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下真实的三国
东汉末狼烟不休,常侍乱,朝野陷,阿瞒挟天子令诸侯。思绪又飘飞到那个动荡不堪的年代,烽火连天的三国。
这个暑假,我翻开了《三国志》。从读完三国演义起,我就有这个念头了,这个暑假终于如愿以偿。我开始接触到那个层层烽火狼烟遮掩下的真实的三国。
提到历史上的三国,就不得不提到诸葛亮、曹操这两个覆盖了太多文学色彩的任务。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先生也指出了《三国演义》里诸葛亮的失真性。“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苏轼也如是说。《三国志》中的诸葛亮自是没有那样足智多谋的,军事天赋平平,不适合当军师一般的人物,《三国演义》中却将大小战役的胜利归功到“诸葛军师”的头上,最著名的一战——赤壁之战,完全由东吴周瑜、黄盖主导的一战,却硬给诸葛亮加上“借东风”的功劳。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本来是周瑜的东西,“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为了丰富诸葛亮的形象,全都从周瑜那里搬过来了。历史史实中,诸葛亮真正的才能是在财政上,作为蜀相却是再合适不过。诸葛亮当政期间,蜀国内政井井有条,各级官吏分工明确。粮库充实,民殷国富。
《三国演义》是一本文学著作,为了宣扬正统思想,尊刘抑曹,当然就要给刘备配一个智囊,于是诸葛亮就被安上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通鬼神等多种光环,化身刘备身边的智囊,为刘备出谋划策,壮大蜀国基业。
尊刘的目的达到了,下一步自然就是抑曹了,曹操也被《三国演义》丑化了很多。对于曹操做过的一些“好事”,《三国演义》要么略过不写,要么含混带过,比如文姬归汉,《三国演义》里就完全没有提到过。
曹操是人尽皆知的建安三曹之一,书法家、诗人,其诗作恢弘大气,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三国演义》中也没有涉及到过。
在我刚看完《三国演义》时,觉得曹操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奸雄,狡诈非常。待到看完《三国志》,却对曹操彻底改观了,曹操是英杰,是枭雄。他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豪言壮语,王者之气尽显。荀彧劝曹操杀掉刘备,若留之必为后患,他却采纳郭嘉的意见,杀了此等英杰,天下英雄都会敬而远之了。后来郭嘉也劝他软禁刘备,不能放虎归山。他却觉得,是英雄,就要与之争锋,在刘备羽翼未展时就扼杀算什么本事。
曹操自己说过,若没有他,这天下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很多人觉得他虚伪,明明自己是乱臣贼子,却说这些冠冕堂皇的话。但实质上,曹操诛董卓,伐袁绍,灭吕布,平袁术,没有曹操这天下真的四分五裂,所以光从曹操自身看,于炎汉刘家确是有贡献的。
历史上的三国,更加真实鲜活,而不像《三国演义》那样,《三国志》里的人物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每个真实的人都是圆形人物,既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三国演义》却是好坏分明,刘皇叔仁德,曹阿瞒奸诈。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那个烽火连天的,真实的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