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2020(推荐5篇)

时间:2020-06-25 17:0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202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2020》。

第一篇:《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2020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1

2020,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涌现了一批批“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奔赴扶贫第一线”基层工作者。面对这场脱贫战役,人人都是战士,我们要勠力同心,吹响战争号角,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稳不稳,关键看基层基础牢不牢。基础实,才会行得稳;动力足,方能走得远。面对部分党支部的组合战斗堡垒作用不够明显、第一书记的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等问题,要以党建为抓手,全力抓好脱贫攻坚。

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把重点放在经济薄弱村、软弱涣散村的组织建设和班子建设上。要健全完善基层组织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创新组织设置方式,注重在专业合作社、产业园区上建立党组织,增强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真正把贫困人口组织起来,把分散经营联结起来,把贫困户与市场联结起来。

选好用好扶贫干部是基础。脱贫攻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让精兵强将在脱贫攻坚最前沿集结冲锋,使各级党员干部人才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建功立业,是组织部门的使命担当。要紧扣“选干部、配班子”核心职责,把脱贫攻坚作为培养磨砺干部的主战场、考察识别干部的主考场和选拔使用干部的主阵地,配齐配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选优派好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努力锻造一支素质过硬、敢打硬仗、攻坚克难的干部队伍,为脱贫攻坚提供可靠的中坚力量。

抓住党建为引领,要提升精神状态、干事能力、工作作风,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2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抗疫与扶贫,无论哪一项工作都与民生利益息息相关。“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我们要把在这场艰苦卓绝人民战争中彰显的精神发扬光大,助力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扬闻令而动、勇挑重担的英勇战斗精神。疫情期间,广大党员干部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冲锋在前,把投身防疫一线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和磨刀石,锤炼了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要啃下硬中之硬、攻克坚中之坚,必须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继续保持奋斗姿态和战斗状态,把脱贫攻坚工作牢牢记在心上,抓在手上,在同一个战场上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

发扬团结一致、万众一心的团结奋斗精神。“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疫情发生一来,无论疫区一线,还是疫区之外,都有广大人民群众顽强奋斗的身影。当下脱贫工作同样不是单打独斗,更不是唱“独角戏”,而是一项群策群力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各类资源共同参与,营造合力攻坚良好氛围;同时,更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动力。

发扬充满信心、愈战愈勇的积极乐观精神。信心与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在这次疫情面前,全社会的有序、稳定是有目共睹的,彰显出国家和人民的自信。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战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打赢的,再加上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面对困难和挑战,焕发自信乐观的精气神显得更加重要。

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当前,我们正处于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需要大力发扬抗疫中的这些精神,坚定信念、一鼓作气、尽锐出战、攻城拔寨,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3

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好,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广大参战员必须以“冲锋之势”坚决打赢贫困“歼灭战”,夺取脱贫攻坚战役的全面胜利。

打赢脱贫攻坚战,转变思想是“关键”。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胜时期,在除去自然条件限制因素的影响下,这个时候还没能解决的必然是顽瘴固疾,少数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仍然存在,错误地认为“以贫能谋生”。如何从根本上让他们认识到脱贫要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国家短期的救助,就要求干部和贫困群众的心要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努力改变少数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补齐精神短板、激发致富热情,探索形成有效精神扶贫模式,这样制定的脱贫攻坚办法才能派上用场,“冲锋”的后劲才会足。

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才技术是“武器”。脱贫攻坚离不开人才技术的支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扶贫干部要分类施策,教会贫困群众能够谋生的技术和手段,引导其自力更生,激发内生动力,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实现长远发展。此外,还要积极培养贫困群众的子女成为人才。例如,湖南省经济技术学校联合省妇联创办的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帮助贫困家庭女孩学技术、立志向、凭技能就业。要继续鼓励人才带着技术投身这场“冲锋”战,让知识和技术有方向、有目的地涌流于贫困区域。

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化作风是“保障”。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脱贫攻坚工作难度有所加大,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重要性,时刻绷紧脱贫攻坚这根弦,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严格的标准,对标对表落实党中央对脱贫工作的决策部署,啃掉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块硬骨头,扫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阻碍。

越是到最关键的时刻,党员干部越是要提高警惕,咬紧牙关,齐心协力,怀揣必胜的决心和勇气,以实干的劲头和绣花针的精神,吹响冲锋的号角,以“冲锋之势”坚决打赢贫困“歼灭战”。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4

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优良作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有不少难啃的硬骨头。为此,必须不断增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憋住一口气、铆足一股劲,只争朝夕、加压奋进,以优良作风决战脱贫攻坚,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精准脱贫提升到治国理政新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万众一心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坚持对症下药,注重精准施策,不断加大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有关违纪违法问题,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担当不作为等问题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对政策掌握不准、宗旨意识不强、为民情怀不够,为民办

事流于形式,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始终解决不了,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导致很多扶贫工作落实效果不明显。为此,必须持续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整治脱贫攻坚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等不良作风,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注重实绩,勇于作为,让能者上、庸者下。脱贫攻坚工作实绩是党员干部的“成绩单”,是对党和人民交出的答卷,干得好不好,有没有实效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关系到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要紧紧围绕脱贫实绩这个根本,建立和完善脱贫一线干部工作实绩民主测评办法,采取“晒实绩”与“评实绩”相结合的方式,将工作实绩定期“晒”一次,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制定脱贫攻坚督查考核办法,坚持“周巡查、月督查、季通报”制度,倒逼各项任务落实,树立“能者上、庸者让、劣者汰”的用人导向,鼓励扶贫干部们敢闯敢试、担当作为,用心用力用情投入脱贫攻坚一线。

