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后感 囧妈
观后感 囧妈
1、妈妈是控制欲极强的人。在妈妈眼里,男主角伊万似乎是永远长不大的小孩。他们坐火车去莫斯科的途中,发生了一系列争吵之事。如:儿子在与手下电话语音沟通时,妈妈总是时不时往他嘴里塞吃的:樱桃、葡萄、鸡蛋……一直干扰儿子,美其名曰是为儿子好,电话打多了,影响眼睛和脑子,这让儿子哭笑不得。这妈妈可谓是良苦用心,一路上带足了烧饭做菜的家伙,电饭煲、大米、榨汁机,速食锅,辣酱……是一应俱全。变着花样做各种好吃好喝的如薏米水、红豆粥、红烧肉,隔断时间就为儿子端茶递水,甚至连儿子要去“排水”时间到了,也要提醒。当儿子还想吃最后一块红烧肉时,她又一副立场坚定,非常坚持原则的样子,怕儿子吃了会长一堆横肉,身体不好,坚决不让他再吃……这种种控制激发了母子之间的矛盾,儿子终究还是抱怨了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其实这样的妈妈,劳苦功高,眼里心里似乎只装着孩子,仿佛孩子必须是她随身携带的物品,时刻在她眼皮底下活动,听从自己的安排,她才能安心、放心。
这恰恰显示妈妈没有做到“眼里有人”。殊不知剧中的男主已经是结婚,有事业工作的四十多岁的人了,而妈妈对待他的角色一直没有改变,仿佛他还是不会自己吃饭、睡觉的三岁小孩。如果做到尊重孩子,做到适时放手,给彼此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彼此的关系会更和谐。
2、有求必应,无求时无影无踪。可是这位妈妈,把自己的需求当成孩子的需求,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你饿了,影片中的妈妈就是这样不断喂他喝喂他吃,让人啼笑皆非。生活中,孩子有需求时自然会和我们说,就像小宝饿了,渴了,自己会要一样的。当他有需求时,我们再适时满足。
3、爱需要及时表达,大胆说出来。当儿子不满妈妈的控制,在火车上遇见一俄罗斯女孩一起喝酒聊天,被妈妈训斥后,他借酒壮胆,大胆说出了不满,勇敢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人生不喜欢被他人干涉太多,他只想活成自己的样子,而不是妈妈眼中幻想中的儿子。虽然妈妈觉得自己为儿子付出那么多,处处为其着想,却得到如此抱怨,心里的委屈和失落,如山洪暴发般一涌而出。在雪山森林中因为遭遇熊的追杀,母子俩奋不顾身想保护对方,同时母子俩也冰释前嫌,妈妈也彻底醒悟,儿子已经长大,需要有自由的空间,不再催促其要孩子,不是不爱儿子,而是学会尊重,学会放下,勇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和朋友们去各国循环表演。为这样及时改正认知的妈妈点赞。
儿子的情感之路遇到了不顺,在参加俄罗斯一人家婚礼时,他找回了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还是爱着妻子,不想离婚,于是借着酒劲,在电话里大胆表白心意,妻子听了久违的贴心话潸然泪下,曾经彼此相爱的情景在眼前一幕幕浮现,唤起了彼此之间的深情。爱就要这样表达,藏着掖着只会让彼此误会更深,甚至错过良缘。
生活中无论是爱孩子,还是爱家人,都要勇敢说出来!
囧妈不囧,爱子情深,令人感动!
