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读后有感[精选5篇]

时间:2022-06-24 02:4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哈姆雷特》读后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哈姆雷特》读后有感》。

第一篇:《哈姆雷特》读后有感

《哈姆雷特》读后有感范文五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哈姆雷特》读后有感范文五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哈姆雷特》读后有感范文五篇1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在这一出充满悲情色彩的戏剧之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在面对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挣扎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到底是应该默默地忍受苦难和生活的不公正苟且地活下去还是选择挺身而出反抗人世间无边的痛苦,通过斗争的方式将一切清扫,这哪一种是更加高贵的呢?这句话也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思考。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之中,我们总会遇见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和一些痛苦的选择。在面对这些可以被称为挫折的事物的时候,当我们选择“生存”时我们只需默默地忍受这一切,渐渐地习惯这一切,不停地向后退缩,我们将得到一个所谓安稳的生活环境但是这也意味这我们的人生将一辈子碌碌无为,当面对挫折时的退缩成为了一种习惯我们将失去奋勇拼搏的能力和勇气。或者我们可以选择“毁灭”: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放弃你的生命。

它只需要你放弃你现有的安逸,付出迈向抗争的勇气,再付出面对失败和他人嘲讽时永不言败的耐心和自信。当付出这一些作为代价后,我们将得到的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片我们从未开垦和涉足过的新天地。也许选择“毁灭”后我们的人生仍旧平凡,但至少我们在面对自己和他人时可以自豪地说至少我曾经努力奋斗过,我的人生虽然平凡但绝不平庸。

在面对困境时,生存还是毁灭?获得哪一种人生,舍弃哪一些东西,选择权在于每个人自己。

《哈姆雷特》读后有感范文五篇2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我就是没有看过,我喜欢历史、喜欢爱情、喜欢诗歌、喜欢科幻、喜欢哲学我唯独就不喜欢悲剧。所以,尽管出名,我也不是很想看,包括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我统统都没看过。沙翁的戏剧悲剧诗歌非常有名,不自量力的觉得自己足够强大了,就笃定自己能接受悲剧了,唉,我太高估自己了,这悲剧看的我心内郁闷无比。

莎士比亚是有多喜欢写牺牲和复仇,竟然写的这么悲。哈姆雷特就是个蠢蛋,你爸被你叔叔毒死了,还娶了你妈,有武力有头脑有威信甚至有机会直接把他叔叔杀死,非不!结果中了叔叔的奸计非要和雷欧提斯比剑,结果躲过了毒酒没躲过毒箭,虽然最后真相大白,可是自己老妈喝了毒酒、自己喜欢的姑娘疯了掉水里淹死,跟姑娘哥哥比武两个人都死了,自己和爱人的命都赔上了,这复仇复的何必呢。

还有奥赛罗就更悲剧了,亲手把自己媳妇给杀死了,自己自杀,就因为一个该死的伊阿古的谗言,你就怀疑自己媳妇跟自己下属出轨,有没有脑子啊,就因为一个手帕不见了,就因为自己媳妇给下属求情,这智商,尼玛你再怎么嫉妒,你杀自己爱人之前,你就不能好好听人解释解释么。这算什么真爱啊,算什么爱情啊。

所以,沟通是多么重要,冲动尼玛就是魔鬼,遇到别人说坏话,特别是说自己爱的人的坏话,特别是自己讨厌的人说的话,拜托都有点脑子,用心想想,耐心调查调查,别老干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再怎么伪装,说自己爱人坏话的其他人,也都不是什么好人,这种人就赶紧下地狱吧。不管到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一定记得谁是你的爱人,你要选择相信谁。

《哈姆雷特》读后有感范文五篇3

最近,我阅读了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著名作品——《哈姆雷特》。

国王杀害哈姆雷特的阴谋因为海盗的突然出现而失败了,被诛杀的反而是国王派出的两名送信的奸臣。阴差阳错之下,哈姆雷特回到了国内。另一方面,雷欧提斯,波洛涅斯的儿子、血气方刚的男子汉,也在闻知父亲死讯后回国,在国王的唆使下,他将复仇的矛头指向了哈姆雷特,并成为国王谋杀王子阴谋的一枚棋子。

