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植树问题》心得体会5则范文

时间:2019-10-29 22:4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植树问题》心得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植树问题》心得体会》。

第一篇:观《植树问题》心得体会

观吴正宪《植树问题》心得体会

上学期看了曹宁宁老师的《植树问题》,曹老师的课堂导入特别有新意,打破了我们一般的教学设计。他利用一个图,揭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这是《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一个点睛之笔,体现了曹老师教学创新性与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而今天我看了吴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吴老师的课一直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把探究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孩子讨论思考的时间。看完之后,我觉得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不管这节课难不难,好不好上,学生照样学得兴趣盎然,在一问一答中轻松掌握知识要点。

一、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带领孩子创设问题、解决问题。

植树问题我也上过这节课,这节课我感觉不太好把握,我当时特别重视关于直线“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并且只是利用例题,让他们简单的小组讨论、反馈,没有把这种题透彻的剖析、研究。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植树问题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吴正宪老师让孩子们去“画一画”,表示出你栽树的过程,并让孩子去展示和说明自己这样种树的理由,其他孩子去发现1号、2号、3号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的同学一条直线上每隔4米栽一棵(线段图),有的围成一圈,有的围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一一去探讨各种栽法里面涉及的数学知识。看似是帮提问题的同学解决疑问,实则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几种类型栽树的过程和每一种类型植树棵树和空隙之间的关系。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钻透”题的必要性。

当时我上这节课的时候好多学生对于间隔数很难以理解。而吴老师的这节课带孩子亲自体验和建构了载数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吴老师引导孩子画图,展示采用下面的学生问,展示学生回答,这样其他孩子也慢慢理解了每一种栽树的原理。并多次面向每一位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让学生在画、说的过程中直观感知了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树。然后又从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详细标出栽树棵树和间隔数的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两端都不栽”类型上,吴老师很幽默的带孩子建设:“说不定两端有商店、饭馆或其它的建筑物”,帮助孩子很快理解了。在引导、提取、总结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三、富有幽默、鼓励、积极的语言

听吴老师的课,经常会听到:“你说呀、真厉害、哇,我都没想到、太好了、老师舍不得擦掉你们的思想”等等话语,让孩子喜欢上这节课、参与到这节课,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作为一名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就应该多听听课,多学习各种名师上课的技巧和方法,站在孩子的思想出发设计一节课,结合自己的上课思路再去整合,我想这样坚持去上,总有一天,你也会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风格,自己上课的技巧,慢慢向名师队伍靠近。

第二篇:《植树问题》观课有感

植树问题是个经典的数学问题,之前也听过不少名师精彩的教学。但是今天,观看了宋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宋老师的课目标明确,主线明朗,结构严谨,生动有趣,特别是宋老师的语言天生具有一种磁性,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面具体来讲讲这堂课的主要亮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是学生在一节课中学习的方向,也是学生探索新知遨游知识海洋的灯塔,宋老师这节课主线明朗,由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轮滑入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把本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间隔”“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进行渗透,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之后宋老师从生活中的数目之间有间隔导入,再拓展到植树问题。学生通过提出猜想,自主探究,最后验证,得出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应用于生活实际,是这节课的亮点。

二、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无论是课前谈话,还是课中涉及的素材,都是从学生生活中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不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轮滑障碍间有间隔,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也有间隔?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间隔,请看(课件)钟面的刻度之间、水龙头间、晾晒的衣服间、咱们同学之间都有间隔。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我们统称植树问题。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植树问题》。

三、教法学法灵活多样。宋老师在整节课中让学生充分质疑,充分猜测,充分操作,最后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判断是正确的,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导入生活化。教师出示生活的数目,这样的展现方式既直观,又贴近学生生活。接着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的问题。之后,出示问题,让学生借助学具,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接着,利用画图来深入研究植树问题三种情况中,间隔与棵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轻松地引出公式。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本课从始至终处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从而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当然,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个人认为,宋老师的这节课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如在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特点时,教师的教学处理不够细致,略显粗糙。不过这些都不影响这是一节清新自然的好课,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操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体现数学的价值。

第三篇:《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

这学期的教研活动快要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学期也即将结束。今天上午数学组没有课的老师都听了我讲的一节数学课,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现对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导入

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1、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发现规律

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学习,让部分优生能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

2、简单验证,总结规律。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树-1

3、例题学习,例题拓展,让学生明确两端和两边的概念区别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里我一共借用了课本练习的一道题:一个求车站的个数,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棵数”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求路长时一个个都感动困难重重。到后来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设计有关,如果再上这种课,我一定要再认真设计教案,已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再好的设计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自我。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2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我把两端都栽,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载,三种种情况分别进行了统一讲解。

在教学中,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引出间隔一词,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空”在数学里叫间隔。在讲解过程中,我只讲解了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小组探究,究竟可以栽多少棵,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根据小组汇报结果,发现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针对不同类型题目进行巩固,最后指生谈收获。

优点:

本节课采用了小组探究,最终班里的各个小组都探究出最终三种情况,可见小组探究是合理有效的。

本节课使用了自己制作的小道具,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以及发现规律。

本节课三种类型课程一起讲解,具有挑战性,也想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解时先讲解只栽一端的情况,通过道路展示,学生发现棵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也就是棵数=间隔数。通过这种情况,学生容易发现和归纳出另外两种,两端都栽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关注植树问题和生活中的练习,注重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体现。例如:楼梯、挂灯笼、公交车站牌、斑马线等生活实际问题。

练习题的设置采用不同的类型,循序渐进,比较合理。

缺点:

在讲解过程中,因为要讲解三种情况,语速有点过快。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在讲解时针对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的情况,没有请学生举例说明你在哪里见过。数学源于生活,而我在讲解时忽略此处知识点和生活的联系。对于在栽一端情况,有道路的一端是湖等,对于两端都不栽的情况,可以结合实际,在教学楼之间植树。这样学生理解更深一层。

导入时间太短,应该增加,在导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多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由于内容比较多,会感觉整体课堂进度比较快。应该在内容多的时候,让学生也不会有很赶的感觉。

收获:

通过几次讲课,对于上课的时候大约有了一个控制。同时现在见到不同的学生和听评课的老师时,也不会存在紧张现象。教案自己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也改了又改,一直没有发现在逻辑或者各个环节设计上有什么问题。当有其他教师在听课的时候,就发现处处存在问题。每一次讲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成长,一直都知道自己说话的语速比较快,自己面对的是小学生。在各个方面发展还不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确实应该慢下来和学生加强沟通。我希望在我的课堂里的孩子都是自己探究去发现规律的。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3

20xx年1月4日,我有幸参加首届智慧教室创新教学赛课活动,我执教的《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教学学生熟悉的植树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经历猜想、实验、抽象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间隔与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智慧教室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上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1.适度改编。原教材例题是“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体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我把它改编成“城区路面改造,为了更加美化绿化,园林工人在全长为1000米的城区道路的一边植树”;

2.亲历思想。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学时,结合情境图出示问题,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经历分析思考的全过程并初步感受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原来的问题。

3.建构模型。重点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通过画图、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生活运用不断强化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而智慧教室软件正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让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