第二篇:泰囧观后感
泰囧观后感
电影把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泰国,这种陌生的环境很是契合故事中两人不期而遇的种种遭遇,同时也能加强观众的好奇心。不仅如此,我觉得影片很大的突破在于没有随意的拼贴段子或是满嘴的喷流行用语,每一个笑点的设置都是与剧情紧密相连,直接一点说就是你能再影片中找到前后呼应的连接。比如一直被提起的范冰冰在最后作为惊喜神秘的出现,亦或是徐铮关于“绿帽子”的梗,这些都是有趣的笑点并能有效的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诸如此类的抖包袱的情节在片中比比皆是,绝对能够做到三分钟一小笑,五分钟一大笑的效果。《泰囧》还有个突破就是不局限于“屁滚尿流”的小家子气笑料,而是很大胆的在两个普通的三个主角之间穿插了黑帮元素和追车的情节。尤其是三人在泰国黑帮老巢中的互掐,算得上是影片的高潮。至于追车戏份的惊鸿一瞥,虽然比起大片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不过也能看得出剧组的用心良苦。
但是电影还是有不少纰漏的,故事的逻辑显得太过理所当然。尤其是油霸的有毒性和老周这个人物的设置,在被强大的笑果的光辉下显得太过打酱油了。以及影片刻意的追求圆满结局,最后关于“放弃也是一种重新开始”的人生主题也是老调重弹,没有新意,包括温情情节的穿插都比较生硬和刻意。不过《泰囧》难能可贵的是做到与观众精神上的沟通,因为它能大小通吃,普通文艺三俗和谐融合。如果说香港需要周星驰式的喜剧,那么大陆必须需要像《泰囧》这样的剧情喜剧,尊重观众的智商,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悲与喜。老实说,我们不能对喜剧片有太多艺术或是内涵上的要求,只要让我们在影厅里能从心底里自发的笑出来就说明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了。
第三篇:泰囧观后感
《人再囧途之泰囧》是一部国产电影,有多少人曾经跟我一样抱着支持国货的心态走进电影院接着一次次觉得被欺骗愤怒失望然后绝望最后只愿意在网上看看高清,所以当你看完一部在心里默默的觉得值回票价的电影时,会觉得应该为它说些什么,少年派的逆袭告诉我们神马营销都是浮云,口碑才是硬道理。
我不剧透,只是说下人再囧途之泰囧观后感。这部小成本的国产喜剧,2000万的投资,如果你要说绝佳那算不上,但是故事流畅笑料十足感情戏过渡自然不突兀逻辑紧密细节处理到位基本无BUG,有欢笑有感动甚至有特技有彩蛋,你可以完全感受到导演徐铮的诚意让人动容的诚意,王宝强和黄渤也十分给力。作为一部贺岁片,我认为该有的他都有,简单但是不苍白更不会无聊。做到这些真的已实属不易,我觉得这才是国产电影的出路,踏踏实实的寻求适合自己的形式。
我不是五毛不是水军,只是一位在电影上映第一天恰好有时间去电影院打酱油并且满意而归的普通观众。我们不需要你告诉我历史,如果你想,可以,拿出钢琴家或者辛特勒名单式的作品来,拿不出来,也行,能力有限我们也接受,但是请不要道德绑架也不要肆意的质疑我的品位,电影是市场的产物,市场会告诉你答案,怀才不遇是个笑话观众没水平更是个笑话,详情请参见少年派。我们不需要所谓的绚丽的3D技术,艾玛,国人应该已经接受了咱们是真没水平拼这个,钱够不够咱先不说,能力摆在那里,能力不足也就算了各个再都抱着圈钱的心态,连故事都讲不清楚技术又根本都是浮云,你们欺骗完观众然后呢,然后苦果还是要自己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都不会当一辈子傻子。我们甚至不需要什么大牌明星堆积,说实话,中国现在有几个绝对号召力的明星{疑问句},并且一万年了还是那几个人,审美疲劳早晚的事。还有神马华丽到哗众取宠的服装自以为是的解读历史钱花了一堆不知道干什么了等等等等。我们只期望诚意,一些些诚意,拿着电影票进去,笑过或者哭过也可能走出电影院就忘记了一切,但是至少在电影落幕的那一刹那我们觉得值,就这点小小的要求,很多时候甚至是绝大部分时候都满足不了。所以观众们真心要求不高,我们愿意支持国产电影但是也请诸位电影人拿出值得国人支持的作品来。
观众看电影其实就像投票,开始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慢慢有了经验,到最后票房会告诉每位电影人现实是什么,一切让市场决定,这才是良性的有序的发展模式,我很惊喜这一天似乎有些苗头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再说点小小的奢望,奥斯卡上凭借一次别离获奖的伊朗导演当时说了一段让我快要流泪的获奖感言,我当时问自己什么时候能有一位中国导演站在世界最主流的媒体平台上为自己祖国曾经的历史说些什么,哪怕是一句话,金陵十三衩没有做到,但是这样的尝试还是让人惊喜。
