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推动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心得体会
加快推动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心得 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动新时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做到文化发展服务人民、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70 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满足人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一方面,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另一方面,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只有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才能枝繁叶茂。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紧紧依靠人民,要求我们深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的落脚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特别是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激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心实意到人民群众中去,自觉拜人民为师,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收营养和力量。
坚持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文化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由人民共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为此,要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坚持因地制宜,推动社会文化资源向基层集聚、投入向基层倾斜、服务向基层拓展、活动向基层延伸、产品向基层流通,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各种方式
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推动城乡基层文化实现更大发展,使基层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积极开展文化帮教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及贫困地区文化教育事业,依托特色文化资源、特色文化阵地、特色文艺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休闲、求知、审美等方面需求。
第二篇: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2009年8月3日)
------------------
http:// 2009-08-11 10:21:1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第十次党代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强市”战略,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现就加快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7
第三篇: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1:10 作者:马中平
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发展壮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建议》精神,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落实。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具有综合性强、辐射面广、渗透力大、附加值高、产业链交错的特征,涉及信息、网络、金融、通信、交通、商业、旅游等方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许多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各个方面的内涵、特点、规律和方法不尽相同。能否做到“统筹”,关系到文化繁荣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文化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把文化的繁荣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各方面、各层次的相互关系中把握文化建设的本质和规律,做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双丰收。
一是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研究文化的发展规律,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驾驭文化发展的态势。离开了这个基本点,在文化发展繁荣方面就不可能坚持正确的导向,就不可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明辨是非,头脑清醒。在文化的繁荣发展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就是因为我们有些同志缺少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强调要改革文化发展模式,并不是要改变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放开发展文化产业,提倡文化发展的多渠道、多形式,决不是要搞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我们按照WTO的要求主动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决不是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让出阵地,让充满西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形色色的文化平分秋色。
二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继承与创新。历史文化遗产,是文化个性和传统价值的具体体现,是文明素质和综合实力的表征,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又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待传统的历史文化,应该保持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陕西历史悠久,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孕育了灿烂的文明。无论是奔腾不息的滚滚黄河还是炊烟袅袅的半坡母系村,无论是灿烂的古代文化还是光辉的革命传统,在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中都产生过重要作用,为现代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历史文化要做好挖掘保护,同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是统筹城乡文化的发展。当今中国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统筹城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各个方面,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实行城市带动战略,建立城乡互动,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统筹机制,以大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不仅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产出的经济账,更要算城乡文化建设投入的社会账,算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效益账。
四是统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文化产业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对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文化含量,满足社会多层次文化需求,提升产业发展的档次,具有积极的作用。文化事业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非常重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统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要坚持改革抓突破,创作抓精品,群众文化抓贴近,文化发展抓建设,文化管理抓规范的基本工作方针。
五是统筹文化精神与文化精品。文化精神是文化的内在要素,深深熔铸在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文化精品则是一定文化精神的外化和物化。再好的文化精神,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吸引力比较强的表现形式,也很难发挥武装人、塑造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陕西文化精神非常丰厚,有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土文化,有黄帝、炎帝、半坡、蓝田的始祖文化,有秦兵马俑、汉阳陵、唐昭陵、乾陵等反映民族繁荣发展的传统文化,也有延安、八路军办事处等反映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文化。要增强其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更好地展示陕西地域文化特色和成就,就必须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坚持两者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不断提升竞争力,扩大影响力。
六是统筹文化发展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树立“效益”观念,追求投入的产出比率,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效益不同于其他行业,有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有的则只有社会效益,并不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获得效益的周期也千差万别,但社会效益始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是实现社会效益的重要经济支持与保障,因此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必须坚持正确导向,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决防止出现重文化产业轻文化事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
