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绝密543》观后感
《绝密543》观后感
前段时间看完了《绝密543》,不同于以往的抗日神剧,《绝密543》来自真实的历史。岳振华带的二营给老岳家争脸了,创造人类历史上首个用地空导弹打下高空侦察机的奇迹,还接连打下当时世界先进的美国U2高空侦察机。二营敢于打破苏军教令,针对U2飞机高空机动性能差的特点,磨炼出近快战法,接连击落敌机。
当时U2已经针对萨姆2导弹的制导雷达研发了预警设备,我们今天小车上的电子狗的技术就是上述U2预警设备的军转民版本。1999年南联盟军队的萨姆6能够击落美国F117隐形飞机,采用的也是近快战法。
导弹二营创造的奇迹不是偶然的,岳振华的带兵之术也适用了企业管理,有感如下:
1、乖孩子是缺乏创造力的,尽管一营是全空军的精英组成,但是一营就是迟迟不出成绩!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成荫!
2、构建团队不能只有乖孩子,还有有调皮捣蛋的孩子才行,用杜邦的理念来讲就是团队要有多元化才有创造力。春秋战国时期,孟尝君手下也有鸡鸣狗盗的人,使得孟尝君在泰国能够顺利脱险,看来古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3、剧中1号应是当时的空军司令刘亚楼,刘亚楼的管理水平很高,能够放手让二营发挥。二营能接连打下敌机与刘亚楼高超的管理水平也是分不开的。
4、剧中肖战武对技术人员较为重视,表面上看二营是挑一营剩下的,其实二营挑到罗鸣罗老师是赚大发了。
5、想要出成绩,很多时候要打擦边球。为了学习,二营发挥了集体智慧,每人在课堂上记一段,回到宿舍再拼接出来,为了学习甚至动用了相机拍电路图。一营考试落败,二营主动请战,考试成绩令苏军教官刮目相看!
第二篇:绝密飞行观后感
绝密飞行观后感
绝密飞行>观后感
(一)最近发现我好象陷入机械或者说是TF中严重无法自拔了......虽然喜欢TF很久了,也许早就已经陷进去只是当时没有察觉而已。那也就是说,这个症状最近明显起来了。
前段时间还只是看见车会觉得很开心,虽然没有反问自己为什么。直到昨天看同学拷我的《绝密飞行》时,我终于意识到:问题严重了。这个已经不用我YY了,看见的和想到的完全是两码事了。
看见那3架鹰爪战斗机时的反应,难以形容的华丽,机身是如此的弧度曲线分明,无机质的机翼,琥珀色的机舱,在高空中翱翔的感觉,三位一体,令我想起F15小队。
直到艾迪(锡人)的加入,这台无人驾驶的战斗机是如此的漂亮,金黄色的外表,圆球状的思维中枢,带机械色彩的语调……当我第一眼看见这台从夜空中呼啸而至,帅气而平稳地降落的战斗机时,我终于意识到为什么这部片子的主角都长的如此普通了,我们的主角才刚出场呀!
他是最新的科技,有自我的思考程序,那是否就意味着他是人工智能?但却必须听从人类的命令,这应该是设计师当时编写程序时下的指令吧?
然后他就跟着其他3架人类操纵的战斗机一起进行学习和演习。在空中翻转的动作真是太卓越了!翻身180度飞过3台僚机再翻身180度安稳的停靠在队长机的身侧(真听话!)为啥我就觉得很像一家四口,或者说,他和队长机(也许是那个队长)是一对?