最后,如果你有看电影的计划,我真挚的向你推荐这一部,我想你应该和我一样不会失望。
看花絮中有人妖的镜头应该是被剪了,虽然有点小失望,但是不影响对这部剧的好评,最后范冰冰的出现,确实是惊喜。
王宝强的演出很到位,也很惊讶他能把2做到这么极致,真是奇葩中的奇葩,这几年的演技越发显成熟,对于这类角色也是就轻驾熟。
黄渤我看他那张脸就想笑,觉得天生就是演喜剧的料,这次依然有点“娘”,但似乎演的没有另外二位出彩,但他的演出总能给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很喜欢的一位演员。
这是徐峥导的第一部剧,就冲这一点,我想就得给五分,不容易,真的很好了,对于国产喜剧,基于冯导近年来导的贺岁剧都是较为沉重的,它又不像让子弹飞的黑色幽默,但是它让我对国产喜剧又有新的期待了。
泰国传奇,真不错,票房值得期待。
当年看过宁浩《疯狂的赛车》后,在文章结尾写下过一句话:《疯狂的赛车》好就好在,它不仅仅是一部好的喜剧片,更是一部好电影。
是的,好喜剧和好电影应该是一件事。在这点上,《泰囧》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使得徐峥的初执导筒配得上惊艳二字。在影院中收获的爆笑和泪水可以说是最好的反馈,而故事后半段的反思与真情流露,更是拔高了影片的主题。使得故事脱离了单纯的搞笑与疯狂,成为了一部绝对超出评论界和普通观众的预期的佳作。
前年的那部《人在囧途》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影片体现的是巧合的力量,与王宝强的喜剧功底相辅相成,让人难忘。当年自《疯狂的石头》后,非线性结构更是成为了喜剧的标配。但如今这部转战泰国的续集可谓超出了前作,并且跳出了喜剧“疯狂”的框框,不仅在笑料的密度和强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将泰国的异域风光和清迈的旖旎清新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了今年院线中娱乐效果最强大的一部作品。正如片中王宝强与徐峥之间的组合名字——“泰国传奇”,有可能成为年底引爆院线的现象级作品。
这两年间,笔者曾经利用假期两次杀奔泰国旅行,首次普吉,再战曼谷与清迈。无一不感受到这个旅游国家的强大旅游资源。但是对于这部电影而言,很多观众相信初看时,都会以一种猎奇的目光在异域风情中流连忘返:火辣的人妖、骑着大象游荡、沿河漂流、遍地寺庙这些泰国元素,与影片的荒诞风格结合得较为相得益彰。如果说第一部《人在囧途》是纯粹的公路电影,以沿途遭遇的人物来串联起故事,那么这一次的转变在于用追踪的方式上演着地点变化串联起了影片主线。其实这种方式最早在类似《终结者》这样的作品中效果很不错。追杀与反追杀间引发的剧情张力不可小视,远比单纯的遭遇更能让人关注。如果说遇到人物分支出的事件是猎奇,那么这一次的追杀牵制就是感同身受。最关键的是,经过无害化与去暴力化的处理,加上黄渤的特殊造型和步步紧逼,一路上的三傻大战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片作为喜剧,最大的优势在于笑点的多元化处理。这种多元化是南北融合的结果。首先,以南派周星驰喜剧为代表的无厘头风格,在本片中化为了人物的夸张造型与肢体语言,如王宝强的黄发以及黄渤的落枕,再配合王宝强自幼习武的功底和必杀腿功引发了很多看点。至于北派语言玩法,是冯小刚喜剧最惯用的路数。在片中是以徐峥与王宝强的“三句半式”方法频繁涌现,成就了影片台词的诸多金句。当然要指出这种融合的高明之处,取长补短之下,两种喜剧的特征都被最大化,避免了观众接受能力的单一,而且发挥了优势之余,规避了以往喜剧依赖屎尿屁或者低俗化风格所带来的弊端,给人以极佳的娱乐效果。而且后半段的风格转变比较自然,过渡在中段很多场景内就已经通过徐峥的反省与挣扎有所体现,让人对徐峥的导演功力暗自称赞。
