大棒政策的实质是用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方式干涉拉丁美洲的国家事务,以达到支配拉美各国的侵略目的。西奥多罗斯福罗斯福他在任美国总统期间(1901 - 1909年),应付国际关系“嘴里说话要温和些,但手中要提根大棒”,因此得名。
金元外交 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现在泛指利用金钱手段达到某种目的。
罗斯福推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英布战争 1899-1902英国对南非布尔人的重新瓜分非洲南部殖民地的帝国主义战争,19世纪布尔人在非洲建立了三个奴役黑人的国家:德兰图瓦共和国,奥兰治自由邦,纳塔尔共和国。1843年英国吞并纳塔尔共和国后,有企图吞并其他两个共和国,1899年10月爆发战争。最终布尔人失败,双方签订《他、费雷尼欣条约》,布尔人承认英国人的统治权。
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统治权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1904年2月,日本不宣而战,海军偷袭旅顺俄国舰队,同时在仁川登陆。日俄战争由此展开。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1905 年 8 月,日、俄在美国的调停下开始谈判,9月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
日俄战争不仅对日、俄两国,而且对世界历史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俄国战败,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而1905年革命又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日本战胜了欧洲陆军强国俄国,从此跻身于世界列强,更加增强了称霸东洋的野心。亚洲的新兴小国日本,打败了欧洲的庞然大物俄国,这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亚洲民族主义的作用。朴资茅斯条约:1904年2月,日本未经宣战突然袭击在旅顺口和仁川的俄国舰队。日俄战争正式开始。这是一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战争。1905年9 月5日签订了《朴资茅斯和约》,结束了日俄战争。根据和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吞并朝鲜;俄国将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的租界权、南满铁路及有关特权无偿转让给日本;以北纬50度为界,将库页岛南部及其附近岛屿割让给日本;俄国自中国东北撤兵,除辽东半岛外,东北的一切地方均交还中国。日俄战争影响深远。标志着日本的崛起。它的外交与军事力量经过了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考验。这对于远东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很大影响。战场在中国且和约承认了日本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势力的增强。对于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来说,这是又一场灾难。
列宁 列宁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他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是他的化名。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从流亡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列宁立即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
列宁在晚年患了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述达55卷,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布尔什维克
布尔什维克是多数派的俄文译音。1903年7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主张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组织严密的党,要求每个党员必须承认党钢,在物质上帮助党并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在最后选举中央委员会时,拥护列宁的人占了多数,称布尔什维克,反对者占少数,称孟什维克(少数派的俄文译音)。
此次大会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这是一个新型的、与西欧的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1905 年革命
1900—1903年,俄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国内矛盾空前尖锐。而1904年开始的日俄战争更破坏了国家的经济,加深了人民的苦难。1905年初,普梯洛夫工厂的工人举行罢工,抗议厂方无理开除工人。罢工很快发展成为全城总罢工。当 14 万工人前往冬宫时,遭到沙皇军警的野蛮枪杀。1905年革命由此爆发。革命迫使沙皇召开国家杜马会议。革命在12月武装起义时达到顶点,其后转入低潮。1907年6月,沙皇解散了第二届杜马,标志着俄国第一次人民革命结束。
试述日俄战争的影响 日俄战争不仅对日、俄两国,而且对世界历史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俄国战败,加速了1905年革命的到来,而1905年革命又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条件。日本战胜了欧洲陆军强国俄国,从此跻身于世界列强,更加增强了称霸东洋的野心。亚洲的新兴小国日本,打败了欧洲的庞然大物俄国,黄种人打败了白种人,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鼓舞亚洲民族主义的作用。总之,俄国1905年革命和日本战胜俄国,给了整个亚洲以闪电一般的影响。
试述俄国 1905 年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意义
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无产阶级和农民没能结成巩固的联盟。其次是无产阶级的行动不够协调一致。第三是国内外资产阶级对沙皇政府的支持。
1905—1907年的革命沉重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锻炼和教育了劳动大众和布尔什维克党,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良好准备。
俄国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第一次人民革命,它不仅推动了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亚洲的革命运动。俄国1905年革命揭开了帝国主义时代革命风暴的序幕。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28日—1918年11月11)
三国同盟 三国同盟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奥及意大利出于各自安全需要而建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1879年10月,德奥两国秘密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2年5月,意大利同德奥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法国进行侵略,德意将互相援助,如果三个盟国中任何一方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强国的攻击时,其他两国保证给予援助。三国同盟的主角是德国。奥匈是依附于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则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
三国协约 三国协约是英、法、俄三国针对三国同盟而订立的,它来源于1891—1894年法俄签订的一系列协定。它们规定:两国中如有一方遭受德国的单独攻击或德国与意大利或奥匈帝国的联合攻击时,将互相提供军事援助。1894年,法俄同盟正式形成。其后,英国于1904年及1907年分别与法、俄两国订立协约。法俄同盟再加上英法协约与英俄协约,构成了三国协约。这标志着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最终形成。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利益调整条约不等同于军事同盟条约,英国并未对法俄两国承担同盟义务,没有完全背离“光荣孤立”原则。
萨拉热窝谋杀事件 1914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奥地利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夫妇在检阅军事演习后被出生于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此为萨拉热窝谋杀事件。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是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在其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所制定的德车东西两线作战的战争计划。其要点是:德国在不可避免的两线作战中,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只用少数兵力监视和牢制俄军。“施里芬计划”是个速决战计划。它低估了俄军和法军的动员与作战能力,也未能估计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和英国远征军能很快参战,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马恩河战役 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凡尔登战役 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第二阶段的著名战役之一。1916年2月,德国向凡尔登一带发动进攻,但由于凡尔登地域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防御体系,加上法国及进增兵支援,凡尔登战线得以重新稳定下来。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因而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索姆河战役 为了减轻凡尔登方面的压力,突破德军防线,英法联军发起了强大的索姆河攻势战役(6月24日至11月中)。索姆河战役是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最大的一次消耗战,联军没有达到到突破敌军防线的目标,但牵制了德军在凡尔登的攻势
巴尔干同盟 1912 年 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为反对土耳其而建立的政治军事联盟。自 14 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长期受土耳其封建统治和压迫,经长期斗争 , 到 19 世纪 , 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获得独立或自治,但仍有一部分处于土耳其的统治下。20 世纪初,巴尔干各族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日益高涨。1911年意土战争的爆发,加速了巴尔干各国建立反土联盟的步伐。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 ,于 1912年3月13日 签订了《塞保同盟条约》,双方互相保证各自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同年5月29日,保、希两国签订了《希保防御同盟条约》。9月,门的内哥罗和塞、保也达成共同对土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遂告形成。这个联盟的目的是使巴尔干各国以及整个巴尔干半岛摆脱土耳其的统治,反对大国对巴尔干的兼并。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同盟各国联合对敌,取得了反土战争的胜利,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长期的封建统治,但胜利后,同盟各国因争夺领土,爆发了 1913 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致使同盟瓦解。
日德兰海战 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後者在战争後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分析一战原因、性质、影响
原因:a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c 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性质:帝国主义性质,具有掠夺性
影响:a 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b 使欧洲在世界上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改变了世界格局 c 引起了一系列革命,诞生了社会主义苏俄 d 推动了半殖民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e 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 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目的是想在战后掠夺胜利品,但客观上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加速了战争胜利的进程 a 密电事件 b 经济利益 c 政治利益 d 战争准备 参战借口:德国的“无限制潜水艇战” 影响:打破了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平衡,最终影响了战争结果。3 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日美两国均加紧控制中国;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北洋军阀混战加剧,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中国政局极度混乱。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思潮主流,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爆发。第三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影响下的欧洲革命风暴
二月革命 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地工人因不堪忍受一战所带来的苦难,不断举行抗议集会和罢工。1917 年 3 月 8 日,首都普梯洛夫工厂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并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其后,彼得格勒爆发全城政治总罢工,其影响迅速扩及全国。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300 余年的统治。由于此次革命爆发于俄历二月,故称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四月提纲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此情况下,列宁回国指导布尔什维克党的斗争,于四月发表了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提纲,即《四月提纲》。列宁指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布尔什维克第七次全俄代表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革命路线和政策。《四月提纲》也成为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革命纲领。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发生于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经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革命推翻了俄国临时政府,为 1918-1920 的俄国内战和 1922 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十月革命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创建了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推动了马列主义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布列斯特和约 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普遍要求停战。苏俄遂与德奥集团进行和谈,并于 1918 年 3 月 3 日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失去了大片土地;规定红军应撤离芬兰,乌克半和爱沙尼亚。另外,把卡尔斯、巴统和阿尔达甘地区割给土耳其。但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赢得了巩固政权的时间。
库恩·贝拉 匈牙利 共产党创始人。生于特兰西瓦尼亚的莱列村小职员家庭。毕业于科洛日瓦尔大学法律系。1902年参加匈牙利社会民主党。1917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8年3月创建直属俄共(布)中央的匈牙利共产主义小组,同年11月归国,建立匈牙利共产党,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19年2月被捕,在狱中同 社会民主党 达成两党合并、联合夺权的协议。3月21日获释出狱,立即将匈共同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匈牙利社会党,接管政权,宣布成立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1924年10月秘密抵达 维也纳,重建匈共。1928年4月在维也纳被捕,3个月后获释回到苏联。1936年被指控阻挠执行共产国际七大路线而被解除一切职务,并在翌年6月被捕,1939年11月死于狱中。1956年恢复名誉。著有《论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库恩文章和讲话选集》等。
共产国际七大 1935年7月25日至8月25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1)大会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当前国际局势和总结过去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共产国际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策略方针。(2)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作了题为《法西斯的进攻和共产国际在争取工人阶级的统一、反对法西斯斗争中的任务》的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
七大的意义:(1)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确立的反对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以及把实际领导权集中于各国党的决定,对于推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发展,对各国党的建设和独立自主的解决本国实际问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2)“七大”作为共产国际最后一次大会,作为实现政策转变的一次重要会议载入共运史册。(3)“七大”的不足之处,是在纠正把社会民主党视为“法西斯党”的错误时,又出现了对它评价过高的倾向。对共产党在人民阵线中的领导作用、领导地位强调不够,致使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犯了尾巴主义错误
柏林一月起义 德国共产党的建立引起社会民主党领导人的不安。他们蓄意挑起事端,以扑灭革命的力量。1919 年 1 月,艾伯特政府宣布解除社会民主党人埃喜荷恩的柏林警察总监的职务,引起了人们的愤慨,柏林工人举行示威,企图推翻艾特政府,政府派出军队镇压。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于 1 月 15 日被逮捕杀害。一月起义被血腥镇压下去。1 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历史条件:
(一)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美国资本主义强国。