奥菲利娅的葬礼上,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相遇了,两个都急于复仇的年轻人正中克劳狄斯的下怀,国王的赌注让两个年轻人走上了决斗场。讽刺的是,虽然比赛开始之前哈姆雷特向雷欧提斯道歉并赢得了对方的谅解,但还是没能避免惨剧的发生。两人所谓的“友谊赛”还是让剑上的毒汁发挥了作用,国王事先准备的毒酒也排上了用场——王后出于对子女的疼爱和对王的权威的敬畏,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喝下了毒酒。

国王的奸计没有得逞了,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为毒剑所伤,雷欧提斯在最后时刻向哈姆雷特道歉并告知其国王的诡计。算是冰释前嫌。之前背叛丈夫的王后也为了自己的子女而死,算是洗刷了自己的罪孽。哈姆雷特在垂死之际用尽全部力量将剑刺向了万恶的国王克劳狄斯,复仇的目的达到了!哈姆雷特饮下了仅剩的毒酒,与死亡拥抱。

福丁布拉斯凯旋而归,正好遇上这一幕宫廷惨祸。故事的最后,获得胜利的挪威王子下令将哈姆雷特的遗体抬上露台,鸣炮向哈姆雷特致敬。笔者窃以为,这次致敬,也是莎翁对于自己笔下人物的情感的体现。

《哈姆雷特》读后有感范文五篇4

我是很少看戏剧的,因为我觉得戏剧已十分过时了。闲时翻看了莎翁的戏剧《哈姆莱特》,大脑中关于戏剧的空白被人性的光辉充满,这光辉也曾照亮过一个时代。

哈姆莱特是个悲剧人物,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人。他勇敢善良却又优柔寡断,但他终究是个英雄,是英雄总值得颂扬。一直以来,人们只要提到莎士比亚,总会想起他笔下的英雄哈姆莱特。但莎翁却将所有同情都交给了女配角奥菲利娅,她的命运根本不被她自己掌握,而是交给无情的虚无。没有同情心的神不是神,而事实是神没有同情心,用数学的思想来说两者之间便是一空集,也就是我所说的虚无了。奥菲利娅的悲剧性在于揭示了人的脆弱。

帕斯卡说过: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芦苇。人生易逝,我们怎能不好好珍惜,因为偶然的灾难会轻易地将它夺去。人性的光辉和人的脆弱成就了美德和智慧,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认真书写。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这是哈姆莱特的呼喊,是莎翁竖起的人文大旗,是民主写给专制和神权的檄文,预示着一个时代的来临。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字——人,当我们用歪歪斜斜的笔迹留下这个人字时,却不知道它的'来之不易。那个年代,那个被神主宰的年代,为了真理,人被谱写成《神曲》,人被画成具有笑穿千年魔力的微笑,人被神在火刑柱下煎熬。但这个人终于被前赴后继的战士举起,被但丁讴歌,被达·芬奇画出,被哥白尼坚持,被布鲁诺坚信,被米开朗基罗雕刻,被伽利略发现,被莎士比亚化作笔下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被更多的没有留下姓名的学者传播。面对这样来之不易的人,我们怎能随便写下?

今生今世,我已在空白的纸上描下了一个人的框架。墨已研好,就只差挥动大毫,笔走龙蛇,造就一个威武的撇和一个雄壮的捺。

《哈姆雷特》读后有感范文五篇5

在莎士比亚所有的作品里,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这是一个关乎命运与性格的悲剧,一首人性的凯歌。它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社会末期的罪恶与本质,同时,我们频繁的看到了一个词——命运。它像影子一样和我们不离不弃,又似阳光一般温暖人心,邂逅让人变得幸福却也伤痕累累,但更多时候,命运像梦魇一样深邃而窒息。霍拉旭在戏剧的第一幕、第五场的露台的一部分有这样一句话“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棋局。