轰炸仰光的大厦时,艾迪在旁观察着队长的动作并且在后来的战斗中很好的运用上了,那个直线上升,垂直下降的动作……的确对人类来说是极限,那位队长也真厉害。这原本应该是艾迪做的轰炸行动,却由这个人类来完成。因为艾迪是机械,不会因为极限而晕厥,从理论上是最合适的选择,但为何队长却要保护这台没有生命的机械呢?难道只是单纯的因为艾迪是队员,所以队长要保护队员?也许说的通吧。
直到艾迪在降落航空母舰时被雷电击中,系统发生了自我编写程序的神经系统的改变,用后来他的设计者的话说就是'有了感情'.人有感情是正常的,对机械而言,有了感情却是很复杂的一件事。当他摇摇欲坠,艰难的降落在航母上的时候,我严重怀疑我看见某个TF受伤很痛苦的让自己看起来不这么痛苦。真想知道那段时间艾迪的思维中枢里是怎么想的。
不再只是纯粹的战斗武器,有了自己的思维和感情的艾迪像个孩子似的证明自己的存在-艾迪才是最重要的。他不再听从队长的命令,擅做主张的歼灭了某恐怖组织国家,虽然核武器被销毁了,但方圆600公里的村庄和邻国却成为了牺牲品。并且继续搜索着下一个攻击目标,导致2台僚机死亡,2队员1死1紧急跳伞于北韩上空(不要告诉我朝鲜的现状真的是这样的!)。
中间有段记得不是很清楚,能记得的是2机有分开。艾迪因为能量不足而去空中加油站补充能量,但因为他已自我行动,所以相关高层更改了加油站的密码,希望艾迪没有能源而'投降'(?)。但输油管被艾迪用火力打开,顺利加油,那个过程……令我想到强行对接(为自己的想法寒一个~~)
队长机一直跟着艾迪,虽然在加油的时候险些被烧死,但是在追踪艾迪的过程中,不但合作摆平俄国的战斗机,因为单打独斗是无法取胜的-艾迪的分析结果,并且成功收复了艾迪,让他乖乖跟自己回去。我记得艾迪的机翼因为俄国战机的残骸而受伤着火后,得出自己无法修复,请求支援(好象是)。队长机命令他低空飞向一个湖泊,并向水中发射导弹之类的武器(应该不会是杀伤性很大的那种)以溅起足够的水花来扑灭艾迪机翼上的火焰。
然后因为队长机自身左引擎故障不得不在阿拉斯佳的某个地图上找不到的私人飞机场降落。然后艾迪的设计者被派来删除他的记录(记忆),没有成功(这设计者还是比较有父爱的)。
很理所当然的,男主角必须去救女主角而神勇无敌,电影一贯的定律。
当艾迪为降落而发射最后一颗导弹的时候,我就在想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对付北韩的飞机的?理论上艾迪不应该被那么落后的武器给歼灭才对。
但事实时,艾迪是为了队长而自我牺牲的。为了让队长和女主角安全过边界线,因为机舱只能坐一个人,而边界就在眼前,北韩的直升机就在正后方,艾迪没有可以用的武器,那么只有把自身作为最后的武器来保护芯爱人的平安。于是最后一次运用队长机教授的直转180度,和那架直升机同归于尽……
虽然看第一遍的时候没什么感觉,但仔细回想才发现-这就是爱呀!
虽然机械拥有感情很不可思议,但一旦他拥有了,是好是坏就不是人类可以操纵可以掌握的了的。
我只觉得如果机械有了感情,有了思维,那么就意味着他能代替人类?还是说人类的末路已经近了?
《绝密飞行》观后感
(二)又是一部美国大片,惊心动魄,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片头是一架极先进的战机冲破火力网的画面,以次拉开序幕。而主角是三个飞性员与一架超级先进的无人机'艾迪'.看吧此片,让人有诸多不惑之感。比如:片头那么密集的火力居然打不下架飞机,真乃玄之又玄,吹嘘之作耳!再者,既然'艾迪'机壳及大部都为瓷料及其他绝缘材料,怎么在雷电面前如此不堪一击,更是鬼使神差般地改掉了它的程序,导致接下来的种种。让我最为不解的是,如此之先进,如此之智能,到最后却只因为弹尽粮绝而同归于尽,是编程者的意思,还是'艾迪'的自我判定?
当然,作为一位观赏者,对此部大作深有感触。人作为高级智能动物,是任何先进之机器无法取代的。只有人才能准确地分析判断时局,真正地为人类及所处环境服务。而作为高级智能的机器'艾迪'有它的极大的储存运算能力,但永远不可能取代人类。正如片中那位军人所说:我要这家伙永远只知道'是,长官。'另一个方面让我感兴趣的是,最先进的美国与较之绝对落后的'北韩'的较量。如此,先进的武器;如此,高素质的人到了别人的地盘也就只有挨打的份了。究其原因,是朝鲜不甘示弱,我就打你怎么了,你吃我吗?而想想当初懦弱的晚清政府,真是丢尽了人,做事畏首畏尾,害怕丢了自己的饭碗,结果你不想丢就不丢吗?如此看来,差距永远是相对的,人的精神力量才是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外在的武器装备!
本部大片,同时展现给我们未来武器的发展方向----逐渐地转向信息化与>自动化,人类只参与其中的智慧对抗。单从此着眼,如果想尽可能的降低人力物力在战争中的消耗,只能让自己的武器装备 更加智能化!
