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霍英东自述》读后感
《霍英东自述》读后感
霍英东一个让我不怎么熟悉的名字,因为有段为抗美援朝的将士走私过战备物资,而让我有兴趣地去了解他,从翻开这本的的第一页开始,就被他的人生曲折所吸引,所感染,只要有时间就打开看看,而且看的一点也不无聊,直到本书看完了,仍意犹未尽,霍先生的一生,和大部分的成功人士一样,白手起家,有一个贫困的少年经历,有一段艰难的创业过程,让我身有体会的感受到,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很多人看到别人前面的光彩,却没有看到背后的艰辛,生意,并不总是赢,但人生,我给自己打一百分,这句话应该算上霍先生对自己人生的一个答卷吧,霍先生出生于1923年5月,出身于水上人家,艰难贫困的童年时代,让霍先生比同龄人早熟了不少,人生就是这样,也许你不适合打工,不适合帮别人干活,但是你也许适合做老板,你也许不适合搞科研,做专家,但也许你适合做官,霍先生就是这么一位不适合打工的人,十八岁和很多现在不读书的年轻人一样,想找份工作做做,霍先生注定不是打工的料,连找了好几份工作都没有干久,尽管他很努力的想去干好,大约在1943年,一间名为“有如”的杂货店在湾仔坚拿道开张了,也是霍先生第一次当老板,也尝到了当小老板的滋味,虽是薄利经营,但积秒成多,故盈利倒还挺可观,那一年他才十九岁,也是霍先生从商的开始,人生有很多的选择,但是关键的就是那么几个选择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一生,1945年8月,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在日军的铁蹄下沦陷了三年零八个月的香港,也因此重见天日,此时的香港,百废待举,各行各业都活跃起来了,古人云:时事造英雄,战后拍卖战时余物资,给注定要成为老板的霍先生一个很好的机会,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一个开始,而这个正是霍先生成为一位成功商人的开始,然而上天要给一个的困难的时候,总是会先给他一点甜头,经历了物资拍卖,成为一个小财主的霍先生,也是注定了要遇到点挫折的,1948年第一宗生意的失败,告诉了大家,我们的一生会遇到很多人,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正常的,都是好的,都是如我们所愿的,总会有那么几个是我们合不来的,是我们所不能了解的,所以要带眼识人地走好每一步,对于这本书的封面写到:不回避,不隐瞒,坦率讲述等等字眼,我是有自己的确看法的,也许看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联想朝鲜战争为中国运送物资的这段时事,但是我们都知道,每一本自述,传记,都不可能做到不回避,不隐瞒,坦率讲述,而在我看来,霍先生在里面谈到当时为中国运送物资纯属在商言商,并没有太多的爱国情节在里面,这点也许确实是很坦率,我想从任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一段的和经后的成为红包资本家是否不是有一定的相连,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正是因为无意中有了这一段为国家效力的经历,才使得后面的霍先生感受到这样的人生路线对他来说是有利的,也让他正真的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必定是要为国家做点什么的,而霍先生做的很多,很多,虽然那时还在受到港府的排挤,但是他知道这只是短暂的,而且也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到他的大的方向,亲中路线是眼光长远的表现,是后来激起霍先生爱国的源泉,而经过后面的很多事情可以看的出,霍先生这条路走的很成功,但走的很艰难,这也正是霍先生回首往事时敢向世人说的,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底气,30而立的年龄,让霍先生的事业必定是要有一个新的起点,和飞龙在天的改变的,而这处改变就是地产业,敢想,敢做,敢为先于人,是霍先生成功的基础,要想到别人还没想到的,做到别人还不敢做的,基石是自己打的,而成功之路不可少的贵人,也是很重要的,每个人是都一样的,霍先生也不例外,在我看来,滴水之恩是应当涌泉相抱的,因为人的一生中总有些困难是可以改变的你的命运的,总有一些人是影响的的人生的,对于这些人,我们是不可以忘记的,
第二篇:2006感动中国霍英东
2006感动中国霍英东
作者: 朱冠行发表日期: 2007-03-18 16:49点击数: 305
霍英东,男,汉族,1923年5月生,广东番禺人。1953年创办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及有荣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霍英东先生是一生爱国的香港慈善家,过去数十年里,霍英东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港元,在推动各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山区扶贫、干部培训等方面,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霍英东一向对推动教育工作出钱又出力,过去数年巨额捐款包括先后两次向香港科技大学捐款,2003年先捐赠3000万元,两年后又向科大捐出一笔总值8亿元的巨额捐款,支持该校未来的发展,这笔捐款更创下该校十多年来接获捐款的最高额纪录。