戏剧是人生的放大,人生就如一场戏。无论你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当你经历了一段丰富而深刻的精神生活,重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你总是能在《哈姆雷特》里找到一些你会觉得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

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选择的人生之路——面对正义、爱情、责任,一颗矛盾而又决绝的心,在那样一个混沌的世界里毅然背叛了命运,坚守住了他的正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经验也代表了我们自己的经验,他所面对的命运在我们人生的某个阶段里也是我们所要面对的。

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时他的抉择是非理性的,热血中正义的沸腾让他失去理智,比如当他在激怒之下一剑刺死他误以为是国王的波洛涅斯时。然而或许正是他这种不理智的抉择,这种人性的弱点,让我们从心底里接受和认同他的艺术形象,因为我们常常可以在自己身上看见他的影子……

第二篇:读后有感

读《芦花荡》后有感

席君恒

这是一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的一个小故事,记述着当时人民群众为保护革命队伍、守护家园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一件小事。

故事场景一反往常的硝烟战火,而描写一个看似与战争毫无相关的“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的老头子为了部队的供给,为了部队的后续力量,一次次的通过敌人的封锁线,给战争中的战士和群众带来生的希望。文章中有几处不和谐场景,唯美的家园画面描写与当时的战争年代相背离;即将步入残年老头与凶悍的手持武器的敌人相对比;单纯的小女孩与其残酷经历的相矛盾。通过这几个打破常理与愿相违的实例,激发读者内心的不平,引起读者对战争的厌恶、对侵略者的痛恨、为保卫家乡誓死抵抗之情。

这些善良、纯真的人们在战争的环境中更加能反衬出其人生的光辉,通过写老头的顽强,表现出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恰恰是我们这代人缺少的,为了保卫家园,为了保护祖国的将来,不畏强敌,凭借自己一计之强捍卫者自己的尊严,捍卫着祖国的尊严。面对强敌的层层围追堵截、面对敌人的优良武器他没有丢失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在看到将被自己带进部队的小女孩受伤时让他自责的丢了自己曾有的勇气。这篇文章着重描写这一个老头,将近六十岁,按说应该在家园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

“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敌人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才是白洋淀真正的主人,他对家园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老头子的过于自信自尊,使他自信万无一失,因为这一次女孩子的受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读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通过描写老人来间接赞美英勇的中国人。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读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顽强无畏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第三篇:读后有感

读《商鞅变法》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的《商鞅变法》一文,深有感触。

文章介绍了战国初年,秦国因国力衰微,常遭中原大国欺负。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决心改变秦国的现状。当时卫国人公孙鞅(又名商鞅)认为秦国要想强盛,唯有变法图新。于是,秦孝公就命公孙鞅任左庶长,统令变法之事。

公元前359年,公孙鞅颁布了新的法令。可是,老百姓却认为又是一阵风似的把戏,都不以为然。公孙鞅便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军士在南门竖立了一根又粗又长的木头,并贴了一张告示: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十两金子。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聚集到南门议论,却没人扛木头。公孙鞅又让军士贴了一张告示,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这回刚把告示贴了上去不久,就有一个彪形大汉说:“我来!”一口气将木头扛到了北门。没想到公孙鞅果真把五十两赏金送到了大汉手中,大家一看,看来官府这次是言出必行了。于是全国百姓都知道一个叫公孙鞅的官儿非常守信,全国上下也都响应了他的变法号召。

看了这则故事后,我不禁想起了贪玩不爱写作业的自己。有一次,我为了要跟着妈妈出去玩,就答应妈妈,回来后写一篇日记。我如愿以偿的和妈妈出去了,可是回来后又懒的写,于是就拿出了以前写下的稍作修改交给了妈妈,竟然糊弄过去了。现在看来,多不应该呀!

我既然已答应妈妈,就应该信守承诺再写一篇日记,可是我却将做人最重要的“诚信”二字抛在脑后。公孙鞅为了国家能做到信守承诺,而我却为了玩,而没有守信。想一想真是惭愧!我以后也要想公孙鞅一样,做到诚实守信,把我们祖祖辈辈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传承下去!

