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的历史基本面看中国经济改革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读书报告
财政金融学院 郭云澍
【摘要】本文通过对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成书逻辑和内容简介,阐明作者“回到历史基本面”的核心观点和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两个研究工具。以历史脉络以及思想传承梳理了书中中国古代历史上从管仲变法到王安石变法的五次重要经济变革,将书中内容进一步提炼整合,比较异同,归纳出历史上在国家干预与自由放纵之间跳转的闭环逻辑。最后揭示总结全书结论并结合当下中国经济崛起做出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历史;经济变革;盐铁之辩;中国经济崛起
一、《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简介
(一)引言
当下,中国正在以迅猛的势头崛起,由《经济学人》杂志出版的《2050年趋势巨流》(Mega change: the world in 2050)一书中预测,在2030年前后,中国经济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而这与以林毅夫为代表的持乐观态度的中国经济学家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尽管中国经济崩溃论、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也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势头强劲,经济崛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由经济发展模式引致的种种争论此起彼伏,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与审视,不仅是出于学术上的讨论与考量,更是与实际的政策选择息息相关。经济学最不可思议也是最迷人的地方,在于永远难以找到时代问卷与经济难题背后的“标准答案”。当理论和数据都无法给予清晰判断的时候,中国经济崛起的魅力,反而显得更加迷人。
(二)回到历史的基本面
如经济学家熊彼特所言,人们研究经济的三种方式是通过理论、统计和历史。《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对中国经济崛起这一命题的探索溯源,作者吴晓波称之为“回到历史的基本面”。他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的“跳跃式发展”和“结构性缺陷”都是一个“建设性结果”,这样的结果与中国两千年历史上的基本面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于是“回到历史的基本面”是本书创作的起点,也是全书构建的底层逻辑。
(三)《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内容简介
该书以十数次重大经济变法为线索,系统概述了从春秋一直到当代新中国改革开放两千多年的历史。每章节每次变法均指明变革原因,将利害得失陈述列出,整体上来看仿佛简化的的中国经济史。同时,这是一部编年体的中国经济发展史。除去导论与结语,全书共涵盖十二讲,单独以小单元审视,有其精悍的总结与阐释,更重要的是当以时间先后为序串联,以史为鉴,映照出中国经济发展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
(四)两个研究工具
吴晓波先生为梳理庞杂的历史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变革和重大事件在剥离时代表现,提炼出内核后,都可以简化统一到两套理论体系中,也就是作者研究古往今来中国经济的两个工具——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和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
四大利益集团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作者认为发生在历史和当下的所有中国问题都是这四大集团相互争斗、博弈和妥协的结果。
四大基本制度分别是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这是集权政体必不可少的四大支柱,作者分析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制度创新以及诸多改革,本质上都是围绕这四大制度展开。
二、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经济变革
(一)管仲变法
全书以管仲变法为始,作者将管仲称为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管仲的变法使齐国崛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的最核心的思想是“以商止战”,但是与历代的儒家思想体系相悖,因而没有得到继承。同时,管仲是“盐铁专营”的创造者,是国家专营的思想来源,对后世影响力巨大,后世关于盐铁的争论以及历代改革的核心问题其实都源自于此。如果按现在的定义划分,管仲治理下的齐国是一种古典市场经济的雏形。
管仲变法的另一内容是将百姓按照职业来划分为“士农工商”,但这四者并没有先后顺序的区别,传统观念上“轻商”似乎是中国古代的特点之一,但是其实历代从来没有轻视过作为主要财政来源之一的工商业,相反,往往在中央财政吃紧的时候将利润很高的的工商业收归国家,进行专项经营。
而正如书中所写,管仲之所以没有造成更大的影响是因为他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思想”非但不同,甚至相悖。不同于儒家倡导的以农为本,克己仁义,管仲所推崇的以商止战,鼓励消费显得格格不入。
(二)商鞅变法
与前文管仲截然相反,商鞅被作者描述为:命令型计划经济的鼻祖。秦国之所以能一统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商鞅变法。
这场变法历时持久,共分为三个阶段,从农耕方面的改革,到军事,最终到中央集权,其结果是把秦国变塑造成为了一个效率奇高的战争机器。
商鞅的经济变革,与管仲相比,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无疑是大大的倒退。但是,正如钱穆先生所言,评价历史不应脱离其发展的土壤。这些政策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聚集国力,让国民经济充满纪律性,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史记》记载,变法实施之初百姓怨念极深,但是没过几年,百姓就习惯了。这是专制的力量
