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自述的读后感(通用)(5篇模版)

时间:2021-01-23 20:4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十自述的读后感(通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十自述的读后感(通用)》。

第一篇:四十自述的读后感(通用)

四十自述的读后感(通用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十自述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十自述的读后感1

今年春节的最后三天,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读完了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读罢,神清气爽,醍醐灌顶,心旷神怡,那真叫一个“过瘾”。鉴于刚刚制定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我便从小做起,从一点点的感悟谈起,学习胡适先生的杜绝“苟且”,从我做起。

通读全篇,这本书是胡适先生记录的自己40多年来生命中比较重要的时间、空间等碎片记忆,从零散的记忆里我们可以感触到胡适先生当年的风采,这里有几点小感悟:

一、胡适先生的文字。

读罢此书,我越发的对中国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先生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你都不觉得多余,与当前时代背景下繁冗的文字游戏大相径庭,可以说先生的文字代表了那个年代的特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语言艺术的上品。我虽然不懂得如何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但字里行间的感觉是当地文字所无可比拟的。感觉是文字无法形容的,还需要大家细细的去品味。

二、胡适先生的胆魄。

胡适先生真可谓中国白话文字的先驱,本书有一大部分是在记述胡适对中国文学革命所做的贡献,这里倾注了胡适先生一生的心血,他用一己之力影响人,改变人,我甚是敬佩,当代中国最缺乏的就是像他老人家这样,敢讲真话,敢动真格,敢直抒胸臆的人才,我斗胆命名为胆魄,胡先生的胆魄全中国人应为之敬也。

三、胡适先生的思想。

胡老的思想是最难得的,本书的最后附录一部分都在写胡适的思想,读的酣畅淋漓。这里我佩服的一方面是胡适看问题的角度,直击要害,从不拐弯抹角,找的准,说的狠。比如在《旬报》第三十六期上发表一篇《苟且》,痛论随便省事不肯彻底思想的毛病,说“苟且”二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瘟疫,把几千年的名族精神都瘟死了。别说当时,就在当下,“苟且”的瘟疫依然再继续,吾国吾民何时能够被唤醒?吾心之痛堪比亡国。再比如,他形容中国文学的病症,吾国文学大病有三:一曰无病呻吟,二曰摹仿古人,三曰言之无物。倾所作词,专攻此三弊,岂徒责人,亦以自誓耳。句句如针扎,针针戳痛处。最后我想展示胡适思想的精髓,我认为的就是“透“,一个”透“字蕴含了多少哲理,我们暂且不论,看看胡适先生怎样评价”多研究问题,少谈些主义“:凡是有价值的思想,都是从这个那个具体的问题下手的。先研究了问题的种种方面种种事实,看看究竟病在何处,这是思想的第一步功夫。然后根据一生的经验学问,提出种种解决的方法,提出种种医病的丹方,这是思想的第二步功夫。然后用一生的经验学问,加上想象的能力,推思每一种假定的解决法应该可以有什么样的效果,更推想这种效果能否解决眼前这个困难问题。推想的结果,拣定一种假设(最满意的)解决,认为我的主张,这是思想的第三步工夫。凡有价值的主张,都是先经过这三步工夫来的。

不言自明,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而且适合重复阅读,尤其是附录《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章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我认为很有比较重复阅读,并拜读胡适先生所列出的文章,例如《问题和主义》、《新思潮的意义》等等。

停笔,闭目,尽是适之之思想。

韬奋,前行,满是适之之精髓。

崛起,未眠,是时代呼唤适之。

四十自述的读后感2

清末民国以来,中国出了不少国学大师,著名的如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季羡林、钱钟书等。《诗经》有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本着一颗学习的心,我平时或多或少会看看他们的书籍、听听他们的故事,以期获取一点人生智慧,提升一些思想境界,丰富完善简陋的人生而已。

