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爆品战略》读后感
爆品是一种极端的意志力,是一种信仰,是整个企业运转的灵魂!翻开《爆品战略》这本书,你可以了解发哦39个超级爆品案例的故事、逻辑与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爆品战略》读后感(一)
《爆品战略》集中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精髓,金错刀写的非常到位。书中重点围绕小米、腾讯、华为等多家知名公司的爆款思维进行了论述,并且有很多独到的总结。
首先,金错刀通过传统公司与互联网公司的比较,提出了爆品战略的概念。他指出,过去是品牌为王、渠道为王、规模为王,现在是爆品为王、用户为王、口碑为王。传统工业时代爆品通过信任状传播,信任状是从公司出发,替客户思考。而互联网是回到脑残状态,以用户为中心,站在用户角度思考,依靠一种极端的意志力,打造用户可感知的价值锚。互联网时代的超级产品,所有创新是“以用户为中心”,成功要素不再是工厂、渠道等,而是杀手级硬件体验、杀手级软件体验,甚至让用户成为粉丝。
爆品必须有的三个要素。一是极致的单品,例如Snapchat把阅后即焚做到了极致,估值达到了190亿美元。二是杀手级应用。三是爆炸级的口碑效应。例如腾讯的微信红包作为七星级产品,有着极为高频的属性。
之后,金错刀围绕流量问题进行了论述。由于互联网时代流量遵循“黑暗森林”法则,爆品的核心在于用户价值,有用户价值,才可能有海量用户,才有可能在海量用户的基础上建立商业模式。一切生意的本质都是流量。不管是传统生意,还是互联网生意,流量决定所有生意的一切,决定商业的本质,决定生意的生死冷暖。
在流量黑暗森林中,流量是冷酷无情的,甚至是一个黑洞般的存在,低流量的公司会被高流量的公司干掉。技术的爆炸更为这片黑暗森林增加了太多的不确定性,今天的灿烂黄花,很快会变成明日黄花。而对手是不固定的,甚至是跨界的,而跨界的对手最可怕。
第三,金错刀论述了互联网公司如何铸造价值和正确的营销。他系统的分析了高频打低频、找风口、打造超预期的口碑等重要的互联网理念,采用的跑男、于正、范冰冰等例子也很生动。
在金错刀诙谐的语言中,夹杂着大量的干货,可以说是即学即用。例如打造爆品的金三角法则:
一是痛点法则,如何找到用户的一级痛点。
二是尖叫点法则,如何让产品超越用户预期。
三是爆点法则,如何用互联网方式引爆营销。
还有腾讯微创新最最核心的武器,即马化腾讲到的三个关键词:用户体验、快速迭代、灰度机制,这个对于任何公司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未来是爆品总裁的时代,最懂得产品的老板才能成功。这本《爆品战略》,将是每一个企业家所必备的利器。
《爆品战略》读后感(二)爆品是每个零售企业求而不得的产品,现在的市场更是有爆品者得消费者的天下。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金错刀的《爆品战略》和《爆品手记》这两本书。
这两本书的内容重合度很高,《爆品笔记》应该是《爆品战略》在内容上的衍生和补充,所以两本只要选其一阅读就行。这两本书中的爆品案例都是几个老生常谈的案例,宜家、小米、外婆家、苹果;失败案例则是诺基亚、凡客、A&F。因为小众的做得好的案例不好挖掘,一些无名的案例也引不起读者兴趣。
如果对爆品已经有了一些深刻的认识,想学习一些新案例的读者,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不大。如果对于爆品还没有意识的,那么可以从这本书上学习到关于爆品的内容,那么推荐阅读。抛开案例不谈,本书中关于如何打造爆品的思路值得学习,结合书本内容和我个人的经验,谈谈爆品战略这个话题。
一、什么是爆品
“宜家39元的茶几”、“外婆家3元的麻婆豆腐”、“小米69元的充电宝”……
我们说起这些产品的时候,总是觉得物超所值。如果朋友还没买的,很想马上安利给他们。因为从购买到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是超越自己心理预期的,3元的麻婆豆腐,在路边小摊都吃不到了,但是我却能在高档的购物中心的餐馆里吃到。这就好比,在一星级的餐厅里,享受到了五星级的服务,享受到这样服务的时候,你就会自发传播。
爆品的其中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高频低价”。消费者需要反复使用它们,虽然这个单品不赚钱,但是因为在其反复使用它们的过程中,带来了流量,带动了其他产品的销售,进而赚取利润。这个就是爆品的价值。
爆品带来流量,流量带来生意,生意带来利润。
二、爆品的方法论是微创新
书中提到了很多做爆品的方法论,痛点法则、爆点法则、尖叫法则等,但是我把所有的方法论最终都归为对产品进行微创新满足用户需求。
腾讯是微创新领域的高手,它做得火爆的产品大部分来源于“抄袭”,但是他们的抄袭已经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个抄袭的产品加入腾讯的思考方式,进行微创新,因为腾讯是以用户为导向的互联网思维的公司,所以每一款经过它们微创新改造过的产品,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最终引爆市场的总是它们的产品。
微创新的本质不是山寨,不是抄袭,不是小创新,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链创新。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从用户的应用痛点出发,它的目的是找到杀手级应用,最终打造爆品。
三、微创新是方法,爆品是最终目的书中提到了两个微创新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微创新。
案例一:小米电视可以帮忙找遥控器
小米电视有一个微创新很奇葩,就是帮你找到遥控器。后来发现,有很多人就因为这个小功能而去购买小米的电视,因为对很多人来说,遥控器特别容易“丢”,枕头底下、被窝里、床头柜?虽然总离不开房间,但是每到用时总找不到它。
案例二:宜家的衣柜配件
宜家在走访的七个城市中,发现中国受访者在早晨一般比较匆忙。从起床到出门,有93%的人平均耗时在1小时以内,上海的受访者平均时间只有40分钟,这和印度孟买的受访者从起床到出门长达2.5小时形成鲜明对比。针对这一习惯,宜家中国在衣柜产品中,推出了在衣柜外侧可挂衣架的配件新品。
微创新的方法论是调研,认知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很多微创新的创意都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大部分来源于经验、使用体验、消费者调研。这边以史玉柱和马化腾两个人的工作习惯,来谈谈对于产品和消费者了解的重要性。
案例一:史玉柱每周访谈50个用户
史玉柱做脑白金的时候,要求每周访谈50个消费者。史玉柱公司内部有规定,所有广告部的人和搞策划的人,每周必须要访谈50个消费者。要求全国各地的分公司总经理、总部的部门负责人,每个月要访谈30个消费者。他还会不定期抽查,他们是否真的访谈了消费者。
案例二:QQ邮箱500个创新,有近300项是由马化腾提出来
马化腾发现这些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反复使用。在一年的时间中,他在于QQ邮箱研发团队的沟通过程中拒绝使用其他通信工具,全部交流都通过QQ邮箱来进行,300多项改进意见正是在他使用的过程中一一提出的。所以他也是腾讯的“首席体验官”。
零售企业一般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办公室的行政人员和前端一线门店的销售人员。大部分办公室的行政人员很少去门店,不管是做产品设计的还是做产品营销的,都在闭门造车,他们离消费者很远,所以很难设计出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更难写出打动消费者者的广告。
很多人也不使用自己的产品,据说凡客的陈年,在凡客失败前,穿的衬衫都是阿玛尼类的世界顶级品牌。凡客却也在自己网站卖衬衫。一个自己网站卖衬衫的,却从来不穿自己衬衫的老板,那么找到消费者的痛点也就无从谈起了。
《爆品战略》读后感(三)在公司论坛处,我有幸看到总裁与著名爆品战略家金错刀先生思想碰撞,全场金句不断,我收获颇多。此后认真学习了《爆品战略》。结合我的本职工作,感想如下:
一、爆品的基础是产品
在本书的序里雷军先生提到,爆品首先是拿出最好的产品,产品性能竭尽全力做到最好。金先生也提到爆品三因素首先是做一个极致的单品。因此,爆品的基础仍然是产品。
从这点来看,远大完全具有做爆品的潜力,因为我们一直以技术为中心,一直秉着“变态主义”在研发和生产产品。在民用产品中,前年研发的肺保产品轻便、实用和低价,充分具备成为爆品的潜质。因此在今年1-2月,我们的移动肺保实现了空净销售的第二名。
尽管肺保销量一直上升,但客户满意度并没有随之上升,客户回访认可产品效果,但多反馈产品仍不够精致,故障率偏高等。因为金先生调到“产品要做到120分才能秒杀市场”不可避讳的是,远大长期从事大产品生产,在小产品的研发和制作上虽然已经做到了很高性价比,但是离极致相比,仍然在工艺和材质细节上略有不足。如果公司决心运作肺保成为爆品,应当进一步研发,升级现有产品,更注重细节感受,才能加快推动肺保销售金额从千万级突破到上亿。
二、打造爆品的核心是用户思维
结合本书,我认为爆品的核心是:很多人要用、很多人能用得起、很多人爱用。爆品避开了传统渠道的层层流通,是直接到达客户,因此必须找到风口,以用的人为中心,也就是用户思维。
很多人要用意味着要精准的找到用户痛点。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当下,如何解决空气污染是很多人的痛点,因此洁净空气产品本身就已经是很多人关注重点。但我们在宣传时往往走入除霾和PM2.5的单一思维,因此产品在雾霾严重区域往往更畅销。但实际在PM2.5污染低的城市实际也有缺氧等室内空气污染,因此针对不同区域和人群,产品宣传因更注重对应特质。
很多人用得起就意味着产品定价要合适,不是要比别的产品低,而是在绝对不考虑对手保证产品极致的情况下做到价格精准定位。因此我个人认为在定价方面,家用肺保最合理最具有爆品潜质。移动肺保和车用肺保以爆品定位来说,定价比较尴尬,处于不高不低的中间位置,就不够精准,这就导致在我们销售过程中,走传统渠道价格空间过低。车用肺保相比同价位要么功能偏单一要么外形略差,导致目标客户流失。建议要么将产品价格恢复至290,要么做功能区分有别竞品。
三、打造爆品途径是引发爆点,抓住流量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要做到爆点易燃,抓住流量,多渠道集中式的推广非常追踪杨。在本书中多处提到明星效应和病毒传播。我认为在此前移动肺保销售中我们就做得非常好。先是在雾霾最严重的当天在北京街头赠送肺保引发关注,在多位大咖明星微博或现实中佩戴移动肺保为远大站台,在结合线下线上的广告和媒体报道,多方联合,在当年掀起了疯抢的风潮。在今年雾霾冬天即将到来之际,如何通过预热烘托和燃爆,需要在九十月就开始筹划,结合经销、铺货和市场策划多方力量,为今年冬季的再次引爆做好铺垫。
四、延续爆品的关键是口碑
爆品并不是昙花一现,除了营销爆点引发关注和跟风式抢购,更重要的是通过口碑,促进持续性的刺激购买,从而实现爆品成就品牌、抓住粉丝的核心目标。爆品核心最终是粉丝经济,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产品变得很多人爱用,这意味着用户体验必须要好。
我此前因在河北工作,空气污染很严重,个人购买了多个移动肺保自用和送人,对于净化效果和不憋气这两点,大家都很认可效果,但使用真的不够便利,不戴时没有收纳袋;标准佩戴只有一种方式,我每次送朋友都需另外买卡绳;臂带对胖人偏小,导致我的很多朋友使用一段时间就因麻烦不再使用,更不用说二次销售。因此,建议在产品升级时对于用户使用场景多做模拟,比如增加收纳袋、配置卡绳、管道做的再方便些。这样才可能做到更广的普及。
远大历来重视用户体验,所以得到客户高度认可,我也希望在肺保产品上公司能保持同等品质。就像优衣库一样,用奢侈品标准做平价产品。
最后,我认为做爆品正如金先生所说:爆品是一种极端的意志力,是一种信仰,是整个企业运转的灵魂。结合自身,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有主人翁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深刻认识每一项工作都影响着产品和用户体验;我们必须始终追求远大理想,如总裁般不断追求完美,从而才能激发更多创造力和热情,做到极致。
作为空气公司的一员,坚信每一项产品都有成为爆品的可能,我们需要更快速的行动,更拼命的工作,集结智慧结晶,精准把握市场,将可能变为现实,将洁净空气产品推进千家万户,才能真正实现保护生命的使命,不负于地球和人类更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爆品战略读后感
爆品战略读后感
(一)在公司29年厂庆论坛,有幸看到总裁与著名爆品战略家金错刀先生思想碰撞,全场金句不断,我收获颇多。此后认真学习了《爆品战略》。结合我的本职工作,感想如下:
一。爆品的基础是产品
在本书的序里雷军先生提到,爆品首先是拿出最好的产品,产品性能竭尽全力做到最好。金先生也提到爆品三因素首先是做一个极致的单品。因此,爆品的基础仍然是产品。
从这点来看,远大完全具有做爆品的潜力,因为我们一直以技术为中心,一直秉着“变态主义”在研发和生产产品。在民用产品中,前年研发的肺保产品轻便、实用和低价,充分具备成为爆品的潜质。因此在今年1-2月,我们的移动肺保实现了空净销售的第二名。
尽管肺保销量一直上升,但客户满意度并没有随之上升,客户回访认可产品效果,但多反馈产品仍不够精致,故障率偏高等。因为金先生调到“产品要做到120分才能秒杀市场”不可避讳的是,远大长期从事大产品生产,在小产品的研发和制作上虽然已经做到了很高性价比,但是离极致相比,仍然在工艺和材质细节上略有不足。如果公司决心运作肺保成为爆品,应当进一步研发,升级现有产品,更注重细节感受,才能加快推动肺保销售金额从千万级突破到上亿。