郡县制是对于封建制的一大进步,也是传承至今的行政划分模式。“百代都行秦政法”是对商鞅的致敬。这种命令型的级段计划经济在当时发挥出巨大的力量,但是不是古往今来发展的主流,而传承下去的是商鞅变革法令制度的决心和彻底,这样的精神鼓舞着改革者前仆后继地探索与献身。
(三)桑弘羊变法
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在完成帝国模式的建设后,在多种前提都已具备的条件下,财政大臣桑弘羊实施了史上第一次整体性的改革,其中诸多经济政策以及经济思想为后世所效仿借鉴。
桑弘羊改革涵盖诸多经济重要领域,在产业上进行改革,将铸钱、盐铁、酿酒全都收归国有,流通上采用均输与平准制度,在税收上推出告㬆令与算缅令。尤其是强硬的税收手段使得中产阶级集体破产,同时政府的信用严重透支。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对于中央财政起到了作用,但也为桑弘羊晚年发生的“盐铁会议”埋下了伏笔,在这场会议上,群儒反对国营化政策,反对与民争利。
这场会议上,垂垂老矣的桑弘羊发出了震彻古今的“桑弘羊之问”:如果按照不与民争利的原则,不搞国营经济,军费的开支、国家的财政收入将从哪里获得?地方割据的景象应当怎样化解?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正是历朝历代探索改革的根源。
(四)刘晏变法
随着盛世大唐达到巅峰,中央集权不可回避的渐渐旁落,由此在统治者的自信与疏忽下,干弱枝强的历史条件中,安史之乱爆发。尽管最终平定,八年战乱使得中方财政捉襟见肘,于是历史的逻辑再度降临,各项国家策再次出台。这次的主要操盘手是刘晏,其实刘晏的财政思想在本质上与桑弘羊如出一辙,就如同桑弘羊力排众议地褒扬商鞅一样,刘晏本人亦视桑弘羊为楷模。
刘晏变法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把统购统销政策改为由百姓生产,官方集中收购,再由商人销售,这样的创新极大降低了成本。而且注重保护获得经营许可的盐商的利益,“常平盐”制度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商人囤盐牟利。另外,刘晏将桑弘羊的平准、均输制度重新搬了出来,在各地建立常平仓,利用价格涨跌贱增贵卖,以获其利。
及时的政策转变使得中央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观,安史之乱后没有陷入更大的困境。“敛不及民而用度足”是史界对刘晏的评价
(五)王安石变法
宋代,是所谓士绅经济的起源,在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壮大国有事业的同时,权贵经济泛滥成为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贫富差距拉大,土地兼并严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变法的大幕拉开了。作者将其称为帝制时期最后一次整体配套体制的改革。
变法前的一场大型辩论史称“延和殿廷辩”,是继公元前81年盐铁会议后的又一场制度辩论,司马光代表的传统儒家观点认为应该从中央的节省来解决问题;王安石则认为中央要将统揽经济大权,进行改革,司马光当场指出,“民不益富而国用饶”是典型的桑弘羊的观点。宋神宗最后选择了王安石,实施变法。
王安石颁布的改革法令中最重要的是均输法、市易法和青苗法。前两者是对桑弘羊的继承,青苗法则作为王安石的独创。在每年粮食收获前,农民可以到官府借贷现钱或种子,来补助耕作所需。改革使得国库随之一饱,但是随着实施时的诸多因素,政令和法律开始扭曲,在执行阶段彻底变味。一些枝头末节的商品也被垄断了起来,自然地商业秩序崩坏。农民因各级官员的欺压和操纵,生活苦不堪言。
王安石变法与前代的管仲、商鞅、桑弘羊一脉相承,其激进程度和王莽比较接近,充满了理想主义气息。北宋的灭亡昭示着变法的失败。王安石这样的经济大师异常惨烈的失败,令所有的后来者一味求稳,谨小慎微,趋于保守,也间接导致了明清的闭关锁国,使东西方文明就此分道扬镳。
三、结论与现实意义思考
经济发展是跌宕向前的,而且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也是历史反复出现的根本原因,作者在记述汉武帝变法时提出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放活民间是发展经济的前提,但是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地方割据情况会恶化,这会挑战威胁到中央权威,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集权式的变革,削减地方实力,但是这样的改革必定会使民间收到伤害,造成生产力下降的问题,进而会导致政权新一轮的不稳定。历代的治国者都面临着这样的抉择,是任由矛盾尖锐,还是再度自由放权,使经济复苏,历朝历代,执政者都面临着逃不开的命题。
而作为对上述命题的回应,从古至今,“管仲变法”、“商鞅变法”、“桑弘羊变法”、“刘晏变法”乃至 “王安石变法”一脉相连,是集权经济的实验。历史上的经济大师不约而同的互相欣赏映射出历代“变法”衍续的同一逻辑。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一书得出两个结论:一、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崛起是两千年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演进,远非简单的“意外结果”,而已,而且历史的闭环逻辑可能重新上演。二、中国经济体制上的“结构性缺陷”,是一个“建设性结果”,这样的结果与中国两千年历史上的基本面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回到本文最初,也是作者吴晓波完成该书的初衷,当下中国经济崛起的原因和经济制度模式 历史中能隐约看到痕迹,“统一”文化的因素也是中国特有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变量。以史为鉴,在中国几千年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同时,以史为线,探索古老的东方大国崛起的历史逻辑,不失为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2016年11月第1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李超.《盐铁论》中的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3.彭新武.论盐铁会议的四重逻辑[J].哲学动态,2016(06):24-31.4.王骋宇.孰市场,孰计划——读《盐铁论》的一点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09):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