在这些人中,我独特别敬仰胡适先生,因其聪明智慧,在学问、人事上皆是通达,机敏而又灵活。对比同时代的人,李叔同极其严肃认真,不苟言笑,学识非凡人所能达到,但亲和力欠缺,且遁入空门,感觉非常遥远;梁漱溟倔强迂腐,学问见解非常高,一心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但不会照顾他人,变通不足,故政治上多有磨难。胡适先生博爱一生,能够跳出文人的清高迂腐,清醒社会政治的现状与方向,又对后辈诸多关心照顾,善始善终,可谓万世楷模也。

一、关于作者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先生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1957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对于胡适,当然小学生都知道,读此书之前,我对他的印象,一是新文化运动领袖,发表过《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主张。二是在北大担任过教授与校长,提出“科学的根本精神就是寻求真理”。三是写过《尝试集》,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开新文学运动之风气。

回看起来,自传是少之又少,其中写的好的更是凤毛麟角,似乎传记本来就很难,自己给自己做传更需要高度的智慧,这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

二、关于本书

(一)缘起

胡适先生发现当时缺少传记文学,便劝身边的朋友们写自己的传记,如林长民、梁启超先生,可惜他们没有立即动笔,以为晚一点也可以完成,熟料世事无常,过世太早,永成憾事。有鉴于此,本着以身作则的精神,胡先生自己也写起来了,用书中的话,目的是“抛出几块砖瓦,只是希望能引出许多块美玉宝石来;赤裸裸的叙述我们少年时代的琐碎生活,为的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的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二)解读

按照时间顺序,以下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留美教育三部分对本书进行解读。

1、家庭教育。

父亲的影响:胡父在47岁时娶了17岁的胡母,在胡适三岁半时去世。尽管父子接触短暂,但影响深远。一是胡父家境尚可,“在北边做官”,“很受了程颐、朱熹一系的理学的影响”,给胡适留下了一点程、朱理学遗风,摆脱家务烦劳,静心读书。胡适念的第一部书就是胡父自己编的有关做人道理的四言韵文《学为人诗》,胡父亲笔抄写的,开头几句话是“为人之道,其率在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谨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学为人,以期做圣”。二是为胡适确定了小学时候的基调,留给胡母遗嘱“穈儿天资聪明,应该令他读书”,促使胡适走上了治学的道路。当时家里掌管财权的二哥认为读书无用,浪费钱,不愿意胡适读书,但由于胡父的遗嘱,还是坚持送胡适去了学堂。

母亲的影响:胡母在胡适成长过程中最为举足轻重。她“气量大,性子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对胡适管束极严,是胡适九年家乡教育的最大导师。一是对知识格外尊重,对老师格外优待。别人给两元学费,她给六元,以后每年增加,最后到了十二元,务必要老师多给胡适讲一点书本外的知识。二是时时督促胡适要努力读书。要胡适向父亲学习,不要丢他的脸,大清早起床,早早去学校背书。三是兼做慈母严父角色,有错误就责罚,或者刑罚,绝不姑息。胡适对她的评价是“如果我学到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2、学校教育。

在上海求学的时光,胡适成绩一直很优异,一年升了四班,仅几个月,他从一个全不懂得上海话的“乡下人”升为头班学生。在这期间,一是受到严复、梁启超先生思潮影响很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要做中国之新民”,这也是胡适取“适之”这个笔名的原因。二是确立了科学的学术思想。从范缜《神灭论》悟出大道理,走出传统迷信鬼神思想,走上科学严谨道路,这为他后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怀疑思想,奠定了基础。三是培养了对时事的关注与分析能力。办学刊、写文章,论时事,为后来的提倡白话文、走上文学与从政之路,奠定了基础。

