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观《百家讲坛》有感
最新观《百家讲坛》有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观《百家讲坛》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观《百家讲坛》有感1寒假,老师布置作业要求我们看《百家讲坛》关于苏轼的内容,并且还要我们写一篇观后感。我艰难的看完了苏轼的十集一开始不以为然的,可到后来听《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热血沸腾,再到《江城子记梦》时,感于苏东坡先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言简意深。全篇看下来,让我觉得这位古人为世界创造了许多历史。
年少的苏轼,有着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写得一手好文章,对苏轼很严格。苏轼之名的由来,便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片苦心期待。苏洵希望儿子不要太过于锋芒毕露,而是一点一点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苏轼少年成名,22岁考了相当于现在全国高考的第二名,实际是第一名,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考卷,写的太好了,但怕人说他,把这份考卷点了第二名,实际考卷是苏轼的。后来欧阳修对老友说:“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25岁时在制科考试中被皇帝点为第一名。制科考试在宋朝只举行过22次而且不定期,录取的人员只有41人,苏轼是所有人中成绩最好的,百年第一。那个时代的苏轼善于以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抒情、论国策,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读到他的许多作品,并在文字的带领下回到那个时代体会他的心静与喜怒哀乐。反观如今,我们真的没太多机会写作了。
其实写作,一在记录,二在思考。更何况苏轼可以一直保持以一颗赤子之心去生活并抒发自我情感,只这个境界就是足以贯穿千古。无外乎欧阳修曾说,千年之前没有出现过苏轼这样的才华超群的人,我不知道千年之后,还能否出现第二个苏轼。苏轼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他的词自成一派,让人望之感叹。他的一生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虽然郁郁不得志,但是他有豪迈的胸襟,能包容天下,虽寄情与山水之间,却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解读,他的政治抱负未能施展于朝野,却通达于后人。正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新观《百家讲坛》有感2以前我都是不看百家讲坛的,时间太晚了。因为历史老师让我们去看,我就在网上挑了一期《三字经》解读去看看,这个我还是挺感兴趣的。也因为看了这期的百家讲坛,我才真正认识了《三字经》。《三字经》和《百家姓》《千字文》共称三百千。而三字经用“经”这就体现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寥寥1720个字的《三字经》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一代代君王粉墨登场、历史人物或血洒疆场,爱国情怀感动一代代炎黄子孙;或助纣为虐,遗臭万年!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玉不琢不成器,出于《礼记》的《学记》。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是成不了器的,也就是它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它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不知义,人如果不学习的话,是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合适的,什么是不合适的。钱教授讲到君子拿玉,美玉来体现,来展现,或者来比喻君子所应该拥有的品德。所以古人经常用琢玉来比喻自己完善自己的修养,他使自己的修养越来越完善,就像雕琢这个玉一样,所以《三字经》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做比喻。因此我明白学习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的过程。所以《诗经》里面也有话叫“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三字经》所倡导的是,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通过对钱教授解读《三字经》的学习,我明白了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我去切、磋、琢、磨,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人必须经历过勤苦才会有快乐,才会有成功遇到困难我也应该有不怕苦的精神,并把遇到的困难当做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打磨的过程。
第二篇:观《百家讲坛》有感
观《百家讲坛》有感 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长期受到妈妈的熏陶,我也渐渐地喜欢上了《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 它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了解了我们的为人之道、心灵之道、养身之道 《百家讲坛》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给我们讲解的《论语》、《庄子》心得了。她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论语》、《庄子》,也让我们从中有所反思、有所收获,更好地吸收知识,并将知识转变为我们自己的能力。于丹教授通过《庄子》的现代解读,以中国经典文化的精髓提醒观众,怎样以平和的心态和得当的处世态度追求我们的梦想;在追求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时,怎样坦然面对;在竭力追求的过程中,怎样协调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怎样处理家庭和事业的关系,让人们明白奋力拼搏为了什么。现代社会的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神经高度紧张,各行各业的白骨精们以及正在修炼的准白骨精们在义无返顾的追求途中,往往遭到诸如工作升迁、爱情、亲情等方方面面的打击,由此,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成为社会隐患。于丹教授提醒我们:在沉醉于工作时,不要错过与父母、爱人、孩子共享天伦的机会;在遭遇打击时,要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在确定奋斗目标之前,要正确看待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怎样感悟与超越 在《庄子》心得中,一个牧羊人的比喻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我现在是个学生,因此我想到了我们的班级,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同学。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才能让我们的班级进步。