第三篇:教育学绝密版
教育学
名词解释:
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向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人的身心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人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方面 人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两方面
3、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而环境与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外因。
4、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的一个总的要求。
5、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6、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义务教育的概念,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1929年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9、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保罗朗格朗1970年出版的《终身教育论》
10、《教育—财富蕴含其中》的报告标志着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11、所谓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师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12、教师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业绩”所说的“德、能、勤、绩”四方面
1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14、选择题:
1、教育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2、学校教育的3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问答式教学方式
4、柏拉图《理想国》
5、亚里士多德实施体、德、智三育。顺其自然的自由教育
6、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7、夸美纽斯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
8、洛克白板说
9、卢梭主张培养自然人要进行三种教育: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10、赫尔巴特被称为西方教育史“科学教育家之父”,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11、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12、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教学理论
13、生物起源说英国沛。西能,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活。
14、心理起源说代表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意识的模仿
15、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可以把教育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以生产尺度划分,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尺度划分,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
16、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17、我国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8、欧洲奴隶社会两种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19、欧洲封建社会教会教育培养教士、僧侣 20、2010年7月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个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1、2020年我国教育 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设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22、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A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B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C政治制度决定社会成员受教育权力 D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23、教育的社会4个制约性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
A基础B根据C尺度D归宿
24政治制度决定这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A通过国家(政权力量)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B统治阶级通过(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C统治阶级还通过(意识形态)来影响和控制教育的领导权 25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A传递-保存B传播-交流C选择-提升D创造-更新 26教育在科技中的作用
A传播科学技术B创新科学技术 27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
A先导性B全局性C基础性作用
28教育具有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29教育具有不平衡主要表现为A教育落后B教育超前 3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识发生论的研究,即人的认识发展是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和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而进行的
32、教育目的通常由两部分组成:A社会角色B质量规格
33、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34、1994年8月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至今20年 35、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规划纲要》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6、学制包括两个方面:A学校教育设施B学校规章制度
37、西方现代学制可归结三种基本学制:A双轨制B单轨制C分支制
38、我国义务教育的三个基本性质:A强制性B免费性C普及性
39、《教育—财富蕴含其中》终身教育建立在4个基础上:A学会认知B学会做事C学会共同生活D学会生存
新概念学会关心
40、教育法律A教育基本法律(1995年第八届代表会第三次会议通过)B教育单行法律
简答题
一、孔子有那些思想
1、提出“庶、富、教”观点说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三要素,有了人口就使他们富裕起来,富足之后发展教育,把教育搞好了一个国家才算治理好。
2、“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招收学生上部分贵贱贫富地域种族。
3、孔子教育目的是培养一批“士”和“君子”
4、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行忠信是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
5、孔子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是朱熹概括总结的。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诱导学生要举一反三。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学习是思考的基础。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求学生对待学习要有谦虚的态度。
二、孟子的教育思想
1、孟子最早把教育连在一起的
2、《学记》是我国古代教育最早的教育著作,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先秦儒家教育经验和思想的总结。
3、“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作用是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有助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三、班级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17世纪捷克资产阶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统一学制和学年制,论述了班级组织。中国采用班级授课制形式始于1862年清朝末期京师同文馆。
四、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思想的区别
赫尔巴特被称为西方教育史“科学教育家之父”,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杜威是美国现代实用主义教育流派主要人物,他提出“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五、教育和经济的关系
