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维特根斯坦读本》读后感
如果哲学是个江湖,他是罕见的没有门派,没有门徒的半苦行僧式的高人。很少参加比武却只凭一两招就赢了几位举世高手。低调的武者很多,都是有自己一套所谓玄妙又美好的说辞来自我标榜。他天天一个人打磨自己的武艺却又在天天怀疑它。别的理论派最多怀疑一招对不对,好不好或争论那种兵器或武艺最厉害。他却觉得最大的限制来自于人类的肢体,视野的限制,和对武艺甚至胜利的曲解。
他时常只跟自己对战,站在一处假象想对面有个能预知自己出招意图的自己小心观察又大胆出手,然后又调换到对面和自己对弈。因为找不到匹敌的'练习对手,像他一样强,又像他一样不循规蹈矩,在却又尊重他匪夷所思的对弈规则。
而且他对决斗对手也很偏执,有些人会狂妄的冷兵器跟二流火枪手或用弓的人一试高低,还有些人对于一掌打破多少瓦片有执念。他说这些就不是武者的范围,不是尊严问题而是跨了越了重要的边界。但,这个范围之外所有形式的挑战他都会欣然接受,但来者皆输。
【《维特根斯坦读本》读后感】相关文章:
1.《科学读本》读后感
2.教师人文读本优秀读后感
3.冰心读本读后感
4.论语读本读后感3篇
5.情感读本读后感700字
6.情感读本读后感范文
7.《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900字
8.《慈善读本》 读后感
9.优选读本好书读后感
第二篇:维特根斯坦名言
1.只有在天才不济之处你才看见才能。
2.想要思考是一回事,有思考的才能则是另一回事。
3.漂亮的东西不会是美丽的。
4.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
5.好心对待你不喜欢的人,不仅需要本性善良,而且需要非常机敏。
6.任何靠梯子才能达到的东西都不能引起我的兴趣。
7.思维也有一段耕耘的时间和一段用来收获的时间。
8.我不让自己受到影响,这就很好!
9.当你的智慧超越时光数百年,时光总有一天会超越你的智慧。
10.我贴着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11.否定责任是让人不去承担责任。
12.人会把他自身全部的邪恶看作是蒙蔽。
13.一个人懂得太多就会发现,要不撒谎很难。
14.我的心灵的襞里始终粘贴在一起,为了敞开内心,我每一次都不得不将他们撕开。
15.其实,一个男人的梦想几乎是从来不会实现的。(名人名言 mingyan.chazidain.com)
16.一个人能够看见他拥有什么,但看不见他是什么。
17.要是人们某些时候没有做蠢事,那就不会做成聪明的事情。人类是人类灵魂最好的图画。
18.言词即行为。
19.只有非常不幸的人才有权利怜悯别人。
20.去信仰吧!这没有害处。
第三篇: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责任读后感
我喜欢反复阅读同一本书,因此,这就使我的读书活动变得很像是在重新生
活一次了。一本书里会散发出气味,漾溢出岁月所不能带走的情调与生气。因此,即使是长期的读书生涯也不会使我变成学究。而一个没有哲学头脑的人,大量的阅读则可能使他感觉混乱,语无伦次。但一个即使没有哲学头脑的人,他却可能
通过阅读几本书,便思想敏捷、行动有力、感觉清晰,不会象上述那种人,理性
疲塌、精神不全。
维特根斯坦本人不喜欢阅读哲学著作,生活中,他更喜欢看美国西部电影、侦探小说。这种阅读生活,决定了维特根斯坦不会犯学者的通病--考察起源癖。
现在,中国学者喜欢写“西方哲学概观”,总是从历史上讲,从起源上、演
变上讲。这说明他们还没有能力抓住哲学的根源,便只能以“起源”为一种代用
品了。
“寻根学”与“儒学”纠缠不清,这种学者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因为他们不能自己思考问题,便只好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取代自己的思考。
从你的读物中,看看你是什么人,这是评价某个人的一种较为可靠的方法。
还未拜读,先百度。
首先我得诚实的承认,我不认识维特根斯,甚至在进豆瓣前都不曾听说。豆瓣给出了9.3的高分,证明它值得一读。我或许么有这个意志先去详细了解维特根斯,了解他的每一番成就。我只能找捷径——百度。以下引自百度。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4月26日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欧洲钢铁工业巨头,母亲莱奥波迪内,哈耶克外祖父之姑表妹,是银行家的女儿。路德维希在八个子女中排行最小,有着四分之三的犹太血统,于纳粹吞并奥地利后转入英国籍。(也就是说他什么都不缺,含着金钥匙长大,他的所有需求都来自于兴趣?怎么会有如此广泛的兴趣?他跨越各学科的成就是证明了事在人为,还是证明了人脉的重要?)