除了对本地教育支持,霍英东对内地教育也不遗余力,尤其钟情他的家乡—番禺南沙。过去他曾捐款予南沙建中学,拨款支持香港大学北上南沙,与内地专家合作研究科研发展,其中包括“南沙信息科技园”等项目。
霍英东曾捐赠兴建的道路、大桥、基建更是不胜其数,例如英东体育馆、泳池、医院等社会设施,另又捐资兴建洛溪大桥、大石大桥,拨款抵押建南沙大道。二十多年来,单是在家乡已投资建设超过40亿元。
以霍英东的名字命名的“霍英东基金会”于1977年正式成立,基金会一直以捐献和非牟利投资形式,策划了数以百计的项目。有一次,某媒体记者问霍老一共向内地捐赠了多少钱,他回答不出来,只是谦虚地说:“我的捐款,就好比大海里的一滴水,作用是很小的,说不上是贡献,这只是我的一份心意!”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
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200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40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
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颁奖词】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第三篇:《萧红自述》读后感
在赏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萧红自述》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识萧红,是在儿子读初一心海老师送儿子电子阅读器时。儿子看到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可免费下载,就顺手下载了下来。虽说下载下来,我们俩却并没有去阅读,但让我得以知道有萧红这个女作家的存在。但那时如张爱玲一样,只是知道她是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与张爱玲齐名的“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但并未认真拜读她的文章。
送儿子去读大学后,我定下余生之路为‘静下心来,通过读书学习成长自我’后,开始真正静下心来,为完善自我而读书。四个来月来看了二十多本书,这些书包含再读的书,如:《小王子》《窗边的不豆豆》等;有教育类的书,如:《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解码青春期》等;有名家名篇,如:《罗生门》《张爱玲中短篇小说》,还有这本《萧红自述》,从中受益颇多,可以说自我完善又前进了一大步。
这本《萧红自述》分为七编,精选了作者的自述、散文和书信等二十余篇,内容既有其童年的追忆,又有其漂流生活和家庭生活,还有其与当时一些名人的交往及游历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读她的文章时,并未引起很大的共鸣与感觉。萧红的文字如张爱玲的文字一样,都需要用生活的阅历慢慢去品才能够品出味道,如果没去了解作者的生平是无法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而我在读她的书前,对她可谓是一无所知。但好的作品是经得起反复去读的,初读读不懂正常,读后可先放一放,等机缘巧合时,再读,会让你更懂些,三读,四读……直至真正懂。
每到周末,或是身体比较疲累时,我都会安排自己看电影,通过优秀导演与演员演绎的屏幕故事去体会最多彩的人生。在我放在书没两天的周六晚,我在找寻电影看时,机缘巧合就被我发现由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和监制,汤唯、冯绍峰、黄轩、袁泉、王志文、朱亚文、丁嘉丽、沙溢、祖峰、张译、张嘉译、杨雪等知名演员主演的电影《黄金时代》,讲述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
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许鞍华拍得挺客观,没有过多煽情或评判,如她自己所说的:力图接近真相,呈现萧红的一生。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简直就是这本《萧红自述》的呈现,有些在文章里间接看到的场面,都成为了直观的画面,《萧红自述》很多文字更是成为电影里的对白、旁白与独白。萧红实在留给了我们太多的传奇色彩,她31岁就已经完成了一生,悲剧也罢,喜剧也罢,轰轰烈烈地完成了。深入感受她的一生可谓让人觉得荡气回肠,影片真的触动了我,看完后思绪久久不能平复,那晚甚至失眠,脑海中充斥着的满满都是她的身影,她的故事。
丈夫看完影片后,很困惑地问我:“我看不懂萧红怎样看待情感的?本来反抗家里安排的婚姻逃出来,为什么还要与反抗的男人同居,还怀上孩子;在被抛弃的时候,又怀着孩子与萧军在一起;在与萧军的情感出现问题时,又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端木?”
