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精选6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1大学毕业了,可成长远远没有毕业。
这本书就是一剂催化剂,加速你的成长,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要看顿悟时间早晚,也要看自己的领悟和执行能力,就像作者说的“让一个人受到刺激是不够的,还得让他学会有效的思考;一本书只让一个人陷入思考是不够的,还的让他开始采取行动。”
拿到书,几天之内把它用心读了一遍,给我的第一感觉,就如乔治奥威尔《1984》中写的“最好的书,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毕竟经历过大学,所以对这些话题也都似曾相识,而他更有力更系统地把零碎的观点整理出来。
我没有按照秋叶老师的要求,立刻写一篇长微博(但是在激发下写了关于其他方面的已有十篇),因为觉得自己的文采不好,写的也不深刻,仅有思考而没有经过行动实践,也只是痴心妄想。
后来,又把我书中关注的重点再重新过了一遍,并做了摘抄笔记。希望按照“思考→行动→总结”的步骤,开始着手做一些改变,把身上积累的灰尘掸一掸,强制自己输出,和自己的惰性死磕,这是一个漫长痛苦的过程。虽然现在也没有突飞猛进的改变,但还是鼓起勇气写下这篇迟来的书评。
就是这样不完美,使他更生活化,仿佛看到自己的一些影子,我们不会望尘莫及,可以模仿学习的榜样,充满正能量。那他的成功有迹可循吗?
所谓转身,就是从传统的产品经济到体验经济的转变,注重用户体验,开发全新模式。立定,就是自己像植物一样茂盛生长,站在自己所擅长的那个领域,然后拥有自己合适规模的客户。单点突破,实现微创新。呻吟,是把大喊变成嘟囔或呻吟。通过这样一个“圈层现象”人际传播,以点带动面,直径不断扩大,先聚集气味相投一小撮人,然后带动一群人,创建个人的品牌影响力。躺倒,就是接日月之精华,体察微小的变化,接受市场环境的信息信号。躺倒是一种放松的姿势,是为了更容易被激发。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燃烧。
马云说:“我就是打着望远镜也都找不到对手。”对这句话的理解,除了表明马云自身强大,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大佬们对小人物力量的警惕。因为在互联网时代,技术爆炸,再加上迅速聚集资源的力量,会有“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的能量”。这是互联网带来的福祉,同时,在翻云覆雨变幻莫测的时代,大企业也要时刻保持危机感,一炊烟功夫就可能被社会淘汰了,比如以前我们看电视用的PPS一不小心就被爱奇艺收购,还有听歌的什么千千静听也不见踪影了,为什么百度掷重金收购91,就表明他意识到了威胁。曹启泰在《人脉存折》书中说“在你心目中被认定的敌人,你一定想得到防范的方法,怕的是跟你不平衡条件的对象”
而秋叶老师的成功之处,正是个人崛起时代的一个范例,他没有自己的团队,凭借自己一人,拥有擅长做PPT这个技能,并且做到小有名气,实现单点突破,这就是立定。上一篇文章中讲到U盘化生存方式: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拨、自由协作。他就是这样数字时代的一个手工艺人,请和自由职业者区分开来,这里只是说明专业能力的重要性,拥有一项生存技能,才能更好的团队合作。可能爱好PPT的人,才知道还有这号人物的存在。通过微博博客、微信、豆瓣等自媒体以及书籍等,这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营销推广自己的个人品牌,形成小圈子,获得更多的粉丝关注,逐步扩大影响力。在任何一个行业,你做到顶尖,把它做到极致,你的收入都不会太低。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2逐张逐页的读完《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这本书,暗自庆幸自己看这本书的时间真是恰到好处,对于我们这些对未来充满了迷惘、期待、恐惧而又兴奋的大一而言,这本书为我们解释了另一种大学生活的样子。