智慧教室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智慧教室软件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具备的教学辅助功能。充分发挥发掘和利用智慧教室软件中的抢答、挑人、IRS反馈系统、图片无限复制等功能,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探究的参与面和参与度。

软件功能的使用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无论是哪项功能的使用,都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如抢答功能等。

1.没有错误的技术,只有错误的选择。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2.不能为“智慧”而“智慧”,要让“智慧教室”成就“智慧教师”,让智慧教师完美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我暂时只是运用了其中的一些技术手段而已,触摸到了冰山的一角。只有我们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希望能离“智慧”近一点。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4

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针,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通常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成功之处:

1.利用例1题目,渗透研究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复杂问题——简单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复杂问题的过程,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掌握研究问题的思想方法,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启发学生利用在 10米、15米、20米的小路一侧栽树,通过画线段图借助图形让学生体会当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只栽一端,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植树问题不同情况的数学模型,进而解决例1的问题,学生也就能快速解决问题了,并且能够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2.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线段图的理解,学生发现了植树问题的不同情况的数学模型。为了更深入理解这一数学模型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观察线段图,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当两端都栽时,发现最后一棵树没有对应的间隔,所以棵数=间隔数+1;当两端都不栽时,发现最后一个间隔没有对应的棵数,所以棵数=间隔数-1;当只栽一端时,发现最后一棵数对应最后一个间隔,所以棵数=间隔数

不足之处:

由于归纳总结了三种类型的植树问题,导致练习只做了一题,学生没有及时的进行巩固,知识夯实不够充分。

再教设计:

控制好教学节奏,增加练习量,夯实巩固所学知识。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5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植树方案这一环节上,学生将间距定为1米、2米、4米、5米、10米,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 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教室里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最后还把刘翔雅典奥运会上精彩夺冠的场景再次重现,并出示110米栏的图,从中找到间隔,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6

5月2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举办的“小学数学教学能手评选——课堂教学展示”。欣赏了同行智慧、高效的课堂教学,聆听了名师、专家精彩独特的点评,感触多多、收获多多!自己课讲完了,有一些轻松,但也有深深的遗憾!

我所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第117页内容,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形成猜想——化繁为简——合作交流——发现规律——梳理方法——应用规律”的教学流程,意在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这一过程。反思本课教学过程,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重情境创设,让学生亲近数学

讲授新知时,利用猜谜语“手”导入,孩子很感兴趣。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引入“间隔”“、间隔数”;感知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并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间隔,让学生体会不同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数学本质,从而提炼出“植树问题”的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洋溢数学信息。

二、重自主探索,让学生体验数学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就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根拐杖。在突破本课重点部分,我用课件演示“一棵一棵的种树”,使学生认识到:一棵一棵的种,一直要种到100米,太麻烦、太浪费时间?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程,动手画线段图、完成表格,寻找规律。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的全过程,很快地找到了“间隔数”与“全长和间距”之间的关系、“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实践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三、重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植树问题的模型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我出示了生活中的一些植树问题。如:“路灯的安装”,让学生自主完成巳知总长和间距,

求路灯的座数。又如:“跨栏”,出示图片,学生从中找到间隔数,并用间隔数乘以间距求出全长。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孩子们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更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这节课虽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一、练习设计缺乏趣味性

题型设置太过单一(应用题),可挑选些填空题、选择题,让孩子们进行智力闯关,从而体验作业也是一种快乐。

第二题可改为“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这样会和主题“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更为贴近。

二、细节的处理不够到位

1.要善于鼓励。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更离不开老师由衷的鼓励。课堂中,我惦记着教学任务,也放不开自己,没能经常鼓励、赞美学生,好孩子可是夸出来的呀!

2.要懂得微笑。上课时,我应多一些微笑,让四(1)班的孩子都感到我是喜欢他们的,这样有助于拉近我们师生间的距离,让他们更具安全感,营造一个更为和谐的课堂氛围!

3.要前呼后应。教学例1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需要多少棵树,之后动手画图验证猜想,但忽略了反馈:“谁的猜想正确呢?” 、“为什么?”这样的话既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要面向全体。课堂中,要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不能扶得太牢。如:“巩固练习”部分,可采取学生介绍解题思路、批改同伴作业、生生互评等形式,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增强自信心、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过:“平庸的老师传递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理解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学习知识。”我明确肩上的重任,定将掌握课标、更新观念,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在课堂教学中减少缺点,慢慢地增多优点与亮点,让自己的数学教学充满学问!充满魅力!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7

今天我们开始了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数学广角》的学习,本单元中只要学习的是有关植树问题的学习,植树问题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个难度,基本上是将奥数的知识渗透进入了。为了能够让那个孩子们更好的理解,我今天只和孩子们研究了植树问题中的例1,一边两端栽的情况。现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节课的反思如下:

1.抽象思维不够灵活,比较匮乏。

在教学的时候刚开始给出了例题,让孩子读了题,然后进行分析,可是学生很茫然连题意都理解不了,这时自己也有些紧张了于是就给孩子恩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可是“植树问题”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他的目的最终也是回顾生活中为服务生活做准备,可是对于现在的孩子没有一点生活经验,对于这样的题型又不好用实验去表示,所以老师在丰富的语言和表达在这节课中也显得很无力的,学生听得仍然是一脸的茫然,教师也真是一脸的无奈呀!所以针对的这样的情况,我用图示给孩子们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演示和讲解,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有了一定的理解,我很高兴啊!

2.知识的迁移存在很大的欠缺。

在例题中给出的是“植树的问题”理解了,可是在练习的时候把植树问题变成了“要求插红旗、安路灯、安电线杆”的题就不会做了,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了,就不会于例题联系起来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充分看出来了学生对知识的类比能力的欠缺。这也是自己比较忽略的一点。

3.学生不会举一反三的应用。

在一道题中给出全长、间隔长让学生求棵树,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勉强的求出,可是,变化一下,给出间隔长、棵树,要求全长就不会了,感觉很困难了,眼神一下子就变得很茫然了。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知识的迁移了变化很欠缺,分析能力比价弱。

总之,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课中,重点引导学生的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加强,训练他们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然后,通过不同类型的题,加强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做到出来题能够想到是那种类型,应该用那种方法。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8

随着在线教育的火热,新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方式的探索不断出现。改变应试制下的被动的课堂学习方式,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由此,“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伴着在线教育的浪潮进入人们的视线,进入了我们师范附小。经过长时间的钻研与探索,我们学校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师范附小博雅和乐翻转课堂三段八环教学模式,附小课堂迎来来了新的生机。

周三,听了翟德凯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感受很深,对我们学校独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老师真正成了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微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中的任务,总结出植树中的三种情况,并作出了详细顺畅的汇报。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有序合作探究。学生一直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课堂学习氛围和谐浓厚。

二、教师点拨适时合理,有画龙点睛之效。这节课翟老师说的很少,只是做到每个环节间的过渡与衔接,适时的点拨,在突破难点时,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圆形的防护栏要打5个桩,这时翟老师拿出一个铁环,直观清晰地展示出化曲为直的过程,然后通过微视频的学习,拓展到封闭图形植树其实就是一端栽树的情况,轻松突破难点。

