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挑山工课文读后感
挑山工课文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挑山工课文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挑山工课文读后感1最近,我读了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文章——《挑山工》。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泰山风景区的挑山工认定目标,步步踩实,坚持不懈的往前走,终于走到了山顶的故事。正是这种精神,让我受益匪浅。
从挑山工的这种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努力的精神中,我看到了挑山工身上的亮点。这让我想到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些刚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总是不能成功。一些努力了一下,可刚一碰壁,就放弃了。有些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了目标,取得了成功。事实证明,有明确的目标,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等于成功。
明确目标是成功的前提,就拿学习上的事来说吧!一位同学下定决心考试要考90分以上,于是他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下课抓紧时间做习题。到了考试,他肯定能取得好成绩。另一位同学则胸无大志,上课时坐小动作,跟同学讲话,下课则抓紧时间玩,到了考试,这位同学的成绩可想而知。成功的取得,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来铺垫。
每当我在学习上有问题,我会想起《挑山工》这一课,反复的想,直到信心满满为止。我仿佛多了一股神奇而又强大的力量,挑山工的形象,深深地在我心中。
做事,就要像挑山工那样坚持不懈。
挑山工课文读后感2《挑山工》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位朴实的挑山工和“我”谈话,“我”从中受到启发的事。冯骥才叔叔用真实的语句描写了挑山工,写得活灵活现。仿佛挑山工真的在眼前。我也到泰山去过,也见过挑山工,怎么就没想起来以《挑山工》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呢?
《挑山工》这篇课文歌颂了挑山工有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他不仅是一位挑山工,他还是一位“教师”,教我们怎样做人。每当我体会到这点的时候,总觉得很羞愧,他只是一个挑山工,都有着这样的品质。而我是在教室享受教师的教导,我比他的条件好多了,还不备有这样的品格,羞愧!羞愧!原来,我整天说要学好习,期末考试要双科第一,于是便努力起来,第二天,就又忘得一干二净了。读了《挑山工》这篇课文,让我知道了怎样学习这种精神。
昔日,老师让我语系课文,我总是完成一半就行了。第二天,老师提问我,我当然只答了一半,老师说我“半瓶子醋”我想,老师的批评是应该的,都怪我,不脚踏实地的干。读了《挑山工》这篇课文,让我知道了怎学习这种精神。
总之,《挑山工》这篇课文,让我知道了许多许多……让我改进了许多许多……让我完善了许多许多……同学们,你说呢?
挑山工课文读后感3今天我们学了《挑山工》这一课,让我从中明白了很深的道理。
原来在生活或学习中,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是非常怕苦,不能战胜困难就想放弃。可是学了挑山工这一课,我再想一想挑山工那种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勇于攀登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身上缺少的精神吗?数不清有多少个365天,数不清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没有近道可走,但他们总是一步一步的坚持不懈地爬到了山顶的小卖铺,把货交给老板。
这时让我记得在那年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爬华山,我们也遇到了几个挑山工,我看见他们上山时也不看壮丽的景色,我非常好奇。我和爸爸妈妈们一起超过了他,但是在我们看壮丽的山色和风景时,他悄悄地超过了我们,等我们爬到了山顶时,他已经在山顶上卸货了。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一定要学习挑山工那种认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精神,从他们身上让我相信,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第二篇:挑山工课文读后感
挑山工课文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文章——《挑山工》。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位泰山风景区的挑山工认定目标,步步踩实,坚持不懈的往前走,终于走到了山顶的故事。正是这种精神,让我受益匪浅。
从挑山工的这种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努力的精神中,我看到了挑山工身上的亮点。这让我想到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些刚遇到困难就退缩的人,总是不能成功。一些努力了一下,可刚一碰壁,就放弃了。有些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了目标,取得了成功。事实证明,有明确的目标,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等于成功。
明确目标是成功的前提,就拿学习上的事来说吧!一位同学下定决心考试要考90分以上,于是他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下课抓紧时间做习题。到了考试,他肯定能取得好成绩。另一位同学则胸无大志,上课时坐小动作,跟同学讲话,下课则抓紧时间玩,到了考试,这位同学的成绩可想而知。成功的取得,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来铺垫。
每当我在学习上有问题,我会想起《挑山工》这一课,反复的想,直到信心满满为止。我仿佛多了一股神奇而又强大的力量,挑山工的形象,深深地在我心中。
做事,就要像挑山工那样坚持不懈。
第三篇:挑山工(课文)
高中汉语第六课《挑山工》教案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一)能力训练点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写作和真实交际能力。
