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追悼志摩》读后感(推荐五篇)

时间:2020-04-23 02:4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胡适《追悼志摩》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胡适《追悼志摩》读后感》。

第一篇:胡适《追悼志摩》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胡适《追悼志摩》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胡适作为徐志摩同窗好友,两人有着深刻的友谊,也有着相似的思想,都是中国新诗的代表人物。胡适的这篇悼文以徐志摩的生平、思想品行等作为追忆和颂扬的内容,让世人知道徐志摩的为人,展现逝者理想主义的形象的同时,也让人能感受到作者的悲痛。

区别于一般性的'悼文,整篇文章引用了徐志摩很多的诗歌,不仅表明了徐志摩的诗人身份,也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手法非常新颖,给人一种标新立异的感觉。通篇文章,徐志摩对于自由,爱情和美的追求,成为了作者着力描述的全部内容,并以此给我们剖析徐志摩的精神世界,同时也用来纠正社会上有关徐志摩的一些不恰当的言论。正如作者所写:“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条件能够回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这不仅让人认识到徐志摩单纯,真实的形象,也表现了作者与徐志摩之间的深厚友谊。文章的最后,胡适以徐志摩的一首诗歌《偶然》结束全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此诗的原意是指,人的相逢与离别都是一种偶然,无需为此感叹伤怀。而作者却反转其意而用之,直抒胸臆,认为徐志摩的“影子”和光亮将会常驻人间,其情感真挚、热烈,让人不禁感慨于一代奇才的悄然陨落。

《追悼志摩》是一篇高度赞扬并客观地评价徐志摩的一生的经典文章,读完后也让我感慨生命无常,天妒英才。我们现在只能从徐志摩的诗歌中去寻找他的影子,去感受斯人的思想。

【胡适《追悼志摩》读后感】相关文章:

1.胡适散文之追悼志摩

2.胡适对徐志摩的评价

3.徐志摩和胡适

4.胡适与徐志摩

5.追悼志摩阅读答案

6.难别“西天的云彩”-胡适和徐志摩

7.徐志摩、鲁迅、胡适的眼界比较

8.胡适与徐志摩妻子的隐秘爱情

9.徐志摩陆小曼结婚 胡适送画

第二篇:胡适文章读后感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读后感(一):胡适--新的偶像

算是大不敬吧。在酒醉的状态下写这篇文章。是关于胡适先生的传记。之前看过不少名人的传记,每一个都可以算是呼风唤雨的伟人,如果不叫伟人,就叫有权势的人。或者是篮球明星的传记。这次的名人有点专业,文化人,胡适。可能自己的偶像已经转移向文化巨人了吧。

台湾的一名大学教授,叫江勇振写的。这位先生也许是为了多几个码字钱,也许是真心热爱胡适,反正,他的胡适传记出奇的长,有三四册,我看到第一册就有600余页。看就看个过瘾,自己也就选了一本这样厚的传记。无语,只有服气。胡适的年代,之前看过蒋梦麟、牟宗

三、梁漱溟、徐复观、季羡林等人的介绍文章,很为当时的人的汉语修养所折服,高手中的高手啊。胡适也是一个这样的高手,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然后十来岁时去上海接受了英文教育,考上了庚子赔款的美国留学生,自此接受西方教育,在美国没几年就能写作英文诗,在英文演讲中获奖,在英文征文中获奖,受邀去美国的多所大学演讲。而此时的胡适不过二十四五岁而已。如果说,这是一个文化碰撞激烈的年代,出这么些少年英雄不足为奇。可是,直到如今,文化的碰撞何曾停歇过。胡适在美国留学七年,整个文化气质被改变了。季羡林留学德国11年。都是贯通中外、古今的大家呀。无比羡慕崇拜。

看到这么些前辈高人的成长,知道了人生的高度,给我指引了方向。他们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无他,再高的山峰,也需要一步步攀爬。看这些传记,也就是时不时给自己灌输动力,要尽性,要过好自己的人生。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意思是说,我们需要经常审视、反省自己的生活,使生命过得更有意义。紫醉金迷,不是理想的人生。胡适认为健全的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追求自己的完美,第一,须有健全之身体;第二,须有不屈不挠之精神;第三,须有博大高深之学问。以此自勉吧。