三、小组建设富有成效。小组合作讨论有序,展示汇报分工明确,语言规范,学生的优秀表现让我很震惊,这就是学生的潜力所在啊。小组展示汇报时,其余的小组都在认真倾听,并对他们的表现给出了中肯的评价,台上的孩子们自沉稳,台下的孩子们认真,生生互动及时有效。

四、达标检测设计合理,由易到难。翟老师的习题设计层次分明,使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真正做到全面教育检测。

“翻转课堂”对于我们来说都只是一个新的尝试,它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利用微视频“先学后教”,课堂上进行有效互动。今后我会精心备课,做好小组的建设工作,努力学习使用这种教学模式。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9

3月4日,学校组织大学生参加了植树造林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乘坐校车颠簸了一路于下午2点到达目的地——万盛。穿着统一的黄色T恤,戴着鲜艳的橙黄色帽子,挂着灿烂的笑容,同学们的到来为荒凉的大山注入了一股青春和活力。

新传的学生依次排成队铺满弯曲的山林小道,为山上的树苗供水。像传递奥运火炬似的,每个人接过那盛满水的桶时都小心翼翼的,全神贯注,仿佛这水桶里载的不只是水了,而是满满的希望和沉甸甸的责任。

领导在植树之前激动地说道:“我们大学生每人植100棵树,便会种出一片大学林!”的确,当我们植完后,从车上遥望这片浇浸了自己的汗水的“大学林”时,仿佛能嗅到几十年、几百年之后这片绿荫散发的清香,听到鸟儿的欢鸣。此番义务植树,给了我许多的启示: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当几百股这样的力量汇聚起来时,将足以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

书本不是大学生唯一的知识源泉和精神食粮,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能陶冶情操、铸炼品性。

多出来象牙塔走走,你会发现这个社会为你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可以挥洒汗水、实现梦想的舞台!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0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问题,而这个内容以前是安排在四年级下册。在植树问题中,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并且将这些知识能潜移默化的给大家以思考路线。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三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和环形(一端不栽)。教学过程中需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探究推理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同时使学生将这一数学问题拓展,感知到这是一种数学额模型,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我这节课主要解决的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将问题探究推理的方式,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借助图形,利用一一对应的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首先,设计层次分明。整节课设计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通过探索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人民大会堂前柱子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两个问题推理探究到新知识——植树问题。给与学生一个较大的数据,不能一眼就看出结果,但是能通过猜想假设,并运用一一对应的这种关系来得到对于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得到植数棵树比间隔数多一。可是在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于植树这一类的数学模型我们可以通过简化的线段图来简化思考过程,淡化图形意识。毕竟对于10多岁的小孩子,他们的潜意识还是以完整的图形思维为主,为了培养他们简化思考过程。其次,联系生活进行拓展思维。当学生体验到植树问题,但如何去将这种模型推广化就值得思考!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的过程。设计中,虽然创设了情景,但一次的体验不能达到继续建构学习的水平。所以,这节课我多次向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而且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从植树、路队、楼房、锯木等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发学习兴趣,产生共鸣,激发探究欲望。

这节课虽然层次分明,联系实际,但问题仍然存在。

一、学生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的逻辑理解性存在差异,无法将规律运用于求路长的问题。只有部分学生掌握,这恰恰说明学生能找规律不会用规律。也就是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的链接,我要加强对规律的扩散教学,比如:得出规律时,可以说说“间隔数=棵数—1,路长=间隔数×间隔长”知识的扩散。

二、把握每一个细节,问题即时解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学生的质疑,间隔长和间隔数之间的区别,两端和两边的区别,应该考虑学生的知识构建,学生的知识认知一般是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活动体验而自主建构的。在这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虽然我创设了情境,但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可以利用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

对于自身的学习还有待加强,对于知识的拓展,像“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植树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要试着走出去,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创新。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1

假期研修中,认真观看了赵刚老师的《植树问题》的及教学视频,收获颇多,启发很大。现在进行以下梳理,以期进行更好的学习吸收。

纵观这节课,赵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遵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的原则,以“感知———探究———应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思考、归纳”等活动,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建构起“植树模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一、从生活中感知植树问题。

数学知识生活化,是一个教学大趋势。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自如地应用。教学中,如果例子举得好,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功效。赵老师这节课从始至终,都很好的贯彻了这一原则。

1、导入新课生活化。上课伊始,赵老师向学生展示出孩子们最司空见惯的手掌,抛出问题:“在我的手上,你看到了数字几?”学生很容易回答:“数字5。”“数字5表示什么?”“手指数。”接下来,老师再问“你还看到了数字几?”“数字4。”“数字4表示什么”“手指与手指之间的距离有4个。”老师引出了“间隔”这个词,很容易就过渡到了《植树问题》这个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数学的模型思想。

2、探究问题生活化。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赵老师跟学生谈话:“学校榆山校区准备对校园作进一步绿化,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大家愿意尝试一下吗?我们先来看看学校的设计内容吧:在小路的一边种5棵树。请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设计?”听说要为学校设计植树方案,很显然,学生的探究热情被调动起来了。

3、应用问题生活化。探究结束后,赵老师给学生的问题也都是学生生活中很容易见到的。譬如:悬挂气球问题,剪彩带问题。包括课后的检测题:16名小学生排成一列纵队,每两名小学生之间相距1米,这列队伍长( )米;校运会的运动场上,1条跑道有2条石灰线,4条跑道有( )条石灰线;在一条全长2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这样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二、在探究中思考植树问题。

新修订的课标强调学生的感知与体验,想象与归纳,老师适时地创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让学生有体验、有积累、有收获。

1.经历观察、操作过程,积累体验性经验。赵老师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怎么种树,自己设计植树方案,让学生逐渐地意会、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按照你的设计方案,你把这条小路分成了几段?”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对植树棵数和段数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2.经历探究、思考过程,积累方法性经验。这里的“探究”指的是融行为操作与思维操作于一体的活动。本册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编者意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化繁为简”的思想,并通过各种活动,借助直观图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赵老师通过不断的提问“两端都栽时,种5棵树有几个间隔?”“4棵“呢?”“3棵呢?”“……”逐一类推“50棵呢?”“100棵呢?”来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方法性经验。

3.经历概括、反思过程,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如果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就达不到思维的深刻性。赵老师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方法法性经验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两端都种时,种的棵树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最后很容易就得出了两端都栽时,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棵树=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1”。

三、在应用中建构“植树模型”

教材中设置“数学广角”单元教学内容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机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而是让学生体探索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赵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待商榷。学生在做“剪彩带”的问题时,表现得不太自信,有一部分学生会求间隔数,但不能运用规律+1,这说明,学生的“一一对应”的思想没有得以确立,“植树模型”还没有得以牢固建立。“植树问题”的本质就是点与段之间的对应问题。“模式建构”与“一一对应”的思想要比“植树问题三种情况的区分”更为重要。赵老师的这节课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在现实生活中,植树问题披着形形色色的外衣,存在着复杂多样的情况,如安装路灯、走楼梯、锯木头、挂气球、剪彩带等,而学生常常会被这些美丽的外表所迷惑。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它们的本质,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它们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我们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际生活的纷繁复杂,以两端都种为基础展开研究,充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在练习设计时,要注重习题的灵活性、开放性,避免学生死记规律机械化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情境的过程,发现并感悟植树问题其它两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联系,并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赵老师反思的好,他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种教法都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过程,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任何一个数学模型的建构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同制作建筑模型般,它需要充足的材料,充足的时间,更需要充足的耐心来搭建它。切莫让结果代替过程,与学生一起共同经历这个不可或缺的美妙的建构过程,让师生共同成长吧!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2

