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爱心得体会
如果黑板就是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的水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师爱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参考!师爱心得体会1
《师爱的智慧》深深地吸引我一口气把内容看我,并且边看边做笔记40多岁的老师了,也是深受“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影响过一代人,20年前是带着一颗爱心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感让我不敢倦怠。尤其是对学困生付出的更多,常常是课上讲过课下讲,放学后还要单独补,总觉得不让每个孩子掉队就是爱孩子,爱班级。虽然成绩上去了,但是孩子们见了我绕着走,对我的付出一点都不领情,似乎还充满了敌意。
当时觉得孩子小,长大了走上工作岗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了就会想起我这个小学教师的好。一天天,一年年的这样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感觉学生一批不如一批,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好管,我因此感到了倦怠。虽然也曾经反思过自己,但是总找不到倦怠的真正原因,总是把原因放在学生和家长方面。直到学习了《师爱的智慧》这门课,读到最后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我对学生的爱是强制性的,没有考虑到学生身心需求,为了成绩,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发展不均衡是必然存在的。我的爱没有使学生感到快乐,反而是压力,他们每天在这种爱的压力下学习、生活,进而把这种消极的爱的压力转移到家长那里,家长也会对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影响到家庭的和谐与快乐。
教师付出的是快乐,收获的就是快乐;教师付出的积极的情感,收获的就是积极的情感;教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就会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来换位思考问题。
“教师要善于把平凡的教学转化为精彩,把烦恼的事物转化为快乐。这样教师在施爱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巨大的快乐与满足”。师爱的智慧》像一根火柴,重新燃起了我内心尚未泯灭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相信自己会用智慧施爱。
本人通过聆听专家《师爱的智慧》的讲座,课程中“师爱是无私的爱,是智慧的爱”这一观点。深深的触动了我。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大家都知道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教师最好的形容。既然做了教师就要热爱这个行业,并愿意为教师这个职业奉献终身。我们只有“想”做好,才“能”做好。没有对职业的爱,就更谈不上对学生的爱。母爱般的引导,全力付出,不图回报,全心全意,是每个孩子迫切的需要。在我们班里一些经常发生的小事令人深思。放学了,孩子的家长种种原因迟到没来接孩子,我每次都把孩子叫在身边,放下课堂上的严肃,悉心的交谈,与他们一起等。
师爱心得体会2通过学习《师爱的智慧》一课的学习,不管是听专家讲座还是看书学习,其实我们好多老师往往都有一个同感,别人做过的,我们未必没有做过,但是别人为什么比我们成功?其实原因很简单,别人坚持下来了,而我们自己常常不能,所以说,将简单的事每天认真做到就是不简单,将公认容易的事每天认真做好就是不容易,所以我们除了学习别人的经验,还要坚持不懈,因为持之以恒其实就是最大的成功。孩子在成长中犯错是难免的,如何正确地面对犯错误的孩子?正确的态度是包容,具体的做法是提醒。著名教育专家郑洁也曾说过“如果孩子一生中犯一百个错误,我宁愿让孩子在学校犯下九十九个错误。”可见,老师包容学生,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包容学生的错误,并找准时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要记住:老师手中的两大武器一是宽容,二是等待。
我认为常给孩子微笑,让孩子感知爱,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灿烂的笑容,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给学生心里留下持久的影响。当我们想激发学生的斗志,当我们想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不妨轻轻一展笑容,就胜过千言万语,在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联系平时的工作实际,工作时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刻把学生当小助手,一切与学生有关的事都和他们商量,尽量采纳他们合理的建议;与他们共处时,时刻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说话的语气,多一些笑容,多一些表扬,多一些鼓励。多给孩子理解,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当代学生尤其渴望理解,只有真正理解被爱者的困难,愿望与要求,对学生的教育才能更加有效。
对一些我们所认为的“屡教不改”的学生。我们可能更适合去采取冷处理的方式,一如既往的关心他,要求他,给他缓冲的时间以反思自己的言行。同时,与其家长交换对这位学生的意见和看法,以引起家长的重视,促使其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言行及对子女的负面影响,分析孩子思想形成的诸种因素,共同制定帮助、解决的措施,并及时和孩子进行交流,达到思想、情感上的一致。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一定要使自己心静下来,一定不能急躁,更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爱心得体会3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一、爱生如人
爱生如人即像爱人一样爱学生。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不是“为某一特定社会作好准备”更不是“自己晋职升迁的台阶”。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生长”的理念,教师承载“园丁”的职能。“生长”是一种自在自发的过程,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性。为此,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生长秩序,为儿童发展其固有的本性提供自由的环境;作为“园丁”的教师,则应视学生为独立的、有尊严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人类生活,“学会做人”!