二。打造爆品的核心是用户思维
结合本书,我认为爆品的核心是:很多人要用、很多人能用得起、很多人爱用。爆品避开了传统渠道的层层流通,是直接到达客户,因此必须找到风口,以用的人为中心,也就是用户思维。
很多人要用意味着要精准的找到用户痛点。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当下,如何解决空气污染是很多人的痛点,因此洁净空气产品本身就已经是很多人关注重点。但我们在宣传时往往走入除霾和PM2.5的单一思维,因此产品在雾霾严重区域往往更畅销。但实际在PM2.5污染低的城市实际也有缺氧等室内空气污染,因此针对不同区域和人群,产品宣传因更注重对应特质。
很多人用得起就意味着产品定价要合适,不是要比别的产品低,而是在绝对不考虑对手保证产品极致的情况下做到价格精准定位。因此我个人认为在定价方面,家用肺保最合理最具有爆品潜质。移动肺保和车用肺保以爆品定位来说,定价比较尴尬,处于不高不低的中间位置,就不够精准。导致在我们销售过程中,走传统渠道价格空间过低;车用肺保相比同价位要么功能偏单一要么外形略差,导致目标客户流失。建议要么将产品价格恢复至290,要么做功能区分有别竞品。
三。打造爆品途径是引发爆点,抓住流量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要做到爆点易燃,抓住流量,多渠道集中式的推广非常追踪杨。在本书中多处提到明星效应和病毒传播。我认为在此前移动肺保销售中我们就做得非常好。先是在雾霾最严重的当天在北京街头赠送肺保引发关注,在多位大咖明星微博或现实中佩戴移动肺保为远大站台,在结合线下线上的广告和媒体报道,多方联合,在2015年掀起了疯抢的风潮。在今年雾霾冬天即将到来之际,如何通过预热烘托和燃爆,需要在九十月就开始筹划,结合经销、铺货和市场策划多方力量,为今年冬季的再次引爆做好铺垫。
四。延续爆品的关键是口碑
爆品并不是昙花一现,除了营销爆点引发关注和跟风式抢购,更重要的是通过口碑,促进持续性的刺激购买,从而实现爆品成就品牌、抓住粉丝的核心目标。
爆品核心最终是粉丝经济,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产品变得很多人爱用,这意味着用户体验必须要好。我此前因在河北工作,空气污染很严重,个人购买了多个移动肺保自用和送人,对于净化效果和不憋气这两点,大家都很认可效果,但使用真的不够便利,不戴时没有收纳袋;标准佩戴只有一种方式,我每次送朋友都需另外买卡绳;臂带对胖人偏小,导致我的很多朋友使用一段时间就因麻烦不再使用,更不用说二次销售。因此,建议在产品升级时对于用户使用场景多做模拟,比如增加收纳袋、配置卡绳、管道做的再方便些。这样才可能做到更广的普及。
远大历来重视用户体验,所以得到客户高度认可,我也希望在肺保产品上公司能保持同等品质。就像优衣库一样,用奢侈品标准做平价产品。
最后,我认为做爆品正如金先生所说:爆品是一种极端的意志力,是一种信仰,是整个企业运转的灵魂。结合自身,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有主人翁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工作,深刻认识每一项工作都影响着产品和用户体验;我们必须始终追求远大理想,如总裁般不断追求完美,从而才能激发更多创造力和热情,做到极致。
作为空气公司的一员,坚信每一项产品都有成为爆品的可能,我们需要更快速的行动,更拼命的工作,集结智慧结晶,精准把握市场,将可能变为现实,将洁净空气产品推进千家万户,才能真正实现保护生命的使命,不负于地球和人类更美好的明天。
《爆品战略》读后感
(二)文丨Woo
金错刀在书中写到一句话:“在这种无尽黑暗中,只有爆品才能绽放一朵烟花,被更多的用户看到,几朵小烟火都不行,都会很快被黑暗吞噬。” 爆品战略这本书里举了很多案例,其实讲的就是这个“招牌菜吃遍天”的故事,在很多时候,如果你比你的竞争对手再多一些极致,在最后市场竞争的结果中,你就可以甩开他们很多。
拿出最好的产品,定出最低的价格,产品性能不要打折扣,竭尽所能做到最好,定价的标准绝不是比别人更低,而是根本不考虑任何竞争对手,先预测自己能做到的销量,再核算成本,说到底,就是不给自己留后路。
爆品是个未来武器,爆品策略中有一个叫“撕逼”策略,“撕逼”策略的核心是用户会货比三家,所有用户做购买决策的时候都会货比三家,当然过去的货比三家是很难的,你必须逛够三个店,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货比三家变得非常直接和简单,点一个鼠标就可以解决。
过去我们说褚时健是传统企业的爆品王,做烟,做橙子,()都是秒杀竞争对手,成为第一品牌,到底靠什么呢?
第一句话:品牌的原点是口碑;
第二句话:产品的原点就是要有辨识度,就是强区隔;
第三句话:爆品的原点就是要认真。
而这本书中金错刀剖析了打造爆品的有效策略和常见陷阱,并指明了三大法则:尖叫点法则(流量产品、打造产品口碑、口碑核武器——快速迭代),爆点法则(一个核心族群、用户参与感、事件营销),痛点法则(找风口、找一级痛点、数据拷问),其中核心问题是我们现在的传统工业时代爆品和互联网时代爆品的本质区别一个是基于渠道利益分配的产物,一个是基于用户需求的流量导入,为众多传统企业转型提供了可靠的路径和参考。
爆品战略读后感
(三)如何打造爆品
胡柯柯
爆品是每个零售企业求而不得的产品,现在的市场更是有爆品者得消费者的天下。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金错刀的《爆品战略》+《爆品手记》这两本书。
这两本书的内容重合度很高,《爆品笔记》应该是《爆品战略》在内容上的衍生和补充,所以两本只要选其一阅读就行。这两本书都是2016年出版的,但是书中的爆品案例都是几个老生常谈的案例,宜家、小米、外婆家、苹果;失败案例则是诺基亚、凡客、A&F.因为小众的做得好的案例不好挖掘,一些无名的案例也引不起读者兴趣。
如果对爆品已经有了一些深刻的认识,想学习一些新案例的读者,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不大;如果对于爆品还没有意识的,那么可以从这本书上学习到关于爆品的内容,那么推荐阅读。
抛开案例不谈,本书中关于如何打造爆品的思路值得学习,结合书本内容和我个人的经验,谈谈爆品战略这个话题。
什么是爆品
“宜家39元的茶几”“外婆家3元的麻婆豆腐”“小米69元的充电宝”……
我们说起这些产品的时候,总是觉得物超所值。如果朋友还没买的,很想马上安利给他们。因为从购买到使用这些产品的过程是超越自己心理预期的,3元的麻婆豆腐,在路边小摊都吃不到了,但是我却能在高档的购物中心的餐馆里吃到。这就好比,在一星级的餐厅里,享受到了五星级的服务,享受到这样服务的时候,你就会自发传播。
爆品的其中一个显著的特质就是“高频低价”.消费者需要反复使用它们,虽然这个单品不赚钱,但是因为在其反复使用它们的过程中,带来了流量,带动了其他产品的销售,进而赚取利润。这个就是爆品的价值。
爆品带来流量,流量带来生意,生意带来利润。
爆品的方法论是微创新
书中提到了很多做爆品的方法论,痛点法则、爆点法则、尖叫法则,但是我把所有的方法论最终都归为对产品进行微创新满足用户需求。腾讯是微创新领域的高手,它做得火爆的产品大部分来源于“抄袭”,但是他们的抄袭已经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个抄袭的产品加入腾讯的思考方式,进行微创新,因为腾讯是以用户为导向的互联网思维的公司,所以每一款经过它们微创新改造过的产品,更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最终引爆市场的总是它们的产品。
微创新的本质不是山寨,不是抄袭,不是小创新,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价值链创新。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从用户的应用痛点出发,它的目的是找到杀手级应用,最终打造爆品。
微创新是方法,爆品是最终目的。
书中提到了两个微创新的案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微创新。
案例一:小米电视可以帮忙找遥控器
小米电视有一个微创新很奇葩,就是帮你找到遥控器。后来发现,有很多人就因为这个小功能而去购买小米的电视,因为对很多人来说,遥控器特别容易“丢”,枕头底下、被窝里、床头柜?虽然总离不开房间,但是每到用时总找不到它。
案例二 宜家的衣柜配件
宜家在走访的七个城市中,发现中国受访者在早晨一般比较匆忙。从起床到出门,有93%的人平均耗时在1小时以内,上海的受访者平均时间只有40分钟,这和印度孟买的受访者从起床到出门长达2.5小时形成鲜明对比。针对这一习惯,宜家中国在衣柜产品中,推出了在衣柜外侧可挂衣架的配件新品。
微创新的方法论是调研,认知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很多微创新的创意都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大部分来源于经验、使用体验、消费者调研。这边以史玉柱和马化腾两个人的工作习惯,来谈谈对于产品和消费者了解的重要性。
案例
一、史玉柱每周访谈50个用户
史玉柱做脑白金的时候,要求每周访谈50个消费者。史玉柱公司内部有规定,所有广告部的人和搞策划的人,每周必须要访谈50个消费者。要求全国各地的分公司总经理、总部的部门负责人,每个月要访谈30个消费者。他还会不定期抽查,他们是否真的访谈了消费者。
案例
二、QQ邮箱500个创新,有近300项是由马化腾提出来
马化腾发现这些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反复使用。在一年的时间中,他在于QQ邮箱研发团队的沟通过程中拒绝使用其他通信工具,全部交流都通过QQ邮箱来进行,300多项改进意见正是在他使用的过程中一一提出的。所以他也是腾讯的“首席体验官”.零售企业一般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办公室的行政人员+前端一线门店的销售人员。大部分办公室的行政人员很少去门店,不管是做产品设计的还是做产品营销的,都在闭门造车,他们离消费者很远,所以很难设计出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更难写出打动消费者者的广告。
很多人也不使用自己的产品,据说凡客的陈年,在凡客失败前,穿的衬衫都是阿玛尼类的世界顶级品牌。凡客却也在自己网站卖衬衫。一个自己网站卖衬衫的,却从来不穿自己衬衫的老板,那么找到消费者的痛点也就无从谈起了。
第三篇: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超爆魔鬼经济学>读后感
很早以前,就在亚马逊和当当网的畅销书排行榜上看到了<魔鬼经济学>一书,但一直没有时间认真品读.真正空闲下来之后,<魔鬼经济学>的续篇<超爆魔鬼经济学>却在不经意间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确,仅凭这是比尔-盖茨新建的个人网站上重点推荐阅读的唯一一本书,也足以说明这本书的与众不同之处.在迫不及待的读完全书之后,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我对全书的感受:构思新颖,妙趣横生.可谓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作为一个刚刚接触经济学两年时间左右的大学生, <超爆魔鬼经济学>对我的思维方式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完全改变了自己以往所认识的经济学,体会到了经济学除了貌似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数学推导之外,竟然可以如此的精彩,竟然和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息息相关.它不仅让我认识到了自己思维中的很多缺陷,同时也让我知道了独立思考和用打破常规思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一.首先介绍一下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全书可分为序言和五个章节:
(1)在序言中,作者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话题:
话题一:酒后步行比酒后驾车危险。
话题二:电视提高了印度女性的人权平等意识。
话题三:从环境污染和危险性上看,马车的危害大大超过汽车。
话题四:鲨鱼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致命。
序言以看似简单的四个问题的提出及回答,奠定了全书的写作模式.即在每章开篇时提出一个令人震惊或古怪的论断,乍看之下,似乎有违情理.随后,随着文章内容的展开,作者就会给读者提供很多基础统计数据,使得作者先前提出的论断显得合情合理.通过四个问题,作者想告诉我们:
一、不要完全相信一直在培养你常识的媒体;
二、在大部分问题上,统计学的数字并不能说明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主观臆断往往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当你试图比较两种因时间或空间的原因而无法同时存在的事物时;
四、要学会发现事物的相互联系(印度妇女通过电视接触到了国外的自由思想)。
(2)第一章:这一章的题目很长,而且还颇具吸引力:“遏制气候变暖:火山爆发?用烟囱捅破天?还是架一根18英里长的管子?”
