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范文大全

时间:2020-04-10 14:2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

第一篇:《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聪明睿智,皆由此出。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则人悦。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

“四曰习劳则神钦。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炼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祇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相关文章:

1.《曾国藩全传》读后感

2.曾国藩血祭的读后感

3.曾国藩名言

4.曾国藩语录

5.曾国藩故事

6.曾国藩名言名句

7.有关曾国藩语录

8.曾国藩名言24则

9.曾国藩名言大全

第二篇: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 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如果完完全全看将下来,则书的厚度不免令人却步。据说唐浩明先生为了写小说《曾国藩》,研究过曾国藩多年,这么说来,这本书可算是家书的“精选集”了。

曾国藩是军事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曾国藩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读完此书发现曾国藩更是一位治家好手。中国古代的“家”不同于现代中国的“家”,相对于古代四世同堂的大家族模式,如今的三口、五口之家要小得多,所谓治家也只不过是“教子”而已。但这并不是说明当今社会已经可以完全摒弃传统的方式,古人治家的智慧、经验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古代家庭人数多,户头多;现代家庭人数少,独门独户。这样的变化导致人们的公私观念变化,人情冷漠。

从书中提到的内容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的“公”是指大家族,而“私”指的是小家庭,皆与社会、朝廷无关,这样一来,整个家族的关系联系得尤为紧密。而现代社会的“公”指的是社会,是国家,“私”指的是自我。加之交通发达,信息迅速,使得小家庭与小家庭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拉远,甚至于是国外国内的距离,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亲戚之间也由此疏远。书中提到大家族之中的借贷是没有利息的,富有的亲戚接济贫穷的子弟也是常有的事情。而在现代社会,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借款,也有可能被赋予银行贷款般的利息,利益俨然成为了维持关系的纽带之一,这显然并不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曾国藩早年在岳麓书院读书,学习到正统、完整的儒家思想,但在于治家方面他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把读书、做官放在了次要位置,把做人、道德放在了首要位置。曾国藩对家庭成员实行三致祥教育,即“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勤俭孝友”成了其家庭成员的中心意识形态,由此曾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儿女,尽管是侯门大族,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功。

礼记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读完此书发现,曾国藩平天下的本事原来源于其治家的本事,而渗透在字里行间自律更是他治家的基础。

第三篇:170929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后感

读《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语录》后感

曾公一生坚持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被誉为“千古完人”。《曾国藩语录》是他个人处世哲学、持家养生、修养之道、做人哲学等的精粹。然而书中微言大义,理解透彻不易。细细阅读下来,觉得字字玑珠、收获颇丰。因篇幅所限,选取了个人印象最深的几句,浅谈感受:

1、居官四败与居家四败

曾国藩曾总结为官的四大忌:昏惰任下,傲狠妄为,贪鄙无忌,反复多诈;治家的四大忌:妇女奢淫、子弟骄怠、兄弟不合、辱师慢客。通过唐浩明的评点,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无论为官为政、治理一方,还是修身齐家,生活日常,都离不开 一个“德”字。平日里培养下属,我们往往看重业绩、看重能力,但些员工人品不行,给了他更大授权和平台,反而无视制度、为己谋利,能力大反而危害更大。同样,现在经常能听到一些侮师辱长、炫富攀比、或是子女兄弟争夺房产反目的社会新闻,与“居家四败”所得十分吻合,令人警醒。

2、君子慎独

“君子慎独”这句话最早出自《礼记》,说得是君子自律自修的最高境界。而《语录》中将其外延扩展,剖析出了君子与小人在面对独处时最本质的差别——“诚”与“欺”。在独处之时,面对善我们能否像书里说的那样毫无迟疑,面对不善时又能否坚持原则,不抱侥幸,扪心自问,我们离开“慎独”的标准确实还有差距。在工作之中,我也偶有懈怠、侥幸心理,面对领导关心的、纳入考核的工作更重视、更关注,面对一些基础性、规范性、日常性的工作就容易放松要求。读了唐浩明的点评,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这种“无人监督”的时刻,更应一颗心坚如金石、慎之又慎。

3、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正如唐浩明说的那样,曾国藩在世之时是清朝地位最高、权利最重的人,而他却留下了“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的语录,耐人寻味。生活中,我们许多人,一时有了些许财富,就开始铺张浪费、各种“壕”,一时有了权势,就开始权令智昏、“我爸是李刚”。这样的财富、权势,都难持久。良田万顷,一日不过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不过八尺,超过了这些的名利财富,其实都是贪求。

我以为,上面三句,将为官为政之理、慎独惜福之道归纳总结得最为透彻精辟,发人深思。当然,除了这些外,还有其他一些,也对我们有着醍醐灌顶般的作用。

4、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这句说的是一个“忍”字,小不忍则乱大谋,面对朝廷的不信任、官场的排挤、同僚的落井下石,曾公一次次“和血吞”,才有了后来的成就。联想自身工作那些困难,还有什么资格抱怨、牢骚呢?