经济对教育的作用(制约性)三制约一通过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3、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
1、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3、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六、政治与教育的关系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性质和教育目的的因素)
2、政治制度决定这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3、政治制度决定社会成员受教育权利 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3、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七、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制约)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八、科技与教育的关系 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3、科学技术的发现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方法
4、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
2、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
九、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1、教育观念现代化
2、教育目标现代化
3、教育内容现代化
4、教育方法、手段现代化
5、教师队伍现代化
6、教育管理现代化
7、教育设备现代化
8、教育制度现代化
十、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性
1、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人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
2、人发展的阶段性
人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要求是针对不同的年龄要区别对待
15、人发展的不平衡性
人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要求,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
16、人发展的互补性
人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要求,特别是让学生坚定信心,长善救失。
17、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特点是因材施教
十一、遗传——生理、物质前提
主观能动性—动力源泉 环境—发展的现实基础 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
十二、教育的主导和促进作用 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 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2、发觉人的潜力
3、提升人的价值
4、健全人的个性
十三、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
1、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2、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
3、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4、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的贡献指标
十四、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十五、教师的权力和义务
权力:
1、教育教学权
2、学术活动权
3、指导评定学生权
4、报酬待遇权
5、参与教育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义务:
1、遵纪守法
2、教育教学
3、思想品德教育义务
4、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5、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十六、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2、热爱教育事业
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4、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5、有教育教学能力
十七、教师劳动的特点
特点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劳动。
1、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名师出高徒)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4、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5、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第四篇:工作报告写法绝密
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属上行文,一般产生于事后和事情过程中。
二、报告的种类
综合性报告。是将全面工作或一个阶段许多方面的工作综合起来写成的报告。它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写作难度较大,要求较高。
专题性报告。是针对某项工作、某一问题、某一事件或某一活动写成的报告,在内容上具有专一性。
回复报告。是根据上级机关或领导人的查询、提问作出的报告。
三、报告的写作格式
(一)综合性报告的写法
标题 事由加文种,如《关于2003年上半年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单位、事由加文种,如《东北师范大学教务处关于2003工作情况的报告》。正文 把握三点:(1)开头,概括说明全文主旨,开门见山,起名立意。将一定时间内各方面工作的总情况,如依据、目的,对整个工作的估计、评价等作概述,以点明主旨。(2)主体,内容要丰富充实。作为正文的核心,将工作的主要情况、主要做法,取得的经验、效果等,分段加以表述,要以数据和材料说话,内容力求既翔实又概括。(3)结尾,要具体切实。写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工作具体意见。最后可写“请审阅”或“特此报告”等语作结。
性。
正文 可采用“三段式”结构法。以反映情况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打算和意见;以总结经验为主的专题工作报告主要写情况、经验,有的还可略写不足之处和改进措施;因工作失误向上级写的检查报告主要写错误的事实、产生错误的主客观原因、造成错误的责任、处理意见及改进措施等。结尾通常以“请审核”、“请审示”等语作结。
(三)回复报告的写法
标题 与前两种报告大体相同
正文 根据上级机关或领导的查询、提问,有针对性作出报告,要突出专一性、时效性。
四、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写综合报告应注意抓住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此基础上列出若干观点,分层次阐述。说明观点的材料要详略得当,以观点统领材料。
(二)专题报告,要一事一报,体现其专一性,切忌在同一专题报告中反映几件各不相干的事项和问题。
(三)切忌将报告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当作请示,要求上级指示或批准。
第五篇:信用社绝密论述题
论述题:
1、试述你对货币本质的理解。(1)对货币本质的理解,许多学说各有论述,观点不一。货币金属土义把货币定义为财富认为货币就是金属:货币名目主义则认为货币是国家创造的价值符号或票券:凯恩斯把货币定义为国家通过法律强制流通的国家创造物等等。这些观点多从经济现象的表面论证货币的本质,虽有一定合理的成分却缺乏科学的解秆。(2)马克思从货币的起源利逻辑分析的角度认识货币的本质是具有科学性的。马克思认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认为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起根源在于商品的产生和交换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商品内在矛盾的冲突中可以得出交换是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从交换的发展所引发的价值形态的演变中可以看出货币是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结果。(3)马克思的货币本质观表明货币与商品世界的对应关系,这一分析有助于理解货币的外在形式的不断变化并不改变货币的本质。
2、试述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货币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它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2)货币是商品实现价值的媒介物,现代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过程都离不开货币的作用:(3)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实际交易过程发生人量的债权、债务关系,货币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利结算工具,它对市场的正常运作,债权债务的清偿具有重要作用;(4)货币也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储蓄和投资的重要工具。现代信用活动基础上产生的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业都是货币信用关系发展的的产物,对储蓄资源的分配和投资活动发挥了巨人作用。货币也能够通过利率机制对投资活动的进行刺激和对国民经济发挥作用。马克思称货币是“经