这本书其实跟我之前读过的书很不一样,并不是那种泛泛而谈,说说大学生该怎样的怎样,秋叶大叔用自己的经历与成长感悟,让这个分享显得那么的真切,同事每个话题还花心思设计了一个训练题目,并且书中还额外的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素材,为这本书增加了许多额外值。
书里有句话“在大学,读什么专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会独立学习,把知识转变成个人的魅力”。我当时选这个专业,老实说,确实是为了有个本科读,再加上以前也学过跳舞,童子功还尚在,对舞蹈也还算喜欢,但丝毫没有考虑以后就业的问题,但我仍庆幸读了个好大学,对各种舞蹈都有喜欢的我,使得我甘愿花大时间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各种舞种。专业和职业里有一小节讲到通才和专才。这两种人才社会都需要。秋叶大叔的看法很赞,“在走向通才的路上,得先在某个方向成为专才”,生存毕竟还是需要一门技能的,或者说,我们靠着一门好的技术生存的得好,烤着兴趣特长而活得好。
以前其实是不怎么喜欢读书的,但上了大学后不知怎的就很迷恋读书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读书带给我的好处是没法估量的,“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或者无所事事时,有一种严肃的力量可以寄托”,这句描述我很喜欢,在这个大数据时代,信息量太大了,所以也涉及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去看,做到耗时短收获大,又是一个选择的问题,读书和学习这章谈到学习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也是让我从一个浅薄的读书者上升一步的必备能力。
章节开头的两句话“年轻的时候,经历一场轰轰烈烈又黯然心碎的爱情,真的是人生宝贵的经历”和“年轻的时候,能够交到志同道合的人,成为一辈子的知己,真的是很幸运的事”,至此,第一句还没有达到,第二句的幸运的事则已拥有,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懂不懂爱,八成还是不懂吧,论年龄轮经历,都还是刚发芽的嫩草,不过在这样的年华里,有一段能让自己成长的成熟的感情经历,也很好,即是不是happyending,爱情可能很短暂,但友情会一直在身边,没有血缘,以后也许各奔天涯,见面的机会变少,但这辈子都别想抹去这份难能可贵的情谊。
打算毕业后就工作,那提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的,书中提到的如何了解面试的单位,如何写一份好的简历实习、考证、礼仪等,都是非常好的建议,可以借鉴参考,至少对我就有很好的帮助,比如我在看完书后思考大四去哪实习,怎样做足准备应对面试等。创业者也有很多种定义,现在更重要的是先积累些社会经验、资本、知识,然后再考虑创业,就算不立志做多么成功,但一定要尝试。
以前看到一段话,谈人生就是再走一个圈,走了半天,以为自己走了很远,才发现怎么终点就是原点,不如一开始就不走好了。可想想看,如果不走的话,又怎么能发现原来这就是终点,这就是原点呢?每天看似重复,但能把大部分日子都坚持重复好的人,有一天就一定能爆发,往往是你坚持的还不够久,“堕落不会让我们沉沦,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从中站起来的话”。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还是很值得看的,再一次庆幸我没有到毕业才发现这本书的存在,也许今后的大学生活会跟我原先设想的大不相同,但是还是很期待,总是得归功于这本书,带给我思想上的一次转换。期待之后的讲座,相信又是一次不错的启迪。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3前段时间读完了秋叶大叔的《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我很庆幸没有等到毕业以后才读这本书,这本书对于现在的我确的确影响很大。之前读完一本书,会觉得那本书很不错,受到很大启发,对我的影响很大。但具体表现在哪里,我自己也没想明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读完后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反思,让那些好的思想在短时记忆结束后就消失了。而读完这本书,促使了我开始行动,也就有了开始每天写日记,写总结。不管写的好与坏,对我来说,总归有所改变,这是个大进步。