5、继承家风强调劳俭;

这句说的是一个“俭”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个人如此,家庭更是如此。曾公一生勤俭持家,不以权利、财富传后人,子孙反而各个出类拔萃,他的家庭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一样有着很高的借鉴意义。

6、盛时预为衰时想;

这句说的是一个“预”字,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更是如此。市场瞬息万变,工作中不提前预判,与时俱进,为未来的变化和风险早做准备,就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柯达、诺基亚,都是这样的例子。

7、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

这句说的是为人之本,一个人能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到哪里都会受到尊敬。古代如此,现代商业社会亦是如此,不取不义之财、不失信于客户、不自以为是,这些都是我们做事成功的关键。

8、勉力去做而不计成效祸福;

这句说的是做事态度。我们平时做很多事,考虑很多问题,往往动不动就问:这个有用么?能赚钱么?能升职么?曾公告诉我们的是,虽然时局艰难、大厦将倾,曾公依旧勉力去做、尽心尽力。对比自己工作中常常“挑容易的先上”、偶有畏难情绪,心中十分惭愧。

9、再次出山改变做法;

这句说的是求同存异。曾公本人极为自律,一开始对身边人也是如此,得罪了不少人。再次出山后,他改变了做法,以更巧妙的沟通技巧、处事方式,既坚持了原则,又达到了目的,这种“求同存异”的做法值得我们在工作推进中学习。

10、璞玉之混含;

这句说的是处世之道。世界上的任何事,都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所以,成大事者必不拘小节,不能容忍他人的小缺陷就无法团结更多人。作为基层管理者,带队伍的时候也要遵循此道,一个好的团队应该是各有所长,所以就需要带队的人既能取人所长,又能容人缩短。

王泽

2017年9月29日

第四篇:曾国藩名言读后感张志明

“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 ” 感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控制自己的欲望,连其中最细微之处也不能放松,遵循自然天理而行,对任何事情不能有半点懈怠。

想想这句话确实有道理,其中遏制与凡事要追求完美是我们所缺少的,人心浮躁要学曾国藩自我反省与慎独,你耐心做什么事情,你骨子里是否有一股向上的精神,你未来努力的方向,因为成功其实很公平,对于那些倔强至诚、刻苦踏实、执著坚韧的人,成功从来是慷慨的。而取巧和虚伪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便宜,但终究失败的。

曾国藩为什么成功?为人处世讲究“四面俱到”。即身到、心道、眼到、手到。

1、身到、就是说要亲身历事,要做调查研究,要勇于实践,不能只是纸上谈兵,曾国藩在官期间与士兵们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在他之后毛泽东主席就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心到、就是说对事情用心,揣摩并加以分析,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如果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不进行深入的分析,那是无法真正认识到事物本质的。

3、眼到、看人、做事要有自己的想法、见解,不能只看到字面意思,而要看到字里行间的深度。

4、手到、就是要勤写,某些发生的事情,要随手记录,也可以看到自己的过错加以反省。一个人不管是做什么,都离不开修身养性,古往今来,凡能成大事者,都在修身养性上下足了功夫。看人成就不在其人生高处,而在其身处低洼是的心态和应对的方法。

曾国藩给后人树立了一个榜样:“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人人都可以成功。

使人自立,则不可使人无以自立。凡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没有不待人忠厚的,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不过是为了利益而已,一个严于律己的人,一定要把欲望看得很薄,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曾国藩身上我学到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无论治学持家,修身立志、还是识才用人,为官处事,曾国藩都能左右逢源,有志有恒、自勉自省、自我奋斗、修炼人格,以大气做事,中庸做人。认准目标,时常保持一种宁静如水的心态,这些积极的处世之道,使他长期形成一种豁达的心态,持之以恒、做事沉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控制自己的情绪,想想这种人想不成功都难。

张志明 2011年7月21日

第五篇:唐浩明:敬畏历史,感悟智慧

唐浩明:敬畏历史,感悟智慧

十二年前,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红遍华人圈,时近知天命之年的唐浩明因此声名鹊起。