(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全国有一千多万人被拉去当兵,伤亡数百万人。前线很多士兵没有鞋子,甚至几个人共用一枝枪。国内大片耕地荒芜,工厂倒闭,物价飞涨,食物极度短缺,首都彼得格勒有一天甚至连一个面包都买不到
(三)经济濒于崩溃。
(四)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世界,极大的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2.十月革命向全世界宣告崭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消灭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社会,第一次尝试建设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美好社会。3.十月革命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极大的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较俄国十月革命、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异同
相同点由该国共产党领导,都是一战引发的国内外矛盾导致革命。不同点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了,而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失败了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而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和匈牙利1919年革命遭到外来干涉,德国十一月革命没有遭到外来干涉
3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对此作相应评价
主要措施包括: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各种农产品。②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③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决定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组织供应。货币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受到极大限制。④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 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 该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列宁语),它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而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为粉碎协约国的武装进攻,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 1920 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利益。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引起了社会动荡,1921 年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4共产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及意义历史条件:a 第二国际破产 b 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c 列宁的大量工作,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d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了第三国际的建立 意义:共产国际的成立开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阶段。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许多国家建立共产党,对传播马克思例列宁主义和培养革命干部,对各国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对世界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战争,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相当一段时间内,共产国际过分强调集中统一领导,不同程度的抑制了各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的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创造精神;忽视了各国革命斗争的民族特点,将一国经验和国际领导机构的决议教条化,神圣化,做出一些不符合各国国情的决定,是它 的突出的缺点和错误。第四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 1919年1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会议。一战后,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于 1919 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操纵了和会。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時还分別同奧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次大战后由美国、英国、法国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会议通过领土分配及赔款等措施重塑現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及苏维埃俄国等战败国及共产国家,但与此同時通过筹组国际联盟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凡尔赛条约 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對战败国的和约。协约国和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经过巴黎和会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宮签署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于1920年1月20日正式生效。《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中国在五四运动后,沒有签署凡尔赛条约,但与德国另签订和约。美国則因其国会表决多数反对,所以也不签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体系 凡尔赛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在宰割战败国和相互妥协基础上安排的战后世界国际体系。《凡尔赛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奥斯曼帝国分别签订了《圣日尔曼条约》、《纳伊条约》、《特旦亚农条约》和《色佛尔条约》(后被《洛桑条约》所代替)。这些和约构成了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由于《凡尔赛和约》是其中的主要条约,因此由这些条约共同构成的体系被冠之以凡尔赛体系。
华盛顿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由美国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中国北洋政府的代表团参加。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会议期间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和《九国公约》三项条约。
十四点原则 1918年1月8日,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主要内容:1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世界。2.抵制并消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 3.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与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受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 4.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通过建立国际联盟,在政治上干预与控制战后世界局势,参与瓜分世界的殖民地。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委任统治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战胜国所建立的通过国际联盟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国际联盟盟约》规定,战前(甲)奥斯曼帝国(土耳其)所属近东部分地区、(乙)德国所属非洲殖民地、(丙)德国所属西南非和太平洋诸岛,均由国际联盟委任英国、法国和日本等国进行统治。被统治的殖民地称为委任统治地,受委任进行统治的国家称为受委任国。受委任国的任务,对甲类委任统治地,是给予行政“指导及援助”;对乙类委任统治地,是根据所规定的条件将其作为单独的领土担负地方行政责任;对丙类委任统治地,是按照各种保证将其作为自己领土的组成部分加以治理。在形式上受委任国与委任统治地是一种“保护”关系,受委任国对国际联盟负责,须就委任统治地之情况向行政院提出年度报告。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立联合国时,甲类委任统治地,如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均已成为独立国家;而乙类和丙类委任统治地,则被转为联合国托管制度下的托管领土。
四国条约 1921年12月13日 美、英、日、意在华盛顿签订的《关于太平洋島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公约。该公约规定,签约的四国中任意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任何問题上发生争执,则全体签字国应当举行共同会议协商解决。条约的附件规定,签约国将互相尊重其他签约国在有关太平洋島屿和委任统治地区上的权利。另一个件则规定了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领土疆域。由于四国公约措辞过于含糊,以至沒有任何法律上的约束力。该公约的主要意义是终止了 1902 年以来的英日同盟,结束了日本和英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合作状态。
五国海军条约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在华盛顿签订的关于限制海军主力舰吨位的条约。条约同时还规定各签约国在西太平洋島屿的防御区和海军基地维持现状。该五国还另外签订了一项条约,对潜艇和毒气的使用作出了规定。
九国公约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荷、比利时、葡和中签署《九国公约》。公约全文共九条,鲁特的“四项原则”列为第一条,是为中心内容。它规定: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为中国建立一个稳固的政府提供方便;建立并维护各国在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利用中国的善谋取有损于其他国家公民的特权。《九国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
简述华盛顿体系及其实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被称为盛顿体系。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标志着英国从远东撤退的序幕。同时,它也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其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
评价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它反映了20世纪世界已发展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整体的现实。但是它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强权政治存在的情况下,实际成为英法所操纵的,并时时为美国所支持的维护它们在战后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外交工具。简述凡尔赛体系的作用及影响
首先,凡尔赛体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原奥匈帝国领土的一部分割给意大利,一部分归还波兰。德国的疆界重新划分。
其次,凡尔赛体系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奥斯曼帝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领地,只留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细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
再次,重新瓜分殖民地。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奥斯曼帝国的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总之,凡尔赛体系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影响:标志着帝国主义战胜国完成了全球范围内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维持了20年的和平,矛盾得到缓和,是一个不稳定的体系。
第五章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恢复与政治调整
卡普暴动 1920年3月发生的旨在推翻魏玛共和国、复辟帝制的政变。魏玛共和国成立不久,帝制派军人即企图推翻共和政府,恢复君主制度,建立军事独裁。1920 年3月13日 埃尔哈特海军旅开进柏林。艾伯特总统及政府成员逃往德累斯顿,转而逃往斯图加特。卡普根据吕特维茨的指令成立临时政府,自任总理,吕特维茨任国防部长。3月17日 叛乱被平息,卡普逃往瑞典,吕特维茨逃往匈牙利。当晚埃尔哈特海军旅撤出柏林。
柯立芝繁荣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的繁荣时期,美国没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击,向欧洲大量出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人民充满信心。出现了所谓的“柯立芝繁荣”。当时,柯立芝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干涉工商业的发展。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推行对内减税,对外采取高额关税。在外交政策上,继续顺应当时美国民众的要求,执行孤立主义政策,不卷入复杂的欧洲事务。
威斯敏斯特法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力量削弱,自治领的离心力加强,英国与各自治领关系的法律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1925年6月鲍尔温政府修改了自治领和英国之间的联系方法,不再通过殖民地部,而是通过专设的自治领部。1926年10月19日至11月18日,伦敦帝国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决议,被称为《巴尔福宣言》。《巴尔福宣言》在1931年12月11日获得议会通过,成为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确立英国和各自治领的关系。威斯敏斯特法案规定英联邦是一个自由、平等国家的松散联合,肯定了各自治领的独立地位和与宗主国的平等立法权,成为现代英联邦的法律基础,被称为《英联邦的大宪章》。田中奏折 通指在1929年曝光,据称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1927年7月25日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但实际上是由参谋本部铃木贞一少佐写的一个关于对中国问题的备忘录。当时他还不为中国人所知,在中国发表的时候就了田中义一的名字,以达到宣传效果。这份文件的发表对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打消了一部分人对日本的幻想。是一份宣传战的杰作。
啤酒馆暴动 1923年11月希特勒和鲁登道夫等人在慕尼黑发动的法西斯未遂政变。又称希特勒暴动。1923年,分离主义者企图维护君主制度,对抗共和国政府。他们同希特勒及其他民族主义团体联系甚密。希特勒试图利用魏玛共和国的危机发动政变,建立民族主义的独裁统治。
鲁尔危机 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就是鲁尔危机。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亚文丁联盟 意大利国会中自由党、人民党和社会党人组成的反法西斯政府联盟、因效仿古罗马平民为向贵族抗议撤至亚文丁山的行动,故名。1924 年 6 月社会党议员马捷奥基被法西斯分子暗杀后形成。7 月,联盟退出国会以表抗议。1925 年被镇压。
币原协调外交 是一战后,日本原敬内阁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推行的新型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经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推行。日本为了克服国内困难,保持资本主义的稳定,在没有能力与美英列强进行武力对抗的情况下,力图在各国承认日本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在华盛顿体系内谋求与英美协调。币原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这种权益,而同各国保持协调和不干涉中国内政是为了有效的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本质是不妥协的,其形式的妥协和本质的不妥协构成了协调外交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
东方会议 东方会议是 1927 年日本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总方针而召开的重要会议。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所谓“满蒙政策”。田中在7月7日的会议上,以“训示”的形式提出了明确的侵华方针《对华政策纲要》,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决定攫取整个东北,加快实现大陆政策。“满蒙特殊论”则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东方会议预示着一系列重大的武力侵华行动即将展开。洛迦诺公约 1925 年,英、法、德等七国代表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议,讨论欧洲安全保障问题,总称为《洛迦若公约》。公约的内容包括: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护凡尔赛和约所规定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所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院裁决;法国同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洛迦若公约》的签订,是协约国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德国作为一个平等国家的前提下,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所做的又一次较大的调整。它暂时解决了安全问题,使欧洲的国际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1936 年纳粹德国以重新武装莱茵非军事区的行动,彻底撕毁了《洛迦若公约》。
非战公约 是1928年8月27日在巴黎签署一项国际公约,规定: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手段和只能以和平方法解決国际争端或冲突,由于该公约本身是建立在理想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下,所以该公约沒有发挥实际作用,但是该项公约是人类第一次放弃战争做为国家的外交政策。该公约目的是法美联手抑制德国的力量。1929年7月24日公约正式生效,至1934年5月签字国共达64个。意大利法西斯专政是如何建立的?
