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最新观后感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以“追梦”为主题,以巍巍太行、壮美红旗渠为元素,以“重走红旗渠”为线索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后感
该电影为励志剧情故事片,由著名作家、林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献青长篇小说《大国工匠》改编而成。《大国工匠》于2017年8月初正式出版发行,以红旗渠所代表的“天河工程”为背景,讲述了几代老区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的艰辛历程。
电影以“追梦”为主题,以巍巍太行、壮美红旗渠为元素,演绎平凡人生的梦想,再现红旗渠伟大的精神力量。以“重走红旗渠”为线索,讲述垂暮老人石天林,为了追忆参与修建红旗渠的难忘岁月,决定带孙子骑行重走红旗渠,并探访当年修渠的老友,然而他们在路上却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重重障碍。“梦想”是人性中永恒的主题,为实现心愿,石天林克服了一切困难,化身骑士,骑行重走红旗渠,终于完成了追梦之旅……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红旗渠精神的永恒辉煌,照亮了平凡人生的美好梦想。
在红旗渠电影《归来仍是少年》的拍摄现场,无数优秀演员在演绎这部红旗渠电影时体现最多的便是红旗渠精神,或说用红旗渠精神拍摄了红旗渠电影,充分体现了所有参加剧组的演职人员的当代传奇,特别是作为老戏骨的白志迪老先生,曾经在《人民的名义》里面扮演陈岩石,他那么大的年纪了,正赶上秋冬季,大峡谷内刺骨的寒风吹得他几近感冒,幸亏有爱人老艺术家做伴,硬是挺了过来。
那是一段令人难以想象的岁月,那是一群令人难以忘怀的人们。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河南省林县的几十万百姓,为了解决困扰了他们祖祖辈辈的吃水难问题,硬是靠着一双双手,凭着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太行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将远在山西境内的漳河水引入了他们千百年来饱受干旱之苦的故土,这就是闻名世界人工天河“红旗渠"。这是一个为我们所熟悉的名字,这又是一段让我们感到陌生的故事。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有感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林州首场观影式在好莱坞影城举行。市委书记王宝玉出席首映式,要求相关部门要宣传好、推广好这部影片,在新时代凝聚强大发展动力,不断推动林州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王宝玉说,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林州首场观影活动,这是我市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我们林州市委、市政府在宣传推介红旗渠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堂生动课程。
王宝玉代表市委、市政府,衷心感谢创作团队和所有演职人员,感谢支持电影拍摄的企业家和爱心人士。他说,十年艰苦奋斗,不仅创造了奇迹、改变了林州,更孕育产生了宝贵的红色精神。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感召下,一代又一代林州人续航梦想、接续奋斗,取得了改革发展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在今天的林州人看来,心中分量最重的,依然是那条希望之渠、幸福之渠,以及它所凝结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的红旗渠,早已不是一项单纯的水利工程,而是已升华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王宝玉指出,文艺反映时代,影视记录历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红旗渠精神的追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更加强烈。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以“追梦”为主题,以巍巍太行、壮美红旗渠为元素,以“重走红旗渠”为线索,生动再现了绝壁穿石、筑渠千里的难忘岁月,相信影片一定能为广大观众带来别样的共鸣和切身的感动,也必将对进一步宣传弘扬红旗渠精神产生重要影响。
王宝玉强调,林州的发展需要每一位林州人出力流汗,林州的未来需要每一位林州人无私奉献。红旗渠电影《归来仍是少年》也需要每一名林州人呵护关爱!希望全市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发挥林州籍在外人士众多的优势,大力宣传好、推介好这部电影,进一步激励党员干部群众滋养初心、砥砺使命,埋头苦干、锐意进取,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更加闪耀出彩!
