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0疫情背后的故事心得体会800字
战“疫”路上,英雄出征,感动着无数中国人,向他们致敬!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疫情背后的故事心得体会,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
疫情背后的故事心得体会(一)
对于2020年来说,这个数字是非常美好的。可是,肺炎疫情的到来给我们的祖国蒙上了一层乌云,笼罩着中华大地,突然间,天空黯淡,世界阴冷。然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一群团结友爱、不怕艰难的人民,他们坚守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美德,盼望着“乌云”背后的灿烂的阳光。
一马当先,甘当战“疫”的“探路人”。这是一群无畏勇敢的人们,他们不顾安危,奔赴在抗疫一线。嘴里说着“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的钟南山院士义无反顾地前往武汉抗击病毒;“年后准备举行婚礼的年轻夫妇义无反顾上演战“疫”最美夫妻档;多日面临着高强度工作的护士全然不知脸上早已布满了勒痕;得知同行好友感染病毒泣不成声的医生毅然决然转身救人……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然而这些专家学者、白衣天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为拯救生命,为民族担当,他们是国家的脊梁,更是人民的恩人。
万众支援,勇做战“疫”的“守护者”。我们的祖国在危难之际,有一群无私奉献的人,他们尽己所有捐赠着医疗物资。韩红东奔西走募集捐款约一亿元,众多明星网红纷纷慷慨解囊;有为抗战亲自押送物资的汽车司机;有为抗战抗战甘当志愿的青年战士;有为抗战投笔宣传防疫知识的文人墨士,他们一切行动寄托他们美好的祝愿,爱与善良无关阶层、无关年纪,在灾难面前,他们都是大美之人,都是敢于为国家奉献的人,他们是最美的战“疫”“守护者”,我们这个充满爱与力量的国家,在战“疫”面前,大家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抗战,众志成城战疫情,用无私无畏的“大爱”续写着中国故事。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纵使我们每个人的力量如同小流,但只要团结起来也可汇成大江大海。尽管疫敌再凶再险,但我们团结的力量便可让病毒彻底消灭。零三年的非典挺过来了,零八年的汶川大地震挺过来了,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新型肺炎的“乌云”终会消散,这场防控阻击战“疫”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待到春暖花开之际,阳光明媚之时,我们再共同约定,一起行走于祖国的大川南北。
疫情背后的故事心得体会(二)
曾想过,春节假期可以多几天,时间慢些走,让我们可以在家多陪陪父母,在家吃碗热腾腾的元宵,成了许多人的一种奢望。可当这天真正来临时,日子却因为共赴时艰显得漫长,我们渴望迈出家门,同抗击疫情的“逆行者”们一起奋战。虽不能冲上“疫”线,但请不要忘记,留在家里,同样是作战,凝聚着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疫情当前,谁不想安安全全、舒舒服服地待在家呢?然而勇敢的战士,总会在该冲锋的时候义不容辞地挺身而出、责无旁贷地英勇奋斗。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建议全国人民“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的钟南山院士,自己却第一时间赶往武汉抗疫最前线。这是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驱动,更在于我们的一举一动,勾画着中国的模样。不出门,阻隔病毒传播,或许是我们普通人能做的贡献。但平凡之中见诸伟大,我们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我们还能做的更多。
“响铃模式”就是同频共振,准确接收党和国家的“信号源”。今年春节,全国各地民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居家防疫、自我隔离,履行公民的法定义务。但不串门、少出门,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疫情是魔鬼,不能让魔鬼藏匿。只有把魔鬼暴露在“阳光”下才能看清它,确保信息公开透明;万众一心才能尽早战胜疫情,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宅”在家中的我们,要常开窗通风,让中央疫情防控工作精神和决策部署“吹进来”,呼吸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最新鲜的行动“空气”,掌握疫情信息、做好疫情预防、备好防疫物资,全国一盘棋,才能步调一致、共克时艰。
“响铃模式”就是平安来电,万家灯火是幸福团圆的“长明灯”。抗击疫情,一人奋战在前,全家力挺在后。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见证了太多令人泪目的感动时刻。阔别新婚妻子,毅然选择“蜜月”出征;护士妈妈抗击疫情,只能和女儿“隔空拥抱”;放弃春节假期,用服务暖人心的广大基层干部,还有电力保障人员、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筑工人……关键时刻,一部手机是我们彼此沟通交流、加油打气的“纽带”。我们想问的很多、想看的更久,千言万语汇成一句,就是平安归来。别让在外的他们牵挂担心,“妈妈你放心去打怪兽!”才是电话这头我们共同的语言,在家守候团圆,待你凯旋归来。
“响铃模式”就是有战必应,我们都是抗击疫情的“勤务员”。“宅”在家十多天,或许会觉得无聊,但决不能陷入“静音”或“超长待机”。现在是抗击疫情最关键的时刻,谁放松就是对病魔的放纵。英雄从来不会带来胜利,而是引领胜利的曙光。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无数“逆行背影”感动你我他,更激励每一个人。留下一万块就匆匆离去的袁兆文;什邡“大树哥”5万公斤蔬菜支援武汉,涓涓善举汇成大爱洪流。“响铃模式”,就是当基层干部一天拨打600多个电话时,我们能第一时间回应,配合做好防控工作;在家办公,和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尽己所能,一袋蔬菜、一个口罩到捐献物资,相信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春天一定会到来。
我们在奋斗,中国在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属于每一人。时间不是治愈疾病的解药,奋斗才能真正守护人民健康。“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宅”在家的我们要做最坚定“捺”,支撑奋战第一线的“撇”,陪伴他们一起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我们就能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加油,中国!加油,每一个中国人!
疫情背后的故事心得体会(三)
战“疫”路上,英雄出征。84岁的钟南山,第一时间奔赴武汉前线;73岁的李兰娟,率队支援武汉,已连续奋战一个多月;57岁的张定宇,拖着患“渐冻症”的身体冲锋在前,争分夺秒与“疫”魔抗争……
老将冲锋,后生可畏。在万众一心共同战“疫”的过程中,人们重新认识了90后、00后。当疫情来临时,这群曾经被贴过“孩子气”、“自我”、“佛系”标签的青年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用行动与汗水践行责任与担当,为自己的青春作出最美注脚。他们似乎一夜长大,成为守护我们的英雄。
守望相助,传递希望。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平凡英雄冲在一线。他们,是默默奉献,为奋战在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解决后顾之忧的志愿者;他们,是从年前开始就从未停止奔波,为宅在家的人们送去各种必需品的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他们,是引领社区居民群防群治,筑牢社区疫情防控严密防线的社区工作人员……他们,虽然职业不同,却在疫情来临时不约而同选择了逆行,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不平凡的奉献传递希望。
隔离病毒,不隔离爱。“医生,请离我远点。”武汉一名患者的话不仅让医生红了双眼,也使无数人泪目。让医生离远点,是担心传染,是希望“他们为更多武汉市民护佑生命”;“我们给武汉写首歌吧,今天就写!”1月23日离汉通道关闭,居住在北京、家乡在武汉的谭旋给远在新西兰的段思思发了这条微信。两人熬了一个通宵,写出两首歌曲为武汉声援,一首是《战书》,一首是《武汉伢》;“他们看到了我的视频以后,觉得这座城市还是在正常运转,还有那么多的人很积极地保卫这座城市。”这是视频博客博主“蜘蛛猴面包”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说的一段话。从1月23日开始,“蜘蛛猴面包”走上街头走进社区,用自己的视角记录着武汉人和病毒之间的拉锯战,传递着抗“疫”正能量……普通人的抗“疫”暖心故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抗“疫”加油,为大家鼓劲儿!无数感人瞬间汇聚,形成抗击疫情的大爱洪流。他们,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但决不能掉以轻心。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每个人都在为家国而战。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但总有人用平凡造就伟大。致敬抗“疫”中的平凡英雄,他们身上具有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核。因为他们,我们对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充满信心。寒冬终将过去,让我们一起迎接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疫情背后的故事心得体会(四)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全国人民再次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这一切,来之不易,也反映出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速度和能力。
“中方行动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展现出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评价的,中国在这场同疫情的斗争中,举全国之力,以独有的速度、规模和效率,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战果,“为世界争取了时间”。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当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武汉和湖北告急,各地医务人员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有人除夕夜星夜驰援,有人元宵节紧急集结,“患者挣扎在死亡线上,我们提前进驻一分钟,他们就多了一分生的希望”;为了能在10天内建成火神山医院,7000余名建设者日夜鏖战、24小时不间断施工,“快点、再快点”成了他们的口头禅;为更有效防治新冠肺炎,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奋力攻关,以最快时间完成了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分离病毒毒株等基础性科研工作……在这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中,无数人像他们一样,以“加速”冲锋的姿态,与时间赛跑、同疫情较量。正是因为他们的“加速度”,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才得以呈现出持续向好的势头。