如果只是在学习好的同学身上下工夫,就算他们成绩再好,我们的班级也不能进步。《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让我们在《百家讲坛》中尽情地畅游,细细地品味吧!观《百家讲坛》有感 我这个人酷爱历史,一有历史节目就爱不释手,有一个节目就是让我更深一层了解历史的,这个节目就是《百家讲坛》。我酷爱历史是因为一本书,那就是《三国演义》,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看了《易中天品三国》才知道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了几分阴险。《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武武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现在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更加的好看,而胡编乱造的。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阎崇年的《正说明亡清兴六十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读史记》这些都是大师级人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我觉得,如果是仅仅喜欢历史,而没有打算钻研历史的人,那么《百家讲坛》对他就没有多大的作用,而我不同,我想当一个名噪一时的历史学泰斗,并且登上百家讲坛这个舞台,所以我就要尽量的多读历史书、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我现在的历史知识好比是深不可测的海洋里的一滴微不足道的水珠,渺无人烟的沙漠里的一粒微不足道的沙粒,海阔天空的世界里的一粒微不足道的灰尘,无比浩瀚的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一次我还需要不断的努力看书来增长知识,当然,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十分局限,那也不行,因为那样就成了一个井底之蛙。《百家讲坛》这个节目除了让我了解更多的历史,还让我明白了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学无止境!观《百家讲坛》有感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如果你放大这个缺憾和不如意,那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也许我们无力改变生活中的缺憾,也许我们无法避免人生中的苦难。《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用不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你就会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第三篇:观百家讲坛有感
观《百家讲坛》有感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第四篇:观《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有感
课程名称:《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项羽》
观《四面楚歌》有感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在中国人的思想里,“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似乎已经根深蒂固,但或许项羽例外。尽管项羽最终四面楚歌,自刎于乌江江畔,但是人们依然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一个失败的英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作为我个人的观点来说,我认为项羽是一个真英雄。
四面楚歌是项羽最后败亡之际发生的一件事情。主要发生的地点在垓下,垓下是一个承载了太多历史典故的地方,在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刘邦军团进行了最后的较量,这是一场兵力悬殊的决战,善打硬仗的项羽,在最后的决战中,却终究没有成功的杀出重围。在垓下之战中,项羽因为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被刘邦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尽管最终的结局思想鱼的失败,但是我依旧认为项羽是一个真英雄。首先,说他英雄是因为他的“智”,帅八千子弟,而三年灭秦。昔日诸葛亮出山,南争北战,智计百出,然而以诸葛之智,最终也不过是三分天下,所以论智,就算项羽或许不如诸葛,但也相差不远。其次,说他英雄也是因为他“勇”,垓下被围,四面楚歌,身边只有二十八骑,仍溃围,斩将,刈旗,独力斩杀百人,冲出重围,视汉军如蝼蚁。他是当之无愧的战神!再次,说他英雄更是因为他”义“,约刘邦于鸿门,本欲借机杀之,这本无可厚非,一山不容二虎嘛。况他素来防备刘邦,但他念及昔日兄弟之情,不忍,“无罪而杀之,行不义之事”,项羽是真君子,大丈夫!虽有万里江山,千秋霸业为诱,而不能动其志,试问天下有能有几人?还有,说他英雄,是因为他有“情”,垓下被围,霸王别姬,千古绝唱,至今为世人传颂!最后,说他英雄,是因为他至“善”,昔楚强汉弱,霸王一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旗所指,无往不利,仍能心怀天下,念及万民疾苦,甘与汉军,划地而治,又岂是刘高祖,抛妻弃子,执老父而不顾,所能比?
所以项羽不光是英雄,还是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英雄,他是千百年的真王者!然而英雄气短,在四年的楚汉相争中,项羽失败了。他失败的原因很多,通过对于刘邦和项羽的对比就不难得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刘邦志向远大,项羽则眼光相对短浅了。刘邦在对待问题是眼光比较长远,而项羽在处理问题中则显得目光短浅,刚愎自用。同时,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并且,在项羽的性格中,他比较骄傲自大,还有一些匹夫之勇等等这些都决定了最终这位英雄要败在刘邦这个“小人”手中。
但这些都不妨碍项羽在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因为我深深感到做人和做事是两回事。就像今天做个有良知的好人和做个有政绩的官员是不一样的。一个官员要想做成一件事,就要以“事”为中心来约束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往往为了成事会使点手腕和诡计,也会为成事而
隐蔽自己身上性恶的一面;而做人就不一样了,就可以由着自己的心意行事。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某个很有政绩的官员,其人品和操守都不咋的;反过来,我们也常常看到某个品格、操守都不错的人,在官场上却几乎无法生存,就是这个道理。
就说项羽,站在成王败寇的立场,他眼睁睁让多次杀掉刘邦的机会从身边溜掉,毫无疑问是典型的“妇人之仁”!鸿门宴上的他成了历代得江山者和官场得意者的笑柄。
然而,从真正人性的角度看,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君子!他重“义”,他不杀刘邦,因为他看重兄弟结义之情;他做得最“不仁”的一件事就是,在被刘邦围住后把刘的老父捉来逼刘退兵,然而在刘邦“我父即汝父,汝欲烹之,则分我一杯羔”的无赖面前,他终于无可奈何,终于也下不了手。
他还重“情”。“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一个末路英雄的悲歌。作为英雄,他爱自己的战马;作为真实的人,一个男儿,他爱自己心爱的美人。这种无可奈何的呼唤是十分动人的!