市领导呼明山、王献青、王志国等四个班子领导及干部职工、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参加了首映仪式,共同观看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
影片视觉力感染力非常强,让人仿佛置身于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又感悟到美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观看大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务实重干,开拓创新,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体会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自上映以来,就以霸屏之姿成为热议度、好评度较高的电影,在朋友圈一度刷屏,引发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走进电影院,一睹电影风采。
11月12日,市税务局组织干部职工在好莱坞影城观看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深入学习红旗渠精神,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电影通过小人物的平凡故事,温情接地气的情节,引发现场观众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表示,《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内容非常饱满、故事非常精彩,它既是一部传播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重要宣传载体,又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实践。
市税务局职工 刘一静:在观看完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之后,直到现在我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修建红旗渠的十年,林州儿女把红旗渠精神这面不朽的旗帜插在太行山之巅。经过时光的流转,一锤一钎战太行的岁月已经远去了,但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还在为我们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精神力量,也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岗位,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从而为红旗渠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市税务局职工王玉:影片里的一幕幕场景感人至深,各级干部和群众在修渠工地同吃同住同劳动,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把事关群众利益的小事做好,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些一件件小事催人泪下,也正是这些激励着我们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工作,争当爱岗敬业、担当作为的表率,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红旗渠精神继续发扬和传承下去。
市税务局职工郭志慧:电影充分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也充分展示了林州的自然人文美景,是展示林州面貌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红旗渠畔的税务人,我们将扎根精神的沃土,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秉承中国税务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市税务局职工张晁铖:这部影片生动再现了绝壁穿石、铸渠千里的难忘岁月,我看过之后,有强烈的共鸣和切身的感动。作为红旗渠精神的传人,我们一定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埋头苦干、锐意进取,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更加闪耀出彩。
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影院,学习感悟红旗渠精神,用红旗渠精神影响和带动更多的身边人,共同为林州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心得
说到林州,在外面,或许知道的人不多,但说到红旗渠,这就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在这一星期,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对红旗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红旗渠精神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是在建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工程于1960年开始施工,经过勤劳勇敢的三十万林县人民艰苦奋斗十个春秋,仅靠一把锤,一把铲,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就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人工天河”。
电影的人物也是让我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受益无穷。石头、铁锤、水蛋儿······一个个人物的形象历历在目。当他们被困山洞时,我佩服石头临危不乱的英雄气概,也折服于杨贵书记生命至上的领导风范。更欣赏当他们年老时,迎着狂风暴雨,站在鹰涧愁上保护红旗渠的奉献精神和青年活力。我崇敬红旗渠精神,它是一个民族所需要的精神,一个民族核心的灵魂,更是一个不朽的精神文化符号。
我们要学习红旗渠精神,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让我们一起弘扬红旗渠精神,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家乡的红旗渠,红旗渠精神与天同寿,永锤不朽!
2019《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感想
为更好感悟红旗渠精神,让红旗渠精神在青少年一代落地生根、入脑入心,11月29日,我市职教中心组织师生共同观看了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