这本书跟我跟我之前读过的书很不一样,并不是在泛泛而谈,说大学生应该怎样怎样,秋叶大叔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成长感悟,告诉我们读大学,到底在读什么。这本书每一节都很简短,但语言很实际,结构也很有特色,有实操训练、推荐书目,还有同学的精彩分享,给本书带来了很高的价值。
目录中共有十个大标题,我想挑几个谈谈我的收获与感悟。
1、读书和学习
上大学之前我其实是不怎么喜欢读书的,不知怎的上了大学之后就开始喜欢上读书了。我想这有部分原因是咱们广财大有个美丽的大图书馆,走进图书馆,看到琳琅满目的书,闻到一股淡淡的书香味,总是让我内心异常平静。读的书多了,也就渐渐懂得了读书的价值和意义,读书给我带来的好处是无法估量的。秋叶大叔在书中说道:“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或者无所事事时,有一种严肃的力量可以寄托”。之前我也有想过人为什么要读书,答案很简单,一句话,为了生命的完整,或者说是追回另一半的生命。现在很流行一半又一半的说法。“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其实最根本的,人生命的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读书是对精神的那一半生命的能量补充。在地球上所有物种中,除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滋养的就是人类。只有人,有精神生活,有主观思维,会改造客观,追求幸福。
2、个人和社会
这几年,网上时不时会出现“老人摔倒不扶”的热点话题,很多人认为这是社会风气沦丧的表现。其实不扶并非完全是社会风气沦丧的表现,还有其他的原因。不帮扶老人不能说明我们变坏了,只能说是我们国家不好的制度设计让做好事的人没有好报,所以不扶成了正常人趋利避害的正常心理。如果改变制度设计,愿意做好事的人肯定很多。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旁观者效应”这个效应就是说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旁观的人很多,大家都会以为别人会给受害者提供帮助,自己就没有去帮助,结果就是旁观的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越小。所以有些人不是因为害怕不敢去扶,而是误以为自己不需要去做,因为会有别人去救。这个社会需要从多个角度观察。社会上的事并不是简单的可以用好坏来划分的,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不同的的人站在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4书得到的很早,却一直没有时间读,今天在无情“耿妈”的英明决定下,很赶的把书读完了。当我读完这书后,我发现这书不仅仅是要读后有感,而是要有用。
类似的书看的不少,但都很空洞,那些所谓的成功和大师都仿佛隐藏在云端,而《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却很接地气。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毕业前我该干什么?无意之间就有了一种想要去行动的热血,而我想作者的本意也正是如此。
这本书不像是一位朋友带给我的建议,而像一位严厉的老师,快,快去思考,行动!在书中每一章节后面都会有一个“实操训练”,挺像课后的随堂练习,这一点是这本书的.亮点和成功之处,也正是我为什么说他像一位严厉的老师了。
紧赶慢赶读完这本书,有两个很深的感触:思想、梦想。所以趁热打铁的丁点激情写下这些想法。
思想作为一种本能,主要体现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同大家面对的问题时往往会去思考,现在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1、我想想感觉做不到,算了吧。
2、想想感觉有点困难,先不想了,行动吧!