这种“加速度”背后,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价值指引,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当前,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为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们不仅要抓紧疫情防控,也要抓好经济社会运行。而要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为实现今年目标任务创造条件,同样需要防控疫情的精神和干劲。近期,从国务院到各地政府,再到各行各业,都在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正轨而“加速”。国务院印发通知,要求2个工作日答复企业复工复产申请;广东、浙江等地政府出面协调、甚至包机包车赴外省“抢”人,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很多企业为员工配备了防护物资,一手防疫情、一手抓生产……举国合力战疫情的“加速度”,俨然已经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上下同欲者胜。我们相信,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就一定能履险如夷、化危为机,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夺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胜利。
疫情背后的故事心得体会(五)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梅花不惧严寒、坚强不屈的顽强精神一直以来为世人所熟知。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面对疫情仍然十分严峻的形势,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有“寒梅精神”,不畏困境、顽强拼搏、迎难而上,坚决奋战在抗“疫”一线,带领人民群众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做一朵“先锋梅”,迎风傲雪挺“疫”线,用奋斗书写“初心”华章。“我将尽我所能,和病毒做对抗,定能战必胜!”95后护士郭佳萌剪去长发,“断发出征”抗“疫”一线。她曾是温室的“雏菊”,却在寒冬时节“逆向生长”,穿上了“白装”,就成了“寒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坚”。面对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广大党员干部要有“我先上”的觉悟和“我要上”的决心,勇当先锋、争作表率,坚决果断投身到战“疫”第一线,做一朵“先锋梅”,傲雪迎霜、不畏严寒,任凭“雪虐风饕”也毫不退缩。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冲锋在防“疫”最前沿,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做好联防联控,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
做一朵“战斗梅”,攻坚克难战“疫”线,用无畏描绘“担当”画卷。湖南衡山县东湖镇医生宋英杰,年仅28岁,连续多日奋战在防“疫”一线,因劳累过度,离我们而去。他也是父母的心头肉,却在重要关头挺身而出,披上了“盔甲”,就成了“战士”。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疫情防控处于胶着对垒的状态,广大党员干部要有“粉身碎骨浑不怕”的魄力、无惧“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勇气,在关键时刻逆流而上、向险而行,深入防“疫”一线“主战场”,做一朵“战斗梅”,以无畏之姿、勇挑重担,以无惧之态、战斗在第一线;坚决做到守土担责、守土有责、守土尽责,集中精力把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位,筑牢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做一朵“守护梅”,尽心尽力守“疫”线,用坚守奏响“为民”乐章。哪里有疫情、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决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主动深入一线战“疫”,加强科学防“疫”宣传,消除群众疑虑,坚定群众信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加固群防群控的严密防线,严防死守,使群众放心;及时提供生活必需品,解决群众实际困难,让群众安心。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做一朵“守护梅”,尽心尽力坚守在防“疫”一线,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战“疫”,守护在群众身边,让群众的心静下来、暖起来。
冬天已经过去,春天从梅花开始。在此抗“疫”关键时期,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坚守岗位、奋勇向前,与人民群众一起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共克时艰,定能共渡难关、共迎温暖明天。
相关文章:
1.疫情期间党员心得体会范文5篇
2.2020疫情防控工作党员心得体会范文5篇
3.关于党员干部疫情防控心得体会范文大全5篇
4.2020党员疫情防控工作心得体会优秀范文大全5篇
5.疫情期间党员心得体会范文5篇(2)
第二篇:冷漠的背后(800字)作文
精选作文:冷漠的背后(800字)作文
冷漠,一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在这个物流充腻的时代被反复提到,小悦悦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人间冷暖,冷漠的背后,藏着一些现代人的道德下滑。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美好生活中的无奈是冷漠的源泉,一些人迫于压力,不敢将自己释放,让自己的行为随着自己的内心去行动,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内心都是善良的,即使那十八个路人也是如此,但是内心想做却又恐惧,都在想,不干己事,被误会了怎么办,这年头碰瓷的人这么多,抑或者说自己被当做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怎么办,于是,这一切的一切造成了他们的冷漠、袖手旁观,这反映的问题不只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道德沦丧,抑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假如社会中不会有那么多讹人诈人的事情,这一切肯定不会出现。那些始作俑者们,你们内心会不会有一丝疼痛和不安,如果没有的话,那我相信,你的世界将变成灰暗的一片,你将看不到幸福与善良,甚至你的亲情都会离你而去。
现在呢,我们提倡雷锋精神,提倡学雷锋做好事,可是,这些鲜艳的话语后,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做好事这一说,雷锋精神,不是我们寻求安慰的载体,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也有不能伤害他人的义务,不仅仅是肉体伤害,精神伤害更是不能有,一个人做好事被诬告了,我相信,这会颠覆那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想一想,当你在公交车上被小偷盯上,当小偷的手伸进你的衣服或者包的时候,车上一个人没有说话,没有提醒你,你会是什么心情,也许你会恨他们,但你想过没有,你真正该恨的是那个小偷,车上的人没有提醒你,还不是怕你抓不着小偷就赖到他们身上或者说被小偷报复,于是他们选择了沉默,这是冷漠的衍生体。
令人震惊的是,当一些拉货物的卡车在道路上翻到时,行人与路边的人第一件事竟然不是救人,而是去哄抢货物,这些人高高兴兴的满载而归,缺丢掉了几条人命,甚至有的人竟然让人给他们拍照留念,真是什么丑态都有,这些人的冷漠,是微笑的冷漠,更是丑恶的冷漠
冷漠
冷漠
冷漠
不言说&&高三:冷漠之言 篇一:作文例文:拒绝冷漠
拒绝冷漠
翻卷的浪花,让大海不再冷漠,涛声传递着欢声笑语;沥沥的雨水,让大地不再冷漠,沉寂中盛开出绚烂的花朵。拒绝冷漠,让干渴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温暖与真情充满人间。
当人们还在为袖手旁观的十八名路人感到羞耻,当我们开始怀疑人类的道德有无底线,我们真的应该认真想一想,自己是否拒绝了冷漠,自己怎样才能不做一个冷漠的人。而在悠悠的历史长卷中,从来都不缺少心怀热忱、拒绝冷漠的先行者。
纵观古之贤人,没有谁会冷漠看待身边的人与事。拒绝冷漠,体现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中,也体现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济世理想上。因为拒绝了对贤才的冷漠,才会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才会有大汉王朝的伟业。因为拒绝了对音乐的冷漠,江州司马的长诗得以流传,湓江下的琵琶声得以回响千年。拒绝冷漠,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力量足以成就丰功伟业。
一颗拒绝冷漠的心是温暖的,它能使大千世界变得更加多彩;而一颗冷漠的心是可怕的,它会让一个人的精神轰然崩塌。在京城保卫战时,袁崇焕“禁止伤害百姓”的命令如一股暖流激荡人心。而当今世界众多统治者却视百姓生命于不顾,连天的炮火摧残着无数的生命。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我们不禁战栗,如果一个人不能拒绝冷漠,那么他身边的人乃至这个世界会怎样?
这个世界,真的需要一些真情,让冷漠从此消失,让道德的光辉流传,让金色的心灵闪耀。一个拒绝冷漠的人,他的名字也许不会被人记起,但他一定会成为我们精神的动力。我们看到,一个个大学生,背起行囊,不远万里,毅然踏上风雨支教路。我们看到,在重大交通事故现场,千万群众赶来救援献血。我们看到,身处贫困的儿童,紧握着不知是从何处受捐的钱,笑容满面。还有,还有??是的,拒绝冷漠的行为也许不起眼,但微小中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高尚品行。
拒绝冷漠,从身边做起。让我们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关心;少一份仇视,多一份美德;少一份批判,多一份行动。用自己的关怀,让世界充满感动!
拒绝冷漠,创造温情,人间大义,亦如此也!