二、爱生如生
爱生如生即像爱学生一样爱学生。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发展”的理念,教师承载“先知先觉”的功能。“发展”注重学生主动性的激活和内在潜力的挖掘,强调未来愿景的可控性。知识的无限性和人类时间尤其是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要求我们教育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建构终身教育体制,创建学习型社会,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则应深刻理解自身承载的社会责任,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把知识的积累及智能的开发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传递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爱生如子
爱生如子即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工作便不再是“饭碗”,不再是“事业”,而是“良心工程”。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培养”的理念,教师承载“父辈”的功能。“培养”的教育是父母对孩子的细心“呵护”,辛勤“养育”,全身心的投入;作为“父辈”的教师,此时的爱既有慈祥也有严厉,有娇宠更有期待,著名作家魏巍笔下的教师就是如此。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因为,那不是孩子和家长所要的,更不是社会所希望的。教师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四、爱生如友
爱生如友即像爱朋友一样爱学生。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合作”要求教育奉行民主管理、公平竞争。作为“合作伙伴”的教师,要通过民主协商来管理班级,要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要让学生认识自然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性,理解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天理;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树立人人平等的价值观;懂得集体的生存价值,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学生要学会肯定别人、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学会正确的自我调节,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角色。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
五、爱生如己
爱生如己像爱自己一样爱学生。把他人当自己,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心理学上叫“换位思考”,其妙处自不待言。把学生当自己,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的个人意愿与主观能动性。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生成”的理念,教师则承载“重要他人”的功能。“生成”表示儿童的成长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对象性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信人成长过程中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生成”教育要求激发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主动发展;要教会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学会选择,选择他们自己的生活,选择他们自己的道路,选择他们自己的事业。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示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
师爱的内涵如此丰富,意义如此深远,唯有用智慧将这份爱编码,用精密的讯号,通过畅通的渠道,才能让学生用心去正确解读。没有智慧的爱会演化成一种苍白的爱,没有智慧的爱,在传递的过程中会被曲解,导致溺爱甚至错爱,智慧的爱则是深沉的爱,是博爱、大爱,教师惟有用智慧去撬动爱的杠杆,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师爱心得体会4我们知道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向师性”,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会有一种特殊的依赖。这时,孩子就会要求老师像父母那样关心照顾他们,体贴爱护他们。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渴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肯定。而老师的一言一行,就算是你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点头,在孩子眼里都是一种鼓励,都是一种爱,会让孩子产生温暖的幸福感。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热情来对待他的每一位学生。
“亲其师,而信其道”而“学其理”。这个道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老师所任教的这门学科是否感兴趣。喜欢这位老师就喜欢他的课,积极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认识完成他布置的作业,努力提高这门学科的成绩。那么究竟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呢?我想学生的答案一定是,他喜欢爱他的老师。
既然师爱对学生有着那么深远的影响,那么怎样把我们的爱传递给学生呢?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老师的爱呢?这就是“施爱”的智慧。
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不仅仅是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志向、智力、能力、性格、兴趣、特长、身体等等情况,更要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体会他们的思想和内心感受,触动他们的心灵。如果不能够方方面面深入地了解,那么就无法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就不能按照学生内心世界的特点去找到合适的教育途径、教育方法,那也就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也就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了。
只要你有心,其实“了解学生,信任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并不难做到。现在很多老师都认为自己做到了对学生的爱,但是是不是面向了每一个学生呢?