之后,《杨度》、《张之洞》相继问世,与《曾国藩》一同形成唐浩明的“晚清三部曲”,并成就了唐浩明写作事业的颠峰。

唐浩明是湖南人,湖湘文化的血脉成就了他的使命感。他曾说,“知识分子应该充分利用话语权影响社会”,令他欣慰的是,他的书正刺激着一代人对历史习以为常的看法。“如今中国很多作家都在渴望着诺贝尔奖,沉不下心来写作,在我看来,对中国作家而言,比这个奖项更重要的是:创作的精神产品能够成为中国文化长河中的一滴水,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唐浩明说话时不打手势,说话慢条斯理,普通话甚至不算标准,但却有一股沁入灵魂深处的力度。

“敬畏历史,感悟智慧”

当今文坛看似热闹,文学作品满天飞,文学刊物遍地见,长篇小说一年出版上百部,拥有“作家”头衔者数不胜数,可是表面的热闹却难掩背后的残酷:文学水准普遍降低,文学作品读者寥寥,绝大多数文学刊物连个编辑部都养不活,长篇小说通常只印三五千册,其中还有好几成注定压在仓库里等着去化浆。

目前作家的社会形象更是被公众所轻视,但唐浩明却打破了这种格局。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岳麓书社编审、湖南省作协主席,并获得过全国首届中青年编辑、中国书业界十大新闻人物等奖励和称号。

唐浩明出生在湖南衡阳,这是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的故乡。也许是受了大师遗风的润泽,唐浩明小时候就对文学和历史很感兴趣。

大学第一年,他扎扎实实地学了很多基础知识。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后“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唐浩明也在一片动荡中度过了4年狂热而无聊的光阴。1970年大学毕业时,在“三学”(学工、学农、学军)的风潮中他被分配到江西省高安县一个劳改农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接到分配通知书前,唐浩明从未听说过高安这个地方,他找来地图查明了它的地理位置,计划着自己的行程。他有个同届毕业的湖南老乡也一起分到高安,由于他要回老家结婚,便委托唐浩明把他的4大件行李带到农场去。唐浩明把两人一共6大件行李托运发往樟树后,自己先回衡阳老家住了几天,再启程赶赴江西。等他到达樟树时,已超过所托运行李物品的领取日期,为此,唐浩明交了在当时一笔不小的罚金四元八毛钱,交了罚款办完手续后,唐浩明身上只剩下1分钱了。而樟树离那个农场还有很远的路程,唐浩明这下真的急了。他找出自己在南京买的一双新袜子,想把它变卖了换点路费,但没有人来做这笔生意。无奈,他只好向当地政府求助。他们帮他打电话到农场,惊喜地发现农场有车开到南昌接毕业生,中途经过樟树。唐浩明喜出望外,赶紧带上行李,在马路边等了几个小时后,终于搭上车赶到了农场。这一段惊险的经历,唐浩明至今记忆犹新。

“生活的繁重和现实的残酷,让我从历史的角度思考这个时代发生的种种变化。”唐浩明在高安呆了近三年。1972年12月后,他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回到老家,在衡阳市水利局工作。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唐浩明非常兴奋,他报考了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并如愿以偿地被录取了。重新回到校园的唐浩明如饥似渴地扎到了书堆里。他学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读研究生3年时间,他基本上弄清了中华文化的源流,训练出了较为全面的文化素养。带着这些积累,1982年他毕业分配到了长沙的岳麓书社。

“在我看来小说传达的是中华文化的智慧,我们不能刻意创造离奇的故事情节,书中主要是人生智慧的一种传达。我们只能敬畏历史,感悟智慧。”在岳麓书社工作时年轻的唐浩

明就有了这样的感悟。

当时岳麓书社计划出版“六大全集”,委派唐浩明负责《曾国藩全集》。社里准备先出《曾国藩家书》,并专门召开了会议。会上唐浩明疑虑重重地说:“曾国藩是反动人物,出他的书有人喜欢吗?”由于历史的局限,他当时对曾国藩的认识也仅限于此。

一部《曾国藩》走天下

十年冷板凳,唐浩明和“曾国藩”朝夕相处,他发现,这位传统史学所认定的“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决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否定的人物。曾国藩的道德、学问、政治智慧、军事才能都堪称卓著,他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在近代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唐浩明立志要为曾国藩立传,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创作的艰辛是难以言述的。《曾国藩》3卷120万字,光是抄稿子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那时全要用手写。更遑论史料考证、文学构思等殚精竭虑的事情了。经过8年焚膏继晷的奋战,1990年至1992年,《曾国藩》终于陆续面世。