1、墨索里尼执政初期,虽攫取了政权,但它还立足未稳,尚处在议会制躯壳下孕育法西斯极权统治的过渡时期。为了保证法西斯党对国家政权的绝对控制,墨索里尼一方面进一步改善与垄断资本的关系,以争取他们的全面支持。另一方面,加强对党政大权和法西斯武装的控制,建立由他直接掌握的国家安全志愿民兵,并设立一个“超越和凌驾于原有政治机构之上”的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法西斯大委员会”。为了使法西斯党成为议会多数,1923年11月,墨索里尼强迫议会通过新选举法,以兼并其它党派。这个法案预先保证了法西斯党得以确立对议会的全面控制。2、1924年4月,墨索里尼的国家法西斯党在全国大选中依靠恐怖手段和舞弊行为,获得了多数的选票。1925年1月3日,墨索里尼在议会公开宣布以武力镇压反法西斯的活动,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恐怖行动,逮捕所谓“危险分子”,查封和解散各种非法西斯团体,并连续几次改组内阁,把政府中的非法西斯大臣全部排除在外,从而在意大利彻底抛弃了议会民主制,建立了法西斯的***。3、1929年4月,作为政府首脑的墨索里尼集各种权力于一身。在法西斯党内进行大规模的清党运动,排斥异己和极端分子,使法西斯党成为墨索里尼手中的驯服工具。为实现国家全面法西斯化,积极推行法西斯主义职团制,同时利用宗教巩固统治。
2概述二十年代德国赔款问题 德国的赔款问题是凡尔赛条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巴黎和会确定由以法国为首的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的赔款总和分配比例。1921年4月,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320亿金马克,分30年付清,如果德拒绝赔偿,协约国可以出兵占领鲁尔。围绕这一问题,战胜国为了争夺欧洲霸权相互争斗,德国则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消极拖延赔款。1923年1月,法国不顾英美反对,纠集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兵占领鲁尔区,挑起鲁尔危机,最后法德两败俱伤。赔偿食物的领导权最终落到英美特别是美国手中。协约国对德政策发生转折。1924年开始实施道威斯计划,该计划没有确定赔偿总额和支付年限,反规定德国在计划生效的第一年偿付10亿马克,以后逐年增加,以第五年起,每年赔偿25亿马克。该计划标志着协约国改变削弱德国的政策为复兴德国的方针。1930年8月应德国经济困难的要求,协约国用杨格计划取代道威尔计划。随着经济危机日益严重,德国政府请求延缓赔偿,美国同意在战胜国之间达成协议,将赔款和债务问题联结起来,各国的债务也延期一年赔付。1932年,由于美欧间打不成一致意见,德国从此停止支付赔款,协约国各国也无意继续赔还战债,贯穿于20年代的德国赔款问题就此不了了之。各列前几番较量,最后在有利于德国的情形下结束了赔款问题。
3分析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的影响 道威斯计划影响:a 减轻了德国的赔款义务,使其经济得以迅速恢复发展。b 是对法国争霸欧洲计划的沉重打击。c 使英国“大陆政策”取得一定胜利。d 使美国在其经济上迅速向欧洲渗透,为其在政治上干预欧洲事物提供前提条件。洛迦诺公约的影响:a 并未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打破了欧洲各国间相对地位额转变 b 对德国 使其恢复了国家尊严,重新加入了列强的行列 c 对英国英国取得了平衡欧洲格局的有利地位,成为了仲裁者和保护人。d 法国丧失了对德国的制裁权,同盟体系受到削弱,自身边界安全至于英、意的空头保证下。
4评价《非战公约》只是一纸原则声明。列强对措辞十分抽象的公约还提出了各自的保留条件,这些条件集中于一点,就是各国拥有自己“决定情况是否需要诉诸战争以实行自卫”的权力。但《非战公约》仍是以重要额国际文件,它第一次正式宣布在国家关系中放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从而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互不侵犯原则法律原则,成为在确定侵略战争为非法方面的重要法律依据,并在二战后成为处理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
二三十年代的苏联
新经济政策 1921 年 3 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废止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在实行粮食税后,国家又陆续调整了其他经济政策。在流通方面,政府允许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自由买卖。政府还从信贷税收等方面鼓励和促进私营商业的发展。在工业方面,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同时,废除平均主义的工资制度,实行按技术高低贡献大小付酬的办法。新经济政策的采取是苏维埃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转折。新经济政策使 1921 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新经济政策为苏俄人民指明走向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意义。
1936年宪法 即1936年12月5日全苏苏维埃第8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宪法》。包括13章,146条。宪法对社会结构,国家结构,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加盟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苏联国家管理机关,加盟共和国国家管理机关,自治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法院和检察院,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选举制度,国徽、国旗、首都和宪法修改程序等,分别作了规定。
拉巴洛条约 指1922年4月16日苏俄与德国签订的恢复两国外交和经济关系的条约。两国在会议期间于热那亚近郊拉巴洛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1)立即恢复苏德两国的外交关系;(2)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3)双方放弃对战争费用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的赔偿。《拉巴洛条约》是第一个在事实上肯定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国际条约,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认了苏俄,并在完全平等与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同苏俄建立外交关系的条约。它的缔结是苏德两国的外交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协约国帝国主义的霸权政策,并加深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斯大林模式 它是指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和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的最高领袖地位确立以后,1936年—1939年,在党、政、军内开展了大清洗运动。一大批苏联党政军的最高级领导人被处决,法制和民主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无辜百姓也受到迫害。大清洗运动给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致使苏联在二战初期节节败退。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1、建立新经济关系上: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异,战—直接过渡,直接摧毁旧经济体制代之以新经济体制,新—逐步过渡,“不摧毁旧体制,而是活跃发展他,逐步掌握他”逐步地改造
2、生产资料所有制:战—绝对、彻底的公有制;新—多种所有制并存,即保证公有制主体,允许私有经济存在,发展国家调节下的商品货币关系
3、分配原则:战—平均主义 新——按劳分配
4、经济运行机制:战——计划调节,新——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5、作用和实践效果:战—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 评价苏联工业化和全盘集体化政策 工业化:成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经济独立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存在缺陷和问题,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全盘化评价:成就: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也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运动,富农阶级被消灭,分散的小生产变成集体的大生产,这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列宁提出的改造农民自愿和逐步原则,成千上万的农牧民在这场变动中遭受许多苦难甚至死亡,集体化也不符合当时苏联农村发展的规律,致使农牧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第七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民族民主运动
华夫脱党 推动埃及国家独立和废除君主制度的政党。1918年11月13日作为一个埃及人民的常设代表团,由札格卢勒建立。1923年9月正式成为政党。它要求埃及实行自治,成立立宪政府,给予公民权利。1924年大选后,华夫脱党于同年1 月28日组织政府。1936年埃及完全独立后,华夫脱党政府与国王长期发生冲突。1952年废除君主制度后,埃及解散一切政党。1978年2月萨达特总统实行多党制度,重新建立华夫脱党。但在同年6月该党自行解散。
桑地诺 尼加拉瓜反美游击队领导人。1927年开始率领人民起义,反抗美国占领军。1929年6月25日,再次前往墨西哥,获得墨西哥政府的一些军用物资援助。成为拉丁美洲反抗美国控制的标志性英雄人物之一。他率领的游击战最终迫使美国从尼加拉瓜撤军,但是他本人却被暗杀。
卡德纳斯改革 是由墨西哥前总统卡德纳斯进行的改革。主要内容是a 实行土地改革,发展农业经济。b 开展工业国有化运动,实行工业国有化,扩大工人民主权利。c改革政治体制,巩固资产阶级民主。d 推行教育改革,提高国民素质。e 维护民族独立,反对法西斯侵略。地位:是墨西哥民主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它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墨西哥的经济势力,有利的推动了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某些改善。但改革也带有资产阶级局限性,它没有完全解决封建土地所有制问题,也没有能够消除帝国主义对墨西哥的经济控制。评价甘地主义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是很复杂的。其政治哲学是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其政治思想是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甘地的非暴力抵抗具有鲜明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以及一定的社会平等思想。这早民族民主运动时期,无疑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但由于这种思想把非暴力看成唯一的“宗教式的善”的真谛,因而它又限制群众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健康发展的局限性的一面。凯末尔主义的内容和评价 内容:1哲学思想 :宗教与政 治相结合 的真理观;2政治思想: 印度自治;3经济思想:经济自主、经济正义;4社会思想:平等、团结的和谐社会观。意义
(1)结束了奥斯曼帝主专制和国600多年的封建君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 的民主共和国;
(2)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未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
(3)建立土耳其共和国,开创了建立民族国家体系――这一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主运动发展的趋势的先声。
(4)建国后的以世俗化为特征的现代化改革具有深远意义。两战期间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第八章 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国会纵火案 是德国纳粹党策划的焚烧柏林国会大厦,借以陷害德国共产党和其他进步力量的阴谋事件。希特勒通过此次事件成功解散德国共产党。
日本2.26兵变 1936年2月26日,以皇道派青年军官率领的近卫步兵,袭击了首相官邸等数处枢要部门,之后占据永田町一带达四天之久。这些人起事的目的是“尊皇讨奸”,实行“昭和维新”,实际上起事的缘由却是皇道派与统制派之间、部队军官与幕僚军官的长期倾轧,以至最终反目,酿成震惊天下的突然事件。这件事情铸就了日本完全的军国主义 法国人民阵线政府 1936年1月,左翼三大政党以及其他一些团体通过了人民阵线纲领。1936年4月26日至5月3日,法国举行议会选举,人民阵线各党派取得重大胜利,6月4日,组成了以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的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由于受到保守派的否决,勃鲁姆政府被迫下台,1938年3月,勃鲁姆第二次受命组阁,但气候被迫辞职。同年11月人民阵线彻底瓦解。1 1929-1933 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主要特点: 1 这次危机生产下降幅度之大,危机范围之广,失业率之高,持续时间之长,使它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也是这次危机的基本特点; 根源:首先,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相反,加剧了贫富差距。其次,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工人失业。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第三,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产品越积越多。垄断资本企图维持垄断价格,使得问题更为严重。这又导致许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第四,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这种空前猖獗的金融投机活动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准备了条件。第五,自1924年执行道威斯计划起,德国从美国得到大笔借款,德国以此向其他国家支付战争赔款。
后果:首先,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第二,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第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第四,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第五,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2 德国纳粹党上台的原因:
第一,魏玛共和国是由于德国战败而产生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攻击,基础是不牢固的。第二,纳粹党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上台前已经是一个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大党。第三,各个资产阶级旧政党已丧失了对群众的影响。第四,工人运动的分裂大大削弱了阻止纳粹党上台的力量
这个党善于利用痛恨凡尔赛和约的民族主义情绪,善于把自己打扮成社会各阶层利益的代表者,宣传和组织工作又都做得相当成功,以致既扩大了自己的群众队伍,又在最后关头取得统治阶级的信任,终于1933年攫取了政权。3 比较德国、日本法西斯专政异同 共同特征:1 都是崛起于社会中下层的右翼狂热运动,并同原有统治集团结盟,建立了反动政权 2 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国家职能无限扩大。3实行以集权制取代民主制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反民主的恐怖独裁统治 4都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政纲核心,积极准备对外侵略。不同点:1德国有一个强有力的党魁领导的群众性的法西斯政党,日本则是通过军部建立起法西斯专政。2在建立法西斯专政过程中,德国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日本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3德国对国家政策体制做了彻底改变,日本在保留了天皇制的基础上,实行分权机制。
军财抱合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国内生产萎缩,国外竞争激烈。为了摆脱危机,日本统治者加强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扩大军事支出和军事订货,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的利润。于是通货膨胀与军需相结合,形成“军需通货膨胀”,财阀与军阀进一步结合,称作“军财抱合”,也就是军部与资本家的阶级联盟。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及评价
为解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于1933年实行“新政”。根据“新政”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3年3月到1935年初止,主要目标是医治由于严重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提出了一些复兴经济的法案和计划,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案》、《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实行“以工代赈”,实施了田纳西工程等;第二阶段是从1935年到1939年,主要致力于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通过了《社会保险法》、《华格纳法》和《公平劳动标准法》,进一步扩大以工代赈、公共工程的规模。救济措施则贯穿始终。因此,“新政”主要内容可用“三R”来概括,即RECOVERY(复兴)、RELIEF(救济)、REFORM(改革)。
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新政”以资产阶级民主范围内的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解脱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对美国的威胁。其次,由于政府通过国会新的立法对美国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前所未有的干预,从而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第三,“新政”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并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由于它局部改变了美国的生产关系,改善了中小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阶级矛盾,因之其做法和特点,都深深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第九章 走向大战
美国中立法1935---1941年美国对待欧洲国际冲突的外交政策。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前夕,为避免冲突,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中立法》。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美国国会修改法案,禁止向交战国贷款。1937年国会再度修改法案,即永久中立法。规定交战国购买美国商品须现购自运。1939年11月,国会再度修改法案,废除军火禁运条款。1941年《中立法》为《租借法》所代替。前三次中立法案是美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第四次中立法有助于英法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事业。
国际纵队为西班牙内战时期共和政府的军事单位。由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美国等 54 个国家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组成,共约 4.2万人。其目的在于帮助战斗的西班牙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和自由,反对法西斯势力的扩张。在西班牙内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绥靖政策二战前,以英法为首的国家为维护既得的利益,为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而采取的一种以牺牲小国的利益而纵容法西斯国家侵略的政策,“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
1、1935年6月,英德签订《英德海军协定》,允许德国扩军,一起破坏了凡尔赛条约。1936年3月德国出兵进占莱茵非军事区,破坏了凡尔赛条约和洛加诺公约的有关规定,英国听之任之;
2、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
3、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英美只是要求停止战争,不援助中国,也不制裁日本,互相推诿责任;
4、纵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5、绥靖德国吞并奥地利;
6、慕尼黑协定把英法绥靖政策推到顶峰。马德里保卫战 西班牙内战中,共和国军队于1936年11月~1939年3月进行的首都保卫战。1936年7月18日,佛朗哥发动武装叛乱,马德里军民为保卫共和国首都浴血奋战,多次击叛军的进攻。1939年3月5~6日,共和军中部战线司令卡萨多上校在马德里发动军事政变,为叛军占领马德里敞开大门。28日,马德里陷落,内战结束。马德里军民为保卫共和国首都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精神,鼓舞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五月危机1938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得知德军在边境集结,鉴于之前奥地利被突然占领,汉来因分子中断与德的谈判,遂于20日宣布局部动员,征召后备役人员和某些技术人员入伍。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形成了所谓的“五月危机”。由于苏联政府声明会采取一切措施保证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而且德国尚未做好战争准备,“五月危机”得以克服。西班牙抗战的历史意义 西班牙人民所进行的战争是一场民族革命战争。它是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所以具有民族战争的性质,它是反对君主制、封建大庄园制和教权制的,所以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西班牙共和国虽灭亡,但这场民族革命战争不仅在西班牙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它生动地证明了人民力量的伟大。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还牵制了德、意法西斯对其它国家的侵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推迟了二战的爆发。2 慕尼黑协定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慕尼黑协定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于 1938 年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的会议。英法为避免战争爆发,签署慕尼黑协定而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是一项绥靖政策。主要内容有:捷政府必须在10月1日起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和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其他边境地区割让给德国;割让区内的军事设施、工矿企业、铁路及一切建筑,无偿交付给德国;成立由英、法、德、意、捷五国组成的“国际委员会”来确定其他地区的归属并最后划定国界,等。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顶点。《慕尼黑协定》的签定是法西斯德国准备发动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标志着英、法政府推行绥靖主义政策达到了项峰。它不仅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破坏了苏联的集体安全体系 , 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 而且使英国和法国自身也深受其害。丘吉尔曾说,慕尼黑协定是西方民主国家向纳粹武力威胁的“彻底投降”,“是英国未经战争而遭到的一次可耻的失败”。在英国和法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国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9月大举进攻波兰,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评价 这是西方国家推行绥靖政策的顶峰,加强了法西斯德国的力量,加快了大战的爆发,提高了希特勒在国内的威望,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对英法企图“祸水东引”,但引火烧身,自尝苦果。3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内容及评价
德国为免在进攻波兰时受到两面的夹击,与苏联进行谈判。1939年8月23日,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分别代表苏德两国政府签订了为期十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间进行任何武力行动、任何侵略行为或者任何攻击;如果缔约一方灰飞烟灭第三国敌对行为的对象时,另一方不向该第三国提供任何支持;缔约任何一方不加入直接或间接旨在反对另一方的任何国家集团。评价 对德国:使其暂时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的可能。对苏联:使其赢得了准备战争的时间,避免单独和德国开战。根据秘密协定书,苏联同纳粹德国划分势力范围,宰割弱小国家,是错误的政策。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5月10日,德军向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发起进攻,20日进抵英吉利海峡,切断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英、法、比、荷盟军与索姆河以南法军主力的联系。英法联军虽多次实施反突击,但未能奏效,约40万英法联军处于三面被围的境地,被迫陆续退缩到敦刻尔克地区。24日,希特勒出于保存装甲部队实力等原因,贻误战机。26日,英国政府下令执行代号为“发电机”的撤退计划,英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共派出各种舰船861艘。撤退开始后,德军加强地面进攻后,德军加强地面进攻,并从空中和海上攻击英法运输船队。英法联军顽强抗击,在英国空军掩护下经9个昼夜奋战,将33.8万余人(法军12.3万人)撤至英国。6月4日,德军占领敦刻尔克,4万余名法军被俘。敦刻尔克大撤退为尔后反攻奠定了基础
不列颠之战 为了迫使英国求和,希特勒于1940年7月16日签署了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1940年7月10日,在多佛海峡上空德英展开空战,即不列颠之战开始。8月,德国空军开始轰炸英国机场,但很快转向轰炸城市。9月7日,德军轰炸了伦敦。到9月15日形势发展不利于德国空军,德国空军受到英国空军和空防力量的沉重打击,只好改为夜间轰炸伦敦和其他城市。10月21日,德国决定放弃入侵英国的计划。奇怪的战争(静坐战争)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9月3日上午,英、法向德国宣战,但是,英、法在1939年至1940年只是依靠马其诺防线进行防御,听任德国占领波兰,史称“奇怪战争”。1940年4月,德军入侵挪威和丹麦结束了“奇怪的战争”的局面。
中途岛之战 二战中著名海战。1942年6月4日至5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集结了200多艘军舰,力图消灭残存的美国太平洋舰队,中途岛海战开始。此战中,日本损失了4艘航空母舰,1艘重巡洋舰,飞机322架,海军官兵3500人。此后,日本丧失了在太平洋中的主动权。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战略转折点。
大西洋宪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两国政府首脑会晤后宣布对德作战目的的纲领性文献。1941年8月9~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纽芬兰阿根夏湾的美国军舰奥古斯塔号上举行会晤。8月14日发表了联合宣言,凡8条,主要内容是: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反对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变更;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剥夺权利的国家;努力促使一切国家取得世界贸易和原料的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在彻底摧毁纳粹暴政后确立和平;一切人类可以横渡公海大洋,不受阻碍;放弃使用武力等。宪章具有欺骗性,在当时对鼓舞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促进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并成为以后联合国宪章的基础。