丈夫发出的如此疑问,是因为他看待萧红对待情感,是站在现在年代的角度去看的。如果能够站在民国初期封建礼制里社会动荡时去看,可能更能够理解她的处境,她的做法。
萧红的一生都在反抗与妥协中求生存。萧红生于民国伊始的1911年,封建社会里,女人的生活与婚姻,都得由父母等长辈来安排。从小到大她就不想服从命运与别人的安排,小学毕业为了出外读书,她绝食反抗得以继续学业;20岁时为了反抗家里安排的婚姻,和表哥私奔到北京,第一次被抛弃后回呼兰河老家后,又再次出逃,彻底脱离了家庭。
可是,那时候的社会是男人的社会,社会的规则是他们写下的,时代没有贫穷的女性作家自给自足的空间。她逃出来后,生活无以为断,贫困潦倒,为了生存下去,她只能向生活妥协,在遇到被她背叛逃婚的未婚夫时,选择与他同居求生存。但因为她的背叛,不仅让她的家族与她断绝了关系,更让她未婚夫的家族对她痛恨不已,切断了对俩人的经济供给,没有担当的'未婚夫在她怀孕后于某天毫无征兆地离开了她。
未婚夫的离开,让萧红的生活更加陷入困顿中,不仅怀着孕生活无以为断,更是欠下了旅馆的住宿钱无力偿还(旅馆老板打算在她生下孩子后,把她卖给妓院来偿还住宿钱)。这时候,她再次选择不屈服命运与别人的安排,写信给报馆求救,就这样得以认识了萧军。
同样作为文人的萧军是赏识萧红的,就像萧军在后来回忆萧红所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作为男人(不同时代的大多数男人),需要的是温柔懂持家,才情能力不如自己的女人当妻子,会欣赏有才情能力的女人,但当作妻子,却不会喜欢也无法包容。萧军也是大多数男人中的一员,无法免俗。他在初识萧红的时候,被她的才情吸引爱上了她,选择与她在一起共患难。但相处久后,面对才识比自己强的女人,他内心失落与失衡了,于是他开始对萧红家暴、不忠、讥笑。这时候的萧红虽然生活不那样困顿了,但情感上更加的痛苦,一方面受不了家暴、不忠、讥笑,另一方面想起往日萧军对她的种种情义,一时半会又丢不开这份深厚的感情。幸好这时候,她有亦师亦友的鲁迅帮助与安慰,让她不断受伤害的心得到一丝的慰籍。所以在鲁迅去世后,所有回忆鲁迅的文字中(所有回忆鲁迅的文章都收录在《萧红自述》中),萧红的写得最深情、最好。
鲁迅去世后,她也就结束鲁迅为她安排的去日本疗养,回国继续与萧军生活在一起。后来在战乱与萧军等文人逃离中,她与萧军终因生活志向不同而分开。为了生存,她只能选择与端木在一起。但这却是解决了一个问题(与端木在一起,是为了解脱与萧军情感上的纠缠不清),又陷入了另一个问题中,端木虽然性格温和,但却公子哥的脾性,少了担当,大小家务都不会做,也不懂处理问题,因此生活的所有重当全落在萧红身上,甚至端木动手打了仆人闯了祸,都是萧红出面去处理。在战乱逃离中,她又大着肚子在战乱的武汉被端木抛下,最后好不容易逃到香港,在战乱中病死了,结束了她困苦的人生。
所以萧红的所有亲密关系,都是因为她太饿了,躺在徒有四壁的小床上,闻着四邻飘来的饭菜香,为了生存,她无法选择,只能妥协。但即便是这样的困顿,在她的笔下也幻化得充满生气和天真活力,她生得寂寞,活得倔强,死得孤独。短短31年的人生,面临着我们当代人不敢去细想的可怕困难,却活出了很多人几辈子才有的精彩,这就是她的人生可贵之处!
萧红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但在那个给女人套上紧箍的旧时代,尽管她一路走来,遍体鳞伤,却用她自强的意志、顽强的精神,为后世新时代的女性,留下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一份开拓勇者式的精气神!
看了《萧红自述》和电影《黄金时代》后,我在叹惜的同时,深深地庆幸我没有生活在哪个年代,而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新中国,没有战乱,没有给女人套上紧箍的旧世俗,我们女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奋进活出精彩的人生。写到这,我抬头望天,天空正升起明亮温暖人心的太阳,生活是那样的幸福与美好,但愿我们的世界永远如此和平与幸福,我为之祈祷着!