第四篇:观《哈姆雷特》有感

观《哈姆雷特》有感

——悲剧中的喜剧性

在莎士比亚丰富多彩的戏剧创作中,人们最推崇的是他的悲剧;而在他的悲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无疑是《哈姆雷特》。正如俄国伟大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所形象地指出的,《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人类所加冕的戏剧诗人之王的灿烂王冠上的一颗最辉煌的宝石”。但遗憾的是,对于《哈姆雷特》我仅停留在了书本上,从现场未目睹过其演出,因此,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提前一个小时来到了礼堂,在这一小时中,迫不及待的心情已经压制不了我内心深处对《哈姆雷特》的渴望!

在这一小时中,我浮想联翩。莎翁有句名言:“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猜想,待会演员表现的是一个懦弱、犹豫、怀疑、恋母的哈姆雷特,还是一个坚强和睿智的哈姆雷特,或者都不是。我也期待着能有所突破。

在期待的同时,还有些许的忐忑。忐忑着一会舞台所展现的会不会如同我想象中的那样。有关批评家认为莎士比亚剧作更多的应该是属于文学而不是戏剧,指出莎士比亚的悲剧过于伟大,不适宜舞台演出。正因为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了各种品格、思想、特点、姿态,甚至于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身上也带有“一丝哈姆雷特的味道”。这种既难演得淋漓尽致,也难演得完全离谱的角色往往包孕着十分丰富的内心世界,人们可以看到这类角色性格中的某几个侧面,但毕竟难以穷其究竟;另外,正因为角色的容量大,不同的观众会有迥异的“哈姆雷特意识”,期望于演员的也往往因此而不尽相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舞台或银幕上的丹麦王子的确很难取悦于每个人而博得一个“满堂彩”。

但现在看来,我的忐忑是多余的,因为——最终,这次《哈姆雷特》戏剧的演出不负众望!

演出中,掌声不断,笑声频频!个人归纳了三大亮点:对哈姆雷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生存或死亡命题的重新演绎和悲剧中的戏剧性因素。这使得此次演出展现了出色的效果,创新性的剧中多位演员尝试哈姆雷特的角色并在同一场中相互转换给观众带来了与以往不同的体验,也为戏剧的演出形式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另外,在第三幕第一场,哈姆雷特那段经典的独白由剧中所有演员同台演绎让观众以独特的视角对话莎士比亚,走近哈姆雷特,重新解读爱情、友情、命运。或许正如著名导演林兆华所说:“每个人随时可能是哈姆雷特,他是我们的兄弟或者就是我们自己,那些折磨他的思想每天也在折磨着我们,他面临的选择我们每天也在面临。生存或死亡是哲学命题,也是生活中每一件具体的大事和小事。是或者不是,你只能选择一个。我们今天面对哈姆雷特,其实面对的也是我们自己。能够面对自己,这是现代人所能具有的最积极、最勇敢、最豪迈的姿态。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答案或许因人而异······

不过,最令我难忘的是剧中的喜剧成分。《哈姆雷特》中“墓园”一场,哈姆雷特在识透克劳狄斯的凶险面目后,决心与之斗争到底;这是激战前的片刻寂静,观众已经看到两军交战的刀光剑影,但这里却插入了这场哈姆雷特与掘墓小丑的风趣谈论,他们面对一个被掘起的骷髅,论古说今,诙谐幽默,滑稽可笑。特别是演员那嗲嗲的方言,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还有李忠实老师的出色表演,生动幽默的语言惹得观众禁不住大笑,尤其是与“女儿”奥菲莉娅的对话中,他在台词中创造性的注入了自己的理解,加之对人物的形象塑造,一改以往对角色生硬表演的风气,让观众觉得剧中的波罗涅斯就是我们身边的“父亲”。

