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博览读后感
教师博览读后感(精选7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博览读后感(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博览读后感1学校给老师发了几本《教师博览》的书,我先冒着试试看的心情,开始阅读《教师博览》,初次翻阅就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它。细看发现书中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关于教育前沿咨询的栏目“视野”,有关于各个领域的名家名人介绍栏目“人物”,有关于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手记栏目“耕耘”,还有关于人生、人文、科技、健康等方面的知识。
从这本书中,我认识到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是神圣的,但更是平凡的。把教育看的过分神圣,会忽视它的平凡,远离它的真实。把教育看的过分平凡,又会忘记它的神圣,丢弃它的使命。作为教师,我们每一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应该认识教育的这种特性。我们在感受教育的普通和平凡的同时,也领略了教育的伟大与神圣。
《教师博览》有一篇陈永林写的文章《上学的路有多远》。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叫梅子的小女孩,生活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哥哥和弟弟都上学了,梅子也想上学,就自己卖雪糕挣钱。有很多善良、有爱心的人。如梅子的妈妈、哥哥、弟弟、村长、小石头、小南瓜、陈福根老人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无私地对梅子伸出了援助之手,特别是王婆婆,她一辈子没生育,吃五保。王婆婆从不舍得乱用一分钱,如今却花一角五分钱买妹子的冰糕。
虽然他们单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所有人的力量加在一起,帮助梅子实现了上学的梦想,并让梅子有了个后来的成功。正如梅子说的:“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那我的上学路遥远得看不到头,是你们,让我的上学之路变得这么近,近得只要走几十步”。生活中,当我们碰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也应该毫不吝啬地伸出自己热情的双手,尽可能地去帮助他们。一个人的爱心或许只是一滴水,但无数个爱心交织在一起,就能汇成一片爱的大海!
《教师博览》让我们能够深入教师的情感世界与智慧世界,看到了教育的一种境界、一种风景,也激励更多的教师能够象这些普通的老师作者一样,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读书是幸福的事,读书人是幸福的人!
教师博览读后感2在南港中心小学任教一个月来,可以说这是最迷茫的一个月,没有人的带领,只有自己摸索和年长教师的已有经验。对于充实自己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但自从看了教师博览之后,我对我的教师这一终身的职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教师博览,博览群书,这本书及各大家之名作,他们对教育的现实批判,也是我这个初出茅庐者对教育又一个深层次的看法。但这里更多的是许多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这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所学习到的几个观点。
1、对学生的认识
我们所教的是一群小学生,一群处在贪玩年纪的孩子,我们应该最大的去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引发他们的积极性,这一点我想大多数老师都明白并能做到,但是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的管理方法,很多老师用的是强制性的管理模式甚至是粗暴的行为方式,靠这种方式是能管到这群活泼的孩子,但是同时也抑制了他们多方面的发展,致使他们以后只能成为一名的普通人。
2、对老师的认识
对于教师自身,我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教师,教书育人,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教育做人。而在这种教的过程中要充满着爱的氛围。才能使老师开心教学生自觉学。说到爱学生,我想每位老师都会说我们爱学生啊,对,我们是爱他们,但是有几个学生是知道老师是爱他们的呢,老师爱他们为什么学生不知道呢,这或许就要体现在老师和学生平时的相处的点点滴滴中了。
3、对学生成绩的认识
从一开始当老师的时候,我不知不觉就会受教师的氛围和自己成长过程的影响,把学生的成绩看做第一,现在仔细想来是我错了,或许不是我一个人错了,学生的成绩体现的只是他学到的部分知识,是不是学到心里去了。并不能展示其他的,我认为在学生时代最重要的是学习正确的思想,怎样做人,终身爱国主义思想。次之才是知识。这并不是说知识不重要,而是现当代的教育模式问题了,应试教育,致使现在很多教师看重的是成绩,所学的知识也是要考试的内容,对于学生兴趣的开发,课外知识的补充少之又少,这也是学生上课无聊的重要因素,学生上课感到无聊,就会有其他的动作,课堂纪律就会乱,一乱老师要讲的内容就会讲不完,老师就会用最直接粗暴的形式来管理学生,这样纪律是会好多了,但也会在学生的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老师方面来讲,这都是为学生好,是爱学生的表现,可是学生接受我们的这种爱吗?这又回到了爱的问题上,所以我个人觉得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教育改革,只有彻底的改革,适应我们现在孩子的发展。,切实的从孩子和教师的角度出发,引领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潮流。
以上是我阅览教师博览之后的最真实的感受。在这个资源匮乏的乡村教学,能带给我们知识的只有教师博览了,让我们在片狭窄的天空中,能看的更广阔。走的更远!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博览中的开心幽默值得称赞,在眼睛疲劳的时候看一看笑话,是个不错的选择,也有让老师看下去的欲望。希望教师博览能越做越大,继续让老师看到一个新的视野,新的方向!