认清自己方为实才
潭水清清,平整如镜,倒映出耸翠的山峦和澄澈的碧空,也倒映出世间的一切光明和污浊。然而人世间,又有多少人能透过心灵的潭水,看到自己的希望与缺憾,看清真正的自己?认清自己方为实才,我们当心如明镜,用智慧的眼睛为未来增添光芒。
审视过去,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有真才实学的人定能正确认知自我,让生命焕发属于自己的光彩。孔丘少而志学,早年即满腹经纶,但他一生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箴言,在老聃的谆谆教诲和师襄的悠扬琴声中他的精神不断蜕变着。是因为认清了自己的不足,他的学才更加显著,他才得以受到万事景仰。王羲之年少即闻名一方,但认清自己真实水平的他依旧刻苦历练,提升自我,这才有“入木三分”的神话,有书法史上的不朽传奇。认清自己让人拥有实才,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就是因为他们有正确认知自己的能力。
莫扎特贵为“音乐神童”却依然虚心求教,让自己的灵魂在音乐声中更加高贵美好。于是之,作为才学出众的表演艺术家却始终低调谦和,是因为他能清醒认识自己的缺憾。吴冠中将自己的画作付之一炬,让更新的艺术在认清自我的指引下成长。认清自己,令人冷静,令人心如止水,唯有在此心境中才能让真才实学留于后世。
只有看清了你自己,你才能改变整个世界。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盲目自大,又怎能飞向更高更远处?又怎能让生命异彩纷呈?纸上谈兵的悲剧,告诉我们不能认识自己的人徒有虚才,最终只能灭亡;而大师章太炎也曾险些栽倒在狂傲自大的沟堑中,这怎能不引人深
思?
生活在当今,我们更应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我们不是哲人,不是大师,更不是救世主。我们只是这个社会的一小分子。但正因如此,我们才应更加努力,用行动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才能,在认清自己之中成为栋梁之材。
认清自己,让我们用精神的力量改变世界。我们不是孔丘,但我们能从身边践行道德;我们不是莫扎特,但我们能在对艺术的感悟中净化灵魂。“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我们看清自己的价值,成为真正对祖国有用的人!
心如明镜,静思细品,认清自我定会换来人生未来的辉煌。让你我认清自己,让世界看到我们的精彩!
篇二: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冷思考 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冷思考
● 姜有荣
【编者按】2011年6月25日,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在《扬子晚报》上隆重推出了8篇优秀高考作文,以展示江苏考生的才华,展示江苏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的风采。其中1篇,就花落在盐阜这块红色圣地,作者是江苏省阜宁中学的孙儒同学(以下简称“孙”)。
[满分作文] 拒绝平庸
奋笔疾书,我是一名平庸的考生。似乎是铁的事实,高考是我们走出平庸的一个跳板。一、五只粽子
昨天是端午节。清晨,碎碎的晨光落了一地。我睁着惺忪的睡眼,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
伴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为我准备了早餐——五只粽子。我狼吞虎咽,吃了四个,实在吃不下了。
“赶紧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吼道。
“我吃不下了。”我打着饱嗝。
“吃不下也要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边说边强迫我,“你不知道,吃五个粽子就意味着五门高中。”
原来因为“粽”与“中”谐音。
可怜的屈原啊,您大概不会想到原本为了纪念您的粽子却成了我们的文化“吉祥物”吧?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二、一只鸽子
中午,没有喧闹,没有汽笛,很安静。
但是,妈妈谋杀了和平!
妈妈买了一只鸽子,准备给我炖汤喝。妈妈说她听别人讲,高考前吃鸽子有好处。
可怜的鸽子,你是否是那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使者;你是否正浴着夕阳的余晖在广场上悠闲散步觅食;你是否是那只“咕咕”起飞向往绿色与和平的鸽子呢?
可怜的“天然之子”鸽子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还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要怪,你就怪那些乱造谣言、糟蹋绿色的人吧。三、一棵树
傍晚时分,金色的夕阳给校园镀上一层金辉。
看完了考场,我正欲回家,路过一棵树,但这并不是普通的树,这里香火萦绕,这是一棵“神树”。妈妈硬是拉着我烧上一炷香。我毕恭毕敬,生怕打扰它的清梦。
亲爱的树啊,你既不是佛祖参悟众生的菩提,你也与佛道没有任何关系。我赞美你的绿荫,赞美你的清新,但你需要的只是平凡地生长、只是一块可以扎根的寻常土地,你是否“承载”了太多?
亲爱的树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来拒绝我的平庸呢。
因为平庸,我们拒绝平庸;但如此“拒绝”,我们是否真的不平庸了?
[深度解读] 获悉本文被判为满分作文,一惊;静心玩味本文构思的精巧,二惊;访谈孙儒同学的成文过程,三惊。“三惊”
之后,笔者引发了如下三点思考:
一、作文的“根”在何处
姜:本文截取三个生活片段,既相对独立,又一脉相通,堪称精巧。你的这一灵感是怎么迸发出来的呢? 孙:这并不是灵感,而是我6月6日生活的实录。高考前一天,我早上在家吃的是“粽子”,中午在家喝的是“鸽汤”,下午看完考场后拜的是校门口的“神树”。晚上躺在床上,我就在想,都说高考作文要贴近生活,如果明天的作文题目要贴近今天的生活,我该写些什么呢?于是,白天的“情景剧”便一幕幕拉开了,这便有了本文行文构思的框架。
作文的“根”在生活,在对生活的定点扫描和驻目凝视,而写作技巧只是“末”。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逐末。《庄子·列御寇》中有一个寓言故事:“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用其巧。”我们在心底善良地祈祷:广大高中生千万不要遭遇“屠龙之技”的尴尬!
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囿于“三点一线”之中的高中生,“眼”已越来越“近视”,他们只看得见“书本”这本“小书”,而看不见“生活”这本“大书”;“心”也已越来越“硬化”,他们只感受到“分数”的热度,而感受不到“生活”的温度。殊不知,当我们为分数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远去。试问:在这片生活的荒漠上,我们学得的屠龙之技——写作技巧,功用何在?真气何在?
而更为触目惊心的是,眼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把对现实生活的烛照视为“空”的,把对写作技巧的传授视为“实”的。无论是指导,还是训练,都以写作技巧作为骨架来构建其序列。对写作技巧,教者已越教越精细,几近“程式化”,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是“(范)式”;学生也越练越到位,几近“机械化”,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是“套”。当我们屏蔽了鲜活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生活,钻进了写作技巧的象牙之塔,这把笑傲江湖的“屠龙刀”不知道还能用来斩杀什么。
这篇满分作文留给我们的启迪是:只有在“现实生活”的高原上,才能矗立起“大气之文”的高峰。我们的同学应该带着一颗“柔软”的心,去感知、感受、感悟生活,这是一条漫长的积淀、涵咏、濡养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的教者要有“放”的胆识,既要“放得下”对写作技巧急功近利的传授,又要“放得开”对现实生活玉汝于成的纵目。
二、作文的“魂”在何处
姜:本文对三个生活片段的剪辑颇具匠心,但每个片段叙述后的议论更给人“含泪的笑”的震撼,这些议论是怎么生发出来的呢?
孙:我6月6日晚躺在床上“回放”白天的三幕剧后,就在想一个问题——是什么把我们的生活搅得这么“神神叨叨”、“草木皆兵”?“都是高考惹的祸”。眼下,高考已变成一种经济,甚至是一种文化,世人“言必谈高考,行必为高考”,我早已出离愤怒了!于是,在6月7日的考场上,我将“平庸”具象为了“沦为高考奴隶的世人”之行事,将“拒绝”化作了冷观、针砭高考的“我”的思辨。
读鲁迅的《阿q正传》,总让人笑后垂泪,这个“泪”不是“笑”出来的,而是“思”出来的;而时下的诸多小品已苍白得只剩下了逗人一笑的“包袱”。
这篇满分作文,画的是“高考众生相”,演的是“高考轻喜剧”,但让人笑后含泪,原因何在?在于它渗漉着作者的“思”。这个“思”从文化、生态穿透到了人生负载。在“高考熏得世人醉”之时,作者却透视出了世人“醉态”背后的“悖谬”和“平庸”。作者自己的行事看似“平庸”,但他的思想和灵魂却在冷峻地“拒绝平庸”,这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就是“众人皆庸我独卓”。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作文的“魂”在何处?在于“思想”。就基础教育阶段而言,高中生作文的特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想的特质;高中生作文的魅力,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辨的魅力。高中生作文应该给人一点“咬嚼”,一点“想头”。
这篇满分作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只有思想的“巨人”,才能铸就雄文和华章。写作素材只是“形”,得“魂”方可“形随心动”,随兴驱遣;写作技巧只是“法”,得“魂”方可因势而化,风起水生。我们的同学应该学会闭目凝思,去透视思辨,去缘事生理,“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我们的教者更应该做一个“思想”的启迪者,“思维”的引领者。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指导应该是“思想”的激活和碰撞,“技巧”的传授只是写作指导的“末技”。
三、作文的“秤”在何处
姜:这篇作文被判为满分(70分),那你平时做过的作文最高曾被判过多少分的呢?