秋叶老师在这本书中几乎把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给归类了。然后没有写下那些可能来取捷径而带来的成功,他只是教会了我们思考,不说对与错,并且给了一些要靠自己去实践的真理。把精力用在解决问题上,不要让自己陷入一种虚假的“二难选择”。在纠结中无作为还美其名曰自己在思考。在书中还有秋叶老师推荐的书籍、网址、练习,给我们实践和练习的空间,正是因为这些药靠行动的真理让我们知道了学会思想的魅力。
二是对于梦想,你的专业成就、恋爱期待,自己的以后可达到一种追求,小到生活中小小的幻想。它就存在于生活的每一天,并不是想象中的遥不可及。在这梦想中秋叶老师加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怀和个人经历,看到后我也会遐想高中的时候我就老想着毕业之后,快点进入大学,毕业后的三个月我来到了我的大学,一个我四年后必须带着完成梦想走向成功桂冠的人。对自己做一些小小的要求:进入学生会、拿奖学金
考研、留校……我做了些什么?精心的准备面试,然后从两三百人种选入校学生会、系分团委。这是我当时的所思所想,然后我去做了,也算完成梦想了。原来,梦想并不遥远,我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去做。而且我想在去回忆甚至觉得很快乐,为了不吃午饭参加面试是快乐的,忐忑的等待面试也是快乐的。享受这个完成梦想的过程是我对要拿奖学金、考研、留校的梦想更坚定不移。
我想说,我会等到毕业以后,看着我一步一步去成为会思考、行动、合格的大学生,那是我的大学想估计也被一一完成了把。
很庆幸能在大一就读到这本书,感谢饿着肚子的灵感,感谢英明的耿妈!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5人们都说,到了大学就特别轻松,课余时间多,一天也就几节课而已,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但是,真正到了大学以后才发现并没有他们说的那样简单……我们有很多事需要了解、准备。不要等到毕业以后……
人生规划、就业、生计与梦想,这本书里应有尽有,它不像哲学书那么深奥难懂,难以接近,也不像儿童故事书那样过于浅显。它不仅让我们看完后思考,还设法在每一个要点后面设置题目让我们采取行动,特别适合我们这种对大学生活和未来十分迷茫的大一新生,如同一场及时甘露。以下是我目前感受最深的两点:
击败拖延症!
大学的课余时间很多,特别不想以前一样。现在没有老师总是管我们,监督我们,没有父母的唠叨,于是很多人开始懈怠了。这时候,传说中的拖延症就开始泛滥、扩张。正如秋叶老师所说,很多人以前就有拖延症:考试前一周才开始复习、假期快结束才开始熬夜赶作业等等,都是拖延症的成就。长此以往,拖延症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到最后会影响我们最初制定的目标,如同蚁穴一样,可以使大堤溃崩。
我一直都赞同“先苦后甜”的说法。学习生活上来说,如果一开始就把某个任务积极地去完成了,那么接下来的空余时间,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玩耍,去学习其他知识,不用到最后期限的时候熬夜赶工那么辛苦。今日事,今日毕。
化大为小,逐个达标
在刚开学的时候,耿老师让我们自己写下自己在大学要完成的十个目标,越具体越好,这与秋叶老师提议的方法一样——目标具体化,化大为小。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以前曾是班级前十,是老师重点培养的种子选手,由于种种原因,我选择了艺术。伺候,由于专业课耽误了文化课,我的文化成绩一落千丈,特别是数学。作为一名理科生,曾经又那么优异,我对自己很失望。最初,我自己购买试卷整套整套的做,但几乎毫无起色。于是我冷静下来,分析卷面查找弱点,并且逐个题型的去攻克,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样我不仅完成了小目标,向终极目标更近了一步,而且获得了成就感,有动力继续奋斗下去!所以制定短期目标是非常实用的方法。
我们都是在快毕业的时候才爱上学校的,爱上这个充满我们青春的记忆,又爱又恨的学校。我们都是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可惜没有后悔药……不要等到毕业以后遗憾行动的太晚,不要等到失去以后才悔不当初。保持一颗前进的野心,无论最后是否到达目标,至少我为它奋斗过努力过,没有堕落,我无悔!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6《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是一本让人看了目录之后就不想停下来的书。目录里的很多东西,直指每个看书人的心灵,虽然这本书的受众,是针对大学生的。可是像我这个毕业好多年的老人来说,看到这个目录,还是有好多可以提高自己的地方。
我想本书的最大目的是想告诉读者,一定要建立起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的思考自己的专业,独立的思考,独立的解决问题,独立的看书,阅读等等。
1、学会独立学习。把知识能够转变为自己的个人能力。
2、在大学的时间里,不在于学了多少东西,而在于,是否已经建立起自学方法,建立起一套有用的思维框架。
作者的方法是分析背景、找准问题,提出对策,建立行动,效果评估这5步来,像是做一个项目那样等。而我现在还只会其中的3部,即计划,执行,评估总结。我想,后续还应该把背景分析的东西加入到我的计划中来。这样子,可以把我的目标建立起来,为后续真正的评估,打下一个切实的基础。不在只是做事,还有做事的目的。
定义一个清晰的目的,对比各种可能的策略,落实详细的计划,寻求合适的资源来完成,监督和完成计划效果。
3、书中还提到了如何读书,我想对于这个问题,当然是再是去重新温习一遍《如何阅读一本书》更好了。书中提到一句话,我觉得很好“读书的目的,看清自己,明白世界,让自己无所依靠时,有一种严肃的力量可以寄托!”