教师博览读后感3学校每日的晨读,我总是喜欢看《教师博览》。因为她内容广博,风格清新,品位高雅,常常能我的引起共鸣。
近日在《教师博览》中看到一篇文章,名为《老师的样子》,面对这篇趣文,我不禁哑然失笑,也为长久以来教师为自己定格了的形象而失落。
文中这样写道:
在超市,碰到学生,问:“作业做完了吗?”——这是老师的样子。
“六一”节,在欢乐谷碰到排着队准备玩过山车的学生一家,摸摸学生的头说:“你看你多幸福,爸爸妈妈这么陪着你玩,要用好成绩来回报哦!”——这是老师的样子。
暑假,在丽江古城遇见父母带出来旅游的学生,老师擦擦学生鼻子上的汗珠问:“好玩吗?”“好玩!”学生答。老师说:“好玩回去要写日记把它记录下来和同学分享哦!”——这,也是老师的样子。
朋友强烈抗议:“拜托,老师能不能不要总是这个样子?”于是,再和这位朋友出门,我提醒自己换个样子。一进电梯,一个学生便对我行了个队礼,我点头回礼。看着他手中拿着的两本漫画,我表现出孩子一样的好奇:“这本书好看吗?”学生诚惶诚恐地回答:“我的作业做完了!”
字里行间,虽说也表现出老师对学生殷殷关切之情,但却也透露了这样一个信息:教师关注的更多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在学生的眼中,老师永远是教学者,而非朋友。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老师一贯夫子式的教导使自己在孩子们的心目定格了,“师生平等”早已被这种夫子式的教导淡化掉了。朋友相见,学生会举着手中的漫画书:“可有趣了,你想看吗?”而师生相见,回答却只能是诚慌诚恐的“我的作业做完了”。
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陌生人会那么自信地对我们说:“你们是老师吧?”每当听到此话时我心中总一种被人看穿的窘迫和失落,在这儿我找到了答案:是教学中一向地循规蹈矩让我们失去了个性,教学目标的单一在我们所有教师的面颊上打下同一的烙印;以前我也曾疑惑,为什么平易近人的老师还是让学生敬而远之,我想还是我们不分分场合的“谆谆教导”拉开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我们没有成为孩子们的“共同遭遇者”,没有真正成为课上与学生同学,课下与学生同玩的`伙伴,教师的形象在孩子心中已形成了定格。这是我们做教师的一种失败,也是我们做人的一生中失败。为什么时候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形象,做生活中普通人,而不再是教师呢?
教师博览读后感4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必须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此刻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一)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构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状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二)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向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但是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由此引发校园暴力事件。
其实人为了自保,都带有必须的攻击性。学生个人的本能固然是根本,但要是没有适当的外因刺激,这种本能也激发不出来。家庭与学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但更重要的是家庭因素。从教多年来,遇到过许多校园暴力事件,解决时,不怕学生或老师工作不好做,最怕家长不明理。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两个学生打架,有个老师上前制止,拉住一个学生,结果这个学生给家长说老师打他,家长到校找到领导说,我是某某村的副村长,你们老师打我孩子了,得给我一个说法,不然这事没完!你说遇到这样的家长,孩子能教育好吗?之后事实也证明没有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教育只能是失败的。这个孩子在家长的支持下,经常旷课、打架,变本加厉,最后学校不得不开除了这个学生。也有些家长在孩子打架后,不是了解原因,细心做工作,而是责骂孩子:“你手断了?你不会打他啊!”这种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孩子们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还有些家长,由于教育观念落后或其他原因,对孩子的唯一教育方式就是打骂,给孩子身教的结果就是:要解决问题,只有暴力!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做老师的首先自己不要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否则教出来的只能是暴力孩子!