七是统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文化是比经济更为持久、更为深刻的国家竞争力。构建和谐社会、知识经济、学习型组织、循环经济等新的发展思路与模式的提出,把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了起来。在今天的经济社会活动中,文化内涵与其竞争力、品牌知名度、市场占有率关系日益密切。文化发展目前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成为一种特殊资本,一种底蕴丰厚的资源。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要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局性、战略性的工作,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防止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文化建设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不可能立竿见影,不能急功近利,需要锲而不舍,抓紧抓实。目前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化生产能力不足,文化资源大量闲置,文化活力没有充分激发,文化市场没有充分拓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繁荣。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社会消费范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文化不能出效益的观念;破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搞建设,只能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文化的观念;破除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发展文化只是宣传文化部门的职能的观念。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文化与经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进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穿透力和影响力。
八是统筹管好与放活的关系。党委和政府部门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应当做到不错位、不失位。不错位就是该管的一定要管好,不推诿,不扯皮,不该管的一定不要去管,要让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不失位就是形成上下一齐抓,全党一齐管,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不能借口与国际接轨、市场运行而放任自流。要勇于实践,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说到底,就是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全心全意服务于这个核心。为此,必须确立人民群众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充分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塑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作者:中共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第四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国家的角度看文化的重要性
工业091班邹奔虎2009007020
412007年10月党的党的十七大召开,文化软实力正式写入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这标志着,软实力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新的着力点,中国正开始通过发展国家软实力提升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出发,提出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说明党中央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的高度重视。
一、什么是文化?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二、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时期里,我国的文化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的软实力发展还显得薄弱,在总体上还处于软实力发展的初期。客观分析现在文化软实力方面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带来的价值观的迷茫,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等都是影响和威胁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另外,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霸权有加强趋势,文化霸权的再次兴起使民族国家间的文化利益矛盾加剧,而且,我国少数人为迎合西方霸权主义所提出的所谓的普世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进程。
与其它国家相比较: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亚太地区所占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仅占4%。从国际对比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2011年首超3%)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达到的10%以上的水平。我国文化产品存在贸易逆差:和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2004年全国图书、报纸、期刊累计出口总额2546万美元,进口总额1.6亿美元,逆差为6倍。
从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同期中国至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其中,美国几乎占到了一半。而我国影片出口则屈指可数。从全球文化的大范围看,在许多国家,有人如果听不懂贝多芬、莫扎特、巴赫的作品,就被认为不懂音乐,但听不懂《二泉映月》则似乎很自然。在语言文化方面,中国和西方的交流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美国高中学生只有2.4万人学中文,而学习法语的美国高中学生则达100多万。须知,中国人口有13亿,法国人口只有8000多万。在美国3000多所大学里,有近800所开设了汉语课程,但在中国,连小学甚至是学前班,都开设英语课程。大学生不考4级、6级被认为不思进取。
三、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同时加强对我国文化的保护,韩国申遗“端午节”事件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显着标志。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我们要站在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紧扣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形象的现代元素和核心元素,塑造国家文化形象;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以应对众多挑战;通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变文化资源大国为文化经济强国,在国力竞争中赢得优势。
第五篇:文化事业改革心得体会: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经营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研修班4月7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12日同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他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快速进步的新形势,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着力强化经营管
理,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推动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刘云山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加大文化领域科技应用力度。要遵循精神文明建设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在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扩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市场份额,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扩大投融资渠道,培育合格市场主体,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要从战略高度审视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积极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进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科技含量,提高文化产品的表现力感染力,更好地用先进技术建设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要密切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成果,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
刘云山强调,文化繁荣发展关键是人才。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改进培养方式,拓宽培养渠道,完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在培养理论、新闻、文艺、出版各门类拔尖业务人才的同时,培养一大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宣传文化系统经营管理人才和专门技术人才要有崇高的理想追求,确立正确的人生坐标,把个人的理想同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追求同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未来负责。要有强烈的创新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新观念看待新事物,以新思维研究新情况,以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经营管理模式和技术发展道路,不断提高文化领域的经营管理和科技创新水平。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广泛涉猎各方面专业知识,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成为经营管理和专门技术领域的行家里手。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风,秉持高尚的职业精神,恪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珍惜时代和社会创造的条件,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