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乡贤乡村振兴中作用心得体会[大全]

时间:2020-10-22 16:20: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充分发挥乡贤乡村振兴中作用心得体会[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充分发挥乡贤乡村振兴中作用心得体会[大全]》。

第一篇:充分发挥乡贤乡村振兴中作用心得体会[大全]

充分 发挥 乡贤在 乡村振兴中作用心得体会

据 10 月 21 日《重庆日报》报道,在重庆市永川区,有一支以新乡贤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民间“智囊团”。他们是家乡的守望者与乡土精英,也是老百姓心中的“权威人士”。对老百姓而言,其话语权堪比党员干部。正因为“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群众信得过”,所以新乡贤的力量不容小觑。

“新乡贤”主要指同本地乡土有联系的,有知识、有能力,依靠较高的道德素养和感召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贤达人士和民间精英。作为新时代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主体,其在扶贫济困、乡村治理、矛盾调解、涵养乡风方面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凝聚民间智慧,注入强大正能量。

时代在进步,如今新乡贤的评选标准已顺应时代发展。过去,乡贤是指有作为的官员,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而今新乡贤指的是“有威望、接地气、能带头、起作用”的草根群体、民间力量,所以其评选标准必须严格把关。永川区通过院坝会初评、村民代表会评议、初评候选人公示、镇街复核、相关

部门评议、正式候选人公示、镇街认定等七个步骤把“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为人正派、处事公正、群众公认”的新乡贤评选出来,他们当中既有致富带头人,又有老党员、老干部,还有一些热心志愿者。

无论是回乡创业助农增收的经营大户,还是走街串巷宣传政策的文化贤人,又或者是耐心倾听群众声音、协调矛盾轻车熟路的“和事佬”……其身影已然活跃在乡间大地,不断带领乡亲们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令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打响乡贤牌,要进一步发挥新乡贤的有益力量。要培育好新乡贤。择优选拔产业致富带头者、生态文明实践者、乡风文明传播者加入乡贤队伍,使之成为新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通过平台搭建、乡情感召、政策引导等方式,为新乡贤发挥作用创造便利条件,从内心上多尊重乡贤。比如,以文为媒,多成立一些乡贤工作室,开展乡贤联谊走访活动,通过返乡会、座谈会等形式各抒己见,为乡里的发展建言献策,确保新乡贤

有“用武之地”。要拓展宣传渠道,加大乡贤文化的宣传力度,提升乡贤文化的导向力,用乡贤文化促进乡村文明、推动乡村发展。

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还得交给乡贤干,支持乡贤干,跟着乡贤干,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翅膀,凝聚智慧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第二篇:乡贤文化与乡村振兴探索研究

新乡贤文化:乡村振兴下的迷与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

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乡村振兴给予了更加具体的指导。乡村振兴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全方位振兴,既需要大量的政策和物质资源的支持,同样需要大量具备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人才。然而,长期以来,城市由于能够提供更为优越的发展条件和生活条件,吸引了各行各业绝大多数的优秀人才,导致农村建设缺乏人才,成为阻碍乡村振兴的瓶颈。由此,乡贤的力量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呼唤乡贤文化回归也成为重振乡村建设的发展思路。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作为一支重要力量,扮演着“桥梁”“智库”“楷模”等角色,在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对新乡贤文化进行了研究。一方面,部分学者对新乡贤的定义、内涵进行探讨,以期能尽量集聚力量和利用乡贤资源。学者胡鹏辉等指出:“新乡贤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资材、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怀,能影响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贤能人士。”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则致力于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途径和功用进行探索,以提高乡村振兴的效率和效果。

学者黄海指出:“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应该有利于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营造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氛围,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建设乡村共同体,并提高其凝聚力和自治能力。”学者杨军指出:“新乡贤参与乡村协同治理时能发挥其突破体制约束、完善资源及配置机制、弥补乡村治理人才短缺等方面优势。”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对已经进行的新乡贤实践活动进行了经验总结。综上,虽然学者们对新乡贤文化在多个层面作了一些探索,然而,新乡贤作为当前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群体,其文化力量的构成、对传统乡贤文化的传承以及自我演变和发展等新乡贤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会不断面临一些困境和新问题,学界对此方面的探讨犹显不足。为进一步探讨新乡贤文化建设与当前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有效结合的可行路径,本文针对新乡贤文化的时代背景和意义、发展现状和特征以及新乡贤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提出新乡贤文化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01新乡贤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

在农耕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治理国家的贤臣智士都来自于乡村,他们告老还乡之后,凭借德高望重、富有才学、人脉资源丰广等优势,承担起基层的管理职能,时称为“乡绅”,也就是所谓的“乡贤”。在封建社会,乡贤作为一个特别的群体在引领社会发展、治理封建农村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乡贤的内涵发生变化,主要是指那些生于农村,成功于都市,品德、才学、成就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他们曾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资源、资金、信息、才智等方面优势,又极具乡土情怀,退休后回归故里。现阶段,所谓“乡贤”,主要指现当代社会中的贤达人士,包括那些有文化、有才识、有贤德、在乡村公共事务中有所担当的人。所谓“乡贤文化”,既包括古代乡贤留下的文物、文献等物质文化,更指的是热爱乡土、心系乡村发展、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塑造乡村文化的优良传

统和精神文化。在2016年全国两会讨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时,人大代表钱念孙提出:“继承中国传统的乡贤文化,让官员、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告老还乡’,对农村发展有积极意义。”这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和资源集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由于时代、环境、任务的变化,不能照搬传统的乡贤文化,因而一种有别于传统乡贤文化的新乡贤文化的建设成为了紧迫的任务。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这为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与传统意义上仅仅利用告老还乡的乡贤自发进行乡村管理的旧乡贤文化不同,乡村振兴需要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具有强烈参与意识和能发挥引领作用的新乡贤文化。新乡贤文化建设既是国家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期盼和强烈要求,体现了社会的共识。因而,在新形势下探索新乡贤文化,目的在于针对新乡贤在引进和使用上的困境,解决农村经济建设的资源和人才问题,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实现全民共同富裕和国家复兴的伟大目标。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解释,新乡贤文化的核心是文明进步,是一种凝聚力,而这不是靠几个“少小离

家老大回”的成功人士就能促成的。“培育新乡贤文化,最关键还在人。”长期在都市生活工作,许多少小离家的官员和知识分子早已融入都市,如何让他们自愿回到乡村参与建设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怎么让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考取大学之后,能够愿意回到乡村发展也是个问题。

02

新乡贤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特征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解释材料”指出,新乡贤文化就是要借助传统的乡贤文化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那么什么是新乡贤文化的时代内涵呢?学者胡鹏辉等指出,新乡贤之所以“新”,是因为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产生的环境新,产生于快速流动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中;二是权威来源新,主要依靠其道德水平与政治、经济地位的结合而获得权威;三是治理空间与机制新,新乡贤治理的背景是目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与传统乡贤文化相比,新乡贤文化的制度背景、结构组成、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功能不同。与传统乡贤文化相比,新乡贤文化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乡贤文化在发展状况和本质属性上呈现出如下几方面特征。

第一,作为一种应新环境、新需求而生的新事物,新乡贤文化发展呈现良好的势头。

作为国家顶层设计,新乡贤文化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有些地方政府已快速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新乡贤文化的建设进行具体的导引和规范,以促进其快速发展。随之,在学界,大量的新乡贤文化研究论著不断涌现。部分学者致力于探讨新乡贤文化的渊源、内涵、范围、发展及其与传统乡贤文化的区别;部分学者则致力于探讨新乡贤文化服务于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途径、新乡贤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和机遇等;部分学者则试图总结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得失与成败之处。

第二,新乡贤文化建设在实践上初见成效。

新乡贤文化的实践最初属于乡村民间力量的自发行为,后面逐步成为了一项有组织、有目标的行动,经历了从自发到有意识发展的过程。最初,乡贤的主要成分是由于各种原因回归乡

村的城市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这些乡贤或因相对成功的人生经历,或因某方面的专业特长,时常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在乡村政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往往成为当地人敬仰和咨询的对象。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回归,毕业后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近年来,由于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巨大力量和取得的业绩,其作用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新乡贤文化的建设也由自发走向了自觉。