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本章讨论的问题和作者将要提出的超出常规的解决方法了.首先,认识了一个很牛的人--内森梅尔沃德.这个孩子被火山和地壳的各种神奇现象点燃后,14岁高中毕业,经过一阵子学习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23岁时拿了一个学士学位和两个硕士学位,之后又晃悠到剑桥去从事量子力学研究。在普林斯顿读研究生时,圣海伦火山(位于华盛顿附近)爆发了,由于威力巨大,使得3000英里外的他的大学宿舍窗子上都有火山灰,于是这个家伙开始迷恋上了地球工程学,并从此在心中埋下了要玩转地球的种子。之后,虽然他很长一段时间在微软当CEO,不过等到赚够了钱以后(上了《福布斯》富豪榜),他终于退出微软,自己捣鼓起自己儿时的梦想来。
于是,我了解到一个公司:由Nathan Myhrvold创办的名叫“高智发明”的公司。这个公司很牛,不仅是因为有一个牛老板,而且其成员个个是异想天开又
富于实践精神的。激光射蚊子、温控海洋阻止飓风形成、送人造卫星上天以及帮国家搞国防都不在话下。现在,这么个很牛的公司盯上了二十一世纪最牛的环境问题——气候变暖上。于是,才有了本章后面那些奇思妙想。
第一章起始,作者并未开门见山,而是爆料: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关心的反而是全球变冷问题。从这一信息入手,文章逐渐过渡到正轨。作者此时引用了一个经济学用语:外部效应(通过汽车防盗装置来解释)。原来,全球变暖的主因正是人们现代化生活中无意识产生的各种负外部效应所致:使用空调导致发电,发电需要燃煤导致温室气体增多;或是吃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肉导致该类动物被农场大规模放养,而其排泄物含有远大于汽车排放的温室气体„„从这些并非危言耸听的例子出发,作者回顾了一下至今为止人们采取的或常识中应该要采取的,控制气候变暖的措施:少吃牛羊肉,每周拿一天时间不吃汉堡,使用太阳能发电,推动限时禁车法律发展,少开空调,通过高额税费来抑制消费和提供补偿(将征税所得在因环境变化而利益受损害的人们中间分配),以及杜绝碳排放„„但是,这些措施真如人们认为的那样“有效”吗?前面出现的那个Nathan Myhrvold以及他的那帮子天才团队成员发现:
一、地球是个球,所以即使一个国家完全没有碳排放,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它国家排放的温室气体的影响;
二、已经意识到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提要求时底气不足;
三、太阳能电池吸收的太阳能只有12%能顺利转换成电能,其它部分则再次以热能形式辐射,太阳能电池实际上加剧了全球变暖;
四、二氧化碳并非主要的温室气体,水蒸气才是!
五、想用征税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外部效应何其困难!;
六、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天天吃袋鼠肉,当然,也有科学家在试着把袋鼠体内的消化细菌移植到牛胃里„„总之,高智公司的天才们认为:现在的环保工作太小、太迟,而且太乐观了,而且光靠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远远不够的。更糟的一点是:经济学家们关心的并非改善环境的方法,而是怎样用最少的成本赢得最好的未来。如果没有把握,人们一般都不愿为了应对未来问题而花费大量的钱财,尤其当这种未来问题发生的概率如此之低时。我们也可以静观其变。
面对这样的情形,最优的解法似乎是:找出一种既廉价又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全球变暖。作者的伏笔没有白埋,Myhrvold还真就从火山喷发里得到了启示:剧烈的火山爆发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这些气体并非如同普通烟囱排放般只达到对流层,而是被高高冲到了同温层。在那里,二氧化硫如同一块裹住地表的毯子,有效防止阳关到达地面,从而降低了地球的温度。为了使这个抽象的原理具体化,作者引用了1991年菲律宾吕宋岛上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后引起地球降温0.5摄氏度的例子。Myhrvold突发奇思妙想:不如我们也来模仿火山,造一根又细又长的管子直通同温层,时不时送点二氧化硫上去怎样?老外和我们的差距正在于:他们竟然真的建立起模型开始有模有样地分析起这点子的可行性来。一分析吓一跳:如果真能实现此方案,总共只用投入2.5亿美元。这一数字同另一个叫阿尔戈尔的家伙提出的普及环保知识的方案相比,还少了5000万美元。而且这里的二氧化硫并不需要额外生产,而是直接引自全球各个大工厂排放的废气中,看上去经济又实惠。
后来这个“管子问题”有了升级版,就是索性直接将排放二氧化硫的工厂烟囱加高,高到同温层,直接送二氧化硫——当然,学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这么个高度肯定不是靠转头垒上去的了。高智公司试图使用一种特殊的管状热气球来送气。
最终,终极版本的解决方案被一个叫John Latham的人提出,他也是高智一员。这个方案叫“雾气腾腾的镜子”。说白了就是制造大量的云来反射太阳光,制造方法是通过装有涡轮机的玻璃纤维船从大洋上将飞沫直接弹射到天上„„这一招的成本比之前两个版本来得更低,也就受到了更多的质疑。但是,用作者的话说,在经济学家看来,高智公司的这些想法反而更加可行,因为其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回馈比起传统方法来都更有优势。
本章里作者花了很大篇幅介绍Nathan Myhrvold其人以及高智公司,最后描述了他们关于遏制气候变暖所提出的这几个奇思妙想。最终结果如何却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似乎高智公司的天才们“还在努力中”。本章最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讲述一个貌似无关的问题:医生不洗手的习惯问题。读完之后方知作者之苦心:医生本应是受到良好教育且深知不洗手就出诊的危害的,但习惯改不了,要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尤其当这个习惯看上去并不直接危害到自身时)相当困难。这和环保一样,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大量负外部效应的人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过失,所以要通过纠正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行环保是不切实际难以达到目的的。这从侧面说明了高智公司那些方案的必要性。这一点也体现出经济学家看问题和环保人士的不同,经济学家不仅关注环境,更在乎合理的方案,当方案不当时,即使是有益于环境的措施仍然不予采纳。
读完第一章,感觉上了一堂环保大课,至少以后在高喊环保口号的时候我会先冷静地思考一下:自己将要做的事是不是真的有利于环保,节约用水、使用清洁能源、改变饮食或少开电灯„„哪些更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哪些只是人们长久以来的科学迷信?
还学到的一点是:外国的学者通常是想到就说,说完就做。其实架个烟囱伸个管子到大气层顶上遮阳并非只有高智公司那帮人想过吧?也许你我也有过如此奇想,关键是我们的想法只是想法罢了,而外国的学者却真正开始动起手来实践。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现在要模拟建模也很方便了,以后有了想法一定要先做做模型,看结果如何,实在不行再放手不迟。
(3)第二章,恐怖分子的银行账户有什么特点?围绕恐怖袭击事件展开.本章一开头,作者便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因为出生时的意外事件而受到巨大的影响,无论这种意外事件涉及什么时间,地点,或者特定的事故.接着,作者以3岁的雄驹“机灵琼斯”,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和姓氏的首字母对一个人的成就的影响为例,说明了意外事件对人的巨大影响.接着,作者还发现,大多数的优秀足球运动员出生于1--3月,另一半则出现在其他月份.这是为什么呢?当你为了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作者给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答案:因为青年运动赛事是按照年龄来组织的,而年龄的计算采用12月31日作为出生日的截止日期.这样一年,同一年龄的出生在1--3月份的男孩,就会比同一年龄的出生在10--12月的男孩大8--9个月,从而使得身体发育更好的他们会在比赛中获得更多的出场机会.这种相对年龄效应,在体育运动中发挥着极为重大的影响.接下来,作者介绍了一名急诊医学家克雷格-费德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使得急诊医生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的故事.另外,作者通过数据统计告诉我们,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和治理费用没有多大关系.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越多,治疗效果就会越理想的观念相左.在本章的最后,作者集中讨论了有关恐怖分子的话题.他首先告诉我们,恐怖分子并非如人们想像的那样,出身于贫困家庭,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相反,一般出生在比较富裕的家庭,受到相对良好的教育.接着,作者告诉我们,一个出色的银
行数据分析师霍斯利,如何打破常规思维,刻苦钻研,使得通过对用户的银行账户等其他重要变量特征进行分析,从而精确的确定可疑的恐怖分子成为可能的故事.(4)第三章.“难以置信:犯罪率升高是因为电视看多了?”.作者一开始,便引用了纽约时报的一篇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报道:一个妇女在30分钟内受到凶手的连续袭击而致死.而附近的38位邻居却眼睁睁看着她被杀,无动于衷.由此引发了专家对“旁观者效应”的集中探讨,并成为多种畅销的社会心理学教材的经典案例.然后,作者通过深入论证和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了电视的普及对一些城市的犯罪率产生明显影响的结论.再一次颠覆了我的常规思维.接着,作者以较长的篇幅,对近年来甚嚣尘上的实验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进行了探讨.并通过论证和数据分析,驳斥了行为经济学中的人类有利他主义倾向的假定.告诉人们:由于在实验中存在着选择性偏差,以及在认真观察环境下参与实验的人会“主动”的配合实验者,因此那些“标准的实验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很不靠谱的,所谓的利他主义行为也是一种纯粹的乐观想象.从而更加坚定的论证了传统经济学中利己主义假定的合理性.(5)第四章.“疫苗,安全带和飓风:不一样的事情,一样的逻辑”.本章的内容主要是想说明两件事情,一件是非常著名的“非预期后果准则”,另一件是“最困难的问题,往往是用极其简单的方法解决的.”一开始,作者告诉我们,19世纪40年代著名的匈牙利医生塞梅尔维斯,通过制定一个非常简单的命令,即所有医生和学生,作完尸体解剖手术后必须洗手,使得困扰医学界很长时间的产褥热病得到有效遏制的故事.接着,通过对<劳动法>也会损害劳动者,从捕鲸到石油开采,疫苗的使用,安全带及儿童安全座椅的问题的讨论,揭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最困难的问题,往往是用极其简单的方法解决的.相信市场,相信人们从收益-成本比较出发而做出的选择更加有力,是本章的重点.(6)第五章.“街头妓女与百货商店圣诞老人有何相似?”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命题.然而,作者要说的主题却是劳动力市场如何运行,以及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有用性.首先,作者引入了一个非常敏感问题:女人的收入通常比男人低.并通过分析表明,大多数女人的收入低,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存在社会歧视的缘故,而是因为她们追求高薪的愿望不够强烈.然后,作者对卖淫行为,以及街头妓女的服务价格越来越低等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引入了对“委托-代理关系”的讨论.在我看来,作者对卖淫行为进行分析是有深意的.体现了作者温馨的人文情怀.作者认为,经济学不应该成为一个曲高和寡,束之高阁的学科,而应该是关于一切社会生活和一切人的学问.二.书中的经典论点摘录:
1.一个实施起来繁琐复杂,成本高昂的项目,最终会走向失败.2.当一个无关紧要的谎言不会造成任何损失时,我们就要考虑到上述结论可能包含了一定程度的失实成分.3.面对亟待解决的某个具体问题,如果以我们现有的条件无法给出方案,世人就会很容易的据此认为,这个问题根本就无法解决.但历史的发展一次又一次的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4.历史上所有的进步都不是十全十美的.5.只要有关人类行为的问题提得恰当,再加上可靠的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解释人类行为.6.在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中,人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行为方式,因此,找出一个参照对象就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这时,较好的切入点便是考察一般个体的行为特征.以这种方式进行研究,我们就能避免将思维过程根植于例外或反常情况,相反,而是以常理为基础进行考察.7.如果你能理解中小学教师或相扑选手作弊背后的动机,那么你也可以弄清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委了.8.大多数事情都属于以下两类中的一种:你一直认为你了解但实际不然的事,你从不知道你原本想了解但实际想弄清的事.9.我们通常所谓的天资特质被严重夸大了.几乎没有任何强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取得优秀成绩的任何人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实践,去追求,就能成功.10.刻意自觉的练习要具备3个关键要素:设定具体目标;立即获得反馈;既要专心提高技能,又要关注结果.11.在某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人,并不是在小时候就显示出极富天分的那些人.12.恐怖主义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效应,这是因为除了受害者,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之而遭受损失(付出成本).13.科研需要执著的付出.14.医术更高的医生治疗的病人,其死亡率甚至更高.15.大家普遍认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越多,治疗效果就会越理想.而事实却与日下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相左,这值得深思.16.大多数的给与行为,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是不纯的利他主义或温情式利他主义.17.数千年来,出于好意实施的法律,总会产生有违初衷的结果.三.个人的思考:
毫无疑问,<超爆魔鬼经济学>确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严谨而科学的写作态度,广阔的学术视野,以及“不走寻常路”的研究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作者改变了我们一贯所遵守的,利用传统知识和道德准则来分析问题的固定模式.并通过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案例分析,告诉我们,原来经济学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下面几点是我从本书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1)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作为一名中国的大学生,由于特定的教育体制,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缺乏.很多学生只会背诵课本上和老师传授的知识,极度缺乏质疑和批判精神.而这一点正是科研上的大忌.要想在科研上做出突破前人的成果,在学术上做出一定的成就,我们就必须学会独立思考,对现有的知识进行质疑和批判.2)“不走寻常路”.即以打破常规思维,另辟蹊径的方式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在本书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已有的固定模式,在解决人类遭遇的诸如温室效应,飓风等问题时,遇到了不可跨越的障碍.这时,我们必须放开视野,努力尝试各种非常规的,不寻常的方式,去解决问题.3)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毫无疑问,作者的叙事风格是平易近人,并且幽默风趣的.但作者对待经济学科的态度,却是非常严肃认真的.几乎文中提到的每个案例,得到的每个结论,都是作者在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之后得到的.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也是我们日后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须恪守的原则.4)学会利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复杂的问题.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除了供需法则,可能就是成本--收益法则了.人们在即将开始任何行为时,都会衡量该行为的收益和成本.如果一项计划的成本太大,而且过程繁琐复杂,那么
它就肯定无法得到实施.因此,作为一名经济学学子,一定要在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寻找尽可能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复杂的问题.