教师博览读后感5几年前,源于一次教研会上一位周校长向我推荐了您——《教师博览》。翻开她,呵!里面那数不清的学问、道不尽的经验、讲不完的故事,给我浮躁的心送来丝丝凉爽,让我日久紧张的神经产生缕缕愉悦。我,如同聆听智者的教诲,与一切伟大的、平凡的思想交流着。
从此,信赖上您了,几年来,一向把能猜透我的心境的您当作我的良师益友。
汲取《教师博览》营养几年,发觉她不像其他教育杂志那样过于单调,她立体、多维、丰满、博大,这源于她立足于教育、面向社会、博览中外、荟萃精华的办刊宗旨。
心累时,《耕耘》走进了我的思想世界,告诉我工作的美丽和教师的快乐。教育我、鼓励我,正视现实,找准自己的位置,适应教育的全面的改革,用心进取,努力工作,更新知识,以知识性,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得满足和激励。与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伙伴关系,以爱和宽容,以平常平等之心理解学生,接纳学生,尊重学生。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自我减压。调节好紧张的生活节奏,丰富自己的业余爱好,加强体育锻炼,开阔视野,增强心理承受潜力,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
在我失望时,您劝解我“很多东西都是一种人生经历,而错误失败往往给得更多”;当我得意时,您又告诫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还给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勉励。您总能使一切愿和您交朋友的老师都能得到满足,得到智慧,得到力量,得到激情;是您带着我认识了好多优秀的同行,《人物》里让我欣赏了很多有着鲜活个性的著名的人物,还有我喜欢的有创新有情感的好文章;是您引领我在课堂上,以充满遐思的语言、表达富有好处的新课改的新理念,以充满智慧的对话,催生出富有创意的新结果;是您让我深深感悟着教育的幸福!
更喜于《读书》里一篇篇古诗文的重读,让我对以前熟悉或不熟的古诗更近的接触,使我更加喜欢古诗的韵味。让我了解很多人士是怎样读书的。
每当想起这些,我心中涌起的便是对您深深的感激之情,我在校园里处处都能听到对您——《教师博览》的赞扬。有这样的良师益友,我怎能不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师博览读后感6《教师博览》原创版讲述的是教师自己的故事,有教育名家自己撰写的专业发展历程,用刘良华教授的话说,是“教育自传”,也有对热点教育问题与现象的讨论或深度报道,还有展示教师教学之余丰富精神生活的故事、随笔等。非常喜欢本期《教师博览》的刊首语中的这段话:“我们认定,做了教师,一辈子就必有不离不弃的三件事:教学、阅读与思考。教学是教师的本职,阅读是教师的本分,思考则是教师的本能。
教师的生命在教学中丰盈,在阅读中强大,在思考中深刻。”这段话,道出了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三件事,也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实就取决于这三个方面。每一个有追求的老师,都应该记住这段话,让自己拥有一种明智、沉思、有德性的教育人生。
《教师博览》每一期都会有一篇班主任工作札记,这期有南京市的郭学萍老师的一篇《四季如歌》。有人说,做班主任最辛苦,操心着四五十个人的大事小事;有人说,做班主任最幸福,感受着四五十个人的成长快乐。郭老师说:“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和快乐在一起。”也许正是她的这种心态,所以她的四季如歌。她的一系列革新措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秋天,新接手一个班级使,她让孩子自己决定班级的大小事务,她对孩子说:“你们才是班级的主人。”她让孩子自己找同桌,然后绑定评比红星小组。冬天,她带孩子玩雪,然而乐极生悲,孩子们打了起来,她别出心裁地让孩子写“怎样克服自己情绪”的小论文。在她的带领下,班级充满了活力和凝聚力,在夏天的时候,孩子们秘密写起了“班级小说”。
孩子们边写,边回忆童年里的人和事,回忆着童年的酸甜苦辣。郭老师用她细腻的笔触告诉我,孩子毕竟是孩子,哪有孩子不犯错呢?真羡慕郭老师,羡慕郭老师的学生,他们共同演绎着完整的生活,而我们,眼中似乎只剩下成绩,甚至总是被教育过程中的些许无奈折磨得焦头烂额。读完此文,突然觉得,不管做不做班主任,只要用心教育孩子、关心孩子,总是能体会到教育的幸福感吧。只要我们释放自己内心的教育热情,也能拥有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师博览读后感7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这纷繁浮华的人世间,我认为最富有爱心的人莫过于两类人:一是医生,医者父母心,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医生拯救的是人的生命,所以人们称其为“白衣天使”,二是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铸就的是人的灵魂,所以人们赞其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一颗充满爱的心,尤其是我们教师更要时刻准备着奉献我们的爱心,因为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灵魂。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而应对形形色色富有个性又有差异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能爱生,就会出现偏爱好生,歧视差生,甚至出现工作敷衍塞职,讽刺、体罚学生,妨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所以教师职业必然要求每个教师要真心实意去爱每一个学生,要个性“偏爱”、个性关注那些所谓“双差生”,用爱心换取学生的真心,尊重、理解学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只有做到热爱学生,我们的教师才会真正的去关心每一个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当教师的苦与乐,去忧虑着学生的忧虑,关心着学生的关心,期望着学生的期望,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才会更加热爱教师职业,教书育人,忠诚奉献;才不会出现诸如以教谋私,热衷于搞有偿家教的事件发生。