《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以红旗渠精神为,运用艺术的手法再现了修建红旗渠的艰难岁月。电影中一幕幕感人的修渠场景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老一辈修渠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豪迈气概,也使现场观众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观影结束后,学生们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也更加激发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要继续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不怕挫折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牢记历史、努力学习,做红旗渠精神的传播者、践行者。
学生秦艺玮:今天观看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我的感触很深,我对红旗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学生,我们一定要把红旗渠精神更好的传承下去,建设好我们的家乡林州。
学生李昱霖:看完这部电影,我深受感触。从影片主人公石头爷爷身上,我深刻感受到了老一代红旗渠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作为一名学生、一名新时代的红旗渠人,我认为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更好地把红旗渠精神传承下去,做一名合格的红旗渠精神传人。
对于职教中心的老师们来讲,这部电影也为他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将立足岗位实际,讲好红旗渠故事,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刘桂如: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来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在观影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是一边观看一边抹眼泪,我自己也是全程热泪盈眶,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才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什么才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亮。
教师范改云:《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这部电影,一放映就受到了我们全校师生的共同关注,因为它是我们林州人自己的影片,反映了我们林州人的一种独特的精神。今天观看了以后,我们更是被里面那种场景,深深的感动了,那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很多人都泪流满面。通过这部影片,结合到我们工作当中,以后,我们会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林州教育事业发展增光添彩。
第二篇:愿万里归来仍是少年人生哲理
01
前几日看了张朝阳的最新采访视频,采访里他做了反思,他说2008年,搜狐处在巅峰,其个人名誉也处在巅峰,晚上一直去歌厅玩,打电话叫马云来,马云忙到十二点才来,就坐了半小时又回去干活了。而他一直爬山玩耍,对马云的2C业务不屑一顾。此外对技术的投入不足也使得搜狐后继无力。业精于勤荒于嬉。如果过去我们比喻事业是高山,要敢于攀登的话,如今更准确的比喻应该是:它是一条湍急的河,我们都在逆流,不进则退,并没有山腰子给我们驻足停留。永远记住,唯有不断前行,唯有不断自我革命,才能够不被时代抛弃。
02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的路上,我们看到很多风景,很多诱惑,有时看着看着就走上了岔路。前些日子,在仓库,库管大叔和我聊天。他说自己曾经拥有一个海鲜城,在上海人均月入不到500的时候,就穿1000一双的皮鞋,只是贪恋上了吃喝嫖赌抽。后来失去了所有。年中在广州考察,白云工业区里,连绵不绝的厂房和荒草,路上看到一个穿着道士衣服的人骑着自行车乱喊乱叫,同行的朋友说,他曾是这里皮具大王,因为各种不合法的原因,被工商查了三次,倾家荡产于是就疯了。
这些故事我们经常能看到,只是没有亲眼看到前,那都只是故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路上有很多风景,也有很多海市蜃楼。永远记住你出发时的目标,不要被迷惑。
03
我们常说,要行万里路,要读万卷书,要温良恭俭让,忠孝礼仪信,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有时你总会看到一些不堪的人,用不堪的方式莫名地发达,请不要不满,更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标准。我们正处在一个激烈变动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意外。这个时代自然会有浑水摸鱼。我见过很多靠乱七八糟的方式获得短期巨额回报的人,好像也没有几个可以平安落地的。
而我依然相信少年时开始研读的德鲁克,柯林斯所说的,那些最终真正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是能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是能够不断自我革命的。那些真正优秀的人也是如此,他们一定是谦逊的,向这个世界打开心扉,不断去学习,他们自律,自强。
而这就是你我奋斗的标准。
04
行了万里路,读了万卷书,都不如阅人无数。人与人的交往总是给我们带来最多的思想碰撞,最深刻的关系,最曼妙的情愫。但也带来了仇恨,嫉妒,攀比。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希望你可以更开阔,不要去计较,不要去欺骗,不要去记仇。有这时间,你可以全神贯注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写一首诗,去经营一个公司,去潜一次水,去爱一人。
喔,我的朋友,没有什么比用真挚的微笑回击阴暗更厉害的武器了。
05
长辈们总是以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什么都不缺,但其实与那个战火纷飞物质贫瘠的年代相比,我们并没有少太多的忧虑。我们一方面忧虑自己不能变得更好,另一方面害怕自己被财富衡量标准甩得太远。我们既不想变成个土人俗人,也不想安于贫困独守清高。这是这个时代的知识青年最大的焦虑。
愿你永远不要丢失赤子之心,但要放下骄傲,要去战斗,某种程度上,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是接近公平的。愿你保持对最新潮流和趋势的认识,每一个时代都有新的机遇,只要抓住足以实现个人之成就。愿你保持乐观,机会永远不属于悲观的人,他出现于每一个商业帝国之极盛,出现在每一条大街小巷对人性之洞察,出现在每时每刻。
06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07
愿你万里归来,仍是少年
愿你心有所安,仍怀赤子之心
永远相信,一切刚刚变好,还会更好
祝新年快乐
第三篇:《愿你归来仍是少年》读后感(共)
林老先生的文章看得越多,越容易成为他的粉丝。最初不懂他为什么会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会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看过他的散文之后,就知道了各种缘由。本以为读散文,我是拒绝的。显然,林清玄的散文刷新了我的认知。