一、遇到的问题:

《植树问题》是三年级第一学期教材数学广场中的教学内容,也是二期课改中数学拓展性的知识。是曾经无数次被搬上?舞台?演绎出了许多经典课例。因此在教学准备阶段,我认真地研读了很多课例,发现在诸多课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 任课教师都特别重视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所谓的“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 。普遍采用了“学生独立探究(或分组探究)、反馈交流、教师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并将“三种情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牢固地掌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索地直接加以应用。 但是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知识链接。

二、第一次试教分析:

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探究两端都植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加深对植树问题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与理解。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

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 )米,每隔5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这条路的长度,

从而探究出两端都要植树时的间隔数和棵数之间的关系,要求是这样的:设计:全长( )米,每隔5米,有( )个间隔,种( )棵树让学生独立思考,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 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一定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长度时,要考虑到平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们,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并加以提炼,然后通过猜想,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又能活用教材,对教材进行了整合和重构,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即两端都植;两端都不植;封闭情况下的植树问题(一头植和一头不植)。

三、第二次试教分析:

我把目标制定为:知识性目标: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过程性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掌握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课前我布置学生去数一数路灯排列有什么规律,初步感受物体个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这样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有所观察,有所思索,有所实践。既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做好课前准备,又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情景聘请学生做环境设计师,说明学校南墙边有一段40米的小路,学校准备在路的一侧种树,按照每隔10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择优录用。我先请学生估计产生不同的意见,此时需要验证,怎样验证,学生想出不同的办法,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得出结果。学生的思绪一下打开了,最后出现了三种方案:第一种,两头都种,有5棵数。这样可以让学校有更多的绿色。第二种有3棵,头尾都不种。因为节约成本。第三种有4棵。种头不种尾;或者相反;又或者考虑树的实际生长空间不够,成本既不太高,绿色又不会太少。在这个环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感受植树问题的特征,这个时候我利用模具加以归纳、总结,形成规律。学生靠自己主动、独立地完成所学任务,发现规律,发现特点,找到窍门,感到非常高兴,记得牢固。

但是问题又就出现了,在和学生开始列举生活中有关植树的问题的事情,然后运用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解决插彩旗,仪仗队队伍的长度、走楼梯、锯木头等问题。为什么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间隔数+1=棵数”“间隔数-1=棵数”却无法运用呢?在发现规律与运用规律间缺少了怎样的链接?

四、第三次试教分析:

首先,创设了情境,学生仅凭一次体验是不可能全部达到继续建构学习主题的水平。不仅需要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而且还需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在举例过程中,比如手指之间的点段,座位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还利用了“一刀两断”来说明锯木头的问题,让我惊喜不已。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这时的学生才会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

其次,书上的例题直接给出了植树的图片,棵数、段数一目了然,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深入地思考。如果在动手之前,再补充一句:根据题目要求,你想怎么种?有几种种法?画一画线段图或者用手边的东西代替树摆一摆。再出示3种植法的图片,学生证实自己的考虑是全面的。这样的设计会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借助数形结合将文字信息与学习基础结合,使得学习得以继续,使得学生思维发展有凭借,才能使得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渗透

五、反思:

1、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

数学的信心。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我设计了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例如: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第2个小环节中“如果你是园林工人,你会怎么种?”,让学生自主探索出在一条路上植树时,有3种不同的情况:“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再如:在自主探究、建立模型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定路长和间距,通过画图的方法验证“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又如:在最后联系实际,综合练习时,我放手让学生自选习题进行解答。

2、渗透“以小见大”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程理念有个更具“与时俱进”的显著特点是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关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想检验大数目时遇到困难,可引导通过“以小见大”来找规律加以验证,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从而不失时机给学生渗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的后续学习积累更丰富实用的思想经验。

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头都植的规律的探究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自主寻找两头都不植的规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自己整理表格,很快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产生了很强的成功感,同时也有了一份自信,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3、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3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春姑娘已经向我们缓缓走来,在这春意盎然的阳春三月里,我们迎来了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响应国家绿化的号召,使当代大学生充分了解有关数目的知识,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及其远大意义;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保护树木花草的责任感;增强爱护树木的能力。于是我们学校响应国家“大学林”的号召,组织开展了大型植树活动。

3月4日下午我们每个人带着小红帽,站在操场上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帷幕,我们经常听别人说“把绿地送给大地。”因为绿地是大地的衣裳。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大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万物都向人们露出春天的微笑。3月4日在这个阳关明媚的日子,我们代表学校执行一个特殊而神圣的任务——植树。怀着兴奋而又期待的心情,我跟着这支植树的大队出发了。

在车上我们兴致勃勃,一路欢声笑语,脑袋里在思考着植树的整个过程究竟是怎么的呢?一路看窗外,看着看着只见窗外逐渐由城市变成宁静朴素的小山村。不一会老师就对我们说:“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各位同学下车。”下车后我们步行了一段路程,来到了植树的地点,这里简直就是就焕然一新,空气也新鲜了许多,大片大片的绿色映入眼帘,看到属于我们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的小树苗,我很高兴,因为我们的任务是要赋予她神圣的生命,各位同学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老师发放工具。我和另外的两个女同学组成了一组,我们这组领了两个铁铲和三棵树。我们先把树苗搬到我们我们要种的地方,不论男生还是女生,我们开始动手挖的挖,锄的锄,铲的铲,干的热火朝天,等我们挖的差不多,我们就把树苗的根部拿去衡量我们的坑够不够大、够不够深,如果不够,就继续挖,直到合格为止。然后把树苗放进去,扶正,盖上泥土,然后再给生机勃勃的树苗浇浇就可以了。最后我去打了一桶水,给刚种好的树苗浇上水。整个植树的过程就完了,我们一组看着自己刚刚种好的小树,心里不要提有多高兴。我们分别看看自己的手上、脚上都沾上了泥土,心里想着为城市增添一点绿可真不容易啊!

几亿年前,地球归动物所拥有的时候植物繁茂,到处生机勃勃,充满了绿色,但是,智商远远高出其他动物的人类出现后,植物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的急剧减少。那是因为,人类为了建造房屋,砍伐树木所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商业需要,大批大批的砍伐树林留出空地,用来建造大楼。正因为许多人擅自砍伐树林和树木,所以大自然被破坏。

砍伐树木的坏处很多。大家都知道树木可以循环二氧化碳,如果大量砍伐树木,树木的数量就会急剧减少,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无法得到循环。茂密的树木可以阻挡沙尘暴,前两年北京遭遇沙尘暴,整个城市被沙子所笼罩这也是因为缺少树木的保护所造成的。

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参加植树活动就是为生命增添活力,焕发生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植树的队伍中来,是应对全球气候变的需要、也是改善重庆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作为山城重庆的一份子,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的历史使命,我们不容推卸,而要勇于担当。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博的,但是只要千千万万人参与进来,在微博的力量也会变得无穷大,在微小的绿叶也可以造就一片森林海洋,绿色成就生命,生命延续绿色,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用双手托起一片绿色的明天,托起我们美好的未来!