唐浩明对他的处女作是充满信心的,但《曾国藩》上市后产生的巨大轰动却超出了他的预料。像一股旋风,《曾国藩》把当时的中国文化界搅得狂澜激荡。看《曾国藩》,买《曾国藩》送礼,成了那两年中国的一大时尚。不仅如此,此书在海外也得到广泛的赞誉。1999年6月出版的《亚洲周刊》将《曾国藩》列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中的第36名。此书迄今已连续印刷25次,总数达76万多套,创造了极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十数年之久的“历史小说热”。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看完《曾国藩》后,啧啧称赞,并建议中央委员都来看这本书。

当时有媒体报道说,古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是一本《曾国藩》走天下。继《曾国藩》之后,唐浩明又在1995年出版了他的第二部历史小说《杨度》,此书连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八五”期间优秀长篇小说奖等几个国家级大奖。

2002年7月,历时5年、数易其稿的鸿篇巨著《张之洞》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成为各地书店畅销书榜上的常客。至此,唐浩明苦心经营的“晚清三部曲”已全部面世。唐浩明也迎来了人生写作事业的颠峰时刻。

综观唐浩明的历史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他笔下的主人公具有许多共同点:都是清朝末年的政界名宿,都是学问渊博的大儒,自身行为和历史评价都充满了矛盾。所有这些特点不是偶然的,而是唐浩明文学创作的主题——站在文化的高度对晚清“士人”进行立体考察。那么,他为什么将目光投向了“晚清士人”这一特殊群体呢?唐浩明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应当高于政治和经济。政治和经济的失败最坏不过是“亡国”,而文化的沦丧则会导致“绝种”。而“士”(知识分子出身的官僚)在中国历来是具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他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人,又往往是决定国家兴衰存亡的强大力量,理应给予最大的关注。而一部历史小说应该是能牵动历史的风雨的,只有那些曾经在历史的天空里呼风唤雨的人才能最真实地凸现时代风云,所以他选取了曾、张、杨3位在晚清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的“大人物”。

这三部历史小说寄托了唐浩明的理想和抱负,那就是秉承和光大中国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伟大传统;同时也告诉人们,对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界定,而要立体地进行考察。

一个作家要有社会责任心

在完成晚清三部曲后,唐浩明就做好了封笔的准备,“最多是写写杂文,校订和编撰。”其缘由也是“见好就收”。他坦言在历史小说上难以再有超越,不如就此收手;为了这三个长篇,他花费了十五六年的时间,倾注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他太累了,需要休养生息。而十多年的写作过程中他有了他自己的写作观:

“好的历史小说,可能更接近历史。譬如传记,因为传记写的只是形,因为要言必有据

嘛!人物内心的东西不能写,一写就不是学术著作嘛!它反映的还只是一个平面,要写一个活生生的人,还要注入艺术的东西。这是他经常讲的,写一个人要有精、气、神。这必须要靠作家去做!写作诚然是个人的事,但一旦作为作品公开发表出版,便不再属于个人,而成为社会的公物,作为公物,则必须遵守公共规则,承担公共责任,因此社会责任心应该是作家的天职。”

面对心态浮躁的一些作家,“玩文学”的当代文坛,唐浩明在中国海洋大学的“科学·人文·未来”论坛上大声疾呼:作家要有社会责任心!辞官写书的他是抱着一份要为社会做点实事的心思来从事他的写作的。他认为,写一部好书,比做官更有价值。

近几年相继出版了《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两本文化随笔,他在潜心创作《曾国藩》时,曾经积累了很多史料以及个人感悟,有些内容不适合写进小说里,因此他以文化随笔的形式写出来与读者分享。谈及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唐浩明表示,他还将继续以短篇随笔的形式来评点晚清时期的历史时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读史使人明志,学术界有这样的观点:没有晚清就没有五四,没有五四就没有新中国。因此,他一直把晚清历史作为研究重点,希望能够从中找出对解决当下一些社会问题有益的良方,这也是他看来作为一个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

“呼吁作家的社会责任心,不能不呼吁理想和信念。”“一个没有信念的人是很可怜的人,一个没有信念的社会也是很卑微的社会。作为对人类社会极具敏感力的作家,不仅应是一个有信念的人,而且他的信念要美好而崇高,还要带有几分理想主义色彩才是。有信念的人,内心才会充实,不会随风倒,有信念的人,才能有所作为。作家应该让自己的读者,得到的是疾恶好善、厌乱趋治的感悟,而不是相反。这种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作家所共同拥有的社会责任心,在今天,似乎有重提的必要。”唐浩明说。

