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囧妈”观后感
“囧妈”观后感
看完徐峥导演并主演的“囧妈”,开心有笑、感动有泪、感慨有思,感受到的这不只是一部喜剧,更是一部亲情纪实剧,站在非常高得角度去演绎记录了中国无数家庭的生存生活状态:为了爱的名义彼此无连接的流动,渴望爱、为了爱、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表达爱。特别是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家庭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徐伊万的童年就感受到了母亲的控制,体验到父亲不自由的痛苦,因为不会去表达,不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失去一份真正希望拥有的爱;逃离母亲的控制,在母亲语音方阵中隔离爱。如果没有被强迫走进俄罗斯之旅他不会真正走进母亲的心扉,感受到母亲曾经生命中所不可承受的牺牲与痛苦,从而真正走进母亲,去体验母亲的快乐与痛苦,也无法真正去探索自己心中的爱,而仍然用控制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妻子的依恋。
所以作为母亲只有把自己活成一束光,才有可能照亮孩子。温暖而不刺眼、直面挑战而不焦虑、爱而不控制。我就有切身的体会,曾经的囧妈纠缠让我开始面对我的生命,找到了未知的自己。
我这个囧妈曾经算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为了工作白天黑夜加班加点,为了职称不断在学习技术。儿子孙文翰很多时候生活托给了他的姥姥姥爷,学习则有一没一得间或一管,动辄一吼了事,当孩子长大十来岁时发现儿子学习成绩不是理想,经常被老师叫去教训,这时才感觉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开始怪父母对他太娇惯,于是开始严加管制,下定决心放下一些工作开始陪伴孩子,用自我的意识和希望,以控制式的管理来管教已经进入了十二岁叛逆期,开始有意识发现自我、探索自我时期的孩子。
而爸爸又常年在外工作,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事务繁忙,聚集成了自己的压力与焦虑,在与孩子交流中要求强硬,导致初中三年陪伴中,问题百出,家长会中听不同科老师的训导记录下来(最近就看到了自己曾经的笔记):“孩子不自觉、作为家长不检点、起不到监督作用;讲了几遍还要错就是因为太浮躁;一周应经常有签字、听写、默写、如果没有就是骗你们了;关键时刻到了,不及格的考学校非常危险,一分就是三万元啊,你们不紧张、不抓紧不行啊。希望家长参与进来、动起来!……”
回来开始按照老师学习要求:检点作业、约束看电视时间、卡回家时间、要求听读英语磁带、听写单词、零花钱不能多给、编制学习计划落实计划......不断要求,经常儿子被我搞烦来一句:“我不慌你慌什么?”我来一句:“你这样对待学习会后悔的!”他再来一句:“不后悔!”
“你这样偏科有什么好处?”“我不喜欢那个老师”。“你为什么要这样?他是为你好才管你呢”“就是不喜欢”。
记忆中有一次同学来叫打篮球,我却偏说没有完成计划不能出去,儿子生气了把凳子一踢,踢到墙角冲我喊一声:“你麻烦不!”我忍下这口气,再喊一声:“你早点回来!”他来一句:“你烦不烦”。
过年过节就去看望老师,老师说你儿子最好不要和某某来往,我就开始关注他是否与这个同学相跟上学了,一次婉转提出你不要和他多来往时,被儿子一句就抢了回来:“我偏要”!我要的他不干,我不要的他偏要干,诸如此类的闹剧时时上演,彼此及全家都鸡飞狗跳、剑拔弩张。
看到了吗?“囧妈”一个,以前以为自己工作压力、夫妻关系问题导致的焦虑、紧张,成了和孩子问题的导火索,不断调整自己心态忍耐、有时也会采取哄着来,写下一篇篇劝解文字留在桌上,当时以为他看到了就好了。最近整理以前笔记拿出来给儿子看时,他说你的字很多不认得,基本看一下就扔一边了。当时的我在他眼里变成了唠叨、不讲理、絮叨的妈妈,我还要忍着表现出希望去到和平,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很善良也希望自己成长的,只是我们的方法错了。这样我们和平一会儿,吵闹一会儿。终于中考完毕,去到高中住校了,反映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有女孩喜欢你儿子搞对象了。于是开始追踪打孩子的电话单查询,没有尊重孩子处理好遇到的问题等等……。看着那时在气头上写下的训词、导语,曾经记忆现在成了回忆。在囧妈影片观看后,一家人围读曾经的一篇篇、一张张迅疾潦草的文章,会心的笑语欢颜代替了曾经的漠视仇冷。