更多的是为了学生带病上班;为了转变一个后进生费尽心机;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排忧解难……学生调查证明,令学生终身难忘的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文化知识,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关心、爱护的事例,如雨天教师借给的一把伞;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等……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学生,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入骨髓的甜蜜,久而久之,这份情感就会演绎成一团幸福,时刻慰藉着我们的心灵。几年的教育教学经历,让我渐渐地理解了教师职业的内涵,也让我深深领悟到――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爱我们,只有用爱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古语说得好:“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更就应懂得这样的道理,多一分真诚就多一分关怀,多一分理解就多一分温暖!只要走上那三尺讲台,应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应对那一张张神情专注的面庞,你的心中自然而然的有一种情绪在涌动,那就是――爱,至高无上的师爱!
第二篇:教师博览读后感
读《教师博览》有感
在记忆的心扉中,常驻一道最美丽的风景,恰似那流光溢彩的画页,犹如跳跃着快乐音符的乐章。读你,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不管是工作劳累时的忙里偷闲,还是茶余饭后的休闲消遣,身边总少不了你——《教师博览》。
遨游《教师博览》,一篇篇言简意赅的美文,一句句温情动听的话语,让我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几段富有哲理的文字,让我的心灵如水晶般的透明。短短的几句话,带给我如夜雨一般的清静。
作为人师的我,常常为“我应该怎样教好书?”“我怎样才能学生爱上我的课?”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感到困惑。面对实实在在的教学,面对一个个个性鲜明的学生,平时所学的教学理论显得那样地抽象和宽泛,讲台的我显得那样脆弱和无力。但最近我阅读了《教师博览》2014年第6期中的文章,感想颇多。
感想一:转变教育理念。
作为现代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并不是简单地为学生传授知识或技能,也不是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更不是以成绩决定孩子的聪明程度,而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正确的人生观。其中一篇叫做《不可颠倒的教育顺序》让我震惊,母亲的一番话意义深刻。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段话:“小学重态度,中学重品行,高中重品质,大学重成绩,将来重选择,不可颠倒。因为教育没有回头路可走。”真的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目前的教育,我们作为孩子成长重要的导师,要转变我们教育的理念是有必要的,但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才能达到目标。
感想二:对学生要充满期待.教师的一条禁忌是不能说学生“笨”、“不行”.我觉得我们学校收集教师禁语这个工作做得非常好.如果说学生在他所感兴趣的事情上能取得成功的话,在他不感兴趣的事情上,教师的期待无疑是最大的使他奋进的动力.对那些犯大错的同学,也不可一棒子打死,要给他以机会,给他以期待.在与学生个别谈心时,尤其要利用好这个原则,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充满期待,对学生绝对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把学生的缺点一五一十地说出来并不是实事求是,如果学生真的不聪明,也要鼓励他,因为这个学生也许能变得聪明,教师的实事求是有时可能是对学生的伤害,使他更笨.而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期待同时也是一个约束,一种看不见的约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强大的导向作用.感想三:教师要永远要做一朵鲜花、笑脸常开让每一位学生喜爱。
笑脸是一种责任心,爱学生如同自己的孩子,理解他们却不纵容;笑脸是一种期望,对学生永远有期许,永远给他们机会;笑脸是一种境界,平和地看待和解决问题,不会庸人自扰;笑脸是一种氛围,感染了教师,也感染了学生,于无声处滋润心田。《教师博览》每期都有很多这样的文章在感动着我。笑脸是种魅力,教师一定要微笑着看学生!教师的笑是学生心中最灿烂的花!曾经不止一次有学生跟我说:“钟老师,我们喜欢看你笑的模样。”所以我现在非常在意自己有没有经常把微笑留给学生,有没有给他们一种鲜花般的感觉。