真抓实干,精准施治,确保真脱贫、脱真贫。彻底消灭绝对贫困、过上全面小康的好日子,是亿万百姓孜孜以求的梦想。脱贫群众的收入实不实、脱贫攻坚的成色足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作风是否扎实。决战脱贫攻坚,必须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上,时刻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做好做足精准脱贫的“绣花”功夫,用真情激发困难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用实实在在的脱贫攻坚战果取信于民。越是收官的时候,越要沉下身子、耐下性子,发扬“钉钉子”精神,攻克脱贫攻坚战中的最后堡垒,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

加强监督,倒逼落实,做到不全胜、不收兵。强化政治责任,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将“四个不摘”专项治理列入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开展大排查、大调研、大走访、大落实活动,以强监督确保“四个不摘”政策的贯彻落实。要聚焦巩固提升帮扶成效精准监督、靶向发力,建立后续跟踪管理长效机制,严格落实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管理办法,督促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持续发挥作用。要坚持力度不减、尺度不松,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紧盯帮扶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列出负面清单精准施治,对扶贫工作中贪污挪用、虚报冒领、优亲厚友的从严查处,对责任缺失的严肃追责问责,以作风攻坚促脱贫攻坚,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5

中国梦,是近14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步入小康社会,是2020年完成的目标任务。在大山深处还有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在城市街头还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济,这样的梦就缺了一个口子,这样的任务不算完成。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着他们,走出困境。

用“心”扶贫

对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用“新”扶贫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以白塔畈镇项冲村为例,镇村两级干部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山场茶园等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结对的万盛集团制定养鹅计划、发展光伏扶贫、通过村里种养殖大户带动群众、与石料厂签订协议雇佣具有劳动能的贫困户等切实可行地措施帮扶贫困群众,同时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等方式帮助生病的群众和学生渡过难关,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

用没用“心”和“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基层干部的自我价值。

《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精选5篇2020

第二篇: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

科技扶贫:

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科技扶贫25周年综述 文|本刊记者 程杰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贫困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未来发展与竞争的基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力争消除贫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中国追求国富民强的梦想从未熄灭过。

1978年,中国农村有2.5亿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2010年,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扶贫标准,全国贫困人口已减至2688万人。中国成为全世界履行千年目标承诺最好的国家。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助理秘书长乔莫•桑达拉姆在2010年10月17日于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消除贫困奖颁奖仪式“上,再一次赞扬中国扶贫事业的瞩目成果:“2005年,全球有14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比1990年的18亿人有所减少,但是,如果除去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在1990~2005年间,实际上是增加了3650万人。“对此,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杜大伟也曾指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减贫奇迹。缘起篇:

科技扶贫,中国反贫困战略中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诸多原因,贫困一直困扰着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初期的扶贫工作是救济型的,其中属“三西”(以定西市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扶贫最为典型。从1983年起,国务院对“贫瘠甲天下”的“三西”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建设,每年2亿元专款,一掷十年,成效卓著。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有利于贫困地区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提出:扶贫工作要从单纯救济型向救济开发型转变——这是我国开展扶贫以来最深刻的转变。此后,中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为了实现到20世纪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而又过硬的措施和办法。各部门、各地方也相应制定和实施了自己的扶贫攻坚计划:四川的劳务输出、新疆的“黑白”战略(石油和棉花)、宁夏的“杨黄扶贫灌溉工程”、广西的异地开发„„这意味着扶贫开发的共识已经形成,各地也都奋力前行,寻找着自己的最佳脱贫方略。

1986年,科技部作为最早参加定点扶贫的6个部委之一,在大别山区开启了向老区输送实用科学技术、帮助老区人民摆脱贫困的先河。这项工作很快扩展到井冈山区和陕北老区(简称“三大片”)。随后,科技部还将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四川巴中市等部分少数民 族地区列为重点,推广在“三大片”取得的科技扶贫经验(简称“三小片”)。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进入新千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纲要》中再次强调,“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类科研组织直接参加项目,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在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水平,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安排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注重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25年来,科技扶贫坚持以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服务为切入点,通过乡村科技扶贫示范、扶持科技型主导产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选派干部挂职扶贫等多种措施,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科技扶贫形成了“点、片、面”3个层次开展具体工作,重点做好6个定点扶贫县工作,指导大别山、井冈山和陕北地区3个重点联系地区以及黔西南、巴中2个“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和毕节地区,带动全国科技扶贫工作。

发展篇:

科技扶贫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发展特色产业是科技扶贫的根本任务 俗话说,“扶贫扶产业,产业管长远”,“扶贫靠产业,产业靠特色”。

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一些重点县培育了马铃薯、经济林果、草地畜牧业、中草药、棉花等主导产业,推广防灾抗灾技术;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带动400多万贫困农户;在460多个县的9000多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

在四川巴中,2009年以来,巴州区紧紧抓住全省“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和“巴中市革命老区巴州区上八庙—青木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在该区同时启动的机遇,组建了驻乡工作队和驻村工作组,扎实推进试点项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清江镇6个项目村的“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已全面完成;“巴中市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已完成投资12982.85万元,占总投入的59.89%;上八庙—青木环线公路已全面贯通;踏泥桥新品种展示园、柏梓山水果园、钟山寨核桃园初步建成;上八庙镇登文片区、青木镇石马片区、渔溪镇升旗片区和玉锣片区也已具雏形。“一线三园六区”建设构想和“5610”工作目标正有序推进,2010年年底已完成四川省政府下达的70%试点任务目标。