第四篇:《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 14篇
《品三国》读后感 篇1
近日受周围的读书热潮的影响,也捧起了儿子的那本《易中天品三国》,使我重新认识了曹操,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曹操,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曹操。
之一,曹操是个深谋远略的人。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袁绍、袁术三个乱石枭雄在对待皇帝的事情上做出三种决策: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而曹操确是把现任皇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据地,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打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曹操在**之中,走此决策,真是高明之至!尽管他被对手冠以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昏庸的朝政,流离失所的皇帝,曹操能站出来扶皇帝一把,充当皇帝的保护神,让他过点安生日子,这已经不容易了!而且,曹操至死也没有称帝,从形式上他一直还是汉丞相,没有违背当初许下的诺言。我认为曹操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如果是我,恐怕早就做不到了……
之二,曹操是个善于用人的好老板。曹操所处的是一个乱世,人心浮动,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缺乏诚意和信任,但是曹操却能广聚人才,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的核心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一百多人。易中天先生用八句话概括了曹操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杨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最佩服曹操的便是“焚烧书信事件”。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以后,袁绍的大量辎重、珍宝、图书都落入曹操手里,其中就包括己方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书信。曹操二话不说,下令一把火把它们烧个干净。那些暗中勾结袁绍的人,原本担心要追究的,现在都把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回肚子里去了,对曹操更是佩服与感激。曹操自己的解释是这样的:袁绍强盛的'时候,连我都自身难保,何况大家呢!这话也只有曹操能说到做到吧,这样不仅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疑窦冰释,便是没什么瓜葛的人也会为曹操的宽宏大量和设身处地所感动。
读罢全书,我真为曹操鸣不平,这样优秀的人才,为什么却被世人所误传?恐怕不只是政治原因吧,肯定与我们民族传统的、愚昧的一些理念有关吧!用现代眼光看,曹操真是一个高明的老板。他能如此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打了胜仗都归功他人,打了败仗却检讨自己而且每次都做得是那样坦诚、实在、大气、自然,为这样老板卖命,真是累死也心甘情愿。
读书,让我们明理,读书的终极目的便是让我们认识自己并改造自己。我们每位教师如果都有一点曹操的谋略,都有一些曹操的用人之术,我们的学生哪能厌学?再重的负担,恐怕也不会感到劳累。
《品三国》读后感 篇2
易中天稍出名时,也即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相中时,我也就知道此人了,当时千千万万人还不知呢,更没有人喊出“非易中天不嫁”的“豪情壮志”来。
刚看《易中天品三国》,尚觉有点趣,特别是易中天喜欢用现代的词汇表达古代一些概念的幽默,也看中了易中天这个人讲话从不重复或者有什么“这个”“那个”的口头禅。等到易中天真正飞来飞去出名的时候,我就已经不再看易中天的东西了。
有人买了《易中天品三国》这样的厚厚的上下集书,献殷勤地要借给我看,我也不好意思拒绝,放在家里几个星期然后再还给人。这么厚的书,比《三国志》还厚,我不愿浪费时间看它们,有时间多看几遍《三国志》,什么都清楚了,如果真要研究的话,再翻翻《史记》、《汉书》、《后汉书》,保证任何人也能讲个唾液横飞。
易中天这个人很聪明,他知道现代人的心理:一是不想自己看书,二是虚荣,三是假斯文。于是他这个学中文的人,也是惯于讲各种动听故事的人,便借《三国演义》,来给《三国志》中的人物还魂来了。《三国志》这道有营养但人们不喜吃的粗食经他一添油加醋,便活色生香起来。尤其是裴松之的注,本来是被人家陈寿弃之不用的,充满了各种道听途说的故事,他拿来正好生趣。经他这么大厨一炒,人们还以为谈三国非易中天莫属,就像歌星原唱了一首诗,别人都不能唱了。于是,易中天在造神的时候,自己也被世人视为神了。
再后来,易中天真的被捧上天了,估计天天在飞机上度过的。参加这个那个签名售书,参加这个那个讲座,仿佛他一夜之间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通灵宝玉”了。从三国讲到东西方文化比较,从诸子百家讲到中国历史,只是自己的专业中文倒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似的。
我听过一场易中天在浦东干部学院讲的'讲座。是关于诸子百家的,实际上只是用不太好的嗓子哼一段旋律,然后再断章取义地取几个小故事来弄弄从未看这些书的人。对于我这个拿起《论语》、《孟子》,放下《老子》、《南华经》(和《庄子》)等等诸子原著的人来说,他说的这些东西只是小儿科。我听了一半实在听不下去,于是中途退场到车上睡觉看报纸。
哗众取宠和花言巧语只会短期内迷倒不明真相的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清这一点。
原著就是原著,是千古流芳的东西。虽然有很多人想打扮小姑娘一样打扮历史和厚著,其实质只是在不想读书的世人和历史、原著之间放一个烟雾弥漫的烟幕弹。君不见千古来有多少个烟幕弹,到头来都烟消云散,摆在书架上的还是历史和原著。
相信过不了多久,易中天的大作将被撤出书架,从学术上看,他的书不如《三国志》,从文学的角度看,他的书不如《三国演义》。
据说,满载疲惫的易中天终于觉醒了,想等还清了人情债后金盆洗手了。这是好消息,无论对他来说还是对世人来说都是好事。对他来说激流通退,留余香在人间,不必江郎才尽而黔驴技穷,对世人来说旧的不去他们怎样才能造出于丹后的新星呢。
《品三国》读后感 篇3
我迷上,或者说关注《百家讲坛》,是从易中天开始的。易中天站在讲台上,三千年的往事流水,历代帝国的惆怅,三国的风风雨雨,茶油烟酒的典故,中国男女的趣事,大江南北的城市,南北方人的差异……娓娓道来,让你喜不胜收,让你惊叹中华文化竟然可以如此品读。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易教授开讲了:话说东汉末年……
于是有飘逸潇洒的儒将风度的周瑜徐徐走来,让苏轼赞叹不已,直作“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在大家的印象中,长期根深蒂固的“奸雄”形象曹操,开始在易教授的点拨下得到正名。其过人的文采才华和卓越的军事能力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惊喜之余,人们对三国这一人才辈出的时代的重要人物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喜欢易中天的诙谐机灵,还有他那既高深又严密的评论。他不信《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因为小说家的言论往往最不可靠。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他考证《三国志》、《魏略》等正史书,再加上自己有条理的科学推理和综合分析,得到了可能的最佳解释。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因为要做到用纯粹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历史现象非常不容易。
为此,易中天抛弃了“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孔明,“状刘备多善而近伪”的刘玄德;抛弃了只会奸诈狡黠的曹孟德的世论;抛弃了因小气而死的周公谨。抛弃了只凭成败论英雄的偏执观点。
另外,易中天对“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刘表,“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的刘禅等三国中常认为是失败者的人物也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最后点明了深层次奥妙:三分归晋并不是魏、蜀、吴的无能,而是同为寒士阶级出身,靠武力打天下的他们,并不符合士族阶层当政这一历史潮流。蜀坚持,所以先亡。魏放弃,出了“九品中正制”,还是亡了。吴妥协,任用了大量江东士族,但后来又赶尽杀绝,迟些也灭亡了。这个由士族地主阶级――也就是世代读书,垄断官阶,如“四世三公”之类的群体参与并控制政治的历史趋势,不是曹操、刘备等一时的英雄俊杰能改变得了的。
读易中天,历史的迷雾被揭开,历史真相的秘盒被打开,历史的本质被还原。被点醒释怀兴尽之余,我们又多了一个了解历史的角度,而且领悟更加深刻了。
读易中天,我们可以遨游波澜起伏的三国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品味潮起潮落的沧桑情怀。冲一杯淡茶,闻着清香,翻开一卷,尽情地享受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奇遇之旅吧!
《品三国》读后感 篇4
因为一直以来时间事情比较多,所以没去系里读书,但我本人私下确是很爱看书,所以就写一下我最近看的一本书。
我很喜欢历史。在中国众多的历史时期中,我最喜欢三国。与三国的情缘,要从我3岁开始。我的第一本故事书便是《三国演义》。从此我便一发不可收拾。我最崇拜的词人非苏轼莫属。究其原因,还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每次读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时,总是令我意犹未尽。
怀着这样的感情,我翻开了《品三国》。一读便爱不释手,我深深地被书吸引住了。易中天先生以其精彩诙谐的语言将我对三国的理解带到了新的境界。他通过考证,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主要人物给予评价,同时还对小说、史书中的情节提出问题并再正史的基础上以一家之言的观点给出回答。
在戏曲中的曹操一直是以奸臣面目出现,而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三国演义》中,曹操也是反面人物。但是在品三国中,对曹操给了很高的评价,也使我第一次认识到了这个历史人物真实的一面。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军阀混战。雄才大略的曹操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脱颖而出。曹操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海纳百川。广招天下英才;在经济上实施屯田制度。之后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出奇制胜,最终以弱胜强,获得胜利。身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还是一位文学家。我很欣赏他的《龟虽寿》。
历史,不光是一些好听的故事,最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一个民族的`历史,能够从中看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同时也是一面明镜,给了我们后人借鉴和教导,引领民族走向更辉煌的未来。三国时期这短短的九十年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缩影。中国人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区区8个字形象地概括了历史。中华民族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合”、“分”中充实了自我,吸收各方精华,积累了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中华文化为我们后人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常常将中华文化与其它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但每次,我总觉得无法找到可比性。因为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民族。我爱这片土地上所拥有的悠久文化,这是别的民族所无法比拟的。中华文化,滋润着我的心田,陶冶着我的情操,升华着我的灵魂。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易中天先生在书中评价三国:“这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不知多少风流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这里大显身手叱诧风云,正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然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我以中华为傲,明天中华以我为傲。我们青少年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应该善于汲取精华,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使民族的明天更美好,祖国的江山更美丽!