感想四:教师要与学生交友、要善待每一位学生。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 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易激动。因此,更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鼓励以培植起对生活对学习的自信。一次贴心的夸奖,一个会心的微笑,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举动,学生足以感受到老师的善待。反之,哪怕是一次的不当批评,也会严重挫伤学生自尊。如同《学校有“老虎”》一文中的琳达,因不喜欢兴趣班老师的教学方式,而产生畏学症,当今社会也有许多孩子如琳达一样有畏学症,但不是说都像琳达一样不喜欢教师的教学方式,但大部分原因是孩子害怕去学校,害怕上学,造成这种现象的始作俑者却绝大部分是我们老师,我们真应该深思一下自己的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了,往往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孩子成长的心里需要。因此作为培育祖国花朵的园丁们,我们对待学生,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我们更要关爱他们,善待他们,容忍他们。我们要坚信一点:他们绝不是天性愚顽,不可救药。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是完全可以矫正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尽量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闪光点。
感想五:做一个勤阅读的学者
我们常说,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缸水”。为了具备“一桶水”,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勤奋学习,不断钻研业务。不光需要对教材内容深刻和透彻理解,而且还需系统地阅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专业和科普著作,以及教学法参考资料,捕捉新的科学教育信息。对此我常常在进行反思:自己有没有这“一桶水”?“怎么填满?”等问题,自从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 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填满一桶水,甚至一缸水,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的“活字典”和“百科书库”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教师博览》让我能够深入教师的情感世界与智慧世界,看到了教育的一种境界,一种风景,也激励更多的教师能够在这片智慧的海洋里交流思想,共同提高。
第三篇:《教师博览》读后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读《教师博览》有感 会昌县第三小学
刘兰有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已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耕耘了八个春秋。工作之余,捧读一本自己所喜爱的书是一种最美好、最温馨的休息方式。我最经常看的教育杂志是《教师博览》。
八年前的我,刚从师范毕业,还是个愣头青,满怀着对教育的崇敬和未来的憧憬,信心满满的走上了教师的岗位。但开学没多久我就发现自己有些应付不过来了,那时的我教育教学经验贫乏,师范所学的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都是纸上谈兵,面对教育教学中的突发情况根本没办法处理,遇到问题只能凭“直觉”去解决。这样处理问题既难于将问题处理好,更难于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当时很羡慕那些老教师们,也很渴望自己快些成长,渴望学习,但总是嫌教育理论书籍太死板、太严肃、枯燥,看不进记不牢,所以不愿意看,看也是走马观花。然而,有次无意中的偶然,我看到了《教师博览》,犹如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心。让我怦然心动,她正是我所寻找的,正是我所需要的,所喜欢的,真有一种“纵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从此,我深深的被她吸引,并一直相伴到今天。
教学中我始终把读书和教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教书和读书生活,使我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教师博览》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它发挥着自己的载体作用,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教学专家、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聚在一起,以身边的优秀教师为榜样,给自己找到成长的标杆,每次读完后心灵都得到洗涤。现将自己的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一、要转变教育理念
我认为,作为现代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获取知识或技能,也并不是对学生进行单一的知识灌输,而是在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的人生观,这不仅体现了“教育即生活”的现代教育理念,更是小学教育自身特色的展现。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平等、融洽、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教育和发展。