接下来,本人就第二个亮点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

塞缪尔·约翰逊,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是这样评价的:“莎士比亚不仅本人兼有引读者发笑和激起读者悲伤之情的本领。而且能在同一作品里达到这样的效果”,他认为“不可否认混合体的戏剧能给人以悲剧或喜剧的全部教导。因为它在交替表演中把二者都包括在内,而且较二者之一更接近生活的面貌。”美国著名评论家斯托尔认为:只有在大师手中,喜剧和悲剧才能相互渗透而又无损于剧情的效果。由此可见,在悲剧中穿插喜剧情节不仅无损于悲剧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剧情的发展,使幽默风趣、诙谐滑稽的喜剧气氛融入庄重而严肃的悲剧之中,使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哈姆雷特》在不损害悲剧基调的原则下把悲和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剧情发展的进程中,让庄严中有轻松,从而达到以喜衬悲、以喜促悲的艺术效果,并使主题意蕴得以升华。他有意识地打破悲与喜的严格界限,在悲剧的框架内表现出具有喜剧性的矛盾冲突。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悲剧中,《哈姆雷特》堪称典范,虽是一部复仇悲剧,但剧中人物的喜剧性点缀却构成了该剧的主要独特之处。

从《哈姆雷特》中的人物性格来看,莎士比亚赋予了哈姆雷特机敏聪慧的特点。哈姆雷特喜欢重复和使用双关语。双关语既是一种文字游戏,又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它常利用词语的音与义的关系,同时关顾两种不同的事物,产生“表”、“里”两霞意思。在莎剧中双关语不仅用来插科打诨,还用来表达各种严肃话题。莎士比皿的双关语既深深地根植于社会历史渊源的肥沃土壤.义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第一幕结束时哈姆雷特就知道是叔父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对其叔父在他父亲刚死不久之后就娶自己的母亲而大为不满,所以先有“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的独自,紧接着他叔父假惺惺地问:“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时.哈姆雷特就用了双关语来回答他“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下很久了。”哈姆雷特在对克劳狄斯的反驳之中,利用单词“sun”多义的优势,既可表达自己“不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心情,因为他此刻身穿丧服正为死去的父亲痛苦哀伤.所以更愿隐蔽起来;同时也町表达哈姆雷特不想再见到国王的意愿,凶为‘sun(太阳)’一词在传统上可象征‘王室、帝王”’。另外,哈姆雷特在自己的回答中,还利用了“sun”与“son”两词之间的谐音.机智地“反驳并拒绝了新任国手将其称为‘儿子’的意图”。在这里,双关语的使用很好地体现厂哈姆雷特说话的用意,利用“son”和“sun”的同音异义,不温不火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极大地讽刺了其叔父的虚伪和不道德。莎±比亚在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首次见面时。便安排他们两人以双关语的形式针锋相对,由此拉开了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唇枪舌剑、斗智斗勇的序幕。哈姆雷特在剧中使用了大量的双关语.如哈姆雷特捉弄大臣波洛涅斯说他是个“卖鱼的贩子”。对其进行辛辣的讽刺。在第五幕第一场,当哈姆雷特在墓地对掘墓人扔出的头骨进行了一番沉思与诂问之后.接着又反问好友霍拉旭能否通过想象“追问哑历山大高贵的尸体是否就是塞在洒桶上的泥土?”当霍拉旭同答“那未免太想入非非了”时,哈姆雷特首先以散文形式反驳霍拉旭的观点,随后又即兴吐出了四句打油诗。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之口对所谓的伟人与帝王进行了戏谑性的蔑视与讥讽:恺撒——罗马帝国的统帅、君王。人们常把他与亚历山大相提并论。亚历山大——马其顿国王,先后征服过希腊、埃及与波斯,并侵入印度.建立亚历山大帝国,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伟大的征服者。同时也以其长相英俊、体味芳香而出名。但他死后肯定也会是朽骨一堆、臭不可闻。尽管这是一部复仇的悲剧.但剧中哈姆雷特的机智聪慧给读者带来了喜剧性的缓解和心灵上的安慰。