以大学生村官为例,其发展就经历了由自发到有意识有计划实施的过程。2008年党中央作出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主要目的是培养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党政干部队伍后备人才、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据统计,2017年全国共有21个省区市新选聘1.4万名大学生村官。截至2017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共6.6万人。全国共有3943名大学生村官创业,其中,独立创业的1316人,合作创业的2627人,共创办创业项目3071个,领办或合办专业合作社777个,为农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49211个。随着大学生村官队伍的不断扩大,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在我国乡村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三,新乡贤文化是传统乡贤文化的传承、延续和深化。

乡贤文化是根植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的的一种文化形态。乡贤文化既具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特征,又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人文性、亲善性,被视为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参与乡村治理和建设的重要力量。现阶段,随着我国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新乡贤文化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从身份属性看,新乡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建设层面的具体实践者,更是体现个人层面价值观与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相连接的纽带;从行为属性看,新乡贤长期关心家乡发展,主要以投资创办实业或是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等方式回报家乡,同时能

够自觉担负起传统村落文化建设的责任;从价值属性看,新乡贤能充分调动一定层面的社会资源,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同时还能协助乡村走出社会精英流失、精神信仰缺失等困境。由此,与传统乡贤文化相比,新乡贤文化更能满足当前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也更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

03

新乡贤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推动新乡贤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推动新乡贤文化建设发展的目的正是在于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对新乡贤的积极的、正面的、统一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但文化建设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乡贤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转变社会观念、政府行为、个体行动等多方面入手,解决新乡贤服务于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第一,传统乡贤认识观念与新乡贤文化建设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中国的乡贤文化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其传统认识观念对人们的思维影响根深蒂固。

一方面,乡贤是从乡村走出的成功人士,其学识水平、道德水准和成就令乡人敬仰,但由于他们长期

远离故土,与故土的很多关系例如土地关系、户籍关系早已断裂,他们回归乡村,如无特别情况,对于乡村中的事务多抱以“旁观”态度,其参与是缺位的。而从村民视角看,也多视回村乡贤为“客体”,虽有敬仰之心,却并无心理相通之感。村民与乡贤之间疏离的关系若不能及时得到改善,将会影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如期完成。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些目标实现难度大,不仅仅是资源问题,也是人才的问题,需要新乡贤发挥模范引领作用,更多地为乡村事务建言献策,甚至包括乡贤回乡自主创业,在发展乡村经济中起到带头作用,等等。可见,传统的乡贤观念认识囿于自发性,已不能很好

地服务于新型乡贤文化建设的需求。

第二,传统乡贤服务方式与新乡贤文化服务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长期以来,传统乡贤在服务于乡村的形式上虽然不断变化,但归结起来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自身的道德情操和成就为村民树立精神典范,影响村民的道德水准,激励村民努力

上进,从精神引领上为乡村服务;二是通过提建议、做参谋的方式为乡村建设服务。这两种方式虽然曾对乡村发展产生过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充分发挥乡贤的主观能动性,更没有尽其才、展其能。乡贤的传统服务渠道单一,很多时候服务渠道并不畅通。服务平台缺乏、服务方式僵化单一的状况,禁锢了乡贤们充分发挥自身信息、资源、技能方面优势的积极性,无法达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调动利用一切力量的要求。

第三,传统乡贤激励机制与新乡贤文化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传统乡贤回归故里多是告老还乡,都有退隐的心理,加上又有稳定的收入,因而更希望自由自在,并不愿意过多地承担乡村具体事务。即便是他们愿意对乡村建设作出贡献,也仅仅是出于乡情。由于乡贤激励机制的缺失,导致传统乡贤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足。而根据人本主义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都有获得他人尊重和社会认可的心理需要,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激励机制。可见,传统的乡贤激励机制的缺失不利于吸引更多的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不能有效地激励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潜能。这与让新乡贤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和经济建设、引领乡村建设等目标相距甚远,不符合现代乡贤文化发展的要求。

04

新乡贤文化建设的途径选择

乡村是我国最广大的区域,农民是我国的主要人口,乡村问题事关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乡村,对于提升国家经济、建设美丽和谐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在于“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

和受益

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

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面对乡村发展的迫切需求,新乡贤文化培育已被确定为“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重要途径,新乡贤文化的建设可谓刻不容缓。

第一,转变观念,培育新乡贤文化发展的土壤。

乡贤作为流动的人力资源,出生于农村,成功于都市,要想吸引他们回归故土,首先要转变消极等待的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需要丰富工作形式,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他们的思想,触动他们的乡情,激发乡贤的乡村认同感,让他们产生回乡服务的意愿;另一方面要着力营建能吸引乡贤的软硬环境,让乡贤愿意服务于乡村建设、安心服务于乡村建设。其次,要扭转乡贤的“客体”观念,充分发挥其对乡村建设的主体意识,形成乡贤与乡民的共生融合。

此外,在社会中进一步形成尊重乡贤、重视乡贤、爱护乡贤、信任乡贤的文化氛围,培育乡贤文化发展的土壤,以利于乡贤的回归,以及乡贤安心地、积极地投身于乡村振兴建设。

第二,打破传统的乡贤界定范围,广开渠道接纳四方乡贤回归。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的战略行动,需要社会群策群力。

因而,要打破传统的乡贤界定范围,扩大对乡贤资源的认知,只要是对乡村振兴有利的人才,都应当将其纳入新乡贤的认定范围。具体措施如下: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乡贤引进机构,收集乡贤的信息,建立沟通渠道,形成长效机制,为乡贤回归多搭桥铺路;另一方面,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为乡贤提供必要的生活、工作环境,以留住乡贤。要更多地给予乡贤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让他们自愿地投身于乡村振兴工作之中。

第三,探索新乡贤服务乡村新方式,革新新乡贤文化建设的内容。

长期以来,乡贤作为回归乡村的特别群体,通常以客居的身份参与乡村事务,更多的是以自身过去成就和道德风貌起精神引导的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适当的服务方式。因而,要探索乡贤服务乡村的新方式,搭建乡贤服务的新平台。一方面,可以在原有的乡村治理机构的基础上,附设专门的乡贤组织机构,直接吸纳乡贤进入该机构参与决策,以自身的专业特长指导农村建设。当然,也可以为乡贤搭建创业的平台,充分利用乡村的生态资源、独特的文化资源和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带动群众致富,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探索“不在场”的乡贤服务方式。对于许多仍然在城市各行各业工作的乡贤,可通过各种渠道让他们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信息、物质、资金、宣传等方面的支持。乡贤们通常对出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只要沟通渠道畅通,这些人即使没有回到农村、没有退休,也能为故乡提供各种帮助。

第四,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丰富新乡贤文化的内涵。

由于传统乡贤服

务激励机制缺失,在新乡贤文化建设中,完善激励机制理应成为重要内容,以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无论是马斯洛的“尊重的需要”还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实现,都与社会的认可密切相关。乡贤在过去作为一种几近闲置的资源,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其自愿参与乡村建设工作,完善激励机制尤为重要。对于贡献巨大的乡贤宜予以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树立乡贤服务的典范,这对于吸引更多乡贤回归家乡,更好地服务于乡村建设都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五,创新乡贤精神文化宣传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弘扬新乡贤时代精神。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电视、电脑、手机等各种高效迅捷的宣传载体大力宣传新乡贤精神文化。

通过大力宣传身边的新乡贤典型事迹,用新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另一方面,要用群众喜欢的语言形式,针对特定的人群使用特定的传播方式和形式,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群众的信息接收,使传播的效果最大化。例如在传播的形式上可以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既使用现代传媒也使用张贴标语等传统方式;而在内容的编辑上,则使用群众语