《品三国》读后感 篇5
在大多数人心中,曹操都只是一个狡诈阴险、杀人无数的政治人物,这当然要归功于罗贯中了。但是,读过《品三国》的我却能打保票的说:“这不是历史上的曹操。”
曹操是宦官出身,这令士人从骨子里看不起他,但他19岁举孝廉,20岁当上了洛阳北部尉。在洛阳任职期间,他造五色大棒,又在大门边挂10根,大告洛阳:“谁犯了法,不管你是谁,一律依法办事。”可这发出几个月,蹇硕的叔叔便犯了禁夜令。曹操毫不含糊,大手一挥,斩!这体现了他的“公”。后代理兖州牧,以兖州为根据地,优待俘虏,出奇谋,大破黄巾。他还大力屯田,把土地献给国家,送给流民,这是他的“勇”与“谋”。
但若要称霸一方,只有“公”和“勇”是不行的,这必须有一群人帮你。曹操迎天子到许县,又发《求贤令》,广收人才,他不像袁绍一般,只招名人;也不像刘表一样有贤人而不能用。郭嘉弃袁绍奔曹操;毛玠只身奔曹。为什么?只因曹操海纳百川。他又心胸宽广,不计过往——陈琳骂他祖宗三代,但曹操却看重其才,不斤斤计较;魏仲叛他,他却能理解魏仲的苦楚。他比刘备更仁义,因为他知道别人的苦处;他比孙权更会用人,他是有才就用,不论出身。所以连“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也充分体现了曹操与他手下人的“和”。
我相信若在太平盛世,曹操定能是一位能臣。可此刻却在乱世,此时汉朝分崩离析,献帝流亡,这时必须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大汉收拾这一烂摊子。袁绍不行,他心胸太过于狭窄;孙坚不行,他此时毫无威望;刘表和刘璋也不行,他们只能偏安一方;刘备更不行,此时他只能寄人篱下。只有曹操,他打挟天子以令诸侯,众人不敢与之争锋,征袁绍,大败之;诛吕布,使其斩;战袁术,逼其死。可是随着权力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骂他的人也多了,他不得不背上“奸人”的名号,用他的力量去支持汉朝,这便是曹操的“牛”了。
然而,若是一般人,早就被骂哭了,可曹操的心态不是一般的强大。赤壁大败,他回来时却大笑:“若刘备火烧华容道,我的'骨灰早就在华容道了。”而我们可以在《三国志》中看到“太祖大笑”之类的词,也可以在《三国演义》中看到“曹操笑曰”之类的词。可见曹操是一位乐观主义者——与别人聊天聊到好玩的,便大笑;打仗输了,也不伤心,大笑几声就过去了。当然他的笑有时也是暗藏杀机,或冷笑或讽刺的笑。但是他却能笑的出,这不就是他的“乐”吗?
曹操便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从一无所有到有了三国中最大的魏国,这其中有数不尽的艰辛。他没有孙权的继承土地,也没有袁绍的“四世三公”的威望,他甚至没有刘备的一张可以炫耀的名牌。但他成功了,这其中支持他的既有他的“和”,又有他的“公”、“勇”、“谋”与“乐”。好一个曹操!
你还想更加了解曹操以及其他三国历史人物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吧!
《品三国》读后感 篇6
今年暑假,夏的焦躁依然。
然而升上了毕业班,面临人生的一个关口的时候,我多了一份思索。每天在烈日下赶往辅导班,每晚在大堆的习题里,找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不知道,我会狂躁成怎样?把作业撕了,还是罢了?是躲进自己的小窝,从此拒绝外面的一切,还是把自己放在历史的河里,挤成肉酱,苦心志,饿体肤,去做一个若干年后人们心目中的赫赫人物?
就在这当儿,我遇到了易中天,他的作品——《品三国》。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鼎立。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段关于群雄逐鹿的记忆。它是一段历史,它是一段演义,它更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它是三国,是东汉与西晋间的一段无法删去的插曲,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典型。
我是一个小女生,自小对历史并不感兴趣,觉得那只不过是一段枯燥无味的文字记载,甚至连《三国演义》,我都不曾完整的看完过一遍。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各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出现,我对历史也渐渐萌生出了一种好奇,然而,这种好奇却像风中的蜡烛,刚点着就灭了。而这已不是因为没兴趣了,只是因为看不懂。偶然间,在书店的专柜上发现了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便抱着尝尝鲜的心情买下了。
《品三国》顾名思义是易老师对三国的见解,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非常形象的`为读者重现了三国时尔虞我诈、战火纷飞的场景。而品这本书,使我对历史的好奇又一发不可收拾的萌发了出来。
易老师在这本书中花了不少的笔墨来阐述他对曹操的认识和看法。曹操,无疑是三国中最让人难读懂的人,由他的性格就能看出,两种相对反面的性格能集于一身,但又不会觉得矛盾。
我对于曹操的认识,最开始似乎是林俊杰的《曹操》中那个“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薄”的曹操,然后便是电视剧中那个阴险狡诈的小人。然而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和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我们总是学不会从两面来评价一个人。
而在这本书中,虽然很多人都说易老师是在“扬曹抑诸葛”,但我并不认同,先不说这只是易老师个人的看法,而事实上,他并没有说诸葛孔明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如曹操,他只是在文字中更多的表现了对曹操的一丝偏爱。而他也是从两面来评价曹操的,而不是只说了曹操的好。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而我想说的是,曹操是奸臣没错,但他也的的确确是个英雄。
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一家之言品三国。
我合上书,望着窗外的绿树浓荫,我想,我的人生,也该由我自己来品。你说呢?
《品三国》读后感 篇7
他是《三国》中一个被绝对看低的人物;
他是历史上一个拥有绝对魅力的男人;
他是令我绝对欣赏的一个英雄。他不是别人,正是公瑾,周瑜。
很小的时候,六个字让我印象深刻;既生瑜,何生亮。老师告诉我,这是周瑜说的,大致的来讲,周瑜是这么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诸葛亮活活气死,教育我们,定不要像周瑜一样,要心胸开阔,否则就会被妒嫉蚕食。
于是,周瑜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摆在我面前,直到我长大。渐渐的,我发现,周瑜其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中着实被过于看低。
首先,这位江东名将绝非传说中的小气。《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气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而且,周瑜也是一个漂亮之及的英雄,《三国志》中说他:长壮有姿貌,也提过:吴中皆呼为周郎,郎,是对青年男子的称呼,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通俗的说法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美或帅,不仅仅指外貌,更含有内在的修养与气质,周瑜不仅内外皆有的帅,更是一个艺术家,有句话“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周郎在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演奏得是否正确,如果哪个音不准,便会回过头去看,这该是对音律何等的了解才能做到?
而他,公谨,不仅仅是音律上的完美的才子,更是战斗中的一级指挥,周郎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啊,赤壁之战中,他身任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将“以少胜多”发挥到了极致,想想当时的.情景,周郎立于江边,运筹帷幄,火烧曹操连环船,这时的周郎该是何等光彩照人!
在二十几岁时,周郎就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同时迎娶美人小乔而归。
如此一个内外兼修,四处得意之人可称一个有绝对魅力的男人吧?
大江东去,滚滚长江水洗涤了多少岁月,多少英雄豪杰,历史的事没有一个至今活着的人亲眼看到,大家都只能在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历史记载中得知一二,再加以自己的润色,没有人明白个中真伪。
或许周郎真的是被深深误解,又或者周郎确有嫉妒过孔明先生的才干,可又如何?
想去,周郎一直是如此优秀,可又突然杀出一个诸葛孔明,两人是如此想像,都深受世人的膜拜和敬仰,或许,太过想像的人相遇本就是一个悲剧,总是无法避免的相比,然后是另人扼腕的疼痛。
我是个人,我喜欢的也是人,传说中的孔明先生似个圣人,而公瑾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他的优秀,他的完美另人动容,而他所富有的“负面新闻”又让人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他像面镜子,映出了人性的最美与最丑,而就是这样,他的真,有让我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让我发出来自内心油然而出的欣赏与喜爱。
滚滚江水东际流,大浪淘尽千古英雄,数无数风流人物,我独爱公瑾周郎。
《品三国》读后感 篇8
那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刀光剑影中闪烁着杀机;那是一个疑窦丛生的年代,上演着各种奸猾狡诈的角色;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黑暗笼罩着龙蛇混杂的乱世。《品三国》,作者犀利地把这风尘老朽的历史面纱层层揭开,抽丝剥茧,为我们讲述其中的传奇……
曹操,那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儿时虽然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时代就已考取了功名。正因为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贾诩等有才能的谋士前来投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论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论眼光,深谋远虑;论武艺,乱世之奸雄。曹操善于听谏纳贤,“奉天子,修耕植,蓄军资”就是毛?出的点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远胜于志大才疏的袁绍和袁术。曹操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虚名与虚荣对他来说只是过眼烟云,他要的是实力——身边的谋士、勇将。他的重义才使得关羽在危急时刻放他一条生路。而且娶妻娶贤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养,十分贤淑,这才能为有一点野心的曹操开拓社交路线。只有能够体贴下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够得到下属忠心地拥戴。
如果曹操没有才略,就不会广招贤士;如果曹操没有雄心,就不会与刘备抗争;如果曹操没有宽大的胸襟,就不会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如果曹操不会体恤下士,就不会受到众将士的拥戴和忠诚;如果曹操不会听取谏言,就不会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没有深谋远虑,就不会自己称王了。
现在,就来谈谈曹操的谋士吧!毛?为曹操提供的“纲领性文件”,使曹操赢在起跑线上;张良”;张绣和贾诩,投靠,叛变再投靠,被曹操完全信任,因感恩而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像曹操一样拥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并为理想坚持奋斗。我们应该做好我们的本份工作——学习。学新知识,温故旧道理,才能进步,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不需求像三国时的人物那么出名,令后人敬仰,只求做到自己的最好,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名利是身外之物,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把它们当做是过眼烟云,不足以为其启齿。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不断地向前走就足够了。
全览《品三国》,推翻了人们对《三国演义》中事件的印象,并使历史人物真实而又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假如说《红楼梦》是文学与历史的结晶,那么《品三国》就是感触与品位的精华;假如说《水浒传》是正义与勇气的代表,那么《品三国》就是谋略与才智的升华;假如说《西游记》是坚持与忠义的化身,那么《品三国》就是文治武功的冶炼。
所以,《品三国》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茅塞顿开的书,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样受益匪浅。
《品三国》读后感 篇9
一边品三国的历史真实,一边回想三国演义,很有意义。
曹操三颁求贤令,不拘一格,不拘小节,知人善任,善于重用和信任人才。这在中国皇帝中是少有的,终于为统一大业打下坚实基础,是有大功于国家和人民的。
至于道德,从秦始皇到慈禧、宣统,有哪个是道德好的,这主要是帝制这种制度造成的。如果用同一的道德标准以及其于国于民的作为,将秦以来的皇帝分上中下三等。曹操大概可列上等之中级吧!秦始皇大概亦应不低于此等级。
曹操的案早就该翻了。
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庞统献计、借东风、义释曹操¨¨¨都是虚构的.。是史无记载或移花接木¨¨¨。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三国演义不朽的光辉,听讲不少人把这小说家言作必读的兵书。
凡口、隆中都在襄阳附近,刘备驻守凡口六七年,因此应是诸葛亮先拜访刘备,以后更有往来,这是有史记载的,刘当然知是奇才,但未到出山时机。到荆州将发生变故,当时刘备、孙权、曹操、孔明¨¨¨都应料到。在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下,于是就有了三顾,这有更多的史料记载。其中一顾二顾是否见面,不知道。但即便见了面,有什么好谈?关键是诚意和专用。到第三顾出了“隆中对”,从此君臣相依。
诸葛亮初出山,只是刘备的私人顾问,并无具体职务,不知是否有史料证实。那时徐庶还未走,不过亮初出山,表现平平。既未料到曹操另率轻骑占襄阳,大概也未在襄阳留侦察。曹知刘已走,从襄阳亲率五千轻骑日行300里来追日行十余里的刘备和十几万扶老携幼的百姓。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与人为本”。坚持同行。途中刘派关羽率全部兵力万人先去江陵。如果能留下五千兵作断后或不让关去,都可打退曹操。但结果曹追到当阳,刘只能率数十骑逃走。这可能是初出山,无实战经验所致。到赤壁追曹时,又未派人守华容,让曹大笑而去。不过这些都无损诸葛亮光辉的一生。
三顾时刘备46岁。自桃园结义以来到赤壁大战,刘备这大半生都是寄人篱下,还看不到前途。常言道:患难见真情,一次二次是容易的,都大半生在患难中,刘关张的真情,举世无双。因此当关羽被害,伐吴是必然的,到托孤,给桃园结义划上完整的句号。
易先生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并未发生,而且于理不合。因为司马懿不敢进攻,无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
(1)派一队侦察兵进城看看;
(2)派神箭手把孔明射下城楼;
(3)围而不打。何至于掉头就走呢?但兵贵神速,胜负往往在一线之间。既深知诸葛一生谨慎,自己又累败于他,一见有异常,先走为妙。三国演义的描述,是合情合理的。
也许在退兵途中,想到上述三招,但也无必胜把握。比如派队侦察兵入城,此时从城墙上或城外突然乱箭射帅怎办?因此,不打无把握的仗,先全身而退是上策。