较低,投资收益较高。③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加强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④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但直接融资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资金供求双方在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的限制比间接融资多;②直接融资的便利程度及其融资:工具的流动性均受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制约;③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的风险比间接融资大得多,需要直接承担投资风险;(3)与直接融资比较,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①灵活便利:②安全性高:⑧规模经济。间接融资的局限性主要有两点:①割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减少了投资者对资金使用的关注和筹资者的压力:②金融机构要从经营者的利润中收取一定的利息,从而减少了投资者的收益;(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行发展,相互促进。它们在充分发挥自身优点的同时,也互相弥补了各自的局限。因此,对直接融资利间接融资必须给予同样的关注利重视。(5)市场化融资不等于直接融资,而是按市场原则进行的融资。从各国的经验看,经过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始终是市场化融资的主体。我国在现阶段尤其需要充分发挥银行间接融资的优越性,除了历史的延续性和各国的共性外,很人原因是我国直接融资市场的建立、完善尚需时日,短期内难以成为市场化融资的主渠道,故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以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将是我国市场化融资的主体。为此,必须加快金融体制特别是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建立以中央银行间接调控为主导的商业银行融资体制。同时,多策并举人力发展直接融资,使二者协调发展。
5、试述利率发挥作用的(看涨、看跌)而定。(6)套期保值方面:期货把不利风险转移出去的同时,也把有利风险转移出去,而期权只把不利风险转移山去而把有利风险留给自己。
8、析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我国金融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1)和直接金融不成比例(2)资本市场发育不平衡(3)金融市场利息机制僵化还须进一步发展利完善,其重要意义为:①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需要②是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⑧是横向经济联系和联合的需要。发展策略:(1)努力发展直接信用市场,改变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的比例(2)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要合理配置(3)进一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4)减少垄断,搞活金融市场。
9、论述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决定金融发展状况,由于发展中国家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不同阶段,所以他们的金融体系也存在区别,但是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看,还是呈现许多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1)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既有现代型的金融机构,也有传统的非现代型金融机构,前者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后者普遍存在于小市镇、农村地区。(2)现代型金融机构体系普遍沿袭丁中央银行模式,金融机构结构一般较为单一,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多数现代型金融机构为国营的或有国家资本参与的。(3)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了支持经济较快的发展,普遍对利率和汇率实行管制利于预:对于金融机构政府则经常地通过行政指挥手段来操作他们的业务活动,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往往义带来金融机构体系效率低—卜的负效应。
10、试论述如何完善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1)中国人民银行要真正地成为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和领导。首先,中
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六、论述题。
3、从各种信用形式的特点出发,论述我国应怎样运用这些信用形式。(1)信用的经济含义。现代信用的形式主要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等。(2)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典型的方式为赊销。商业信用在方向、规模、期限上有限制。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的信用,可以用来调节财政收支和宏观经济。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利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上述各种信用形式所涉及的经济主体不同,具体的形式也不同,但都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3)我国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对各种信用形式有重点、有管理地加以引导利运刚:规范商业信用,发展直接融资;加强对银行信用的风险管理,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茄:适度发展消费信刚,配合住房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满足消费者的合理需求,注意防范盲目消费和信用膨胀:安排奸国家信用的规模和结构,使其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总之,在发展各种信用形式的前提—F,针对其各自的特点与作用,有所侧重、协调并举地对各种信用形式加以运用。
4、试比较分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优点与局限性,你认为我国应怎样运用这两种方式。(1)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融资活动者各具优点,也各具局限。(2)直接融资的优点在于:有两种基本形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①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的快速合理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益;②由于没有中间环节,筹资成本环境
和条件。利率在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经济中,利率作用的发挥会受到一些限制,诸如(1)利率管制;(2)利率弹性:(3)微观经济主体的自我约束机制。要使利率充分发挥其作用的条件(1)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2)灵活的利率联动机制;(3)适当的利率水平:(4)合理的利率结构。我国长期存在着利率管制,距离利率市场化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应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
6、结合利率的功能和作用,论述我国为什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1)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是其核心机制,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价格,在宏微观经济运行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利率在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3)我国己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价格的调节作用日益重要,利率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但利率充分、有效发挥其调节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个适当的利率水平,一个合理的利率结构。因此,我国应该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7、期货交易与期权交易的区别是什么?(1)权利义务方面:期货合约双方都被赋予相应的权利利义务只能在到期日行使,期权合约只赋予买方权利,卖方无任何权利,只有对应义务。(2)标准化万面:期货合约都是标准化的,期权合约不一定。(3)盈亏风险方面:期货交易双方所承担的盈亏风险都是无限的,期权交易双方所承担的盈亏风险则视情况(看涨、看跌)而定。(4)保证金方面:期货交易的买卖双方都要交纳保证金,期权的买者则不需要(5)买卖匹配方面:期货合约的买方到期必须买入标的资产,卖方必须卖山标的资产,而期权合约则视情况