诺曼底登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1943年5月,英、美首脑华盛顿会议决定,于次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凌晨,美英盟军登陆部队在海空军的掩护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法国西北部的诺曼底登陆,为第二战场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东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30年代后期,苏联面临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力图改善西部边界的防御地位。从1939年9月1940年8月,苏联先后从波兰、芬兰、爱少尼来、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中占领土地。东方战线的建立使苏联领土自北向西推进约300—4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空间,改善了战略地位,在苏德战争中起到有限的作用。东方战线的建立反映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有损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声誉。
莫斯科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 , 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1941 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即二战转折奠定了基础。
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1943年2月2日以德国第六集团军的全军覆没结束,历时六个半月。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是苏德战争中历时最长、最为激烈的一次战役。它不仅是苏德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而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也产生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关键性战役。
开罗会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11月22~26日,中国、美国、英国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美国总统 F.D.富兰克林·罗斯福、英国首相 W.L.S.温斯顿·丘吉尔和中国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1943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一年。三国举行这次会议的目的在于:加强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协调行动,讨论制定联合对日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会议结束后,《开罗宣言》经 I.V.斯大林同意于1943 年12月1日公布于世。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地区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日本攫取的中国的领土,如满洲(中国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宣言最后宣称:将坚持长期作战以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开罗宣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1943年11月27日,由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蔣中正、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埃及首都开罗发表,并在1943年12月1日以新闻公报形式发表的对日作战宣言。其主要內容包括,中、美、英三国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來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日本“占据”的中国所有领土,归还于中华民国;在适当时机让朝鲜半岛独立自主。该宣言经美、中、英三盟国于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所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及1945年9月2日盟国与日本在密苏里号战舰所签署的《日本降书》确认,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共识,也是未来处理战后亚洲新秩序的一份重要文件。
德黑兰会议 德黑兰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为商讨加速战争进程和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德黑兰举行会晤。德黑兰会议的主要内容有:①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决定于1944年5月在法国南部开辟第二战场;②就战后成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问题交换了意见;③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三国提出不同的分割方案;④波兰问题。三国一致赞成战后重建独立的波兰,其边界西移,将德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并入波兰;⑤苏联对日作战问题。苏联表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参加对日作战,并提出归还整个库页岛等条件。
此次会议是反法西斯联盟三大盟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直接会晤,对维护和加强盟国间的团结与合作,协调军事战略行动,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三国在会议期间为自身利益达成的一些损害他国利益的妥协和默契,又给战后的国际关系造成了不良影响。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日至11日,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来半岛的雅尔塔再次会晤。在这次会议上,主要讨论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关于德国分区占领的问题;第二,关于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的问题;第三,关于成立联合国的问题,第四,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问题。
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对协调盟国在最后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使胜利早日到来,以及对联合国的建立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贡献,是四大盟国之一。但是这项协定却是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作出的,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雅尔塔秘密协定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是美苏为划分战后势力范围两分天下的产物。会议对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举行了战争期间第三,也是最后一次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战后世界的安排。对德国和波兰问题,在雅尔塔会议的基础上加以具体化。并决定设立美、苏、英、中、法五国外长会议,负责与战败国签订和约的准备工作。会议还讨论了对日作战问题,苏联重申在欧战结束三个月后参加对日作战。7月26日发表《波茨坦公告》。这次会议是三大国首脑在战争期间召开的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后一次会议。它对于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具有重大意义,为建立战后新秩序打下了基础,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战爆发原因及影响 原因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国家需依据新的实力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安排世界格局。随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建立。该体系内部的各种矛盾激化势必留下战争隐患。战败的德国不甘心受该体系的惩罚和约束,战胜的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土地而不满,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德意日实力恢复的同时对世界重新瓜分的要求日益高涨,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日趋尖锐。
(二)直接原因:历史·经济·现实1.历史:德国是一个具有军国主义传统而缺乏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国家,德国的资产阶级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保留了严重的封建残余。一战战败使德国蒙受英法严厉制裁和掠夺,希特勒纳粹党利用民众复仇情感,建立法西斯政权。2.经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对德打击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纳粹党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独裁统治的需要,获得执政良机。3.现实:英法绥靖政策的推行和美国中立政策影响。20世纪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竭力维护既得利益,以牺牲他国利益,将祸水引向苏联为目的,姑息德国撕毁《凡尔赛合约》,并吞奥地利,并参与慕尼黑阴谋,纵容法西斯集团在世界范围的侵略。⑴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①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的削弱迫使英法不愿直接与法西斯进行战争。②战后两国国内政治状况复杂,国内人民充溢负罪感。③一战的残酷性使和平主义思潮影响深入人心。④经济危机使政局动荡⑤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被德国以“反共产国际”的旗号蒙蔽⑵美国中立原因:①经济危机无暇顾及他国事务。②孤立主义思想影响。③抗衡英法,防范苏联,抵抗法西斯的需要。法国战败投降的原因及影响 原因:1 一战后,法国帝国主义日益没落,推行绥靖政策。敌视共产主义和劳动人民。2 陈旧过时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墨守奇诺防线,采取消极防御战略。3 法国在一战中人力、物力损失极大,战后和平主义弥漫全国。4 法西斯势力的强大。影响:对德国:加强法西斯德国的力量,威逼英国投降,准备侵略苏联。对日意:鼓舞其法西斯力量,加快侵略扩张。对英国:走向联合苏、美。对苏联:加紧战略准备,采取中立日本。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如何形成及其影响 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以借贷形式向英国提供战争物资,随后,英美共同制定了ABC—1计划,确定“先欧后亚”战略,标志着英美结成了事实上的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6月12日,英、澳、加拿大、新西兰南非联邦同比、捷等国的流亡政府及自由法国的代表,在伦敦签署了同盟国宣言。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宣布支持苏联,苏英签订了《关于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苏联与波、捷在伦敦的流亡政府签署了共同行动协定。美国开始同苏联进行实质性接触,援助苏联。8月,美英两国签署了《大西洋宪章》,提出对德战争的目的和其他一系列进步与民主的原则,成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础。9月,苏联发表声明,同意宪章的基本原则,但仍有一定的保留。10月,美英苏签订协约书,美英向苏提供援助。11月,美国正式宣布把租借法的应用扩大到苏联。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反法西斯阵线迅速扩大。1942年1月1日,根据美英阿卡迪亚会议的提供,美英中苏等26个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嗣后,又有21个国家陆续在宣言上签字,宣布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互相合作。这一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并为后来联合国的简历奠定了基础。
4简述二战期间各大战场的转折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至10月中旬,苏联被动防御,德国使用最精锐军队,1942年10月中旬至1943年2月初苏联反攻阶段。是素的战场根本转折的开始,是二战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1942年7月,德军与英军在北非阿拉曼进行的,以英军的胜利而告结束,是二战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中途岛之战:1942年6月,美日在太平洋中途岛进行的一场战役,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
5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1打败德,日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于边界。
3建立联合国际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
则”。以美苏中英法五大国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持世界和平。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现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一等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它们虽然打赢了战争,却失去了往日的地位。
规模空前的反法西斯战争,使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参加了这场正义战争,从而促进了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总之,反法西斯的第二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一个划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世界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书笔记
导语: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世界史读书笔记文章,仅供参考!