孙:我记得好像是58分。有时我也很茫然,明明立意、选材、表达都很好,可就是得不到老师判的高分。越写心里越没底,越写越找不到感觉。
高考作文阅卷能精准,缘于三个得力保障:一是对人员的严格筛选。抽调的都是作文领域的专家和高三一线的骨干教师,可谓“精兵强将”。二是对题意的准确把握。由数位专家历经数天的解读,最终形成“评分细则”,先集中辅导,再试批熟习,最后磨合修订,投入操作。三是对批阅的实时监控。通过电脑程序和专家组,对每一位阅卷老师的批阅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提醒、警告和矫正。毋庸讳言,与高考作文阅卷相比,普通老师平时的作文批阅,很多时候存在着三个心中无数:一是对“题意”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心中无数。无统一解读,无专人辅导,全凭各人自己做主。二是对评判尺度的把握心中无数。无评分细则,无人、机监控,多随兴赋分。三是对“闪光点”“症结”的把握心中无数。有些作文“道行”不深的老师,对优秀作文,看不出“闪光点”;对问题作文,看不透“症结”所在。所以,打出的分数多是四平八稳的“保险分”。
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讲评作文是语文老师最怕上的一类课。究其因,是教者自己的作文功底不深,研究的功力不够,评判的底气不足。应该说,孙儒同学能在激烈的高考中夺得满分,并非一日之功。以其已展露出的写作功底而言,平时的自由写作最高只被判过58分,到底是作者的“笔力”不够,还是阅者的“眼力”不够?很值得人三思。
这篇满分作文给我们的启迪是:作文评判的“秤”在教师的“手”中,更在教师的“心”中。我们教者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要苦练内功,练就一双审视作文的“火眼金睛”,锻造一把评判作文的“利刃快刀”。有慧心,才有慧眼;有慧眼,才有慧器。要带着一颗识才之心,去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要带着一颗育才之心,去诊断学生作文的“症结”。从而把教者批阅时的“苦水”化为享受的“美酒”,把学生心中的“茫然”化为落笔时的“底气”。
高考满分作文被炒得“热浪腾腾”,引发的思考却“冷”得让人心颤。我们期盼着: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根植于生活沃土的这棵作文之树,能绽放出瑰丽的思想之花,能喜结出丰硕的佳作之果。
(姜有荣 江苏省阜宁中学)
篇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冷思考
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冷思考
● 姜有荣
【编者按】2011年6月25日,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在《扬子晚报》上隆重推出了8篇优秀高考作文,以展示江苏考生的才华,展示江苏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的风采。其中1篇,就花落在盐阜这块红色圣地,作者是江苏省阜宁中学的孙儒同学(以下简称“孙”)。
[满分作文] 拒绝平庸
奋笔疾书,我是一名平庸的考生。似乎是铁的事实,高考是我们走出平庸的一个跳板。一、五只粽子
昨天是端午节。清晨,碎碎的晨光落了一地。我睁着惺忪的睡眼,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
伴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为我准备了早餐——五只粽子。我狼吞虎咽,吃了四个,实在吃不下了。“赶紧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吼道。
“我吃不下了。”我打着饱嗝。
“吃不下也要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边说边强迫我,“你不知道,吃五个粽子就意味着五门高中。” 原来因为“粽”与“中”谐音。
可怜的屈原啊,您大概不会想到原本为了纪念您的粽子却成了我们的文化“吉祥物”吧?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二、一只鸽子
中午,没有喧闹,没有汽笛,很安静。
但是,妈妈谋杀了和平!
妈妈买了一只鸽子,准备给我炖汤喝。妈妈说她听别人讲,高考前吃鸽子有好处。
可怜的鸽子,你是否是那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使者;你是否正浴着夕阳的余晖在广场上悠闲散步觅食;你是否是那只“咕咕”起飞向往绿色与和平的鸽子呢?
可怜的“天然之子”鸽子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还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要怪,你就怪那些乱造谣言、糟蹋绿色的人吧。三、一棵树
傍晚时分,金色的夕阳给校园镀上一层金辉。
看完了考场,我正欲回家,路过一棵树,但这并不是普通的树,这里香火萦绕,这是一棵“神树”。妈妈硬是拉着我烧上一炷香。我毕恭毕敬,生怕打扰它的清梦。
亲爱的树啊,你既不是佛祖参悟众生的菩提,你也与佛道没有任何关系。我赞美你的绿荫,赞美你的
清新,但你需要的只是平凡地生长、只是一块可以扎根的寻常土地,你是否“承载”了太多?
亲爱的树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来拒绝我的平庸呢。
因为平庸,我们拒绝平庸;但如此“拒绝”,我们是否真的不平庸了?
[深度解读] 获悉本文被判为满分作文,一惊;静心玩味本文构思的精巧,二惊;访谈孙儒同学的成文过程,三惊。“三惊”之后,笔者引发了如下三点思考:
一、作文的“根”在何处
姜:本文截取三个生活片段,既相对独立,又一脉相通,堪称精巧。你的这一灵感是怎么迸发出来的呢?
孙:这并不是灵感,而是我6月6日生活的实录。高考前一天,我早上在家吃的是“粽子”,中午在家喝的是“鸽汤”,下午看完考场后拜的是校门口的“神树”。晚上躺在床上,我就在想,都说高考作文要贴近生活,如果明天的作文题目要贴近今天的生活,我该写些什么呢?于是,白天的“情景剧”便一幕幕拉开了,这便有了本文行文构思的框架。
作文的“根”在生活,在对生活的定点扫描和驻目凝视,而写作技巧只是“末”。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逐末。《庄子·列御寇》中有一个寓言故事:“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用其巧。”我们在心底善良地祈祷:广大高中生千万不要遭遇“屠龙之技”的尴尬!
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囿于“三点一线”之中的高中生,“眼”已越来越“近视”,他们只看得见“书本”这本“小书”,而看不见“生活”这本“大书”;“心”也已越来越“硬化”,他们只感受到“分数”的热度,而感受不到“生活”的温度。殊不知,当我们为分数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远去。试问:在这片生活的荒漠上,我们学得的屠龙之技——写作技巧,功用何在?真气何在?
而更为触目惊心的是,眼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把对现实生活的烛照视为“空”的,把对写作技巧的传授视为“实”的。无论是指导,还是训练,都以写作技巧作为骨架来构建其序列。对写作技巧,教者已越教越精细,几近“程式化”,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是“(范)式”;学生也越练越到位,几近“机械化”,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是“套”。当我们屏蔽了鲜活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生活,钻进了写作技巧的象牙之塔,这把笑傲江湖的“屠龙刀”不知道还能用来斩杀什么。
这篇满分作文留给我们的启迪是:只有在“现实生活”的高原上,才能矗立起“大气之文”的高峰。我们的同学应该带着一颗“柔软”的心,去感知、感受、感悟生活,这是一条漫长的积淀、涵咏、濡养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的教者要有“放”的胆识,既要“放得下”对写作技巧急功近利的传授,又要“放得开”对现实生活玉汝于成的纵目。
二、作文的“魂”在何处
姜:本文对三个生活片段的剪辑颇具匠心,但每个片段叙述后的议论更给人“含泪的笑”的震撼,这
些议论是怎么生发出来的呢?