4、习惯养成与不拖延,注意力集中等。
在书听启发下,我开始在思考着自己的生活人生。
A、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哪些习惯阻碍我进步。对于上述3个问题。我想我应该是现在写下一个答案,等到3个月后,我再来思考这样的问题。再对比一下。
B、想我的习惯养成计划。总的来说,我有这样的认识,可是这样的习惯养成计划,总是会在我的加班过程中,把那些好习惯给落下了。(健身,看书,早睡,早起等等)。所以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把时间安排好,然后能够很好地贯彻我的计划和任务。
C、我觉得我缺少较好的一系列清单系统来促使我完成相关的习惯,任务和工作。
比如,阅读,在阅读时,我应该思考哪些问题,我目前为止没有建立起很好的清单系统。比如,每看一本书,我都能梳理一下相关的阅读目的,阅读收获,书中的精彩抄录等等?
再比如,我的周总结回顾清单,感觉还是做的够细,好多东西,总结过程中,感觉无法进行记录。所以针对上述的问题,我想,能不能总结出或者找到这样的总结规律。
D、番茄是个好方法,希望我能够在这之中好生实践之。
第二篇:《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一年一度的开学季即将到来,又有很多满怀理想的新生将要踏入大学的校园。初入大学,懵懂的新生会问:我是否应该加入团学(这里团学包括:班委,团委,学生会,社团)工作?结合《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关于社团的部分,我提出三个问题,来谈一下自己的浅见,希望对即将进入大学校园并且想加入团学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我真的做好思想准备了吗?
盲目从众。一部分同学加入团学不是主观意愿,他们有些是陪同学去面试,自己顺便一试,或者又看到周围同学都去面试,唯独自己不去又怕被瞧不起。甚至有些人就是去凑热闹的。对这部分同学来说,能不能加入团学都无关紧要。进了自然是好,没进也没什么影响。所以,即使最后这些人被招进去了,因为不是自己主动愿意做得事情,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恶感。加上团学的工作本来就琐碎繁杂,他们当然也就更呆不下了。
缺少自信。诚然如秋叶老师所说:一个人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或的环境,就会发现很多新东西,新知识乃至新压力,这些新东西会驱使我们去付出。但是对于缺少自信的同学,尤其是自我认识不足的同学来说,这种新压力会让他退缩或者萎靡不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诸多怀疑,这些怀疑累积起来得不到疏导的话,便会让这个人放弃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我想这也是很多团学人员中途退出的原因。
如果你说上面的三种情况我都不存在,那么你加入团学便只缺一个理由。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加入团学工作的理由归根结底就是那几条:
为同学服务;安慰死者家属的话
培养兴趣;
扩展人脉;
充实就业履历;
积累工作能力;
有助专业学习;
有助评奖学金;
有助成绩加分;
有助入党;
所以在决定去面试之前,你能否说出你想加入团学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当然,我希望你的理由是前面6项。如果一切都准备好了,那么一旦决定了,就不要在以后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而后悔。因为后悔曾经的选择是最没有意义的事。
我真的只是来打杂的吗?