3、留美教育。

本书重点讲了留美考试的趣闻。考试分两场,第一场是国文英文,及格者进入第二场,第二场考生物、物理等科学。有趣的是国文考试,题目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胡先生由于平时看书极多,故作了一篇考据的文章,从西周开始,历数周易孔子孟子墨子对规矩的记录,巧的是评卷子的先生也有考据癖,给了满分一百分。借此高分,尽管其他学科多是临时抱佛脚,刚及格,胡先生总分第五十五名,取前七十名,故顺利获得留美名额。

留美之后的事情,还有很多,受制于篇幅,本文未有阐述,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深厚的国学基础,没有独特的.研究癖好,没有那个慧眼识英才的评分先生,胡适不可能留学成功,故也不可能开拓国际视野,成为一代大家。

三、人生感悟

人的成长从小开始,父母是第一个老师。古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大学,但依然产生了很多大师。可见人文的修养在现代是退步的。现代教育过于注重技能,殊不知技能是日新月异的,追求知识的心是永恒的。故曰振兴社会,需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做起,需从父母自身的修养做起。对于即将为人父母的我而言,要意识到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要参照胡父胡母的做法,尊师重教,积极引导,时时刻刻不能放松。

四十自述的读后感3

《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写的一本传记。它记录了胡适先生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在这本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先生思想的逐渐成熟。

胡适先生的童年是十分幸福的。他与别的小孩不一样,在童年时期胡适便跟着母亲接触教育。母亲为人处世十分令人敬佩,这也使得胡适养成了温文儒雅的性格。这可以从书上的一句话体现出来。“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这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正因为如此,胡适先生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是颇有成就。但他却没有沉浸于此,在那样一个封建的旧时代,胡适先生仍热情地追求新鲜事物,敢于突破旧思想的束缚,这也可以从他的“有神论”到“无神论”可以看出。

在书中,与胡适先生一起在上海留学的朋友对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正是因为他朋友不合理的批判,才会使得胡适先生更加坚定文学的改革。

在上学期的历史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五四运动”的相关史实,胡适也正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伟人。他倡导白话文,推进了中国文化的进步。

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也有许许多多像胡适先生这样的人。他们在现代人民早已习惯的生活里,创造出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用品,尽管他们知道这可能会受到别人的质疑和误解。

但是在这不断创新的世界中,我们得需要学会“辨别”。不能盲目地相信新生活、新方式,得学会提出问题,提出质疑,灵活应变。

好友之间的行程安排、班级里的纪律规章都是一种“新的改革”,也都需要我们参与,提出质疑,这才能是一个正常的规则。

总而言之,每一种新的创造或发现或出现时,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们应该感谢胡适先生的正确观点和发现。这才让我们从拗口的文言文中解脱。不得不说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是伟大的。

四十自述的读后感4

胡适先生的《四十自述》(第一册)最初是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印刷发行的,我读的这本是上海书店于1987年根据亚东图书馆1939年第五版的影印本。正因为是影印本,完全保存了旧有的全书风貌——钱玄同题名的黄色封面,繁体字竖排。捧读在手,仿佛时光倒流。

胡适先生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和著名学者,《四十自述》是先生四十岁(1931年)时写的自传,叙述自己从出生到上海读书的这一阶段的人生经历。通过作者对自己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求学生活的真实片断的叙述,让我认识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胡适。

《四十自述》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传记,让我隽永回味。实际上,近代学人大多文字优美且又十分有味道。我在网络上看到有网友在追慕近代学人时这样评价,“传统私塾教育虽然有种种弊端,不过在国文基础方面似乎比现在的语文教育好很多,他们写的回忆文章都很有味道,旧文人的风貌、气度,都让人追慕。”我在十四岁的那一年,从爷爷家的小阁楼上偷来茅盾、鲁迅等近代学人的著作阅读,就曾有这样的发现。那时候觉得教科书上的许多文章远不如近代这些人写的好,老师教的写作方式和这些人写的文章也有着很大的出入。我的感觉是现在的中文教育远不如那个时候。