同时,巴中市巴州区还按照“调结构、建基地、立支柱、强龙头,实现由小庭院向大产业、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的扶贫路子。五年来,全区共发展优质肉猪养殖示范小区30个,发展二元杂交、LY优良母猪4万余头;新植丰水梨、黄花梨、台湾柑等优质果树7829亩;发展药材、苗木4445亩;引进、培育发展各类生产、加工和经营业主273家;建成以巴城为中心及干线公路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果蔬经济圈和优质粮油、畜禽、中药材、蚕桑等产业扶贫经济带,带动了沿线贫困农户增产增收。

在贵州毕节,赤水河谷斜坡上的毕节市橙满园村位于川黔交界处,与四川叙永的赤水河镇隔河相望。橙满园的农户过去主种玉米,不仅产量低,还因坡度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们回忆,那时一场大雨下来,冲刷出的水沟有一人高。

后来,村民们在科技部门指导下,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生产,从原来单一粮食种植过渡到水果种植。尤其近年来,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在科技部门支持下,毕节市科技特派员、村支书张安富等科技骨干的带领下,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品种更新步伐,扩大种植规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了以柑桔为主,桃、李、梨同步发展,早熟蔬菜为辅,长短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农民年人均收入由825元增加到3500元,全村3400多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陕北榆林,昔日被世人以贫穷定位的榆林市横山县,如今却成为全国白绒山羊养殖大县,成为“中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绒山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陕北白绒山羊育种基地县”和“中国百县优势特色陕北白绒山羊生产基地”。“截至2010年3月份全县饲养量达到130多万只,存栏达66.1万只,出栏达65万只;年产值达到4.29亿元,已建成羊肉加工企业8个,‘横山羊肉’正在申报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大批农户依靠养羊发家致富”,刚刚被任命为榆林市副市长的原横山县人民政府县长马秀岚如是说。

在湖北英山,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把农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茶、桑、药、栗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实施科技扶贫之前,由于当地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完全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特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了60.8万亩,70%的村实现了“人平一亩经济林、户均两亩经济园,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过3000元”的目标,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4.2%。

„„

围绕科技扶贫需求,整合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

“过去十年,科技部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紧密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将科技攻关与示范推广相结合,将定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集成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等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以项目为载体,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和技术升级。帮助定点县引进项目资金近4亿元,帮助引进人才1035人次,引进技术378项次。”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表示。

25年来,科技扶贫把科技计划项目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支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星火计划以产业带动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开发项目为支撑,帮助定点县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和培育地方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培植县域支柱产业。在科技对口扶贫的重点区域,如陕西省安塞县形成了棚栽业、草畜业、林果业三大主导产业。佳县红枣、养殖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河南省光山县优质小杂果、有机茶产业、苎麻发展良好;江西省井冈山区的有机茶、毛竹、花卉苗木规模不断扩大。永新县围绕蚕桑、绿色水稻、果业、有机茶、生态农业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湖北省英山县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增强药材产业后发优势、恢复发展蚕桑产业。

25年来,通过集成各级科技资源,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强技术研发,注重技术集成转化,进行市场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市场引导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科技扶贫机制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为了探索科技扶贫的新机制,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各地组织实施了“科技扶贫示范乡村建设工程”。在乡村科技扶贫示范行动中,大胆创新,深入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扶贫示范乡村机制,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科技扶贫示范村,对周边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县有科技示范园,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科技示范体系。

此外,科技部还不断创新科技扶贫的新模式,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服务型小额信贷的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建设。2006年,科技部在安塞县、佳县和光山县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在井冈山、永新县和英山县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福建省南平市,作为1999年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当年2月26日,南平市首批225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被派驻到215个行政村,帮助农民致富。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科技扶贫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

在浙江,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科技厅结合扶贫工作,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派遣了101名科技特派员入驻省内最贫困的101个乡镇。截至2009年,浙江科技特派员共推广新技术7324项,引进新品种9188个,培训农民675.6万人次,帮助安置农民扩大就业204.1万人。

随后,浙江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经过调研,认为要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长效机制,就要和具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应运而生。为支持科技人员进入产业一线,省科技厅对以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身份申报的科技项目和各种奖励措施都予以优先安排,引导更多的科技成果流向基层。

在帮扶中,团队科技特派员利用多学科、跨部门组成的团队优势,帮助地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创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针对服务的特色产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从良种选育—栽培技术攻关—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用浙江省科技厅领导的话说,“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方向更明确,服务成效更显著。”目前,科技扶贫所取得的成就已从农业开始向工业领域扩张。

在广西,科技厅立足苍梧、北流两试点县(市)实际,派遣到4个试点镇的科技特派员引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组建公司或企业3个,建立示范基地面积1.18万亩,引进新技术、新成果86项。通过这些科技特派员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有效结合,使传统农业得到有效的嫁接改造,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4个试点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所在地区,项目区所在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惠及当地妇女儿童,试点镇贫困人员与妇女受益率均超30%以上。

在四川,科技特派员广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引进新品种3800多个,推广新技术1200多项,培训农民近400万人;同时,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发展壮大了生猪、泡菜、家兔、食(药)用菌等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生猪产业科技特派团2010年帮助高金公司新增产值12亿元,“高金”已被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使泡菜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通过1300多项科技项目的实施,直接带动55万农民实现就业,并带动其他行业700多万人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57元。特别是科技特派员实施的八大科技创新产业链项目,让10多万农民在家乡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640元。