《品三国》读后感 篇10
“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历史在分分合合的时间轨道中回旋,渐渐地拉开了三国的帷幕。
在这群雄逐鹿的过程中,隐藏着太多的谜团,而曹操却是其中最让人费解并且最富有争议的,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向我们介绍并分析了曹操其人。
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但乱世才能成就英雄,如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诈小人,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可我读了《品三国》之后,才知道这是对他不公平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发布屯田令,富民强国,同时曹操还很大气,主张“唯才是举”,只要有真才实学,不管有什么缺点,都可以不计前嫌,发挥自己的才能,形成了曹操手下猛将如虎、谋臣如狼的盛况,为他今后的问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功绩,曹操战功累累,破黄巾,杀袁术,攻袁绍,灭吕布,溃马腾,收刘表,败张鲁。虽然有赤壁惨败为曹操征战一生的最大的污点,但以现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纵观三国,哪个人能及得上曹操这样的.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华集于一身的呢?狂妄自大的袁术?有勇无谋的吕布?骄傲自满的袁绍?懦弱无能的刘表?当然不是。
论起三国群雄,诸葛亮没有曹操识人的眼光,孙权没有曹操身经百战的经验,刘备缺乏曹操的气魄,这样看来,曹操无愧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易中天品三国》读后感2
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曹操在历史上饰演的一直都是反面角色,一直都是一位奸臣。但自从我听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为我们讲解了“三国”以后,我才发现“曹操是奸臣”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一种偏见,或许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尊刘(刘备)”的,所以人们在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才会认为曹操是奸臣,但是易中天教授用很公正的态度把曹操放到三国这一历史背景中去品读。
在易中天教授的口中,曹操不是“奸臣”,而是“奸雄”而且是“可爱的奸雄”是一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位心胸很宽广的人,而且是足智多谋,英勇善战,他并不比诸葛亮差,应该说诸葛亮在他之下,因为曹操既是一名文臣,也是一名武将。而诸葛亮呢?仅仅是一个军士罢了。
曹操只会笑不会哭的,在任何时候,即使是在他战败时,或是在即将战死时,他也只会笑。他也很注重人才,好的人才他都不会放过的,因为他不记前嫌,即使是敌人的手下,即使是曾经背叛过他的人,只要是能人,才人那他一定会好好重用他的。因此,曹操的军营里是一个人才倍出的地方,不仅曹操是个人才,就连他的手下都是能文能武的人。
在听完易中天的讲课后,我觉得他的评论是正确的。曹操是一位“奸雄”,一位“可爱的奸雄”。是他为三国的历史增添了光辉。
《品三国》读后感 篇11
相信大家都听过有关三国的故事吧,那些故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关羽,求贤若渴的刘备,……我也是一个小三国迷,但不是对它特别了解。我只知道一些人的小故事,而真正的历史并不知道多少。
然,一本书解决了我的苦恼,那就是易中天教授写的品三国,它让我了解了那段诸侯割据﹑战火纷飞﹑尔虞我诈﹑扑朔迷离﹑引人入胜的历史。
也许人们早就已经对三国中的某些人物有了定义或评论,像诸葛亮,一提起这个名字,人们脑海里就一定会浮现出“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料事如神”“忠贞不渝”这类词语,而一提到“曹操”这两个字,人们就会说这个人老奸巨猾,阴险狡诈,诡计多端,为什么人们的脑海里都会有这样的定义呢?我想,这是因为一本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但它始终是一本小说,不是史书,有许多情节都是为了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而编出来的 ,所以并不可信,但人们往往都会把这些虚构的故事当真,从而使一些人蒙受了不白之冤。
而品三国这本书使易中天教授翻阅各种史书,经过百般推敲,站在政治角度,仔细琢磨才写成的,很值得我们信任。
从书中我知道了人们说的诸葛亮并不使那样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大部分重大的`战役都不是他指挥的,但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打的战争都是有政治目的的,目他光远大,是一个治国奇才,只有他的“政府”最像政府,没有*官污吏。可同时他是一个非常重权利的人,心胸并不宽广,在有些的 地方表现的 很虚伪。
而曹操,他也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奸诈狡猾,卑鄙无耻,难不成就因为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断定他是一各奸诈狡猾的卑鄙的人骂,况且他有没有说这句话都是个问题。相反,曹操是一个当时少有的枭雄。他为人心胸宽广,海纳百川,主张唯才是举,所以许多能人智士都来投靠他。有些时候他的举动却确实很过分,但在那个年代,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算的了什么呢?
至今中外有多少像他们这样的人啊,有的被白白冤枉,遗臭万年,有的并不是那么伟大,却永垂不朽(不指诸葛亮)。也许只有像品三国这样的书才能为被冤枉的人讨会公道了!
这一切的误会不都是因为人们的不分是非,没有细细的思考就随便下定论的后果吗?
当然,我们不能责怪罗贯中,他只不过在创作小说,更多是站在文学角度考虑的,不能因为他改编历史就去批评他,如果你去批评他不也是一种因为没有细想而直接下定论而造成的误解吗?而且,品三国这本书也不一定是对的,也一定有许多错误的地方,我们不能因为它可靠就把它当最真实的。
《品三国》读后感 篇12
三国,是一段精彩纷呈又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又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在三国前前后后九十年这一段历史中,烽火连天,饿殍遍野,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然而,乱世出英雄,越是沧海横流,越能显出英雄本色。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此,魏蜀吴三国刚一灭亡,史书的记载就众说纷纭,学者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三国历史的戏剧性让它成为了史学文学家们甚至是老百姓垂青的对象。
有那么一个人,他雅量,机敏,风趣,深沉却又狡诈,诡谲,冷酷,残忍。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个性十足又如此富戏剧性。不难想出,他就是——曹操。
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并不是很好,很多史学文学家都不喜欢他。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我看来,让他们痛恨的,还是曹操说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么一句话。如果换了别人,一定会反过来说,但是这真的做得到吗?也就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了出来,至少,他是一个“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
《三国演义》中有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写的就是曹操,也可以说是对曹操的一个评价。乱世如三国,曹操身处其中也就只能成为一个枭雄了。但无论是枭雄还是能臣,曹操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初中时曾经学过一首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若没有足够的雅量,又怎能写出如此气势的诗赋?怎能成为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怎能成就如此大的一番事业?
在各类正史野史中,经常会谈及曹操的笑,大笑,苦笑,嘲笑,冷笑,讥笑……似乎他始终都是在笑。就算是做错了事,打了败战,曹操也会笑。因为他豁达开朗,大气磅礴,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和本色英雄。而且曹操也十分风趣与可爱。据《三国志》载,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听说曹操亲自出场,都争先恐后伸长脖子要看他。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要看曹操吧?告诉你们,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并没有四只眼睛两只耳朵,只不过多了点智慧!”在战场上,曹操仍然如此洒脱风趣,更不用说在平时生活中曹操是如何了。
在《品三国》中,作者易中天从一个更平民化,更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和分析三国故事。历史总是真真假假,是非纷争,无人说得清。但在《品三国》中,你将看到一段段更客观、更全面的三国史,一个个更客观、更全面的人物。
《品三国》读后感 篇13
经常好奇,为什么经常同一个故事,会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后来,学习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懵懵懂懂的了解一些。
后来,读完了《品三国》,我才知道,原来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但我的疑惑非但没有解开,却更深了一个层次:为什么现代人对事物的看法初期的一致呢?
历史是客观的,然现代人的思维却已成了一个定式:曹操就是一个奸雄,刘备就是一个好人,等等。千篇一律的说辞,让人不免有些许疑惑:真正的`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他的书中常常有着与众不同的观点,读时感觉新颖、读后却让人深思。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又比如,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三国志》记载曹操凄呛曰:宁我负人,休人负我。说明曹操还是有良心的,但《三国演义》呢?却记载曹操理直气壮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那就错了,曹操杀了吕伯奢后,应该是有反悔之心的,因为《三国志》说的是“凄呛曰”易先生还幽默地写道:“曹操不是无耻小人,而是有耻小人。
读完此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绝对的、简单地用善与恶、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观念来看待,是要弄清就是原本是善良和好心的人是怎么变坏变恶的。更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多方面、各角度进行客观评价,也不要盲目的信服书本,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是人文科学的优势,不像自然科学真理只有一个,如果在自然科学真理不止一个的话,对自然科学就很难进行研究下去;在人文科学里就不需要去证明真理,也不必要去证明真理,重要的是在于得出真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能启迪我们的智慧,充实我们的知识。在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客观全面看待他,当然,由于我们不是当事人,又不可能全面掌握资料,可能一些观点言论有所误差,所以,我们才要各抒己见,发表各自的看法,尽可能拿出一些材料和史料,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人家一起分析和判断,还历史人物一个本来的面目。
同样的,面对一个现象,不能简单地从定向思维出发来考虑、评判,必须要有足够的想象力。人的思维应该挣脱束缚,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
《品三国》读后感 篇14
昨天夜里,我在床上,我翻过了《品三国》的最后一页,之后带着满足的微笑合上了这本书。
《品三国》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所着。众所周知,这易中天教授曾在cctv的百家讲坛栏目上品过三国,而我也是在看了一集之后,就懒得再每天按时的一集一集的收看,便买来了书。
平心而论,作为女孩子,终究不是那么热爱历史的,而像《三国志》这些正史看起来自是没有三国演义这种野史有趣儿,所以我初时了解的曹孟德,是惨无人性的,小肚鸡肠的,忘恩负义的,风流花心的。像杀他的大恩人许攸,还有那句超经典的“宁愿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还有纳张绣的婶婶为妾,逼得张绣不得不造反。又把那些当时唾弃他是官宦家庭的所谓文人墨客封杀得一干二净。天啊,照曹雪芹老爷爷的话说,曹操真是一无是处的,所以以前对曹操是真正的生恶痛绝。看完品三国后,我又参考了一下三国志,才知道野史给曹操扣得大破帽子实在是有点……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曹操作为一名乱世枭雄,怎可能一无是处?若是他真的如三国里所述的那样不堪,那又怎么可能会有百十来个谋士跟着他一起共创大业?毕竟人家也需要选老板,跟着一个没有任何优点的人,又怎么可能出人头地,拯救苍生,统一大业?这些可是古代谋士们的`心中大业。由此可见,曹操并非一无是处。之后参照很多史料,才发现,很多三国演义里所述并非实情。首先,曹操在误杀人之后,并不是理所当然地冒出那么一句,而是挺愧疚的小声说道:宁愿我负人,勿让人负我。而曹爷爷羊毫小笔一握,便轻而易举的把他变成了人人为之愤恨的大魔头。其二,曹操虽然妾姬成群,却也是重感情之人。由于夫妻口角,曹操正室定夫人回了娘家,曹操亲自去接,这对曹操而讲,实为不易。还有他杀害许攸和那些文人,都是有原因的。
我记得挺深的就是当时买书的那位小姐对我说:回家好好看看,曹操总算像人了。“当时觉得她说得挺粗俗的,现在终于了然。在此之前曹操一直冷血的,现在终于发现,他也会笑,会哭,会同情,会狠心,会大度,也会小气。这样活生生的性格也许才是个真正的人,也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曹孟德,有着大将风范,却又不失奸雄本性。
晚上我在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历史一旦过去,就再也不可以把他重演,可以重复的是不断地厮杀,却不能够造就同样的人,今天我们在去学的,只是人类的变迁,这里不包含本身时代的儿女情长,更没有历史演绎时的尔虞我诈,我们可以说两个人所犯的错误一样,却不会有谁能重复别人走过的人生。而历史,最终只能随着时光的奔腾远去,留给我们的,只是如木乃伊般的残壳,我们有光网的变迁来汲取经验和教训,并自称懂得了历史,诠释了历史,重现了历史。却不知道,真正能理解历史的,只有历史本身,和那些生后在那个时代,却已经死去的幽魂……
第五篇:《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1
经常好奇,为什么经常同一个故事,会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后来,学习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才懵懵懂懂的了解一些。
后来,读完了《品三国》,我才知道,原来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但我的疑惑非但没有解开,却更深了一个层次:为什么现代人对事物的看法初期的一致呢?