但是,很多同学做不到这一点。随着在团学的日子越来越久,你会发现团学里的工作非常琐碎繁杂,被当做免费劳动力使唤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甚至隔三岔五的被叫去打酱油这就导致了很多同学开始抱怨和后悔。觉得在团学里一点除了多认识了几个人外什么东西也学不到。
但我想说的是,学不到东西不是团学的错,而是你自己不会总结,不会思考。
在我的学校,抛开打酱油不说,抱怨最多是搬桌子这个问题。有同学说,在团学工作,就是搬桌子。大一当干事被搬桌子,大二当部长指挥并且搬桌子,大三当主席看着搬桌子(偶尔也要搬)。搬桌子就如团学人的恶梦一般。但这个问题不可能避免得了!因为开展活动桌子必须要有人搬。
在团学的日子里,打酱油和搬桌子也是我不喜欢做得事情。不过在我看了《不要等到毕业以后》的拉横幅问题过后,我也试着对搬桌子提出一些问题,不知道看完之后是否能对你们是否也能有所帮助:
1。搞这个活动为什么要搬桌子?你需要多少张桌子?
2。这种搞活动用的桌子该从哪儿借?在哪里搬?
3。什么时间要搬好?
4。究竟该怎么搬才能省时又省力?
5。需要的桌子太多,你该找哪个兄弟部门帮忙?怎么样别人才肯帮你?
6。假如你是部长,你的干事就因为搬了太多的桌子对你不爽,你怎么解决?
7。活动开展完后,还有没有人去搬?要不要提前安排好?
你如果以这种态度来看的话,搬桌子并不只是一件简单的苦力活。它也是对一个人工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的考验。并且桌子也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搬,你有一群同甘共苦的朋友!但是我却经常看见一些有趣的事情,当有些男生因为搬桌子逃跑的时候,一些弱女子正独自扛着一张桌子响当当的迈进!我希望你不是这种男子汉
如果要说的更深一点,搬桌子就是一种服务意识。这就是在以实际行动为身边同学服务。这不是没有回报的,当有一天你大四了,坐在双选会招聘现场的时候,你该知道你面前的桌子是哪儿来的 我真的没有时间了吗?
很多同学,社团工作一旦投入了,慢慢会发现工作越来越多,责任越来越大,最后发现社团工作和学业产生冲突,时间不够用了,严重影响学习。
很遗憾,这个问题我没有自己的见解。因为这也是我头痛的问题之一。无论是老师还是学长,都告诉我们要处理好工作、生活、学习的问题,做到互不干扰。但是他们从来不告诉我们怎么去处理这些问题,我相信即使他们也处理不好。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涉及到时间管理的问题。
那么不妨大家和我一起学学秋叶老师所说的碎片化学习方法。利用碎片时间来完成大块工作。认真思考你认为需要大块时间完成的工作,看看能否分解成可利用碎片时间完成。
无论是写文章,作策划,写总结还是做ppt,动手是最后一步,关键是思考。定主题,拟题纲,攒灵感,这些都可以在坐公交,搬桌子,听一些无意义的讲座时候实现。等到思路理顺的时候,找一个无人打扰的时间段一口气便能完成了。
以前我是最头痛写文章的,因为我拿着笔就想写,但是又不知道写什么,憋了很久也憋不出几个字儿,但是我试着学习秋叶老师的方法,感觉轻松的多了,并且还爱上写长文了。
所以,空余的时候不妨按照秋叶老师说的做:为一个单位碎片时间找到3--5种有价值的用途,比如像3分钟,5分钟,10分钟这样的时间,在不同的场合如教室,寝室,公交等地方能做些什么,把它们做成一张表格。碎片化时间用途越多,你的时间支配度越高,从而在团时间内完成不同工作。
我想这样子的话,你就不会抱怨团学工作占据太多时间了。当然,如果你只是嫌回宿舍撸啊撸的时间太少的话,我也就不能说什么了。但如果确实还是不能兼顾,那么请弃卒保车、壮士断腕,优先保护学业吧。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其实在团学组织工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真想学到东西,你可以结合关于时间管理、沟通销售话术、实习生/职场新人指南等书籍和文章等来培养出时间管理能力、基本的工作能力和基本的工作态度。
第三篇:《不要等到毕业以后 答疑篇》读后感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 答疑篇》读后感