孙:我6月6日晚躺在床上“回放”白天的三幕剧后,就在想一个问题——是什么把我们的生活搅得这么“神神叨叨”、“草木皆兵”?“都是高考惹的祸”。眼下,高考已变成一种经济,甚至是一种文化,世人“言必谈高考,行必为高考”,我早已出离愤怒了!于是,在6月7日的考场上,我将“平庸”具象为了“沦为高考奴隶的世人”之行事,将“拒绝”化作了冷观、针砭高考的“我”的思辨。
读鲁迅的《阿q正传》,总让人笑后垂泪,这个“泪”不是“笑”出来的,而是“思”出来的;而时下的诸多小品已苍白得只剩下了逗人一笑的“包袱”。
这篇满分作文,画的是“高考众生相”,演的是“高考轻喜剧”,但让人笑后含泪,原因何在?在于它渗漉着作者的“思”。这个“思”从文化、生态穿透到了人生负载。在“高考熏得世人醉”之时,作者却透视出了世人“醉态”背后的“悖谬”和“平庸”。作者自己的行事看似“平庸”,但他的思想和灵魂却在冷峻地“拒绝平庸”,这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就是“众人皆庸我独卓”。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作文的“魂”在何处?在于“思想”。就基础教育阶段而言,高中生作文的特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想的特质;高中生作文的魅力,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辨的魅力。高中生作文应该给人一点“咬嚼”,一点“想头”。
这篇满分作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只有思想的“巨人”,才能铸就雄文和华章。写作素材只是“形”,得“魂”方可“形随心动”,随兴驱遣;写作技巧只是“法”,得“魂”方可因势而化,风起水生。我们的同学应该学会闭目凝思,去透视思辨,去缘事生理,“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我们的教者更应该做一个“思想”的启迪者,“思维”的引领者。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指导应该是“思想”的激活和碰撞,“技巧”的传授只是写作指导的“末技”。
三、作文的“秤”在何处
姜:这篇作文被判为满分(70分),那你平时做过的作文最高曾被判过多少分的呢?
孙:我记得好像是58分。有时我也很茫然,明明立意、选材、表达都很好,可就是得不到老师判的高分。越写心里越没底,越写越找不到感觉。
高考作文阅卷能精准,缘于三个得力保障:一是对人员的严格筛选。抽调的都是作文领域的专家和高三一线的骨干教师,可谓“精兵强将”。二是对题意的准确把握。由数位专家历经数天的解读,最终形成“评分细则”,先集中辅导,再试批熟习,最后磨合修订,投入操作。三是对批阅的实时监控。通过电脑程序和专家组,对每一位阅卷老师的批阅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提醒、警告和矫正。
毋庸讳言,与高考作文阅卷相比,普通老师平时的作文批阅,很多时候存在着三个心中无数:一是对“题意”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心中无数。无统一解读,无专人辅导,全凭各人自己做主。二是对评判尺度的把握心中无数。无评分细则,无人、机监控,多随兴赋分。三是对“闪光点”“症结”的把握心中无数。有些作文“道行”不深的老师,对优秀作文,看不出“闪光点”;对问题作文,看不透“症结”所在。所以,打出的分数多是四平八稳的“保险分”。
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讲评作文是语文老师最怕上的一类课。究其因,是教者自己的作文功底不深,研究的功力不够,评判的底气不足。应该说,孙儒同学能在激烈的高考中夺得满分,并非一日之功。以其已展露出的写作功底而言,平时的自由写作最高只被判过58分,到底是作者的“笔力”不够,还是阅者的“眼力”不够?很值得人三思。
这篇满分作文给我们的启迪是:作文评判的“秤”在教师的“手”中,更在教师的“心”中。我们教者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要苦练内功,练就一双审视作文的“火眼金睛”,锻造一把评判作文的“利刃快刀”。有慧心,才有慧眼;有慧眼,才有慧器。要带着一颗识才之心,去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要带着一颗育才之心,去诊断学生作文的“症结”。从而把教者批阅时的“苦水”化为享受的“美酒”,把学生心中的“茫然”化为落笔时的“底气”。高考满分作文被炒得“热浪腾腾”,引发的思考却“冷”得让人心颤。我们期盼着: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根植于生活沃土的这棵作文之树,能绽放出瑰丽的思想之花,能喜结出丰硕的佳作之果。
(姜有荣 江苏省阜宁中学)
篇四: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冷思考
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冷思考
● 姜有荣
【编者按】2011年6月25日,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在《扬子晚报》上隆重推出了8篇优秀高考作文,以展示江苏考生的才华,展示江苏文化大省、教育大省的风采。其中1篇,就花落在盐阜这块红色圣地,作者是江苏省阜宁中学的孙儒同学(以下简称“孙”)。
[满分作文] 拒绝平庸
奋笔疾书,我是一名平庸的考生。似乎是铁的事实,高考是我们走出平庸的一个跳板。一、五只粽子
昨天是端午节。清晨,碎碎的晨光落了一地。我睁着惺忪的睡眼,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伴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为我准备了早餐——五只粽子。我狼吞虎咽,吃了四个,实在吃不下了。
“赶紧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吼道。
“我吃不下了。”我打着饱嗝。
“吃不下也要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边说边强迫我,“你不知道,吃五个粽子就意味着五门高中。”
原来因为“粽”与“中”谐音。
可怜的屈原啊,您大概不会想到原本为了纪念您的粽子却成了我们的文化“吉祥物”吧?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二、一只鸽子
中午,没有喧闹,没有汽笛,很安静。
但是,妈妈谋杀了和平!
妈妈买了一只鸽子,准备给我炖汤喝。妈妈说她听别人讲,高考前吃鸽子有好处。可怜的鸽子,你是否是那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使者;你是否正浴着夕阳的余晖在广场上悠闲散步觅食;你是否是那只“咕咕”起飞向往绿色与和平的鸽子呢?
可怜的“天然之子”鸽子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还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要怪,你就怪那些乱造谣言、糟蹋绿色的人吧。三、一棵树
傍晚时分,金色的夕阳给校园镀上一层金辉。
看完了考场,我正欲回家,路过一棵树,但这并不是普通的树,这里香火萦绕,这是一棵“神树”。
妈妈硬是拉着我烧上一炷香。我毕恭毕敬,生怕打扰它的清梦。
亲爱的树啊,你既不是佛祖参悟众生的菩提,你也与佛道没有任何关系。我赞美你的绿荫,赞美你的清新,但你需要的只是平凡地生长、只是一块可以扎根的寻常土地,你是否“承载”了太多?
亲爱的树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来拒绝我的平庸呢。因为平庸,我们拒绝平庸;但如此“拒绝”,我们是否真的不平庸了?
[深度解读] 获悉本文被判为满分作文,一惊;静心玩味本文构思的精巧,二惊;访谈孙儒同学的成文过程,三惊。“三惊”之后,笔者引发了如下三点思考:
一、作文的“根”在何处
姜:本文截取三个生活片段,既相对独立,又一脉相通,堪称精巧。你的这一灵感是怎么
迸发出来的呢?
孙:这并不是灵感,而是我6月6日生活的实录。高考前一天,我早上在家吃的是“粽子”,中午在家喝的是“鸽汤”,下午看完考场后拜的是校门口的“神树”。晚上躺在床上,我就在想,都说高考作文要贴近生活,如果明天的作文题目要贴近今天的生活,我该写些什么呢?于是,白天的“情景剧”便一幕幕拉开了,这便有了本文行文构思的框架。
作文的“根”在生活,在对生活的定点扫描和驻目凝视,而写作技巧只是“末”。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更不能舍本逐末。《庄子·列御寇》中有一个寓言故事:“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用其巧。”我们在心底善良地祈祷:广大高中生千万不要遭遇“屠龙之技”的尴尬!
然而,现实总是那么残酷。囿于“三点一线”之中的高中生,“眼”已越来越“近视”,他们只看得见“书本”这本“小书”,而看不见“生活”这本“大书”;“心”也已越来越“硬化”,他们只感受到“分数”的热度,而感受不到“生活”的温度。殊不知,当我们为分数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远去。试问:在这片生活的荒漠上,我们学得的屠龙之技——写作技巧,功用何在?真气何在?