《愿你,归来仍是少年》是节选的散文集,第一章的标题是《经百千劫,又不能报父母深恩》,从各个角度去讲作者的父亲母亲。父亲母亲的爱就是我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原因,缺失父爱和母爱的孩子,本能的会质疑自身存在的意义,这样的心境之下,有作奸犯科的行为其实不难理解。作者在描述父爱母爱的时候,描写童年生活的时候,用词随不华丽,却总能给与读者温暖的感受,这样的感受来源于夕阳西下的农人回家,来源于父亲母亲对兄弟姐妹们的谆谆教导,来源于小时与哥哥一起去看电影的甜美回忆,乡间生活的刻画很生动,很容易就将读者领入儿时的田园生活。
第二章描写的是《阅读故乡的一百种方法》。白岩松曾经在一期节目中说:“中国人的信仰,第一是孩子,第二是吃”,深以为然。这个篇章中,有一半以上的篇幅都在谈“吃”,谈吃的食物是什么,谈与自己一起吃的人是谁,为了吃小时候都经历过什么...故乡的味道就是吃的味道,就是打小开始一直食用的,刻印在脑海中、味觉里、血液中的味道。阅读故乡,就是通过食物打开入乡的大门,感受着深入内心的味道,感慨着周遭的变更。
第三章《幸好人生有离别》描述了爱情的甜蜜、苦涩、求不可得,也讲述了作者寄托于“植物”中的感情。作者引用了诗词、禅语,把自己对感情的领悟、对人世的感悟写入其中。文章《枯萎的桃花心木》是小学时期曾经学习过的课文,再读的时候很是亲切。
第四章《好雪片片》是作者的一些代表作,读起来很精彩。
林清玄的文章文辞没有过于华丽,却也很美,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共鸣。尤其在描写乡间的生活场景时,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铺展在眼前,背景的颜色是暖暖的,步调悠悠的随着作者一起在田间漫步,惬意也生趣。
第四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观后感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观后感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观后感
在我刚刚学会认字的年纪,我读完了《西游记》,有一段时间更是反复翻读,乐此不疲。可以说,那只桀骜不羁的猴子伴我度过了童年最懵懂的时光。小时候视他为英雄,逍遥九天,肆意强大;长大后视他为超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即使现在认为《西游记》已经是老掉牙的故事,但我眼里的孙悟空依旧永远是无敌的象征,在坐在电影院荧幕之前,我从来都忘记了他五百年的孤寂与紧箍咒的束缚,忘记了他流连享乐于花果山的美好初衷。法力无边也好,无法无天也罢,那个从来都被认为是强大如神佛的小猴子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枷锁,从《大话西游》到《西游降魔篇》再到《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十几年的电影历史中,纵使孙悟空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纵使他如何挣扎反抗,却也逃不过宿命赋予他的悲剧色彩。
无畏是他,狂妄是他,强大也是他。孙悟空的英雄光环已经深入人心,而《大圣归来》却让我看见了另一个不一样的齐天大圣,一个更加有血有肉的孙悟空。
即使年年都有西游记的电影,但以动画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孙悟空”电影却是第一次。与原著不同,孙悟空不是为了修成正果早日逃脱如来佛的约束而护送唐僧,不是千篇一律的武艺高强,孙悟空因为封印没有解开法力尽失,他不会飞,不再火眼金睛,不再身如玄铁,不再永远积极乐观,斗志昂扬。孙悟空只剩下灵活的身手和与生俱来的力量,在他发现自己连曾经不屑一顾的巨灵神都打不败的时候,他会失落,会颓废,他将自己深埋在自卑的黑暗深渊中,直到那束名唤“江流儿”的光将他的眼前照亮。
江流儿的原型是唐玄奘,却没有唐僧的无能迂腐,相比唐僧的伪善,江流儿则显得更加天真勇敢,好奇莽撞,他为了保护一个小女孩而被妖怪追杀,误打误撞打破了孙悟空的五百年封印。江流儿和唐僧唯一相似的就是同样唠叨,在知道了那只猴子就是齐天大圣后,毫不掩饰自己的崇拜之情,一路上絮絮叨叨的缠着他,即使孙悟空无数次表示了自己的不耐烦,但他们的感情也在日益递增。也同样是因为如此,江流儿才数次将遇到挫折萎靡不振的孙悟空从中年迷茫中唤醒。
我向来对“唐玄奘”这个角色存在偏见,说他伪善并不是因为他不是真的善良,只能说江流儿的善良更真实。唐僧一路上遇到的困难都是因为他的偏执与所谓的善良,他念经是为了虚无缥缈的普度众生,而江流儿却只是为了帮助他在乎的人,与他同行的朋友。“我回去要跟着师傅好好念经,大圣说佛祖能听见的,我要让佛祖早点让你恢复法力。”如此童真,如此真挚。
从电影中,孙悟空的话里就不难看出他的态度转变,从原先历经世事研磨淬炼的斗志全无到后来战衣烈烈,立于山巅俯视众生,依旧目光如电。“别跟着我,小屁孩。”,“我有说过要保护你吗?”,“我管不了!管不了!管不了!”,“有我在,不要靠近他。”,“我是齐天大圣,我是不会死的。”„„倔强如斯,孤独如斯。
五百年彻夜孤寂,壮烈中浴火重生,前世未能护你周全,来世为你鞍前马后。
第五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观后感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观后感
昨晚,我抓紧电影上映的最后两天看完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影片叙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后被镇压在五指山下,恰巧,为了躲避山妖、保护唐僧前世——江流儿,误打误撞放出了孙悟空。但孙悟空因如来佛祖的封印不能再使用法力,本就顽劣的性子加上被嘲笑而变得更加暴躁,只有江流儿坚信他还是齐天大圣,并一直伴他同行。最后,妖怪作祟时,江流儿为了保护孙悟空而死去,孙悟空哭了,同时终于解开了封印,又成为了齐天大圣,但那个一直呼唤他“大圣”的人却不在了………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对“大圣归来”的理解,这是一场大圣的自我救赎:最初的大圣,一生气就大闹天宫,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而刚被释放出来的大圣,失去了法力所以异常恶劣,在这成佛成魔一念之间时,江流儿成了一个天真善良的摆渡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大圣,最后跪在地上哭泣的大圣,心中已经具有了人的情怀,才终于解开封印,成为真正的齐天大圣!其实,我认为,最后的大圣与一开始大闹天宫的大圣是不同的,差异并不是法力,而是心境:一开始,他自诩为齐天大圣,但后来,他懂得了舍与爱,所以成为了自己的大圣,完成了一场自我救赎,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齐天大圣!
说实话,我与这部电影差点失之交臂,因为之前我对国产动漫并不感兴趣,直到偶然间看到介绍《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的,他说这部电影之所以耗时8年,是因为期间希望保全初衷而拒绝投资方修改剧本,结果被临阵撤资,最后是他自己想方设法垫资完成了电影的拍摄,这也是为何前期宣传力度不大的缘故,但这样也最终保证了整部电影的高质量,自然赢得了高评价和高票房。
大圣归来,壮哉我国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