第一次把一本书一点一点有用的记录下来,把一点点感想记下来,来写书评。因为,秋叶大叔在我眼里是个引导者,他带动了很多人前进,我也在前进,所以开始认真对待阅读这件小事儿。
这本书在社团和实践、友情和人际、暧昧和爱情、考研和就业等11个章节中,用大家的问题和大叔们的答案让我明白,我们的人生并不孤独,我们都一样在经历着,或者经历过这些事情。对于大三的我来说,可以看到一些过去自己身上的影子,可以看到现在自己身上的不足和局限,也可以明白一些切实可行的行动密码。
书中还有一些小伙伴们的分享我要行动篇,从这些篇目中,才明白别人都开始了,我还在干嘛?看到了所谓的差距。比如有关社团的那篇我要行动·如何更好地收获成长,小伙伴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协会工作分成了基本素养和工作习惯、工作方法、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三个层次。一条条的阐述中,我在反思自己,待在社团两年,我确实有进步、长见识,可是我做的远远太少了,不免得有深深的遗憾。不过,better late than never,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按部就班,学会反思、总结,之后行动,我可以把两年来的社团经历进行一个升华,使经历进化成经验。
我自己的思考、逻辑和整合能力相对还比较一般,有时还挺混乱的,书里面也提到了具体的方法。而这本书最大的功效便是,在这11个章节中,我从这些角度去看,然后反观自己,找到了自己当下最需要而且也最有实际的能力去改变,去锻炼的事情。并且,不仅仅是知道要改变什么,要锻炼什么,而是知道如何锻炼。
接下来的日子,我的初步计划大致是:
继续写长文;
了解一些思维模式和工具,如 思维导图、6顶思考帽、金字塔原理 等;
了解信息整合的方法,即阅读相关的一些书籍《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这样读书就够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等。
这是初步规划,因为每一次阅读,都会促进思考,进而对计划进行调整,就像我一开始是打算学完这本书就大叔的另一本书《学会独立思考学习篇》,这本书比《不要等到毕业以后答疑篇》更重要,但我发现现在功力还不够,所以对自己的规划有所调整。
我想,这本书的意义:一是让我明白,不只是我才有这些困扰,普遍大学生都有,不绝望不灰心;二是让我锁定我的问题区域,从最容易达到的能力开始去练习;三是从大叔们那么多的回答中感受大叔的那种价值观,并且取那些直戳内心的进行内化。
下面是一些直戳我心的句子摘录:
1.做一件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意义何在的事情,对我很重要。
2.要原谅别人的无心之失,要放下别人的小过错,坚持做一个对人善良但不糊涂的人。对人不带坏心眼,对事多留一个心眼。
3.你不能因为自己的选择离金钱更远就觉得自己有了到的上的又是,去鄙视别人的努力。
4.就是你自己,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值得信任。要学会用理性就事论事,不要简单相信或否定一个人。
5.不是和你在一起的每个人都要成为你的朋友,你们不过是机缘巧合,有缘一起生活过。
6.学会走进内心的时候也要学会走近人类,看清内心是为了要更好地拥抱人类。
7.可以努力,让别人改变印象,而不是指望别人不歧视。
8.你羡慕别人的人生进而变成了你对别人的情感依恋。
9.人的时间在较长维度里进行规划的秘密是不同阶段侧重不同的事情,总体效率反而最高。
10.一个好的社会应该是能包容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
11.没有行动力的人其实没有欲望,只是心里面有很多无望的想法。
12.大学的丰富多彩是每个人可以在大学选择不同的人生发展路径,而不是所有的人都去走一样的路。
13.别做遭受生活打击时幻想还有一个更好的选择,答案是坚持到底,不断改进。
14.人不能总想着我付出了一点就一定应该有回报,世界不只你一个人在努力,而且还有运气。你努力的时间足以打败别人的运气吗?