天空,已有蔚蓝色变成白色;河流,已由清澈明净变成发黑发臭的污水;森林,因为人们不保护,已有郁郁葱葱慢慢变为一片荒芜。我们应当让秃岭变青山,让沙漠变绿洲。所以在今后我就要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种下一棵小树,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一点色彩。

此时我心里满是快乐与轻松,很快一颗颗树苗就在春土中,以昂扬的的姿态向世界宣布自己有块立足之地。此后,它们会长成参天大树。

本次活动在有关部门的大力组织下,最后圆满成功的结束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积极参加本次植树活动是我们认真履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六个一”以及“绿化长江行动”的责任,也是为建设“森林重庆”贡献我们微薄的力量。

植树为了环保,为了保护地球母亲。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们大家每一个人的贡献是一份力量,大家的力量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

完成植树后,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车上。这几个小时虽然很累,但心情都很舒畅,每个人的面上还有露出一份甜甜的笑容,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都感觉到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我心里想着:我们的家园太需要绿了,绿色的种子需要大家来播种,种一棵树,植一丛草,在一盆花………让我们用爱创造绿色的世界吧!

通过本次活动,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我的环保意识,使我懂得了科学种树的方法以及树木养护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我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增进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我的责任感。

这次“大学林”植树活动,让我知道了,世界是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绿色,缺少绿色。我建议大家都行动起来,多植树,多爱护树,建立植树日,植树周。让我们有一个绿色的学校、绿色的国家,绿色的世界。

第四篇: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

上学期看了曹宁宁老师的《植树问题》,曹老师的课堂导入特别有新意,打破了我们一般的教学设计。他利用一个图,揭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这是《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一个点睛之笔,体现了曹老师教学创新性与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而今天我看了吴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吴老师的课一直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把探究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孩子讨论思考的时间。看完之后,我觉得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不管这节课难不难,好不好上,学生照样学得兴趣盎然,在一问一答中轻松掌握知识要点。

植树问题我也上过这节课,这节课我感觉不太好把握,我当时特别重视关于直线“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并且只是利用例题,让他们简单的小组讨论、反馈,没有把这种题透彻的剖析、研究。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植树问题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吴正宪老师让孩子们去“画一画”,表示出你栽树的过程,并让孩子去展示和说明自己这样种树的理由,其他孩子去发现1号、2号、3号学生出现的问题。有的同学一条直线上每隔4米栽一棵(线段图),有的围成一圈,有的围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一一去探讨各种栽法里面涉及的数学知识。看似是帮提问题的同学解决疑问,实则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几种类型栽树的过程和每一种类型植树棵树和空隙之间的关系。 当时我上这节课的时候好多学生对于间隔数很难以理解。而吴老师的这节课带孩子亲自体验和建构了载数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吴老师引导孩子画图,展示采用下面的学生问,展示学生回答,这样其他孩子也慢慢理解了每一种栽树的原理。并多次面向每一位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让学生在画、说的过程中直观感知了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树。然后又从学生在黑板上画图详细标出栽树棵树和间隔数的之间的数量关系。在“两端都不栽”类型上,吴老师很幽默的'带孩子建设:“说不定两端有商店、饭馆或其它的建筑物”,帮助孩子很快理解了。在引导、提取、总结中构建解决此类问题的模型。

听吴老师的课,经常会听到:“你说呀、真厉害、哇,我都没想到、太好了、老师舍不得擦掉你们的思想”等等话语,让孩子喜欢上这节课、参与到这节课,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作为一名没有多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就应该多听听课,多学习各种名师上课的技巧和方法,站在孩子的思想出发设计一节课,结合自己的上课思路再去整合,我想这样坚持去上,总有一天,你也会慢慢摸索出自己的风格,自己上课的技巧,慢慢向名师队伍靠近。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2

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万物都向人们露出春天的微笑。清晨的小草挂着露珠,晶莹剔透。晨光照耀下的大树,吐露嫩芽,郁郁葱葱。

一大半的人认为只有在植树节才要保护树林和树木,我的观点却恰恰相反,我们不能只在植树节保护树林和树木,应该无时不刻的保护着树林和树木。

几亿年前,地球归动物所拥有的时候植物繁茂,到处生机勃勃,充满了绿色,但是,智商远远高出其他动物的人类出现后,植物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的急剧减少。那是因为,人类为了建造房屋,砍伐树木所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商业需要,大批大批的砍伐树林留出空地,用来建造大楼。正因为许多人擅自砍伐树林和树木,所以大自然被破坏。

砍伐树木的坏处很多。大家都知道树木可以循环二氧化碳,如果大量砍伐树木,树木的.数量就会急剧减少,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无法得到循环。茂密的树木可以阻挡沙尘暴,前两年北京遭遇沙尘暴,整个城市被沙子所笼罩这也是因为缺少树木的保护所造成的。

在我们单位组织我们去明阳天下植树基地参加他们举行的大型义务植树活动。种下一棵棵小树苗,种下希望和快乐,希看它会迎着东风茁壮成长,当夏天到来的时候,可以郁郁葱葱地为我们遮挡阳光,当秋天到来的时候,可以给我们送来秋天的气味;当冬天到来的时候,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热和。

此次活动提升了我们的环保意识,经过自己亲手栽种树苗的过程让我们加强了环保观念,与同事们一起植树更进步了我们沟通,与同事们一起合作更加强了团队凝聚力,领悟团结就是气力的真谛。此次活动也很好的与各部门进行了交流,大家互相取经,取长补短。为同事之间的友谊打下了基础。在植树过程中更发扬了吃苦刻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社会比如土壤,生命如同种子,需要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来浇灌,最后才长成参天大树,种下的是希看,收获的是一片葱郁。

“饮水思源,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带着这份感恩与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做完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挖坑、种树、浇水,为我们的生活工作的环境做了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都感觉到有一种成功感的喜悦。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是我们的期看。眼前这棵幼苗,我们用我们爱心作成长的水分,用我们的爱心作为成长的营养成份,日复一日的盼它早日茁壮成长,成为大树,为我们共同的家增添一份绿意,为美化环境增添一份小小的气力。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3

3月4日,学校组织大学生参加了植树造林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乘坐校车颠簸了一路于下午2点到达目的地----万盛.穿着统一的黄色T恤,戴着鲜艳的橙黄色帽子,挂着灿烂的笑容,同学们的到来为荒凉的大山注入了一股青春和活力。

新传的学生依次排成队铺满弯曲的山林小道,为山上的树苗供水。像传递奥运火炬似的,每个人接过那盛满水的桶时都小心翼翼的,全神贯注,仿佛这水桶里载的不只是水了,而是满满的希望和沉甸甸的`责任。