写了这么些不相干的事情,说说这本书吧。物以类聚,胡适交往的都是文化塔尖的一拨人,看他们的交流与对话,真是有华山论剑的感觉,只有仰视的份。这本书给我的最真实的感觉就是这样,高度,视角,我不得不仰视。

今晚,利用酒醉的时间写了这么篇作业,也算是不虚此晚了。明星的孩子满月了,和以前的老同事们喝了酒,尽兴,欢喜。真是时光如梭,自己的孩子也6岁了。珍惜时光吧。

《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读后感(二):有些过于细致了~~

试想将来五本出全,会是很大场面。

如果出个精简版,一样好卖~

然后系统说评论太短了,要再加点,那就加点:

作者似乎本着一种和已有胡适传记斗气的观点在整理各类材料,总是试图证明胡适本人所记述的经历是经过修饰、刻意穿凿的,那么引述胡适自传立论的各类传记作者自然下笔也就不甚高明,并且作者很以此津津自得,每有收获辄欣欣然。

书中几处流露出这种情绪,看着有些刺眼。

另外,胡适到美国最初的日记是缺失的,这是所有研究胡适的人都绕不过的坎。也许通过各类材料可以七零八落的拼凑出一些他到初到美国经历的片段,但和其他部分相比依然显得单薄,同样本书也没能提供更新的东西。

第三篇:胡适文章读后感

读胡适先生文字有感

胡适掀起新文化运动,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大家,虽然一生恪守中国传统文人道德,却受西方文明洗礼,蒋介石的挽联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 “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代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看完了,里面主要是胡适先生给自己或他人书籍所作的序,还有一些札记赠言等。文“介绍我自己的思想”本是先生给书籍《胡适文选》作的自序,主要说明了先生所选文章的原因:为“少年朋友”选辑二十二篇文章大致介绍先生自己的思想。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该。先生“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priating impressions”,即“要使你所得印象变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记录或表现成文章。” 所以先生推荐记札记,这也是我写这篇日记的原因,以后坚持生活写日记,读书记笔记,尽量把印象变成自己的。先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 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

舍友。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 先生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观。自问,有这种信心没?

先生在文 “大宇宙中谈博爱” 中提到: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就是把自己弄好。我们应当先把自己弄好,然后帮助别人,独善其身然后能兼善天下。同学们,现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不要空谈高唱博 爱,但应先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到我们有充分能力的时候才谈博爱,仍不算迟。先生在文 “青年人的苦闷” 中提到:悲观是不能救国的,呐喊是不能救国的,口号标语是不能救国的,责人而自己不努力是不能救国的。我在二十多年前最爱引易卜生对他的青年朋友说的一句话:“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好的法子莫如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我现在还要把这句话赠送给一切悲观苦闷的青年朋友。社会国家需要你们作最大的努力,所以你们必须先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方才有资格为社会国家努力。

自问,有没有充实自己?把自己弄好?把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有用的东西?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科学方法只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最后摘抄孙中山先生评论 “五四运动” 的话: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同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此种新文化运动,在我国今日,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原其故,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可无疑也。吾党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赖于思想之变化,兵法攻心,语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种新文化运动,实为最有价值之事。

第四篇:《胡适散文》读后感

《胡适散文》读后感

《胡适散文》。说到中国现代文学,就不能绕过一个人。这个人掀起了一场白话文革命,有趣的是,这场革命的起因竟然是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产生的。胡适将中国的文字分为死的文字(书面的文言)与活的文字(口头的白话),而书面的活文字必须替代死文字,这样才可以使得文化普及,古代的白话小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我们所阅读与学习的大量书籍就变成了浅显易懂的白话,也有了标点的断句,至于那些彰显文化的古文,自然可以留给爱好者们沾沾自喜去了。有意识的是,这么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竟然在我们的所有文化学习中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主义”,而胡适的著名文章之一就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于是,靠主义发家之人必视之为大敌,封锁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那么这篇《胡适散文》又是如何出土的呢?编者狡猾的在前言中提到:他的哲学上的实用主义,政治上的主张改良和反对革命,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会在所选文章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了保留历史原貌,我们收入了作者的主要散文创作,并将收入的作品全文出版,相信读者对文中的错误观点能够加以鉴别和批判。(2001年出版)于是我们就有机会,以批判的精神,拜读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主义的危险和弱点,就在这里。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人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含在里面),“名教”(口号标语正是名教的正传嫡派。名教扫地,中国有望!),“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孔圣人是无法帮忙的。开倒车也绝不能引你们回到那个本来就不存在的“美德造成的黄金世界”的),“差不多先生传”(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就从此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漫游的感想”(世间的大问题绝不是一两个抽象名词(如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所能完全包括的),“我的信仰”。捂住双眼,不仅看不见世界,甚至看不见自己了。