在湖南,从2005年开始在湘西试点“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省、市(州)、县(区)三级抽调科技和医疗工作者派到农村基层,加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把现代科技要素直接引入农村第一线,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个处于湘西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寨,黄金村虽然有茶叶种植的传统,但由于交通不便,茶园管理方式粗放,销售渠道狭窄,其“茶叶产业”始终未能“成气候”,茶农的人均收入不到千元。2008年,王润龙等作为科技特派员长驻黄金村后,着手对黄金村茶叶的资源和育种、无公害栽培、加工、种苗繁育和技术推广、产品开发、茶文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目前,通过他们的努力,黄金村茶园面积由原来的2000多亩扩展到5200亩,实现综合产值突破千万元。

据保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晓龙介绍说,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和带动,到2011年5月,全县的茶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59万亩,茶农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覆盖5个乡镇,2.6万人,茶叶已成为吕洞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王润龙,在湘西州田野和深山处,一支由省、市(州)、县(区)选派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像王润龙一样,指导着当地农村种植、养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吉首市,由省派科技特派员麻成金教授率领的食品科学研究技术团队,针对湘西椪柑产业中出现的“果贱伤农”现象,研究出椪柑果醋等一系列农业产品;省科技特派员黄行文 教授在双塘村建立雪莲果种植示范园,对当地雪莲果种植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在龙山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科技特派员陈俊香教授进驻县人民医院,帮助医院开展血液透析新业务,填补了龙山县无此项业务的空白。

据湘西州委组织部介绍,自2005年以来,湘西州已累计选派省、州、县(市)科技特派员共2847名,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61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16个,创建科技示范基地441个,培训农民52万人次。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陆庆光表示:“因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新意,在农村扶贫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短时间内,全国各地都来学习取经,继续推进,也都带来了不错的效果,这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 2006年以来,中国开展了隶属于UNDP的“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等措施,优化和健全了科技特派员队伍,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对中国贫困省份的农业科技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篇:

新十年,踏上科技扶贫新征程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背景发生巨大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一项重要指标。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赋予扶贫开发新的定位。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使我国的扶贫事业呈现出专项计划扶贫与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既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能否取得更大突破,关系着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仅从数量上看,按照中国2009年确定的1196元的标准,中国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则还有1.5亿人。随着经济的增长,减贫的效应逐渐在递减,贫困人口规模大,而返贫的压力也不断增长,扶贫开发工作中诸多“硬骨头”还需要啃。

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十年扶贫纲要”)进行了审议。这意味着“新十年扶贫纲要”即将出炉。会议强调,中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为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科技扶贫工作,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在2011年科技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上强调,今后的科技扶贫工作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资源型特色支柱产业;三是注重体系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强化资源整合,解决贫困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五是突出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

延伸阅读:

“十一五”中国扶贫开发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自2005年起,减贫速度明显加快。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农村人口从6432万减少到3597万,下降了44.1%,贫困发生率从6.8%减少到3.8%,重点县贫困人口从3624万人减少到217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23元增加到2842元。

二是生活条件持续改善。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1.5%,农户住房面积扩大了2.4平方米,居住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农户比重为18.3%,比“十五”期末的14.2%提高4.1个百分点。2009年重点县农户,每百户拥有冰箱、冰柜18.6台,增长1.48倍;电视机101.2台,增长10.8%;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14.6部,增长1.1倍。2009年重点县中感到取得炊事用燃料越来越困难农户有31.5%,下降了5.6个百分点;使用旱厕和水冲式厕所的比重为88%,上升了1.8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2260.9万亩,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42.5万公里,新增教育卫生用房1531.5万平方米。饮用自来水、深水井农户比重从55.3%提高到60.3%,自然村通路比例从79%提高到86.9%,通电比例从95.9%提高到98.0%,通电话比例从74%提高到91.2%,通广播电视比例从87.8%提高到94.5%。

四是社会事业水平得到提升。农村文盲劳动力比重由12.7%下降到11.1%,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比例从12.8%提高到15.5%;有卫生室的比重从73.5%增至79.6%;有合格乡村医生、卫生员的比重从74.8%增至79%。

五是生态恶化趋势初步遏制。重点县实现退耕还林还草3700.3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9259.6万亩,新增草场面积4317.7万亩,实施扶贫易地搬迁约224.5万人。

六是县域经济较快发展。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793元增加到9549元,增长了0.99倍,年均增长18.81%;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78.2元增加到429元,增长了1.41倍,年均增长24.5%。

第三篇: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

科技扶贫:

奔跑在中国扶贫事业的路上——科技扶贫25周年综述

文|本刊记者 程杰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贫困人口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未来发展与竞争的基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力争消除贫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中国追求国富民强的梦想从未熄灭过。

1978年,中国农村有2.5亿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极端贫困人口,2010年,按照年人均纯收入1274元的扶贫标准,全国贫困人口已减至2688万人。中国成为全世界履行千年目标承诺最好的国家。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助理秘书长乔莫•桑达拉姆在2010年10月17日于北京举行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消除贫困奖颁奖仪式“上,再一次赞扬中国扶贫事业的瞩目成果:“2005年,全球有14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比1990年的18亿人有所减少,但是,如果除去中国,贫困人口的数量在1990~2005年间,实际上是增加了3650万人。

“对此,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杜大伟也曾指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使得如此多的人摆脱了贫困,对于全人类来说是史无前例的„„”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减贫奇迹。

缘起篇:

科技扶贫,中国反贫困战略中的重要举措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2%。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里,由于诸多原因,贫困一直困扰着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绝大多数地区凭借自身的发展优势,经济得到快速增长,但少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步扩大。中国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出来,低收入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收入不能维持其生存的基本需要。

初期的扶贫工作是救济型的,其中属“三西”(以定西市为代表的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走廊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扶贫最为典型。从1983年起,国务院对“贫瘠甲天下”的“三西”地区进行重点扶贫建设,每年2亿元专款,一掷十年,成效卓著。

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有利于贫困地区休养生息的政策,同时提出:扶贫工作要从单纯救济型向救济开发型转变——这是我国开展扶贫以来最深刻的转变。此后,中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

为了实现到20世纪末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具体而又过硬的措施和办法。各部门、各地方也相应制定和实施了自己的扶贫攻坚计划:四川的劳务输出、新疆的“黑白”战略(石油和棉花)、宁夏的“杨黄扶贫灌溉工程”、广西的异地开发„„这意味着扶贫开发的共识已经形成,各地也都奋力前行,寻找着自己的最佳脱贫方略。

1986年,科技部作为最早参加定点扶贫的6个部委之一,在大别山区开启了向老区输

送实用科学技术、帮助老区人民摆脱贫困的先河。这项工作很快扩展到井冈山区和陕北老区(简称“三大片”)。随后,科技部还将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四川巴中市等部分少数民 族地区列为重点,推广在“三大片”取得的科技扶贫经验(简称“三小片”)。

一直以来,科技部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与相关部门和地方紧密配合,积极倡导并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通过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领贫困地区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道路,不断为扶贫开发事业注入活力。

进入新千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纲要》中再次强调,“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必须把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都必须有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和保证。要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和科技进步的成果,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和各类科研组织直接参加项目,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在科学技术推广工作中提高自身的水平,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要安排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注重示范效应,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25年来,科技扶贫坚持以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服务为切入点,通过乡村科技扶贫示范、扶持科技型主导产业、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选派干部挂职扶贫等多种措施,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提高了贫困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科技扶贫形成了“点、片、面”3个层次开展具体工作,重点做好6个定点扶贫县工作,指导大别山、井冈山和陕北地区3个重点联系地区以及黔西南、巴中2个“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和毕节地区,带动全国科技扶贫工作。

发展篇:

科技扶贫已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发展特色产业是科技扶贫的根本任务

俗话说,“扶贫扶产业,产业管长远”,“扶贫靠产业,产业靠特色”。

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将产业化扶贫与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科技扶贫相结合,带动贫困农户增收。一些重点县培育了马铃薯、经济林果、草地畜牧业、中草药、棉花等主导产业,推广防灾抗灾技术;扶持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化基地带动400多万贫困农户;在460多个县的9000多个贫困村开展了互助资金试点,投入财政资金12亿元。

在四川巴中,2009年以来,巴州区紧紧抓住全省“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和“巴中市革命老区巴州区上八庙—青木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在该区同时启动的机遇,组建了驻乡工作队和驻村工作组,扎实推进试点项目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清江镇6个项目村的“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已全面完成;“巴中市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已完成投资12982.85万元,占总投入的59.89%;上八庙—青木环线公路已全面贯通;踏泥桥新品种展示园、柏梓山水果园、钟山寨核桃园初步建成;上八庙镇登文片区、青木镇石马片区、渔溪镇升旗片区和玉锣片区也已具雏形。“一线三园六区”建设构想和“5610”工作目标正有序推进,2010年年底已完成四川省政府下达的70%试点任务目标。

同时,巴中市巴州区还按照“调结构、建基地、立支柱、强龙头,实现由小庭院向大产

业、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发展”的扶贫路子。五年来,全区共发展优质肉猪养殖示范小区30个,发展二元杂交、LY优良母猪4万余头;新植丰水梨、黄花梨、台湾柑等优质果树7829亩;发展药材、苗木4445亩;引进、培育发展各类生产、加工和经营业主273家;建成以巴城为中心及干线公路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果蔬经济圈和优质粮油、畜禽、中药材、蚕桑等产业扶贫经济带,带动了沿线贫困农户增产增收。

在贵州毕节,赤水河谷斜坡上的毕节市橙满园村位于川黔交界处,与四川叙永的赤水河镇隔河相望。橙满园的农户过去主种玉米,不仅产量低,还因坡度大,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们回忆,那时一场大雨下来,冲刷出的水沟有一人高。

后来,村民们在科技部门指导下,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水果生产,从原来单一粮食种植过渡到水果种植。尤其近年来,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在科技部门支持下,毕节市科技特派员、村支书张安富等科技骨干的带领下,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品种更新步伐,扩大种植规模,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了以柑桔为主,桃、李、梨同步发展,早熟蔬菜为辅,长短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农民年人均收入由825元增加到3500元,全村3400多人过上了小康生活。

在陕北榆林,昔日被世人以贫穷定位的榆林市横山县,如今却成为全国白绒山羊养殖大县,成为“中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绒山羊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和“陕北白绒山羊育种基地县”和“中国百县优势特色陕北白绒山羊生产基地”。“截至2010年3月份全县饲养量达到130多万只,存栏达66.1万只,出栏达65万只;年产值达到4.29亿元,已建成羊肉加工企业8个,‘横山羊肉’正在申报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大批农户依靠养羊发家致富”,刚刚被任命为榆林市副市长的原横山县人民政府县长马秀岚如是说。

在湖北英山,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把农村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茶、桑、药、栗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实施科技扶贫之前,由于当地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完全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特色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全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了60.8万亩,70%的村实现了“人平一亩经济林、户均两亩经济园,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过3000元”的目标,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4.2%。