教师的爱不是偏爱,要无选择的、公正地、无例外地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对优秀的学生偏爱,对后进的学生另眼相待。教师对优秀生要严格要求,对后进生则要给予更多的关怀。所以说,“平等关爱学生”是施爱的重要原则。
师爱的智慧当然并不仅仅只有了解、信任、真诚,公平这几点,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相信大家都在不断地努力之中。
师爱心得体会5毛毛细雨点滴入土,最能滋润幼嫩的禾苗茁壮成长;人微体察,循循善诱,最能诱导纯朴的学生积极向上。用粗暴的态度斥责学生的不文明行为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给学生作了一次不文明的示范。要鼓励同学们用自己的脚去踏出一条新路子,要自己动脑筋去巡探知识的海洋。怎样才能全面培养他们?我的感受是,爱的力量无穷。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能精雕细刻地塑造他们的灵魂”。我记得有一学期,我让同学们练书法,一名同学新买的字贴第二天却不翼而飞,这不能不怀疑自班同学,我让丢字贴的同学在课堂上说了字贴的颜色、价格,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买的,如谁见后还给她本人或交给老师,等一两天没信息,第三天我上文具店买了一本同样的字贴,在课堂上当着同学的面,让丢字贴的同学认领,她拿到字贴高兴地说:“谢谢老师、谢谢同学”。就在此时我发现一名女生(她的同桌)低头不语,事隔三天她的同桌给寄来一封信,信中说到:“老师,今天晚上我插上卧室的门在给您写信,老师您真伟大!
几天来,我总躲着同学走,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上课什么也听不进去。等着您破案后的严厉批评,我真后悔不该拿同学的字贴,没想到您的做法出乎我的意料,你在上周五上语文课的时候,把字贴还给了a,顿时我心潮翻滚,坐立不安,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因为字贴在我书包里,你却说找到了,当时我眼含眼水不敢抬头,好象全班同学都在用眼睛注视着我,我想您一定用自己的钱为她买了一本,我的心情不能平静。您的做法保护了我的声誉,我真不知说什么好,现在我把买字贴的钱和这封信一并寄去,谢谢您——我尊敬的老师!”我收到信后找到这同学说:“老师了解你,知道你家里困难,钱还给你,望你好好学习”。这位同学拿住钱,咬着嘴唇,流着眼泪,望着我……可见,良性刺激充满情感、激励与期待。
兴趣乃学习之本,学生只有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才能有效调动其内在的动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拥有的最崇高的价值就是“师爱”。有了师爱,校园内就会充满生机、祥各与欢乐,学生如沐春风、如浴雨露。老师安于其位,敬于其业,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增强了学生对喜欢、爱戴崇拜的教师所教学科的极大热情,还能使教师的要求较好地得到落实,教育亦易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强化师爱的作用,可以预防也能较好地克服学习疲劳。我有一段亲身体会,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偶尔作文写得不错,没想到老师在评语中写了一段鼓励的话,还把它当作范文读给全年级所有班给的同学听,我感到欣慰,从那时起,我真觉得自己挺会写作文的,那个作文本,我一直保存到了现在,可见,学生从老师的鼓励中得到的力量是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的。
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爱好及刻苦认真的态度,常常受老师的影响和启发,教师优良的工作作风,高尚的职业道德,严谨的治学态度,高超的教学艺术以及对学生的关怀和期望,使学生产生尊重敬佩感,同时也会产生某种追随感,在教学中所产生的魅力,甚至可以改变学生的道路,鼓舞其一生。
第二篇: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
《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
利用APEC会议放假期间,我学习了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余敏副教授的《师爱的智慧》专题讲座。在这次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感情是人类的灵魂、行为的动力。推动力总是来自感情,才智永远只是一个指挥手段或控制手段。”是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我以为师爱就是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督促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自从学习了《师爱的智慧》,才使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师爱是智慧的爱。
记得以前在平日的教学过程当中,我总是给孩子们集体上思想教育课,告诉他们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以后才能过上好生活。借着思想教育课的光芒,我就大肆的给孩子们布置作业,包括早自习、午休时间、自习课时间等等,可是时间久了,我发现我们班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取得进步,反而退步了,学生的上课状态也懒散了,思想不集中,搞小动作,作业也频繁出现不认真、糊弄事的态度。这也是我认为孩子们越来越不听话、愈来愈不好管,也使自己觉得工作太累,更萌生出敷衍了事的念头。面对这种情况,我虽然也曾经反思过自己,但是总找不到真正原因,总是把原因放在学生和家长方面,认为家长督促的不够,教育的不及时。直到学习了余敏老师的《师爱的智慧》,读到最后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我
对学生的爱是强制性的,没有考虑到学生身心需求,为了成绩,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我的爱没有使学生感到快乐,反而是压力,他们每天在这种爱的压力下学习、生活,进而把这种消极的爱的压力反应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认真完成的态度上。
师爱是一种抵达学生心灵的情感。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老师要带着情感上讲台。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也不仅仅是智力的提升。它是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和思维的互动。弗洛姆说:“爱就是实事求是的看待一个人,认识到其独特的个性。”