历史是客观的,然现代人的思维却已成了一个定式:曹操就是一个奸雄,刘备就是一个好人,等等。千篇一律的说辞,让人不免有些许疑惑:真正的.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他的书中常常有着与众不同的观点,读时感觉新颖、读后却让人深思。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又比如,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三国志》记载曹操凄呛曰:宁我负人,休人负我。说明曹操还是有良心的,但《三国演义》呢?却记载曹操理直气壮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那就错了,曹操杀了吕伯奢后,应该是有反悔之心的,因为《三国志》说的是“凄呛曰”易先生还幽默地写道:“曹操不是无耻小人,而是有耻小人。
读完此书,给人最大的感受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绝对的、简单地用善与恶、好与坏的二元对立观念来看待,是要弄清就是原本是善良和好心的人是怎么变坏变恶的。更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多方面、各角度进行客观评价,也不要盲目的信服书本,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是人文科学的优势,不像自然科学真理只有一个,如果在自然科学真理不止一个的话,对自然科学就很难进行研究下去;在人文科学里就不需要去证明真理,也不必要去证明真理,重要的是在于得出真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能启迪我们的智慧,充实我们的知识。在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客观全面看待他,当然,由于我们不是当事人,又不可能全面掌握资料,可能一些观点言论有所误差,所以,我们才要各抒己见,发表各自的看法,尽可能拿出一些材料和史料,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人家一起分析和判断,还历史人物一个本来的面目。
同样的,面对一个现象,不能简单地从定向思维出发来考虑、评判,必须要有足够的想象力。人的思维应该挣脱束缚,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
《品三国》读后感2
他是《三国》中一个被绝对看低的人物;
他是历史上一个拥有绝对魅力的男人;
他是令我绝对欣赏的一个英雄。他不是别人,正是公瑾,周瑜。
很小的时候,六个字让我印象深刻;既生瑜,何生亮。老师告诉我,这是周瑜说的,大致的来讲,周瑜是这么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他人,诸葛亮活活气死,教育我们,定不要像周瑜一样,要心胸开阔,否则就会被妒嫉蚕食。
于是,周瑜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摆在我面前,直到我长大。渐渐的,我发现,周瑜其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物,他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中着实被过于看低。
首先,这位江东名将绝非传说中的小气。《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开朗,气度宽宏,同时代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刘备说他“气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
而且,周瑜也是一个漂亮之及的英雄,《三国志》中说他:长壮有姿貌,也提过:吴中皆呼为周郎,郎,是对青年男子的称呼,呼人为郎,带有赞美的意思,所以,周郎通俗的说法就是“周帅哥”当然,一个人的美或帅,不仅仅指外貌,更含有内在的修养与气质,周瑜不仅内外皆有的帅,更是一个艺术家,有句话“曲有误,周郎顾”就是说周郎在酒过三巡,醺醺然之中也能听出乐队演奏得是否正确,如果哪个音不准,便会回过头去看,这该是对音律何等的了解才能做到?
而他,公谨,不仅仅是音律上的完美的才子,更是战斗中的一级指挥,周郎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啊,赤壁之战中,他身任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将“以少胜多”发挥到了极致,想想当时的情景,周郎立于江边,运筹帷幄,火烧曹操连环船,这时的周郎该是何等光彩照人!
在二十几岁时,周郎就被任命为“建威中郎将”,同时迎娶美人小乔而归。
如此一个内外兼修,四处得意之人可称一个有绝对魅力的男人吧?
大江东去,滚滚长江水洗涤了多少岁月,多少英雄豪杰,历史的事没有一个至今活着的人亲眼看到,大家都只能在或真或假,或虚或实的历史记载中得知一二,再加以自己的润色,没有人明白个中真伪。
或许周郎真的是被深深误解,又或者周郎确有嫉妒过孔明先生的才干,可又如何?
想去,周郎一直是如此优秀,可又突然杀出一个诸葛孔明,两人是如此想像,都深受世人的膜拜和敬仰,或许,太过想像的人相遇本就是一个悲剧,总是无法避免的相比,然后是另人扼腕的疼痛。
我是个人,我喜欢的也是人,传说中的孔明先生似个圣人,而公瑾是个实实在在的人。
他的优秀,他的完美另人动容,而他所富有的“负面新闻”又让人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他像面镜子,映出了人性的最美与最丑,而就是这样,他的真,有让我切切地感到他的存在,让我发出来自内心油然而出的欣赏与喜爱。
滚滚江水东际流,大浪淘尽千古英雄,数无数风流人物,我独爱公瑾周郎。
《品三国》读后感3
易中天稍出名时,也即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相中时,我也就知道此人了,当时千千万万人还不知呢,更没有人喊出“非易中天不嫁”的“豪情壮志”来。
刚看《易中天品三国》,尚觉有点趣,特别是易中天喜欢用现代的词汇表达古代一些概念的幽默,也看中了易中天这个人讲话从不重复或者有什么“这个”“那个”的口头禅。等到易中天真正飞来飞去出名的时候,我就已经不再看易中天的东西了。
有人买了《易中天品三国》这样的厚厚的上下集书,献殷勤地要借给我看,我也不好意思拒绝,放在家里几个星期然后再还给人。这么厚的书,比《三国志》还厚,我不愿浪费时间看它们,有时间多看几遍《三国志》,什么都清楚了,如果真要研究的话,再翻翻《史记》、《汉书》、《后汉书》,保证任何人也能讲个唾液横飞。
易中天这个人很聪明,他知道现代人的心理:一是不想自己看书,二是虚荣,三是假斯文。于是他这个学中文的人,也是惯于讲各种动听故事的人,便借《三国演义》,来给《三国志》中的人物还魂来了。《三国志》这道有营养但人们不喜吃的粗食经他一添油加醋,便活色生香起来。尤其是裴松之的注,本来是被人家陈寿弃之不用的,充满了各种道听途说的故事,他拿来正好生趣。经他这么大厨一炒,人们还以为谈三国非易中天莫属,就像歌星原唱了一首诗,别人都不能唱了。于是,易中天在造神的时候,自己也被世人视为神了。
再后来,易中天真的被捧上天了,估计天天在飞机上度过的。参加这个那个签名售书,参加这个那个讲座,仿佛他一夜之间成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通灵宝玉”了。从三国讲到东西方文化比较,从诸子百家讲到中国历史,只是自己的专业中文倒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似的。
我听过一场易中天在浦东干部学院讲的讲座。是关于诸子百家的,实际上只是用不太好的`嗓子哼一段旋律,然后再断章取义地取几个小故事来弄弄从未看这些书的人。对于我这个拿起《论语》、《孟子》,放下《老子》、《南华经》(和《庄子》)等等诸子原著的人来说,他说的这些东西只是小儿科。我听了一半实在听不下去,于是中途退场到车上睡觉看报纸。
哗众取宠和花言巧语只会短期内迷倒不明真相的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清这一点。
原著就是原著,是千古流芳的东西。虽然有很多人想打扮小姑娘一样打扮历史和厚著,其实质只是在不想读书的世人和历史、原著之间放一个烟雾弥漫的烟幕弹。君不见千古来有多少个烟幕弹,到头来都烟消云散,摆在书架上的还是历史和原著。
相信过不了多久,易中天的大作将被撤出书架,从学术上看,他的书不如《三国志》,从文学的角度看,他的书不如《三国演义》。
据说,满载疲惫的易中天终于觉醒了,想等还清了人情债后金盆洗手了。这是好消息,无论对他来说还是对世人来说都是好事。对他来说激流通退,留余香在人间,不必江郎才尽而黔驴技穷,对世人来说旧的不去他们怎样才能造出于丹后的新星呢。
《品三国》读后感4
近日受周围的读书热潮的影响,也捧起了儿子的那本《易中天品三国》,使我重新认识了曹操,认识了一个真实的曹操,认识了一个了不起的曹操。
之一,曹操是个深谋远略的人。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袁绍、袁术三个乱石枭雄在对待皇帝的事情上做出三种决策: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而曹操确是把现任皇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据地,客客气气地供奉起来,打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曹操在**之中,走此决策,真是高明之至!尽管他被对手冠以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面对昏庸的朝政,流离失所的皇帝,曹操能站出来扶皇帝一把,充当皇帝的保护神,让他过点安生日子,这已经不容易了!而且,曹操至死也没有称帝,从形式上他一直还是汉丞相,没有违背当初许下的诺言。我认为曹操能做到这样已经不错了。如果是我,恐怕早就做不到了……
之二,曹操是个善于用人的好老板。曹操所处的是一个乱世,人心浮动,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缺乏诚意和信任,但是曹操却能广聚人才,直到曹操去世为止,他的核心谋士以及各级掾属共有一百多人。易中天先生用八句话概括了曹操的用人之术。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杨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最佩服曹操的便是“焚烧书信事件”。曹操大败袁绍于官渡以后,袁绍的大量辎重、珍宝、图书都落入曹操手里,其中就包括己方一些人暗地里写给袁绍的书信。曹操二话不说,下令一把火把它们烧个干净。那些暗中勾结袁绍的人,原本担心要追究的,现在都把提到嗓子眼的心又放回肚子里去了,对曹操更是佩服与感激。曹操自己的解释是这样的`:袁绍强盛的时候,连我都自身难保,何况大家呢!这话也只有曹操能说到做到吧,这样不仅让那些心怀鬼胎的人疑窦冰释,便是没什么瓜葛的人也会为曹操的宽宏大量和设身处地所感动。
读罢全书,我真为曹操鸣不平,这样优秀的人才,为什么却被世人所误传?恐怕不只是政治原因吧,肯定与我们民族传统的、愚昧的一些理念有关吧!用现代眼光看,曹操真是一个高明的老板。他能如此洞察人性,洞悉人心,打了胜仗都归功他人,打了败仗却检讨自己而且每次都做得是那样坦诚、实在、大气、自然,为这样老板卖命,真是累死也心甘情愿。
读书,让我们明理,读书的终极目的便是让我们认识自己并改造自己。我们每位教师如果都有一点曹操的谋略,都有一些曹操的用人之术,我们的学生哪能厌学?再重的负担,恐怕也不会感到劳累。
《品三国》读后感5
那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刀光剑影中闪烁着杀机;那是一个疑窦丛生的年代,上演着各种奸猾狡诈的角色;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黑暗笼罩着龙蛇混杂的乱世,《品三国》,作者犀利地把这风尘老朽的历史面纱层层揭开,抽丝剥茧,为我们讲述其中的传奇……
曹操,那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儿时虽然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时代就已考取了功名。正因为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贾诩等有才能的谋士前来投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论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论眼光,深谋远虑;论武艺,乱世之奸雄。曹操善于听谏纳贤,“奉天子,修耕植,蓄军资”就是毛出的点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远胜于志大才疏的.袁绍和袁术。曹操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虚名与虚荣对他来说只是过眼烟云,他要的是实力——身边的谋士、勇将。他的重义才使得关羽在危急时刻放他一条生路。而且娶妻娶贤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养,十分贤淑,这才能为有一点野心的曹操开拓社交路线。只有能够体贴下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够得到下属忠心地拥戴。
如果曹操没有才略,就不会广招贤士;如果曹操没有雄心,就不会与刘备抗争;如果曹操没有宽大的胸襟,就不会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如果曹操不会体恤下士,就不会受到众将士的拥戴和忠诚;如果曹操不会听取谏言,就不会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没有深谋远虑,就不会自己称王了。
现在,就来谈谈曹操的谋士吧!毛为曹操提供的“纲领性文件”,使曹操赢在起跑线上;张良”;张绣和贾诩,投靠,叛变再投靠,被曹操完全信任,因感恩而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像曹操一样拥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并为理想坚持奋斗,我们应该做好我们的本份工作——学习。学新知识,温故旧道理,才能进步,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不需求像三国时的人物那么出名,令后人敬仰,只求做到自己的最好,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名利是身外之物,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把它们当做是过眼烟云,不足以为其启齿。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不断地向前走就足够了。
全览《品三国》,推翻了人们对《三国演义》中事件的印象,并使历史人物真实而又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假如说《红楼梦》是文学与历史的结晶,那么《品三国》就是感触与品位的精华;假如说《水浒传》是正义与勇气的代表,那么《品三国》就是谋略与才智的升华;假如说《西游记》是坚持与忠义的化身,那么《品三国》就是文治武功的冶炼。
所以,《品三国》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茅塞顿开的书,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样受益匪浅。
《品三国》读后感6
今年暑假,夏的焦躁依然。
然而升上了毕业班,面临人生的一个关口的时候,我多了一份思索。每天在烈日下赶往辅导班,每晚在大堆的习题里,找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不知道,我会狂躁成怎样?把作业撕了,还是罢了?是躲进自己的小窝,从此拒绝外面的一切,还是把自己放在历史的河里,挤成肉酱,苦心志,饿体肤,去做一个若干年后人们心目中的赫赫人物?