看到徐伊万忍无可忍对着妈妈吼道距离十米远,妈妈数着数字离开十步时……,我眼前浮现出曾经的儿子,和我争吵后愤怒得“啪”一声把卧室门关上,把我挡在了门外不希望再见到我;当徐伊万愤怒的喊出来:你眼里都是问题,我受够了!受够了你的强迫症、受够了你的疑心病时。我笑了,那也是我们没有活出来的母亲的样子啊。爱本来是一件美好的事,可这份爱如果太过沉重,就会让所有的人都陷入压力。正如儿子说:妈妈,我拍电影时,我感觉好几个镜头都是咱们的生活的真实再现一般。
晚上回想我们俩的过去,我的确是 “囧妈”之妈的真实存在啊,那时的我一直在塑造他,想要成为理想的他,甚至只关注他的成绩,忽略了他的感受,我现在知道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囧妈爱着孩子,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未来,控制、要求他们的孩子、与孩子纠缠在爱恨交加中、无助失望中,进而感受着自己生活的无奈。。。
我这个囧妈终于在孩子进入高中住校后辞去了公司副总的职位,放下了所有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学习成长,开始找回未知自己的路程,从心理学到心灵学、传统文化、中西方疗愈文化、身心灵文化......慢慢发现自己、转化自己、沉淀自己,发现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创造的,我曾经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以及自己八九个亲人相继离世给我造成的痛苦经历才是我要穿越的心灵的黑洞,我的紧张恐惧、以爱之名行控制伤害之实,其实带给孩子的仍然是问题根源所在。我开始了修复自己的旅程。
当我好了,孩子也好了,我们彼此取得了理解,彼此都在转化。
儿子文翰高考结束出国后的放飞,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以及创造性学习的空间,竟然成了学霸。同时在温哥华和九个伙伴面对学习课余没有事情可做,组织了义工组织,开始义务服务华人社团的活动以及商演活动。儿子作为外联部负责人去谈判,去协调。还上了当地商会报纸,被表扬他的吃苦、带动力和影响力。他们的义工组织由九个人发展成了百人团队,接手了很多活儿,之后竟然到了千人团队,引领一批华人孩子走上了服务、奉愛的道路,并得到了联合国的表彰。他也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导演专业去学习。之后回来成为了五台山微电影大赛的主要采选着、组织者,继而跟随徐峥老师拍摄了《囧妈》、《我和我的祖国》等,我们彼此在不同的地方放飞自己的心灵。
从12年开始我也转型在自己喜欢的身心灵奉爱道路上成长,开始了自己的职业心理医生、身心灵教育、禅触疗愈授课导师的工作。服务了非常多的家庭,和谐夫妻关系、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帮助很多不上学的孩子、学习困难的孩子回归和成长。当几年前儿子回来看到我组织了七百人的公益心灵课程,他来义务服务,看到了妈妈站在了讲台上非常自豪;当今年在囧妈档期结束之后回来看到我在不同课程中讲课时,帮我拍摄了很多精彩的照片。我们彼此都就如囧妈电影中一样走过了千山万水、走过了冰河,登上气球,登上了属于自己的舞台。绽放了自己的精彩!
这部影片真好,那么落地表达了无数家庭的问题现状。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觉醒更多人的心,觉醒父母,让我们每一个人先活出自己,放下期待,自己身心健康,在婚姻中让对方做自己,彼此成全彼此成就,在婚姻里轻松自在,才可以影响孩子;对待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从对方的角度连接孩子的需要与感受,不光注重分数,才可以带出会用爱来表达的孩子,不去控制。接纳、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孩子有他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每一种花都有他的花期,放松自己,静待花开,成长自己,遇到最美的自己!