记得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时,我给班级中考试前十名的同学发了奖品,以激励他们在今后更加努力学习,考取更好的成绩,同时也让其他同学以他们为榜样,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自从学习了余敏教授的“师爱是智慧的爱”这一小节内容,我认识到我已经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学习成绩看成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哪些与成绩无关但也同样重要或者更加重要的做人的品质,以致每一个班级中都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后进生,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他们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或表现极端。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不能单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像对待产品一样,以正品、次品和废品给学生分类和定义,而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都能进步。要抛弃单一的衡量标准,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正阳学生才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在奇迹,创造新人。”我们只有用爱与学生交流,才会创造出优秀的班
集体,才会使“桃李满天下。”
五年二班
王建军
第三篇: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
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
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一:读《师爱的智慧》有感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莲柯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冰心老师也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师爱是学生树立良好品质的奠基石。在读了《师爱的智慧》之后,我被书中的精彩论述所折服,从而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师爱。
在平日的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认为师爱就是关心、爱护学生,读了《师爱的智慧》中的走出师爱的误区,让我认识到在教育中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光有爱是不够的。不科学的“爱”有时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伤害。还记得我有一个学生叫周大志,是一个单亲学生,父母离异后,他随母亲一起生活。家中很是清苦,这些情况,是我在一次家长会中了解到的。大志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属中上游。我从内心萌发一个念头,帮帮这个孩子,于是平日里给他准备了学习用品,课间与他聊天,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并经常鼓励他。大志也知道我在他身上投入的爱。我十分希望我的关爱与呵护能使大志懂事,在班上努力地学习和生活。所以有时发现他的一些缺点,我也只是轻淡地说说而已,生怕伤了他的自尊心。于是,大志在这样的“关爱”下,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不听话,例如:跟同学打架,跟老师顶撞,交一些坏朋友,成绩明显下降。
此时我也感到有可能是太过于关爱造成的结果,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冷淡他”,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不去找他,看见他,故意视而不见,只是通过别的同学去了解他的情况。谁知我对他的态度一“冷”,他反而“热”了起来,主动跑来找我。我想:好,既然你来找我,就得听我说。经过几番攻坚,大志终于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因为他是单亲家庭,所以,总怕别人看不起他,所以他就故意表现强悍,结交不良朋友。听了他的话,我告诉他:“一个人要被别人看得起,就得有德行、能力,而不是哥们义气。看看你妈妈,你也应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听了我的话,大志流下了眼泪,望着我说:“老师,我知道了。”之后,大志变了,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这一次的事件中,我认识到教师在学生犯错的时候适当地惩罚学生不是害学生,而是爱他们。学生需要成功,同时也需要失败,没有失败哪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需要自信,同时也需要挫折,没有挫折哪能锻炼他们的自信。因此,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我们的出发点是爱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激励学生要灵活,就像寒假中给每一个孩子一张奖状,在有的人眼里或许会觉得这是泛滥,第一有必要给每一个孩子奖状吗?第二每一个孩子是否都有拿奖状的资格呢?读了书中对激励方式的阐述,我认识到当我们脑海中出现此类问题时,已经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学习成绩和一技之长看成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哪些与成绩无关但也同样重要或者更加重要的做人的品质,以致每一个班级中都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后进生,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他们背着沉重的心理包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或表现极端。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不能单纯以分数为唯一标准,像对待产品一样,以正品、次品和废品给学生分类和定义,而应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都能进步。要抛弃单一的衡量标准,全方位、多角度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自豪的地方。
正如书的扉首语中所说:“教育中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只有爱是不够的,师爱还应该充满智慧。”我们只有关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会让师爱有科学的方向,避免进入误区。
>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二:师爱的智慧心得>>(2151字)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一、爱生如人
爱生如人即像爱人一样爱学生。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不是“为某一特定社会作好准备”更不是“自己晋职升迁的台阶”。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生长”的理念,教师承载“园丁”的职能。“生长”是一种自在自发的过程,强调的是人的自然性。为此,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生长秩序,为儿童发展其固有的本性提供自由的环境;作为“园丁”的教师,则应视学生为独立的、有尊严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人类生活,“学会做人”!