领导在植树之前激动地说道:“我们大学生每人植100棵树,便会种出一片大学林!”的确,当我们植完后,从车上遥望这片浇浸了自己的汗水的“大学林”时,仿佛能嗅到几十年、几百年之后这片绿荫散发的清香,听到鸟儿的欢鸣......此番义务植树,给了我许多的启示: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当几百股这样的力量汇聚起来时,将足以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

书本不是大学生唯一的知识源泉和精神食粮,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能陶冶情操、铸炼品性。

多出来象牙塔走走,你会发现这个社会为你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可以挥洒汗水、实现梦想的舞台!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4

3月4日,学校组织大学生参加了植树造林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乘坐校车颠簸了一路于下午2点到达目的地——万盛。穿着统一的黄色T恤,戴着鲜艳的橙黄色帽子,挂着灿烂的笑容,同学们的到来为荒凉的大山注入了一股青春和活力。

新传的学生依次排成队铺满弯曲的山林小道,为山上的树苗供水。像传递奥运火炬似的',每个人接过那盛满水的桶时都小心翼翼的,全神贯注,仿佛这水桶里载的不只是水了,而是满满的希望和沉甸甸的责任。

领导在植树之前激动地说道:“我们大学生每人植100棵树,便会种出一片大学林!”的确,当我们植完后,从车上遥望这片浇浸了自己的汗水的“大学林”时,仿佛能嗅到几十年、几百年之后这片绿荫散发的清香,听到鸟儿的欢鸣。此番义务植树,给了我许多的启示: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当几百股这样的力量汇聚起来时,将足以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

书本不是大学生唯一的知识源泉和精神食粮,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更能陶冶情操、铸炼品性。

多出来象牙塔走走,你会发现这个社会为你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可以挥洒汗水、实现梦想的舞台!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5

20xx年1月4日,我有幸参加首届智慧教室创新教学赛课活动,我执教的《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教学学生熟悉的植树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经历猜想、实验、抽象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间隔与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而智慧教室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上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1.适度改编。原教材例题是“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体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我把它改编成“城区路面改造,为了更加美化绿化,园林工人在全长为1000米的城区道路的一边植树”;

2.亲历思想。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学时,结合情境图出示问题,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经历分析思考的全过程并初步感受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原来的问题。

3.建构模型。重点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通过画图、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生活运用不断强化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而智慧教室软件正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让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

智慧教室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智慧教室软件具有传统教学手段不具备的教学辅助功能。充分发挥发掘和利用智慧教室软件中的抢答、挑人、IRS反馈系统、图片无限复制等功能,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有效提高学生课堂探究的参与面和参与度。

软件功能的使用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究,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无论是哪项功能的使用,都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如抢答功能等。

1.没有错误的技术,只有错误的选择。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2.不能为“智慧”而“智慧”,要让“智慧教室”成就“智慧教师”,让智慧教师完美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我暂时只是运用了其中的一些技术手段而已,触摸到了冰山的一角。只有我们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希望能离“智慧”近一点。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6

随着在线教育的火热,新的教学理念、课堂组织方式的探索不断出现。改变应试制下的被动的课堂学习方式,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由此,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伴着在线教育的浪潮进入人们的视线,进入了我们师范附小。经过长时间的钻研与探索,我们学校也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师范附小博雅和乐翻转课堂三段八环教学模式,附小课堂迎来来了新的生机。

周三,听了翟德凯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感受很深,对我们学校独有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原来数学课还可以这样上,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老师真正成了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微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中的任务,总结出植树中的三种情况,并作出了详细顺畅的汇报。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有序合作探究。学生一直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课堂学习氛围和谐浓厚。

二、教师点拨适时合理,有画龙点睛之效。这节课翟老师说的`很少,只是做到每个环节间的过渡与衔接,适时的点拨,在突破难点时,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圆形的防护栏要打5个桩,这时翟老师拿出一个铁环,直观清晰地展示出化曲为直的过程,然后通过微视频的学习,拓展到封闭图形植树其实就是一端栽树的情况,轻松突破难点。

三、小组建设富有成效。小组合作讨论有序,展示汇报分工明确,语言规范,学生的优秀表现让我很震惊,这就是学生的潜力所在啊。小组展示汇报时,其余的小组都在认真倾听,并对他们的表现给出了中肯的评价,台上的孩子们自沉稳,台下的孩子们认真,生生互动及时有效。

四、达标检测设计合理,由易到难。翟老师的习题设计层次分明,使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真正做到全面教育检测。

“翻转课堂”对于我们来说都只是一个新的尝试,它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利用微视频“先学后教”,课堂上进行有效互动。今后我会精心备课,做好小组的建设工作,努力学习使用这种教学模式。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7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春姑娘已经向我们缓缓走来,在这春意盎然的阳春三月里,我们迎来了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响应国家绿化的号召,使当代大学生充分了解有关数目的知识,了解植树节的来历及其远大意义;进一步了解树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保护树木花草的责任感;增强爱护树木的能力。于是我们学校响应国家“大学林”的号召,组织开展了大型植树活动。

3月4日下午我们每个人带着小红帽,站在操场上拉开了此次活动的帷幕,我们经常听别人说“把绿地送给大地。”因为绿地是大地的衣裳。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大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万物都向人们露出春天的微笑。3月4日在这个阳关明媚的日子,我们代表学校执行一个特殊而神圣的任务——植树。怀着兴奋而又期待的心情,我跟着这支植树的大队出发了。

在车上我们兴致勃勃,一路欢声笑语,脑袋里在思考着植树的整个过程究竟是怎么的呢?一路看窗外,看着看着只见窗外逐渐由城市变成宁静朴素的小山村。不一会老师就对我们说:“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各位同学下车。”下车后我们步行了一段路程,来到了植树的地点,这里简直就是就焕然一新,空气也新鲜了许多,大片大片的绿色映入眼帘,看到属于我们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的小树苗,我很高兴,因为我们的任务是要赋予她神圣的生命,各位同学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老师发放工具。我和另外的两个女同学组成了一组,我们这组领了两个铁铲和三棵树。我们先把树苗搬到我们我们要种的地方,不论男生还是女生,我们开始动手挖的挖,锄的锄,铲的铲,干的热火朝天,等我们挖的差不多,我们就把树苗的根部拿去衡量我们的坑够不够大、够不够深,如果不够,就继续挖,直到合格为止。然后把树苗放进去,扶正,盖上泥土,然后再给生机勃勃的树苗浇浇就可以了。最后我去打了一桶水,给刚种好的树苗浇上水。整个植树的过程就完了,我们一组看着自己刚刚种好的小树,心里不要提有多高兴。我们分别看看自己的手上、脚上都沾上了泥土,心里想着为城市增添一点绿可真不容易啊!

几亿年前,地球归动物所拥有的`时候植物繁茂,到处生机勃勃,充满了绿色,但是,智商远远高出其他动物的人类出现后,植物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的急剧减少。那是因为,人类为了建造房屋,砍伐树木所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商业需要,大批大批的砍伐树林留出空地,用来建造大楼。正因为许多人擅自砍伐树林和树木,所以大自然被破坏。

砍伐树木的坏处很多。大家都知道树木可以循环二氧化碳,如果大量砍伐树木,树木的数量就会急剧减少,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无法得到循环。茂密的树木可以阻挡沙尘暴,前两年北京遭遇沙尘暴,整个城市被沙子所笼罩这也是因为缺少树木的保护所造成的。

绿色是生命的色彩,参加植树活动就是为生命增添活力,焕发生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植树的队伍中来,是应对全球气候变的需要、也是改善重庆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作为山城重庆的一份子,这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的历史使命,我们不容推卸,而要勇于担当。

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博的,但是只要千千万万人参与进来,在微博的力量也会变得无穷大,在微小的绿叶也可以造就一片森林海洋,绿色成就生命,生命延续绿色,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一起用双手托起一片绿色的明天,托起我们美好的未来!