央银行必须有相对的独立性利权威性,国家行政部门不能对其过多地进行干预。其次,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核心和领导作用,主要不是靠中央政府赋予的行政领导和管理权实现,而要靠经济手段对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施加影响。最后,现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不完善,各种机制尚不健全,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不应以盈利为目的。(2)国有商业银行要真正成为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a完成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造b进行银行自身经营机制的改造c解决历史遗留问题。(3)广泛开展金融领域的有序竞争,打破专业银行分工垄断的局面,准许专业银行业务适当交叉。(4)建立为直接金融服务的规范化机构。
11、论述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商业银行是特殊的企业,有自己的经营管理理论。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银行自身业务的发展其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演变过程。(1)资产管理理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第二阶段,可转换性理论。第三阶段,预期收入理论。(2)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是,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加强资产管理获得,向外借款也可提供流动性,只要借款领域扩大,流动性就有保证。而且,负债管理有效,则无须经常保有大量流动性资产,并可将资金投入到更有利可图的资产上,银行收益将提高。负债管理存在的缺陷在与经营成本的提高可能给银行增加压力。(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以及作对应分析,围绕所谓缺口或差距,通过
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在一些特征上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
12、论述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业迅速发展的一种趋向。其内容是突破金融业多年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均进行了明显的创新、变革。(1)避免风险的创新。如针对利率风险,创造可变利率的债务债券工具,发展金融期货交易、期权市场等(2)技术的创新,主要反映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厂—泛应用和高度发展给银行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如银行卡的发展以及银行服务的电子化。
13、如何理解不同体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你认为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应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1)中央银行的概念;(2)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实行直接调控,说明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信贷规模、利率管制、直接干预等;(3)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央银行实行间接调控,说明中央银行的地位,以及可用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并分析间接调控下这些工具所具备的优缺点:(4)我国现阶段己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应大力推进货币政策工具由直接调控为主向间接调控为主转化。指出我国应重点使用公开市场政策和再贴现政策,并通过改革逐步完善这两大政策所需的经济金融条件,从而保证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14、试述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原则、内容与方法。(1)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含义及意义。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意义是防范金融风险,维持一个稳定、健全而有效率的金融体系。监管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金融体系的经营安全性目标;
响。此外,一国的民族特性、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也对货币需求有一定的影响。
16、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一)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义(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三)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可能效果(四)我国的三人货币政策工具①存款准备率。我国的存款准备率一直存在偏高的问题。虽然1998年以来两度下调,即从13%调至6%,但仍然偏高,还存在下调空间:②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在我国一直未能发挥应有的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商业信用不发达。因此,我们应该火力发展商业信用,加快商业信用票据化的进程,并进一步简化再贴现的票据及机构限制;③公开市场业务。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工具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源集中在两点:一是公开市场业务的对象规模有限:其次是中央银行用以展开公开市场业务的有价证券的品种非常匮乏。因此,增加证券尤其是政府证券的品种、增加中央银行及商业银行持有的政府债券规模,是完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重要措施。
17、试说明市场经济下货币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1)市场经济条什利率的变动能够作为货币均衡的指示器,因为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状态(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的变动还能成为由货币失衡趋向均衡的自动调节杠杆。货币失衡表现为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或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由于利率与货币需求呈负相关,①当货币供给为内生变量时与利率呈正相关,所以利率的变动会影响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发生变化,最终在新的均衡利率水平上形成新的货币均衡。②当货币供给为外生变量则货币需求只对利率有影响,但却不能通过利率机制影响
引发通货膨胀,其中初级产品的短线制约是主要促成因素;(4)体制说。从体制角度说明需求过度,实际是剖析需求拉上产生的原因;(5)摩擦说。从体制的另一个角度说明,因为存在计划者与劳动者之间不同需要的摩擦,以及体制转换过程中的摩擦所带来的需求膨胀:(6)混合类型说。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不是单纯的某一原因形成的,而是由包括体制性因素、政策性因素和一般性因素混合形成。众多假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其中一些分析有的现在乃至今后仍然客观存在,有的已发生一些变化,有的则随前提条件的改变而仅属于过去,但它们在不同角度的论证为揭示中国复杂的通货膨胀机理做山了贡献。
21、试分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利使用的环境和因素。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时主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及金融环境等客观条件来确定。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和利率政策等。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用存款准备金制度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目的是使人民银行能够控制相当部分的信贷资金,进而通过再贷款形式控制信用规模及调整信用结构。1998年3月将原来准备金账户与备付金账户合并为一个账户,有利于理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关系。再贷款是中国人民银行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功能尚不能得到应有发挥条件下推出的重要的政策工具,但由于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扭曲,中央银行对再贷款:1:具的运用往往缺乏自主性。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再贴现业务调节货币供应,但由于商业信用不发达,客观上使得该业务再人民银行业务中显得微不足道。1995年