教育程度:维特根斯坦自幼跟随兄姊在家里接受教育,然而家庭教育的结果却无法使其达到正规高中的接纳标准。直到19XX年(掐指一算,时年已14岁)在通过入学考试后前往林茨的一所以技术著称的中学学习,与阿道夫·希特勒同学,不过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两位重要人物有过任何深入的交往。和一些伟大人物一样,维特根斯坦在中学的成绩并不好,大都处于中下水平,在度过了三年的不愉快后,更带着高考的落败离开了这里(他还没我聪明!)。少年路德维希爱好机械与技术,十岁时就制出过一台简单实用的缝纫机(这点,我觉得强烈的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不可缺)。其最初的志向在于物理学,曾经渴望师从著名物理学家玻尔茨曼(波尔兹曼啊,他想从就能从?家庭关系不可缺,不过他能有这信心,值得鼓励),然而,后者于19XX年自杀,使得维特根斯坦的希望毁于一旦。随后维特根斯坦又立志成为一名工程师。19XX年维特根斯坦前往柏林学习机械工程(时年17岁,我很好奇他进入什么学校学习的机械工程,不会是中国的高职高专吧?在中国,进入高专这种环境后,断然不可能还有机会去维多利亚大学)。19XX年(时年19岁),进入英国曼彻斯特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航空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期间,为了彻底搞清螺旋桨的原理,同时出于对数学基础的兴趣,维特根斯坦阅读了伯特兰·罗素与怀特海合写的《数学原理》以及戈特洛布·弗雷格的《算术基础》(以他之后的数学功底,绝对不可能只是阅读了,看样子这家伙上大学的时候非常之刻苦)。在19XX年夏天(时年21岁)拜访了弗雷格后,维特根斯坦听从了这位逻辑学家的推荐,前往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问学于罗素门下,后成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兼好友,罗素称这场相识是他一生中“最令人兴奋的智慧探险之一”。(21岁,他的学士工程空气动力学学位读完没?他可以半道出家至哲学领域,还跟老师成为好友??此人了得,是人格魅力,还是中国俗称的能混?)
个人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那么那个时候24岁,热血青年,有理想有抱负)开始后本可免服兵役的维特根斯坦作为志愿兵积极入伍,在战场上完成了标志所谓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逻辑哲学论》(英文版: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的初稿。《逻辑哲学论》后他认为所谓的哲学问题已被解决,于是怀着贵族式的热忱前往奥地利南部山区,投入格律克尔倡导的奥地利学校改革运动,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我的神,那么高的成就,突然自己就抹平了?一切回归零点?)。有着理想主义追求的维特根斯坦在这里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对学生也充满了热情,然而却被无法理解的家长们视为“疯狂的家伙”,他们拒绝了这个古怪家伙提出的收养其中一个或两个学生的要求。1926年,被证明总是与成年人格格不入的维特根斯坦离开了“粗俗愚蠢的南部农民”,结束了乡村教师的职位。(时年已经36岁了,在中国,这是人入中年,一切应该回归平淡平稳了。)
主要活动:之后维特根斯坦先是在一个修道院里作过短时间的园丁助手,后来其姊玛格丽特由于担心他的精神状态而设法要求其协助设计并负责建造了自己的一处宅第。这个后来曾被用作保加利亚使馆的建筑物使维特根斯坦获得了建筑师的身份。(这也太神奇了,我觉得艺术品位固然不可缺,但这个身份总得来说还是归因于他家族的声望。如果是平凡人家的中年男子,园丁助手的起步,他还能走多远?难不成这个时期的他,其实是在忍辱负重?)1927年,维特根斯坦结识了奉《逻辑哲学论》为圭臬的“维也纳小组”成员并应邀参与一些活动,与石里克、魏斯曼等成员有过交往,然而维特根斯坦拒绝加入他们的圈子。1928年春在听了数学家布劳维尔在维也纳有关“数学、科学和语言”的一次讲演后,维特根斯坦重新萌发了强烈的哲学探索的兴趣。1929年(时年已39岁了),维特根斯坦重返剑桥,以《逻辑哲学论》作为论文通过了由罗素和g.e.摩尔主持评审的博士答辩后,留在三一学院教授哲学,并于1939年接替摩尔成为哲学教授。(时年49岁了,博士毕业留校,作为他那么广博的学识和经历,也正常)1947年,坚信“哲学教授”是“一份荒唐的工作”的维特根斯坦从剑桥辞职,以专心思考、写作。(57岁辞职,57岁否认他自己之前的研究和教学,这个老男人有点意思。还好这个男人不用养家糊口,教授的职位给他带来的薪水和成就感,还不足以打动他违背自己的理想勉强留下。这就是见过世面的人的好处了)
1951年4月29日(61岁),身患前列腺癌的维特根斯坦在好友比万(edward bevan)医生家中与世长辞。去世后由弟子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和里斯(rush rhees)出版了被认为是引导了语言哲学新的走向的《哲学研究》(英文版: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德文版: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
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爱奥地利文艺评论家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钢琴家。(传奇的家族,这个家族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富足的,为什么还有这么曲折的人生呢?)