言,图文并茂,以生动的形式打动人,使新乡贤文化的宣传深入人心。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目的在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信息、物质、精神等方面的支持,新乡贤文化的培育和建设对于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乡贤文化在观念认识、服务方式、激励机制和宣传机制等方面都尚欠缺,表现在身份界定不明、服务方式单一、服务渠道不畅、激励机制缺失等方面,阻碍了乡贤的回归和服务,不利于充分发挥乡贤的乡村建设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转变观念,打破传统乡贤的界定范围,广开渠道,通过沟通、引导,鼓励、接纳四方乡贤回归。在此基础上,要改革传统的乡贤服务方式,探索乡贤服务社会新方式,完善激励机制,满足乡贤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鼓励更多的乡贤参与乡村建设。

第三篇: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经验材料

乡贤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经验材料

2015年至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四次将“新乡贤文化”列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传承创新“乡贤文化”、留住乡村的“灵魂”已成为近年来的社会共识,“乡贤文化”成为全国关注的重点话题,而“新乡贤文化”更被认定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驱动力和人才支撑。

xx市在全市范围内深挖乡贤资源,发展乡贤组织,弘扬乡贤文化,凝聚乡贤力量,聚焦“六村共建”,有力的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市15个镇全部建立有镇级乡贤联谊会组织,目前,413个行政村建立有344个村级乡贤联谊会组织,会员有8700多名,筹集资金6000万元以上,李寨、贾岭、孙店等镇筹资达到千万元以上。工作成效已初步显现,乡贤文化为我们实施“六村共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基本做法

(一)深挖乡贤资源,凝聚发展共识。

我市从2017年年底,把当地非公经济人士、外出经商务工致富人士、退休回乡的高级知识分子、农村道德模范等纳入乡贤范围,要求镇村逐步成立乡贤联谊会,组织引导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成立组织建班子。

我市印发了《关于培育和发展乡贤组织助推全市社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明确由市委统战部牵头,在各镇成立了培育和发展乡贤组织助推社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各镇开展工作,并做好各项工作的统计、对接和上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调查走访摸底子。

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抽样调查等方式,充分听取镇村干部和群众对成立乡贤会的意见建议。产业集聚区负责辖区内非公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等摸底统计;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单位负责管辖和联系对象的摸底统计;防水协会负责协会会员的摸底统计;各镇负责辖区内人员汇总统计。

(二)加强体系建设,搭建服务平台。

按照“示范先行、逐步铺开”的思路,2018年6月份,我市以贾岭、李寨、孙店、秣陵等镇为试点,着力加强示范创建工作。

一是加强人员保障。

镇党委、村党支部严格把关,将有经济实力、有社会影响、热心家乡建设的各类贤能人士吸收到乡贤队伍中来。

二是加强阵地保障。

严格按照有固定办公场所、有完善规章制度、有标准工作台账的“三有”要求,建立乡贤会办公室,完善工作制度和台账,实现了阵地建设规范化。

三是加强制度保障。

认真遵照《乡贤参事会章程》,理清乡贤会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职责,各村乡贤组织建立捐赠资金专账,严格执行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等制度,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用于村“六村共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救助贫困户等,保障了工作规范化运行。

四是加强平台建设。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千名乡贤助百村”“新青年下乡”“巾帼行动”等系列活动,合力推动“六面红旗”争创工作;大力实施乡贤“善治安村”工程,通过乡情恳谈会、乡贤和事组、专题议事会等形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贾岭镇村村都成立“乡贤评理堂”,化解矛盾纠纷,涵育文明乡风。

(三)汇聚乡贤力量,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振兴包括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针对不同对象,充分发挥各类贤能人士作用。

一是结对帮扶。

针对发展产业和在外经商的乡贤人士忙于业务工作、参与村务工作时间相对有限的实际,充分发挥其经济实力强、发展观念新等优势,将其纳入“百企帮百村”活动范围,积极鼓励其通过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扶持产业发展、捐款捐物等方式参与家乡公益事业和脱贫攻坚工作。

二是各尽所长。

针对在家的德高望重、热心村务工作的乡贤人士,在镇党委、村党支部的领导下,一些被推选为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参与监督涉及本村的重大事项,促进村务阳光透明;一些乡贤积极为发展经济献策、为解决矛盾纠纷建言;一些被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宣讲工作队伍,开展道德讲堂、文娱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宣讲等,提升群众科学文化和道德素质,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三是建扶贫车间。

引导乡贤人士根据各自优势,把一些制作半成品生产初级原料、产品包装等生产环节单独抽出来就地建设生产车间,解决了一些贫困群众就业务农两不误问题,打消了他们等、靠、要思想。

四是广泛宣传。

利用市融媒体“一中心八平台”,充分发挥市融媒体传播优势,在电视台、广播电台、《xx市讯》、《xx云》等平台开设专题、专栏介绍优秀乡贤事迹,镇村建立微信公众号,建乡贤文化一条街,在主要交通要道张贴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成立乡贤会的意义,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加入乡贤会,为家乡经济建设、脱贫攻坚、“六村共建”献计献策,贡献力量。2018年7月11日,我市在贾岭镇召开了现场会,总结推广贾岭镇新乡贤经验。省委政研室来xx调研时认为,贾岭镇在乡村振兴中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开创了河南继承与发扬乡贤文化的先河。华中农业大学以贾岭镇新乡贤为例,开设新时代乡贤文化研究课题,该校研究生专程赶赴贾岭实地考察,引起省内外学者关注。2018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一多一少看变化(乡村振兴在行动)”、2018年8月21日《经济日报》以“河南xx贾岭镇成立乡贤会、新乡贤助力建设新农村”为题进行了报道。《河南卫视新闻联播》《周口日报》多次从不同的角度报道我市乡贤事迹。以企业家、知识分子、道德模范为代表的新乡贤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初步成效

镇村通过建立乡贤组织,凝聚乡贤力量,调动了新时代新乡贤的积极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识已初步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乡贤人士“动”起来。

一批外出创业人员放弃城市舒适、安逸的生活,竞相回村创业反哺家乡,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以多种形式带领全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如试点镇贾岭镇,全镇年外出务工人员十万余人,合同金额近200亿元。该镇在中心大道打造了乡贤文化一条街,成立了乡贤文化研究会,编写了《新乡贤录》,办起了新乡贤网站,大力宣传弘扬新时代乡贤文化。外出成功人士致富不忘家乡,积极捐款捐物支持家乡各项公益事业,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深入挖掘乡贤资源,进一步激发他们回报乡里、反哺家乡。截至目前,全镇共成立乡贤会28个,选举新乡贤1500多人,捐资1200多万元,认领好事清单400余件,成为乡村振兴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二是乡贤资源“活”起来。

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全市的乡贤资源日益活跃,各村的乡贤人士为家乡办实事。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三利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培明当选为白杨树乡贤会会长后,带动周边镇村5200多户农民种植辣椒,种植面积8000多亩,吸纳当地农民就业300多人、季节工1000多人,不少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脱了贫。

吉林华盛防水保温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久钻当选会长后,他为家乡贾岭镇马店村捐款6万元,在其带动下乡贤会共捐款62万元,支持家乡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白杨树行政村乡贤会捐款92万元,整修河道、安装路灯、新建文化广场、安装高清摄像头,为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人每月发放100元救助金。

在去年的“金秋助学”活动中,全市乡贤组织共捐助善款157.4万元,590名贫困大学生得到了资助。

三是农民腰包“鼓”起来。

我市各界乡贤力量积极投入产业富民、助力脱贫,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土地收入翻番。

为了解决长期外出农民责任田耕种问题,我市成立了绿色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流转农民土地,增加农民收入。由于当初很多人误认为要收回承包的责任田,抵触情绪大,乡贤人士积极主动地结对帮扶,细讲政策,细算收入使更多的农户打消了顾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目前,三店镇盛营乡贤带头流转土地8900亩,李寨镇李寨乡贤带头流转土地3190亩等,全市乡贤人士流转土地5万多亩,实现了每亩田地收入翻番。