伪善、自吹是喜剧人物的重要特点。莎士比亚同样赋予悲剧中的反面人物这种性格。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当丑的东西装模作样力图装扮成美的东西的时候,它就成喜剧性的了。”悲剧中的奸臣、伪君王及势利小人常表现出这种特性。《哈姆雷特》中的丹麦国王克劳狄斯,御前大臣波罗涅斯便是这一类型的角色。克劳狄斯杀害其兄.又娶其嫂为妻,为掩饰自己的罪恶在众人面前却说:“应该让全国都表示一致的哀悼”:称自己和嫂子的结合是“承袭我邦家大业的先王德配”.把自己的丑行加以掩饰,充分暴露出他那伪君子的嘴脸。把大逆不道的事情说得冠冕堂皇,让人们认为他这种行径其实是为了整个国家,可读者在明白了真相之后就会对他无比的痛恨,他的行为举止无不透漏着讽刺的意味。读者对此嗤之以鼻。一方面他在第二幕第二场中的演讲只是告诉众人他已经和其嫂结婚,但对他们的婚姻没有任何解释。只是让人们知道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不得不这样做.从而获得众人的支持和理解。而另一方面对哈姆雷特倍感疼爱,称其为自己的儿子,但背地里却派人去杀他,这样虚伪的面孔让读者对其深恶痛绝.与此同时也觉得其行径极为可笑。波罗涅斯作为一个大臣.其趋炎附势的特点也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在第二幕第一场作为一个喜剧性的人物出现。接下来的这一幕让读者充分地看清其自吹自擂的嘴脸。在向国王和王后汇报哈姆雷特变疯的时候,波罗涅斯口口声声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其之前却说了很多无关痛痒的话.以至于王后让他“多谈些实际。少弄些玄虚”。作为一个父亲,他竟然派人去监视自己的儿子。在常人看来这是不合情理的,和他之前的所作所为正好相反,从而更让读者认清他的真实面目。

莎士比亚在剧中加入了小丑的角色也让这部戏剧的悲剧性有所缓解。有时会让小丑表现为明辨是非,最通情达理甚至最高尚的人物。他们把一般人不敢说的话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既幽默。又有理。在第五幕第一场,奥菲莉娅死后,两个小丑在掘墓穴时讨论奥菲莉娅的死,唱着小调,开着适合他们那一行的玩笑。让人们暂时忘记了奥菲莉娅的死这个悲剧性的结果。莎士比哑旨在通过这些小人物来缓和悲剧的过分压抑感,但在笑过之后,他们看似玩笑的话又会让读者有所感悟。

莎士比亚在剧中给各种人物以一定程度的喜剧效果,目的在于以喜助悲,加强悲剧的艺术效果,其主要意义是深化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显而易见,用喜剧成分从某一方面加强对悲剧主人公的刻画,如哈姆雷特的装疯一定程度地表现了他的机智聪慧,当得知自己的父亲被叔父害死后.按照常理.哈姆雷特完全可以直接去找叔父报仇.可是他想得却是一步步揭开克劳狄斯的丑恶嘴脸.用装疯的办法来保护自己,使这部复仇悲剧没有想象中那么残酷。另一方面从克劳狄斯、波罗涅斯的言行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对他们的讽刺和讥笑。用反面人物的丑来衬托悲剧主人公的美,如用阴险狠毒的克劳狄斯对哈姆雷特的衬托。另外,莎士比亚还借助小人物来揭示出真理。在无理中见真理。喜剧因素在人物性格中的体现是莎七比亚独特的写作手法。在悲剧人物性格中进行喜剧成分穿插,使戏剧悲喜交集,以喜助悲,以苦笑衬托悲剧气氛。这是一种悲喜交融、以谐助庄的艺术手法,也正是莎士比亚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及其高超的驾驭能力。从而使得《哈姆雷特》这部戏剧在世界文坛中永不凋零。