——项羽,一个有情有义的真英雄,真君子!
第五篇:看百家讲坛有感
看《百家讲坛》有感
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这次讲的这个人很刚直,外号叫“海笔架”,屡次罢官,屡次做官。这个人就是明朝的——海瑞。
这一讲讲到海瑞任命某间学校的校长,巡视大人来检查参观海瑞所管理的学校。大人一进门,所有的人都跪下,而只有海瑞不跪下,大人火冒三丈,按官府的道理他是要跪下的,海瑞则说:“这是书生之地,我是这里的管理人,我就不用给你跪下,而你才要给我跪下。”这下,大人很愤怒,把他的职位给免了,但是,没过几天,他反而升官了,是一个叫朱衡的人帮了他,这个人是个高官,他对海瑞以后的影响很大。海瑞当上了淳安县的知县,破案。这时候的海瑞,是带有同情心的人,他不想让一些案件一错在错,所以,就进行了细心的审查,结果,破了好几个案件,其中,有一个是十年的陈旧案件。首先,在断案技巧上,海瑞不能明察秋毫,料事如神。对于那些疑案,他并没有完全慎重调查,而是“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从封建道德观来看,它符合封建礼法要求。然而,从现代法的精神来看,无论屈谁都是不公平的。当然,这与封建社会的局限性是分不开的。海瑞与封建社会的另一个清官形象——包拯的差别十分明显。一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一个是调动各种刑侦手段一查到底。在执法的严肃性上,海瑞远不如包拯,这也与二人的处世原则有关。
其次,在对待契约问题上,海瑞不顾当时的国情,片面强调要式主义,致使法律的执行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明代法律规定,贷款的利率不超过三分,不论借款时间长短,利息总数不得逾本金之半。法律的规定是十分明确与严格的。然而,到了海瑞那里,则要求争议的解决必须以书面契约为依据,这对于那些目不识丁的广大农民来说,无疑是不当的,但也看得出海瑞以是非为对错的原则。法律在海瑞的手里被人为地扭曲了。海瑞自己也承认,他所批准赎还的仅占全部典押借贷案件的二十分之一。对正常的经济秩序有所冲击。
在专制社会,百姓如何穿衣戴帽都必须由专制者来作主。在海瑞眼里,大门、轿子,包括衣服、宅第并非小事,而是关乎“贵贱”的大节。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就用相当大的精力制定了全国人民的房舍、衣冠制度,规定十分详细。具体到几品官可用红漆大门,几品官可做八抬大轿,在明太祖的诏令里规定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是时间过去二百年,社会富庶,纪纲废弛,人们把这些烦琐的规定几乎忘了.然而,海瑞的到来,却让大家突然惊醒,自己原来是生活在错误和罪孽之中。每个人都知道,海瑞的行政方针非常简单,那就是,“按太祖的规矩办”。当初见长官揖而不跪也是为此。还没有到应天,他就已经宣布了自己的执政方针,不循常,不变旧。就是说,要全面恢复旧法,坚决不向人的惰性妥协。
坐在南下的小车上,海瑞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没想到在有生之年,他终于遇到了明主,遇到了贤相,终于成了执掌一方的封疆大吏,而且所辖是全国最重要的一个地区。他在乎的倒不是官位的升迁,而是终于有了全面施展自己政治理想的空间。他平生所学所思,终于可以充分体现在政治当中,他变天下风俗,致黄帝尧舜的梦想真的有可能实现。他怎么能不激动!他决心竭尽全力,排除任何艰难险阻,把应天治理得海清河宴.给全天下官员做个榜样.如果应天治理好了,那么,必然会影响全国其它地方,各地都会借鉴他的经验,那样,整个天下大治,岂不指日可待了吗?在他看来,做到这些,其实只需要一个字,就是“刚”。虽然还没有踏上应天地面.但凭多年的通遇和经验,他知道,他遇到的将是一生中最大的挑战。然而,他对自己的“刚’有充分的信心,在他看来,现在天下之所以这样千疮百孔,正是少了一个“刚”字。
事实证明,道学家海瑞是古今所有清官中最有个性的一个。只有他,敢公然辱骂所有朝臣。而朝廷虽然震怒,一时之间却无法处置海瑞。他要的就是人们的反感、厌恶、痛恨。他要让人们知道,虽然你们把我挤到这样一个闲职,我一样能让你们不舒服!越是老了,越是受人排挤,他的官做越是毒辣,越是苛刻,越是放肆。这里面,有一股莫名其妙的情绪。
我想,我们应该学学海瑞刚直的精神,这样的精神,能得到别人对你的刮目相看。刚直刚烈的性格往往能够成为“领头人”,而且刚直会使你不容易上当受骗,我也要学学这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