„„

围绕科技扶贫需求,整合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

“过去十年,科技部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要求,紧密围绕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需求,将科技攻关与示范推广相结合,将定点扶贫与行业扶贫相结合,集成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等面向农村基层的科技资源,以项目为载体,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培育和技术升级。帮助定点县引进项目资金近4亿元,帮助引进人才1035人次,引进技术378项次。”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表示。

25年来,科技扶贫把科技计划项目与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促进支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星火计划以产业带动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开发项目为支撑,帮助定点县发展县域支柱产业和培育地方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努力培植县域支柱产业。在科技对口扶贫的重点区域,如陕西省安塞县形成了棚栽业、草畜业、林果业三大主导产业。佳县红枣、养殖业产业化初具规模;河南省光山县优质小杂果、有机茶产业、苎麻发展良好;江西省井冈山区的有机茶、毛竹、花卉苗木规模不断扩大。永新县围绕蚕桑、绿色水稻、果业、有机茶、生态农业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湖北省英山县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增强药材产业后发优势、恢复发展蚕桑产业。

25年来,通过集成各级科技资源,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加强技术研发,注重技术集成转化,进行市场开发,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市场引导龙头

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科技扶贫机制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

为了探索科技扶贫的新机制,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各地组织实施了“科技扶贫示范乡村建设工程”。在乡村科技扶贫示范行动中,大胆创新,深入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扶贫示范乡村机制,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科技扶贫示范村,对周边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县有科技示范园,乡有科技示范村,村有科技示范户”的三级科技示范体系。

此外,科技部还不断创新科技扶贫的新模式,完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服务型小额信贷的科技服务体系示范建设。2006年,科技部在安塞县、佳县和光山县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在井冈山、永新县和英山县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福建省南平市,作为1999年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之一,当年2月26日,南平市首批225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被派驻到215个行政村,帮助农民致富。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科技扶贫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

在浙江,从2003年开始,浙江省科技厅结合扶贫工作,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派遣了101名科技特派员入驻省内最贫困的101个乡镇。截至2009年,浙江科技特派员共推广新技术7324项,引进新品种9188个,培训农民675.6万人次,帮助安置农民扩大就业204.1万人。

随后,浙江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经过调研,认为要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长效机制,就要和具有浙江特色的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解决共性技术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制度应运而生。为支持科技人员进入产业一线,省科技厅对以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身份申报的科技项目和各种奖励措施都予以优先安排,引导更多的科技成果流向基层。

在帮扶中,团队科技特派员利用多学科、跨部门组成的团队优势,帮助地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创建企业科技研发中心,针对服务的特色产业,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从良种选育—栽培技术攻关—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条龙”服务。用浙江省科技厅领导的话说,“团队科技特派员服务方向更明确,服务成效更显著。”目前,科技扶贫所取得的成就已从农业开始向工业领域扩张。

在广西,科技厅立足苍梧、北流两试点县(市)实际,派遣到4个试点镇的科技特派员引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组建公司或企业3个,建立示范基地面积1.18万亩,引进新技术、新成果86项。通过这些科技特派员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了科技与农村经济的有效结合,使传统农业得到有效的嫁接改造,促进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4个试点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所在地区,项目区所在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惠及当地妇女儿童,试点镇贫困人员与妇女受益率均超30%以上。

在四川,科技特派员广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引进新品种3800多个,推广新技术1200多项,培训农民近400万人;同时,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发展壮大了生猪、泡菜、家兔、食(药)用菌等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生猪产业科技特派团2010年帮助高金公司新增产值12亿元,“高金”已被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蔬菜产业科技特派团使泡菜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50%以上,并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通过1300多项科技项目的实施,直接带动55万农民实现就业,并带动其他行业700多万人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257元。特别是科技特派员实施的八大科技创新

产业链项目,让10多万农民在家乡就业,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640元。

在湖南,从2005年开始在湘西试点“科技特派员”制度,从省、市(州)、县(区)三级抽调科技和医疗工作者派到农村基层,加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把现代科技要素直接引入农村第一线,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个处于湘西大山深处的苗族村寨,黄金村虽然有茶叶种植的传统,但由于交通不便,茶园管理方式粗放,销售渠道狭窄,其“茶叶产业”始终未能“成气候”,茶农的人均收入不到千元。2008年,王润龙等作为科技特派员长驻黄金村后,着手对黄金村茶叶的资源和育种、无公害栽培、加工、种苗繁育和技术推广、产品开发、茶文化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目前,通过他们的努力,黄金村茶园面积由原来的2000多亩扩展到5200亩,实现综合产值突破千万元。

据保靖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晓龙介绍说,通过科技特派员的指导和带动,到2011年5月,全县的茶园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59万亩,茶农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覆盖5个乡镇,2.6万人,茶叶已成为吕洞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

事实上,并不仅仅是王润龙,在湘西州田野和深山处,一支由省、市(州)、县(区)选派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像王润龙一样,指导着当地农村种植、养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吉首市,由省派科技特派员麻成金教授率领的食品科学研究技术团队,针对湘西椪柑产业中出现的“果贱伤农”现象,研究出椪柑果醋等一系列农业产品;省科技特派员黄行文 教授在双塘村建立雪莲果种植示范园,对当地雪莲果种植户进行现场技术培训和指导;在龙山县,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科技特派员陈俊香教授进驻县人民医院,帮助医院开展血液透析新业务,填补了龙山县无此项业务的空白。