3.提高复述能力。
(二)德育渗透点
学习挑山工认准目标,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我们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从挑山工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内在的美,含蓄的美。
1.尽可能的查找关于挑山工的资料,便于理解课文。
2.观察我们身边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劳动中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美。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生动地讲述挑山工的故事或者表演挑山工的故事。
2.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获得对挑山工的全面的认识。难点:
1.怎样让学生揣摩挑山工的话语中含有的意思。
2.怎样让学生体会挑山工的生活和胸襟。
3.怎样向普通的劳动者学习,学习什么。
三、教具准备
折尺、关于挑山工的投影片、画。
四、师生、生生互动活动设计
1.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自学生词语和新句型,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3.有感情朗读课文,生动地讲述挑山工的故事或者表演挑山工的故事。
五、教学步骤
阅读理解课文
(一)(一)老师布置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课文第一、二段的要求: 任务:①读懂每一句话,理解两段话的主要意思和表述层次。②掌握运用新的句型。
③熟练地朗读课文。
(二)阅读课文
1.小组阅读。可以是每个小组都读第一段,比赛看那个小组读得又快又好。也可以是几个小组读第一段,其他的小组读第二段。要求读懂每一个句子,了解每一段说明的意思和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学生轻声阅读或默读本段,边读边想挑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
B.小组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走折尺形路线一是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
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C.小组齐声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A.学生轻声阅读或默读本段,边读边想挑山工为什么总是跑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B.小组交流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
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腾云驾雾”指什么?
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C.小组齐声朗读第二段。
2.全班交流。
(1)各小组汇报课文阅读的情况,提出疑难问题。
(2)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疑难问题。
问题1:什么是折尺形走路法,书上是怎样表述的?
问题2:书上是怎样提出问题的?
问题3:前两段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己阅读本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 分别在什么地
方? 在什么情况下相遇?
(2)“攀谈”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3)注意作者对那个挑山工外貌的描写,思考为什么要突出其外貌特征?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谈一谈,最后全班交流。
3.交流:
(1)“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3)敞开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光穿鲜红的背心,显出健美黝黑的肌肉(形容走热了,赞颂其身体的健美)
矮个子、黑脸(职业特征)——白牙齿(反忖其黑)
4.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挑山工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为什么要以作者的话引出问题来?(作者对这个问题一直解不开,存在心里,有这个机会接触挑山工,当然要问他了;从文字上来看,这是作者安排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引出下面一段话)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讨论着读。
2.讨论:
(1)挑山工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2)归纳一下,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3)为什么“挑山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谈谈对挑山工的话的体会:
(1)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2)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目标专一。
(六)学习第六自然段
1.小组讨论着读。
(1)“包蕴”、“哲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
2.交流:
(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挑山工慢。
(3)这个从登山中得出来的道理,上升到普遍哲理上来看,指什么?
(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只要踏实坚持做,就能够达到自己定的目标)
(4)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上述哲理。
(七)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便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后面的话是干什么用的?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此“我”需要“它”。这里的“它”从字面上看指什么? 实际指什么?