而更为触目惊心的是,眼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把对现实生活的烛照视为“空”的,把对写作技巧的传授视为“实”的。无论是指导,还是训练,都以写作技巧作为骨架来构建其序列。对写作技巧,教者已越教越精细,几近“程式化”,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是“(范)式”;学生也越练越到位,几近“机械化”,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是“套”。当我们屏蔽了鲜活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生活,钻进了写作技巧的象牙之塔,这把笑傲江湖的“屠龙刀”不知道还能用来斩杀什么。
这篇满分作文留给我们的启迪是:只有在“现实生活”的高原上,才能矗立起“大气之文”的高峰。我们的同学应该带着一颗“柔软”的心,去感知、感受、感悟生活,这是一条漫长的积淀、涵咏、濡养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们的教者要有“放”的胆识,既要“放得下”对写作技巧急功近利的传授,又要“放得开”对现实生活玉汝于成的纵目。
二、作文的“魂”在何处
姜:本文对三个生活片段的剪辑颇具匠心,但每个片段叙述后的议论更给人“含泪的笑”的震撼,这些议论是怎么生发出来的呢?
孙:我6月6日晚躺在床上“回放”白天的三幕剧后,就在想一个问题——是什么把我们的生活搅得这么“神神叨叨”、“草木皆兵”?“都是高考惹的祸”。眼下,高考已变成一种经济,甚至是一种文化,世人“言必谈高考,行必为高考”,我早已出离愤怒了!于是,在6月7日的考场上,我将“平庸”具象为了“沦为高考奴隶的世人”之行事,将“拒绝”化作了冷观、针砭高考的“我”的思辨。
读鲁迅的《阿q正传》,总让人笑后垂泪,这个“泪”不是“笑”出来的,而是“思”出来的;而时下的诸多小品已苍白得只剩下了逗人一笑的“包袱”。
这篇满分作文,画的是“高考众生相”,演的是“高考轻喜剧”,但让人笑后含泪,原因何在?在于它渗漉着作者的“思”。这个“思”从文化、生态穿透到了人生负载。在“高考熏得世人醉”之时,作者却透视出了世人“醉态”背后的“悖谬”和“平庸”。作者自己的行事看似“平庸”,但他的思想和灵魂却在冷峻地“拒绝平庸”,这就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就是“众人皆庸我独卓”。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斯卡尔)作文的“魂”在何处?在于“思想”。就基础教育阶段而言,高中生作文的特质,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想的特质;高中生作文的魅力,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思辨的魅力。高中生作文应该给人一点“咬嚼”,一点“想头”。
这篇满分作文给我们的启迪是:只有思想的“巨人”,才能铸就雄文和华章。写作素材只是“形”,得“魂”方可“形随心动”,随兴驱遣;写作技巧只是“法”,得“魂”方可因势而化,风起水生。我们的同学应该学会闭目凝思,去透视思辨,去缘事生理,“若将天地常揣摩,妙理终有一日开”。我们的教者更应该做一个“思想”的启迪者,“思维”的引领者。真正意义上的写作指导应该是“思想”的激活和碰撞,“技巧”的传授只是写作指导的“末技”。
三、作文的“秤”在何处
姜:这篇作文被判为满分(70分),那你平时做过的作文最高曾被判过多少分的呢? 孙:我记得好像是58分。有时我也很茫然,明明立意、选材、表达都很好,可就是得不到老师判的高分。越写心里越没底,越写越找不到感觉。
高考作文阅卷能精准,缘于三个得力保障:一是对人员的严格筛选。抽调的都是作文领域的专家和高三一线的骨干教师,可谓“精兵强将”。二是对题意的准确把握。由数位专家历经数天的解读,最终形成“评分细则”,先集中辅导,再试批熟习,最后磨合修订,投入操作。三是对批阅的实时监控。通过电脑程序和专家组,对每一位阅卷老师的批阅质量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提醒、警告和矫正。
毋庸讳言,与高考作文阅卷相比,普通老师平时的作文批阅,很多时候存在着三个心中无数:一是对“题意”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心中无数。无统一解读,无专人辅导,全凭各人自己做主。二是对评判尺度的把握心中无数。无评分细则,无人、机监控,多随兴赋分。三是对“闪光点”“症结”的把握心中无数。有些作文“道行”不深的老师,对优秀作文,看不出“闪光点”;对问题作文,看不透“症结”所在。所以,打出的分数多是四平八稳的“保险分”。
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讲评作文是语文老师最怕上的一类课。究其因,是教者自己的作文功底不深,研究的功力不够,评判的底气不足。应该说,孙儒同学能在激烈的高考中夺得满分,并非一日之功。以其已展露出的写作功底而言,平时的自由写作最高只被判过58分,到底是作者的“笔力”不够,还是阅者的“眼力”不够?很值得人三思。
这篇满分作文给我们的启迪是:作文评判的“秤”在教师的“手”中,更在教师的“心”中。我们教者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要苦练内功,练就一双审视作文的“火眼金睛”,锻造一把评判作文的“利刃快刀”。有慧心,才有慧眼;有慧眼,才有慧器。要带着一颗识才之心,去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要带着一颗育才之心,去诊断学生作文的“症结”。从而把教者批阅时的“苦水”化为享受的“美酒”,把学生心中的“茫然”化为落笔时的“底气”。
高考满分作文被炒得“热浪腾腾”,引发的思考却“冷”得让人心颤。我们期盼着:在园丁的辛勤培育下,根植于生活沃土的这棵作文之树,能绽放出瑰丽的思想之花,能喜结出丰硕的佳作之果。
(姜有荣 江苏省阜宁中学)
第三篇:金匾背后的故事
金匾背后的故事
行进在去往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路上,心中不免产生疑问,近几年钢铁行业不景气,影响到职工的生产生活。在这个大背景下,企业工会的工作也是举步维艰,仙福公司工会是否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呢?
车子一进仙福公司,感受到的却是厂内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车间里,工人们挥动钢钎,铁水从炉口喷涌而出,钢花四溅,火光刺眼。炽热的铁水也难掩工人们激情四溢的工作干劲„„
走进云南玉溪仙福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会议室,我们立刻被四周墙上大大小小、金光闪闪的牌匾和锦旗所吸引,顾不上寒暄便急切地询问它们的来由。仙福公司工会主席陈彩惠是福建人,乐呵呵地招呼大家先落座,然后操着一口福建口音的普通话,讲述起这些牌匾背后的故事。他的言语从容而舒缓,娓娓道来,一种恬淡和温情洋溢而出。
“圆民众所愿,造康庄之桥”
李老汉马上要搬家了,整天乐得合不拢嘴。与自己陈旧的农舍相比,他要搬进的可是又大又宽敞的别墅,能不高兴吗。他一见到陈彩惠,激动得一个劲儿说“谢谢”,要不是仙福公司,他老李这辈子都不敢有住别墅的想法。
由于厂房扩建,仙福公司向周围社区征地,涉及到84户人家需要拆迁。除了当地政府下发的拆迁款,仙福公司给每户再追加10万元补贴,同时陈彩惠还给他们带去一个更好的消息――仙福公司为每户建盖一栋别墅,彻底解决他们因拆迁带来的居住问题。如今,只要一提到仙福公司,周围社区的居民们都赞不绝口。
仙福公司能与周边社区邻居相处得如此融洽,得益于公司工会在企业入驻前做的铺垫工作。
企业准备进驻当地之初,陈彩惠便带领工会一班人马开始走村入户。先让未来的邻居们熟悉他们这些外来的陌生面孔,然后向大家介绍公司的情况、未来发展的规划。涉及到最敏感的买地拆迁问题,陈彩惠一次次在当地召开座谈会与大家交流沟通,耐心地解释当地政府的一些政策,同时也很负责任地表示,公司不是买了地就完事,还会在当地招工。比如,村民以前一年的收入是2000多元,进入企业之后,一个月的工资就有那么多,比靠天讨生活的日子更有盼头。就这样,工会代表公司以极大的诚意感动了村民,大家都愿意出让自己的土地,然后安安心心到企业上班。而“座谈会”这种传统却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也一直延续下来。每年,陈彩惠都要与周边邻居召开一次百人座谈会,听听大家的意见,了解大家生活上还有什么不方便。就像他当初所承诺的那样,公司的入驻建设,将会促进当地整体的发展,带动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