《票②公平竞争目标;③政策的协调一致目标。(2)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原则:①依法管理原则:②合理、适度竞争原则;③自我约束与外部强制相结合原则④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3)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预防性管理。据《巴塞尔协议》和《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对金融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实施全方位的监管如资本充足性、资产状况、经营管理、盈利水平和流动性等方面。第二,存款保险制度;第三,紧急救援,发挥“最后贷款人”的职能。(4)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方法。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
15、试述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①收入。收入与货币需求总量呈同方向变化。②价格。价格利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③利率。利率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反方向的④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反向变动的关系,并且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变化存在固定的比率关系。⑤金融资产的收益率。⑥企业与个人对利润与价格的预期。企业对利润的预期同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化,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同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动。⑦财政收支状况。当财政收大于支且有结余时,货币需求减少:当财政支出人于收入出现赤字时,则表现为对货币需求的增加。⑧其他因素:(1)信用的发展状况。若信用关系不发达,信用形式单一,则对现实的货币需求就大。(2)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程度和服务质量的优劣。先进的技术手段和高质量的服务往往能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减少现实的货币需求;反之,则增加货币需求。(3)国家的政治形势对货币需求的影
货币供给。
18、试论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卜货币均衡问题表现的差异(1)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货币供给经常偏多,而且因供给偏多的失衡长期保持在较严重的水平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供给过多利供给不足经常交替:(2)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货币供求的均衡或火衡不直接表现在价格利利率的变动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表现在物价和利率的变动上;(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货币供求的调节主要依靠计划方法和行政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和利率在货币失衡趋向均衡的过程中有调节功能。
19、试析通货膨胀的成因。(1)直接原因:货币供给过多无法与既定的商品利服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2)深层次的原因:①需求拉上,即总供求处于供不应求时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从实际因素考虑主要在厂投资需求增长过快,从货币冈素考虑主要在于货币需求减少或不变时货币供给过多:②成本推动,即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归结为一是:厂会力量对:厂资的提高要求推进通货膨胀;二是为追求利润制定的垄断价格推进通货膨胀;③供求混合推动,即通涨形成的原因来自于供给利需求两方面,“拉中有推、推中有拉”;④结构性原冈,即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来分析物价总水平的上涨。20、试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若干观点。(1)中国的需求拉上说。一种观点归因于财政赤字过大,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过火:另一种认为是信用膨胀所导致;(2)中国的成本推动说。一种观点强调工资因素;另一种强调考虑原材料涨价所造成的成本超支;(3)结构说。认为在供求平衡的前提下,某些关键产品的供求火衡会
据法》的颁布为再贴现业务的扩展创造了条件,1996年以来,再贴现规模已呈现明显的扩展势头。1994年以来,由于国债市场、外汇市场的发展,人民银行开始通过公开市场买卖国债、外汇来调节货币供应。另外,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还比较滞后,人民银行仍规定利率进行宏观调控。1998年由于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民银行取消了贷款规模指标控制。
22、试分析在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配合的意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为各国所重视,两类政策的共同点在于通过影响总需求并进而影响产出。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货币供给量等工具调节总需求;财政政策是政府对其支出和税收进行控制并进而影响总需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功能不同,在实现扩张的目标中财政政策的作用更直接,时滞较短。货币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实现扩张目标比较困难财政政策对攻击的作用比较直接、有力,而货币政策在这方面的作用比较弱。由于两种政策具有不同的功能,需要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配合,如在经济过热或衰退时,采取双松政策,在内外经济状况不同时,采取一松一紧的政策组合。只有合理搭配政策,才能提高政策有效性。
23、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对我国金融改革提供了哪些借鉴?(1)以金融自由化为基本内容的改革一定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才能避免种种不安定状况;(2)金融自由化改革必须与价格改革或自由定价机制相配合,如果价格机制扭曲,会导致新的资源配置结构火调。(3)金融自由化改革并不是要完全取消政府的直接干预,而是改变直接干预的方式,放松管制的同时建立谨慎管理制度和法律制度。(4)政府当局在推
行自由化改革利价格改革政策时,必须预先判断出相对价格变动对不同集团利益的影响,开出于公平原则利政治均衡要求的考虑,适当采用经济补偿手段。
24、试从金融压抑和金融发展的角度论述我国金融改革的意义。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过程是从金融压抑到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国经历了集中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可以说金融压抑与金融发展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实践为中国的金融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和经验。中国的金融改革走过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循序渐进之路。从1984年以来,中国金融机构实现了多元化的格局,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实现了多样化,培育发展了金融市场,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构建了符合市场机制要求的信贷管理体制和金融调控机制,制定、颁布了一系列金融法规,在国际上建立了广泛的、多层次的金融联系。中国金融改革的实践是成功的,金融深化与发展的前景较为广阔。
25、试讦述汇率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答:购买力平价理论是有瑞典学者卡塞尔(G、Gassel)在20世纪二十年代提山的解释汇率决定的理论。理论的中心思想十,人们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外国货币具有国外购买商品的能力,同时,提供本币也是提供一种购买力。因此两种货币汇率应由两国货币购买力之比决定,而货币购买力实际上是一般物价水平的倒数,所以汇率实际上是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的。这个比值被称为购买力平价,包括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是两国物价总指数的比,相对购买力平价是某一时期的绝对平价与基期的绝对平价比乘以基期的汇增
加,人民币汇率自然就回升了。(3)从人民币汇率制度看,尽管人民币表上看是管理浮动汇率,实际上却是钉住美元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汇率制度分类,将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列入传统钊‘住汇率制。中央银行对汇率的干预,实现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4)由于实行了强制结售汇制度,中资企业的外汇收入基本上全部卖给了外汇银行,外汇银行实行余额比例管理,所以,中央银行成为最大的买家。外汇市场上山现了外汇供大于求的局面,人民币必然出现升值情况。