我以前对胡适先生了解不多,读完《四十自述》,我萌发了到网上找胡适其它的文字来读的想法。发现有个专门的“胡适读书会”,一群人共同研读胡适先生的著作,而后交流心得体会。这和一般的读书会不太一样,一般的读书会往往是针对某一著作,而不是系统的研读一个人的思想,我觉得这样的组织方式很好,大家可以共同研读感兴趣的书,针对性强,交流后往往有更多的收获。以后有时间和机会我也要组织这样的活动。

以下文字摘自胡适读书会,基本上表达了我想要说的话。但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感想,我对内容做了修改。

胡适先生《四十自述》,不但是认识传主的主要资料,也是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文献,同时还是传记文学的名篇。在传统将断未断、中西思想交汇、社会有一定自由度的时代,他们那一批人就像流星雨一样,瞬间照亮暗夜,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他们的文字,回想那炫目的光华了。

《四十自述》是胡适先生在20世纪30年写的,前六篇发表在《新月》,叙述了胡适母亲的订婚、自己的家乡求学、上海求学,直到考取了官费出洋留学的经历。作者本来计划从四十年中挑出比较有趣味的题目,写成小说式的文字,这一计划得到了徐志摩的热情赞许,但是胡适是一个“受史学训练深于文字训练的人,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了自己的幼年生活,就不知不觉地抛弃了小说的体裁,挥刀了严谨的历史叙述的老路上去了。”

因为是胡适自己的亲历历史,过往的种种,生命中的重要人物仿佛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掠过:父亲所做的四言韵文,母亲隐忍的泪水、清晨的床边教诲,胡适上海求学的学业有成就和桀骜不羁,退学之后的放浪形骸……自传往往是拉近传主与读者距离的最好媒介。

胡适先生不是忽然之间成为胡适先生的,他的家庭,他的教育背景,他的早年经历,加上他的天资和努力,成就了“再造文明”学人的不平凡。我喜欢看名人的八卦故事,以此鼓励自己:他们也是平常人,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四十自述》讲的都是平凡事,亲切、平实、情感真挚、笔调淡定,从从容容的叙述中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紧张和激变。如果想了解胡适之所以为胡适,了解他青年时期的一些心路历程,《四十自述》是一定要读的。哪怕是为了享受汉语的阅读美感,《四十自述》也不会让你失望,胡适先生散文写作的特质在这篇自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感情充沛却不过分,文字平实却耐琢磨,可以说是白话文的典范之作。同时,想要了解当时的中国社会,读《四十自述》也是很有裨益的。

四十自述的读后感5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胡适《四十自述》

首先是自序,胡适先生介绍了写作的由起,他感到中国最缺乏传记,为此到处去劝身边的老朋友写自传,大家也都答应,可却迟迟不敢下笔。岁月无情,命运多舛,林长民、梁启超想写却死于战乱,英年早逝,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胡适先生怀着抛砖引玉之心,开始写这本《四十自述》,以开启自传风气,其最根本的考虑是“给史料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这本书,按照胡适先生的想法,是想写留学前、留学时、归国后三个阶段,时间总共是40年,可是事与愿违,在阴差阳错之下,只写了前两个阶段。全书浸透着一种真情实感,相比于我的作文简直好得太多,他的文笔,或娓娓道来,或平铺直叙,或夹议插叙……

这本书中,多次提到他因读书从拜神到信奉无神的经历。范缜说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而没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当胡适先生看到这句话,还高兴得直跳,从此以后成了一个信奉无鬼无神的人。这要放在现在的科技时代,好像it’s not a big deal(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当时是在落后的封建社会啊,在一个村落之中,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居然有如此想法,还敢叫同伴一起去拆神像,真可谓是惊世骇俗,这也为他的一生奠定了文化基础。在当今社会,迷信似乎已经远离,可愚昧还在我们心中徘徊,我们不拜神了,却拜气功大师、养生专家,开始煽动谣言,盲目从众。

人和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思想。胡适16岁的时候与同学们经历公学风潮,勇争本属于学生们的权利;17岁就发表几十篇文章启发民智;20岁就开始……反观自己,这十余年来,脑子里装了什么,又想着什么?我不禁为之汗颜。

所以,要想成就自我,还须从改装大脑开始,每天想着普渡众生,你就能立地成佛,每天想着柴米油盐,你就只能平庸度日,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人,生活方式不同,境界就分高与低!