【《萧红自述》读后感】相关文章:
1.萧红《手》读后感
2.萧红名言收录
3.萧红的故事
4.萧红的名言名句
5.萧红研究的论文
6.我眼中的萧红作文
7.《萧红墓畔口占》教案
8.萧红 迟子建
9.萧红散文初冬
第四篇:邓小平自述读后感
《邓小平自述》观后感
邓小平,二十世纪的中国造就的另一位历史巨人,于1997年2月19日离开了他所至爱的中国人民。《邓小平自述》一书中,讲了他在近70年的革命道路上的点点滴滴,从他在法国求学到走上革命道路,从领导革命起义到文化大革命,从一位革命家到一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再到最后晚年他对自己的自我评价。这本书简述他传奇的一生,让我记忆深刻,为之感动。在了解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的同时,也给我很大的启发和教育,尤其是他的“三起三落”,他乐观积极的态度、坚强的毅力以及永不服输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
我认为他的人生大约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从求学到抗战时期。那时的还年轻,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后又去了苏联进修,进一步的学习了马克思理论,这段时期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回国后在上海做地下工作,紧跟着有领导了百色起义,在那开始踏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他说他自己也不会打仗,也打了不少败仗,但是在打仗中学习打仗,慢慢的也就打胜仗了。读了他起草的《七军工作报告》后,感受到在那时那种环境下,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人民群众的基础也没有国内战争时好,他们毅然的武装起义,显示了他们为了革命的信心与决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少数名族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一次光辉实践。而到了抗战时期,被任命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的邓小平战斗在太行山上,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扫荡无数次,虽然也犯了不少错误,但在后来都纠正了过来,给了我们宝贵的敌后斗争经验,这也为日后千里跃进大别山提供了指导。
第二阶段是从国内战争到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不仅包括了邓小平最高兴的三年也包括了他最痛苦的三年。在国内战争时期,我们的装备差却能打胜仗,这些胜利都是在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情况下取得的。当时邓小平一直在二野任职,而二野一直处于战争的最前沿,没有一天不打仗的,最多休整七天,十天不打仗那是想都不要想的。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和延安,迫使共产党进行反攻,也就有了后来的千里跃进大别山。邓小平后来回忆时这样描述过大别山“大别山是一个战略上很好的前进基地,它迫近长江,东面一直顶到南京上海,西南直迫汉口,是打过长江的重要跳板。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人们不会忘记林彪反革命集团那罪恶的“一号通令”,邓小平自从被加罪为“全国第二号最大的走资派”后,被关押隔离了两年之久,后来他突然接到通知,要被疏散转移到江西。那时他们一家已经被“文革”的狂流冲得飘零四散。其中一个甚至被迫害致残,其余的都已下乡接受改造,只有他的继母在北京,于是三位老人飞越了被史无前例的政治风暴冲击得遍体鳞伤的半个中国。让邓小平度过了人生最痛苦的时期。
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到他卸任。邓小平立足当代现实,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且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运用其理论实现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等各个领域实际工作的新突破。在外交方面,他提倡“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并且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对于经济,他特别重视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发展措施。对于文化教育,小平同志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在改革开放后的一系列举措,无疑大大的加快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是中国在短短三十年间就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指明了前景,赢得海内人士的好评,也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提出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提出了干部年轻化并一直期待着尽早完成新老交替,实现从领导岗位完全退下来的愿望。
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我们党、我们国家和我们军队所取得的成就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前进中还会遇到一些曲折。但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种困难,把先辈开创的事业一代代发扬光大。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①言语透漏着真情实意,作为一个老革命家,他把自己整个人都投入到了改革开放事业中去了,即使退休了,也要为人民服务。做出了这么伟大的贡献却不独占,离任时两袖清风为后辈的我们做出了表率。《邓小平自述》的最后死他的自我评价:⑴我是实事求是派 ⑵共产主义理想是伟大的,但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才能达到。社会主义是可爱的,为社会主义奋斗是值得的。这同时也是为共产主义奋斗 ⑶就我个人来说,我从来不赞成给我写传。我这个人,多年来做了不少好事,但也做了一些错事 我对他的自我评价感触颇深,他对自己的认识如此透彻,这也是我佩服他的地方。
邓小平身上有讲不完的故事,从故事中我感受到了一位革命家的坚毅和刚强、一位外交家的韬略和风度、一位政治家的雄才与伟绩。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努力的前进。