第五篇:胡适文章读后感

胡适文章读后感

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是名与字,是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他是一位敢于挑战权威言论的文学家,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等各种言论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理解,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中标新立异人物的许多特别之处,不管是写作手法,还是事件人物选材上都与众不同,他用那朴实无华、简单真实的语言文字,真正诠释了平等、民主、自由的共和理念,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且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新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了初步设想,开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胡适能成为著名文人,和他的父母从小启蒙有很大关系。实岁三岁零几个月就开始入私塾,而进学之前认字达千字了。有了基础,可以阅读,从而比同龄人早慧,增加兴趣和信心,自然形成良性循环,直至后来遇良师益友,从而成为学术大师。在胡自传讲到他幼时,两个细节值得深思,同样是一起上学堂的,有的小孩千方百计逃学,而胡适非常认真本分地学。这是什么原因呢?胡适的原因上面解释了,而其他人不爱学习,其实是种恶性循环的典型。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不懂,老师没耐心,只教他们念死书,背死书,这样就无趣,就逃学,老师就责骂,打的越厉害,越加逃学了!另外还有个细节:胡适其实是“高价生”!其他小孩蒙馆学金每年就两块银元,而胡妈妈第一年就是六元,最后一年加到十二银元!自然母亲会要求,老师也认真地教他,美其名曰“讲书”!在那个时代,不得不佩服胡母的远见!也不得不感慨我们现在,大家都深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给孩子送到各种班,莫非中国现在的家长们早就看过胡适自传?

记得看过一台湾学者的讲座视频,他推广幼儿诵读国学经典著作的,发出慨叹:中国自胡适以后再也没有大师了,为什么?因为自从胡适还有陈独秀发起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直至新文化运动,后来再没人自小熟读国学经典,对文言文了如指掌了,从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当然胡适又留洋,成为了所谓学贯中西者。这也许是胡适闹文学革命的副作用——今天我们穷经皓首也没办法学贯古今了!现在,如何继承乃至发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国学典籍,国内宣传上是加强了,包括北大人大也搞国学研究院,但奈何没有群众基础,很难达到甚至超过胡适那个时代了。从这个角度说,确实是件令人悲哀的事。

胡适自传里介绍他在上海求学到留学之间的经历时,也是同学少年,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属于愤青型,他自己说当时受梁启超的文章和思想影响很大。还有他改名胡适的“适”字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因为当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影响很大。当然,那时的胡,也不过是一穷学生,或是一介书生,少年诗人;他也有酒后失足,落魄时候;只是后来留洋,到发起白话文运动,才爆的大名。这说明任何人,任何时候不要妄自菲薄,穷困潦倒都不可怕,关键是不坠鸿鹄之志。这期间,胡适认为,在《竞业旬报》做编辑期间,给他是一个发表思想和整理思想的机会,同时给了他一年多作白话文的训练!

《四十自述》的最后,详细介绍了文学革命如何发端的,如何“从美国几个留学生的课余讨论,变成国内文人学者的讨论”的。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现代著名学者胡适的那几句感人肺腑的话语,那种对母亲刻骨铭心的真情流露,一直回旋在我的脑海里。一气读罢胡适的《我的母亲》,我也不禁潸然泪下,深感它对每一个已为人父母的,还是那些即将为人父母的,或是那些将来为人父母的,都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胡适的母亲和胡适用他们的真爱和真情诠释了这样一个家庭教育的哲理——用真爱换取真情的一生。