二是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让群众分享更多的红利。

乡贤人士积极牵线搭桥,帮助引进花木、蔬菜、双胞蘑菇食用菌、脱水蔬菜、白芝麻加工、服装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推广订单帮扶、入股合作等扶贫模式,贫困村民除在扶贫车间、食用菌种植基地就业获得稳定收入外,在册贫困户每人每年还可分红3000元。比如,王明口镇牛滩乡贤王海峰创办xx市永广海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余亩,建设纤维丝保温生产大棚68座,年产鲜菇1000多吨,全部销往国外,实现销售收入800余万元,利润300多万元,吸纳王明口、丁集、官会、永丰等镇12个行政村308户贫困户在生产基地就业,贫困户就业人员实现年人均收入9800元。

三是智力帮扶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些乡贤人士积极配合政府开展的科技下乡活动,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千方百计助农增收,全市农民总体收入增加了10%以上。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资金帮扶、智力帮扶等形式,使贫困户走上了脱贫致富路,许多农户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四是乡村振兴“美”起来。

在xx越来越多的乡贤们正投身到火热的农村建设中,身体力行,成为乡村振兴的一支“生力军”。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广泛参与到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乡风文明中,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纽带,推动着乡村文化和社会秩序的重构。

孙店镇霍坡行政村乡贤霍天顺,长期在中国中铁承揽工程,受绿色生态理念的影响,于2018年下半年回村,计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150亩的生态绿色湿地公园,现在坑塘、道路整治等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初具雏形。二期工程正在施工,随着绿化、美化等工程的持续完成,一个更加独居魅力的乡村魅力公园即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高寺镇袁阁行政村乡贤xx,是袁氏十七世孙,浙江省杭州市双冠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致富不忘家乡,累计投资265万元,修复xx袁氏陵园、袁氏宗祠,修筑2.5公里水泥大道,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每年还特邀国家一级演员到袁阁村公演节目,丰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继承发扬乡贤文化,每年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以及贫困户送去米、面、油、棉衣、棉被。

秣陵镇王路口村乡贤会会长xx,北京杰成森防水防腐有限公司董事长,先后出资84万元,为王路口小学修缮校舍,帮助村里新建2层楼的标准化村室,为村里20多名贫困户、五保户、留守儿童捐款捐物,为村里的特困户购买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并为每户送去500元慰问金。他还出资10万元修一条4米宽的水泥路。今年4月份,他又回乡注册了xx市林成森防水建筑有限公司,为镇里增加税收40多万元。近期,他在村里规划了一处60多亩的药材种植基地,帮助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面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总目标,面对当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乡贤”的价值将得到广泛关注,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将在乡村振兴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充分发挥新时代新乡贤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压奋进、埋头苦干,不断开创新时代xx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文明、开放、幸福、美丽新xx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

为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美丽乡村,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根据《20xx年包保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经局务会专题研究,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思想,负责包保xx镇xx村、xx镇xx村的包保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按要求规划先行、盯住关键、形成合力、真抓实干、夯实责任,全力做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二、工作目标

(一)谋划布局,制定方案(20xx年1月-3月)

将和包保的两个村制定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和职责,列出任务图、进度表,实施“挂图作战”。全面启动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二)宣传发动,全员参战(20xx年4月-6月)

驻村工作队将和包保村一起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制

定完善“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等制度,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带领群众一起参与,做好春季栽花种草,搞好绿化美化工作。同时,确保村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发展、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

(三)补齐短板,积极推进(20xx年7月-9月)

这期间进行查漏补缺,对上半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

进行总结改进。积极谋划,推进下半年工作,开展秋季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行动,实施秋季花卉栽种工作。帮助村里做好“三好一庭院”“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的推进活动。

(四)真抓实千,实现目标(20xx年10月-12月)

加强文化建设,结合村屯历史禀赋,发掘文化内涵,将文化融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之中,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完善,形成长效机制,常态化保洁与管护工作得以加强,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乡村振兴包保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各驻村工作队负责包保村的乡村振兴的具体工作,明确目标任务,把握时间节点,突出工作重点,找准薄弱环节,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巩固整治成果,确保不出现反脏回潮现象。

(二)广泛宣传发动

驻村工作队要与包保村一起做好宣传发动工作,支部党员干部带头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活动。落实责任,使乡村振兴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四、工作内容

(一)产业项目发展

xxxx村:积极帮助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xx镇xx村继续计划做好食用菌大棚种植、蓝莓种植、光伏发电收益收入。

xx镇xx村:积极帮助村里发展集体经济,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xx镇xx村继续计划做好xx村施工队、光伏发电收益收入。

(二)增加村集体收入

xxxx村:通过集体产业项目发展,争取在20xx年经济收入10.3万元的基础上,力争有所提升。

xx镇xx村:通过集体产业项目发展,争取在20xx年经济收入10.6万元的基础上,力争提升至10.7万。

(三)乡风文明

大力开展“三好一庭院”“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的创建评比活动,真正让干净整洁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

(四)乡村振兴包保工作计划

xxxx村:

1、包保单位市住建局计划带领20余人,到xx村进行乡村集中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三次以上(20人x3次x150元/人/天=9000元)。

2、在村部两侧围墙制作文化墙85延长米。

3、为xx村村部更换xx村委会门匾3块。

4、产业发展积极帮助包保村发展集体经济,继续计划做好食用菌大棚种植、蓝莓种植、光伏发电收益收入,增加村集体收入。

5、包保单位市住建局与包保村一起做好乡村振兴宣传工作,按照人居环境整治网格化管理要求,走村入户宣传乡村振兴具体工作内容。

6、在村部的入口处建造一处“xx村”的石头村标,提高xx村整体形象。

7、从xx村检查站开始到村部柏油路两旁撒种黑心菊花种(40斤),美化环境。

9、包保单位和xx村计划栽花5000株。

10、包保单位和xx村定期组织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清理主干道与辅路两侧环境卫生。

xx镇xx村:

1、包保单位市住建局计划带领20余人,到xx村进行乡村集中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三次以上(20人x3次x150元/人/天=9000元)。

2、包保单位和xx村定期组织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工作,清理主干道与辅路两侧环境卫生。

3、包保单位对xx村2个文化广场进行修缮。

4、包保单位对村部西侧巷道进行铺设。

五、职责内容

(一)局包保领导要主动到xx镇和xx镇包保村共同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加大资金帮扶力度。

(二)提高政治思想认识,夯实工作作风。落实好包保责任完成好包保任务,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驻村工作队具体负责。

(三)积极组织实施春秋两季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栽种花卉行动,落实好日常各项帮扶工作内容,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做好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完成材料报送工作。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2

一、考察个人体会

1、坚持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从参观的几个村情况来看,每个村都很重视基层党建,村级党组织作用发挥明显。

2、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乡贤助力的“共建共享共管”模式,值得学习。

3、着力挖掘本地资源,形成本土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从参观的这些村来看,各地都能结合当地实际,发挥山、水、人、文等资源优势,找准适合本土的产业发展,很有成效。

4、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明显。安化江南镇黄石村、龙塘乡茶乡花海社区推行的道德积分评比活动将环境卫生整治、家风文明培育、互助帮扶、乡村治理等纳入积分内容,并用积分兑换礼品,这一举措可以有效提高党员、群众的积极性。

5、注重品质打造。尊重乡村建设规律,在屋场景观建设中,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既有本地特色又实用美观。

二、建议

1、认真做好村庄规划编制。村庄规划编制一定要按照全县乡镇功能布局科学规划,一定要契合桃江未来发展方向来进行。

2、加强组织建设,推动党员带头。注重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着力提高村干部、党员的综合素质,要广泛开展党员亮身份、党员做表率等活动。建立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培育致富带头人,调动党员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立足基层、干事创业的热情。

3、引导群众参与,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加大宣传政策力度,通过户主会、屋场会等形式加强宣传交流;二是要通过乡村振兴专题教育活动,让群众认知乡村建设的重要性;三是要从乡村振兴成效来感知获得感,进一步提振农民信心;四是要组织一系列群众参与的评比奖励活动;五是乡村振兴要以人民为主体,充分发挥主人翁意识,让他们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当中来。