二、要善待每一位学生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他们的心理脆弱,情绪易激动。所以,更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温暖的鼓励,以培植起对生活对学习的自信。充满爱意的关切,会改变一个学生的行为;反之,哪怕是一次不当的批评,也可能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
因此,作为一个班主任要保持良好的心境,用一个词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包括对待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男生和女生、缺点多的学生和缺点少的学生等。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我们更要关爱他们、善待他们、容忍他们。我们要坚信一点:他们决不是天性愚顽,不可救药。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是完全可以矫正过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向书本、向实践、向各种信息渠道学,引千道清泉、聚万座富矿、集百家之长,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才能用自己渊博的学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的“活字典”和“百科书库”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第四篇:教师博览读后感
教师博览读后感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玻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伤害,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由此引发校园暴-力事件。
其实,人为了自保,都带有一定的攻击性。学生个人的本能固然是根本,但要是没有适当的外因刺激,这种本能也激发不出来。家庭与学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更重要的是家庭因素。从教多年来,遇到过许多校园暴-力事件,解决时,不怕学生或老师工作不好做,最怕家长不明理。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两个学生打架,有个老师上前制止,拉住一个学生,结果这个学生给家长说老师打他,家长到校找到领导说,我是某某村的副村长,你们老师打我孩子了,得给我一个说法,不然这事没完!你说遇到这样的家长,孩子能教育好吗?后
来事实也证明没有家长的配合,学校的教育只能是失败的。这个孩子在家长的支持下,经常旷课、打架,变本加厉,最后学校不得不开除了这个学生。也有些家长在孩子打架后,不是了解原因,细心做工作,而是责骂孩子:“你手断了?你不会打他啊!”这种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了孩子们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还有些家长,由于教育观念落后或其他原因,对孩子的唯一教育方式就是打骂,给孩子身教的结果就是:要解决问题,只有暴-力!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做老师的首先自己不要用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否则教出来的只能是暴-力孩子!
第五篇:教师博览读后感
《教师博览》读后感
《教师博览》上登载的这么一件事令人深思:
有一天,我在大厅里突然看见一位满脸歉意的工作人员安慰着一位大约四岁的西方小孩,饱受惊吓的小孩已经哭得筋疲力尽了。
问明原因之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位工作人员因为那天小孩较多而一时疏忽,在儿童的网球课结束后少算了一位,而将这位澳洲小孩留在网球场。等到她发现人数不对时,才赶快跑回网球场,将这位小孩带回来,小孩因为一个人在偏远的网球场,而饱受惊吓,哭得稀里哗啦。现在澳洲妈妈出现了,我亲眼看见这位妈妈,蹲下来一边安慰小孩,一边理性地告诉他:“已经没事了,这位姐姐因为找不到你而非常紧张难过,她不是故意的,现在你必须亲亲这位姐姐的脸颊,安慰她一下!”
当下我就见那个四岁的小孩,垫起脚跟,亲了亲蹲在他身旁的亚裔工作人员的脸颊,并且轻轻地告诉她:“别害怕,已经没事了!”
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会怎么做?是痛骂那位工作人员一顿,还是找到她的上级主管提出抗议,要求开除这样的工作人员,或是很生气地带孩子离开,再也不参加“儿童俱乐部”了?在我们身边,不是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小孩由于走路不小心,额角碰痛了,哇哇地哭了。妈妈跑来了,边敲打桌角边假装狠狠地说:“谁叫你碰宝宝?打死你,打死你!”然后她会和颜悦色地告诉孩子桌角哭了。孩子这才破涕为笑。
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不同的孩子。前者宽容、体贴,后者自私
吝啬、斤斤计较。其实,宽容是人生处世的一种艺术,宽容者豁达大度,乐观向上。他们善待他人,往往能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人我一也;将心比心,两心通也。许多事情若一味从自己出发,往往百思而不得其解,陷人于山重水复之中;倘能转而从他人处看,常常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从小教会孩子善待他人,尽量体会别人的难处,不至于遇到一点点不公便不能释怀。其实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了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