胡适自幼失去了父亲,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事实证明,胡母的慈爱和严厉,实践了她作为家长的责职,也赢得了孩子对她的尊敬,这不得不让我们对她肃然起敬,同时我们从中也悟到了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家庭教育既是启蒙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家庭环境内”、“改革教育应从家庭着手”、“家长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系统工程早已开始全面实施。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在现代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的家庭教育有着光荣的传统,孟母、岳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家喻户晓,但是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教育实实在在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爱而无度,严而无格。对孩子的“溺爱”“宠爱”,使孩子从小失去了在艰苦环境和挫折中磨练的机会,形成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等;另外“棍棒教育”、“恨铁不成钢”,过高期望成泡影,使不少家长失去了教育方向,一种“看不见的灾难”,严重的扭曲了孩子幼小稚嫩的心灵。种种迹象表明,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孟母”“岳母”“胡母”的出现,让更多的孩子在健康的家庭教育中得到真爱。

胡适在《我的母亲》中是这样说到他的既是慈母又是严父的母亲的:她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母亲很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胡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的理念和做人原则堪称先进,母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胡适的一生,母亲的人格魅力使胡适成为了一个大度、大气、大智的一代名人,胡母用真爱换得了胡适的真情。在这里,我期待着更多的“胡适现象”的出现,我更期待着成功的家庭教育不断出现新热点、新气象、新模版,我真切希望“岳母”“胡母”的故事催生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好家长的成长、成熟、成功。

转眼间,我们离开《我的母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又其是教师,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我的母亲》中,把爱比成很多,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真情需要付出,真爱必有回报,有情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爱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胡适用心、用情表露了自己对母亲的真情、真爱,同时他的作品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唯有真爱才能换来真情。愿全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从胡适母亲教育子女的启示中悟到家庭教育的真谛——真爱等于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他的书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差不多先生传》,作者用极其新颖、幽默的语言,从侧面真实讽刺了当时中国的阴暗面,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叫”差不多”的人的故事,“差不多”认为“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他在学堂时认为山西就是陕西;在钱铺认为千字差不多就是十字;就是在临死前依旧认为活人同死人差不多,不必太认真……这个故事着实令人吃惊,但这确实是当时的中国社会人们的思想,作者胡适只是用特别的语言真实有力的抨击讽刺了这些,他的言论当时遭到许多人的回击,但他却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改变,虽然这种改变只是微不足道,但其实大大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他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对胡适和他的文章有了一定了解后,我对写作文的方法又有了新的理解,写文章时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真实,一定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才能够有意义,接着还要做到新颖,这样才能让读者有阅读兴趣,能够去看自己的文章,还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总是去模仿别人,当文章真正做到这几点是,我们也一样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令人敬佩的作家。

下载胡适《追悼志摩》读后感(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胡适《追悼志摩》读后感(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志摩爱情中的哲理

    志摩爱情中的哲理(文/江梁艳) 第一次知道徐志摩,是高中时的《再别康桥》。那时,只觉得这首诗挺美。语文肖老师也给我们讲他们以前那个年代,谈恋爱拿本《志摩的诗》,不然女孩子不......

    《胡适口述自传》读后感

    读《胡适口述自传》有感 ——胡老爷子在政治主张上究竟是对还是错 新闻2班 李越 之前读过不少名人的自传,了解了名人的一生。这本书却有所不同,是通过第三人的角度去诠释另一......

    胡适大传读后感

    胡适大传读后感 (2015-04-28 12:50:05) 转载▼ 标签: 杂谈 今天,看完了《胡适大传》,全书共1350页,花了我不少时间,掩卷(其实是合上ipad)琢磨了一下,发现近几年看了不少关于胡适......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夜晨1981《四十自述》是一本近200页的小书,有点现今领导干部自传的味道。自序里胡适先生介绍了写作的由起,他感到中国最缺乏传记文学,为此到处劝身边的......

    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耶,胡适对毕业生讲话读后感。须菩提白佛言:弗也,世尊,如来无所说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大抵人都有这么一个心理上的规律,就是虽然自己经历过......

    胡适《自由与容忍》读后感

    谈《容忍与自由》的读后感前日有幸,听到语文老师谈,胡适《容忍与自由》,期间不乏老师自己对这些耿耿君子的无限钦佩之情,但更多的讲的是胡适之容忍与自由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深......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大全)

    胡适《为什么读书》读后感今天看了胡适写的《为什么读书》 ,获益匪浅。在论述为什么要读书时,他列举了三个原因。一是读书可以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财产,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将知......

    胡适我的母亲读后感

    胡适的母亲在他的生命中充当了两个角色----严父慈母,事实上我们的生活中,母亲也充当了两个角色,一个是慈母,一个是严师。胡适对于母亲的理解是他的母亲嘴边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