4、着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培育有本土特色的农村专业合作社。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3

今天第一片组开展“传承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活动。带我们参观中共宁国特支纪念馆,重温了入党誓词,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宁国特支的历史与精神,虽然时间不长,但却是中共在宁国境内的第一个党组织,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在中共宁国特支纪念馆,面对鲜艳的党旗,党员同志们庄严肃穆的重温了入党誓词,让我牢记践行入党誓词的坚定决心和树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坚定信念。活动中我们还走进了畲族村,参观了乡村振兴红居民宿群。乡村振兴是一篇大的文章,当我听说红居民宿群是盘樟村通过农村闲置用房流转,打造的特色旅游项目,对我的启发很大,作为公共资源交易工作者,我们要为乡村振兴工作持续发力。接下来我们要针对我市农村产权交易存在的问题以及出让人相关需求:

一是总结提炼上海、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在交易方式选择、项目推介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并加以借鉴。

二是探索建立“一地六县”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加强与湖州、常州、无锡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对接、沟通,以统一交易公告、统一信息发布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一地六县”产权交易共同市场。

三是强化交易信息互联互通,积极与阿里拍卖、上海联交所沟通,推进我市产权项目信息在长三角产权市场互联互通,集聚竞买人(投资人)资源,为农村产权保值增值提供高效服务。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4

党支部书记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组织者和带头人,是基层党建工作的“灵魂”,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支部书记的综合素质,作为党支部书记,一定要牢记自己的职责,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公司机构体制改革之后,作为一名新党员,有幸被选举为保定公司北部片区党支部书记,通过本次党建培训班的学习,感触颇深,收获良多。

一、学思践悟,扎实党支部理论知识水平。

《中庸》里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要求我们要学思结合,层层递进,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培训过程中,老师带领我们系统学习了党史、党章、十九大精神、工会工作等日常工作内容。在此之前,对党建工作的认识还是肤浅,总认为做好党员管理、活动组织和宣传报道就完全足够,但通过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切实发现自身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有很大欠缺,可以说是越学越不自信,越学越丰富,进一步消除了过去个人在党群工作实务中的一些思想误区和理解错误,更加深刻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支部书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下大功夫来补强知识,刷新技能。

二、学以致用,夯实党支部基础工作。

培训过程中,通过河北公司党委工作人员的讲解,和兄弟单位党支部书记交流,发现我们在党支部基础工作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我们新成立的党支部,在支部建设、规章制度和基础工作方面存在短板,诸如基层党组织相关机制,党支部书记职责履行和党支部达标晋级管理、党员量化考核等方面亟待具体落实。看似繁复琐碎的基础工作,但我想只要我们运用本次培训所得,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这些基础工作的建立和完善,应该是一劳永逸的过程。律己足以服人,身先足以得人,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我会在党支部书记的工作角色中,积极组织,认真落实,严格按照三会一课、三化三一等内容的要求,在公司党委的帮扶指导下,扎实规范基础流程,逐步夯实党支部的基础工作。

三、真抓实干,充实党支部文化活动载体。

党建文化活动是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撑,为党员群众相互认识、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形成友谊搭建了稳固平台,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价值引领和社会示范,培养党员群众对党组织和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为增强企业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供重要保障。培训过程中,相关领导为我们亲自授课,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对党工团文化活动的开展、履行党支部书记职责等工作进行了讲解,让我认识到党建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统计调查事业踏上新征程之际,我们把聚焦数字质量,紧密联系广大队员,梳理危机意识、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积极的投身到党建文化活动当中去,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党工团活动,形成共识,凝心聚力,苦干实干,吹响新时代的统计冲锋号。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5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是我国经济强起来的科学指引,在不断的发展中,新发展理念必不可少,在乡村振兴的旅程中,它不可或缺。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坚持创新发展,激发乡村振兴改革动力。改革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让乡村各种资源要素活起来,让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

坚持协调发展,形成城乡平衡发展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大举措。必须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既要坚持城乡一盘棋,推进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协调发展,又要注重乡村自身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让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坚持开放发展,为乡村发展增添新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唯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谈农村,更不能只靠乡村自身积累,而要跳出乡村看乡村,在开放中为乡村注入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提升农民的获得感。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要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6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努力做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次,有四句话不一样。新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是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设定的新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最终目标。始终关注农村人居环境,关注农民生活环境。以人民为中心,让农民生活在美丽乡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理念。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这一项,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这一重要内容。从关心厕所卫生,通过“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这样的“小事”可以看出,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人居环境的改变还有农民的幸福感越来越被重视。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7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振兴乡村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农民不再珍惜传统文化:无论是拜金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念扭曲,还是不良风气的传播赌博、天价礼金等恶习的侵染……现实的乡村无法安顿农民的灵魂,进而也无法安放一个有五千年农耕文明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要让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把绿水青山保护下来,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振兴乡村文化需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基层文化活动,才能让乡村文化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当下,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滞后,“好山好水好无聊”,是回乡青年的调侃,无疑是对部分农村文化生活跟不上时代节奏的生动反映。在感慨农村春节“千家万户搓麻声”时,其实更应多想想,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多配一些可以安放的空间,无论是传统庙会节庆活动,鼓励开展秧歌、社火等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还是各乡各镇自导自演新潮“村晚”,结合地区实际,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才能驱动乡村优秀文化精神的再现与重塑。

振兴乡村文化需丰富文化内容。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对农村文化活动的认同和参与呈现显著差异。当下,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如何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紧迫课题。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搞“大锅饭”,只有区分不同群体,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才能使优秀文化内化于农民心中,指导他们的行为和实践。

振兴乡村文化需建设文化阵地。文化阵地是文化发展载体,是群众文化生活开展的依。在当下纷繁复杂的思潮中愈发凸显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然而农村基层文化场所建设仍然十分滞后。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农家书屋”工程取得一定成效,但图书、报刊来源有限,部分科技、法律书籍内容陈旧,书籍的种类比较单一,特别是贴近农民实际的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较少,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农家书屋已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数不多的亮点所在。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是文化活动开展的依托。故而,应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为乡村文化发展筑牢根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愿景,不仅仅是好山好水,乡愁之中更应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农村文化的根脉需要传承,记忆需要留续,用文化振兴,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家园。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8

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大包干”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的建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历经40年的不断探索演进,已使农村的土地经营方式、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其变化之快,变化程度之深,变化范围之广,既前无古人,更是世界罕见,不得不让人感叹,这也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农村的面貌、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生活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的农村改革包含以下几个阶段:探索阶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人民政府,发展乡镇企业,初步形成和基本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乡城互动阶段,随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开始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村民自治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农村改革继续稳步推进。全面推进阶段,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稳定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城乡统筹阶段,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的新阶段。全面深化阶段,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抓关键补短板,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领域各项改革,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着力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9

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发展,更需农民与农村的协同跟进,即所谓的“三农”,“三农”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若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无法提高,农民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从事农业生产的环境恶劣,就不能使农作物得到良好的培育,也不能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更无法达到所谓的高质量现代化农业。因此,农业的发展,也可以说是建立在农村的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之上。作为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也需要农村的现代化建设与实现与农业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取得长远的进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重要的发展战略是在新时期农村发展中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明确的指出了发展农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出了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环境,而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到了脱贫攻坚决胜时期,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更是成为政府最关注的重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憧憬,关键就是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补齐农村发展滞后的短板,建设好美丽乡村,让农村人也能够共享改革开放的美好成果。