27、当代金融国际化的特点及其影响。答:金融业的国际化和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潮流出现如下若干特点:(1)金融活动以境外市场为依据,受到的管制极少甚至于几乎没有什么管制;(2)在世界范围内活动,影响面宽;(3)银行从事的国际性经营活动,于国内经营活动密切交织在一起。因此,金融业国际化在推动国际资本流动、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国内金融业必然产生重大影响。消极影响表现在:(1)对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潜在威胁。表现为:国际融资便利条件容易导致信用规模膨胀,乃至出现债务危机;金融市场国际化和各种金融创新技术的出现,使资产转换的充分便利。但如果金融市场遇到重大震荡时,这种转换可能受阻,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暴露资产的流动性危机:许多大银行统一经营国内外业务,国际业务经营失利常会冲击整个银行的稳定。(2)给实施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带来困难,如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大量资本流动冲击货币供应、利率利汇率,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目标难以把握。
28、评述国际货币本位问题的三种主要观点。答:(1)恢复金本位论,这种观点认为,金本位能够提供一个稳定的利自
外汇平衡,则可以使社会总产品的分配额利使用额不会单纯受到生产额制约。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进口大于出口,并利用吸收外资的措施保持积极平衡,就可以使社会总产品得到一个追加额,并在国内生产总额既定的情况·卜相应地增加分配额和使用额。反之,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出口大于进口,增加外汇储备,则意味着社会总产品的部分扣除,相应减少了国内商品的供给。所以在国内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及资金有缺口的情况下,适当安排贸易逆差,并吸收外资保持平衡,就有利于缓和国内供求矛盾与资金不足,形成发展经济的稳定环境。(2)调节外汇收支可以促进技术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要求。通过调节外汇收支,主要是扩大出口、利用外资,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及重要原材料,就可以以较快速度提高生产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大大增加社会商品供给。(3)调节外汇收支可以促进资源转化。由于任何一个国家很难拥有一切所需的资源,或者受技术限制而使生产成本过高,进而限制了商品供给结构的改善,通过外汇收支的调节,利用国际市场,出口长线资源,进口紧缺资源,以尽快调整商品的供给结构,缓和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借助外汇调节,转化内部资源,可以为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提供更大的余地。(4)通过外汇调节,可以提高国民收入,增辟财源。增加出口,利用外资最终都会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只要出口策略得当,则可以获得比较利益。30、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说明如何确定适度的外汇储备规模。答:结合中国情况说明如何确定适度外汇储备规模。不同国家由于自身的内部外部情况不
经济理论与经济分析方法的影响深远,该理论论证了汇率决定的基本依据,在不兑现的纸币信用制度下有很强的说服力,在今天的国际经济比较分析中被广泛使用,在汇率决定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以货币数量理论为基础,假定货币数量是影响物价的唯一因素,它以两国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以及价格体系人体相仿为限制条件,货币的对内购买力决定的平价与实际汇率经常会出现背离,这正是购买力平价的缺陷所在。
26、分析1994—1996年我国通货膨胀率较高与人民币汇率坚挺并存的原因。答:1994—1996年我国国内通货膨胀水平比较高,而人民币汇率却一直处于升值过程中,这一现象的中心问题就是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不一致。衡量货币的对内价值采用的指标是物价水平,衡量对外价值主要看汇率水平。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变化一般来说应是一致的,出现不一致情况的工要原因是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双向影响的传导机制不通畅,以及汇率制度的性质不同。(1)从进口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看,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并不高,1994—1996年进口依存度不到10%,人民币对外升值使进口品国内价格有所下降,但由于进口品以消费品为主,而关税水平较高,所以,进口品的价格优势并不明显,对国内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很弱。(2)从出口状况判断,由于1994年初人民币汇率并轨,人民币对外价值一次性贬值幅度使比较人的,汇率下降后山口增加,加上中国出口品以原材料和纺织品为主,这些商品的国内价格上涨幅度远远小于人民币对外贬值的幅度,所以出口增长较快,贸易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国家外汇储备组织外汇
动调节机制。金本位制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是由于黄金供应难以适应现代信用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很人,金融全球化潮流下国际协作不断加强的今天,恢复自发的金本位制度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2)恢复美元本位论,该理论认为,在国际支付和国际储备中美元依然占有绝对优势地位,而多种货币储备体系要受到多国经济:况利政策的影响,可能比美元本位还要脆弱。尽管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在国际经济金融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美元币值的强弱变化总是随着美国政治、经济的变化而频繁发生,美元作为一种信用货币还要受到美国货币政策、贸易政策以及其他国际收支政策变化的影响,保持稳定是很难的。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美元本位制度如果以黄金作为准备存在“特里芬难题”;以信用做准备,美国商不具备条件,恢复美元本位是行不通的。(3)多种货币本位论,这种理论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多中心、多极化的的世界,国际货币多元化是客观必然产物。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现实性,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这种多元格局不应该是诸侯割据,一般来说,三角体系比较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中,充当主角的货币不应太多,否则也是不稳定的,经济交易成本也是很高的。欧洲货币体系走向单一货币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29、外汇收支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答:外汇收支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外汇收支不仅可以沟通内外经济,而且可以起到调节总供求的作用。(1)外汇收支可以调节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的生产总额与分配、使用总额之间的矛盾通过调节外汇收支,率。购买力平价对
同,持有的外汇储备规模也不一样。因为持有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来说,适度的外汇储备水平是能够保证一国经济平稳增长时对外正常支付的外汇水平。在确定外汇储备规模时应考虑本国的进出口状况、外债状况、货币国际化程度和本国的国际融资能力。国际上普遍认为,能够维持本国3—4个月的进口规模是基本适度的。但是,如果本国外债规模过大,且进入偿债高峰,就需要适当增加外汇储备。本国货币国际化程度比较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中被接受,本国就可以少持有外汇储备。同时,如果本国的国际信誉比较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容易融通资金,也可以少持有外汇储备。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每年的进口规模在1800—2000亿美元左右,维持3—4个月进口的储备规模为500亿美元左右,外债规模1300多亿美元,每年还本付息规模在200亿一300亿美元之间。另外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比较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外汇储备作保障。人民币汇率制度本质上是钉住美元的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维持汇率稳定需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基础。所以持有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是必要的。不过,目前2200亿美元(2002年初)的储备水平略显偏大,1500亿美元的储备水平应该是适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