第二篇:四十自述读后感

《四十自述》观后感

这本传记记录了胡适先生从童年到青年的人生历程,在这本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先生思想的渐渐成长与成熟。从胡适先生的童年时代开始,就与其他的小伙伴不同。童年时代的胡适先生在母亲的教育下,就开始接触书籍,开始读万卷书。母亲对于胡适先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母亲不但恪守着丈夫对于胡适先生的遗愿,更多的是成为了胡适先生教育方面的领导者。母亲为人处世沉稳,能忍,包容,和气。这使得胡适先生养成一种温文儒雅的性格。正像胡适在书中说到: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这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可以看出母亲对胡适先生今后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影响很大。

其中,胡适先生有一点很值得我们敬佩。胡适先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孔子理念的灌输下长大的,但是胡适先生却没有沉浸于此,而是热情追求新的事物,新的文学,新的方式。胡适先生是睿智的,眼界是开阔的,思想是非凡的。尽管生活在那样一个旧时代,但是,胡适先生却敢于突破陈规思想的束缚,敢于独立思考,这从他的有神论到无神论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同时,与胡适先生一起在上海留学的朋友对胡适先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正是由于朋友的不理解与批判,使得胡适先生更加的懂得思考,才能让他更加的坚定自己的文学改革道路,才成就了这样一位伟人。

我们应该感谢胡适先生对‘白话’的坚持,因为他的坚持,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母语现状,才让我们从难懂拗口的文言文中解脱出来。胡适先生对国名文化做出的贡献是伟大的。

第三篇:《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胡适四十自述》读后感

夜晨198

1《四十自述》是一本近200页的小书,有点现今领导干部自传的味道。自序里胡适先生介绍了写作的由起,他感到中国最缺乏传记文学,为此到处劝身边的老辈朋友写自传,大家也都应允,可终不肯下笔。其中,林长民先生答应五十岁生日写一部,不想生日过半年就死在战乱里;梁启超也允许过,可一向健朗的他不料只活了五十五岁。岁月无情,命运多舛,人来之匆匆,去之忽忽。胡适先生怀着抛中年之砖、引老年之玉的心,着手写《四十自述》,以开启自传风气,其最根本的考虑是“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

《四十自述》原本想写留学前、留学时、归国后三个阶段,时间是1891年到1931年,共40年,很遗憾只写到前两个阶段。书中介绍了其父胡铁花,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晚清绩溪三奇士之一,两任妻子亡故后续贤冯顺弟;其母冯顺弟,17岁嫁与胡铁花,23岁守寡,46岁病故。对于胡适这个阶段的经历,概括一下就是:

幼年丧父,家道崩殂;与母相伴,度日辛苦;

自幼孱弱,勤学好悟;三岁识文,得入私塾;

勤诵五经,通晓四书;痴迷小说,埋头苦读。

十四离家,求学于沪;辗转三校,经历**;

十七任教,十八编报;理想受挫,也曾堕落;

思母懊悔,重新振作;改名胡适,应考留美。

游学海外,思虑国学;字应怎写,文该怎做;

书信争论,激烈辩驳;贯通古今,揭密文学;

一脉相承,首倡白话;身体力行,改革先锋。

胡适故居安徽绩溪

《四十自述》全书浸透着一种真实感,有时娓娓道来,有时平铺直叙,有时夹叙夹议,匆匆读完后,细细得品咂,有几个启示:

1.卓荦也得父母争

胡适回忆,自己三岁已经认识一千多字,三岁几个月就进入学堂。可以说自小就卓荦不群,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父母的努力所致。书中有3个情节:一个讲父亲教母亲和他习字,母亲学会了再教给他,3岁就认识千字,而且胡适念的前2部书,是父亲编的《学为人诗》《原学》,说明父母十分重视读书教育、功夫也下得深;再一个讲母亲给老师送重金,别的同学都是2元,他上学第一年就给6元,最后一年加到12元,这样老师在讲书的时候,对2元学生只教念死书、死背书,小孩子们开始厌学弃学,对他则读一句、解一句,学得就用心加开心。哎,看来贿赂老师早已有之,好处也是多多的,怪不得现在幼儿园就开始送礼,可怜天下父母心。第三个是父亲去世后,母亲每天天刚亮叫醒他,说昨天犯的过错,要他认错,用功读书,对他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丢他的人)。”每日的勉励,长期灌输,也笃定了其学习的志向。

2.读书可以医愚昧

胡适的几本书中,多次提到他因读书从拜神到无神的经历。他小时候读朱子《小学》中“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剉烧舂磨,亦无所施”,高兴的直跳,从此再也不怕地狱里的阎王、牛头马面、刀山油锅了;读到《资治通鉴》中范缜反对佛教的故事“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也。神之于形,犹利之于刀。未闻刀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哉?”(形和神的关系就像刀子和刀口的锋利一样;没有刀子,便没有刀子的“快”了;那么,没有形体,还能有神魂吗?)深得其理,从此以后,成了一个无鬼无神的人。放在今天看,好像这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在当时那个封建迷信的村落里,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居然有如此想法,还敢于邀伙伴去庙里拆神像,可谓是惊世骇俗,这也影响了他一生的思想。在当今社会,迷信已经远离,可愚昧深藏于心,我们不拜神了,却拜养生专家、气功大师,信网上谣言、大V煽动,听风是雨,盲目从众,唯独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吃多少堑也不长一智,这样的愚也得好好医医。

3.人生谁不曾堕落

1908年中国公学闹出一次大风潮,一群学生为争取修改校章的权力,毅然退学成立新学校,胡适在期间任教。一年后学校解散,少年人理想主义受到了打击。胡适家事也败坏,两个哥哥主张分家产,他自己不要家中产业(其实家中也没什么产业可分),加之母亲心爱的一个妹子和弟弟先后死了,自己也病倒。“在那个忧愁烦闷的时候,又遇着一班浪漫的朋友,我就跟着他们堕落了”。2个月内学会了打麻将、喝酒、逛窑子,整天打牌、连日大醉,醉酒还打了警察,被拘留看管,交了罚款……回忆起母亲的挂念、年少的梦想,在堕落中惊醒,悬崖边知返。正应了那句话,浪子回头金不换!少年谁人不轻狂,人生谁不曾堕落,不必为过去懊悔,也不必为失足自责,人生不过是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继续前行。

4.思维决定你高度

人和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思想。你脑袋里想着什么决定了你的格局气象。胡适16岁的时候与同学们经历公学风潮,想着向学校公权争取修改校章的权力;17岁新学校成立担任教员,还任《竞业旬报》的编辑,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启发民智;20多岁赴美留学研究中国文学革命,探讨文学改革,提倡做白话文,提出新文学之8个要点: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陈独秀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之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反观自己,也近四十岁,现在脑子里头又装着什么呢?那些青春岁月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不禁为之汗颜。所以,人生修炼,得从改装大脑开始,每天想着普渡众生,你就能立地成佛,每天想着柴米油盐,你就只能平庸度日,都是活着,但活法不相同,境界有高下。