(3)“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理解这句话,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
2.讨论交流:
(1)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描述“我”画的一幅画的内容(画面)。
(2)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3)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这句话之所以这样表达,除了强调意义之外,写作上是因为全段话都是在讲这幅画,所以必须以画开头。
(八)小结,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文中挑山工讲的富有哲理的话写下来,并写出自己对这些话的理解。
第四篇:挑山工课文原文
《挑山工》记叙了作者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从而悟出一个生活的哲理: 做事不应干干停停、三心二意、应该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扎扎实实做下去,只要这样做,就一定能达到预定的目的。
《挑山工》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他们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了重物,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是路线曲折,就会使路线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你轻快地从他们身边越过,以为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了。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山下买登山用的青竹杖,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的,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了他。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我们发现那个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茵上抽烟。随后,我们跟他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后边了,直到看不见他。我们爬上半山的五松亭,看见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儿的正是他,褂子脱掉了,光穿着红背心,现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我很惊异,走过去跟他攀谈起来,这个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干了近二十年,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他说:“你看我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是又矮又粗的。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种活儿,走起路晃悠!”他浓眉一抬,裂开嘴笑了,露出洁白的牙齿。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
谈话更随便些了,我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了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头去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吗?”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我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他就担起挑儿起程了。在前边的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留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我们又碰见了他,他已经在那里交货了。他憨厚地对我们点头一笑,好像在说;“瞧,我可又跑到你们前头来了!”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挑山工》教材理解
小时侯读过《挑山工》,现在作为教师的我教学生读《挑山工》。不仅是作家冯骥才把目光投向挑货上山山民的独特视角吸引了我,还有文中描绘的挑山工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打动了我,更有挑山工那种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影响了我,我对这篇课文真可谓是情有独钟。
课文描写的是泰山的挑山工,非常遗憾我没去过泰山,但去年10月8日我有幸参加全国小语会年会到过黄山,看到过黄山的挑山工。也许是受课文的影响,当我们的视野里一出现挑山工的身影,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们紧跟在挑山工的身后,马上“研究”起来。为什么他们挑子的两头是高度不一样,稍一观察就不难发现,这样的担子走台阶时矮一头的挑在前面就不会碰到台阶。(可课文插图中的挑山工的挑子可不是这样的,我上网查了图片后也没弄明白。)他们肩上的担子非常重,在他们休息时我试着挑了一下,还好勉勉强强能挪动几步,经过交谈得知一般不会少于75公斤,因为这和他们的收入直接挂钩,他们每挑一斤是六角钱。(课文里描写的挑山工扁担一头拴着几张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西瓜,那么轻的担子,照这样看黄山和泰山挑山工的计酬可能不一样吧。)
“挑山工”这个名字可谓极富诗意——挑山的人。可当你看到他们横挑着近百公斤重担小心谨慎地上山,走折尺,斜行上,不停地攀登,想像中的那种诗意很快就被全部冲走。可是当你知道:
黄山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三顶桂冠的景区。发展与环境保护在黄山实现了完美融合。在黄山,挑山工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山上的食物、生活用品、建筑材料等都是挑山工挑上去的;同时,游客们在山上所丢下的垃圾则是他们挑下来的。
每一位游客上山前导游就告诉大家“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一开始大家都会不以为然,可开始登山后,每个人都会理解导游的话的。可见黄山山道的行路之艰难。可挑山工们肩上负着的是近200斤重的担子啊!
现在你对“挑山工”这个名字肯定会有独特的情愫了吧!
又要教学这篇课文了,挑山工们的身影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他们的坚韧不拨、吃苦耐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孩子们定会在我的课堂里得到很多。
第五篇:《挑山工》读后感
《挑山工》读后感
只要你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就一定能得到丰盛的收获。这就是我读了《挑山工》之后的第一感受。
五年级上期的时候我们学了《挑山工》这篇课文。只读完第一遍,就觉得那个挑山工是那么的坚强,那么的坚定。他说什么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工作做完,而我和我的一些同学朋友们呢?总是迎难而退,这与挑山工形成了极强的反差。
课文中说,最初,作者以为挑山工有什么特异功能,但经过作者的多次观察以及后来与挑山工的谈话,发现挑山工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有的只是不断攀登、一心向上的精神:就在作者在某个地方角落观看美景留连忘返的时候,挑山工已经挑着沉重的担子悄悄地冲到上面很远了。
后来,作者回家画了一副画,画的就是挑山工挑着重担、沿着折尺形路线不断地向上迈步。作者一直把这副画挂在自己的书桌前,因为作者需要他,需要挑山工那一心向上、不断攀登的精神。
其实,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的何只冯骥才老先生一个人呀!我在生活上也是特别需要挑山工这种不断攀登的精神的。比如,我的脑袋并不比别人笨,但总是拿不到班上的一二名,为什么?学了课文后,我静心想了很久,原来是因为别人上课的时候一直是专心听讲,而我却经常东张西望;别人回家总是认真地做回家作业,并复习功课,而我却打玻璃蛋玩纸牌,浑浑噩噩到天黑。如果我也像班上那些学习方面的挑山工们学习,上课专心听讲,回家认真做作业、认真复习预习,相信要不了多久,我也会和他们平起平坐,夺下班上的冠军宝座的。
挑山工,谢谢您,您让我幡然醒悟;对于自己。我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