第四篇:《中共党史读本》读后感
最近在读一本《中共党史读本》,本书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记录了我党一直把思想文化作战摆在重要的位置重要战略思路,把民族魂、民族精神作为各个时期的领导人不断强调的问题,让我感慨颇深,《中共党史读本》读后感。首先没有思想的坚固堡垒,任何作战行动都付诸空流,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明白这一点,不断强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确实是其他政党难以做到的一点。今天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也很好的继承了这一良好传统,我觉得能够有幸在党组织下参加这样的活动,更要懂得珍惜,作为一名普通的预备党员,我想,我也是在创造历史,我也是在继往开来。其次,我深刻地体会到我党的政权是从枪杆子中得来的,读后感《《中共党史读本》读后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反动,在混乱的年代为人民开路。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刘伯承等一批元帅运筹帷幄,在无数个不眠夜的灯下统领大军为百姓作战。工农红军从1928年起,不断在全国范围内扩大,结合了不怕死不敌人的爱国战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不顾一切只为胜利。最难忘的是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横渡金沙;铁索桥再险,同样可以征服;饥寒交迫再苦,同样可以忍受。是的,我们牺牲了很多战士,可是我们最终以一支部队的名义克服天险,走完长征。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路程上,只要回首长征就点燃了一种精神,照亮了一个民族,我觉得,无论将来我们走到哪里,长征将会是一首精神之歌,不断唱响耳畔。我们的历史也有创伤,那惨烈的日军30万人南京大屠杀至今仍是我们心头无法抹去的阴影。1937年日本的侵华行为,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他们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他们惨无人道的行径毫无天理。可是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吓倒,反而拍案而起,在全国范围内与日本鬼子斗争到底。在艰苦的环境下,在被动的局面下,我们党充分集中才智,密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历经8年终于捍卫了国家的尊严。这当中,多少优秀的爱国爱党人士牺牲,多少无辜的善良百姓受害,可是,中国共产党挑起了责任,强忍悲痛,义无反顾。在党过去的不到百年的历史上,经济发展不常提及。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我们确实无法一心一意发展生产力。现今,历史已经被我们改写,在新时期,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世界证明,我们的经济同样可以焕然一新。有理由相信,我党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长远战略为计,以远大目标为航,在今后的100年谱写更加辉煌的奇迹.
第五篇:道德读本读后感
《共建和谐职工道德读本》读后感
本以为这是一次枯燥无味的读书活动,但在看完《共建和谐职工道德读本》后,我否定了先前的看法。整本书在历史故事和名人语录的牵引下,对典故释义、引申;联系今天的道德楷模和案例,得出感悟;又配以漫画插图,整篇文章看下来,没有晦涩难懂,没有枯燥困乏,取而代之的是心灵的充实和对道德更深的领悟。
原本沉闷的话题变成栩栩如生、精彩有趣的小故事,让我不禁着迷。“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庄子”;“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老子”,“本真乃是精诚的极致状态——庄子”……每一篇总有些句子、有些话,触摸到内心的真实而又深刻犀利。让我不禁反复默诵,直至烂熟于心……
当我把十八篇道德规范一一看完,也让我明白:人的一生看似简单,其实则不然。我们每一天,每一刻,每做一件事,都在随时随刻的用一种无形的东西在刻画自己的形象,这种无形的东西就是道德。如果想让自己立世并有所成就,我们就必须首先从道德做起,学会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具有高尚品质有能力的人。
读完全书后,我渐渐发现,原来做事马虎的我竟安静耐心地思考问题了,原来工作中潦草的字迹变得端正了许多。从《共建和谐职工道德读本》中,也让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让我学会自我反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学会换位思考……我还明白了,要做好工作,心态也很重要。越是埋怨,心越累,越是心烦越无味;做事要做的好,要做得更好,要做到最好,也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当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工作中的人和事,一切将会比想象中容易得多,也会比预期效果好很多。
《共建和谐职工道德读本》给了我们提高道德水平和提升自我的平台,让我们时时刻刻永记“德”这个字。感谢读书节,更感谢给我们这次读书节学习的机会。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续下去,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丰富我们的道德内涵,让所有职工都能发掘自己的道德心,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