据湘西州委组织部介绍,自2005年以来,湘西州已累计选派省、州、县(市)科技特派员共2847名,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61个,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16个,创建科技示范基地441个,培训农民52万人次。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副院长陆庆光表示:“因为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新意,在农村扶贫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在短时间内,全国各地都来学习取经,继续推进,也都带来了不错的效果,这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

2006年以来,中国开展了隶属于UNDP的“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等措施,优化和健全了科技特派员队伍,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对中国贫困省份的农业科技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篇:

新十年,踏上科技扶贫新征程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背景发生巨大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是一项重要指标。让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赋予扶贫开发新的定位。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贯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使我国的扶贫事业呈现出专项计划扶贫与惠农政策扶贫、社会各界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新局面。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既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范小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十二五”期间扶贫开发能否取得更大突破,关系着2020年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仅从数量上看,按照中国2009年确定的1196元的标准,中国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则还有1.5亿人。随着经济的增长,减贫的效应逐渐在递减,贫困人口规模大,而返贫的压力也不断增长,扶贫开发工作中诸多“硬骨头”还需要啃。

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对《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新十年扶贫纲要”)进行了审议。这意味着“新十年扶贫纲要”即将出炉。会议强调,中国扶贫开发已经从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提高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为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科技扶贫工作,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司长陈传宏在2011年科技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上强调,今后的科技扶贫工作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与应用;二是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展贫困地区资源型特色支柱产业;三是注重体系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强化资源整合,解决贫困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五是突出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科技进步的良好环境。

延伸阅读:

“十一五”中国扶贫开发主要成就

“十一五”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自2005年起,减贫速度明显加快。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农村人口从6432万减少到3597万,下降了44.1%,贫困发生率从6.8%减少到3.8%,重点县贫困人口从3624万人减少到217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23元增加到2842元。

二是生活条件持续改善。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率为11.5%,农户住房面积扩大了2.4平方米,居住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的农户比重为18.3%,比“十五”期末的14.2%提高4.1个百分点。2009年重点县农户,每百户拥有冰箱、冰柜18.6台,增长

1.48倍;电视机101.2台,增长10.8%;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14.6部,增长1.1倍。2009年重点县中感到取得炊事用燃料越来越困难农户有31.5%,下降了5.6个百分点;使用旱厕和水冲式厕所的比重为88%,上升了1.8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2260.9万亩,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42.5万公里,新增教育卫生用房1531.5万平方米。饮用自来水、深水井农户比重从55.3%提高到60.3%,自然村通路比例从79%提高到86.9%,通电比例从95.9%提高到98.0%,通电话比例从74%提高到91.2%,通广播电视比例从87.8%提高到94.5%。

四是社会事业水平得到提升。农村文盲劳动力比重由12.7%下降到11.1%,接受过培训的劳动力比例从12.8%提高到15.5%;有卫生室的比重从73.5%增至79.6%;有合格乡村医生、卫生员的比重从74.8%增至79%。

五是生态恶化趋势初步遏制。重点县实现退耕还林还草3700.3万亩,新增经济林面积9259.6万亩,新增草场面积4317.7万亩,实施扶贫易地搬迁约224.5万人。

六是县域经济较快发展。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4793元增加到9549元,增长了0.99倍,年均增长18.81%;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78.2元增加到429元,增长了

1.41倍,年均增长24.5%。

第四篇:走在扶贫路上

1.首轮遍访

当泥浆把脚上的休闲鞋涂抹得面目全非时 黑瘦的村支书指着掩在树荫中的木门说

——那就是你结对的“亲家”

结对、认亲、走亲戚已成为扶贫文化的一道风景 我亦入景 进门

干净的小院让我已被凌乱肮脏映象碾压的心舒了 入座,入赘的男主人娓娓向我们诉说: 老父新亡老母病重儿女上学一下子陷困

羞涩的女人在一旁捡着烤烟,不时向我们偷瞄着 她旁边躺着眼神已浑浊的老母 我例行公事地不痛不痒地问候着 看着我留下的一袋米一壶油

男人的眸子沉了沉说:干部今年我就能脱贫的 被精准到家的口号麻木的心虚了虚 雨停时,我们辞别了新认的亲戚 村里的大花狗撵着送我们到村口 再次回头望一眼这深山里的村庄

踩着那条来时刚走过的随意扭曲的泥巴路 想着明天还要拜访的两个“亲家”

——家有酒精中毒丧失劳力的男主人 ——全家就一个45岁的老光棍

我无法精确的计算出贫穷与贫困之间的距离 忽地觉得一袋米一壶油压在我扶贫的花架上 只一下就散了

2.环西公路

(一)一路西行

漫湾---林街---景福---曼等---大朝山 这些字眼串成一条环西线 触动我内心的愁绪 最嫩的阳光照耀包谷地时

我看到了车窗左前方那个挖土的老女人 她手中的锄头高举过头顶用力甩下

车慢慢驶过将她的身影深深嵌入无量山的沟壑 我踏上了环西的路途 一路穿山而行一路颠簸 离城越来越远离天越来越近或许

有了距离之后才会相信梦想的存在 才会甜甜的梦想着2018搬掉穷根 风尘一路 夕阳在眼前坠落

前方的路逐渐被夜幕溶解 今天的行程就到这儿— 二)4到6.4 就2.4米的长

让那个粗嗓门的爱抽水烟袋的女主任 跑得一天增一根白头发

愁得快断肠

有泪有牢骚也一天天的骂娘 泪干了 噗嗤一笑

又骑上那男式的“大五羊” 带着晨风出发挽着星星月亮回家 终于 丈量的宽度从4变成了6.4

宽宽的大马路缠绕满无量山的青枝绿叶间 满腿泥巴的主任呼呼睡倒在村委活动房 3.满山坡的诗 啊,这山坡挂满了纸袋如一个个小灯笼 这是谁的杰作? 是谁把自己的诗当作羽衣绽满了这山坡 让我一步就走进了希望的岗上 走进去 挂满纸袋的芒果树摇曳风中 好想放声歌唱