天空,已有蔚蓝色变成白色;河流,已由清澈明净变成发黑发臭的污水;森林,因为人们不保护,已有郁郁葱葱慢慢变为一片荒芜。我们应当让秃岭变青山,让沙漠变绿洲。所以在今后我就要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种下一棵小树,为我们的城市增添一点色彩。

此时我心里满是快乐与轻松,很快一颗颗树苗就在春土中,以昂扬的的姿态向世界宣布自己有块立足之地。此后,它们会长成参天大树。

本次活动在有关部门的大力组织下,最后圆满成功的结束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积极参加本次植树活动是我们认真履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六个一”以及“绿化长江行动”的责任,也是为建设“森林重庆”贡献我们微薄的力量。

植树为了环保,为了保护地球母亲。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们大家每一个人的贡献是一份力量,大家的力量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

完成植树后,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车上。这几个小时虽然很累,但心情都很舒畅,每个人的面上还有露出一份甜甜的笑容,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都感觉到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我心里想着:我们的家园太需要绿了,绿色的种子需要大家来播种,种一棵树,植一丛草,在一盆花………让我们用爱创造绿色的世界吧!

通过本次活动,提高了我的动手能力,增强了我的环保意识,使我懂得了科学种树的方法以及树木养护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我和同学之间的互相合作的团队精神,增进了我和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了我的责任感。

这次“大学林”植树活动,让我知道了,世界是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绿色,缺少绿色。我建议大家都行动起来,多植树,多爱护树,建立植树日,植树周。让我们有一个绿色的学校、绿色的国家,绿色的世界。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8

假期研修中,认真观看了赵刚老师的《植树问题》的及教学视频,收获颇多,启发很大。现在进行以下梳理,以期进行更好的学习吸收。

纵观这节课,赵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遵从“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的原则,以“感知———探究———应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思考、归纳”等活动,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模型思想),建构起“植树模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

一、从生活中感知植树问题。

数学知识生活化,是一个教学大趋势。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自如地应用。教学中,如果例子举得好,可以起到“四两拔千斤”的功效。赵老师这节课从始至终,都很好的贯彻了这一原则。

1、导入新课生活化。上课伊始,赵老师向学生展示出孩子们最司空见惯的手掌,抛出问题:“在我的手上,你看到了数字几?”学生很容易回答:“数字5。”“数字5表示什么?”“手指数。”接下来,老师再问“你还看到了数字几?”“数字4。”“数字4表示什么”“手指与手指之间的距离有4个。”老师引出了“间隔”这个词,很容易就过渡到了《植树问题》这个课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数学的模型思想。

2、探究问题生活化。在引导学生探究时,赵老师跟学生谈话:“学校榆山校区准备对校园作进一步绿化,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大家愿意尝试一下吗?我们先来看看学校的设计内容吧:在小路的一边种5棵树。请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设计?”听说要为学校设计植树方案,很显然,学生的探究热情被调动起来了。

3、应用问题生活化。探究结束后,赵老师给学生的问题也都是学生生活中很容易见到的。譬如:悬挂气球问题,剪彩带问题。包括课后的检测题:16名小学生排成一列纵队,每两名小学生之间相距1米,这列队伍长( )米;校运会的运动场上,1条跑道有2条石灰线,4条跑道有( )条石灰线;在一条全长2km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这样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二、在探究中思考植树问题。

新修订的课标强调学生的感知与体验,想象与归纳,老师适时地创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让学生有体验、有积累、有收获。

1.经历观察、操作过程,积累体验性经验。赵老师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先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用学具摆一摆怎么种树,自己设计植树方案,让学生逐渐地意会、体验、感悟。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按照你的设计方案,你把这条小路分成了几段?”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学生对植树棵数和段数的关系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材料,为学生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打下了基础。 2.经历探究、思考过程,积累方法性经验。这里的“探究”指的是融行为操作与思维操作于一体的活动。本册的“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材编者意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化繁为简”的思想,并通过各种活动,借助直观图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赵老师通过不断的提问“两端都栽时,种5棵树有几个间隔?”“4棵“呢?”“3棵呢?”“……”逐一类推“50棵呢?”“100棵呢?”来引导学生不断积累方法性经验。

3.经历概括、反思过程,积累“数学地思考”的经验。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如果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就达不到思维的深刻性。赵老师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方法法性经验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在两端都种时,种的棵树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最后很容易就得出了两端都栽时,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棵树=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1”。

三、在应用中建构“植树模型”

教材中设置“数学广角”单元教学内容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机械的公式和抽象的模型,而是让学生体探索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赵老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情境,从简单的情况入手,在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的规律,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待商榷。学生在做“剪彩带”的问题时,表现得不太自信,有一部分学生会求间隔数,但不能运用规律+1,这说明,学生的“一一对应”的思想没有得以确立,“植树模型”还没有得以牢固建立。“植树问题”的本质就是点与段之间的对应问题。“模式建构”与“一一对应”的思想要比“植树问题三种情况的区分”更为重要。赵老师的`这节课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在现实生活中,植树问题披着形形色色的外衣,存在着复杂多样的情况,如安装路灯、走楼梯、锯木头、挂气球、剪彩带等,而学生常常会被这些美丽的外表所迷惑。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它们的本质,从这些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它们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我们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际生活的纷繁复杂,以两端都种为基础展开研究,充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在练习设计时,要注重习题的灵活性、开放性,避免学生死记规律机械化操作。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情境的过程,发现并感悟植树问题其它两种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联系,并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

赵老师反思的好,他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种教法都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过程,总在摸索中不断完善。任何一个数学模型的建构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同制作建筑模型般,它需要充足的材料,充足的时间,更需要充足的耐心来搭建它。切莫让结果代替过程,与学生一起共同经历这个不可或缺的美妙的建构过程,让师生共同成长吧!

第五篇: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理解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发现问题实质,总结规律并进行辨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问: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字,我们的身上也有,来,伸出你的一只手,你能看到数字几。

生1:5

师:5在哪里?还能看到其它的数字吗?

师:在我们手上有4个空,这个空,在数学上也有名字,我们把它叫做“间隔”(板书)接下来我们来比比谁的反应快,5个手指头,几个间隔?4个手指头几个间隔?3个手指头几个间隔?2个手指头几个间隔?同学们反应可很快,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跟间隔有关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

二、经历探究,尝试解决

1、出示课件:同学们在全长1000米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同学们齐读题目,边读边想,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 现在你能独立解答吗?试试,做在你的练习本上。请不同解法的学生去黑板上板书。预设学生出现的算式及原因:

方法一:1000÷5=200(棵)(不知道200求的是间隔数或间隔数和棵数相等)

方法二:1000÷5+2=202(棵)(“两端要栽”所以加2)方法三:1000÷5+1=201(棵)(棵数比间隔数多1)

方法四:1000÷5×2=400(棵)(“两端要栽”理解成了两边)

2、根据学生生成展开教学

师:刚才在你们做的时候,我看了一下,同学们大致出现了这么几种答案。

我很奇怪,怎么每个答案里都有1000÷5,你们认为1000÷5求的是什么?