除此之外,影片对于泰国的挖掘很到位,当地的风土人情给影片增添了不少亮色。曼谷是个北京失散多年的不同父异母兄弟:那拥堵不已的交通,色彩鲜艳的车辆与人们漫不经心的性格,素万那普机场迷宫一般的结构都历历在目。至于清迈,趁着还没被国人占领请速来一游吧,小清新绝对秒杀所有国内装文艺圣地。寺庙中成年男子必为僧侣的虔诚朝拜,水灯节漫天放飞的心愿,还有护城河蔓延的古城,双条车与突突车风驰电掣的掠过眼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唯独缺失的是对当地泰国人的描绘,影片很大程度上有时只突出了主角之间的斗智斗勇,使得泰国当地人被脸谱化,缺乏前作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互动,而只剩下人与景之间的强行组合。当然预告片中引起极大笑果的人妖片段只剩下二选一,被删减之后杀伤力明显有所缺失。
第四篇:虎妈·观后感
在《好孩子是虎妈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吗?》这个视频中,争论双方围绕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从“好孩子是否是虎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父母该不该替孩子做主”以及“刻苦打基础还是快乐成长更重要”三个方面展开了多角度论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父母该不该替孩子做主”。我的观点是,在教育方面,在孩子还没有办法认清自我的时候,父母应该负责任地、理性地替孩子做主。首先,让我们先梳理一下对“父母该不该替孩子做主”这一问题持否定态度者的基本观点。大部分持否定观点的人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父母应该做的是顺应孩子的兴趣,引导其走向成功;二是,对于孩子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应该怎样学习这样的问题,如果父母替孩子做主,那么孩子便失去了自由选择的空间,这可能导致孩子被迫做不情愿的事情,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三是,如果父母事事替孩子做主,那就可能导致孩子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低下,进而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面临多种困难。反对者的考虑不无道理,但是他们之所以反对父母替孩子做决定,其实多少都是出于一种假设——父母做出的决定常常不符合孩子自身的情况,甚至有些偏执武断的父母将自己的功利的想法强加于孩子的身上。这个不理性的做法当然不能提倡。但是,不管孩子是否已经具备独立做出判断决定的能力,就贸然坚持所谓应该顺从孩子的兴趣,这样的做法其实存在太大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武断,更是一种为人父母的不负责任。更进一步的是,反对者认为应该顺从孩子自己的兴趣,但是如果孩子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反对者的观点又有何意义呢?事实上,反对者们的观点只能存在于这样一种假设之下,即孩子们自己知道自身的兴趣并且会有明确的追求,但是,这样的设想其实与已有的心理学研究是相矛盾的。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的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该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他指出,这个时候人才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怎样的人,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概念①,而这一阶段处于人的青少年阶段。换言之即是,在青少年阶段,孩子的兴趣爱好会和其意志一同形成合力,朝向明确的自我方向发展。因此,尽管有极少数例外,尽管艾里克森的研究成果不一定是金科玉律(虽然事实上他的这一理论是目前该领域认可度最高的),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青少年阶段之前期望孩子自己朝着自己的兴趣坚持追求其实是不具备生理理论基础,不现实的。那不能单单顺从孩子的兴趣,难道父母替孩子做主就是好的选择吗?难道这一做法不会到来其他的负面影响吗?当然,不顾孩子自身情况(包括其生理发展阶段特征、其性格特点以及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等),单纯拍脑袋决定或者随波逐流浮躁地决定孩子的发展方向肯定是不可取的。同样地,艾里克森在其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第三阶段(3~6岁)指出,这一阶段,孩子总希望被允许去进行自主活动,且如果父母经常否定他们的要求,或完全强迫他们完成父母指定的任务,他们就会变得没有自主性。因此,我支持在教育方面,在孩子还没有办法认清自我的时候,父母应该负责任地、理性地替孩子做主。一方面,此时孩子正处于渴望自主活动的阶段,其表现出来的多种活