第二篇:泰囧观后感
泰囧观后感
电影把故事的发生地设置在泰国,这种陌生的环境很是契合故事中两人不期而遇的种种遭遇,同时也能加强观众的好奇心。不仅如此,我觉得影片很大的突破在于没有随意的拼贴段子或是满嘴的喷流行用语,每一个笑点的设置都是与剧情紧密相连,直接一点说就是你能再影片中找到前后呼应的连接。比如一直被提起的范冰冰在最后作为惊喜神秘的出现,亦或是徐铮关于“绿帽子”的梗,这些都是有趣的笑点并能有效的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诸如此类的抖包袱的情节在片中比比皆是,绝对能够做到三分钟一小笑,五分钟一大笑的效果。《泰囧》还有个突破就是不局限于“屁滚尿流”的小家子气笑料,而是很大胆的在两个普通的三个主角之间穿插了黑帮元素和追车的情节。尤其是三人在泰国黑帮老巢中的互掐,算得上是影片的高潮。至于追车戏份的惊鸿一瞥,虽然比起大片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不过也能看得出剧组的用心良苦。
但是电影还是有不少纰漏的,故事的逻辑显得太过理所当然。尤其是油霸的有毒性和老周这个人物的设置,在被强大的笑果的光辉下显得太过打酱油了。以及影片刻意的追求圆满结局,最后关于“放弃也是一种重新开始”的人生主题也是老调重弹,没有新意,包括温情情节的穿插都比较生硬和刻意。不过《泰囧》难能可贵的是做到与观众精神上的沟通,因为它能大小通吃,普通文艺三俗和谐融合。如果说香港需要周星驰式的喜剧,那么大陆必须需要像《泰囧》这样的剧情喜剧,尊重观众的智商,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悲与喜。老实说,我们不能对喜剧片有太多艺术或是内涵上的要求,只要让我们在影厅里能从心底里自发的笑出来就说明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了。
第三篇:泰囧观后感
《人再囧途之泰囧》是一部国产电影,有多少人曾经跟我一样抱着支持国货的心态走进电影院接着一次次觉得被欺骗愤怒失望然后绝望最后只愿意在网上看看高清,所以当你看完一部在心里默默的觉得值回票价的电影时,会觉得应该为它说些什么,少年派的逆袭告诉我们神马营销都是浮云,口碑才是硬道理。
我不剧透,只是说下人再囧途之泰囧观后感。这部小成本的国产喜剧,2000万的投资,如果你要说绝佳那算不上,但是故事流畅笑料十足感情戏过渡自然不突兀逻辑紧密细节处理到位基本无BUG,有欢笑有感动甚至有特技有彩蛋,你可以完全感受到导演徐铮的诚意让人动容的诚意,王宝强和黄渤也十分给力。作为一部贺岁片,我认为该有的他都有,简单但是不苍白更不会无聊。做到这些真的已实属不易,我觉得这才是国产电影的出路,踏踏实实的寻求适合自己的形式。
我不是五毛不是水军,只是一位在电影上映第一天恰好有时间去电影院打酱油并且满意而归的普通观众。我们不需要你告诉我历史,如果你想,可以,拿出钢琴家或者辛特勒名单式的作品来,拿不出来,也行,能力有限我们也接受,但是请不要道德绑架也不要肆意的质疑我的品位,电影是市场的产物,市场会告诉你答案,怀才不遇是个笑话观众没水平更是个笑话,详情请参见少年派。我们不需要所谓的绚丽的3D技术,艾玛,国人应该已经接受了咱们是真没水平拼这个,钱够不够咱先不说,能力摆在那里,能力不足也就算了各个再都抱着圈钱的心态,连故事都讲不清楚技术又根本都是浮云,你们欺骗完观众然后呢,然后苦果还是要自己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都不会当一辈子傻子。我们甚至不需要什么大牌明星堆积,说实话,中国现在有几个绝对号召力的明星{疑问句},并且一万年了还是那几个人,审美疲劳早晚的事。还有神马华丽到哗众取宠的服装自以为是的解读历史钱花了一堆不知道干什么了等等等等。我们只期望诚意,一些些诚意,拿着电影票进去,笑过或者哭过也可能走出电影院就忘记了一切,但是至少在电影落幕的那一刹那我们觉得值,就这点小小的要求,很多时候甚至是绝大部分时候都满足不了。所以观众们真心要求不高,我们愿意支持国产电影但是也请诸位电影人拿出值得国人支持的作品来。
观众看电影其实就像投票,开始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慢慢有了经验,到最后票房会告诉每位电影人现实是什么,一切让市场决定,这才是良性的有序的发展模式,我很惊喜这一天似乎有些苗头了。
作为一个中国人,再说点小小的奢望,奥斯卡上凭借一次别离获奖的伊朗导演当时说了一段让我快要流泪的获奖感言,我当时问自己什么时候能有一位中国导演站在世界最主流的媒体平台上为自己祖国曾经的历史说些什么,哪怕是一句话,金陵十三衩没有做到,但是这样的尝试还是让人惊喜。