生:间隔数。师:怎么想的?

那看来全长÷间隔长度得到的就是间隔数,对吧?

让几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理由。

师:看来,不管哪种猜想,都跟间隔数和棵数有关。那究竟谁的猜想对呢?想知道吗?(想)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能不能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法来验证一下谁的想法对呢。

预设学生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1、相不到办法。

2、用画图。

3、画线段图。

4、用手指等方法。

5、用学具摆等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办法自主探究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

三、简单验证,发现规律。

(一)活动:

出示:活动要求:

(1)先想办法独立研究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画一画,摆一摆,也可以请小组内的同学帮助。(3)完成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二)展示学生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师:哪些同学愿意把你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汇报:

生1:我画了5棵树,有4个间隔,我发现棵数比间隔数多1。生2:我们画了7棵树,有6个间隔。我也发现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

生3:我画了3棵树,有2个间隔。

师:通过3位同学用不同的数据进行研究,都发现了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师:下面没汇报的同学看看你们自已的研究,和他们得出结论一样的举手,看来通过我们全班同学的多次实验得出的这个规律是成立的,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

那如果知道棵数,要求间隔数呢?(间隔数=棵数-1)对,你看同一个问题我们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师:同学们以后在独立学习的时候,也要象今天这样,遇到问题,一定要多进行几次实验,这样得出的结论才可靠。

师:现在我们通过验证之后,我们的结论指向了哪一种猜想?

(三)反复探究,揭示规律。

师:哪个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要用间隔数加1?同意吗? 师:回顾刚才的学习,除了得到这个结论之外,你还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学生会想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以及遇到问题可以借助数学工具------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决等等,对一些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提炼。

四、继续研究“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的规律

师:刚才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解决了两端都栽的问题,生活中在一条直线上种树还会有这样两种情况,出示“只栽一端”和“两端都不栽”的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得出了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这两种情况,棵数和间隔数又会是什么关系呢?

师:同学们可以借助自已喜欢的方式,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发现跟同桌交流。

生交流,汇报。

师:其它同学同意他们得出的结论吗?给大家说说,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

生1:看的上面的图。生2:用的推理的方法

„„

小结:同学们看,数学家们总结出来的规律,我们同学通过自已的探究也能发现,你们真棒!现在三种情况下,棵数跟间隔数的关系清楚了吗?还有没有问题?

五、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一)基础练习: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在全长60米小路的一边种树,每隔3米种一棵

(两端都栽),一共要种20棵树。()

2、有一条100米长的石子路,在石子路的一侧每

隔2米栽一棵树(只栽一端),需要准备50棵

树。()

3、在相距60米的两楼之间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共栽20棵。()

刚才我们运用规律解决了几个植树问题,可是,如果时间久了,这些规律也忘记了,你还有什么办法能再把它们找回来吗?(画线段图)还记得开课时我们用到的手吗?在我们手上就有一个植树问题的模型,想一想,这相当于植树问题的哪一种情况?

(二)、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其实运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在一条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六、回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和收获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吗? 上完课后,我对整堂课进行了反思,并且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三个修改:

一:是在呈现学生的几种不同的猜想后,想办法进行验证时,我原来是这样处理的:“你作能不能用一种直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谁的想法是正确的,我感觉当时好多学生有点蒙,不知所云,极个别的学生提出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这个时候我说:“黑板上同学的答案最少都是200棵,那我们就要画那么多树来研究吗?”当时学生也是感觉太麻烦,太复杂。然后我引导学生“那怎么研究方便呢?”引导学生少画点进行研究。

反思:上完之后我在反思,尽管这节课学生也知道遇到复杂问题要想简单的方法,但是对学生来说,思维跳跃性比较大,黑板上的200棵、199棵、201棵等都还没有经过验证,让学生画多少棵进行验证呢?好象不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教学进行的不是很顺畅。

修改:直接跟学生说:“要知道谁的猜想正确,我们得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咱们可以用画一画、摆一摆这种形象直观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那么刚才我们分析了,1000米,5米一个间隔,有200个间隔,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画出200个间隔或者摆了那么多树来进行研究。”学生感觉到太麻烦,这个时候他们主动地想去寻求一种解决问题的简单的方法,有的学生想到不用画那么多树,老师再追问:怎么少画点也可以呀,你怎么想的?”这个时候学生想到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方法,水到渠成,顺应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我感觉这样一改,教学也变得轻松了,因为是学生自已感悟到的方法,所以体会特别深刻,后面学生在研究两端都种的过程中,他们不在需要老师的任何按示,他们自已会少画点进行研究。这次在成都上课,吴正宪老师对这一环节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第二个修改是:在学生同桌合作探究两端都种的规律时,为少数研究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学具,可能有的老师会质疑,为什么不给所有的学生都准备学具,我是这样想的,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部分学生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或抽象思考来解决问题,但是也有的学生可能抽象思维的水平弱点,这个时候他们借助学具直观操作是可以进行研究的,这样处理,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第三个修改就是练习题,两旁安路灯,原来是让学生自已列式,这次我改成了选择题,提供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并且让学生全体参与,选几就出几,学生根据对题的理解,出现两种不同的选择,然后让不同选法的学生陈述理由,让学生在生生对话中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已的纠错过程中感受到今后读题目要仔细,审题要认真,我相信这些从孩子嘴里说出来的感悟比老师的强调所起的作用要好得多。

下载观《植树问题》心得体会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植树问题》心得体会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猜想、画图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感悟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画图分析......

    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七元P106~111及练习二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学生会用线段图来表示植树问题中的三种植......

    《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教案及反思 张淑花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6-108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植树问题的规......

    植树心得体会

    植树节心得体会 八年级六班 李卓航 2014年3月9日,我们班到北坡森林公园进行了一年一度的植树活动。早上7点30在操场集合,然后大家一起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尽管人很多,但是我们......

    植树心得体会

    植树心得 3月4日,学校组织大学生参加了植树造林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乘坐校车颠簸了一路于下午2点到达目的地----万盛.穿着统一的黄色T恤,戴着鲜艳的橙黄色帽子,挂着灿烂的笑......

    植树心得体会

    植树心得体会 ——明阳天下植树基地 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万物都向人们露出春天的微笑。清晨的小草挂着露珠,晶莹剔透。晨光照耀下的大树,吐露嫩......

    植树心得体会

    植树心得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育树”的传统,爱白杨的挺拔,爱垂柳的柔美,爱松树不屈的风骨。除了这种精神的寄托外,人们更看重它的实用价值。有了树,才会有和谐美丽的......

    植树心得体会

    我植树的一些心得体会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春姑娘已经向我们缓缓走来,在这春意盎然的阳春三月里,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响应国家绿化的号召,使我们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