15.先和自己的过去比进步,再和别人比成长。
最后,感谢秋叶大叔。引用秋叶大叔的一句话: 我希望思考的人是你,哪怕要多花点时间。我们一起加油。
第四篇: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谁说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只能通过锁定选择的专业来实现?专业、选择、兴趣,这些都只是实现人生梦想的一座桥梁而已。大学专业是人在职业领域的初步定位,并不能完全决定你未来的就业选择。
在大学,读什么专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会独立学习,把知识转变成个人的能力。书籍推荐:大前研一的《专业主义》
很多大学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你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通过关键词找到这个行业的网站,再找到这个行业的期刊报纸,然后通过期刊报纸上的曝光率找到这个行业里面的名人,加入他们的虚拟社区,结识可以沟通互动的草根网友,了解圈子内的文化后慢慢通过社交媒体找到和行业内强人互动的渠道。这样的方法,不只是可以用在分析大学专业上,还可以通过这个训练学到一点高效搜索和整合情报的方法
真正的梦想是经过现实无情打击后,却依然愿意去相信、去坚持。
所谓专业,就是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必须经过大量艰苦的专业训练才能成为“专”才,然后靠它就“业”
在说爱或者不爱一门专业之前,至少要能说出这个专业是学什么的,将来能够在哪些行业、哪些岗位,发挥怎样的作用。假如对这个专业一无所知,那为什么这个专业适合或者不适合你?无论理由是什么,都显得苍白。
流程图??
流程图,除了让人了解各个阶段的衔接顺序,还应让人了解这个过程中传递的信息。如每个阶段负责人是谁,需要满足怎样的条件才能进入下一环节,每个环节有无资金或其他的特殊要求等等。
思维导图??
第五篇:读《不要等到毕业以后》有感
《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读后感
寒假抽了点时间仔细地看完了《不要等到毕业以后》,虽然我不能说全部的东西都理解透彻了,但是说有启发是绝对的。这本书的目录很有针对性,并且言简意赅,结构很有逻辑性,还附有推荐书目,有实操,这样能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中的道理。
在这本书中,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要合理安排好时间,不能有拖延症。大学的课余时间很多,不像以前一样,总是有老师管着我们,父母也不会时时在身边监督我们,于是很多人开始懈怠了。这时候,传说中的拖延症就开始泛滥、扩张。正如本书所说,大学中普遍的拖延症:考试前一周才开始复习、假期快结束才开始熬夜赶作业等等,都是拖延症的成就。长此以往积累下去,拖延症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到最后会影响我们最初制定的目标。因此,要克服拖延症,就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如果一开始就把某个任务积极地去完成了,那么接下来的空余时间,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去玩耍,去学习其他知识,不用到最后期限的时候熬夜赶工那么辛苦。
第二,要学会与别人相处。本书中涉及到了学会与朋友相处的部分,看了这部分后,我总结出,与他人相处,基本来说要到五点: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宽容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合作。这五点一看上去,我们心里都很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有时候实践起来,却不一定都能做到。所以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时以这五点来要求自己,直到习惯成自然为止。
第三、要学会学习。本书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学会自学才算读过大学”,而其中提到的自学方法,便是“分析背景,找准问题,提出对策,落实行动,评估效果。”我想,如果我要自学证券,我要分析的背景,便是我为什么要自学这门课程,我要在多长时间内达到怎样的效果,我要找的参考书是哪些,分析完背景之后,便要找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计划落实到行动中,最后评估学习的效果。
第四,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为未来的求职努力。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要做一份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想一想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自己未来就业需要哪些“敲门砖”,为了这些“敲门砖”要做出怎样的努力?未来自己的就业中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职场礼仪有哪些等等。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我们的生活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学习方面也就业方面都给了我们不少启发。我很庆幸,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看了这本书,而不是在毕业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