世界史读书笔记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阅读了《失落的国度》这本书。西琴这部《失落的国度》,探讨的主要是印第安文明与苏美尔文明之间关系。他认为美洲的文明仍然只是苏美尔文明在美洲的一个分支,同样是由阿努纳奇人建立的。他非常精确地将阿努纳奇人到达美洲的时间定在了公元前3113年,这是玛雅最后一个纪元开始的时间。这些来自中东蓄须人来到这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即是挖矿,一个是金矿,一个是锡矿。前者用于解救尼比鲁星的生态危机,这也是阿努们来到地球的主要目标;后者则用于制造青铜器。其实人类采用青铜本身就是件很奇怪的事,在不知金属冶炼为何物之时,竟能掌握复杂的青铜冶炼工艺,且在全世界遍地开花,真是够神奇的。人类对于工具的采用,一般先是从简单的、容易得到的、不脱离自然形态的物件开始,像青铜这样如此复杂,需要融化两种金属,还得按照一定比例的合金,人类会进行长久的探索才能得到。人类却尚在蒙昧时期,刚从石器时代进入金融时代,就得到如此坚硬的合金,如无外力的帮助,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出土的青铜器也很多,铜与锡来自何处?走笔至此,想起一个中国城市,名叫无锡,市内还有一山,名叫锡山,这是很有意思的。无锡何以名,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此地本产锡,一直开采到汉代,锡矿枯竭,是称无锡。无论如何,无锡与锡有关是基本可以定论的,且现在无锡确已无锡。难道此处之锡都用作制作青铜去了吗?中国还有一处盛产锡,那就是云南的个旧,现在仍然还在产。吊诡的是,此两处皆非中国青铜文化的中心,而是处于边缘地带,作为青铜文化中心的中原,则并不产铜与锡。那么就有一个问题,这些矿石是如何运至中原的?想想当时的运输条件,真是个艰巨的工程。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如果有人做一点研究,会取得很有趣的成果的。
回过头来再说《失落的国度》。书中还有一处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美洲的巨石文化,随处可见的石制建筑,很是让人惊叹。特别是在蒂华纳科,这座位于的的喀喀湖边的神秘高原之城,巨大而坚硬的石头像豆腐一样,被人任意地切割,砌成各式各样的形状,堪称鬼斧神工。即使以现今的技术,亦不一定能达成。那么数千年前的印第安人,是以何种手段做到的呢?总不会像现在一些研究者认为的,也如埃及金字塔那样,是由数以十万计的平民,以肩挑背扛的方式,一点一点地砌成的吧?其实,类似的奇迹在美洲这块神秘的大陆上比比皆是,西琴在书中亦列举了不少。此外,还有一些现象也是以现有的逻辑难以解释,如石雕中的蓄须人像及黑人模样的人像,他们出现在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对于这些,我们正统的研究者却总是采取忽略的态度,当作它们并不存在。
我认为,西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将这些已经存在于我们星球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东西,一一串连起来,纳入了他的尼比鲁-阿努纳奇-苏美尔系统之中,构成了他自己的一套体系。这套体系,在逻辑上基本上可以说是自圆其说的,而在证据上,也无更多的考古事实来推翻他的学说。希望我们正统的研究者们能够正视这些事实,不要总是以所谓的科学态度去衡量一切,将不符合所谓科学理论的东西,一概斥之为伪科学。其实,所有的科学都是在发展中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牛顿时代就是伪科学。所谓的科学原理,我们只能用它去界定已知的事物,而对于未知的事物,再用我们的科学原理去套,适之则自夸其理论放之四海而皆准,不适,或视之不见,或指斥为伪科学。这种削足适履的态度是异常可笑的。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大海。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又有多少,我们由之而总结出来的科学原理,又能有多大的适用性呢?生活于二维平面,是永远无法想像出三维世界的壮丽的。
西琴的魅力在于他广博的知识,他精通楔形文字和希伯莱文,让他在前几部书中能够纵横捭阖,旁征博引,大量来自于古代文献及传说中的证据,给他的著作增色不少,他论证起来也得心应手。但到了此册,西琴面对的是他并不熟悉的印第安文化,再加之这种文化由于毁于西班牙殖民者之手,大量的文献散佚,他在论证之时,缺乏书面的文献,只能从雕刻之中去分析,自然让他的叙述减色不少。同时,他又没有充分地利用早期西班牙语关于美洲的文献,亦未从民间的传说中去发掘更多的证据,因此感觉到西琴在此书中有些顾此失彼,远不如在前三册中那么从容。相反,丹尼肯对于美洲的了解,我认为其实是比西琴要丰富,尽管他的论证并不严密。其实,美洲的待解之谜颇多,有许多是超出我们现有的知识范畴的。希望能有一个精通美洲语言与文化的人,如西琴一样,重新审视这些逝去的文明。
世界史读书笔记
《全球通史》的开山之作,于1967年出版,四次修订。为我们带来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闻名的互动。这里要注意关键词“互动”,就是说这本书侧重点在于各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作为深爱中国文化的一份子,固然酷爱历史书。希望能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如何发展过来的。
该书并非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第一章给我们讲述旧大陆各大文明的出现和确立。该过程谈何艰辛!因为有一群蛮族部落,并不在意文明这东西,相反的,他们摧毁了许多文明只为自己果腹,扼杀了还处在摇篮中的诸多文明。但历史的潮流的滚滚前流的,蛮族无法阻挡历史的前进,并且会被因不适应历史潮流而被剔除。最终在公元前500年确立了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早起生产力优先,经济来源还会通过海盗掠夺、战争侵略来获得甜粮美土。所以军事力量是当时很重要的侵略核心,最先拥有战车技术的中东无疑是战争的王者。然而当这个技术传到希腊后,改良后的战车让希腊蜕身成为战争的佼佼者。这也为后来希腊人的贸易开辟了道路,使得希腊文化广泛的传播到中东各地。这也就影响了印度和中国的文化了。
不同的是,中国因为地理位置有着喜马拉雅山隔着,使得中东的蛮族侵略对中国影响是极小的。所以中国在少量外域文化,进行自我发展,因为在战车方便并没有文献记载是希腊传来的,而更像是中国自己独立发明的战争利器。这地理位置同样造就了中国文化从未中断过的传奇,有的只是吸收他人文化来优化自身。因此宗教爆发事件和中国也没什么关系,可以说以中国为界往西都因为宗教的问题大搞文章,直到现在还有着影响。
而印度则被宗教折腾的遍体鳞伤,过多的传教士传播的文化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等以及印度本身的佛教,让一个国家分为多种宗教信仰。不同宗教的信徒还会刀锋相见。
到中世纪时,蛮族势力再也不是威胁,因为欧洲开创了驯马术,养育着高大强壮的马。因为只有这些马才能支撑全身盔甲的骑士,比起游牧民族的轻装坐骑,是刀枪不入,而他们是刀刀见血。有了正统的军队,就产生政治。一个没有政治的国家,永远是战争连连的。政治就是管理国家的一种学问,人们根据先人的经验,自我总结以及探索,让一个名存实亡的国家成为真正的国家。
有了国家,就有了外交,因为经济驱动着国家的发展。丝绸之路就是各国文明交流的重要位置,通过贸易让欧洲人穿起了中国的丝绸,喝起了中国的美茶。正如之前所说的,历史的潮流是滚滚前流的。进入工业文明的西方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愚昧的自守只是螳臂当车。最终,中国失败了。
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改变历史,因为我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不必沉湎于历史的过失和悲痛,只需享受上古文化为我们带来的民族凝聚力。以史为鉴知兴替,我们通过阅读史书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在同一处地方摔两次,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世界史题
1、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接任总统以后,美国正处在扩张势头上。杜鲁门政府采取了对苏“强硬”政策,大造苏联“扩张”的舆论,制造国际紧张气氛,并制订了以欧洲为重点的遏制战略。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咨文,以援助希腊和土耳其为引子,提出了美国政府内部酝酿已久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他宣告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必须而且能够在世界各地“承担义务”,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以确保美国的安全和繁荣。杜鲁门这番关于外交政策基本原则的讲话很快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成为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公开破裂、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重要标志。
2、马歇尔计划:战后初期,西欧经济极度困难,政局不稳,而美国的全球战略又需一个稳定的欧洲作盟友,于是美国推出了“欧洲复兴方案”。该方案由当时担任美国国务卿的马歇尔于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出,因此又称“马歇尔计划”。其主要内容是美国援助欧洲各国,接受援助的国家需接受美国提出的条件,并分别同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从1948-1951年美国共向欧洲16国提供了一百多亿美元的援助。该计划是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援助最成功的计划,西欧经济得到了长足的恢复,同时美国也得以进一步确定对西欧的领导力。加强了对西欧国家政治和经济的控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它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西欧的联合和经济的恢复起了促进作用,同时,也缓和了美国国内即将发生的经济危机。
3、北约联盟:是美国操纵下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联盟。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由美、加拿大和十二个西欧国家签订条约,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北约是一个机构完备的机构,既是美欧遏制苏联的工具,也是美国用以从军事上、防备上操纵西欧各国的工具。北约的防务权和指挥权操纵在美国手中,北约的军事战备一直是以美国的军事战略为依据,并随美国的军事战略变化而变化。美国通过这一组织把西欧的防务完全控制在手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建立以美国为首的美国为盟主,以西德为支柱的西方军事防务体系,在欧洲长期与华约组织对抗。苏联解体,华约解散和冷战的结束,北约迅速调整战略,以“全方位应付危机战略”取代“前沿防御战略”,通过北约东扩和推行“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竭力向中东欧和前苏联地区拓展影响,在欧洲安全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美欧之间也有矛盾,50年代西欧联盟的军事机构被并入北约后,90年代起,由法德挑头,西欧各国正试图加强西欧联盟的军事力量,加强北约内部的欧洲支柱,争夺独立防卫权和欧洲主导权。总之,北约是美国推行其称霸世界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4、第一次柏林危机:二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1948年6月18日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苏联针锋相对,6月22日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于23日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6月30日,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于1949年5月达成妥协。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进展,但双方都没有下决心走向冲突,经过谈判双方在解决了“柏林危机”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却成为现实。、华沙条约组织:二战后,美国对苏联发动了冷战,并加紧重新武装德国。苏联对美国重新武装西德的计划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并于1954年11月联合东欧七国一起在莫斯科举行“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宣布如果西方国家坚持批准联邦德国恢复主权、重建军队、加入北约的“巴黎协定”,与会国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以保障自身安全。1955年5月5日,巴黎协定批准生效后,苏东国家在华沙举行第二次“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并于1995年5月14日缔结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华沙组织的成立是苏东国家对西德加入北约作出的公开反映,巩固了苏东国家间的军事同盟关系,标志着欧洲正式出现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同时,华约的签订也为苏联在东欧国家长期驻军提供了新的法律依据,华沙条约组织逐渐成为苏联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工具与手段。1989年东欧发生巨变,华沙条约组织赖以建立和维系的政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基础已经不复存在。1990年民主德国推出华沙条约组织,随即于1991年6月华约6国领导人在布拉格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解体,从而结束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6、铁幕演说: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又称铁幕演说。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他在美国总统杜鲁门陪同下抵达密苏里州富尔顿,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象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7、第二次柏林危机: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1949年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巴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1959年3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 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
8、麦卡锡主义 :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由美国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煽起的,在美国全国性的反共“十字军运动”。1946 ~ 1955年风行于美国政治活动和政府当中的担忧共产主义颠覆的恐惧思潮。1950 年2月9日,麦卡锡在西弗吉尼亚州发表了一次反共演说,他在演说中声称:美国国务院里有“共产主义分子”。随后,一系列有关反对共产主义的事件接踵而来,麦卡锡因此提高了知名度和煽动了公众的支持。1954 年12月2日,麦卡锡遭到民主党控制的参议院的谴责,并失去了其在参议院的所有主席职务。此后,麦卡锡主义很快衰落下去。麦卡锡主义是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所遭受的一连串挫折的产物。
