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让他人难为情》读后感
《不让他人难为情》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不让他人难为情》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新一期父母课堂中,《不让他人难为情》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其所蕴含的思想却十分深邃。故事很简单,一个家长带着孩子在商场里,由于自动扶梯故障,孩子主动找到一位工作人员询问其他出口的位置。工作人员指出了路线,不过他把指示牌上的“能率”说成了“能效”。家长与孩子听懂了其要表达的意思,但没有当面指出其表达错误之处。两人在离开工作人员一段距离后才探讨这个问题,家长认为,孩子能“讷于言”,是知书达理的的体现。
《论语》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在中国人的修养观中,“孝”一直是作为最基本、最根本的个人素养所存在。在孝敬长辈中,不给父母脸色看,不在父母面前表露出为难,不因自己而让父母觉得难堪,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孝”。推己及人,不给他人添麻烦、不让他人难为情、不让自己成为他人的麻烦就是有良好修养的具体体现。
在这一方面,我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做的`还不到位。例如,由于孩子的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来自不同的地域,在一些事物的称呼发音方面与普通话有所差异(当然老人有时候也有口误)。
在孩子小的时候,出现发音差异或口误的时候,孩子往往不分场合,第一时间就指出来。长此以往,养成了其在家长面前口无遮拦的坏习惯。以前我们虽有所纠正,但没有把这种情况看得很严重。今天读了《不让他人难为情》这篇短文,忽然觉得“以小见大”,细微之处不认真纠正,以后想改更加困难。
在我写下此文的同时,孩子与妈妈也认真读了这篇文章。我们三人一致认为,文中孩子的做法很好,我们也要做到这样——不让他人难为情。而要做到的前提是在家里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不管家中还是外面的表现才会自然而然。所以我们结合这篇文章,学习了《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解释,反思了平时在家中做的不好、做得不到位的一些表现,对以后的行为做了一些约定。借此能逐渐改变已有的不良习惯,让孩子这颗小树苗长得更直一些、更阳光一些。
父母课堂,好文共享,与诸位家长、同学共勉!作者:杨颖
第二篇:帮助他人的读后感
帮助他人的读后感
(一)
这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经典故事。
从前有个人终身行善,临死前想看一看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上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他先来到地狱,看到一群骨瘦如柴的人围坐在圆桌前,个个愁眉苦脸,每人手上拿着一个长把勺子,正在用餐。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可无论他们使多大的劲,能吃到嘴里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之后,他又来到了天堂,同样一桌丰盛的饭菜,同样长把的勺子,所不同的是围坐在桌前的人个个白白胖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同样的境遇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别着急,往下看,你就明白了。他们用勺子盛好饭菜,不是往自己嘴里喂,而是喂给自己对面的人。这样每个人都吃得很快乐。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经常为他人着想,别人也会挂念你。合作是通往之路的加速剂。如果一味地自顾自,不管大家,那你迟早会失去别人对你的帮助。这就是天堂和地狱给我的最大启示。
帮助他人的读后感
(二)这周跟杨秉轩分享了请帮助别人这个小故事:
有个人先前是个小偷,靠不劳而获生活在小镇上。一次车祸,他失去了一条腿,老天是公道的,但对他来说,这不是报应,而是福祉。他成了乞丐,东家讨米,西家讨钱,艰难的蹒跚在小镇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先前向别人伸手,是悄悄地;现在向别人伸手,是落魄地。在小镇生活的人们,大多知道他先前的不轨行为,然而人皆有仁慈之心,淳朴的人们看到他现在这个样子,还是大方的把财物施舍给他。他们说:他现在不是一个小偷,而是一个落魄的乞丐,他需要帮助。后来政府扶贫助困,安排他参加工作,工资虽然很低,但他不用再乞讨了,他的生活开始变得安定,因为他是残疾人,大家依然热心的帮助他。他有了之心,不仅认真的工作,还在闲暇时帮别人一点小忙。后来邻居帮助他贷款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但是他不做生意,也不跑运输,而是在小镇各处贴了许多告示,上面写着:“感谢大伙多年来对我的关照,本人现有电动三轮车一辆,有需要,请联系,本人24 小时为您提供帮助”一年来,他拖着一条断腿,风里雨里,拉老人,接孩子,送病人……帮了大家很大的忙。
虽然他是一个残疾人,但大家坐他的车却从不担心,大家都说他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做他的车安全。他被评为杰出青年,他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几年后,他在省城有了自己的公司。他为镇里办了敬老院和幼儿园,他成立的义务服务车队一直免费为人们提供帮助。当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说:“这没什么,我以前无数次的偷过邻居李大爷家的东西,但在我残废后,李大爷却给了我最大的帮助,现在李大爷瘫痪了,我把他接到自己家里,让他做我的干爹……在我艰难的时候,大伙都来帮我,现在我总算有能力来回报大家了,这仅仅是我应该做的事而已。”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需要帮助,既然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每个人都应该帮助别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才能变得和谐、美好!