就这样,周边邻居对仙福公司的信任和依赖与日俱增。社区有困难,找公司工会帮忙;居民有不便,向公司工会反映。有社区饮水困难,事情反映到公司工会,陈彩惠带人到现场查看、规划方案、投入资金修建管道,把自来水引进社区每家每户。有的地方实在无法引水,公司工会就建起了2000吨的蓄水池,解决了居民的用水之困。公司工会还先后投入上亿元为当地建桥扩路,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生产生活。一桩桩一件件,公司工会都做到了当地居民的心坎上。为了感谢公司工会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真情付出,社区敲锣打鼓送来一方金灿灿、沉甸甸的牌匾:“圆民众所愿,造康庄之桥。”
“职工要吃好、住好才能有激情工作”
搞好了周边的睦邻友好,公司工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企业的建设生产中。由于公司大部分工人都是在当地招收的,如何引导他们从田间走向车间,成为产业工人;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角色,从“局外人”转变为“企业人”,是公司工会首要解决的问题。
公司工会以技能培训为抓手,从有形的工作环境、工作设施,到无形的企业文化、产品介绍、工作流程等,让工人全面了解、认识公司,减少陌生感,增加亲切感。让他们很快从新环境当中找到安全感,对公司产生信任。
技能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仅仅上一两次课就可以造就出一个合格的工人。公司工会与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建立起友好关系,不断请技师来为工人讲解技术要领,传授技能经验;组织工人到昆钢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每年,公司工会都组织技能比武,有时与昆钢携手,举行相同工种的技能比拼,使工人的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对于一些老职工,公司工会还积极帮助他们进行专业技能提升。一位职工在岗位上工作多年,一直是普通工人,收入有限,工作上情绪低落。公司工会针对他的工作特点,送他到专业的技能班学习,通过考试取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资格,使他从普通工人转变为技术技能人才,收入也跃升到每月五、六千元。现在,他的工作热情高涨,对工会、公司无比感激。
走进生产车间,可以看到工人们专注的神情,可以看到他们露出职业的微笑,而不再是一脸的茫然。他们中,有的曾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而来,但很快,他们接来了老婆、孩子,有的带来了亲戚,整个家庭或是整个家族都在公司里打工。他们生活水平的变化,从上班的交通工具中便可见一二,最初是走路或骑自行车,后来是摩托车,现在许多工人都买了小汽车,公司工会正考虑扩建厂里的停车场来满足工人们的泊车需要。
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住房成了问题。公司工会又筹谋着自建公租房,而且是免费分配给工人住。至今,公司工会已建成了1000多套房屋,菜市场、商店都不缺,形成了公司自己的生活小区。
从正式进入公司的那一天起,工人们的劳动权益有劳动合同作保障,该有的保险,公司不会拖欠一分一毫。从工资到福利,各项保障都比较全面。工作、生活上都没有了后顾之忧,工人们一个个干劲十足,到处是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这正应了公司工会最基本的理念:“职工要吃好、住好才能有激情工作。”
“大家长”
在仙福公司,所有人都记有陈彩惠的手机号码,工人们不用专门跑工会,只要发一个信息,他就会去了解情况。工人们在公司里的大事小情要陈彩惠决断,生活上的家长里短也要他做主,他是公司里繁忙的“大家长”。
公司实行三班倒,有的工人下班很晚了到夜市吃烧烤,人多口杂,吵吵闹闹甚至打架的事情时有发生,住在周边的人有了意见,烟雾缭绕污染环境不说,喧闹的噪音让人无法入睡,情况反映到了陈彩惠那里。这可是涉及到公司与周边安定团结的大事,陈彩惠一番体验和综合考虑后决定,设定夜市营业时间最合理,既能解决下班工人的吃饭问题,又避免了扰民。
工人吕光辉的孩子得了白血病,面对节节攀升的医疗费用一筹莫展。陈彩惠知道了,发动全公司捐款,筹得75000多元,再加上公司工会30000多元的帮扶款,总共110000元送到了吕光辉的手中,帮他们渡过了难关,孩子的病情得以控制。吕光辉手捧“伸援助之手无私帮助,病魔无情人有情”的锦旗来到公司工会,表达全家人的感激之情。
公司里的一名女工到昆钢进行技术交流时,认识了一个小伙子,两人谈起了恋爱。由于相隔两地,女工耽误了工作,车间对她进行了处罚并作出解聘的决定。女职工不服,到工会哭诉。陈彩惠认为,误工肯定是违反了劳动纪律,但工人谈恋爱应该支持,他建议车间把解聘改为调换工作岗位,既能让工人安心工作,又能让她的个人感情生活顺利发展。
生活小区里的路灯坏了、停水了,找他;夫妻吵架了,要离婚,找他;困难职工子女考上了大学,交不起学费,找他;篮球场要改铺塑胶场地,同样找他;职工书屋不能满足工人们的学习需要,要建图书馆,还是找他„„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出现陈彩惠的身影,问题也总能及时解决。
在最近的一次职工座谈会上,工人们给公司工会提出了几个新问题:公司食堂不卫生、太贵,建议到其他企业参观学习,改善食堂服务;现在有车的人多了,上下班高峰期时容易出现堵车,停车场里很混乱,建议派专人进行规范管理;新建的公租房离公司远,接送的交通车能否不收费。“大家长”陈彩惠又要忙碌了。
第四篇:手机背后的故事
手机背后的故事
默契是一种感应,是心绪和意念无约的投合。
百谷小溪蜿蜒东流,大海敞开坦荡的胸怀容纳;万丈瀑布飞泻直下,山川伸出颀长的双臂迎接。小草吐绿于狭窄石壁,阳光温暖雨露滋润;大鹏翱翔在辽远天空,白云烘托清风抚慰。
这,是大自然的默契。
我坚信人们的默契比大自然的默契更富有情趣。生活在大千世界的我们,应该追求一种默契的人生。
天地万物,绝非孤立,相辅相成。和谐而生是自然的真理,也是人间的真情。自然失去默契,即生态失衡,必然带来灾难;人间失去默契,当然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甚至带来战祸。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每个人的心中难免浮动不堪,高科技的诱惑,权势的尔虞我诈使得我们迷失了方向,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少了几分格调。不过,庆幸的是手机的产生又让我们的心灵更近了,高科技虽然不是有情之物,可是却让我们彼此多了几分遐想,亲人间的嘘寒问暖,情人间的密语绵绵,师生间的谆谆教导,朋友间的祝福关怀,让我们的默契变得更实在了。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那的确是太重要了。
梦是无形的,又是具体的;梦是虚无的,同时又无处不在。它涵盖一切,有时真实的如在眼前,有时荒诞得可笑。时空失去界限,善恶日趋极端。或思念旧时恋人或为痛苦所灼,时而甜甜蜜蜜,时而两股战栗,含泪俱下。偶尔微笑,转瞬忧愁覆面。穷苦时梦见白馒头,钢丝床和宽敞的房子,等富足时却连一个梦也没有了,你说怪还是不怪。
人生不也如梦一样,让人这一生都捉摸不透。不过有梦的人注定是一个完美 的人,智慧的化妆师品味出了智慧人生,灵透的林清玄悟出了真正的人生。真的,如果不能在本质上崇高起来,任何装潢和修饰都只能流于苍白无力。生命,多么严肃的字眼,用生命化妆,让灵魂独具个性而耐人寻味。这恐怕就是热爱人生者的追求。
遥远的古代,多少人怀才不遇,他们不是没有梦想,只是碍于实际难以实现罢了。可是在这样一个信息的时代,我们不管远隔万水千山都能凭借一部手机来传达自己的意念。招聘求职中,我们可以免去来回的折返,轻松地与人联系事宜,不管我们的能力有多么弱,至少我们已经为自己争取了机会,这就已经是半个成功了。有梦的人生固然美丽,但只有手机所带给我们的实在的人生升华了这份美感,用生命化妆,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再遥远,我们为拥有这样一部手机而变得更加热爱生活。
人世间爱为何物?爱的种类不同,但爱总归是一种深情。爱到深处让人心痛。拥有了爱,你便拥有了幸福。有了父母亲的爱,你便更加年轻,因为在父母的眼
里,你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有了兄弟姐妹之爱,你会更加懂得品味竞争和学习;有了朋友之爱,你不再孤独,在凄冷的夜,一杯清茶,一包瓜子,朋友的话语是对你最大的安慰。如果你拥有了爱情,那么你就是世间上最幸福的人,你会变得更美,心中总有一个目标,不再孤独寂寞。
挽着父母的手上街,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和父母聊聊天,也常常被许多琐事耽误,家似乎远离了我的生活,父母也成了我生命中的看客。可有一个故事却揪着我的心,那个捧着母亲的心要送给心上人的孩子,听到母亲的最后一句话是孩子走好。多么感人的话语,每当听到这样一句朴素的话语,我便为人世间血的锁链而震惊。正因为有了感动,我们才有更多的对美的关注和对世界的热爱,才能是自我的灵魂更为洁净和纯洁。