9、艾哈德(1897~1977):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1963~1966)。1897年2月4日生,1977年5月 5 日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负责重建纽伦堡-菲尔特地区的工业,历任中法兰克尼亚和上法兰克尼亚经济顾问,巴伐利亚经济部长,货币信贷顾问委员会主席,英美共同占
领区经济委员会主席。1949年9月起在阿登纳内阁中任经济部长,1950年以社会市场制解决经济迅速复苏问题,效果显著,出现德国的经济奇迹。1957年他被任命为联邦副总理,1963年10月继阿登纳担任总理,1966年辞职。1967年成为基督教民主联盟名誉主席。
10、不结盟运动: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万隆会议的召开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随着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开始争夺第三世界。为了摆脱大国控制,1956年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在南斯拉夫会谈后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尼赫鲁、印尼苏加诺的倡议下,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参加不结盟的标准是:执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不卷入外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协定。随着世界人民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发展,不结盟政策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不结盟运动未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主要机构为: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由第四次首脑会议决议设立的协调局、纽约协调局、还有不定期召开的一些会议等。我国一贯支持和重视不结盟运动,赞赏其坚持的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高度评价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11、水门 事件:美国共和党政府在1972年总统竞选活动中的非法活动暴露后的政治丑闻。水门是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一座综合大楼,数十年来也一直是美国民主党全国总部所在地。1972年6月17日深夜,5个蒙面汉闯入大厦内的民主党总部时被捕。随后展开的调查表明,以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为首的共和党为破坏选举、赢得总统宝座而采取了一系列非法活动,闯入水门大楼是其中之一。《华盛顿邮报》最先报道美国民主党设在华盛顿水门饭店的竞选总部遭到窃听的消息,并最终揭开一个重大竞选阴谋以及尼克松总统试图掩盖真相的很多内情。由于以《华盛顿邮报》为首的媒体不断曝光,加上美国民众的强烈抗议,尼克松总统特别助理在内的数名政府高级官员被判入狱。1974年8月,尼克松总统被查出对此案负重要责任,面临国会弹劾,尼克松被迫宣布辞职。
12、<<旧金山和约>>:1951年9月8日在美国操纵下部分国家与日本签订的片面和约。因和约在美国旧金山签订,通称《旧金山和约》。1951年6月,美英两国在伦敦会议后,决定把中国大陆与中华民国排除在《对日和平条约》之外的。1951年9月召开旧金山会议时,由于印度对「台湾归还中国,千岛群岛及南库页岛归属苏联」的条款在和约中未明确规定表示不满,拒绝参加;苏联、波兰、捷克三国虽出席会议,但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被邀请以及对条约内容不满等理由,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当时有49个国家在《旧金山和约》上签字,但是,由于当时中国、印度、缅甸等国没有参加,以及苏联、波兰、捷克没有签字,所以,《旧金山和约》 不足以视为对日本的全面讲和。1972年9月日本田中角荣首相访问中国,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才结束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状态,实现邦交正常化。
13、<<日本国宪法>>: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军占领初期制定的宪法。1946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开始生效。全文除前言外包括天皇、放弃战争、国民的权利与义务、国会、内阁、司法、财政、地方自治、修订、最高法规和补则共11章,计103条。根据这部宪法,日本由战前具有浓厚军国主义、封建主义色彩的立宪君主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代
议民主制,在国家体制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宪法第二章第九条“放弃战争”条款的提出,影响巨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和平的作用。
14、哈尔斯坦主义: 是1955年9月联邦德国首任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的所推行的,由其外长哈尔斯坦于提出的针对民主德国及东方阵营的外交政策。声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单独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作为四个战胜国之一而对德国统一负有责任的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根据这一政策,当南斯拉夫与古巴先后于1957年和1963年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就同这两国断交。1969年社会民主党上台后,宣布推行新东方政策,“哈尔斯坦主义”事实上已停止执行。
15、布拉格之春:1968年春在捷克斯洛伐克掀起的一场改革运动。捷克斯洛伐克本身经济较为发达。战后实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经济获得进一步发展。但从50年代中期起,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模式日益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59至1962年,捷共尝试改革,但效果不好,改革中断。60年代中期,捷的经济情况进一步恶化,改革之声又起。1968年1月,杜布切克当选为捷共中央第一书记。3—4月,改革运动达到了高潮,4月,捷共中央公布了改革的《行动纲领》,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模式,要改革政治、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行动纲领》受到人民的高度拥护。党内外人士积极展开讨论,提出各种改革方案,整个社会充满民主气氛,故而称之为“布拉格之春”。捷的改革触怒了苏联。苏联认为这是“复辟资本主义”的颠覆活动。1968年8月20日晚,苏联空降兵袭击布拉格机场,随后20万苏联军队以华沙条约组织的名义侵入捷克斯洛伐克,捷共领导人被劫持到莫斯科进行会谈。8月26日双方达成协议,主张改革的领导人均被撤换,改革政策停止实施,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运动夭折。
16、奠边府战役:越南在抗法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役。1951—1953年,进入抗法战争反攻阶段的越南军民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越南北部解放区连成一片。法国殖民者为挽回败局,在美国参与下制定“纳瓦尔计划”,妄图一年半内消灭越南抗战力量。1953年11月大量法军集结在西北军事要地——奠边府,构筑坚固工事,把它变成进攻解放区的战略要点。1954年初,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劳动党中央,决定发动奠边府战役。3月13日,越南人民军在中国军事顾问团协助之下对奠边府发起进攻,经过55天激烈战斗,于5月7日解放奠边府,全歼法军16000余人,活捉法国守军司令官德卡斯特莱少将。这一胜利彻底粉碎“纳瓦尔计划”,扭转整个印度支那战局,对正在举行的日内瓦会议产生重大影响,迫使法国政府于7月21日在结束印度支那战争的《日内瓦协议》上签字。
17、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5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美国操纵下,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两个国家:一是面积1.1万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国;一是面积1.4万平方公里的犹太国,耶路撒冷市则由联合国管理。犹太人同意分治决议,阿拉伯国家反对。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宣布成立“以色列国”。5月15日,英军自巴勒斯坦撤退,随之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外约旦等国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宣丰与以色列处于交战状态。这样,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第一次阿、以中东战争爆发了。战争一直延续1949年,由于阿拉伯国家内部不统一而战败。1949年2月到7月,埃及等四国分别同以色列签定了停战协定。就这样拉开了中东战乱格局的序幕。
18、犹太复国主义(Zionism):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要求回到古代故乡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的政治主张与运动。又称犹太复国运动。19世纪80~90年代在俄国、法国、德国出现反犹太主义浪潮后,形成了犹太复国主义的思潮和运动。1895年犹太人记者T.赫茨尔撰写《犹太国》一书,提出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理论和纲领。在他领导下,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了第一次犹太人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纲领》规定: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为公法所保障的犹太人之家。会上成立了以赫茨尔为主席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并使耶路撒冷国际化。此后,犹太复国主义者立即用武力抢占了拟议中所谓犹太国的领土,同时强占了分治计划中属于阿拉伯国家的部分地区,1948年5月14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建立以色列国。犹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区大量移民和建立以色列国,大大激化了同整个阿拉伯民族的矛盾,成为以后中东局势长期动荡不宁的重要根源。
19、埃及七月革命:1952年7月23日由埃及自由军官组织执行委员会领导的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民族民主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人民、士兵和下级军官对以法鲁克国王为首的封建统治极为不满。他们要求废除英埃同盟条约,改变现行制度,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埃及自由军官组织成为埃及革命的领导力量。1945年成立自由军官组织。由纳赛尔领导,影响日益扩大。1950年初,成立自由军官组织执行委员会,纳赛尔当选为主席。经过周密的计划,自由军官组织在7月22日晚发动武装起义。由于人民的支持,起义取得了胜利。自由军官组织领导的军队逮捕了反动的高级军官,包围了王宫,7月26日,法鲁克国王迫于形势,签署退位声明,并离开埃及,流亡国外。由其子继位,同时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由穆罕默德·纳吉布任主席,纳赛尔任副主席。1953年宣布永远废除君主政体,成立埃及共和国。1954年纳赛尔当选为埃及总统。1956年6月13日,最后一批英军撤出,英国对埃及74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20、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资产阶级为夺取政权而制造的政府危机。1945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成立各党派组成的民族阵线政府。1948年 2月20日,参加联合政府的民族社会党、民主党、斯洛伐克人民党为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与捷共尖锐对立,三党的12名部长向E.贝奈斯总统提出辞职,企图将共产党人排挤出K.哥特瓦尔德政府。由于多数部长留任,阴谋受挫。2月21日,捷共在布拉格古城广场召集10万人大会,揭露资产阶级制造政府危机的真相。捷共领导的内务部公安军团搜查民社党总部,破获资产阶级武装**的计划。捷共迅速动员和武装1.5万名工人民兵,配合公安部队维持公共秩序。22日,革命工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坚决支持政府,要求将反动分子从政府和各级民族委员会中清洗出去。2月24日,全国250万人举行一小时总罢工,纷纷派出代表团要求贝奈斯接受资产阶级部长们辞职,另选忠于民族阵线纲领的新人充实政府。2月25日,贝奈斯接受了12名部长的辞呈,批准捷共提出的新政府名单。
第四篇:《世界史》读书笔记
《世界史》读后感
深圳大学 Erible
《全球通史》的开山之作,于1967年出版,四次修订。为我们带来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闻名的互动。这里要注意关键词“互动”,就是说这本书侧重点在于各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作为深爱中国文化的一份子,固然酷爱历史书。希望能见证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如何发展过来的。
该书并非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第一章给我们讲述旧大陆各大文明的出现和确立。该过程谈何艰辛!因为有一群蛮族部落,并不在意文明这东西,相反的,他们摧毁了许多文明只为自己果腹,扼杀了还处在摇篮中的诸多文明。但历史的潮流的滚滚前流的,蛮族无法阻挡历史的前进,并且会被因不适应历史潮流而被剔除。最终在公元前500年确立了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早起生产力优先,经济来源还会通过海盗掠夺、战争侵略来获得甜粮美土。所以军事力量是当时很重要的侵略核心,最先拥有战车技术的中东无疑是战争的王者。然而当这个技术传到希腊后,改良后的战车让希腊蜕身成为战争的佼佼者。这也为后来希腊人的贸易开辟了道路,使得希腊文化广泛的传播到中东各地。这也就影响了印度和中国的文化了。