帮助他人的读后感
(三)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 《我不想帮助别人》,书中主要讲的是一只小老鼠叫迪普,他给圣诞老人写完信后就出去玩了,他堆了一个雪人,他正准备回家时听到小鸟让他把自己的围巾围在小鸟的脖子上,迪普不想把自己的围巾围在别人的脖子上,他就假装没有听见小鸟的话。晚上,他问妈妈:“圣诞老人会给我送礼物吗?”“只要你提前做了好事,你一定会收到礼物的。”第二天早上,迪普把他的旧毛衣拿给妈妈,让妈妈把毛衣变成围巾,迪普拿着围巾去找小鸟,迪普找到了好半天才找到小鸟,小鸟已经冻僵了,迪普把围巾围在小鸟的脖子上,他把小鸟抱回家,和他睡在了一起,晚上,圣诞老人在迪普的房间里放满了玩具。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生活中必须助人为乐,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热心帮助,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
第三篇:心中有他人 ——《高老头》读后感
心中有他人 ——《高老头》读后感
鹿泉市五六街小学李娜
“人间的真情,美好的爱情,父母的亲情……这一切的一切在赤裸裸的金钱面前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力。” 书本后面的这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的,在19世纪上半期的巴黎社会中,人与人的那种金钱关系实在是太普遍了。
《高老头》这本书,以巴黎社会为背景描绘出一幅资本主义的金钱社会百丑图。破落贵族子弟拉斯蒂涅来到巴黎上大学,住在偏僻的伏盖公寓里。他经不起上流社会灯红酒绿的诱惑,通过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踏入贵族沙龙,先后结识了两位少妇。而这两位少妇,正是与他同住在伏盖公寓的高老头的女儿。
点钟,高老头遗体下了墓穴,周围站着女儿家中的管事。拉斯蒂涅出钱买来的简短祈祷词刚念完,那些关事便与神父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使在高老头的葬礼上,他的女儿也没来看他一眼。可怜的高老头!还有他那可怜的父爱,在灿烂夺目的金钱面前,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最终也只能折服在金钱脚下。
至于文章的另一位主人公,高老头唯一的朋友,那个原本正直善良的拉斯蒂涅,后来也因禁不住上流社会和金钱的诱惑,蜕化成不顾一切去弄钱的野心家。“他看着坟墓,洒下了年轻人最后一滴眼泪。这是神圣的感情在一个纯洁心中逼出来的眼泪,一滴刚落地便立即飞到天上的眼泪。”
这滴眼泪在那个金钱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可是在这滴真诚的眼泪过后,“他贪婪的目光停留在旺多姆广场的柱子和安伐里特宫的穹顶之间,那里便是上流社会的区域。面对这个喧嚣的蜂窝,他眼中熠熠放光,似乎要把那里的蜜汁一口吮尽。”即将上演的又是金钱之间的交易和为了金钱不顾一切出卖自己的种种悲剧。对于现在,过去的那个巴黎社会已不复存在。但其实,它那时种种的一切,仍潜伏在现在这个社会中。
《高老头》这本书使我真正了解到:拥有权力获得利益只能带来片刻的欢愉,不是永久。我们应该学会主宰金钱而不是被金钱主宰。并且,在做每一件事前,都问问自己的良心,因为如果你一不小心出卖了他,那么良心的谴责将让你得不到好下场。
第四篇:善待他人 读后感
《善待他人》读后感
我在朋友空间看到《善待他人》一文,感触甚深。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人的性格也多种多样,每天,人们都会与父母、同学、老师、家人甚至是陌生人发生一定的联系,如何与他人相处呢?这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必须要善待他人。
善待他人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有学会理解、尊重、宽容、关心、帮助他人等。我想重点说一下理解和宽容吧。