当今的时代已经变得很疯狂了,我们要不断地奋斗,不断地追赶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自然亲情之间的交流不再像以前那么纯真。但是亲人们会谅解你的那份无可奈何,手机的产生是划时代的,我们不必再用明月来寄托自己的相思,只需一通电话,便可以传达自己的无尽相思,虽然不能见到本人,但声音上的安慰已经远远足够。手机是那份血的锁链刻骨铭心。
手机带给我们了默契,使我们更加明了人间的和谐;手机帮助我们去逐梦,使我们拥有了通向成功的门票;手机让我们有了感动,使我们不再只是一个血肉之躯……
第五篇:荣耀背后的故事
荣耀背后的故事
——第十四届“新生杯”青春校园演讲赛系列报道
(二)记者 赵晓依 姚静 周睿
编者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平白无故的成功,所有的成功者并非得益于偶然。演讲赛的舞台上,选手们口若悬河的演说,充满激情、富有活力,如动听的音符激荡在耳边,这无一不是台下“十年功”苦练的成果。青春,是人生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校园,则是这道风景中沁人心脾的春花秋实。让我们暂时驻足青春的脚步,一起来聆听他们的故事。
历年来,管理学院的选手在“新生杯”演讲赛上都有较为出色的发挥,冠军的得主也往往来自管理学院。在本次比赛中,16名进入决赛的选手有多达8名选手出自管理学院。这样一个团队,有着如此优秀的成绩,凭借的不仅仅只是选手们的自身实力,更多的还来自于管理学院演讲队伍多年来的传承帮带的优良传统。
每一次比赛,每一次上台,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为了深入的了解这个团队,挖掘舞台背后的故事,校团委编辑部《海院青年》特邀本次演讲赛一等奖的获得者白念、二等奖的获得者李鑫,以及上届冠军陈菲和管理学院学习部部长牛玉强,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专访。
站在前辈的肩膀上
陈菲,第十三届“新生杯“演讲赛的冠军,也是本届比赛管理学院培训队伍中重要的一员。从去年的参赛者到今年的培训员,面对角色的转变,陈菲不禁莞尔:“我只不过重复曾经学长学姐做过的事,将前辈们总结积累下来的经验一届一届的传递下去。同样的,这一届参赛的同学们在明年也会继续着这份工作,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因为我们不仅是一个团队,更是一个家庭。”
随后她向记者介绍:组成这个金牌团队的不单单有往届参加过演讲赛的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的前辈,还有一部分是一直为演讲赛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比赛前培训团队都会对大一新生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形式,进行演讲比赛的培训工作。主要培训工作包括依据润色演讲稿、规范演讲仪态、加强时间控制以及演讲技巧指导等。
事实上对稿子的把握,首先需要不断地对原稿进行修改、推敲、润色,直至能够完美体现选手整体风格。当然,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声线,不同的语言习惯,表现力自然也千差万别。比如白念的声线是特别厚重,不像其他女生那样轻盈,但在演讲时更为厚重,也更具穿透力。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找到自身特质与稿子的契合点,而学长学姐们的工作就是帮他们去合理分配整篇稿子,细心去教导他们如何去用语言、神态和动作去演绎、表演,比如停顿、轻重音、以及手势的跟进。
提及刚刚经历过的培训,参赛选手李鑫说:“从我们上台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到下台转身的最后一个背影都做过多次演练,学长学姐不惜花大量时间为我们指导,力求做到最好,我们很感谢学长学姐的帮助。”
坚持是一种意志
从开学到比赛,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除了上课,选手就是不断地反复背诵演讲稿,不仅如此,他们还要用心学习一些比赛的礼仪,纠正舞台上的仪态。
都说大学里空余的时间很充裕,当其他人整天泡在机房玩游戏,与朋友逛街,或者在寝室里睡大觉时,他们只能对着枯燥的演讲稿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就如比赛时的即兴演讲,其实赛前的几天主办方会告诉选手们20个选题,可以提前准备,但时间颇为紧迫。20篇稿子都需要他们烂熟于心,保证比赛时不会出丝毫纰漏,这样的任务量可以称得上浩大。
当记者问李鑫在这么强的训练强度下是否想过放弃时,他坦然地回答:“我曾经想过。之前心情会突然变得很急躁,有种极度压抑,迫切地想要宣泄的感觉,甚至想要想好好地痛苦一场,听听父母熟悉的声音,但几次拿起电话最后却又放下,既怕影响了家人休息,又怕影响他们心情,于是愿望也别成了奢望。”
临近比赛这几天是对选手心里和生理最严酷的考验,多日的辛劳即将结出硕果。第二个出场的李鑫将自己的演讲完成好后,终日为背稿一直高度集中的精神终于为之一泄,有趣的他挨个鼓励每位即将上场的选手,无论对手还是队友。
乍一看沉默内敛的白念,站在人群中并不显得耀眼,但在舞台上她就是有着王者气势的演说家。在采访过程中她偷偷告诉记者:“比赛时其实心里很紧张,什么深呼吸、哼小曲任何手段在巨大的压力前都无济于事,站在台上腿依旧紧张得抖个不停,根本控制不住,但这时候退缩没用任何意义,什么都不多想,只管在到台上尽情展示自己。”于是台下身为观众的我们看到的,是是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口若悬河,自信满满的白念,不得不说她真是一位极具天赋和爆发力的比赛型选手。
舞台幕后的奉献者
牛玉强,管理学院学生会的学习部部长,是个踏实而干练的大男生。作为学习部部长,带领整个管理演讲队的担子自然他的肩上,除了指导自己对点帮带的选手准备比赛,还需为整个团队服务。每晚的排练前,他都要事先准备好教室,在结束的时候,依旧是最后一个走。牛玉强说:“从组织、联系、培训到比赛结束,我们培训人员是最紧张的,有的选手会出现情绪问题而放松懈怠,我们要积极做思想工作;坐在台下看选手比赛,他们的每个动作每句话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时刻关注着比赛情况,希望他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这早已不是个人的比赛,是整个团队的奋进。”
虽不是参赛选手,但他的压力可并不比选手小,“我不想让管理学院演讲队的牌子砸在自己手里!”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记者依然可以看出牛玉强对它的用心与重视。对,他们不是单独的个体,他们是一个团队,一个无私奉献的团队。
对于选手而言,当看到这么多大三,以及大四的学姐、学长们为了能让她们取得好成绩,把作业带到训练场地一边认真完成作业,一边听他们的演讲,为他们指出发现的问题,争分夺秒地为他们备战保驾护航时,放弃的念头顿时抛之脑后。每每想到学长学姐们无怨无悔的付出,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所有的压力都化为前进的动力,所有的抱怨都化作一缕青烟。而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自己,为了默默付出的学长学姐,更为了集体的荣誉去拼搏、去努力、去奋斗!
精彩仍在继续
当问即演讲的秘诀时,白念的一句话道出了精髓:“想要打动别人,首先要打动自己。”回忆起当初在比赛时,她即兴演讲的题目是一副图画。在图画中,一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在深情地讲课而台下只有三名学生在听课,当她讲到 “学习是一种无私奉献,一种兢兢业业,一种大爱!”时,在场人的都被扑面而来的气势所感染,似乎都能感受到那老教授传道授业的博爱,每一个人都被深深地感动着。
而李鑫的一句经典名言——“我十指深陷沙地,即使匍匐也不曾放弃。”配以他厚重声线经典的表达,也让我们为之惊叹不已。
在这次愉快的谈话中,记者接触到成功者背后的点点滴滴,见证了管理学院学子孜孜不倦的努力,更有正在兴起的一种管理学院特有的精神。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具有吃苦耐劳优秀品质的90后典型代表,看到了为梦想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艰辛付出,而这些正是实现海大梦想亟需的元素。
我们,人生的扉页才刚刚翻开,青春的列车才刚刚开启。灼烧的青春,绚丽的年华,在花季雨季里,我们的双翼在海院的培育下渐渐丰满。我们相信,有一天,我们的会在海院辽阔的蓝天下,展翅高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海国崛起,我的责任!
编辑 郑杭珠