最后,如果你有看电影的计划,我真挚的向你推荐这一部,我想你应该和我一样不会失望。
看花絮中有人妖的镜头应该是被剪了,虽然有点小失望,但是不影响对这部剧的好评,最后范冰冰的出现,确实是惊喜。
王宝强的演出很到位,也很惊讶他能把2做到这么极致,真是奇葩中的奇葩,这几年的演技越发显成熟,对于这类角色也是就轻驾熟。
黄渤我看他那张脸就想笑,觉得天生就是演喜剧的料,这次依然有点“娘”,但似乎演的没有另外二位出彩,但他的演出总能给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很喜欢的一位演员。
这是徐峥导的第一部剧,就冲这一点,我想就得给五分,不容易,真的很好了,对于国产喜剧,基于冯导近年来导的贺岁剧都是较为沉重的,它又不像让子弹飞的黑色幽默,但是它让我对国产喜剧又有新的期待了。
泰国传奇,真不错,票房值得期待。
当年看过宁浩《疯狂的赛车》后,在文章结尾写下过一句话:《疯狂的赛车》好就好在,它不仅仅是一部好的喜剧片,更是一部好电影。
是的,好喜剧和好电影应该是一件事。在这点上,《泰囧》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使得徐峥的初执导筒配得上惊艳二字。在影院中收获的爆笑和泪水可以说是最好的反馈,而故事后半段的反思与真情流露,更是拔高了影片的主题。使得故事脱离了单纯的搞笑与疯狂,成为了一部绝对超出评论界和普通观众的预期的佳作。
前年的那部《人在囧途》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影片体现的是巧合的力量,与王宝强的喜剧功底相辅相成,让人难忘。当年自《疯狂的石头》后,非线性结构更是成为了喜剧的标配。但如今这部转战泰国的续集可谓超出了前作,并且跳出了喜剧“疯狂”的框框,不仅在笑料的密度和强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将泰国的异域风光和清迈的旖旎清新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了今年院线中娱乐效果最强大的一部作品。正如片中王宝强与徐峥之间的组合名字——“泰国传奇”,有可能成为年底引爆院线的现象级作品。
这两年间,笔者曾经利用假期两次杀奔泰国旅行,首次普吉,再战曼谷与清迈。无一不感受到这个旅游国家的强大旅游资源。但是对于这部电影而言,很多观众相信初看时,都会以一种猎奇的目光在异域风情中流连忘返:火辣的人妖、骑着大象游荡、沿河漂流、遍地寺庙这些泰国元素,与影片的荒诞风格结合得较为相得益彰。如果说第一部《人在囧途》是纯粹的公路电影,以沿途遭遇的人物来串联起故事,那么这一次的转变在于用追踪的方式上演着地点变化串联起了影片主线。其实这种方式最早在类似《终结者》这样的作品中效果很不错。追杀与反追杀间引发的剧情张力不可小视,远比单纯的遭遇更能让人关注。如果说遇到人物分支出的事件是猎奇,那么这一次的追杀牵制就是感同身受。最关键的是,经过无害化与去暴力化的处理,加上黄渤的特殊造型和步步紧逼,一路上的三傻大战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片作为喜剧,最大的优势在于笑点的多元化处理。这种多元化是南北融合的结果。首先,以南派周星驰喜剧为代表的无厘头风格,在本片中化为了人物的夸张造型与肢体语言,如王宝强的黄发以及黄渤的落枕,再配合王宝强自幼习武的功底和必杀腿功引发了很多看点。至于北派语言玩法,是冯小刚喜剧最惯用的路数。在片中是以徐峥与王宝强的“三句半式”方法频繁涌现,成就了影片台词的诸多金句。当然要指出这种融合的高明之处,取长补短之下,两种喜剧的特征都被最大化,避免了观众接受能力的单一,而且发挥了优势之余,规避了以往喜剧依赖屎尿屁或者低俗化风格所带来的弊端,给人以极佳的娱乐效果。而且后半段的风格转变比较自然,过渡在中段很多场景内就已经通过徐峥的反省与挣扎有所体现,让人对徐峥的导演功力暗自称赞。
除此之外,影片对于泰国的挖掘很到位,当地的风土人情给影片增添了不少亮色。曼谷是个北京失散多年的不同父异母兄弟:那拥堵不已的交通,色彩鲜艳的车辆与人们漫不经心的性格,素万那普机场迷宫一般的结构都历历在目。至于清迈,趁着还没被国人占领请速来一游吧,小清新绝对秒杀所有国内装文艺圣地。寺庙中成年男子必为僧侣的虔诚朝拜,水灯节漫天放飞的心愿,还有护城河蔓延的古城,双条车与突突车风驰电掣的掠过眼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唯独缺失的是对当地泰国人的描绘,影片很大程度上有时只突出了主角之间的斗智斗勇,使得泰国当地人被脸谱化,缺乏前作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有效互动,而只剩下人与景之间的强行组合。当然预告片中引起极大笑果的人妖片段只剩下二选一,被删减之后杀伤力明显有所缺失。