①摘自1989年9月4日邓小平《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信》
第五篇:《邓小平自述》读后感
<邓小平自述》读后感 邓小平自述》 邓小平自述
健康科学与护理系 091101214 高敏 你的思想属于时代,你的事业属于人民,你的光荣属于历史,你的光荣也属于我们的年轻的心。这是陈毅将军的儿子陈昊苏在得知党中央批准邓小平辞去一切领导职务的请 求时,难抑心中的激动与崇敬,写了一首献给邓 小平的诗,辞藻虽然不华丽,但是从字里行间中,我们无不感受到他对这位世纪伟人的赞美与尊敬。《邓小平自述》让我有幸走进了一位伟人的世界,更加了解他在那个时期的丰功伟绩。日 本著名的学者竹内实说: “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在国家这部车子前进的道 路上挖开了一个大坑,而且他就那样离开了人间的话,那么填埋这个坑使车子和 人民能够顺利通过的是邓小平,不仅如此,他让中国这部车子跑起来了。这部车 子还不是沿着锁国的方向,而是沿着开放的方向疾驰,可以说邓小平是在干前无 古人的事业。” 从《邓小平自述》中,可以感受到邓小平的一生可以用传奇来形容,在他近70 年的革命生涯中,历尽艰辛,几起几落,曾多次因坚持正确的主张而受到错 误打击,也正由此受到更多人的信赖和爱戴。邓小平自述“在‘文化大革命’前,工作搞对的有我的份,搞错的也有我的份,不能把那时候的失误都归于毛主席。至于‘文化大革命’,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一生最痛苦的当然是“文化大革命” 的时候。” 特别是十年**时期,邓小平曾经两次被打倒,又奇迹般的复出,并在国内外政治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所领导的中国改革,使中 国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些更增加了他的传奇色彩。德国的历史学家马利.费朗 茨曾这样评价他: “邓小平用非凡的能力战胜了政治上的三起三落和无数阴谋诡 计,并且每次都像他生命的目标更接近一步,在我们的世纪里,我在东方和西方 都没有见过邓小平那样如此崎岖曲折的生活道路,却又卓有成就的政治家。” 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扮演很多角色,然而每个角色都做得很到位的却不多 见,在《邓小平自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他人生历程 中,尽其所能,为人民服务。他的人生如一出情节跌宕起伏的话剧,他就像一位 演技精湛的演员,把每一个角色都诠释得出神入化。“我自从十八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经 历也是艰难的就是了。”这是《邓小平自述》中开篇的第一句话。的确,作为中 国人民伟大的儿子,可以说,邓小平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勤劳勇 敢的中国人民。他为中华民族
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立 了不朽的功勋。他七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的创立者,他也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好评。他曾两次被美国《时代》周 刊评为世界风云人物,并把他誉为“使一块大陆运动起来的老人”,而他并没有
资产阶级的内在魅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三大,南巡讲话等等,这一 系列的大事都见证了一位老人如何使一块大陆运动起来。他说,中国要走自己的 路,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希望。事实上,在他的英明领导下,中国一步一步地走上了发展的轨道。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他关心教育,强调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指出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就看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 能使用人才;他关注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创举,并 给香港同胞吃了“定心丸”,承诺香港回归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50 年不变。在 会见香港知名人士李嘉诚先生时,邓小平爷爷风趣地说自己争取活到 1997 年,如果到那时,就是要到中国收回香港之后,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然而,那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他没等到那一天的到来。也许 1997 年 7 月 1 日,他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注视着那圣神的一刻,露出慈祥的微笑;他关心环境保护,强调植树绿化要世世代代传下去;他还是个慈善家,为希望工程捐款,这位老人 曾经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两次向希望工程捐款 5000 元,工作人员查出 后,就把这笔款项用于邓小平曾战斗过的广西百色革命老区,资助这片红土地上 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从邓小平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理论知识,而且还感受到了他身上散发出来的 人格魅力。回顾邓小平爷爷自己一生的革命生涯和卓越贡献,中国布尔什维克— —这个意味着真正共产党人的光荣称号,他是受之无愧的。他把生命交给党,交 给国家,捐献眼角膜,解剖遗体,将骨灰撒入大海——这是把毕生毫无保留地献 给祖国和人民的邓小平的遗愿,也是邓小平爷爷完美地完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 篇章,表现了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高尚情怀。他胸怀全局,目光远大,深谙 全局与局部的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他一贯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全局胜利局部应 当甘愿多吃点苦头,多背点包袱,勇敢挑重担。这个思想几乎伴随了他的一生,无论是战争年代作为独立战略区领导人,还是建国以后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