就在这当儿,我遇到了易中天,他的作品——《品三国》。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鼎立。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段关于群雄逐鹿的记忆。它是一段历史,它是一段演义,它更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它是三国,是东汉与西晋间的一段无法删去的插曲,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典型。
我是一个小女生,自小对历史并不感兴趣,觉得那只不过是一段枯燥无味的文字记载,甚至连《三国演义》,我都不曾完整的看完过一遍。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各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出现,我对历史也渐渐萌生出了一种好奇,然而,这种好奇却像风中的蜡烛,刚点着就灭了。而这已不是因为没兴趣了,只是因为看不懂。偶然间,在书店的专柜上发现了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便抱着尝尝鲜的心情买下了。
《品三国》顾名思义是易老师对三国的见解,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非常形象的为读者重现了三国时尔虞我诈、战火纷飞的.场景。而品这本书,使我对历史的好奇又一发不可收拾的萌发了出来。
易老师在这本书中花了不少的笔墨来阐述他对曹操的认识和看法。曹操,无疑是三国中最让人难读懂的人,由他的性格就能看出,两种相对反面的性格能集于一身,但又不会觉得矛盾。
我对于曹操的认识,最开始似乎是林俊杰的《曹操》中那个“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薄”的曹操,然后便是电视剧中那个阴险狡诈的小人。然而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和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我们总是学不会从两面来评价一个人。
而在这本书中,虽然很多人都说易老师是在“扬曹抑诸葛”,但我并不认同,先不说这只是易老师个人的看法,而事实上,他并没有说诸葛孔明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如曹操,他只是在文字中更多的表现了对曹操的一丝偏爱。而他也是从两面来评价曹操的,而不是只说了曹操的好。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而我想说的是,曹操是奸臣没错,但他也的的确确是个英雄。
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一家之言品三国。
我合上书,望着窗外的绿树浓荫,我想,我的人生,也该由我自己来品。你说呢?
《品三国》读后感7
昨天夜里,我在床上,我翻过了《品三国》的最后一页,之后带着满足的微笑合上了这本书。
《品三国》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所着。众所周知,这易中天教授曾在cctv的百家讲坛栏目上品过三国,而我也是在看了一集之后,就懒得再每天按时的一集一集的收看,便买来了书。
平心而论,作为女孩子,终究不是那么热爱历史的,而像《三国志》这些正史看起来自是没有三国演义这种野史有趣儿,所以我初时了解的曹孟德,是惨无人性的,小肚鸡肠的,忘恩负义的,风流花心的。像杀他的大恩人许攸,还有那句超经典的“宁愿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还有纳张绣的婶婶为妾,逼得张绣不得不造反。又把那些当时唾弃他是官宦家庭的所谓文人墨客封杀得一干二净。天啊,照曹雪芹老爷爷的话说,曹操真是一无是处的,所以以前对曹操是真正的生恶痛绝。看完品三国后,我又参考了一下三国志,才知道野史给曹操扣得大破帽子实在是有点……
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曹操作为一名乱世枭雄,怎可能一无是处?若是他真的如三国里所述的那样不堪,那又怎么可能会有百十来个谋士跟着他一起共创大业?毕竟人家也需要选老板,跟着一个没有任何优点的人,又怎么可能出人头地,拯救苍生,统一大业?这些可是古代谋士们的心中大业。由此可见,曹操并非一无是处。之后参照很多史料,才发现,很多三国演义里所述并非实情。首先,曹操在误杀人之后,并不是理所当然地冒出那么一句,而是挺愧疚的小声说道:宁愿我负人,勿让人负我。而曹爷爷羊毫小笔一握,便轻而易举的把他变成了人人为之愤恨的.大魔头。其二,曹操虽然妾姬成群,却也是重感情之人。由于夫妻口角,曹操正室定夫人回了娘家,曹操亲自去接,这对曹操而讲,实为不易。还有他杀害许攸和那些文人,都是有原因的。
我记得挺深的就是当时买书的那位小姐对我说:回家好好看看,曹操总算像人了。“当时觉得她说得挺粗俗的,现在终于了然。在此之前曹操一直冷血的,现在终于发现,他也会笑,会哭,会同情,会狠心,会大度,也会小气。这样活生生的性格也许才是个真正的人,也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曹孟德,有着大将风范,却又不失奸雄本性。
晚上我在日记里写了这样一段话:历史一旦过去,就再也不可以把他重演,可以重复的是不断地厮杀,却不能够造就同样的人,今天我们在去学的,只是人类的变迁,这里不包含本身时代的儿女情长,更没有历史演绎时的尔虞我诈,我们可以说两个人所犯的错误一样,却不会有谁能重复别人走过的人生。而历史,最终只能随着时光的奔腾远去,留给我们的,只是如木乃伊般的残壳,我们有光网的变迁来汲取经验和教训,并自称懂得了历史,诠释了历史,重现了历史。却不知道,真正能理解历史的,只有历史本身,和那些生后在那个时代,却已经死去的幽魂……
《品三国》读后感8
三国,是一段精彩纷呈又让人眼花缭乱的历史;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又充满阳刚之气的时代。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在三国前前后后九十年这一段历史中,烽火连天,饿殍遍野,战事频繁,民不聊生。然而,乱世出英雄,越是沧海横流,越能显出英雄本色。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因此,魏蜀吴三国刚一灭亡,史书的记载就众说纷纭,学者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三国历史的戏剧性让它成为了史学文学家们甚至是老百姓垂青的对象。
有那么一个人,他雅量,机敏,风趣,深沉却又狡诈,诡谲,冷酷,残忍。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个性十足又如此富戏剧性。不难想出,他就是——曹操。
曹操在历史上的形象并不是很好,很多史学文学家都不喜欢他。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在我看来,让他们痛恨的,还是曹操说了“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么一句话。如果换了别人,一定会反过来说,但是这真的做得到吗?也就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了出来,至少,他是一个“真小人”,而不是“伪君子”。
《三国演义》中有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写的就是曹操,也可以说是对曹操的一个评价。乱世如三国,曹操身处其中也就只能成为一个枭雄了。但无论是枭雄还是能臣,曹操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初中时曾经学过一首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若没有足够的雅量,又怎能写出如此气势的诗赋?怎能成为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怎能成就如此大的'一番事业?
在各类正史野史中,经常会谈及曹操的笑,大笑,苦笑,嘲笑,冷笑,讥笑……似乎他始终都是在笑。就算是做错了事,打了败战,曹操也会笑。因为他豁达开朗,大气磅礴,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和本色英雄。而且曹操也十分风趣与可爱。据《三国志》载,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听说曹操亲自出场,都争先恐后伸长脖子要看他。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要看曹操吧?告诉你们,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并没有四只眼睛两只耳朵,只不过多了点智慧!”在战场上,曹操仍然如此洒脱风趣,更不用说在平时生活中曹操是如何了。
在《品三国》中,作者易中天从一个更平民化,更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和分析三国故事。历史总是真真假假,是非纷争,无人说得清。但在《品三国》中,你将看到一段段更客观、更全面的三国史,一个个更客观、更全面的人物。
《品三国》读后感9
一边品三国的历史真实,一边回想三国演义,很有意义。
曹操三颁求贤令,不拘一格,不拘小节,知人善任,善于重用和信任人才。这在中国皇帝中是少有的,终于为统一大业打下坚实基础,是有大功于国家和人民的。
至于道德,从秦始皇到慈禧、宣统,有哪个是道德好的,这主要是帝制这种制度造成的。如果用同一的道德标准以及其于国于民的作为,将秦以来的皇帝分上中下三等。曹操大概可列上等之中级吧!秦始皇大概亦应不低于此等级。
曹操的案早就该翻了。
三国演义中的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庞统献计、借东风、义释曹操¨¨¨都是虚构的。是史无记载或移花接木¨¨¨。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三国演义不朽的光辉,听讲不少人把这小说家言作必读的兵书。
凡口、隆中都在襄阳附近,刘备驻守凡口六七年,因此应是诸葛亮先拜访刘备,以后更有往来,这是有史记载的,刘当然知是奇才,但未到出山时机。到荆州将发生变故,当时刘备、孙权、曹操、孔明¨¨¨都应料到。在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下,于是就有了三顾,这有更多的史料记载。其中一顾二顾是否见面,不知道。但即便见了面,有什么好谈?关键是诚意和专用。到第三顾出了“隆中对”,从此君臣相依。
诸葛亮初出山,只是刘备的私人顾问,并无具体职务,不知是否有史料证实。那时徐庶还未走,不过亮初出山,表现平平。既未料到曹操另率轻骑占襄阳,大概也未在襄阳留侦察。曹知刘已走,从襄阳亲率五千轻骑日行300里来追日行十余里的刘备和十几万扶老携幼的百姓。刘备说:“夫济大事必与人为本”。坚持同行。途中刘派关羽率全部兵力万人先去江陵。如果能留下五千兵作断后或不让关去,都可打退曹操。但结果曹追到当阳,刘只能率数十骑逃走。这可能是初出山,无实战经验所致。到赤壁追曹时,又未派人守华容,让曹大笑而去。不过这些都无损诸葛亮光辉的一生。
三顾时刘备46岁。自桃园结义以来到赤壁大战,刘备这大半生都是寄人篱下,还看不到前途。常言道:患难见真情,一次二次是容易的,都大半生在患难中,刘关张的'真情,举世无双。因此当关羽被害,伐吴是必然的,到托孤,给桃园结义划上完整的句号。
易先生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并未发生,而且于理不合。因为司马懿不敢进攻,无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
(1)派一队侦察兵进城看看;
(2)派神箭手把孔明射下城楼;
(3)围而不打。何至于掉头就走呢?但兵贵神速,胜负往往在一线之间。既深知诸葛一生谨慎,自己又累败于他,一见有异常,先走为妙。三国演义的描述,是合情合理的。
也许在退兵途中,想到上述三招,但也无必胜把握。比如派队侦察兵入城,此时从城墙上或城外突然乱箭射帅怎办?因此,不打无把握的仗,先全身而退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