第四篇:虎妈·观后感
在《好孩子是虎妈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吗?》这个视频中,争论双方围绕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从“好孩子是否是虎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父母该不该替孩子做主”以及“刻苦打基础还是快乐成长更重要”三个方面展开了多角度论战。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父母该不该替孩子做主”。我的观点是,在教育方面,在孩子还没有办法认清自我的时候,父母应该负责任地、理性地替孩子做主。首先,让我们先梳理一下对“父母该不该替孩子做主”这一问题持否定态度者的基本观点。大部分持否定观点的人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父母应该做的是顺应孩子的兴趣,引导其走向成功;二是,对于孩子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应该怎样学习这样的问题,如果父母替孩子做主,那么孩子便失去了自由选择的空间,这可能导致孩子被迫做不情愿的事情,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三是,如果父母事事替孩子做主,那就可能导致孩子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低下,进而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面临多种困难。反对者的考虑不无道理,但是他们之所以反对父母替孩子做决定,其实多少都是出于一种假设——父母做出的决定常常不符合孩子自身的情况,甚至有些偏执武断的父母将自己的功利的想法强加于孩子的身上。这个不理性的做法当然不能提倡。但是,不管孩子是否已经具备独立做出判断决定的能力,就贸然坚持所谓应该顺从孩子的兴趣,这样的做法其实存在太大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武断,更是一种为人父母的不负责任。更进一步的是,反对者认为应该顺从孩子自己的兴趣,但是如果孩子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反对者的观点又有何意义呢?事实上,反对者们的观点只能存在于这样一种假设之下,即孩子们自己知道自身的兴趣并且会有明确的追求,但是,这样的设想其实与已有的心理学研究是相矛盾的。根据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的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五个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该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他指出,这个时候人才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怎样的人,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概念①,而这一阶段处于人的青少年阶段。换言之即是,在青少年阶段,孩子的兴趣爱好会和其意志一同形成合力,朝向明确的自我方向发展。因此,尽管有极少数例外,尽管艾里克森的研究成果不一定是金科玉律(虽然事实上他的这一理论是目前该领域认可度最高的),但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在青少年阶段之前期望孩子自己朝着自己的兴趣坚持追求其实是不具备生理理论基础,不现实的。那不能单单顺从孩子的兴趣,难道父母替孩子做主就是好的选择吗?难道这一做法不会到来其他的负面影响吗?