不同的是,中国因为地理位置有着喜马拉雅山隔着,使得中东的蛮族侵略对中国影响是极小的。所以中国在少量外域文化,进行自我发展,因为在战车方便并没有文献记载是希腊传来的,而更像是中国自己独立发明的战争利器。这地理位置同样造就了中国文化从未中断过的传奇,有的只是吸收他人文化来优化自身。因此宗教爆发事件和中国也没什么关系,可以说以中国为界往西都因为宗教的问题大搞文章,直到现在还有着影响。
而印度则被宗教折腾的遍体鳞伤,过多的传教士传播的文化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等以及印度本身的佛教,让一个国家分为多种宗教信仰。不同宗教的信徒还会刀锋相见。
到中世纪时,蛮族势力再也不是威胁,因为欧洲开创了驯马术,养育着高大强壮的马。因为只有这些马才能支撑全身盔甲的骑士,比起游牧民族的轻装坐骑,是刀枪不入,而他们是刀刀见血。有了正统的军队,就产生政治。一个没有政治的国家,永远是战争连连的。政治就是管理国家的一种学问,人们根据先人的经验,自我总结以及探索,让一个名存实亡的国家成为真正的国家。
有了国家,就有了外交,因为经济驱动着国家的发展。丝绸之路就是各国文明交流的重要位置,通过贸易让欧洲人穿起了中国的丝绸,喝起了中国的美茶。正如之前所说的,历史的潮流是滚滚前流的。进入工业文明的西方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愚昧的自守只是螳臂当车。最终,中国失败了。
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改变历史,因为我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不必沉湎于历史的过失和悲痛,只需享受上古文化为我们带来的民族凝聚力。以史为鉴知兴替,我们通过阅读史书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在同一处地方摔两次,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世界史名词解释
《四月提纲》
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人民群众最需要得到指导时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并于1917年4月17日俄为4月4日在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又称《四月提纲》的报告于4月20日刊载在《真理报》上。
① 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实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的专政;
② 提出了新建立的国家政权形式应是苏维埃共和国,而不是议会制共和国;
③ 指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进行的战争仍是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要摆脱这场战争,只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④ 提出了“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⑤ 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银行国有化,由工兵代表苏维埃对社会生产和分配实行监督。四月提纲制定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策略。意义
1、《四月提纲》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的手中,第二阶段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2、《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
鲁尔危机
德国与法比等协约国围绕赔款问题而发生的矛盾与冲突。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确定了德国的战争赔款原则并于1921年1月由赔款委员会确定了德国赔款的总额。围绕赔款问题德国与协约国之间产生了严重冲突。1923年,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德国出现了企业停工,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柏林工人罢工,德国政局动荡不安。这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最终导致德国的赔款问题的领导权转向英美手中,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1923年啤酒馆暴动
德国法西斯企图夺取政权的行动。1923年,德国内外形势急剧恶化。法国和比利时占领了鲁尔区。“不抵抗政策”导致工人失业、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共产党组织起义,建立工农政府,均遭失败。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希特勒企图利用局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在慕尼黑举行啤酒馆暴动。11
月8日晚,正当巴伐利亚邦长官古斯诺夫·冯·卡尔应邀在布劳凯勒啤酒店演讲时,希特勒率领的纳粹党冲锋队闯入酒店,宣布推翻了旧政府,成立全国临时政府,强迫在场巴伐利亚三巨头,卡尔、奥托冯·洛索夫、汉斯·冯·赛塞尔与他们合作。卡尔和洛索夫脱身后,立即限令希特勒解散武装,缴械投降。希特勒不甘失败,11月9日亲率冲锋队上街游行示威,举行暴动,被警察击败。希特勒被捕入狱,大部分参加暴动的纳粹头目被捕判刑,啤酒馆暴动失败
魏玛共和国
即“德意志共和国”。因宪法在魏玛城制订而得名。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霍亨索伦王朝后,于1919年2月在魏玛城召开国民议会,制定宪法,宣布成立联邦共和国。其议会由联邦国会和联邦参政会两院组成;国家元首为总统,任期7年;最高行政机构为内阁;公民具有部分民主权利,但宪法第48款规定总统在认为国家受到扰乱或危害时,有权中止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条款的效力。1933年1月,总统兴登堡任命纳粹党党魁希特勒为总理。同年3月,希特勒强使议会通过*《授权法》,停止执行《魏玛宪法》,共和国遂告结束
十四点原则
这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8年1月8日国会演讲中提出的关于战后和平解决世界问题的十四点建议。主要内容有战后世界应该是一个开发的世界抵制并清除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要求在给欧洲及近东各民族以自决权的基础上恢复和建立民族国家或建立收到列强保护实行门户开放原则的保护国成立具有盟约性质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使大小国家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与领土完整。十四点原则反映了美国在一战后希望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实际上是美国在战后企图冲出美洲争夺世界霸权的总纲领。
8凡尔赛合约
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订立《凡尔赛条约》。其内容包括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欧本与阿尔梅归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归丹麦西普鲁士与上西里西亚归波兰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军官不过4000人不得拥有坦克与飞机等重武器海军不得拥有潜艇等。《凡尔赛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赤裸裸地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是非正义的。
14.布列斯特和约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由于原来俄国属于协约国一方而与同盟国处于交战状态,为了退出战争,苏俄在提出的和平建议被协约国拒绝后,便与同盟国的德国进行和平谈判。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宣战;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但不与德国签约。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按照合约,苏俄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但苏俄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争取了喘息的时间。德国战败后,于11月11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一般认为,这是苏俄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有了的巩固政权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15.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①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各种农产品。②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③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④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2.凯末尔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捍卫民族独立主权和建立民族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9~1923)。主要领导人为凯末尔" 阿塔图尔克,故名。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签订摩德洛斯停战协定(1918.10.30)后,面临着亡国的民族危机。1919年9月4~12日在锡瓦斯召开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参加的大会,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的民族主义组织安纳托利亚和卢梅利亚保护权利协会.1920年苏丹政府于同年4月宣布民族抵抗运动为非法,继而于8月10日签署了亡国的《色佛尔条约》。1920年4
月23日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组成了以他为首的政府。同时确认“主权在民”的原则,宣布苏丹政府3月16日以后与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法令无效。1923年7月24日协约国被迫与土耳其签订《洛桑条约》,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1922年11月1日大国民议会决定废除苏丹制,从此结束了奥斯曼皇室长达600年的封建统治。1923年2月伊兹密尔经济大会通过《经济公约》,制定了发展民族经济的基本原则。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此后,土耳其政府进一步废除哈里发制,在政治、经济、文化、司法等领域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在封建奥斯曼帝国的废墟上迅速兴起。
26.《田中奏折》
是指在1929年曝光,据称由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的秘密奏章。1931年9月18日,日本强占了中国东北三省(满洲),事为《九'一八事变》。根据消息,当事首相田中义一在1929年曾向天皇献呈秘密奏折。奏折中,田中认为日本如要称霸世界,必须先征服支那(即中国);而若要征服支那,必须先征服满蒙。1930年,日本的外务省向中国国民政府抗议,称田中奏折是伪造。《田中奏折》的曝光造成日本与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恶化,它被认为是反日情绪的根源之一。
27洛迦诺公约
1925年10月5日洛迦诺会议召开,10月16日与会的法、德、比、英、意、波、捷草签了“最后议定书”和7个条约,总称“洛迦诺公约”。它规定:第一,德、比、法、英、意相互保证维护凡尔赛条约所规定的德法和德比之间的边界现状。这个保证对德国向西扩张是一种遏制,同时也约束法国不能像鲁尔危机那样侵犯德国。第二,德国分别同比、法、波、捷签订仲裁条约,相约凡外交上不能解决的争端,应提交仲裁法庭和国际法庭裁决。这四个仲裁条约都没有关于保证边界的规定,它意味着对德国东部的波德、捷德边界没有给予安全保证,德国没有承担维护东部的德波、德捷边界现状的义务。这实际上是打开了德国向东扩张的道路。第三,由于法国的盟国波、捷的边界没有得到安全保证,法国不得不与波、捷分别签订防备德国进攻的相互保证条约。
31.凡尔赛和约
《 凡尔赛和约 》凡15部分,440 条。其主要内容:① 领土条款。德国将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对比利时放弃奥伊彭、马尔梅迪和毛来斯纳。萨尔区由国联管理15年,期满后举行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萨尔区煤矿所有权归法国。石勒苏益格经公民投票确定其归属(1920年6月15 日公民投票结果,北部归丹麦,南部仍属德国)。波兹南地区和西普鲁士大部分让与波兰。但泽(即格但斯克)成为国联管辖下的自由市,该地关税权、对外关系及保护侨民权属波兰。上西里西亚、阿伦施泰因(即奥尔什丁)和马里安维尔德尔经公民投票决定归属(上西里西亚归属问题造成20年代初德、波之间争端。据1922年 5月德波条约规定上西里西亚工业地区由德、波各占有一部分)。德国放弃默麦尔(一译梅梅尔,今克莱佩达),交予协约国主要国家处置(1923 年3月国联将该地委任立陶宛统治)。②军事条款。德国陆军限于10万人,须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服役期限士兵须12年,军官25年方能退役。取消参谋部,最高司令部职权限于行政事务。海军不得超过 1.5万人,舰队只有战舰和轻型巡洋舰各 6 艘,驱逐舰及鱼雷艇各12艘,禁止建造潜艇。还禁止拥有军用飞机、陆海军航空设备、坦克、重炮、化学及有毒武器。在莱茵河左岸和沿右岸宽50千米地域设立莱茵非武装地区。莱茵河左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以15年为期。③赔偿条款。赔偿总额留待协约国赔偿委员会于1921年5月1日前确定,但德国在和约订立起两年内先交付200 亿金马克赔款。④ 德国前殖民地的处置。德国放弃其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国联委任统治”名义瓜分。
1。定义:英法美等绥靖主义者,不惜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也有恐战情绪),求得一时苟安,谋求同侵略者妥协,妄图将“祸水东引”至苏联,坐收渔利。
2。实质:牺牲弱小国家,维护自身利益。
3。推向顶峰:“慕尼黑阴谋”
3。最大后果: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可谓二战爆发的催化剂。
4。直接后果:
(1)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被出卖,从而助长法西斯侵略气焰
(2)严重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给世界带来更大灾难
(3)西方大国的“自保政策”最终也损害了自身利益,以至于自食其果
(4)使中欧国家对英法缺乏信任,有的投入了法西斯的怀抱
(5)提高了希特勒的声望
(6)加剧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使其转向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使希特勒有恃无恐,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7)英法是主要的推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