动自然会带上其兴趣的烙印,会反映其天赋所在。在这个时候,父母应该认真负责观察孩子的表现,想办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然后进行必要的分析,帮孩子找出其兴趣和天分所在,为孩子做出一份科学的规划,为孩子“做主”。接下来便是实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理性显得尤其重要。父母要用客观理性地态度看待自己为孩子做出的决定,观察孩子的反应,适时对孩子做出恰当的鼓励、教导和规范或对规划做出必要的调整。总结起来,在孩童时期的教育方面,父母与其让孩子游荡在极其不确定的、靠他们自己那点也许连他们自己都未必明了的兴趣中,还不如自己真正担起教育的责任,科学规划科学对待,帮助孩子铺设一条更加明朗的道路。
参考文献
唐红波.心理学.广州: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 2009
第五篇:泰囧观后感600字
部片子和《人在囧途》无论从人物,故事还是风格上都如出一辙。都是两个男人在旅途上,前半部分徐峥扮演的白领对王宝强演二愣子各种欺骗利用,制造笑料,最后两人被这趟旅途折腾得狼狈不堪,白领情绪失控。后半部分升华主题,白领被二愣子的单纯善良所打动,虽然没有跟二愣子在一起,但是做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并与二愣子成为至交。主旨思想都是教育大家要多多关心老婆孩子,不要欺负旅途中遇到的一些看起来有点二的朋友。这种风格活像一部加长版的春晚小品。徐峥是一个有喜剧气质的演员,但不能算是一个很有喜剧天赋的导演。喜剧导演必须具有的一个特质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让观众意想不到才会笑得出来。可惜在这部片子上,很多的笑料是观众可以提前预见的,这已经丧失了一个导演讲述故事的作用。而最后的煽情部分更进一步证实这只是一部包裹着喜剧外衣的温情小品。
能看到徐峥想拍好一部电影的诚意,可惜在喜剧部分缺乏想象力,在温情部分又缺乏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这两部分都让我觉得很做作。我既没有被愉悦到,也没有被打动的感觉。听说有观众在影院笑到缺氧,难道说大家的生活压力已经大到把观众的笑点拉低到这种程度的地步了?如果这片子都能拿5亿票房,我只能替大陆的电影市场感到悲哀。看样子稍微有点资源的人,随便撺掇一个轻松点的电影就能赚钱。我也是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只想到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段子,人傻钱多速来。
刚刚看了正在《泰囧》来发表一下我的小感想。泰国和片子本身也很相融,有些情节和泰国有关,整个片子的画面也很泰国很热带。画面也不赖,色彩丰富也清新。配乐也挺好,没有刻意搞笑的感觉。转场也都算有趣,也有制作感。
节奏把握也挺好,有张有驰。被黑帮追赶后有徐铮独自在公路上的平静,徐铮被王宝强从楼上一盆冷水泼下洗脑后有放孔明灯的缓和。被蛇咬的段落后也有烤蛇肉聊天的缓冲。
有些部分处理很聪明,包括开车横冲直撞这个老桥段,只是王宝强加了一句“这个和电影里一样”就显得有趣很多。而且之前还有在给车打不着火时王宝强说的“这怎么和电影里演的不一样”做为铺垫。
细节处理也不差,比如开头交代王宝强把东西都装进塑料袋为后来徐铮和他在河里之后手机还能打电话做了铺垫。以及王宝强开口闭口“我妈说……”也为他后来关于妈妈的温情戏份埋了伏笔。
徐铮、王宝强、黄渤几乎都是演自己最擅长的角色:倒霉成功人士、纯真的二逼、狡猾的反派,完成得很好但没惊喜。黄渤的戏份有些少,有种不平衡的感觉。
范冰冰在结尾出现,虽然完全是个花瓶角色但美成那样也真的算“物尽其用”。出场时配上《当》够大胆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