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比之前的统筹发展更加具体;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无疑给广大农业经营者吃下了一颗“长效定心丸”;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更是切中了农村人才短板的要害;等等。对于这一系列的新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发展的新希望,更是实实在在的政策帮扶。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找准定位、持续发力,务实创新、开拓进取,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抓组织振兴促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政治组织,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治属性,突出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抓好农村基层党建之魂。扩大党组织有效覆盖。对于符合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做到应建尽建;对于暂不具备组建条件的,加强党的工作。注重创新组织设置,探索将党总支设在产业联盟上、党支部设在产业协会上、党小组设在产业联合体上,不断织密组织网络。推进党组织的有效领导。党组织要领导并支持其他各类组织依法依规行使职权,逐步健全完善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党群议事会为议事主体、村民委员会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的“一核三体”运行机制。组织党员有效聚合。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全面推行“主题党日”“党员活动日”等做法,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建立党内关爱资金,增强广大党员荣誉感归属感。

基层党建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倾听时代声音、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历程。抓基层党建,就要奔着问题抓、按照要求抓、结合实际抓。抓实抓活党支部。强化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分类抓好组织生活制度落实,让党组织能落实、好操作,让党员想参与、有收获。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深入开展示范点创建活动,每年倒排一批软弱后进村党组织进行循环化整顿。切实提升凝聚力。党组织的凝聚力来自于联系服务群众的质效,来自于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要健全服务体系和链条,把农村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要把抓发展有机融入基层党建每个环节、每个要素,落实基本制度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组织活动要结合重点任务,发挥党员作用要着眼群众需求,确定党建项目要立足解决发展难题。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要把党员、群众和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以发展成效检验党建成果。

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把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好,把农民群众团结服务好,需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真正把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放在心上、任务抓在手上。要强化责任担当。把抓农村基层党建作为分内职责,层层建立抓农村基层党建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把基层党建和日常工作一同谋划、一同研究、一同推进。把抓农村党建工作成效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党组织书记聚焦党建主责,直接部署推进。要强化务实创新。加强调查研究,把形势的变化分析透,把基层的诉求弄明白,把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推动农村基层党建顺时应势、固本开新。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不仅要统一规划,还要有突破的精神,不断进行方法创新和探索。在我区,许多乡村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革命象征,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只有激活承载着许多红色文化的乡村地区人们的红色记忆,激发改造乡村的奋斗意识,才能在乡村振兴中实现突破。

那么,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红色文化的作用呢?

产业是动力。紧扣本身红色文化优势,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唱响红色文化歌曲,建设红色文化高地,拓展红色文化产品,创意运用红色旅游发展形势,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红色文化产业链。我区许多乡镇红色资源丰富,各地应充分发挥这些红色资源优势,致力于建设以红色要素为主体的特色城镇。根据地区科学制定红色旅游发展计划,从挖掘整理、修理保护、线路计划、景点建设、宣传推广等方面,制定顶级设计,共同实施红色旅游重点开发建设项目,形成红色旅游拳品牌。

人才是关键。红色文化的专家是传播和开发红色文化的主力军。因此,培养一批道德水平高尚、专业素质优秀、业务技术精湛的.人才队伍是推广红色文化的关键。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金充分支持,保障红色文化员工在职培训。同时,鼓励红色文化乡村地区村民宣传红色文化,给红色文化领域特别贡献的优秀人才奖励,调动文化工作者的参与热情,为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是核心。传统的红色文化很难吸引当今消费者,特别是以青少年为中心的新兴消费者群体的关注,动画、动画、歌曲等多种形式符合这部分人普遍对时尚感到敏锐的心理特征和对新鲜感到好奇的审美心理。因此,可以尝试将经历风雨、沧桑的战场等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使用的遗物等纪念物,以动画形象制作文化创造产品,形成红色创造产业,通过淘宝、天猫、京东等电子商务街向国内外销售。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2

目前,乡村振兴热遍及所有农村区域,各地政府热情高涨。在基层扶贫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我认为,在普遍的发展热潮中尤其需要冷静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持久的振兴,不能搞不切实际、不顾长远的无序开发;要克服只顾当前、不顾长远的短视,立足本地实际,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在特色上下功夫,在差异化上求突破,在发展增收上谋出路。按照当前三洲的实际,必须突出抓好“三头”:

一、把握一个重头:资源的保护和规划

在当前三洲的发展中,三洲的优势在于自然资源,三洲的特色在于生态宜居。要实现乡村振兴和融入三洲建设,就一定要牢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的优势资源挖掘并发挥出来,只有把农村的生态资源保护好,才会将其变成金山银山。一要对农村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保护。过去,我们对一些地方的农业资源过度开发消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为此我们应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二要深化农村“三清三拆三整治”。全力抓好旧危泥砖屋拆除、村道巷道和屋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为广大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处理、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三要抓好资源的利用规划。针对乡村资源要素的配置、土地开发利用、耕地保护及经济、生态、社会的发展,制定好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规划,既突出功能统筹、产业融合,又强调生态文明和城乡共融发展,做好人与自然、资源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融合,增强规划的可行性和长远性,让规划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二、强化一个带头:干部的引领和表率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乡村振兴要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组织,要靠千千万万个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法宝就在于支部是核心,书记是带头人,村干部是服务员。发挥村干部模范表率作用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守好基层组织主阵地。各基层组织要以抓好党建为引领,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强化宣传、善于引导,依法办事、规范治理,整合资源、借力发展,进一步地摸门道、找窍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要争当基层发展的“领头雁”。作为村干部,要想方设法帮群众增收,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这样才能通过发展来难题,凝聚人心。当前特别是要打好精准扶贫这场硬战,村干部作为“一线战斗员”、“一线指挥员”,必须守住自己的阵地,在推进脱贫攻坚中举好旗、领好路,想方设法带领村民发挥本村优势,推进产业扶贫。三是要当好基层群众的“贴心人”。作为村干部,不仅要严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点才节,一碗水端平,而且要善于处理村务,集中民智把好事做好、实事办实,成为治村有方、持家有道的当家人。同时,要做到胸有情怀愿担当,做到身真入、心真沉、情真融,帮助群众解决好最盼最难最怨的事情,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纠纷,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三、突出一个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

当前,三洲大部分农村青壮劳力大部分外出务工,造成部分农田丢荒,即使有耕作的也是一家一户分散劳动居多,只能基本满足自家日常生活,村庄空心化程度严重。乡村要振兴,必须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成立各种各样的农村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将零散、分块租赁给散户的土地集中回收,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投入、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进来,鼓励农民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探索村委会以资产、资金、资源入股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直接有效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引进旅游开发公司依托村内山水自然资源、人文民俗风貌条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观光旅游业;充分发挥乡村节庆、创意纪念品、文创民俗等吸引游客的特点,进一步整合业态、做大规模,使乡村旅游真正具有地方特色;要注重促销,千方百计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影响,吸引客源,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地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户发展农家乐,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给予全力帮助与指导,发展一家,巩固一家。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3

为切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临时救助工作等工作,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基础民生保障工作。现将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村低保保障

一是全面加强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年初,按照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全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要求,我市及时印发《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的通知》,并及时召开专项治理动员会和政策培训会,大力排查整治农村低保领域的各类不正之风和违规行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农村低保工作作风建设。

二是严格落实动态管理。按月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对象纳入困难群众兜底保障范围,把因病、因残及其他临时困难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作为重点,实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动态管理”。每月保障金按时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发放到位。

三是及时上调保障标准。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及时制定《市民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关于调整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将我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8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430元,调整后的标准从年7月1日起执行,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截至2021年12月,我市在册农村低保保障对象3241户,5444人,其中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3660人,占全部农村低保人数的67.23%。全年农村低保保障金累计发放66848人次、1635.68万元,其中为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发放保障金1000余万元,切实发挥了农村低保兜底保障作用。

(二)临时救助。

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于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截至目前分3批共下拨93万元临时救助备用金到各镇街道,启动紧急程序和人均救助金额不超过500元的由各镇街道动用备用金及时救助。人均救助金额超过500元的由按月及时审批,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及时发放救助资金。截至目前,2021年共审批临时救助291户次,支出临时救助金99.92万元,户均救助达3434元;其中救助农村户籍165户次,支出农村户籍临时救助金4.69万元。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2021年分两批共拨付给各镇街备用金31万元,确保各镇街有充足的备用金及时救助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困难家庭,2021年累计支出临时救助金130.92万元。