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也希望理解别人,假如你真诚地理解别人,会意外地发现你得到的理解要比过去多得多,而只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而不会理解别人的人,永远不会如愿以偿。因为理解是爱,爱是真诚而且是相互的.理解是一座桥梁,是填平人与人之间鸿沟的石土。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应学会理解,才能做到善待他人。
宽容:宽容精神是做人必备的美德。人际交往中离不开你我他,更离不开宽容。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人际交往,待人处事,如果没有宽容,就没有友情,没有了宽容就失去了善。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也是衡量一个人层次高低的标准。
在现代社会里,如果你想获得成功,就应该想方设法获得周围人的支持和帮助。只有你真诚地对待别人,对方才会与你真诚合作。请记住这句话: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啊!
总之,人是需要尊重、理解、宽容、关心和帮助的。在日常生活里,一句“谢谢”,一句问候,一句道歉,一个微笑,都将给你和他人的心中带来温暖,带来希望,使生活充满友爱充满阳光,学会善待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你的长辈,你的老师,你的同学,你的朋友,你的身边所有人,你的人际关系定会更加和谐!
第五篇:《妈妈,我不让你死》读后感
《妈妈,我不让你死》读后感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 陈一凡
看完艾伦〃兰金的短篇小说《妈妈,我不让你死》,我被小男孩洛迪的爱和毅力震撼了。
洛迪是美国的小男孩,10岁。10岁时的我们在做什么呢?每天面对桌上的饭菜挑三拣四,动不动地任性地对父母或是爷爷奶奶发脾气,总是抱怨老师的严厉……在大人们看来,10岁时的我们就是这样调皮、任性、不懂事,事实也的确如此。然而,这个叫洛迪的10岁小男孩,却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洛迪和他的母亲海伦被卷入了洪水中,在黑夜里,母子两人紧紧地拉在一起,在母亲被冲走后,洛迪奋不顾身地去救母亲,并一直守护在母亲的身旁,直至获救。从始到终都显得成熟、冷静、机智、勇敢。这一切,都源自他对母亲深深的爱和对爸爸的承诺——照顾好妈妈。正是这份爱和信念,让洛迪在激流中拉着妈妈坚持了三个多小时。也正是这份爱和信念,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将变成黑夜。”而读完小说后,我也产生了和罗曼〃罗兰同样的感受:洛迪用信念做柴,点燃了爱的火焰,照亮了茫
茫的黑夜!
其实,洛迪也只是个普通的小男孩,会跑、会笑、会哭、会闹。在激流中,他也不止一次地“哭着想‘游不动了,再也游不动了……’”小孩子在灾难来临时的那种惶恐害怕和筋疲力尽一览无遗。但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始终抱着“妈妈,我不让你死”的坚定信念坚持下来,最终救下了妈妈。洛迪在平时,就以“男子汉”的标准要求自己,爸爸不在时,洛迪就承担起照顾妈妈的责任。洛迪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很严格,这也是他在洪水中能够冷静地作出自救的原因之一。
通过这篇小说,我感受到了一个孩子在灾难来临时所体现的惊人意志,我也知道,这惊人的意志背后,是爱,是信念。
评语: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刻的思考显示出作者在写作天地中已经取得的成绩,再接再厉!
指导老师杨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