第四篇:《四十八个脚趾》——读后感

《四十八个脚趾》——读后感

中心小学五(3)班潘梓欣

今天,我看了一本非常有趣的幻想文学书:《四十八个脚趾》。这本书是说:青子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在一个沙漠中的小镇里。但是,一年前,母亲搭车去县城的时候,突然遭遇了一场来历不明的沙暴。事情过后,车子找到了,可一车四十人却都离奇失踪。失去母亲的青子一直都生活在思念里,直到家里来了一个长了四十八个脚趾的大怪物,她让青子管她叫妈妈。第二天,小镇里的人都不见了,只剩下青子和沙枣两个小孩。他们慢慢揭开了一个天大的秘密——来自外星的星虫妄图统治小镇乃至整个地球。可是青子和沙枣没有害怕,反而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打败了星虫。可他们那被诅咒的亲人再也回不来了的故事。

我非常佩服书中的两个小英雄——青子和沙枣,敬佩他们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打败了来自外星的妄图统治整个小镇乃至整个地球的千年老星虫!这本书不仅使我懂得了智慧永远战胜邪恶的道理,还体现出了父母的爱是多么伟大,虽然青子的妈妈和沙枣的爸爸变成了怪物,但变成怪物的他们还是用一生的爱时时刻刻来保护着自己的儿女,不让他们的儿女受到一顶点外来的伤害。我们也要向他们一样用智慧、正义去战胜邪恶,而不是在邪恶面前体现出胆小和懦弱。

第五篇:论语读后感之四十

论语读后感

和上面的那一段相对应。让我们看看《论语》中广为人知的这段话: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上面是一段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意过其中体现出来的孔子对矛盾的处理方法吗?冉有遇事犹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治长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动能顶几个人)都是偏向了极端。所以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当然是让他们回到矛盾的平衡点上去。

说到这里,岔开说几句。因为孔子教导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对弟子所说的某句话往往是针对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说的,我们不能将某一两句话抓住看作是孔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甚至抓住几章中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得出“《论语》是矛盾的”的结论,而应该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我们应该相信,整部《论语》应该是统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节,更不应该断章取义地作训诂学上的文章。

下载四十自述的读后感(通用)(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十自述的读后感(通用)(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十八个脚趾读后感

    四十八个脚趾读后感 今天,我在家里读了一本名叫《四十八个脚趾》的文学故事后,深受启发。 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青子一家原本和镇上的居民幸福地生活在沙漠中的一个小镇......

    《四十八个脚趾》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四十八个脚趾》,这本书让我懂得了智慧永远战胜邪恶的道理,还让我懂得了父母的爱是多么伟大。这本书讲了一个叫青子的孩子,他的妈妈乘车去县城时遇上了一阵沙尘暴,事......

    《邓小平自述》读后感

    ......

    《周恩来自述》读后感

    《周恩来自述》读后感 为人精神,我很敬佩他。 工作负责,我很赞赏他。 随机应变,我很欣赏他。 读这部自述,最大的感觉是亲切,就像周总理向我们叙述他的经历,他辉煌人生。突出他作为......

    邓小平自述读后感

    《邓小平自述》观后感 邓小平,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的另一位历史巨人,于1997年2月19日离开了他所至爱的中国人民。《邓小平自述》一书中,讲了他在近70年的革命道路上的点点滴滴,从......

    《霍英东自述》读后感

    《霍英东自述》读后感 霍英东一个让我不怎么熟悉的名字,因为有段为抗美援朝的将士走私过战备物资,而让我有兴趣地去了解他,从翻开这本的的第一页开始,就被他的人生曲折所吸引,所......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读后感

    【篇一: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读后感】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则故事,这则故事的题目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这则故事选自于《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也叫天方夜谭。故事情......

    《毕淑敏自述人生》读后感

    读《毕淑敏自述人生》有感 每个人都是多棱的,即使是一个高尚的人,灵魂中也潜伏着卑微。但那些最好的文章,是优秀的作家在霞光普照的清晨,用生命最甘美的汁液写下的,他们自己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