(三)农村特困人员。

2021年1-12月,我市发放农村特困供养金1.175万人次,共计金额621.1632万元。为了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切实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我市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于10月起农村分散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400元/人/月调整为500元/人/月,2021年7月1日起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500元/人/月调整为559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已全部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纳入保障范围,特困供养金也准确及时的发放到位。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严格执行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原则,切实加强主动发现机制,织密救助网络,兜实民生底线,服务疫情常态化防控大局。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包括受疫情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致贫返贫的群体按规定程序及时纳入农村低保或临时救助保障范围,科学合理确定救助资金额度,切实做到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救助额度科学确定、救助资金及时安全准确发放。继续执行好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指导各镇街通过运用临时救助备用金的方式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切实提高临时救助及时性和救助效率。

(二)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对已脱贫且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按实际情况给予不超过12个月的渐退期。密切关注已脱贫人群中收入不稳定、增收能力弱、返贫风险较高的群体及低保边缘群体,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于救助,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三)积极做好相关配合协调工作。此外我市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密切同青白江区沟通协作,做好成德同城化先行融合区发展战略下的社会救助融合发展工作。

(四)继续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对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实行月动态化管理,同时也会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的要求及时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调整,保障好困难群众的生活。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4

我觉得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解放。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党纪法律范围内主动破除制约乡村发展的条条框框,为创新松绑、为发展撑腰。要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方位反思以前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破解乡村振兴瓶颈的举措,把讨论活动变成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用讨论的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要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为乡村振兴想办法,不为不作为找理由的浓厚氛围,树立为干事者担当,为作为者负责的正确导向。

二是政策上要吃透。结合现场教学所去村庄,感悟最深的就是把政策用足用活。这恰恰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短板,我们的习惯做法是用政策限制,不是用政策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法规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提高执行者的业务素质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政策研究的力度,提高解读政策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贯彻落实政策的细则或举措,让政策更接地气,更服水土,而不是机械教条式的执行政策,更不能把政策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和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政策变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

三是资源上要激活。实现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全部流转,股权化既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收益,又弱化了农民个体实际地块的界限,限度地降低用地成本,化解了土地纠纷,很好地处理了农村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极大地释放和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经营。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政策,我们还未用足用活。其次社会资源。乡村振兴不是一部门的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统筹整合使用政府资源、统筹调动社会民间力量,引导企业资本参与。第三文化资源,如何借鉴融合,推动现有资源融入县全域旅游,盘活文化资源、增强文化底蕴、打响文化品牌,是未来一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目标。

四是责任上要担当。创新发展,先行先试,需要担当,就要大力传承弘扬敢打敢拼精神。一要有为群众为集体利益担当初心。二要有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愚公移山的恒心。三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天下为公的公心。这既是对干部个人的要求,也是对各级党组织的要求。

五是党建上要加强。党群服务中心是每个参观点最突出、最显眼的标志。“为集体操心、让群众省心、请组织放心”、“村庄发展快,要靠书记带;群众生活美,要靠班子领;火车开的稳,要靠党员撑”,处处体现了党员示范带头,服务群众的理念,体现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中领导核心作用。任何一个美丽乡村的建设,都离不了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带动,只有强一个支部,才能促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要通过党建引领,不断强化“三基建设”,激活基层党委、农村党支部内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要发挥党组织领导作用。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增强领导农村工作本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二是要坚持规划先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典型引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进乡村振兴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作用。要始终坚持以各级相关文件精神为引领,根据农村实际,认真谋划乡村振兴发展。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15

作为一名农商银行的青年员工,我始终有一种“三农情结”,犹如一颗种子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在进办公室工作之前,我是一名支行客户经理,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与农贷户打着交道,每天周而复始的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正是这样看似简单而又单调的工作,让我从中深深感受到了老百姓对农商银行深厚的感情,他们信任我们就像信任自己的土地一样,在粮食收获前就知道自己能打多少粮食。70多年比肩同行,共同的栉风沐雨,双方早已结下了浓浓的“农商鱼水情”。

在办公室工作后,我接触到各类文章材料多了起来,也有幸能听到行领导们对农商行转型发展的讲话。“乡村振兴、支农支小支微支民、金融精准扶贫、整村授信、党建互联互助”等,这些是近期耳边常听的词汇,行领导的话语间始终都离不开“三农”。改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我从中深深感受到了农商银行在服务“三农”上的决心和努力。我想这就是农商银行的“本色”。

我从农村里来,深爱着自己成长的土地,能够在在农商银行工作并服务于自己熟知的农民朋友,我感到幸运,也感到满足。我想有这种感觉的,肯定不止我一人,因为我们的员工均来自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我们的单位早在成立之初就把自己的根深深地埋进了这片土地,工作于“城乡人民自己的银行”,服务于县域地方经济发展是大家共同的梦想。

工作中,我有幸遇到一位睿智的农商行前辈,他的亲身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年轻时代在服务“三农”上的坚守与忠诚。他们的故事深深感染了我,让我真心爱上了这份工作。他讲到“作为一名客户经理,当你只有做到走进包片村里,每一户家中养着的狗能朝着你摇尾巴、农户能拉你进去喝一杯茶,你的工作才做到位,才是一名合格的客户经理”。

前辈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让我内心也产生了哪天自己能得到前辈们这样“待遇”的向往。但当我向他抱怨,现在的农民朋友很忙,忙着圈里的的猪等着他去喂,后山的羊等着他牵回,地里的土豆正等着他去收获,而不“搭理”我,甚至家中的狗没有主人的许可,不让我进入主人的院子时。前辈则语重心长的说道“时代在变,现在的农民朋友比以前更勤劳,不是他们不搭理你,而是你选择的时间不对。农民朋友对我们是认可的,你为什么不能等到傍晚或者去田里找他呢,只要用心去做、真心相待,再经常走访,喝上农户一杯热茶,甚至留你吃上一顿饭都是常有的事······”

当我带着前辈的话走上信贷岗位上时,以至在现在办公室岗位上时,我惊奇的发现,原来前辈对我讲的话,大家都在很好的践行,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精神,大家都在传承。近期全行开展的“十公里行动”,男女老少、干部员工齐上阵,一村一户细细走访,一笔一划认真记录,行动开展的热火朝天,我想这就是农商银行“三农”情结的完美体现。

第五篇: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作用

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1-8-11信息来源:《中国金融》2008年第19期

文/盛松成自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充分发挥中央银行职能作用,积极创新货币政策执行方式,大力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并且随着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的不断深入,提出了“央行事业,事在人为”和“在东北振兴中无功就是有过”的理念,号召广大干部职工解放思想,求实创新,抓住和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核心作用。

政策框架和制度体系

对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把握能力强、影响力大是中央银行的一大优势。沈阳分行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对东北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金融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于2004年形成了《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金融政策措施意见和建议》和《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外汇政策措施意见和建议》。重点提出积极拓展金融中心城市功能,支持和促进东北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正确引导信贷投向,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品种,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创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打造诚信东北;开展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促进对朝贸易结算便利化,指导企业调整外汇债务结构等。

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深入,面临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沈阳分行又提出支持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利用外资化解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支持企业“走出去”、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等政策建议,形成《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外汇政策措施意见和建议》。2007年年初,针对企业新的政策需求,从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角度出发,再次提出《关于进一步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外汇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建议》,涉及放宽企业用汇限制、简化用汇审批手续等新举措,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后开始实施。

发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进一步完善区域货币政策传导反馈机制。建立和完善了人民银行主持召开、地方政府及有关经济部门、金融机构参加的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制度,进一步疏通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了人民银行指导金融机构及有关部门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完善风险提示制度,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市场风险调整信贷投向,有效规避汇率风险。

充分发挥信贷政策结构调整和“扶弱”功能。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实际,先后制定和组织实施了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促进节能减排等各类信