二、爱生如生
爱生如生即像爱学生一样爱学生。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发展”的理念,教师承载“先知先觉”的功能。“发展”注重学生主动性的激活和内在潜力的挖掘,强调未来愿景的可控性。知识的无限性和人类时间尤其是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要求我们教育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建构终身教育体制,创建学习型社会,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则应深刻理解自身承载的社会责任,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把知识的积累及智能的开发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传递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爱生如子
爱生如子即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工作便不再是“饭碗”,不再是“事业”,而是“良心工程”。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培养”的理念,教师承载“父辈”的功能。“培养”的教育是父母对孩子的细心“呵护”,辛勤“养育”,全身心的投入;作为“父辈”的教师,此时的爱既有慈祥也有严厉,有娇宠更有期待,著名作家魏巍笔下的教师就是如此。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因为,那不是孩子和家长所要的,更不是社会所希望的。教师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四、爱生如友
爱生如友即像爱朋友一样爱学生。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合作”要求教育奉行民主管理、公平竞争。作为“合作伙伴”的教师,要通过民主协商来管理班级,要和学生建立深厚的友谊;要让学生认识自然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性,理解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天理;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树立人人平等的价值观;懂得集体的生存价值,合作共赢的重要性。学生要学会肯定别人、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学会正确的自我调节,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和角色。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
五、爱生如己
爱生如己像爱自己一样爱学生。把他人当自己,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心理学上叫“换位思考”,其妙处自不待言。把学生当自己,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的个人意愿与主观能动性。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生成”的理念,教师则承载“重要他人”的功能。“生成”表示儿童的成长是作为主体的人与对象性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信人成长过程中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生成”教育要求激发学生自身的成长需求,主动发展;要教会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学会选择,选择他们自己的生活,选择他们自己的道路,选择他们自己的事业。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示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
师爱的内涵如此丰富,意义如此深远,唯有用智慧将这份爱编码,用精密的讯号,通过畅通的渠道,才能让学生用心去正确解读。没有智慧的爱会演化成一种苍白的爱,没有智慧的爱,在传递的过程中会被曲解,导致溺爱甚至错爱,智慧的爱则是深沉的爱,是博爱、大爱,教师惟有用智慧去撬动爱的杠杆,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师爱的智慧心得体会三:师爱的智慧的心得>>(879字)
爱,是每个人都存在着一种心理需要,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别人的爱,同时,也爱着别人。我们知道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向师性”,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会有一种特殊的依赖。这时,孩子就会要求老师像父母那样关心照顾他们,体贴爱护他们。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渴望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肯定。而老师的一言一行,就算是你关注的一瞥、信任的点点头,在孩子眼里都是一种鼓励,都是一种爱,会让孩子产生温暖的幸福感。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热情来对待他的每一位学生。
“亲其师,而信其道”而“学其理”。这个道理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老师所任教的这门学科是否感兴趣。喜欢这位老师就喜欢他的课,积极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认识完成他布置的作业,努力提高这门学科的成绩。那么究竟学生喜欢怎样的老师呢?我想学生的答案一定是,他喜欢爱他的老师。
既然师爱对学生有着那么深远的影响,那么怎样把我们的爱传递给学生呢?怎么做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老师的爱呢?这就是“施爱”的智慧。
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只有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热爱学生。了解学生不仅仅是要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文明行为、志向、智力、能力、性格、兴趣、特长、身体等等情况,更要了解他们的精神状态,体会他们的思想和内心感受,触动他们的心灵。如果不能够方方面面深入地了解,那么就无法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就不能按照学生内心世界的特点去找到合适的教育途径、教育方法,那也就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也就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了。
只要你有心,其实“了解学生,信任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并不难做到。现在很多老师都认为自己做到了对学生的爱,但是是不是面向了每一个学生呢?