第五篇:读《哈姆雷特》有感

读《哈姆雷特》有感

以前,常听人说《哈姆雷特》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我没有亲见,自然也无从说起。如今,我读了一遍,心中颇有一番感慨。伴随着淡淡的悲伤,哈姆雷特本性之善、意志之坚、复仇的愿望之切等特点,无不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觉得,哈姆雷特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的灵魂也因他的英雄举动走得远于他人。

最初,哈姆雷特是天真的、单纯的,也是幸福的,他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希望。后来,父亲的暴死、母亲的改嫁,让他觉得一切都天翻地覆了,于是,他失望、孤寂,又开始忧郁了,他无目的地活着。

恰在此时,鬼魂告诉了他真相,于是,哈姆雷特愤怒了,他也开始觉悟了,他要报仇。

哈姆雷特凭着自己的智慧,验证了事情的真实性之后,他开始平静下来,他沉思着,自己是否应该担起重任。那时,他的灵魂却没有停下来等待,仍在前进。最终,哈姆雷特做出了决断,他放弃了安逸的生活,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放弃了只是他却没有料到克劳狄斯的阴谋,不过,他毕竟在临死前也给了敌人致命的一击。他虽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却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铺平了道路。此时,哈姆雷特的灵魂走得更远了,直到消失在那条通往天堂的大道上,好一个走远的灵魂!

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情爱。正因为如此,他能对母亲发出心底的愤怒,面对奥菲利娅的死,他悲痛欲绝,而当他面对自己的仇人、国家的仇人时,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犹豫不决、迟迟不愿行动。如今读来,我仍能感受到他当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挣扎。什么才是英雄?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莎翁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摆脱了古人将英雄神化的写法,他写活了哈姆雷特。这个人物感动了读者,让人觉得,仿佛真有这样的一个人站在我们的面前。读罢此剧,我的心里再也不能平静了,胸中掀起的激情使我发出了来自内心的感叹:哈姆雷特,我为你喝彩。

下载《哈姆雷特》读后有感[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姆雷特》读后有感[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哈姆雷特》有感

    浅析《哈姆雷特》中的女性形象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最复杂的人物之一,他有时候举止和善,思想深刻;有时候却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尤其是对待他的母亲乔特鲁德和奥菲利亚。在......

    读哈姆雷特有感

    读哈姆雷特有感读哈姆雷特有感 篇1看完这本书,不自觉的想起一本书,就是沈从文的《边城》,记得当时再写这本书的读后感时,发了点牢骚,过后也在心里嘀咕,为什么网评都是如何如何好,如......

    读哈姆雷特有感

    读《哈姆雷特》有感 在莎翁的笔下,总会有各式各样的故事在缓慢的抒发各自的情绪; 在17岁以前,也许会因为罗密欧与朱丽叶那般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而混乱,会为最后的结局潸然泪下......

    读哈姆雷特有感

    商务英语acca 王语嫣 1207090213《哈姆雷特》读后感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我读了不止一遍,每次读过,都心有震撼。印象最深的却是初中的第一次阅读,那时,对于其中所反映......

    读《哈姆雷特》有感

    生存还是毁灭 ——读《哈姆雷特》有感 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一句话:“我们多应当拥有的,不仅仅是高贵的理性、伟大的力量,更是优美的仪表、文雅的举动。而这种美丽,不是建立在全......

    读《哈姆雷特》有感

    读《哈姆雷特》有感1 为自己新夫的怒火和儿子的“疯狂”而担忧不已的王后约见了哈姆雷特,本想劝诫他几句,却被儿子对事情真相和对自己背叛丈夫行为的控诉说的无地自容。对王......

    读《哈姆雷特》有感

    读《哈姆雷特》有感 读《哈姆雷特》有感1 人之初,哈姆雷特在最初是天真而幸福的,对未来有着无限的向往。但现实的残酷迫使着他一步步走向伤心,父亲的暴死,母亲的改嫁,他也开始忧......

    《输赢》读后有感

    《输赢》读后有感 我在工作之余读完了《输赢》这本书。零零总总的,然后把片段拼接在了一起,发现故事的主线还记得,细节却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我想,作者付遥写这篇小说的目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