贷指导意见近20个,有力地推动了东北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金融支持政策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通过改进政策实施方式,扩大政策覆盖范围,建立健全政策配套体系,有效满足了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

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薄弱环节,大力实施倾斜性资金支持政策。近五年来,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945亿元,推动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三农”发展和农民增收。积极支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累计发放中小金融机构再贷款140亿元。促进中小金融机构改善金融服务,扶持了一大批优质中小企业客户,形成了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双赢”的格局。

大力改善东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建立和完善金融生态环境量化评估和信息通报机制。定期向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等部门报送金融运行情况。建立了金融维权统计通报制度和地区企业、产业信用状况分布通报制度,加强对金融生态的动态监测和实时跟踪。2007年,沈阳分行首次发布了涉及辽宁省内14个地市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金融生态环境状况指标。

大力推进地区信用体系建设。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稳定运行,非银行信息采集范围进一步扩大,信用产品应用领域不断延伸。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点稳步开展。大力推进信用社区建设。积极协调有关单位开展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试点和创建金融生态商务示范区试点工作,为地方政府、征信机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及农户间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加快培育社会信用服务机构,建立了有进有出的信用评级市场管理机制,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全方位的信用支持和服务。

推动区域金融改革

积极支持商业银行改革。组织力量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对改革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有关政策建议。支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重组改制。推动农村信用社完善法人治理和内控制度,全力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资金扶持工作。截至2008年6月末,东北三省有183家农村信用社获得专项票据兑付资金共计211亿元。

支持辖内金融机构降低不良贷款,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东北三省金融机构通过“集中打包”等灵活措施,累计剥离、核销不良贷款近3000亿元,切实减轻了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负担,激发了金融机构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活力。稳步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处置工作。

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

大小额支付系统运行稳定。个人支票业务全面推广。银行本票在沈阳、丹东成功试点的基础

上,于2007年11月1日在辽宁省全面推广。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在三省成功上线运行,实现了支票全国通用。银行卡受理环境进一步改善,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国库服务质量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内首先实现了国税、地税全面参与的税库银横向联网。反洗钱工作深入开展,多次协助公安机关破获反洗钱大案,维护了地方金融秩序稳定。

进一步改善外汇管理和服务

深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方式改革,允许企业购汇对外直接投资,鼓励企业“走出去”。实行财政转贷款外汇管理方式改革,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企业出口网上核销和出口退税无纸化操作。不断完善边境贸易外汇管理方式,规范和便利边贸企业结算行为。简化企业境外承包工程进口付汇核销管理方式,推动境外承包工程由单纯工程技术服务向特色技术服务转变,由一般贸易向工程项目带动产品贸易转变。加大对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进口付汇核销难题。

2007年,东北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32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为2003年的1.63倍,其中辽宁省完成11022亿元,成为全国第八个GDP突破万亿元的省份。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1%,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四年来,年均增长13%,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

“资金洼地”效应初步显现

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国内外大量资金开始向东北聚集。2007年,东北三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03亿元,是2003年的3.4倍,年均增长35.8%,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速10.5个百分点;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0.8亿美元,是2003年的5.83倍。东北三省金融机构贷款年均增速高达14.2%,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年末,东北三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658亿元,是2003年的1.6倍;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9414亿元,是2003年的1.28倍。截至2007年年末,21家外资银行在辽宁省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资产额同比增长33.5%;东北三省共有105家企业成功上市,累计募集资金810多亿元;东北三省共实现保费收入498.3亿元。

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明显好转。2007年年末,东北三省主要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2908亿元,比2004年末减少1277亿元;不良率18.1%,比2004年末下降近1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占全国比重由2004年年末的19.5%下降到2007年年末的18.1%。2007年,东北三省金融机构实现人民币盈利226亿元,比2003年减亏增盈351亿元。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征信系统功能充分发挥,企业拖欠工资、环境违法、住房公积金欠缴、法院诉讼、地方税务欠缴等信息已纳入企业征信系统。信用报告已引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资格审查和其他信用评价领域。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目前,辽宁省累计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档案2万余户,同比增长约1.5倍。

农村地区信用环境不断改善。截至2007年年末,辽宁省共征集400多万户农户信用电子档案,农村信用社依托数据库对正发生和拟发生信贷关系的300多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价。共评出辽宁省信用社区49个,覆盖全省11个地市。

投资软环境质量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三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加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持人:张 林33专栏纪念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六十周年软环境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大连市被评为“全国十佳金融生态城市”。在第二批金融生态城市评比中,营口、朝阳被评为“全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

推动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任重道远

2007年8月,国务院批复《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今后我们将把精力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解放出来,紧紧把握经济金融市场化改革发展方向,大力推动金融政策、手段、机制、理念和产品创新,使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得以充分释放和发挥。

创新货币政策执行手段,准确把握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结合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仍较为复杂,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把握住重点,积极探索金融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效实现路径。要搭建各种形式的银企对接平台,为商业银行项目储备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建立支柱产业项目贷款利息补贴和风险补偿制度,提高项目吸引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东北三省装备制造、原材料加工、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完善配套设施,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支持力度

东北地区农业产值比重较高,社会就业压力较大,因此要把推动“三农”和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一个重点。要根据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合理安排支农资金投放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康发展。推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试点,建立农村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审查机制,对效益好、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增加信息要素种类,提升中小企业信贷审查效率。加快推进适应东北地区经济特点的中小企业融资信

用担保体系建设。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拓展金融创新的深度和广度

把金融创新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金融资源和要素在更深层次上的重新组合,激发老工业基地的经济活力。积极研究按照市场化运作、财政适当补贴的模式,设立和发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重点和骨干企业自主创新。积极争取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针对部分基础建设项目投资大、周期长的特点,推动金融机构实行以收费性基础设施作担保的银团贷款。全面推广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支持各地扩大林权抵押贷款、沿海滩涂抵押贷款和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范围。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广泛开展支农信贷产品创新。

引导企业转变融资观念,推动企业面向市场直接融资

目前,许多企业仍习惯于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方式。随着东北振兴的不断深入,单一的间接融资将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因此,应加强对企业的宣传和引导,增强企业市场融资意识。推动企业扩大债券融资,特别是要积极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进行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加快东北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融资。

加强部门间协调,进一步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进一步完善金融生态指标动态监测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将金融生态建设纳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对区域金融生态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继续加强与各级政府、商业银行、企业的沟通,增进理解,形成共识,通过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各方联动的有效方式,把不同部门和利益主体的行为统一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来。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上的宏观指导,帮助企业和金融机构有效规避经营风险,提高金融机构资产质量。

下载充分发挥乡贤乡村振兴中作用心得体会[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充分发挥乡贤乡村振兴中作用心得体会[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村振兴参观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参观心得体会1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其实最主要的症结就在于乡村和城......

    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

    关于乡村振兴的心得体会1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全党全国全社会......

    乡村振兴工作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工作心得体会大全 乡村振兴工作心得体会大全1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

    发挥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力军”作用

    发挥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力军”作用人才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基层干部身处一线,更了解哪些人具有特长和技能。因此,基层一线干部要积极发挥“主力军”作用,激励本土各类人才积......

    乡村振兴

    乡村到底该如何振兴 村里有许多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土地、山林等资源,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资源变资本,吸引更多外来的企业工商资金进入乡村。鲁家目前已引入外来工商资......

    建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用

    建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作用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的因素。从我国乡村人口结构来看,农民进城务工规模较大,留下来的劳动力年龄偏大,教育水平偏低,从事的多是传统型农业生产,因此政......

    乡贤文化,助推,美丽乡村

    让乡贤文化助推美丽乡村和谐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核心价值观引领,扮靓美丽乡村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笔者认为,挖掘乡贤元素,形成地域文化,助推“美丽乡村”和谐发展。一个......

    解读乡村振兴中的问题

    解读乡村振兴中的问题 在思考“乡村振兴”的时候,实际上正确的基本的判断是我国并没有发生“乡村衰败”,或者也没有发生“乡村衰退”。在城乡发展的总体进程中,即使以农村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