教师的爱不是偏爱,要无选择的、公正地、无例外地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能对优秀的学生偏爱,对后进的学生另眼相待。教师对优秀生要严格要求,对后进生则要给予更多的关怀。所以说,“平等关爱学生”是施爱的重要原则。
师爱的智慧当然并不仅仅只有了解、信任、真诚,公平这几点,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相信大家都在不断地努力之中。
第四篇:师德与师爱心得体会
师德与师爱心得体会
通过这次培训和自己在教学中的亲身体会,从事教学工作的我觉得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师德与师爱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在教学工作中尤为重要。教师爱岗敬业,必须通过热爱学生来体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也必须围绕着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来展开。
学生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和营养,而且获得了爱护与支持,有这种爱护和支持,尽管学习是一种艰辛的、必须复出大量体力和脑力的劳动,学生也会全力以赴的去学习。“爱是教育的基础”,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那么我们如何去体现这种更好的师爱呢?
首先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我们要关心了解学生不仅要从学习生活中关心,更重要的是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从学生的心理特性入手,来更好的关心爱护学生。
作为教师就需要热爱学生,不能嫌弃和歧视,而要以我们的师爱,给他们以真诚的爱,引导他们上进。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合理的给予表扬,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学习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信心。
其次,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现在的学生,对人对事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且个性极强,自尊心极强。他们不容许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基于此,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注意适当的方法。第一,平等友好的对待学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以朋友式的态度平等的对待学生,不能自视高人一等,粗暴的对待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他们有自卑心理同时又有很强的自尊心,简单粗暴的对待学生会深深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并且使他们更加自卑。教师只有全身心平等友好的接近他们,才能帮他们克服缺点,引导他们走向成熟。
第二,理解和信任学生。教师与学生在年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方面都存在着差别。教师只有善于理解和信任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应给予同情、理解和帮助,绝不能采取冷漠和教条的态度。要信任学生,对学生没有根据地无端怀疑,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你要把学生塑造成什么样的人,首先要相信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上进的一种暗示和激励。
有人说得好:“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尊重学生就是最好的教育手段,一个懂得尊重学生的老师,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
第三,严格要求学生。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严格要求也是师爱的另一种表现。高职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学习方法等原因导致学习效果不佳,但是不能由于他们的这种原因就对他们不严格要求,而放任自流。对学生要“执教以严”,才能“严师出高徒”。严格要求学生,就是要求教师要按照现行教学方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训练和教导每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体现在日常细小的教育和教育工作中,批改作业、课内外辅导和实习实训等,都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和教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此外严格要求学生,还要教师掌握合理、适度的分寸,做到严慈相济、严中见爱。
最后,要公平对待学生。教师应公平地、全面地关心和爱护每个学生。不论外貌,性格或性格差异,也不论学生优劣,教师都应一视同仁,不偏爱,不歧视。
纵观上述所言,教师应当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娴熟的教育技能,要以关怀、亲切的态度与学生沟通,教师应当走进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作为学生, 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爱他们的教师。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
第五篇:《师德与师爱》心得体会
《师德与师爱》学习心得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能力的培养者,更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者。育人的重大责任就落在了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肩上。这次培训我重点学习了《师德与师爱》这一内容,让我受益匪浅。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全国师德论坛上提出:“师德师教师最主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教师的理想信念、师德、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作为当代教师,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爱岗敬业,以德育人。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从点滴做起,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我知道这道理做教师的都明白,但真正做到就不是那么的简单了。我深知,只有这样的爱才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学生才会慢慢体会到。另外,爱要有原则,我对学生始终坚持严格、平等,严慈相济,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都毫不松懈。并且课下耐心辅导有困难的学生,经常查阅资料,上网搜一搜好的教育成功案例。因为我想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所以我要学会用无私的爱照亮孩子的心灵。
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教师每个人的自我修养。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须自己先受教育,可见,为人师表必先修养锻炼自己的品德,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每次学习和培训,都让我收获颇多,也有所感悟:今天的学生应该如何去教育?我们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该如何提升自己?我想,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和师爱;二要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要有刻苦钻研教学艺术的精神,善于反思,敢于探索。三要不断学习,努力去提高自己全方面的能力,做好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远程培训中《师德与师爱》的学习,我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