当然,不顾孩子自身情况(包括其生理发展阶段特征、其性格特点以及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兴趣等),单纯拍脑袋决定或者随波逐流浮躁地决定孩子的发展方向肯定是不可取的。同样地,艾里克森在其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第三阶段(3~6岁)指出,这一阶段,孩子总希望被允许去进行自主活动,且如果父母经常否定他们的要求,或完全强迫他们完成父母指定的任务,他们就会变得没有自主性。因此,我支持在教育方面,在孩子还没有办法认清自我的时候,父母应该负责任地、理性地替孩子做主。一方面,此时孩子正处于渴望自主活动的阶段,其表现出来的多种活
动自然会带上其兴趣的烙印,会反映其天赋所在。在这个时候,父母应该认真负责观察孩子的表现,想办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然后进行必要的分析,帮孩子找出其兴趣和天分所在,为孩子做出一份科学的规划,为孩子“做主”。接下来便是实施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理性显得尤其重要。父母要用客观理性地态度看待自己为孩子做出的决定,观察孩子的反应,适时对孩子做出恰当的鼓励、教导和规范或对规划做出必要的调整。总结起来,在孩童时期的教育方面,父母与其让孩子游荡在极其不确定的、靠他们自己那点也许连他们自己都未必明了的兴趣中,还不如自己真正担起教育的责任,科学规划科学对待,帮助孩子铺设一条更加明朗的道路。
参考文献
唐红波.心理学.广州: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 2009
第五篇:泰囧观后感600字
部片子和《人在囧途》无论从人物,故事还是风格上都如出一辙。都是两个男人在旅途上,前半部分徐峥扮演的白领对王宝强演二愣子各种欺骗利用,制造笑料,最后两人被这趟旅途折腾得狼狈不堪,白领情绪失控。后半部分升华主题,白领被二愣子的单纯善良所打动,虽然没有跟二愣子在一起,但是做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并与二愣子成为至交。主旨思想都是教育大家要多多关心老婆孩子,不要欺负旅途中遇到的一些看起来有点二的朋友。这种风格活像一部加长版的春晚小品。徐峥是一个有喜剧气质的演员,但不能算是一个很有喜剧天赋的导演。喜剧导演必须具有的一个特质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让观众意想不到才会笑得出来。可惜在这部片子上,很多的笑料是观众可以提前预见的,这已经丧失了一个导演讲述故事的作用。而最后的煽情部分更进一步证实这只是一部包裹着喜剧外衣的温情小品。
能看到徐峥想拍好一部电影的诚意,可惜在喜剧部分缺乏想象力,在温情部分又缺乏对生活深刻的洞察力,这两部分都让我觉得很做作。我既没有被愉悦到,也没有被打动的感觉。听说有观众在影院笑到缺氧,难道说大家的生活压力已经大到把观众的笑点拉低到这种程度的地步了?如果这片子都能拿5亿票房,我只能替大陆的电影市场感到悲哀。看样子稍微有点资源的人,随便撺掇一个轻松点的电影就能赚钱。我也是一个没有想象力的人,只想到一个大家都熟知的段子,人傻钱多速来。
刚刚看了正在《泰囧》来发表一下我的小感想。泰国和片子本身也很相融,有些情节和泰国有关,整个片子的画面也很泰国很热带。画面也不赖,色彩丰富也清新。配乐也挺好,没有刻意搞笑的感觉。转场也都算有趣,也有制作感。
节奏把握也挺好,有张有驰。被黑帮追赶后有徐铮独自在公路上的平静,徐铮被王宝强从楼上一盆冷水泼下洗脑后有放孔明灯的缓和。被蛇咬的段落后也有烤蛇肉聊天的缓冲。
有些部分处理很聪明,包括开车横冲直撞这个老桥段,只是王宝强加了一句“这个和电影里一样”就显得有趣很多。而且之前还有在给车打不着火时王宝强说的“这怎么和电影里演的不一样”做为铺垫。
细节处理也不差,比如开头交代王宝强把东西都装进塑料袋为后来徐铮和他在河里之后手机还能打电话做了铺垫。以及王宝强开口闭口“我妈说……”也为他后来关于妈妈的温情戏份埋了伏笔。
徐铮、王宝强、黄渤几乎都是演自己最擅长的角色:倒霉成功人士、纯真的二逼、狡猾的反派,完成得很好但没惊喜。黄渤的戏份有些少,有种不平衡的感觉。
范冰冰在结尾出现,虽然完全是个花瓶角色但美成那样也真的算“物尽其用”。出场时配上《当》够大胆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