竟能在这片山坡上看到希望 相信诗不仅仅写在纸上 这山坡就是一首新诗 于是仰天长啸 一只振翅而飞的小鸟

像一支利箭射入天空滚烫的胸膛 此时我真感谢造梦的他 让我与这漫山的新诗相撞

第五篇:在路上—我的精准扶贫

在 路 上

——我的精准扶贫

破败的房屋、简易的家具、粗糙的食物,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贫困户的印象。至今,我脑海中仍然浮现着孩子那期盼的眼神,久久不能相忘。如果不亲临这些家庭,我真的很难想象,在现在的生活条件之下,竟还有这样艰贫的生活。老人!孩子!生活!生存!

2017年3月,和众多同事一样,拿着扶贫手册,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精准扶贫。之所以忐忑,大概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吧,也许更因为自己能不能在短短的时期就能实现他们脱贫的愿望而不自信吧.在村里村民的指引下,我来到了秦大爷的家里,踏入小院,我第一眼就看到了坐在轮椅上的大妈,老人六十多岁的年龄,看上去却比实际年龄苍老了十岁。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大妈便抓住了我的手,再也不肯松开。详谈之后,才知道这个家庭竟是如此的拮据。大妈家里还有两位高达80多岁高龄的公公婆婆,并且患有老年痴呆,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唯一的儿子也在外打工的时候出了事故,家中撇下了两个上学的孩子。大妈本身就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更可怜的是大妈的两个膝盖做手术失败,直接导致瘫痪,行走也只能靠轮椅代步。家里的积蓄也早因为治病而花光,并且还有大量的外债。现在家里全靠秦大爷一人在田里劳作换取微薄的收入聊以度日。望着大妈渴求的眼神、浑浊的泪水,我的心变得沉重起来!这样的老人是真的需要我们帮助的啊!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给予了他们无私的帮助,也许只有在中国,这样好的政策才能得到推行,才能给他们的心灵带去抚慰。

2017年7月,盛夏酷暑,7月3日,我和荣思全校长奔走在李庄村的路上,这次我们接受了13户的贫困户的帮扶任务,我们为每一户说明我们进户的目的,并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国家的帮扶政策并为他们送去了已经由政府投保的三项保险;7月9日,还是我们两个,依然是李庄村,我们有一次奔走在路上,这次我们对贫困户的一些资料进行了核对和完善;7月12日,还是那条路,还是我们……

大爱无疆、大爱无界!爱无处不在,它也许的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也许是枯树上的一抹新绿、也许是泥泞中的一把搀扶……爱是需要传递的,在这种传递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心路的享受过程!我们在自己努力的同时,一些社会爱心团体也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

2017年4月,我校通过单县爱心协会为孩子们带来了将近两万元的食品。

2017年5月,单县爱心协会为我校20名贫困学生捐赠了书包、铅笔盒、笔记本等文具。

奉献时间,收获充实;奉献青春,收获价值;奉献爱心,收获感动!

精准扶贫!我们在路上!

单县曹庄乡第一完全小学

唐现国

下载《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2020(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扶贫在路上》第二集扶贫智慧观后感2020(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扶贫减贫的中国智慧

    扶贫减贫的中国智慧。 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直存在的现象,如何使扶贫资源更好聚焦贫困人口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扶贫开发,让数亿农......

    扶贫路上谱新歌

    扶贫路上谱新歌 ——记武强县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范步忠 “身为一名共产党员,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的疾苦是我的责任,作为一名扶贫工作者,让家乡的父老乡亲摆脱贫困,尽快走上富裕......

    扶贫路上先进事迹范文

    洪河岸边的玉兰花 -----记方集镇徐大庄小学教师邓玉兰 2018年5月27日 阜南县方集镇地处洪河和洪河分洪道之间,地域狭长,地势低洼。在方集镇的最东端,有一个村子叫徐大庄村,该村......

    扶贫攻坚路上的实践者

    简 报 第十六期 祝桑乡奔达村 2017年6月6日 扶贫攻坚路上的实践者 今日,雅江县水务局李三宏、李涛等一行工作组深入祝桑乡奔达村,开展2018年预脱贫村的安全饮水推进工作进行调......

    扶贫路上要有三种精神

    扶贫路上要有三种精神 毛泽东曾说“人是要有点精神”。当前扶贫领域“一问责八清理”工作的开展,是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为我们乡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课题、新挑战......

    扶贫路上,永远有我

    扶贫路上,永远有我 ——XX教师结对帮扶先进事迹 自精准脱贫攻坚启动以来,为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全县脱贫摘帽,XX县各行各业的帮扶干部以饱满的政治热忱......

    家访路上扶贫见真情

    家访路上扶贫见真情 XXX是我们彰教小学一名教师,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自参加工作以来,教学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思想上进,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热爱班......

    干部扶贫路上出车祸殉职

    舆情——干部扶贫路上出车祸殉职 6月29日下午4点半,昭通大关县玉碗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王文贵,在赶往老街村走访预脱贫户的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不幸因公殉职,38岁的生命永远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