走进历

史的心路历程

2005年11月底,有媒体报道说,最新出版的《唐浩明文集》,一时洛阳纸贵,销量竟达百万之多。有评论家说:唐浩明取得的成绩是他走进历史的心路历程。

对此,唐浩明是这样说的:出自对文化和民族的热爱,出自对历史载籍作者的尊重,我一向对历史有着一种敬畏感,面对那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沉重脚印的史册,不敢有半点轻薄之态。为此,看到一些以玩弄历史取悦市场、以胡编乱造图名谋利的所谓文艺作品时,心中就有一种庄严被亵渎的感觉。作为编辑,唐浩明在十多年的潜心创作生涯中,翻阅了数以千万字的各种史料。历史上那些波谲云诡的大事件,那些赶风逐浪的头面人物,以及许许多多的掌故轶事,都会激起他的创作情绪,但让他从内心深处发出击节之叹的,还是前人所遗留下来的那些宝贵的人生智慧。正是在这些深藏在古旧发黄卷帙和枯燥无味文字中的智慧的吸引下,唐浩明走进了历史,走近了对他充满魅力的一个个历史人物。

从这种对历史的态度出发,唐浩明在每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之初,都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和足够的时间去搜集、阅读与之相关的大量第一手史料,力求做到对笔下的时代和主要人物的一切都了然于胸。比如,动笔写《曾国藩》时,他已做了三年的新编《曾国藩全集》的责任编辑,又从曾府百年老档中整理出约百万字的曾氏家书,并且撰写发表了七八篇研究曾氏的学术论文。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他白天清理僵冷枯燥的前代卷宗,晚上与脑海中那个有血有肉的曾国藩作心灵上的沟通。这样的状态,一直伴随着120万字的《曾国藩》的完成。于是又有业内人士将唐浩明与同样擅长历史人物传记的二月河相比,表示如果二月河真实再现明君,那么唐浩明就是名臣的代言。对此,唐浩明不以为然。他视野中的曾国藩、杨度、张之洞是中国传统的“士人”,是知识分子,唐浩明要用文学的手段探索他们在大变革时代的精神世界。在唐浩明的笔下,曾国藩被更多地从政治学、传统文化的层面表现,杨度被更多地着墨于精神世界的复杂,而张之洞人物性格的展现,则两者兼而有之。唐浩明想做的,就是浓墨重彩出知识分子的本质色彩,为读者增加一个观察历史的视角。

自称是传统知识分子的唐浩明说,出生在湖湘大地成就了他的时代责任感。人微言轻,但他一直有一种情结,希望文学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传统知识分子应该充分利用话语权去影响这个社会!他相信一部书能够改变一代人对事物的看法,所以每个作家创作时都应该端正态度。

采访进入了尾声,唐浩明忽然又拿出了一些文稿,递给记者表示是最新的评论作品,一副欣欣然希望得到大家认可的期待表情。虽然已经有了三部大作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赞许,唐浩明先生对文字的执著依然如旧,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短小文章,认真坦诚的文人气质在他身上袒露无余。(来源:http://)

下载《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这本书是一个朋友强力推荐的,刚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几页,后来我却是欲罢不能,每晚看到一两点,直至看完。看完后无法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唐浩......

    曾国藩读后感

    曾文正公 看完了唐浩明先生的《点评曾国藩》,回顾曾国藩跌宕起伏传奇的一生,着实能给我们不少启发。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县,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同治三年平定太平天国......

    郭明义_读后感5.4丁浩源

    大 爱 无 声 与爱同行 -----电影《郭明义》观后感 法库实验小学 五年四班 丁浩源 指导教师 韩冬芙 大 爱 无 声 与爱同行 带着半懂不懂的思维我在网上观看了电影《郭明义......

    唐明军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学弟学妹们:大家好!我是城建工程学院大09应用电子班的唐明军,很荣幸能够在庄严的国旗下进行我的演讲.今天我的心情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我可以代表城......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谥号文正,因称曾文正公,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自己接触《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有故事的,在自己初中毕业那年去到自己姑姑家中才了解到姑父是曾国藩的后裔,家中自有《曾国藩家书》,也正是听姑父的推荐,......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清朝一代名臣,然而他留给后人的却不仅仅是一段功过参半的历史,作为宋代理学传承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又独成体系,蕴含着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深......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 世人都知道做事之前要立志,立志是成事的根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理想,但能坚持走下去的却很少。立志不光是青少年的志向,也是作为人生各个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